舞蹈大学毕业论文篇1
关键词:长江大学;体育舞蹈;本科;毕业生;就业
1、引言
本文通过对长江大学体育舞蹈专项四届毕业生的问卷调查,找出我校体育舞蹈专项开展现状的缺失、师资现状对本科毕业生就业的影响与本科毕业生针对就业自身存在的问题进行研究分析,为如何才能好更好开展我校体育舞蹈专项提供理论依据。
2、调查基本情况
本文特别选取了长江大学(下文“我校”表示)体育舞蹈专项最近毕业的四届毕业生进行调查研究,分别是11届12届13届和14届。
对我校近四年体育舞蹈专项本科毕业生进行了相应的问卷调查,发放问卷52份,回收40份,回收率76.92%,有效问卷37份,有效率71.15%。调查问卷的发放与回收情况为11届发放8份,回收5份,有效3份;12届发放11份,回收6份,有效5份;13届发放15份,回收10份,有效10份;14届发放18份,回收16份,有效16份。
3、研究结果与分析
3.1体育舞蹈专项本科毕业生就业现状统计
自主创业在体育舞蹈毕业生中较普遍,毕业生从最初的失落迷茫到找到自己发展空间,建立自己的舞蹈事业。这是体育舞蹈毕业生就业思路的重大转变,从最初的应聘求职,到自己开办舞蹈工作室、舞蹈学校、舞蹈文化机构,很多毕业生为我们提供了成功案例。
3.2体育舞蹈专项本科毕业生就业前期望地点统计
表2 体育舞蹈专项本科毕业生就业期望地点调查统计表
期望地点人数/个比率/%
高校2054.1
体育局1848.6
教育局1540.5
俱乐部/培训机构513.5
民办学校718.9
公办中小学1335.1
农村中小学821.6
对体育舞蹈毕业生就业前期望的调查研究统计结果进行排序,毕业生最希望去的单位分别是高校、体育局、教育局、公办中小学,选择民办学校、俱乐部、培训机构、农村中小学的人比较少。
3.3体育舞蹈专项本科毕业生就业渠道统计
此次调查统计,体育舞蹈毕业生就业渠道通过亲戚朋友介绍和网络招聘的较多,占总数的27%和24%;其次是继承家业,占总数的22%;参加各类考试、招聘会,占总数的14%和11%;最少为毛遂自荐,为2%。
相对于其他专业,体育专业毕业生可以选择的工作岗位较少,制约了体育舞蹈毕业生的就业范围。
3.4体育舞蹈专项本科毕业生就业地区统计
体育舞蹈毕业生37人中60%的毕业生在东部沿海城市就业,他们希望自己能有一个良好的职业发展空间,这里生活条件较优越,收入较丰厚,有很多学习交流的机会;16%的毕业生选择在出生城市就业,与父母可以互相照应,多尽一点孝心,同时能回报家乡;16%的毕业生对在哪个地区就业无所谓;还有8%的毕业生在西部地区就业,虽然西部地区条件较差,但有良好的人才***策,为祖国贡献自己的力量。
3.5体育舞蹈专项本科毕业生就业目的
体育舞蹈毕业生就业目的70%是为了实现自我价值;22%是生活所迫;5%因为家庭逼迫;3%因为不喜爱体育舞蹈。结果表明当代本科毕业生的价值观念由生活所需逐渐向实现自我价值转移。也说明本专业毕业生对体育舞蹈专业认可度较高。值得注意的是,在市场经济驱使下,社会价值观开始多元化、务实化和功利化,出现部分学生过于重视就业单位的物质待遇,导致在选择职业时,过于强调高收入,以满足自身的所谓的“价值观念”。
3.6体育舞蹈专项本科毕业生择业对口问题
体育舞蹈毕业生择业对口情况的调查,毕业生选择专业是否对口比例差距很大。选择专业对口很重要有10人占总数的27%,选择专业对不对口无所谓的15人占41%,认为先找到工作以后再向专业方向发展的有10人占27%,专业无需对口的有2人占3%。据调查显示,如果一个人所从事的工作与个人的兴趣相吻合,能够较长时间的保持高效率的工作,而且更能增强对于职业的稳定性和适应性。
3.7体育舞蹈专项本科毕业生就业障碍调查
调查统计得出,体育舞蹈毕业生就业面临的障碍中缺乏自信占62.2%,排第一;专业技能欠缺、缺乏实际经验、就业期望太高和专业对口工作少的毕业生在分别为59.5%、56.8%、54.1%和54.1%;就业人数太多的占45.9%;专业理论知识匮乏占18.9%,24.3%的毕业生选择其他。
除此之外,用人单位关注的条件也是毕业生就也因素之一。
表3看出,用人单位除了看重毕业生的专业技能以外,还看重毕业生的综合能力、社会经验、思想品德和发展潜能。而这五项中专业技能最为看重,所以提高专业技能是在培养计划中重中之重,直接关系到毕业大学生在用人单位中的认可程度。
4、结论与建议
4.1结论
(1)我校体育舞蹈毕业生就业形势不容乐观,就业方向呈现多极化发展趋势。(2)毕业生就业期望较高,就业地区的选择是影响就业因素之一。(3)我校体育舞蹈毕业生以实现自我价值和喜爱体育舞蹈为就业目的,价值观念也由生活所需逐渐向实现自我价值转移。(4)对于我校体育舞蹈毕业生来说,自身的条件及用人单位关注的因素都是体育舞蹈专项本科毕业生就业的障碍。
4.2建议
(1)学生个人要提高自己的专业技能、理论知识,树立良好的就业、择业观念,找准就业方向,开拓各种就业渠道,实行多方位的就业方式。(2)高校应进行宏观定位,建立以就业为导向的学科培养目标和方向,调整专业原有培养目标以适应市场的需求。(3)各高校之间教学方式和方法上各有优势,要积极拓展与其它高校间的交流与互动,增加学科技能与理论之间的交流,增多专业就业渠道之间的链接与拓展,促进相互之间的学习与进步。(4)社会应多多关注大学生就业问题,用人单位多给大学生就业机会。(作者单位:成都体育学院)
参考文献:
[1] 巩晓源.高校体育舞蹈专项本科毕业生就业现状的调查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3(18).
[2] 彭分田.高校舞蹈专业状况分析与对策研究[J].青春岁月.2011(06).
[3] 李国宾.舞蹈专业大毕业生就业去向调查与分析[J].民族艺术研究.2007(05).
舞蹈大学毕业论文篇2
论文摘要:舞蹈学专业作为一个舞蹈理论专业,具有不同于技术专业的教学规律,其“引进”型的舞蹈技术课教材,目前已不能适应舞蹈学人才培养的需要,必须重新打造,“量身定做”。
才民据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舞蹈学专业的舞蹈技术课应该以风格性与审美性训练为核心,使实践性与理论性相统一,将“练功”功能降至更恰当的位置。
本文从教学目的、教学任务、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教学结果的考查等七个方面提出了对舞蹈学专业舞蹈技术课进行课程改革和教材建设的建议,供关心舞蹈学专业教学改革的专家和同行参考。
一、舞蹈学专业特色与人才培养定位
北京舞蹈学院舞蹈学系前身是1985年成立的舞蹈史论系在学院1996年的系、部调整中舞蹈史论系更名为舞蹈学系,下设舞蹈史论专业。经过2002年北京舞蹈学院教学方案改革舞蹈学系舞蹈史论专业的内涵进一步拓展正式更名为舞蹈学专业目前开设舞蹈史论专业方向。自85年学院开办舞蹈史论系至今已经培养出了85级、92级,95级、97级、99级等5届毕业生。
舞蹈学系在学院众多的院系中属于理论系舞蹈学专业本科教育以理论教学为主强调培养学生的理论知识和文化水准开设的舞蹈技术课程主要是为了培养学生的专业素质,舞蹈技术课课程设置具有广而浅的特点。因而.对招生对象文化基础的要求高于对舞蹈基础的要求.生源多为普通高中出来的舞蹈专业特长生个别者为舞蹈中专生。舞蹈学专业学生毕业以后多从事舞蹈史论、舞蹈教育、艺术传媒和艺术管理等方面的工作。
在2002年北京舞蹈学院教学改革方案中,将舞蹈学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确定为:“能够从事舞蹈基础理论研究、应用理论研究、传媒编辑工作以及推展全民舞蹈教育的高等专业人才。要求学生必须掌握舞蹈发展的历史和基础理论;具备良好的文化基础以及较强的文字应用能力和写作能力:达到四级英语水平:系统地掌握中外艺术史论、美学、心理学人体运动科学等社会人文科学和自然科学方面的基础知识;同时也强调学生必须掌握舞蹈训练、表演、创作的基本规律和技能等等。这一人才培养目标对人才培养计划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通过调整课程结构增加教学内容,使学生具备了更为广泛、全面的基础和素质。目前学生在校期间学习的必修课程为34门选修课20余门其中有5门必修的舞蹈技术课。由于人才培养目标的重新定位使学生具有了较宽的文化艺术视野和较全面的知识结构和人才结构,从而也就进一步拓宽了毕业生的就业方向口这些毕业生可以从事舞蹈研究、舞蹈教学、艺术管理、策划、编辑秘书等。到目前为止,走上教育岗位的毕业生也为数不少有一部分教育行业的用人单位,由于进人指标有限,希望进来一个人要一专多能既能担负舞蹈理论课教学又能教舞蹈技术课程所以目前舞蹈学专业有一定数量的毕业生在艺校或普通大学中不但从事舞蹈史论教学,同时还从事着舞蹈专业技术课教学包括中国古典舞课中国民族民间舞课、芭蕾舞课现代舞课、实习剧目课等。
二、舞蹈技术课的现状与问题
从最初的舞蹈史论专业到目前的舞蹈学专业在其教学计划和课程设置中除了开设大量的专业理论课之外同时开设了众多的专业技术课并且这些技术课程的选定呈现出一种全方位的布局突破了专业的局限,几乎涉及到各个舞蹈技术系的各门专业技术课包括中国古典舞课、中国民族民间舞课‘芭蕾舞课外国民间舞(近几届已取消)、现代舞课、编导课、实习剧目课等为学生广泛接触和掌握各种风格的舞蹈文化和舞蹈表演技能创造了条件。
但是长期以来该专业舞蹈技术课的课程建设却始终处于一种边缘化状态,目的和做法都不够明确教学与人才培养的需要不相适应影响了实际教学效果。目前呈现出来的矛盾主要来自教材、课时和生源这三个方面。
首先在教材方面由于历史条件的局限当初这些舞蹈技术课的开设属于“拿来主义”的“直接引进“型教材均源自于各舞蹈技术系表演专业的技术课经过逐渐调整和不断压缩而形成今天的结果口这期间虽经历任教师的不懈努力已经向舞蹈学专业的需要有所靠拢但一直未能脱胎换骨始终处于一种似是而非的状态未能彻底脱离舞蹈技术专业的特征未能真正与舞蹈理论专业的特殊需要相接轨其教学内容以及由此决定的教学形式、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等未能实现由培养舞蹈表演人才向培养舞蹈理论人才的方向转换.出现了教材内容与教学需要两张皮的局面。
