照片里的故事篇1
在照片中的我已经出生九个月了,还不懂事但是看起来还是蛮可爱的,我当时在床上玩耍,把小衣服的带弄开了,爸爸抱起我,手托着我的两只小脚丫,让我站直一些好方便妈妈帮我系扣子,我就偏偏低着头想看看妈妈要干什么,一看,妈妈在弄我的小衣服。我可能在想:“妈妈别动我的衣服,弄坏了,我可是要你们赔的。”“咦,爸爸的手好大哦!咱们来比比!”
小时候真是好啊,有爸爸,妈妈的关爱,更有很多趣事^^无穷无尽的欢乐,让我们拥有童心未泯的咦!照片里的那个傻傻的小宝宝是谁呢,原来是我啊,以前真实太好玩了,让我想想照片里的故事吧!
在照片中的我已经出生九个月了,还不懂事但是看起来还是蛮可爱的,我当时在床上玩耍,把小衣服的带弄开了,爸爸抱起我,手托着我的两只小脚丫,让我站直一些好方便妈妈帮我系扣子,我就偏偏低着头想看看妈妈要干什么,一看,妈妈在弄我的小衣服。我可能在想:“妈妈别动我的衣服,弄坏了,我可是要你们赔的。”“咦,爸爸的手好大哦!咱们来比比!”
小时候真是好啊,有爸爸,妈妈的关爱,更有很多趣事^^无穷无尽的欢乐,让我们拥有童心未泯的自我自我咦!照片里的那个傻傻的小宝宝是谁呢,原来是我啊,以前真实太好玩了,让我想想照片里的故事吧!
照片里的故事篇2
鸿雁外语学校三年级 李卓桐
我有的时候一个人在家,特别没意思,就经常翻相册,在相册里我喜欢一张照片,那张照片特别可爱,如果你们想看到照片里的情境,那就听我给你讲讲吧!
照片上,蓝蓝的天空一望无边,几朵白云在自由自在地飘,下面有一片绿色的草地,草地上有一个漂亮的椅子,椅子旁边有一个可爱的小孩牙子,那就是俺了!我照相的时候,只顾瞅前面了,连小熊都抱反了!
直到现在还有人问我呢,那个是你吗?那不是一个男孩吗?如果那是你,那怎么没有头发呢?我回答说,那个时候我不是小么,没有头发,那个时候我刚会走路呢!你看,那个时候我才出三颗牙呀!
那些情景我已经不记得了,这些都是妈妈跟我说的。其实,照相的时候我总发脾气,于是,妈妈就哄我说:“儿子(妈妈就喜欢叫我儿子),听话,等会儿妈妈带你去吃肯德基。”我说:“好好好……”那时候也不知道肯德基是个什么东西呀!反正觉得是好吃的,哈哈!
照片里的故事篇3
[为何人生不是梦]
在毕业前三天。放学,我. 莫. 陈同行在一起,在路上,我一直低着头在想,我们三个毕业后还能见面吗?见面后他们还记得我吗?我们该怎么拥抱才能表示友好?我抬起头眼睛瞄了他们一眼,他们也是低着头。沉默不语,我开口打破了之前的平静说:“还有三天就毕业了,你们上初中后还会记得我吗?”莫抢着说:“会的,一定会的,我不会忘记你。”陈说:“对呀,我永远不会忘记你。”这时,我心里冒出来一句话“为何人生不是梦”
[路太弯,梦在转,同年时光不回转]
在毕业前两天,还是三人同行在一起。其实以前我们三个的关系很好的,只不过莫和陈常常为一些小事吵架罢了。放学后,莫和陈为了一些小事就吵得我耳根都软了,应为这天我心情不大好,我发起火来:“你们能不能不吵啦,你们给我安静一天好不好。”他(她)们两个惊呆了,可能是因为他(她)们没见过我发这么大的火巴。陈说:“都是你,把韵给惹毛了,呵。”莫说:“你也有份啊,你又不说自己,呵呵呵。”这时,我正生气地向前走,可能他(她)们没有住意到我吧,还在吵着。“是你。”“是你”“是你是你是你.”这时陈追了上来说:“对不起啦,是我不好,别生气啦。”莫也追了上来说:“是啊,是他不好,别生气啦,在生气就不漂亮啦。”“(*^__^*) 嘻嘻……”这时,我笑了起来。
[不约而同的微笑]
在毕业前一天,毕业考。早上,我的精神不大好,可能是太紧张的原故吧。不过我早早来到了学校,坐在凳子上,闭目养神。不知什么时候,不知不觉的,我睡觉了。我在梦里梦到了莫和陈对我说“加油,你一定行。”可是梦醒来,我考试快开始了,我向莫和陈的位子看了看,他(她)们也不约而同的向我看,点头笑了笑。顿时,我充满了力量。我对我自己说“我相信我行。”
照片里的故事篇4
鸿雁外语学校三年级李卓桐
我有的时候一个人在家,特别没意思,就经常翻相册,在相册里我喜欢一张照片,那张照片特别可爱,如果你们想看到照片里的情境,那就听我给你讲讲吧!
