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夕经典歌词篇1
2、不介意孤独,比爱你舒服——《献世》
3、一切还有年轻可以倚恃。——《曾经》
4、你离开了,却散落四周。——《左右手》
5、他的糖浆是你的砒霜。——《知情识趣》
6、不是爱不起,只是伤不起。——《伤不起》
7、让我感谢你,赠我空欢喜。——《花事了》
8、我就是我,是颜色不一样的烟火。——《我》
9、感情不必拿来慷慨。——《因为爱,所以爱》
林夕经典歌词篇2
林文月在其译著的《源氏物语》的洪范新版序中表达了自己未能参考丰译的遗憾,同时也庆幸通过***完成译作形成了自己独特的翻译风格。“于今思之,反倒庆幸蒙昧中摸索前行,至少建立了属于自我的译风。”[2](紫式部,3)林译本与其他诸译本译风的不同从对原文中和歌的翻译上就可见一斑。
一、《源氏物语》中的和歌概况
“和歌”即日本的古典诗歌,是日本韵文学最古老的形式之一。《源氏物语》中共有795首和歌,均为5,7,5,7,7的三十一音节组成的和歌中的短歌。795首和歌数量不可谓不庞大,因此和歌是这部巨著的重要组成部分。日本江户时代著名国文学家本居宣长曾在他的《紫文要领》中对《源氏物语》中的和歌做过这样的评价:“欲知歌道之本意,宜精读此物语,领悟其情味;且欲知歌道之风采,宜细观此物语之风采以领悟之。此物语之外则无歌道;歌道之外则无物语。歌道与此物语其趣全同。盖夫论辩此物语之事之前,即当先知歌道之论。咏歌者之情趣,当全为此物语之情趣也。”[3]本居宣长的评价说明了《源氏物语》中的和歌质量之高堪称日本和歌的典范;想要领悟《源氏物语》的内涵则必须理解其中的和歌。由此可见和歌与《源氏物语》密不可分的关系。五十四帖《源氏物语》,每一帖均有数量不等的和歌。这种散文叙事夹杂和歌的形式恰如中国唐代的传奇,宋代的话本以及元明清古典小说中散文与韵文相结合的形式。
既然和歌在整部《源氏物语》中占有如此重要的地位,那么译者在翻译时自然是绞尽脑汁以期体现出和歌的原意和风韵。林文月在其修订版序言中说道:“我译《源氏物语》,虽然采用白话文体,但是在字句的斟酌方面,也努力避免陷于过度现代化,尤忌外来语法的羼入,依次试***把握比较典雅的效果。也就因为这个缘故,全书共出现的795首和歌,避免采用白话诗的译法,而自创三行、首尾句押韵的类似楚歌体形式。如此,在白话的散文叙事之中时时出现比较古趣的诗歌,或者可以使人在听觉和视觉上,有接近原著的典丽感受。”[4](紫式部,24)
二、楚辞体与《源氏物语》中的和歌在形式上的相似
属于阿尔泰语系的“粘着语”日语与属于汉藏语系的“孤立语”汉语之间存在明显差异,所以和歌的音数律不像中国的诗词格律规定的那么严苛,但音节的数量也仍需遵守一定的限制,如和歌中的短歌就需遵守5,7,5,7,7三十一音节的规定。林译本中将和歌译为三行楚辞体,楚辞采取三言至八言参差不齐的句式,篇幅和容量可以根据需要任意扩充。比起有严格格律要求的五言绝句或是要求诗句字数整齐划一的七言律诗,楚辞灵活的形式更加贴近和歌,从而达到林文月所说的在视觉上产生接近和歌的效果。
如第一帖《桐壶》中的第一首和歌,原文如下:
限りとて別けるる道の悲しきにいかまほしきは命なりけり林译本译文为:生有涯兮离别多,誓言在耳妾心苦,
命不可恃兮将奈何!
三、楚辞体译文符合和歌具有音乐性的特点
“和歌”一词中,“和”即意为“大和民族的”,而“歌”则意味着这种文学形式本身抑扬顿挫,可以吟唱,这说明“和歌”原本是由音声语言形成的文学表现。[5](姚继中,86)“若将日本和歌与中国古典诗歌相比较,仅就音律而论,和歌的发声与腔调与其说是‘吟’,毋宁说更接近‘唱’。”[6]这是由于汉语和日语的语言特点不同而造成的。汉语中每一个汉字都有其固定的发音与含义,而日语往往多个假名才对应一个日语汉字。因此和歌在节奏方面与节奏整齐划一的五言绝句,七言律诗不同。和歌的律拍为双音,按照叠加原理节奏应成偶数音拍。和歌遵循“5,7,5,7,7”三十一音节的格式,五音是律拍的一次性相加,为最原始的节奏;七音是律拍的二次性相加,为后起的节奏。节奏首先必须能够***表达一个以上的***意群,其次必须是一个***的韵律单位。换言之,节奏内部不能有明显的停顿,节奏之间必得有一定的休止。因此比起中国的五言律诗和七言绝句,和歌更多的接近为“歌曲”的形式。楚辞的直接渊源是以屈原的《九歌》为代表楚地民歌,因此用同样具有音乐性的楚辞体来翻译和歌是在合适不过的了。
在语音层面上,楚辞体中的叠词和语气助词“兮”就带来了明显的音乐效果。[7]如林译本第四帖《夕颜》中光源氏唱和夕颜的第一首和歌:
夕颜华兮芳馥馥,薄暮暗昏总朦胧,
如何窥得兮真面目。
首句“夕颜华兮芳馥馥”中“馥馥”这一双声叠韵词的使用就形成了一定的音乐效果。其次,“兮”古音为a-,“这一长元音反复而有规律的出现,使得整个语音过程处于相对统一的音高、音节系统之中,从而完成了文本由辞向音的转化。”[8]
从诗句结构层面上来看,王次炤在《音乐美学》一书中说到:“完整对称的结构是呆板的,在音乐中完全的对称也有类似的效果,因此在音乐中的再现往往是变化的再现,我们经常用A-B-A来表示。”[9]林译本中的和歌翻译首句均译为“OOO兮OOO”的“九歌”体,末句又译为“OOOO兮OOO”的形式。楚辞体中的“兮”字就相当于音乐旋律结构中的B的作用,通过连接两个对偶或近似对偶的句子成分,或是连接内在情绪与自然现象,通过并不完全对称的 结构,形成了自然灵动的音乐性。如林译本《夕颜》中最后一首和歌:逝者逝兮去者去,
生离死别两成空,
萧条暮秋兮独思虑。
首句“逝者逝兮去者去”中的“兮”字连接的“逝者逝”与“去者去”就为对偶的两个句子成份。而末句的“兮”字连接的“萧条暮秋”和“独思虑”则一为自然环境,一为心理活动。对称与不对称相结合,整体上形成了音乐中变化的再现。
由于在语音层面与诗句结构层面上的特点,楚辞体具有显著的音乐性,因此用来翻译同样具有音乐性的和歌是十分恰当的。
四、楚辞体中的“兮”与和歌中感叹词的语义相似
和歌中常有表达咏叹之意的助词,这些表达咏叹之意的助词往往语感十分微妙,只能通过阅读原作“意会”而很难通过翻译“言传”。如上文中引用的《桐壶》帖中的第一首和歌原文中,なり是表示断定的助动词なる的连用形,けり是表示咏叹的助动词。而“中国古典诗歌除早期的骚体用‘兮’字外,很少在句中插入感叹词。”[10]若译为五言绝句或两首七言律诗就很难直接表现出感叹之意,只能通过字里行间来揣摩出作者的情感。在这一点上,楚辞体中的一个“兮”字就承担起了咏叹的作用。闻一多在《怎样读九歌》一书中总结了《九歌》中“兮”字的用法,闻一多认为“《九歌》中的“兮”字,“竟可以说是一切虚字的总替身”。[11]因此九歌体中的“兮”字除了作为泛声符号充当语气词表示语音持续,增强所表达的悲伤,愤慨等情感外,“本身自然地兼有许多虚词的文法作用。”[12]楚辞体中的一个“兮”字,便可巧妙地承担起日语中含有微妙感情因素的助动词或终助词在和歌中的作用。因此林译本的楚辞体的翻译,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如何翻译和歌中表示咏叹之意的助词的问题。
五、楚辞体的美学特征与日本“物哀”文学思想的一致性
“物哀”(物のあはれ)是日本传统文学的重要概念,是由本居宣长正式提出,其最初是针对和歌的本质。作为日本审美特征源头的和歌,“物哀”便是其中心思想,代表了日本民族的审美情趣。他认为“从神话时代至今,乃至无穷之后世,所咏和歌,皆可以‘物哀’一次归纳之。”[13](姚继中,52)所谓“物哀”,“物”指的是外在的客观事物,“哀”则表示人的主观感受。简而言之,“物哀”即是指人触景生情,心有所动而自然流露出的情感。林文月在其译本的修订版序言中说道:“当人的主观情感受到外在客观事物的刺激而产生反应,进入客观融合的状态,即呈现出一种调和的情趣世界。”[14](紫式部,23)“物哀”的“哀”依附于“物”,“物”赋予“哀”一种具体的存在性。[15]“物哀”表达的是对四季风物的感受:“春有花开夏鸟鸣,秋日明月冬雪冷”。纤细典雅的自然景观往往牵动着对日本人的内心情感。
“物哀”论随后被本居宣长运用于理解整部《源氏物语》。他在《<源氏物语>玉の小栉》一书中提出了《源氏物语》的主题思想是“物哀”这一观点。[16](姚继中52)和歌具有抒情性的特性,自然大大渲染了小说中的“物哀”情绪。“夫和歌者,托其根于心地,发其华于词林者也。人之在世,不能无为,思虑易迁,哀乐相变,感生于志,咏形于言;是以逸者其声乐,怨者其吟悲,可以述怀,可以发愤;动天地,感鬼神,化人伦,和夫妇,莫宜于歌。[17]《源氏物语》中的和歌绝不是作者为了作和歌而作,而是小说人物抒发情感,从听觉上交流思想的一种重要媒介。林文月用楚辞体作为和歌翻译的形式,我认为除了两者在形式,感叹词的使用与音乐性方面的相似之外,楚辞体绝佳的抒情性与浪漫主义的美学特征与和歌的“物哀”的不谋而合是最重要的因素。对于和歌的翻译,仅仅做到形式的相似,语义的准确传达是不够的,如何在翻译中尽可能地展现出和歌中的“物哀”的审美思想才是关键所在,因为“物哀”是日本传统文学的精髓,不能传达出“物哀”精神的话,读者也就无从理解日本文学的民族特色。
