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太极者,无极而生,动静之机,阴阳之母也。动之则分,静之则合。无过不及,随曲就伸。人刚我柔谓之“走”,我顺人背谓之“粘”。动急则急应,动缓则缓随。虽变化万端,而理唯一贯。由招熟而渐悟懂劲,由懂劲而阶及神明。然非用力之久,不能豁然贯通焉!
【译文】
太极由无极而生,是动静的关键,阴阳之本始。动则分别阴阳,静则合为太极。不可过分,也勿要欠缺,随着外力弯屈,顺着空隙伸展。对方刚强,我柔软,叫做“走”; 我顺势,而对方背时,叫做“粘”。对方动作快,我应对得也快;对方动作慢,我的动作也随之放慢。虽然技击时变化很多,但是其中的原理只有一个“合一”。从招熟开始,慢慢懂得内劲,由懂得内劲,一步步达到神明的境界。然而,不经过长期苦练,是不可能全部领悟的!
【解析】
中国传统的阴阳学说认为,无极是世界的最原始状态,是一种混沌未分的状态。太极是由无极演变而来,它与无极的区别在于它的内部已经产生了动静之意,动则分别阴阳,静则合为太极。在技击中,“无极”为散漫,是人的放松状态。而“太极”是在遇到情况时,心中已经有了格斗的准备,周身虽然是放松状态,但已经有了较整劲的意念。
动则分阴阳,表现在一动手便应显示出进退、刚柔、起落、迎随等,使内力有一个明确的流动方向,而不是含混地滞留在自己体内,只有这样才可能发出力来打击对手。
过与不及既是指形体动作的过度或欠缺,也包括意的过度或欠缺。在太极拳中发力的最大限度为五成力,超过这个限度也是一种“过”。过则失,失的是什么?失的是中,就是失去平衡,失去平衡则易为对方所乘。不及,就是不到位,它必然减弱杀伤力,难于达到预定的技击效果。
曲是弯曲,伸是伸展。曲属阴,伸属阳,它们是一对矛盾。在外力的作用下,我应随着弯曲,如果这时想要伸展便犯了以力抗力的弊病。然而,如果我一味地弯曲,失掉了中正,则属纯阴,不合太极之理,成为软弱。太极拳中术语称为“”。倘若我阴中有阳,曲中有伸,则既化开了对方的力,又可以在化解的同时发力杀伤对方。当敌我之间有间隙时(这里的间隙不仅是空间的距离,也包括听力的感觉),我就应伸展肢体,使我之内力接触到对方的力,这时如果我没有及时伸展,失去与对方之间的力的接触,便为“丢”,就失去了一次战机,给对方以喘息的机会。但是,如果我在伸的过程中用的是僵劲,则为纯阳,同样不合太极之理,这样既发不出内力,又失去了听劲的感觉。相反,我阳中有阴,以内力推动放松的肢体伸展,则全无上述弊病。
“人刚我柔谓之‘走’”中的“走”是运动的意思,通过运动来化解对方的刚力。这里的运动不仅包含步伐的运动(狭义的走),也包含身体其它相应部位的运动。并且,这种运动是全身协调的整体运动,否则仅以局部身体运动称为“散”,是无法化开对方之力的。如果当对方发力,而我不“走”又会怎样呢?答案只有一个――被发出。那么,为什么有些高手在化解对方刚力的时候,并不动作呢?这只是因为他的动作很小,难以用眼睛看清罢了,而并非是不运动。
“我顺人背谓之‘粘’”中的“粘”是紧跟的意思。这是当我方处于主动时,抓住战机,始终把握住优势。这种“粘”不能仅仅依靠局部身体接触对方,还应调整步法,特别是以内力紧随对方的中心力点。在这里“粘”还有一层意思,就是在我顺人背时,不是不顾一切地发出十成力,恨不能将对方一拳打死,而是有所保留地发出部分内力,既杀伤对手,又不会因为对手的变化,而使我方陷于被动。要知道技击中是没有绝对的顺与背,一切都可能在瞬间逆转。
“动急则急应,动缓则缓随”,并不完全指动作的快慢,而是指调动内力的快慢,如果肢体运动快,而内力没跟上,是无法达到预期目的的。有些人觉得“动急则急应”还可以理解,但是难以理解“动缓则缓随”的道理,一般的外家拳多是快手打慢手,讲究先下手为强,而太极拳则不然,太极拳讲究后发制人,即听到对方的力之后再发制人。如果对方“动缓”而我“急应”,则无法确知对方的力点,便无法在一招之内杀伤对手,反过来却暴露了我方的力点,为对手所乘。
