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秋雨经典语录10篇

余秋雨经典语录篇1

1、我看到,最后被告知噩耗的总是挚友。

2、真希望世间能有更多的日珍视自己的每一步脚印,勤于记录,乐于重温,敢于修正,让人上的前前后后相互滋润。

3、(中国)文艺作品让全世界都承认的几乎没有。我们的文化形象,国内外都承认的是姚明,当然还有郎朗。但文艺作品却是缺席的。我们到处都是人,但是优秀的创造者被各种各样的麻烦困住了。被各种人事关系、某种体制、谣言、争论、麻烦事,一下子困住了。如果海明威、贝多芬生活在这个时代,被很多绯闻困住,那也完全没有办法出来。

4、诚恳坦然地承认奋斗后的失败,成功后的失落,只能变得更沉着。

5、一个混浊的中游不可能带来一个清澈的下游。

6、我看到,被最美丽月光笼罩着的总是荒芜的山谷。

7、很多老人的长寿,是牺牲很多乐趣换来的。例如,拼死冒险的乐趣、孤立无援的乐趣、遭受围攻的乐趣。文化也是一样,长寿的代价就是失落太多。

8、现在,电脑早已可以几万倍、几十万倍地超过那些记性最好的脑子进行贮存和检索,那种对记忆的崇拜实在是太老旧了,却还在奇怪地流行。

9、诗人比美人更加自我,他们用诗情筑造了又一堵尊严的城墙。

10、我看到,最低俗的友情被滔滔酒水浸泡着越泡越大。()

11、当代大都市的忙人们在假日或某个其他机会偶尔来到江南小镇,会使平日的行***烦嚣、人事喧嚷、滔滔名利、尔虞我诈立时净化,在自己的鞋踏在街石上的清空声音中听到自己的心跳,不久,就会走进一种清空的启悟之中,流连忘返,可惜终究要返回,返回那种烦嚣和喧嚷。

12、我看到,最坚固的结盟大多是由于利益。

13、此生就是来解谜的,人生的吸引力主要由悬念构成。

14、我看到,被最密集的“朋友”簇拥着的总友情的孤儿。

15、大家都希望成为强者,崇拜着力量和果敢,仰望着胆魄和铁腕,历来把温情主义、柔软心肠作为嘲笑的对象。善良是无用的别名,慈悲是弱者的呻吟,于是一个年轻人刚刚长大,就要在各种社会力量的指点下学习如何把善良和慈悲的天性一点点洗刷干净。男人求酷,女人求冷。面无表情地像江湖侠客一般走在大街上,如入无人之境。哪一座城市都不相信眼泪,哪一扇门户都拒绝施舍和同情;慈眉善目比凶神恶煞更让人疑惑,陌生人平白无故的笑容必然换来警惕的眼神。

16、判定一种文明的优劣有多种标准,而最高标准和最低标准又常常首位相应,形成一个循环圆形。中华文明至少在一点上既符合最低标准,也符合最高标准,那就是:自己好好活着,不去招惹别人。

17、文学一进入考场已经不可能是真正意义上的创作。

18、我看到,最典雅的友情被无知的彩笔描画着越描越淡。

19、没有悲剧就没有悲壮,没有悲壮就没有崇高。雪峰是伟大的,因为满坡掩埋着登山者的遗体;大海是伟大的,因为处处漂浮着船楫的残骸;登月是伟大的,因为有“挑战者号”的殒落;人生是伟大的,因为有白发,有诀别,有无可奈何的失落。

20、人格尊严的表现不仅仅是强硬。强硬只是人格的外层警卫。到了内层,人格的天地是清风明月,柔枝涟漪,细步款款,浅笑连连。

21、我看到,最早到临终床前的总是小人。

22、社会理性使命已悄悄抽绎,秀丽山水间散落着才子、隐士,埋藏着身前的孤傲和身后的空名。天大的才华和郁愤,最后都化作供后人游玩的景点。

23、我看到,最不能消解的是半句龃龉。

24、善良,这是一个最单纯的词汇,又是一个最复杂的词汇。它浅显到人人都能领会,又深奥到无人能够定义。它与人终生相伴,但人们却很少琢磨它、追问它。

25、人生的追求,情感的冲撞,进取的热情,可以隐匿却不可以贫乏,可以恬然却不可以清淡。

26、要的原因是,韩国艺术家不知道中国评论家,而超女根本不在乎评论家的存在。

27、最大的悲剧,莫过于把并不存在的文明前提当作存在。文明的伤心处,不在于与蒙昧和野蛮的搏斗中伤痕累累,而在于蒙昧和野蛮错看成文明。

28、阅读的最大理由是想摆脱平庸,早一天就多一份人生的精彩;迟一天就多一天平庸的困扰。

29、罗丹说,什么是雕塑?那就是在石料上去掉那些不要的东西。我们自身的雕塑,也要用力凿掉那些异己的、却以朋友名义贴附着的杂质。不凿掉,就没有一个像模像样的自己。

30、文化人不要在地域上敏感。

31、书海茫茫,字潮滚滚,纸页喧嚣,墨色迷蒙,这是市场化、多元化的现代文化景观,我们企盼了多年的,不要企盼来了却手足无措,抱怨不迭。解除过度的防范敏感,降低高昂的争辩意识,减少无谓的笔墨官司,让眼睛习惯杂色,让耳朵习惯异音,不太习惯就少看少听。一切自己做主,看一点悦目的,吸几口新鲜的,尝几味可口的,稍感不适就轻步离去,我没有义务必须接收我不想接收的一切,哪怕有人直呼姓名在门口喊阵也关窗拉帘,闭目养神,顺手打开柴可夫斯基或瞎子阿炳。人们都说身处现代社会必须学得敏锐和迅捷,我却主张加一份木讷和迟钝。人生几何?好不容易碰到一个比较正经的年代,赶快省下精神来做点自己想做的事,哪里还有时间陪着陌生人胡乱折腾?门外的风,天边的云,一阵去了一阵来,当不得认真,哪怕这些风这些云是白纸黑字组成的,也是一样。与贫困和混乱相比,我们一定会拥有富裕和秩序,但更重要的,是美丽的安适,也就是哲人们向往的“诗意地居息”。

32、我看到。最坚决的分离大多是由于情感。

33、我看到,最容易和解的是百年血战。

余秋雨经典语录篇2

一凉再凉。

望一眼前方,江南是迷蒙的,我是透明的。

有一粒雨,浸透我的身体

江南是雨水的部分,在九月底一直蔓延到十月。

我没有撑伞,于一棵海棠下,记录着过往的情节,并一不小心融入秋雨

做了部分

没有带任何的修饰品趁,着南方雨水浇开的路口,选择逃脱。

我走一步,南方一路风雨相随。并努力刷新,在情和理性之间,跳动的是雨,不是心脏。

秋叶

左旋右转。身前身后。

一个似乎卖弄姿势落地,回声响起的一刻,落下一个秋天。

是一枚叶子,脉络清晰。

我的眼睛有些模糊,认不清、猜不出、找不到你与秋天相关的宿命。你放弃枝头的事实,我的南国与我一起轻轻地颤动。这些没有文字纪录,也没有人瞧见。你的死亡,竟成南方一桩未解的悬案。

秋叶。一个凋谢于局外的程序,我不再理性。

秋花

给你白描,是一株草。给你水彩,是一朵花。

我忘记在哪儿寻到的。你铺出一个花瓣,在我的灵魂中绽开,并占据一个一直空空的位置。从此,南国、秋天与我一起在挣扎中,悸动不安。

留下一瓣清香,是你精华的部分,被日子覆盖后,不再伸手可及,而是高不可攀。

秋花。在霜意来临时,凋在黄昏前。

秋风

如果,能够震撼我的隐痛。你将一生都不再清白。

我的眼睛开始下雨,在你搅动的秋波中,灵魂被收藏,并裹得结结实实。挣扎不开,在我走上小镇之后,树和我是苍凉的景致。有一阵自己曾经唱过的歌声,纷纷下落,我在平仄的韵律中感动。

你还盘旋,你还吼叫。

你把季节的出口堵住,我无法作出正确的选择。幸好,心在劫后余生。

我要离开我的江南,秋风,请迈开脚步,送我一程。

秋月

你终于高高挂在天上,望一眼,我热泪盈眶。

想着一个过程,关于你爬上了天空。舒缓,典雅,张扬,直到我的疯狂。我陷落于宁静,你挂在天宫,却掉进我的心井。

抵御不住,你的激越。空灵。乃至荡气回肠。我丧失我胸腔,溶不下你的光华。

月色在燃烧,黑夜已经回避。

秋原本一直很白,像黎明的等待,月儿与秋一起浅薄,一起透明。对着月儿,我的语言僵硬,我的心儿虚空。

月。你正一点点剔除我的孤独,南国的寂寞,和秋的恶梦。

秋意

秋天的韵味,还在一个地方浓厚着,一直都是。收获,一个朴实的字眼。我醒着,它睡着,躺在田间,抑或地头。

十月,秋意与我的诗句一起向一个村子蔓延,并敞开胸怀,倾听,犁尖划出的沟壑埋藏种子的声音。有一种痛的声音,穷尽一生。有一种狰狞,不经意流完一世。像犁子、镰刀、背篓、扁担……

我不敢再深入秋的腹地,怕就此越过冬天,怕惊扰春天发芽的美梦。

秋语

如果,心被掏空,我不寂寞。如果,文字被掏空,我只是皮囊。

最初的,与最后的记忆都关于秋。我回过身子,地平线于南方的焦点上,点燃一盏灯,照亮我住过的房子,趴过的阳台。余光颤动,十月繁忙的季节,风一程,雨一程。然后,变冷,秋天转了弯,我的寄语,连着正昏沉而睡的黎明

我不再多语,关于黎明,关于黄昏,关于其间或者之外。

秋色

南方是一座舞台,异常地生动着,右手撑起是一块湛蓝,左手的摇晃少了一双鹰的翅膀,飞翔。

我将目光揽到一个古瓶上,看它凝结,或者脱落的江南秀气。偶尔,有一阵风在心间绽开,成就了某种高处的结局。

有太阳出没的一刻,我没找到黄昏。是油菜香味儿蔓延,我一直描写不了,南方的一角秋色。

秋韵

还有多长的路要走,我的情绪失去潜质,天上深刻的蓝,又再次忧郁。

远处是一份苍茫,我的眼睛不能正确测量,低头是一个姿势,抬头又多一份羞,我与秋天欲言又止地认同。

贴近一扇窗的玻璃,我的食指封锁相关的温度。时间是一道缝隙,我与秋温柔地渐渐老去,不再深陷夏天。

秋葬

扯起一层单薄的寂寥,我与黄昏谈论清晨的自己。不是怕光明消失,是怕晚上失眠。

余秋雨经典语录篇3

关键词:《经国集》 汉语 唐朝 日本

《经国集》是日本平安时代初期的汉诗集。由淳和天皇刺令中纳言良岑安世、滋野贞主、南渊弘贞、菅原清公等人编纂,于天长四年(827年)完成。《凌云新集》《文华秀丽集》及《经国集》同为天皇下旨编纂的文集,故称“敕撰”。该时汉风鼎盛,《经国集》成书时间晚于同为剌撰汉诗文集的《凌云新集》《文华秀丽集》。此书名典出曹丕的著名文论《典论·论文》:“文章者,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与《怀风藻》这部较早面世的汉诗集不同,《经国集》收录的诗歌不单包括五言诗,还包括长诗、杂言等种类的诗歌,而且着重平仄、押韵。

唐朝时期,中日交流密切,成书于中国唐朝时期的《经国集》受唐朝词汇影响甚大。经研究,《经国集》不仅传承了中国唐朝词汇,也吸收了不少中国古语词,其中有些词汇与本民族语相融合,产生了变异。下面将分别对《经国集》中的汉语词汇进行探源分析。

一、唐代新词

《经国集》中收录了许多唐代词汇,经过查找探源,这些词语首例现于唐朝,暂且称为唐代新词。如:

1.鲲海

《经国集·赋类·小山赋》:“嗟大造之珠品,诚卑细而同庆。於是摄深思於一指,跨鲲海而无居。”

《汉语大词典》对“鲲海”解释为“台湾的别名。”首举例证为清朝丘逢甲《送颂臣之台湾》诗之一:“鲲海三更梦,鸥天万里春。”其实“鲲海”一词古代就已出现,《四库全书》中最早出现“鲲海”一词在盛唐时期《李太白文集》:“而此君独潜光后世,以期大用。鲲海未跃,鹏霄悠然。不远千里,访余以道。”可见,《汉语大词典》收录“鲲海”的例证较晚,而《李太白文集》中出现“鲲海”一词早于《经国集》。“鲲海”应是中国唐朝时出现的新词,日本《经国集》收录并使用。

2.幽襟

《经国集·赋类·枣赋》:“投海传缪公之远虑,在箧开方朔之幽襟。”

