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西厢记》是我国戏曲文学的巅峰之作,代表了我国戏曲唱本的高超艺术。这部戏曲的经典之处在于唱本语言的凝练与优美,唱本语言融合、提炼了我国古典众多优秀诗歌的佳句,并进行加工创作,最终形成了《西厢记》唱本中华美而自然的唱词和意境,达到了雅俗共赏的艺术效果。本文将以《西厢记》的唱词为核心,具体分析其使用的古典诗词名句,从而领会剧作者的独具匠心。
关键词:《西厢记》戏曲文学 唱词 古典诗词 运用
唐宋时期是我国诗词发展的高峰时期,创作了大量的脍炙人口的诗词,而进入元代之后,我国则迎来了戏曲文学创作的高峰期。元代的戏曲文学是以“曲”这种特殊抒情性文学题材为重要标志发展起来的。所以,元代戏曲文学的创作必然会受到唐诗宋词的深刻影响。《西厢记》是元代戏曲文学的重要代表之作,作者王实甫受传统文化的影响,在创作唱词的过程中选用和提炼了众多的优秀古典诗词,融合自己的语言风格,最终呈现给我们一幅华美自然的大画卷,唱词自身融文学和情感于一体,形成了融情于景、借物抒情、雅俗共赏的效果。
一、对古典诗词的多角度、全方位的化用
在《西厢记》的旁白和唱词中,我们会无时无刻地看到古典诗词的影子,对于古典诗词的化用和提炼,作者达到了登峰造极的程度,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提炼和化用古典诗词,写人抒情,烘托、衬托无处不在
王实甫凭借着自己深厚的文化底蕴,对于前任的古典诗词进行提炼和化用,重在刻画人物形象,烘托气氛,描摹人物内心活动上。《西厢记》中提炼和化用古典诗词的地方多达20余处,成为了唱词中的一大特色。例如:剧中描写张生和莺莺在佛殿邂逅的时候,对莺莺的倾国倾城之貌这样描写道:“宜嗔宜喜春风面”这句话就是作者化用了宋代杨无咎《生查子》中:“妖娆百种宜,总在春风面。含笑又和嗔,莫作丹青观”的一句描写。又如,作者用了大幅度的篇幅刻画九曲黄河的汹涌澎湃的气势,这不仅使我们想起了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中那“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的豪放激腈的气魄。
(二)对于古典诗词的提炼和化用形式多种多样、不拘一格
王实甫为了创作《西厢记》,对于古典诗词的提炼和运用花了大量的心血,这样才促进了古诗词和《西厢记》的完美结合。
第一,对于古诗词直接引用。为了能够可以更清晰、直接地传达出戏曲的意思,作者就采用了直接引用的办法,比如在《寺警》一折中为了生动形象地刻画莺莺的失望惆怅,满心委屈的细腻心理,作者就直接引用了《鹧鸪天》(秦观)中的“雨打梨花深闭门”来凸显和刻画。
第二,咬文嚼字化古诗,意境深远表新情。在《后候》这段中,张生和崔莺莺的越墙约会却讨了没趣,丫鬟红娘替小姐偷偷送药入房促使再次幽会约定。对此,红娘打趣张生唱到:“果若你有心,他有心,昨宵个秋千院宇夜深沉。花有阴,月有阴,便该春宵一刻抵千金,何须又诗对会家吟?”如果我们仔细回味就会发现,这段唱词其实改编自宋代诗人苏轼的《春夜》:“春宵一刻抵千金,花有清香月有阴。歌管楼台声细细,秋千院宇夜沉沉。”为了突出约会场所的幽静和偏僻,王实甫将原诗句中的“沉沉”二字改成了“深沉”,从心理上更加突出了约会地点的清寂,完全是属于两个人的世界。“花有清香”从嗅觉上更加深刻地刻画了地方的幽静,而最经典的改动算是“花有阴,月有阴”一句,牡丹花影下,朦胧月色中,正是俊男才女约会的好时机,也更加强调了约会地点的隐蔽性。虽然是对原诗几个字的改动,可是却使原来诗文的意境更加深远,曲文也更加对仗工整,营造了一曲意味深远的画卷,颇具匠心。
最后,运用传统文学意象,表达词曲主题。例如:“杜鹃”是我国文人骚客写作时经常运用的一个意象,基于杜鹃嘴角鲜红的特征,被赋予了杜鹃啼血的形象,表达了女人哀怨、思归的文学意味,《西厢记》中也运用了“杜鹃”的形象去深化主题。最为明显的是《西厢记》中《惊艳》一折老妇人的唱词:“夫主京师禄命终,子母孤孀途路穷,旅榇在梵王宫。盼不到博陵旧冢,血泪洒,杜鹃红。”唱词中老妇人用“杜鹃”传达出自己的苦愁心情,深化了意境的伤感色彩,语言的感染力则力透纸背。此外,王实甫还在《西厢记》的唱词中多次用到了“倚栏”、“楼高”等传统的文化意象。在“逍遥乐”中莺莺压抑不住对张生的思念之情:“曾经消瘦,每遍由闲,这番最陡。何处忘忧,看时节独上妆楼,手卷珠帘上玉钩。空目断山明水秀;见苍烟迷树,衰草连天,野渡横舟。”《西厢记》唱词中“思妇”的形象到处可见,绽放着语言的魅力,造就了独特的爱情意境。
二、《西厢记》唱词中的民间口语和古典诗词的完美结合
