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诗词10篇

古典诗词篇1

关键词:小学语文 古典诗词 情境导入

中***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82(2015)04-0247-01

中国古典诗词凭借其高度凝练精美的语言艺术、悠远深邃的意境、美丽优雅的韵律等美学特质而成为中国古典文化艺术宝库中一颗光彩夺目的明珠。在小学语文低段教学过程中,如何使这颗耀眼的明珠光照学生美丽的心灵呢?笔者认为,采用丰富多彩的情境导入法,可以在最短的时间内引导学生叩开古典诗词大门,引领学生走进古典诗词美丽殿堂,让学生沐浴在中国古典诗词永不磨灭的美丽光芒之中。

一、音画情境视频导入,美视美听美心

音画情境视频是目前在网络上广为流行的声色具备、动态感极强、立体直观的艺术载体。新课伊始,我们只要将课前从网络精选后***的与古典诗词课堂教学内容相匹配的音画情境视频运用多媒体电教设施播放给学生观赏,就既可以给学生带来美目美听美心等视听效果,还可以迅速激发学生的神思,放飞学生想象的翅膀,引导学生在欣赏赏心悦目、立体直观的音画情境视频过程中轻易地叩开古典诗词大门,愉快地走进古典诗词美丽殿堂。

以教学《静夜思》(李白)为例。新课导入时,学生欣赏完我为他们播放的具有画面精美、动态感强、朗诵配音、逐句解释等诸多美学特质的《静夜思》音画情境视频后,迅速产生了学习这首古典诗词的强烈欲望,纷纷要求我再次播放《静夜思》音画情境视频,并合着《静夜思》音画情境视频的配音朗读节奏抑扬顿挫地吟咏起这首诗来。顿时,教室里飘荡着学生声情并茂的诵读之声:“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更有趣的是,有的学生每诵读一句《静夜思》中的诗句,就情不自禁地做一个与诗句的内容相匹配的面部表情或者肢体动作,由此引来我与全班学生的热烈掌声。在这种愉快的氛围中,全班学生不仅不知不觉地将《静夜思》背诵了下来,不少学生还能当堂到黑板上准确无误地默写这首诗。

二、预设问题情境,激发想象思维

教学古典诗词时,可以根据古典诗词文本的具体内容预设1-3道思考题引发学生思考,继之顺利导入新课,并以此激发学生诵读、理解、品鉴、感悟、探究古典诗词的浓厚兴趣。

以教学《回乡偶书》(贺知章)为例。新课导入时,我运用多媒体设施展示了下列3道预设题供学生思考:

1.诗歌中“乡音无改鬓毛衰”中的“衰”在这里应该读什么音?是什么意思?

2.诗人回到家乡,家乡的孩子为什么称呼他为“客”?为什么笑着问他 “从何处来”?

3,如果你是贺知章诗人,面对家乡孩子们充满童稚的“笑问客从何处来”,你心里会怎样想? 你会怎样回答孩子们?

看到上述3道预设题,学生丰富的想象思维被充分激活了起来:有的学生时高声诵读这首诗,时而闭目遐想;有的学生时而浅吟低唱这首诗,时而凝神静思;有的学生与同桌合作探讨,边读这首诗边揣摩诗中不同人物的不同年龄特征、不同性格特点、不同说话口吻、不同说话表情、不同肢体动作等。不一会儿,有学生举手发言道:“当孩子们‘笑问客从何处来’时,诗人笑呵呵地说:‘小宝贝们,我不是客人,我跟你们的爷爷是亲兄弟,是一家人。’”有学生举手补充道:“诗人还说:我离开家乡外出求学和做官的时候,你们的父母还只有你们这么大。今天我已经头发斑白容颜大变,即便是你们的父母见到我,也会‘笑问客从何处来’呢,更何况是你们这一辈的宝贝疙瘩?”这位学生话未说完,教室里立即响起了一阵热烈的掌声。

三、联想复习式导入,温故知新

联想复习式导入,就是导入新课时,引导学生通过联系学习过的课文或者课文的作者或者课文中的某句名言等引出新的教学内容,是教师从学生的知识储备和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出发,通过简单的提问、引导、讲解等方式引导学生通过温故知新的途径进入新的学习内容情境的导入法。这种导入方法因为符合学生的思维规律和认知规律,所以能够迅速达成教学目标。

以教学《赠汪伦》(李白)为例。我们可以采用下列两种联想复习式方式导入新课。

1.从诗题的角度创设情境,引入新课。教师首先把诗题中的“赠”字大大地书写在黑板上,然后对学生说道:看见这个“赠”字,同学们一定还会记得我们此前学过的古典诗词赠别名篇,比如苏轼的――

生1:《赠刘景文》。

生众:“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 。一年好景君须记,正是橙黄橘绿时。”

师:对。我们今天要学习的也是一首赠别名诗,篇名叫做《赠汪伦》。随即,运用多媒体设施为学生播放名家配乐朗诵的音画视频《赠汪伦》。

如此,学生会很快走进课文。

2. 从作者的角度创设情境,引入新课。教师首先把“李白”二字大大地书写在黑板上,然后对学生说:提起唐代大诗人李白,同学们肯定会想到我们曾经学习过的他的诗篇――

生众:《望庐山瀑布》:“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师:很对。我们今天要学习的是李白的另一首名篇,题为《赠汪伦》。请同学们翻到课文, 读一读这首诗,想一想这首诗写了些什么内容。

如此,学生也非常容易走进课文。

西方近代教育理论的奠基者扬?阿姆斯?夸美纽曾言:“一切知识都是从感官开始的”,“在可能的范围内,一切事物应尽量放到感官的跟前,一切看得到的东西应尽量地放在视官的跟前,一切听得见的东西应尽量放在听官的跟前,……假如有一个东西能够同时在几个感官上面留下印象,它便应当用几个感官去接触。”(《大教学论》)古典诗词教学中的情境导入法,正是一种能够调动学生多种感官的教学方法。因为教师采用各种手段为学生营造学习古典诗词情境的过程,正是学生入于眼、出乎口、入于耳、了然于心的过程。这种过程,有利于我们引导学生叩开古典诗词大门,引导学生走进古典诗词殿堂。

参考文献

古典诗词篇2

【论文摘要】:意象的两个基本要素,象和意。从四个方面加以阐述二者的演变及其关系:第一方面从马克思唯物主义哲学观点出发,第二方面从实践派美学观点出发,第三方面象和意是怎样联系起来并最终组成一个有机整体的,第四方面从艺术技巧角度来说.

纵览中国古典诗词,大凡能够在诗词殿堂里占一席之地或独领的均是脍炙人口的名篇佳作,千古流传。这些诗词多是意境全出的,有的意境优美,有的意境壮观,有的意境悲凄,有的意境苍凉、、、、、、当绘成一幅幅富有想象力的意境时,是由一个个生动具体的意象有机组合而成产生的艺术效果。

意象作为一个概念,在古代被广泛使用,却没有一个确定的含义。袁行霈先生在《中国古典诗歌意象》一文中对前人关于意向的含义进行了归纳,大致有四种:

第一,有的意象指的是意中之象,即意念中的形象,如:

使玄解之宰,寻声律而定墨;独照之匠,窥意象而运斤。此盖驭文之首术,谋篇之大端。(刘勰《文心雕龙·神思》)

第二,有的意象指意和象,如:

久用精思,未契意象,力疲智竭,放安神思,心偶照境,率然而生,曰生思。(《唐音癸签》卷二引王昌龄语)

第三,有的意象接近于境界,如:

予与二三友日荡舟其间,薄荷花而饮。意象幽闲,不类人境。(姜夔《念奴娇序》)

第四,有的意象接近于今天所说的艺术形象,如:

意象大小远近,皆令逼真。(方东树《昭昧詹言》卷八)

孟东野诗,亦从中出,特意象孤峻,元气不无斫削耳。(沈德潜《说诗晬语》卷上)

综上可知,对于意象这一概念的论述和阐释是见仁见智的。既便如此,他们似乎有着某些共通之处。而这个共通之处好像又在可言与不可言之间,大家只能求其神似,而不能状其“貌”。似乎大家都知道,可又说不清道不明。

为此,我仅从二分法角度把意象拆分为象和意,暂把这它们作为意象的两个基本要素。《周易·系辞》说:“圣人立象以尽意。”“以象立意”。我认为意象是以象载意的,即以象的物质载体承载内涵丰富多样的主观的意。意象原本是一个整体,一个新质,它既不是单独的象,单独的意,也不是象与意的简单相加,它是二者的有机统一整体;既有象的外在表现,又有意的内在情韵,二者和谐统一而成意象。

首先,从马克思唯物主义哲学观点出发,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反作用与物质,二者是对立统一的关系。象是物质性的东西,是第一性的,客观的;意则属于意识范畴,是第二性的,是主观的。象包括自然界的物象和人类社会生活中的物与事。而意则包括人内心世界的思想情感和精神世界的认知。象是意的物质基础和载体,意是象所寄托的思想情感和精神意识。例如,王充在《论衡·乱龙》里所举之例:

礼,宗庙之主,以木为之,长尺二寸,以象先祖。孝子之庙、、、、、、虽知非真,示当感动,立意于象。

一个长尺二寸、用木头做的灵位,它本质是一块木头,不包含什么精神上或意识上的东西。但后人却以此来怀念先祖,祭奠圣贤,表达一片赤诚之心、敬仰之情。为什么后人在看见一块木头——灵位时,情不自禁地产生一种情感?因为此时的木头已不再是木头了,它是人们情感和精神的寄托。在此,木头是象的具体表现,赤诚之心和敬仰之情则是意的具体表现。二者岂不是和谐统一在一起了吗?这个表现不仅具体可感,而且抽象可悟。这和先民的***腾崇拜一样。

然而,这只是早期的对于意象的认识和理解,并没有入诗。随着社会的发展,时代的发展和人类文明的进步,这些负载着意的象,即意象,也随之逐步进入较为高级的文化领域——诗歌和词。我国最早的两部诗歌总集——《诗经》和《楚辞》中大量使用意象,这使得诗歌意境优美,令人赏心悦目。同时,这不仅开拓了诗歌的艺术境界,也提高了诗人和后人的审美水准。例如,《诗经》用“关雎”比喻爱情,用“青蝇”比喻阿谀奉承的奸恶小人;《楚辞》用辟芷、秋兰、木兰、秋菊、芙蓉等比喻不与人同流合污的人生志趣和高洁品格、、、、、、这些象都渗透着诗人们的世界观和人生观。