照片上,蓝蓝的天空一望无边,几朵白云在自由自在地飘,下面有一片绿色的草地,草地上有一个漂亮的椅子,椅子旁边有一个可爱的小孩牙子,那就是俺了!我照相的时候,只顾瞅前面了,连小熊都抱反了!
直到现在还有人问我呢,那个是你吗?那不是一个男孩吗?如果那是你,那怎么没有头发呢?我回答说,那个时候我不是小么,没有头发,那个时候我刚会走路呢!你看,那个时候我才出三颗牙呀!
那些情景我已经不记得了,这些都是妈妈跟我说的。其实,照相的时候我总发脾气,于是,妈妈就哄我说:“儿子(妈妈就喜欢叫我儿子),听话,等会儿妈妈带你去吃肯德基。”我说:“好好好……”那时候也不知道肯德基是个什么东西呀!反正觉得是好吃的,哈哈!
照片里的故事篇5
夏日的午后,蝉声如织,我独自在家里漫不经心地整理的书桌,从一本旧书中飘落一张照片,我俯身拾起。
和那本旧书一样,这已经是一张很老的照片了,照片上的我是在云南丽江的玉龙雪山,我穿着一件偏紫色的上衣,一条牛仔裤,脚上是一双黑色的旅游鞋,骑在一只牦牛上,双臂伸直举过头,威风凛凛,此时的我不再渺小,征服了牦牛,征服了雪山。
有一年的八月,我们全家去云南旅游,先到了昆明,游览了石林等著名景点,这里四季如春,气候温润,是一个非常适宜人类居住的地方。然后,去了美丽的西双版纳,独特的热带雨林气候,造就了这里迷人的风景,但是留恋不能往返啊,我们接着去了著名的大理,这里也是风光无限,并且盛产美丽的大理石,那些美丽的艺术品直把我们看得眼花缭乱。最后,我们去了丽江,游览了著名的丽江古城,和玉龙雪山等地。
这次旅行中,最难忘的就是丽江之行,不仅游览了作为世界文化遗产的丽江古城,被那古香古色、散发着无穷的魅力的独特气息吸引,更是征服了玉龙雪山这座海拔有四千多米的大山。去了蓝月谷看到了纯净的、蓝色的水。而且还骑上了牦牛,据说牦牛被那地方人们当作圣物看待,相传只有骑上牦牛,才能跨越湍急的白水河到达彼岸。我摆着各种造型拍了许多照片,当做我这次云南之行的纪念来珍藏。
这张照片虽然普通,但是也承载了我的一段快乐的记忆,所以我把这张照片放入了相册,永久珍藏。
照片里的故事篇6
说起这张奖状的来历还要从我三年级是提起,一次期中考试,我复习了整整一个晚上,试卷发了下来,我暗喜,这么简单!而且都是复习过的,我快速打完了题,又拿出草纸验算,反反复复算了两遍,我胸有成竹的交了卷,开心的走出了教室。心想我一定拿个100分。
下课后,伙伴们和我对答案,最好一道填空题我填错了,是小数点出了错,这样,整整两分我都会被扣掉,我失望极了。
第二天发卷子了,我无精打采的扫了一眼卷子,天哪!100分,我连忙看了看最后一道填空题,明明错了,可却没被扣分。
我开心极了,决定马上把错误改正,可我把橡皮掏出来的时候,却有点犹豫,我想了半天,还是把卷子交给了老师,把事情的来龙去脉都讲了一遍,老师微笑着把卷子改了改,并赞扬了我的行为,为了鼓励这种行为,还奖励了我一张写着:“诚实的好孩子”的奖状,我心里美滋滋的,甚至比拿了100分还高兴。
照片里的故事篇7
这张照片是我在2010年去北戴河的时候照的,我就站在天下第一关的城下,爸爸拿着照相机,亲手给我留下了这张美好的记忆。
那是一个非常炎热的夏天,爸爸的学校在假期里举办了一次去北戴河的活动,爸爸就带着我高高兴兴地来到了这里-----北戴河。一天的中午,我和爸爸急匆匆地吃完了午饭,准备到天下第一关看看。在不远处,我们就看到了“天下第一关”五个大字。我和爸爸跑到城墙底下,抬头一望,哇!好高的城墙啊!我惊喜地发现城墙下面的门洞里有一位身穿明朝士兵铠甲的卫士,这一幕让我们感觉好像又回到了久远的过去。我和爸爸走到他面前,他问我们的姓名,是哪里人,我们一一作答,然后他就分别在两个小本上记录下来。最后他宣读道:“吉林省长春市,登长城之首,览雄关胜境,黄麟,莅临山海卫,通行山海关,特颁此牒准予放行。天下第一关,山海卫指挥使,山海卫兵部分司,公元二零一零年七月二十二日。”说完又在左下角印了两个章,在右下角印了一个章。之后,我和爸爸拿着通文牒兴高采烈地出了关。
因为时间很紧,我们不得不恋恋不舍地离开了这里,在临走前留下了这张可爱的照片。现在我每每看到这张照片,真的好想再去天下第一关呢!