《汉语大词典》【幽襟】犹幽怀。首举例证为唐朝杜甫《奉观严郑公厅事岷山沱江***画》诗:“绘事功殊绝,幽襟兴激昂。”《四库》关于“幽襟”一词的例证也是在唐朝及唐朝以后,“幽襟”应是在唐代出现的新词。

3.延英

《经国集·赋类·重阳节神泉苑,赋秋可哀,应制》:“皇欢爰发,睿兴自生。资神泉之开敝,降恩席以延英。”

《汉语大词典》对“延英”的解释为:是延英殿的省称。是唐代宫殿名。举例证为《唐六典·尚书·工部》:“宣***之左曰东上阁,右曰西上阁,次西曰延英门,其内之左曰延英殿。”查找《四库》中“延英”一词都是出现在唐代及唐代之后。因此,“延英”一词也是在唐代开始使用。

4.景宇

《经国集·赋类·重阳节神泉苑,赋秋可哀,应制》:“望景宇而高爽,瞻林沼以澄稀。”

《汉语大词典》未收录“景宇”。《四库全书》最早例证是在唐代《艺文类聚》:“於是景宇肃澄,风高木敛,凄气夕衰,零露晨湛。”可见,“景宇”也应是唐代新词。

5.衣缽

《经国集·见老僧归山》:“道性本来尘事遐,独将衣缽向烟霞。定知行尽秋山路,白云深处是僧家。”

《汉语大词典》中【衣鉢】亦作“衣缽”。首举例证为唐代崔颢《赠怀一上人》诗:“竹房见衣鉢,松宇清身心。”目前为止,查找《四库》发现例证都是在唐代及其以后出现,所以“衣缽”最早出现于唐代。

6.野客

《经国集·奉和太上天皇访净上人病》:“高僧几岁养清闲,病里天花映暮山。野客时来通幽问,疏钟独返白云间。”

《汉语大词典》收录“野客”首举例证为唐杜甫《柟树为风雨所拔叹》诗:“野客频留惧雪霜,行人不过听竽籁。”再次查找《四库全书》中还未找到比唐朝更早的例证,因此,“野客”应是唐代新词。

7.丹阁

《经国集·闻右***曹贞忠入道因简大将***良公》:“久厌轮回多苦事,遥思听法鹫峰中。昨朝剑戟陪丹阁,今夕僧衣向花宫。”

《汉语大词典》收录【丹阁】解释有2个义项:①宫殿中的楼阁。举例证为唐韦应物的《骊山行》:“翠华稍隐半天云,丹阁光明海中日。”②指中书省官署。举例证为唐代李峤的《为王方庆让凤阁侍郎表》:“入参丹阁,出拥彤驺。”目前《四库全书》中“丹阁”的例证最早出现在唐代,因此,“丹阁”是在唐朝开始使用的。

8.金仙

《经国集·和御制闻右***曹入道简大将***良公》:“虽逢圣代多雨露,别是素怀奉金仙。”

《汉语大词典》对“金仙”的解释:指佛。首举例证为李白《与元丹丘方城寺谈玄作》诗:“朗悟前后际,始知金仙妙。”《四库全书》有关“金仙”的例证最早现于唐代,故“金仙”应是唐朝新词。

9.慧刀

《经国集·归休独卧,寄高雄寺空海上人》:“圣人独出鉴 独卧白云里 忍铠讵为穿 慧刀岂因砥。”

《汉语大词典》收录“慧刀”解释为:佛教语。谓能斩断一切烦恼的智慧。首举例证为唐朝慧宣《秋日游东山寺寻殊昙二法师》诗:“慧刀幸已逢,疑纲於焉析。”查看《四库》中最早收录“慧刀”也是在唐朝,故“慧刀”应是唐代新词。

10.曲弄

《经国集·赋类 啸赋·并序》:“畅山水之曲弄,流吴越之讴吟。尔乃韵无常调,无出不妙,观无定时,有兴是要。”

《汉语大词典》未收录。《四库全书》中“曲弄”并不单独出现,而是与“琴操”一起构成为“琴操曲弄”。如《旧唐书》:“是知琴操曲弄,皆合於歌。”目前还未找到比唐代更早的例证。“琴操曲弄”应该是唐朝出现的新词,在日语用法中就产生了变化,把“琴操”去掉,只出现“曲弄”。但奇怪的是《汉语大词典》也未收录“琴操曲弄”,应该补录进去。

余秋雨经典语录篇4

音容宛在;笑貌长存。

此地共枕;它乡同眠。

千秋忠烈;百世遗芳。

功德无尽;青史永垂。

清白磊落;正大光明。

寿终正寝;鹤驾西归。

悲魂归去;遗言永存。

一生留美德;半世树嘉风。

高风传乡里;亮节照后人。

一生行好事;千古流芳名。

寿终德望在;身去音容存。

雨洒天流泪;风号地放悲。

终生辛勤劳动;一世淳朴为人。

绿水长吟芳德;青山永志雅风。

完来大璞归天地;留得和风惠子孙。

英灵已作蓬莱客;德范犹萦故里人。

美德常齐天地永;嘉风久伴山河存。

睦邻风范今犹在;勤俭精神永珍存。

满园禾苗伤化雨;一门桃李哭春风。

流水高山思典范;春风霁月仰仪型。

老泪无多哭知己;苍天何遽丧斯人。

有口皆碑留赞誉;无言凝志寄哀思。

想见音容空有泪;欲闻教诲杳无声。

玉洁冰清归泉路;孙贤子孝哭灵台。

只见三秋多苦雨;谁知九月别严亲。

梅吐玉容含孝意;柳拖金色动哀情。

慈母一去杳无影;怜儿千声呼不回。

爱子心肠今日断;哭你情泪何时干。

遵遗言献身***;听父命持家勤劳。

老泪不多哭知己;苍天无故泣斯人。

幸有诗文垂宇宙;亦酬壮志兴中华。

终年未尽平生志;遗言唯斯后来人。

年登九十从来少;寿未期颐总堪伤。

翰书犹有云霞彩;诗句常留金石声。

剩有寒沙留鹤篆;尚余流水作琴声。

天上星辰伤已渺;人间花木喜长存。

剩有寒梅筛月影;空余瘦竹度琴声。

红消豆蔻三春梦;香断梅花一缕魂。

云低远浦杳黄鹤;月冷寒窗泣紫鹃。

彩云易散秋无迹;旧梦难寻心有香。

翠竹当窗空有影;绮花落地寂无声。

三更月暗鹃啼苦;万籁声寂鹤唳哀。

生平轶事知多少;世上如君有几人。

花间双蝶成残梦;镜里孤鸾哭断肠。

翰书犹在锦书断;鸳梦难寻蝶梦醒。

蜡炬痛心频滴泪;纸花解语倍伤情。

终天唯有思亲泪;寸草痛无益母灵。

行殡礼仪式从简;办丧事节约当先。

生前教子干***;死后望儿继良风。

美德常与天地在;英名永垂宇宙间。

古同松柏清同竹;言可经纶行可邻。

慈颜今日骑鲸去;英坛何时化鹤归。

一世精神归华表;满堂血泪飞云天。

恨添黄水三层浪;愁锁条山一片云。

在世爱国勤劳动;临终嘱儿要节约。

桃花流水杳然去;明月清风何处游。

三径寒松含露泣;半窗残竹带风号。

事业已归前辈录;典型留与后人看。

朗月清风怀旧宇;残山剩水读遗诗。

余秋雨经典语录篇5

关键词:八代集;蝉;万叶集

八代集中的蝉有“せみ”和“ひぐらし”两个物种,不同物种出现的季节不同,但本文对其不加以区分,按照同属蝉科的动物统称为蝉。其次,八代集中根据蝉的表记不同其表达的意思也有所区别,在考察咏蝉和歌之前首先需进一步明确本文的考察对象。

一、具体考察对象

八代集中关于蝉的不同表记有“ひくらし、ひぐらし、うつせみ、せみ”四种。在分析上述各表记之前,需明确和歌中经常使用的两种修饰手法。首先是“枕~”。据《日本国语大辞典》的解释,枕词多为5音,以固定形式冠于特定的语句上,修饰该成分,调整句子语调,与整体思想并无直接关联。而“空蝉の”作为枕词的一种,转自 “现人”,表示现世及现世的人,在此基础上使用空蝉、虚蝉等表记,发展成含有蝉蜕、蝉以及无灵魂时身体的虚脱状态等意。作为枕词,因上述表记而含有人生无常、世事无常之意,多冠于“命・身・人・空・世”等前。

另外,关于“空蝉”,《奥仪抄》中有观点为:空蝉不仅指蝉蜕,也指活着的蝉。对此,山本健吉认为:歌中吟唱的“Qき暮らす”等,表面上是指活着的蝉,但意思是蝉蜕,也仅仅是由蝉蜕联想到其实体而已,说同时表示活着的蝉,不过是在理论上企***将其合理化而已。因此,本文参照众歌集的评释,引用山本健吉的观点,将本文研究对象确定为在自然界中具有生命意义的蝉。根据此观点可排除作为枕词、蝉蜕以及灵魂离去后的身体等含义的和歌,具体为:古今 73 443 448 716 831 833 1003;后选192 794 804 805 897 972;新古今1146。

其次是“煸~”,即双关语,用于同音且意义不同的词,使一词包含多重意思。在上表所示的和歌中,主要为“ひくらし”及“ うつせみ”同时在和歌中兼有“ひぐらし”及“空蝉”之意。此类和歌参照评释,由于其和歌吟唱的主旨大多与上述考察对象并无直接关联,除古今771与拾遗370外,其余不作考察。具体有:古今424 425 1101;后选265 ;拾遗 371 372;新古今1800。

最后,在上表所示和歌中,共有5首包含了“蝉の羽”,因其主要作为比喻意义,指像蝉羽一样轻薄的夏衣,在此不作考察。因此,本文以有生命的蝉为对象,在排除上述和歌的基础上,对其余部分进行分析。

二、咏蝉歌的主题取向

按上述方法,笔者共整理出下表所示34首考察对象,其大多被收录在各自的夏、秋、恋卷中,另有少数收录在杂卷。本文将选取其代表示例,对不同的主题取向进行分析。

歌集 古今 后选 拾遗 后拾遗 金叶 词花 千载 新古今 计

歌数 6 10 4 1 2 1 4 6 34

(一)借蝉抒恋情之苦

从古至今,恋情是文学作品中永恒的主题。以歌言情,蝉作为文学对象,同样与歌人的感情世界紧密相连。如下例:

蝉の声きけばかなしな夏衣うすくや人のならむと思へば (古今・715)

蝉鸣宣告了夏季的到来,听闻其声总觉得难过,身穿轻盈的夏衣,我所爱的人,他的心会不会也像这夏衣一样变薄变淡呢。歌者闻蝉而生悲,更是因为心中唯恐爱情逝去的担心与忧虑。而蝉鸣也恰好反映了歌者的心声,听者伤怀,愁人更愁。像这样,此类和歌大多表现了在爱恋时的伤心与难过以及对恋人的相思之情等。对恋情这一主题的吟唱逐渐被确定下来,在古今集之外的歌集中也多有体现。

(二)以蝉衬夏之清凉

夏日的蝉鸣往往会给人一种聒噪的感觉,但在有水、有风、或雨后的夏日,伴着蝉鸣,酷热的夏天也让人觉得凉爽舒适。八代集中关于将蝉收在夏卷里的一共有8首,笔者根据其特点,其中共有3首描写了夏季蝉声音的清爽,给人一种清凉之感。

L吹けばはすの浮き~にたまこえて訾筏なりぬひぐらしのこえ(金叶・154)

风吹过,露水如珠滑过浮动的莲叶,傍晚的凉爽伴着阵阵蝉鸣袭来。这首和歌名为“水L訾趣い丐毪长趣颏瑜幛搿保说明了歌者在傍晚的荷花池旁,看着景色,清风徐来,听着蝉鸣,更有别样凉爽的风情和雅趣。

(三)以蝉咏秋之意境

秋是日本和歌中的传统主题,而蝉是营造秋之意境的重要文学对象之一。与秋相关的咏蝉和歌在八代集中多达40%以上。蝉声渲染的秋意浓浓,而秋景、秋情更在一代代歌人的吟唱中得以丰富鲜明。笔者对其内容进一步归类如下:

1.秋到 古代歌人对季节的敏锐感知在众多文学作品中均有所体现,并逐渐形成了日本人独特的自然观。秋蝉断断续续的嘶鸣恰似宣告了夏之逝去、秋之到来,这种季节的变化流转,更引发歌人们的无数感叹与秋情。

庭草に村雨ふりてひぐらしのなくこえきけば秋はきにけり(拾z・1110)

骤雨过后,夏季的炎热慢慢褪去;蝉鸣阵阵,原来是秋天到了。晚夏初秋、雨后蝉鸣催发季节变换的无限落寞,秋情正是在这声声蝉鸣中日渐浓厚。

2.秋寂 秋季万物的凋零与夏季的繁盛形成鲜明的对比,山家、日暮、秋风、蝉鸣等元素的相互组合,更是给我们描绘了一幅幅余韵悠长的秋景***。

秋Lの草~そよぎて吹なべにほのかにしつるひぐらしのこえ(后选・253)

