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众舆论如何“舆民之论”

【摘要】1922年,沃尔特・李普曼的《公众舆论》问诸于世,该书是李普曼研究舆论问题的传世之作,标志着舆论学的诞生。著作第一次对媒介角色进行分析,提出了固定成见、虚拟环境、公众舆论等概念,它开拓了从各种学科角度去研究舆论学的理论框架。

【关键词】公众舆论《舆论学》 李普曼

1922年,沃尔特・李普曼的《公众舆论》问诸于世,它如同一块石子投入当时社会科学的大熔炉中,激起一层浪花,撼动了时代的根基。《公众舆论》是李普曼研究舆论问题的传世之作,是传播学领域的奠基之作,标志着舆论学的诞生。

李普曼在导论里说,“对舆论进行分析的起点,应当是认识活动的舞台、舞台形象和人对那个活动舞台上自行产生的形象做出的反应之间的三角关系。”同时他作出解释,“活动的舞台”就是“真实环境”,“舞台形象”是楔入在人与环境之间的虚拟环境,或者说是世界在人们内心中的形象,而“反应”即是对虚拟环境的判断和评价。每一个正常思维的人,都有感知外界精神的能力。当人们去获取外界情况的时候,就变得异常复杂了。人们去接触和了解外部世界的时候遇到了重重阻碍,等外部世界到达他头脑中时已经是残缺不全的了,我们如何肯定用这样的残缺不全的对世界的认识去进行的判断是正确的呢?或者凭什么去说它是不正确的呢?依据又是什么?这些都是太复杂的却又真实地存在于我们周围的问题。

“一个人对于并未亲身经历的事件所能产生的唯一情感,就是被他内心对那个事件的想象所激发起来的感情。”人们生活的现实环境太过庞大、复杂和变幻莫测,要去本能地认知这个世界,不可能面面俱到。那么外部我们不可获知的认识在到达我们面前时不可避免地要经过一个重构的过程。重构的准确度再高,并不等同于现实。“世界太大,我们面对的情况太复杂,我们得到的信息又太少,舆论的绝大部分就必定会产生于想象。”一旦虚构被信以为真,到达一定程度即会刺激行动的产生。因此,外部世界对公众认识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

李普曼在书中谈到,舆论遇到了难以解决的问题,人们获取外界***像的准确性值得质疑。“在一个人创造出他认为明智而可取的虚拟环境之前,必须限制他接近真实环境。”你无法决定一个人怎么看、怎么想,但你可以决定让他们到哪里去看和看什么,在公众和事件之间设置屏障是行之有效的方法。正在发生的事情的知情人越少,控制人们的行动就越容易,这就是为什么在一战时的***队参谋部可以毫不费力地大范围控制将被公众看到的东西,有多少人可以亲临现场去检验报道的准确性?

人们大都会长期生活在一个圈子中,从而形成自己的社交圈。在这个圈子中,人们按照这个社交范围的规则和准则从事自己的活动,与他人交往。由于存在着不同的地区、各种团体、各个民族聚居区、外国领地和社会等级,人们只能含糊地得知许多正在发生的事,他们仍生活在自己的小世界中,有着自己的事务,不了解较大的事件,阅读有限,且没有足够多的时间和注意力。

我们对事物的见解是由别人的报道和我们自己的想象拼合在一起的。对事物的认识,取决于我们所处的地位和观察习惯。即使所有的外部限制都不存在,我们对外部世界的见解又是否就是正确的呢?“多数情况下我们并不是先理解后定义,而是先定义后理解。”我们在一定的社会圈子里生活,必然会有这与这个圈子相吻合的社会角色和社会定位,自然地会形成相同的思维模式。在认识未知世界时,会倾向于按照我们自己的文化所给定的、我们所熟悉的方式去理解,这样的认识就存在了成见。理性的公众是不存在的,大众是一个充满了偏见和淡漠的群体。事实或真相,经历了这样一系列的渠道后,到达人们头脑中的已经是一个虚拟环境。成见在现实中是很难克服的,人们宁愿去相信“成见”中的事实,这样可以规避灾难,即便会有被欺骗的危险。