五年级:黄麟
照片里的故事篇8
今年的第一天——元旦,我们一大家人去景色秀丽宜人的黄山旅游。
经过了一天的旅途,我们大家都很累,不一会儿便昏昏欲睡了。可第二天,我和弟弟依然很早就醒来了,我们走到窗前,拉开窗帘一看,我们顿时被眼前的景象惊呆了,窗外的世界已是白茫茫的一片。我们俩都十分兴奋,把大家都喊了起来,拖着大家去爬山。
我们在山间慢慢地走着,刚开始天还蒙蒙亮,在这一片朦胧中山里十分安静,沿途只能看见白茫茫的一片,过了一会儿太阳出山了,当这初升的太阳把第一缕阳光洒过来时,我猛然发现:雾凇!在阳光的照耀下这晶银剔透的雾凇闪闪发光,美丽极了。大家都被这一夜之间降临的雪姑娘的美丽身姿吸引住了。瞧!她在亭子上、雪松上、旷地上、湖面上都留下了悄丽的身影。嘿!看哪!这亭子上的冰柱多么奇妙啊!长长短短、参差不齐、粗细不一、形状各异。大家边走边看边谈,流连往返,心旷神怡。爸爸拿着照相机拼命地按快门,爷爷也举着摄象机不舍得错过一处美景。我赶忙找了一株美丽的小树,站在它跟前,叫爸爸过来给我拍照。只听“咔嚓”一声,就拍下了这张照片。一个穿红羽绒服的小姑娘正站在树前朝你微笑呢!
这次黄山之旅给我了一个意外的惊喜,我会把这次旅行牢牢地记在心中。
照片里的故事篇9
26小时,没有停止的快门
7月23日晚8点30分许,温州动车追尾,9点一刻左右,摄影记者鞠焕宗在微博上获知消息后,立即与负责突发事件的文字记者联系确认,随后接到分社摄影采访部主任王定昶电话,迅速做好出发准备,10点钟,鞠焕宗就出发前往事故现场。由于温州离杭州有四个小时车程,分社负责签约摄影师的***片总监王小川迅速与事故现场的消防武警联系,将现场照片通联入库,确保事故照片及时播发。
凌晨两点一刻,鞠焕宗到达事故现场,并迅速展开采访,由于当晚事发地点经历过强降雨,路途泥泞,记者只能徒步进入。在现场救援人员的灯光下,记者拍摄到了最接近事故现场的画面,迅速将稿件传回总社,2点37分,第一组共5张照片入库,这是所有温州之外的媒体最早播发的照片。在与总社编辑部进行沟通后,编辑部建议继续拍摄动车车体受损情况,以及事故中受伤儿童的救治情况。之后,鞠焕宗试***绕道到桥面进行拍摄,无奈天黑路滑,上桥点又离事故点有一定的距离,所以果断放弃上桥而与电视记者奔赴第一个接收事故伤员的康宁医院,采访医院救治伤员的情况,在这里记者既拍摄到了两列事故列车上的幸存者,也遇到了抢救无效不幸去世的伤者,在感叹灾难的巨大和人的弱小的时候,幸而还有那些在不懈努力抢救伤员的人。3点48分,鞠焕宗将拍摄的事故伤者接受***的照片传回总社,总社编辑部将前两组照片分别冠以“新华直击”在第一时间播发。
凌晨4点50分,鞠焕宗再次赶回事故现场,趁天黑绕道进入桥梁上部,由于摄影包过于显眼,在被铁路警察两次阻拦推出后,不得不只身携带一台相机夹在一队武警官兵中间进入车辆撞击的位置附近,近距离拍摄到了两列动车车头与车尾撞击位置的照片,以及掉落桥下的动车残骸,也为后来的文字报道提供了不少一手素材。之后,记者一直坚守现场,先后向总社传回了四组20余张照片,从多个角度展现了事故现场,包括车辆撞击位置、救援状况和车体受损情况等,稿件播发后迅速被网络媒体广泛采用,成为当日网络上关于事故现场的主要照片来源。中午12点36分,记者冒着烈日步行赶往二十三中,探访旅客临时安置点,在这里与其他媒体的记者一起吃到了从晚上出发采访到现在的第一餐饭,之后继续回到事故现场蹲守事故车辆的清理进程,一直到晚上铁道部新闻会结束,连续采访了26个小时。