“虽变化万端,而理唯一贯”中的“一贯”是“合一”的意思,它包括周身合一,化打合一,阴阳合一等。周身合一是要发出整劲,而不是身体局部用力。化打合一是将化与打二者在一瞬间相结合,化中有打,打中有化。常见到一些太极拳手无法与外家拳手或拳击手散打,原因之一就是没有掌握化打合一的技术。阴阳合一可以说是太极拳以致于所有武术的最高境界,它包含很多具体内容,例如在发出对手的同时,又击伤对手,既一种将阴劲与阳劲同时运用的技巧,它的道理难于用文字表述,但动可以通过一整套科学的训练方法实现。
练习太极拳是一个由武入道的过程,它不是靠头脑的思辨得到真知,而是要身体力行,在不断地刻苦训练中得到一层层的功夫。所谓“由招熟而渐悟懂劲,由懂劲而阶及神明”,就是在不断的实践过程中由规范的架势入手,逐渐领悟其中发力的本质,在掌握了听力、导力之后,便可逐渐进入自由境界,做到“拳无拳,意无意,无意之中是真意”,从而在举手投足之间信手发人于丈外。
【原文】
虚领顶劲,气沉丹田,不偏不倚,忽隐忽现。左重则左虚,右重则右杳。仰之则弥高,俯之则弥深。进之则愈长,退之则愈促。一羽不能加,蝇虫不能落。人不知我,我独知人。英雄所向无敌,盖皆由此而及也!
【译文】
颈项不要紧贴衣领,头顶的百会穴向上顶劲,气息沉入丹田,身体保持中正,内劲在体内循环周流。身体左侧重了,左侧便虚;身体右侧重了,右侧便要失中。要使对手感觉到仰视我的时候,我非常高;俯视我的时候,我非常深。对手想要进攻我,却愈发够不着;对手想后退,我愈跟得紧。我身体感觉的灵敏度达到一根羽毛放在身上,苍蝇、蚊虫落在身上都能知道的地步。对手无法听到我的劲,只有我可以听到对方的劲。英雄所向无敌,大约都是由这样达到的!
【解析】
“虚领”是避免昂头,“顶劲”是避免低头,由此来使头部保持中正。人类是直立行走的脊椎动物,脊椎的位置是维持人体重心的关键,而头部的位置又会直接影响到脊椎的状态。因此,头部保持中正,就是为了保持人体的平衡。
“气沉丹田”的主要意义在于稳固重心,用同样的力气去打一个气沉丹田的对手和一个没有气沉丹田的对手,你便会感到前者像一个装满湿土的麻袋,而后者像一块干柴。练习气沉丹田一般可由站桩入手,进而通过套路或其它方式练习在行进中的气沉丹田。
“不偏不倚”是指身体应当保持中正,保持中正的目的既在于稳固自己的重心,也便于探知对手的重心和发力点,同时也便于自己发出整力。
“忽隐忽现”是指内力在体内的流动,它像潮水一样有涨有落,像波涛一样有起有伏,这就是所谓的“导力”。假如内力只有隐而没有现,则无法表现出发力;而倘若内力只有现而没有隐,便为僵劲。
“左重则左虚,右重则右杳”中的“重”是身体呆滞、僵硬的意思,这样会导致以拙力与对手正面对抗,其结果很容易为对手所发,而致失中。
练习太极拳首先通过立身中正来稳固重心,接着是训练身体的感觉,即“听劲”,要达到“一羽不能加,蝇虫不能落”的境界。能够听到劲,则要练化劲,从而使对手仰之弥高,俯之弥深,进之愈长,退之愈促,最后周身导力,将对手发出。
【原文】
斯技旁门甚多,虽势有区别,概不外壮欺弱、慢让快耳!有力打无力,手慢让手快,是皆先天自然之能,非关学力而有为也!察“四两拨千斤”之名,显非力胜;观耄耋能御众之形,快何能为?!
【译文】
技击的流派很多,虽然其架式有所不同,但不外乎身壮欺体弱,手慢让手快!力量大的人打力量小的人,手快的人打手慢的人,都是凭借先天的本力,而不是后天学习的成果!琢磨“四两拨千斤”这句话,显然不是以力降人;观看七八十岁的老汉能够抵御众人,岂是手快所能胜任?!
