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S. 艾略特《荒原》中“荒原”的意象

摘要:本文通过对艾略特的《荒原》进行逐章分析,阐释了艾略特笔下的荒原原本是第一次世界大战后西方现代社会精神荒漠的写照。

关键词: 《荒原》 荒原 意象

《荒原》(1922)是艾略特的代表作。原诗800多行,经埃兹拉.庞德删改后,仅剩433行。发表以后,成为西方文学中一部划时代的作品,也是西方现代诗歌的一个里程碑。

《荒原》写出了整整一代人的精神状态,是对战后西方文明走向迷惘的高度概括。这首诗歌使用大量的典故(作者引用36个作家、56部作品和6种外文)、比喻、暗示、联想、对应等象征主义手法及意象叠加,时空交错等现代诗歌表现手段。诗歌的形式模仿贝多芬5个乐章的奏鸣曲,全诗共分为5章。

第一章“死者的葬仪”共76行。一开头作者便套用了乔叟《坎特伯雷故事》中《序言》开篇的春天的场景。春天原本该万物复苏,生意盎然,而在诗人的笔下,现代文明的象征―――伦敦却是一片枯萎的荒原。“四月是最残忍的一个月,荒地上长着丁香,把回忆和欲望参合在一起,又让春雨催促那些迟钝的根芽。冬天使我们温暖,大地给助人遗忘的雪覆盖着,又叫枯干的球根提供少许生命”。“残忍的月份”,没有水的滋润,缺乏充满生命力的欣欣向荣。现实生活充满了虚伪和邪恶的欲望,凸现了第一次世界大战后西欧万物凋零的景象。本章表现了现代人的生活无异于出殡,而葬仪的意义又在于使死者的灵魂得到救赎。诗人首先用对比的手法写荒原上人们对春冬两季的反常心理,春暖花开的“四月”竟然是“最残忍的一个月”,进而是人由“荒地”引起“回忆和欲望”,败落的贵族玛丽回忆破灭了的浪漫史,从而暗示西方文明的衰落。紧接着诗人借用《圣经》里的典故在读者面前展现了一副副“荒原”上的景象:破碎的偶像承受这太阳的鞭打,枯死的树木没有遮荫,礁石间没有流水的声音,只有红石,恐惧在一把尘土里……,然后诗人通过瓦格纳的歌剧引发出对现代西方荒原人的生存状态和精神状态的描写:“我既不是活的,也未曾死亡,我什么都不知道,这年头人得小心啊。望着光亮的中心看时,是一片寂静。 荒凉而空虚是那大海”。 在这没有生气的栖息之所,人不生不死,虽生犹死,心中唯有幻灭和绝望,眼前的世界只泛滥着海一样的。在这令人窒息的现实中充斥着庸俗卑下的人欲,死亡的阴云浓浓地罩在了西方世界的上空,人们在浑浑噩噩之中走向死亡。“我看见成群的人,在绕着圈子走”。“ 并无实体的城, 在冬日破晓的黄雾下, 一群人鱼贯地流过伦敦桥,人数是那么多, 我没想到死亡毁坏了这许多人”。 诗人把现实社会比作地狱,现代人视为没有灵魂的幽灵。诗人通过伦敦,这座西方文明之都的衰败展示当今西方世界的荒原全貌:“死亡毁坏了这许多人,人人的眼睛都盯着自己的脚前,去年你在花园里种的尸首,它发芽了吗”?这真是令人触目惊心的荒原景象。

第二章“对弈”,共96行。本章是对社会不同阶层的扫描,上流社会的珠光宝气,掩盖不住精神的空虚。自然的美不复存在,只有令人窒息的合成香料。而酒吧间的下层妇女的对话,谈论“装假牙”和“打胎”,显示出生活的变态和丑陋。这一章通过引征莎士比亚、维吉尔、弥尔顿和奥维德的作品中描写的上流社会男女的***欲和罪恶与现实低层社会卑鄙龌龊的肉体交易叠映,突出表现精神枯萎,道德堕落的现代生活。特别是《变形记》中翡绿眉拉被国王铁卢欧斯杀死后变为莺夜的典故的引用,自然有力地表达了诗歌深刻的主题。对弈即争斗,象征现代人的勾心斗角,用古代的暴行和现代的罪恶相比较。艾略特认为,现代人重复着古代的人罪恶,世界放纵,人们成了丧失人性的行尸走肉,说他们“是在老鼠窝里,在那里死人连自己的骨头都丢得精光。”,突出了现代人纵情声色、形同僵尸的可悲处境。在本章中,作者着重描写了两个场景:第一个场景写上流社会里一位空虚无聊的女性,在卧室里自言自语,“我现在该做些什么?我们明天该做些什么?我们究竟该做些什么?”在丧失了人生的意义之后,现代人自然不知道自己该做些什么了;第二个场景写一位名叫丽儿的下层社会的女子和她的女伴在一家小酒馆中谈论这私情、打胎和怎样对付退伍归来的丈夫。结尾几行借用《哈姆莱特》中奥菲利亚在告别生活时说的一段疯话,影射现代西方女性已彻底堕落,不疯犹疯,虽生犹死的生存状态。