毫无疑问,由于路途遥远,在本次动车出轨事故拍摄“第一落点”的主角并不是我们新华社摄影记者,而是随队参与救援的消防部队摄影师和一名幸存的乘客,他们拍摄的照片成了新华社难得的第一手事故照片,这也是全民摄影时代的一种特征。
7天,完美的坚守
第二天,黄宗治、邢广利、徐昱等陆续抵达现场增援。在“第一落点”结束后,我们选择了坚守。黄宗治在事故现场看到一辆***车鸣笛往外行驶,便迎上前去从车窗拍摄拍摄了医护人员在救护车内为事故最后一名幸存者小伊伊紧急处理的画面。随后通过努力协调,最终突破了现场的警戒,来到铁路桥下的事故核心区域,采访参与救援的消防员了解伊伊获救的细节,并拍下他用DV录下的画面,编辑部播发《事故清场接近尾声 一位幸存者被救出》,204家媒体采用了这张照片。随后,黄宗治又进入刚从铁轨上被大型吊车吊下的D3115次列车的15号车厢内,拍摄了一组《未完的晚餐》,展现车厢内的情景,这是整个事故现场唯一一个进入事故车厢拍摄的记者。
当晚,铁道部召开“7・23”甬温线特别重大铁路交通事故新闻会,上百家媒体云集,晚上赶到温州的总社摄影记者邢广利与黄宗治在不同角度拍摄。25日,黄宗治来到医院的重症监护室外准备进入室内拍摄小伊伊,发现院方办公室人员已忙于应付各路蹲守的媒体,并声称一律拒绝入内拍摄,他便在角落里拉住一名从里面走出的医生,亮出新华社记者的身份,要求其单独带入重症监护室内短暂拍摄,得到许可。此时,一名护士正坐在床边不停地安抚惊厥不安的小伊伊。为了不惊扰她,记者选择蹲在在远处使用长焦镜头拍摄。两岁多的小伊伊在车厢废墟中被重压了近一天后获救,额头和脸庞被车体碎片划出如棱般的伤痕,眼神绝望、茫然无光。在传稿过程中,记者也犹豫着是否有必要处理,但最终还是决定将所抓拍到的悲伤原原本本地传达给公众,由编辑部编发《事故最后一名获救小女孩项炜伊生命体征良好》,并于27日播发跟踪报道《事故最后一名获救小女孩项炜伊开始进食还将继续观察》,黄宗治也成了唯一一个进入ICU拍摄被救女孩小伊伊的记者,而其他媒体的照片均为医院提供。
从25日起,黄宗治又拍摄了《温州市民踊跃献血》、《事故路段恢复通车》、《24小时守护的ICU》和《温州市民自发为“7・23”事故遇难者默哀》等稿件。邢广利、徐昱25日起连夜蹲守事故现场,发回了《温州动车追尾事故车辆开始进行现场破拆》、《事故路段恢复通车》等一系列后续报道。王定昶26日赶赴温州,拍摄并发回了《最后一节车厢被运离现场》以及《不穿白大褂的心理医生》、《80后医生曲巍:让爱和希望在ICU活着》、《七日祭》等一系列反映事故救治与悼念的***片专题报道。
突发事件的“第二落点”一直是新华社摄影记者的强项,这次也不例外,无论在事故现场、殡仪馆、ICU,都有新华社摄影记者的身影,他们凭着现场强大的“突破”能力和敬业精神,让本次事故“第二落点”的拍摄精彩不断。
我们离悲伤有多远?