【解析】
力有先天与后天之分,先天力是人的本力,也可以说是局部肌肉的绝对力量。而后天力则是一种巧劲,它是将全身相关的肌肉力量一起发动(而将无关的肌肉放松),作用于一点,并将这种整力传导到对方的身上,因此产生巨大的杀伤力。
一般讲手快打手慢指的是动作的快慢,而太极拳能够后发制人,则是凭借听劲的敏锐和发力快于对手而胜,也就是说,外形快不代表发力快,应该说是发力快者胜。
那么是否发力快就一定会胜呢?否。当对手发力时,如果能够化解,同样不会失中。而当对方化解我的发力时,我又应该变力。双方如此循环往复,最终技高的一方取胜(实战时只是需在很短的时间内便可分出胜负)。此外,太极拳还讲究各种借力的方法,通过借力可以在本力一定的情况下,大大地增加发力的力量。这些运用内力的技巧都是通过后天的学习和训练而得来的。
【原文】
立如平准,活似车轮。偏沉则随,双重则滞。每见数年纯功,不能运化者,牵皆自为人制,双重之病未悟耳。
【译文】
站立像一架天平,运动像一个车轮。一边沉便可以随化,两头重就会呆滞。所见到下了数年功夫,而不能化解对方之力的人,都是自己让对方制住,他们没有领悟到这是“双重”的毛病啊!
【解析】
太极拳讲究立身中正的目的一个是为了便于中线发力,一个是为了“立如平准”。所谓“立如平准”就是以身体中线为天平的支点,两臂为天平的悬臂,借以感觉对方何处发力。“活似车轮”便是在感觉对手发力时,像车轮一样随之旋转,以化解对方之力。
“双重”是指当对方发力时,我方也发力与对方所发之力正面相抗,形成“顶牛”状态,这样毫无技击之巧,最后力大者胜。王宗岳在此用“自为人制”非常形象,练习太极拳的人都知道,当我发力时,对方如果松活、随化,我便无法着力,而当一旦对方身体僵硬,我便可顺势而发。这种僵硬,便是“双重”,它是学练太极拳必须克服的毛病。
【原文】
欲避此病,须知阴阳:沾即是走,走即是沾;阴不离阳,阳不离阴;阴阳相济,方为懂劲。懂劲后愈练愈精,默识揣摩,渐至从心所欲。
【译文】
要想避免双重的毛病,必须懂得阴阳之理:沾就是走,走就是沾;阴不能离开阳,阳不能离开阴;阴阳相互接济,才是懂劲。懂劲以后就会越练越精,以心中思考揣摩,逐渐达到随心所欲地化解对方发力的境界。
【解析】
“双重”的毛病是以力与对方正面相抗。为了避免这个毛病,王宗岳提出关键在于明了“走”与“沾”的关系:“走”是“人刚我柔”,为阴;“沾”是“我顺人背”,为阳。对方有力,为阳,我则“走”;对方无力,为阴,我则“沾”,这便是阴不离阳,阳不离阴,阴阳相济的道理。悟到了这个道理,便可以避免“双重”。
【原文】
本是“舍己从人”,多误“舍近求远”。所谓“差之毫厘,谬之千里”,学者不可不详辨焉!是为论。
【译文】
本来应该是“舍己从人”,但是大多数人却犯了“舍近求远”的错误。“差之毫厘,谬之千里”,学者应该认真去思索其中的问题!以上便是有关太极拳的论点。
【解析】
所谓“舍己从人”就是放弃自己的主观臆断,随着对手的动作而动作,根据对手的变化而变化。这其中包含力与形两方面的意思;在力的方面,我们首先应该听力,然后根据对手发力的大小、方向和作用点来化力,最后,在“我顺人背”之时发力。在形的方面,应特别注意太极拳连绵不断的特点,而不能像有些外家拳那样使出离散的招数。例如,我以右崩拳击敌头部,对方用右手一挡,这时,如果我将右拳缩回,再崩敌腹部,便属于“舍近求远”。按照太极拳的打法,我应该以右臂化开敌力,同时,运用右臂以对方右手接触我右臂之处为着力点,将对手发出。
转载请注明出处学文网 » 王宗岳《太极拳论》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