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石拱桥教学设计篇1
【教学目的】
1、初步认识说明文与记叙文在写作目的和使用语言方面的差别。学习本文平实而准确的说明语言。
2、学习本文抓住事物实质特征,举典型实例说明事物特征的方法。
3、了解中国石拱桥的悠久历史和杰出成绩,认识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的感情,献身科学的志向和严谨务实的精神。
【教学设想】
在教学中要抓住被说明事物的特点。这是说明文的灵魂,只有特点抓住了,明确了,才干把事物说明白;而说明方法则是为说明事物的特点而选择的。在本文中,最突出的说明方法是举典型实例,它在课文中占的比重大,说明作用显著,也有助于学生了解说明文的实质特点,因此,应把对实例的分析放到重要位置,把实例与事物实质特征的关系讲明白。
学习说明文语言可以采取引导学生分析和比较语言来完成,也可以与略讲其他说明方法(如打比如)和学习语法知识(分析句子成分)结合进行。
注意不要讲成有关桥梁知识的课。
布置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重点〗
中国石拱桥的特点--分析赵州桥这一典型实例。
〖教学过程〗
一、检查预习,解题
1、注音:弧形 拱桥 陡坡 和谐 饮涧 匀称 桥墩 郦道元
2、解释词义和字义:
惟妙惟肖 和谐 匀称 古朴 巧妙绝伦
(以上两项可出示小黑板或利用投影。)
3、讨论课题:
⑴ 分析“中国石拱桥”达个短语的结构。
名词性偏正短语。
中心词──“桥”
几个定语──“中国”(的)、“石”材(的)、“拱”形(的)
连缀起来,是“中国的石材的拱形桥”。
⑵ “拱”字释义:
拱形是一种什么形状?请用“拱”字组几个词。
“拱”,本义是“两手相合,上举以示敬意”,如“拱手”,可组词:拱抱,拱卫,拱门,桥拱,斗拱等,取义引申“环绕”、“弧形”。“拱桥”,也是这样。
4、解题:我们要学的这将课文是著名桥梁专家茅以升写的介绍桥的科技说明文。
请问:桥有哪几类?
首先应明确分类规范。按国别分,有中国的,外国的;按建材分,有石村的木材的、钢材的;按形状分,有平形的、拱形的。这篇课文用三个定语对“桥”做了明确的限制。那么,这种“中国石拱桥”有什么特点?作者又是怎样把这个特点介绍给大家的,这是我们学习这篇课文要搞清的两个重要问题。
二、中国石拱桥的特点
为了把事物说清楚,说明文特别讲究说明的顺序,这一点,我们在七年级学《大自然的语言》和《人民英雄永垂不朽》时已有了一些了解。现在同学们快速阅读,用三分钟时间找出各段讲的是什么事物,读时要用笔在课本上标注。
教师归纳。板书:
石拱桥
(1~2)中国石拱桥:古代状况(3~9)中国石拱桥:当展(10)
1、石拱桥的特点:
找一位同学朗读第1、2段,其他同学找出说明石拱桥特点的词语。
教师归纳。板书:
出现──较早
形式──优美
结构──坚固
作者怎样说明这些特点的?可组织学生回答也可由教师点明,视时间而定。
明确:神话把虹比作桥,诗人把桥比作虹。桥虹互比,既说明了桥的形状,也说明了桥的优美。打比如是为了说明,有赞美之意,但语言简洁,适度得体。
“能几十年几百年甚至上千年雄跨在江河之上”,既说明了石拱桥出现较早,更说明它结构坚固。
第1段说明石拱桥形式优美,第2段说明石拱桥结构坚固,体现了从外到内的写作顺序。“不但……而且”递进关系,准确体现并强调了这一点。
2、中国石拱桥的特点:
第3段开始说明中国石拱桥。同学们划出中国石拱桥的特点,看看,上两段提到的石拱桥的一般特点,中国石拱桥是不是也有,中国石拱桥又有什么独到之处呢?
教师归纳。
板书:
悠久的历史──历史悠久
几乎到处都有──多而广
大小不一,形式多样,有许多是惊人的杰作--多样杰出
从时间来看,中国石拱桥在世界桥梁史上居领先地位。
根据:
⑴ “悠久”更强调了时间早;
⑵ “旅人桥”“可能是记载的最早的石拱桥了”。从形式、结构上看怎么样呢?这一段中对中国石拱桥用“有许多是惊人的杰作”做了肯定,而且标明我们的石拱桥是“惊人”的桥中之杰。除此之处,我们中国的石拱桥还有数量多、分布广,有的宏大,有的小巧,形式多姿多彩的独到之处。可见,我们的祖先在这方面为人类作出了杰出的贡献。
赵州桥和卢沟桥就是这惊人杰作的代表。作者通过对这两座桥的介绍更好的说明了中国石拱桥的特点。
三、中国石拱桥的杰作之──赵州桥
文章在4、5两段对赵州桥做了介绍。在阅读中标注有关语句,看看赵州桥的特点是什么,看看哪些是石拱桥共有的,哪些是赵州桥独具的杰出之处?
教师归纳。板书:
赵州桥是世界著名的古代石拱桥,是中国石拱桥中惊人的杰作一,它具有石拱桥的一般特点,对这一点,文章在第4段中先做了总体介绍。“到现在已经一千三百多年了”,说明了出现早,“造成后一直使用到现在”“还坚持着原来的样子”,说明了它的坚固和美观。同时,赵州桥又有它独具的特色,的确不愧为惊人的杰作。
中国石拱桥教学设计篇2
板书是最常用的教学手段之一,是使学生通过视觉直观获得知识信息的重要方式。精心设计的板书就是形式优美、重点突出、高度概括的“微型教科书”。独具匠心的板书,往往使学生记忆犹新,对于把握文章重点也不无裨益。
大多数情况下,我们总是将文章重点内容以简明的方式呈现在板书中,并要求学生记录。以期在今后复习时,对学生有提示作用。而且我们也总是习惯于文字性的板书书写,认为此种方式简单易行,重点突出,便于操作。
其实不然,我们大可以换一个角度对板书的形式进行设计,将文章最醒目的题目与板书有机结合起来,从而在教学中达到二者的相融相合。一方面学生对板书的深刻印象,可以唤醒学生对文章题目和内容的记忆,另一方面通过新颖的板书,学生对文章重点会有更深入地体悟。
一、板书呼应题目——“以字释义”
巧妙地将板书的某一个字运用到板书中,以字形呼应题目,并在板书设计中传授课文重点。此种板书设计除内容设计外,字型形成最好最后勾勒出来,从而使学生在课文传授的最后有“原来如此”恍然大悟之感。如《春酒》一课,以文中所写的三件重要之事,作为“酒”的三点水,文中主要回忆的人物“母亲”作为上横,课文主旨——思乡,最后点明,以一个“酒”字,和课文题目相辉映。
《敬业与乐业》题目作为下横,将如何做到敬业、乐业,即“责任心和趣味”两个文章主要阐释的内容作为两竖,文章所用的“举例论证和引用论证”两种论证方法作为“业”字的两翼,从而形成一个“业”字,照应文章题目。
《桥之美》以文中所举八个事例“芦苇石桥、细柳拂桥、长桥卧龙、风雨廊桥、《清明上河***》中的桥、高峡索桥、武汉长江大桥、钱塘江大桥”组成“美”字四横,上面两点点明文章主旨“桥与环境”的和谐,下面两点“构成、联系”照应文中最后一句“凡是起到构成及联系之关键作用的形象,其实也就是具备了桥之美”。
这种以题目中的字作为板书建构的基础,将文章重点巧妙融入其中的方式,很让学生有惊艳之感。无形中提升了教师在学生心中的地位。
二、板书***构题目——“以形阐意”
将文章题目所含某种形式在板书中以***形的方式反映出来,在其中提示文章重点,同时将题目或所包含的字嵌入板书。此类板书较适用于说明性文章,令学生在记住题目的同时,进一步识记阐述说明的主要对象并把握文章重点。
如《中国石拱桥》以题目“中国石拱桥”作为单拱石桥的桥面,以两座代表性的石桥,赵州桥和卢沟桥为桥墩,组成一个“桥”的形象;以“形式优美,结构坚固,历史悠久”作为桥墩,形成一个“联拱石桥”的形象。学生在认识拱桥形式的同时,区分了文中所说两类石拱桥的差异。