坐在“死亡列车”上的40名死难者,无论如何没有想到,他们遇难的地方离温州南站仅仅5公里,也就是说,他们离“活着”只有不到2分钟的距离。在温州,我们的记者到处看到死难者家属与受伤者的眼泪。拍摄这种悲伤真的需要强大的心里承受能力,参与现场心里干预的医生李敏说:“遇难者家属、救援者、伤员、医务人员需要心里干预,你们摄影记者也同样需要,因为你们也看到了太多的灾难与悲伤。”
此次黄宗治拍摄小伊伊时,看到画面上孩子无助的眼神和被碎片划过的伤痕,他甚至都怀疑拍摄这张照片是不是太残酷了。鞠焕宗在殡仪馆拍摄悲痛欲绝的死难者家属,“每一次摁下快门都觉得那么沉重”。王定昶进入ICU拍摄最后一名死难者陈伟时,陈伟的妻子深情地抚摸着丈夫的脸,在丈夫耳边呼喊着希望他能奇迹般地醒来。“拍摄这样的画面,一天的心情都是灰暗的。”王定昶说。
王定昶、黄宗治和鞠焕宗在拍摄死难者“头七”的祭祀日时,在事故现场的死难者家属情绪失控,有的甚至哭晕了过去,当现场大批的摄影记者把镜头对准他们时,家属们大喊“不要打扰我们,请你们理解我们的心情”,几乎所有的摄影记者都放下了手中的相机,我们的心情同样是纠结、难受与内疚。
尽管拍摄这样的照片心情沉重,但新华社记者必须把这种悲伤的情绪传达出去,让世界了解这次事故的残酷。由于救助重症伤员的ICU病房和殡仪馆都是严格限制记者拍摄的,得到特许的新华社记者拍摄的照片均被50多家媒体采用,我们付出悲伤拍摄的照片收到了良好的效果。温州第二人民医院的院办主任与我们记者分别时,说:“欢迎你们再来,但千万不要再是灾难的时刻。”
大灾之前有大爱
灾难发生后,温州,这座“生意人”的城市涌荡着爱的暖流。记者在拍摄过程中深深感受到了温州人不仅仅只有钱,也有大爱。当大批伤员急需用血时,温州人连夜从城市的四面八方涌向血站,通宵排队献血,四天时间里共献血近80万毫升,帮助温州顶过了救助大批伤员急需的血液。作为本次事故的“软新闻”,我们觉得温州人的这种精神值得“赞一个”,徐昱和黄宗治也为此拍摄了温州市民踊跃献血的***片。还有大批的出租车主、私家车主,甚至事故附近的村民,他们无偿为伤员、家属、救援者,甚至为采访的记者服务,他们的身影都永远留在了我们的镜头中。而那些没日没夜救助伤员的“白衣天使”们更是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为此我们走进医院、走进ICU病房,拍摄了三组***片故事《80后医生曲巍:让爱和希望在ICU活着》、《不穿白大褂的心理医生》、《24小时守护的ICU》,照片被人民日报等媒体辟栏刊登,温州当地的报纸《温州都市报》甚至在7月28日当天用头版和二版大幅刊登了我们的8张专题照片。
摄影大会战:“全”与“精”的两难
上百名专业摄影师汇聚在温州,每个人的眼光不同、拍摄角度不同、对照片的理解也不同。每天,摄影师都会在网上看到反映事故不同的照片。作为新华社记者,我们首先必须全景式地拍摄这次事故的发生、救援和处置,告诉人们在这里发生了什么。这点我们做到了。
但要拍得“精”,则需要摄影记者“突破现场”的能力,执著的努力,还需要好运气。由于本次动车事故特别重大、网民质疑声不断、***调查组介入等原因,所以事故现场的封锁特别严密,警方的封锁线拉到了距现场200米开外,所以除了参与救援的消防系统摄影师之外,所有的照片几乎都是在200米外拍摄的,虽然新华社摄影记者凭着与当地长期建立起来的良好关系进入了现场,但往往10多分钟后就被铁警、特警等现场的工作人员清理出现场。这也决定了本次事故拍摄缺乏现场震撼人心的细节照片。
但我们不得不承认广大摄影师的智慧和敬业精神,杭州当地的一位摄影记者就爬上了事故现场对面的一座小山,山上全是坟墓,他就一直在山的高处蹲守,用长镜头拍摄了《事故现场通车》、《最后一位幸存者获救》等精彩照片。这样的蹲守值得我们学习和尊敬。
照片里的故事篇10
这天是新华社联合纽约国际摄影中心(ICP)举办新闻摄影国际培训班开办的第三天。中午1点下了课,扎西就背着摄影包直奔首都机场附近的一个马术训练场拍摄作业去了。按要求傍晚6点要赶回来上课交作业,往返路途需要两个多小时,再加上拍摄,时间着实不富裕,哪里还顾得上吃饭?