秋草的枯叶随风摇曳,在万籁俱寂的秋景中,风声和隐约传来的蝉鸣互相应和,更平添了秋的萧瑟和寂寥。此类和歌朴素却耐人寻味,虽是对景物的直接描写却给人留下鲜明的印象,至今读起来仍历历在目。然而,歌人更多的是以景寄托自我的感情,在秋天的无尽萧瑟中抒发内心的孤寂。景的寂寥与人的寂寥彼此渗透,情景交融。

ひぐらしのQく山里の夕暮れはLよりほかにとふ人もなし(古今・205)

蝉鸣阵阵的山家,傍晚时分,除风之外无人来访。山家、日暮、蝉鸣、秋风、无人来访,所有引发秋之伤感的景物被组合在一起,总给人以无限的惆怅和孤寂。歌者从蝉鸣中听出了无尽的寂寞与秋凉,同时融入了自己落寞的情感,是景物在歌人心中引起共鸣的最直白表现,达到了情和景的完美融合。与此类似的和歌在八代集中多有体现。

另外,如金叶・604无法判断是否与秋相关,以及被收录在夏卷中的后选・194、新古今・270,这三首和歌虽不能归为秋之寂寥,但由景的寂寥与蝉声引发的人孤寂之情却是相通的。在此便不再一一赘述。

3.秋天的忧郁 体现秋天歌者内心的忧虑、沉思以及倦怠之情的有以下两首和歌。

心ありてなきもしつるかひぐらしのいづれも物のきてnければ(后选・256 )秋天的傍晚,蝉鸣的无精打采恰似我自身的倦怠,对身边的任何事物都感到厌烦。秋天的闷闷不乐因为蝉鸣而进一步加深。以及如新古今・369所示,“ひぐらしのQく夕暮ぞnかりけるいつもつきせぬ思ひなれども”直叙由于秋天日暮的蝉鸣,更加感到秋的凄凉,自身也因此生出无尽的忧郁。

如上述三类分析所示,蝉与秋之意境在歌人的吟唱中被日渐丰富。蝉作为咏秋和歌中常用的意象被确定下来,不仅仅是因为蝉特殊的季节特色,更是因为声声蝉鸣恰似歌者内心的独白,寄托歌人心中的种种心态与感悟。

(四)借蝉叹生命的无常

无常观同样是日本文学作品中鲜明的主题。自佛教传入日本后,其无常的思想便渗入到各类文学作品中。诸行无常,生命也是无常及短暂的。

つねもなき夏の草~におく露を命とたのむ蝉のはかなさ(后选・193)

蝉以夏草之上的露珠为食,而露珠易逝,本已无常,依靠露珠延续生命的蝉本身又是何等的缥缈与短暂。歌者感叹蝉一生的虚幻,有何尝不是对人自身生命无常的认同。蝉的这一寄托,突出了歌者的主题感受,而蝉鸣声声,也仿佛对这种短暂缥缈的生命的悲叹。

秋近きけしきの森になく蝉の妞温钉湎录t~染むらん(新古今・270)

秋意渐浓,鸣蝉因生命渐尽流下的悲伤的泪水染红了满树的红叶。歌者以奇特的联想及表现,将蝉鸣理解成是对生命尽头的悲叹,其深刻的哀伤更触动我们对自身生命稍纵即逝的感伤。

(五)其他

拾遗・467“あさぼらけひぐらしのこゑこゆなりこや明け暮れと人のいふらん”是一首根据描蝉生活习性所创作歌,语调轻快简明,虽单纯朴素却仍不失其韵味。 佛晓时分,蝉声传来,据说这个蝉啊,一天到晚都不住声。体现了歌者对身边景物的细微捕捉与自得其乐的生活态度,别有一番清新的趣味。

三、对万叶集的继承和发展

笔者对八代集中的有关咏蝉和歌作了如上5个归纳与总结,当然,每首和歌中体现的感情与意境并不能单一而论,很多情况下是彼此相辅相成的,在此只是根据其主要的主旨进行划分。按同样方法,笔者对万叶集中的相关咏蝉和歌进行了分类。如下表:

恋情 思乡 夏的忧郁 季节推移 秋

1982 3589 3617 3620 1479 1964 3655 2231 3951

与第二部分进行对比可知,在继承方面,八代集对蝉意象的运用总体上还是延续了万叶时代的风格,只是思乡之情未曾体现,然而在某种层面上看,笔者认为对家乡的思念也可归为恋的范畴,只是对象的不同而已。至于,其对象发生改变的原因仍需结合当时的社会情况做进一步考察。同样,虽然关于忧郁情绪描写由万叶的夏季转到秋季,只是时令的不同,其主旨是相通的。

在发展方面,首先,八代集在写景上的创作更加多样化,夏日的风情,雨后的蝉鸣,山家秋景的寂寥,而后与自我内心的孤寂加以结合,其歌风较万叶集的朴素更注重情趣与意境,形成了多元化的诗歌世界。

其次,在于对蝉意象与生命无常的组合运用。咏蝉以抒发生命的短暂无常,笔者认为有两个原因。其一,由于蝉的一生是十分短暂的,蝉的这一特点与歌人的情感巧妙地引起了共鸣。其二,与“空蝉”的用法和意义不无关联。奈良时代的“うつせみ”其意义并未直接用于表示佛教的无常观;但在奈良时代末期到平安时代随着佛教的推广,“空蝉”逐渐产生表示蝉蜕之无常的语感,成为“o常なこの世”的枕词。又《万叶代匠记》(精选本)中有“空蝉ノ世云如く、常oキ人トツヅケタリ”,所以,无常观的渗透最终产生了这种枕词的用法。进而因为空蝉又转意为蝉,所以笔者认为由此蝉在某种层面上也继承了其无常的语感,表示生命的无常。至于其最早在何处使用、是否受中国蝉诗的影响仍有待考察。

四、结语

蝉作为审美对象经常被日本歌人用于古典和歌的创作。其主题取向多样,表达的审美意境也情趣深远。在八代集中最多被用于描写恋情和秋两个方面,各占了32%与44%左右。这两个主题是对万叶集的继承,但在此基础上各自将主题意境加以丰富,形成了许多优美而又值得称赞的作品。另外,日本歌人对季节变换的敏锐把握也不容忽视,这种对季节流转,万物变迁的纤细的感受性逐渐被延续,形成了日本人独特的季节观念。最后,蝉与生命的无常以及蝉声似是对生命尽头的悲叹在八代集的被歌人吟唱,形成了万叶所没有的独特主题。

蝉的丰富内涵使其逐渐成为文人情感和心灵的载体,由于篇幅限制,笔者无法在此对中国蝉诗和日本咏蝉和歌之间的关系进行探究,故将至作为今后的考察课题。

注释:

日本大辞典刊行会编《日本国语大词典》(缩印版).小学馆,1987年.

《カラ`碚h 日本大rr・夏》.讲谈社,1981年.P323

和歌为“今こむといひてわかれし朝より思ひくらしのねをのみぞなく”,与拾遗370内容相同。竹冈正夫编《古今和歌集全评释》中对此评论“「ひぐらしをgに物名式にiみzんだ程度にしか解していないのは浅薄である。『正xの言うように、「ひぐらしに寄せた歌と解すべきである。”

竹冈正夫(编).《古今和歌集全评释 上》.右文书院,1981年,P391,

《岩波讲座・日本文学和佛教》.岩波书店,1994年,P10~14,

参考文献:

[1]o村文人(校注).《新古今和歌集》.小学^,1987年.

[2] 日本大辞典刊行会编.《日本国语大词典》(缩印版).小学馆,1987年.

[3]山岸云剑ū啵.《八代集全注・上》.有精堂,1985年.

[4]山本健吉等(监修).《日本大岁时・夏》.讲谈社,1981年.

[5]D田空[.《古今和歌集评释・下》新订版.|京堂,1976.

[6]D田空[.《万~集评释・下》新订版,|京堂,1952年.

[7]小g正夫(校注).《古今和歌集》.小学馆,1978年.

[8]小岛宪之,木下正俊,佐竹昭弘(校注).《万~集》.小学^,1962年.