第三章“火戒”,共139行。此时的镜头对准了伦敦的过去和现在,昔日充满诗意的泰晤士河,如今冷风袭人,阴森恐怖。表现伦敦这现代荒原上庸俗、肮脏、罪恶的生活:圣洁的教堂赞歌中,世界重复着铁卢的兽行;明亮的月光下,母女俩干着行径“;昏黄的浓雾中,商人为金钱而奔走;精神空虚的青年男女在苟合中打发光阴;人们寻欢作乐后留下的浊物漂浮在昔日诗意盎然的泰晤土河上。本章首先写泰晤士河的今昔,伦敦各种人物猥琐无聊的生活。“仙女们已经走了”,留下的只有空瓶子、丝绸手绢、香烟头,再加上饮泣、冷风、白骨、老鼠、沉舟和父亲的死。接着诗人具体地描写了一个女打字员和一个长疙瘩的青年有欲望却无真情的关系。“总算完事了,完了就好。”男青年随后摸着去路走了;女打字员用机械的手,“在留声机上放上一张片子”。面对现代人的这种精神荒原,诗人指出:只有通过宗教,才能点化荒原人执迷不悟的人生;只有弃绝一切尘世的欲念,才能过一种有意义的圣洁的生活。在诗人看来,之火毁灭了人性也毁灭了大自然,造成了这个“乌有和乌有联结在一起的现实”。他向佛陀吁请,要让焚烧物的火来扫尽,拯救人类:“烧啊烧啊烧啊烧啊/主啊你把我拯/主啊你拯拔/烧啊”。诗人认为,火能够烧去,使人再生,重返自然。标题“火戒”原是佛劝其门徒禁欲,达到涅槃境界的意思。人类要拯救精神荒原,必须借助于佛陀的净火的冶炼。

第四章“水里的死亡”,仅仅只有10行。可行行都是寓意深刻的象征,有人说它象征的内容抵得过但丁的一部《炼狱》。人在欲海中死去,死去后忘掉生前的一切,让他静静地在死亡的欲海中反思。艾略特笔下的海既是的象征,它夺去了人的生命,又是炼狱,它让人认清自己生前的罪恶。实际上艾略特是要现代人正视自己的罪恶,人欲横流带来的死亡。昔日腓尼基水手由于而葬身大海,今天无数的现代人仍然在人欲横流的大海中纵情作乐,他们的死亡已无法避免。

第五章“雷霆的话”,共113行。这一章表达了吠陀经里的说教,规劝人们要施舍、同情、克制,只有这样才能得到平安。这是解救荒原的最后希望。诗人在这一章首先用三个“客观对应物”来描绘荒原景象:耶稣死后,死了的山满口都是龋齿,吐不出一滴水;东欧和俄国***后,倒悬的城楼里钟声在空的水池、干枯的井里唱歌;寻找圣杯的武士走后,空空的教堂仅仅是风儿的家。荒原上没有水,荒原上的探索是艰巨而痛苦的,人们在恐怖和绝望中仰望头顶乌黑的浓云,等着雨水的到来。这时雷霆说话了:施舍、同情、克制。然而雷声过后,荒原依然如故,我们到底该怎么办?我们只有等待“出人意外的平安”。诗人对宗教寄予了全部的希望,但在他的内心深处,他又保存着挥之不去的怀疑和焦虑。诗的起首用耶稣被钉死在十字架上来象征信仰、理想、崇高的精神追求在欧洲大地上消失,诗人认为,从此欧洲便成了一片可怖的荒原。人们渴望着活命的水,盼望这救世主的出现,盼望这世界的复苏,灵魂的再造。他用《圣经》的典故写了耶稣复活后的身影。然而基督并未重临,却听见了惊天动地的一声巨响,那是***的象征。艾略特把社会主义***视为人类的一场灾难。最后,诗人借雷霆的话告诫人们:要施舍、同情、克制、皈依宗教。只有这样大地才会复苏,人们才能摆脱不死不活的处境,而获得永久的安宁。

