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子云文坛巨星郭沫若,学识渊博、智慧过人,常妙语连珠,充满幽默感,令人拍手叫绝。他的即兴诗作,就是一个很好的证明。
巧消愁云
1942年6月27日,中华剧艺社决定在重庆的北碚公演由郭沫若创作的历史剧《屈原》。为此,郭沫若由重庆市区赶到北碚,并亲自抱来一个自家用的大花瓶,作为张瑞芳在剧中饰婵娟的道具。当时北碚只有一个露天会场,中华剧社来此演出,戏票上便印有“遇雨顺延,开演后如遇天雨警报恕不退票”的文字。而那时正值梅雨季节,细雨绵绵,演期一延再延,演员们为此愁眉苦脸,情绪不安,有人还编了打油诗自嘲:
靠天吃饭不自由,
农人欢喜剧人愁。
今日演罢《屈原》后,
明朝各自改行头。
郭沫若见演员们在为下雨发愁,为消除他们的愁苦情绪,当即作了一首诗:
不辞千里抱瓶来,
此日沉阴竟未开。
敢是抱瓶成大错,
梅霖怒洒北碚苔。
演员们跟郭沫若都很熟,有人说:“两个‘抱瓶’,字重复了,不太好。”郭沫若便把第三句改成“敢是热情惊大士”。
演员张瑞芳插嘴说:“这‘怒’字太凶了一点。”郭沫若马上表示赞同,把“怒”字改为“惠”字,还把“梅霖”改为“杨枝”。这样,全诗就更加完美了:
不辞千里抱瓶来,
此日沉阴竟未开。
敢是热情惊大士,
杨枝惠洒北碚苔。
过了不久,便不下雨了,《屈原》一剧连续演出五场,场场爆满。郭沫若听到这个消息,高兴地说:“农人、剧人皆大欢喜,惠哉!惠哉!”
巧改贺词
1943年2月23日,是著名剧作家于伶的37岁生日。为了表示祝贺,胡绳、夏衍、廖沫沙和***等几位好友,用于伶创作的《长夜行》、《花溅泪》、《杏花春雨江南》和《大明英烈传》等四部深受群众欢迎的剧作名缀成一首七言诗,作为贺词:
长夜行人三十七,(***)
如花溅泪几吞声!(夏衍)
杏花春雨江南日,(胡绳)
英烈传奇说大明。(廖沫沙)
这首联句诗,联得很自然,情调和谐,意趣连贯,诗味浓郁。他们写好后,一起来到郭沫若家,请郭老将这四句写成个斗方,送给于伶。郭老一挥而就,轻声念了一遍,抬头对他们笑着说:“好是好,只是情调低沉一些。”***走到桌边,说:“那就请郭老改一改,点铁成金。”郭老略一吟哦,铺开纸又写了一方:
大明英烈见传奇,
长夜行人路不迷。
春雨江南三七度,
杏花溅泪发新枝。
大家拍手叫好,齐声说:“这真是点铁成金了。”改后的诗,洋溢出一派葱茏的春意,一扫联句的消极情绪,表现了一种昂扬、自信、战斗的乐观主义精神。第一句赞扬于伶的作品;第二句赞于伶,当然也赞联句的几个人在白色恐怖中坚持正确的斗争;第三句点诞辰,于伶是江南人,春天,恰恰37岁;第四句,提希望,像杏树一样发新枝,为人民的***事业作出新的贡献。这既是对于伶的期望与鼓励,也是对所有参加祝寿朋友的期望与鼓励,充分体现了作为文艺界导师、旗手的郭沫若的品德和精神。
巧释火锅
为了庆贺于伶的37岁生日,郭沫若和夏衍、胡绳等几位好友还相约,请于伶吃顿火锅,为之贺寿。
吃火锅,是一种传统的饮食方法,深受人们喜爱。亲朋好友,团聚在一起,架起火锅,品尝佳味,暖意融融,别有情趣。火锅通常是在冬天吃,既可品鲜,又能驱寒。但在山城重庆,则是四季都有人吃火锅。当时于伶刚来重庆不久,不知火锅为何物,十分新奇,于是问:“何谓火锅?怎么吃法?”
