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正在全国各地有条不紊地进行。新的教育理念、新的课程体系、新的教学内容、新的学习方式、新的评价形式正得到社会各界越来越多的关注。这次以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真正提高青少年国民素养为目标的21世纪课程改革已被社会初步认可和接受,正在绽放光彩。
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浪潮中,中学历史课程改革也在不断推进。但是怎样设计好21世纪的中学历史课程,却是一大难题――中学历史课程在很长时间内不被学生看好和重视,中学生普遍不喜欢学习历史课程……如何改变这种现状?怎样设计好中学历史课程,是中学历史教育界的一个难题。此次历史课程改革在这方面已有很大突破和改变,在课程观念上、内容体系上、知识选择上、教学与学习方式上都有革新,但也存在一些不足。这些不足在历史教师心中也就留下了太多的迷惘和困惑。在教学实验中,一个个问题也接踵而至。本文就试着对高中历史新教材“鸡蛋里挑骨头”,不揣浅陋呈现于此,如有不对之处,请同仁指正。
一、必修课教学内容难度较大
教材的编写是按照新课程标准进行的,高中历史必修课增加了中国古代史和世界古代史以及近代史、现代史的相关内容,可以说内容比以前多了两倍,但是教学时间却只增加了原来的一半。因此说,教材弹性太大,内容过多,在教学实际中难以完成。教材设计存在着新的繁、难、偏的情况,脱离学生实际的水平。学业评价过于繁琐,可操作性不强,脱离教学实际情况。例如,我市预计在高一上学期历史期中考试前结束专题五,可是最快的教学进度也只到专题四。由于内容多,教师们上课无法按照课时计划进行,很多内容都是压缩饼干,教师不讲解,学生根本弄不明白,更谈不上什么主动探究了。
用模块专题的方式编写教材,本意是使教学内容精练,突出重点主题,但导致跳跃性大,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被弱化,造成新的知识密度太大的问题。高一学生对历史的了解还未形成体系,更没有达到一定的广度,对历史现象的分析也不能上升到一定的高度,分析、归纳问题更缺乏深度。但是,新教材“想一想”、“议一议”等问题的设计,却在一定程度上脱离了高中生的实际水平。例如历史(Ⅰ)专题一“古代中国的***治制度”之五“中国古代的***治变局”中,“议一议”的题目是:“有人认为,只有历史上的农民的阶级斗争、农民起义和农民战争,才是历史发展的真正动力;也有人认为,农民战争并不能改变中国古代传统***治体制的专制主义性质,推进历史发展的,是生产方式的进步。你同意哪一种观点?请说明你的理由,也可以提出自己新的观点。”众所周知,历史发展的动力,是多种因素的合力。这样的问题恐怕是大大高估了高一学生的能力水平,既繁琐又偏难,还会造成误导,即历史唯物主义关于“人民创造历史”的论断是否正确。
此外,新教材设有“学习与探究”课,包括“活动准备”、“活动过程”、“评价过程”等。但是每学期的实际教学时间只有30―32节课时,如果按部就班地完成这些繁琐的教学评价环节,教师根本就无法完成。
二、对学生与教师的综合能力估计不足
新课程非常强调初中阶段的历史基础知识,而在实际上,初中历史教学大都开展得较薄弱,不甚理想,学生们的历史素养普遍较低。因而,初中的知识基础与高中专题教学之间很难衔接,学生也是“被动”地参与到“主动学习”中,其知识储备、能力水平、经验积累等都不足以在新课程的教学中发挥出“主体”的作用,从而造成常规教学中新的误区。此外,新教材对教师的专业技能、人文素养提出了尖锐的挑战,但由于教师工作的局限性,开发课程资源无论从水平、能力还是时间,都非常有限。如历史(Ⅰ)专题六“古代希腊、罗马的***治文明”的三部分内容,许多教师(特别是老教师)对此内容几乎不了解,对相关的希腊、罗马的法律条文更是一无所知,所以课堂教学的内容也就显得苍白无力了。新教材在这方面过于急躁没有给教师一个过渡期,而是把推行时遇到的困难完全推给教师。当然,一旦新课程确定下来后,只能是教师去适应课程、了解课程和钻研课程了。