鲁迅在《汉文学史纲要》中对楚辞的美学特征做了简明扼要的概述:“逸响伟辞,卓绝一世,后人惊其文采,相率仿效,以其楚产,故称楚辞。较之于《诗》,其言甚长,其思甚幻,其文甚丽,其旨甚明,凭心而言,不拘矩度。”[18]“其言甚长”是说楚辞体的作品行文较长,这一点并不适用《源氏物语》中短歌的翻译。林文月为此独创了三行楚辞体来作为和歌翻译的媒介,但仍保留了楚辞体其余的美学特征。
“其思甚幻”指的是楚辞体作品具有丰富奇特的想象。楚辞与楚地的原始神话、祝祭巫术等宗教活动有着密切的关系。《源氏物语》中涉及神鬼宗教的情节也并不少见。如林译本第九帖《葵》中光源氏正妻葵姬被忧思过度以致灵魂出窍的六条妃子的魂魄附体时所作和歌:
叹妾魂兮空飘荡,
云游西东无定时,
盻结裾端兮息魑魉。
此处诡谲的楚辞体的译文传神地表现出六条妃子对光源氏薄情的怨慕悲伤,恰如,《九歌·湘夫人》中湘夫人思君不至时心无所依的怅然。楚辞体译文还原了原文中凄艳神秘的氛围。
“其言甚丽”说明楚辞体作品词藻典雅优美。楚辞的意象极为高洁优雅,如《九歌·湘夫人》中就有大量的关于香花香草的描绘。1968年因此用同样大量描写优美自然风物的楚辞体来翻译表现热爱自然的审美情趣和文学观的和歌显然是非常适宜的。如林译本第四帖《夕颜》中夕颜写于扇面的一 首和歌:
白露濡兮夕颜丽,花因水光添幽香,疑是若人兮含情睇。
“其旨甚明”意为楚辞体作品的意旨十分明确。楚辞中的客观景物都被诗人寄托了自己的情感,运用“比”的手法,将自然景物赋予了更多的意义。典型的楚辞的代表作《离骚》之中,“香草”便喻为忠贞,“美人”便喻为明君,香草美人的意象寄托了屈原忠君爱国的思想。和歌之中诸如“雪月花”之类的优美的四季风物也往往被日本人用来寄托“物哀”的情绪。《源氏物语》的和歌中,“花”与“月”这两个意象大量出现,“花”多是用以比喻风华绝代的光源氏或是文本中与光源氏有情爱纠葛的女子。如上文所引用的林译和歌中,被白露濡湿,幽香脉脉的夕颜花便是用来比喻容貌秀丽的光源氏,借夕颜花来表达了夕颜对光源氏的倾慕。“月”这一意象由于其高悬于夜空,可望而不可及的特点,常被光源氏用来寄托思美人而不可得的情感。如林译本第八帖《花宴》中光源氏试探坐在帘后的胧月夜时所做和歌:
月朦胧兮途茫茫,光隐山后失清影,何时重现兮常彷徉。
这首和歌中光源氏就是以朦胧月光比喻之前夜晚偶遇而之后遍寻不着的胧月夜,以朦胧月光寄托了自己由此引发的徘徊相寻的哀苦之情。
综上可知,楚辞体的美学特征与和歌之中“物哀”思想的吻合使得楚辞体成为了和歌的最佳译文形式。
六、结束语
林文月出生于上海的日租界,幼时接受的便是日语教育,直到13岁返回台湾居住时才开始接受中文教育。双语的教育背景加上学贯古今的文化底蕴也使其成为了台湾中***较文学研究的佼佼者。《源氏物语》的中译本是林先生五年半的心血之作,她用深厚的中国古典文学造诣,清丽的笔触用中文再现了千年之前日本平安时代的风雅。尽管林先生为书中的和歌翻译而首创的三行楚辞体在格式,语义,音乐性和思想上很大程度上贴近了原诗,然而翻译本身就是一门不完美的艺术,她在其译本的注释中也时常遗憾由于中日语言文化的差异未能精准传神地翻译出原作和歌中的一些精妙之处。但正由于翻译的不完美,才给广大的学者和读者留下了继续雕琢的空间,也使得这部译著保持的长盛不衰的魅力。
参考文献:
[1][2][4][14][日]紫式部,林文月译.源氏物语.译林出版社,2013.
[3]曹顺庆等.东方文论选.四川人民出版社,1996,(782).
[5][13][16]姚继中.《源氏物语》与中国传统文化.中央编译出版社,2010.
[6]武继平.日本和歌的节奏.外国文学,2011,1,(45).
[7][8]沈亚丹.楚辞文本的音乐结构及其呈现形式.艺术百家,2012,6:175.
[9]王次炤.音乐美学.高等教育出版社,1994,(56).
[10]金中.论和歌和俳句的翻译形式.******外国语学院学报,2011,3:78.
[11][12]郭建勋.再论楚辞体与七言诗之关系.中国楚辞学-2009年深圳屈原与楚辞学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17:73.
[15]郑民钦.和歌美学-人文日本新书樱之辑.宁夏人民出版社,2008,(51)
[17]彭恩华.日本和歌史.上海:学林出版社,1986,(51).
[18]鲁迅.汉学史纲要.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370).
林夕经典歌词篇3
他演戏、唱歌、主持、玩服装设计,明年还将首次掌镜拍电影,他是演艺界真正优秀的长青力量,胆识与智慧并重的代言人。2015年的夏天,我们又看到了场精神、气质高度同步的美妆合作,纽约护肤潮牌科颜氏与他有爱牵手,推出科颜氏亚马逊白泥净致面膜古巨基限量版。多有看头?《精品购物指南》就一次性铺开来给你看。
迄今为止,我都觉得他是一位极优秀的歌手。如果你中意粤语歌,并对粤语歌坛有所了解的话,在他这一代的歌手当中,古巨基这三个字绝对算得上是一个应该被记住的名字。外形虽算不上逆天颜值,但也实在清新干净,有着香港偶像的标准型格,一双眼睛望住你时,也足够将人顺利吸引。你知道吗,在2003年到2011年间,林夕给单一歌手写词最多的就是他,超过了陈奕迅和杨千谩42003年的《必杀技》开始,林夕几乎包办了他每张专辑的作词,可见其真的偏爱。难得之处还在于,在小情小爱氛围浓重的粤语歌坛,古巨基对于音乐上的定位却相当独树一帜。他的每一张专辑,都是围绕着一个主题来制作,从2003年的《游戏・基》到2011年的《大时代》,全部都是概念专辑。《游戏・基》,就是以电子游戏作为主题,这源于他本身就是一个游戏迷;再如2004年的《大雄》,以动漫为主题,连封面都像是一本漫画,还有像2008、2009年推出的《Guitar Fever》和《Strings Fever》则是把概念从歌词回归到乐器之上,古典吉他和大提琴的听觉盛宴,在当时的香港乐坛可谓是一次精雕细琢的“大师作品”,在音乐上付出的诚意令人感动。即使这么多年过去,再听这些歌,依然都觉得好经典,依然都会单曲循环。虽然大家更买单的可能还是《劲歌金曲》《爱与诚》《好想好想》这些朗朗上口的大情歌,但商业与自我能做到如此出色,本身就是一种智慧。
有些人的红,红得特别精专,像陈奕迅,你能想到的一定是他的歌,公认的好嗓子,像刘德华,你想到的往往更多的是他的戏,公认的演技精湛,而他大红大紫于偶像剧,却握着一手好歌,如今又再次名声大噪于某歌唱类节目,并活跃于时装设计的舞台,还正在为明年要执掌的电影做筹备,怎么定义他?还真的不太容易。不过,在传统的认知里,精专应该与清减有关,但可能也有这样一种漫不经心的优秀与例外,活得够丰富与有凭靠,却又不拘泥在固有的框框里,是另一种自由与勇敢,很美。
2014年一首《致少年时代》,又是林夕的诚意之作,也是基仔对于少年时自己的深情回首,面对自己的过往显得更加坦诚和留恋,仿佛也是对于一个时代的缅怀,正如歌词中所写:“从前全为怕考试渴望能大个,今日我偏担起更深功课,嫌从前未算闯够祸亦无悔当初,成熟催促爱玩的你已懂得太多。”
好的音乐,什么时候听都不迟,是金子总要发光的,智慧和胆识这种东西,最终都是为了将快乐攥在手里。
林夕经典歌词篇4
2、第二首《七友》,这首歌曲是一首非常经典的写友情的歌,由香港歌手梁汉文演唱。
3、第三首《眼睛不能没眼泪》,这首歌曲是古巨基的一首粤语歌曲,一经发行就获得了第六届劲歌王颁奖典礼金曲奖。
4、第四首《献世》,这首歌曲是由周杰伦作曲,林夕作词,陈小春演唱的一首歌曲。
林夕经典歌词篇5
国际上许多学者对萨满习俗的考察和研究,一般归于对“萨满教”(Shamanism)的研究,中国学术界通常也使用“萨满教”一词,但谁都知道,萨满在中国北方诸民族中的传承由来已久,它从形成的时候起就是一种原始的民间崇拜和信仰的产物,其传承和传播完全处于一种自发的状态之中,属于信仰文化或巫术文化的范畴。直到今天,“萨满”绝非一种现代意义上的“宗教”,它的传承和传播方式,仍然是一种巫术行为,也可以称之为萨满巫术。这样看来,萨满信仰属于中国巫文化系统,或者说它是中国巫文化的一种特殊表现形式。
中国的巫文化是一个历史悠久,内容十分庞杂的系统,根据历史文献记载和现代的民俗传承,如果将中国的巫文化作学术上的分类,笔者认为它包括了两个有机的组成部分:即中国北方诸民族传承的萨满文化和中国南方诸民族中传承的傩文化(即面具文化)。这也是近几年来中国民俗学对中国巫文化的宏观关照和学术研究的新的走向。过去在很长一段时间里,萨满文化的研究一直是热门,考察所得资料异常丰富。最近几年,傩文化的考察和研究后来居上,造成一种十分热烈的空气。萨满文化与傩文化的相互关照,一定会使中国巫文化的研究出现崭新局面。