其次在课时方面,如果说在开办舞蹈史论专业之初,“引进“型的舞蹈技术课教材还行得通那是因为与之相配套的课时量给予了时间上的保证。由于当时学院正处于由中专改制成大学的初期舞蹈史论专业的舞蹈技术课课时量和课程设置基本处于中专状态并开始逐步向大学状态靠拢那时的特点是课时总量多、相对于现在来讲舞蹈技术课比例大而理论课比例较小。以85年课表为例:中国古典舞课课时最多时曾达到432节(4节*18周*6个学期)而芭蕾舞课则为360节【(4节*18周*4个学期)+(2节*18周*2个学期)】在这样多课时量的情况下,学生们的确从这些课中学到了很多东西,也达到了较高的水平。以中国古典舞课为例,虽然学生所接触的教材与中国古典舞系表演专业相比较为有限但在好的班级中,学生们所掌握的教材也都达到了较好的水平,在他们身上同样可以看见地道的中国古典舞身韵的表演和完整的中国古典舞技术技巧的完成。这些对于他们充实所学的舞蹈理论知识增加对舞蹈的感性认识甚至对拓宽就业门路等都起到了很好的作用。
自2002年北京舞蹈学院教学方案改革以来根据舞蹈学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重新定位,为了使舞蹈学人才培养能更好地与社会需求接轨,使学生的知识结构更加全面合理舞蹈学系在此后几年间进行了一系列的教学改革,对教学计划和课程设置进行了不断地调整使之进一步脱离中专状态而更加符合大学本科和舞蹈学专业的教学规律。这一过程表现为课时总量逐渐减少,理论课的比例逐渐上升,技术课的比例逐渐下降,中国古典舞课、中国民族民间舞课、芭蕾舞课、现代舞课、实习剧目课的课时都不断地被缩减,以中国古典舞课为例其课时目前减到,44节(4节*18周*2学期),而芭蕾舞课则为180节【(6节*18周)+(4节*18周)】与85年相比中国古典舞课课时减少72/3(288节)芭蕾舞课课时减少了1/2(180节)。
在生源方面,由于该专业本身具有的理论专业的属性,决定了对教学对象文化基础的要求高于对舞蹈专业基础的要求。因而,其生源绝大多数都来自于普通高中理想一点的考生会有一点舞蹈特长和基础,而一点基础都没有的或者说声称有舞蹈基础而实际上等于没有的考生也为数不少这一原因使生源的舞蹈基础在整体上水平不高,也使舞蹈技术课的训练必须从较低的起点开始。另外,有个别考生来自于舞蹈中等专业学校,经过考试文化课达到了分数线而被录取这一因素又使生源的舞蹈基础呈现出高低极不整齐的情况给以班级为建制的教学和训练带来难度。而由于课时的大量减少,又使由于生源问题造成的这两方面的困难进一步加剧。
由于上述种种原因,舞蹈学专业各门舞蹈技术舞课呈现出来的困难越来越多问题越来越明显所面临的矛盾更加突出。归纳起来在这些矛盾包括舞蹈技术课课程本身固有的实践性与学生学习专业理论性的矛盾、教学内容与人才培养目标之间的矛盾:包括由于课时不断减少而引发出来的教学形式和性质所需要的训练周期长与实际教学周期短的矛盾、教材容量大与课时少的矛盾;包括由生源问题而引发的课程难度高与学生基础条件差的矛盾、班级授课制与学生基础程度极不整齐的矛盾等等而其中教学内容与人才培养目标之间的矛盾是一系列矛盾中根本性矛盾。对舞蹈学专业各门舞蹈技术舞课进行多方面改革有效地解决上述各种矛盾化不利为有利,使教学更加适应舞蹈学专业的特点与规律显得日益迫切。这就是本文撰写的目的,也是下一节所要探讨的问题。
三、对舞蹈技术课课程建设的建议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认识到对舞蹈学专业各门舞蹈技术课进行全面、深入的改革势在必行。笔者通过对舞蹈学专业舞蹈技术课课程建设的思考围绕舞蹈学专业“开设舞蹈技术课程的目的是什么、应该上什么内容、应该怎么上这几门课”的问题.在本节当中着重从以下七个方面进行阐述。
(一)舞蹈学专业开设舞蹈技术课十分必要。根据国家“培养素质全面、并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高质量人才”的教育方针根据舞蹈学专业“培养出能够从事舞蹈基础理论研究、应用理论研究、传媒编辑工作以及推展全民舞蹈教育的高等专业人才”和“学生必须掌握舞蹈训练,表演、创作的基本规律和技能”的培养目标根据人才市场对“一专多能”人才的实际需求以及舞蹈学系历届和未来的毕业生多样化的就业去向舞蹈学专业有必要开设中国古典舞、中国民族民间舞、芭蕾舞、现代舞、编导和实习剧目等舞蹈技术课程。开设这些舞蹈技术课的意义是为了使学生通过学习这些课的内容在掌握舞蹈训练表演、创作的基本规律和技能的同时增加他们的舞蹈理论知识和舞蹈专业素质.获得对舞蹈的感性认识和体验进而提升其理论认识,为其日后所将要从事的舞蹈研究、教学、管理等工作做好准备。
舞蹈大学毕业论文篇3
论文摘要:舞蹈学专业作为一个舞蹈理论专业,具有不同于技术专业的教学规律,其“引进”型的舞蹈技术课教材,目前已不能适应舞蹈学人才培养的需要,必须重新打造,“量身定做”。
才民据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舞蹈学专业的舞蹈技术课应该以风格性与审美性训练为核心,使实践性与理论性相统一,将“练功”功能降至更恰当的位置。
本文从教学目的、教学任务、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教学结果的考查等七个方面提出了对舞蹈学专业舞蹈技术课进行课程改革和教材建设的建议,供关心舞蹈学专业教学改革的专家和同行参考。
一、舞蹈学专业特色与人才培养定位
北京舞蹈学院舞蹈学系前身是1985年成立的舞蹈史论系在学院1996年的系、部调整中舞蹈史论系更名为舞蹈学系,下设舞蹈史论专业。经过2002年北京舞蹈学院教学方案改革舞蹈学系舞蹈史论专业的内涵进一步拓展正式更名为舞蹈学专业目前开设舞蹈史论专业方向。自85年学院开办舞蹈史论系至今已经培养出了85级、92级,95级、97级、99级等5届毕业生。
舞蹈学系在学院众多的院系中属于理论系舞蹈学专业本科教育以理论教学为主强调培养学生的理论知识和文化水准开设的舞蹈技术课程主要是为了培养学生的专业素质,舞蹈技术课课程设置具有广而浅的特点。因而.对招生对象文化基础的要求高于对舞蹈基础的要求.生源多为普通高中出来的舞蹈专业特长生个别者为舞蹈中专生。舞蹈学专业学生毕业以后多从事舞蹈史论、舞蹈教育、艺术传媒和艺术管理等方面的工作。
在2002年北京舞蹈学院教学改革方案中,将舞蹈学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确定为:“能够从事舞蹈基础理论研究、应用理论研究、传媒编辑工作以及推展全民舞蹈教育的高等专业人才。要求学生必须掌握舞蹈发展的历史和基础理论;具备良好的文化基础以及较强的文字应用能力和写作能力:达到四级英语水平:系统地掌握中外艺术史论、美学、心理学人体运动科学等社会人文科学和自然科学方面的基础知识;同时也强调学生必须掌握舞蹈训练、表演、创作的基本规律和技能等等。这一人才培养目标对人才培养计划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通过调整课程结构增加教学内容,使学生具备了更为广泛、全面的基础和素质。目前学生在校期间学习的必修课程为34门选修课20余门其中有5门必修的舞蹈技术课。由于人才培养目标的重新定位使学生具有了较宽的文化艺术视野和较全面的知识结构和人才结构,从而也就进一步拓宽了毕业生的就业方向口这些毕业生可以从事舞蹈研究、舞蹈教学、艺术管理、策划、编辑秘书等。到目前为止,走上教育岗位的毕业生也为数不少有一部分教育行业的用人单位,由于进人指标有限,希望进来一个人要一专多能既能担负舞蹈理论课教学又能教舞蹈技术课程所以目前舞蹈学专业有一定数量的毕业生在艺校或普通大学中不但从事舞蹈史论教学,同时还从事着舞蹈专业技术课教学包括中国古典舞课中国民族民间舞课、芭蕾舞课现代舞课、实习剧目课等。
二、舞蹈技术课的现状与问题
从最初的舞蹈史论专业到目前的舞蹈学专业在其教学计划和课程设置中除了开设大量的专业理论课之外同时开设了众多的专业技术课并且这些技术课程的选定呈现出一种全方位的布局突破了专业的局限,几乎涉及到各个舞蹈技术系的各门专业技术课包括中国古典舞课、中国民族民间舞课‘芭蕾舞课外国民间舞(近几届已取消)、现代舞课、编导课、实习剧目课等为学生广泛接触和掌握各种风格的舞蹈文化和舞蹈表演技能创造了条件。
但是长期以来该专业舞蹈技术课的课程建设却始终处于一种边缘化状态,目的和做法都不够明确教学与人才培养的需要不相适应影响了实际教学效果。目前呈现出来的矛盾主要来自教材、课时和生源这三个方面。
首先在教材方面由于历史条件的局限当初这些舞蹈技术课的开设属于“拿来主义”的“直接引进“型教材均源自于各舞蹈技术系表演专业的技术课经过逐渐调整和不断压缩而形成今天的结果口这期间虽经历任教师的不懈努力已经向舞蹈学专业的需要有所靠拢但一直未能脱胎换骨始终处于一种似是而非的状态未能彻底脱离舞蹈技术专业的特征未能真正与舞蹈理论专业的特殊需要相接轨其教学内容以及由此决定的教学形式、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等未能实现由培养舞蹈表演人才向培养舞蹈理论人才的方向转换.出现了教材内容与教学需要两张皮的局面。
其次在课时方面,如果说在开办舞蹈史论专业之初,“引进“型的舞蹈技术课教材还行得通那是因为与之相配套的课时量给予了时间上的保证。由于当时学院正处于由中专改制成大学的初期舞蹈史论专业的舞蹈技术课课时量和课程设置基本处于中专状态并开始逐步向大学状态靠拢那时的特点是课时总量多、相对于现在来讲舞蹈技术课比例大而理论课比例较小。以85年课表为例:中国古典舞课课时最多时曾达到432节(4节*18周*6个学期)而芭蕾舞课则为360节【(4节*18周*4个学期)+(2节*18周*2个学期)】在这样多课时量的情况下,学生们的确从这些课中学到了很多东西,也达到了较高的水平。以中国古典舞课为例,虽然学生所接触的教材与中国古典舞系表演专业相比较为有限但在好的班级中,学生们所掌握的教材也都达到了较好的水平,在他们身上同样可以看见地道的中国古典舞身韵的表演和完整的中国古典舞技术技巧的完成。这些对于他们充实所学的舞蹈理论知识增加对舞蹈的感性认识甚至对拓宽就业门路等都起到了很好的作用。
