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学硕士论文篇1
第一条 MBA论文可以是案例分析型论文、调研报告型的论文或专题研究型的论文。
第二条 为进一步提高MBA论文质量,加强MBA论文工作的管理,MBA论文选题由全院内具有硕士生指导教师资格的老师提出。各位老师所提出的论文选题应注意以下方面。
1、论文选题符合MBA教学的特点和规律。MBA的中文名为“工商管理硕士”,论文选题必须考虑该专业的特点,应结合行业经济、企业管理的特色。
2、论文选题应是对实质性问题的研究,不要将题目出得空洞。如“中国国有企业问题的研究”、“中国企业的战略管理研究”、“中国人力资源问题研究”等题目都过大、过空,不符合全国MBA教学指导委员会对MBA学位论文的基本要求。
3、教师出题应考虑MBA的学位特点、结合自己的研究方向和专业特色,不要任意的跨专业出题或超越自己的研究方向。一般来讲,教师所提供的选题范围不应超出自己所在专业的范围。如在企业管理专业任教的教师,原则上不能跨专业出人力资源管理、旅游管理的选题,更不能出金融、保险方面的选题,反之亦然。
4、根据MBA的培养目标,MBA论文的撰写要求结合实际,做到理论与实际相结合,注重实证研究、注意数量的分析,要强化结合学生工作实际。
5、论文选题提交(包括教师更新的论文选题)的时间为每学期的期中之前,由MBA教育中心上网公布,逾期将不予受理。基于以上的意见,MBA教育中心可以对不符合要求的选题给予适当处理。
第三条 MBA学员选题的基本要求如下:
1、学员可根据MBA教育中心网上各位导师提供的MBA论文选题,结合自己的研究兴趣、工作经历等选择1~3个论文选题或导师作为论文选题志愿。
2、MBA教育中心根据学员所选的第1~3个选题顺序或导师编制学员论文选题汇总表,为每位学员分配一名指导教师。为确保论文指导的质量 ,每位指导教师原则上一般在同一年级同一性质的班(包括F-time MBA、P-time MBA和集中班)指导的论文篇数不能超过6篇。对学员的第一志愿比较集中(超过规定的人数或论文指导篇数)的导师,MBA教育中心应首先让第一志愿的导师优先挑选或确认学员;对于“落选”的学员,MBA教育中心将遵循学员的第二、三志愿并采取同样的方法让导师确认。对于3个志愿都“落选”的学员,MBA教育中心将通知学员重新选题。
工学硕士论文篇2
[关键词]层次分析法;模糊综合评价;工程硕士;学位论文质量;评估
1 引 言
我国工程硕士专业学位教育从1984年试点工程类型研究生开始,已经从9个培养单位、10个工程领域、年招生1千多人,发展到2010年的241个培养单位、40个工程领域、年招生8万多人、在校生21万余人。在这种趋势下,如何保证我国工程硕士的培养质量是至关重要的。学位论文是工程硕士培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体现工程硕士综合素质和培养质量的重要标志。通过对工程硕士学位论文质量评估的研究,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工程硕士培养质量的水平,这不仅有利于工程硕士培养质量的提高,而且也有利于工程硕士专业学位教育的长远发展。
对于工程硕士学位论文质量的评估,国内外学者进行了相关的探索研究,其中张士峰探讨了工程硕士培养过程中学位论文选题及论文指导中出现的问题,提出应建立一套完备的评价准则和责任体系来评价工程硕士论文合格与否。王庆金等构建了工程硕士教育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并对工程硕士教育质量进行了评价。黄秋萍对影响工程硕士论文质量的因数进行了分析,提出需明确工程硕士学位论文评审标准,完善评价体系。李庚建立了学位与研究生教育质量评估体系。肖立山研究指出端正态度,制定科学标准,精确评分,公正评比,以评促进,加强监督,确保长效是工程硕士研究生培养质量评估工作实践的经验,是工程硕士研究生培养质量评估工作必须注重的环节。令人遗憾的是,目前学者关于工程硕士学位论文质量评估方面的研究成果主要集中于理论探讨与指标体系建立两方面,而在对工程硕士学位论文质量评估的定量分析却为罕见。鉴于学者对工程硕士学位论文质量的评估大多是定性评价的方式,专家评阅标准各不一致,导致论文评估时的主观性很强,论文的质量优劣难辨,缺少一定的客观性和可靠性。同时,评审专家在评阅论文时存在一定的模糊性。下文选择层次分析法(ahp)与模糊综合评价对工程硕士学位论文质量进行评估。
层次分析法(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ahp),是一种解决多目标复杂问题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决策分析方法,该方法能够有效地分析目标准则体系层次间的非序列关系,有效地综合测度决策者的判断和比较。模糊综合评价是一种基于模糊数学的综合评价方法,该综合评价法根据模糊数学的隶属度理论把定性评价转化为定量评价,即用模糊数学对受到多种因素制约的事物或对象作出一个总体的评价,具有结果清晰、系统性强的特点,能较好地解决模糊的、难以量化的问题,适合各种非确定性问题的解决。基于层次分析法和模糊综合评价的工程硕士学位论文质量评估,能够使评估更合理,更符合客观实际,从而提高工程硕士学位论文评判结果的准确性。本文在全国工程硕士学位教育指导委员会论文评审参考标准的基础上,通过运用层次分析法(ahp)确定工程硕士学位论文质量评估体系中各指标的权重,然后利用模糊综合评价对工程硕士学位论文质量评估体系的各指标进行定量化分析,最后通过实例分析解决工程硕士学位论文质量评估的问题。
2 基于ahp与模糊综合评价模型的构造
工程硕士学位论文质量评估模型的构建是基于ahp以及模糊综合评价理论。先运用层次分析法确定评估体系中各指标的权重,再通过模糊综合评价对该体系进行综合评价,最后根据最大隶属度原理得出最终结果,具体步骤如下:
步骤1:建立评价指标集
据全国工程硕士学位教育指导委员会论文评审参考标准,建立工程硕士学位论文质量评估体系。按照模糊综合评价理论,在工程硕士学位论文质量评估体系的基础上建立评价指标集:
步骤2:确定评估体系中各指标的权重
评估体系中各指标的权重可以通过ahp来确定。首先,构造判断矩阵。利用1~9比例标度,对在同一准则的元素进行两两比较评分,在xi与xj之间比较赋值,其中xij代表i指标对j指标的重要性。其次,计算各指标的权重。通过比较赋值,可以得到若干个两两比较的判断矩阵,专家将其转化成一个综合判断矩阵,通过特征向量法来计算判断矩阵的排序向量,从而可以得到各指标的权重。如果构建的判断矩阵为a如下,求得矩阵的最大特征根λmax,并对这个特征向量进行归一化。
最后,对判断矩阵进行一致性检验。由于各人偏好以及知识水平的差异,难以确保评价者对多因素评判的思想逻辑的一致性,因此为了保证层次单排序的可信性,需在得到λmax后,对判断矩阵进行一致性检验,即计算随机一致性比率:
其中ri为平均随机一致性指标。当cr<0.1时,层次单排序的结果才认为是满意的,否则需要调整判断矩阵元素的取值。
步骤3:确立一个评价等级集
根据实际情况及计算量大小,将指标评语分为若干个级别,建立评语等级:
步骤4:明确隶属关系并建立模糊矩阵
通过采用德尔斐法对各评估指标所隶属的评语等级进行考察,从第i个指标对第j个评语等级vj的隶属度rij,由此得出第i个因素u1的单因素评判集ri=(ri1,rr2,…,rin),那么m个单因素的评判集就构造出一个总的评价矩阵r:
3 实例分析
本文通过ahp和模糊综合评价对工程硕士学位论文(研究类论文)质量进行评估,具体步骤如下:
步骤1:建立评价指标集
在全国工程硕士学位教育指导委员会论文评审参考标准(研究类论文)的基础上,本文从以下八个方面建立工程硕士学位论文质量评估体系,如下***所示。评价指标集u用向量形式表示为:
步骤2:确定工程硕士学位论文质量评估体系中各指标的权重
本文中,作者邀请了多位工程硕士领域专家与教育专家给工程硕士学位论文质量评估体系中各指标的重要性进行两两比较评分。然后,利用加权算数平均综合向量法确定工程硕士学位论文质量评估体系中各指标的权重,如表1所示。
步骤3:确立一个评价等级集
依实际情况及计算量大小,本模型将待评价的工程硕士学位论文质量评价等级分为5个级别,建立评语等级:
步骤4:明确隶属关系并建立模糊矩阵
