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品流通篇1
一
在交通设施建设中,全国主要路、河、桥,由***府投资建设。***府把修建路、河、桥,作为各级官员的职责,顺治元年、雍正三、七、八、十三年、乾隆十五、十六、二十六、二十九、四十一、四十五、五十五年、嘉庆四年,分别下达修理、维护的谕令。【2】(卷932《工部·桥道》)道光八年重申:“各省要路桥梁,间有损坏者,地方官查勘应修之处,详报督抚奏明修理。”【3】(卷146,道光八年十一月乙巳,P.242)由于当时所建道路多为土路,修理起来较容易,各地官员大都能较好地完成。“惟良有司知道路、桥梁,皆王***之大,以时加意,无令病涉,庶有济焉。”【4】(卷19,《津梁》)康熙十四年,黄梅县受到洪水灾害,道路被损坏。知县李成林向黄州府申请修路,获得批准。府下拨银谷,李成林同县丞楼自新“分头督率,惨淡经营,仍捐赀,并设法募助,四阅月,工乃告成。”此役“共雇募人工四万有余,约工价一千二百两有零”。为使官道无坑陷之患,李成林采用以工代赈的办法,令民“运沙一斗,给粮一升”,不到一月,百里官道铺沙完毕。李成林得到***府奖励,纪功一次。【5】河道的疏挖,在道光年间是十分繁重的工程,当时黄河经常泛滥,堵塞运河、淮河,严重影响了***漕运,商品流通的运道,以及农业生产。“近年例拨岁修抢修银两外,复有另案工程名目。自道光元年以来,每年约共需银五、六百万余两。昨南河请拨修堤建坝等项工需一百二十九万两。又系另案外所添之另案。而前此高堰石工,以及黄河挑工耗费,又不下一千余万之多。”【3】(卷145,道光八年十月乙未,P.226~227)
各地区的道、河、桥则基本上是民间(包括官员以个人名义的捐助)捐资修建。民间修路的方式多种多样,有“公买义路”;“捐地为往来通衢”;【6】(卷之10,《人物》)或捐廉、捐银修筑,并在道路旁边设有茶亭、路灯等设施。【7】(康熙五十七年七月十三日贵州巡抚黄国材奏,7辑,P.390)【8】(卷11,《风俗志》)以陕西省桥梁为例,雍正时期共修建30座,其中官建只有一座。知县等各类官员修建的有11座,这中间可能包括官员用公款建筑,即***府出资的情况。即使把11座桥梁都算作***府出资,在全部桥梁中也不占多数。而民间投资自建、修建的桥梁占绝大多数。【9】(卷16~17,《关梁一~关梁二》)“与明代相比,清代民间捐修的数量明显增多。”“民间捐资恐怕已成为地方交通事业的主要力量。”【1】在各地方志中,普遍反映出这种情况,有的占该地区总数的一半以上。②
***府规定在各地的河流沿岸设立渡船,“以渡南北往来文报、差使”,史书称为官渡。渡船、渡夫、修船经费由地方***府支付,如有损坏,也由地方***府修补。乾隆“六年,更造一次,由司库给领银一百六十余两。嘉庆十八年,改由阳曲等十县摊捐。”【10】(卷39,《工制·水利五·通省官渡处所》)民间捐建的渡船,在一些地方志中称为“义渡”。四川万县“湖滩上义渡,乾隆初年张灿若募设。”“黄连咀、陈家坝、担子坝三处义渡,嘉庆年间陈大方、大中、杨学儒等捐设,历数十年就废。道光年间陈光烈、光***等,倡募置业,三渡复兴。”【11】(卷12,《地理志·义局》)因此官渡、义渡均不收渡钱。江西“至渡钱一项,除向系官渡、义渡不取钱文者仍照旧外,其余民渡,凡内河小港准取钱一文。”【12】(卷1,《渡船条规》)乾隆八年湖南也规定:“官渡渡夫不许需索钱文、米谷,民渡小船亦不许多勒渡钱。”【13】(卷2,《兵律·关津》,《江河渡口无论官渡、民渡,不许冒险多载。凡遇空手过渡,每人止许取钱一文,挑负货物、行李,每人取钱二文,多索从重治罪,刊刻禁约,竖立渡口》)对民营渡船,***府限定渡价、载人量,进行管理。从目前笔者见到的史料看,广东的情况与大部分省不同。广东全省的渡船,都向乘客收钱,***府向渡户收取渡饷。乾隆时详定章程:“各府州县所属地方,设立渡船。……征收渡租谷,咨报充饷。如有应设之处,先由该管州县勘明该地方实在情形通详,候奉批准。示召年力壮健,熟识风色、水性之人,承充渡户。一面取具供结,并铺户、渡邻保结。由州县加结申府,转缴藩司详院,饬府给帖开摆。不准一人兼承数支,网收渔利,及霸埠批租,私顶私摆情弊。”【14】(卷3,《户例下·税饷·各省渡饷》)有时也让附近村民摊纳,如靛行渡,“昔被豪右占踞。雍正元年,奉抚宪禁革,勒石永为官渡。其渡饷,归附近乡村摊纳。”【4】(卷19,《津梁》)
在交易设施建设中,设置市场进行交易,需要征收一定的商业税,因此城镇市场多为***府设置。集市也以***府设立为主,民间捐助设立为辅。各地乡村中的集市,有部分是前代遗留下来的,也有相当部分是清代建立的,大概是先有民间自然形成的交易市场,后由地方***府承认,并对其进行管理,征收商品交易税。也有由***府强制官员捐资建立的集市,这类集市应视为***府行为。但与修建路、桥等设施不同,如果集市只占地而没有店铺等设施,也就不需要投资了,“在北方,村镇的定期市都是在道路上,或者和道路相连的广场上举行,为此特别建筑房屋,似乎都是没有的。”【15】(第3卷,P.96)“北方市集各有定期,边境之人络绎趋赴,各赁坐地,陈货于左右,交易者权其值而与之。”【16】(卷之1,《地舆志·集市》)
民间自行设立,或者由某人捐资购地设立的集市,被一些地方志称为“义集”、“义市”,但这些义集、义市并非全都是民间的捐助行为,也有地方***府的***行为。③民间设立集市,有一人、一姓独自设立的,广东四会县牛皮墟,乾隆四年由“邑人龙彬业创设”。【17】(编2下,《墟市》)道光年间揭阳永兴市,由“桐坑乡林姓辟建”。京溪园墟由“长滩乡陈姓辟建”。下乡市由“林姓乡人建”。【18】(《实业志》6)也有一族人同共设置的,据《邹氏族谱》记载:“乾隆戊戌岁之十一月十八日始议,一唱百和,众心一齐,而十九日即起一墟,赴集如云。”“胜公子孙曾侄孙礼崇公子孙御祖”,“为本乡之水口新起公平墟,老少欢悦,但各齐心踊跃,各出自己粮田以作墟场,其建造店宇并小庄,皆照八股均派。”嘉庆七年又规定,“各人自造之店屋,各人自己递纳地租交众,及小庄租钱交众。”【19】还有居民共建的,琼山县永都市,“乾隆初年由永都西堡十七村居民,购地创建。”会文新市,“道光七年坡口屯、徐家屯、圣鹿都公建”。【20】(卷5,《建置志六·市》)民间设置市场要经过县、府两级***府的批准,“场市例不许轻设,如果该处为乡民贸易之要地,自应该约地方人等公同报勘”。【21】(P.201)如果民间设市取利,则属违法,***府禁止这类行为。【22】(雍正七年十二月初八日刘师恕奏,15辑,P.258~259)
货栈、铺房,基本上没有***府无偿投资建设的,地方***府作为经营者,或建铺房出租;或出租土地供民间建铺房。“查得张家口堡旧有市圈房屋,商贾贸易其中,岁征课银向供抚赏,于是檄行道臣程绍孔备查。该堡原额官房一百九间半,除披塌外,现在房一百四间半,每间岁该课银陆两,共银六百二十七两,见今催征。”【23】(顺治二年六月二十八日冯圣兆揭帖,A2,B1009)乾隆年间,巴县有租官地置铺房,缴纳地租状纸四张。某人租“官基空地,进深一丈,自置铺房,每年纳地租银陆两叁钱”余,按季缴纳。【24】(P.295~296)
民间出租铺面房屋,属于经营性,如乾隆二十八年,巴县城内临江出租铺面房四十一间,租银七百三十七两五钱;通远坊出租铺面房四十四间,租银一千零二十九两九钱;洪崖坊三十间,租银六百八十八两二钱;定远坊二十八间,租银七百九十二两四钱;临江厢二十二间,租银二百五十四两一钱;定远厢九间,租银三百零六两四钱。【24】(P.316~318)也有民间捐助的铺房。“齐齐哈尔官房二十间,墨尔根官房二十间,皆康熙雍正间兵力捐建,商贩僦居称便。”【25】(第1帙,上,西清《黑龙江外纪》)此外,还有亭、廊等作为交易用的建筑。广东顺德县悦来墟,“康熙四十七年,里人陈德送出己地建廊。”【26】(卷5,《建置略二·墟市》)乾隆初吴启贤在琼山县雷虎市,捐地“并建约亭。”【27】(卷5,《建置六·市》)嘉庆七年,南海县九江“填塘建亭,摆卖丝斤。”【28】(卷13,《建置略五·墟市》)。