随之逐渐发展到一个客观的单独的象都能承载一些内涵丰富而旨意深远的意了.例如杜鹃鸟这一象。古代神话中,蜀王杜宇(即望帝)因被迫让位给他的臣子,自己隐居山林,死后灵魂化为杜鹃。于是古诗中的杜鹃也就成为凄凉、哀伤的象征了。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子规鸟即杜鹃鸟。起句写即目之景,在萧瑟悲凉的自然景物中寄寓离别感伤之情。三、四句以寄情明月的丰富想象,表达对友人的无限怀念与深切同情。宋人贺铸《忆秦娥》:“三更月,中庭恰照梨花雪;梨花雪,不胜凄断,杜鹃啼血。”三更月光照在庭院里雪白的梨花上,杜鹃鸟在凄厉地鸣叫着,使人禁不住倍加思念亲人,伤心欲绝。词人通过描写凄清的景物,寄托了幽深的乡思。其他又如“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唐人秦观《踏莎行》)、“子规夜半犹啼血,不信东风唤不回”(宋人王令《送春》)等,都以杜鹃鸟的哀鸣,来表达哀怨、凄凉思归的情思。

还有像月亮、鹧鸪、鸿雁、梅、竹、松、菊等等客观的象,最终都负载着人类丰富的情思和精神感受,终成意象。这就是客观的象与主观的意的对立统一。

其次,从实践派美学观点出发,美是一种社会现象,是社会历史发展的产物,他必然受到人类社会生活的制约,并且随着社会历史的发展而不断丰富和发展起来。“词以境界为最上。有境界则自成高格,自有名句”。(《人间词话》)诗词“有境界”,我们大多会觉得它很美。意境是由意象有机组合而成的,意境美,那么意象也是美的。客观的象本来是无所谓美与不美的,当人关照客观的象,这个象就能体现出人的本质力量,那么二者的有机结合体——意象当然也就是美的。随着人类社会生产实践活动的发展,人的大脑逐渐被改造,因而对客观的象的认识也逐渐发展了。这个发展是象所负载的内容由单一变丰富,由不完善到完善的过程。而象所负载的内容即是意。例如,大自然“云”这个象,可能先是产生“愁云”这一意象,这时它便承载着忧愁、焦虑等意;随着发展而产生了“孤云”、“暖云”、“停云”等意象,其内涵便愈来愈丰富,含有贫士幽人的孤高性情,对春的喜悦感受,对亲友的思念、、、、、、例子很多,这里就不一一举例说明了。“以象立意”。我认为在诗歌里象是美的形式,是显现人的本质力量的感性显现;意是美的内容,是在具体形态(这里指的是诗歌中具体的象)中体现出来的人的本质力量。二者是既相互区别,又紧密联系不可分离,是辩证统一的。同时,美的内容是随着人类实践活动的发展而发展,并不断丰富和完善;美的形式却可以是多样性的。那么,意也可以通过多样性的象来体现。例如,“忧愁”这一意(情感),“诗仙”李白有“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秋浦歌》)用明月和白发比喻忧愁;李煜有“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浪淘沙》)“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虞美人》)用流水写忧愁;蒋捷有“流光容易把人抛,红了樱桃,绿了芭蕉”,(《一剪梅》)用时节的变化来写忧愁;李易安有“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销金兽”(《醉花阴》),用薄雾浓云的天气比喻忧愁

同时,我们也可以从真善美的辩证关系来看象和意。真,是指各个物种自身的自然状况及其内在的客观规律。象是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生活中的物和事,它首先是符合客观规律应运而生的,有自己的“个性”,所以它是符合真的;善,就是人类在社会实践活动中所追求的有用的或有益于人类的功利价值。意是在具体形态(这里指的是诗歌中具体的象)中体现出来的人的本质力量,它是人类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体现,它反映了人对客观事物的意志和要求,所以它是符合善的。但这还不足以产生美。狄德罗说:“真、善、美是紧密结合在一起的。在真或善之上加上某种罕见的、令人注目的情景,真就变成美了,善也就变成美了。”只有真与善以“某种罕见的、令人注目的情景”表现出来,它才能成为审美对象,具有审美价值。而象和意的有机组合正是以“某种罕见的、令人注目的情景”表现出来。所以,其有机统一体——意象正是符合客观规律的真和有益于社会发展的善的具体而光辉的形象。所以,这个形象(意象)就是美的了。

再次,象和意是怎样联系起来并最终组成一个有机整体的?这就需要我们大脑丰富的想象力。借助袁行霈先生在《中国古典诗歌的意境》一文中把已经分为诗人之意境、诗歌之意境和读者之意境,我们不妨也把象和意分为诗人之象和意,诗歌之象,读者之象和意。诗人通过想象和联想,把自己的主观意识——包括思想、感情、志趣和个性等倾注于客观的象,使客观的象负载着意,从而使象具有丰富的内涵;同时,意也有了生动具体的外在表现。此时,诗人眼中的象是诗人之象,诗人的主观意识是诗人之意。语言是意象的物质外壳。在文本中,诗歌只能展现出一个个的字词,这些字词往往又是客观的象的名称化,而不能体现出意来。例如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里的“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这首词的词面都是象。此刻只有诗歌之象。而当读者在阅读欣赏文本时,通过自己的想象力(想象与联想)激活自己的各个审美细胞,把象呈现在大脑中,然后根据自己的“因素”再现出一片有意韵的画面,以此来调动和触发自己的思想情感。那么,读者所欣赏的象就是读者之象,读者所产生的情感想象就是读者之意。这里,诗人之象、诗歌之象和读者之象是贯穿整个过程的,它们是客观的,同一的,不变的。而诗人之意和读者之意却是有差异,有时甚至很大。这是由于诗人和读者所处的时代、地域环境、生活阅历、情感历程、思维方式、性格等“因素”不同而产生的差异。而且,这也是读者之意和读者之意有差异的原因。例如王之涣的《登鹳雀楼》: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首先,是诗人通过他的视角把自己眼中的象——诗人之象描绘出来,由此给我们创造出了一幅壮阔的画面,同时在这画面里饱含了诗人丰富的思想情感——诗人之意。在文本中体现出的是这首诗歌的语言。在这一层面我们是体味不到诗人有什么思想韵籍,无非是一些象:白日,远山,黄河,高楼——诗歌之象。但是当我们(或读者)的大脑被激活了,进入审美这一高级层面,丰富的想象和联想把这些象有机组合,并且以意赋予象,给我们勾勒出了一幅有意境的画面:诗人站在鹳雀楼上向西眺望,只见云海苍茫,山色空蒙。由于云遮雾绕,太阳变白,挨着山峰西沉;楼下滔滔的黄河奔流入海。前两句画面壮丽,气势宏大,读后令人振奋。后两句写所想。“欲穷千里目”,写诗人一种无止境探求的愿望,还想看得更远,看到目力所能达到的地方,唯一的办法就是要站得更高些,“更上一层楼”。“千里”“一层”,都是虚数,是诗人想象中纵横两方面的空间。“欲穷”“更上”词语中包含了多少希望,多少憧憬。这两句诗,是千古传诵的名句,它形象地揭示了一个哲理:登高,才能望远;望远,必须登高。但如果读者没见过黄河,怎能身临其境的体会到亲奔腾之势?如果读者所处的是一马平川,目之所及皆是一望无垠,怎能体会“千里目”这一词蕴涵着诗人的崇高理想和人生哲学?这就很可能造成诗人和读者之间的距离感,即就是诗人之意与读者之意有别。读者之意和读者之意的差异也就很容易说明了,这就不加以赘述。

这就是诗人和读者借助自己的丰富想象与联想把自己的意(生活阅历、人生情感、志向志趣)附加给象,从而把二者统一起来传情达意。

最后,从艺术技巧角度来说,诗歌的象能负载意是通过人们(这里指诗人)的各种手段而完成的,这个手段则是使象艺术化的过程。例如象征这一写作手法,《现代汉语词典》中对象征如下解释的:“①、用具体的事物表现某种特殊意义:火炬象征光明。②、用来象征某种特别意义的具体事物:火炬是光明的象征。”(《现代汉语词典》1378页)第二种意思跟我们的论题无关,第一种说法又并不十分准确。我则倾向于崔锡臣先生的看法:用具体的形象的事物暗示特定的事理,以表达真挚的感情和深刻的寓意(崔锡臣著《修辞方法辨析》)。象征即是“以物征事”,简称象征。请注意,这里用的是“暗示”。既然是暗示,就不能非常直白地把意思直接地说出来;说出来也可以,但不能叫做象征。通过象征,象暗含着意,读者读到象的时候就会立刻领会出象所承载的意。有些象已经固定具有某种意了:岁寒三友“松竹梅”象征品格高洁的隐士幽人,莲和兰象征品质高贵的君子,秋雨梧桐暗含悲伤凄凉之情,白发暗含年近迟暮或忧愁,额上皱纹暗含岁月沧桑桑、、、、、、再如我国最早的两部诗歌总集《诗经》《楚辞》中的“比”、“兴”手法的运用。还有比喻、拟人等修辞方法的使用,这些都可以把象和意很好的联系为和谐的一体。

意象的两个基本要素,象和意的发展演变是经过历史的演进和人类社会生活的不断发展而逐步走向丰富和完善,是人类认识水平和审美水准不断提高的表现,同时人类认识水平和审美水准的提高又推动着意和象的和谐统一进程。

【参考文献】:

1.袁行霈.中国诗歌艺术研究(第三版)之中国古典诗歌意境中国古典诗歌意象【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1月

2.陈节注译.诗经注译【M】广东省出版集团花城出版社2007年4月

3.汤漳平注译.楚辞【M】中国古籍出版社2007年4月

4.童庆炳主编.文学理论教程(修订二版)【M】高等教育出版社

古典诗词篇3

【关键词】 古典诗词 审美

古典诗词有哪些审美特性呢?我们又该怎样有针对性地挖掘古典诗词的审美教育功能呢?我们认为古典诗词的审美特性注要表现在以下三个个方面。

一、表现在语言上,古典诗词具有语言的音乐美。

我国的古典诗词和音乐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比如《诗经》中有不少作品就属于劳动人民在劳作休息之余的创作,《伐檀》、《硕鼠》重章叠句的结构形式明显带有歌曲的结构特点;到后来格律诗和词的出现,讲究押韵、平仄等,更显示出古典诗词结构匀称,句式整齐,音节和谐的音乐美。

