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关于“负心汉”一类题材的文学作品在各种题材中都被广泛的引入,在戏曲里尤其多,是我们在研究戏曲时不可忽略的一种重要的类型。旧社会有“痴心女子负心汉”,就是人们对这类型故事的总结。它的发展过程中出现了较多的同类型作品。对于这类题材的作品及其历史过程进行研究,是理解文学素材与时代紧密结合的一个重要的切入点,同时也是文学史上的一项必要工作。我着重研究宋元戏曲作品中关于“负心型”故事母题以及不同时代的不同作家对这一母题的处理,并在分析作品中的人物和思想特点的基础上探求对传说历史题材的继承和创新。
关键词:宋元戏曲 负心汉 科举 理念
中***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026X(2013)11-0000-01
一、“负心型”故事的释义
本文中的“负心型”故事是指文艺作品中叙写贫苦的或身处落魄的读书人得到女方的帮助,登第前海誓山盟,科举高中后为了攀附权贵,另结新欢,不惜遗弃患难的妻子,甚至对其加以残害。这类型作品的处理手法大致分为两种:一种是女子含恨而死,而男子被超自然的力量所杀;另一种是女子在历经千辛万苦或由于意外机缘得到有力者的支持后,双方最终以团圆收场。这种模式的作品在宋元戏曲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并且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二、“负心型”故事的创作情况
“负心型”故事在宋元戏曲中占有重要的份量,各种不同样式的戏曲如南戏、杂剧、传奇中的剧目都很多,而在南戏中尤其多。
“明代著名戏剧家沈Z曾集南戏中的婚变戏名写了《书生负心》散套,其中《刷子序》曲云:‘书生负心,叔文玩月,谋害兰英;张协身荣,将贫女顿忘初恩,无情李勉把韩妻鞭死,王魁负倡女亡身;叹古今,欢喜冤家,继着莺燕争春,’其中述及的剧目《陈叔文三负心》、《张协状元》、《李勉负心》、《王魁负桂英》、《欢喜冤家》等剧目,无一不以谴责负心郎为主旨的负心婚变戏。”①
早期的“负心型”故事,结局大多是女子含恨自杀,寻夫报仇,男子遭受报应,被超自然的力量杀死,这类型的结局体现了人民对善恶自有报的朴素愿望,对忘恩负义的谴责,最有代表性的剧目是南戏《赵贞女蔡二郎》和《王魁负桂英》等。后期则出现了结局大不同的另一类负心型故事,在这类型故事中,女主角出乎意料之外得救,与男主角团圆收场,如《张协状元》。还有一种值得注意的模式,即“不负心模式”,在这类型作品中,男主人公完全被塑造成了正面形象,具有代表性的作品有《刘知远白兔记》、《琵琶记》、《荆钗记》等。从“负心型”故事的发展脉络我们不难看出宋元戏曲作品中对男性越来越维护的倾向甚至从谴责到同情的一种趋势。
三、同类题材的不同结局
同样的题材,被不同的作家写成不同类型的作品,却演绎出迥然不同的旋律。虽然同为反映“负心”的作品,由于依托的文化背景的差异,创作主体的差异,“负心型”故事出现了不同的结局,展现了不同的风貌。
早期的“负心型”作品取材于民间,被民间艺人直接搬演在舞台上,结局也反映了最广大人民愿望,体现了他们朴素的褒贬思想。而后期的作品则大多改编自早期作品,一改早期的悲剧结局,都以大团圆收场,虽然题材相同,但剧作主题,故事结局,主要人物的思想性格等已发生了彻底的改变。
“这一系列的剧作显示出从民间南戏发展到文人传奇的过程当中,负心婚变戏主题发生的变化,由早期的‘负心一雷劈、索命’衍化为‘负心一和解、团圆’,再到‘不负心一团圆’。这其中 《张协状元》是过渡的桥梁,显示出南戏由民间化向文人化的转变。”②他的大团圆结局对后期的“负心型”故事的创作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在南戏《张协状元》出现之前就已存在《张协状元传》,虽然原本未保留下来,但是结局是王贫女被张协害死了,并非现在看到的结局。