旅店的开设,主要是民间的经营行为,捐助的情况很少见。***府对京师开设旅店的地点有严格限制,“奴才看得,九门之内地方,甚为綦重,且外紫禁地方,所关更加綦重,因天下各省之人来者甚多,于外紫禁城内外地方开下榻之店房者皆有。开店之人一心***利,不计善恶,只要见钱,即准留居,遂不辨不肖行恶之人,风气甚劣。奴才愚以为,凡人随意栖止,似属无益,且九门外关厢之地开店者甚多。内外相距又不远,若外紫禁城内外店房皆予查禁,闲荡之人、零星商贩皆令于城外店房下榻,则城内风气似可改观,且良恶之人亦不可妄加栖止。”【29】(康熙五十四年五月初六日赖温奏请查禁店房以端城内之风折,P.1008)
在保安设施建设中,地方***府设置巡船、巡役,保护往来行旅的安全。雍正十年,清***府命各省在“江河中流要处,一例设立巡船,官兵往来游巡。……遇有盗案,照海洋行船被劫例议处。”【2】(卷632,《兵部·绿营处分例》)乾隆时期规定,商人可以雇巡役,巡役由州县管束,并添给鸟***。“巡役工食仍照例听该商给发”。【30】(《户例》乾隆17年)商人“雇募巡役,携带鸟***”,随行保护。【31】(卷200,乾隆八年九月甲午,P.571)乾隆年间,江西“赣河一带塘汛亦已设有巡船,为卫护商船。”【32】(卷14,《文檄》,《禁乘危抢货檄》乾隆七年八月)湖南在沿河各属设立巡船,“大州县捐备小船四只,中小州县捐备小船二只。各派干捕二名。……水手、捕役饭工之费,令于州县自理词讼充公项内拨给。如有不敷,自行捐给。”【13】(卷8,《兵律·关津》,《近河各州县设立巡船分地拨役巡缉各章程》;卷4,《兵律·关津》,《衡耒交界河路设卡拨役巡查》,《郴属河道设立卡房拨役巡查》)嘉庆四年浙江订立“酌拟兵船乘便护送商船,以免盗劫”的章程,地方***府“出示晓谕,如有商船由乍浦、宁波出口,赴温、台一带销售者,即在各海口会齐,随同定海兵船南至海门收口。再俟黄岩兵船往南巡捕,随带至温州。其有欲赴闽省者,即由温州兵船送至北关山,俟闽省舟师巡哨至彼随同前往。南来者亦候过北兵船相随同行。”【33】(卷7,《臬***》,《浙省办理海口营务缉捕各条章程》;卷8,《臬***》,《缉捕章程》道光元年)道光四年,“孙玉庭等奏,酌设卡巡一折。江苏淮徐等属由桃源至邳宿一带,通京湖路,多系旷野荒郊,自应择要设卡巡防,以安行旅。”上谕“著照该督所请,(委员派兵巡防)……所有弁兵薪水等项之用,均准于骆马湖充公租息款内照数动给。”【3】(卷65,道光四年二月辛酉,P.33)。巡船大部分由地方***府强制各基层官员捐俸设置,应该看成是***府行为。巡役的雇用和保镖,主要由民间的经营。官民自愿捐助的情况很少。
航行标志由官员、民间捐资建设的较多,在一些河段,还有少量滩师、梢公营业。救生桩、救生船,多由***府出资建立,民间捐建的也有,唯独没有***府或民间建造救生船取利的情况。乾隆四十年,在长江三峡江岸,忠州刺吏甘隆滨,沉铁治滩,并在折桅滩南岸的崖璧上,凿刻了“对我来”三个大字,导引舟船过滩。【34】(卷之1,《地舆志·山川》)乾隆五十六年,清***府谕令“各省州县刊刻新旧险滩名目,在两岸插立标记,俾免冒险行走,以昭慎重。”【35】(卷1,《地舆志·险隘》;卷8,《***典志·救济》)早在康熙年间,长江三峡所在的归州就设立了救生船,“康熙丙辰年分巡道李会生、知州邱天英设立……每处觅水手六名。每遇覆溺全活甚多。后又添……,水手工价照给。”【35】(卷8,《***典志·救济》)江西也设了救生船,“星子县康熙二十二年捐置田租,”供给水手、舵工工食,不敷“公项动支”。“雍正六年间议详,所有救生船水手、船头等工食,并添置家伙,与遇修造船只、奖赏闰银,……与南康府同知巡湖哨船水手工食,并各船所需铜锣、鸟***、火药等项,请于解司地租银内拨给。……按年将支过银数造册报销。”乾隆时在“江湖最险之处添设救生船一十三只,其旧有船只,一并改造,于司库公项内动置。”【12】(卷1,《救生船条规》后《附载工食奖赏修造等银两运用支销款项》)雍正十三年,***府谕令四川省在奉节等县,“各设救生船”。【2】(卷939,《工部·船***》)同年湖南湘阴、巴陵、华容三县公款设立救生船,对所募舵工、水手,“动支三分公项银两,按季给发工食。”如果他们救出落水人,地方官就进行“捐赏”,如果不实力抢救就被处罚。【13】(卷2,《兵律·关津》,《设立救生船只》)乾隆元年***府又令四川设立救生船,“以防商民意外之虞。其所需经费准于正项内报销。务令该地方官实力奉行,毋得草率塞责。”【31】(卷30,乾隆元年十一月丙申,P.617)四年谕令南方各省设立救生船,“南方号称水乡,长江大湖,洪涛巨浸,每遇风浪骤发,人力难施,向有设立救生船之处,每年颇多救济。但恐经费不足,则为数无多,而稽查未周,则为善不力。”并“永远遵行”。【31】(卷90,乾隆四年四月乙酉,P.391)北方山西河津县禹门渡、陕西韩城紫阳两县、甘肃的一些县也都设立了救生船。【2】(卷939,《工部·船***》)
总之,清代前期的商品流通基础设施是***府与民间共同投资建设的。以下的实例说明了这一点。四川忠州神溪渡,在州城西南岸,为州与外部联系的大道。“神溪渡乃一郡之通津也。向有渡船,悉民间私置,各占日期,既需索行人于当下,复指派升斗于秋成。且或去或来,任其自便,渡者苦于守候,非一日矣。”“渡船皆系附近居民造设,以博蝇头,重载多装,不能早晚时济。”为了改变这种状况,人们响应刺史的号召,捐资建立义渡。“南北两岸各泊船一只,每船用夫一名,常川守候。当令其丰衣足食,得专司其事。”渡船与渡夫的经费来源,用共同捐资的二百千钱买田,每年租谷九石来支付;另一方面州***府“又拨花林驿官基一所,每年有课银四两二钱。查废寺田地两分,每年租谷七石,共收租谷十六石,课银四两二钱,以此分给两岸渡夫。”义渡建立之后,州***府认识到,“尚如概禁民间小船,则义渡居奇,亦必肆行勒索。是未收其利而转受其害。”于是规定管理章程:“令义渡停泊两岸,往来渡者不得过八人,载一牛马,即减去二人,不许分文需索,亦不许拥挤迟延。或此船装载不了,暂候彼船再渡,以防不虞之虑。”对民间经营性小渡船,并不禁止,但规定:“止许每人索钱一文,每船载人二、三。如小船多索,许义渡扭禀,义渡违禁亦许小船告官,立法无弊,可垂永远。”【34】(卷之1,《舆地志·山川》,《张凤诰神溪渡义田记》乾隆十五年)二
如上所述,对商品流通基础设施建设投入的主体是***府和民间。***府投资的目的,首先是为了国家***治、***事、财***的需要。其次是稳定社会,减少和避免民间冲突。如地方***府对市场设立的地点十分关注,民间申请建立市场,地方***府核查实情,给予批准。若因设立市场而发生争端时,***府就不批准了。【15】(第3卷,P.98)这说明地方***府是把安定社会放在首位,发展商品经济在其次。当然有时亦有为商贾、行旅服务的目的,但是应该说其在***府整体目标中占极其次要的地位。康熙四十三年,山西汾河淤滞,只可纤行小船通行。皇帝上谕:“若疏浚河道,则于商贾、民人有益。”于是,山西巡抚噶礼遵命勘查河道,疏通淤滞,并“照习行湖广省、四川、辰州等河浅滩之鳅船、马羊船式样造小船,复行验试,必令通行。”【29】(康熙四十三年四月十八日山西巡抚噶礼奏报小船已经制造完毕折,P.334)如果说***府在为商品流通服务的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制订了某些***策,并投资进行建筑、维护、管理的话,其目的很难说就是为商品流通,为民众利益提供服务。
然而,从实际情况看,***府投资的结果是建设、修筑了路、河、桥、救生等设施,这些设施无论什么人都可以利用,自然也起到为商品流通服务的作用,所以又不能说***府没有对商品流通基础设施建设投资,尽管其没有为民众提供服务的意识。在清代,中央集权是国家***权的形式,专制体制是国家***权的本质。***府则是专制体制下执行权力的机构。清代的***府以皇帝为首,由朝廷中央各部大臣、及各地方官员组成,行使国家权力,其职能是巩固清王朝的统治,维护社会秩序与安定。***府为了达到***治、***事、财***目的,制订制度,提出***策,进行建筑,维修管理,都很难离开经济。尤其一些***策落实的结果,则体现在经济方面。***府的各种职能又是相互关联的,经济作用很难与***治、社会和***事作用分开。这些基础设施无论为了什么目的都是需要建设的,不然,***府就无法达到其巩固统治,维护社会稳定的目标。因此,***府在这方面的***策、具体建设与管理,就是很自然的事情了。例如:渡船服务供不应求,私人垄断局面时有发生,多数地方***府根据实际情况,采取***服务、私人捐助和民间经营的方式。这些地方***府行使公共服务和管理职能,不仅为商人经营活动创造一个相对有利的环境,而且还可以使社会各个阶层人都能得到服务,缩小不同人群收入所存在的差距,以达到社会安定的作用。