文中以某篇工程硕士学位论文为例,采用比值法确定单因素的隶属度,即每一级所占的数目与该指标所有评价项目总数之比为该评价指标的隶属度,详细的评价情况如表2所示。由下可得到指标的隶属度为:
因此,我们可以得出上述工程硕士学位论文质量属于(优,良,中,较差,差)的模糊隶属度为(0.1349,0.5044,0.3607,0,0),根据模糊综合评价求解的最大隶属原则,我们可以确定工程硕士论文质量评估的结论为良。
4 结 论
针对工程硕士学位论文质量评估的问题,本文提出ahp和模糊综合评价的论文质量评估模型,该模型具有一定的科学性和可操作性。通过对工程硕士学位论文质量评估体系中各指标的量化,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杜绝评审专家在学位论文质量评估中的片面性。同时,本文充分考虑了评估系统的模糊性,运用模糊评价对论文质量进行评估,能够真实的反映工程硕士学位论文的质量水平,使工程硕士学位论文质量评估更加科学客观。该评估模型在实际运用中,可实现软件化,即用计算机编程对数据进行统一处理,从而达到简化操作,提高使用效率的目的,具有一定的可操作性。此外,该评估模型在其余类型的论文质量评估中也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参考文献:
[1]张士峰.工程硕士培养存在的问题与思考[j].高等教育研究学报,2008,31(1):81-82.
[2]王庆金,王炬香,孔燕,等.基于灰色系统的工程硕士教育质量综合模糊评价[j].青岛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21(4):99-103.
[3]黄秋萍.工程硕士学位论文质量的影响因素及解决途径[j].理工高教研究,2008,27(4):72-74.
工学硕士论文篇3
关键词:复旦大学工程硕士学位论文开题报告 软件工程 上海论文 开题报告
复旦大学工程硕士学位论文开题报告学号 :093053175 领域: 软件工程
姓名 xxx 方向 企业信息化 指导教师 xxx
论文题目 基于portal和web services的企业协同办公系统的构建
选题的意义和应用价值:
企业信息化发展到今天,信息系统建设已与企业生产经营及管理活动之间的关系变得越来越紧密,是企业实现由传统的人工粗放型经验管理,向以信息技术为基础的集约型管理和数据分析为决策依据的科学管理转化的保证,也是使企业能够迅速了解瞬息万变的竞争环境,合理配置企业资源,求得最大经济效益的有效途径。然而,由于企业的各类业务数据信息分散在不同的业务系统中,缺少一个统一的平台来展示数据分析的结果,从而无法为企业的决策者提供统一的企业整体业务数据信息视***。在这种情况下,企业期待着这样一个平台系统:它能够打破信息系统间的壁垒,将管理类信息和业务类信息结合在一起(像dna结构中的键的功能一样),提供一个统一的企业管理信息与生产经营信息视***,并以此给企业每一位决策者和执行者。现代管理的核心是决策,只有真正帮助企业领导迅速取得和分析有关决策的信息,才能有助于企业在决策中减少不确定性带来的风险。
portal技术将有效的整合企业内部各种应用业务资源,使企业用户通过单一入口一次性登录来访问多种业务平台信息。再根据所属信息的权限范围展现所访问系统信息,对企业各级领导及业务人员不再需要多个系统切换,而进行一站式的业务流程审批处理。基于此,应用portal技术搭建的企业统一门户协同办公管理系统,所实现的应用整合,与传统意义上的应用系统集成不同,它不是以实现跨系统的业务处理为目的,而是站在企业的管理视角,增强科学的决策支持,全面提升企业管控。
web services技术,毫无疑问已成为将信息和应用程序在页面传递呈现的接口标准。而portlet做为portal动态容器组件,将充分利用该标准及轻量级松散耦合优势同时,再结合wsrp(web services for remote portals)协议远程调用异构门户系统提供的portlet服务(如 :天气预报等),使得在多种业务系统不同平台间进行更加方便、快捷、安全、有效的集成。无论信息存贮在何处(如:企业内部网络或internet)、信息的格式如何,都可以轻松快速的按照用户喜好的方式个性化的定制收集展现。
自此,基于web services的portlet模型,portlet 便有了web services 强大的沟通能力,使得整个portal系统更加灵活,随需应变。
具体研究内容和实施方案:
围绕现代企业信息化建设的现状及所面临的问题进行分析,以全面提升企业管理决策及办公效率为目的,阐述基于web services的portlet模型为核心技术构建企业门户办公管理系统价值和意义。
具体研究内容及实施方案:
1. 首先,分析企业信息化建设现状即已建设的业务系统,结合此次门户系统要求,阐述基于web services的portlet模型的门户构建优势,明确该实施方案。
2. 其次,重点研究构建企业统一信息门户平台。为企业提供一个信息聚合的框架,将已有业务系统进行有效的资源整合,按照不同岗位、不同角色的工作需要实现多维度的企业信息门户,如:企业门户、部门门户、个人门户、业务门户、企业文化等。对应技术:ibm websphere portal+web services;
3. 然后,研究构建企业协同办公及报表管理平台。为企业行***办公及各种业务流程的审批处理提供的基础平台及,根据个业务系统数据的进行收集、汇总、展现,生成提供各类管理报表,为领导提供决策支持,全面实现企业办公的自动化。如:公文流转、报销、会议等管理;对应技术平台:ibm lotus domino + dashboard;
最后,统一整合所有构建平台,分析其系统的扩展性、复用性,并为企业带来的经济效益。
工作的具体进展计划:
1、2010年1-2月,论文选题,撰写开题报告,根据导师意见进行完善;
2、2010年3月15日前,提交学位论文开题报告;
3、2010年4-5月,完成学位论文初稿;
4、2010年6-8,根据导师的建议,修改论文初稿,完成学位论文;
5、2010年9月20日前,提交学位论文。
导师意见:
导师签字:
2009年3月20日
专家对开题报告的意见:
同意 建议修改或补充 不同意
具体说明:
参加论文开题报告的专家名单:
姓名 职称 学科、专业 单位
学院意见:
主管院长签字:
200 年 月 日
学位评定分委员会***意见:
工学硕士论文篇4
关键词:工程硕士 工学硕士 培养模式 定位
随着经济时代的来临,我国各行各业都面临着国内外市场日趋激烈的竞争,越来越多的企业已清醒地意识到当前经济竞争的本质是高科技的竞争,归根到底就是高素质人才的竞争,知识经济时代的企业领导者和骨干都将主要来自于社会高层次管理和科技人才。工程硕士教育作为培养高层次工程科技人才的重要力量,对一国的科技水平和科技进步有着至关重要影响,故各国无不将之摆到一个新的战略位置上,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产生直接影响。
一、工程硕士培养模式的设置与定位
国家为造就面向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主战场的高水平人才,为了适应和满足我国国有企业改革与发展在人才方面的需求,借鉴西方发达国家的成功经验,设置了具有明显的实践取向的工程硕士专业学位。工程硕士是从培养工程类型的工学硕士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主要历经了三个阶段:1984年到1989年是试点阶段,在部分高校进行试点。1989年至1997年是推广阶段,大部分高校开展了这项工作。1997年4月,***学位委员会办公室和原国家教委研究生工作办公室,提出设置我国工程硕士的建议;***学位委员会第十五次会议通过了《工程硕士专业学位设置方案》,工程硕士正式成为我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中的一个;11月20日,***学位委员会办公室发出《关于批准部分高等学校开展工程硕士培养工作的通知》,批准部分高等学校开展工程硕士培养工作,并行使工程硕士授予权。
