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诗词中的音乐意象

意象,是融入了诗人主观情感的客观物象,这种物象具有特定的民族文化意蕴。在古典诗词中,不仅自然界的一草一木等视觉形象浸透着诗人的情感,而且一些古曲调、动物的鸣叫及自然声响等听觉形象也赋予了某种特定的文化内涵。如:古曲《霓裳》多表达歌舞升平,《杨柳曲》多表达惜别与思念,“羌笛”、“胡笳”多表达边塞凄苦与荒凉之情。

一、隔江犹唱花

在古典诗词中,不少音乐意象是以古曲调的形式出现的,一如古曲调原来的主题,寄托的思想感情是固定的,往往带有特定的含义、情感和寓意。《梅花落》,汉乐府横吹曲,在古典诗词中,传达出来的往往是思乡之情。如“黄鹤楼上吹玉笛,江城五月落梅花”(李白《与史郎中钦听黄鹤楼上吹笛》),诗人听到《梅花落》的笛曲,想象梅花漫天飘落的景象,再由梅花的飘落产生凛然生寒的感觉,这正是诗人冷落心情的写照。“借问梅花何处落,风吹一夜满关山”(高适《塞上听吹笛》),诗人将《梅花落》巧妙拆分,一语双关,寄寓戍边将士的无限思情。《花》,即《玉树花》,相传是南朝陈后主所作,陈后主穷奢极欲,沉湎声色,国势岌岌可危仍不念时局维艰,终致亡国。因此,《花》几乎成了“亡国之音”、“靡靡之音”的代名词。在古典诗词中,诗人常用这一名曲来讽谏当朝统治者寻欢作乐、纸醉金迷的腐朽生活,寄托吊古伤今的感慨。如“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花”(杜牧《泊秦淮》)“至今商女,时时犹唱,遗曲”(王安石《桂枝香》),诗人借《花》表达对腐败世风和国事日非的关切和忧虑。《关山月》,木兰诗中有“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的诗句,汉代鼓吹曲中有《关山月》,相和歌中有《度关山》,多写征战离别之情。如“此时秋月满关山,何处关山无此曲”(李益《夜上西城》);“更吹羌笛关山月,无那金闺万里愁”(王昌龄《从***行七首》其一);“琵琶起舞换新声,总是关山旧别情”(王昌龄《从***行七首》其三),诗人借呜呜咽咽的《关山月》笛曲,表现边疆战士怀乡思亲的真挚感情。《行路难》,属乐府《杂曲歌辞》旧题,是一首声情哀怨的笛曲,在古典诗词中,诗人常以此曲比喻世道的险恶,抒发诗人仕路坎坷的苦闷,同时也表现诗人不畏艰难,坚持理想的信心和抱负。如“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李白《行路难》);“天山雪后海风寒,横笛遍吹行路难”(李益《从***北征》),诗中借《行路难》曲调表现了将士们在“天山雪后海风寒”的恶劣环境中行***的艰苦。《阳关三叠》,唐代名曲,歌词即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渭城朝雨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因诗中有“阳关”、“渭城”两地名,故又称为《阳关曲》、《渭城曲》,“阳关”也成为送友酬唱的代名词。三叠指的是全曲三段基本上是一个曲调变化反复三次。全曲曲调纯朴而富有激情,略带淡淡的愁绪,常成为朋友依依惜别,互相酬答的歌曲,多用来表达离情别绪及对远行友人的关怀。如“不堪昨夜先垂泪,西去阳关第一声”(张祜《耿家歌》);“旧人唯有何戡在,更与殷勤唱渭城”(刘禹锡《与歌者何戡》);“谁人更唱阳关曲,牢落烟霞梦不成”(谭用之《江馆秋夕》);“红绽缨桃含白雪,断肠声里唱阳关”(李商隐《无题》)。