《落日的幻觉》以“太阳”为***形构造的基础,中间书写“落日”,上半部分四个辐射线为落日产生的幻觉——变扁;深黄、殷红;紫光;暗弧、亮弧,下半部分四个辐射线为落日幻觉产生的原因——光的散射;大气;叠合效应;光速减慢。最终构成一个太阳的形象。
中国石拱桥教学设计篇3
一座百余人历经两年时间建造的桥,在竣工前夕轰然垮塌!123位正在劳作的建桥工人遭飞来横祸,63人逃生,其中22人受伤;已确证47人死于非命,另有十余人仍被压在碎石之下,生还无望。
这是8月13日下午4时50分左右,发生于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凤凰县古城边的惨烈一幕。
事故桥系湖南省重点工程――凤大公路路段中的一座公路桥梁。按照规划,这条“旅游黄金大道”应在今年8月底通车,并为湘西州50年州庆“献礼”。
事发后,国家***、******分别作出批示,要求做好抢救和善后工作,查明原因,严肃处理。
8月14日,***事故调查领导小组成立,由国家安监总局局长李毅中任组长,下设事故调查组,分别从技术、管理、综合等各方面展开调查;并邀请最高人民检察院有关负责人参加其中,以有利于查处失职渎职、违纪违法等职务犯罪行为。
死者和生者
桥塌30个小时之后,8月14日晚12点左右,《财经》记者赶到事故现场。
此时空气中扬尘已退,但异味弥漫。曾被视为美丽风景点的大桥,像被抽去了筋骨,支离破碎。
事故桥本是一座大型四孔石拱桥,长328米,高42米;桥面宽12米,为双向二车道设计。由于未正式通车,此桥尚未命名,因架设在沱江之上,被称为堤溪沱江大桥。
事发时,工人们正在拆除拱桥的钢管拱架。如今在一滩碎石旁,还可见到未拆走的钢管拱架,被砸成麻花状,四处散落。
时近午夜,几盏探照灯下,数十台挖掘机轰隆隆作响,清理着垮塌在河里的碎桥,寻找被深埋的工人;百余名头戴安全帽的工人及消防队员等则在手工挖掘。
断桥一端,三辆救护车候命;另一端,一户人家门口挂起三个崭新的灯笼,在深夜里闪烁。偶见掩面哭泣的妇人,由亲人搀扶着蹒跚而过。
凤凰县委办公楼后一个废弃的烟厂车间,被用作临时停尸场地。花圈及棺材占据了车间三分之一的空间。几位死者亲属头戴白布,在为逝去的亲人守灵。
据悉,在目前已知的47位死难者中,除一名女性,其余全是男性;八人为凤凰县本地人,其余主要来自湖南省内的娄底、绍阳、祁东、怀化、永州。死难者中年龄最长的是60岁的曾佰良,最小的是19岁的邓寿洪,均是来自湖南娄底的农民工。
一位名叫陈家祥的小包工头,一家五口全部在此次事故中丧生。陈是娄底人,今年28岁,在他的带领下,父亲、哥哥、妻弟及舅舅都来此打工,当日又都到桥下拆架,全部不幸遇难。
另有一对来自湖南永州的夫妇,在事故中双双遇难。
按照当地苗家风俗,亲人在死后的第三日一早必须安葬。八名本地死难者已于8月15日清晨在当地公墓入土为安。
对死者而言,塌桥事故终结了他们整日含辛茹苦之余的最后梦想;对生还者而言,脚下的路变得更加艰难无着。
工人们告诉记者,他们按约定每天可获得报酬40元至60元。但事实上,“从来就没有发够过!”一位从2004年施工伊始时即进场的工人告诉《财经》记者去年仅从包工头手中拿到总工资的70%,今年至今一文都未发,仅包吃包住。
“很想回家,”一位工友对记者说,“但工钱没到手,连路费都没有!”
“以后干什么?不知道。”23岁的曾艺雄躺在凤凰县人民医院的病床上,满脸血肿,目光呆滞。他一周前在叔叔曾君雄的带领下来到这里打工,本希望在年底前挣一些生活费,不料遇上了塌桥。他的叔叔在事故中头盖骨被砸碎,被第一批抢救出来,目前仍在重度昏迷中。
与大部分湖南当地的农村青年一样,曾艺雄仅读了几年书即开始外出打工挣钱。事故令他的生活轨道骤然打乱。今后去哪里?做什么?他一片茫然。
看不见的地下岩洞
断桥所在的凤大公路,是一条二级公路,曾被宣称要打造成“湘西第一精品路”。自2003年11月26日开工以来,该公路各项建设工程接近尾声,通车在即。
凤大公路东起湖南省湘西州凤凰县齐良桥乡黄家寨村,西至贵州铜仁大兴机场,全长约30公里,总投资2.39亿元,目前已完成工程投资2.3007亿元。通车后,从凤凰古城至贵州省铜仁市大兴机场仅39公里,半个小时即可到达。
资料显示,凤大公路的业主单位为湘西自治州凤大公路公司(下称凤大公路公司)。该公司为湖南省公路管理局下属企业,委托湘西州公路局管理,总经理由湘西州公路局总工程师游兴富担任。
据知情人透露,凤大公路项目原本由湘西州***府牵头负责,具体负责人员主要由州交通局抽调而来,“州公路管理局也有人参加,但以交通局的人员为主”。
后来,湖南省明确公路建设“谁投资谁当业主”。在这一***策下,湖南省公路管理局贷到了款,向省***府申请获得该项目的投资权,并在2003年底成为该公路项目的业主单位。
据知情者介绍,公路地质初步勘测报告大约于2002年4月做出,公路、桥梁的施工设计***由项目的设计及勘探单位――湖南华罡交通规划设计研究院于2003年7月完成,2004年公路动工建设。
“当初的地质勘测报告可能做得不够深入细致。”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专家告诉《财经》记者。
据专家称,修建堤溪沱江大桥过程中可能存在很大的勘测遗漏。2005年初,该桥进入修建日程。施工队伍按照设计***纸上所标示的1号桥墩位置上施工,竟挖出一个大岩洞,这在勘测报告上并未标明。
就此情况,2005年2月,设计方湖南华罡交通规划设计研究院做了一份新的地质报告及施工设计***,对施工的要求和标准进行了调整。“应该说发现问题后积极地处理过了,但现在出了事,很难判断当初处理的力度够不够,以及是否还有别的未曾发现的隐患。”上述专家表示。
一位曾参与给这个位于1号桥墩的岩洞填石料的工人告诉《财经》记者,该岩洞约长2米、宽1米,深约1.5米,就在桥墩的正下方。建筑方的处理手法就是投石料,加钢筋及泥沙,将岩洞填充起来。这也是修建公路时遇到“大水洞”的常用办法。
8月14日,湘西州州委外宣办主任娄正莉对媒体称,大桥在此前一个多月曾发生第三个桥墩下沉现象,后经加固处理才继续施工。两位工人告诉《财经》记者,发生下沉现象的确有其事,但并非第三个桥墩,而是1号桥墩。
8月13日下午4时50分许,堤溪沱江大桥倒塌。专家及工人后来向《财经》记者描述,大桥正是先从1号桥墩开始坍塌,导致桥体失衡,进而在短短10秒钟内轰然解体。
“这样的多跨石拱桥,只要一跨出现破坏,邻近的桥墩就会承受不住水平推力,形成多米诺骨牌效应。” 西南交通大学土木工程学院教授李亚东说,专业上将连拱石桥接连倒塌的现象,称为“连拱效应”。
“现在专家们正在对1号桥墩下的这个岩洞进行钻探,寻找事发原因。”一位曾参与过大桥前期工程的专家告诉《财经》记者,就目前掌握的情况看,专家们初步倾向于认为,这跟地质问题及事后的处理力度有关。
这位专家告诉记者,客观地说,设计单位在初次勘测中未发现的问题而在施工时被发现,是可能的;根据施工时发现的新问题,设计单位重新钻探并调整施工设计方案也是被允许的。因此,“要清楚地了解事发原因,还需要查清施工单位是否严格按照调整后的施工标准进行操作”。
石拱工艺环节悬疑
和如今许多现代化、高科技的桥梁不同,跨塌的堤溪沱江大桥是一座石拱桥。
据一位前期参与工程的专家介绍,2003年7月做工程可行性研究的时候,就已确定堤溪沱江大桥造成石拱桥。一个解释是,作为连接铜仁机场的“旅游黄金大道”,具有传统色彩的石拱桥更能体现与契合历史文化名城凤凰古城的氛围。而另一层原因是,当地石材丰富,可保证造价低廉,“如果建同样规模的钢筋水泥桥,式样复杂一些,可能价格要翻倍。”