巫文化,在民俗学研究中往往将其归入原始信仰,有时也称为“民俗宗教”[2],在这种情况下,“宗教”一词使用了广义的概念。长期以来,“宗教”一词在民俗学研究中经常给研究者造成困惑,以致使我们很难描述某些民俗事象。为了区别于“现代宗教”,学者们于是提出了“民俗宗教”的概念,也是完全适用的。“民俗宗教”将巫文化包含其中,为叙述和研究带来方便。中国文化发展的历史告诉我们,巫文化曾是中国文化的源头,中国古老的科学和文化发展均与巫文化有关,如文字、天文、医疗、数学、文学、音乐、舞蹈、绘画、历史学的产生、发展,都和巫术活动有关,甚至连知识分子阶层都是由巫发展而来。可见巫文化作为各种文化的母体,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严格说来,巫文化是一种民间传承,它在原始社会尚未出现阶级分化时,尤其如此。在那时由巫文化所构成的精神世界,正是原始民的宇宙观。当社会出现阶级分化,特别是国家形成之后,巫文化的传播情景则完全不同。这时,巫文化除在民间继续传承外,其中许多成分被统治阶级吸收,并将其系统化,仪礼化,用来为巩固其统治地位服务。作为中国巫文化组成部分的傩文化和萨满文化,都没有逃脱这种命运。本文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探讨清代宫廷的萨满祭祀。并在此基础上将民间萨满信仰和宫廷萨满典礼作些比较。
清代宫廷的萨满祭祀是民俗宗教——萨满信仰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也是为历来的萨满文化研究所忽视了的问题。现在将他提上研究日程,是因为清代文献史料中,如《八旗通志》、《大清通典》、《大清会典》(雍正、嘉庆时代)、《礼部则例》、《大清会典事例》、《纽祜禄氏满洲祭天、祭神典礼》、《国朝宫史》等,详细记载了清代宫廷萨满祭祀的典章制度。曼殊、震钧的《天咫偶闻》、昭梿的《啸亭杂录》、吴振城的《养吉斋丛录》、姚元之的《竹叶亭杂录》、麟庆的《鸿雪因缘***记》等著作中也涉及到清代宫廷、王室有关萨满祭祀的实录。特别是清代乾隆12年(1747年)奉旨编纂的《钦定满洲祭神祭天典礼》,为我们研究满族萨满习俗和清代宫廷萨满仪典,提供了翔实可靠的资料。
中国萨满传承的第三个文化圈,是***各民族地区。那里的***族、塔塔尔族、哈萨克族,柯尔克孜族在信奉***教以前,都曾信奉过萨满。其中尤以哈萨克族最为突出。这可能是由于哈萨克民族一直过着游牧生活,氏族和部落组织,对大自然的依赖对部落英雄祖先的崇拜,为萨满传承提供了条件。所以直至今天,哈萨克民族民间信仰中还留有许多萨满文化的痕迹。在哈萨克族的神话《迦萨甘创世》[7]中,详述了对天、地等自然神的信仰。笔者1986年到***喀什地区,这里是***聚居地。在喀什近郊的阿尔斯兰汗墓地,有成百上千座坟墓,均按***葬式安葬死者,但在阿尔斯兰汗墓旁的树枝上,挂满了红、黄、蓝、自各色布条。黄昏时遇到一位***族老年妇女在树下点燃灯烛,并作祈祷,询问得知,家人有了疾病,祈祷驱邪,这也许是古老萨满习俗的表现。***锡伯族萨满信仰属于东北文化圈。
话题回到满族的萨满信仰上来。满族的萨满信仰习俗起源很早。“萨满”一词即来源于满——通古斯语族诸民族。十二世纪中叶,南宋学者徐梦莘在其所著《三朝北盟会编》中说:“珊蛮(即萨满)者,女真语巫妪也,以其变通如神,粘罕以下皆莫能及。”[8],这是有关萨满的最早文献记载。女真系满族祖先,源于唐代黑水靺鞨,五代(907—960)始称女真。1115年建立金***权,与南宋并立。十六世纪末至十七世纪初,建州女真首领努尔哈赤用“八旗制度”统一女真各部,形成后来的满族。满族文化,在其活跃于白山黑水之间时,主要是萨满文化。它继承了靺鞨、女真以来的传统,带有浓郁的森林和农牧特色。自然崇拜、***腾崇拜和祖先崇拜融为一体。在满族的萨满世界中,天体和大地崇拜,始终占据着重要地位,这也是信奉萨满的阿尔泰语系各民族的共同特色。天神是至高无上的神,满族神话中说,天有17层,地有9层,人住地上国,神住天上国,魔鬼住地下国,统管天、地、人间的是至高无上的天神阿布凯恩都里[9]。这反映了萨满世界的宇宙观念是垂直的。满族祭天时,必须设置神杆,这一神杆是联系天上与人间的通道。天神通过神杆到达天界或下到人间。这种宇宙观显然产生于森林民族。锡伯族的登刀梯(天梯)也是这样的含义。这是森林带给所住民族的自然观念。人们有什么祈祷之事,必通过大树(神树)或神杆告知天神,这种习俗一直在满族中保存。由天神观念引伸出的对日月星辰、风雨雷电的崇拜,山神、林神、岩神、火的崇拜,使萨满世界的自然崇拜朴朔迷离,神秘莫测。满族的***腾崇拜,也古老的***腾崇拜发展到后期的产物,比之鄂伦春、鄂温克、赫哲和达斡尔族要逊色很多。如上民族在其历史发展过程中,始终没有脱离森林狩猎生活,所以民间信仰中对动物的崇拜十分虔城。如对熊的崇拜,从***腾学上来考察,都是十分标准的。满族则不然,它从女真时代开始,就与汉族交往甚密,天神信仰在很大程度上与汉族的“天命观”交织在一起。有人认为满族的***腾是乌鸦和犬,这是不正确的。满族中盛传他们的始祖布库哩雍顺为天女佛库伦吞神鹊所衔朱果而生,故人们均以鹊为神,从不加害。满族不杀狗,不食狗肉,不使用狗皮。满族民间传说中的《天鹅仙女》[10]、《索伦杆子和影壁的来历》[11]以及“义犬救主”(努尔哈赤)一类的故事,涉及到神鹊和狗,因其与努尔哈赤的圣迹有关,鹊与犬只是象征物,而并非***腾。满族除了对天神表示极度的崇敬外,祖先神在萨满祭祀中也占有很重要的地位。萨满主要是天神和祖先神的代言人。从这种意义上讲,萨满信仰是凝聚氏族和部落力量的纽带。满族萨满是多神信仰,这和阿尔泰语系其他民族的萨满信仰是共同的,许多学者的论文中都曾论及。
清代立国之后,对原属于满族民间信仰的萨满文化,并未随之抛弃。相反作为凝聚满民族心理的一种手段,加以尊重和传承。早在创基盛京(今沈阳)的时代,便传习古老习俗,恭建“堂子”祭天,又在寝宫正殿,恭建神位,祖佛(释迦牟尼)、菩萨(观世音)和神(萨满诸神)等。嗣后,虽建立坛、庙,分神、天、佛及神,而旧俗未改,与祭祀之礼并行。至清代定鼎中原,迁都北京,祭祀仍循昔日之制,而且满族各姓,也都以祭祀为至重,大内及王贝勒贝子公等,于堂子内向南祭祀,其余均于各家院内,向南以祭。“又有建立神杆以祭者,此皆祭天也。”[12]也就是说,满族在入主中原以后,并未放弃萨满祭祀的古俗。上至宫廷,王公大臣,下至普通满族,都尊守旧俗,祭天和祭神。但中原地区的文化环境必竟不同于白山黑水之间,汉族文化必然要影响满族文化。实际上这种影响早就开始了,特别是佛教文化和道教文化已浸入萨满祭祀之中。汉语代替满语,汉文代替满文,使清代最高统治者对满族文化的渐次消失与变异产生忧虑。特别是在历史上对满民族产生过凝聚力的萨满文化,如不加以保护和利用,民族意识也会渐渐消失。这就是满族在入主中原的初期,王室中存在的一种顾虑。所以乾隆十二年(1747年)农历丁卯年七月丁酉“上谕”管理内务府事的和硕亲王允禄等大臣,总办、承修、监造、监绘、誊录《满州祭神祭天典礼》,使满族民间的萨满信仰,系统化和典礼化,在清宫仪礼中加以永久保存。这在中国历代王朝中是绝无仅有的举动。关于编篡《满洲祭神祭天典礼》的原由和具体要求,在乾隆皇帝给内阁的《上谕》中讲得十分清楚。
上 谕
我满洲,禀性笃敬,立念肫诚,恭祀天、佛与神,厥礼均重,惟姓氏各殊,礼皆随俗。凡祭神、祭天,背灯诸祭,虽微有不同,而大端不甚相远。若我爱新觉罗姓之祭神,则自大内以至王公之家,皆以祝词为重,但昔时司祝(萨满——引者)之人,但生于本处,幼习国语(满语——引者),凡祭神、祭天、背灯、献神,行祭、求福,及以面猪,祭天去祟,祭田苗种、祭马神,无不斟酌事体,偏为吉祥之语,以祷祝之。厥后,司祝者,国语俱由学而能,互相授受,于赞祝之原字、原音,斯至淆舛,不惟大内分出之王等,累世相传,家各异词,即大内之祭神、祭天诸祭,赞祝之语,亦有与原字、原韵不相吻合者。若不及今改正,垂之于书,恐日文讹漏滋甚。爰命王大臣等,敬谨详考,分别编纂,并绘祭器形式,陆续呈览,朕亲加详覆酌定,凡祝词内字韵不符者,或询之故老,或访之士人,朕复加改正。至若器用内楠木等项,原无国语者,不得不以汉语读念,今悉取其意,译为国语,共纂成六卷。庶满洲享祀遗风,永远遵行不坠。而朕尊崇祀典之意,亦因之克展矣。书既告竣,名之曰《满洲祭神祭天典礼》,所有承办王大臣官员等职名,亦著叙入,钦此[13]。
乾隆《上谕》言明,满族诸般祭祀“皆以祝词为重”,他所最担心的也是主持祭祀典礼的萨满,由于所习满族语言的变化,使祝词原字、原因渐致淆舛,且恐日久讹漏越甚。所以命令专人稽考旧章,正异同并译成汉文。这从承担翻译事务的太子太保、武英殿大学士阿桂《揍折》和附于《满洲祭神祭天典礼》第四卷末尾的《跋语》中可看出来。