二、胡琴琵琶与羌笛

在古典诗词中,许多音乐意象是借助器乐来表现的。如“中***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诗人宴饮归客,借“胡琴琵琶与羌笛”渲染惆怅情绪,表达依依惜别之情。“泠泠七弦上,静听松风寒。古调虽自爱,今人多不弹”(刘长卿《弹琴》),诗人借凄清悠扬的琴声抒写自己曲高和寡、缺少知音、怀才不遇的感慨。“楚客欲听瑶瑟怨,潇湘深夜月明时”(刘禹锡《潇湘神》),诗人借瑶瑟表达潇湘明月夜的哀怨和自己被贬的凄凉心境。在古典诗词中,不同的器乐表现出不同的文化内涵。琴瑟,亦作“瑟琴”,源出《诗经・小雅・鹿呜》:“我有嘉宾,鼓瑟鼓琴”,诗人借丝弦乐器演奏时音韵谐调来比拟夫妻感情和谐,如“窈窕淑女,琴瑟友之”(《诗经・周南・关睢》);“妻子好合,如鼓琴瑟”(《小雅・常棣》)。“琴瑟”也有比喻兄弟朋友情谊的,如“离堂思琴瑟,别路绕山川”(陈子昂《春夜别友人》)。吹笙,在古典诗词中,常常用来渲染歌舞升平、繁华迷人的场景。如“芳草长堤,隐隐笙歌处处随”;“笙歌散尽游人去,始觉春空”(欧阳修《采桑子》),诗人借笙歌渲染西湖繁华迷人的景象,表达轻松愉快的心情。“且莫思归去,须尽笙歌此夕欢”(冯延巳《抛球乐》);“玉楼天半起笙歌,风送宫嫔笑语和”(顾况《宫词》),表现笙歌漫舞,及时行乐的情景。鼓角,古代行***鸣金击鼓,以壮***威,在古典诗词中,诗人常常借鼓角表现战争场面和气氛。“(扌从)金伐鼓下榆关,旌旆逶迤碣石间。校尉羽书瀚海,单于猎火照狼山”(高适《燕歌行》),表现金鼓震天,战旗飘飘的行***场面。“边霜昨夜堕关榆,吹角当城汉月弧。无限塞鸿飞不度,秋夜卷入小单于”(李益《听晓角》);“轮台城头夜吹角,轮台城北旄头落”(岑参《轮台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火山五月行人少,看君马去疾如鸟。都护行营太白西,角声一动胡天晓”(岑参《武威送刘判官赴碛西行***》)。诗人借“鼓”、“角”渲染战斗的酷烈,表现将士的英勇无畏。

三、杜鹃啼血猿哀鸣

在古典诗词中,不仅古曲调、古器乐融入了诗人的主观情感,而且一些动物的鸣叫也传达出诗人的情感,声声关情,最常见的莫过于猿鸣和杜鹃啼叫。猿鸣声异常凄厉,尤其是深山峡谷中的声声悲鸣,空谷传响,常常令人愁绪满怀,泣下沾襟。如“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郦道元《水经注・江水》);“巫峡啼猿数泪行,衡阳归雁几封书”(高适《送李少府贬峡中五少府贬长沙》);“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杜甫《登高》);“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白居易《琵琶行》);“巴水天边路,啼猿伤客情”(李端《送客赋得巴江夜猿》)等,都借助于猿啼表达伤感的情绪。杜鹃,又名子规、蜀鸟。传说蜀王杜宇禅位退隐,不幸国亡身死,死后魂化杜鹃。杜鹃的啼叫声似“不如归去,不如归去”,容易触动人们的乡愁乡思,因此诗人常常用以表达思乡归家之切。如“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诗人通过即目之景,寄寓离别之情。传说杜鹃暮春即啼,直至口中流血,其声哀怨凄恻,闻者为之悲戚动容,因此,其在古典诗词中常常成为凄凉、哀伤的象征。如“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秦观《踏莎行》),料峭春寒,沉沉暮霭,更兼杜鹃凄婉的啼叫,写尽了羁旅行役之苦。又如“子规夜半犹啼血,不信东风唤不回”(王令《送春》);“又闻子规啼夜月,愁空山”(李白《蜀道难》)。在古典诗词中,也有用杜鹃啼血来比喻忠贞的。如“从今别却江南路,化作啼鹃带血归”(文天祥《金陵驿》),诗人以此表达对南宋王朝的赤胆忠心和宁死不屈的民族气节。寒蝉,晋人陆云在《寒蝉赋・序》中称赞蝉有五种美德:头上有蕤,这是文采;只饮露水,这是清高;不食五谷,这是廉洁;不住窠巢,这是俭朴;应气候守季节,这是信用。古人以蝉餐风饮露为高洁的象征,为诗人自比清高的喻体。如“垂绥饮清露,流响出疏桐。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虞世南《蝉》),诗人以蝉自喻高洁的人品。“西陆蝉声唱,南冠客思深。不堪玄鬓影,来对白头吟。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无人信高洁,谁为表予心”(骆宾王《在狱咏蝉》),诗人以寒蝉高唱,抒发自己蒙冤受屈的悲愤之情,表现自己高洁的品格。一番秋雨之后,秋蝉命折旦夕,只剩下几声若渐若续的哀鸣,因此,寒蝉又成为悲凉的同义词。如“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柳永《雨霖铃》),诗人借寒蝉营造了一种足以触动离愁别绪的气氛。“秋风发微凉,寒蝉鸣我侧”(曹植《赠白马王彪》),也表达了这种情感。鹧鸪,是我国南方的一种珍禽,形似母鸡,头如鹌鹑,其叫声常常被人模拟为“行不得也哥哥”,极容易勾起旅途艰险的联想,因此,古典诗词中鹧鸪鸣叫多带有离愁别绪,归去之意。如“落照苍茫秋草明,鹧鸪啼处远人行”(李群玉《九子坡闻鹧鸪》);“江晚正愁余,山深闻鹧鸪”(辛弃疾《菩萨蛮》)。在古典诗词中,诗人还常常借鹧鸪的叫声来婉转劝人不要远行,以此表达思念之情。如“座中亦有江南客,莫向东风唱鹧鸪”(郑谷《席上赠歌者》),诗人借“江南客”之不忍唱鹧鸪曲,表达不愿游子远行的思念之情。