工程硕士是工程领域的专业学位。它是以培养解决实际问题的高层次应用型人才为主要目标,以提高实际操作能力和技能为主,使所培养的人才掌握解决工程问题的先进技术方法和现代化技术手段,具有承担工程技术研究、产品开发和管理工作的能力。[1]工程硕士与工学硕士都以“工”为基点,工程硕士是从工学硕士中分离出来的专业学位。两者既有联系,又有区别。他们都是工学门类中硕士层次的学位,都具有一定的工学知识结构和工程实践能力,都是解决工程技术和工程管理中的理论和实践问题。但是由于两者培养对象、培养方式、培养目标不同,设置的背景和指导思想不同,因此有着明显的区别。工程硕士专业学位的设置主要在于培养高层次的工程技术和工程管理人才。工程硕士专业学位是与工程领域任职资格相联系的专业性学位,它与工学硕士学位处于同一层次,但类型不同,各有侧重。工程硕士专业学位侧重于工程应用,培养应用型、复合型高层次工程技术和工程管理人才,工学硕士则侧重于研究能力的培养。
工程硕士培养模式是培养过程中各环节的优化设计及诸因素间的组合。它具有明显的系统性与规范性,遵循高层次人才成长规律和社会需求,为工程硕士构建知识、能力、素质结构以及实现这种结构的一种样式和运行方式。
二、工程硕士培养模式的特点分析
工程硕士专业学位的设立,是我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的重大改革举措,促进科技、教育、经济紧密结合的重要措施,不仅加强了企业与学校的联系,而且是学校教育面向社会经济的切入点,是学校教育日益社会化的具体体现。而与此相适应的工程硕士培养模式有以下几个特点:
1. 培养目标具有明显的实践取向
工程硕士培养模式所造就的人才,侧重于工程应用,主要是为工矿企业和工程建设部门,特别是为国有大中型企业培养应用型、复合型高层次工程技术和工程管理人才,使学员不仅在知识学习与更新、科学研究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还要在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和社会发展的过程中扮演重要的角色。[2]
2. 培养对象的专业限定性
工程硕士培养模式针对的对象是获得学士学位后具有三年以上工程实践经验,工作业绩突出的在职工程技术或工程管理人员。具有相当的实践经验和适应社会的能力,大都处在本学科领域从事技术创新与产品开发等实践性的研究工作中。
3. 灵活的培养机制
工程硕士培养模式的办学形式上,实现校企紧密合作,学员的导师由具有高级职称的校内工程实践经验丰富的教师与工矿企业或工程部门内经单位推荐的业务水平高、责任心强的专家联合担任。学员的专业研究方向强调按较宽口径工程领域进行培养以适应企业的需要,使企业能够根据自己的产业发展规划和技术现状,培养急需和储备的工程技术和管理人才。[3]国家对工程硕士采取“进校不脱岗”的在职培养方式,课程学习实行学分制,仅要求学员在校学习的时间累计不少于6个月。这就保持了其课程教学方式应呈现出相当的灵活性,这与全日制的工学硕士生的培养方式有很大的不同。
4. 专业性的课程设置
工程硕士培养模式中的课程设置上,要求其教学内容具有宽广性和综合性,能有效反映当代工程技术的发展。其中在外语教学上要求能比较熟练地阅读本领域的外文资料;数学课程的要求是能掌握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数学方法;专业课程强调本领域的新技术、新方法和新工艺的学习与实践。
工程硕士培养模式的改革,有力地促进人们对工程硕士培养目标和质量标准观念的转变,推动工程硕士培养管理模式的深化改革,使工程硕士研究生教育与学位制度更好地适应国民经济建设的需要。在对工程硕士的培养模式上摆脱和避免了工学硕士培养方案的框架束缚,利于探索一种适合工程硕士培养的新模式。
三、工程硕士培养模式的完善策略
工程硕士的培养模式既需要借鉴成熟的工学硕士的培养模式,同时也需要根据工程硕士特有的培养规格制订培养模式的具体方案与设计。
(一)改革工程硕士培养的招生制度
招生工作作为工程硕士培养的第一步,直接关系到工程硕士教育能否达到既定培养目标、保证培养质量的重要环节。我国工科学术型研究生入学考试制度过分注重对学生理论知识掌握情况的考察,较少综合评估考生的能力和素质以及考生对今后研究领域的理解能力和对工程学科的研究潜力。笔者认为,工程硕士培养模式中的招生制度改革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
第一,扩大招生单位自,建立专业性的招生考试管理体制。在我国工程硕士招生体制改革的过程中,***府部门要***思想,下放权力给高校更多的自主招生的权力。***府部门的责任应该由全部包揽制定招生工作转变为对高校进行宏观调控,加强监督,处理好高校和***府之间的关系。
第二,制定科学合理的录取标准。学术型工程硕士研究生的录取应将考生的本科学习成绩、科研能力或工作业绩作为是否录取的考查条件之一,而不是把学生入学考试作为录取的唯一标准,这样可以更全面地反映学生的实际水平和未来发展的潜力。
(二)突出工程硕士培养的专业特色
工程硕士培养模式的显著特色在于有着鲜明的职业方向,是以应用为目的,而不以学术为中心。突出工程硕士培养模式的专业特色并不是对理论的轻视,而是工程硕士课程应该更加重视应用性。目前工程硕士的课程及论文难度都较大,且不符合工程硕士教育的目的,模糊了与工学硕士的界线,影响工程硕士教育的质量;突出工程硕士培养模式的专业特色,加强职业教育特色,并不是对培养学生创造性的轻视。培养学生的创造性的工程硕士教育的目的并不要求在理论方面或者是基础技术理论方面有多大的创新;突出工程硕士培养模式的专业特色是为了形成鲜明的工程硕士教育特色,明确与研究生教育的区别。提高工程硕士教育的质量。
(三)建立工程硕士培养的校企合作机制
工程硕士专业学位设置的主要目的是为工矿企业培养高层次人才,学校是培养单位,而企业是人力资源投资和使用的主体。工程硕士整个培养过程中,一个显著的特点是校企双方密不可分的合作关系,由这种合作关系构成了工程硕士特有的培养模式。企业从内部选拔技术骨干,经学校进行文化课考试和业务综合素质面试筛选,校企双方对生源质量共同把关;在工程硕士培养模式的方案制定中,学校既要按照高层次人才培养的规律,打好工程领域的理论基础,同时要注意深化专业知识。与企业共同商定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应有宽广性和综合性,注意知识更新,能反映当代工程科学技术发展前沿的最新水平;在工矿企业、工程单位聘任一些有丰富实践经验和一定学术水平,并具备一定指导能力的高级工程技术人员作为兼职指导教师,实行双导师制,采取集中培养、分类指导相结合的培养模式。[4]
(四)确保工程硕士培养的论文质量
创新是学位论文的首要和最根本的要求也是学位论文工作的开端。工程硕士学位论文选题的确定,要提倡采用双向选择的方法,先由学院组织有实际经验的导师申报自己的研究内容及需要工程硕士的名额,将这些材料提供给学生,由学员根据自己的实际工作情况、实际能力、感兴趣的课题选择导师及所做课题。[5]学位论文是培养工程硕士创新能力的重要环节工程硕士研究生的论文对所研究的课题应当具有新的见解,且有一定的技术难度、先进性和工作量,表明学员具有综合运用科学理论、方法和技术手段来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创造性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
(五)建立教育指导委员会和专家咨询组
工程硕士培养单位可以在相应的工程领域内成立工程硕士教育指导委员会。由相关企业的技术总负责人及校内具有丰富经验的专家组成,充分发挥学位与研究生教育专家咨询组的作用。[6]通过他们切实反映工程技术和工程管理方面以及在工程硕士生培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为制定工程硕士生的培养方案提供切实可靠的依据。在工程硕士的培养过程中,他们代表学校对学校工程硕士培养的各项工作和各个环节进行调查和研究,为决策提供第一手资料和决策依据,进一步推动工程硕士培养质量的提高。
工程硕士培养模式的探索其根本生命力在于适应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顺应了我国经济发展的历史潮流,在我国工程硕士培养模式改革上有着极其深远的意义,并将在“科教兴国”伟大战略的实施中,为我国的经济腾飞发挥出重大的作用。
参考文献:
[1]谢发勤,吴向清,田薇.工程硕士教育可持续发展的几个问题[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7,(2):34-37.