针对古典诗词语言上的这一审美特点,我们在教学古典诗词时,就要充分加强吟诵训练。吟诵是古典诗词审美鉴赏的重要方法。当代词学大师唐圭璋先生就十分重视吟诵对于学习古典诗词的作用。据说当年唐老讲授柳永的《八声甘州》,就是通过反复咏诵"对潇潇暮雨洒江天"一句而引领学生进入那雨后江天清澈如洗而又大气磅礴的意境中去的。通过吟诵,词人的感情就会涌进学生的心田,从而激发学生的审美体验,使学生在吟诵中获得美的熏陶,获得审美愉悦。

诗歌大多是押韵的,吟诵时将韵脚读得明显些,让人听起来优美和谐,委婉动听,这也是显示诗歌音乐美的一个方面。如读明代诗人于谦的《石灰吟》:"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诗中"山""闲""问"为韵脚,可读得稍昂扬些,以便敲响听者心中的鼓点,充分感受作者那坚贞不屈的品格之美。当然,平仄的规律也是形成诗歌音乐美不可或缺的因素。

二、古典诗词的审美特性,还表现在诗人所创造的意境上,是为"意境美"。

"意境"是我国古代诗歌创作的一个极其重要的艺术审美范畴。所谓"意",是指作者对生活的某种认识和见解。"境"就是对特定的环境和气氛的描写。著名美学家宗白华先生说:"意境是'情'与'景'的结晶品"。说得通俗点,意境是作者的思想感情和描绘的生活***景融合而成的一种艺术境界。如陶渊明《归园田居》描绘出一种清新自然、安谧美好的农村生活***景,"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作品形象鲜明,情景交融,使欣赏者如身临其境,感受到诗人那种淡泊宁静的心情。

针对古典诗词营造意境的这一审美特性。我们在教学中就必须引导学生分析诗词,让他们进入诗的意境,领会诗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欣赏到诗的内在美。诗是用形象思维的,因此我们在教学中要以再现诗中形象为突破口进行审美教育。具体来说,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第一,借助联想想象再现诗词意境,领会诗词的意境美。诗是通过形象来反映生活,表达思想感情的,形象是诗的本质。教师在指导学生鉴赏诗歌时,必须引导学生调动自己的生活积累,展开联想和想象的翅膀,去再现作品中的形象,这是欣赏诗歌意境美的关键。例如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开头三句:"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词一开始,就用雄浑的笔触展现了万里长江滚滚东流,波浪滔天的壮阔景象。接着再由空间的广阔转入时间的久远,引出了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在赤壁活动过的风流人物。我们通过联想和想象,不仅感受到了诗人描写的不尽长江滚滚来的雄奇景色,还浮现出一条历史人物的丰美画廊,并且进一步体会到词句的意境美,提高了感知、再现诗词意境美的能力。第二,抓住"诗眼",挖掘深厚内涵,深入领会诗词的意蕴。诗歌的语言是精炼的,往往一个词,一句话就包含着丰富的内容,即所谓"诗眼"。古人作诗,非常讲究锤炼字句,节骨眼处炼得好字,全句乃至全诗,便如被点晴之龙,飒然浮空,摇曳生姿。唐代大诗人杜甫堪称点睛圣手。他有《曲江对雨》一诗题于石壁,其中"林花着雨胭脂( )"一句,末字模糊不清,令后辈名家颇费思量。苏轼填"润"字,黄庭坚填"老"字,秦少游填"嫩"字。后来找来杜甫诗集一查,却是一个"湿"字。众人皆钦佩老杜用字之准确生动。

三、古典诗词的审美特性还表现诗人的人性美、人格美上。

古典诗词的思想内涵是丰富复杂的。不管哪一类作品,它们都是诗人真实情感的流露,充满了真实的人性美和人格美。例如,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一诗的结尾段,表现了诗人内心的复杂矛盾。世间行乐总是乐极悲来,古来万事总是像流水那样转瞬即逝,这种对人生的伤感情绪和远离现实的态度,是李白率真心情的自然流露,唯其如此,才更显李白是一个生活在现实社会的人,而不是一个不食人间烟火,不懂七情六欲的"神",更显出诗人李白的"人性美"。另一方面,也许是更为强烈的方面,"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我怎能低头哈腰去侍奉那帮达官贵人,使自己不能欢心惬意呢?这种蔑视权贵的反抗精神,表现了李白刚直不阿的性格,闪烁着傲然***的高尚的人格美。李白内心世界的这种矛盾,在古代诗人身上有着广泛的代表性。针对古典诗词思想内容上的这一审美特性,我们在鉴赏时就要运用辩证分析和历史分析的方法,引导学生具体分析,批判吸收,从而逐步提高学生的审美判断能力。

古典诗词篇4

【关键词】中职 古典诗词 教学质量 策略

【中***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6)10B-0118-03

古典诗词是中华文化的精品代表,它以短小精练的文字、丰富而奇妙的想象,描绘了古代生活、劳作、战争等画卷,抒发了古代人民的酸甜苦辣与爱恨情仇,孕育了中华民族的宝贵精神品格,体现了炎黄子孙的崇高价值追求。学习古典诗词对于我们汲取祖先智慧,提高语言文字使用能力,提升思想道德修养和文化素养,传承中华文明,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但是,在中职语文教学过程中,古典诗词的教学效果并不理想。为提高古典诗词的教学质量,增强古典诗词的育人作用,本文从中职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对中职古典诗词的教学目标、教材选编、教学方法等方面的问题进行探讨,希望对促进中职古典诗词教学有所裨益。

一、中职古典诗词教学存在的突出问题

学生、教师、教学策略、教学内容是教学的四维要素,四者相互***,又紧密联系。要分析当前中职古典诗词教学存在的问题,也必须从这些方面进行考察,才能得到更真切、更全面的答案。

(一)中职学生的语文学习和语文素养情况。“备学生”是教师备课的重要内容,即全面了解学生的情况。这里的所谓“备学生”,其实就是构建学生观。构建正确的学生观是有效开展教学活动的根本前提。学生观越具体越准确,越有利于因材施教,提高教学质量。

1.中职学生的语文素养水平。毋庸讳言,当前中职学生的语文素养比较低。从平时的测评中,我们不难发现,很多中职学生的识字数量不多,词汇积累和文化常识积累严重不足,阅读理解能力和文字组织能力非常弱,甚至很多简单的常见字也不会读、不会写,写作文对他们来说更是难于登天。

2.中职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学习能力。由于中职教育本身强调专业技能培养,基础文化教育退居其次,加之学生在小学或初中阶段的语文学习就不好,因此,中职学生对于语文学习往往轻视、不感兴趣。此外,考试等外力并没有太大的约束力,很多中职学生对语文学习抱着无所谓的态度。同时,中职学生的学习能力也是比较低的。他们的学习意志薄弱,专注力不足,难以把心思集中在学习上;理解能力弱,抽象思维较差,往往一个较为简单的知识点需要讲解多次;自学能力弱,没有良好的学习习惯和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等等。

(二)中职语文教师与教学教法存在的不足。在中职语文教师中,中年教师相对于年轻教师而言,他们的古典诗词底蕴更加深厚。随着年轻教师的不断涌现,语文教师群体的古典诗词素养却在逐渐下降。此外,很多教师对中职学生的认识不够细致具体,局限于一个宽泛概念的脸谱化认识,以致不能采取有针对性的备课和教学。一方面,对学生的“最近发展区”(维果斯基认为,最近发展区是学习者现有认识水平与潜在认识水平之间的距离)把握不准,进而影响教学目标的准确性。例如,一些老师进行古典诗词教学时,采用与普通高中一样的教学目标,苛求学生掌握一些复杂的艺术手法、鉴赏方式。另一方面,教师使用的教学方法无法有效对接中职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学习习惯。例如,一些老师一味强调学生自行感悟,而实际上学生又无法感悟到位;还有一些老师在教学中仍然习惯于“一本教材、一根粉笔、一张嘴”,这种教学技术的粗陋和教法的单一,只会让学生感到枯燥乏味,即便是有意学习的学生也会因辅助不足而难以理解和消化,并最终无法跟上进度而心思逃离。

(三)中职古典诗词教材存在的不足。纵观中职语文教材的古典诗词选编,有一条明显的规律,即各个朝代的代表性选文容易入编,各个流派的代表性选文容易入选,各个著名作家的代表性选文容易入编。这或许是编者基于全面性考虑而作的平衡,但对中职学生而言显得针对性不足。主要表现为:一是部分选文难度过大。例如,广西中职《语文》上册选编了《诗经》名篇《采薇》,下册则选编了白居易的长篇乐府诗《琵琶行》(并序)。这些篇目一般篇幅都过长,生僻字和理解难点很多,教师常常无法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找到合适的教学切入点,学生学起来也难度极大。二是部分选文缺乏趣味性。例如,广西中职《语文》选编杜甫诗《登高》《蜀相》,风格沉郁顿挫,思想深沉,字句精练,读者需要仔细推敲才能领会其中之义,且中职学生思想深度还不够,这就使得学生难以感受作者的情感,从而觉得索然无味。三是部分选文教育意义不明显。古典诗词意蕴丰厚,其教化和审美的意义不可估量。但笔者所说的教育意义不明显,并不是说这些选文没有教育意义,而是指在结合中职学生各方面实际情况的前提下,难以使学生通过学习能够较好地内化于心、形成自己新的经验。

二、提高中职古典诗词教学质量的策略

当前中职古典诗词教学存在多方面的问题,直接制约了教学的成效。要破解这些难题,笔者认为要以学生兴趣和能力水平为基础,调整古典诗词的教学目标,重编古典诗词的教学材料,改进古典诗词的教学方法,从而增强学生学习兴趣,使学生有学习获得感和成就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进而提高古典诗词的教学质量。