自2002年北京舞蹈学院教学方案改革以来根据舞蹈学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重新定位,为了使舞蹈学人才培养能更好地与社会需求接轨,使学生的知识结构更加全面合理舞蹈学系在此后几年间进行了一系列的教学改革,对教学计划和课程设置进行了不断地调整使之进一步脱离中专状态而更加符合大学本科和舞蹈学专业的教学规律。这一过程表现为课时总量逐渐减少,理论课的比例逐渐上升,技术课的比例逐渐下降,中国古典舞课、中国民族民间舞课、芭蕾舞课、现代舞课、实习剧目课的课时都不断地被缩减,以中国古典舞课为例其课时目前减到,44节(4节*18周*2学期),而芭蕾舞课则为180节【(6节*18周)+(4节*18周)】与85年相比中国古典舞课课时减少72/3(288节)芭蕾舞课课时减少了1/2(180节)。在生源方面,由于该专业本身具有的理论专业的属性,决定了对教学对象文化基础的要求高于对舞蹈专业基础的要求。因而,其生源绝大多数都来自于普通高中理想一点的考生会有一点舞蹈特长和基础,而一点基础都没有的或者说声称有舞蹈基础而实际上等于没有的考生也为数不少这一原因使生源的舞蹈基础在整体上水平不高,也使舞蹈技术课的训练必须从较低的起点开始。另外,有个别考生来自于舞蹈中等专业学校,经过考试文化课达到了分数线而被录取这一因素又使生源的舞蹈基础呈现出高低极不整齐的情况给以班级为建制的教学和训练带来难度。而由于课时的大量减少,又使由于生源问题造成的这两方面的困难进一步加剧。
由于上述种种原因,舞蹈学专业各门舞蹈技术舞课呈现出来的困难越来越多问题越来越明显所面临的矛盾更加突出。归纳起来在这些矛盾包括舞蹈技术课课程本身固有的实践性与学生学习专业理论性的矛盾、教学内容与人才培养目标之间的矛盾:包括由于课时不断减少而引发出来的教学形式和性质所需要的训练周期长与实际教学周期短的矛盾、教材容量大与课时少的矛盾;包括由生源问题而引发的课程难度高与学生基础条件差的矛盾、班级授课制与学生基础程度极不整齐的矛盾等等而其中教学内容与人才培养目标之间的矛盾是一系列矛盾中根本性矛盾。对舞蹈学专业各门舞蹈技术舞课进行多方面改革有效地解决上述各种矛盾化不利为有利,使教学更加适应舞蹈学专业的特点与规律显得日益迫切。这就是本文撰写的目的,也是下一节所要探讨的问题。
三、对舞蹈技术课课程建设的建议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认识到对舞蹈学专业各门舞蹈技术课进行全面、深入的改革势在必行。笔者通过对舞蹈学专业舞蹈技术课课程建设的思考围绕舞蹈学专业“开设舞蹈技术课程的目的是什么、应该上什么内容、应该怎么上这几门课”的问题.在本节当中着重从以下七个方面进行阐述。
(一)舞蹈学专业开设舞蹈技术课十分必要。根据国家“培养素质全面、并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高质量人才”的教育方针根据舞蹈学专业“培养出能够从事舞蹈基础理论研究、应用理论研究、传媒编辑工作以及推展全民舞蹈教育的高等专业人才”和“学生必须掌握舞蹈训练,表演、创作的基本规律和技能”的培养目标根据人才市场对“一专多能”人才的实际需求以及舞蹈学系历届和未来的毕业生多样化的就业去向舞蹈学专业有必要开设中国古典舞、中国民族民间舞、芭蕾舞、现代舞、编导和实习剧目等舞蹈技术课程。开设这些舞蹈技术课的意义是为了使学生通过学习这些课的内容在掌握舞蹈训练表演、创作的基本规律和技能的同时增加他们的舞蹈理论知识和舞蹈专业素质.获得对舞蹈的感性认识和体验进而提升其理论认识,为其日后所将要从事的舞蹈研究、教学、管理等工作做好准备。
(二)教学目的的明确是核心问题。
首先要从培养目标出发这是舞蹈学专业如何进行舞蹈技术课课程建设的核心问题。舞蹈学专业开设舞蹈技术课是为了培养舞蹈理论人才而非培养舞蹈表演人才.是为了培养理论工作者而非演员这是与其他专业开设舞蹈技术课在教学目的上的本质区别。具体而言,各个舞蹈表演专业舞蹈技术课的教学目的是要通过对身体能力和技术技巧的训练培养学生舞台表演能力口舞蹈学专业开设这些舞蹈技术课的目的首先是通过以风格性和审美性为主的教材的训练使学生在掌握一定舞蹈表演能力的同时通过切身的训练体验加深了解各舞种之间的区别认识各舞种的传统渊源、文化底蕴和审美规范。
另外考虑到“要求学生掌握舞蹈训练的基本规律和技能”的培养目标考虑到毕业生有可能走上教学岗位所以这些课的另一部分目的就是在训练的同时,也要使学生掌握相应的教学法获得相应的教学能力,让那些有志于毕业后从事这些舞蹈技术课教学的学生通过对教材的学习和教学法的初步掌握将来可以满怀信心地走上工作岗位。
(三)教学任务的选择是解决各种矛盾的关键。在教学任务的选择方面,应考虑到两个问题。一是教学目的的要求二是客观条件的可能性。首走是根据教学目的的要求应使学生在对动作教材完成掌握与对教材内涵的认识理解之间达到一定的平衡既重视它的实践性也要重视这些课的理论性,避免把舞蹈学专业的舞蹈技术课上成纯技术课而忽略了教学目的完整性。二是由于客观条件的限制已经使这些课程不可能保证在教学功能上的完整性。以中国古典舞课为例,学生身体条件差、专业基础弱、年龄偏大、水平不整齐以及这些限制条件与本课的教学周期短、课时少这一现实之间形成的突出矛盾使得该专业的中国古典舞课不可能具备通常意义上的基训(基本功腿功、技巧)加身韵的教学功能以前的基训、身韵满堂灌的教学方式是行不通的。
鉴于以上分析要求我们在教学任务的选择方面必须明确目标抓住重点、取舍得当。要根据教学目的的要求r把教学方向调整到体现各门舞蹈技术课精华的风格、特点的训练上来,紧紧抓住代表风格特点这一核心内容作为重点,舍弃那些矛盾突出和不切实际的纯功能性的身体条件训练任务。以中国古典舞课为例,由于中国古典舞身韵部分集中体现了中国古典舞的精髓只要学生把身韵教材掌握好就可以达到从根本上认识和了解中国古典舞这一舞种的目的。
因此概括起来说舞蹈学专业的舞蹈技术课教学任务总的指导思想应该是以风格性和审美性训练为核心,使实践性与理论性相统一根据需要配合以密切相关的能力和技术训练将这些课的“练功”功能降至更恰当的位置。这既是教学目的要求之必须也是客观条件限制之必须这样才能做到从需要和条件出发、使教学安排目的明确经济有效。
(四)教学目的与教学任务决定教材内容的选定。教学目的和教学任务规定教材的选定和组织,舞蹈学专业的技术课教材的选定和组织应该是围绕具有风格性和审美性训练意义的教材而展开。以中国古典舞课为例从总体上讲,教材的选定应围绕身韵内容展开教材可划分为以下三个方面:(一)基本能力,指围绕身韵内容训练身体各部位的活动幅度和控制能力包括指、腕、肩、腰、髓、踩、趾的柔韧性和灵活性、身体重心的稳定性和各种舞姿的控制能力。(二)基本技术,指围绕身韵内容训练身体各部位的准确位置和身体各部位的单一运用技术,包括基本的手型脚型、基本的头眼手脚位置、动律元素、单一手臂动作及单一头眼步法的运用。(三)综合运用指围绕身韵内容训练各种单一技术的复合运用和综合运用,包括复合手臂动作、复合步法和各类型的综合性组合。
在教材的组织上依据循序渐进和由浅入深的原则,围绕身韵训练内容形成由分节到完整、由地面到把杆再到中间的各类教材的纵线关系。
依据教材体系的完整性和全面性的要求形成了以形神劲律贯穿起来的手眼身法步各环节整体照应的由局部到整体、由单一到复合再到综合的各类教材的横线关系。教学形式是为教学内容服务的因而上述教材的选定和组织方式也就形成了该课从地面到把杆再到中间的课堂结构和教学形式。从教材内容和教学形式上看该课己经不同于以往的基训课同时,也不同于以往的身韵课因为纯身韵课是建立在一定程度的古典舞基本功基础之上的而本课由于面对的是没有基础的教学对象所以就必须承担一些与身韵训练密切相关的基本功训练内容成为具有舞蹈学特色的中国古典舞课。
(五)教学方法是实现教学目的、任务的保证。教学方法的运用是教学目的、任务的贯彻实施过程为保证舞蹈学专业技术课教学目的、任务的实现教师在教学中要训练与讲授相结合,使学生在对动作教材的完成掌握与对教材的认识理解之间达到一定的平衡既重视这些课的实践性也要重视它们的理论性,使实践性与理论性相统一。一方面通过训练使学生掌握教材本身,具备相应课程初步的表演能力。同时还要运用讲授和指导阅读等教学方法使学生对中国古典舞、中国民族民间舞、芭蕾舞、现代舞的舞蹈文化和审美规范等有进一步的理解,对这些舞蹈相关的理论、知识有较深层的认识,并对教学法等知识有相应的掌握。
在教学中教师的讲授部分也要有明确的计划,并且与动作教材推进的进程相配合。以中国古典舞课为例讲授内容主要应围绕中国古典舞的传统渊源、文化底蕴、审美规范等展开。讲授内容还应包括身韵特性方面的外部技法与艺术内涵的关系、形神劲律的内容及关系、拧倾圆曲仰的静态审美特征、三圆运动规律的动态审美特征等。讲授内容还应包括与身韵教学法有关的教材体系的构成、训练步骤与过程、局部训练与整体训练的关系、音乐情绪与节奏类型的特性等内容。要避免把该课上成纯动作训练课,使学生不但知其然也知其所以然。这就要求在教材建设中不但要考虑训练上的问题也要对所涉及到的讲授内容做出安排。课外阅读也是舞蹈学专业舞蹈技术课应该采取的一种教学方法为了有效地运用好这一教学方法,可以在课程建设的同时有针对性地选列出每门课程的必读书目和参考书目以供教师备课和指导学生时使用。当然作为一门专业技术课本文虽然主张讲练结合但仍然应该掌握好讲和练的比重.以练为主精讲多练。
(六)教学手段对于全面提高教学质量具有重要意义。科学合理的运用教学授段对于全面提高教学质量具有重要意义口针对舞蹈学专业教学对象的特殊情况,在采取教学手段方面要扬长避短使学生身心得到均衡发展。
舞蹈学专业的生源多数是从普通高中上来的有部分学生具有初级的舞蹈基础和身体条件,而大多数人则从来没有学过舞蹈身体条件不符合舞蹈训练的要求。但另一方面他们又具有文化基础好、理解能力强等优势。所以在日常教学中,既要调动学生肢体、挖掘身体潜力,又要利用他们的优势注重调动他们的思维,发掘心智上的潜力使身心得到均衡发展。在教学上可采用多种手段达到这一目的例如布置思考题进行提问和指定题目让学生写小论文等。思考题或论文题目可以在课程建设的同时进行系统地考虑也可以围绕上文提到的讲授内容而展开。另外还可以采用与教学实习有关的一些手段调动学生以教师的身份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培养他们的能力增长教学知识例如让学生讲解动作、互相纠正动作、甚至在一个时间单元里组织课堂教学,还可以让学生编一些小的短句、组合供课上练习采用或作为期末考查的内容之一。总之通过多种多样的教学手段启发学生思考钻研,以长补短达到挖掘身心潜力、促进均衡发展和促进教学进度、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