四、梧桐叶上三更雨

雨打梧桐、雨打芭蕉也是古典诗词中常见的音乐意象,尤其是夜阑人静、辗转反侧时,雨打芭蕉、雨打梧桐的潇潇声,传达出来的往往都有悲苦的人生况味和孤寂之情。“一声梧叶一声秋,一点芭蕉一点愁,三更归梦三更后”(徐再思《水仙子・夜雨》),以梧桐叶落和雨打芭蕉表现无尽愁思。梧桐叶落,秋风渐起,一夜潇潇雨声,敏感脆弱的诗人往往会倍增惆怅。“梧桐叶上三更雨,叶叶声声是别离”(周紫芝《鹧鸪天》),敲打着梧桐的夜雨是离别的前奏,一声声,一下下,黯然消魂。“春风桃李花开日,秋雨梧桐叶落时”(白居易《长恨歌》),秋日冷雨打在梧桐叶上,凄苦之情可想而知。“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李清照《声声慢》),勾起的是无尽的家国之痛和孀居之苦,怎一个愁字了得。和雨打梧桐有异曲同工之妙的还有雨打芭蕉。芭蕉常常与孤独忧愁,特别是离情别绪相联系。南方有丝竹乐《雨打芭蕉》,表现凄凉之音,所以很自然地被赋予凄凉孤寂之情。如“秋风多,雨相和,帘外芭蕉三两窠,夜长人奈何”(李煜《长相思》);“梧桐树,三更雨,不道离情正苦”(温庭筠《更漏子》);“一夜不眠孤客耳,耳边愁听雨潇潇,碧纱窗外有芭蕉”(晁补之《浣溪沙》)。雨打梧桐、雨打芭蕉的声音本是自然界的天籁之音,只因诗人愁绪的难以释怀而显得特别恼人。

五、断续寒砧断续风

砧声,即捣衣声。古时制衣的料子大多是生料,必须捶捣,使之柔软熨贴,做成的衣服才能穿着舒适。古代妇女把织好的布帛,铺在砧板上,用木杵捣平,这个过程称为“捣衣”,也叫“捣练”。妇女白天一般忙于操持家务,照料孩子,晚上才有空闲时间为家人准备衣物,所以多于寒冬来临之前的秋夜进行。凉风冷月下持续不断的砧杵之声,在古典诗词中经常被称为“寒砧”、“清砧”或“暮砧”,往往成为“思妇”主题下最常见的意象。如“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秋风吹不尽,总是玉关情。何日平胡虏,良人罢远征”(李白《子夜吴歌》)。捣衣的妇女听着砧声,不由得思念远行之人,担忧着他们的饥寒,捣衣声里贮存着思念、盼望、关切、依恋、关爱、伤逝等一系列丰富的人文内涵。“飞鸿影里、捣衣砧外,总是玉关情”(晏几道《少年游》);“不辞捣衣倦,一寄寒砧深”(杜甫《捣衣》);“砧面莹,杵声齐,捣就征衣泪墨题。寄到玉关应万里,戌人犹在玉关西”(贺铸《捣练子》);“深院静,小庭空,断续寒砧断续风,无奈夜长人不寐,数声和月到帘栊”(李煜《捣练子》)。月下捣衣,阵阵砧声,不仅思妇为之动容,也最能触动征人离妇、远别故乡的惆怅情绪,因此寒砧声也是思念家人、思念家乡主题的传统意象。如“寒衣处处催刀尺,白帝城高急暮砧”(杜甫《秋兴入首》之一),正是诗人听到白帝城中捣衣之声,联想到家家户户的妇女们都在准备为亲人缝制御寒衣物时引发的思乡之情,让他们向往家庭的温暖,思念捣衣的母亲或妻子,也伤感自己只身漂泊的命运。与思妇主题不同的是,它从游子的视角着眼,更多关注的是砧声意象,而不是捣衣的动作。如“西风繁杵捣征衣,客子关情正此时”(陆游《感秋》);“一天霜月明,几处砧声起。客梦已难成,秋色无边际”(辛弃疾《生查子・和夏中玉》);“奈楚客沧留久,砧声带愁去”(姜夔《法曲献仙音》)等。因此,在古典诗词中,捣衣声不再是沉重单调的劳作声,而是爱的乐章,是一曲缠绵深情的亲情之歌。