(一)调整古典诗词教学目标。教学目标是指教学活动的价值方向和预期结果,是一切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最终归宿,它对教学的内容选择和教学的过程实施起着决定性的作用。目前普遍公认的是三维教学价值目标―― 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普通中学教育中,古典诗词教学通常将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和鉴赏能力作为重中之重,但对于中职学生而言,这恰恰是他们极为薄弱的地方,提高的难度非常大,而且可能会因此带来更大的挫败感。基于当前中职学生的能力水平和学习特点,我们需要思考学生的发展可能性在哪里。由于中职学生语文基础薄弱、学习能力不强、学习兴趣不高等,笔者认为中职古典诗词教学在过程方法方面无法要求太多,因此教学目标应以基础知识为主,辅之较低层次能力训练,并以情感和价值观教育为重点。

有研究者认为,关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是以人为本思想在教学中的体现,其实质就是关注人,而关注人是新课改的核心理念。在教学中应该具体表现为关注学生的情绪生活和情感体验,关注学生的道德生活和人格养成。教师要努力使教学过程成为学生的高尚的道德生活和丰富的人生体验。中职学生正处于人格成型时期,阅历单薄,心理单纯,思想道德和价值观念尚未成型,具有很强的引导和塑造的必要性和可能性,因此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教育应当成为中职古典诗词教学的重要目标。

具体来说,中职古典诗词的教学目标有五点:一是学生会读会写常见生字词;二是学生了解作者及其写作的文化背景;三是学生理解诗词表达的思想情况并受到思想道德、价值观的教育;四是学生掌握最基本的艺术表现手法,如“情景交融”、“托物言志”等;五是学生掌握一定量的典型意象的文化内涵,如柳、梅、兰、竹、菊、杜鹃、鸿雁等。

(二)重编古典诗词的教学材料。由于中职教育自身的特殊性,中职古典诗词教材的选编应当打破常规的编写模式,从学生实际情况出发,重视学生的认知可能和兴趣方向。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儿童的认知发展是以已有的认知结构为基础,并以已有的***式与环境相互作用而产生的认知需要为动力。因此不主张教给儿童那些明显超出他们发展水平的材料,而应该为学生提供略微高于他们现有思维水平的教学,使学生通过同化和顺应的过程达到平衡,从而帮助学生发展已有的***式,并建立新的***式。笔者认为,中职古典诗词的选编要强调认知结构的延续性和主题内容的联系性。

认知结构的延续性是指选编的内容要与学生现有的认识相关联,而不是让学生觉得是一个完全陌生的事物。选文要尽可能地选取与学生现有认识有重叠的内容,尤其体现在某些千古传唱、耳熟能详的名句上。如李煜《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苏轼《蝶恋花・春景》“天涯何处无芳草”;辛弃疾《青玉案・元夕》“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李白《宣州谢x楼饯别校书叔云》“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秦观《鹊桥仙・纤云弄巧》“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李白《将进酒》“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等等。这些名句学生不管是从什么途径,都或多或少有所耳闻。从某种意义上说,这些名句可以成为引导学生走进古典诗词的一把钥匙,消除学生的陌生心理,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果选文对学生而言完全陌生的话,容易使他们产生排斥心理,不利于调动其积极性。

主题内容的联系性指的是选编的内容在主题上要贴近中职学生的心理,这样更容易使学生从自身已有的经验中找到共鸣。选文要尽可能地与当今时代的社会现象产生联系,不论是正面的直接切合,还是由选文而引发出反面的对比。如《诗经・静女》是人类亘古不变的爱情主题,表现了古人纯朴浪漫的爱情观,可以由此引导学生对古今爱情观和爱情表达方式进行比对,从而进行爱情观教育;欧阳修《生查子・元夕》表现了古代恋人之间约会的场景,也可引导学生进行古今对比,在探讨中激发兴趣,活跃课堂气氛;孟郊《游子吟》表现母亲对儿子的关爱及游子对母亲的思念与感恩,也可由此引导学生反躬自省,等等。由于古典诗词内涵深厚,“诗无达诂”,通过主题关联的角度进行阐释和学习,也是一种“以意逆志”的鉴赏方式,能让学生在鉴赏诗词时,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然后“将心比心”去领会、推测诗人在诗中所寄寓的情感,从而理解诗歌的内容和主旨。

(三)改进古典诗词的教学方法。著名教育学专家叶澜认为,教学是以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多向互动、动态生成的基本方式,教师引导学生实现个人的经验世界与社会共有的精神文化世界的沟通和富有创造性的转换,逐渐完成个人精神世界对社会共有精神文化财富具有个性化和创生性占有的过程。建构主义理论认为,学习不是简单的知识传递,而是学生主动地建构自己的知识经验的过程。在教学活动中,学生是主体,教师是主导。简言之,教学方法就是教师引导和帮助学生建构新经验的方式。

要想能更好地帮助学生达成学习的目的,教学方法就必须以学生实际情况为基础。在教学过程中要围绕激发和维持学生的学习兴趣,重视打通学生现有经验与学习内容之间的建构通道,引导学生参与古典诗词实践活动。

1.多途径帮助学生理解教学材料。很多学生不愿学往往是因为学不会、跟不上。所以让学生能持续理解所学知识、跟得上教学进度,有学习获得感和成就感,是激发和维持学生学习兴趣的重要途径。夸美纽斯认为,知识的开端永远必须来自感官。如果得不到实物,就用***像、模型等直观教具代替。实际上,中职学生想象力不强、抽象思维较弱,需要通过更加真实的情境和具象的呈现方式,才能较好地理解教学内容。因此,在现代科技突飞猛进的今天,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应当通过信息技术等多种途径广泛搜集教学资源,将文字、***像、音频、视频等形式的教学内容有机整合在一起,创造更好的教学情境,增强学习内容的刺激强度,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教学材料,提高学生学习效果。此外,在实践中我们常常发现,学生对故事性强的材料更感兴趣。所以教师也可以按照“知人论世”的鉴赏方法,将作者介绍、写作背景、作品思想内涵等内容,通过浅显的语言组织成有情节发展的故事,使学生在听故事的过程中进行学习和建构。

2.引导学生参与古典诗词实践活动。中职教学强调理实一体化,有针对性地设计一些实践活动,有助于调动学生学习古典诗词的积极性。一是以诗词为底本自导自演。很多古典诗词极具画面感,便于改编和表演,可指导学生截取其中的小片段进行自导自演,将学生代入作者的角色,促进学生对诗词主旨的感悟。二是结合现实改写古诗词。可搜集网络上的改写佳作进行展示,网络上的改写作品内容通俗接地气,语言诙谐幽默、生动活泼,具有极强的感染力,可引导学生结合自身实际尝试改写。三是开展古诗词主题竞赛活动。如借用现今流行的赛事形式,开展“我爱记诗词”、“×××诗词大会”等竞赛活动,以学生喜闻乐见、趣味性强的形式吸引学生学习古典诗词。

总之,中职古典诗词教学的改进乃至中职语文教学的改革,应当以具体的中职学生实际情况为前提,从教学目标、教学材料、教学方法等方面进行。

【参考文献】

[1]托马斯・费兹科,约翰・麦克卢尔.教育心理学[M].吴庆麟等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151

[2]倪文锦,于黔勋.语文(基础模块):上册(修订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3

[3]倪文锦.语文(基础模块):下册(修订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3

[4]欧阳代娜.语文(基础模块):上册[M].上海: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9

[5]余文森.“三维目标”就像一个立方体的“长、宽、高”[N].中国教育报,2007-04-20

[6]陈琦,刘儒德.当代教育心理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古典诗词篇5

关键词:古风歌词;古典诗词;中国古典文化

中***分类号:I206.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42-0091-03

一、古风歌曲的概述

古风,不同于李白所做的《古风》五十九首,这是随着网络和时展应运而生的一种独特的音乐新风格。从歌词的方面来讲,它是一种追求中国古典美学,以中国传统元素为出发点,继承并发展中国古典诗词中的精华之处,同时融合一些现代的表现形式,打造而成的符合现代审美的音乐作品。对于它的定义,学术界还未曾给出一个权威的答案,以我个人的认识和理解,从歌词的角度,其定义可有狭义与广义之分。

狭义的古风歌曲,歌词偏重文言句式,曲调唯美,对歌词的要求极高,至少是类诗词,且必须言之有物。例如心然的《白河寒秋》,此歌的歌词穿插着一个朦胧的故事,大致可看出主人公从相识到别离,曲调哀婉,略带忧愁,且诗词用典极多,令人叹为观止。

广义而言的古风歌曲,歌词中包括了大部分书面化的半文半白句式的填词,当然也不乏用典,例如薛之谦的《钗头凤》,歌词前半段依次运用了“破镜重圆”、“马嵬之变”、“相濡以沫”、“梁祝化蝶”四个典故,应和着“钗头凤”这一词牌,将整首歌曲推向一种凄美的意境之中。

二、古风歌词的诗词文化传承

(一)诗词直接传承

1.诗词化用。在中国传统的诗学领域之中,对言语、诗词、意象、意境以及典故等的运用是创作所必不可少的,黄庭坚有云:“自作语最难,老杜作诗退之作文,无一字无来处,盖后人读书少,故谓韩、杜自作此语耳。古之能为文章者,真能陶冶万物,虽取古人之陈言入于翰墨,如灵丹一粒,点铁成金也。”诗词典故的巧妙化用是古风歌词创作的首要方法,也是评价一首古风歌词成功与否的重要标准。例如,由择荇作词、HITA演唱的古风歌曲《采薇》之中有这样一段歌词:

“卿尚小,共采薇,风欲暖,初成蕊,问离人,山中四季流转又几岁

卿初嫁,独采薇,露尚稀,叶已翠,问征人,何处望乡一枯一葳蕤

卿已老,忆采薇,草未凋,又抽穗,问斯人,等到野火燃尽胡不归

昔我往,杨柳垂,今我来,雪霏霏,问故人,可记当年高歌唱《采薇》”

这首歌词化用自《诗经・小雅・采薇》:“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此诗本意是写一位戍边征人的归途之情,但歌词巧妙化用,使之成为对青梅竹马爱情的怀念。除此之外,还化用了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以及《诗经・邶风・式微》:“式微!式微!胡不归?微君之故,胡为乎中路?”几首诗词经过作者的引用和再加工,在转换之间达到了恰到好处的融合,使整篇词作生动而丰富。

2.题材延续。题材是文学、艺术创作用语,是为表现作品主题所用的材料。中国传统诗词有着丰富的题材,例如写景抒情、咏物言志、怀古咏史、边塞征战等,诸多题材造就了古典文化的多样性。古风歌词带有毋容置疑的古典文化内涵,对题材的继承与演变就是其重要的一方面。