(七)对教学结果的考查也要具有舞蹈学专业的特点。教学任务的改变决定了对教学结果的考查方式应有所改变,舞蹈学专业舞蹈技术课在教学结果的考查内容上应包括三个方面第一是通过学生的动作表演来检验动作教材的掌握情况。第二方面是通过文字、语言等表达方式来检验学生对该课的认识和理解程度。在第三方面鉴于对学生教学能力培养的考虑还要在素材学习的基础上对学生教学法的掌握和编排组合的能力进行适当方式的考查。从总体上讲,对学生学习成绩的考查要从以上三方面结合起来给予综合评价。另外在考查学生的动作表演时,也应考虑到学生的基础条件考虑到这些课程所能给予学生的只是初步的基础训练因而在检验标准上要给予合理的把握主要应在透过学生对动作教材的完成观察其对教材的理解情况。
结束语
随着人才培养标准和质量要求的不断提高课程建设和教材建设水平也应不断提升。因而同样一门课程在不同的专业中必然要形成白己的特色中国古典舞、中国民族民间舞、芭蕾舞现代舞、实习剧目等舞蹈技术课程是舞蹈学专业的必修课程围绕舞蹈学专业人才培养的特殊需要,这些舞蹈技术课也要量身定做”,舞蹈教育事业的发展呼唤我们尽快打造出具有舞蹈学专业特色的舞蹈技术课。
基于以上目的我主持编写完成了《舞蹈学专业舞蹈基本训练—中国古典舞身韵部分》的教材算作对以上思考的初步答卷。只愿它成为一个靶子能引发更多的教师对舞蹈学专业,乃至对所有舞蹈非表演专业舞蹈技术课建设问题的思考和实际行动。
参考文献:
1、李正一、唐满城、黄嘉敏:《中国古典舞身韵》,浙江美术学院出版社,1992年版
2、唐满城:《唐满城舞蹈文集》,中国戏剧出版社,1993年版
3、于平:《风姿流韵—舞蹈文化与舞蹈审美》,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4、吕艺生:《舞蹈教育学》,上海音乐出版社,2000年版
5、雄文龙、廖时人:《教育学》,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年版
舞蹈大学毕业论文篇4
[关键词]舞蹈院校 人才培养教学模式就业道路
改革开放以来,各种艺术思潮的涌动,使得我国舞蹈艺术取得了前所未有的长足发展,同时也加快了舞蹈教育的步伐。中国舞蹈教育在迈进21世纪的今天,除了巨大的成功之外仍然存在许多不足,如何总结历史经验,探索艺术规律,寻找发展途径,已成为舞蹈艺术教育继续发展的课题。
一、高等舞蹈教育的现状
(一)关于文化素质教育
文化素质偏低是当今专业艺术院校的普遍现象,也是一个很难解决的严重问题。很多学生入校后,大部分精力都要割舍给自己的专业,尤其像舞蹈这样的艺术门类更需要多磨多练,这就势必减少了学习文化课的时间。听起来似乎合情合理,但仔细想想更关键的问题在于观念的转变。一些从事舞蹈专业的人认为只要专业突出就足够了,文化不用太重视。这种观念如果不改变,那么职业舞蹈者就很难摆脱“头脑简单、四肢发达”这样的贬义评价。现实中,很多艺术院校想改善这种状况,但心有余而力不足,专业课和文化课只能做到“两手抓、一手硬”,这种环境便成为从事舞蹈专业的学生对文化课的轻视的客观条件。
比如在CCTV舞蹈大赛综合素这一环节中,真正靠知识的积累正确回答问题者寥寥无几,很多优秀的选手在这一环节失分。一位舞艺高超的芭蕾舞演员表演完《吉赛尔》变奏后接受记者采访时,竟对《吉赛尔》这部作品的内容全然不知;再如:当历史民族舞剧上演几十场后,一些舞蹈演员却不知自己参加演出的这出舞剧的历史背景;一些舞者在跳某个舞蹈心中默数节拍时,却不懂得最基本的乐理知识……难道这些都与舞蹈无关吗?我以为:舞蹈人才培养目标决不能只是为了比赛而比赛,为了演出而演出,当代艺术院校培育出的不应该是技术型舞蹈匠才。蔡元培先生说,教育的功能使人“养成健全的人格”,所谓人格也就是今天所讲的素质,生活在知识经济时代的专业舞蹈大学生应该向提高自己专业一样,提高自己的文化素质。
(二)狭窄的就业道路
2006年,全国应届大学毕业生的数量超过400万人,就业问题成为社会热点。在这样的形势下,即使对于年轻、有冲劲、高学历的应届大学毕业生来说,要找到一份能让自己满意,又适合自己的工作也并非是件容易的事。同年,中央电视台对艺术类的本科毕业生就业情况进行调查,结果显示:2004年、2005年艺术类本科毕业生就业率不足30%;70%的艺术专业毕业生为生存而改行;成为国内知名明星的几率仅为0.003%。这个数据对那些怀着崇高艺术梦想的学生无疑是一种打击,就业局势如此严峻的艺术之路让人望而却步。作为钻研舞蹈艺术的大学生们,不得不对此问题引起高度重视。社会对舞蹈人才的需求不同,要求也越来越高。如北京舞蹈学院供需见面会上,用人单位对于复合型人才的需求是一个比较集中的意见。从就业角度来看,也许从事舞蹈专业的毕业生而言只能吃舞蹈这碗饭,因为他们仅此一技之长,几乎没有选择的余地,很难想象除了舞蹈还有什么更适合谋生的职业,但有不能因此而放弃,因为放弃就意味着扔掉自己擅长的专业重新起步,所以只能硬着头皮走进维谷之中。多种因素导致专业舞蹈人才过剩,就业道路拥挤。为了给学生创造更广泛的就业空间,我们必须重新结构舞蹈人才培养模式。
(三)单一的教学模式与市场脱轨
舞蹈艺术教育同其他所有教育一样,都是一定社会发展的产物,体现着时代和社会对受教者的需求。无论教学目标还是教学活动,都要受到经济影响,都要与时代的发展相衔接。王伟提出,舞蹈人才培养应符合市场的需要,针对市场的需要进行人才的培养。否则教学以学院为主,授课以教师为主,必然违背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教育运作规律。过分讲究专业的专门化,使学生封闭在仅仅属于舞蹈行业内的狭小空间里,严重削弱了大学生的人文主义通识教育。这种单一的教育模式不仅压抑了学生的多向潜能,而且助长了学生一味追求单一知识的片面性。以此次我院03级毕业生供需见面会为例,十几家用人单位都对同学们提出了不同要求,歌舞团需要条件好、功夫好、表演好以及所学舞种丰富的演员;其余少年宫、文化馆、中小学等单位涉及的范围就更广泛了,不仅要能教、能跳、能编,还要根据不同岗位需要掌握不同技能。此时的我们已经见不到在舞台上的那种自信了。对于舞蹈来说,我们只局限于本专业所学的舞种;对于市场来说,我们只局限于舞蹈这一行业。不论从哪个角度来说,我们的知识储备都是远远不够的。由此可见,墨守成规的单一教学模式已经“滞销”,无法与市场接轨。若想改变这种状况就必须从现在做起,在改革中寻求方法。
二、多元化舞蹈人才培养的构想
(一)加强文化素质教育
文化素质教育同舞蹈艺术教育相结合是一个长远目标,短时间内无法立杆见影,所以应根据现状循序渐进,但更重要的是要创造一种向上的风气和良好的氛围,其难点就在于如何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1、“群雁高飞头雁领”,每个班级当中都会出现几个或学习好,或组织能力强的优秀者,老师应发掘他们的能力,在不同层面上树立核心,带动集体。2、重点加强文学课教育,因为舞蹈和文学关系极为密切,西方的舞蹈学校中,文学被设为主课,备受重视。比如说结合文学作品进行舞蹈编创,在编创过程中查阅的资料便是一种学习,不仅可以了解更多的文学作品,还可以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平和艺术修养。3、学生们在专业课上的体力支出很大,对于部分学生来说,文化课堂在有意无意之中便成为他们休息而不是学习场所,所以需要对作息时间进行合理、科学的安排。
(二)专业领域的拓展
1.向内拓展
各种不同类别的舞蹈,反映着不同民族不同地域的文化,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生活的需要,舞蹈的表现题材领域和舞蹈形式也相应地有了发展和变化,产生出新的舞蹈体裁和新的舞蹈品种。舞蹈艺术虽然种类繁多,但从运动的规律和动作的结构来说是相通的,因此,我们不能只停步在本专业所学的舞种之中,应借此先决条件学习更多舞种,这里所指的“学习”不是肤浅的模仿动作,记住组合就可以了,而是要通过系统的学习,能够掌握多个舞种,打开单一的局面,更有效的发展舞蹈专业。我们需要在有限的时间里,在保持所学舞种的条件下多学一些舞种,虽不能样样精通,但可以“一专多能”。
2. 向外拓展
巴西足球明星苏格拉底球踢得精彩,但更精彩的不仅于此,他竟是“医学”和“哲学”的双博士。这是否对我们的高等舞蹈教育有所启发?!为了满足社会的需求,拓展现有的专业,很多艺术院校都做出了相应的改革。易中天说:“我们现在的教育有一个严重的问题,就是太注重实用理性和工具理性,强调培养专门人才,结果很多人除了专业以内的东西,什么都不懂。”基于此,我们可以探索向外拓展自己的专业范围,如舞蹈midi的制作等一些与舞蹈紧密相连的专业。这需要在原有基础上进行课程设置的改建,同时突出了选修课的重要性,如果没有丰富的选修课设置,学生的潜能便难以得到充分的开发,所以学院应该因材施教,为学生提供更多学习机会,搭建完整的学习平台。
(三)改变定位观念
学院培养人才就应了解市场了解人才,应有针对性的制定目标,学生也要根据学院的实际情况和自身能力给自己定位,全面发展才有选择的余地,最终将学院的办学定位观念、学生自身定位观念和市场的价值观念形成一条线,逐步建立起素质全面的人才培养模式。
三、结语
21世纪充满竞争,同时也充满机遇,为了跟上时代的步伐,培养适应社会需要的新型人才,就必须要转变原有人才培养模式,努力探索舞蹈教育的规律,更新教育观念。新世纪高等舞蹈教育要敢于引领培养多元化的舞蹈人才,从不同层面开发自己的潜能,为培养新一代的舞蹈人才做出努力。
参考文献
1 王国宾.《舞蹈教育战略与发展》.上海音乐出版社,2004年9月第一版.第237.175页
2 隆荫培 徐尔充.《舞蹈艺术概论》.上海音乐出版社,1997年4月.第一版
3 吕艺生.《舞蹈教育学》.上海音乐出版社,2000年4月第一版.第7页
4 易中天.《易中天谈美学》.复旦大学出版社,2006年8月第二版.第12页
5张得志.《毕业生就业一本通》.上海文化出版社,2006年11月第一版.第6 页
6 柏桦.《全才生存——如何发挥多元才能》.西苑出版社,2001年6月第一版
7 杨仲华 温利伟.《舞蹈艺术教育》.人民出版社,2003年3月第一版.第304页
8杨德广.《高等教育学概论》.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5月第二版.第170.179
9 《文舞相融》上海音乐出版社
10《北京舞蹈学院学报》1999年第4期.2001年第2期.2006年第4期.