清代前期的***府在为商品流通服务的基础设施建设中,尽管扮演了比较重要的角色,但是许多设施都不是由***府独家提供的。***府对治理河道的投入比较大,“估计康熙年间正常的河工费用支出,每年总有一二百万两。”乾隆三十一年河工岁修银380000两。【36】据汤象龙统计,清代前期的四种河工费用支出每年在320万两左右。【37】(P.187~230)另据百濑弘研究表明,***府对水利投资占财***的十分之一。【38】(P.743~846)应该说,治河经费还不能完全算作是***府为商品流通服务设施的投资,因为治河也在农业方面起到一定作用。而且这个统计也不能完全反映各级***府在这方面的开支,因为一些地方***府支出的经费,是强制基层官员从俸禄中捐出的,并没有统计在内。应该说,***府在为商品流通服务的基础设施建设方面的投资是不够的,因为专制体制下的***府为了达到其统治目的,形成了为自己服务的资源配置,这是专制体制下***府管理经济的一个重要特点,从而使***府的某些制度产生缺陷,使社会资源配置产生浪费。例如:各地方渡船制度不统一。应该说,在地方***府财***有困难的情况下,完全实行官渡船免费制,可能难以做到,对乘者合理收费也属正当。然而,广东***府对渡户收取渡饷的做法,从制度上看,就是地方***府介入经营领域,在为自己谋取利益的同时,也为官员贪污创造了条件。(这里涉及到制度问题,将专题论述。)
从民间投入来看,人们的目的各种各样,有的为追求利润,建筑一些设施赢利,如民间出租铺面房,自造渡船,开设旅店经营取利,这种行为主要受市场机制的控制和影响。有的是为了作善事,得好名,或得到特殊好处等潜在利益,因为地方***府会为其树碑立传,留名青史。然而,应该看到的是,那些自愿捐资的人们多少会受到被***府倡导的社会主流思潮的影响,这就是儒家学说。儒家学说强调的道德基础是“仁”和“义”。“仁者爱人”,即以善之伦理道德,处理人际关系、社会事物。“克己复礼为仁”,要求人们克制自己的私利私欲行为,以达到仁的境界。在当时的中国,儒家、佛教、道教(也有一些佛教僧人、道教人士进行捐助活动),这些意识形态伦理道德的精神价值观,规范了人们的行为,使一部分官员、士绅、富商、宗教人士,比较忠于这种伦理观念,甚至达到了信仰的程度,以此为标准进行道德自律,把捐资、捐助看成是完善个人道德,达到“仁”、“义”最高精神境界的一种行为。因此,无论人们为了个人利益,投入资金的动机有多么不同,而他们捐助的结果是建设或修筑了路、河、桥、船、集市、货栈、铺房、旅店、航行标志、救生船等各种基础设施,而这些设施无疑又为商品流通提供了服务。所以在这里没有必要过多看重人们的动机,他们捐资、捐助的过程与结果应该比其目的更重要。个人捐资,是个人收入的转移,是个人从自己腰包里拿出一部分收入,进行社会的第三次分配,又是一种社会资源的再配置。这种普遍性的官民捐资、捐助情况,应该属于诺思提到的意识形态作用,它“是使社会稳定、经济制度富有活力的粘合剂。”【39】(P.48)可见,意识形态并非仅仅能起到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的反作用,而且它还有直接推动经济增长,合理配置社会资源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徐建青.清前期的公共事业经费【J】,中国经济史研究,1993,(4):118~132。
【2】钦定大清会典事例【Z】,商务印书馆,光绪34年(1908)。
【3】清宣宗实录【Z】,中华书局,1986年。
【4】(清)周硕勋纂修.潮州府志【Z】,康基田增刻本,乾隆27年(1762)。
【5】柏桦.从“令梅治状”看康熙年间的县***【J】,史学集刊,1997,(1):19~27。
【6】(清)厉秀芳纂修.武城县志续编【Z】,道光21年(1841)刻本。
【7】宫中档康熙朝奏折【Z】台湾:国立故宫博物院,民国六十五年(1976)。
【8】(清)札隆阿等修,程卓樑等纂.宜黄县志【Z】,道光5年刻本,台湾:台北成文出版社1970年3月影印本。
【9】(清)刘於义等修,沈青崖纂.陕西通志【Z】,雍正13年(1735)刻本。
【10】(清)安颐总纂.晋***辑要【Z】,光绪13年(1887)本。
【11】(清)张琴修,范泰衡等纂.增修万县志【Z】,同治5年(1866)刻本,万川书院藏版。
【12】西江***要【Z】,江西:布***司藏本。
【13】湖南省例成案【Z】,日本:东京大学东洋文化研究所藏本,据缩微卷还原本。
【14】粤东省例新纂【Z】,广东:藩署藏版,道光26年(1846)。
【15】(日)加藤繁.中国经济史考证【M】,北京:商务印书馆,1973年。
【16】(清)吴山凤修,黄文莲纂.河间县志【Z】,乾隆25年(1760)刻本。
【17】(清)陈志喆等修,吴大猷纂.四会县志【Z】,光绪22年(1896)刻本。
【18】饶宗颐纂修.潮州志【Z】,汕头潮修志馆铅印本,民国38年(1949)。
【19】转引自陈支平、郑振满.清代闽西四堡族商研究【J】,中国经济史研究,1988,(2):93~109。
【20】徐淦等修,李熙等纂.琼山县志【Z】,民国6年(1917)刻本,琼山学校藏版。
【21】四川大学历史系、四川省档案馆主编,清代乾嘉道巴县档案选编【Z】,下册,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1996年。
【22】宫中档雍正朝奏折【Z】,台湾:国立故宫博物院,民国68年(1979)。
【23】明清档案【Z】,台湾: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现存清代内阁大库原藏档案。
【24】清代巴县档案汇编【Z】,乾隆卷,北京:档案出版社,1991年。
【25】(清)王锡祺.小方壶斋舆地丛钞【Z】,光绪17年(1891)。
【26】(清)郭汝诚修,冯奉初纂.顺德县志【Z】,咸丰3年(1853)刻本。
【27】(清)李文烜修,郑文彩纂.琼山县志【Z】,咸丰7年(1857)刻本,雁峰书院藏版。
【28】(清)潘尚楫等修,邓士宪等纂.南海县志【Z】,同治8年(1868)刻本。
【29】康熙朝满文朱批奏折全译【Z】,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6年。
【30】上谕条例【Z】,国家***书馆藏部分雍正、乾隆朝档案。
【31】清高宗实录【Z】,中华书局,1985年。
【32】(清)陈宏谋.培远堂偶存稿【Z】,培远堂藏版,道光7年(1827)。
【33】治浙成规【Z】,浙江:藩司藏本。
【34】(清)吴友箎修,熊履青纂.忠州直隶州志【Z】,道光6年(1826)刻本。
【35】(清)余思训续修,陈凤鸣续纂.归州志【Z】,同治5年(1866)刻本。
【36】陈锋.清代财***支出***策与支出结构的变动【J】,江汉论坛,2000,(5):60~70。
【37】汤象龙.鸦片战争前夕中国的财***制度【J】,中国近代财***经济史论文选【C】,成都: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1987年。
【38】(日)百濑弘.清朝の異民族统治に於おける財***經済***策【J】,東亞研究報,1943,20號;见郑永昌译文.清朝的财***经济***策【J】,财***与近代历史论文集【C】,台湾: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1999年。
【39】(美)道格拉斯·C·诺思.经济史上的结构和变革【M】,厉以平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2年。
