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味”之“味”美

摘 要: 老子“无味”之“味”是一种至味,其建立的思想基础是道家的核心思想:“道”。老子的“无味”之境是一种最高的审美境界、是“道”境,具有无穷的审美意蕴。

关键词: 老子 道 “味” “无味” 审美意蕴

老子是道家学派的创始人,是我国古代伟大的哲学家和思想家,他提出的“道”、“无”、“玄鉴”、“味”等范畴对我国古代美学思想产生了深远影响。老子“无味”思想在古代“味”论发展历程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叶朗先生给予老子“味”论充分肯定,他认为老子“无味”说之“味”“已经是一个美学范畴,这是‘味’这个概念在历史上第一次作为美学范畴出现”[1]。可见,老子“无味”之“味”与饮食之“美味”不同,老子打破了饮食之“味”的局限性,从饮食之“味”出发揭示“味”与“道”、“味”与“审美”之间的相通之处,在“味”论发展史上具有开创性意义。本文认为老子“无味”思想的建立基础是“道”,老子“无味”论包含着深刻的审美意蕴并对后世审美风格、审美范畴等有重要意义。

一、老子“无味”审美思想的建立基础:“道”

《老子》一书中“味”字共出现四次,《老子》十二章载:“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2]老子反对饮食之“五味”,认为“五味”同“五色”、“五音”一样,会带来过度的享受而失去感官的真正感受性,从而丧失“味”的真正意义。因此,老子提出著名的“无味”说,《老子》三十五章载:“乐与饵,过客止。道之出口,淡乎其无味,视之不足见,听之不足闻,用之不足既。”[2]此处,“淡乎其无味”之“味”已经超越饮食滋味的层面而上升为对“道”的审美体会,即“无味”之“道”、“道”之“淡味”,正如王弼解释这句话说:“言道之深大。”[2]“味”不是指饮食的味道,而是指超越礼法规范之上的自然朴素之“味”,是一种至味,是“道”之“淡味”。“味”的指向目标是“道”和“道”带给主体的一系列审美感受性,因此可以说老子“无味”说的建立基础就是道家的核心思想:“道”。

何为“道”?老子认为“道”是宇宙万物的本源,是万物的根本,是“无”。《老子》四十章云:“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2]四十二章又云:“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2]老子认为万物都是从无到有的,而“道”又生万物,因此“道”就是“无”,“道”就是万物产生的本源,正如《老子》六十二章所说:“道者万物之奥”[2],王弼释曰:“奥,犹暧也。可得庇荫之辞。”[2]没有“道”就没有天地万物,“道”是万物之根、万物的主宰。正是由于“道”的这种本源性使它无形可求,同于“无”,“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2]。老子追求的“道”不是平常可言可说之“道”,而是不可道之“道”,具有无形而空远的特点。那么如何才能体会“道”、追求“道”呢?《老子》四十一章曰:“大方无隅,大器晚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道隐无名,夫唯道善贷且成。”[2]河上公注:“‘象’,道也。”[3]成玄英疏曰:“大象,犹大道之法象也。”[3]可见,“大音”、“大象”就是老子所追求的“大道”。方大而无角,器皿大而晚成,最美妙的音乐是听不到的,最完美的形象也是看不见的,此“大方”、“大器”、“大音”、“大象”不可知而又真实存在,这种最高的审美境界就是“道”的境界,就是“大道”。因此,“淡乎其无味”之“道”才是真正的“大道”,“无味”之“味”才是一种至味。这种“无味”之“味”是一种对“道”的把握和体验方式,是一种形而上层面的“味”,也是老子对“味”论的新发展。《老子》六十三章载:“为无为,事无事,味无味。”[2]“无味”亦指“道”之“淡味”,而第一个“味”则用作动词,意思是对“道味”的体味和感受。可见,在老子看来,不管是动词之“味”,还是“无味”之“味”,它们的指向都很明确,那就是“道”,“道”是老子“味”论建立的思想基础。

老子“道”论是道家思想的核心,是宇宙万物发展的本源,其美学思想和哲学观都是从“道”发展而来。不管是“淡乎其无味”之“味”,亦或是“味无味”之“味”,都强调“无味”、“淡味”,是“希声”之“大音”、“无形”之“大象”,是老子对“道”境的追求。“无味”之“味”不是具体的“五味”之“味”,具体的“味”已经消融在这“无味”的至味之中,与“大象”、“大音”、“大道”共存。从审美批评的角度而言,“无味”是一种至味,是一种最高的审美境界和审美追求,是“道”的境界,其目的就是体道悟道。因此,“道”是老子“无味”审美思想建立的重要基础,没有老子“道”论思想的建立,也不会有道家“无味”说的产生。