(作者单位:常德市教育局)

古典诗词中的音乐意象

转载请注明出处学文网 » 古典诗词中的音乐意象

学习

传承经典文化 弘扬中华美德

阅读(14)

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包含着极为丰富的内容。千百年来,我们中华民族在自己的发展历程中,形成的传统美德深深熔铸在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之中。今天,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必须把弘扬和培育民

学习

日常生活中常见称呼

阅读(38)

在日常生活中,称呼应当亲切、自然、准确、合理,不可肆意为之,大而化之。1、对亲属的称呼(1)常规亲属,即与本人直接或间接拥有血缘关系者。在日常生活中,对亲属的称呼业已约定俗成,人所共知。例如,父亲的父亲应称为“祖父”,父亲的祖父应称为“曾祖

学习

雷抒雁,小草永远在歌唱

阅读(24)

认识诗人雷抒雁先生很晚,应是在他与我熟悉的马利大姐走到一起之后不久,算一算不到十年。在他生命的最后几年,每逢春节期间,总会找几位朋友相聚,喝得开心,聊得开心。看上去,他一点儿也不像身患癌症的人,朴实,乐观,爽朗,健谈。与雷抒雁先生虽然认识晚

学习

刑警队长与保定黑帮的较量

阅读(14)

2006年6月下旬,一个曾案惊中央的罪犯的名字和有关他的事情在河北保定市传得沸沸扬扬。有目击证人打电话告诉记者:11个月前,被保定市南市区法院一审以组织领导黑社会性质组织罪、寻衅滋事罪、敲诈勒索等五个罪名判刑16年的阜平县黑社会“一

学习

美好的早晨

阅读(28)

本文为您介绍美好的早晨,内容包括最好的早晨原文,早晨美好的文案。Whatabeautifulmorning.Thebestinlifeisfree.Mmm,whatabeautifulmorning.Believeme.Whatamystery,thoughtheworld’sonfire.Yesterday’shardwordsisstill

学习

对“非常有戏”的述评及思考

阅读(26)

行之有效富有创意由东方卫视推出的大型电视戏曲节目《非常有戏》自今年元月开播至今,可谓流派纷呈而表演精彩、名角荟萃而好戏连台,生动地演绎了“非常有戏,唱响中华”的主题,获得了良好的社会赞誉和红火的收视业绩,成为受人瞩目的一道当代戏

学习

温庭筠《望江南》赏析

阅读(26)

梳洗罢,独倚望江楼。过尽千帆皆不是,斜晖脉脉水悠悠,肠断白洲。这首词是花间派词人温庭筠的代表作。该词短短27个字,读完却让人荡气回肠,欲罢不能。王国维《人间词话》云:“能写真景物、真感情者,谓之有境界。”《望江南》以清丽凝练的语言,描写

学习

T.S. 艾略特《荒原》中“荒原”的意象

阅读(20)

本文为您介绍T.S. 艾略特《荒原》中“荒原”的意象,内容包括艾略特荒原的荒原意识,荒原艾略特全文。本文通过对艾略特的《荒原》进行逐章分析,阐释了艾略特笔下的荒原原本是第一次世界大战后西方现代社会精神荒漠的写照。关键词:《荒原》

学习

中国国际收支长期双顺差及首次逆差成因分析

阅读(14)

【摘要】当今世界上虽然有些国家出现过国际收支双顺差的状况,但都是相对短暂的。而中国的国际收支双顺差却在相当长的时间内呈现着居高不下的趋势,长期的国际收支双顺差的问题给中国经济发展带来了巨大的压力,制约着中国经济的长期持续发展

学习

公众舆论如何“舆民之论”

阅读(35)

【摘要】1922年,沃尔特・李普曼的《公众舆论》问诸于世,该书是李普曼研究舆论问题的传世之作,标志着舆论学的诞生。著作第一次对媒介角色进行分析,提出了固定成见、虚拟环境、公众舆论等概念,它开拓了从各种学科角度去研究舆论学的理论框架。

学习

各国“第一女儿”嫁给谁

阅读(36)