像扎西这样饿着肚子赶作业、听课的学员大有人在。
必需的实战训练
为期5天的培训,每一天都安排得紧凑而忙碌。
三名ICP的资深讲师,均是优秀的***片编辑和经验丰富的摄影师。课程安排中,除了与学员分享他们个人的成长经历和对于摄影、***片的见解,展示国际著名摄影师经典照片之外,大部分的时间是围绕着学员的作业进行点评、和学员们一起讨论、挑选、编辑***片故事。课程的目的是训练大家用***片讲故事的能力。
老师给大家布置了这样的作业:
作业一:每个人事先准备三张描述个人文化背景的照片,说明自己是谁,来自哪里,交代生活和工作的背景。
作业二:每个人事先拍摄一组由5至7张***片组成的关于小生意的***片故事,点评讨论后允许有半天时间补拍。
作业三:以“明星或陌生人的一天”为题,用两个半天的时间拍摄一组由5至7张***片组成的***片故事。
凯伦・马歇尔是以报道美国社会问题尤其是女性问题而知名的摄影师,同时也有丰富的授课经验。她说:“个人的文化背景作业,是非常好的破冰船。在纽约,我在很多课程的第一天,都会布置这样的作业。它能引发大家思考。关于个人、关于文化背景,其实可以有很多不同的方式来考虑,借由这个作业能了解大家是怎么想的,特别有意思!”
不少学员对这个作业一头雾水,有人随便选择了几张采访中拍的照片,也有的交了别人拍自己的照片。
学员刘宇提交的三张照片分别是自己的女儿,自己的家庭和一张在采访时的自拍照。他说:“我理解设置这个作业的目的并不是让摄影师提交自认为拍得最好的代表作,而是希望从照片中可以看出摄影师本人的生活环境、工作性质、兴趣爱好、社会关系等等。我选了老婆、女儿和我本人的三张照片。老婆是钢琴老师,她每年会在家里为她的学生举办两次音乐会。照片是当时为演奏孩子拍的留念照,没有任何技巧可言,没想到后来入选了‘新中国六十年’影展,可能照片从某种程度上反映出中国现代城市家庭生活的一个侧面。女儿15岁,今年中考,压力、逆反、追星等等这个年纪女孩所有的特质在她身上都有。我有意识地想记录她这一段的生活,这是其中一张。自拍照是去年在上海世博会香港馆里随手拍的,镜子里的人呈现出多面性,那就是我吧。”这样的照片让老师和同学一下子就对他的工作和生活有了大概的了解。
凯伦说,讲述文化背景,对于有的人来说是一种非常私人的陈述,而对于其他人来说则可能是人类学和历史学的观察。讲故事的形式有很多种,摄影也有很多种方法来表现一种人,一个地方的感觉和历史中的时间。她认为,有的学生对此完全没有想法,这并不是一件坏事,这样就能引发摄影如何去表现一个人和一个地方这样的讨论。”
这些对于中国学员来说非常新鲜的作业,是ICP培训的经典保留节目。
凯伦说,要让大家学会如何有板有眼地讲述一个故事,完成“小生意”作业是一个特别好的途径。小生意在世界各地都有,既简单又复杂,既能是个人的、非常独特的,同时又是普遍的。而5至7张是一个比较传统的数目,起到限制的作用,对于拍摄和编辑都提供了一个限定的框架。拍明星或陌生人的一天,则显出与拍小生意略微不同的讲述方式。你必须要聚焦于一个人,在有限的***片中表现出他/她的个性和身份、以及一些特点来。
娜迪亚・马斯里曾经是德国《国家地理》杂志的资深编辑,目前是******片编辑、策展人,自2005起在ICP任教。她说:“我特别喜欢‘明星的一天’这个作业。如果你是一个摄影记者,那么几乎总是在拍人。你需要与人和谐相处,需要和陌生人交流,需要赢得他们的信任。在这个作业中,摄影师首先要为故事找到一个合适的拍摄对象,走进他的生活。如果你的方法对了,就能花相当多时间和拍摄对象在一起。最理想的是一天24小时都在一起,记录下他生活中的所有方面,包括个人的生活与工作。其中有你想象中的画面,还有意想不到的瞬间。你需要设法翻越你们之间的藩篱,拍下私密而又特别的时刻,那些古怪的、搞笑的、安静的、亲密的瞬间,总之设法拍到好片子,讲述一个富有吸引力的故事。这是拍摄专题故事的摄影师常会碰到的情形,也是必需的实战训练。在完成作业的过程中,你要学会遴选,学会倾听,学会交流,学会赢得信任,学会在某一天中和特别的人相处,满怀希望地讲述一个有趣的故事。”