二、老子“味”论思想的审美意蕴

老子“味”论作为一个美学范畴,体现出一种恬淡之美,对后世“淡味”理论产生了深刻影响。同时,道家“无味”说强调主体的审美体验性,从审美主体的角度出发观照客观世界,体现出深厚的审美意蕴。

(一)“无味”之“味”:恬淡之美

老子“无味”论具有开创性意义,所谓“无味”不是没有任何味道,而是一种最高境界的“淡味”,正如王弼所说,“无味”即“以恬淡为味”[2],是一种具有最高审美意蕴的“淡味”。叶朗先生也说:“‘淡乎其无味’,并不是否定一切美感,而只是提倡一种特殊的美感,一种平淡的趣味。”[1]可见,老子“无味”之“味”体现的正是一种恬淡之美,是一种恬淡的至味。何谓“恬淡”?老子曰:“恬淡为上,胜而不美。”[2]意为要用一种淡然的心态看待兵器和战争,体现了老子的“无为”思想。在《老子》六十三章中,“无为”、“无事”、“无味”共同出现,强调“无为”才能有所为,恬淡无味才是最美的滋味,“恬淡”、“无味”与“无为”思想共同贯穿于老子的美学思想之中,与老子“道”论、“有无”观互为观照,体现出一种恬淡冲和之美。

“无味”之“味”的本质就是“淡味”,从审美层面上说,这种“淡味”体现出一种韵味淡远、平淡自然的审美意境,自然澄澈、蕴藉悠长。“淡味”是“五味”之本,是一种冲和宁静之美味,它体现出一种雅淡闲适、空灵淡远的审美境界。老子“无味”论对“淡味”及中国美学“淡”范畴产生了深远影响,在老子“淡味”思想的基础上,庄子也对“恬淡”给予充分肯定,《庄子・天道》云:“夫虚静恬淡、寂寞无为者,万物之本也。”[4]亦云:“夫虚静恬淡、寂寞无为者,天地之平而道德之至[也]。”[4]“虚静恬淡、寂寞无为”是万物的本源,是自然之“道”,“道”无形无象,也是万物之根本。因此,对恬淡境界的把握就是对“道”境的体悟,“淡味”体现出的恬淡冲和之美就是“道”的最高审美境界。恬淡之美从老子开始得到古代文学家的大力推崇,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之句体现出一种恬淡闲适、悠然自得的诗歌审美境界;宋代苏轼也极为推崇“淡味”,提出“发纤于简古,寄至味于淡泊”的文学创作主张;方回《瀛奎律髓》中评价梅尧臣诗亦曰:“淡泊中有醇味。”恬淡之味是富有意蕴的情味,是自然高妙的道味,是淡远澄明的“无味”,是空灵渺远的最高审美境界。从文学审美批评角度而言,正是由于老子“无味”思想的提出,才有“淡味”这一审美意境的产生,才有我国古代文艺美学对“淡”范畴的推崇和追求。“无味”即“淡味”,其体现出的恬淡悠然的审美意境深刻影响了我国古代美学重体验、重感悟、重冲淡的审美风格。