[2]郁秋亚.工程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的探讨[J].苏州丝绸工学院学报,1999,(8):119-121.
[3]刘全坤,王连超.论工程硕士的培养模式[J].合肥工业大学学报,2001,(3):90-94.
[4]刘宗瑛,李云章.工程硕士学位的设立与培养模式研究[J].天津大学学报,2001,(3):86-88.
工学硕士论文篇5
2. 前沿讲座记录及主讲报告幻灯讲义打印稿;
3. 在读期间已发表的学术论文原件及复印件;
4. 文献综述、专业英语译文及原稿(由导师出具成绩)。
硕士论文答辩资格审查材料按培养类别(统招研究生、同等学力申请硕士学位、高校教师在职申请硕士学位、工程硕士专业学位)不同,所需材料及使用表格不同,请研究生根据各自学习方式准备答辩资格审查材料。
附件1: 硕士学位论文答辩申请书
附件2:同等学力申请硕士学位论文答辩申请书
附件3:专业学位硕士学位论文答辩申请书
附件4:同等学力申请硕士学位答辩资格审核表
附件5:同等学力申请硕士学位学习成绩单
附件6:同等学力申请硕士学位人员学位论文计划书
附件7:工程硕士学位论文计划书
附件8:工程硕士学习成绩单
工学硕士论文篇6
论文摘要:近年来,我国硕士研究生教育招生规模超常规发展,学位类型、攻读渠道和培养模式亦日趋多样化,如果不能在质量上加以控制和保证,将会严重影响我国硕士研究生自身的可持续发展。全文试从硕士研究生教育质量的确定依据和培养过程的特点出发,论述我国硕士研究生教育质量的评价标准。
一、确定硕士研究生教育质量评价标准的依据
所谓评价标准,就是硕士研究生经过培养,作为合格的毕业生所应达到的品质的规定性、符合的要求、具备的条件。确定这个评价标准必须同时考虑以下几个因素:①硕士人才的素质构成,也就是作为硕士研究生所必具的知识和能力;②硕士研究生的特点,即硕士研究生与本科生、博士研究生的相对差异,三者在培养目标上的差别;③我国社会发展对硕士研究生的质量要求。
1980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第六条中规定,硕士研究生要取得硕士学位,必须在本门学科上掌握坚实的基础理论和系统的专门知识,同时还应具有从事科学研究工作或***担负专门技术工作的能力。一名合格的硕士研究生应该具备以下几个方面的条件:
1.在思想***治方面,较好地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坚持***的基本路线,热爱祖国、遵纪守法、品德良好、学风严谨,具有较强的事业心和献身精神,积极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
2.掌握一门外国语,能熟练地阅读本专业的外文资料,具有论文写作能力和进行国际学术交流的语言能力。
3.应该具备比较广博的知识,掌握本学科坚实的基础理论和系统的专门知识,洞悉本学科的发展趋势和新成果。
4.形成较强的科研意识,具有从事科学研究工作或***担负专门业务工作的能力,并有相应的科研成果,这种科研能力是硕士研究生区别于本科生的一个重要评判尺度。
二、硕士研究生的特点
根据我国硕士研究生教育的培养目标和途径,可将硕士研究生的学习过程具体分解为三个相对***而又相互联系的环节:课程学习、教学(讲课或科研或管理)实践、学位论文。
(一)硕士研究生课程学习的特点
目前,我国硕士研究生的课程学习主要实行学分制,各专业硕士研究生毕业的学分都设置最基本的量,其课程设置由公共必修课、专业必修课、选修课和必修环节四个部分组成。公共必修课包括马克思主义理论课和第一外国语,专业必修课是硕士研究生的主要学位课程,其中工科和实验学科的专业,必须开设实验课。选修课根据专业培养要求和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在导师指导下由研究生本人选定。必修环节则主要指硕士研究生开题报告、参加学术报告等。硕士研究生课程学习是我国当前硕士研究生教育的一个重要环节,课程设置也有各自的特殊要求。例如专业型硕士研究生教育重视解决买际问题的综合课程,结合实践组织课程教学。学术型硕士研究生教育保持课程设置中重视基础理论知识的传统,同时加强课程的综合性、交叉性,培养有发展有创新精神的人才。
(二)硕士研究生教学实践的特点
教学实践是硕士研究生的必修教学环节,一般在人学后的第三个学期末前完成。教学实践的第一种形式是在导师指导下讲授一定时数的专业基础理论课或者协助导师辅导答疑、上实验课、主持课堂讨论、社会调查等。第二种形式是参加导师的科研项目,完成项目研究的某些具体任务。第三种形式是参加与专业学习有关的管理工作,在设定的管理岗位上,***工作,获得事务管理或技术管理等的实际训练。目前,我国高校中广泛实施硕士研究生参加的助研、助教和助管工作已成为培养制度并得到肯定,其中尤以助研工作受到格外重视与推广,这也是我国硕士研究生教育及其质量保证的最显著特点。
(三)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的特点
学位论文是研究生教育质量最显要的体现,是理论结合实际和***进行科学研究能力程度的总结性成果,以及对科学研究及其成果的书面阐述。硕士学位论文的内容,至少应在理论分析、设计方案、计算方法、实验经验方法、测试技术等方面提出新观点、新见解和新方法,取得某些新的结果或一定的革新及改进。与博士学位论文、学士学位论文的水平比较是:博士学位论文要求做出创造性的成果,在学术上具有较大的理论意义或在专门技术有创造性、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学士学位论文要求综合运用知识理论解决实际问题有一定的新意。
三、硕士研究生培养过程中参加科学研究的作用
(一)学士、硕士、博士科研能力的比较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中对学士、硕士、博士学位授予条件的比较可见,三者的科研能力在水平上有一定的区别。学士(本科)的培养过程主要以课程学习为主。而研究生教育就不同了,从必要性和可行性上,培养和发展科研能力可以在科研资源上获得支持,能够“一一”地得到必要和充分的训练,而且可以做到系统和严谨。一般来说,硕士研究生的培养过程是课程学习和科学研究相结合的,科学研究在整个学习过程中所占的比例约为二分之一。相对而言,博士研究生阶段就更重视科学研究的作用,主要的学习时间将更多地用于科学研究和学位论文撰写。
(二)硕士研究生从事科学研究活动的基本内容
硕士研究生在培养过程中所从事的科学研究活动主要表现为三个方面:参加导师科研课题的研究工作、***自主的科研活动、专业硕士对解决实际问题的研究。目前,***自主的科研活动是硕士研究生科学研究的重要形式,***地开展科学研究不仅能充分激发硕士生个人兴趣,还能有利地培养硕士生从事科学研究工作或***担负专门技术工作的能力。这种教育模式对科学研究的实际强调与安排仍待更多的重视,因此在今后的发展中,应突出和强调培养专业硕士对解决实际问题有极大功效的科学研究能力。
(三)学术型硕士和专业硕士在参加科研方面的不同要求