然而,专家们说,要使石拱桥安全牢固,必须满足以下条件:一是通过地基勘测,确定地质条件可以承重;二是用料及施工质量要过关;三是加载石料时要均衡,即堆砌石块时要均衡处理,“不能先砌这边,再砌那边,要同时加载,均匀运作”;四是工程完成、卸载拱架时也要均衡,不能光卸一边,也要几个支点同时卸。
相比于现代化桥梁,石拱桥工艺独特。它不需用钢筋水泥,而借力于石块与石块之间的相互咬合。建桥时先要安设拱架,然后用经加工的条状块石,在拱架上按一定方式砌筑拱券;待成拱后,再卸除拱架。因此,石拱桥的建设较其他桥梁需要更多的专业知识。
《财经》记者在采访中获知,多数民工均是临时从省内外招来的,只能在参与施工时现做现学。“如果施工员和监理方管理不到位,是有可能存在施工质量问题的。”上述专家说。
事实上,尽管有监理处专司此责,但据修桥的工人称,他们常看到的一幕是,“监理的人一来,老板远远看见就上去递烟,带着走一圈就拉去吃饭了。”
石拱桥对石材的用料较为挑剔,无论是石块还是石片,都需讲究用料的比例。为使石块间能够相契,一些不符规范的石块还需加工打磨。但多位工人告诉《财经》记者,“老板们”将石头运过来后,不管形状如何,直接就往上加载。出现空隙处,即灌沙浆填充。
至于填充石材空隙的沙浆,应该采用河沙。可是当地没有河沙,施工时就用石头和砖块放到粉碎机里粉碎后的“石沙”代替。在搅拌中常常将泥土也掺在一起使用。一位专家分析,这样的做法可能影响沙浆的粘度。此外,这位专家在观察断桥后提出,在建桥过程中,施工方对块石(大块石)和片石(较小石块和石片)使用的比例可能未经科学验证。从现场看,似乎片石用料偏多。
8月16日,在***湖南凤凰县“813”堤溪大桥垮塌特别重大事故调查组成立大会上,国家安监总局局长李毅中提出几大重点调查方向,亦涵盖立项审批、选址勘测、设计合理性、施工、监理、项目管理等多个方向。
“四位一体”典型
凤凰堤溪沱江大桥惨祸,是今年中国第二起因桥梁坍塌引发的伤亡事故。第一起发生在6月15日凌晨,位于广东省西江干流下游325国道上的九江大桥,被一艘2000吨级的运沙船撞断桥墩,导致200米桥面垮塌,八人因此殒命。
巧合的是,九江大桥的承建方与堤溪沱江大桥的是同一家,皆为湖南省路桥集团公司。该公司***网站显示,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的广东九江大桥,是该公司承建的代表性桥梁工程之一。
8月16日下午,该公司办公室一位工作人员在接受《财经》记者采访时称,湖南路桥集团承建的仅是九江大桥的主体部分,被运沙船撞毁的桥墩并非该公司所建。对于堤溪沱江大桥的坍塌,她表示“将等待专家鉴定结果”。
在事发当晚,堤溪沱江大桥项目和监理负责人已被警方控制,以配合事故原因调查。大桥项目所有资料以及工程监理资料也已被警方封存。
连日来,记者联系了湘西州委宣传部、业主单位、监理单位、设计及勘探单位等多个相关部门,均被拒绝采访。
尽管事故原因尚在调查中,但堤溪沱江大桥属典型的人为责任事故,是不争的事实。而其建造过程,亦鲜明地暴露出国内公路桥梁建设中投资、建设、管理、使用“四位一体”模式的弊端。
凤大公路是典型的***府“重点工程”项目。工程业主凤大公路公司,其实是湖南省公路管理局下属企业;项目实际牵头人则为湘西州***府,项目总指挥长是湘西州州长杜崇烟。
因此,在这个***府工程中,杜崇烟既是***府官员,又是项目总负责人;既是监管者代表,又是业主代表。建设项目的勘测、设计、招投标、施工、监理、审计等环节虽一环不缺,却均具有***府背景,难以相互制约和监督。
不无巧合的是,7月23日,就在大桥坍塌前20天,杜崇烟因违纪问题被湖南省纪委“”。
8月17日,***召开全国电视电话会议,通报“813”事故,同时部署开展以桥梁为重点的交通设施安全隐患排查治理专项行动。
但是,事后的排查能否奏效?这正如国家安监总局局长李毅中在凤凰塌桥事故后向各级相关部门发问:“类似的惨案能不能不再发生?用鲜血和生命换来的事故教训能不能深刻记取?”
中国石拱桥教学设计篇4
【关键词】道教 文化 石桥
道教是从唯一中国本土产生发展起来的,有着久远的历史文化。在道教刚刚创立的时候,就将《道德经》奉为圭臬,并将老子奉为教主。从东汉开始,很多人一方面是老庄思想的研究者,一方面又是道教的信徒。《道藏》这部道教典籍丛书中包含了很多阐述老庄思想的宝贵著作,内容涉及广泛,比如包括很多炼丹的方法和方术等。中国古代的化学、医药学等科学技术都深受道教文化的影响。这是因为道教思想提倡人要不断追求更高境界,不断求索,从而推动了发明创造,带动了古代科技发展。道教文化追求自然,以炼丹、养生等实践活动,影响着中国古代科技的进步。历史表明,所有宗教的产生都与对生死的思考脱不开关系。道教也不例外,同样对人的终极存在进行了深入思考。但是道教更加重视实用性,倾向世俗化:追求得道成仙,尽情享受;对养生之道非常注重,希望实现长身不老,为此采取各种方术,所谓方术就是对外部和内部自然进行认识从而得道成仙的手段。道教信徒在方术的使用过程中,不知不觉的为中国古代医药学、化学的产生和发展奠定了基础。而道教崇尚自然的文化思想,在推动中国古代科技的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可以说,道教文化直接关系到中国古代科技的起源和发展,比如古代化学、医药学、植物学和矿物学等都源自道教。同样道教文化对中国古代石桥建筑也产生了深刻影响。
一、道教哲学对古代石桥建筑结构的影响
道教哲学思想中所谈论的“道”是非理性和非逻辑的空有无名之状,不再人类感觉范围之内,无法用语言将其传达出来,其所凭依的语言的意象符号系统,这使得它具备了抽象性和超验性的特征。对于中国传统建筑的结构特点,很多时候我们会用道教富有哲理性的话语来进行表述,比如“三十幅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当其无,有室之用。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在进行古桥设计时,因为道教哲学思想,尤其是有无观念的渗透,使得古桥更具文化内涵。老子曾说:“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这玄妙难解的言论,正是道教哲学在表述存在于自然事物中的客观规律。将有无观念同古桥文化结合起来,能够暗合桥型结构。薄拱薄券技术让古代石拱桥的桥拱的空间得到了最大发挥,而且将自身重量降低到最小;而石拱桥的简支结构形式则充分的演绎了古桥的“有”、“无”之象。道教文化在石桥的材质、装饰、色彩等方面无不有所体现,让石拱桥呈现出祥和虚静之感,同时体现出开阔疏朗、恬淡谦和的人生追求。
对于水,道教哲学尤为崇拜,认为:“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 “夫唯不争,故无尤”,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道教哲学主张的以柔克刚、以退为进通过不争来达到无不争的目的。道教祀神、修道或举行宗教仪式都是在道教宫观进行,所以多将水引入宫观之中,使其环绕屋舍,而这必然要求修建很多石桥。这些石桥同其他地方的石拱桥相比,虽然尺寸相对较小,但是布局、形制却没有多少区别。石桥不仅能够让道观显得庄严,而且还能够起到改善风水的作用。在民间,道教阴阳术士常常用桥来趋吉避凶,使得桥带有了神秘性。
二、道教***案是古代石桥建筑装饰艺术的重要题材