戏曲文学主要是通过对舞台上人物形象的塑造来直接感动观众的综合艺术,这就要求戏曲文学的语言既要符合人物形象又要满足不同层次观众的审美要求。《西厢记》不仅对古典诗词进行了完美的提炼和化用,同时对民间口语进行了充分地整理和运用,使得整体上达到了华美自然和雅俗共赏的效果。比如崔莺莺在《捷报》这一折中得知张生金榜题名后,有说到这样一句话:“到如今悔教夫婿觅封侯!”其中“到如今”是我们日常生活中的口语,与“悔教夫婿觅封侯”(王昌龄《闺怨》)遥相呼应,完美结合,表现了淡泊名利的莺莺真切盼望张生早日归来的那种着急心情;再如张生在《惊艳》一折中,行路到了蒲津的时候,看见那气势汹涌的黄河,感慨道:“疑是银河落九天,高源云外悬。”其实语言改编来自原句“疑是银河落九天”(李白《望庐山瀑布》),改变后的语言明白如话,生动形象地描绘出了黄河汹涌澎湃的气势;又如张生在《闹斋》一折中与莺莺四目相望,默默传情,而此时“响当当云板敲,行者又嚎,沙弥又哨”,在情人相会的场景中因为这句巧妙地化用而立刻变得骚动不安起来。张生不禁埋怨道:“你有心争似无心好,我有情早被无情恼。”这句又巧妙地化用了诗句“笑渐不闻声渐悄,多情总被无情恼”(苏轼《蝶恋花》),生动形象、准确传神地刻画了张生对莺莺的思念之情和对周围喧嚣环境的不情愿。
三、灵活运用古典诗词,刻画人物生动形象
一部成功的戏曲作品的灵魂在于成功塑造的人物形象。古典诗词的提炼与运用对于《西厢记》中人物形象的塑造起到了重要作用。红娘是《西厢记》中塑造的人物形象之一。红娘在《请宴》一折中,奉老妇人的命令去找张生前来,张生却因为没有聘礼而心生郁闷,红娘借机宽慰张生道:“聘不见争,亲立便成,新婚燕尔天教定。你生成是一双跨凤乘鸾客,怕他不卧看牵牛织女星?”这一句化用了爱情名句“天阶夜色凉如水,卧看牵牛织女星。”(杜牧《秋夕》),红娘借牛郎织女的爱情来宽慰张生,红娘的“怕他不”三个字表现了红娘对张生和莺莺的爱情的支持。即便是老夫人由于爱富嫌贫而小瞧张生,但在红娘心里依旧怀着对张生能够在危急时刻挺身而出,救回全寺人生命的壮举的钦佩和感激之情。正是基于这样的心情,所以红娘一直帮助张生和莺莺,极力促成他们之间的婚事,表现出红娘正义、热心肠的一面。
王实甫善于提炼和化用古典诗词中的意象来刻画、衬托人物内心的细腻、微妙的情感世界,从而烘托和映衬全曲中感人至深的爱情故事。“可正是人值残春蒲郡东,门掩重关萧寺中;花落水流红,闲愁万种,无语怨东风。”《惊艳》一折中这几句运用了“落花”,“流水”等意象,在唐诗宋词中“落花”,“流水”都是苦闷惆怅的象征。比如“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李煜《浪淘沙》)和“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晏殊《浣溪纱》)等都借用“流水落花”的意象表现出对时光飞逝,年华易老的惋惜。“流水落花”不仅附带着传统文化含义,还传达出被幽闭在深闺大院中怀春小姐的苦闷惆怅的心情。而“无语怨东风”又化用了“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欧阳修《蝶恋花》)和“莫怨东风当自嗟”(王介甫(明妃曲)二首》)这二句名句。莺莺是封建社会的大家闺秀,只能将自己的苦闷和不满深藏在心中,“无语怨东风”表现了莺莺对“春情”的不满之情及对父母包办婚姻的无奈和呐喊。
《西厢记》中最精彩也是最脍炙人口的一部分当属《长亭送别》,其中人物的心理活动的描写也是最精彩的。莺莺在送别张生的《哭宴》一折中唱到:“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莺莺怀着离别愁绪前往长亭为张生送别,通过自己对前往长亭途中的所见景物的描写使我们看到莺莺伤感落魄的心境:远望天空中乌云密布,近看满地黄花堆积,西风急而冷地袭来,北方的大雁正加快脚步向南方飞去,而“晓来”二字更是生动传神地表达出莺莺不能自持的伤感之情,给客观景物增添了强烈的主观色彩。与此同时,曲词的空间构成也是很丰富的,红色的霜林成了情人离别的眼泪,寓意强烈而深远,全文虽不见一个“红”字,但却字字见血,这种环境更加衬托出莺莺内心的离别愁绪和无可奈何的伤感。因此,王实甫对古典诗词的提炼和灵活化用对于《西厢记》中人物形象的塑造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四、结语
明朝的朱权在《太和正音谱・古今群英乐府格势》一书中曾对王实甫的语言风格做了如下的高度评价:“王实甫之词如花间美人。铺叙委婉,深得骚人之趣。极有佳句,若玉环之出浴华清,绿珠之采莲洛浦。”王实甫的《西厢记》凭借着通俗易懂但又不失高雅的文字,刻画了一幅幅情人离别依依的爱情画卷,凄婉动人,这全赖于作者把古典诗词和民间口语在唱本中的融合贯通。
转载请注明出处学文网 » 看《西厢记》唱词中的古典诗词的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