目前我国的硕士学位主要分为两大类:一种是学术型硕士,主要是为了培养教学、管理和科学研究人才,也为攻读博士学位做准备。另一种是专业硕士,是为了培养专业技术职业所需的高层次人才,针对性强,职业背景明确。在培养要求上,学术型硕士要求系统掌握本学科的基础理论和专门知识,注重科研训练,比较专深;专业硕士要求掌握专业技术职业本身所特有的知识基础,注重实务训练,比较实用。
四、硕士研究生教育质量的评价标准
硕士研究生教育质量的评价标准是硕士研究生经过培养,作为合格的毕业生所应达到的品质的规定性、符合的要求、具备的条件。我国硕士研究生的培养过程历经课程学习、教学实践、学位论文三个环节,集中体现了课程学习与科学研究相结合的特点。一名合格的硕士研究生不仅要在专业领域掌握坚实的理论基础与系统知识,还应具有从事科学研究或***担任专门技术工作能力。
课程学习是硕士研究生教育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通过设置本学科及相关学科的专业课程,使硕士研究生既具有宽广的基础知识,又在专业知识的掌握深度上达到一定水平。目前我国硕士研究生的课程学习主要实行学分制。
工学硕士论文篇7
随着1999年我国高校扩招***策出台,本专科生数量不断增加。在2009年全球性金融海啸的冲击下,为了拉动内需、提高素质、缓解本已十分紧张的就业压力,硕士研究生的招生数量连年激增,早在2012年招生数量就已接近60万人。但是,硕士研究生在数量连年增长的同时,就业率却在不断下滑,甚至从2009年开始,硕士研究生的就业率连年低于本科生的就业率,研究生就业难已成为新的社会问题。尤其是师范类教育硕士的就业问题更加突出,而历史专业教育硕士的就业率显得更为惨淡。除了社会经济低迷、用人单位选择、就业期望过高等原因外,历史专业教育硕士能力的局限性是最重要的原因。“由于传统学术性教育硕士培养观念根深蒂固的影响,加之教育硕士群体规模发展过于迅猛,教育硕士的培养模式和方式仍然困惑着当今高校”[1],传统的教育硕士培养方式已经逐渐不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改革是大势所趋。历史专业教育硕士的培养必须突出创新性和实践性,以能力培养应对时代需求。以陕西理工大学历史文化与旅游学院在历史专业教育硕士培养过程中的改革和创新为例,探索当前社会环境下历史专业教育硕士如何构建起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如何以渊博的知识和过硬的实践能力突破就业困境,实现人才培养和社会需求的良性融合。
一、理论教学拓展
首先,对于历史专业的学生而言,理论教学改革的第一步恰恰是理论课绝不能只局限于历史专业的范畴,无论本科生还是硕士生都是如此。在互联网技术如此发达的今天,教育硕士走上工作岗位后面对的学生是自身信息量极大的一代,单一的历史专业知识将不足以应付未来学生的学习需求。因此,在设置教育硕士课程体系时,必须“符合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特点,突出职业性、实用性、过程性、实践性等特征,贴近行业单位实际需求的教育硕士课程体系”[2],如开设历史专业课程的同时必须向横向全方位拓展。陕西理工大学历史专业教育硕士的课程改革除了要求基本的研究型历史课程外,地理专业和旅游管理专业的部分硕士课程都被要求作为平台课开设,三个专业的全部硕士生都必修平台课程。在一年的理论课程学习后,学生在历史、地理、旅游管理、英语、***治等各个方面都取得了长足的进展,以“通才”硕士生应对将来的择业困难。
其次,教育硕士的培养点集中在培养未来的教育教学人员上,“众所周知,教育硕士的生源通常来自于广大中小学的一线教师和教学研究、教学管理人员,他们本身就已经具备较强的实践能力,渴望能够加强理论修养,以便在其工作过程中更好地指导实践”[3]。先有丰富的教育理论知识,才能培养出实际的教学能力,因此除了各种专业理论课程外,相关教育教学知识的研究课程也属于必修课范畴,如《历史教育研究》《教育心理学研究》等旨在培养教育硕士教学研究思维和教育教学思想的课程。同时,很多教育硕士在本科阶段并非是师范类专业,也没有考取相应的教师资格证,针对这一情况,陕西理工大学专门开设了针对教育硕士考取教师资格证的课程,如《教育学》《心理学》《历史教学论》等选修课程,确保历史专业教育硕士在毕业之前都能取得教师资格证,以帮助教育硕士顺利参加地方上的教师招聘和特岗考试,使得教育硕士学有所用、学以致用。
再次,教育硕士不同于本科生,其课程改革也应当与本科教学有所区别。本科教学注重于知识的传授和体系的构建,而硕士教学则应当倾向于主动分析和细化研究,这一点就对教育硕士导师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导师在开设专业课程时不应局限于教材内容,而是要根据自己的教育教学经验和专业研究方向开设和传授课程知识。如陕西理工大学濒临汉水流域,历史专业导师就开设了集中于汉水流域研究的《汉水文化研究》等课程,既传授了细化的知识体系,又培养了学生方向化、具体化的科研思维,还为具体地方的教育发展提供了更多的知识储备。
最后,在学分制通行的今天,对于教育硕士的教学培养应当打破专业壁垒的学分制。选修课的学分不应再强调本专业,也不应强行区分教育硕士和学术硕士的区别,而是在全校范围内将各个不同专业的教育硕士和学术硕士的教学课程全面开放,给予教育硕士更多的选择权,包括历史专业在内的文科硕士可以主动选择理科课程以提升自身的综合素质,为未来增添更多的选择基础。
二、实践能力培养
前文中提到,教育硕士的培养重点是师范类人才,比本科师范生知识体系更广、科研能力更强的教育硕士未来发展的着眼点仍然是教师。作为一名优秀的历史专业教育硕士,除了学历、知识、科研能力层次更高之外,教学实践能力也必须更强。面对“重实践、轻学历”的社会大环境,各级各类学校选择应聘者时都在强调教学实践能力,这就要求各培养院校把教育硕士实践能力的培养放在最重要的位置,培养学生将知识“讲出来、讲得好”的能力,为未来的发展储备最重要的技能。陕西理工大学在历史专业教育硕士的培养体系中加重了实践环节的培养力度,以各种措施加强教育硕士的实践教学能力。
首先,改变传统的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分离的培养方式,彻底摒弃只重视知识传授而忽视教学技能培养的传统模式。在导师申报历史专业的教育硕士课程时,学校可以要求每一门理论课程都必须安排相应的实践教学课时,由导师亲自指导研究生的试讲。这样做一方面可以检验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接受程度和运用能力;另一方面能够培养教育硕士的实践教学能力,尤其是培养学生在短期内灵活讲授新学知识的能力。如导师开设的有关地方史研究的课程,将部分章节的内容提前安排给学生讲授,既能促进理论学习又能强化学生对地方历史知识的讲授能力。