11《舞蹈杂志》2006年第5期
舞蹈大学毕业论文篇5
论文摘要:舞蹈学专业作为一个舞蹈理论专业,具有不同于技术专业的教学规律,其“引进”型的舞蹈技术课教材,目前已不能适应舞蹈学人才培养的需要,必须重新打造,“量身定做”。
才民据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舞蹈学专业的舞蹈技术课应该以风格性与审美性训练为核心,使实践性与理论性相统一,将“练功”功能降至更恰当的位置。
本文从教学目的、教学任务、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教学结果的考查等七个方面提出了对舞蹈学专业舞蹈技术课进行课程改革和教材建设的建议,供关心舞蹈学专业教学改革的专家和同行参考。
一、舞蹈学专业特色与人才培养定位
舞蹈学系在学院众多的院系中属于理论系舞蹈学专业本科教育以理论教学为主强调培养学生的理论知识和文化水准开设的舞蹈技术课程主要是为了培养学生的专业素质,舞蹈技术课课程设置具有广而浅的特点。因而.对招生对象文化基础的要求高于对舞蹈基础的要求.生源多为普通高中出来的舞蹈专业特长生个别者为舞蹈中专生。舞蹈学专业学生毕业以后多从事舞蹈史论、舞蹈教育、艺术传媒和艺术管理等方面的工作。
在2002年北京舞蹈学院教学改革方案中,将舞蹈学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确定为:“能够从事舞蹈基础理论研究、应用理论研究、传媒编辑工作以及推展全民舞蹈教育的高等专业人才。要求学生必须掌握舞蹈发展的历史和基础理论;具备良好的文化基础以及较强的文字应用能力和写作能力:达到四级英语水平:系统地掌握中外艺术史论、美学、心理学人体运动科学等社会人文科学和自然科学方面的基础知识;同时也强调学生必须掌握舞蹈训练、表演、创作的基本规律和技能等等。这一人才培养目标对人才培养计划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通过调整课程结构增加教学内容,使学生具备了更为广泛、全面的基础和素质。目前学生在校期间学习的必修课程为34门选修课20余门其中有5门必修的舞蹈技术课。由于人才培养目标的重新定位使学生具有了较宽的文化艺术视野和较全面的知识结构和人才结构,从而也就进一步拓宽了毕业生的就业方向口这些毕业生可以从事舞蹈研究、舞蹈教学、艺术管理、策划、编辑秘书等。到目前为止,走上教育岗位的毕业生也为数不少有一部分教育行业的用人单位,由于进人指标有限,希望进来一个人要一专多能既能担负舞蹈理论课教学又能教舞蹈技术课程所以目前舞蹈学专业有一定数量的毕业生在艺校或普通大学中不但从事舞蹈史论教学,同时还从事着舞蹈专业技术课教学包括中国古典舞课中国民族民间舞课、芭蕾舞课现代舞课、实习剧目课等。
二、舞蹈技术课的现状与问题
从最初的舞蹈史论专业到目前的舞蹈学专业在其教学计划和课程设置中除了开设大量的专业理论课之外同时开设了众多的专业技术课并且这些技术课程的选定呈现出一种全方位的布局突破了专业的局限,几乎涉及到各个舞蹈技术系的各门专业技术课包括中国古典舞课、中国民族民间舞课‘芭蕾舞课外国民间舞(近几届已取消)、现代舞课、编导课、实习剧目课等为学生广泛接触和掌握各种风格的舞蹈文化和舞蹈表演技能创造了条件。
但是长期以来该专业舞蹈技术课的课程建设却始终处于一种边缘化状态,目的和做法都不够明确教学与人才培养的需要不相适应影响了实际教学效果。目前呈现出来的矛盾主要来自教材、课时和生源这三个方面。
首先在教材方面由于历史条件的局限当初这些舞蹈技术课的开设属于“拿来主义”的“直接引进“型教材均源自于各舞蹈技术系表演专业的技术课经过逐渐调整和不断压缩而形成今天的结果口这期间虽经历任教师的不懈努力已经向舞蹈学专业的需要有所靠拢但一直未能脱胎换骨始终处于一种似是而非的状态未能彻底脱离舞蹈技术专业的特征未能真正与舞蹈理论专业的特殊需要相接轨其教学内容以及由此决定的教学形式、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等未能实现由培养舞蹈表演人才向培养舞蹈理论人才的方向转换.出现了教材内容与教学需要两张皮的局面。
在生源方面,由于该专业本身具有的理论专业的属性,决定了对教学对象文化基础的要求高于对舞蹈专业基础的要求。因而,其生源绝大多数都来自于普通高中理想一点的考生会有一点舞蹈特长和基础,而一点基础都没有的或者说声称有舞蹈基础而实际上等于没有的考生也为数不少这一原因使生源的舞蹈基础在整体上水平不高,也使舞蹈技术课的训练必须从较低的起点开始。另外,有个别考生来自于舞蹈中等专业学校,经过考试文化课达到了分数线而被录取这一因素又使生源的舞蹈基础呈现出高低极不整齐的情况给以班级为建制的教学和训练带来难度。而由于课时的大量减少,又使由于生源问题造成的这两方面的困难进一步加剧。
由于上述种种原因,舞蹈学专业各门舞蹈技术舞课呈现出来的困难越来越多问题越来越明显所面临的矛盾更加突出。归纳起来在这些矛盾包括舞蹈技术课课程本身固有的实践性与学生学习专业理论性的矛盾、教学内容与人才培养目标之间的矛盾:包括由于课时不断减少而引发出来的教学形式和性质所需要的训练周期长与实际教学周期短的矛盾、教材容量大与课时少的矛盾;包括由生源问题而引发的课程难度高与学生基础条件差的矛盾、班级授课制与学生基础程度极不整齐的矛盾等等而其中教学内容与人才培养目标之间的矛盾是一系列矛盾中根本性矛盾。对舞蹈学专业各门舞蹈技术舞课进行多方面改革有效地解决上述各种矛盾化不利为有利,使教学更加适应舞蹈学专业的特点与规律显得日益迫切。这就是本文撰写的目的,也是下一节所要探讨的问题。
三、对舞蹈技术课课程建设的建议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认识到对舞蹈学专业各门舞蹈技术课进行全面、深入的改革势在必行。笔者通过对舞蹈学专业舞蹈技术课课程建设的思考围绕舞蹈学专业“开设舞蹈技术课程的目的是什么、应该上什么内容、应该怎么上这几门课”的问题.在本节当中着重从以下七个方面进行阐述。
(一)舞蹈学专业开设舞蹈技术课十分必要。根据国家“培养素质全面、并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高质量人才”的教育方针根据舞蹈学专业“培养出能够从事舞蹈基础理论研究、应用理论研究、传媒编辑工作以及推展全民舞蹈教育的高等专业人才”和“学生必须掌握舞蹈训练,表演、创作的基本规律和技能”的培养目标根据人才市场对“一专多能”人才的实际需求以及舞蹈学系历届和未来的毕业生多样化的就业去向舞蹈学专业有必要开设中国古典舞、中国民族民间舞、芭蕾舞、现代舞、编导和实习剧目等舞蹈技术课程。开设这些舞蹈技术课的意义是为了使学生通过学习这些课的内容在掌握舞蹈训练表演、创作的基本规律和技能的同时增加他们的舞蹈理论知识和舞蹈专业素质.获得对舞蹈的感性认识和体验进而提升其理论认识,为其日后所将要从事的舞蹈研究、教学、管理等工作做好准备。
(二)教学目的的明确是核心问题。
首先要从培养目标出发这是舞蹈学专业如何进行舞蹈技术课课程建设的核心问题。舞蹈学专业开设舞蹈技术课是为了培养舞蹈理论人才而非培养舞蹈表演人才.是为了培养理论工作者而非演员这是与其他专业开设舞蹈技术课在教学目的上的本质区别。具体而言,各个舞蹈表演专业舞蹈技术课的教学目的是要通过对身体能力和技术技巧的训练培养学生舞台表演能力口舞蹈学专业开设这些舞蹈技术课的目的首先是通过以风格性和审美性为主的教材的训练使学生在掌握一定舞蹈表演能力的同时通过切身的训练体验加深了解各舞种之间的区别认识各舞种的传统渊源、文化底蕴和审美规范。
另外考虑到“要求学生掌握舞蹈训练的基本规律和技能”的培养目标考虑到毕业生有可能走上教学岗位所以这些课的另一部分目的就是在训练的同时,也要使学生掌握相应的教学法获得相应的教学能力,让那些有志于毕业后从事这些舞蹈技术课教学的学生通过对教材的学习和教学法的初步掌握将来可以满怀信心地走上工作岗位。
(三)教学任务的选择是解决各种矛盾的关键。在教学任务的选择方面,应考虑到两个问题。一是教学目的的要求二是客观条件的可能性。首走是根据教学目的的要求应使学生在对动作教材完成掌握与对教材内涵的认识理解之间达到一定的平衡既重视它的实践性也要重视这些课的理论性,避免把舞蹈学专业的舞蹈技术课上成纯技术课而忽略了教学目的完整性。二是由于客观条件的限制已经使这些课程不可能保证在教学功能上的完整性。以中国古典舞课为例,学生身体条件差、专业基础弱、年龄偏大、水平不整齐以及这些限制条件与本课的教学周期短、课时少这一现实之间形成的突出矛盾使得该专业的中国古典舞课不可能具备通常意义上的基训(基本功腿功、技巧)加身韵的教学功能以前的基训、身韵满堂灌的教学方式是行不通的。
鉴于以上分析要求我们在教学任务的选择方面必须明确目标抓住重点、 取舍得当。要根据教学目的的要求r把教学方向调整到体现各门舞蹈技术课精华的风格、特点的训练上来,紧紧抓住代表风格特点这一核心内容作为重点,舍弃那些矛盾突出和不切实际的纯功能性的身体条件训练任务。以中国古典舞课为例,由于中国古典舞身韵部分集中体现了中国古典舞的精髓只要学生把身韵教材掌握好就可以达到从根本上认识和了解中国古典舞这一舞种的目的。
因此概括起来说舞蹈学专业的舞蹈技术课教学任务总的指导思想应该是以风格性和审美性训练为核心,使实践性与理论性相统一根据需要配合以密切相关的能力和技术训练将这些课的“练功”功能降至更恰当的位置。这既是教学目的要求之必须也是客观条件限制之必须这样才能做到从需要和条件出发、使教学安排目的明确经济有效。
(四)教学目的与教学任务决定教材内容的选定。教学目的和教学任务规定教材的选定和组织,舞蹈学专业的技术课教材的选定和组织应该是围绕具有风格性和审美性训练意义的教材而展开。以中国古典舞课为例从总体上讲,教材的选定应围绕身韵内容展开教材可划分为以下三个方面:(一)基本能力,指围绕身韵内容训练身体各部位的活动幅度和控制能力包括指、腕、肩、腰、髓、踩、趾的柔韧性和灵活性、身体重心的稳定性和各种舞姿的控制能力。(二)基本技术,指围绕身韵内容训练身体各部位的准确位置和身体各部位的单一运用技术,包括基本的手型脚型、基本的头眼手脚位置、动律元素、单一手臂动作及单一头眼步法的运用。(三)综合运用指围绕身韵内容训练各种单一技术的复合运用和综合运用,包括复合手臂动作、复合步法和各类型的综合性组合。
在教材的组织上依据循序渐进和由浅入深的原则,围绕身韵训练内容形成由分节到完整、由地面到把杆再到中间的各类教材的纵线关系。
依据教材体系的完整性和全面性的要求形成了以形神劲律贯穿起来的手眼身法步各环节整体照应的由局部到整体、由单一到复合再到综合的各类教材的横线关系。
教学形式是为教学内容服务的因而上述教材的选定和组织方式也就形成了该课从地面到把杆再到中间的课堂结构和教学形式。从教材内容和教学形式上看该课己经不同于以往的基训课同时,也不同于以往的身韵课因为纯身韵课是建立在一定程度的古典舞基本功基础之上的而本课由于面对的是没有基础的教学对象所以就必须承担一些与身韵训练密切相关的基本功训练内容成为具有舞蹈学特色的中国古典舞课。
(五)教学方法是实现教学目的、任务的保证。教学方法的运用是教学目的、任务的贯彻实施过程为保证舞蹈学专业技术课教学目的、任务的实现教师在教学中要训练与讲授相结合,使学生在对动作教材的完成掌握与对教材的认识理解之间达到一定的平衡既重视这些课的实践性也要重视它们的理论性,使实践性与理论性相统一。一方面通过训练使学生掌握教材本身,具备相应课程初步的表演能力。同时还要运用讲授和指导阅读等教学方法使学生对中国古典舞、中国民族民间舞、芭蕾舞、现代舞的舞蹈文化和审美规范等有进一步的理解,对这些舞蹈相关的理论、知识有较深层的认识,并对教学法等知识有相应的掌握。