李普曼在著作的中间部分用很多篇幅在说两个字――“象征”。他指出最根深蒂固的成见是一种把人性简单化的倾向,我们通过某些个人成见去认识、解读一个名称,借助一种有形的象征,把人的特性归并到这些印象名称中去,这些形象化和人格化都是借助象征来完成的,人们的感情倾向于在象征下达成一致。谁抓住了这些能够将目前的公共感情包容起来的象征,谁就控制了制定公共***策的大多数机会。一种特定的象征如何能在特定的人们心中扎下根呢?

那就是由我们公认的权威人物,他们是把象征传达给人们的桥梁。我们赖以接触外部世界的那些人都是一些管理这个世界的人,我们对某些人产生了信任,他们充当了我们与几乎全部未知世界相联结的手段。“象征是一种工具,能够使民众借以在短时间内摆脱自身的惰性,摆脱犹豫或盲动,在复杂局势的曲折道路上被引导前进。”权威人物通过把一种象征与一个明确的行动,确切地说他们想要采取的行动联系起来,呈现给广大受众。共同意志就是这样被表达出来的。现实中,象征常会被那些企***得到权力去支配人们的少数人利用,尤其是***治家。公众舆论与公众的自主意识全然无关,它只不过是被制造出来的同意。所有的论述显示了,这样非理性的公众,根据这样的事实,依赖成见而成的思维,绝不可能是公正客观的舆论。

“任何时候我们都无法想象会有这样的前景:所有人都能清清楚楚地明白整个无形的环境,从而在全部***府事务上自发形成明确的公众舆论。”李普曼怎样去看待公众舆论,怎样为舆论寻找到希望呢?他说,人们一般都承认新闻报道是接触看不见的环境的主要手段,但是即使全世界所有的记者昼夜不停地工作,也不可能亲历世界上的每一件事。新闻机构不是制度的替代物,它把一个事件从暗处摆到明处再去照另一个,它使一种局势足够明了,以便大众做出决定。人们有着强烈的偏见和淡漠,对于重大问题索然无味却会热衷于一些鸡毛蒜皮,可是又必须在没有一幅这个世界的可靠画面的情况下采取行动,但却不可能超越自身的偏见去获取***像。

那么,解决问题的根本途径在于建立一个分析和记录系统基础上的社会团体,在于摒弃全能公民这一理论,在于分散决策权,在于通过可比记录和分析去协调决策。李普曼提出了“局内人”和“局外人”,前者指少数的决策者、管理者,有着对外部世界观察和探寻的条件;后者指没有时间和精力,缺少理性判断的能力的一般的公众;专家是可以为“局内人”提供决策建议的精通某一领域的专业人士。专家与决策者保持距离,并非亲自去制定决策,但又掌握真正的决策权,把他们赞成的决定传递出去。李普曼对公众舆论对民主起推动作用持质疑态度,因为民主只有在良好的公众舆论中才能形成,而依他的分析,这样的公众舆论环境和现状无法做到。

不可否认,李普曼的解决之道也存在着弊端。怎样去判定某个人是否是专家?标准是什么?怎样保证专家在提供意见的时候可以避免偏见?情报机构是否又会成为***府的又一个沉重的负担?在他的设想中,需要有这样一批经过专门训练的人,但是直到今天也不能够很清晰地看到这样的一个框架,不过已有的事实表明,不可见的环境是可以有效报道的。

不管怎样,现在有了一条出路,一条漫长但确实存在的出路。随着更多人力和物力的投入,减少虚拟环境和现实环境的差异将变得更加可能,到那时国家体制的运转将越来越多地依赖同意,而不是强制。李普曼在文末说到,恐怖虽然巨大,但不是无所不在。公众舆论将如何实现可能,是可以去做而且将能做到的事。他相信在以后的不断探索和研究中,我们将把公众舆论看得更清楚,而不再是深陷在偏见的漩涡里。