桥梁装饰多见于石桥,通常是在桥栏、望柱、仰天石、拱券石、抱鼓石、桥面横梁等这些人们容易观看和接触到的地方。装饰多用雕刻手法,题材众多,主要包括两大类,分别是动物和植物,动物类有龙、凤、狮、羊、马、鱼等,植物类有莲花、牡丹、蔓草绣球花等;此外还多见祥云***案。这些工艺精湛的石雕装饰往往同神话传说、民俗风情等有着密切联系,比如吸水的石兽、压水的蛟龙和降伏水怪的***案等等,极大的丰富了古代石雕艺术,推定了独特风格的形成。中国古桥从清代中期开始,越来越不重视装饰,而强调其结构和功能;而在明代以前,对装饰较为重视。装饰能够有效的增加建筑的美感,而古桥的雕饰也是如此。
这些装饰存在于桥梁各个不同的部位,题材广泛,且多为群众所熟知的,一般表达工程竣工后的喜悦之情和祝颂吉祥之意。中国古代的木桥的装饰都十分简单,比如浙江泰顺的廓桥,在桥上的建筑,从其功能来看,有些已经是构成主体的重要部分,而我国古代石桥的装饰却非常丰富,而且还具有浓厚的民族趣味和人文内涵。
古代石桥的装饰直接受到的道教文化的影响,桥栏板上雕饰***案多是对道教学说的反映,或者寄予崇拜神灵的含义;道教文化中的“太极阴阳***、八卦***和暗八仙等标志***案往往会在石桥构件上出现,这些***案具有镇桥的寓意。古桥建筑中,这些反映道教文化的***案非常常见,在桥顶的定心板上往往会有“束带笛”等浮雕***案,而在桥底拱券的龙门石上往往会有阴阳八卦***的浅浮雕;比如浙江省德清县德武桥,阴阳八卦***雕刻于桥桥中央面石上,“八仙过海”***案雕刻于桥栏板上。这些反映道教文化的装饰是对造桥者精神祈望的体现。
三、结论
古代桥梁的建造需要高超的技艺和智慧,而造桥者往往被世人所尊重;同时由于信仰宗教,石桥往往会以“仙”字命名,来营造虚无缥缈的意境,让石桥富有禅宗意味,对鬼斧神工的造桥技艺进行宣传和弘扬,使能够世代流传,比如“望仙桥”、“驾仙桥”、“会仙桥”等。这是道教文化与桥文化相互融合的现象。中国古代石桥中与神仙有关系的故事或者桥名,数不胜数。本文对道教文化对中国古代石桥建筑的影响进行了研究。
参考文献:
[1] 周腾宝. 浅析花钱上的道教文化[J]. 安徽钱币. 2005(03)
[2] 胡诚林. 试谈道教文化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J]. 中国道教. 2006(02)
[3] 余信昌. 道教文化初探――对道教的产生、思想体系和基本信仰的一些认识[J]. 中国道教. 1990(01)
中国石拱桥教学设计篇5
1.引导学生围绕主题动口动脑
教师通过引导学生实地参观访问、查阅***书资料和从互联网获取信息、筛选信息,使学生了解桥的发展,认识古今中外的名桥,拓宽学生的视野,使学生获得美的熏陶和感染。
2.让学生获得研究、探索的体验
教师通过让小组成员共同合作,培养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善于质疑、主动探究、团结合作的精神和热爱科学的意识。
3.联系生活实际
由有形的桥到无形的桥拓宽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4.指导学生形成书面教材
培养学生口语交际和书面表达的能力。
在具体的活动过程中,教师为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合作能力作了精心的准备。比如,他先将班级分为几个小组,让学生自由、自愿地报名,并让每组推选出一名组长。各小组成员有不同的分工,如有负责采访的,有负责整理资料的,有负责上网查阅资料的,等等。教师事先还为学生推荐了部分有关桥的网站,如桥梁网。
教师一开始以著名桥梁专家茅以升的“桥不过是一条放大的板凳”这样通俗而风趣的诠释导入课题,然后让学生介绍了一些查找资料的方法,最后教师作了总结、归纳。比如,A.利用***书查找资料和积累资料的方法。B.根据目录找到有关的文章和内容并作好摘录。C.摘录资料的方法:复印、抄录、摘抄、概括总结。D.上网查询和***资料的方法:直接键入***查找;不知道***,通过键入关键词进行搜索;对资料进行***存盘,打印输出或笔录所需资料,等等。这些提示为学生收集、整理资料提供了最基本的方法,保证了本次语文综合实践活动的顺利进行。
在这节课的最后,教师还引导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由“有形的桥”联想到许多“无形的桥”,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并提示“假如你是桥梁的设计师,你会建造什么样的桥?请画出你设计的桥并解说其功能”。
教师在课后的总结反思中抒发了这样的感受:“这节课给我最大的感受是培养了学生的想象力和语言表达能力。这次综合实践活动课的教学,让我感受到综合实践活动课是让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最佳阵地。让学生自由组成学习小组,明确分工,调动了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积极性,增加了他们的集体合作意识和集体荣誉感,因此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在整个活动过程中,师生是愉快的,收获也颇多,听课者也处于兴奋之中。应该说,从整个课堂有序的组织和师生热情的参与来看,是成功的。但活动结束后,一个问题始终萦绕在我的心头:这节课与***设置的综合实践活动课有什么区别?语文综合性学习的特性体现在哪里呢?特别是这节课的教学目标,把活动目标定位在“教师通过引导学生实地参观访问、查阅***书资料和从互联网获取信息、筛选信息,使学生了解桥的发展,认识古今中外的名桥,拓宽学生的视野,使学生获得美的熏陶和感染”是否合适?语文课的教学目的就在于“了解桥的发展,认识古今中外的名桥”吗?笔者认为这显然是不够的。尤其是最后,教师布置的拓展性作业:“假如你是桥梁的设计师,你会建造什么样的桥?请画出你设计的桥并解说其功能。”这固然能激发学生的想象力,但对于语文课来说,这样的作业似乎意义不大。
经过一个星期与授课老师的商讨,我们重新设计了这节题名为《桥》的语文综合实践活动课。
在其他内容基本保持不变的情况下,教师把学生查找资料的重点确定在“收集与桥有关的民间传说、历史故事、诗文、对联、照片、绘画、音乐等”上,并把活动目标定为:“展示桥的神韵,使学生受到美的感染,从而激发学生的兴趣。对一些与桥有关的经典诗文,重点品读赏析,以此提高学生朗读、背诵、欣赏古代诗歌的能力和水平,并做到广泛积累。”
当这位老师在另一个班上再次上这一课时,学生的汇报、演示内容有了很大的改变。第一次课上,学生展示的是各种桥梁的***片、数据、名称、桥梁史等。赵州桥、苏州宝带桥、山西晋祠鱼沼飞梁、扬州五亭桥、北京四元桥、北京玉蜓桥、厦门跨海大桥、博斯普鲁斯海峡大桥等,使学生获得了许多有关桥梁的知识,感受到了科学的伟大和人民的智慧。
第二次课上,所有在场听课的人都沉浸在浓浓的文学色彩和语言魅力中。我们来看一个片段:
学生:“赵州桥像初月出云,长虹饮涧”写出了赵州桥的外形之美,给人以身临其境之感。茅以升在《中国石拱桥》中写到:“石拱桥的桥洞呈弧形,就像虹。”古代神话里说:雨后彩虹是人间天上的桥,通过彩虹就能上天。我国诗人爱把拱桥比作虹,说拱桥是卧虹、飞虹,把水上的拱桥形容为“长桥卧波”。石拱桥出现较早,这种桥不但外形优美,而且结构坚固,能几十年、几百年甚至上千年地雄跨在江河之上,在交通方面发挥其所具有的作用。
上面这段文字用比喻与神话,写出了桥给人的美感,并介绍了石拱桥的特点。
老师:很好,你能不能用笔来画出“初月出云”?