其次,在最重要的实践环节――教学实习上,陕西理工大学采取了“双导师制”的培养方式。“双导师制是指一名研究生分别由理论导师和实践导师共同指导,理论导师负责研究生的课程学习、学位论文指导等,实践导师负责研究生的实践能力培养等。”[4]因此,除了高校校内指导教师外,学生可以自主联系一名校外导师,在实习时可以得到校外导师的直接指点,也为未来的工作打好基础。硕士生导师长期在高校内工作,科研能力和高校教学能力都很强,但是未必了解目前中学的教学内容、教学环境和受众特点。“双导师制”的实行避免了“学用脱节”这一棘手的问题,如历史专业的学生自主联系一名中学资深历史教师作为校外导师,实习时就能够在校外导师的帮助下清晰地认识到中学历史教学的现状和要求,对中学应试教育体制下历史课程的讲解方式和重点有更直观的感受,在实习阶段切实增强教育硕士应聘中学教师的实践能力。同时,陕西理工大学一直重视教育硕士实习基地的建设,“有了优质的实习基地作为后盾,全面的实践教学管理体系作为保障,才能有效促进全日制教育硕士教学技能的提升”[5]。
再次,陕西理工大学在历史专业教育硕士的培养模式中加大了历史遗迹考察活动的力度。每到一处历史遗迹之前,带队教师都会对教育硕士提出相应的要求,既有科研方面的要求,又有如何通过考察促进教学方面的要求。如在参观半坡遗址时,教育硕士必须结合中学课程内容进行参观,对新石器时代仰韶文化、“人面鱼纹盆”、母系氏族村落、“埙”等涉及中学课堂教学的知识点必须掌握,并要求学生当场模拟讲授一部分相关课程,加深学生的记忆,提升本小节的授课水平,在历史考察的实践中加强教学能力的培养。
最后,培养学校必须尽可能开展与其他院校的交流活动。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模式中最重要的是理念创新,既是针对教师也是针对学生。教育硕士的培养院校在与其他院校开展交流活动时,从学校、导师、学生三个层面上都能感受到来自外界的新思想、新知识、新模式。以本校培养为基础,兼容并蓄外校的新思维,更易培养出创新型人才。如陕西理工大学鼓励教育硕士参加各类赛教活动,通过赛教寻找与其他院校的差距,历史专业教育硕士积极参加全国、全省、西北地区的各种赛教活动,通过“走出去、比一比”的方式革新教与学的理念,培养出理论功底雄厚、实践能力超卓的优秀人才。
三、科研促进教学
尽管教育硕士不同于学术硕士,在未来的发展道路上以教学为主而不是以科研为主,但教育硕士毕竟仍是硕士,绝不能放松对科研的要求。只是教育硕士的科研重点与学术硕士应当有所区别,在科研方面“不以研究高深的学科学问、教育学问为取向,而侧重于解决教育教学的实际能力和技术”[6],应以教育教学改革研究为主攻方向,如历史专业教育硕士就应当主要进行新课改形势下中学历史教育教学现状和改革研究。这种研究工作必须以教学实际为基础,结合应试教育要求,通过教师的自我探索、反思、实践,得出符合实际的理论指导。导师在下达科研任务包括毕业论文时也必须从教育硕士的实际需求出发,利用教育教学研究促进实际的教学发展,教育硕士针对教育教学研究所提出的观点也可以得到实践教学的检验,以科研指导改革方向,以教学检验研究成果,实现科研促进教学的良性循环。
其实目前在绝大多数高校中,教学与科研发展不平衡,“重科研、轻教学”的现象比比皆是,导致广大高校教师将更多的精力放在科研方面。但是教育硕士不能如此,在教育硕士的培养过程中,应时时强调“未来的中学教师”这一根本目标。教学能力是教育硕士未来的安身立命之本,因此教育硕士必须构建“以教学为主、以科研为辅”的培养模式,对教育教学改革方面的研究是为了提升教育硕士教学能力而存在的。如陕西理工大学也鼓励学生多做科研,但在教育硕士的培养上并不认为科研是“创新型”的标志,而是一直强调教育硕士的教学能力。经过学校正确的指引和二级学院的积极指导,历史专业教育硕士的教学和科研能力并行发展,以教学引导科研、以科研促进教学,为未来各级中学的发展提供了优秀的人才储备。
工学硕士论文篇8
1.1突出实践能力的培养
研究生的培养是一个系统工程,研究生培养过程的各个环节必须紧密配合,才能培养出合格的、受社会热捧的人才。特别是对于全日制工程硕士的培养来说更是如此。根据全日制工程硕士的特点,把研究生关闭在校园里培养已不能满足社会对人才的要求,异地培养,多地培养成为必然。必须把实践能力的培养作为主线贯穿于全日制工程硕士“培养链”的各个环节。在招生环节,我们对全日制化学工程工程硕士的考生的面试采取了与科学学位考生不同的方式,把对考生的实践经验作为主要的面试内容,让考生感受到实践经验的重要性,许多考生面试后积极主动地到工厂企业锻炼,入学后带着在实践中遇到的问题来学习,增强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课程培养环节,我们的课程设置体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分为公共课,专业核心课,专业拓展课,专业实践教学四个模块。我们加大了公共课的比重,利用我校的有效资源,合理整合了专业学位研究生的计算机与管理类课程。无论是公共课还是专业课,都把实践教学内容贯穿其中,理论课中包含实践知识,实践课中包含理论知识。在实践培养环节,我们建立了湖南化工研究院、湖南海利化工有限公司、国家农药创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湖南四达试剂有限公司等多个培养基地,实践条件得到了有力的保证。另外,鼓励研究生在学校组织的集中实践之外增加自主分散实践。在学位论文环节,我们要求化学工程工程硕士研究生在开题前认真查阅文献,尽量了解国内外相关的最新研究成果,选择直接来源于具有实际应用价值的应用技术课题和现实问题的课题。同时,聘请企业的专家、学者参加开题报告会,对选题进行严格审定,多角度考虑选题的合理性、可行性及实用价值。学位论文形式采用产品开发、工程或工艺设计、工程放大及新技术工程应用报告、典型案例分析等多种形式。
1.2突出课程教师和导师的主导地位
应用型人才的培养首先要通过相关课程和案例的学习和研讨来提升其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我们通过聘请企业专家来校担任课程教师,通过改进教学方式方法加强课程教学。如研究生自主参与教学、由多位教师担任一门课程的“拼盘式”教学模式等等。在课程建设方面,学院加大了研究生教师编写适合我院工程硕士实践的教材或讲义的支持力度,加强了研究生精品课程的建设。研究生的培养离不开导师的主导作用,特别是全日制工程硕士的导师最少两位,或多位导师,无论哪个培养环节都需要导师的指导与配合,校企导师分工配合,共同提高研究生的培养质量。在导师的选择上,我们把有横向课题,应用实践经验丰富的教师选作化学工程工程硕士的导师和授课教师,把与培养基地联系较密切的老师选为校内导师,有利地促进了校企导师之间的交流与沟通,也能及时准确掌握论文选题的进展情况等等。
1.3突出工程硕士研究生的主体地位
工程硕士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具有宽广知识结构的复合型应用型专门技术人才或技术管理人才,能***从事专业技术工作和技术管理工作。如何实现这个目标,除了学校为研究生营造合理的宽松的环境,搭建良好的学习实践平台外,只能靠研究生自己长期的积累和持续的训练,知识结构的改善,实践能力的提高,学位论文设计都需要***完成,最终自我实现培养目标。
1.4重视工程硕士培养管理制度和管理机制
尽管化学工程工程硕士培养时间短,但我校研究生教育历史悠久,有完整的研究生管理文件,管理制度也较为健全。我校研究生处成立了专业学位培养科,负责工程硕士的宏观管理与控制,学位论文的质量标准由研究生处学位办负责管理与控制,化学化工学院成立了由科研副院长负责的化学工程领域工程硕士培养管理小组以及由院长、教授、领域带头人、企业专家组成的学位分委员会。