在教学中教师的讲授部分也要有明确的计划,并且与动作教材推进的进程相配合。以中国古典舞课为例讲授内容主要应围绕中国古典舞的传统渊源、文化底蕴、审美规范等展开。讲授内容还应包括身韵特性方面的外部技法与艺术内涵的关系、形神劲律的内容及关系、拧倾圆曲仰的静态审美特征、三圆运动规律的动态审美特征等。讲授内容还应包括与身韵教学法有关的教材体系的构成、训练步骤与过程、局部训练与整体训练的关系、音乐情绪与节奏类型的特性等内容。要避免把该课上成纯动作训练课,使学生不但知其然也知其所以然。这就要求在教材建设中不但要考虑训练上的问题也要对所涉及到的讲授内容做出安排。课外阅读也是舞蹈学专业舞蹈技术课应该采取的一种教学方法为了有效地运用好这一教学方法,可以在课程建设的同时有针对性地选列出每门课程的必读书目和参考书目以供教师备课和指导学生时使用。当然作为一门专业技术课本文虽然主张讲练结合但仍然应该掌握好讲和练的比重.以练为主精讲多练。
(六)教学手段对于全面提高教学质量具有重要意义。科学合理的运用教学授段对于全面提高教学质量具有重要意义口针对舞蹈学专业教学对象的特殊情况,在采取教学手段方面要扬长避短使学生身心得到均衡发展。
舞蹈学专业的生源多数是从普通高中上来的有部分学生具有初级的舞蹈基础和身体条件,而大多数人则从来没有学过舞蹈身体条件不符合舞蹈训练的要求。但另一方面他们又具有文化基础好、理解能力强等优势。所以在日常教学中,既要调动学生肢体、挖掘身体潜力,又要利用他们的优势注重调动他们的思维,发掘心智上的潜力使身心得到均衡发展。在教学上可采用多种手段达到这一目的例如布置思考题进行提问和指定题目让学生写小论文等。思考题或论文题目可以在课程建设的同时进行系统地考虑也可以围绕上文提到的讲授内容而展开。另外还可以采用与教学实习有关的一些手段调动学生以教师的身份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培养他们的能力增长教学知识例如让学生讲解动作、互相纠正动作、甚至在一个时间单元里组织课堂教学,还可以让学生编一些小的短句、组合供课上练习采用或作为期末考查的内容之一。总之通过多种多样的教学手段启发学生思考钻研,以长补短达到挖掘身心潜力、促进均衡发展和促进教学进度、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
(七)对教学结果的考查也要具有舞蹈学专业的特点。教学任务的改变决定了对教学结果的考查方式应有所改变,舞蹈学专业舞蹈技术课在教学结果的考查内容上应包括三个方面第一是通过学生的动作表演来检验动作教材的掌握情况。第二方面是通过文字、语言等表达方式来检验学生对该课的认识和理解程度。在第三方面鉴于对学生教学能力培养的考虑还要在素材学习的基础上对学生教学法的掌握和编排组合的能力进行适当方式的考查。从总体上讲,对学生学习成绩的考查要从以上三方面结合起来给予综合评价。另外在考查学生的动作表演时,也应考虑到学生的基础条件考虑到这些课程所能给予学生的只是初步的基础训练因而在检验标准上要给予合理的把握主要应在透过学生对动作教材的完成观察其对教材的理解情况。
结束语
随着人才培养标准和质量要求的不断提高课程建设和教材建设水平也应不断提升。因而同样一门课程在不同的专业中必然要形成白己的特色中国古典舞、中国民族民间舞、芭蕾舞现代舞、实习剧目等舞蹈技术课程是舞蹈学专业的必修课程围绕舞蹈学专业人才培养的特殊需要,这些舞蹈技术课也要量身定做”,舞蹈教育事业的发展呼唤我们尽快打造出具有舞蹈学专业特色的舞蹈技术课。
基于以上目的我主持编写完成了《舞蹈学专业舞蹈基本训练—中国古典舞身韵部分》的教材算作对以上思考的初步答卷。只愿它成为一个靶子能引发更多的教师对舞蹈学专业,乃至对所有舞蹈非表演专业舞蹈技术课建设问题的思考和实际行动。
参考文献:
2、唐满城:《唐满城舞蹈文集》,中国戏剧出版社,1993年版
3、于平:《风姿流韵—舞蹈文化与舞蹈审美》,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4、吕艺生:《舞蹈教育学》,上海音乐出版社,2000年版
5、雄文龙、廖时人:《教育学》,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年版
舞蹈大学毕业论文篇6
关键词:中职;学前教育;舞蹈教学;改革对策
1.学前教育舞蹈教学的基本情况
1.1对教学质量管理偏软
当前的中职学校过多的重视招生数量,而对于学员的质量却要求相对较低,这就造成了学生的生源素质相对较低,这对提高中职学校的质量十分不利。分析主要原因是由于当前的社会中很多家长对中职教育不够认可,他们普遍认为在中职学校学生根本就学不到真本事,对将来的就业也不会起到太大的帮助,就是在混日子。所以,更多的学生和家长在中考过后都会选择让孩子进行高中教育,这就导致大量的初中毕业生纷纷进入高中阶段进行学生,把本该进入中职的学生抢走了,这也是现在中职学前教育专业陷入招生困难的主要原因。所以现在更多的学校为了招到学生,把自己的招生标准普遍都降低了,甚至现在很多学校都在实施只要初中毕业的学生就招收,把重点选拔变成普遍培养,各种招生考试也只是变成了走过场。
1.2教师的教育理论基础不足
当前在中职学前教育专业的舞蹈教师,绝大多数是从专业的艺术院校舞蹈专业的毕业生,这些毕业生其对舞蹈方面都有着很强的专业功底,他们具备相对较高的舞蹈水平。但是,作为一名专业的教师,还应该具备相关的专业教育学的理论知识。有一些教师对教学规律的把握相对不足,缺乏一些相关的经验,这就说明教师也应该加强对自己教育理论方面的学习,掌握更多的理论知识,更好的为学生打下坚实的基础。由于幼儿教育的关键在于教师,因为幼儿的年纪太小,对外界的各种事物几乎都不太懂,这就要求把所有相关的学习上都要依靠教师的指导。这也对幼儿教师提出了更为严格的标准,因为只有中职学校培养出的幼师他们付出较大的努力,才会使幼儿健康快乐的成长和进步,这样才会达到最终的目的。
1.3相P的教材已经不能满足教学需要
从总体上来看,当前的中职学校在学前教育舞蹈教材方面存在一定的突出问题,主要表现在当前的中职学前教育专业舞蹈教材内容已经严重不能适应现在社会的发展要求,由于教材多年没有改动,使得教材的主要内容还是过分的重视舞蹈的教学设计和活动安排,这样就使教学的主要内容过于追求大而全,导致种类过多,教材的内容过于杂;这也造成了教师的教学难度增加了很多,不利于有效的开展教育教学工作,这些教学的内容与目前中职学校学前教育专业舞蹈教学的实际已经不能相适应。这也说明我们应该加快教材的改革步伐,不能停留在再以前的内容上,这样就会缺乏学前教育专业舞蹈教学的自身显著特征,教学的概念性过于突出,教材的主要内容在于应用方面显得不足等这些问题是需要尽快解决的突出问题,通过这样的教学内容,进行中职学前教育舞蹈教学培养出来的这些毕业生,是不能适应将来发展需要的幼教。
2.中职学前教育舞蹈教学的改进办法
2.1大力发展学生舞蹈的职业实践技能锻炼
中职学前教育是面向培养职业技术技能人才的主要阵地,是培养幼教工作的摇篮。面对幼师队伍的短缺现状,学前教育专业应该看准时机,加快发展步伐,锁定中职学前教育培养的对象,加快行业的自身发展速度。但是,当前我们的发展程度离目标还有很大的区别,在结合以往的中职学前教育专业的舞蹈专业方面,几乎都是通过研究理论教学的技能专业知识,对其中的教学内容有些偏难的问题应该进行整合删除。这样才能彻底改变当前的教学不利的困难局面,同时也需要我们下大力气,做好中职学前教育舞蹈教学的改革研究工作,为培养一批又一批的优秀学生提供基础保障,这样才能促进中职学前教育专业学生舞蹈水平和能力的快速提升,全面促进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职业能力发展。
2.2加快教材的改革力度
现在的中职学前教育舞蹈教材在很多方面都存在一些问题,在这些方面还需要进行改进。所以,应该特别重视舞蹈专业的教材,并且对现有的教学体制内容进行优化改革,把那些不适应当前中职学前教育的舞蹈教学内容及时更新,对那些教学内容比较难的内容要及时进行降低,这样才会把主要的教学内容调整到最佳状态,才能适应现阶段的中职学前教育专业的水平。在对教材的改革过程中,应该合理制定相关的舞蹈教学的目标,这个目标应该做到符合实际情况,具有较强的实用性和可操作性。通过对这些教材的重现改变与安排,能够更好地实现当前学前教育专业舞蹈教学有效提高,促进中职学前教育专业学生水平的快速提升。
2.3要强化舞蹈教师的素质提高
学前教育专业的舞蹈教师在个人素质方面仍然存在着一些不足,这就需要我们正确看待这些问题,要深刻剖析问题的根源,虽然现在的中职学校学前教育的舞蹈老师几乎都是正规艺术院校毕业的大学生,在业务方面能力还是很强的,但是作为教师不能只是在教学方面,还要求其在个人的人生价值导向方面树立良好的榜样作用,因为教师的一言一行都能影响着学生的动作规范。作为幼儿教师就要时刻严格要求自己,对自己的一言一行都要起到示范作用。因为儿童会经常模式身边的事情,就会把你的一切都当作示范来进行模仿。这就要求作为教师应该牢记以下几个原则,要求幼儿做到的,教师应该身体力行,先要做到,要求幼儿不能做的,教师要带头先行不做。幼儿教师一定要刻苦钻研业务技能,具备优秀的思想道德素质。
3.总结
通过上面的分析能够看出,舞蹈教学是现代中职教育的重要内容,也是相对比较薄弱的一部分,这就说明中职学前教育是一个需要亟待解决的重点领域。所以,作为中职学校自身也应该明确自身的定位,清醒的意识到舞蹈教学的重要作用,还要更加合理的安排舞蹈专业的教学体系,构建一支正规化、专业化的教师队伍,为中职学生的健康发展提供坚强的保证,培养更多的高水平人才,来适应全社会对幼师人才的需求。
参考文献:
舞蹈大学毕业论文篇7
关键词:中国舞课改;素质;能力;目标
扬州文化艺术学校是江苏省苏中地区唯一的一所国办艺术中专校,学校之初一直以戏曲专业为主,1998年尝试开设了中国舞表演专业,2004年该专业被评为省级舞蹈示范专业,这也是全省第一个中国舞表演示范专业。近几年来,中国舞专业的师生编创了《荷塘语丝》《杨柳轻扬》等优秀节目,连续两届在全国“桃李杯”大赛中取得优异成绩,参加了全国十运会闭幕式文艺演出等重大艺术活动,自该专业正常招生以来,连续几届毕业生就业率都超过了95%,2002级学生在毕业前一年就全部被中国武警文工团、海南广播艺术团等知名艺术表演团体选中。笔者认为,这些成绩的取得,离不开学校在中国舞专业课程设置及课堂教学模式上进行的改革与探索。
一、课程改革不仅迫在眉睫,也是势在必行
扬州文化艺术学校中国舞表演专业基础并不算好,起步也不算早,学校决定中国舞专业正常招生时中国的艺术教育已经如火如荼,各类专业、业余舞蹈学校如雨后春笋遍布全国,如何在激烈的竞争中站稳、做大、做强,成为摆在学校师生面前的一道难题。一方面,因为专业刚刚开设,师资力量奇缺,教学条件滞后,办学经验缺乏;另一方面学生年龄小、文化程度底、接受能力差,素质参差不齐,这些都制约了学校中国舞表演专业的发展。
传统的中国舞表演专业课程沿袭了高校的培养模式,然而艺术中专校中国舞表演专业的招生对象是小学五、六年级与初中一、二年级学生,招生对象与高校不同,教学的目标也存在一定区别,课程设置与教学办法也应当进行适当调整,“统一内容、统一考试、材、统一标准”显然不适合扬州文化艺术学校的实际情况,改革迫在眉睫;而随着社会的发展,为了培养适应社会市场需求的舞蹈专业人才,将专业办出特色、办出亮点,传统教学“注重模仿不注重创新,注重成绩不注重特色,注重技巧不注重内涵,注重理论不注重实践”的模式也满足不了需要,改革更是势在必行。扬州文化艺术学校中国舞表演专业的师生认为,只有加大教学改革力度,特别是深化课程改革,不断满足社会对艺术人才的新需求,专业才有生路,才有出路。
二、以课改为抓手,办好中国舞示范专业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学校领导对中国舞表演专业的课程改革与探索给予了充分肯定与支持,通过进一步改善教学条件,强化师资队伍建设,为改革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正是在这个基础上,学校改进教学办法、创新教学模式,倡导学科之间的相互渗透,课程设置体现出综合性、多元化、规范化的特点,给中国舞表演专业的教学注入了新的生机,为专业的发展带来了新的希望。