学生:这是一座石拱桥,正如诗中所写的“初月出云”。水波就像云一样,桥的桥洞就像一个弯弯的月亮。
中国石拱桥教学设计篇6
关键词:绍兴石桥水城
绍兴是江南闻名的水乡,不管是乡野或者是城镇,遍布如织的河道是绍兴最为与众不同的地方,那一座座跨立于河道上的石桥,或古朴厚重,或轻巧精致,形态各异。当你穿行在老屋、古桥、水巷之间,沿着缓缓的流淌的河水,和着的丝雨,不能不赞叹这座古城水韵的美妙与古桥的多姿。
中国最早的桥梁形式是木桥,出现在秦汉以前,有独木桥、木柱梁桥等形式。秦汉以后逐渐出现了浮桥、木梁桥和伸臂式木梁桥。但因为木材负重性欠缺,而且木质桥易受风雨侵蚀,不能耐久牢固。南北朝时逐渐被木石混合桥梁或石构式桥梁所取代。到了春秋战国,就出现了石墩木梁跨空式桥,西汉时进一步发展为石柱式石梁桥,东汉时出现了单跨石拱桥,宋代则是大型石桥蓬勃发展的时期。绍兴的石桥,能有实物见证同时有据可查的,最早也是从宋代开始。
一、绍兴的古石桥,是绍兴的城市印记
绍兴古称越州,越地多水,临河往往有路,有的是一河一路,有的是一河二路,更多的老屋却是临河而建,朝夕听闻乌篷船桨的唉乃之声。乌篷小舟是极重要的交通工具,于是少不了跨河过街贯穿河道的桥。那一座座联系着二岸的古石桥,是街与街之间的重要纽带。绍兴的桥多与建筑相傍,常常建于河流交汇处或通道街坊之间,设置便利以实用为主。桥不但是穿越河道的必经之道,也是邻里乡间老百姓们聚会谈天的好地方。有桥上建凉亭者,如绍兴西郭的会龙桥、斗门的钟秀桥等,有直接把桥栏板做成石椅式的,如城北的小江桥,城西的迎恩桥等。在傍晚的夕光中,于石桥上一坐一憩,谈天说地,老人们拥着儿孙,轻坐在石栏板上,水波中荡漾着光与影,在纯朴的乡语间飘荡着故事,流淌着风情。凡是到绍兴的旅游者,往往不经意间便踏过了十数座古桥,感受着“小桥流水人家”的诗情画意,触摸到了这座古城的历史印记。
二、绍兴是江南最具代表性的“桥乡”。
哪么,绍兴到底有多少桥呢,其实准确的数字很难说清,绍兴俚语“无桥不成市,无桥不成镇,无桥不成路”,很形象的说出了绍兴石桥之多,有一种说法是整个绍兴的石桥曾有上万座之多。上世纪70年代未,上海同济大学陈从周教授等人对绍兴石桥作了一个详细的调查,足迹踏遍当时绍兴所属城镇村乡的河流,调研得到的石桥数量是5000余座。我们现在根据清光绪时所绘的《绍兴府城衢路***》,可见当时城内河脉遍布,整个绍兴城就像一张用水脉织成的大网,潺潺的河水穿梭于城中的每一个角落,城内计有河流33条,桥梁229座,如果把没有标注在***中的小石平桥、二板桥、三板桥之类都收纳其中,数量将更多!在这7.5平方公里的城郭之内,桥拥有的密度之高,实在是举世无匹。因此,绍兴不愧为江南最具代表性的“石桥”之乡!
绍兴的河道,常常是每过一段路就会有一座桥。按《绍兴府城衢路***》所示,城内现今***路上的府河从城北到城南的这一段河道,河上就有石桥13座,可惜的是现在所剩的只有城北的小江桥、步行街的大庆桥、星郎桥及府学前的望花桥了。再如绍兴安昌镇大街的河面,从东到西,有各式石桥17座,或石梁桥,或石拱桥,从早期元代的寺桥,到民国时建的新桥,活脱脱一部桥的历史书。
然而随着城市发展的进程,绍兴城内的石桥多因填河建路而被拆除,被拆桥梁的石料构件常被充作修墙铺路之用,现在有幸能保存下来的石桥不过十之一二,多数是桥梁历史悠久而负盛名或者先一批被列入文物保护名单的,实在是幸莫大焉。
三、梁桥、拱桥、组合式桥是绍兴石桥最常见的类型
绍兴的石桥大致有梁桥、拱桥、组合式桥三种类型。梁桥平实,以蜿蜒数里的古纤道桥、宋代的八字桥为著名。拱桥飘逸,拱分折边形、半圆形、马蹄形等形状,拜王桥、宝珠桥、广宁桥、永嘉桥是比较典型的折边桥。光相桥、古小江桥、灵芝桥等都是典型的半圆形桥。还有拱式与平梁式相组合的石桥,一般都建在较宽的河流上。拱梁结合的,最闻名的有泗龙桥、太平桥、泾口大桥、接渡桥等。在宽广的河面上如长虹卧波,颇为壮观。另有一种桥型,像华舍的云梯桥(也称元宝桥)是三折边单跨石桥,左右二侧的拱石长而内倾,高可与上面的石梁齐平,横系石与拱石紧扣,桥形似拱非拱,似梁非梁,形制在拱与梁桥之间,是比较特殊的类型。有人把这种三折边的桥归类于梁桥,笔者却认为这种桥应当是梁桥向拱桥发展的一种形式。究其有拱的构件形式,又有横系石与拱(石梁)的卯合,具有从石梁桥向折边桥发展的轨迹状态。之后,当桥的折边越多,能使桥的单孔跨度加大,要求的拱石的加工精度也就越高。拱券石加工的更圆整,从而能承受的荷载也就更多,桥身就会更加稳固。
绍兴古梁桥和古拱桥在明、清时代大多采用卯榫结构。绍兴古桥拱券石的连接有无铰拱石连接法(即拱石之间不用榫卯结构)和有铰拱石连接法(即用榫卯结构连接)二种。其中第二种方法在绍兴古石桥中应用的较为普遍,如绍兴市区的拜王桥、谢公桥、广宁桥。宝珠桥的拱石与横系石、与金刚墙之间等都用榫卯结构连接,使整座石桥更加坚定牢固,历经几百年而不倒。
拱形桥的形制因地域不同做法也有区别,夏履的寨口桥、新昌的落马桥,诸暨同山桥也是单孔石拱桥,拱圈却以小块石叠砌成拱,甚至外侧石也是由宽厚不一的块石叠砌,想是乡间匠人因地取材稍作加工而成。因为民间建桥一般都是自行募捐,这种因地取材乱石叠砌之法可以大大节省建桥费用,所以这种小块石叠砌成拱的桥形是山区乡间最为常见的做法,在城镇中则没有发现。
另外不得不提的是新昌迎仙桥,同样为拱形桥,其桥拱外形十分坦缓,呈半个横椭圆形状。该桥在明万历《新昌县志》有载,清乾隆四十九年(1784)重建,清道光甲辰年(1844)时重修。桥位于“唐诗之路”通向天姥山的门户处,经历了数百年商贾的穿行,虽经几次修葺,但能至今安然,可见其结构的科学性。1999年6月,笔者和同事曾受该新昌县文保所的委托,在迎仙桥维修前对该桥作了较为详细的测绘,测得迎仙桥净跨14.0米,桥长22.8米,宽4.57米,矢高6.91米。迎仙桥拱外侧石大小不一,表面只稍作平整,桥拱内侧却以大块卵石叠砌成拱,其做法之随意、桥拱曲线之精巧、独特,是国内十分罕见的。其拱形近似于现代的悬链线拱式桥梁体系。而悬链线拱桥型是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国外才出现的。迎仙桥却远早于国外创造性的运用了这种桥型技术。可见,这些保存在田野乡间的石桥,对我们研究绍兴桥梁的历史和体系具有十分重要的价值。
四、“八字桥”应地制宜灵活布局的形制及工艺,体现了古代劳动者高超的匠心与智慧
绍兴城内最有名的要数“八字桥”,八字桥是现存绍兴最古老的桥之一,据宋嘉泰《会稽志》载:“八字桥在府城东南,两桥相对而斜,状如八字,故得名。”八字桥是梁式石桥,桥北侧主孔下第五根石柱上刻有:“时宝丙辰(1256)仲冬吉日重建”的铭文。重建二字说明八字桥的始建并非在宋宝年间,但具体建于何时,却并无确切的可考资料。至少是在嘉泰年间或更前一些。八字桥桥身高大,用的石料粗大厚实,完全符合宋时风格与作法,桥望柱与栏板(宋营造法式称作“钩阑”)均有雕琢,望柱之柱头雕重瓣覆莲,寻杖与栏板之间承托云拱,雕饰线条简洁,华板蜀柱方正平实,形式简朴。
八字桥地处二条河的汇合处,之所以称为“八字”,一方面是当我们站在桥的南面桥坡下往北望,二侧桥坡与主桥相合,其形如“八”字。笔者从事文物工作十多年,曾经对八字桥作了详细的测绘,桥南主河二侧桥坡相互平行,并无《会稽志》中所称二桥相对而“斜”之说,所以“斜”只是一种视觉的误差。至于“八士桥”的别称,也是绍兴方言口音传承导致。从测绘的平面***上看,八字桥更像是一个“下”字,形制修建较为复杂。据笔者分析,桥之所以不是通常简单的东西而跨,其实也是顺应地形,同时完美地解决了南北东西四个方向的交通问题。八字桥主跨一河二路的水街,西面桥坡正对八字桥直街,是由西向东的主要通道,但是过河后就是临街老屋,桥坡并没有向东伸展的余地,于是桥只能顺应南北向的沿河道路,一向北一向南分坡而下,与北面的广宁桥直街沿河道路对接,解决了南北向的交通问题。八字桥主河西边南端的桥坡也是根据现状,使东西向的小河从南侧桥坡下通过,巧妙的把二座桥合二为一,实在是巧构妙建!八字桥虽然从形制上脱离了营造规范,但应地制宜灵活布局的方法,却体现了古代匠人的智慧。
绍兴因为多河,而且水运兴荣,除了多乌篷,还有比乌篷大一倍的白篷船,明瓦船等,大一点的货船浆橹无法在河面上伸展使用,于是除了竹篙撑船,必须有拉纤的劳力帮助船只前行,八字桥桥东面南北桥坡两侧设有纤道,因此有人说八字桥是中国最早的立交桥,但在主桥孔下纤道却不相连,说成是立交桥有点名过其实,作为纤道的功能却是不能否认的,桥孔下纤道虽然中断,但在拉纤过桥洞时,只要一脚便可跨上船帮,过桥孔便可踏上另一边的纤道,确实是明断实连,实用至上。
五、结语
水与桥相映,古朴与灵动交融。绍兴石桥形态之多样、遗存之丰富,确是独一无二。纵观古今中外有哪一个城市拥有如此多的河脉与桥梁呢?“姿容留得千秋貌,未把河梁一样形。”正是这些结构各异、千姿百态的石桥之美的真实写照!