(二)“味”无味:强调主体的审美体验

前文主要阐述“无味”之“味”的审美意蕴,本小节论述《老子》中动词之“味”的审美意义,分析老子“味”论思想对审美主体的重视。《老子》中“味”字共出现四次,其中作为动词体味、感悟之意的“味”只有一处,即“为无为,事无事,味无味”[2]中的第一个“味”。老子将饮食滋味之意的“味”活用为动词,意思是体味、感悟,其最初目的是用“味”的方式体道、悟道,然而却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审美主体的主观能动性和感受性,强调了主体的审美体验。在老子“无味”论之前,不管是饮食的滋味,还是以饮食之味比喻音乐之美的“遗音遗味”都未脱离“味”的名词含义,即指用舌头尝到的滋味。而老子“味”论中作为动词体味、品味用法之“味”开古代“味”论之先河,对我国古代文艺审美批评的发展有重要意义。美食之滋味可以带给人们主观感受上的和愉悦,是一种瞬间的美好体验,老子之“味”“道”正是抓住了“味”的这种瞬间感受性特点。“道”深不可测,“大道”更如“大音希声、大象无形”般无法触碰,因此只有用心灵那一瞬间的活动去“味”“道”、去体道、去感受“道”的奥妙无穷,才是悟道的真正途径,这体现了中国美学重视体验性和感受性的特点。“味”“道”是从审美主体的主观感受出发对“道”的一种观照,是审美主体用心领悟“道”境的最高审美体验,突出了审美主体瞬间的审美感受性,正如宗白华先生所说:“求返于自己深心的心灵节奏,以体合宇宙内部的生命节奏。”[5]只有审美主体的心灵世界与对自然世界的审美观照相辉映,才能真正体现“道”的审美意境,获得最高的审美趣味和审美享受。

老子“味无味”突出了审美主体的重要地位,“味”的审美过程不仅仅是对审美客体的简单观照,还是要发挥审美主体的主观能动性和审美体验性,让审美主体透过审美客体的表象去发掘审美对象的深层意蕴,抓住生命的瞬间感悟从而获得一种心灵上的和享受。这个过程不仅仅是审美主体的主观审美体验,更是一种生命的审美体验,是情与景、心灵与事物、生命与感受的相互融合,是对生命意义的瞬间感悟,因此也是人生最高的审美意境和审美追求,这是老子“味”论思想深层次的内涵和审美意蕴,对后世“味”论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宗炳《画山水序》开篇云:“圣人含道映物,贤者澄怀味象。”认为只有怀着一颗虚静澄明之心才能体味象中之境,才能真正进入道境。刘勰《文心雕龙》载:“繁采寡情,味之必厌。”钟嵘《诗品序》亦载:“使味之者无极,闻之者动心,是诗之至也。”他们均强调审美主体的主观审美体味,突出审美主体的重要性,可以说,从审美主体的角度而言,老子“无味”论是后代“味”论审美思想发展的滥觞。

综上所述,老子“无味”论的美学思想建立在道家核心思想“道”的基础之上,揭示了中国美学重“淡”、重体验的审美特点。老子认为“无味”是一种至味,是审美的最高境界,是包含无穷意蕴的“道”境。正如李泽厚先生所说,道家之“无味”“就主体来说,它实际上指的是一种不受任何有限欲望和对象束缚的审美感受;就对象来说,它指的是一种超出了对象的有限性,能唤起无限多样的感受的美”。正是由于这种对无限的美的把握,才使老子“无味”论包含了无穷的美感,对后代玄学自然观、“淡味”说以及“意境”理论均产生了重要影响。

参考文献:

[1]叶朗.中国美学史大纲[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5.

[2]楼宇烈.王弼集校释[M].北京:中华书局,1980.

[3]陈鼓应.老子注译及评介[M].北京:中华书局,1984.

[4][晋]郭象注.[唐]成玄英疏.庄子注疏[M].北京:中华书局,2011.

[5]宗白华.意境[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7.

转载请注明出处学文网 » “无味”之“味”美

学习

佛殿主上都送供女弟子宁公遇相关人事考辨

阅读(54)

上世纪20年代初,日本佛教美术学者、净土宗学僧小野玄妙、常盘大定、关野贞先后对山西省五台县唐代佛光寺东大殿内塑像及寺内两座唐代经幢探究;梁思成、林徽因夫妇于上世纪30年代末对佛光寺经幢题刻、唐人题记甄别爬梳。诸先师于建筑、壁画

学习

让·热内—从弃儿到大作家

阅读(181)

法国荒诞派剧作家让·热内拥有着传奇的人生。他的一生中经历了不同的角色嬗变。从弃儿到小偷,从小偷到作家再到剧作家。他的人生路多彩而曲折。本论文从热内一生中扮演的几个角色出发,旨在从中探究热内细腻而复杂的心路历程。关键词:弃儿;小

学习

六安:充满活力的改革之乡

阅读(31)

本文为您介绍六安:充满活力的改革之乡,内容包括进入新时代改革开新篇六安,六安市改革开放四十年。六安市位于安徽西部,大别山北麓,俗称“皖西”,是大别山区域中心城市。现辖霍邱、金寨、霍山、舒城四县和金安、裕安、叶集三区,设六安经济技