余秋雨经典语录篇6

上联:沧海慨横流,跨鹤空山归上界

下联:少微惊隐曜,啼鹃清夜哭先生

上联:樽酒昔言欢,烛剪西窗犹忆风姿磊落

下联:人琴今已杳,梅残东阁只余月影横斜

上联:齿德产推尊,月旦有评,慈惠常留众口颂

下联:斗山今安仰,风流长往,典型堪作后人师

上联:明月不长圆,过了中秋终是缺

下联:高风安可仰,如何一别再难逢

上联:青山绿水长留生前浩气

下联:花松翠柏堪慰逝后英灵

上联:忠魂不泯热血一腔化春雨

下联:大义凛然壮志千秋泣鬼神

上联:功同日月先烈英名垂青史

下联:誉满山河英雄遗志展宏***

上联:天不遗一老

下联:人已是千秋

上联:三载不见泪落尽

下联:千里相隔眼望穿

上联:陇上犹留劳迹

下联:堂前共仰遗容

上联:女星沈宝婺

下联:仙驾返瑶池

上联:落花春已去

下联:残月夜难圆

上联:蝶化竟成辞世梦

下联:鹤鸣犹作步虚声

上联:一生俭朴留典范

下联:半世勤芝传嘉风

上联:勤俭度日遵遗训

下联:努力工作报余恩

上联:事业已归前辈录

下联:典型留与后人看

上联:完来大璞眼天地

下联:留得和风惠子孙

上联:著作等身身不老

下联:子孙维业业长存

上联:等闲暂别犹惊梦

下联:此后何缘再晤言

上联:桃花流水杳然去

下联:明月春风何处游

上联:风凄暝色愁杨柳

下联:月吊宵声哭杜鹃

上联:三径寒松含露泣

下联:半窗残竹带风号

上联:白马素车愁入梦

下联:青天碧海怅招魂

上联:为国捐躯

下联:成仁取义

上联:杀敌在前方

下联:英名留后世

上联:魂魄托日月

下联:肝胆映河山

上联:正气留千古

下联:丹心照万年

上联:舍已为人当仁不让

下联:赴汤蹈火见义勇为

上联:继承先烈***传统

下联:发扬前辈爱国精神

上联:三更月冷鹃犹泣

下联:万里云空鹤自飞

上联:椿形已随云气散

下联:鹤声犹带月光寒

上联:扶桑此日骑鲸去

下联:华表何年化鹤来

上联:月阶夜静蛩声切

下联:竹院秋音鹤梦凉

上联:龙隐海天云万里

下联:鹤归华表月三更

上联:大雅云亡梁木坏

下联:老成凋谢泰山颓

上联:骑鲸去后行云黯

下联:化鹤归来霁月寒

上联:平生风义兼师友

下联:来世因缘结弟兄

上联:千里吊君惟有泪

下联:十年知已不因文

上联:明月清风怀入梦

下联:残山余水读遗诗

上联:人间未遂青去志

下联:天上先成白玉楼

上联:未弭前思顿成永别

下联:追寻笑绪皆为悲端

上联:海阔天空忽悲西去

下联:乌啼月落犹望现归

上联:月照寒枫,空谷深山徒泣泪

下联:霜封宿草,素车白马更伤情

余秋雨经典语录篇7

一、挽男性联

天不留耆旧 人皆惜老成 此日骑鲸去 何年化鹤乘

壮梁悲落月 鲁殿圯灵光 海内存知已 云间涉德音

庾公楼月冷 处士里星沉 寿终德永在 人去范长存

哀慕有余恸 瞻依无尽时 百年三万日 一别几千秋

读礼悲风木 吟诗废蓼我 天下遗一老 人已足千秋

化悲痛为力量 继遗志写春秋 以正气还天地 将身心献人民

正喜春园共把盏 奈何南渍正销魂 鹤唳三更空月冷 鹃啼午夜咽风寒

鹤驾已随云影杳 鹃声犹带月光寒 平生壮志三更梦 万里西风一雁哀

翠色和云悲夜月 鸿雁声哀月一轮 事业已归前辈录 典型留与后人传

碧水青山认作主 落花啼鸟总伤神 称觞沿忆登堂事 挂剑难为过墓情

流水夕阳千古恨 凄风苦雨百年愁 何日一梦飞蝴蝶 竟使千秋泣杜鹃

一趄风烛红霞敛 万古仪型碧草埋 大雅云亡梁木坏 老成凋谢泰山颓

龙隐海天云万里 鹤归华表月三更 明月清风怀旧宇 残山剩水读遗书

遗世文章多灼见 平生业绩足千秋 扶桑此日骑鲸去 华表何年化鹤来

堪嗟驾鹤归华表 深痛骑鲸赴玉楼 箧里诗文疑谢后 梦中风貌似潘前

春花正浓人已老 华年刚尽岁方新 公去大名留史册 我来何处别音容

秋水蒹蔚溯回往哲 青风桃李想象斯文

秋色荒凉乔阴莫仰 愁云黯淡仙驭难回

客燕思归悲添秋士 宾鸿信断梦杳仙乡

梅蕊开时噩音忽至 蔚灰动处大梦难回

蒲剑斩邪魔高千丈 榴花照眼血染双行

高风送秋飞霜迎节 驾鹤上汉骖鸾腾天

如此韶华青犹未老 何来噩耗人竟云亡

功勋盖世为举家同悼 精神不殒与事业长存

貌杳音沉身归静府应无憾 儿悲女泣泪洒江天恸有余

驾鹤难回终隔云山家万里 骑鲸采石五百年明月重圆

时事伤心风号鹤唳人何处 哀情惨目月落乌啼霜满天

忆杖履追随直节清严犹在望 怅老成凋谢名贤言行未终篇

二、挽女性联

音容宛在 懿德长存 南柯梦里 望云思亲

慈颜已逝 风木与悲 寿终内寝 鹤驾西天

烛剪西窗 梅残东阁 花凝泪痕 水放悲声

情怀旧雨 泪洒凄凉 梅含孝意 柳动倭情

落花春已去 残月夜难圆 白云悬影望 乌鸟切思遐

女星沉宝婺 仙驾返瑶池 淑德标彤史 芳踪依白云

蓬岛归仙驾 萱帏失母仪 画荻踪难觅 扶相泪欲流倾

日碧魂依蔓草 雪红泪洒桃花 户外红梅绿竹 室内白衣素袍

慈竹当风空背影 晚萱经雨不留芳 径扫丹枫皆丧礼 门临白马尽佳宾

西竺莲翻云影淡 北堂萱萎月光寒 花落萱帏春去早 光寒鹬宿夜来沉

倚门人去三更月 立杖儿悲五夜风 雨飘翠竹垂红泪 云压青松带素冠

香消夜月梅花寂 韵冷苍天鹤构寒 雨泣黄花应有恨 风凄翠竹更堪悲

画地曾传贤母荻 引刀谁断教儿机 白马素车挥别泪 青天碧海寄离言

风吹蕙帐萱花落 月冷吴江杜宇悲 女宗靡依痛深戚里 母范何恃泪滴慈帏

绮阁风寒伤心鹤唳 兰阶月冷泣血萱花

洒昔言欢犹忆风姿磊落 慈容今已杳只余梅影横斜

愁思千缕朵朵梨花含血泪 离情万种声声哀乐悼芳魂

梦断北堂春雨梨花千古恨 机悬东壁秋风桐叶一天愁

青鸟传来王母归时环佩冷 玉箫声断秦娥去后风楼空

风动帏空青鸟降时魂不返 潭深波咽乌雅啼处梦难回

华月光寒韵满庭前含孝意 愁去寂寞旌飘户外痛哀情

泣杖子凄其中夜慈乌三鼓月 断机人远去北堂萱草五更霜

陟怙痛前年方祝萱帷长白发 辞尘当此日忽悲菽水隔黄泉

夜景写凄清满院寒风声倍惨 云容归缥缈空庭落月痛何如

家有诗仙惜到处名山未能偕隐 身常礼佛觉往生净域确有明证

相夫挽鹿课子丸熊淑德早标彤史范 佛座拈花慈闱摧竹仙纵空溯白云乡

仙去难留望三晋云山德曜未尝偕隐愿 神伤已甚怅一官露冕安仁更赋悼亡诗

忆蟠桃熟时生来多子多孙竞秀阶前承膝下 悟木稚香后此去成仙成佛乐应天上胜人间

三、通用挽联

恩泽四海 功高九天 花凝泪痕 水放悲声

教诲永记 风范永存 常怀典范 寄托哀思

秋日鹤唳 夜月鹃啼 寿终正寝 鹤驾西归

寿高德望 子肖孙贤 千秋忠烈 百世流芳

流芳千古 光启后人 情怀旧雨 泪洒凄凉

严颜已逝 风木与悲 精神不死 风范永存

功德无量 青史永垂 名流后世 德及乡里

留芳百世 遗爱千秋 花凝泪痕 水放悲声

花落水流 兰摧玉折 悲歌动地 哀乐惊天

寿终德望在 身去音容存 功德国标彤 史芳依白云

欲祭疑君在 无语泪沾衣 哭灵心欲碎 弹泪眼将枯

典型如在目 悉思向谁宣 疼心深似海 愁绪密如罗

提耳言犹在 扪心齿欲寒 淑德标彤史 芳踪依白云

天下皆春色 吾门独素风 星离成恨事 去散奈愁何

女星沉宝婺 徒饮千行泪 天不留耆旧 人皆惜老成

鹤梦归何处 猿啼在此间 百年三万日 一别几千秋

魂魄昭日月 肝胆映山河 正气留千古 丹心照万年

***绩今犹在 清名终古留 忧国身先殉 游仙梦不回

星沉处士里 月冷瘐公楼 学子失师表 老成有典型

知君以忧死 愧我犹独醉 美德垂千古 忠魂上九霄

痛心伤永逝 挥泪忆深情 刚正炳千秋 丹心照日月

高风传梓里 亮节昭后人 雨洒天流泪 风号地放悲

门外奠云聚 堂中悼念多 户听凄风冷 楼空苦雨寒

芳名垂千古 丹心照汗青 苍松长耸翠 古柏永垂青

花为春寒泣 鸟因肠断哀 落花春已去 残月夜难圆

玉梅含孝意 金柳动哀情 天不遗一老 人已是千秋

寿终德望在 身去音容存 一生树美德 半世传嘉风

安危谁与共 风雨忆同舟 欲祭疑君在 无语泪沾衣

哭灵心欲碎 弹泪眼将枯 陇上留芳迹 堂前仰遗容

画荻踪难觅 扶桐泪欲倾 遍地皆春色 吾门独素风

一生行好事 千古流芳名

素心悬夜月 高义薄秋云 直道至今犹存 清名终古常留

音容笑貌依旧 亮节高风长存 青山永志贤德 绿水长咏雅风

浩气长存天地 英灵含笑九泉 门外红梅绿竹 室内白衣素袍

赤心光照日月 清名永世长留 终身辛勤劳作 一世淳朴为人

友思今成永别 笑绪已为悲端 一生刚直无邪 终身清白光明

身逝音容宛在 风遗德业长存 一夜顶风堆白雪 三年泪水滴红冰

那知别意随波去 无复诗魂入卷来 白马素车挥别泪 青天碧海寄离里

万里云天归落日 一门两泪洒麻衣 事业已归前辈绿 典型留在后人模

春雨梨花千古恨 秋风桐叶一天愁 绿水青山悲陈迹 落花啼乌泣化身

蓬门日影高轩过 蒿里歌声白马来 热泪常濡春雨湿 愁容暗逐白云飞

风号万树子规啼 雪积重门白马咽 人间未遂青云志 天上先成白玉楼

守孝不知红日落 思亲常望白云飞 想见音容空有泪 欲聆教训杳无声

情凝雪片皆飞白 泪洒枫林尽染红 千山不语齐俯首 万水呜咽共吹萧

祖国山河埋忠骨 神州十亿颂英雄 情深风木终天恸 泪点寒梅触景思

三更月冷鹃犹泣 万里云空鹤自飞 流水夕阳千古恨 秋霜春雨万人思

人皆贺节双眉喜 我独思亲一片悲 终生俭朴留典范 一世勤劳传清风

山耸北郊埋忠骨 泽留乡里仰遗风 秋草独怜人去后 空林只见日斜时

泪滴千行大地湿 哭声一片墓云低 热血一腔化春雨 壮志千秋泣鬼神

明月清风怀旧貌 残山剩水读遗诗 三径寒松含露泣 半窗残竹带风吟

英灵已作蓬莱客 德范犹薰***乡人 生前爱国勤劳支 临终嘱儿多节俭

眉间爽气无由见 座右清言不再闻 忠节似松凌霜雪 高风如水照苍天

犹似昨日共笑语 不信今朝辞我别 彩落萧辰悲夜月 芳留梓里已青风

白马素车挥别泪 青天碧海寄哀思 犹执兼恭延后代 尚留名望忆旧人

伤心难禁千行泪 哀痛不觉九回肠 良操美德千秋在 亮节高风万古存

万里山花凝血泪 一溪流水作哀声 有中皆碑留遗范 无言敬奉寄哀思

桃华流水杳然去 清风明月何处寻 凄凉云树愁千里 惆怅春风恨隔年

流水夕阳千古恨 凄风苦雨百年愁 九泉有泪流知已 万户同声哭善人

地下又添高士伴 生前原当古人看 从今不复闻謦亥 此后何堪忆笑容

老泪无多哭知已 苍天何要丧斯人 回忆田园欢乐会 不堪樽洒故人稀

悼念不闻亲教诲 情怀仍忆旧音容 相逢至今犹可忆 旧游何处不堪愁

千里吊君惟有泪 十年知已不因文 终生俭仆留模范 一世勤劳传好风

往事昭昭传乡里 精忠耿耿在人间 月霁风光人共仰 山颓木朽天添愁

雨霖杏蕊流红泪 雪压松枝着素装 有灵为子孙成材 多德让后代继业

四、教师挽联

四十载教书育人 桃李满天下

一辈子报效国家 富强系心中

为人花甲春秋 留冰心一片 传冶院内外

执教卅年寒暑 有桃李成千 遍全球南北

躬耕一生,桃园杏坛不言悔

蝶梦双飞,黄泉碧落永相随!

一生清苦,半世携手,终负前盟先辞去。

两袖清风,隔月相随,始信旧约不忍解。

一生授业,呕心沥血,育来桑梓苗成栋,建百代功绩

数载恩爱,举案齐眉,忍顾陋室侣化鹤,泣两月鸳盟

灵魂之师 情系人类甘作牛 无言

伟大之情 爱撼世俗逝追夫 可泣

余秋雨经典语录篇8

孔子所处的春秋末年,正是中国历史上由奴隶制向封建制过渡的时期,整个社会"礼乐崩坏",孔子作为一名知识分子,面对这种令人不安的社会形势,没有像有些看破红尘的知识分子如长沮、楚狂接舆、荷丈人等一样,采取消极避世的态度。而是积极地四处奔走,为使天下重回太平穷尽毕生精力。他有一种兼济天下的使命感,曾对子路说:"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假若天下太平,我就不会来改变它了。)他向统治者游说要对人民施仁***,主张重视人民,反对各种无德无道不仁不信不义的行为,并主张克己复礼,以至办学授徒等,无不围绕着使天下重现太平盛世的根本意向。这种坚定的、积极的、较系统的施仁***、行王道的***治思想,成为孔子编辑活动中始终如一的指导思想。

孔子具体的编辑工作一般认为开始于公元前484年,即孔子68岁的时候。是年,齐师伐鲁,孔子的弟子冉求带鲁***力战退敌。季康子问他是怎样学会作战的,冉求说是从老师孔子那里学来的,遂荐孔子于季氏。季康子派公华、公宾、公林以币迎孔子归鲁。可以说是荣归故里。但鲁国仍不能接受孔子"***者正也,子帅以正。孰敢不正?"的***治思想,不能用孔子,孔子亦不再求仕,自此,孔子结束了访问列国诸侯十四年的颠沛流离的生活,开始专心从事教育和文献编辑整理工作。

《庄子・天运》篇载孔子的话说:"丘治《诗》、《书》、《礼》、《乐》、《易》、《春秋》六经。"孔子的编辑活动,主要是对"六经"的整理编订。下面分别记述。

《诗》。《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分风、雅、颂三大类,共305篇。司马迁的《史记・孔子世家》中道:"古者诗三千余篇,及至孔子,去其重……"认为《诗经》305篇是孔子从古诗3000多篇中删选出来的,据《左传・襄公二十九年》记载,吴季札在鲁国观周礼,各章内容已与今天流行的《诗》相似,那时孔子尚在幼年;而《论语・为***》曾记孔子之语,说"《诗三百》",可见《诗经》在孔子之前已具现在的规模,故此说不可信。从论语上看,孔子常对《诗经》加以评论和解释,重视《诗经》在个人品德修养和社会交际上的重大作用。除了评论和解释,据考证分析,孔子对《诗经》的编辑工作主要在两个方面:其一,删掉了重复的篇章,这就是司马迁说的"去其重"。孔子搜集整理到《诗经》流传到各国的抄本(版本),又参照各个抄本,进行校勘核对,删去重复,成了现在的样子。其二,按乐曲的正确音调,进行篇章上的调整,《雅》归之于《雅》,《颂》归之于《颂》,"三百五篇孔子皆弦歌之,以求合韶武雅颂之音。"使不紊乱而各得其所。

《书》。《尚书》是我国上古誓、诰、命、谟等记言的历史文件和部分追述古代事迹的著作汇编。它又分为《今文尚书》(35篇)和《古文尚书》两部分。《今文尚书》又分《虞书》、《夏书》、《商书》、《周书》四部分,其原始篇章在孔子之前已经成书。孔子编辑之前四处搜访,搜求到3000多篇,"孔子求书,得黄帝玄孙帝魁之书,迄于秦穆公,凡三千二百四十篇。"也有不少重复,有一些神怪故事,孔子加以编辑整理。《史记・孔子世家》称孔子"序书传,上纪唐虞之际,下至秦缪,编次其事"。也指出孔子对《尚书》通篇做过编辑工作。