2全日制化学工程工程硕士培养的困境
2.1生源问题
就我们这两年的招生情况来看,生源问题非常严重,直接报考化学工程工程硕士的比例相当少,大多是其他专业调剂过来的,与我院同类专业学位教育硕士相比,化学工程工程硕士推免生只占其1/10。
2.2工程硕士学制问题
我校化学工程全日制工程硕士学制为两年至三年的弹性学制,我们目前先按两年的计划安排课程学习、实践和学位论文,然后根据学位论文的进展情况安排论文答辩或适当延长学位论文的时间。普遍存在的问题是,在国家的全日制工程硕士的学位标准还未广泛宣传执行之前,导师对工程硕士的学位论文还是沿用科学学位研究生的学位标准,而学校研究生处在办理各种证件时(如学生证、毕业证)都只体现两年学制,普遍反映两年的时间培养既要实践能力强保证充足的实践时间又按时完成高质量学位论文的人才导师压力相当大。为了保证全日制工程硕士的培养质量,以免出现矮化工程硕士的现象,现在大多数工科院校都把全日制工程硕士的学制确定到了三年。
2.3课程体系建设问题
课程体系建设是一个长期的开放的系统工程,需要持续不断的更新。课程建设是高校人才培养永恒的主题,目前我们在课程体系建设方面还主要借鉴科学学位的课程体系,需要***府、企业、高校、教师等多方面的热情参与。
3建议
3.1加强宣传力度,改变观念和教育理念
全日制工程硕士教育是为了适应社会经济发展对高水平应用型人才的迫切需要而开设的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类型,但无论是导师、研究生本人还是社会,对此都没有足够的认识,在我院关于“科学学位与专业学位的本质内涵与区别”的小型调查中,非常了解的导师只占9%,了解和比较了解的导师各占36%,不太了解的导师还占18%。由于工程硕士的生源大都是调剂生,研究生本人也是不自愿接受工程硕士教育的,重学术轻专业的倾向普遍存在。因此需要***府、高校,用人单位、宣传媒体等都要发挥其作用。
3.2推进职业资格认证
职业资格认证考试不仅是对从业人员接受职业教育和专业知识水平的考核,也是对行业发展趋势和职业技术要求的导向,是高校调整人才培养方案的依据。是课程体系建设的指挥棒,方向标。推进职业资格认证,是全日制专业学位教育持续发展的得力助手。在这方面,教育硕士就比较规范,工程硕士可以借鉴其他专业学位的经验。
3.3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人才培养离不开教师、导师,要加强专门的工程硕士导师队伍建设,对新导师要及时培训,了解工程硕士的特点和培养目标。要改革教学方式,要大力研究完善与经济社会相适应的课程体系等等都离不开师资队伍建设。师资队伍建设是高校发展的关键。
3.4加强产学研合作,加强高校间实践基地平台共享
工学硕士论文篇9
为进一步推进研究生教育创新计划的实施,着力提高研究生教育质量,促进我省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工作持续健康发展,省学位委员会决定开展*省优秀硕士学位论文评选工作。现就学位论文评选工作的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评选范围
参加本次评选的硕士学位论文,主要为20*年9月1日至20*年8月31日在省内各研究生培养单位获得硕士学位者的学位论文,此前两年获得硕士学位者的学位论文,如特别优秀,也可申请参评。
二、评选原则
评选工作遵循“科学公正、注重创新、严格筛选、宁缺毋滥”的原则。
三、评选标准
1、论文选题有较强的理论意义或实用价值。
2、实验设计新颖,研究手段先进,理论分析深入,论文结果可靠,有新的见解。
3、能反映作者在本学科或领域具有扎实的基础理论和专门知识,能表明作者具有一定的创新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4、论文条理清楚、逻辑性强、文笔流畅、***表规范、学风严谨。
四、评选程序
1.各研究生培养单位根据*省优秀硕士学位论文的评选标准,按照公开、公平、公正、择优的原则,推荐本单位属评选范围内的具有创新和较高水平,经济、社会效益明显的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参评。考虑到研究生教育基础和财***供给渠道的不同,省属单位推荐名额一般不超过本单位20*年度硕士毕业生总数的4%,非省属单位推荐名额一般不超过本单位20*年度硕士毕业生总数的2%(具体推荐限额见附件1)。
2.省学位委员会委托相关专业评估机构,组织开展优秀硕士学位论文通讯评议等评审工作。在综合分析全国范围同行专家评审结果和评估机构评审报告的基础上,省学位委员会初步确定优秀硕士学位论文的入选名单。
3.优秀硕士学位论文的入选名单由*省学位委员会办公室公布,经30天异议期后,省学位委员会正式发文公布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及其作者名单。
在异议期结束之日起30日内,异议事项仍未处理完的论文,不列入批准论文的名单;对已批准的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如发现有剽窃、作假或论文的主要研究结论不能成立等严重问题,将撤销对作者的奖励并予以公布。
五、奖励范围
本次全省共评选优秀硕士论文不超过100篇。优秀硕士论文的作者由*省学位委员会进行表彰和奖励。
六、材料报送
各单位须于20*年2月28日前,将下列材料报送省学位办公室。
1.硕士学位论文一式六本。
2.*省优秀硕士学位论文推荐表(附件2)、有关证明材料装订成册,一式六份,并与相应的硕士学位论文放在一起。
3.作者简况表(附件3)一式两份,并按照学科专业代码排序,装订在一起。
4.*省优秀硕士学位论文推荐汇总表(附件4)一式两份。
5.作者简况表及论文推荐汇总数据库(录入要求见附件5)一式一份。
七、其他事项
1.涉及国家***治、经济、科技、***事等方面秘密的学位论文不参加评选。
工学硕士论文篇10
关键词:院级管理;创新型教育硕士
【中国分类法】:G520.1
***颁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明确提出创新人才培养的重要性,创新人才的培养要靠创新型的教师[1]。教育硕士作为未来基础教育的引领者,在创新人才的培养中起着主导性的作用,是培养创新人才的关键。因此,如何培养创新型的教育硕士,是专业硕士教育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引起了教育界学者的普遍关注。
一、教育硕士创新能力培养的研究现状
对于“如何培养创新型教育硕士”这个课题,有很多学者进行了探讨,我们能从中得到许多有益的启发[2-5]。从这些学者的研究中,我们不难发现要“培养创新型的教育硕士”其实就是组织教育硕士的各种资源进行整合与分配,使之达到适合教育硕士成长的最佳比例,其实这就是管理的本质[6]。因此,要培养创新型的教育硕士就要发挥管理的作用。学院是对教育硕士进行管理的实体,目前针对教育硕士的院级管理模式尚不完善,仍在不断地探索中,在改进过程中出现的很多问题值得我们去思考,但是几乎没有学者进行这方面的研究。因此,我认为探讨院级管理对创新型教育硕士的培养具有重要意义。