总之,枯萎的荒原——庸俗丑恶、虽生犹死的人们——复活的希望,作为一条主线贯穿了全诗阴冷朦胧的画面,深刻地表现了人欲横流、精神堕落、道德沦丧、生活卑劣猥琐、丑恶黑暗的西方社会的本来面貌,传达出第一次世界大战后西方人对世界、对现实的厌恶、普遍的失望情绪和幻灭感,表现了一代人的精神病态和精神危机,从而否定了现代西方文明。

参考文献:

[1]T.S. Eliot, Selected Essays By T.S. Eliot. London, Faber& Faber Limited, 1936;

[2]Nathan A Scott. Religion and Literature. The New Orpheus, 1941;

[3]Gary Carey. T.S. Eliot’s Major Poems & Plays. Cambridge Univ. Press, 1965;

[4]Louis Menand. Discovering Modernism. New York, Oxford Univ. Press, 1987;

[5] 李赋宁译 T.S艾略特《艾略特文学论文集》[C],南昌:百花洲文艺出版社,1994;

[6]胡家栾等译《现代主义》[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5;

[7]王恩衷编译 《艾略特诗学文集》[C],北京:国际文化出版公司,1989;

[8]徐文博 “关于艾略特诗歌的用典” 外国文学评论[J],1997.

作者简介:曾传咏,女,云南.丽江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外语系 讲师,研究方向:英语教育。

转载请注明出处学文网 » T.S. 艾略特《荒原》中“荒原”的意象

学习

古典诗词中的音乐意象

阅读(27)

意象,是融入了诗人主观情感的客观物象,这种物象具有特定的民族文化意蕴。在古典诗词中,不仅自然界的一草一木等视觉形象浸透着诗人的情感,而且一些古曲调、动物的鸣叫及自然声响等听觉形象也赋予了某种特定的文化内涵。如:古曲《霓裳》多表达

学习

传承经典文化 弘扬中华美德

阅读(23)

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包含着极为丰富的内容。千百年来,我们中华民族在自己的发展历程中,形成的传统美德深深熔铸在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之中。今天,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必须把弘扬和培育民

学习

日常生活中常见称呼

阅读(46)

在日常生活中,称呼应当亲切、自然、准确、合理,不可肆意为之,大而化之。1、对亲属的称呼(1)常规亲属,即与本人直接或间接拥有血缘关系者。在日常生活中,对亲属的称呼业已约定俗成,人所共知。例如,父亲的父亲应称为“祖父”,父亲的祖父应称为“曾祖

学习

雷抒雁,小草永远在歌唱

阅读(33)

认识诗人雷抒雁先生很晚,应是在他与我熟悉的马利大姐走到一起之后不久,算一算不到十年。在他生命的最后几年,每逢春节期间,总会找几位朋友相聚,喝得开心,聊得开心。看上去,他一点儿也不像身患癌症的人,朴实,乐观,爽朗,健谈。与雷抒雁先生虽然认识晚

学习

刑警队长与保定黑帮的较量

阅读(27)

2006年6月下旬,一个曾案惊中央的罪犯的名字和有关他的事情在河北保定市传得沸沸扬扬。有目击证人打电话告诉记者:11个月前,被保定市南市区法院一审以组织领导黑社会性质组织罪、寻衅滋事罪、敲诈勒索等五个罪名判刑16年的阜平县黑社会“一

学习

美好的早晨

阅读(36)

本文为您介绍美好的早晨,内容包括最好的早晨原文,早晨美好的文案。Whatabeautifulmorning.Thebestinlifeisfree.Mmm,whatabeautifulmorning.Believeme.Whatamystery,thoughtheworld’sonfire.Yesterday’shardwordsisstill

学习

对“非常有戏”的述评及思考

阅读(33)

行之有效富有创意由东方卫视推出的大型电视戏曲节目《非常有戏》自今年元月开播至今,可谓流派纷呈而表演精彩、名角荟萃而好戏连台,生动地演绎了“非常有戏,唱响中华”的主题,获得了良好的社会赞誉和红火的收视业绩,成为受人瞩目的一道当代戏

学习

中国国际收支长期双顺差及首次逆差成因分析

阅读(24)

【摘要】当今世界上虽然有些国家出现过国际收支双顺差的状况,但都是相对短暂的。而中国的国际收支双顺差却在相当长的时间内呈现着居高不下的趋势,长期的国际收支双顺差的问题给中国经济发展带来了巨大的压力,制约着中国经济的长期持续发展

学习

公众舆论如何“舆民之论”

阅读(43)