由Final作词、河***演唱的《倾尽天下》正如它的歌词所呈现的――“血染江山的画,怎敌你眉间,一点朱砂。……说爱折花,不爱青梅竹马,到头来算的那一卦,终是为你,覆了天下。明月照亮天涯,最后谁又得到了蒹葭。……梦中楼上月下,站着眉目依旧的你啊,拂去衣上雪花,并肩看,天地浩大”,是一个“爱美人不爱江山”的故事。“江山美人”的题材,在中国古典文学中比比皆是,经典长篇叙事诗《长恨歌》便以“唐明皇和杨贵妃的故事传说来结构全篇”,风情摇曳,生动流转,将“江山美人”这一题材展现得淋漓尽致。对于这一题材,传统立场是讽刺中带有同情,且前者往往占据主要,美人之于江山,爱情之于***治,都应当是舍弃的一方面,因而有了红颜祸水美色误国之说。相较于传统的观点,古风歌词的演绎则表现出了现代社会观念的演变――红颜既是引发***权的原因,爱情又可以让人从巅峰淡然隐退、生死相随。在现代社会崇尚个性与个人价值的背景之下,爱情至上的法则更好地体现了人道主义。类似于这样对传统题材的继承并演变,在古风歌词的创作中并不少见,既体现了现代社会某一方面的价值观念,也更加符合现代人的审美,古风歌曲之所以拥有广泛的受众,此乃重要原因之一。

(二)诗词间接传承

意象与意境的运用在古风歌词中可谓不胜枚举,古风歌词虽说是为曲调填词,但单从词作的角度来看,它更像是一种文学创作,以一种特定的意象为中心,结合多种不同的意象,营造出相对的意境,形成一个全新而完整的故事,也正是这样,才造就了古风歌曲独特的魅力。

1.意象。所谓意象,简单地说,就是主观的“意”和客观的“象”的结合,是赋有某种特殊含义和文学意味的具体形象,同时融入了作者的思想感情,亦可以称之为借物抒情。“意象”一词是中国古代文论中的一个重要概念,无论诗赋还是曲乐,意象的运用都是不容忽视的一部分。

古风歌曲中对古典意象的运用虽不能说炉火纯青,却也是恰到好处,例如,由wjjslove作词、Winky诗演唱的《菁华浮梦》,讲述了一个年华逝水,佳人咫尺的故事,其中有这样的一句歌词:“红朱砂,卓风华,倾城颜,吟蒹葭,桃花尽,转身寂寞的喧哗。”歌词中对古典意象有所创新,即“朱砂”一词。这里以“朱砂”指代美人,在中国古代文学中是比较少见的。朱砂是古代女子点缀于眉间的一种饰物,象征着女子面容姣好,品行柔美。且朱砂饰于眉目间,与“眉眼”相结合,正是最具精神之处,以此传情达意,在一定程度上是对“沉鱼落雁”、“雪肤云鬓”等传统意象上的对女子相貌描写的花间俗套的突破创新。

在古风歌词之中,以“朱砂”为意象的词作并不少见,例如,由夏一可、冬亦凌作词,董贞演唱的《朱砂泪》,整首歌便是以“朱砂”为主题,其中有这样一段歌词:

“轻寒暮雪何相随,此去经年人独悲,只道此生应不悔。

姗姗雁字去又回,荼蘼花开无由醉,只是欠了谁,一滴朱砂泪。”

此词中若用“美人”则过俗,用“桃花”则过艳,用“红颜”则过深沉,而“朱砂”二字,比“美人”更精致,比“桃花”更清丽,比“红颜”更温婉,正是恰到好处。这样有意识地对古典文化继承并创新,是古风歌曲得以保存生机的重要原因。

2.意境。在中国传统文化之中,对于意境都是极为强调的。从诗词角度来说,意境就是创作诗歌的环境,是诗人的主观情思与客观景物相交融而创造出来的浑然一体的艺术境界。大多数古风歌词都是多种意象与典故相绾和,共同构筑成某种意境,这也是古风歌曲相较于其他流行乐曲的特别所在。例如,由EDIQ作词并演唱的古风经典曲目《盛唐夜唱》歌词如下:

“[念白]

奉天承运,皇帝诏曰

龙膏酒我醉一醉,把葡萄美酒夜光杯

颁赐群臣品其味,金鼎烹羊记得添肉桂

胡姬酒肆灯花泪,以黄金销尽一宿魅

雾雨轻挠美人背,赏丝竹罗衣舞纷飞

鱼玄机,还不速为朕献舞一曲

[唱]

长安柳絮飞,箜篌响,路人醉,画舫湖上游,饮一杯来还一杯

水绣齐针美,平金法,画山水,诗人笔言飞,胭脂扫娥眉

烟花随流水,入夜寒,寒者醉,今朝花灯会,提画灯谜猜一对

阳羡茶浮水,琵琶绕,玉笛回,丁祭佾舞备,铜镜云鬓美

脚腕间璎珞如翡翠,飞天绘,院落中百花还挂着露水

客栈里将***已征战回,战马还未睡着,佳人盼着月归

盛唐城门内,智者狂,痴者悲,愚者酒一壶,依柳早就入睡

[念白]

裴F将***舞剑器,划惊堂一虹动天地。豪卷添墨长安曲,将狂草一笔指张旭

再后来,古人又言:

昨夜星辰昨夜风,画楼西畔桂堂东。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

[唱]

瓦如斯飞,雕琉璃,迎风吹,唐扬长帆,一句诗还一场醉

皇梁盘龙背,上银鳞,气势恢,银月飞天舞,空留西厢我不回。”

这首歌词中密集地出现了各种代表唐代历史文化的象征,可谓字字皆意象,句句有典故。例如,龙膏酒,葡萄酒,璎珞,箜篌,平金法,琵琶,玉笛,曲江游春,飞天,丁祭佾舞,胡姬,鱼玄机,裴F,张旭,以及王翰《凉州词》:“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贺朝《赠酒店胡姬》:“胡姬春酒店,弦管夜锵锵。红口羽毛铺新月,貂裘坐薄霜。玉盘初鲤,金鼎正烹羊。上客无劳散,听歌乐世娘。”李白《金陵酒肆留别》:“风吹柳花满店香,吴姬压酒劝客尝。”李商隐《无题》:“昨夜星辰昨夜风,画楼西畔桂堂东。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

这种种意象与典故,极大地激发了受众脑海里关于大唐盛世的文化背景,构建出了带有盛唐气象的独特意境。唐代,尤其是始自贞观之治直至开元年间,可谓中国封建社会的巅峰时代,长安也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城市之一,“空前的大交流大融合,无所束缚的吸取与革新,孕育了‘盛唐气象’――对有血有肉的人间现实的肯定和感受,憧憬和执着,洋溢着丰满的、具有青春活力的热情和想象”。正是在这样的开放之中,大唐才走向了盛世,而盛世繁华之下又造就了无数具有长安风尚的典型盛唐人物。众所周知,盛唐有“三绝”,词中便提到了“裴F将***舞剑器”与“狂草一笔指张旭”这两绝,而另一绝,更是一位伫立于盛唐巅峰的诗人――诗仙李白。事实上,李白的诗、张旭的草书、裴F的剑舞都是极具抒情性和音乐性的艺术,感情恣意流动,色彩浪漫迷离,而这首《盛唐夜唱》正是以同样肆意的节奏,加之密集而跳跃的盛唐意象,二者相携相和,有如胡旋舞般急速流转,又如霓裳羽衣曲般妖娆多姿,唱响人们心中对一个时代的共鸣与激情。

三、古风歌词的创作心态与社会价值

(一)创作心态

古风歌曲得以创作并非偶然,它作为流行音乐的一部分,又不同于现在大多数人所认为的流行音乐。流行音乐也称之为“大众音乐”,它之所以受到大众的欢迎,主要就在于其通俗的内容、活泼的形式和真挚的情感。真正优秀的流行歌曲应当是词语质朴简单,但意境氛围仍十分浓郁,然而随着社会文化的不断演变,当下流行音乐的“文化特征反映出社会文化转型过程中社会价值的导向危机和社会生活的庸俗化”,从歌词角度来看,很多词作苍白无力,毫无意境可言,甚至一些歌词可谓低级鄙薄,却依旧在圈子里唱得火热。越来越明显的商业化倾向,越来越良莠不齐的词曲创作,让人不由对流行音乐的发展产生了担忧。

为了改变这样的局面,一部分有一定文学素养的词作者开始寻求其他的出路,古风歌曲就这样应运而生,可以说,古风歌曲的产生既是大众对当今流行歌坛不满的产物,也是原创音乐人渴望扭转歌坛风气,同时推陈出新、有所开拓的成果。古风歌曲发源于网络,诸多网络原创音乐人为其发展做出了极大的贡献,例如河***、董贞、HITA、Winky诗以及墨明棋妙、鸾凤鸣等原创团队。为了区别于一般的流行歌曲,让歌词更丰富、更有内涵、更富感染力,他们以中国传统文化意蕴为基,抛却了大众意义的流行音乐中过于直白的表达方式,摘取古典诗词的精华之处,将歌词以半文半白的形式呈现在受众眼前,相较于早已令人麻木不堪的大众歌曲,古风歌曲充满古典意味却又不失现代审美风格的歌词闪烁着焕然一新的光彩。

(二)社会价值

古风音乐的创作理念当中融入了大量的中国元素,从曲调创作、乐器选择到歌词写就,无一不展示着中国传统文化的风采。作为一种新的音乐风格,古风音乐的出现丰富了当下音乐创作的内容,为音乐创作开辟了一跳新的道路。同时,古风音乐主要使用的是中国传统乐器,使古风音乐更加富有传统风范和民族意味,是古典音乐与流行音乐的一种试探性的融合,具有极高的音乐价值。

古风歌词通过对古典诗词的吸收与化用、继承并发展,使传统文化以一种更符合当代审美的形式呈现,从而得以广泛流传,为传统文化争取了生存空间。古风歌曲诞生于网络,尤其在青少年一代更受欢迎,而古风歌词则为他们打开了一扇通往古典世界的大门,由此我们也能看出,中国古典文化并非如我们所想在年轻一代中难以继承发展。古风歌曲作为一个契机,开启了古典文化在现代社会中的发展之窗,成为古典文化与当代文化的结合点,为中国传统文化注入了新的生机。另一方面,古风歌词在创作的同时,不仅仅关注诗词文化,中国传统书画以及近年来逐渐得到重视的汉服都是这些热爱古典文化的创作人所青睐的,他们带着充满古典韵味的作品,默默传承着那件逐渐远去的艺术。

参考文献:

[1]李甜.当代古风歌曲歌词的互文性研究[J].语文学刊:高等教育版,2012,(10).