1.以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为目标,合理调整课程模块
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是学校教育培养的主要目标,也是面向未来教育、教学改革的重要目标。针对这个目标,我们对课程进行了合理的调整,既符合艺术中专校中国舞专业课程设置的一般标准,又注意特色,使之更符合扬州文化艺术学校的实际,也就更能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⑴合理设置文化课程。过去许多艺术中专校存在重艺术轻文化的倾向,他们以为学生只要掌握了过硬的专业艺术技能就可以,文化学习实际上只是作为副课安排。其实舞蹈艺术“都通常借助于形象的、直观的艺术表现方式,表现人的情感、心理活动,展示人物丰富的精神世界,揭示人性的深度和文化底蕴,展示社会生活的真谛。在学生学习初级阶段(一、二年级)文重于艺,在这一阶段,文化课程的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掌握基本的识字、书写、朗读能力,在学习中级阶段(三、四年级)文艺并举,这时学生已经掌握了一定的艺术技能,因此与普通中学课程相比,这时艺术中专校的文化课程更偏向与文学等方面的阅读与思考。学习高级阶段(五、六年级)艺重于文,这时学生的专业学习主要方向已经从技能掌握转向剧目实践创作,文化课程也因此将做适当调整,文学赏析特别是艺术作品赏析成为主要内容。
⑵尝试开设“第二专业”。学校可以利用本校艺术专业多学科资源优势,在选修课的基础上,鼓励学生学习“第二专业”,为中国舞表演专业开设了声乐兴趣班、古筝兴趣班、美术兴趣班等。舞蹈不仅是音乐的延伸,而且与美术、戏曲等专业具有天然的联系,通过“第二专业”的学习,学生更激发了浓厚的学习兴趣,加深了对舞蹈的理解与体会能力。
⑶适度加强身韵课教学。与高等艺术院校的学生相比,艺术中专校舞蹈专业学生经常会出现“基本功能力强、舞蹈能力差”的现象,主要原因还是学生对舞蹈的理解与体会与高等艺术院校的学生存在一定的差距。为了克服这一差距,学校采取了多种措施进行弥补,如加强文化课学习等,最主要的则是加强了“身韵课”的教学。我们将身韵课作为基训的重要课程来开设,从低年级开始即学习身韵课,由浅入深地将之贯穿于基训的始终,贯穿于学生在校的始终。通过适度加强基训课教学,***了学生的身体,培养了学生的舞蹈感觉,有助于学生流畅地完成高难度的舞蹈动作,既加强了学生基本功运用能力,也提高了学生的舞蹈表现能力。
⑷邀请专家开设舞蹈鉴赏讲座。学校平时就注重舞蹈鉴赏课的教学,通过讲解学习优秀舞蹈、编创分析教学舞蹈等方式,提高学生舞蹈鉴赏分析能力。学校特聘了中国著名舞蹈教育家梁漱芳来校任教并担任名誉校长,特聘了北京舞蹈学院原副院长熊家泰先生担任教学顾问,定期指导教学工作,邀请了著名的舞蹈表演艺术家、导演、专家给学生开讲座,讲解舞蹈理论知识,帮助学生鉴赏艺术作品。
2.以提高基本技能技巧为目的,把课堂改革与课程改革结合起来
为了适应现代文化发展要求,全面提高学生的基本技能技巧,学校根据实际情况,结合现代学生学习特点,以市场需求为目标,对中国舞表演专业课程进行了大胆创新,对课堂教学也进行了一些探索性改革,中外结合、古今结合,努力将课堂改革与课程改革结合起来,发挥更大的改革效果。
⑴开设芭蕾舞基训课程。基训的主要目的是通过基础动作的学习与掌握,提高学生舞蹈的节奏感、韵律感、协调性和柔韧度,为学生进一步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基训时一个细节没有掌握好,就会给舞台呈现带来损害,而且很难在今后的艺术活动中纠正。因此学校中国舞表演专业开办伊始就开设了芭蕾舞基训课程,并2002年学校开创了省内艺术中专校特聘外籍教师的先河,聘请了俄罗斯芭蕾舞专家任教,至今共有4名俄籍老师先后在学校任教。此举曾引起轩然***,有人认为,芭蕾舞与中国舞蹈属于两种截然不同的体系,其要求甚至相互矛盾,中国舞表演专业开设芭蕾舞基训不仅毫无必要,而且会适得其反。也有人认为聘请外教是面子工程,中看不中用,费力不讨好。事实证明,通过开设芭蕾舞基训、引进外教,学生的基本功水平大幅度提高,基本素质明显改善,形体更为修长,动作更为规范与协调,对艺术的理解与领悟力也突飞猛进。
其实中国舞的审美特点是“圆润、内敛”,讲究韵律与气息,其长处是动作优美、韵味深厚,而芭蕾舞的审美特点是“开、绷、直”,讲究规范与美观,其长处是动作舒展、力感十足。尽管两者的要求不同、形式迥异,却可以相辅相成、有机统一。通过开设芭蕾舞基训,不仅使学生的基本功更为扎实与全面,也大大提高了学生对舞蹈的理解,开发了学生的潜能,激发了他们的兴趣。
⑵大胆进行民舞课改革。学校民间舞课程按照中国舞表演专业标准设置了汉、藏、蒙、维、朝鲜五大民族内容,同时意识到如果把原先的民舞素材直接搬到课堂上,不仅学生会觉得学习繁重,教师在授课时也会觉得没有头绪、难以下手。根据这些情况,民舞课教师从单一元素动作开始改革,在传统的民间素材里整理提炼,改编了一系列不同风格的民间舞蹈,让以往的传统民间舞蹈经过加工整理,融入了现代气息,使这一课程更合理、科学,也就更易被学生理解与接受。
在民舞教学中,我们一直重视对本土音乐舞蹈素材的调研与应用,并聘请专家进行指导,将学习开发具有扬州地域特色与水乡风情的舞蹈作为民间舞的主要课程之一。组织学生教师外出采风,了解民间民族风情,掌握水乡地域动作特征,结合扬州深厚的文化资源与现代舞蹈的技巧,为这一课程的教学打开了局面。
⑶毯子功教学改革。毯子功作为舞蹈训练的基础课,是辅助舞蹈训练的一种手段,是在原戏曲的基础上引进而来,毯子功在舞蹈教学中的作用日显重要。但传统的戏曲教学中毯子功的技能、跟斗往往只注重结果――过门,而忽视了动作的规范以及对空中的舞姿、脚背、膝盖的要求。我们认识到,舞蹈是一门过程艺术,在动作过程中一定要注意舞姿的要求、规范,通过教学摸索,结合学生专业特点,我们在毯子功训练中加入了体操、艺术体操的规范与芭蕾舞的训练要求,经过几年的改革,现在毯子功课程更趋于规范性、艺术性。
三、以培养实用艺术人才为目标,重视安排实践课程
高等艺术院校的舞蹈专业培养目标往往是培养具有较全面的舞蹈创作和表演能力,综合素质高,能够在专业艺术团体、职业学校从事舞蹈表演、编导和教学等工作的复合型人才。而对于艺术中专院校来说,他们的毕业生往往是输送到各专业、业余艺术表演团体,从事艺术表演工作,因此培养“实用人才”是基本也是务实的办学目标。而要实现这个办学目标,就既要考虑各岗位知识技能的共通性,又要兼顾***性,因此必须加强学生的舞台实践、社会实践能力,使之成为课堂教学的延伸与有机组合部分。
⑴加强课堂实践,增强学生即兴编创能力。在课堂教学中,教师经常随机规定一个题目,然后让学生即兴编创一组动作或一段舞蹈,并进行评析。通过这一实践,不仅巩固了学生的专业知识,更增强了学生对舞蹈的理解,加强了他们***编创的能力。
⑵举办各类校园舞蹈活动,增加学生锻炼机会。扬州文化艺术学校积极组织举办各类校园舞蹈比赛、汇报演出等,为学生创造校园舞台实践的机会。尤其是每届毕业生的毕业汇报演出,不仅展示了专业的教学成果,也使学生在毕业前进行了一次综合性实践。2002级的中国舞毕业汇报演出,省、市有关领导与省专家出席观看了演出,并对演出与学校教学工作给予了肯定。
⑶参加各类社会公益演出,锻炼“实战”能力。在不影响正常教学的前提下,学校经过统筹安排,组织即将毕业的高年级学生参加了各类社会公益性演出实践。如参加了全国十运会、全国水上运动会、全市国际经贸旅游节等全国与省市重大活动的开闭幕式演出等,通过这些演出不仅展示了扬州文化艺术学校中国舞表演专业的实力与风采,更重要的是学生的“实战”能力大为增强,对舞台也更为熟悉与热爱,而通过与其他艺术团体的交流与学习,也能增强学生对专业技能的掌握与理解。在每次演出后以及排练后,老师就及时组织学生进行总结,组织学生分析自己对这一舞蹈的理解。
舞蹈大学毕业论文篇8
关键词:高校 舞蹈教学 文化
一.高校舞蹈教学的培养目标与舞蹈文化市场需求的现状
学生是祖国未来的花朵,它是国家发展的希望,所以培养学生的舞蹈知识是必须的。这就要求老师在教学时要结合市场发展方向。经过市场调查,发现学生在刚步入社会的阶段适应能力有待提高,这也可以理解,毕竟从学校一下子进入社会还是需要一个适应的过程的。而且学生在校学习的多为课本知识,很少有实际操作,所以老师在讲课时要注意理论与操作相结合,这样学生在工作之后才能在工作岗位上很好的胜任。同时,教师应多发展学生的创造思维,在理论知识上多教授学生编造的能力。好多学生在毕业之后会选择自己成立培训班,但是由于刚刚毕业好多经验都缺乏,所以他们在教课时也会存在许多问题。老师在平时的教课中要给学生多提供些方法多举例让学生多丰富些知识。
二.促进高校舞蹈教学与舞蹈文化市场的充分融合
1.身体力行,激发学生学习舞蹈的积极性
老师在教学中要给学生灌输舞蹈知识的重要意义,让学生摆正舞蹈学习的态度,老师要以自己为准则让学生从行动上被老师的举动感染,更加认真投入到学习中去。学生要明白学习是为了让自己更加的优秀。教师在教学时,可以采用多种教学方式。例如老师提出问题学生自主思考的方法,或者书本知识结合具体情景的方法等等。老师应该不断丰富自己的教学技巧让学生能学到更多的知识。
2.遵循市场需求、丰富舞蹈教学内容
教学过程中需要结合具体的情况,现在的社会需要的是具有全方面发展的人才,不仅要有理论知识上的成就又要有实际操作的本领。老师要弄明白目前市场的需要,明白公司对员工的需求来完善学生的学习,要让学生掌握更多的实用技巧。根据这一发展目标,老师在教学时要不断拓展课本知识,编造更为生动新鲜的舞蹈增加舞蹈的种类。充满新鲜色彩的舞蹈知识更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同时也更能让学生愿意学习并记住。老师在选取时要注意选取作品的实际操作性一定要适合大学生学习才行,让学生充分发挥想象。让学生从浅入深,从内到外体会到舞蹈的魅力。领导学生热爱舞蹈热爱国家,理解国家的发展趋势也是让舞蹈发扬光大的根本之一。教师应将舞蹈的动作步法与理论知识相结合,是学生快速的感受舞蹈的本质,带动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激发学生自己创作舞蹈的热情。学生是充满生命力的,国家就需要这样的人来让祖国更加的有生机更加积极向上进步。艺术是需要在国家发展下才能更好地进行的,发展需要适应中国国情发展需要。上课时老师需将表演结合技巧运用以及舞风的选择,在戏曲中选择合适的舞蹈,二者相结合,情景投入,才能将舞蹈表演发挥到最好。
3.强化社会实践教学环节、注重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
舞蹈不能是单独的存在,它必须是与社会发展相一致的,所以老师在教授时要结合具体情况加上实际的操作。老师除了在理论知识上让学生学习,更要在实际操作中着手,培养学生表演技能以及各方面才能,找到学生学习的重点,让学生与所学知识接轨。学生只有在自作自我实践中才能得到发挥,如果只是单纯的吸收理论知识是很难有所进步的,必须要在实践中才能找出自己的不足,发现自己需要改进的地方,并且实际操作也是学生锻炼自己的机会。学校在学习中完全可以选择让学生自己办各种有趣的集体活动,举行各种舞蹈比赛,让学生有了竞争的意识,才会为之付出更多的心血,这样一来,既丰富了学生的课余生活也让舞蹈学习在实际中不断进步。学校也可以为学生谋得更多的发展机会,有了机会就有了更多成功的可能。另外,除了实践也可以增加欣赏课时,单纯的让学生自己实践也是不可取的,要结合适当的动脑课程,学生在欣赏舞蹈的同时,会动脑思考舞蹈的深层含义,这样,老师就可与学生进行交流探讨,帮助学生理解舞蹈知识,做到一边欣赏娱乐一边学到知识。