三、部分标题过于艰涩
应该说,新教材的部分标题确实令人耳目一新,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而且文字表述流畅优美,文学色彩浓郁。如历史(Ⅰ)专题九“当今世界***治格局的多极化趋势”中,第一个子目“美苏争峰”包括“同盟的裂痕”、“‘山姆大叔’欲霸全球”;第三个子目“走向多极化”包括:“别了,雅尔塔”、“走出低估的俄罗斯”、“鼎足之势话西方”、“风雨际会看东方”等等,这些标题叙述精彩,能引起学生足够的阅读兴趣。但有些则过于追求文学的形式美,语言文字不够精确,逻辑性不强,且晦涩难懂,给学生的阅读制造了障碍。如历史(Ⅱ)专题一“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中的第一目“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对“‘神农’的传说”“从‘刀耕火种’到‘以牛田’”、“泰半之赋”、“沉重的力役”、“贫者无立锥之地”、“大禹和他的继承人”等标题,教师在课前一定要为学生明确其含义分别是指什么,否则学生无法准确把握,更谈不上理解课文。“古代中国的手工业经济”下的子目,“田庄手工业”、“‘工官’制度”、“攻金之工”等,如果教师不明确的话,学生同样难以明白。再如,专题六“罗斯福新***与当代资本主义”第一目“‘自由放任’的美国”中,像“杯水车薪”“病入膏肓的经济”这样的标题,教师必须解释标题和标题之间的内在联系,反倒增加了教学的难度,消耗宝贵的教学时间。
四、教材与实际脱离
新课程的设想先进、超前,但一些规划在现实中实施颇有困难。教学资源、硬件难以满足教师、学生的要求,课标、教材、教学用书中的某些内容和建议也缺乏可行性。教师所面临的首要任务就是搜集和利用资源,但由于新教材提供的教学资源太少,各种教学资料、教具、教辅、教学用途等教学资源缺乏,无法满足新课程的需要,教师处于进退两难的尴尬境地。
五、版本繁多带来不便
新课程打破了一种教材一统天下的局面,即使是相邻的两个城市,所用的版本都可能不同。但遇到的问题是,同样一个问题或概念,不同的版本表述也不一样。例如,关于辛亥***的评价:人教版说是一次“伟大的”资产阶级民主***,人民版说是“完全意义上的”资产阶级民主***,而岳麓版则说是“比较完全意义上的”资产阶级民主***。再如,关于“二战”后日本经济迅速发展原因的分析,各版本的侧重点也不同:人教版主要强调“美国的大力扶持”,岳麓版列出五点进行叙述,而人民版则把这个问题设计成一个“学习探究题”交给学生。诸如此类的差异,在各版本之间比比皆是,这无疑给教师的教学和考试答案标准化出了个难题。
六、如何确定新课改与考试之间的关系
新课程教材先行、评价滞后的弊端终究在实践中显现出来了。课程标准本来是很抽象的,比如“了解隋唐至宋元的***治制度演变”,这句话可以浓缩成几个简单的史实,也可以写成几十本专著,学生究竟要达到什么目标,谁也说不清,这无疑给教学带来麻烦,考试到底怎么考,这是很现实的问题。虽然《课标解读》可以缓解教师教学、学生学习的一点困难,但远远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总之,新课程才刚刚起步,新课标和新教材的不足之处都是常理之事,过多的埋怨与指责无论对教师还是对学生都是无益的。因此,新教材虽然有些瑕疵,但总体上是进步的,只要按照课程的基本理念和设计思路并结合中学生的实际情况加以改进,各版本之间相互取长补短,我们一定会用好用活教材。
转载请注明出处学文网 » 试对高中历史新教材“鸡蛋里挑骨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