①***府下令在各省河段需要的地方设立渡船,原本是为传递***、***令服务的,后来乘船人渐多,其中商人占相当部分,所以本文将渡船当作为商品流通服务的一种设施来论述。但是渡船与道、桥、河不同,并非完全是***和民间捐助的免费服务,因为当时还没有道路、河道、桥粱收费制,所以也可以说渡船是一种不完全的公共物品。当代西方经济学关于“公共物品”基本概念,指能够同时供许多人享用,其供给成本与使用效果,不因享用人数的增减而变化。公共物品在市场上难以交换,没有市场供给,就需要***府提供。
商品流通篇2
1流通领域食品安全监管基本状况
1.1市场食品安全在流通领域的状况(参考了2008年数据)
近年来,由于大力推行认证、索证、索票、信用档案、场厂(地)挂钩等准入制度,市场食品安全把关作用得到加强。调查显示,食品安全的国家标准普遍推行,其中32%的企业采用了国际标准;农副产品批发市场中,4.45%通过了ISO9000、ISO14000和OSHMS18000三类国际通行的质量管理体系认证,27.11%设立了无公害产品专区,16.31%设立了绿色食品专区,6.14%设立了有机食品专区,三者相加近50%;超市公司中,注重食品安全基础建设的占91%,建立加工食品安全制度的占73%,注重环境因素的占59%,实行食品卫生安全岗位责任制的达91%,把食品安全指标量化并作为考核依据的达86%。2004年,全国32.9万家食品经销企业中,有15.1万家建立了进货验收制度,14.5万家建立了购销台账制度,11.9万家建立了销售食品质量承诺制度。
1.2食品安全监管人员在市场实行监管作业
批发市场普遍实行了自检制度,实施检测的零售店铺数量逐年增加,大中城市商务部门定点检测机构已覆盖了较大的范围,并形成了企业自检、社会中介机构受托检测和***府部门监督抽检三道“防线”。据调查,农副产品批发市场中,42.6%设立了检测室,55.1%配备了专职检测人员,其中最多配备了62人;连锁超市中,73%配备了食品安全管理人员和操作人员,建立了目标责任体系,21%向其所属门店派出卫生质量巡查专员。
2食品经营者的自律及防范
2.1食品经营者自律
1)食品经营者为食品安全第一责任人,必须对经营的食品安全负首要责任,严把食品质量入市关
2)食品经营者要建立健全内部质量管理制度,落实领导、部门负责人和工作人员的食品质量查验责任,设立食品质量监督员。严格执行食品质量查验,查验食品质量的真实性,严防有毒有害、污染、变质、不合格食品、冒牌食品进入经营场所,严防食品安全事故发生
3)食品经营者应当遵循自愿、平等、公平、诚实信用的原则,对所经营的食品向消费者做出质量承诺。
4)食品经营者经销的食品质量必须合格、价格合理、计量准确,不经销有毒有害、污染、变质、过期、不合格食品或者无厂名厂址、无生产日期、无保质日期的食品、冒牌食品。
5)食品经营者销售食品必须向消费者提供相关质量合格证明,出具销售发票等购物凭证。
6)食品经营者对消费者发现存在质量问题的食品、包装标识不符合规定的食品,或者经国家有关部门抽查检验判定为不合格食品,或者经工商行***管理、质量检验检***等部门确认的消费者申诉举报的假冒伪劣食品,可凭购物发票等凭证予以退换,并依法予以赔偿。
7)食品经营者应当积极负责的维护消
费者权益。对质量不符合规定的食品,应当立即停止销售、进行清理、登记、向工商行***管理或者质量检验检***、卫生行***等部门报告。
2.2经营者自律是根除违法经营行为的关键。
近年来,尽管各地农村工商所花费了大量人力、物力、财力整治流通领域食品经营者销售超过保质期、“三无”、变质等食品和未建立并遵守进货查验记录制度(进销货台账制度)的违法行为,但这些违法行为在农村尤其偏远农村依然不同程度地存在。分析其存在的原因,重要一点在于农村流通领域食品经营者未真正担负起社会责任、严格做到自律经营。
1)广泛宣传《食品安全法》
农村工商所可通过各种形式和途径广泛宣传《食品安全法》,让每个农村食品经营者知晓该法,并入心入脑,增强经营者自律意识。需要注意的是,在宣传时,农村工商所一定要创新宣传的方式方法,以通俗易懂的语言和食品经营者容易接受的方式进行宣传。比如,笔者所在的农村工商所,就在该法颁布之前,向辖区内的所有流通领域食品经营者发放了“食品安全温馨提示书”,把农村食品经营者最常见的6种违法经营食品行为和相应付出的违法成本以表格的形式一一列举在提示书上,并在提示书中提醒他们如何去做才能降低食品经营成本,食品经营者一看提示书就明白自己该如何自律,很容易接受工商部门的善意提醒。
2)加大市场检查的频率和查处的力度
农村工商所要加大对农村尤其是偏远农村食品经营者的市场巡查频率,认真、细致地查找经营者店堂和仓库中的食品,检查其建立并遵守进货查验记录制度情况。发现其有违法经营食品行为,刚开始时务必要考虑到广大农村食品经营者的实际状况和心理接受能力,建议推行行***指导和柔性***,保护绝大多数农村食品经营者守法的积极性,相信他们会自觉行动起来,担负起社会责任,改正违法行为,做到自律经营,绝不能粗暴***,一罚了事。但对那些屡教不改者,要坚决依法予以重罚,直至其关门倒闭,以此警示其他食品经营者,促使其自律经营。
3食品安全监管工作还存在有以下问题(以农村为例)
3.1集市散裸装食品的“两防”设施不够完善,农村集市食品近60%为散装、裸装,虽然有的业户添置了网罩,解决了防蝇问题,但防尘效果不理想。食品店的散裸装食品标示不清晰,调查发现,农村商店所售的散装食品多数无原料说明,无加工日期,无保质期,消费者正当权益得不到保障。
3.2农村杂货店食品混放严重。农村杂货店规模较小,卫生状况较差,商品类别较杂,洗化用品与食品混放,存在食品被污染的隐患。
3.3销售三无产品、超期食品现象依然存在。部分经营业户销售本应淘汰的过期商品,少数业户为牟取利润违规销售三无产品,损害了消费者的权益。
3.4部分食品质量堪忧。集市和小食品店出售的果冻、汽水等食品普遍存在色素、有害菌超标现象。部分饮料由糖精、色素和水简易勾兑而成,未经杀菌处理,便进入市场流通。
3.5部分食品外包装质量低劣危害人体健康。许多小企业、小作坊为降低成本,选用质量低劣的塑料袋或塑制瓶进行食品外包装,有些企业使用未经充分消毒杀菌的二次包装,对消费者健康构成潜在威胁。
3.6导致问题出现的原因来自三个方面:1)部分生产企业和批发商、零售商盲目逐利,形成了劣质食品供应链。一些小企业、小作坊为降低成本,用不合格原料加工食品,以低价战略向农村倾销;部分批发商贪***利润,批量采购低价劣质产品;一些零售商只顾“适销对路”,对食品质量置若罔闻,销售低价“三无”商品。很多劣质食品和“三无”食品,正是通过这一供应链条流入农村市场。2)农村消费能力偏低,农民食品安全意识薄弱。农村总体经济水平不高,农民购买能力不强,质量过硬的名优食品难以占领市场。很多农民缺乏安全意识和自我保护意识,容易成为假冒伪劣食品的受害者。同时,多数农民辨伪能力不强,在消费时没有查验证照和索要发票的习惯,给一些“三无”食品、过期不合格食品和城市淘汰食品流入农村埋下了隐患。3)农村市场存在监管薄弱环节。食品安全工作已呈现出“跨区域流通、多部门交织”的特点,多数劣质食品由外地加工窝点制造并向本地输出,打掉这些加工黑窝点,需要区域合作、部门配合,存在一定难度。农村食品销售网点多、分布散、流动大,难以实现集中监管。
4加强流通领域食品安全监管的意见建议
4.1建立健全食品安全长效监管体制。
要有效整合监管资源,促进监管工作高效有力地施行,真正形成各监管部门各司其职、相互协助、无缝对接的联动机制。要健全食品安全监管体系,完善各项监管制度,切实做到监管工作全履盖和经常化。
4.2强化食品安全监管能力建设
加强食品安全监管能力建设,是做好监管工作的前提和基础。根据当前食品安全监管状况,还要继续加强***人员业务培训,提高***水平,提高整体防范食品安全能力。充分发挥社区居民的作用,鼓励其积极举报违法案件,达到实时监管的效果。
4.3强化食品源头监管
要继续加强农产品源头的监管,充分利用现有***策,加快无公害基地和无公害产品建设,对已通过认证的无公害基地的产品实行动态监管。要继续加强对外来食品的监管,建立健全各项监管制度,实现食品质量监管关口前移,对食品质量安全卫生情况进行跟踪监测,把好食品市场准入关,确保食品源头安全.
