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京城时的茶馆到处可见,其中也有大中小之分。
大茶馆内设雅座,用具考究,备有各种名茶,客人可以任意挑选,同时还有各式点心、水饺、面条、烧饼、丸子汤等,应有尽有。究其原因,不外乎当时的满蒙八旗子弟居住城内,尚有几十万人,他们整天无所事事(法律不许他们经商),吃喝不愁,养尊处优,吃喝玩乐,每天去泡茶馆就成了不可或缺的事。清代北京内城有名的茶馆有天汇轩、天全轩、裕顺轩、汇丰轩、天寿轩、广和轩、天宝轩、新泰轩等二十几家。到了20世纪后,这些大茶馆逐渐不景气,最终关张歇业,退出历史舞台。接着城区内应运而生的是新型文明茶楼,第一楼是碧岩轩,紧接着是玉壶春、集贤堂等,这些茶楼也是红极一时。到了1937年“卢沟桥事变”后,日***占领华北地区,这些茶楼生意开始萧条,不久也就全部停业。与此同时小型的茶馆、酒肆取而代之,按经营项目分为清茶馆、棋茶馆、书茶馆。
清茶馆专门提供茶水,屋内设备有方桌、方凳、小型茶具,挂有长条木牌,上面书写茶叶名称,任客人选择,拂晓即开门营业,主要的顾客为遛鸟和晨练的人,其中有一些破落的八旗子弟,也有城市贫民,这类茶馆就等于养鸟人的活动场所和集中地。据上辈人讲:当年崇文门外大街的万乐园茶馆每年举办“串套”活动,听听谁家鸟儿鸣叫得好听。
再者就是棋茶馆。屋里设备极其简单,木板搭成的条桌,桌面上画有棋盘,两边坐人,边下棋边喝茶。观棋的人要比喝茶的人多几倍,因为这些人大都为无业游民和出门躲债的。如此茶馆,生意能维持多久呢?确实没过多久,也开始下滑衰落。
再说书茶馆。这类茶馆主要分布于王府井东安市场和天桥一带,馆内曲目为评书、大鼓两种,评书内容为“三国演义”、“西游记”、“济公传”等,大鼓书则有京韵大鼓、梅花大鼓等,种类很多。这些地方也就是艺人“撂地儿”借以谋生的场所,是平民百姓消遣娱乐的地方。
接着再说茶棚。每年初夏至深秋,都有茶棚,最为有名的当属什刹海岸边,棚面是用芦席围盖,竹竿做支架,一半建在水面,一半建在岸边。茶客坐在其中,一举三得:品茶、赏荷、观鱼儿戏水,很是惬意。但类似的茶棚有季节性,到了天气一冷,棚拆人散,来年再见。还有另一种茶棚,有人称其为“野茶馆”,和郊区庙会有关。每到初一、十五拜佛敬香的日子,众多善男信女从京城或更远的地方赶来,路上风风火火,进庙门之前急需找个歇脚喘息的地方,遇上这样的茶棚再好不过了,先洗脸后饮茶,还可以观赏远山近景,别有一番心情。
比茶馆、茶棚档次更低的就是“茶挑儿”了。茶挑人年岁稍大些的居多,大多为近郊农民,也有城市贫民。茶挑儿投资不多,先购置一把二尺多高的绿釉陶壶、几只粗瓷碗、一根扁担、一个柳条筐,壶内泡的茶叶无非是高末和高碎,价格便宜,沏出的茶色红润。茶挑人走街串巷,专为拉洋车、蹬三轮、打短工的劳苦大众服务,这些人趁喘息时间喝上一碗又热又酽的浓茶。顿觉清爽解乏,然后继续干活儿以便养家糊口。茶挑人还有一种副业,就是代卖零支香烟,给买不起整盒香烟的人解决燃眉之急。久而久之,茶挑人就被称为“龙王爷的伙计”――送水的来了,深受劳动人民欢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