《礼》。指"三礼"(《仪礼》、《礼记》、《周礼》),是记载礼节仪式和后儒汇集而成的孔子及其后学传述礼制、论说礼义的著作。孔子对《礼》也的确下过工夫,他说:"夏礼,吾能言之,杞不足征也;殷礼,吾能言之,宋不足征也。文献不足故也。足,则吾能征之矣"。孔子对夏、殷、商三代的礼做过一番比较研究,他说:"殷因于夏礼,所损益可知也;周因于殷礼,所损益可知也。"他认为周礼吸取了夏、殷二代的经验和长处,是比较完备的。所以说:"吾从周。"可见,至少有一部分礼是经孔子整理、著录的。所以司马迁说:"《礼》、《记》自孔氏。"

《乐》。《乐》是与礼相配为用的,诗、礼、乐三者关系密切。"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孔子爱好音乐,闻乐而"三月不知肉味",在《论语》中评乐的地方很多,而且相当内行,他亲自编辑整理乐曲应该是可信的。可惜今已无传,有学者甚至认为"乐本无经"。但司马迁说"三百五篇孔子皆弦歌之,以求合韶武雅颂之音"。孔子对乐典的编辑活动是的确有过的。

《易》。《周易》是一部占卜书,今传《周易》包括本经和易传两部分,本经即六十四卦卦象及卦辞,易传指彖象、系辞、文言、说卦、序卦、杂卦。成书时间大约在西周晚期。故非孔子所做。孔子晚年学过《易》,《史记・孔子世家》称其"晚而喜易……读《易》,韦编三绝"。据《论语》中记载,孔子也多次给弟子讲过《周易》,在教学过程中有过一些编辑加工。

《春秋》。《孟子》说"孔子作《春秋》"。其《春秋》本是鲁国的编年体史书,后经孔子整理、修订,成为取其义以行褒贬的著作。纪事起于鲁隐公元年(前722年),至于哀公十四年(前481年),历242年,简要反映了春秋时期的***治***事等活动以及一些自然现象。同时也体现了孔子对历史的看法。如据《公羊传》讲,鲁《春秋》原文有"雨星,不及地尽而复"。由于事涉怪诞,孔子编《春秋》时不予记载,只将"雨星"改为"星陨如雨"以结尾。可见孔子将旧史原文加以修订,将自己的看法加了进去。

总的说,孔子的编辑活动主要是对古代文献进行过一番搜访、修订、整理、校勘等编辑工作,编辑整理成"六经",以后儒家世代相传,奉为经典,保存了我国春秋以前的重要文化遗产。

从孔子的编辑活动可以看到,孔子对中国文化的最主要的贡献在于他对"六经"的编辑而非著述,正如他自己所说:"述而不作,信而好古。"他通过"六经"的编辑将自己的观点充分地表达了出来,并成为后世理解、认识古代传统文化的基点,所以司马迁说:"自天子王侯,中国言六艺者,折中于夫子,可谓至圣矣。"可以说其编辑活动所产生的效果已超过著述了。孔子在编辑活动中也形成了自己特有的编辑思想。

孔子编书是在明确的编辑宗旨指导下进行的,他希望通过教材的编选,文字的加工,传播自己的***治理想和主张,留给后世明君效法,同时,作为教材传授给弟子,希望培养出一批合乎自己理想的从***人才,继续完成自己的未竟事业。

面对春秋末年动荡的社会局面,孔子打算通过恢复周礼、加强周天子统治的这种"施仁***"方法加以解决,而他的这一思想贯穿于他的整个编辑活动中。

如孔子评选《诗经》有一重要原则,即"取其可施于礼义者"。有些诗句,虽然字面上或事实上与孔子的这一宗旨看似无关,在孔子的理解里却也是"仁"的内容。如"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为绚兮",这本是描述美人的诗句,意思是说,有一个美丽的姑娘,"微微地笑着,眼角留神地看着,像白绸上画的花卉一样美啊",孔子在和子夏的对话中,却把白绸(素)比作"仁",把花卉(绚)比作"礼",结论是"礼"在"仁"后,等等。也可以这么说,如果不是孔子这样牵强附会地解释,如果不是他重视诗教,也许我们今天不一定能看到两千余年前的生动活泼的社会面貌、风俗人情以至青年男女爱怨的内心感受,享受到文学的美感呢!

而在编写《春秋》时,孔子主张"为尊者讳,为亲者讳,为贤者讳",按自己的主观意向"笔则笔,削则削",在客观叙事的形式下隐寓褒贬,从而达到"春秋之义行,则天下乱臣贼子惧焉"的效果。

孔子编书的另一个较为主要的目的是教学。为了把学生培养成具有儒家***治理想的合格的从***人才,他不但要向学生灌输儒家的道德标准,而且还要培养学生的实际能力。他在教授《诗经》的过程中多次提到,希望学生们能从中学到一些具体的***治本领,博物多识,善于辞令。如《论语・子路》中他说:"诵《诗》三百,授之以***,不达;使于四方,不能专对,虽多,亦奚以为?"又说:"《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这些思想其实也贯穿于他的编辑活动中。

这里还有必要提一下的是,孔子作为编辑目的之一的教学是成功的,他的学生不仅具有较高的文才技艺,而且遵从他的"学而优则仕,仕而优则学"的观点,他的学生边学习边从***,的确出了冉有、子路等几个较成功的参***人物。可以说是他的编辑生涯中的一项很大的成功。

孔子在长期的编辑实践中,总结出一些较为科学的编辑方法。

其一,广泛搜集材料。科学是从详细地占有材料开始的。孔子一开始就把编辑工作作为一门科学来严肃对待,他说:"夏礼,吾能言之,杞不足征也;殷礼,吾能言之,宋不足征也。文献不足故也。足,则吾能征之矣。"说由于留存到今天的文献不足,如果要是足的话,孔子都会设法征集它们的。孔子和他的弟子到处搜集资料,搜集的成果是辉煌的,如搜集到《诗》3000余首,最后编定为305篇的《诗经》;得三皇五帝书3000余篇,对其"芟夷烦乱剪裁浮辞,举其宏纲,撮其机要",最后编定为100篇的《尚书》;得"百二十国宝书",最后编成了流传至今的《春秋》。

其二,"不语怪、力、乱、神"。孔子不是一个唯物主义者,但他平时"不语怪力乱神",这种思想是很可贵的。如《易》,本来是一部占卜之书,但孔子尽量摆脱宗教巫术的束缚,使之成为培养人、完善人、修己达人的义理之书。如孔子曾引《易・恒卦》上的两句话"不恒其德,或承其羞",接着又说:"不占而已矣",意思是《恒卦》上的这两句话,不是占卜的话,而是鼓励人做什么事都应持之以恒。再如《左传・哀公六年》:"有云如众赤鸟,夹日以飞。"周大史说" 这应在楚昭王身上",需要昭王祭天才可以转移灾祸,昭王不祭。孔子得知后,赞赏楚昭王"知大道矣,其不失国也宜哉"。借此告诉人们,要想把国家治理好,不能靠天命鬼神,要按规律("大道")办事。从上面可知,我们今天看到的"五经"等典籍中,少有神怪荒诞的内容,恐怕是孔子删削的结果。

其三,述而不作,信而好古。孔子说自己"述而不作",表明孔子自认是一个传道者,而无自己的创作,这从他很大程度上保留原有文献的内容以及风格上来看,是对的。但是从思想内容上来看,孔子大大发展了古代帝王们的观点,提出了"仁"的核心,"礼"的形式,"中庸"的方***,人本哲学学说。表面上看来是"述而不作",其实是寓作于述,或以述为作,借用古人的语言而体现自己的思想。

以《春秋》为例,虽然都是史实的记录,但其中充满了"微言大义",只言片语体现着孔子的***治观点。如"故吴楚之君自称王,而春秋贬之曰'子';践土之会实召周天子,而春秋讳之曰'天王狩于河阳'","天王狩于河阳",好像周天子去狩猎,其实就是晋国非常不礼貌地把周天子招去,如果照实写,就会损害周天子的尊严,孔子只好改笔,替他掩饰过去。当时周天子早已成了空架子,而变为一尊偶像,但孔子仍然在《春秋》中以周纪年,大书什么"春王正月"。所有这些,都反映了孔子维护周天子权威的***治态度。孔子的这一"春秋笔法",使《春秋》这部史书同时成为宣扬他观点的***治教科书。而就整个"六经"而言,在编、订中也充分反映了孔子的思想,在某种意义上成为他自己的著作,因此不能说他只"述"不"作"。

结语

柳诒征云:"孔子者,中国文化之中心也;无孔子则无中国文化。自孔子以前数千年之文化,赖孔子而传,自孔子以后数千年之文化,赖孔子而开。"孔子对于中国文化,起了重要的保存、传播、发展的作用,这一作用是通过他的编辑活动,从而达到宣传***治文化思想、教书授徒的目的而实现的。所以学者李光宇称"孔子是我国第一位大编辑家"。

孔子在实践中所形成的编辑思想与科学的编辑方法,对后世的编辑工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并树立了一个良好的典范。尽管他通过编辑体现的***治思想观点还需要历史地评价,但他对我国文化传播事业,特别是编辑事业所做出的贡献是不可抹杀的,是当之无愧的"我国编辑事业的开业祖师"。

主要参考资料:

余秋雨经典语录篇9

一、第一部同义词词典《尔雅》

汉代崇尚经学,“训诂”由此兴起。“训诂”就是对前人传下来的经典文籍中的古词语进行训释。汉代确立学官,讲授经义,并对经文的词句进行解释。《汉书・艺文志》说:“古文读应尔雅,故解古今语而可知也。”“尔”是近的意思,“雅”是正的意思。“读应尔雅”,就是在读古文时应该用当时的规范来解释。《尔雅》的书名正由此而来。但《尔雅》的作者,至今一直没有定论。

(一)《尔雅》的内容

《尔雅》按内容排列,共分19篇:释诂第一,释言第二,释训第三,释亲第四,释宫第五,释器第六,释乐第七,释天第八,释地第九,释丘第十,释山第十一,释水第十二,释草第十三,释木第十四,释虫第十五,释鱼第十六,释鸟第十七,释兽第十八,释畜第十九。所收词语和专用名词2091条,共4300多词语。其中《释诂》《释言》和《释训》三篇所收词语占了全书的一半。书中词语,除方言俗语词外,资料大多取自《易经》《诗经》《尚书》《国语》《论语》和“春秋三传”等。

《释诂》列举古人所常用的同义词,最后用一个通语来概括解释。如:

初、哉、首、基、肇、祖、元、胎、、落、权舆,始也。

林、、天、帝、皇、王、后、辟、公、侯,君也。

、吾、台、予、朕、身、甫、余、言,我也。

《释言》是用基本词解释常用词,一组收录几个词语。如:

还、复,返也。

告、谒,请也。

格、怀,来也。

贸、贾,市也。

《释训》主要解释描摹事物情状的词语(相当于现代的形容词)。如:

明明、斤斤,察也。

条条、秩秩,智也。

穆穆、肃肃,敬也。

诸诸、便便,辩也。

《尔雅》充分体现了工具书的作用。语言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因古今时变、地理差异,使一些出现在古代文献上的语词无法继续传播,这就需要有一个能适应时间变迁的词典。《尔雅》以今释古,使古代典籍延续了传播的生命力。所以,古代士人把《尔雅》也列入经典,称为“十三经”之一。

(二)《尔雅》的贡献

汉代曾把《尔雅》与《论语》《孟子》《孝经》等作为士人学习古代文献的基本书。郭璞在《尔雅序》中说:

夫《尔雅》者,所以通训诂之指归,叙诗人之兴吟,绝代之离词,辩同实而殊号者也。诚九流之津涉,六艺之钤键,学览者之潭奥,翰者之华苑也。若乃可以博物不惑,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莫近于《尔雅》。

这里指出《尔雅》是了解古今词义的参考书,记录古代诗歌吟咏的词语,采集了失传的一些语词,辨别同一事物的不同名称。确实是引导受传者研究百家学说和学习“六艺”的入门书,也是浏览古籍和整理文献的文化宝库。可以帮助人们解决博览万物时的困惑,增加人们辨认万物的知识。

在汉文帝时候,设置有《尔雅》博士。《尔雅》是古人读经书时的主要参考书,或者说是“五经之故训”,或者说是“以释六艺之旨”,都说明它是传播经学的工具书。同时,《尔雅》从某种意义上说,可以称之为中国语文学的萌芽标志,它起着明确符号、阐释概念的作用。而且它实际实现着符号系统的语码转换,也对后世辞书的编纂起着启导作用。