4.4加强食品流通领域监管
要大力倡导现代流通组织方式和经营方式,大力发展连锁经营和物流配送;要切实落实经销企业进货检查验收、索证索票、购销台账和质量承诺制度;全面落实市场巡查制度,完善食品质量监测制度,严格实行不合格食品的退市、销毁、公布制度,加大对违法经营行为的打击力度,确保流通环节经营秩序规范。
4.5加大餐饮消费环节的食品安全监管力度
餐饮卫生是食品安全的重要环节。要进一步加大对餐饮卫生的监管力度,实施食品卫生监督量化分级管理制度,建立完善对餐饮单位食品、餐具等进行经常性检查、监测机制,保障食品消费安全。要加大对无证经营的整治,开展集中整治卫生不合格现象,规范其经营行为,保证食品清洁卫生。
4.6加强食品安全宣传和培训教育
要采取多种宣传形式,宣传食品安全知识,提高广大老百姓食品安全意识、维权意识,增强防范能力。要加大对食品生产经营业主和从业人员的培训,进一步提高食品生产经营业主的自觉性和自律性,增强企业法人的第一责任意识、法制意识、社会公德意识,把好食品安全“入口关”。
4.7发挥行业协会作用。
充分发挥行业协会和中介组织在制定、落实国家和行业标准、产业***策等方面的作用,在诚信建设、规范经营行为等方面形成自律机制,从而作为支撑食品流通安全的重要社会组织
致谢
本论文设计在老师的悉心指导和严格要求下业已完成,从课题选择到具体的写作过程,无不凝聚着老师的心血和汗水,在我的毕业论文写作期间,老师为我提供了种种专业知识上的指导和一些富于创造性的建议,没有这样的帮助和关怀,我不会这么顺利的完成毕业论文。在此向老师表示深深的感谢和崇高的敬意。
在临近毕业之际,我还要借此机会向在这四年中给予了我帮助和指导的所有老师表示由衷的谢意,感谢他们四年来的辛勤栽培。不积跬步何以至千里,各位任课老师认真负责,在他们的悉心帮助和支持下,我能够很好的掌握和运用专业知识,并在设计中得以体现,顺利完成毕业论文。
商品流通篇3
本文选择商品流通产业的电子商务问题进行研究。从流通创新的角度,分析和把握电子商务的本质即对商品流通业发展的***性影响,同时参考世界上发达国家的情况,结合我国实际分析可能出现的发展变化趋势,提出我国在商品流通领域发展电子商务的战略任务和对应措施。
关键词
电子商务、商品流通、流通***、流通产业
目录
引言
一、 电子商务概述
二、 电子商务必将引发新的商品流通***
(一) 电子商务创造了全新的商品流通模式
(二) 电子商务对流通功能的***性影响
(三) 电子商务更新了市场的概念
(四) 电子商务崔发了零售业态的***
三、 我国商品流通业电子商务发展的战略与对策
(一) 我国商品流通业面临的发展机遇
(二) 确立赶超性的发展目标
(三) 积极稳妥的推进商品流通业的电子商务
结束语
参考文献引言
进入二十世纪90年代以来,随计算机网络、通信技术的迅速发展,特别是互联网的普及应用,电子商务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向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渗透,并迅速演变为一场全球性的发展浪潮。在世界经济生活中出现广域范围内的应用技术***。近几年来,世界各国特别是以美国为代表的经济发达国家都在大规模的推动电子商务的发展,力***利用在电子、信息和通讯领域的技术优势夺取经济增长制高点,并一次取代或改造传统化商务活动方式,重组业务流程,降低交易成本,加速流通过程,全面提高企业市场竞争力和综合国力。从目前全球的发展情况看,电子商务将成为21世纪商务和贸易活动 的重要形态以及企业竞争的主要手段。互联网和电子商务的兴起,将对整个社会经济生活产生巨大影响,最终结果是将人类带入信息社会。
流通与流通产业的发展变化从来都是经济发展的重要标志,同时也是为社会经济的发展创造着日益改善的循环条件。流通领域所发生的重大变革,从来都是与流通物质技术手段的发展更新紧密相关的,技术手段的更新往往会是流通物质技术手段的发展更新紧密相关的,技术手段的更新往往会使流通的效率提高,生产消费进入更高层次或更大的发展空间。电子商务作为信息技术变革的产物,为流通提供了一个高效的运作环境和强大的技术支持体系,将会在以往组织技术、营销技术和物流技术的基础上引发全方位的创新,从而爆发更深层次的流通***。
点击查看全文
商品流通篇4
内容摘要:本文从实证角度对美国商品流通与货币流通的关系进行了回归分析,得出:美国国内产品最终销售额或GDP与货币供应量之间均有极为显著的相关性;美国国内产品最终销售额与M0、M2间的相关度要高于GDP与M0、M2间的相关度;美国国内产品最终销售额、GDP的变动对货币供应量的影响系数小于0.7,呈收缩效应;货币供应量的变动对美国国内产品最终销售额、GDP的影响系数大于1.4,呈放大效应。
关键词:美国国内产品最终销售额GDP 货币供应量
商品流通与货币流通之间的关系既是一个十分重要的理论问题,又是一个不能忽视的实践问题,但迄今为止,国内外学者专门研究商品流通与货币流通间关系的文献还较少。本文将在前期研究的基础上,通过回归分析和相关分析,对美国商品流通与货币流通之间的关系进行实证分析,期望能从二者(数量)关系的角度为相关研究提供一个新的参考。
指标选择及说明
在下面的实证研究中,本文根据密切性、延续性和可得性这三个原则选择了三个能够反映美国商品流通和货币流通的实际状况的统计指标来进行分析:美国国内产品最终销售额;美国国内生产总值(GDP);美国货币供应量(M0、M1、M2)。
关于统计指标选择的说明:
第一,美国国内产品最终销售额=国内商业最终销售额+家庭、机构、***府的总产出,美国GDP是指包含存货的GDP数据。
第二,统计数据不一致。如《美国总统经济报告2001年》中的GDP数据(1959~1999年)和美国国家经济研究局网站上的GDP数据(1947~2008年)不一致;又如,美联储网站上的M0、M1、M2、金融机构各项贷款余额与OECD数据库中的相应数据不一致等。这在一定程度上可能会影响到下面实证分析的精准性。
美国国内产品最终销售额与货币供应量关系的实证分析
国内产品最终销售额与货币供应量基本上能从一个侧面反映商品流通和货币流通的总规模,它们之间的相关性大体上也能反映商品流通和货币流通总规模之间的相关性。根据美联储网站上提供的数据和OECD数据库中的相关资料,对美国国内产品最终销售额与M0、M1、M2分别进行双向回归分析,得到如下回归方程:
Y1= M0,X1=美国国内产品最终销售额时的方程:
1959~2008:Y1=-309.422+ 0.057753X1 (1.1)
1972~2008:Y1=-610.906+ 0.061124X1 (1.2)
Y2= M1,X1=美国国内产品最终销售额时的方程:
1959~2008:Y2=1421.828+ 0.106729X1 (1.3)
1972~2008:Y2=2010.556+ 0.100147X1 (1.4)
Y3= M2,X1=美国国内产品最终销售额时的方程:
1959~2008:Y3=1128.907+ 0.526243X1(1.5)
1972~2008:Y3=1614.709+ 0.520793X1 (1.6)
Y1=美国国内产品最终销售额,X1= M0时的方程:
1959~2008:Y1=6095.153+ 17.02146X1 (1.7)
1972~2008:Y1=10802.87+ 16.1125X1 (1.8)
Y1=美国国内产品最终销售额,X2= M1时的方程:
1959~2008:Y1=-10471.6+ 8.93993X2 (1.9)
1972~2008:Y1=-14422.1+ 9.308699X2(1.10)
Y1=美国国内产品最终销售额,X3= M2时的方程:
1959~2008:Y1= -1809.43+ 1.887749X3(1.11)
1972~2008:Y1= -2430.94+ 1.900805X3(1.12)
