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宋氏家传太极功源流支派考
据宋远桥《宋氏太极功源流支派论》记载:自予上溯最始,得传太极功者,系受业于唐之于欢子,许宣平,至今记之,已十四代矣。其间断续传述荒谬,难于记载,菲志其可考者如左:
许先师宣平,系江南徽州歙县人。隐城阳山,结庐南阳辟谷。身长七尺六,髯长至脐,发长至足,行及奔马。每负薪卖于市中,独吟日:负薪朝出卖,沽酒日夕归;借问家何处,穿云入翠微。
李白访之不遇,题诗望仙桥而回。其所传太极功,名三十七式,又名长拳,因如长江大河,滔滔不绝,无间断也。总名太极拳三十七式,各式名称如下:
1、云手;2、弯弓射雁;3、挥琵琶;4、进搬拦;5、簸箕式;6、凤凰展翅;7、雀起尾;8、单鞭;9、上提手;10、倒撵猴头;11、搂膝拗步;12、肘下捶;13、转身蹬脚;14、上步栽捶;15、斜飞式;16、翻身搬拦;17、玉女穿梭;18、高探马;19、单摆莲;20、上跨虎;21、揽雀尾;22、扇通臂;23、海底珍珠;24、弹指;25、转身摆莲;26、指点捶;27、金鸡***;28、泰山升气;29、野马分鬃;30、如封似闭;31、左右分脚;32、挂树蹬脚;33、推展;34、二起脚;35、抱虎归山;36、十字摆莲;37、收式。(连在外的六手共四十三手)
其四正,四隅,九宫步,七星八步,双鞭,双摆连六手在外。因自己多用坐的功夫,故加六手,俾锻炼时腰脚得以舒展,血脉亦不致停滞。原来三十七手,为先师所传。每次应先练一手,俟一手练成后,再练一手,万不可性急;将三十七式同时练习,切记,切记。无论先后,任择一势,只要将各势逐一用成,则三十七式自然贯串,并能呵成一气,故此又名长拳也。脚踏五行,怀藏八卦,脚之所以,为中央之土,则可定。
二、李道子先天拳
俞家祖居江南宁国府,所得太极功,名日先天拳,亦日长拳。传自唐之李道子,道子系江南安庆人,至宋时,与俞家游颇莫逆。至明时,常居武当山南岩宫,不火食,日啖麸数合,人又称之为夫子李,见人不及他语,惟云大造化三字。既云唐人,何以知明时夫子李,即是李道子先师耶。缘邓上祖过宁国俞家时,方知先天拳亦如三十七式,而为太极拳之别派也。然何以知俞家之拳,是唐时李道子新传耶?盖俞家之功,代代相传,每岁往拜李道子庐,至宋时尚在也。越代不知所往,至明时,予同俞莲舟往游武当山,夫子李见之,曰:徒再孙焉往?莲舟抬头看时,斯人面垢土厚,发不知何以参参味臭,莲舟怒曰:尔言之太过也,吾观汝一掌必死,而去吧!
夫子李云:徒再孙,我看汝这一手。莲舟上前棚连捶,未依身侧,起一丈高许,落下于掌。莲舟日:你总用过功夫,不然能不折坏筋骨者鲜矣。夫子李云:你与俞靖慧,俞一诚认识否。莲舟闻之悚然日:此皆予上祖之名也。急跑下日:原来是吾先祖师至也。夫子李日:吾在此几十韶光,未及一语,今见汝,诚哉大造化也。授汝如此如此,莲舟至是,不但无敌,遂得全体大用矣。
三、俞莲舟得授秘歌
予与俞莲舟、俞岱岩,张松溪、张翠山、殷利亨、莫谷声,久相往来金陵之境。夫子李授莲舟秘歌日:
无声无象,全身透空,应物自然,西山悬磬。虎吼猿鸣,水清河静,翻江播海,尽性立命。
此歌予七人皆知其句,后予等同往武当山,再访夫子李不遇。道经玉虚宫,见玉虚子张三丰,乃张松溪张翠山之师也。
四、张先师十三式
张三丰先师,辽东人也。讳全一,又名君宝,三丰其号也,又号张邋遢。宋之技击家,本武当丹士,身长七尺有余,美髯如戟,寒暑戴一箸笠,日能行千里。自洪武初年,至太和山修炼,予七人共抒之,耳提面命,月余始归,自此不绝往来。其所传张松溪张翠山之拳,日十三势,亦太极拳之别名也。
五、程元滁小九天法式
程灵洗,字元滁,江南徽州休宁人,受业于韩拱月,太极之功成大用矣。侯景之乱,惟歙州得保安宁,皆灵洗之力也。梁元帝授以本郡太守,率谥忠壮。玉程秘,为绍兴中进士,授昌化主簿,累官至吏部尚书,拜翰林院学士,立朝刚正,风节凛然,晋封新安郡侯,以端明殿学士,致仕卒。秘居家,常平崇瞿以济人,凡有利众者,必尽心焉,所著有洛水集,秘得太极功,立命为小九天,然小九天虽秘之遗传,而究为韩所传授,岂敢忘先师哉。各势名称:
七星八步、开天门、什锦背、提手、卧虎跳涧、单鞭、射雁、穿梭、白鹤升空、大挡捶、叶里花、猴顶云、揽雀尾、八方掌。
六、宋仲殊后天法式
胡镜子在扬州,自称之名无从查考,实系宋仲殊之师也。仲殊安州人,曾游姑苏台,柱上倒书一绝石:
天长地久任悠悠,你既无心我亦休,浪迹天涯人不管,春风吹笛酒家楼。
仲殊所传殷利亨太极拳,日后天法也,亦是棚捋挤按采捌肘靠,然而势法名称不同,其功用则一也。如一家分剧,各有所为,其根本绝非两事耳。各势名称如下:1、阳肘;2、阴肘;3、遮阴肘;4、晾阳肘;5、肘里***;6、肘开花;7、八方捶;8、阴五掌;9、阳五掌;10、单鞭肘;11、双鞭肘;12、卧虎肘;13、云飞肘;14、研磨肘;15、山通肘;16、两膝肘;17、一膝肘。
七、观经悟会法
太极者,非纯功于易经,不能得也。以易经一书,必须朝夕悟在心内,会在身中,超以象外,得其寰中,人所不知,而己独知之妙,若非得师一点心法之传,如何能致使我手之舞,足之蹈,乐在其中矣。
八、志要(宋远桥记)
以上太极功,各家名目,因予身临其境,并得良友往来相助,昏非作技艺观之也。一家人恐其久而相差,故笔之于书,以授后学,俾研究有得,而终身用之不尽矣。太极功再有其他名目,则非我所知,得后人有所遇补记之可也。然无任何等名目拳法,惟太极不能有两种说法也。否则断非一家,却不论功夫高下,一家人绝无两家说也。
由先师而上溯其根源,则为东方先生,再上溯始于孟子。当列国纷争之时,固得立命之功,所谓养吾浩然之气,塞于天地之间,欲大成者化功也。小成者武事也。至立命之道,非气体之充不可,由立命以尽性,至于穷神达化,自天子以至于庶民,何莫非诚意正心修身始也。书及此,后世分不可轻些传人,若谓不传人,何以传至吾辈,但勿论亲朋远近,及兄弟子孙等,要所传者贤耳。
遵先师之命,不敢妄传非人,如传人之时,必先想予所叙记之言与先师之训诲可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