【摘要】1922年,沃尔特・李普曼的《公众舆论》问诸于世,该书是李普曼研究舆论问题的传世之作,标志着舆论学的诞生。著作第一次对媒介角色进行分析,提出了固定成见、虚拟环境、公众舆论等概念,它开拓了从各种学科角度去研究舆论学的理论框架。

学习

各国“第一女儿”嫁给谁

阅读(46)

泰国公主:为美国小伙舍弃王储之位乌汶叻公主出生在瑞士洛桑。是泰国国王普密蓬和诗丽吉王后的第一个孩子。她幼年在泰国接受教育,后到美国留学,先后在麻省理工学院和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读书。她的初恋就是在麻省理工学院学习时发生的,恋人是

学习

银行流动性风险管理

阅读(55)

本文为您介绍银行流动性风险管理,内容包括流动性风险管理存在问题,证券公司流动性风险管理。[摘要]流动性风险管理在商业银行经营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是世界各国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研究领域中的重点和难点之一。本文皆在对商业银行流动性

学习

少林易筋经内修功夫

阅读(46)

“归根复命”一语本出自道家老子著《道德经》,“胎息”一词也多见诸仙家丹功之法,然在《少林拳术精义》中“归根复命”却是少林绝学《易筋经》中的一段内修功夫,据少林师法巨子所传,谓少林自明以后,已由释宗而与道门相参贯,故禅门法诀中

学习

迟夙生:为律师争取空间

阅读(57)

本文为您介绍迟夙生:为律师争取空间,内容包括迟夙生律师事务所电话,迟夙生律师联系电话。北海之战是律师界背水一战,一旦战败,律师刑事辩护全线崩溃。8月4日,迟夙生一大早就匆匆赶往位于人民大会堂西路的全国人大法工委办公室,在见到立法委

学习

女性如何改善假性皱纹

阅读(40)

很多女性看到自己脸上出现皱纹时都觉得特别恐怖,尤其是还未到三十的女性。其实,长了皱纹并不是什么大不了的事情,皱纹也分为真性皱纹与假性皱纹两种。真性皱纹纠正起来比较有难度。而假性皱纹如果纠正得当的话。是完全可以消除的。所以,女性

学习

古典诗词中的音乐意象

阅读(27)

意象,是融入了诗人主观情感的客观物象,这种物象具有特定的民族文化意蕴。在古典诗词中,不仅自然界的一草一木等视觉形象浸透着诗人的情感,而且一些古曲调、动物的鸣叫及自然声响等听觉形象也赋予了某种特定的文化内涵。如:古曲《霓裳》多表达

学习

郭沫若《女神》意象体现的文化精神解析

阅读(33)

【摘要】郭沫若的《女神》,可以说是打开了新式诗风的大门,将新的文化特征融入到了诗词创作中。《女神》的创作主要是在泛神论思想的影响下而完成,其中蕴含的多种意象也体现出了不同的文化精神。本文就郭沫若《女神》意象体现的文化精神进行

学习

论苏童小说《妻妾成群》中意象的隐喻意义

阅读(50)

本文为您介绍论苏童小说《妻妾成群》中意象的隐喻意义,内容包括论苏童小说中男性的悲剧,苏童妻妾成群对社会的影响。摘要:随着社会生活中意象形态的凸显,文学作品也随之有了反映社会和人类的新角度和新方式,作家的言说方式也因之越加隐

学习

感悟意象油画

阅读(28)

本文为您介绍感悟意象油画,内容包括意象油画感悟,意象油画教学。随着艺术发展的多元化,中国当代油画在形式上摆脱了西方写实传统的束缚,渗透本土情感和审美思索。艺术语言逐渐走向“意象”的转变,“不求形似”而“取其意气”的画风,张扬着东

学习

论庞均的意象油画

阅读(35)

本文为您介绍论庞均的意象油画,内容包括庞均油画大全,庞均油画写生。摘要:以“意象”作为中国油画本土化的切入点,使油画与中国传统文化精神相契合,开创一条油画民族化道路。庞均以最简单之笔,画出最高之境界,必须每一笔都出自心田,用尽全身之

学习

对《古舟子咏》中的海意象的多重解读

阅读(28)

本文为您介绍对《古舟子咏》中的海意象的多重解读,内容包括古舟子咏意象分析,古舟子咏中信天翁的意象内涵。关键词:《古舟子咏》海意象“命运”“上帝”“母亲”

学习

古代诗词中的吴刚意象演变探析

阅读(32)

本文为您介绍古代诗词中的吴刚意象演变探析,内容包括关于吴刚的诗句,李白诗中记载吴刚的诗句。作者简介:周自高,(1991-),男,河南省洛阳市,西北民族大学文学院2011级文艺学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文艺美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