[2]王立.心灵的***景――文学意象的主题史研究[M].上海:学林出版社,1999.

[3]薛复兴.东方神韵――意境论[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0.

[4]袁行霈.中国文学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5]张海明.流行歌曲与中国古典诗词[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01).

[6]黄庭坚.黄庭坚全集[M].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2001:475.

[7]任文启.流行音乐与现代性――中国流行音乐批判[N].河北科技师范学院学报,2005,(01):59.

Study on Classical Poetry Inheritance of Gufeng Lyric

GUO Qing

(Inner Mongolia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Baotou,Inner Mongolia 014000,China)

古典诗词篇6

古典诗词,化作一只彩蝶,在我身边飞舞;古典诗词,变成一朵小花,在我桌前飘香;古典诗词,更如一帘幽梦,让我沉醉其中……

古典诗词,如幽梦,夹杂着浓郁的花香,向我袭来。这里有“任是无情也动人”的牡丹,这里有“莫怨东风当自嗟”的芙蓉,这里有“丝垂翠缕,葩吐丹砂”的海棠,这里有“暗香浮动月黄昏”的梅花……白花的娇媚,在古典诗词中体现的淋漓尽致:“花谢花非花满天”花雨纷飞,馨香的空气中夹着黛玉的丝丝哀伤;“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花无语,陪着人一起伤感;“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落红一地,与凭窗眺望的人一样凄苦……在古典诗词中,我感受到了花的美丽,花的高贵,花的凄婉……

古典诗词如幽梦,携着皎皎月辉,向我走来。“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苏轼的月是豁达的,他知道“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他用开阔的胸襟,容纳了他的月亮,发出了“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美好祝愿。若说苏轼的月亮是一轮圆圆的满月,大气,那么柳永的月亮就是一弯细细的娥眉月,娇美。在“暮蔼沉沉”时,词人朦胧的身影出现在江边,他“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然后,词人发出了“杨柳岸,晓风残月”的感慨。一弯残缺的细月静悬空中,散出了孤独凄冷的光。

古典诗词篇7

关键词:古典;诗词;创新

中国古代的诗词歌赋是中华民族辉煌灿烂古文化中重要的组成部分。是古人留给我们的一笔巨大的文化财富,我们应该很好地继承并传承下去。古典诗词的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教学中教师应加强学生对古典诗词的学习。古典诗词用词精准,韵律优美,文短义长,但由于古今文化的差异,有些诗词难以理解,再加上受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在教学中教师包办太多,致使学生只能被动的接受知识,不能真正地领悟到古诗词的精髓,感悟其中表达的情感。

那么,在古诗词的教学中教师该用哪些创新的教法呢?结合我自己的教学实践,谈一谈教学中的做法。

一、分层诵读,加强梳理

在古诗词的教学中,应加强学生对诗词的反复诵读。但在教学实践中,有些教师只一味地要求学生读啊读,缺乏层次,高耗低效;有些教师每让学生读一次,都要花上比读多出几倍的时间来评,请A评,请B评,还要请C、D、E评,评得兴味全无;还有的教师对背诵缺乏必要的指导,要求学生勉强为之。这都是不足取的。我认为,读要体现出训练层次,评要点到为止,诵要水到渠成。

读如何体现出训练层次呢?一般来说,读有多次,一读,要读准字音;二读,要读准节奏;三读,要读出感情。“读出感情”也不是一次完成的,而是随着对课文理解的逐步深入而逐步提升其层次的,这就要求在理解的过程中穿插朗读,在理解的过程中逐步提高对朗读的要求。朗读,在理解的基础上提升,也能反过来提升对诗歌的理解。如分析完杜牧的《赤壁》后,可将学生分成两个大组,一组读叙事部分“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另一组读议论部分“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以此再次明确此诗的表达方式及层次结构。又如分析完苏轼的《江城子・密州出猎》后,可由一位学生领读总起句“老夫聊发少年狂”,然后全班学生读出具体写其“狂”的诗句,以此再次加强对本诗总分结构及诗人感情的理解。又如学习了白居易的《钱塘湖春行》后,可让学生根据教师的提示读出有关语句,“本诗的线索是‘春行’二字,春行之起点是……春行所见之动物是……春行所见之植物是……春行之结点是……”借此对诗歌再作一次梳理。这样梳理之后,背诵就显得轻而易举,顺理成章了。

二、增强感悟,理解诗意

诗意的理解一直是古诗词教学的重、难点。有些教师怕学生不理解诗意,在教学时分析过于理性,流于琐碎,解来解去,却解掉了诗歌的神韵,这是有违诗歌欣赏原则的。“倾国宜通体,谁来独赏眉?”我认为诗意的关键在于使学生感受到美。要使学生感受到美,就必须遵循一个原则--保持诗歌意境的完整性。这样的教学方法很多:

1.风景再造品诗境

所谓风景再造,即学生根据作者的描述,动用自己已有的经验积累,启用自己的再造想象能力,用另一种方式展示自己对诗歌的理解。写景抒情类的诗歌,可将其改成一则优美的散文,如王维的《过故人庄》,辛弃疾的《清平乐・茅檐低小》等。情节性强的诗歌可改成一出小短剧,如杜甫的《石壕吏》、乐府歌辞《陌上桑》等。多数诗歌可以拟拍成电视精品,拟制成网页,配上画面,辅以音乐。也可以有其他的表现形式,如有两名学生是这样用舞蹈来表达他们对《关雎》的理解的:暖暖的音乐从录音机中流出,间或几声水鸟的和鸣,一切是如此温馨详和。一位少年迈着芭蕾舞步在音乐中舞蹈,他侧耳倾听水鸟的和鸣,眼里满是羡慕与深情。在远远的前方,是一位美丽的少女,也在微风中踏着芭蕾舞步,她在劳动。音乐转向缠绵,少年变得略带忧伤,他向少女每靠近一步,少女就后退一步,始终在远远的前方。音乐再转轻快,少年抱出了他的土琵琶,边弹边唱,少女露出阳光般的微笑,在惊喜中逐渐靠近,最后两人在微风中沿着溪边舞蹈。这时,音乐中适时地又传来几声水鸟的和鸣……这就是风景再造,这个过程,既需要学生“入乎其内”,又需要学生“出乎其中”,从总体上把握诗歌,并且把握的是诗歌的精髓,再现的是诗歌的神韵。同时,它以灵动的思维灵动的形式保持了诗歌的灵动性,学生理解了美,感受了美,交流了美。

2.抓住诗眼巧引导

古典诗词篇8

古典诗词鉴赏意境中国古典诗词是中国古典文学中的一泓隽永流淌的清泉,千百年来荡涤和陶冶着人们的情操;是古典文学花园中的一朵奇葩,千百年来闪耀着夺目的光彩。近几年来,随着汉文化的普及推广和新课标改革的日益推进,古诗词的学习和鉴赏成了很多人的必修课。那么如何来鉴赏古典诗词,我想根据我的理解来浅谈一番。

一、知人论世,兼及流派风格

1.了解作者的写作背景和生平遭遇

作者写诗往往有着特定的写作背景,这主要包括作者自己的特定处境和心态,这些是鉴赏诗词要了解的。如《宿桐庐江寄广陵旧游》(孟浩然):“山暝听猿愁,沧江急夜流。风鸣两岸叶,月照一孤舟。建德非吾土,维扬忆旧游。还将两行泪,遥寄海西头。”这是孟浩然科场失败后所写的。如果我们不能很好的了解这一点,那么也就很难领会孟浩然的孤愁和“还将两行泪,遥寄海西头。”的倾诉。

2.把握诗人所处的时代特征

不同时期的诗词作品中都对不同的社会时代特征有着直接或间接的反映。比如唐代的诗歌就有一个明显的分水岭,安史之乱前的诗歌刚健大气,境界开阔,多写丽山盛水,理想志向以及边塞战事;而安史之乱后的诗歌则多是一些写战争之惨,征调之苦,离乱之愁的文字。

3.熟悉诗人的诗歌流派及风格

诗歌流派比较简单,如有以王维、孟浩然为代表的山水田园诗派,有以高适、岑参为代表的边塞诗派。同一流派作家的作品有大致相同的创作倾向和艺术风格,他们在题材的选择、形象的塑造、语言的风格以及创作方法的运用等方面,都有许多共同点。读古诗词,甄别流派,可以更好地把握诗的意旨及其艺术特色。

而艺术风格是由创作个性决定作品在思想与艺术上总的特色,是诗人在长期的创作实践中逐渐形成的艺术个性。就具体而言,陶渊明的淡远拙朴,王维的恬淡空灵、李白的清新飘逸、杜甫的沉郁顿挫、王安石的雄健高峻、苏轼的乐观旷达、李清照的清丽婉约等。但同时要注意的是,作家的思想和艺术风格常常是多样统一的。因此,在把握作者思想特点和诗词创作的风格流派时,一定要注意其复杂性和多样性。

二、体味诗歌意境、把握诗人所寄予的思想感情

意境是诗的灵魂,为创造和谐、完美、鲜明的意境,诗人把抒情与写景、叙事结合起来,力求达到情景交融的境界,并运用比喻、拟人、象征、夸张、联想和想象等手法为大家铺就一幅画面。所以体味意境要从诗歌描绘的生活***景入手,进而体味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而我们要鉴赏诗歌的意境,就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借“意象”探求灵魂

意象是作者主体心灵的创造性想象的产物,是内在的思想情感与外在的客观物象的统一。意象是意境的灵魂。抓住意象并反复揣摩体会,是进入诗的意境,洞察作者心迹的关键。如对张继的《风桥夜泊》的鉴赏就可以先从把握意象入手,通过对各种意象的解读,我们领悟到作者半夜难寐、静夜卧听寺钟的孤孑清寥和羁旅愁思。

