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今年5月,中国国际茶文化研究会成立十五周年。鉴于王家扬先生在弘扬茶文化、发展茶文化事业方面作出的重大贡献,中国国际茶文化研究会特授予他“茶文化特别贡献奖”,同时赠予唐代鎏金壶门座茶碾子复制品一座,并祝王家扬先生健康长寿。为此,本刊特刊载此文,以飨读者。
古往今来,文人墨客赞美茶的诗歌篇章何止成千上万,“从来佳茗似佳人”、“唯觉两腋习习清风生”,真是欲仙欲飞……现代人则称她为“不施粉黛的青衣”、“绿色的精灵”,把“有好茶喝”和“享清福”联系在一起,不可一日无此君!
佳人也好,君子也好,“精灵”也好,总之,茶是有生命的,有生命便有“灵魂”,她永远神采奕然,似梦似幻。
现代人在颂扬古人对茶和吟唱赞歌的同时,并不只是赏物把玩,踟蹰不前,而是要超越前人,继承和发展茶的多元发掘扩展,尤其是致力于茶灵魂的熔铸――弘扬茶文化,倡导茶精神。当代茶史上就有众多茶人志士为此奔走呼号,终身事茶,从而使茶文化成为中华民族的瑰宝,也毫无愧色地屹立于世界茶文化之林,正如被誉为“当代茶圣”的吴觉农在上世纪20年代所言:“中国茶叶如睡狮一般,一朝醒来,绝不会长落人后,愿大家努力吧!”
正当中国国际茶文化研究会成立15周年之际,不能不使我们想起在奏响这曲茶文化的交响乐中,那位出色的指挥与乐手,他就是已是米寿之年的中国国际茶文化研究会名誉会长王家扬先生。他把茶文化看作是人类迈向未来的一座桥梁,并以此高度认为“在茶文化中,蕴含着进步的历史观和世界观,它以平和的心态,实观人类的理想和目标”。因此,他老骥伏枥,殚精竭虑,熔铸和开掘作为茶灵魂的茶文化,赋予它新的时代意义。
茶文化研究的“领头雁”
由于历史的原因,国人对茶与茶文化的“觉醒”比起国际的步伐来是慢了“半拍”。待到改革开放的新时期来临,喝茶已不再仅仅是一种解渴、药用的功能,讲究品茗,谈论茶文化,已渐渐成为时尚,但毕竟零零落落,不成气候,这就迫切需要组织、引导、提倡。1990年金秋,国内八家涉茶单位联合发起,中、日、韩、美等国和港台地区茶人参加的国际茶文化研讨会在杭州召开。王家扬先生主持了这次会议,他因势利导,和与会者多次酝酿,为了推动茶文化的研究,需要成立一个常设机构,在会议结束时提议在杭州成立中国国际茶文化研究会,大会一致推举大会组织、召集人王家扬先生担任筹备组组长。
海内外茶人关于筹建中国国际茶文化研究会的动议,得到了国家有关部门的重视和支持,经过紧张有序的筹备,由国家民***部批准,中国国际茶文化研究会于1993年正式成立,明确主管部门为农业部和文化部(后划归农业部)。家扬先生众望所归,被推举为首任会长。这个组织的成立,搭建了一个茶文化研究的重要舞台,成了开展国际茶文化研究的一只“领头雁”。从此,茶文化的研究如雨后春笋,方兴未艾,上海、广州、云南、湖南、陕西、重庆等地的茶文化研究组织相继成立,一届一届的茶文化研讨会连续在国内的杭州、湖南常德、昆明、广州、四川雅安和韩国、马来西亚召开,一批批不同肤色的四海五洲茶界精英相聚一起,探讨茶文化的精义要领;一篇篇不同角度、不同时期、不同课题的论文应运而生,对弘扬茶文化,振兴茶经济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随着社会文明的进步,茶文化已渗透到现代社会的各个方面,延伸到旅游、教育、文化、艺术、卫生保健等许多领域。
唱一台茶文化的好戏