绍兴的水,让古城绍兴充满着灵气,绍兴的石桥,却是抹不掉的城市印记,我们从水与桥的交融中可以品味解读出这座城市的历史与文化。当我们用王羲之的兰亭序、卧薪尝胆的句践和醇美的女儿红来品味绍兴的时候,怎么能够忘却这些仍和我们一起经历着风雨,承载着历史文脉的老石桥呢?
石桥,你是绍兴的美丽珍藏!
参考资料:
嘉泰【会稽志】
陈从周潘洪萱【绍兴石桥】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6
绍兴市文物局 【绍兴文物志】中华书局出版社存在 2006
中国石拱桥教学设计篇7
一、结合教材内容,“见缝插针”,使科学史自然融入课堂教学。
“圆”是一个古老的课题,人类的生活与生产活动和它密切相关。有关圆的知识在战国时期的《墨经》、《考工记》等书中都有记载,授课中将有关史料穿去,作为课本知识的补充和延伸。例如讲解圆的定义与性质时,我向学生介绍,约在公元前二千五百年左右,我国已有了圆的概念,考古说明我国夏代奴隶社会以前的原始部落时期就有圆形的建筑。至于圆的定义和性质在《墨经》中已有记载,其中,“圆,一中同长也”,即圆周上各点到中心的长度均相等;此外,还进一步说明“圆,规写交也”,即圆是用圆规画出来的终点与始点相交的线。这与欧几里得的定义相似,而《墨经》成书于公元前4~3世纪,是在欧几里德诞生时间问世的。再比如圆心角、弓形、圆环形、圆内接正六边形、直角三角形的内切圆、圆锥等一系列概念与性质,在《墨经》、《考工记》、《九章算术》等书中都有记载,在讲到这些内容时,我便用几句话向同学们作简要介绍。这样,随着这一章教材的不断展开,同学们对我国古代在相关领域的发展概貌有个初步的了解,明白我国古代就对这些内容有了比较全面、系统的认识。特别是早在战国时期就有了论证几何学的萌芽,几乎与古希腊的几何学同时产生。
二、根据教材特点,适当选择科学史资料,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
圆周率π是数学中的一个重要常数,是圆的周长与其直径之比。为了回答这个比值等于多少,一代代中外数学家锲而不舍,不断探索,付出了艰辛的劳动,其中我国的数学家作出过卓越贡献。该章的“读一读:关于圆周率π”对此作了简单的介绍,并提到祖冲之取得了“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成就”。为了让同学们了解这一成就的意义,从中得到启迪,我选配了有关的史料,作了一次读后小结。先简单介绍发展过程:最初一些文明古国均取π=3,如我国《周髀算经》就说“径一周三”,后人称之为“古率”。人们通过实践逐步认识到用古率计算圆周长和圆面积时,所得到的值均小于实际值,于是不断利用经验数据修正π值,例如古埃及人和巴比伦人分别得到π=31605和π=3125。后来古希腊数学家阿基米德(公元前287~212年)利用圆内接和外切正多边形来求圆周率的近似值,得到当时关于π的最好估值约为:31409〈π〈31429;此后古希腊的托勒玫约在公元150年左右又进一步求出π=3141666。我国魏晋时代数学家刘微(约公元3~4世纪)用圆的内接正多边形的“弧矢割圆术”计算π值。当边数为192时,得到3141024〈π〈3142704。后来把边数增加到3072边时,进一步得到π=314159,这比托勒玫的结果又有了进步。待到南北朝时,祖冲之(公元429~500年)更上一层楼,计算出π的值在31415926与31415927之间。求出了准确到七位小数的π值。我国以这一精度,在长达一千年的时间中,一直处于世界领先地位,这一记录直到公元1429年左右才被中亚细亚的数学家阿尔·卡西打破,他准确地计算到小数点后第十六位。这样可使同学们明白,人类对圆周率认识的逐步深入,是中外一代代数学家不断努力的结果。我国不仅以古代的四大发明———火药、指南针、造纸、印刷术对世界文明的进步起了巨大的作用,而且在数学方面也曾在一些领域内取得过遥遥领先的地位,创造过多项“世界记录”,祖冲之计算出的圆周率就是其中一项。接着我再说明,我国的科学技术只是近几百年来,由于封建社会的日趋没落,才逐渐落伍。如今在向四个现代化进***的新长征中,赶超世界先进水平的历史重任就责无旁贷地落在同学们的肩上。我们要下定决心,努力学习,奋发***强。
为了使同学们认识科学的艰辛以及人类锲而不舍的探索精神,我还进一步介绍:同学们都知道π是无理数,可是在18世纪以前,“π是有理数还是无理数?”一直是许多数学家研究的课题之一。直到1767年兰伯脱才证明了π是无理数,圆满地回答了这个问题。然而人类对于π值的进一步计算并没有终止,例如1610年德国人路多夫根据古典方法,用262边形,计算π到小数点后第35位。他把自己一生的大部分时间花在这项工作上。后人为了纪念他,就把这个数刻在他的墓碑上,至今圆周率被德国人称为“路多夫数”。1873年英国的向克斯计算π到707位小数。1944年英国曼彻斯特大学的弗格森分析了向克斯计算的结果后,产生了怀疑并决定重算一次。他从1944年5月到1945年5月用了一整年的时间来做此项工作,结果发现向克斯的707位小数只有前面527位是正确的。后来有了电子计算机,有人已经算到第十亿位。同学们要问计算如此高精度的π值究竟有什么意义?专家们认为,至少可以由此来研究π的小数出现的规律。更重要的是,对π认识的新突破进一步说明了人类对自然的认识是无穷无尽的。几千年来,没有哪一个数比圆周率π更吸引人了。根据这一段教材的特点,适当选配数学史料,采用读后小结的方式,不仅可以使学生加深对课文的理解,而且人类对圆周率认识不断深入的过程也使学生受到感染,兴趣盎然,这对培养学生献身科学的探索精神有着积极的意义。
中国石拱桥教学设计篇8
“圆”是一个古老的课题,人类的生活与生产活动和它密切相关。有关圆的知识在战国时期的《墨经》、《考工记》等书中都有记载,授课中将有关史料穿去,作为课本知识的补充和延伸。例如讲解圆的定义与性质时,我向学生介绍,约在公元前二千五百年左右,我国已有了圆的概念,考古说明我国夏代奴隶社会以前的原始部落时期就有圆形的建筑。至于圆的定义和性质在《墨经》中已有记载,其中,“圆,一中同长也”,即圆周上各点到中心的长度均相等;此外,还进一步说明“圆,规写交也”,即圆是用圆规画出来的终点与始点相交的线。这与欧几里得的定义相似,而《墨经》成书于公元前4~3世纪,是在欧几里德诞生时间问世的。再比如圆心角、弓形、圆环形、圆内接正六边形、直角三角形的内切圆、圆锥等一系列概念与性质,在《墨经》、《考工记》、《九章算术》等书中都有记载,在讲到这些内容时,我便用几句话向同学们作简要介绍。这样,随着这一章教材的不断展开,同学们对我国古代在相关领域的发展概貌有个初步的了解,明白我国古代就对这些内容有了比较全面、系统的认识。特别是早在战国时期就有了论证几何学的萌芽,几乎与古希腊的几何学同时产生。
二、根据教材特点,适当选择科学史资料,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
