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中学时期就读的学校坐落在前门楼子的西侧路边。前门大街也就成为我们孩提时代游玩的常去之处。每当提及前门大街,我们都充满感情!
前门,是她的俗称,她真正的名字叫正阳门。正阳门是北京内城9个城门楼子中最重要的一个城门,也是最雄伟、高大的一个。正阳门与箭楼和瓮城一起构成了一个完整的建筑群。这组建筑群的主要功能,是以***事防御功能、礼仪功能为主体。
过去的正阳门是“四门、三桥、五牌楼”,一圈瓮城连接着箭楼、城楼、东西闸楼等4个城门,箭楼前是三座石拱桥组成的“正阳桥”,其南即通向前门大街的“五牌楼”。瓮城里面是空场儿、铺舍、关帝庙和观音庙。瓮城是为防止从城内出兵或从城外退兵时,在开启城门过程中敌人随之杀入而建的防御工事。
清代正阳门由汉八旗中的镶蓝旗镇守,大城炮八门、制胜炮三门、神威炮九门、铁心铜炮四门、神机神枢炮一百零九门。箭楼门洞和瓮城左右的两个闸楼门洞都装有“千斤闸”,是紧急情况时可以迅速落下的、具有防御功能的闸门。正阳门箭楼也是京师内城九门中惟一敞开门洞的箭楼,专走皇家“龙车凤辇”。过去,守城官兵和行人要进出正阳门,须先从瓮城东、西两侧闸楼绕行进出瓮城,从城楼下的门洞进出城。瓮城和东西闸楼于民国四年为了城市交通建设需要而拆除。箭楼之南护城河上原有正阳桥现已不存,但是正阳门的核心建筑――城楼和箭楼至今完好无损地屹立在天安门广场南端(城楼)和前门大街北端(箭楼)。正阳门城楼通高43.65米,正阳门箭楼通高35.37米,均是中国乃至世界“城门”中最为高大雄伟的城楼和箭楼。
如此雄伟、高大的建筑出自何人之手?传说是刘伯温修建而成。
当年刘伯温建北京城,修到正阳门时已无银两,监工的徐达找他想办法,刘伯温掐指一算,让徐达派手下人把一个衣衫褴褛、又脏、又臭的沈万三找来,让他拿出钱来修城门楼子。沈说:我是要饭的,怎会有钱修城门楼子?刘伯温闻听此言大怒,命手下大板子伺候。重刑之下,沈万三终于求饶,用脚跺跺地说,钱就在这儿底下。按照沈的指点,果然挖出了大缸大缸的银子。
正阳门盖起来了。
挖银子留下的大坑后来积了很多的水,再后来水里又生出了鱼,“金鱼池”就这样产生了。
从正阳门出发,穿过箭楼往南,就是前门大街,清《京师坊巷志稿》中称“正阳门外大街”。
前门大街形成于明正统年间。其实元朝时,它就是城里人从丽正门――正阳门的前身,通往郊外的大道。
明朝,皇宫六部的官员们都在皇城里面居住、生活。太阳落山,所有城门都要关闭,里面的人再出不来,外面的人也进不去,于是,都悄悄地在城外置房子、买地。外省来京办事的官员也感到住在前门外比住在内城里面方便,长此以往,使前门外逐渐形成和发展为人口稠密的居民区和店铺众多的商业区。
明朝前期,前门外只有一条宽宽的大道;但到了后期,一些小贩在“大街石道之旁,搭盖棚房为肆。”前门大街逐渐形成。
清朝,商户们将“席棚”陆续改建成砖瓦结构的正式房屋,至此,前门大街成了三条街。《宸垣识略》记载:“大街东边市房后有里街曰肉市,曰布市,曰瓜子店。”“大街西边市房后有里街曰珠宝市,曰粮食店。”这种街道格局一直延续至今。
前门大街之所以能成为北京最繁华的一条街,与其重要的地理位置,历史发展和客观环境等方面因素分不开:
1、前门大街是明清两代皇帝每年到天坛祈谷、祈雨、祭天,去先农坛藉田的必经之处,也是外出狩猎、南巡的出京之路。每当皇帝途经此地,前门大街都要用黄土垫道,净水泼街,各家店铺悬灯结彩,热闹非凡。清《乾隆大驾卤簿***》《康熙南巡***》《乾隆南巡***》《皇都积圣***》等宫廷画作,真实地记载了皇帝出行在前门大街时的恢宏场面,成了名符其实的天街御道。
2、这条古道曾经是商人来京的必经之路。明朝迁都北京前后,大运河北端码头也从内城的积水潭移至城东南角楼外的大通桥,因此北京的商业中心也迁至前门一带。此外明扩建外城后,***府在此建房,“召民居住,召商居货,谓之廊房。”将浙江、苏州等地的富商搬迁到此,商人们有了落脚之地,形成了前门商业区。清朝乾嘉时期的文人俞清源在《春明丛谈》中曾这样描述过前门大街的繁华和热闹,“珠市口当正阳门之冲,前后左右计二三里,皆殷商巨贾,设市开廛。凡金银珠宝以及食货如山积,酒榭歌楼,欢呼酣饮,恒日暮不休。”可见其繁荣。
前门大街的名声逐渐响誉全国乃至世界,外地人说:没去过前门大街就等于没到过北京。于是天南海北、南来北往的人们到北京后,都必到前门大街,人气也延续兴旺了几百年。清人赞颂:“正阳门外最堪夸,王道平平不少斜。点缀两旁好风景,绿杨垂柳马缨花。”到了民国初年,人们又从“大前门”香烟盒上领略了前门楼子的风采,这品牌也用到了今天。当年能抽得起“大前门”香烟的人,都是有一定身份、收入较高的“白领”阶层。
3、前门还是北京城的交通要道。清末在前门箭楼东西两侧建成了京奉线“京奉铁路正阳门东车站”(1901年)和平汉线(1906年)的“正阳门西站”之后,推动了前门地区各方面的快速发展;车站以客运为主,货运次之,是当时中国最大的火车站,也是最大的铁路交通枢纽。由于火车的运输能力大,虽给这一地区带来了众多的旅客和物资的繁荣,但也经常造成交通拥堵。1915年由时任内务总长兼北京市***督办朱启钤主持,聘请德国建筑师罗斯凯格尔制定改造设计方案,对前门一带进行大规模的改造施工,并于当年6月16日开工,历时半年时间,于当年年底完工。工程包括:箭楼北侧瓮城拆除,正阳门两侧各开门洞两座,使交通畅通。新建马路缓解交通拥挤状况,同时又对正阳门城楼等古建筑进行改造、修缮和美化,使车站周边环境发生了很大变化。
岁月流逝,随着历史的发展,正阳门火车站的站名先后六次产生变化,依次为:正阳门东站、前门站、北京站、北平站、北平东站、北京站等,反映了20世纪中国社会和北京铁路的时展与变化。
正阳门车站自诞生之日起,见证了中国现代史上无数的重大历史事件。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志士吴樾刺杀受清***府派遣准备出洋考察的五大臣,发生在这里;1912年孙中山北上,袁世凯在这里主持欢迎仪式,欢迎者达数万人;1924年孙中山扶病北上,和10万民众到这里迎接;同年,孙先生病逝,其灵车也是由正阳门东站南返浦口;1924年,冯玉祥发动“北京”并在这里安营扎寨;1931年“九・一八”事变爆发后,500多名北平学生组成的“南下救国示威团”也从这里出发;新中国成立前夕,在这里亲自迎接***进京;新中国成立后,首次对苏联进行国事访问从这里启程;朝鲜******、越南******造访中国从这里开始友谊之旅;抗美援朝志愿***的英雄代表们从这里凯旋,亲自到车站迎接……
作为平汉铁路起点的正阳门西站,在1958年被拆除。