回归方程(1.1)、(1.3)、(1.5)表明,若其他条件不变,1959~2008年美国的国内产品最终销售额每增加1亿美元,将要求M0、M1和M2分别平均增加577.53万美元、1067.29万美元和5262.43万美元;回归方程(1.2)、(1.4)、(1.6)表明,若其他条件不变,1972~2008年美国的国内产品最终销售额每增加1亿美元,将要求M0、M1和M2分别平均增加611.24万美元、1001.47万美元和5207.93万美元。而回归方程(1.7)、(1.9)、(1.11)则表明,若其他条件不变,1959~2008年美国的M0、M1和M2每增加1亿美元,将促进其国内产品最终销售额分别平均增加170214.6万美元、89399.3万美元和18877.49万美元;回归方程(1.8)、(1.10)、(1.12)表明,若其他条件不变,1972~2008年美国的M0、M1和M2每增加1亿美元,将促进其国内产品最终销售额分别平均增加161125万美元、93086.99万美元、19008.05万美元。可见,美国国内产品最终销售额和其货币供应量之间的相互影响是不一样的:国内产品最终销售额的变动对其货币供应量的影响很小,均小于0.55,特别是它对现金的影响基本上可以忽略不计;但货币供应量的变动对国内产品最终销售额的影响要大得多,均大于1,特别是M0和M1的变动对国内产品最终销售额的影响呈现出巨型喇叭状的放大效应。这就意味着,若不考虑其他条件,当美国为了提高景气度、减缓经济衰退时首先考虑的***策措施,应该是向流通领域注入适量的现金,以增加消费,促进经济复苏。注入现金的方式当然多种多样,但效果最直接的现金注入方式则是较大幅度地增加美国民众的工资收入,或者大幅降低他们的纳税额。
再对上述十二个回归方程进行显著性检验。根据计算得到的F统计量、复相关系数R和样本决定系数R2可以发现:第一,美国的国内产品最终销售额与M0、M1、M2均有极为显著的线性关系,其相关系数都大于0.965。第二,若从相关度来看,在各个统计年限内,国内产品最终销售额与M2的相关度最高,其次是M0,最后是M1,这表明在50年的时间里现金直接媒介美国商品交换的比例虽然不是最高,但也不是最低。也就是说,现金在美国国内产品最终销售过程中仍然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尽管电子货币和网上银行在美国出现很早,发展也很迅速,但通过现金媒介来完成美国国内产品最终销售额的比例仍出人意外地高居第二的位置。因此,可以预见,在未来的30~50年里,现金仍将在美国国内产品的最终销售过程中,作为主要的交换媒介之一,承担其媒介商品最终销售的功能――尽管电子货币和网上银行的广泛使用和迅猛发展,也未能将现金挤出流通领域或完全取代它。由于上述十二个回归方程的拟合优度很高,均大于0.930,因此可以利用这些方程进行经济预测。
美国国内生产总值与货币供应量关系的实证分析
如果用GDP来衡量商品流通规模,则它与货币供应量之间的相关性基本上能反映商品流通和货币流通总规模之间的相关性。根据美国国家经济研究局和美联储网站上的相关数据资料,对美国的GDP与M0、M1、M2分别进行双向回归分析,得到以下回归方程:
Y1= M0,X2=GDP时的方程:
1959~2008:Y1=-315.196+ 0.057656X2 (2.1)
1972~2008:Y1=-620.811+ 0.061065X2 (2.2)
Y2= M1,X2=GDP时的方程:
1959~2008:Y2=1408.983+ 0.106594X2 (2.3)
1972~2008:Y2=1991.538+ 0.100095X2 (2.4)
Y3= M2,X2=GDP时的方程:
1959~2008:Y3=1080+0.525282 X2(2.5)
1972~2008:Y3=1542.376+ 0.520106 X2(2.6)
Y2= GDP,X1= M0时的方程:
1959~2008:Y2=6215.616+ 17.04612X1 (2.7)
1972~2008:Y2=10982.4+ 16.12575X1 (2.8)
Y2= GDP,X2= M1时的方程:
1959~2008:Y2=-10399.9+ 8.956609X2 (2.9)
1972~2008:Y2=-14297.4+ 9.320441X2(2.10)
Y2= GDP,X3= M2时的方程:
1959~2008:Y2=-1693.12+ 1.890211X3(2.11)
1972~2008:Y2=-2238.3+ 1.901675X3(2.12)
回归方程(2.1)、(2.3)、(2.5)表明,若其他条件不变,1959~2008年美国的GDP每增加1亿美元,将要求M0、M1、M2分别平均增加576.56万美元、1065.94万美元和5252.82万美元;回归方程(2.2)、(2.4)、(2.6)表明,若其他条件不变,1972~2008年美国的GDP每增加1亿美元,将要求M0、M1、M2分别平均增加610.65万美元、1000.95万美元和5201.06万美元。而回归方程(2.7)、(2.9)、(2.11)表明,若其他条件不变,1959~2008年美国的M0、M1、M2每增加1亿美元,将分别促进其GDP平均增加170461.2万美元、89566.09万美元和18902.11万美元;回归方程(2.8)、(2.10)、(2.12)表明,若其他条件不变,1972~2008年美国的M0、M1、M2每增加1亿美元,将分别促进其GDP平均增加161257.5万美元、93204.41万美元和19016.75万美元。可见,美国的GDP与货币供应量之间的相互影响程度是大不一样的:美国GDP的变动对其货币供应量的影响很小,且均不超过0.55,特别是它对现金M0的影响几乎可以忽略不计;美国货币供应量的变动对GDP的影响很大,且都超过1,特别是M0、M1的变动对GDP的影响呈现出(均大于8.9的)巨型喇叭状的放大效应。这就意味着,若不考虑其他条件,当美国为了防止衰退、刺激经济增长时首先考虑的***策措施,应该是增加M0和M1的供给,此时效果最直接的方式就是大幅增加居民的收入,拉动消费和生产,以促进经济复苏(为应对由次贷危机引发的金融危机,美国***府在2009年初实施了“旧车换现金”计划。从目前情况来看,已取得一定的成效。该计划实质上是增加供给M0和M1的***策措施之一)。
再对上述十二个回归方程进行显著性检验。在检验中得到的F统计量、复相关系数R和样本决定系数R2 表明:第一,在各个统计年限内,美国的GDP与M0、M1、M2均有极为显著的线性关系,其相关系数也都大于0.965,而且,在该统计年限内,它与M2的相关性最高,其次是M0,最后是M1。这种情况同国内产品最终销售额与货币供应量之间的相关性是一致的。第二,美国GDP与M0、M2之间的相关度均略低于其国内产品最终销售额与M0、M2之间的相关度,而GDP与M1之间的相关度则略高于其国内产品最终销售额与M1之间的相关度。第三,美国货币供应量的变动对GDP的影响程度要略高于其对国内产品最终销售额的影响程度。
由于上述十二个回归方程的拟合优度很高,因而具有很强的经济预测功能。若确定了来年的GDP增长率,就可得到来年的GDP,并进而计算出来年需要的M0、M1和M2。
结论
综上所述,本文得到以下结论:
第一, 美国国内产品最终销售额、GDP与货币供应量之间存在着极高的线性相关关系,但GDP与M1之间的相关度要高于美国国内产品最终销售额与M1之间的相关度,而GDP与M0、M2之间的相关度均要低于美国国内产品最终销售额与M0、M2之间的相关度。第二,美国国内产品最终销售额、GDP的增减变动对其货币供应量的影响程度小,其影响系数小于0.7,即呈现出收缩效应;而美国货币供应量的增减变动则对美国国内产品最终销售额、GDP的影响程度大,其影响系数大于1.4,即呈现出放大效应。
参考文献:
1.李辉华.商品流通与货币流通关系的静态和动态分析.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5(3)
商品流通篇5
关键词:商品流通模式 局限性 创新
传统商品流通模式及其局限性
商品流通模式是指在商品流通过程中由流通主体、流通渠道、流通环节以特定的组合来完成商流、物流、信息流的转移,从而最终完成商品交换的方式。
在传统的商品流通模式中,商品流通专指商品的买进和卖出两个阶段;从流通渠道看,可以表述为:生产者――批发商――零售商――消费者模式(中间环节可多可少);商品的所有权及商品实体从生产者出发,经过各类中间商逐级转移到消费者手中;货币则由消费者逐级转移到生产者手中;各类商品经营者共同承担流通任务,分享流通利润,经营者之间以及生产者和经营者之间是相互竞争关系;各类中间商由于其天然的中介地位集聚了大量的供求信息,它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指导生产者的生产活动,引导消费者的需求,成为联结生产和消费的桥梁和纽带。