参考文献
[1]王志红.论高校舞蹈课教学与舞蹈文化市场的接轨[J].邢台学院学报.2010(03)
舞蹈大学毕业论文篇9
关键词:舞蹈教学;快乐课堂;舞蹈主题;毕业舞会
中学舞蹈课程在中考中不设考试,因此很多学生将舞蹈课当成副科,上舞蹈课时请假逃课,不配合教师工作。追根溯源,学生忽视舞蹈课程的行为固然不对,但是对背后原因进行分析,我们不难发现,主要也在于教师没有让学生感受到舞蹈的快乐,学生舞蹈兴趣没有被激发,自然在舞蹈教学中表现出各种不配合。教师要采用多种有效手段,把快乐舞蹈带给学生,让学生感受到舞蹈课的快乐。
一、借助多媒体教学手段,将情趣带进舞蹈课堂
传统的舞蹈课堂,大多是教师在前面教,学生跟着教师模仿练习。初中生本来就喜欢无拘无束,这种教学手段很难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会让学生感到枯燥无聊。现在是互联网时代,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善于借助互联网技术,采用灵活多元的多媒体教学手段,活跃课堂气氛,为课堂增添情趣。在课堂导入过程中,教师可以借助***片、视频等手段,诱发学生舞蹈情感,让舞蹈课堂“活”起来。
教师可借助多媒体技术,为学生播放一段《舞出我人生》《歌舞青春》等经典影片。这两部电影都是以舞蹈为主题,借助活泼熟悉的电影片段,吸引学生对课堂的兴趣,让学生在欣赏电影的过程中感悟到舞蹈的魅力。学生观赏影片后,教师联系舞蹈知识,适时对影片进行点评与评价,在学生欣赏过程中穿插舞蹈知识的讲解。教师课后为学生布置舞蹈作业:回去练习电影主角所跳的舞蹈,在下节舞蹈课上做一次电影舞蹈模仿比赛,比一比谁跳得更好。这种教学方式不仅能吸引学生对课堂教学的关注,还能让学生在轻松的课堂氛围中理解舞蹈知识,实现课堂教学目标。
借助多媒体技术,为学生创造能够产生共鸣的舞蹈学习环境,可以最大限度调动学生参与舞蹈课堂的积极性。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根据学生特点设计科学灵活的教学方式,选择学生喜欢熟悉的舞蹈影片,吸引学生注意力,打造愉快的舞蹈课堂。教师注意用多媒体进行课堂导入时,要有侧重点地进行导入,多媒体只是教学的辅助手段,并不能占据课堂主体地位,教师进行导入时,一定要联系舞蹈进行知识点的贯穿,千万不要喧宾夺主,将舞蹈课上成电影鉴赏课的话就适得其反了。
二、组织舞蹈实践活动,在校园中举办学生舞会
教师可以组织舞蹈实践活动,在校园中为学生模拟舞蹈情境,让学生在情境活动中感悟舞蹈知识,建立学生与舞蹈的联系,为学生创造展现舞蹈技能的机会。舞蹈课堂不需局限在对舞蹈知识的反复讲解、反复练习上,教师可以联系教学内容,开发多种课堂形式,组织学生舞蹈活动,升华舞蹈课程教学效果。
《暮光之城》结尾爱德华和贝拉参加毕业舞会的一幕让多少初中生惊羡不已,教师可以在校园里举办一次毕业舞会。学生根据自己的爱好,自由选择芭蕾、探戈、华尔兹等舞种,由教师予以指导或小组成员合作学习,以帮助每一位学生在舞会上大放异彩。舞蹈实践活动形式多样,不仅局限于毕业舞会。每逢学期末、学校文艺晚会时,教师都可组织学生排练舞蹈节目,为学生翩翩舞姿提供展示平台。教师也可定期举办舞蹈主题大赛,分为“芭蕾主题”“探戈主题”“华尔兹主题”等,每次舞蹈总结课时举办一次,对表现优异,舞姿曼妙的学生给予一定奖励。这不仅可以系统训练学生舞蹈技能,还能使学生获得成就感,在舞蹈学习中感受到快乐。
这种实践活动不是在浪费时间,做与舞蹈无关的事情,事实上,通过这种舞会、舞蹈比赛活动,学生可以在生活中得到舞蹈锻炼的机会,加深对舞蹈知识的理解。正所谓“三天不练,自己知道;三个月不练,行家知道;三年不练,观众知道”,课堂上学得再好,在生活中没有进行舞蹈实践,不经常跳舞,马上就会将课堂上所学忘得一干二净。
三、建立舞蹈活动训练室,为快乐舞蹈提供物质保障
舞蹈是一门以人体肢体的舒展、摆动作为外在表现形式与承载手段的艺术种类,相当讲究跳跃、翻转以及跨步等技巧,这就要求舞蹈课必须有***空旷的训练室,可以满足教学的空间要求。部分初级中学在校园硬件设施建设方面做得不够好,没有为学生上课提供***的舞蹈室,导致学生上课态度随意,完全无法建立快乐课堂。学校应适当加强舞蹈教学资金投入,建立舞蹈活动训练室,为学生快乐舞蹈提供坚实的物质保障。
新形势下的初中舞蹈课堂教学务必要朝着新模式、新目标迈进,教师在尝试创建快乐课堂的过程中仍需要不断总结教学经验,为学生打造更值得关注的高效舞蹈课堂。
舞蹈大学毕业论文篇10
论文摘要:面对我国教育改革的全面推进和素质教育的不断深入,全国高等师范院校艺术教育呈现出前所未有的发展形势。舞蹈教育已由专业舞蹈教育的范畴扩展到普通舞蹈教育的领域.在各类师范院校中舞蹈教育、舞蹈学、音乐舞蹈表演方向等专业应运而生。其后在陕西师大、河北师大、吉林大学、延边大学、首都师大、河南大学等也有了舞蹈教育本科。在飞速发展的现代社会面前,高师舞蹈教育专业要适应现代教育特点,高师教学应突出师范性原则,要摆脱传统教学片面、狭窄、单一的局面,注重实践的作用,强调在实践的过程中知识的运用过程,要结合《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提出的“师范学校和其他承担基础教育师资培养和培训任务的高等学校和培训机构应根据基础教育改革的目标与内容,调整培养目标,专业设置,改革教学方法。”的精神,发展高师的舞蹈教育。培养高师舞蹈教育多元化专业人才是社会的需求,高师舞蹈教育专业的课程设置,要放开视野,打破以往狭窄和单一化的格局,面对不断发展变化的社会文化市场,将单一的培养师资的目标拓展为集舞蹈教学、表演、编导、研究等社会所需求的舞蹈应用型人才上来。
自1996年福建师范大学音乐系舞蹈教育本科专业设立,这是我国高等师范院校和综合性大学开设的第一个舞蹈教育本科专业。其后在陕西师大、河北师大、吉林大学、延边大学、首都师大、河南大学等也有了舞蹈教育本科。在飞速发展的现代社会面前,高师舞蹈专业教育要适应现代教育特点,高师教学应突出师范性原则,要摆脱传统教学片面、狭窄、单一的局面,注重实践的作用,强调在实践的过程中知识的运用过程,要结合《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提出的“师范学校和其他承担基础教育师资培养和培训任务的高等学校和培训机构应根据基础教育改革的目标与内容,调整培养目标,专业设置,改革教学方法。”的精神,发展高师的舞蹈教育。
一、高师舞蹈教育专业的培养目标
国家***于2001年正式颁布的全国制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中强调了“艺术课程作为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必修课,对学生的人格成长,情感陶冶以及智能的提高等,具有重要价值。”素质教育需要有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据调查,在辽宁省14386所小学,4000多所中学中几乎没有舞蹈专业的毕业生,21000多名音乐教师中只有少部分在中师或幼师学习期间,学了一些舞蹈方面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远远不能适应教育的需要。在世界各发达国家,中小学师资的学历已全面由专科向本科过度,有的已经全面本科化。我国在实施素质教育的条件下,对教师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专业素质的要求更加突出。所以,为广大中小学培养高学历普及型师资已成为燃眉之急。
培养高师音乐与舞蹈教育多元化专业人才是社会的需求,高师音乐与舞蹈教育专业的培养方案设计,要放开视野,打破以往狭窄和单一化的格局,面对不断发展变化的社会文化市场,将单一的培养师资的目标拓展为集音乐与舞蹈教学、表演、编导、研究等社会所需求的音乐与舞蹈应用型人才。形成一主多向的,以培养师资为主兼顾表演,编导,研究等方面,既以培养中小学舞蹈师资为主,同时也为艺术团体.广播电视.文化单位等部门培养从事舞蹈表演、创作、研究、策划、管理群众文化辅导以及美育、理论等多方面工作的舞蹈艺术高级人才。现代化对人才质量提出了新的要求,向传统知识型,单一型的人才观提出了新的挑战。以培养综合素质高、专业精、具有活力、知识面宽且具有创新思想和实践能力的一专多能的人才是我们新的育人目标。
二、高师舞蹈教育专业培养目标与课程设置的关系
目前我国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日趋严峻,正确地设定高校舞蹈专业培养目标,针对以上所确定的培养目标,有的放矢地对专业课程进行设置。因此,科学的课程设置便是我们能否培养出与社会相适应的高素质人才的关键。
课程是实现教育目的和培养目标的基本手段,科学的课程设置将能培养出有价值、有质量的社会需要的人才;反之,就会影响学生的就业和阻碍专业建设的发展,这样的教育是失败的。现在有许多院校所开设的舞蹈教育专业课程,往往忽视了对社会实际所需的创造能力和实践运用能力的培养。在社会专业人才趋于饱和的现状下,这将会使大批学生在优胜劣汰中出局。可见科学合理的、有特色的课程设置是非常重要的。
高师舞蹈教育专业的课程设置,应遵循以下原则:
(一)科学性原则:注意舞蹈知识技能的准确性、严格性,符合学生对舞蹈认识的规律,建立基础的舞蹈教育专业教学的科学体系。
(二)全面发展原则:培养学生全面综合的发展,在已有的学科建设的基础上,适应开放交流的社会,与时代同步发展。以远见的眼光,捕捉社会对本专业的新需求,使学生的知识得到扩展,介绍本专业边缘学科,使其不断的更新。
(三)基础性与创造性结合原则:根据培养目标和学生的实际接受水平,舞蹈教育专业的教学应选择有代表性的基础知识为教学内容,使学生在广而精的知识中获得对不同文化舞蹈的有效理解。同时唤起学生对舞蹈的学习兴趣,调动其主观能动性用于实践,奠定舞蹈学习可持续发展的基础。
(四)实践性原则:课堂教学应更注重培养学生对舞蹈知识技能运用的实践认识,将意识投放到实践的情景中,认识到舞蹈学习不仅是掌握动作技能,更重要的是增强知识技能运用与实践的操作能力。
(五)弘扬民族舞蹈的原则:教学中应以中国民族民间舞蹈的学习为主要教学内容,增强本民族舞蹈“载歌载舞”“自娱自乐”“主动参与”“即兴创作”的表演意识,同时,广泛的吸收世界各地优秀的舞蹈文化并将其推广。
(六)师范能力与舞蹈学科知识整全发展的原则:高师的培养目标主要是未来的中小学教师,因而舞蹈教学要以舞蹈知识技能与实践应用的高度统一为最终目标。师范能力的训练要与中小学音乐教育实际的需要相结合,体现舞蹈知识与师范能力、学与教的教育取向,并向生理、心理、师范性的三维舞蹈观念转变。
(七)适当增设选修课:面对中小学教师需要知识面宽,多才多艺的特点,开设各种选修课程,以满足学生的兴趣爱好和特长的培养。并有利于提高专业教育的学术性和发挥各院校办学特色。在一定意义上讲,特色就是质量特色就是水平,,特色就是生命。同时也有利于增强毕业生走上社会的适应性。
三、总结
高师舞蹈教育专业在推进素质教育为标志的教育改革中蓬勃发展,肩负着培养中小学舞蹈师资的光荣任务,同时也肩负着对不同人群进行舞蹈教育的任务。科学的人才培养目标,先进而科学的课程设置,体现出高等教育质量适应性、多样性发展的基本属性。此文所含观点限于作者本人的思考和调研,请读者予以批评指正为感。
参考文献
转载请注明出处学文网 » 舞蹈大学毕业论文10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