参考文献

①沃尔特・李普曼著,阎克文,江红译:《公众舆论》,上海世纪出版社,2006

②陈力丹:《舆论学――舆论导向研究》,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9

③胡钰:《新闻与舆论》,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1

④黄旦:《舆论:悬在虚空的大地?――李普曼阅读札记》,《新闻记者》,2005(11)

⑤姜红:《舆论如何是可能的?――读李普曼笔记》,《新闻记者》,2006(2)

⑥韦中华:《李普曼何以成为巨人?――读传》,《新闻记者》,2007(5)

(作者:安徽大学新闻传播学院研究生)

责编:叶水茂

转载请注明出处学文网 » 公众舆论如何“舆民之论”

学习

中国国际收支长期双顺差及首次逆差成因分析

阅读(18)

【摘要】当今世界上虽然有些国家出现过国际收支双顺差的状况,但都是相对短暂的。而中国的国际收支双顺差却在相当长的时间内呈现着居高不下的趋势,长期的国际收支双顺差的问题给中国经济发展带来了巨大的压力,制约着中国经济的长期持续发展

学习

T.S. 艾略特《荒原》中“荒原”的意象

阅读(23)

本文为您介绍T.S. 艾略特《荒原》中“荒原”的意象,内容包括艾略特荒原的荒原意识,荒原艾略特全文。本文通过对艾略特的《荒原》进行逐章分析,阐释了艾略特笔下的荒原原本是第一次世界大战后西方现代社会精神荒漠的写照。关键词:《荒原》

学习

古典诗词中的音乐意象

阅读(23)

意象,是融入了诗人主观情感的客观物象,这种物象具有特定的民族文化意蕴。在古典诗词中,不仅自然界的一草一木等视觉形象浸透着诗人的情感,而且一些古曲调、动物的鸣叫及自然声响等听觉形象也赋予了某种特定的文化内涵。如:古曲《霓裳》多表达

学习

传承经典文化 弘扬中华美德

阅读(19)

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包含着极为丰富的内容。千百年来,我们中华民族在自己的发展历程中,形成的传统美德深深熔铸在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之中。今天,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必须把弘扬和培育民

学习

日常生活中常见称呼

阅读(40)

在日常生活中,称呼应当亲切、自然、准确、合理,不可肆意为之,大而化之。1、对亲属的称呼(1)常规亲属,即与本人直接或间接拥有血缘关系者。在日常生活中,对亲属的称呼业已约定俗成,人所共知。例如,父亲的父亲应称为“祖父”,父亲的祖父应称为“曾祖

学习

雷抒雁,小草永远在歌唱

阅读(28)

认识诗人雷抒雁先生很晚,应是在他与我熟悉的马利大姐走到一起之后不久,算一算不到十年。在他生命的最后几年,每逢春节期间,总会找几位朋友相聚,喝得开心,聊得开心。看上去,他一点儿也不像身患癌症的人,朴实,乐观,爽朗,健谈。与雷抒雁先生虽然认识晚

学习

刑警队长与保定黑帮的较量

阅读(21)

2006年6月下旬,一个曾案惊中央的罪犯的名字和有关他的事情在河北保定市传得沸沸扬扬。有目击证人打电话告诉记者:11个月前,被保定市南市区法院一审以组织领导黑社会性质组织罪、寻衅滋事罪、敲诈勒索等五个罪名判刑16年的阜平县黑社会“一

学习

各国“第一女儿”嫁给谁

阅读(39)

泰国公主:为美国小伙舍弃王储之位乌汶叻公主出生在瑞士洛桑。是泰国国王普密蓬和诗丽吉王后的第一个孩子。她幼年在泰国接受教育,后到美国留学,先后在麻省理工学院和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读书。她的初恋就是在麻省理工学院学习时发生的,恋人是

学习

银行流动性风险管理

阅读(44)

本文为您介绍银行流动性风险管理,内容包括流动性风险管理存在问题,证券公司流动性风险管理。[摘要]流动性风险管理在商业银行经营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是世界各国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研究领域中的重点和难点之一。本文皆在对商业银行流动性