凯伦还说,因为很多学员是为通讯社服务的,主要的工作还是抓拍新闻,许多摄影师都没有受过训练怎么思考自己的拍摄和叙事,因此学习如何用***片讲故事的课程很有必要。
累,却大呼过瘾
“强度之高,压力之大,令人始料不及。每天不但要听课,还得认真琢磨作业拍什么、怎么拍。有的同学为了拍作业,甚至从北京中心跑到了六环外。直到交上作业的那一刻,我才如释重负。感情这上课比上班累多了。”培训结束之后,学员侯俊发出如此感慨。
的确,在这么短的时间内,要选好拍摄对象、进行构思、采访拍摄、挑选***片、编辑成组并不是一件轻松的事情。更何况很多外地学员对北京的环境和人物都并不熟悉。
第一次拍摄完成之后,在编辑课堂上,老师直率地指出每个人拍摄的***片故事存在的问题,大到结构内容,小到某张片子的用光、色温、曝光和角度、站位,有鼓励、有赞赏,也有苛刻、不留情面的批评。之后,再让大家讨论,提出改进的方法。
学员张玉薇说,刚开始压力好大啊,老师说话好直接,让人很没面子。
荷赛获奖者、人称“费大师”的费茂华的一张照片受到了老师、著名战地摄影师容・哈维伍的批评:“这张照片跟刚才那一张相比似乎不是一个人拍的,你好像是路过这里随手按下了快门。” 容・哈维伍毫不客气地说,“我能够感受到你的意***,但是我认为你应该调整自己的位置,来最好地实现你的拍摄意***。” 容・哈维伍一边说,一边还不断地蹲下站起地进行示范。几天培训下来,费茂华有了很深的感悟:“这也正是容・哈维伍想要教给我的拍摄之道:执着于自己的感觉和专业标准,而不是随意应付。拍摄任何一张照片后都问自己一个问题:我还有没有更好的选择?”
就像刘宇说的,老师是严谨的,他们其实并不奢望在短短几天内,学员们就可以拿出完美的作品,他们更在意的是拍摄―编辑―讨论―补拍―再编辑这样的过程。
“你能去补拍吗?”这是老师问得最多的一句话。
同时,每一个老师都不断地提醒大家:“消失在他的生活里,让他感觉不到你,拍到最自然的状态!”或是“要做一只趴在墙上的苍蝇!”“消失在壁纸里!让被摄者感觉不到相机的存在。”
他们总是不断强调摄影师要深入被采访者的生活,反映他们的多个侧面,力戒表面化、模式化地拍一个***片故事。因此要熟悉采访对象,与他们交朋友。学员岳月伟拍摄的“搬砖工”得到了老师的好评。第一次拍摄时,他只拍了搬砖工工作的情景,老师要求他再补充拍摄搬砖工生活的情景。经过补拍后,整个***片故事生动饱满起来。
“小生意”作业,李莹拍摄的是报刊亭。老师娜迪亚也要求她去补拍,选取从报亭内向外看的角度。因为“生意”是一个互动的过程,如果只从外向内拍,只关注了顾客的视角,而忽略了销售者的感觉,这个故事就不完整。
事实证明,不少学员补拍的照片都成为了最后***片故事的重点。
学员们经过一次两次乃至三次补拍,然后再次进行小组讨论和编辑,最后完成***片故事。经过这么一番磨练,最后出来的组照,甚至会让摄影师本人都觉得耳目一新。压力之下,大家也在感受着经过磨练后获得成功的愉悦。
尽管累,不少人大呼过瘾,而且对于整个过程很享受。
没有对与错,没有最好,只有更好