20世纪后半期开始,面对经济全球化、消费者的个性化和产品多样化,传统的商品流通模式表现出很大的局限性:
首先,狭隘的商品流通观念已经不能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传统的商品流通观念是与卖方市场态势相适应的。在卖方市场条件下,生产者占据有利位置,消费者的选择权和议价能力受到制约,作为连接生产和消费中介的商业企业成为生产企业的附庸,处于社会再生产过程的末端。但是随着大多数经济发达的国家和地区都先后从卖方市场转入买方市场,产品全面供大于求,消费者拥有了更多的选择权,产品是否符合消费者的需要,是否能够销售出去成了生产者成功经营的先决条件。此时商品销售处于社会再生产的主导地位,商品流通的任务不再仅仅是沟通生产和消费的“中介”,而是要“协调”商品的生产与消费。这里的“协调”是指社会再生产过程全面协调,这种协调仅靠传统的商品流通产业在狭隘的商品流通观念下是无法完成的。
其次,传统商品流通模式中的竞争观念不能适应新的市场环境。在传统的商品流通模式中,生产者、经营者各自为战,把交易对象当作获利的源泉,竞争多,合作少,这种竞争方式在今天表现出了很大的局限性。在巨量的商品流通任务面前,无论是生产者还是经营者,面对越来越复杂的生产和消费都显得势单力薄,不可能***完成流通功能。没有交易各方之间的合作,就难以把社会再生产整合为一个流畅的过程,而传统的竞争观念影响了合作的发展,阻碍了流通效率的提高。
再次,传统的“三流”运作模式阻碍了流通效率进一步的提高。传统的商品流通模式中“三流”运转的根本特征是沿着流通链条逐级传递。随着流通环节越来越多,流通渠道不断加长,商流、物流、信息流逐级传递的方式带来越来越多的负面影响。多次商品所有权转移直接提高了交易成本;物流过程中的重复运输、迂回运输,提高了商品的损耗和运输成本,降低了运输效率;信息流动过程中的信息耗减、信息失真、信息梗阻更加严重的影响了商品流通的成本和效率。所谓的“牛鞭效应”,就是由于信息失真,企业按照错误的信号大量生产,最终造成产品滞销、库存积压的现象。
商品流通模式创新的趋势
由于传统商品流通模式制约了流通效率的提高,不利于社会再生产的协调运行,所以必须要促进商品流通模式的创新。目前,从世界范围看,商品流通创新的趋势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网络直销模式迅速发展
在传统的流通模式中,中间商占据非常重要的地位,生产者必须依赖中间商才能完成商品的销售。随着买方市场的形成,消费者的利益和偏好成为决定生产者经营决策的关键因素,为掌握市场的变化,生产商产生了跨越中间环节直接控制分销渠道的客观要求,但是没有技术上的支持,这种要求就难以实现。电子商务的产生与发展,使生产商直接参与流通活动成为流通主体的梦想成为现实。制造商可以越过中间商直接从事网上交易,消费者也可以从互联网上直接向厂家选购自己中意的商品,各类电子商店和电子购物中心不断出现,市场份额增长迅速。
纵向一体化模式发生改变
纵向一体化是现代企业扩张的重要途径。流通领域传统的纵向一体化,主要表现为生产企业产品自销和零售企业自采。但这种一体化有明显的缺陷:首先,这种一体化需要大量的投资,无论是收购、兼并还是***建设都需要大量投入;其次,一体化的速度较慢,要经过一定的运作和建设周期之后才能逐步实现,这样企业就可能丧失市场机会;最后,一体化损害了专业化,一方面随着企业规模越来越大,组织越来越复杂,企业需要支出越来越庞大的管理成本,另一方面降低了由专业化分工而带来的效率。
新型的纵向一体化是借助网络技术,通过电子商务与原来的上、下游企业建立合作伙伴关系。与传统一体化不同的是在电子商务环境下推动的垂直一体化无需耗费巨资来控制上下游企业,而只是通过网络与最终零售商建立合作伙伴关系,投资少,见效快,还可以保持专业化分工的高效率。在网络和信息技术的支持下,新型纵向一体化迅速发展。
供应链的重新整合
新型纵向一体化的纵深发展就是供应链的重新整合。供应链是围绕核心企业,通过对信息流、物流、资金流的控制,从采购原材料开始,将供应商、分销商、零售商、最终用户连成一个整体的网链结构模式。它把一条供应链上的所有节点企业都联系起来进行优化,实现生产和销售的有效链接和商流、物流、信息流的合理流动,从而降低成本,减少社会库存,提高商品流通的效率。在这个链条中,企业不再拘泥于企业内部资源的优化配置,而是与其它企业实现信息与资源共享;它突破了狭隘的流通概念,把流通推广到了除生产车间之外的整个经济领域。
商品流通模式创新的内涵
由于商品流通的复杂、多变,很难说有一种统一的、固定的新的商品流通模式来取代旧的商品流通模式。排除形式上的细微区别,商品流通模式创新的内涵应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流通观念创新
从狭隘的商品流通到“大流通” 从把商品流通当作社会再生产过程的一个末端环节,由生产决定,到把流通看作社会再生产顺利进行的关键因素;从认为商品流通就是一个买进卖出的过程,到认为商品流通应当贯穿从发现顾客需求到设计、开发满足顾客需求的产品、原材料采购、产品销售、售后服务、信息反馈的全过程,这就是从传统流通观念向大流通观念的转变。商品流通模式创新从本质上讲就是一个在全社会范围内重组流通资源,优化资源配置的过程,它要求企业必须以大流通观念为指导,用更开阔的视角看问题。
从竞争走向合作 传统的商品流通模式中充满了零和博弈。流通领域中的商、批发商、零售商互不信任,生产企业和流通企业之间缺乏合作,把交易伙伴当作获取利润的来源,在交易中封锁信息,相互抬价或压价。在生产、流通规模不大的情况下,市场上的不确定性也相对较小,零和博弈的存在有其经济合理性。但商品流通模式创新是为了将商品流通过程整合成为一个流畅的链条,客观现实要求企业间更紧密的合作,生产企业和流通企业之间从竞争对手转向合作伙伴关系,双方间的博弈从零和走向双赢。流通链中不同企业间的信息资源共享和合作伙伴关系的建立都是企业从竞争走向合作的具体表现。
流通主体创新
在大流通观念的指导下,流通主体创新顺理成章。主要包括两个方面:第一,新的商品流通主体加入到流通中来。商品流通主体不再局限于传统商品流通模式下的各级批发商、零售商和商,供应链上的各个节点都部分承担了流通的功能,供应商、生产者、消费者都成为供应链的重要组成部分。第二,原有的流通主体改变其功能适应新的流通模式。在新的商品流通模式中,由于商流、物流、信息流的流转模式均发生了变化,相应的,适应原有的三流运转模式的资源配置就要发生变化。对于原有的流通主体来说,他们承担的一部分功能消失了,一部分功能被弱化,一部分功能被强化,还可能发展出新的功能。一个典型的例子是传统流通模式下的批发企业,由于受生产企业自销、零售企业自采的影响,传统的批发业务日渐萎缩,但是批发企业不断通过功能重新定位来适应新的商品流通模式,或者通过前向、后向一体化成为新的流通链中的一部分,或者通过发挥自己的仓储和配送功能成为第三方物流中心。
“三流”的运转模式创新
信息流的变化
在传统的商品流通模式中,信息传递主要在相邻的节点之间进行,通过流通链中的各个交易伙伴逐级传递。这种直链式的信息传递模式存在许多缺陷,主要表现为:信息滞后严重,各节点反应不同步;信息传递的准确性受影响;非相邻节点间的信息沟通难以进行,整体协调性差。在新的商品流通模式中,信息传递主要有“网络状模式”和“集成式信息传递模式”。“网络状模式”的特点是在直链式信息传递的基础上,利用网络技术实现任意两个节点之间的直接联系;“集成式的信息传递模式”是指由一个专门的信息集成中心承担信息的存储、处理、收集和发送功能,各节点企业直接与信息集成中心联系。信息传递模式的变化使供应链上不同节点之间的信息实时共享,克服了由于信息的级级传递造成的“牛鞭效应”,提高了信息的传递效率。更重要的是,在信息资源共享的基础上,商品流通资源将被重新整合。
物流的变化