学习

陇西风光览胜

阅读(23)

陇西地处黄河最大支流渭水上游,即甘肃省南部渭水流域陇西盆地,自然地域开阔。渭水流经全境,境内山川秀美,风光迷人。古城中心坐落着建于宋代的威远楼,雄伟壮观,凸显千古雄风。天下李氏出陇西。陇西还是李氏发祥、发迹、成长、繁衍、迁播之地,

学习

包神铁路货运集中制票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阅读(42)

本文为您介绍包神铁路货运集中制票系统的设计与实现,内容包括太原铁路局货运集中制票,铁路货运集中制票。货运工作是铁路公司的主要业务。本论文为了提高神华包神铁路集团公司货运管理的质量、减轻车站工作人员的工作量而研制,通过使用货

学习

老骥伏枥铸茶魂

阅读(26)

编者按:今年5月,中国国际茶文化研究会成立十五周年。鉴于王家扬先生在弘扬茶文化、发展茶文化事业方面作出的重大贡献,中国国际茶文化研究会特授予他“茶文化特别贡献奖”,同时赠予唐代鎏金壶门座茶碾子复制品一座,并祝王家扬先生健康长寿。

学习

浅析沥青路面渗水的原因

阅读(23)

本文为您介绍浅析沥青路面渗水的原因,内容包括沥青路面渗水试验评定标准,沥青路面渗水性能检测方法。【摘要】近几年来,许多高速公路、一级公路建成不久,沥青路面的早期破坏便时有发生。这些损害主要表现在:里面混合料透水和蓄水的情况相当

学习

胡同 第9期

阅读(25)

胡同的名称,不仅暗示出京人的生活与想象,还指点出京城的沿革与区分:羊市、猪市、骡马市、驴市、礼士胡同、菜市和缸瓦市,这些街名之内,除去猪市尚存旧意之外,其余的都已改头换面,只能让后来者凭了一些虚名来悬拟当初这几处地方的情形了

学习

浅析北京古民居

阅读(25)

本文为您介绍浅析北京古民居,内容包括北京民居发展史,中国传统民居概览体会。四合院建筑,是我国传统的建筑类型,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载体和象征。北京四合院是各类四合院建筑中规格建筑完善,艺术形式优美、文化内涵丰富的重要代表类型。本

学习

公司债务治理相关问题研究

阅读(22)

本文为您介绍公司债务治理相关问题研究,内容包括债务融资的治理效应,债务风险治理。根据资本结构理论,债务具有降低成本、产生经营者激励、约束过度投资等治理功能,一定的债务结构能够对公司绩效和市场价值产生促进作用。国外对债务治理的

学习

水凝固与冰熔化的实验思考

阅读(53)

本文为您介绍水凝固与冰熔化的实验思考,内容包括水的凝固与冰的溶解实验原理,冰的凝固和熔化实验改进。一、冰熔化实验把碎冰块放入烧杯中,在冰块中插入温度计.记下这时温度计的示数,每隔2min记录一次温度计的示数,同时观察杯中冰状态的变

学习

浅谈宿根花卉在沭河公园中的应用

阅读(30)

本文为您介绍浅谈宿根花卉在沭河公园中的应用,内容包括宿根花卉园林应用有哪些特点,宿根花卉观赏特点及园林用途。【摘要】:宿根花卉是植株地下部分可以宿存于土壤中越冬,翌年春天地上部分又可萌发生长、开花结籽的花卉。该类花卉的优点是

学习

徐州旅游景区人物传说文化内涵刍论

阅读(33)

本文为您介绍徐州旅游景区人物传说文化内涵刍论,内容包括徐州十大怪事传说,江苏徐州龙脉传说。徐州旅游文化资源丰富,挖掘、保护和利用这些旅游景区民间传说的文化价值,提升徐州旅游景区的文化内涵,为景区注入新鲜的血液,带来生机和活力,对推

学习

清明,普照寺祈福茶会

阅读(32)

3月28日,普照寺清明祈福茶会。普照茶会的本意为感恩,时距5・12大地震近一年。此次茶会的主办方为茗仕茶众社与普照禅寺。忆当年断垣残壁,惜今朝以茶重聚。青城山里。仍旧是一番幽深景象。来自成都的茶友。皆盛装而来。去年3月,他们曾于此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