(三)《尔雅》的体例及其思想

《尔雅》是我国现存最早的分类综合词典,成书于战国时期,在世界语言学史上也可称是这类词典中最早的。古印度《长寿字库》类似我国的《尔雅》,它成书在公元2世纪,比《尔雅》晚了几百年。《尔雅》的收词,除了语文性的词语外,还有不少社会科学、自然科学和工艺科学的词语,长期以来受到人们的重视。关于《尔雅》的体例及其传播思想,试看《释天》的内涵。

《释天》以“天”为中心,共叙述了11个方面的内容,所用语词比较细致,所释词语的含义均交代得仔细清楚,后来由于时过境迁,这些词或存或废,有增有减,被淘汰或替换掉的也不少。

1.释“天”

“天”是《尔雅・释天》的中心。“穹、苍苍,天也。”在《尔雅》的时代,人们认为“天形穹隆其色苍苍”。将“天”称为“穹隆”或者“苍苍”,显示了我们祖先对“天”的原始认识。

2.释“四时”

“春为苍天,夏为昊天,秋为天,冬为上天。”这是以天色的变化来命名四时。又“春为青阳,夏为朱明,秋为白藏,冬为玄英。”这是以气候的变化来命名四时。“春为发生,夏为长嬴,秋为收成,冬为安宁。”这又是以作物的生长和农事来命名四时。说明古人早已注意到春夏秋冬的时节变化与人们生活的关系。

3.释“岁名”

古代“载”或“岁”都表示“年”;“夏曰岁,商曰祀,周曰年,唐虞曰载。”时代变了,岁名也要改变,《白虎通》说:“所以变易民心,革其耳目,以则化也。然则岁名变易,理亦同此。”说明了名随时移的语言规则。《尔雅》又记以“干”和“支”的符号来表示年、月、日的顺序,周而复始。至今我国的农历仍保留着这种记录农事的方法。

4.释“风雨”

各种自然现象在此得到了充分的关照,被先人命以不同的名称。“风”竟有11种不同的称谓:“南风谓之凯风。东风谓之谷风。北风谓之凉风。西风谓之泰风。焚轮谓之颓风。扶摇谓之飙。风与火为。迥风为飘。日出而风为暴。风而雨土为霾。阴而风为。”云、雨、雪、雷、雾、虹也都有特定的命名。现在虽然大多数都被废弃,但它们反映了先人对自然现象的细致观察。

5.释“祭名”

祭祀对于先民们是非常重要的一项人神互动。《释天》中,“祭”分四时,在春夏秋冬各有其称,“祭”的内容包括天、地、山、川、星、风等自然物态,还有“师祭”“马祭”“大祭”“又祭”之分。不同的朝代对“祭”也有不同的称谓,例如“周曰绎,商曰彤,夏曰复胙”。

通过以上解读,可以感知,《尔雅》不仅仅是一部词典,它更蕴含着深厚广博的原始传统文化。大约在距今七八千年的古代,华夏先民在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进入农业文明。岁时和自然现象命名之众多,证明农耕民族对自然的依赖和特殊的眷恋,“尊天亲地”的思想一直流传至今。“祭名”之多,分类之细,充分体现了上古先民的自然崇拜,以及原始的观念。这种“天人合一”的自然观与“天命可畏”的宗教观是如何交融在一起,“执天命而用之”的人生都隐伏于《释天》的名称之中。

二、第一部地理语言学词典《方言》

《方言》全名为《轩使者绝代语释别国方言》,汉扬雄著。扬雄(公元前53年~公元18年)字子云,蜀郡成都人。《汉书・扬雄传》载:

雄,少而好学,不为章句,训诂通而已。博览无所不见,为人简易佚荡;口吃不能剧谈,默而好深湛之思。清净亡(无)为,少耆(嗜)欲;不汲汲于富贵,不戚戚于贫贱,不修廉隅以激名于当世。家产不过十金,乏无儋石之储,晏如也。自有大度,非圣哲之书不好也;非其意,虽富贵不事也。顾尝好辞赋。

扬雄早年爱好辞赋,模仿司马相如《子虚》《上林》等赋,作《长杨赋》《甘泉赋》;后从儒学,以为“辞赋非贤人君子诗赋之正”,是“雕虫篆刻,壮夫不为”;转而研究哲学,仿《论语》作《法言》,仿《易经》作《太玄》。在语言学方面,仿《尔雅》体例,而别开途径,创著《方言》。又继《仓颉篇》编成《训纂篇》。扬雄多才多艺,在中国学术史和思想史上具有深远影响。

扬雄《方言》是我国方言学的第一部著作。应劭《风俗通》序说,周秦时代有一种制度,每年秋收以后农闲季节,就派一些使者,乘着轩车,摇着木铎,到各地农村去采集诗歌、民谣和方言。采集来的资料,由乡送到邑,由邑送到国,最后送呈天子。统治者借此了解风俗民情,达到“不出户牖,尽知天下”的目的。但是秦灭时,这类藏于朝廷秘府的资料,几乎全部散失。至汉又重新开始创导方言的采集,当时蜀郡人严君平“财有千言”,扬雄的老师林闾翁孺也有了整理方言的“梗概之法”,扬雄就在前人的基础上进行了汉代方言的调查。《刘歆与扬雄书》中说:

诏问三代周秦轩车使者,遒人使者,以岁八月巡路,求绝代语、僮谣、歌戏,欲颇得其最目。……今圣朝留心典诰,发精于殊语,欲以验考四方之事,不劳戎马高车之使,坐而俗;适子云攘意之秋也。

当时扬雄的《方言》尚未完稿,刘歆正在编纂《七略》,想一睹此书,但遭到了扬雄的拒绝。所以后来刘歆在依《七略》而成的《汉书・艺文志》和《扬雄传》中都没有提到《方言》这本书。

扬雄坚持调查方言27年,终于编成《方言》,但他始终没有拿出来。他在《答刘歆书》中记载了采集方言的情况:

故天下上计孝廉及内郡卫卒会者,雄常把三寸弱翰,赍油素四尺,以问其异语,归即以铅摘次之于椠,二十七岁于今矣。而语言或交错相反,方覆论思,详悉集之,燕(安)其疑。

扬雄还陈述了自己编著《方言》的目的,阐明了“语文功用”的传播思想:

不劳戎马高车,令人君坐帷幕之中,知绝遐异俗之语,典流于昆嗣,言列于汉籍,诚雄心所绝极,至精之所想遘也。

少而不以行立于乡里,长而不以功显于县官,著训于帝籍,但言辞博览,翰墨为事,诚欲崇而就之,不可以遗,不可以怠。

这两段话,一方面肯定了编写《方言》的目的,使失传的民间俗语、方言得以保存,使统治者超越空间的阻隔了解民情民心。他坚持语言记录的真实性,表明自己不为功名的编写态度,但编写中决不能有遗漏,决不能松懈。扬雄认识到文字传播的力量,因此在语文传播上抱有非常严肃的态度,这一点在他的《法言》里也有所反映。例如他说:

面相之,辞相适,中心之所欲,通诸人之者,莫如言。弥纶天下之事,记久明远,著古昔之昏昏,传千里之者,莫如书。

意思是说:表情相互交流,言辞相互对应,抒发心中的愿望,沟通人与人之间的阻隔,没有什么比得上言语。普遍了解世界上的事情,记载久远的过去,使古代不清楚的事明白起来,把遥远之处渺茫的东西传播过来,没有什么比得上文字。

他已经看到了言语与文字的不同的传播功能。所以扬雄不愿意把自己尚未正式定稿的《方言》轻易示人,不肯给刘歆借阅,道理也在这里。直至汉末这本传世宏篇才流传起来;汉灵帝、汉献帝时,应劭在《汉书集解》里明白引用《方言》,并在《风俗通义》序里详细引用了扬雄《答刘歆书》的原文。

(一)《方言》的内容和体例

今本《方言》,凡13卷,其中卷四释服制,卷五释器物,卷八释兽,卷九释兵器,卷十一释虫,其他各卷为释语词。扬雄注释,重视活的方言口语为对象,在地域上展开比较,是一部比较方言词汇专著。如:

***、晓、哲,知也。楚谓之***,或曰晓;齐、宋之间谓之哲。(卷一)

猪,北燕、朝鲜之间谓之,关东西或谓之彘,或谓之豕,南楚谓之,其子或谓之豚,或谓之,吴扬之间谓之猪子,其槛及蓐曰。(卷八)

崽者,子也。湘沅之会,凡言是子者谓之崽,若东齐言子矣。(卷十)

冢,秦晋之间谓之坟,或谓之培,或谓之,或谓之,或谓之,或谓之垄;自关而东谓之丘,小者谓之,大者谓之丘,凡葬而无坟谓之墓,所以墓谓之。(卷十三)

它不只是把同义词或近义词排列在一起,用通语注释方俗语,还进一步指出它们的区域变体,反映出语词在汉生的变化。有的它还特地注明是方言,或用“通语”“凡语”表明是共同语。如:

胶、,诈也。凉州西南之间曰胶,自关而东西或曰,或曰胶。诈,通语也。(卷三)

嫁、逝、徂、适,往也。自家而出谓之嫁,由女而出为嫁也。逝,秦晋语也。徂,齐语也。适,宋鲁语也。往,凡语也。(卷一)

注明的地区有时多处并举,说明了该词语的传播范围,在语言系统上存在某种共同点。《方言》中所列举的地名,以秦晋为最,可能“秦晋”方言是当时汉代共同语的基础方言。

(二)《方言》的传播意义

《方言》在标注词语时,通常是只注重语音而不在于词形,所以它往往提示给我们一个很重要的语言信息:语言的本质属性是通过语音来传递意义,作为语言的书写载体――文字的根本是记录语音。言语传播的内涵是意义和信息,但言语传播的形式却是声音。扬雄能摆脱当时儒家经学传播中过于注重文字训解的束缚,是十分难得的。例如:

***,知也。(卷一)

凡人之大者谓之奘。(卷一)

……慧也。自关而东,赵魏之间谓之黠,或谓之鬼。(卷一)

锤,重也。(卷六)

“***”就是现代汉语的“懂”,“奘”就是南方北方话里形容人肥胖的“壮”;“鬼”不是一般字面上鬼的意义,而表示聪慧、机灵的意思,现代汉语北方方言里仍然在使用这个词语;“重”的古音同“秤”,现代汉语称“秤锤”。

不从文字形式上去贴近语义,而注重用声音来记录语言,是语文传播上的一大进步。所以郭璞在《方言注序》里称赞说:

余秋雨经典语录篇10

诗云:“千里龙沙连碧空,滨江腊月沐春风。电波穿透心扉暖,丹鹤飞来冰雪融。一点灵犀缘史志,满腔热血涌《文丛》。休言退隐无新友,未见犹如相见中。”

嗣后王奎先生则填以《江城子・读柳成栋兄诗集》相赠。词云:“读君大作味绵长。入微茫,韵牵肠。不晓相曾,但已识刘郎。宋韵唐客手,弹璞玉,弄宫商。一腔浩气寄文章。探钩沉,论隋唐。几度芬芳,染墨遍龙江。归去长铗鸣剑处,闲饮里,品诗香。”余遂将该词记入日记之中,而拙诗则一直保存于王奎先生的手机里。诗词情谊由此诞生,但却一直未有相见之机会。

壬辰仲秋,时隔两年,余因公赴卜奎,得以与王奎先生相见。先生于嫩江之滨、红星渔村置酒宴余,颇有相见恨晚、一见如故之感觉。对此,余又曾赋诗相赠,对王奎先生盛情表示感谢。诗云:“电话相通整二年,龙沙谋面有前缘。赠诗犹在手机里,把酒终来嫩水边。北大仓中豪情涌,《临江仙》内雅音传。中秋八月金风起,史志新朋对影圆。”

此番相见,虽交谈甚欢,但因职业之关系,所谈多为修志之事,王奎先生满腹诗才并未曾显露。今春,先生欲将其诗词结集出版,将《圭夫斋诗稿》(以下简称《诗稿》)传来,征询意见。接到《诗稿》,捧读一过,只觉苍凉沉郁、冷峻高古之气息扑面而来,珠玑满卷,清词丽句,使我不禁大吃一惊。王奎先生竟有如此之诗才,简直出乎意料,令我敬佩不已。

《诗稿》共分四卷,卷一为格律诗,卷二为古风,卷三为词,卷四为曲。可以说是诗、词、曲兼备,律绝、古风一应俱全。

《诗稿》是作者心灵之路的真实反应。王奎先生少壮入仕,辛勤工作,凡三十载。案牍劳形,濡墨挥毫,近万馀日。其中跻身清流者又有十馀春秋,尽观世事幻化如戏。可以说对宦海沉浮、官场险恶之情形,感慨颇深。正如其《杜鹃血》注释所云:“二十馀年拼搏,仕途征痕累累却七品小吏夙志无成。思之谬哉!我辈循守纲伦竟与俗世如此格格不入也。”