泰国公主:为美国小伙舍弃王储之位乌汶叻公主出生在瑞士洛桑。是泰国国王普密蓬和诗丽吉王后的第一个孩子。她幼年在泰国接受教育,后到美国留学,先后在麻省理工学院和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读书。她的初恋就是在麻省理工学院学习时发生的,恋人是

学习

银行流动性风险管理

阅读(41)

本文为您介绍银行流动性风险管理,内容包括流动性风险管理存在问题,证券公司流动性风险管理。[摘要]流动性风险管理在商业银行经营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是世界各国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研究领域中的重点和难点之一。本文皆在对商业银行流动性

学习

少林易筋经内修功夫

阅读(39)

“归根复命”一语本出自道家老子著《道德经》,“胎息”一词也多见诸仙家丹功之法,然在《少林拳术精义》中“归根复命”却是少林绝学《易筋经》中的一段内修功夫,据少林师法巨子所传,谓少林自明以后,已由释宗而与道门相参贯,故禅门法诀中

学习

迟夙生:为律师争取空间

阅读(48)

本文为您介绍迟夙生:为律师争取空间,内容包括迟夙生律师事务所电话,迟夙生律师联系电话。北海之战是律师界背水一战,一旦战败,律师刑事辩护全线崩溃。8月4日,迟夙生一大早就匆匆赶往位于人民大会堂西路的全国人大法工委办公室,在见到立法委

学习

郭沫若《女神》意象体现的文化精神解析

阅读(21)

【摘要】郭沫若的《女神》,可以说是打开了新式诗风的大门,将新的文化特征融入到了诗词创作中。《女神》的创作主要是在泛神论思想的影响下而完成,其中蕴含的多种意象也体现出了不同的文化精神。本文就郭沫若《女神》意象体现的文化精神进行

学习

杨燕迪的人文音乐

阅读(23)

当年,他是即将跨入高等学府的音乐专业学子,居然从未聆听过贝多芬的《月光奏鸣曲》,“文化饥馑”造成的笑话折射出时代的谬误。如今,他是著名的音乐学院教授,撰写文章传达音乐与人文的深刻关联,使音乐聆听成为具有文化厚度、历史深度和社会广度

学习

如何识别音乐作品的转调

阅读(30)

本文为您介绍如何识别音乐作品的转调,内容包括如何识别稿件有没有转曲,乐谱转调怎么识别。本文从转调的概念、意义和类别入手,以近关系转调为例,分析了大、小调式的转调和五声调式的转调。虽然分析转调没有具体的标准,但还是可以分析寻找出

学习

基督教音乐中的受难曲

阅读(18)

基督教从创立至今,已有2000年的历史。它早在公元1世纪发源于巴勒斯坦地区,脱胎于犹太教的一个小宗派,今天已传遍世界各大洲,成为世界三大宗教中信徒最多、传播范围最广的宗教。历史的悠久使得基督教几乎可以与西方文明等同起来,产生了重大影

学习

论苏童小说《妻妾成群》中意象的隐喻意义

阅读(43)

本文为您介绍论苏童小说《妻妾成群》中意象的隐喻意义,内容包括论苏童小说中男性的悲剧,苏童妻妾成群对社会的影响。摘要:随着社会生活中意象形态的凸显,文学作品也随之有了反映社会和人类的新角度和新方式,作家的言说方式也因之越加隐

学习

奥尔夫音乐教学法研究

阅读(23)

本文为您介绍奥尔夫音乐教学法研究,内容包括奥尔夫音乐教学法文摘,奥尔夫音乐教学法的文献综述。奥尔夫音乐教育体系是当今世界三大音乐教育体系之一。三大音乐教育体系包括达尔克罗兹教育体系、柯达伊教育体系和奥尔夫教育体系。其中达

学习

宿雨涵――音乐小天使

阅读(11)

本文为您介绍宿雨涵――音乐小天使,内容包括宿雨涵所有的歌曲大全,儿歌嘚吧嘚原唱宿雨涵。我叫宿雨涵,今年十岁了,我来自河北省石家庄市合作路小学五年级六班。我的性格活泼开朗,喜欢唱歌、跳舞和舞台表演,业余时间一直学习声乐、街舞、国画

学习

音乐氛围在小学音乐教育的重要性

阅读(34)

本文为您介绍音乐氛围在小学音乐教育的重要性,内容包括小学音乐教学的重要性,音乐欣赏在小学音乐课重要性。【摘要】音乐是生活情感的一种艺术再现,它不仅能带给人们听觉享受,而且能够陶冶情操,加强人与人之间的心灵交流。音乐氛围是小学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