根据乾隆《钦定满洲祭神祭天典礼》所载,清代宫廷的萨满祭祀包含的内容十分丰富。它将满族民间萨满祭祀的主体部分,通过典礼形式固定下来,对参与祭祀的人员、方式、地点、供物、器用等都作了明确规定,下面分别加以叙述。
1、清代宫廷萨满祭祀中的神祗
清代宫廷的萨满祭祀分常祭、月祭、报祭立杆大祭数种,每种祭祀的神祗有时相同,有时则不同。如:
朝祭神。释迦牟尼,观世音菩萨、关圣帝君。姚元之《竹叶亭杂录》云:“太祖在关外时,请神于明,明与以土地神、识者知明为自献土地之兆,故神职虽卑,受而祀之。再请,又与以观音伏魔画像,伏魔呵护我朝,灵异极多。”由此可知,释迎牟尼、观音、关圣帝君是明代由汉族地区传入的。
夕祭神。夕祭诸神主要是民族神,如:阿珲年锡、安前阿雅喇、穆哩穆哩哈、纳丹岱挥、纳尔珲轩初、恩都哩僧固、拜满章京、纳丹威瑚哩、恩都蒙鄂乐、喀屯诺颜等。其中“唯纳丹岱辉为七星之神,喀屯诺颜为蒙古神,以先世有德而祀,其余则均无可考”[14]。
祈福神。满语称佛立佛多,鄂漠锡玛玛,以柳树枝为婴儿求福也如此。
马神。为皇帝所乘御马,为马群致祭于堂子,求牧群繁殖。
田苗神。满语称尚锡神。
八纛。又称八旗大纛,出师批告及凯旋,告祭于堂子。
天神。是萨满祭祀中至高无尚之神,以神杆代替。
2、清代宫廷祭神、祭天场所
清代宫廷涉及国家大典的有祭天、地、太庙、社稷等。这有专门的场所,如天坛、地坛、太庙、社稷坛等。此外,涉及民族大典的祭祀场所在坤宁宫和堂子。
堂子是清代专门建立的祭天或出师告祗、祭马神、田苗神的地方。《大清会典事例·堂子规制》载:“顺治元年,建堂子于长安左门外,玉河桥东。祭神殿五间,南向;上覆黄琉璃瓦,前为拜天圆殿,八面棂扉,北向;东南上殿三间,南向。内垣一重,门三间,西向。门外西南,祭神房三间,北向。门西直北,为街门三,闲以朱栅。外垣一重,乾隆三年准奏,增设堂子祭神殿。黄纱灯四座,圆殿黄纱灯四座,大门红灯四座,甬道红灯二十八座。昭梿《啸亭杂录》载:“国家起自辽沈,有设竿祭天之礼,又总祀社稷诸神祗于静空,名曰:‘堂子’……既定鼎中原,建堂子于长安左门外,建祭神殿于正中,既汇祀诸神祗者,南向前为拜天圆殿,殿南正中第一重为设大内致祭立杆石座次。”吴振棫《养吉斋从录》也说:“顺治元年,建堂子于长安左门外,玉河桥东。元旦必先致祭于此,其祭为国朝循用旧制,历代祀典所无。又康熙年间,定祭堂子,汉官不随往,故汉官无知者。询之满洲官,亦不能言其详,惟会典诸书所载。……祭神殿南向,拜天圆殿北向,上神殿南向,上神殿即尚锡神亭。”堂子建制洋见“堂子***”。
3、清代宫廷祭神祭天时间
清代宫廷萨满祭祀既承袭民间传统,循用旧制,又根据需要对祭祀时间加以相对的固定,一般分常祭、月祭、报祭、大祭几种,还有些祭祀时间不固定,临时变通。
元旦。皇帝亲诣堂子圆殿行拜天礼。明末皇太极崇德元年规定:“每年元旦,躬率亲王以下,副都统以上,外藩来朝王等,诣堂子上香。行三跪九拜礼。”[16]之后,顺治、康熙、雍正、乾隆均规定元旦祭天,仪礼更加完备,堂子祀典,载入内务府会典。
常祭。指朝祭和夕祭。每天早晚由司祝主持祭祀。地点在坤宁宫。朝祭以寅时,夕祭以申时。
月祭。正月初二,其余各月在初一日。崇德元年规定,亲王以下,贝子以上,每府委官一人,前期斋戒,是日诣堂子供献,皇帝不亲往。月祭翌日,即每月初二日于坤宁宫举行祭天礼。
报祭。每岁春秋二季立杆大祭前期二日,于坤宁宫举行。
大祭。又称立杆大祭。时间在每年季春、季秋月朔日,或二、四、八、十月朔日,或上旬诹吉,在堂子祭天神。
四月八日,又称浴佛日,奉神于堂子,大内及各旗佐领,***民人等,不祈祷、不祭神、禁屠宰、不理刑名。
此外,春夏秋冬四季举行献神祭,春秋二季举行马神祭,共祭两天,正日为御马祭,次日为御马场牧群繁息祭。祈福祭祭佛立佛多,鄂漠锡玛玛,时间在朝夕,与朝祭、夕祭同。皇帝亲征或派大将出征,告祭堂子,时间并不固定。
4、清代宫廷祭祀中的神职人员。
清代宫廷祭祀主要由司祝萨满担任,而且主要用女萨满,保留了满族古老的习俗。据《满洲祭神家天典祀·汇记满洲祭祀故事》载,满洲各姓祭神,或用女萨满,也有用男萨满的。自大内以下,闲散宗室觉罗,以至伊尔根觉罗,锡林觉罗姓之满族人,俱用女萨满主持祭祀。清初,内廷主位及王等福晋,皆有为萨满者。今大内祭祀,仍选择觉罗大臣官员之命妇为萨满,以承祭祀。至于居住在宫内的皇子,居住在紫禁城里的皇子,或已分府之皇子,也都要选择女萨满主持祭祀。其中,宫内皇子,在坤宁宫祭神,用觉罗萨满。紫禁城皇子,则于上三旗包衣,佐领管领下之觉罗或异姓大臣官员,闲散满族人等妻室内选择萨满,主持祭祀。分府皇子及王贝勒贝子公等,俱于各该属旗包衣、住领管领下之觉罗,或异姓大臣官员,闲散满族人等妻室内选择萨满,主持祭祀。如属下并无承担萨满的人,也可从管辖内的满族妇女中选择。自公侯伯大臣官员以下,以致闲散满洲用女萨满祭祀者,俱从本族内选择。如实在不能选出,也可不用萨满,只仿照萨满祭神之例,由本家家长叩头以祭。
清代对于家神员役也有一定规定,所有这些员役,都是萨满的助手。顺治元年规定,坤宁官家神殿设司俎官五人,司俎执事十八人,宰牲十人,掌籍三人,服役二十人,赞祀女官长(即萨满)二人,赞祀女官(均于上三旗觉罗命妇内选取)十人,司香妇长六人,司香妇二十四人,掌爨妇长三人,掌爨妇十六人,碓房妇长六人,碓房妇三十一人,首领太监三人,内正八品二人,未八流(今改正八品)一人,太监二十六人。康熙二十年(1681年)规定赞祀女官增加至十二人。另外,堂子员役,主要是守护,由礼部选补。从这些员役配备中,可知清代宫廷的祭神、祭天活动,主要由妇女担任,沿习了女真以来的古俗,女萨满的地位远高手男萨满。
萨满的主要职责是主持祭仪并诵祷神词。萨满神词在祭祀中又是最重要的。乾隆降旨编篡《满洲祭神祭天典礼》的目的也在于保存赞祝之词,怕其失传和淆舛。经过整理、翻译的萨满词同作为《祝词篇》保存下来,其中包括了:一、堂子亭式殿祭祀祝词(正月初一日,每月初三日,大祭、浴佛、为所乘马祭祀时用)。
二、尚锡神享管领祝词(每月初一日,大祭、浴佛时用)
三、坤宁宫祭祀祝词(月祭、常祭、报祭、大祭、祈福祭、为所乘马祭,为牧群繁息祭用)。其中包括:
朝祭诵神歌祷词
朝祭灌酒于猪耳祷词
朝祭供肉祷词
夕祭坐于杌上诵神歌祈请词
初次诵神歌祷词
二次诵神歌祷词
末次诵神歌祷词
诵神歌祷祝后跪祝词
夕祭灌酒于猪耳祷词
夕祭供肉祝词
背灯祭初次向神铃诵神歌祈请词
二次摇神铃诵神歌祭词
二次向腰铃诵神歌祈请词
四次摇腰铃诵神歌诗词
四、月祭及大祭翌日祭天赞词
五、每岁春夏秋冬献神祝词
其中包括:
朝祭神前祷词
夕祭神前祷词
六、献鲜背灯祭祈祝词
七、树杨柳枝求福祝词,为婴儿求福祝词,
户外对柳枝举扬神箭诵神歌祷词
八、堂子立杆大祭祷词
堂子飨殿内祝词
堂子亭式殿内祝词
九、四月初八浴佛祝词
堂子飨殿内祝词
堂子亭式殿内祝词
十、祭马神室内祭祀祝词
以上萨满神词包括了祝词、赞词、诗词,用于不同的神祗、场合和目的。以往熟练和有经验的萨满,都能根据祭神、祭天等的需要,即兴编著诗词和祝赞词,但因原来的萨满神词系口耳相传,难免产生误传和变异,“字音渐消,转异其本”[17]的现象经常发生。甚至连 清代宫廷的萨满祭祀 清代宫廷的萨满祭祀 清代宫廷的萨满祭祀那些所供奉的神祗也只知其音,不知其为何神。
5、清代宫廷的萨满祭祀典礼
清代宫廷萨满祭祀作为典礼仪式,严格限制在宫廷、堂子和宗室各姓家中,汉族官员和一般百姓并不参加,这种封闭的祭祀仪礼,当然很少为人所知。具体仪礼也只是凭借典籍和宫中行事保存下来。从这些典籍和宫中行事中可知,清代官延的萨满祭祀保持了满族民间古俗并与皇权结合起来,变得十分神圣。其中以祭天典礼最为隆重,其次,夕祭、背灯祭、献鲜背灯祭、树柳树枝求福祭、马神祭等,不仅保持萨满祭祀古俗,而且一一程式化,萨满在整个祭祀中的作用显得十分突出,试举几例来说明。
夕祭神仪
清代宫廷的夕祭在坤宁宫进行,祭以申时。所祭神祗全是萨满信仰中的神灵,即满族神。
举行夕祭时预先要将镶片金青缎神幔系于黑漆架上,用黄色皮条,穿大小铃七枚,系于桦木杆稍,悬于架梁之西,恭请穆哩罕神,自西按序安奉架上,画像神安放于神幔正中。设蒙古神座于左,皆于北炕南向,炕上设红漆大低桌二,桌上供香碟五个,醴酒五盏(月祭用醴酒,大祭用清酒,均宫中自酿。常祭与报祭用净水),时果九碟,洒糕十盘,九盘供桌上,一盘供桌下西边。炕沿下供醴酒一罇。
届时进猪(按满族习俗,敬神所用之猪,必须纯黑,无一杂毛)置于常放之处。司香点香,司香妇人以司祝祝祷时所坐黑漆凳置神位前。司祝系闪缎裙束腰铃、执手鼓,先向神位,坐于凳上,击手鼓,诵请神歌祈祷。然后拱立,初次向后,盘旋蹡踏步祈祷,复盘蹡踏步,前进祈祷;三次祈祷、诵神歌毕,解下腰铃。整个过程由司俎太监二人击鼓、鸣拍板,以和手鼓。然后以酒或净水灌猪耳,省之(避宰割),取血,解牲熟之,司祝献肉,致祝于神,撤香碟内火并灯,掩灶内之火,展背灯青幕,关上门,司祝执神铃,振摇鼓,诵神歌以祷。击鼓,拍板和之,凡四次。然后卷青幕,开门,点灯撤肉,将神像收藏起来。如遇皇帝、皇后亲诣行礼,司祝先跪,并诵祝词。
堂子立杆大祭神仪