古人云“诗言志”,《毛诗序》云“在心为志,发言为诗”。诗更是心声之所流露也。明宋濂《林伯恭诗集序》“诗,心之声也”。清初著名诗论家叶燮更认为诗歌是作者内心发出的声音,表达内心的情和意。他在《原诗》中说道:“诗是心声,不可违心而出,亦不能违心而出。”为此,《诗稿》中有相当的篇幅是作者心声真实流露的咏怀之作。如“不屑权臣临媚语,只仪同道慰相知”;“惯向青天持傲骨,不从低媚买风流。”;“岁寒不肯将***令,骨鲠何求旧日封”;“不寄竹青鸿影瘦,但临污淖剑痕香”;“把酒樽前豪韵在,伏宦下厌心生”;“兼怀无垢听尘语,骚垒有容厌去存”等等。特别是借读李白《蜀道难》而写的《悲歌行》更可以看出诗人的风骨与自尊:“古今官场形毕现,欲逢左右刃无锋。一身傲骨难屈己,催眉折腰死不从!天生我才宁无用,金谀买爵万不能。官身无意权作戏,留得自尊润心灵。”一个不为五斗米折腰、不向权势谄媚、不向世俗低头,铮铮铁骨、一身浩气、两袖清风的“七品小吏”形象跃然纸上。

诗言志,诗亦传情。即所谓“作诗欲以言情耳”。(纳兰性德:《渌水亭杂识》)“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永歌之,永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毛诗序》)这是诗词歌舞形成发生的递进规律,但无论感叹、歌咏、舞蹈,都必须是诗情发自于内心,即有了真情实感,才能形成动人的诗的语言。也就是说诗词因情而发才能感人。如果说,王奎先生因宦海沉浮卅载,误入清流十年,诗作中冷寞悲郁、怀才无寄之情感的律诗及小令、慢词占了不少篇幅,那么酣畅淋漓如行云流水般的几首古风,更能以情感人,以情动人,使人进入了一个新的境界。其中《大境歌》可以说是一扫满腹沉闷、一腔愤懑。

“君不见亘古长河瞬息过,芸芸众生复犹来。天下熙攘皆利往,贤良薄厚为名裁。人生立命近百年,百年转瞬临眼前。蓬莱三山隐海间,见谁得道变真仙,皇家疆土阔千里,帝卧只得三尺宽。世上珍馐无穷尽,尊卑亦为日三餐。万牲万物日同抚,月伴人间众生眠。春风杨柳润人寰,严冬天下皆凉寒。须知百年弹指去,转瞬撒手谢尘凡。神思泊渺寻高界,谁人携得名利来。求得大境天地阔,淡泊尽意享安然。”

这一段描写,可以说是王奎先生自己已经彻悟,其与《红楼梦》中的《好了歌》有异曲同工之妙而又胜之。

再请看《酹天言》:

“修就一生士林血,筑得直脊未轻弯。天成傲骨何辅曲,禀赋难容宦海间。无意曲逢求身进,不持夙节逐波澜。君不见千朝百代直臣死,我辈小吏何道哉仕途廿载梦方醒,身居冷落志弥坚。甘居枝上抱香老,荏苒清堂自高然。只叹此生难为民谋福,不得奉施高略解民悬。常思身边春秋事,晓理百姓苦与酸。天高地旷无知处,万般无奈掩心甘。安得天阙渐意暖,求得福址遍人寰。”

中国社会是有着五千年文明历史的国度。千百年来读书人讲求的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通读《诗稿》可以明显感到,王奎先生作为五十年代生人深受传统影响,将人生建功立业之价值取向寄于崇尚先贤,胸怀社稷。也正因如此,先生诗作中很多寄托心声的诗句,都体现了诗人心系百姓,情系家国,关注社稷安危的高尚情怀。

《诗稿》是作者行走之路的行程记录。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是中国文人,特别是诗人创作出好的诗词作品的必经之路,王奎依然也。首先是读书。读书必须读诗,读诗使人灵透。读杜工部诗,“自是佳文多韵处,忧怀问尽是花香”;读李后主词,“伤怯不敢翻后主,恐应垂泪对枯肠”;读稼轩词,“百岁始觉虚事浅,半生久恨负名深”。读书亦须读人。读诸葛亮,“一摇羽扇谋天下,二表出师瘁庙堂”;读吴三桂,“将***徒令千秋耻,只为花嗔一点愁”等等,各有感悟,各有高论。读书更须读史。读史可以使人明智,“梳前理后何须怒,明月清风慰我心”;读《聊斋》亦如读史,“蒲公妙笔戏天下,仙鬼卓然品自高”;读《出师表》更是读史,“茅庐三顾平生事,尽瘁一生汉业功”。

这里要指出的是,读史对于作诗更可以增加知识修养,易于使事用典。《诗稿》中自作《陋室铭》云:“辅曲弃直枉作人,持明屈暗苦为臣。曲生何乐失宽颜,明死纵悲亦慰心。”诗中“直不辅曲,明不规暗”的典故便出自《国语・晋语八》,而“曲生何乐,直死何悲”之典故则出自韩愈《祭穆员外文》。可见作者精于读书,善于用典。《诗稿》中用典之处很多,如“枫林不作秋声晚,总倚红霞照暮烟”中的“秋声晚”就是从唐朝诗人钱起“秋风过楚山,山静秋声晚”得来而不见痕迹,正如明人安磐《颐山诗话》所云:用事“浑然不觉乃为高品也”。这正是杜甫所说的“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是一个道理。

“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名山大川留下了王奎先生的足迹。登名山,览名胜,足之所至,目之所及,佳作层出不穷。“秋晚登高处,漫山枫叶红。疏枝夕照浅,古殿暮初浓。”北京香山的晚秋,层林尽染,满山飘红,疏枝斜照,古殿暮色渐浓,萧疏淡雅,境深意远的五言绝句,自然流淌于笔下。登峨嵋山,映入眼帘的是“霞雾悠悠悬玉顶,云涛霭霭绕金禅”;抵达金顶,随着朝阳晨雾袭来的是“峨嵋金顶浮秋韵,光相佛边渡紫烟。”

黄山,乃三山五岳中之奇峰也,是诗人先后两次登临之地。可以说是晨晖夕照、云雾雪雨,各得其妙。“夕阳古刹染流霞,遍岭杜鹃红雾斜。北海坐观悬瀑壁,南峰伫望吐奇葩。峦崖青黛倏猿影。星月银白渡晚鸦。仙境尘间梦幻里,悠然深谷有人家。”晚霞流紫,杜鹃吐丹,观涛听瀑,猿啸鸦鸣,一幅黄山夕照***跃然纸上,悬挂眼前。而黄山登临之后,又于慈光寺中品茗谈禅,观景吟诗,拾得妙句。“蕉柳风摇珠尽落,芍棠雨润蕊方红。燕幽斜剪金檐下,山远浮痕碧水中。”寺中之景,山中之情,交相辉映。情浓境幽,动静结合。黄山的美景,难以观尽,夜宿云谷山庄,晨起之后又于云谷寺品茗谈禅。“一行白鹭幽林落,几点梅红淡雨残。有度清风疏惑处,无痕甘露润心田。高师呼我亭中坐,谷雨浓烹伴韵谈。”禅茶、禅境、禅诗、禅意交融在一起,令人流连忘返。

涉江游湖,先生也留下了不少佳作。船过瞿塘峡,见到的是“千嶂峰峦天地间,一舟浮曳巨波衔。弥川碧雾惊鸿落,泼壁琼珠冷袖寒。”;游七星岩,泛舟七星檀湖,感觉的是“廊曲临桥夕照里,扁舟扶榭碧波间。天光一色悠然处,讨作三分岁月闲。”至若秦淮河夜坐,九曲溪乘筏,三峡观景,都江堰思怀,以及晋祠谒古,大观楼赏联,江南贡院忆旧,武侯祠览胜,岳王庙祭拜,草堂赏梅,黄鹤楼、岳阳楼登高,西湖寻芳,都写下了感情浓郁不甚枚举的山水诗篇。

《诗稿》又是王奎先生与诗朋文友结交友谊的具体见证。王奎先生是性情中人。其中所交之友中一见如故者有之,相见恨晚者有之,交后成莫逆者亦有之。旧友重逢,知己新交,品茗谈禅,饮酒赋诗,敞开心怀,促膝谈心,皆有佳作。上个世纪80年代,正是“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的时候,与挚友同登北京香山,写下了“香山盟愿杜鹃血,燕岭题诗红叶情”的著名诗句。而心气相投之友常聚于居所把盏品茶,海阔天空,谈天说地,则写下了“斗室檀香卷绣帘,酒酣韵友煮茗谈……君仪淡水人生遇,自有赓聚众贤”的佳篇,品出了人情世故、是非清浊,君子之交淡如水。茶与诗,茶与禅、诗境与茶韵相互交映。诗友相聚,“楼台尽意三杯酒,玉案临诗半盏茗……但闻故友相邀在,流水桃花诵韵声。”这里以“桃花流水”比喻诗友的深情,诗友的真情厚谊全在融于金杯玉盏之中。

王奎先生喜于交友,重于交友,善于交友,且相仪之友情深意笃。交友是应该讲究原则的。孔子认为“益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其中友直,就是不邪曲、没有私心、正直耿直;友谅,则是守信用、诚实不欺骗;友多闻,是指学问广博,见识丰富,生活阅历渊博的朋友。《诗稿》中可以看到,王奎先生交友“三不交:“无德之人不交;无信之人不交;无义之人不交。”先生在其《交友铭》中写到:“媚态威姿非座客,仁德道义奉尊宾。平生不屑佞奸是,只慕书香佩剑人。”就是说谄媚、奴颜卑膝者不交,不守信用、心术卑谲者不交,好耍威风、不讲仁义道德者不交。而结交就要交诚实守信、讲求道德、学识渊博者。

“与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这恰恰说明了交讲求道德、学识渊博朋友的重要性。“得好友来如对月,有奇书读胜观花”更说明了交友、读书,可以给人带来愉悦和意外收获。先生十分注重与朋友的交往,因为这样可以开阔视野,相互砌磋,更可以采长补短,弥补自己知识的不足。“但缘诣客书知少,轻赋心弦对月弹。这便是交友的收获。

《诗稿》中几首送友人西行的诗词,感人至深。“渭水灞桥扶玉柳,滩头函谷看胡麻。京腔古韵秦风曲,书迹龙蛇戈壁沙。我欲羌笛和朔月,漫川烟碧染夕霞。”从诗中我们读到了渭水河边,灞陵桥下,玉柳扶疏,羌笛萦耳;读到了函谷关上,大漠深处,朔月斜挂,胡麻遍地。这一个个具象鲜明的西北风物,伴随秦风古韵一起飘来,形成了一幅地域特色浓郁的《友邀西行笔会题诗***》,足见友情至真。另一友人西行,则以词相赠:“燕岭饯行云渐显。西眺阳关,知晓山高远。……千里君行情寄短,孤鸿长隐夕天晚。”依依不舍之情溢于字里行间,颇有唐宋词人意蕴。

最令人动容的《烛影摇红・芳草天涯》一词:

芳草天涯,潇潇雾雨寒江畔。相逢非易叹别难,京冀湘人院。叹尔萍踪聚散,几何时,眉疏黛浅。怎须知我,未弃相知,平沙落雁。烛影摇红,问君此去归何岸。残红仍作旧婵娟?终了无凭断。人世多言绪乱,梦无痕,何如莫见。笛声凄切,酒润书笺,依依离散。

从该词作者注释得知这是在北京临郊一个湖南风味餐厅,送别年及天命仍旧独身不婚的朋友的词作,可以看出这是写给旧时相知女友的。人聚散无常,华颜渐老,但却未能忘却旧时相知。长亭握别,笛声凄切,离愁别绪,一起涌上心头。梦里无痕,何时相见,难以得知。依依惜别之情,溢于字里行间。读之几欲凄然泪下。

友情深厚与否,表现出对亡友的怀念。西安友人逝去,先生悲痛馀以诗悼之。“昨日披缄诗友去,阳关三月寄悲声。清怀正壮忽卸甲,渭水长流问去程。未助心高一世苦,难承素愿半生清,知君傲骨多遗恨,泪韵高吟送友行。”悼亡诗哀而不怨,悲而不伤,足见友情之深。

《诗稿》亦是家乡美景写真***集。“卜奎建城,龙沙永戍,三百年都会遂成北疆重镇;江桥抗战,嫩水高歌,六十载不忘西满英灵。”这是1991年齐齐哈尔建城300周年,江桥抗战60周年我写的一副对联,同时也正说明了齐齐哈尔历史悠久,名胜古迹众多。“霜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对于家乡的热爱之情,是每个人最易流露最难以忘怀的感情;对于家乡美景的赞誉也是每位诗人必须反映和描绘的重要题材。龙沙公园,望江楼台,劳动湖畔,黄沙滩头,明月岛上,督***府中,扎龙湿地,老友旧屋,王奎先生笔下都留下了很多有特色的诗篇。扎龙鹤乡的“霜雁寻高离碧水,丹红野渡戏寒塘”;劳动湖畔的“绕堤青蒲烟波翠,隔岸花香柳色新”;黄沙滩头的“半岛临台孤影处,长河横碧寂滩头”;督***府中“惟是泥巢廊下,疏影处,雨燕斜檐。”特别是《题故园黄昏》一诗“柳绿桃红石径横,寻芳夕下晚霞明。平湖映柳初弦月,半岛归巢晚鹊声。深寺檐高昂兽角,浅塘荷底隐蛙鸣。边关仲夏黄昏色,难忘故乡不了情。”写出了龙沙公园盛夏之际的黄昏美景,有动有静,情景交融,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确实令人读之入景,难以忘怀。

