近期惊悚片《夺命心跳》上映,片中所讲述的“心脏移植记忆”引发观众大讨论,甚至被网友娱乐为“你想移植谁的记忆”。但“心脏移植记忆”是不是真的存在?南宁市人民医院心脏科专家说,近两年他们曾做过的四例“换心”手术中,两名男子性情出现变化,但主要原因是来自心理问题。
观众惊悚:
“心脏移植”会移来“心魔”?
“到底有没有心脏记忆这回事?”《夺命心跳》这部惊悚片,引起了不少人关注。目前,一些观众称,看电影时,不是被电影打出的“惊悚”招牌吓倒,而是被其所涉及的医学问题吓“蒙”。
影片讲述接受过心脏移植手术的林嫣(林熙蕾饰)发现,“借来”的这颗心脏正在慢慢把她变成另外一个人。当她向主治医生蒋牧(梁家辉饰)求助,蒋牧却把这一切归结为移植手术后的心理压力,但之后她跟随梦境找到的一栋老房子却将一切都。林嫣找到了心脏提供者江北燕(安雅饰)的男友马本科(黄维德饰),马本科想通过林嫣的心脏记忆找到女友的死亡真相,意外得知女友极有可能是他杀!陌生女人、水底呼救、莫名梦游、飘忽魅影、夜半敲门等等噩梦频频加剧,让林嫣的生活处于崩溃边缘……影片玩出了不少医学概念,甚至还提到了“噪音昏厥症”。
有观众称,生活中,活体器官移植治愈了无数重症患者,使他们重获新生。但是这门还需要不断完善的医学技术,存在着许多至今仍然难以解释的谜团。
医学专家:
“心脏记忆”说法美国最多
“从理论上讲,‘换心’不应该带来什么变化。”南宁市人民医院心内科专家说,近两年该医院曾经做过4例“换心”手术,两男、两女,其中,两名男子术后性格出现变化,而两名女子却坦然面对生活。一名“换心”女子自食其力,与困难作斗争,将儿子抚养成人。
心内科专家认为,两名男子性情之所以发生变化,实际上与他们自身的因素有关,如出现焦虑等心理问题,目前均已离开人世。
心内科专家介绍说,“心脏移植记忆”有这个说法,但不是主流的。从人类现有的医学研究来看,心脏没有记忆功能,也没有传递记忆的功能。坚持“心脏移植记忆”说法最多的在美国,美国病例中有10%这样的状况,我们国内也有,江苏卫视还做过一期这样的节目,移植后,性格变得和供体一样。那是东北的一个退休老人,65岁了,做了心脏移植后他就变了:从懦弱变得好斗,从沉默变得开朗,从木讷变得浪漫,从不爱运动变得很爱运动。
性情变化最大影响还在于心理
专家表示,单纯的性格和意识,主要受大脑控制,单凭移植心、肝、肾等器官就能改变一个人的性格在科学上尚欠缺说服力。
从现在看来,接受移植心、肺、肾等器官不会把捐赠者的个性也移植到受者体内,但是否会对受者的性格产生一定影响,还有待今后的研究来揭示。
许多进行器官移植的专家都认为,一些接受器官移植的人发生性格改变主要是移植手术本身造成的,可以分为技术、生理的原因和心理的原因。技术和生理的原因在于,器官移植过程会产生一些较大的变化。例如,心脏移植手术难度高、风险大,在手术中患者的心脏会出现停搏,同时在心脏复苏的过程中,心脏内部会进入气泡,病人的身体会因此而产生器质性改变。由于身体上的器质病变,病人在术后的认知方面出现障碍或变化,也导致性格出现轻微变化。心理的原因在于,器官移植是大手术,也是一个人经历的重大人生事件之一。按照心理学理论,凡是经历过重大生活事件的人心理和性格都容易出现某种变化。不过,大多数人的变化是短暂的,经过几个月几年就会恢复。当然,也有人性格发生了永远的变化。
器官移植是挽救重病患者的医疗手段之一。接受器官移植的人关键的是要调适好心理状态,这样才能更好地生活。
(文/主任医师 严明)
百岁侯仁之
的长寿之道
侯仁之先生是国内外知名的历史地理学家,今年已经100岁了。侯先生长寿的关键有三条:
一是特别注重身体锻炼
在燕大上学期间,他经常参加学校的体育活动,还曾得过全校的长跑冠***。他还擅长徒步,1955年秋天,侯仁之在北大教新生入学第一课,就是带学生从北大西门出发,往西,走挂甲屯……边走边介绍北京的历史和北京的变迁。他80多岁时还和师生一起去西北田野考察,与师生同吃同住。晚年,他和夫人更是坚持锻炼,每天散步,在未名湖或燕南园,经常可以见到他们相扶而行的身影!