圆周率π是数学中的一个重要常数,是圆的周长与其直径之比。为了回答这个比值等于多少,一代代中外数学家锲而不舍,不断探索,付出了艰辛的劳动,其中我国的数学家作出过卓越贡献。该章的“读一读:关于圆周率π”对此作了简单的介绍,并提到祖冲之取得了“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成就”。为了让同学们了解这一成就的意义,从中得到启迪,我选配了有关的史料,作了一次读后小结。先简单介绍发展过程:最初一些文明古国均取π=3,如我国《周髀算经》就说“径一周三”,后人称之为“古率”。人们通过实践逐步认识到用古率计算圆周长和圆面积时,所得到的值均小于实际值,于是不断利用经验数据修正π值,例如古埃及人和巴比伦人分别得到π=31605和π=3125。后来古希腊数学家阿基米德(公元前287~212年)利用圆内接和外切正多边形来求圆周率的近似值,得到当时关于π的最好估值约为:31409〈π〈31429;此后古希腊的托勒玫约在公元150年左右又进一步求出π=3141666。我国魏晋时代数学家刘微(约公元3~4世纪)用圆的内接正多边形的“弧矢割圆术”计算π值。当边数为192时,得到3141024〈π〈3142704。后来把边数增加到3072边时,进一步得到π=314159,这比托勒玫的结果又有了进步。待到南北朝时,祖冲之(公元429~500年)更上一层楼,计算出π的值在31415926与31415927之间。求出了准确到七位小数的π值。我国以这一精度,在长达一千年的时间中,一直处于世界领先地位,这一记录直到公元1429年左右才被中亚细亚的数学家阿尔·卡西打破,他准确地计算到小数点后第十六位。这样可使同学们明白,人类对圆周率认识的逐步深入,是中外一代代数学家不断努力的结果。我国不仅以古代的四大发明———火药、指南针、造纸、印刷术对世界文明的进步起了巨大的作用,而且在数学方面也曾在一些领域内取得过遥遥领先的地位,创造过多项“世界记录”,祖冲之计算出的圆周率就是其中一项。接着我再说明,我国的科学技术只是近几百年来,由于封建社会的日趋没落,才逐渐落伍。如今在向四个现代化进***的新长征中,赶超世界先进水平的历史重任就责无旁贷地落在同学们的肩上。我们要下定决心,努力学习,奋发***强。
为了使同学们认识科学的艰辛以及人类锲而不舍的探索精神,我还进一步介绍:同学们都知道π是无理数,可是在18世纪以前,“π是有理数还是无理数?”一直是许多数学家研究的课题之一。直到1767年兰伯脱才证明了π是无理数,圆满地回答了这个问题。然而人类对于π值的进一步计算并没有终止,例如1610年德国人路多夫根据古典方法,用262边形,计算π到小数点后第35位。他把自己一生的大部分时间花在这项工作上。后人为了纪念他,就把这个数刻在他的墓碑上,至今圆周率被德国人称为“路多夫数”。1873年英国的向克斯计算π到707位小数。1944年英国曼彻斯特大学的弗格森分析了向克斯计算的结果后,产生了怀疑并决定重算一次。他从1944年5月到1945年5月用了一整年的时间来做此项工作,结果发现向克斯的707位小数只有前面527位是正确的。后来有了电子计算机,有人已经算到第十亿位。同学们要问计算如此高精度的π值究竟有什么意义?专家们认为,至少可以由此来研究π的小数出现的规律。更重要的是,对π认识的新突破进一步说明了人类对自然的认识是无穷无尽的。几千年来,没有哪一个数比圆周率π更吸引人了。根据这一段教材的特点,适当选配数学史料,采用读后小结的方式,不仅可以使学生加深对课文的理解,而且人类对圆周率认识不断深入的过程也使学生受到感染,兴趣盎然,这对培养学生献身科学的探索精神有着积极的意义。
中国石拱桥教学设计篇9
葛镜桥建设始末
福泉古城系明代黔东第一重镇,滇京交通必过的关口,史称“黔中锁钥”。但南来北往的驿道却被城东麻哈江峡谷阻断,人马物件靠鸭爪坝渡口撑船过往,洪水季节事故频发。万历十六年(1588),葛镜从云南兵备道任上解甲归田回到平越府(今福泉市)故居里后,决定在此交通要道上独资建设大桥。他首先在鸭爪坝渡口选址建造5孔联拱石桥,建成5年后被洪水冲垮;接着到上游龙腰岩峡选址建造2孔联拱石桥,建成3年后又被洪水冲垮(两座倒桥遗址至今尚在)。始未料及的两建两圮,耗费掉大量资金和10余年时间。但葛镜没有被失败所难倒,反而更加坚定了修桥信心。
接下来,葛镜又在两座倒桥遗址中间更为险峻的砥柱峡犀牛潭选择新址,招募经验丰富的工匠,开始了第三次造桥工程。如果说葛镜前两番建桥属于平凡之举的话,那么第三次建桥则是到了可歌可泣的悲壮境界。
悲壮之一:投入之艰辛超乎寻常。葛镜是位很有个性的人,他诚心行善而又秉性刚烈,从不向困难和失败屈服,做事风格独特,不愿麻烦和拖累他人。原计划修桥的积储因两次失败而损失大半,经费不足,他既不向官府求助,也不找乡绅筹集,仍一个人扛着,不惜把家中所有值钱之物、城中店铺和乡间田园统统卖掉,包括长子葛邦臣世袭祖职的俸禄,也几尽拿来作为修桥资用,投入累计不下五六千金。家人生计出现了危机,他便把次子葛邦维送到毕节自谋生路,继续组织众工匠,寒来暑往,坚持奋战在工地上。长期的劳心劳力,省吃俭用,以致于到了“形容枯槁”的程度,仍修桥不止,实践其“桥不成兮镜不死”的誓言。
悲壮之二:工程之艰辛超乎寻常。此处桥址是一般造桥人不可能选用的地方。葛镜巧妙地利用天造地设、“虽险而宜”的地址,挥出大手笔,匠心独运,设计出了孔距接近成倍递增的三孔联拱桥型,巧妙的运用峭壁、石矶、石阶的自然物理功能,在峭壁上依势凿出“凹”型绞口作为隐形桥墩,在石矶和第三级石阶上依势筑出分水尖桥墩,三孔联拱,两端分别扣进悬壁绞口和石台深处,整个桥体紧联在隐显相迎的石墩上,使得大、中、小3个桥孔的不同预应力获得平衡,从而牢牢地整合着整个大桥的结构,使第三次建桥活动终于大功告成,时在万历四十六年(1618)。
葛镜整整艰苦奋斗了30年,完成了其生命之壮举后,由于长期超负荷操劳及贫病交加,桥成人去,于次年就谢世了,享年70岁。
经实测,桥面长51.41 米、宽8.5米、高29.86米;三孔跨径分别为25.62米、12.3米、6.26米;三孔拱高分别为9.61米、7.90米、5.02米;三孔拱厚分别为1.21米、0.83米、0.70米;三孔跟厚分别为1.69米、1.14米、0.80米;桥墩高分别为8.50米、7.50米,厚分别为5.62米、5.57米,长分别为17.62米、13.74米。古桥之险峻高大奇特,全国罕见。
康熙《贵州通志》记:“两岸壁立,水黝黑如漆,寡见曦景,足见地势险恶。里人葛镜建桥于上……施大石横空悬构,酾水者三,高百尺,有如神工,桥上行者,俯视深渊迅流,目眩神摇”。在全靠人工的古代,在如此天险的地方,面对这样一座宏伟壮观的三孔石拱桥,在后人眼里,简直是难以想象的奇迹,于是,民间便流传出“邋遢道仙”张三丰点豆腐成桥石,帮助葛镜修成大桥的神话传说,故葛镜桥又俗称豆腐桥。《平越直隶州志》在记载了这则传说后评论道:“话虽荒诞,亦是其愿力宏大,有志竟成,天亦相助”。
众人评说葛镜桥
万历四十八年(1620),即葛镜桥建成第二年,云贵总督张鹤鸣听到葛镜功成人去,感动之中,亲自到现场为大桥取名为“葛镜桥”,并题桥名、写匾、作诗、立碑记,高度评价葛镜:“夫镜一匹夫耳,非有陶朱猗顿之富,建桥一念,至死不移。一建而坏,人情已厌之矣。再建再坏,三建卒成,计费不下五六千金。人情所更难者,闻镜绕田计岁米糊口外,悉用之桥,前后三十年,功始成此。其从容乐善,不吝不倦,岂世俗人所能企其万一者。”他还将葛镜事迹向朝廷作了汇报,万历帝临终之前***“义垂千古”匾额。