郭沫若笑道:“火锅者,风味小吃也。并非叫你去吃炭火烧红的铁锅。”
于伶仍是不懂。郭沫若又笑道:“给你编个歌儿,你就懂了。”说罢,略思片刻,念出了一首有趣的“子”字歌来:
街头小巷子,开个幺店子。
一张方桌子,中间挖洞子。
洞里生炉子,炉上摆锅子。
锅里熬汤子,食客动筷子。
或烫菜叶子,吃上一肚子。
香你一辈子。
于伶听罢笑道:“妙哉,妙哉!原来火锅是一种别有风味的烫吃法。”
巧讽敌人
1946年3月,著名漫画家廖冰兄在重庆办了《猫国春秋》的漫画展览,轰动了山城。那是由《方生未死》、《黉宫灯影录》、《猫王惩贪记》和《鼠贼称雄记》等一组漫画组成,集猫鼠狗枭于一窝的畜生世界。《鼠贿》:披了人装的猫和鼠,狼狈为奸;猫王大皮包里塞满了老鼠进贡的大黄鱼,手持关防大印在放行令上盖戳子,鼠们走私队堂皇列队通过“安检”;《猫判》:赫然写着“严正廉明”的明镜高悬,一只衣冠楚楚的“被告”鼠不停地往天平上垒加黄鱼,而另一只鞋儿破、袜儿破的鼠被捉为替罪羊……作者以睿智和幽默的艺术手法,揭露了社会的黑暗,力透纸背。与其相映成趣的另一组《燃血求知》:求知者用火点燃了自己的血在攻读;《教授之餐》:教授一家四口持豁口空碗,把一部洋装书撕开食之。刻画了知识分子的悲惨命运,入木三分。
当时,国内形势很紧张,内战迫在眉睫。王若飞、秦邦宪、叶挺和郭沫若、李公朴、闻一多等都前往参观助阵。画展中还有一幅《诛“逆”***》,主题画面是一位正直善良的人被五花大绑插上“逆行犯”的标签,两侧问罪的是头脚倒置的刽子手。无情地抨击了执掌生杀大权的对爱国人士肆意屠戮的滔天罪行。开幕的那天,郭沫若观后,大为感慨,当即挥毫写了一首倒题诗:
冰兄叫我打油,奈我只剩骨头。
敬请猫王恕罪,让我倒题一首。
逆犯郭沫若
原诗为竖写,“郭沫若”三个字为倒写。这首诗是对当时***派残暴杀戮行径的辛辣讽刺和猛烈抨击。
附带说一下,当时,陪同前往的历史学家翦伯赞,称其画作亦庄亦谐,当场和了一首:
冰兄作春秋,乱猫贼子惧。
气死老夫子,抢了好生意。
当时物价飞腾,一日数涨,民不聊生。翦伯赞的诗切中时弊。
巧颂鞋子
20世纪50年代,郭沫若曾为北京市前门内联升鞋店写过一首颂鞋诗:
凭谁踏破天险,助尔攀登高峰。
志向务求克己,事成不以为功。
这首赞颂鞋子功劳的诗,赞物寓情,由物喻人。读了这首诗,人们自然会联想到那些甘当“人梯”和“铺路石”的无名英雄,他们富有自我牺牲精神,在平凡的岗位上作出伟大的功绩却又那么谦虚谨慎,默默不倦地争着贡献,这是多么可贵的品质!
巧忆旧事
抗战期间,郭沫若创作了《屈原》、《棠棣之花》等许多优秀的历史剧,其中《屈原》最受群众推崇。郭沫若以犀利的笔锋,深刻地描写了屈原谴责楚怀王绝齐亲秦,甘心投降的错误***策,影射对外丧权辱国、对内积极的***行径。该剧在重庆公演后,轰动山城,影响全国,大大激发了全国人民的抗日斗志。当时,许多人对郭沫若的杰作赞赏不绝,郭沫若却称赞演员们演得好。他多次向扮演屈原的金山和扮演南后的白杨表示感谢。他对白杨的风度、气质和演技十分称赞,戏称她是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著名画家达・芬奇笔下的蒙娜丽莎,是我国王实甫《西厢记》里的崔莺莺。一次,郭沫若邀请白杨到重庆有名的饭馆――“洁而清”聚会,以表示对白杨参加演出《屈原》的赞赏和感谢。
23年后的1960年初,白杨在北京邀请郭沫若到北京的四川饭店――“洁而清”吃饭。席间,他们兴趣盎然地追叙旧事,满怀激情地展望未来,风趣戏谑地谈古论今、评点诗文。郭沫若诙谐地问白杨,可记否,23年前重庆“洁而清”聚餐?白杨情不自禁地连连点头,往事历历在目。郭沫若满怀激情地赋诗相赠:
廿三年矣洁而清,
一夕偶然接玉英。
画里惊看来丽惹,
诗中翻爱咏崔莺。
香生芍药春增暖,
影转梧桐月更明。
纵涌波浪教不乏,
谷陵相应同有声。
这回忆往事的诗,使白杨仿佛感到有一股热流在胸中沸腾。以后,每当白杨捧读郭沫若这首赠诗,回忆起这段经历,都感慨万端,情难自禁。
巧添欢愉
1960年冬,以郭沫若为首的中国人民友好代表团到古巴访问。当时的交通条件不如现在方便。在北京出发的时候,是严寒的冬季,因为要飞经莫斯科,便先向北行,大家都穿着皮衣;从莫斯科又向西行,抵达瑞士,已经只要穿秋衣了;从瑞士而向南行,到达塞内加尔,是炎热的夏季;再向西飞渡太平洋,从当时的荷属西印度群岛――库拉萧岛,再向东,经过当时的英属西印度群岛,最终飞抵哈瓦那。这时正当古巴的春季。回国时抵瑞士,在使馆举行的联欢会上,郭沫若为助兴,增添欢愉气氛,即席赋诗,记述这次的旅行:
铁翼乘风逐太阳,
一宵飞渡大西洋,
换穿春夏秋冬服,
遍历东西南北方。
朝发古巴含可可,
夕临瑞士看康康,
前人幻拟游仙梦,
今日游仙事等常。
诗中的“夕临瑞士看康康”,是指在瑞士看了一场电影,其中有一个民间舞蹈,叫康康舞。这首助兴诗,虽然全系纪事,但对仗非常工稳,饶有风趣。
巧赞扇乡
1961年,郭沫若来到被誉为“葵扇之乡”的广东省新会县,视察了制扇厂。当他得知年产葵扇6000万把以上,畅销国内外市场时,心里十分高兴,欣然命笔作诗:
清凉世界,出自手中;
精逾鬼斧,巧夺天工;
飞遍环宇,压倒西风。
诗中热情赞美新会生产的葵扇,制作技艺巧夺天工,扇底生风造就清凉世界;人们喜爱葵扇,葵扇畅销全世界。诗中的“压倒西风”一语双关。当时分析社会主义与帝国主义两大阵营,曾作有“东风压倒西风”的论述。郭老巧妙用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