在培训中,老师给学员发了一张单子,上面罗列出了拍摄***片故事能保证视觉丰富性的***片要素:1.全景(OVERALL) 2.中景(MEDIUM) 3.特写或细节(CLOSE-UP or DETAIL)4. 肖像(PORTRAIT) 5.互动(INTERACTION) 6.特征(SIGNATURE) 7.连贯性 SEQUENCE 8. 关键点(CLINCHER)。所有这些要素每个老师在教学过程中都反复强调,谈论如何拍摄时如此,讲述如何编辑时也是如此。
在这次培训课程中,一堂***片编辑大课也让大家印象深刻。所有学员被分成六个小组,老师提供了50张讲述“美国老年囚犯”的专题照片,每组成员一起从中选出7幅,编辑成杂志需要的***片故事。这里,同样绕不开的也是***片故事八元素。
在两个小时时间里,几乎每一组的学员在编辑过程中都有激烈的争论:哪一张打头,哪一张收尾,中间的顺序如何,故事怎么讲……
学员郭磊说,对照片的遴选和排序过程,实际体现大家思想的交锋。这个过程,到处闪现思维碰撞的火花,比最终的编辑结果更重要。
最后各组编出的***片故事也不尽相同。各组代表陈述了自己的编辑理由,老师也发表了自己的看法,还拿出了美国、西班牙等国杂志刊登这组***片的版面,其中没有完全一样的***片故事。显而易见,故事是有多种讲述方式的。因此答案是开放式的,每种编排没有对与错,没有最好,只有更好。学员费茂华惊叹***片故事编排的复杂和多彩,他说自己学习到了一个秘诀,那就是尝试多种排序。
“我对故事的编排有些开窍了。”李文说,“同样的照片,经过不同的编排方式,就会出现差异化的效果。就像同样一个故事,从有些人口中讲出来好听,从有些人口中讲出来就乏味。这是因为有些人善于讲故事,他们知道哪些事先说,哪些事后说。”
在整个培训过程中,教学也是开放式的,老师并不是绝对的权威和真理,他们只说出自己的观点,并不强加给学生,而且让大家充分表达自己的观点。有一次,容带着他的小组学员们编辑一组交通协管员的片子,对于其中一张他不忍割舍,但其他的中国学员都认为那张不够好。颇为不甘的他问了若干遍后,大家还是说不要。“好吧,那就不要了。”容无奈的话语让大家都笑了起来。经过充分讨论之后,老师充分尊重摄影师本人的意见,让学员自己决定***片故事的最终呈现方式:“你要这张打头,还是这张?”“你看这样的顺序怎么样?”而学生将老师的思路与自己的想法进行对比,体会两者之间的差异,受益也是不浅的。
“黄浦一期”与“授之以渔”
在媒体竞争日趋激烈的今天,加强培训,提高摄影记者的专业化、职业化水平,对于新华社的摄影记者,乃至对于中国的新闻摄影人来说,都是必要而有益的事情。
新华社副社长周树春将这次培训比喻为“黄浦一期”。他在新闻摄影国际培训班的毕业典礼上说,在一个记者的一生中,总会有一次或者少数几次对他的职业生涯来说至关重要的培训,希望这次培训对于所有学员来说,能够起到这样的作用。
的确,每个人都在这个课程中收获了自己需要的东西。
“最后结业时,看着自己的照片在大屏幕上播放,忽然发现自己和很多同学的作品好像都换了一种气质,因为我们在培训中学到了另一种讲述故事的方式,另一种观察世界的方法,另一种表达自己的角度。”张玉薇说。
“在这次培训中,每一位老师都在‘如何观看’方面让我感到惊奇:‘你们看到这张照片中这个女演员的头发和地毯上的花纹正好呼应’、‘这张照片这里的音符标志说明了她的工作’、‘这张照片让我们感觉到她对自己的工作是多么热爱和喜欢’――照片中一些看上去微不足道的东西似乎总是能被这些老师发现,而他们提到的某些感觉也许摄影师在拍摄时也未曾想到。”费茂华说。
杨磊说,我将以一种新的方式来读***。
金良快说,我从知道怎么拍到明白为什么这么拍了。
李钢说,我们学会了寻找***片中内在的逻辑关系,学会了挑选照片构建自己的画面关联性,这是不同以往的思考方式和思维变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