堂子立杆大祭,是清代宫廷祭天大典,仪礼十分隆重。立杆大祭之松木神杆,要提前一个月,派副管领一员,带催领三人,披甲二十人,前往直隸延庆州(今北京延庆县),会同地方官,于洁净之山内,砍取松树一枝,长二丈,围径五寸,树稍留枝叶九节,余俱削去,制为神杆,用黄布包裹,运回堂子,置于近南墙所设红漆木架中间,斜依安置,大祭前一日,立杆子亭式殿中间石上。
其次,是堂子飨殿内的布置。要挂神幔,供打糕、搓条饽饽、清酒等。坤宁宫则于大祭前40日,在宫内西炕神位前置缸一口,以盛清酒。司香等用槐子煎水,染白净高丽布,裁为敬神布条。用黄绿色棉线拧成敬神索绳,以各色绸条夹于其内,又用染色纸接成钱文,司俎妇做搓条饽饽,并将一应供物,按规定摆设好。这些活动,均由司祝萨满参加祝祷。春秋立杆大祭前一二日,先于坤宁宫举行报祭,然后祭神于堂子飨殿。
大祭之日,先在亭式殿祭祀,有两名司机萨满参加,一在亭式殿,一在飨殿。在飨殿内,司香举授神刀,司祝授受神刀前进,司俎官赞鸣拍板,奏三弦、琵琶,司祝叩头,司俎官赞歌“鄂啰啰”(有音无意),侍卫等唱“卾啰啰”。司祝擎神刀,祷祝三次,诵神歌一次。如是诵歌三次,祷祝九次毕,然后进亭式殿,叩头,诵神歌,祷祝三次,合掌致敬。而亭式设内之司祝亦跪祝。如遇皇帝亲谐堂子祭天,则按宫廷仪礼,出仪仗,致飨殿和亭式殿拜家。
树柳树枝求福仪礼
求福仪礼可以在朝祭或夕祭时进行,也可单独进行。祭祀前数日,司用官、司俎、司香等到九家满族中进取棉线并片,敬捻绳索两条,夹以小方戒绸各三片,酿礼酒。前一天,司俎官二员带司俎二人,司俎满洲二人,前往灜合,会同奉辰院官员,监看,欲取高九尺,田径三寸的完整柳枝一株,用黄布包裹,运回坤宁宫,届时安设树柳枝石于坤宁宫户外廊下正中。树柳枝于石,柳枝上悬挂镂钱净纸条一张,三色戒绸三片。
神位的安置和朝祭、夕祭相同,西炕供佛、菩萨、关圣帝君,此炕供萨滴诸神。悬挂神幔,摆设各类供品,比较有特色的是求福神箭,箭上系练麻和从九家满族中攒取棉线捻就的棉索一条,另一条棉索上系各色绸片,一头系西山墙上,一头穿出户外,系于柳枝上。遇有皇帝、皇后亲诸行礼,入坤宁宫,立于南首,司祝擎神刀,待视三次,每次祷祝,太监等歌“鄂啰啰”。祷毕,司祝左手擎神刀,右手持神箭走出户外,对柳枝举扬神箭,以练麻拂拭柳枝,诵神歌。举神箭,将练麻献给皇帝,皇帝三捋而怀之。太监鸣拍板,歌“鄂啰啰”,如此仪式进行三次,同时向皇帝、皇后献棉索。皇帝、皇后叩头,坐于西炕,举酒洒于柳枝,并以桌上所供之糕夹于柳枝所有枝叉,最后享受福胙,礼毕还宫。所余福胙均不令出户,分给司俎及宫中太监等,不可剩余。鱼之鳞骨由司俎官持出,投洁净河内,柳枝上所夹之糕,亦令众人食之,不能剩余。
如上所举夕祭、立杆大祭,树柳枝求福祭等,是满族萨满祭祀中最有特色和最重要的,基本上保留了满族萨满祭祀的古俗。清代宫廷的萨满祭祀,传统来自民间,后尊照皇帝的谕旨,加以系统整理,将民间松散的祭祀仪式系统化,典礼化,并作为民族祭祀仪式,一直保留到清代末年,历时近300年。研究萨满信仰,不可不注意这一文化现象。傅佳在《记清宫的庆典、祭祀和敬神》一文中讲:“我在内宫伴读期间,曾叫太监领我去坤宁宫看了两次跳神。到了坤宁宫,先看到殿外东南角立着一根楠木神杆,上面有一个盌形的东西,内置五谷杂粮,说是专供‘神鸟’吃的。在坤宁宫的西暖阁里据说供着萨满神……正殿当中放着两张长桌,上置铜铃铛、琵琶、三弦、大鼓、摇鼓、檀板、神刀、神箭等物。不一会,进来两个‘萨满太太’(萨港教的巫祝),身穿绣花长袍,头戴钿子,足登绣花厚底鞋,一个弹起三弦,另一个腰间系上成串的铜铃铛,一手拿着摇鼓,另一只手拿着椅板,就跳了起来。她先在中央跳,后又向四方跳,口中不断地用满文喃喃歌唱。太监们告诉我,她唱的无非是向天地神祗和四海神灵求福求禄,驱魔祛病的意思。”又说,“我在宫内,每天都会见到有人赶着两口猪进苍震门,据说这是祭萨满神用的。”[18]从这段文字可知,清代宫廷的萨满祭祀一直延续到清末,从未间断。
6、清代宫廷的萨满禁忌
清代的萨满祭祀不仅仅限于宫廷,按《满洲祭神祭天典礼》的规定,宫内居住的皇子,紫禁城内后住的皇子,王贝勒贝子公等,公侯伯大臣官员及闲散满洲***,除宫内居住皇子奉旨在坤宁宫祭神外,其余都在本家内设祭。麟庆在其所著《鸿雪因缘***记》“五福神祭”中记载了道光十五年(1835)家中举行萨满祭祀的情况,其仪礼完全按《满洲祭神祭天典礼》的规定进行。
伴随萨满祭祀的还有一系列的禁忌习俗。归纳起来有如下数种。
1、自大内以下、闲散宗室觉罗以至伊尔根觉罗、锡林觉罗姓之满人祭祀,均用猪。大内每日朝、夕祭各用猪两头。祭天用猪一头。春秋大祭,马神祭用猪一头。求福用鲤鱼两条。小孩出痘疹,避用猪、糕祭天。去祟时用小猪祭天。
2、凡满族人等,祭祀所用之酒与糕,皆自酿造和制作,并不沽之于市。是以大内特设神橱,制作各种祭品。
3、凡神位必供于正室。背灯祭祀之肉,例不出门,其朝祭之肉,除皮骨外,一概不准出户。凡食祭肉,虽奴仆经家长使役,也不得一边吃肉一边出门,必下咽方准出祭室。
4、凡祭祀用猪之满族人家,如遇墓祭,丧祭,皆不用猪,包括皇帝的陵寝祭也如此。
5、祭神所用之猪,必须纯黑色,不许有杂毛。
6、凡满族豢养牲畜之家,不许猪进入祭室院内[19],倘有走入者,必省(避杀字)而祭之。与之相关的语言禁忌如:猪死曰“气息”,背灯祭之猪曰“牺牲”,焚所挂纸线曰“化之烧燎”,猪之头、蹄削去其毛则不曰“刮之”,而曰“燖之”。
7、已整理好祭品和酿酒的人家,不去丧家。倘遇不得己之事,必须往者,必等新更月建后,或更衣沐浴。过三日后方可入祭室。若本家有丧事,必请出神位,暂时安放于洁净之室。若族中孝服,则在大门外脱去孝服,始可入院内。如无另室之家,则净面洗目,焚草越火而过之始入。
8、祭祀之室及院内,不许持鞭人进入。祭室内不许哭泣、责处人,不语伤心事,不言忌讳恶语,要择嘉祥吉庆之事言之。
以上忌讳之事,康熙皇帝屡降旨于故老,所谓忌讳之事,训戒严切,成为家训的重要内容。
满族是一个笃信萨满的民族,萨满文化在其***治和社会生活中起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当满族以其强大的***事力量入主中原之后,建立了统一王朝,并大量吸收和学习汉族文化。但作为清代的最高统治者,出于***治上的需要并未忘记发迹于白山黑水的历史,更没有忘记曾起过民族凝聚力的萨满文化。特别是乾隆一代,将满族的萨满信仰用宫廷典礼的形式固定下来,并作为圣训代代相沿,这在中国历朝历代是绝无仅有的。清代宫廷的萨满祭祀集民间萨满信仰之大成,变为宫廷仪礼,这为我们研究萨满信仰提供了另一领域的信息。从这种意义上讲,清宫萨满祭祀具有着独特的文化史价值。
[2] 民俗宗教,是一个新创造的学术名词,用来区别于人为宗教,如佛教、基督教、***教、道教等。人为宗教本为宗教学研究的范围,与民俗学无关。但人为宗教一旦转化为普通民众的信仰,就与生活结下不解之缘,变为民众信仰的一部分,特别是全民信仰某一宗教的民族更是这样。如藏族信仰大乘佛教,傣族信仰小乘佛教,许多民族信仰***教,信教已成为民俗,民俗宗教包括了巫术、信仰、禁忌以及人为宗教在民间的传承部分。
[6] 参阅白翠英、邢源、福宝琳、王笑:《科尔沁博艺术初探》,内蒙古哲理木盟文化处编印(内部资料)1986年4月。
[8] 徐梦莘《三朝北盟会编》卷三。此书对宋金交涉、金人风习制度多有记载,然仅有抄本流传。
[9] 满族神话《天神创业》,傅英仁讲述,流传于黑龙江省宁安县,见《满族民间故事选》上海文艺出版社,1983年版。
[11] 乌丙安等《满族民间故事选》第130页,上海文艺出版社,1983年版。
[12] 《重定满洲祭神祭天典礼》《文献篇》,姜园精舍刊行。
[13] 上谕,同上书。
[14] 《跋语》,同上书。
[15] 吴振棫《养吉斋从录》北京古籍出版社1983年版。
[16] 清嘉庆二十三年(1818)刊殿版本《大清会典事例》。
[17] 纪昀等总篡《四库全书》《满洲祭神天典礼》原本书前提要。
林夕经典歌词篇6
“全民情歌天后”丁当唱响多部戏剧主题曲,一步一步累积奠定“主题曲女一号”的封号。其中,古装大戏《兰陵王》片尾曲《手掌心》MV在视频网站点击率累积高达1500多万次,同时,丁当进行“真爱好难得”旗舰版演唱会世界巡,暌违两年,终于将在7/8正式发行全新专辑《敢爱敢当》,特别推出CD1+1企划,10首全新歌曲外,严选集结了这些年丁当的相当经典的10首戏剧主题曲,20首好歌一次爆发!一步一脚的丁当至今迈入生涯第七张国语专辑,丁当想把这样的人生态度,在歌里唱出来,专辑名称“敢爱敢当”正是她的写照,决定了爱上一个人事物,就不顾一切拼了命地投入,即使是飞蛾扑火也在所不惜。一路从丁当首张专辑就写歌力挺,到担任“真爱好难得”演唱会音乐总监的怪兽也特地出席发片记者会,代替相信音乐送上丁当梦寐以求的脚踏车,恭喜无论在戏剧主题歌曲曲打动人心、以及“真爱好难得”旗舰版巡演唱会场场都创下佳绩,并祝福“一直停不下来的”丁当筹备两年的新专辑《敢爱敢当》大卖、7/26高雄巨蛋“真爱好难得”旗舰版巡演唱会演出成功!