《赵贞女蔡二郎》(原本已散佚),据徐渭《南词叙录》:“即伯喈弃亲背妇,为暴雷震死”。大致讲述了蔡二郎高中状元后,入赘相府,一去不复还,对父母“生不能养,死不能葬,葬不能祭”,他的结发之妻赵五娘在家伺候公婆,公婆去世后,她罗裙包土,自筑坟台,而后身背琵琶,上京寻夫。蔡伯喈非但不相认,反而对五娘纵马踏死,他被五雷轰顶这种结局,反映了人民善良的愿望和下层民众质朴的趣味。
而元代晚期高明的《琵琶记》不仅仅改变了故事结局,原剧的主题思想,人物性格,创作意***也彻底的改变了,结局是一夫二妻的大团圆结局。在剧中,作者满怀同情的塑造了蔡伯喈这个不能左右自己命运的读书人的形象,他的所有选择都是被逼无奈,而不是出于自己的意愿。这是蔡伯喈的悲剧,也是整个封建社会读书人的悲剧。作者在宣扬封建社会的伦理道德的同时,也揭出了忠孝不能两全的矛盾。
得以流传下来的“负心型”戏曲作品,大都被改编成了男子不负心大团圆的结局,这其中的原因何在?首先,早期的“负心型”作品,大多出自民间艺人之手,他们的创作代表着劳动人民的趣味,对封建统治者给予无情的揭露,而后期的作品大都出自文人之手,他们对早期的“负心型”故事加以改编,是出于维护士大夫阶层的利益的需要,也是巩固封建统治的需要。其次,中国文学传统中的理想主义结局也是一大原因。虽然在早期的“负心型”作品中,男子都得到了应有的惩罚,但善良的女主角的毁灭也留给观众深深的遗憾,所以改编后的作品也符合人民的愿望。王国维分析:“ 吾国人之精神,世间的也,乐天的也,故代表其精神之戏曲小说,无往而不著此乐天色彩,始于悲者终于欢,始于离者终于合,始于困者终于亨。”
四、作品的艺术特色
由于时代的局限,不同时期的作品其艺术特色是不同的。
早期的“负心型”作品大多出自于民间艺人之手,但是普遍具有很强的战斗精神,悲剧气氛也很浓郁,从整体上来说,还处于稚拙阶段,往往用想像、夸张的浪漫主义手法,通过奇特的艺术构思,表达难以实现的愿望或对理想世界的追求,如《赵贞女蔡二郎》中蔡伯喈被天打雷劈,《王魁负桂英》中王魁被鬼捉了去,在现实生活中都是不可能的事情,而这种幻想出来的结局其实也表现了对现实的不满和抗争。剧中人物形象鲜明,对人物的塑造也比较平面化,类型化。早期的“负心型”作品中塑造了一类型的人物男主人公都是空有满腹经纶却冷酷,麻木不仁的读书人,为了一己私欲毁掉女性的幸福。
《张协状元》更多地保留了南戏的本来面目,残存着从说唱过渡的痕迹,无论是语言,故事情节,还是人物的塑造都有很大的进步。故事情节分两条线索进行,为后来戏曲中惯用的双线结构开了先河。人物塑造也比较成功,从张协初遇贫女到二人再度成婚,张协对贫女的态度都发生着戏剧性的变化,从落难相依到中举后抛弃再到杀害,是一步步深入发展的过程。
《琵琶记》则代表着南戏的最高成就,也标志着传奇的初步形成。采用了现实主义的创作手法,完全改变了最初的“冥报”的结局,情节与《张协状元》中贫女被救,并与张协团圆的结局相比也比较可信。成功的塑造了蔡伯喈和赵五娘的形象,把蔡伯喈的优柔寡断,委曲求全和赵五娘的富于牺牲精神表现的淋漓尽致,在塑造人物形象时尤其注重对人物心理的描写。结构上两条线索并行发展,同时向观众展示二人的境遇,也展示了广阔的社会环境,起到很好的表达效果。在语言运用上,给两位主人公安排了不同的语言风格,赵五娘语言本色,蔡二郎语言辞藻华丽,不同的语言也加强了作品的戏剧性。
注解:
①蒲生华,婚恋主题的南戏及其爱情观,青海师范大学民族师范学院学报,2009.11,第20卷第2期
②刘叙武 刘赘,从南戏《赵贞女蔡二郎》到传奇《琵琶记》,温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7,第21卷第4期.
转载请注明出处学文网 » 浅析宋元戏曲中的“负心型”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