有了茶文化研究这个舞台,要演出一台有声有色的戏来决非易事。为此,王老不辞辛劳,作为一位茶文化研究倡导者奔波天下,传“经”播“道”。从山东日照到云南原始林,从福建武夷山到四川峨眉山,从韩国济州岛再到宝岛茶园,从太平洋东岸到日本富士山下,无不留下了王老的汗水和足迹。他不畏穷乡僻壤,山高路远,访茶、品茶、评茶,黄山看毛峰,云南访普洱,庐山品“云雾”,天台山寻“茶祖”……真是壮心不已,要穷尽天下之茶。2000年秋在广州举行的第六届国际茶文化研讨会刚刚落幕,王老次日即赴乌龙茶的故乡潮州采风,笔者随同前往。500多公里的迢迢岭南路,年过八旬的王老毫无倦意,兴致甚浓。到潮安茶区后,马不停蹄,即登上海拔1200米高的凤凰山,一边与当地干部了解凤凰水仙茶的历史沿革、种植产销,一边察看乌龙极品凤凰单枞的栽培管理与发展,并在一株有五六百年树龄的“宋种”单枞茶树前留下了珍贵的照片。
由于王老的身体力行,谦逊随和,广交朋友,涉足茶学研究的人越来越多,茶文化的队伍像雪球一样越滚越大。但他认为弘扬茶文化还要提高与普及相结合起来,他经常与茶学专家、民俗学者、茶企业家、艺术家、茶人等各方人士交谈探讨,倡导“茶为国饮”,提出“茶文化要从娃娃抓起”,建议学校开设茶文化课程,把陆羽的《茶经》编入课文等等,抓好这些基础性的东西,这才是延续茶文化的“百年大计”。作为树人大学的创建人,他在这个大学的人文学院设立茶文化交流专业。这无疑是王老深谋远虑,培育出的开拓性硕果。与此相辅相成的,现在在中国国际茶文化研究会的主持下,各类茶文化专题学习班、茶艺培训班不断举办,一拨一拨的茶艺师、茶艺员取得合格证书,脱颖而出,形成了一个茶学、茶道、茶艺、茶礼齐头并进、多姿多彩的繁荣局面。
靠人格魅力吸引人
王老德高望重,但礼贤下士;身居高位,却平易近人;硕果累累,则低调为人――这是和家扬先生交往、接触过的人一致的感觉。“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在王老身上,体现着我国传统文化魅力。
王家扬先生从1993年开始担任中国国际茶文化研究会首届会长起到2000年,声誉卓著,成果斐然,
他在主持第六届会议换届选举时,主动让贤,辞去会长职务,受聘为名誉会长.但他关注茶文化研究的心力不减,与海内外茶人的往来不断,在茶文化研究界的倡导者、开拓者的地位不变。
经过中国国际茶文化研究会十多年的实践,广交四海朋友,深化茶学探讨,杭州自然而然地成了一个茶文化研究中心。每年,总有许多外国和港澳台地区的茶文化和茶艺代表团前来访问,他们无不对王家扬先生表示深深的敬意。最突出的事例,莫过于韩国茶人给予王老的一次殊荣。2004年早春,韩国茶人联合会草日香茶会和韩国创作音乐研究会一行20多人,千里迢迢,带着茶具茶艺、乐器乐曲,专程来到西子湖畔为王家扬先生举行了一场“耋老茶会”,以表彰他对茶文化研究作出的杰出贡献。
王家扬先生倾心茶文化研究,为茶文化做的事难以计数。他不靠官威权势,而是奔走呼号,诚恳商量,以理服人,以情动人。在筹建中国茶叶博物馆中,他亲自登门去找杭州市的领导和有关部门,筹资、批地、动迁。尤其在二期工程中遇到更大困难,国际友人纷纷解囊资助,有位日本朋友为此而不惜卖掉自己的房产,这都是他们缘于茶文化研究的这条纽带所结下的深厚友谊,也是王老人格魅力所致。
王老爱茶、敬茶、事茶,为弘扬茶文化不遗余力,开创了一个茶文化研究的春天。他已经度过了米寿,作为传统吉祥语中的108岁“茶寿”的桂冠,正如一位圣洁的天使,向王老款款走来,他一定会与茶同寿,我们从心底衷心祝福着。
(本文原载《农业考古》2005年第一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