学习

少林易筋经内修功夫

阅读(43)

“归根复命”一语本出自道家老子著《道德经》,“胎息”一词也多见诸仙家丹功之法,然在《少林拳术精义》中“归根复命”却是少林绝学《易筋经》中的一段内修功夫,据少林师法巨子所传,谓少林自明以后,已由释宗而与道门相参贯,故禅门法诀中

学习

迟夙生:为律师争取空间

阅读(52)

本文为您介绍迟夙生:为律师争取空间,内容包括迟夙生律师事务所电话,迟夙生律师联系电话。北海之战是律师界背水一战,一旦战败,律师刑事辩护全线崩溃。8月4日,迟夙生一大早就匆匆赶往位于人民大会堂西路的全国人大法工委办公室,在见到立法委

学习

女性如何改善假性皱纹

阅读(34)

很多女性看到自己脸上出现皱纹时都觉得特别恐怖,尤其是还未到三十的女性。其实,长了皱纹并不是什么大不了的事情,皱纹也分为真性皱纹与假性皱纹两种。真性皱纹纠正起来比较有难度。而假性皱纹如果纠正得当的话。是完全可以消除的。所以,女性

学习

直观中国蓝光标准CBHD的专利分布

阅读(29)

摘要:本文在整理国际及国内蓝光高清光盘技术发展的基础上,对中国蓝光高清光盘(CBHD)标准中物理格式部分的专利布局进行梳理,以协助国内光盘企业及研究机构推广CBHD的发展,降低产品上市后的风险。关键词:CBHD;蓝光;高清;专利分布Observin

学习

失落的大陆

阅读(37)

本文为您介绍失落的大陆,内容包括失落的大陆全文番外,失落的大陆全文免费阅读。大海对人类来说,永远都显得那么神秘,充满巨大的诱惑和无限的遐想、还有恐怖……在所有远古流传下来的奥秘中,最吸引人的,是那些关于消失了的陆地的传说。这些传

学习

议论文阅读之论证方法

阅读(57)

本文为您介绍议论文阅读之论证方法,内容包括议论文论证方法有几种,议论文的论证思路答题步骤。【引言】

学习

面向公众的服务网格

阅读(50)

本文为您介绍面向公众的服务网格,内容包括微服务网格是什么意思,微服务网格。一般来说网格可以分为三个阶段:企业网格、企业、部门间的协作网格和基于互联网的、面向大众的服务网格,而大众服务网格的实现则有赖于面向服务的网格技术和体

学习

弱传播视角下网暴事件舆论现象分析

阅读(1235)

本文为您介绍弱传播视角下网暴事件舆论现象分析,内容包括舆论事件的传播规律,弱传播舆论分析。摘要:大众传播时代,针对女性公众人物的网暴行为时有出现,而在情胜于理的舆论场中,女性公众人物作为网暴受害者很难全身而退。文章基于弱传播理论

学习

提高舆论引导能力的着力点

阅读(24)

本文为您介绍提高舆论引导能力的着力点,内容包括完善坚持正确导向的舆论工作机制,在新形势下坚持正确舆论导向。着力点之一:提高核心竞争力

学习

公众人物的类型划分

阅读(51)

本文为您介绍公众人物的类型划分,内容包括公众人物怎么划分,公众人物隐私权案例分析。从范志毅案在我国司法案例中首次确认原告“公众人物”身份,到杨丽娟案中一审法院认定的“公众新闻人物”、二审中首次使用“自愿性公众人物”这一概念

学习

读李普曼《舆论学》

阅读(36)

本文为您介绍读李普曼《舆论学》,内容包括李普曼的舆论学摘抄,李普曼舆论学读书报告。沃尔特·李普曼(WalterLippmann,1889—1974)是德国犹太人的第二代后裔,生于美国纽约,曾在哈佛大学上学,当时受马克思主义的影响成为一名社会主义者,并与他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