丁当专辑的词曲阵容向来强大,丁当首次诠释了词神林夕和新生代优质创作歌手Hush的词作。林夕为丁当写下的专辑同名歌曲《敢爱敢当》一针见血地道出了丁当的性格与生命历程,让丁当唱这首歌时泪洒录音室。此外,继《猜不透》、《不是你的错》之后,情歌铁三角林迈可、黄婷、丁再次集结,为女人伤心系列呈现第三部曲《我没那么爱你》。由名词人陈没创作新歌《甩开》,意外听到丁首度尝试全新唱法,出尘的嗓音、细情的诠释,精巧而温柔的气息与心灵深刻的情感召唤,少了激情昂扬,多了洒脱的收敛,就要颠覆众人对情歌的想像,再凭着她对音符的掌握,唱出甩开伤痛的内心呼喊。而Hush交出了风格特出的《说破》,在淡淡的忧伤里娓娓道来,为专辑带来清新的气息,除此外,还有陈小霞、陈韦伶、姚若龙、MP魔幻力量廷廷、蓝又时等人的作品,音乐核心坚实而丰富,用情歌走出失恋后的全新旅程。
为了新专辑《敢爱敢当》,丁当远赴西班牙巴塞罗那取景拍摄专辑写真与MV,巴塞罗那充满金黄色的阳光与狂想梦幻的建筑,和热情开朗的丁当个性相像,丁当也透过这十天的异国工作行程,感受空气的温度、视觉的震撼惊喜,结合自己的情歌带给大家耳目一新全展现的丁当。而这趟拍摄,将天才建筑大师高地设计的巴特娄之家、圣家堂、电影《香水》取景著名香料店、毕卡索等艺术家早期经常聚会的4 Cats咖啡馆、兰布拉斯大道、奎尔公园、大教堂、海滨胜地以及鸟瞰巴塞隆纳全城至高点等景点等唯美入镜。但工作人员透露,巴塞隆纳日照很长,晚上八、九点天际才灰暗,白天拍摄时间拉得很长,才睡不到几小时,又为了拍摄美丽的日出,丁当于凌晨五点又马上开工,丁当也表示:“人生第一次看日出,就是在巴塞罗那的海边。”《我没那么爱你》MV中,一场独自站在海边岩石上一个人为自己点蜡烛庆生的画面,虽然有一种孤独的凄美,但体力过人如永续电池的丁当一点都不疲累,反而大呼过瘾。在西班牙异国的浪漫氛围下,丁与拍摄《我没那么爱你》MV的帅哥大提琴家,两人从一开始的害羞生疏,以简单的英文对话慢慢培养感情,拍摄空挡大提琴帅哥浪漫的从背后教丁当拉琴,丁当也从充满热情的西班牙帅哥身上学到热爱、享受生活的态度。
全新专辑除了10 首全新歌曲,用情歌走出失恋新旅程外,特别CD1+1企划,严选集结了这些年丁当的相当经典的10首戏剧主题曲,包括《身不由己》、《不是你的错》、《平凡相依》、《我爱他》、《亲人》、《好难得》、《手掌心》、《春天里》等名曲,满满扎实的十首畅销主题曲全部打包,歌迷将可以一次收藏与分享偶像剧主题曲天后的耀眼成绩。
林夕经典歌词篇7
此番再度推出新专辑,滚石更加明确了专辑的主题,拉来林夕、鸦片丹、朱敬然在内的强大阵容,只愿郁可唯能离情歌天后的宝座更近一步。借助这张专辑的主打歌,顺便聊起郁可唯的感情,她坦然大胆地说,自己很欣赏黄渤,希望未来的另一半像黄渤那样才华横溢。
疗伤——需要活泼且清新
发行了第三张专辑《失恋事小》的郁可唯,这次依旧打着“疗伤情歌”的旗号来到暑期发片季。这张专辑特别请到曾为陶喆、梁静茹等歌手制作专辑的朱敬然担任制作人。造型方面则是一头红色短发,配以撞色服饰,给人以活泼之感。
专辑同名主打歌曲《失恋事小》是继《伤不起》后林夕再次与郁可唯合作。虽然歌名为《失恋事小》,却并非如题般释怀的励志情歌,全篇讲述了失恋后情绪悲伤到顶点,要学会技巧才能够去面对,反问“谁说失恋事小”?
除了《失恋事小》《一直》等舒缓感伤的情歌,同专辑中的《连衣裙》《白日梦》则颇有清新萝莉之风,和第一张专辑中的《蓝短裤》风格类似,凸显了郁可唯嗓音中纯真可爱的一面,虽然略显违和却也能换个风格让听众耳朵一“亮”。
除此之外,这张专辑预购特地附赠了“失恋万用包”,不管你是失恋听歌感伤流泪还是被疗伤释怀无限感慨,用里面的手帕擦擦眼泪,信纸写写情怀都还是不错的。
疗伤——需要学习性感
《失恋事小》是专辑第一主打歌曲,滚石唱片再度请来林夕填词,并请到台湾音乐影像故事大导周格泰操刀指导,在上海和平饭店取镜,郁可唯则身穿旗袍,在时空穿越中同时演绎一位痴情女子的前世与今生。她坦言这次MV拍摄对她来说算是不小的挑战,现场导演不断地要求她表现出性感的感觉,比如要坐在男主角的腿上、要在床上翻滚等,对惯常“知性”的她来说很难,她也笑称“自己看了许多不该看的东西去学习如何性感”。
为了能让郁可唯在熟悉的环境中完成歌曲的录制,朱敬然专程从香港飞到北京来为郁可唯配唱。然而,这首歌的录制过程却并不十分顺利。起初,在刚刚拿到林夕的歌词时,郁可唯试了很久也找不到感觉。在制作人不断的启发下,郁可唯首次敞开心扉,讲述了她曾经历的一段情伤。
郁可唯坦言自己曾经很信任并且依赖一个男生,但有一天他却不明缘由地突然消失了,无论如何也联系不到他。很久之后,偶然的一次机会二人再度相遇,他只是轻描淡写地说,他自己也曾经历过这样的不辞而别。郁可唯说:“以前觉得这种事情只是发生在一些小说、电影的情节当中,没想到就那么真实地发生在自己的身上。每个经历过失恋的人都知道,在当下确实是非常的痛苦和煎熬,甚至是崩溃的。但是经历之后才会明白,只有放下这段痛苦的感情才能达到幸福的彼岸,失恋只不过是一件小事。”这样的感情经历也让郁可唯对《失恋事小》有了更深的理解,很顺利地完成了歌曲的录制。
打造抒情歌曲向来是华语流行音乐的强项,作为开启流行音乐时代的滚石而言,在这方面的造诣更不用多说。这首主打歌,更可以说是华语抒情歌的模板,注重旋律感的编曲,注重感悟的歌词。可以说,在这一首歌曲的诠释上,郁可唯的确拿捏得很到位,不仅唱功稳定,而且情感饱满,你可以听到回忆往昔时的伤感,也可以听到走出阴霾后的豁达。
疗伤——需要新的爱情
谈到新专辑,她介绍不但自己的造型改变很多,外表更具时尚感,唱腔上也做了很多的调整,“制作过程中我加入许多自己的意见,并且在这张专辑中也首次收录了自己创作的歌曲《连衣裙》”。
可唯透露因为工作的繁忙,自己已经是近5年的感情空窗期了,在拍完《失恋事小》的MV后,不断有桃花出现,收到一些表白短信,有男生的,也有女生的。题记她计划什么时候会结婚,她脱口而出“明年!”接着她又解释说,这是表示自己不拒绝闪婚:“闪婚还挺好的,我一直觉得感情是两个人的事情”。 郁可唯称,自己目前没有交往的对象,但择偶标准却很明晰,“与外貌相比,我更欣赏那些在某些方面有独特才华的人。我很喜欢黄渤,前两天还看过他演的电影,希望我未来的另一半也像黄渤那样有才华。”
附:歌曲推荐
【失恋事小】
「爱得不够的情人,只喜欢我笑。
延续上一张专辑〈伤不起〉的格调,词神林夕笔下的郁式情歌别具风味:悲伤被隐藏在强大的理性之中,不以裸的文字展现,而是在看似平实的陈述里,透过旋律转折、歌者唱腔堆栈,最后凝聚成余韵不绝的情绪。新锐作曲者鸦片丹的旋律细腻不伤,可唯唱得格外揪心,以她最擅长的气音娓娓道来、至副歌则行云流水,耐听度[爆表]的绝世情歌。
【一直】
「从排除万难到如今拥抱都难,当感情由浓转淡,还能怎么办。
轻钢琴开场,接入歌者低吟,之后弦乐开启宏大的情伤乐章,由可唯凝郁的嗓音带领,切入一个人们在走向结局的感情中都会遇到的情境:爱与不爱之间藕断丝连、等与不等之间交错纠结。暧昧,永远是感情里的最乐与最苦。这首由专辑制作人朱敬然和歌词统筹黄婷专为可唯发展的词曲创作,结合情感天后的定位与嗓音特质,企***打造出新世代经典郁式情歌 ,层次饱满,磅礡深邃。
【白日梦】(三立九点华剧 《我们发财了》片头曲)
「要活得坦荡,活得善良,活得理直又气壮!