二是生活朴素饮食清淡
侯先生从不大吃大喝,大鱼大肉,虽粗茶淡饭,却怡然自得。侯先生注重食补,平时多吃蔬菜、杂粮和豆制品。
三是夫妻和谐恩爱
他与夫人相敬如宾,互相理解,互相支持,夫妻有问题及时沟通。
侯仁之先生曾这样总结自己的一生:少年飘零,青年动荡,中年跌宕,老而弥坚。他说:“昔日读书的时候,对人生有白驹过隙的感叹,而今想一想自己90多年的来路,反而感觉漫长而清晰,生活是这样的起伏跌宕,路转峰回……在我85岁的时候,我曾用‘老牛自知黄昏晚,不待扬鞭自奋蹄’的话来自励。现在,常常是想‘奋蹄’的时候却奋不了‘蹄’。我应该感谢我的亲朋好友,特别是我的夫人张玮瑛,数十年来相濡以沫,扶我走过风风雨雨,以至于我虽不能‘奋蹄’,但还可以慢慢地走路。总之,我还要平淡充实地继续工作下去。” (据《今晚报》)
刘秉义溜达出健康
一首《我为祖国献石油》,让刘秉义红遍大江南北。刘秉义16岁登台,在演艺界学习、工作了60年,至今仍活跃在舞台上。他那独特而浑厚的歌声,影响几代中国人。
谈及养生,刘秉义说:“人生在世要顺其自然。”刘秉义年轻时饭量就大,一直延续到晚年。他认为,人的健康不在于吃什么,关键在于量,什么东西吃过量都不好。
刘秉义特别强调要注意身体的锻炼。他说自己年届高龄仍能够活跃在演唱舞台,个唱会连唱两小时不觉累,得益于他年轻时好运动。他参过***,去过朝鲜,后在中央音乐学院深造,一直都是运动场上的活跃分子。在音乐学院求学时还曾是学校篮球队队长。
晚年的刘秉义对“管住嘴,迈开腿”深信不疑。这是因为刘秉义一不留神站到了“糖尿病”的队列中。
六七年前,他在医院等着测血糖,刘秉义不耐烦要等两个小时,他对医生说:“您先忙着,我出去溜达溜达,到点再回来。”医生一听瞪着眼睛说:“溜达?那血糖不就下来了。”刘秉义一听,“怎么,一溜达血糖就掉下来啦?这叫什么病啊?”
从此以后,刘秉义每天都出去溜达,当然也不是瞎溜达。他选择了在主餐后45分钟到1小时,也就是当食物在胃内开始糖化的时候,他便到附近的公园去溜达,而且有速度的溜达。他严格按照医生的指导,每次都持续溜达1小时以上,风雨无阻。
奇迹就在这每天的“溜达”中产生了。自从检查出糖尿病以来,刘秉义不但没有吃过一次降糖药,而且血糖一直保持在正常数值。更奇妙的是:将近20年的脂肪肝也悄然不见了。(据《北方时报》)
顾维钧:长寿秘诀在于“睡”
顾维钧,中国近现代史上最卓越的外交家之一,被誉为“民国第一外交家”。1919年,在巴黎和会上,他就山东问题代表中国发言,驳斥了日本的无理要求,并拒绝在合约上签字,语惊四座,声名鹊起。1985年,享年98岁的顾维钧在纽约去世。
顾老曾说:“有人把睡和醒截然分开,认为‘醒’才是人生,睡着了浑浑噩噩南柯一梦,属于非人生。这实在是不确切。‘睡’也是一种重要的人生,我这一生就非常注意睡。要保证醒时的理性和工作效率,‘睡’可以算得上是人生第一要务。”
顾维钧很注意睡眠。夫人严幼韵在照顾他的日常起居生活时,就很注意安排他的卧室和寝具。对于枕头的选择,严幼韵也是颇费了一番苦心。
首先,夫人不让他睡高枕头。因为平躺时枕头过高,有如站立时的低头位,因颈部过于屈曲而压迫动脉,妨碍血液循环;侧卧时枕头过高,会使同侧肌肉及韧带疲劳、松弛而造成肢体麻木、疼痛及运动障碍。高血压、颈椎病、动脉硬化者尤其不宜睡高枕头。顾维钧因为钟爱,因此也有枕枕的习惯。枕具有醒脑明目、祛风清热的作用,所以陆游有“头风使菊枕”的诗句。而且,顾维钧在睡觉中途还要加餐一顿。他习惯晚上11点睡觉,第二天早上10点起床。夫人严幼韵唯恐他从晚餐后到第二天早餐之间的十多个小时内不吃东西,对健康不利,因此规定他每天清晨5点醒来后,要喝一杯牛奶,吃一点点心,再继续睡觉。
(据“中国中医网”)
转载请注明出处学文网 » “心脏移植记忆 ”是否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