另外,寄居友人田舍老屋的两首律诗写的也颇为地道。

地润百草浮紫烟,春晖尽染古屋边。

鹤锄一柄修桑蔌,琴曲三叠品玉弦。

夜雁佐酒扶韵去,晨霞衔梦洗足还。

藤凉柳下烹香碧,宽衿摇蒲见南山。

――《古墅闲吟》

夕雨盈檐临日晓,眉笼轻挂柳珠摇。

霞光半壁疏槐叶,紫影一双剪草巢。

韭绿东畦隔远陌,芹黄北亩掩弯桥。

塘前稼舍烟初起,崖畔青溪雾渐消。

――《稼院夏晓》

两首诗清新谈雅,悠然自得,田园风光,历历在目,读之令人神往。

纵观《诗稿》诗词作品多以情胜人,以情感人,以情动人,深得一切景语皆情语之三昧。咏怀之诗如“难为斗米折青戟,岂受半金负素名”;“一行白鹭霜林落,几点梅红淡雨残”;“长虬瘦骨凌寒处,冷蕊华蓉映雪时”等等,颇有老杜遗风。而有些则意境深邃高远,语言凄美典雅,对仗工稳的律句,如“风生袖底露痕冷,月照江心桅影长”;“初冠皎月青丝去,晚岁残阳白发收”;“冷露流痕烛渐浅,暖衾衔玉梦初深”等等,又颇有玉溪生风韵。

《诗稿》词占一卷,170馀首,数量不小,质量很高。从中可以看出,王奎先生深得填词之法,亦深深领悟“词别为一体”的特点,以及填词须注重意境的重要原则。另外,作者亦注意在填词过程中注重自铸新词。“一抹秋霜起。倚轩窗,枯荷残卧,鹭痕悄举。西榻闲读辛公句,润了悲心无语。”便是典型的代表之一。词中代表作品小令如《南歌子・剪雕栏》《蝶恋花・西送故友》《鹧鸪天・西安旧事》《卜算子・芳心赋》(七首)等,清新明快,含蓄宛丽,颇有晏殊遗风。王奎先生与我交谈曾道:最欣赏柳永慢词的婉约和柔美。从《诗稿》诸多长调之词,可以看出他深受柳永影响。

玉榭词坛高韵,青楼柳巷泼书。红牙歌板尽享孤,填取婉约无数。尘世长吟未已,沧桑旧恨难疏。平生风韵写狂夫,遍寄井台歌处。

――《西江月・念柳永》

这首《西江月》是王奎先生学习柳词的真实记录。《诗稿》中如《水调歌头・闲步湖雨》《水调歌头・侬可知我旧时情》《水调歌头・扶籁望谯门》《雨霖铃・尺素谁系》《烛影摇红・青衫谁惹旧初怜》《转调满庭芳・冷月青岚》《八声甘州・落照苍烟》等等,每每皆可看出先生继承柳永词的风格和特点。

柳永词最重要的贡献是成熟地运用了长调词适于铺叙、层次丰富、变化多端的特点,为后人在词中融抒情、叙事、说理、写景于一体,容纳更复杂的内涵,开拓了新路。《诗稿》中长调占了大多数,特别注重起承转合和景物的描写与铺陈。有些词含蓄婉约,深沉细腻;有些词,凄清悲壮,雄浑豪放,然均意境深远,耐人品读。试看先生的两首慢词:

盈年尘忆,红笺词曲,尺素谁系。遥知旧岁痕浅,帘台下柳香疏凝碧。从此衷肠一曲,暮深每弹去。问岁月馀恨牵思,暮霭犹堪作花季。西窗偶付伤情句,便惊秋,冷落思无力。寒凉觅恨何处,心底事,谁堪传意。怎度经年,恨是心香未剪初寄。露乍起,添角青霜,把酒夕阳里。

――《雨霖铃・尺素谁系》

风雨临阁路。挽尘缘横鞭无渡,旄头多绌。谁算圣贤寒窗事,扶手中流砥柱。问柄本长河如故。宦海孤舟烟雨渡,是从来险处愚忠误。相遇到,此生付。红尘梦断悲无。那时节分合天下,乾纲无助。未领经年尘心去,万里江山谁顾?时未到苍天何恕!惯见书生伤怀泪,又何须空把不甘吐。归去也,种桑蔌。

――《贺新郎・孤舟烟雨》

转载请注明出处学文网 » 余秋雨经典语录10篇

学习

中国石拱桥教学设计10篇

阅读(25)

本文为您介绍中国石拱桥教学设计10篇,内容包括中国石拱桥教学方法和手段的设计,中国石拱桥教学设计ppt。2、学习本文抓住事物实质特征,举典型实例说明事物特征的方法。3、了解中国石拱桥的悠久历史和杰出成绩,认识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

学习

写景的作文10篇

阅读(39)

本文为您介绍写景的作文10篇,内容包括写景的作文十篇优秀,写景的作文十篇650字。怎样才能抓住景物特点呢?除了要善于观察,充分调动我们的多种感觉器官去感知外,亲身体验也是常见的方法之一。有些景物,其特点会表现在形状、颜色、声响、气味

学习

思想品德评价10篇

阅读(38)

本文为您介绍思想品德评价10篇,内容包括思想品德评价怎么写,思想品德评价。培养品德集中到一点,就是要落实到道德行为上。道德行为总是要通过一定的方式表现出来,正确的行为方式才会带来良好的行为效果,小学生特别是低幻儿童对行为的理解具

学习

参差不齐造句10篇

阅读(45)

本文为您介绍参差不齐造句10篇,内容包括参差不齐造句子10个字,参差不齐可以怎么造句。作为语言这个物质外壳的一个因素,句式在语言表达中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句式是多种多样的,众所周知,不同的句式有不同的表达效果,用整句能起到一种均衡美的

学习

飘读后感10篇

阅读(41)

本文为您介绍飘读后感10篇,内容包括飘的读后感50字左右,飘读后感。倔强任性,美丽小姐,不择手段,当这些字眼出现在思嘉身上时,思嘉的形象已经很鲜明了。少女时代,对邻家少年卫西礼的朦胧爱慕,即便一次次的遭到拒绝,还是努力去爱,明明是爱得痛彻心

学习

说课步骤10篇

阅读(54)

本文为您介绍说课步骤10篇,内容包括说课的十个步骤,说课10分钟范例精选6篇完整版。说课是一种特殊的教研形式,虽然没有师生之间的互动和交流,但是通过说的形式,可以让听者明确说者的教学技巧和教学特色,是教师之间互相研讨和教学探究活动的

学习

年终工作总结开头10篇

阅读(48)

本文为您介绍年终工作总结开头10篇,内容包括年终个人工作总结开头范文,年终工作总结开头优美句子。(二)论证式开头论证式的开头,这是周全工作总结的另一种开头方法。在开头处不写基本情况,而是直裁了当提出上级指示精神,或者有关方针***策,

学习

有屠人货肉归10篇

阅读(33)

有个屠夫买了肉后回家,已经是傍晚。忽然有一只狼,看到屠夫担中的肉就不停的流口水,屠夫很害怕,就将刀拿出来吓它,狼退后了几步,当屠夫再次走的时候,又跟着他。屠夫没有办法,将肉挂到树上早上再来取。屠夫将肉钩着挂在树上,狼就没有跟随屠夫,屠夫回

学习

令人感动的一件事作文10篇

阅读(52)

本文为您介绍令人感动的一件事作文10篇,内容包括一件感动的事作文400字,令我感动的一件事母爱作文。暗蓝色的高空中闪耀着一颗白亮耀眼如钻石的星星——启明星。青蛙碧绿的身体上布满了墨绿色的斑点,白白的大肚子像是充过了气,一鼓一鼓的

学习

象征手法的作文10篇

阅读(65)

本文为您介绍象征手法的作文10篇,内容包括象征手法的作文300字,象征手法写200字康乃馨的作文。二.深入浅出的意蕴象征是特定的具体形象表现特定的思想和感情的一种艺术手法,往往是言在此而意在彼,要有深入浅出的意蕴。王家新的《在山的那

学习

写动物的作文10篇

阅读(26)

本文为您介绍写动物的作文10篇,内容包括写动物的作文十篇400字的,动物作文100字。2.然后再看它的生活习性又是什么样的,小动物怎样吃食啦,怎样游戏啦,怎样睡觉啦,把这些都要细致观察,具体地描写出来。3.描写小动物的样子侧重于静态描写,描写小

学习

形容女人10篇

阅读(27)

本文为您介绍形容女人10篇,内容包括形容女人的十个词语,形容女人的100种方法。3、杏脸桃腮:形容女子容貌美丽。4、明眸皓齿:明亮的眼睛,洁白的牙齿。形容女子容貌美丽,也指美丽的女子。5、桃夭柳媚:形容女子年青貌美。6、落雁沉鱼:雁见了飞落

学习

青春的味道10篇

阅读(65)

本文为您介绍青春的味道10篇,内容包括青春的味道文案,青春的味道。青春,你是春天的颜色翠绿色。处于青春的我们如阳光下抢着发芽的小草,是那么柔嫩而顽强,是那么微小而蓬勃,是那么翠绿而耀眼青春,你是夏天的颜色

学习

古典诗词10篇

阅读(41)

本文为您介绍古典诗词10篇,内容包括古典诗词十首,古典文章必背十篇。中国古典诗词凭借其高度凝练精美的语言艺术、悠远深邃的意境、美丽优雅的韵律等美学特质而成为中国古典文化艺术宝库中一颗光彩夺目的明珠。在小学语文低段教学过程中

学习

余秋雨语录10篇

阅读(34)

本文为您介绍余秋雨语录10篇,内容包括余秋雨语录全集目录,余秋雨语录阅读。3、最疼的疼是原谅,最黑的黑是绝望。4、如果被别人嫉妒的是你,那么,暗暗地把自我夸奖一次吧!如果被别人造假的是你,那么,再狠狠地自我陶醉一次吧!5、中年人的当家体验

学习

浅探余秋雨散文的艺术特色

阅读(29)

余秋雨,作为学者散文创作的一员。其散文创作以其独特的审美取向、文化取向、语言取向和价值取向而赢得了广泛的赞誉,并独步文坛。关键词:散文艺术余秋雨,作为学者散文创作的一员。其散文创作以其独特的审美取向、文化取向、语言取向和价值取

学习

张爱玲经典语录

阅读(24)

本文为您介绍张爱玲经典语录,内容包括张爱玲婚姻经典语录,张爱玲经典语录尘埃。(一)我要你知道,在这个世界上总有一个人是等着你的,不管在什么时候,不管在什么地方,反正你知道,总有这么个人。于千万人之中,遇见你要遇见的人。于千万年之中,时间

学习

女娲炼石补天处,石破天惊逗秋雨

阅读(46)

各学科一轮复习攻略一轮复习的主要任务是查漏补缺,夯实基础,因为大部分学校已经在正式进入高三前就将课本知识讲授完毕,高三一整年都是用来复习、巩固和提升的。用“女娲补天”来形容查漏补缺、夯实基础再确切不过,当然,若三轮复习后,能在高考

学习

余秋雨文化苦旅的人文精神

阅读(29)

本文为您介绍余秋雨文化苦旅的人文精神,内容包括余秋雨散文文化苦旅全文,余秋雨文化苦旅中如何写上海人。余秋雨是在散文创作方面有着很好造诣的一位文学家,他的很多散文作品深受人们喜爱,这些文章中所蕴含的美与韵味,让人们在阅读完以后可

学习

企业家经典语录

阅读(54)

本文为您介绍企业家经典语录,内容包括企业家金句语录,企业家经典语录文章。周冠五(首钢原厂长,提出承包制,成为国企改革先行者)――“一定要公平,按劳分配。”步鑫生(海盐衬衫厂原厂长,最早的“管理大师”)――“你砸我的牌子,我砸你的饭碗。”张

学习

简评余秋雨的《文化苦旅》

阅读(37)

本文为您介绍简评余秋雨的《文化苦旅》,内容包括余秋雨散文文化苦旅赏析,余秋雨的文化苦旅全文。【摘要】以“文化大散文”著称,开创旅行式写作先河第一人的余秋雨,在80年代后期,由于对“书斋著作”和“文化现实”的脱节产生了困苦,而毅然决

学习

深山夕照深秋雨

阅读(32)

本文为您介绍深山夕照深秋雨,内容包括深山夕照深秋雨全集,深山夕照深秋雨。本文将立足于清代词论与传统诗论之间的关联,从清代词论的主要宗派理论角度出发,力求从文本中发掘清代词论的雅化精神,从而归纳其不同宗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