2.借“诗眼”拓开思路

诗眼是诗中最富表现力、最能开拓意旨的关键语句。古人常以精心构思巧设诗眼,将自己的“立言之本意”昭示给读者。因此我们可充分析诗眼入手拓开思路,进而探知作者的心灵。如对王维《过香积寺》一诗中“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一句的鉴赏,我们可以从诗眼“咽”“冷”两字绘声绘色、精炼传神的表达效果中感悟到诗中描绘的幽静孤寂的意境,而这种意境恰好与作者内心幽冷孤寂的禅境巧妙契合。

3、借“联想、想象”构建情景

想象是诗的翅膀,因此,在鉴赏古代诗词时,可以从解读语句出发,联想生活实况,借助再造想象构建即时情景,进入并感悟诗的意境。如鉴赏马致远《天净沙・秋思》,可以想象成一幅深秋晚景的凄凉画面,循着这幅画面很容易就能捕捉到隐藏在这位漂泊异乡的游子内心的怀乡思家的伤感。

4.借“知人”洞察意境层次

“诗品出于人品”。诗的品评在意境的高下,而意境的高下又决定于人的品格的高下。因此我们通过“知人”可以洞察诗歌意境的层次。如富有浪漫气质,飘逸才情的李白,他的诗歌之境往往体现在疏宕、豪迈、宏阔;而饱经忧患,严谨老成的杜甫,他的诗笔创造的多是深沉、苍凉的意境。因此,作者所处的时代、所站的立场、心胸气度、品格修养、审美标准等一定程度上决定了诗歌作品的意境。

三、分析诗歌所用的表现手法

表现手法是诗人用以抒发感情的手段方法,又叫艺术手法。诗歌常用的表现手法可分为抒情手法、描法、修辞手法三大类。

1.修辞手法

修辞手法在诗歌中起着丰富意蕴,增强表现力的重要作用。古典诗歌中常用的修辞手法有比喻、拟人、夸张、通感、双关、用典、设问、反问等。诗中修辞手法运用之处往往正是全诗最为精彩,韵味最为悠长之处,必须仔细咀嚼,反复吟咏,才能深入领会作品的神妙之境。

2.描法

描法有衬托,联想和想象(又叫虚实结合),白描(不加渲染、铺陈,使用最简练的笔墨,抓住形象主要特征进行描写,勾勒出鲜明生动的艺术形象)。象征(通过某一特定的具体形象以表现与之相近或相似的概念、思想和情感)。(如“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张九龄《感遇》)以草木保持本性来象征自己坚持操守的高洁志向),对比,抑扬,远近、高低、点面等结合。

3.抒情手法

古典诗词篇9

通过这样一次探索便让我发现,在中国古代的古典诗词中包含了不少与民俗文化有关的内容。它们在民族历史的长河中,世世代代,年年岁岁,为人们的生活增添意义和乐趣,振奋或抚慰人们的心灵。由此而引发的思绪和灵感,又往往成为诗词创作抒情咏怀的缘由和契机。在我国古典诗词中,与民俗文化有关的作品数量可观,佳作迭现,这确实是诗词发展史中一个值得注意的现象。

民俗是约定俗成、世代积累、长久稳定的,往往超越历史阶段而存在。我们现在的生活往往不失留有一些旧时民俗的痕迹。古老的民俗很多都能延续至今,并与现代生活相融合而不失其历史光泽。民俗总是与人民生活形影相随,结伴而行。而后代的人们对于前代的民俗,也总是怀有兴趣,并会感到亲切和易于理解。我们如果要对延续至今的这些古代民俗给予现代诠释,除了追本溯源,还要证明其历久不衰、与时变易的内在原因。

下面我们来看看当代一些学者对于这个问题的研究。

俞平伯先生的《唐宋词选释》③,对所选词的民俗背景就有专门的诠释。从戴复古词只选了一首,十分的别具见地:

“卖花担上,菊蕊金初破。说着重阳怎虚过。看画城簇簇,酒肆歌楼,奈没个巧处安排着我。家乡煞远哩,抵死思量,枉把眉头万千锁。一笑且开怀,小阁团栾,旋簇着几般蔬果。把三杯两盏记时光,问有甚曲儿,好唱一个?”(《洞仙歌》) 这首词纯用当时口语,写的是九月九日的重阳节时,在酒楼的小阁上大家围桌而坐的场景。三杯两盏淡酒之余,请来歌妓唱曲,唱的就是重阳应景的时令曲子,以此来酬佳节。十分生动真实的描绘了一幅与宋词相关的节日民俗场景。

黄杰先生也写过一本《宋词与民俗》④,这本书则是从民俗学的观点和角度,系统性地重新审视宋词的价值,并剖析了古典诗词与民俗文化的联系。

以茶汤为例。按宋时的习俗,客来时进茶,客去则进汤。进茶时要唱“茶词”,进汤时则唱“汤词”,其作用与当时酒筵上歌妓劝酒常用的“酒词”相仿。“茶词”与“汤词”同为宋时“茶道”的内容之一。两宋饮茶之风极盛,有不少著名的茶品,喝茶时讲究饮茶的方法、器具和场合。因而在两宋词中,“茶词”、“汤词”亦独为一类,为数甚多。苏轼、黄庭坚、陈师道等,既是师友,又是茶侣,又多擅长以诗词咏茶。黄庭坚是江西分宁人,分宁就是宋时茗茶产地之一。富弼为相,会见黄庭坚,所得的印象,就是“原来只是分宁一茶客” ⑤。北宋文豪欧阳修在《归田录》⑥中也写过这样的文字说:“腊茶出于福建,草茶盛于两浙。两浙之品,日注(亦作“日铸”,绍兴山名,其地产茶)为第一。自景已后,洪州双井白芽渐盛,近岁制作尤精,囊以红纱,不过一二两,以常茶数十斤养之,用辟暑湿之气,其品远出日注上,遂为草茶第一。”这里所说的这种双井白芽,就是黄庭坚家乡特产的名茶。

接下来我们再一起看看民俗文化中的节日民俗部分。

唐代诗人王维曾写过:“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⑦诗中说得明白:正是重九佳节,正是那阖家登山、遍插茱萸以示亲人间共避邪恶、相互祝福的节日习俗,牵动了这位离乡背井的游子的思亲之情,使他不吐不快。这种“情”不是单方的,作者想象远在华山以东的家人们,在秋高气爽之中相拥登上山巅,每个成员都佩带上芳香的茱萸,也正在为“少一人”而深感遗憾。两情远隔重山,发于一旦,是由重阳节日所激发,通过重阳的节日活动连结起来的。对于离别的亲人们来说,思念之情时时都会袭上心头;然而面对节日的有关情景,思念总是更加强烈。人同此心,心同此理,节日在人们心中掀起的情感波澜是带有普遍性的;诗人的感觉更加敏锐,说出了别人欲言而未能言的话,因此,“每逢佳节倍思亲”,便成为中外古今广为传诵的名句。可见,节日习俗不仅对诗人的创作心理,也对读者的欣赏心理起着积极的作用。

寄意于民俗风情的诗作还有《寒食即事》⑧。《荆楚岁时记》云:“冬至后一百五日,谓之寒食。”即在清明节前两日,寒食节人们要灭除旧火,禁火三天,没有热饭吃,故曰“寒食”。而只有得到皇帝特许者,才能燃烛。唐时,朝廷在此日以宫苑中榆柳点火以赐贵近宠臣,《寒食即事》诗所描述的就是个中景象。诗云:“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在全民灭火寒食之中,作者有意推出了从皇宫中传递火种的镜头,画面所体现的特权自然是引人注目的。特权阶层中是些什么人呢?作者又借东汉的“五侯”来指当时那些弄权、炙手可热的权臣宦官。全诗并无一句议及***事,却又借助寒食节的习俗,写了皇帝对宠臣权贵的特殊待遇,深有讽喻意味。

节日习俗是民俗文化中不可缺少的、独呈异彩的一部分;各个节日又各具时令特色及文化内涵。由于节日活动特别能引动人们的思绪,触发创作的灵感,所以诗人词家总是借景抒怀,驰骋想象,施展才华,写出情景交融并深刻体现民族文化传统的佳作。其中个人的感受与群体的文化成果既融汇一体,又生发升华,具有突出的深厚度。这些诗词所写的也无非是人间世态、风花雪月、悲欢离合和愿望理想,却因与特有的节日风情相结合,因此民俗风格深刻鲜明,尤富生活气息,读来如醇酒醉人。节日习俗是人人享有、年年重现的,人们对之十分熟悉,这就使创作与欣赏在心理上得到沟通,因而与节日习俗有关的佳作往往为广大读者所喜闻乐见。从了解民族传统文化的角度来看,反映节日习俗的诗词也具有一定的认识价值,值得注意与研究。

若再上升到民俗文化,其本身内涵也是非常庞大且丰富的。有关妇女生活、婚丧喜庆、饮食服饰、百工伎艺、音乐歌舞、各地物产、市井游乐、宫廷庆典、神怪灵异、社会交际、佛道宗教,乃至草木虫鱼、行话俗语、医卜星象等内容,在古典诗词中都有生动如实的记录。这些蕴藏丰富的民俗迹象,现在已很少被运用,所以我们对诗词的研读和考索,在一定意义上也是对民俗文化的复兴。

①李商隐《无题》

②解释来源自“百度百科”

③俞平伯 《唐宋词选释》 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8年5月版

④黄杰 《宋词与民俗》 商务印书馆 2007年7月版

⑤ 据清朝潘永因所著《宋稗类钞》卷六记载,富弼曾讥黄庭坚,原话为:“将谓黄某如何,原来只是分宁一茶客。 ”

⑥此段文字选自欧阳修《归田录》卷一

古典诗词篇10

虽然巴尔扎克是小说家,不是诗人,诗词也不等同于小说,但语言艺术是有共性的,无论什么时候,丰润、真切、细致的形象,要比单薄、枯燥、模糊的形象更吸引人,更能让读者产生如闻其声、如见其人、如临其境的感觉。

古典诗词的语言更纯粹、更精致、更简练,在刻画人物形象时绝不可能如散文、小说和戏剧等其他文学那么完备和细致,但它却以一个典型的动作,或一瞬间微妙的表情,刻画出人物的心理,塑造出人物的形象。所谓“尺水兴波澜,下笔动天地”是也。

我们试看下面的例子:

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

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

――《秋思》张籍

寂寂花时闭院门,美人相并立琼轩。

含说宫中事,鹦鹉前头不敢言。

――唐・朱庆余《宫词》

蹴罢秋千,起来慵整纤纤手。露浓花瘦,薄汗青衣透。

见有人来,袜金钗溜。和羞走,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

――宋・李清照《点绛唇》

乡愁与羁思是古典诗词的一大主题,在无数此类的佳篇中,张籍的《秋思》,堪称超越今古的绝唱。而这首诗胜就胜在一个细节的描写。闻秋风而思乡,托友人以家书,乃人之常情,作者却把这一普通的行为,用“行人临发又开封”这一细腻的笔触,刻画出了作者“复恐匆匆说不尽”的“万重心意”。乡思之深,羁愁之苦,又岂能是两张纸、数行字所表达得了的?道人所不能道,言人所不能言,正是大家圣手的功夫!与之相比,岑参“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王昌龄“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王维“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虽各呈异彩,但若从化平凡为奇崛上讲,张籍要更胜一筹。

唐人写宫怨的名篇很多。王昌龄的“玉颜不及寒鸦色,犹带昭阳日影来”(《长信秋词》之三),元稹的“寥落古行宫,宫花寂寞红。白头宫女在,闲坐说玄宗”(《行宫》),李益的“似将海水添宫漏,共滴长门一夜长”(《宫怨》),在艺术表现上都精妙卓越。朱庆余的《宫词》在同类作品中,也非常出色。一句“含说宫中事,鹦鹉前头不敢言”,已真切地表现出了连悄悄话都不敢说的宫女们在深锁宫中无尽的痛苦与哀怨。

李易安是绝代的才女,一流的词人。她的《点绛唇》也是妙在含蓄,胜在细节。词人只剪取了少女荡秋千后乍见来客一刹那间的镜头,以“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这极其精湛的笔墨,描绘了她怕见又想见的微妙而细致的心理和欲掩难掩的娇羞之情。明人钱允治赞其笔法“曲尽情”。细想,只“回首”一笔,少女窥人之态已跃然纸上。下面四例与之有异曲同工之妙:

背人不语向何处,下阶自折樱桃花。

――唐・李贺《美人梳头歌》

无端隔水抛莲子,遥被人知半日羞。

――五代・孙光宪《采莲二首》其二

折将莲叶佯遮面,棹过前滩笑语多。

――元・张宪《胡姬年十五拟刘越石》

闲情正在停针处,笑嚼红绒唾碧窗。

――明・杨孟载《春绣》

有些诗的细节描写虽然在整首诗中不是主要的部分,或者说一个细节并不能概括一首诗的主旨,但却使一首作品显得真实、生动、有趣、因此也拥有了无限感染力。如:

野老念牧童,倚杖候荆扉。

――唐・王维《渭川人家》

兰溪三日桃花雨,半夜鲤鱼来上滩。

――唐・戴叔伦《兰溪棹歌》

转载请注明出处学文网 » 古典诗词10篇

学习

青春的味道10篇

阅读(66)

本文为您介绍青春的味道10篇,内容包括青春的味道文案,青春的味道。青春,你是春天的颜色翠绿色。处于青春的我们如阳光下抢着发芽的小草,是那么柔嫩而顽强,是那么微小而蓬勃,是那么翠绿而耀眼青春,你是夏天的颜色

学习

形容女人10篇

阅读(27)

本文为您介绍形容女人10篇,内容包括形容女人的十个词语,形容女人的100种方法。3、杏脸桃腮:形容女子容貌美丽。4、明眸皓齿:明亮的眼睛,洁白的牙齿。形容女子容貌美丽,也指美丽的女子。5、桃夭柳媚:形容女子年青貌美。6、落雁沉鱼:雁见了飞落

学习

写动物的作文10篇

阅读(26)

本文为您介绍写动物的作文10篇,内容包括写动物的作文十篇400字的,动物作文100字。2.然后再看它的生活习性又是什么样的,小动物怎样吃食啦,怎样游戏啦,怎样睡觉啦,把这些都要细致观察,具体地描写出来。3.描写小动物的样子侧重于静态描写,描写小

学习

象征手法的作文10篇

阅读(65)

本文为您介绍象征手法的作文10篇,内容包括象征手法的作文300字,象征手法写200字康乃馨的作文。二.深入浅出的意蕴象征是特定的具体形象表现特定的思想和感情的一种艺术手法,往往是言在此而意在彼,要有深入浅出的意蕴。王家新的《在山的那

学习

令人感动的一件事作文10篇

阅读(52)

本文为您介绍令人感动的一件事作文10篇,内容包括一件感动的事作文400字,令我感动的一件事母爱作文。暗蓝色的高空中闪耀着一颗白亮耀眼如钻石的星星——启明星。青蛙碧绿的身体上布满了墨绿色的斑点,白白的大肚子像是充过了气,一鼓一鼓的

学习

有屠人货肉归10篇

阅读(33)

有个屠夫买了肉后回家,已经是傍晚。忽然有一只狼,看到屠夫担中的肉就不停的流口水,屠夫很害怕,就将刀拿出来吓它,狼退后了几步,当屠夫再次走的时候,又跟着他。屠夫没有办法,将肉挂到树上早上再来取。屠夫将肉钩着挂在树上,狼就没有跟随屠夫,屠夫回

学习

余秋雨经典语录10篇

阅读(46)

本文为您介绍余秋雨经典语录10篇,内容包括余秋雨信客经典语录,余秋雨爱情经典语录。3、(中国)文艺作品让全世界都承认的几乎没有。我们的文化形象,国内外都承认的是姚明,当然还有郎朗。但文艺作品却是缺席的。我们到处都是人,但是优秀的创造

学习

函的写法10篇

阅读(43)

本文为您介绍函的写法10篇,内容包括函的正确写法和范例,函的十种写法。函,即信函,或称书信。公函,即处理公务所用的书信。公函是******机关、人民团体、企事业单位间商洽和联系工作时使用的一种文体。公函的使用范围很广,平行机关或不相隶属

学习

生活日记10篇

阅读(53)

本文为您介绍生活日记10篇,内容包括生活日记十篇300字,金玲生活日记。——题记再给你们介绍两个人。郝亮,在数学课上,会接老师的话,五年级时,老师说:“把小数点向左移动后,就把零去掉,它已经没有作用了。”老师话音没落,就又冒出一个声

学习

我的继母10篇

阅读(46)

本文为您介绍我的继母10篇,内容包括我的继母新闻,继母范文。她第一次来我家时,我七岁。那天我在房里写作业,爸爸忽然叫我出来。一个胖胖的小眼睛女人坐在客厅里,笑眯眯地看着我,然后摸了摸我的头,夸我长得好看。爸爸让我叫她“妈”,我想的却是

学习

如何介绍自己10篇

阅读(41)

本文为您介绍如何介绍自己10篇,内容包括怎样介绍自己的经历及故事,如何介绍自己文字版。最后,人事经理录用了杨小姐。当应聘到外企或其他用人单位时,求职者往往最先被问及的问题就是"请先介绍介绍你自己"。这个问题看似简单,但求职者一定要

学习

有关冬天的诗句10篇

阅读(95)

本文为您介绍有关冬天的诗句10篇,内容包括冬天诗句唯美的句子,冬天花开的唯美诗句。4、冰雪林中著此身,不同桃李混芳尘;——王冕《白梅》5、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柳宗元《江雪》6、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王安石《梅花/梅》7、

学习

推荐一本书作文10篇

阅读(42)

本文为您介绍推荐一本书作文10篇,内容包括推荐一本书作文范文简单,作文10篇推荐一本书。4、但是,海伦·凯勒没有向命运屈服,她没有放弃,非常努力刻苦。她在学习上比常人努力许多倍,通过坚持不懈的努力,克服种种常人不能忍受的困难,最终成了一

学习

促销商品10篇

阅读(25)

本文为您介绍促销商品10篇,内容包括促销活动商品怎样推荐,促销活动方案锦集10篇。狭隘的做促销是在已经确定的区域商圈市场内,加大本品牌的销售或在现有基础上人为提升销售。但促销活动内容严重同质化,不是打折就是送礼,而且还是一次比一次

学习

古典诗词 陶情怡性

阅读(32)

本文为您介绍古典诗词 陶情怡性,内容包括岁月流声史燕彬陶钻怡,古典情诗十想十爱。传统文化是古典文明的一种“存在”,古典诗词是这个文明的主要精神载体。遵循课程改革和课标精神,从立德、启智、怡情三个方面浅论古典诗词所承载的精神文

学习

看《西厢记》唱词中的古典诗词的运用

阅读(49)

《西厢记》是我国戏曲文学的巅峰之作,代表了我国戏曲唱本的高超艺术。这部戏曲的经典之处在于唱本语言的凝练与优美,唱本语言融合、提炼了我国古典众多优秀诗歌的佳句,并进行加工创作,最终形成了《西厢记》唱本中华美而自然的唱词和意境,达到

学习

古典诗词中的家国情愫

阅读(33)

本文为您介绍古典诗词中的家国情愫,内容包括触动家国情愫,家国情愫的诗句。家国情愫,指的是人们对生养自己的亲人、故乡山水、民族国家所具有的独特的内在真爱情愫,她总是自觉或不自觉地伴随于自己的思想情感和具体行动中。每个人都有其“

学习

纪念顾随:古典诗词的优雅与现代人的尊严

阅读(33)

悲悯顾随先生最广为流传的一句箴言是:“以无生之觉悟为有生之事业,以悲观之心情过乐观之生活。”它有两层意思,一层无外乎说,无生与有生,悲观与乐观,都是生命旅途上的客观实在,无法回避;另一层却具有转化的含义,是指我们可能从对“无生”的觉悟中

学习

古典诗词中的意象

阅读(31)

本文为您介绍古典诗词中的意象,内容包括古典诗词意象,古代诗词意象意境集粹。[摘要]之进入文学作品,最早从屈原开始,后经陶潜益彰,历代文人骚客多所咏之,由此而愈来愈显其审美价值。在这些诗篇中,诗人借多抒发隐者的超然洒脱、游子的感

学习

古典诗词中的音乐意象

阅读(28)

意象,是融入了诗人主观情感的客观物象,这种物象具有特定的民族文化意蕴。在古典诗词中,不仅自然界的一草一木等视觉形象浸透着诗人的情感,而且一些古曲调、动物的鸣叫及自然声响等听觉形象也赋予了某种特定的文化内涵。如:古曲《霓裳》多表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