唱起情歌来细腻深情的郁可唯,其实是个开朗活泼的女孩。结合了抒情与疯狂,才是她最完整的样貌。这首专为可唯量身打造的快歌,曲式完全超脱可唯以往的歌路,跳跃奔放,以最能丰富她嗓音变幻的旋律,加上贴近可唯性格的歌词情境,让一个乐观的女孩,活灵活现地出现在眼前。配唱时,可唯唱功的十八般武艺大爆发,那是她在音乐里最快乐的时刻。
【连衣裙】
林夕经典歌词篇8
2014年3月26日
甲:金色的童年,阳光灿烂,童年时光,我们亲近经典。
乙:金色的童年,如梦如幻,校园内外,我们诵读经典。
甲:今天,我们与圣贤为友,今天,我们与经典同行。
乙:欢迎大家走进今天的《佳作欣赏》,让我们一起读圣贤书,学有德人,立君子品。我是五年四班的尚红林。上次的《佳作欣赏》我们背诵了陶渊明的《饮酒》之五,今天我们请三年四班的张宝颐为我们朗诵。
甲:上次的《佳作欣赏》老师向大家介绍了陶渊明,尚红林你还记得吗?
乙:我记得!陶渊明,是东晋末期南朝宋初期诗人、文学家、辞赋家、散文家。字元亮,又名潜,号“五柳先生”。他是田园诗的开山鼻祖,是大诗人苏轼的异代知音!
甲:说得非常好!陶渊明的诗对后世影响很深,李白曾写诗句:何时到彭泽,狂歌五柳前;白居易说:“常爱陶彭泽,文思何高玄。”
乙:老师,这两句诗都是什么意思呢?
甲:“何时到彭泽,狂歌五柳前”是说我什么时候能到彭泽去呢,在陶渊明先生放歌呢?
“常爱陶彭泽,文思何高玄”的意思是我是多么的喜爱陶渊明啊!他才思敏捷,无人可比。
乙:这些大文豪都把陶渊明奉为自己的偶像,可见他在中国文坛的地位有多么的崇高!
今天,我们再来欣赏一首陶渊明的诗《归园田居》之三,下面请老师为我们朗诵。
甲:
归园田居·其三
东晋 陶渊明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
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乙:《归园田居》一共有5首诗歌,描写了诗人重归田园时的新鲜感受和由衷喜悦。在诗人的笔下,寻常的农家景象充满着迷人的诗情画意。诗人在用白描的手法描绘田园风光的同时,也巧妙地在其间融入自己的生活理想、人格情操。下面请大家一句一句跟我读: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
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甲:下面我们一句一句来了解诗的意思。
第一句: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这句话的意思是:南山下有我种的豆地,杂草丛生而豆苗却稀少。请同学们和我一起读这一句——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乙:让我们来看第二句: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这句话的意思是:每天早晨起来,我到地里清除杂草,傍晚顶着月色扛着锄头回家。请同学们和我一起读这一句——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请同学们跟着我把前两句读一遍——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甲:我们来看第三句: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
这句话的意思是:田间的道路狭窄草木丛生,夕阳的露水沾湿了我的衣服。请同学们和我一起读这一句——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
乙:我们来看下一句: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这句话的意思是:衣服沾湿了并没有什么值得可惜的,只要不违背自己的意愿就行了。请同学们和我一起读这一句——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请同学们跟着我把这两句读一遍——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乙:请同学们跟着我把这首诗完整地读一遍。
甲:这首诗写出了劳作的艰辛,但这种艰辛在作者看来是快乐的,“带月荷锄归”,劳动归来的诗人虽然独自一身,却有一轮明月陪伴。” 所以即使是干了整整一天的活,也不觉得是辛苦的。请同学们想象一下——月下的诗人,肩扛一副锄头,穿行在齐腰深的草丛里,这是一幅多么美好的月夜归耕***啊!诗人心情的愉快和归隐的自豪,都在这首诗里显示的淋漓尽致!
诗人躬耕田亩,把劳动写得富有诗意。“种豆南山下”,多么平淡的口语;“带月荷锄归”,多么美的画面。语言平淡而意境醇美,这就是陶诗的独特风格。
乙:陶渊明死后的200多年,文学创作并未引起重视, “居高声自远”,600多年后由于欧阳修、王安石、苏轼在北宋文坛上至高无上的地位,他们极力推崇陶渊明,对进一步确定陶渊明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无疑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陶渊明从此走出了寂寞的田园!
乙:请同学们再把这首诗完整地读一遍。《归园田居》之三,陶渊明,预备,起!
甲:今天让我们一起来欣赏用京剧和通俗两种不同形式演唱的同一首歌——《烟花易冷》
林夕经典歌词篇9
我还***呢
在台湾,草根不叫丝,叫蓝领。方文山读书的时候一点也不上心,毕业后也一直少年不得志。他当过纺织厂机械维修工、快递员、服务生、高尔夫球童……其中比较体面的工作是电工。但就是这样23岁还吃不起像样的鸡腿盒饭、连手机也买不起的方文山,某天睡醒后定下了人生第一个理想――当编剧。于是他铆足了劲白天打工,晚上上课。
天方夜谭、异想天开、荒谬等词,放在一个随身带着本子写词的电工身上一点也不突兀。直到1997年的一个凌晨,方文山接到了一个电话――搞笑怪咖吴宗宪亲自来电,邀请他到自己新建立的音乐工作室任职。方文山以为是恶搞,当时还心想:“你是吴宗宪,我还***呢!”
被这么幸运挖掘到的,不止方文山一个,还有和他同批进入公司的周杰伦。
那时候,周杰伦还买不起DUCATI摩托车,也没有疯狂的粉丝千里迢迢赶来只为远远望着他朝圣。单亲家庭、沉默寡言又自卑的周杰伦和大龄不修边幅的方文山,成了公司的边缘人,两人唯一的地盘就是沙发后的一小块空地。
公司所有人都不看好这两个看似吊儿郎当的新人。但是沙发后面这块小空地的能量爆发了――周杰伦居然红了。你摘下任何走在台北街头少年的耳机听,里面十有八九唱的是周杰伦的歌。这一个漂亮的翻身仗,一打就是十几年。方文山成为周杰伦金牌御用填词,也变成华语乐坛上一个让人过目不忘的标签。
如果你认为方文山是一个勤奋的人,那你就大错特错了。他压根不是什么勤奋的人,他做事全凭二字――兴趣。为此,他攥着几块钱敢报班学习,可以日夜不休只为创作,别人看来艰难如上刀山下油锅的事情他也乐此不疲。是的,为理想而生活,终不觉得苦。没有爱,只为了追求名利私欲才会让人痛苦。
即使没有遇见周杰伦,即使周杰伦从未红过,方文山也不会放弃歌词创作――这从他先前在没有公司、没有艺人的前提下,创作出两百多首词可见一斑。
在最穷困潦倒的时候,方文山也没觉得自己很糟糕。在他最春风得意的时候,你也没发现他有何改变。
喜欢,却不功利;尽力,却不急功近利。这就是方文山。
文如其人
五月天的阿信说:“第一次听到方文山写的词的时候,觉得很扯,完全没有逻辑可言。直到后来有天听到《爷爷泡的茶》,才觉得方文山很厉害,开始理解他的作品。”
确实,类似“琥珀色黄昏像糖在很美的远方”、“麦田弯腰低头在垂钓/温柔这整座山谷/都是风笛手”这样的歌词,任谁也无法在第一时间就能理解。
方文山的“怪”,在于他对文字肌理的重组、断字断句的任意性,以及对重组景象与诗句的随意性,完全抽离了寻常的主流逻辑。但你对他的“素颜韵脚诗”买不买单都没关系,他就是要这样写。没有人可以阻止他对自己创作的认可,哪怕是周杰伦。当年周杰伦擅自抽了几句《娘子》的歌词做了改动,方文山便唠唠叨叨了好几年。
方文山的执着让人想起林夕。在创作上,林夕同样偏执,但方文山与林夕又不尽相同。
相比林夕的满腹心事,方文山自始至终都是一个飘逸的人。他写的《兰亭序》《女儿红》《东风破》《青花瓷》《台》《发如雪》等歌里终究是没有欲说还休、剪不断理还乱的情思。他既不柔情万丈,也不沉湎怀旧。
林夕自己写歌能写到落泪,很容易让人感同身受。而方文山却从不理会别人看不看得明白、听不听得懂、顺不顺畅,他就这么写着,也从未觉得有何不妥。这也是他和林夕最大的区别――他不在乎别人怎样解读、怎么诠释。
水瓶座的随性在他身上得到了最大印证。更直白地讲,你永远不知道一首歌交到方文山手里写出来会是什么样。对于缺乏缜密心思的他而言,情绪大起大落是家常便饭。
说到底,一个真正心无芥蒂的人,他的痛苦总比别人少那么一点点。
一直很愿意当自己
方文山不仅歌写得让人难懂,生活上也如此。
据说一个人的家居布置可以让他的性格瞬间被一览无余。
去过方文山台湾旧屋的朋友,无不感慨那简直就是一个世界地***!古老的红色“公用电话”、日式的泡汤屋、法式的精致厨房、希腊爱琴海风格的客厅、热带雨林般的卫浴、仓库式的卧室、英式的浪漫花园……但凡是他喜欢的,他全数收纳归置到了自己的生活中。在外人看来这些元素格格不入,在他看来却是浑然天成,丝毫没有任何唐突。
方文山念旧,从年少捡破烂开始,他就独爱铁质的玩意。在他成立自己的华人版***文化事业有限公司后,他的小办公室里,就堆放了数十块从旧货店找来的铁牌――早年烟酒公卖局的酒牌、汽车车牌、旧眷村门牌等。他心满意足地花了六十万买到了这些破铜烂铁――再破烂也没关系,他喜欢就是宝贝。