二、目前的院级管理模式在培养创新型教育硕士中存在的不足
学院对教育硕士的管理主要体现在培养方案、导师队伍、日常管理等方面。其中,培养方案是贯穿于教育硕士整个培养过程的重要资源,一般包括培养目标、课程设置、授课方式、论文要求、实践教学等内容。目前学院对这些资源的协调还存在一些问题,其不足之处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培养目标缺乏创新。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的设置,主要是为了培养基础教育的优秀教师或教育管理者,基础教育对各科教师或教育管理者的要求各不相同。因此,不同学科的教育硕士应具备体“个性化能力”,这种能力的培养需要各学院来制定,而目前学院恰恰忽略了培养目标的创新性。
(二)课程内容与基础教育实际存在差距。目前教育硕士的很多课程以传统课程为主,理论性课程偏多,专业实践性课程偏少。课程内容与基础教育实际相差较大,缺少体现教育硕士专业技能的课程[7],课程设置上的不合理是当前学院在协调课程资源上存在的重要问题。
(三)授课方式过于单一。教育硕士专业学位是培养基础教育领域的应用型人才,教育硕士应具有解决基础教育中的实际问题的能力。授课方式是提高教育硕士这方面能力的重要环节,而实际上很多授课教师还是以老师讲为主,只注重知识的灌输,忽视能力的提升[3]。这种单一的授课方式会影响教育硕士专业技能的提升。
(四)忽视学位论文质量的提升。学院做为培养教育硕士的前沿阵地,对其论文的监管最为直接有效,但实际上有些学院没有完全发挥其作用,只注重对论文结果进行评价,忽略了对论文写作过程的监督[5]。其次,由于没有良好的学术氛围,教育硕士也不主动学习探究,写出的论文质量自然不高。
(五)对教育硕士校外实践的实施力度不够。教育硕士校外实习期间,实习内容比较单一,有些仅限于听课,很少有机会讲课。他们与导师交流较少,实习中遇到的问题也得不到解决。
(六)师资队伍的结构不尽合理。现有的教育硕士导师中,学术型导师要比实践型导师多,学术型导师比较重理论学习,对基础教育的实际了解不多[8]。实践型教师大多为在基础教育一线工作的优秀老师,他们拥有深厚的教育知识与专业的教育技能,对基础教育的现状最为了解,但这些教师很少有时间来给教育硕士授课指导。这就使得教育硕士对基础教育实际的认识不够,在真正去中学的工作后会措手不及。
三、完善教育硕士院级管理的建议
针对当前教育硕士院级管理存在的不足,结合我院(鲁东大学物理与光电工程学院)对教育硕士管理的成功之处,提出完善教育硕士院级管理的几点建议。
(一)在学校总目标的基础上,提出适合本专业的个性化目标。在个性化目标中要求教育硕士了解本学科的前沿和发展趋势,具有较强的本学科教育实践能力,能胜任高水平的教育教学工作。在现代教育理论指导下运用所学专业理论和方法,熟练使用现代教育技术,解决本学科教学中的实际问题。同时还要熟悉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掌握课程改革的新理念、新内容和新方法。
(二)根据基础教育特点,开设特色课程。教育硕士的课程设置应与用人单位的需求相匹配,注重学生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的培养,学院应认真调整教育硕士的课程设置,增加实践型课程来提高其专业技能。在原有专业课程的基础上,增加一些微型课,如教具的设计与制作、信息检索与教学论文写作等课程。
(三)授课方式要体现教育硕士的主体性。采用课程学习、实践教学和学位论文相结合的培养方式。教学方式应重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采用课堂参与、小组研讨、案例教学、合作学习、模拟教学等方式。实践教学应在中小学建立稳定的教育实践基地,做好教育实践活动的组织与实施。
(四)注重学术论文以及毕业论文的写作质量。学院要重视对教育硕士的学术诚信的培养,加强学风建设,营造良好的学术氛围。可以定期邀请一些知名的研究教育方面的专家做学术报告,或者安排教育硕士参加一些学术会议,这样可以使他们的思维更开阔,激发他们对某一教育问题的研究动力。同时导师要做好检查和监督工作,对教育硕士的论文写作做好检查和指导工作。
(五)成立实践教学领导小组,全面负责教育硕士的实践教学工作。领导小组由学院负责人、教育硕士导师、研究生教学秘书等组成,他们分工明确、各负其职,工作内容包括实践教学组织、计划制定、检查、考核、总结、材料上报等。在教育硕士实习期间,学院要进行跟踪管理,负责人员要不定期的前往实践单位调研,检查并督促实践活动的落实情况。
(六)建立高素质、高水平的优秀导师队伍。教育硕士的培养主要采用导师负责制,并且实行双导师制。校内导师要求具有先进的教育思想和理念,熟悉基础教育教学的现状与发展趋势,学院要给导师创造条件,定期举办一些关于基础教育的研讨会,不断更新导师队伍的现代教育观念。校外导师作为基础教育的一线教师或管理者,学院要监督校外导师的上课情况,成立导师组,采取集体培养与导师负责相结合的指导方式,鼓励校内导师与中小学有经验的高级教师共同指导教育硕士。
四、结语
经过多年的探索,我院不断改革创新对教育硕士的管理模式,培养出了一批优秀的教育硕士,他们在工作岗位上都已经成为教学和科研骨干,有学员被评为省级优秀物理教师、中国教育学会的百名基础名师和全国优秀教师等多项荣誉。这些骄人的成绩说明了院级管理对优秀人才的培养有重要意义,并且院级管理不是一成不变的固定模式,它随着社会的发展以及基础教育对人才要求的变化而不断更新发展,这样才能培养出真正意义上的创新型的教育硕士。
致谢:本研究得到了山东省研究生教育创新计划项目的支持(项目名称:培养创新型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的院级管理模式的探索与实践;基金号:SDYY11155)。
参考文献
[1]刘亚娟.结合高校教学解读《教育规划纲要》[J].长春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6)
[2]肖琳.教育硕士与教育学硕士课程设置比较研究[D].苏州大学硕士论文,2009
[3]段丽华,陈旭远,周霖.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学方式的探索性研究[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0(6)
[4]梁其健.教育硕士专业学位师资队伍应具备的整体结构――兼论教育专业硕士与学科硕士培养标准的异同[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3(2)
[5]魏灿欣.我国教育硕士学位论文质量现状及提升对策研究――以某高校教育管理专业教育硕士学位论文为例[D].东北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9
[6]崔慧永,施春梅.论管理与创新的关系[J].吉林师范大学学报,20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