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5月10日收市之后,针对万福生科涉嫌欺诈发行案的调查结果与监管处置意见正式公布。
此前,市场根据相关规定,曾经认为万福生科会成为A股市场的“首家退市”的创业板公司,万福生科也已于3月22日、3月29日、4月8日连发三次“关于可能被终止上市的风险提示公告”。但证监会给出的结论是,万福生科没有受到“直接退市”的惩处。
对于万福生科,这家公司最终能否侥幸过关?目前看来,有待观察。
首先,当下的进程不等于最后的结果。既然管理层给出的理由是“不触及退市条件”,那么OK!今后就看交易所的态度。
所谓“人到法场”,如果其最终居然“逃”了,而且没人说、没人劝、没人认真,“煮熟的鸭子”大摇大摆地“飞了”,岂不怪哉?
一个企业好不好,够不够证券市场的上市标准以及公开融资的标准,大家可能无法判定。但是,一个企业有没有问题,够不够证券市场的退市标准以及司法追究的标准,难道也无法判定吗?
其次,万福生科业绩造假早已经不是新闻,凭借伪造财务报表,然后“过了”发审委和相关专业机构的重重“把关”,取得了宝贵的上市资格,对中国资本市场略知一二的人,都知道上市的运作难度有多大。
问题不仅如此。在2012年8月的一次巡检过程中,万福生科财务总监竟然还能拿出来“三套账”:“税务账”、“银行账”与公司实际收支的“业务账”。可见,万福生科在日常经营中仍“不思悔改”。
多年以来,上市造假圈钱,已经打造完成了一个非常完整的利益链条,从审计机构到券商保荐人再到发审委,为了利益,每个环节,都有问题,操纵数据、粉饰业绩、纵容造假,已成顽疾。
以万福生科上市为例,据公司负责人所言,一大批利益兑现者持有的1851万股万福生科股权,成本约为2.5元每股,发行价25元。因此,在万福生科IPO的过程中,券商投行保荐人和审计机构,不顾基本的职业底线—“怎么做能让公司的报表好看,他们就怎么做。”
凡是想在A股上市融资的企业,除了万福生科之外,谁没有“(财务)造假”的动力?“譬如,把收入做大,以显示盈利能力较强;把资产做大、负债做小,以显示企业(现金)的财务健康。”
其三,万福生科的处理结果,未能“一次到位”,无疑等于再一次向市场表明了——在A股市场,期望企业自觉,期望企业的“血管里流着道德的血液”,同时期望有关方面能够坚守发行、审核、上市、监管的“每一个关卡”,实属“不智”。
这是非常令人遗憾的。
我国的上市公司,历来不易遭遇民事诉讼。此前我们曾经因为主板市场的历史原因,无法直接处置那些“大牌的”和“老牌的”国字头企业,这才有了“十年磨一剑”的创业板;这是一个风险直接提示给股民的交易板块(不是所有的证券账户,都可以交易创业板的那些以300打头的股票;也不允许更换大股东,进行“资产重组”,用买壳卖壳的方式,逃脱市场监管)。从开立的那天起,有关方面就定义了“这是一个退市更快、监管更严”的板块。
既然如此,如果事后证明,对于万福生科“最终处理”的结果,“不退市”成为最终的“技术事实”,追究到此为止,“以罚代退”,以此回避最彻底的“利益切割”,那也只能说明—在现行的市场体制之内,权力部门化、商业信用彻底无效,已经达到了何等严重的程度。
说到底,市场经济就是以利益最大化和竞争最大化为取向的竞争经济、法制经济,公开透明、有生有死、风险自担、后果自负、违法必究,是这一游戏的基本规则。
新股发行审核的腐败问题、“把二级市场的投资者当傻子”的问题,均由来已久,并且已经成为我们这个社会的问题的一个缩影。
试想,针对万福生科的处理意见,如果仅仅止步于追究“部分(人员)责任”、“行***从重严惩”,而不是此前说好的“零容忍”、“退市”并且“秒杀”,这已经是失信于投资者。如果再让那些每股成本为2.5元的风投们,从容离场,继续在二级市场上完成套现。那么,中国股票市场的根基,就被彻底颠覆了。
转载请注明出处学文网 » 万福生科能否侥幸过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