到1928年前门商业区开始走下坡路之前,这里一直是老北京的商贾繁华之地,许多著名的老字号就发源于此,比如全聚德烤鸭店、瑞蚨祥绸布店、同仁堂药铺、六必居酱菜园等,直到今天仍然长盛不衰。
全聚德烤鸭店能够把生意做得如此之大,如此之强,历史上还有这样一个传说――招牌上的“德”字少一笔,使得全聚德的买卖越做越大、越做越强。传说当年杨掌柜请的那位叫钱子龙的秀才来给写店里的招牌――全聚德三个字,钱秀才虽然书法艺术造诣高,但有一个习惯,就是每次写字前都要先喝上两口酒。他虽好喝酒,但没有酒量,一喝就高,一高就免不了出错,这回就让杨掌柜的赶上了。钱秀才酒足饭饱后,挥毫泼墨,留下了他的墨宝。杨掌柜的求字心切,看到字写完了,马上叫人收拾起来。当他事后再拿出来仔细欣赏时,发现“德”字的心上少一横儿,但已无计可施,只能将就着用。
无巧不成书,钱秀才的“笔误”与全聚德创业时的情景十分巧合,杨掌柜当时请了13个伙计,加上他,店里一共有14个人。所以有人猜测钱秀才故意装醉写错,实际是为了让他们同心协力,就有意把15画的德字写了14画,警示人们要同心、同德,心上不能横着一把刀。因为在人的心里少了这把“刀”,使得全聚德的烤鸭生意越做越大,成了百年老字号。
再说说乾隆皇帝***牌匾“都一处”的事儿。“烧麦”原本是应时小吃,摆摊儿的王掌柜苦心经营多年,虽说从地摊儿“练”到了自己的二层楼的铺子里,但十几年下来还是生意平平。
有这么一年的三十晚上,街上的铺子全都关了门,唯有王家的铺子里还有老板和几个伙计支应着铺子的生意。快到半夜的时候,店里来了三个人,从穿戴上看像是一主二仆。主仆三人在伙计的热情招待下,对小店醇香的美酒、可口的小菜赞不绝口,情有独钟。主人模样的人问伙计:“你们这个酒店叫什么名字?”“小酒店没有名号。”伙计答道。来人看看四周,街上静悄悄,人们都呆在家里过大年。“这时候还不关店门的酒店,京城只有你们这一处了吧?我看就叫‘都一处’吧。”伙计以为是客人的酒话,也没在意。过了没几天,紫禁城里派人给酒店送来了一块写着“都一处”的牌匾。这时大家才知道,三十晚上来喝酒的人是乾隆皇帝。
从此,酒店靠着乾隆爷的“都一处”招牌,又赶上几个伙计不满待遇低、工钱少,诚心“作贱”东家――炒菜的多搁油,作烧麦的往馅儿里多放作料,来打酒的使足了劲儿多给……结果,食客们都说“都一处”的酒分量足、饭菜味道香,买卖越“作”越火。
前门大街上的鲜鱼口原来叫线市口,街上都是卖针头儿线脑的。清朝末年的时候,这里卖鲜鱼的多了起来。一天,一个老者把买回的一尾活鲤鱼放进水缸,鱼的全身都变成了金黄色,煞是好看。过了一夜,第二天再看时,金色的鲤鱼不见了,水缸里堆着大半缸的金子,他的生活彻底发生了改变。
为了答谢“金鲤”,从此以后,他每天都到鲜鱼口买活鱼,拿到正阳门箭楼前的护城河里放生。此行带活了鲜鱼口的活鱼买卖,于是,人们便把线市口改叫鲜鱼口了。
前门大街的买卖“火”,前门大街的买卖多,前门大街的故事也多;前门大街的历史长,前门大街的变化大,前门大街越变越美……
前门大街留给人们的记忆肯定会越来越深刻!
(本文部分内容参考北京市崇文区文化委员会、崇文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编著的《前门的传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