方文山至今还是那么朴实,依旧不拘小节,依旧喜欢把书店和家里都装扮得不伦不类,依旧喜好收纳旧物。
林夕经典歌词篇10
关键词:大学语文 古典诗文 经典
毋庸置疑,语文教学的目的,当然是为了培养学生正确使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提高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和口语交流的能力,但更重要的,还是在此基础上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和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思想感情,提高他们的人文素养,以此弘扬中华文化,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园。语文教学因其重要性,而贯穿了大部分学生的整个求学过程。中学语文教学大纲提出了让学生具有初步的文学鉴赏能力和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力的要求,但是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为了适应高考,中学语文教育仍然偏重于诗文背诵和字词、段落的理解,意境优美的古典诗词变成了“文言串讲”。虽然这种做法能够强化学生对文言文含义的理解,但是在审美教育方面的缺失是显而易见的。古典诗文是《大学语文》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培养学生审美修养,加强学生对祖国文化热爱的主要途径,因此欣赏古典诗文美感,感受中华文化精髓的重任更多地落在了“大学语文”的教学上。
在教授《大学语文》的时候,学生常常有这样的疑问:“课本中选的诗歌很多是已经学过了的,为什么到了大学还要学?”我一般不直接回答为什么,而是给学生提几个问题,比
如作家生活的时代背景、主要作品、人生经历,又如作品中最让你有感触的诗句是什么,作品想要表达什么样的情感等。学生们十有八九不能回答这些问题。究其原因,是学生还处在“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的状态,对诗歌有所认识,但既没有从美感上欣赏诗歌,也没有从情感上感受诗歌。
著名的古典文学专家叶嘉莹为我们指出了学习古代诗文的几种层级:“接受美学指出:读者可以分成几个不同的层次。第一个层次是普通的读者:读明月就是明月,读清风就是清风,只从表面上去理解。第二个层次是能够深入一步的读者:他们能够从艺术的表达、文字的组织结构、形象的使用、体类的传统中,从它的价值、作用等各方面去品评和欣赏作品。第三个层次是‘背离作者原意’的读者:他们对作品的解释可以不必是作者本来的意思,而是一生二、二生三、三生无穷的引发。只有这第三个层次的读者,才是最有感发生命的读者。”[1](24)显然,初高中的语文教学使学生具有基本的阅读能力和初步的鉴赏能力,可以算作是第一个层次的读者。而《大学语文》中同样收录了很多脍炙人口的经典诗文,为的是通过对诗歌意境的阐释,使学生能够成为第二个层次,甚至是第三个层次的读者。
拿《天净沙・秋思》为例,学生都知道是元朝诗人马致远的作品,表现了诗人的羁旅之思,而且能够从头到尾一字不落地背诵下来。但是这种羁旅之思是如何通过意象叠加来表达,内心的情感又是如何通过身体的各种感官表现出来的呢?
这首小令共27个字,却包含了“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九个意象,意象与意象连缀在一起,形成一幅幅流动的画面,展现出黄昏时分,乌鸦归巢,行人归家,而游子牵着一匹瘦马行走在荒凉古道上的***景。第四句“夕阳西下”,化用了“日夕当归”这样一个传统的原型意象,在这里,黄昏不只是一个时间概念,更是同诗人的心理轨迹联系在一起,悲凉孤寂之情顿生,于是就自然出现了最后一句的抒情:“断肠人在天涯”。
同时,这首诗还运用了通感的修辞运用,调动读者的人生体验,使读者与诗人达到情感上的沟通。首句“枯藤老树昏鸦”,描绘出一幅深秋的黄昏,乌鸦归巢的凄清景象。但是诗人为何要选择在中国文化中作为“晦气”象征物的“乌鸦”呢?这是因为乌鸦最恋巢,在归巢时会发出尖厉的叫声,因此当漂泊他乡的游子听到乌鸦互相召唤着回巢,自己却有家难回时,心情一定会异常感伤。这种情绪上的感受,实际上就通过视觉和听觉表达出来,这就是通感的修辞。下句也是这样,“小桥流水人家”,写的是人归家。唐人有诗“小桥流水有人家”,江南水乡很多人就居住在小桥之下,流水之旁,黄昏时分,都回到自己的家里,开始烹制晚饭,到处是炊烟袅袅,一派人间烟火的温暖景象。这句除了视觉之外,还有听觉和嗅觉的参与。黄昏人家必是热热闹闹、饭菜飘香的。这种归鸟与归人的热闹,更衬托出“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的悲凉,所以这首小令也被称为是“秋思之祖”。
我这样从文字的排列组合,意象的叠加和通感手法的运用来分析这首小令,就阐释出诗人创造出的意境之美,加深了学生对诗歌的情感体验和鉴赏能力。学生通过这样的分析、理解,加上自己的人生体验和想象,就可以达到诗歌阅读的第二个层次,很好地品评和欣赏诗歌了。
《大学语文》教育还可以通过对作品的分析,培养第三个层级的读者。我们以学生们都非常熟悉的汉乐府《陌上桑》为例。这首诗也是中学时已经学过,并且要求背诵了的。中学在讲这首诗时,强调的是民女不惧强权,反抗太守的无礼调戏。到了《大学语文》讲这首诗时,就不再重复这样的一种分析角度,而是进入到诗歌更深层的文化内涵中去,通过对“赞美女”、“桑林戏”和“夸女婿”这三个中国民间习俗的介绍,来重新解读《陌上桑》的故事。
第一段是对罗敷美貌的描绘,罗敷穿戴华丽,她的身份究竟是富家小姐还是如她自己所言,是个官太太呢?其实中国民间流行着“赞美女”的习俗,因此在对罗敷之美的表现上极尽夸张,正面的穿戴打扮,加上侧面的烘托渲染,塑造出一个中国美女的典范。而罗敷的身份很可能只是一个相貌美丽的“采桑女”,衣着的华美只是出于“赞美女“的需要,而做出的夸张。
这首诗的重头戏是在“桑林戏”这个部分。在汉代以前,男女约会比较自由,桑林就是这样一个幽会场所,《诗经》中有多首诗歌表现男女在桑林中的恋爱,“章培恒、骆玉明两先生的《中国文学史》说到《陌上桑》母题渊源:‘中国古代的北方盛产桑树,养蚕业也相当发达,每当春天来临,妇女们便纷纷采摘桑叶,《诗经・魏风》的《十亩之间》,对其情景有生动的表现。”[2](175)到了汉代后,男女交往受到限制,但是每年在春季阳光明媚的时候,还是会开放数日,供男女在桑林中自由相会。因此故事发生的场所在桑林,使君敢于在桑林中大胆地向罗敷提出要求,也就不y理解了。从这点来看,“使君”还是一个遵守礼法的人,他不是在任意的场所里示好,只是在特定的“桑林”中,并非像有些教科书中写的“强占民女”那样恶劣。
罗敷为了拒绝使君的要求,所使出了夸耀丈夫,羞辱使君的一招,这是有“夸女婿”的民俗根据的。“夸女婿”实际上就是夸丈夫,罗敷“二十尚不足,十五颇有余”,却有着四十多岁的做太守的丈夫,在情理上说不通,因此只能说她利用了“夸女婿”的习俗,让使君自惭形秽,从而拒绝使君的示好。
汉乐府有不少佳作是采自民间,因而故事的发生、发展就与当时的民风、民俗密不可分。从民俗的角度来看《陌上桑》,我们会修正以往对于罗敷和使君的看法,能够结合时代背景和传统文化,对诗歌的意蕴和情感产生自己的看法。这也就成为了第三个层次上的,“最有感发生命的读者”。
不仅诗歌的欣赏可以从意象、文化上加以延伸与开拓,古典散文教育同样不可局限于文言翻译。以庄子《秋水》来说,这篇散文在中学的语文课本上出现过,所以学生基本具有疏通字句的能力,也理解庄子的用寓言故事阐发哲学道理的艺术手法。《大学语文》也收录《秋水》,我们就要从人生价值的层面来启迪学生,因为大学四年正是一个人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成熟的重要阶段,如何从庄子的思想中找到对现实有意义的因素就更为重要。
《秋水》中河伯和北海若的第一次对话里有这样几句:“号物之数谓之万,人处一焉;人卒九州,谷食之所生,舟车之所通,人处一焉。此其比万物也,不似豪末之在马体乎?”[3](24)庄子分析了大和小的概念都是相对的,而人看似很强大,其实不过是万物之一,过分地夸大人在世界中的重要性,不断满足人类膨胀的欲望,必然造成对自然环境的大肆掠夺,对生态平衡的破坏。近年来全球北极冰川的消融,酷热、严寒等极端气象的出现,暴雨、地震等自然灾害的频发等等,无一不在警告人类必须要认清自己不过是万物之一,世界上的一个小小组成部分而已,人类的过分膨胀终将导致自然的报复。早在2000多年前,庄子提出的观点,正与现在西方学术界流行的生态美学有着思想上的共通之处。我们在介绍《秋水》时,引导学生思考人与生态环境的关系,启发他们重视环保,善待自然,这样古典散文就具有了当下性和现实性意义。
从这三个例子不难看出,同样的作品,在不同层次上进行阅读,会产生不同的阅读体验。经典诗文之所以能够成为经典,就在于它能够提供巨大的想象空间,也能够从不同的角度来阐释。因此《大学语文》的诗文教学无需刻意规避初高中教材里出现过的经典诗文,而是从审美上感染学生,从人文素养上陶冶学生,让学生能够由表及里,由浅入深地增进对古典诗文的理解,将经典阅读进行到底。
参考文献
[1]叶嘉莹.好诗共欣赏[M].北京:中华书局,2007.
[2]欧阳萍,邱光华.《陌上桑》母题渊源[J].合肥:学术界,2007.
[3]方守金,杨福生.大学语文[M].合肥:安徽大学出版社,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