此后历代封疆大吏、过往中外名流题作匾联、诗文、书画者不绝,见之于明清《贵州通志》、《平越直隶州志》、《葛氏家谱》和其他古籍里数以百计,其中将葛镜桥与赵州桥相提并论的早就大有人在。
抗战时期,国立交通大学唐山工学院内迁福泉,中国现代桥梁奠基人、校长茅以升于1941年发现了葛镜桥,认为是一大奇迹,也将之与赵州桥相提并论,赞叹“北有赵州桥,南有葛镜桥”;20年后出版的《中国桥梁史料》、《中国石桥》,这两部书的作者罗英,被茅以升称为“国人自著中国古桥史的先驱”。罗英在书中多次用葛镜桥来说话,肯定“其工程艰巨,为一般石桥所不及”。称葛镜桥为“西南桥梁之冠”,并将其列为“中国十大名桥”之一;1982年茅以升主编、唐寰澄副主编出版的《中国古桥技术史》,1987年罗英、唐寰澄合著、茅以升作序出版的《中国石拱桥研究》等专著中,均将葛镜桥定位为“中国历史名桥”,书中多次引例葛镜桥,其中还提出了一个尚未解开的葛镜桥技术之迷:葛镜桥的主体形式为典型的“非对称”、“变截面”、“尖顶”、“厚墩联拱”大石桥,其中“非对称”+“变截面”的技术运用非常罕见,按传统技术讲,这种结构在“活载压力”下很容易垮塌,茅以升经过实测后,得出的结论却是10吨载重汽车通过,大桥也非常安全。罗英据此提出了“古经验与新理论”问题,认为葛镜桥值得好好研究。三位桥梁大家一生爱桥、建桥、写桥,集桥梁设计家、桥梁美学家、桥梁教育家、桥梁史学家为一生,他们对葛镜桥进行的深刻论述和高度评价,使人们看到了葛镜桥在中国古桥史上占有重要的一席之地。
“葛镜精神”放光彩
《中国古桥技术史·附录I桥梁专著及历代建桥名家》,其中贵州仅有福泉葛镜和葛镜桥;安顺朱家民、李芳先和关岭盘江铁索桥;福泉吴东扬和吴家桥进入名桥名家行列。
《中国古桥技术史》探索了从《诗经》最早记载造桥活动开始,到1982年该书出版时的2265年间,中国古桥当以千百万座计,但入史入典有据可考的名桥仅七八十座、建桥名家仅百有余人。按时间顺序排列,葛镜排在第55位。可见,葛镜之前近1900年中可考的建桥名家不过50余人,其后近400年也才50人左右。对于那些被淹没在历史尘埃中的造桥无名英雄,同样值得后人尊敬。在这样一片星辰稀疏的天空中,能够仰望到其中有位贵州人葛镜,当是黔人黔地无尚荣光。
中国石拱桥教学设计篇10
关键词:语文教学; 信息技术; 整合; 效率
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是一个永不褪色的话题。随着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信息技术为教育教学注入了无限的活力,让教学效果达到事半功倍。可以说学科教学越来越离不开信息技术了,在语文教学中应用多媒体辅助语文教学会让学生在学习中始终保持兴奋、愉悦、渴求上进的心理状态,它对学生主体性的发挥,创新意识和探索精神的培养都能发挥出很好的功效。
一、信息技术能更好地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地位
多媒体可以提供基于文本、语音、***形和视频等多媒体的教学支持。教师可以边讲解边引导,灵活地控制教学的全过程,及时了解每位学生的学习状态,实现师生互动,如讨论、辅导、质疑和答疑等,从而确保了教学的效率和质量。另外,以前课堂练习教师只能我问你答的形式来进行,学生有时很难听清楚,而现在学生则可以很清楚的从大屏幕上看到习题,这样既节省时间,又可以提高课堂的效率。例如:在讲解《紫藤萝瀑布》、《童趣》等课文的时候,我通多媒体向学生展示与课文有关的内容:播放整合了音乐和课文朗读录音的朗读音频,让学生在听读的过程中享受优美的音乐;播放紫藤萝的***片,让学生了解紫藤萝的生态特点;播放小时候捉迷藏、钓鱼等游戏,让学生通过视频再次回味童年时代的种种乐趣,这就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很多学生课后还不由自主在回想上课的情景,很久都不能忘记,所谓“余音绕梁,三日不绝”。
可见,运用多媒体教学,不但可多角度、多层次、多方位地展示教学内容,而且因为综合调动了视觉、听觉等感官的活动,化虚为实,变静为动,使深奥抽象的理论具体化、形象化了,并且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消化,为提高教学质量提供了学习环境的保证。将信息技术作为助学和促学的方式,它可以使学科教学声情并茂、知情并重、化繁为简、化难为易,在有限的时间内,大大提高教学效率,有利于学生思维能力、想象能力、认识能力和综合能力的培养,有利于学生学习潜力的开发,为学生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课业环境和时空条件。
二、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整合的关键点是“课件”的使用。其中,制作优良的课件是关键中的重点和难点。它在我们的语文教学中有着很强的优势:
1.解决了教学重难点。
在利用课件授课的过程中,用演示效果可以解决文本的重难点,教学成功率将会大大提高。我们可以根据教学需要,利用网络中的信息资源,调用教学素材库中现存的资料(如影片、音乐、录音、动画、***片等),帮助我们实现***形***像的直观性,解决教学重难点。例如:学习《米洛斯的维纳斯》课文前,考虑到学生对美学认识的局限,可以先播放美学直观的影片,让学生通过视觉、听觉去感受美的效果,没给人带来的享受,美学对人类的影响和作用,学生学习课文的兴趣也就一下子被激发起来。由此让学生自己讨论出作者要呼吁的是什么?很直观,是残缺也是美。
2.多媒体技术的使用使复习课容量大大增加,教师写黑板的时间大大减少。比如我们复习文言虚词,梳理知识信息时就非常需要用多媒体技术。众所周之,单位时间内多媒体给我们展示的知识容量是传统教育教学无法相比的。通过多媒体技术,我们教育工作者可以把自己所掌握的东西尽可能多地教给学生,让学生在最大程度上拓展自己的知识面,丰富自己的知识仓库。
3、利用课件,理解课文内容
计算机辅助教学(CAI课件),以它特有的科学性和形象性,促进了教学形式的多彩、教学过程的优化和教学质量的提高。 学习《中国石拱桥》一文,要让学生了解中国石拱桥的造型优美,质量坚固,工艺精巧,就要分析石拱桥的造型特征,结构特征,制作特征。但是学生,甚至教师连石拱桥见也没见过,无法对上述特征加以分析;课本上虽有一幅插***,却无法与其他拱桥比较,满足不了教学的要求。于是巧妙借用《中国石拱桥》的CAI课件,生动地向学生展示出有名的赵州桥、卢沟桥以及其他一些古代、现代的典型拱桥,解说词运用文中的语句,溶画、文于一体,此外还附加一些思考题。学生们一边听着缓慢的、充满感情的解说,一边欣赏各式各样的拱桥,研究它们的形式、结构、装饰、雕刻等。由于强化了对实物的感受,又经过比较、分析等过程,学生们终于得出结论:中国的石拱桥优美、坚固、精巧,中国人民是具有高度智慧和创造性的人民。
三、要从学生的年龄特点、知识和能力的基础出发,使之能够跟上信息技术教学的要求,才能实现二者融合。
转载请注明出处学文网 » 中国石拱桥教学设计10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