传统物流是指在商品的买进和卖出两个阶段发生的所有商品实体的运动。现代物流是指以满足客户需求为目的,为提高原料、制成品及相关信息的流动与储存效率,而对其进行的计划、执行与控制过程,是物流作业系统和物流信息系统的高度统一协调。物流效率的提高不仅仅在于先进的储藏技术和运输技术的采用,更重要的是通过信息技术重组物流模式。在物流信息系统的统一指挥下,在整个供应链中确定最佳的商品运输路线、运输频率,以最低的成本,最低的损耗,最快的速度完成商品运输,最大限度的降低工商企业库存,满足消费者需求。现代化物流中心的出现,第三方物流的发展都是物流运作模式创新的具体表现。
商流的变化
支付是完成商品所有权的转移(商流)的手段,传统的支付手段主要有现金支付和银行转账。由于社会对流通的速度的要求越来越高,如果仅依靠传统的支付方式,付款与结算的流程将成为整个交易的瓶颈。现代商品流通模式中主要的支付方式将是电子支付,电子支付具有方便、快捷、安全、经济的特点。首先,基于网络的电子支付可以在任何联网的计算机上进行;其次,电子支付可以实现真正的“实时”支付,在网上点击付款的同时完成结算活动;再次,随着防火墙技术、加密技术和认证技术的发展,电子支付将具有高度的安全性;最后,电子支付的成本非常低。
网络与信息技术的发展是“三流”运转模式创新的技术基础
“三流”运转模式的创新都离不开信息的准确、快速的传递,信息***提供了空前丰富的网上资源,扩大了信息搜索的范围,降低了信息搜寻的成本,提高了信息的加工程度,极大的减少了信息的不对称性。在网络与信息技术的支持下,电子商务应运而生。电子商务的出现可以看作是商流、物流、信息流发生***性变化的具体体现,是进一步实现商品流通模式创新的技术基础。技术进步是引起制度变迁的原因之一,在新技术的支持下,原来与信息严重不对称、落后的物流系统和支付体系相适应的所有的制度安排都必须适应新的环境而改变,这种改变就是商品流通模式的创新。
值得注意的是,商品流通模式创新是新技术、新观念与传统商务的结合。新的商品流通模式是在传统商务的基础上逐步渗透新观念、采用新技术的结果。旧的商品流通模式有其长期积淀的合理成分,新的商品流通模式必须是传统商品流通模式的改善和提高。以B2C电子商务为例,在这种模式下,生产者与消费者通过网络直接沟通,传统的中间商似乎没有了存在的必要。但是,在实践中传统中间商并没有消失,而是通过改变自己的功能和地位融入新的商品流通模式。不仅B2C电子商务如此,其他方面的商品流通模式创新,如现代物流的发展,信息系统的改造等,都不可能完全脱离原有的模式而全面更新。
参考资料:
1.马士华、林勇、陈志祥,《供应链管理》,机械工业出版社,2000年5月
2.谢斌、卢震等,《供应链中的信息流运作模式》,东北大学学报,2003年7月
商品流通篇6
关键词:农业;电商;农产品流通
引言
农产品流通速率是农民收入状况的“晴雨表”,同时也是解决我国“三农”问题的工作重点,但是现下由于农产品与消费者之间在时空维度上具有一定的矛盾,再加上传统农产品流通设备陈旧、流通耗费过大以及产销不衔接等问题,导致国内农产品流通速率持续走低。这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农产品价格波动率,并使众多农产品出现质量安全隐患。怎样管控农产品市场价格,确保消费者“安心吃菜”已经成为当前国计民生的大事。互联网信息技术的迅猛推进,提供了解决农产品流通进程中的诸多问题、提升农产品流通速率的策略途径。2014年1月中共中央、***了《关于全面深化农村改革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的若干意见》,也就是《2014年中央一号文件》,在提到强化农业市场体系过程中,也明确指出需构建农业技术信息化体系,构建农产品电子商务工程。可知,通过农业电商建设提升农产品流通速率己逐步发展成为农业发展的一个态势。本文通过构建农业电商体系框架,来探究农产品未来流通态势。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扩充农产品流通渠道理论研究,同时为现实中提升农产品流通速率提供参考。
农业电商流通的基本框架
开展农业电商的首要目的在于解决农产品流通环节过多过长、流通费用过高等问题。从现下农产品流通模式而言,整个健全的农产品流通环节需要具备田地源、生产者、批发商、物流商、销售地批发市场或者是物流仓储中心、零售商、顾客等诸多流通主体;而农产品在经由田地间到顾客受众,首先需要田间购买,接着是流通运输,再到销售场地及零售终端等环节,甚至还需经由田地批发、销售场所多级批发等更多环节。农产品经过的流通环节愈多,其成本就会愈高,农产品在流通过程中的耗损也就相对愈大,这从无形中促进了农产品价格的提升,致使诸多资源被浪费,进而损害顾客及相关者的利益。本文就农业发展态势构建农业电商流通模式(见***1),此模式对农产品流通环节进行简化,接着整合其相应的流通链条,帮助农产品实现产销的有效对接,进而加快农业产业化发展速度。结合核心流通主体的差异性,可以将农业电商流通模式分为以下几类:
(一)以加工企业为主导的农业电商流通模式
在这类电商模式下,农产品加工业一般会创设相应的加工配送场所,构建完善的物流运输体系,确立完善的销售渠道。企业一般会确立自己独有的电商平台,然后通过视频、***片等诸多形式提供给顾客相关产品信息,进而引导顾客产生购买决策并在网上完成支付。此外,加工业会具有“中央集聚地”以及诸多实体连锁运营商店,此类连锁店一般分布在“中央集聚地”可辐射到的周围地域。诸如生产场地、专业合作团体等加工业的长期战略合作伙伴,能够把农产品直接供货到加工业的“中央集聚地”,通过“中央集聚地”统一分拣、加工,制作出相应的半成品或者是成品之后,再由加工业自有化物流体系或第三、第四方物流企业将成品及半成品配送至各大零售终端,顾客能够在离自己最近的实体店选取所买农产品。
(二)以专业合作为主导的农业电商流通模式
此模式中,首先需要农民加入专业合作团体中,就生产者的专业合作团体而言,需要组织农民开展组织化生产活动,打造自有农产品品牌。有时诸多合作团体还会联合成团体联社,进而更为有利地推广农产品品牌。专业合作为主导的农业电商流通模式构建农产品直营场所,比如说直营店,个人或团体消费者能够通过电商平台在农产品直营店购买相关品,在确立网络交易后,专业合作团体便通过自有的物流网络或第三、第四方物流企业实施配送。例如吉林省长春九台市鼎盛种植业专业合作社就推出了农产品电商直营店。以此模式为主导的农业电商,可以挑选合适的零售终端展开合作,以“农超对接”的运作形式削减农产品流通链条;一些实力雄厚的专业合作社还可以借助资金整合设立自有超市,并把相应的农产品安插在超市中进行销售。到目前为止,国内已有1.56万家农业合作社与超市确立稳定的产销链条。1243家合作社中有2598种鲜活农产品均通过了“绿色有机”等相关农产品质量报告认证。
(三)以批发市场为主导的农业电商流通模式
此模式中,一方面农产品批发市场保留了传统批发业态的主要运作模式,另一方面又独创了联盟形式电商运作模式。电商运作模式不单单为农产品批发市场中的众多批发商创设了电商交易途径,同时还在更大领域内打造出一条农民和商人之间的贸易往来渠道。不管是批发市场中的批发商还是批发市场之外的农民、农民合作社,均可以在电商平台上租赁位置,而租金形式是一笔比例性的电商佣金。一些农产品进入商场之后,相应的电商交易网点需要对其价格、规格、数量等相关信息进行实时性披露,设立远程电商交易平台,支持多元化交易支付模式,比如说支付宝付款、网银等。对于一些在同一批发市场之中的批发商之间的交易,可以借助自己的物流系统或者委托给第三、第四方物流企业帮助实现配送,将农产品直接配送至购买者手中;但在不同批发市场中的销售者之间的交易,可以凭借支付相应的物流服务费用来委托批发市场提供相应的配送服务。
(四)以零售终端为主导的农业电商流通模式
在这种电商流通模式中包含了生鲜农产品专营超市、农贸商店、社区农产品便利店以及农副产品专卖店。较之于其他类别的零售模式,其仅是把主导流通主体替换成零售终端企业。这种零售终端不仅拥有良好的购买环境,此外还推行电商业务。比如苏州“阳澄湖大闸蟹”采用了“电商平台+零售实体店”的电子商务模式,同时还推出了网络销售平台与实体店零售路径,且二者之间采取的是标准化售价原则,顾客可以在网上选货,然后就近到“阳澄湖大闸蟹”相应的零售专卖店自主取货。除上述几种主要流通模式以外,电商背景下农产品还有其他形式的流通方式。例如顺丰优选推行的电商是以物流业为导向的农业电商模式,再比如“许鲜网”推出的电商模式是以营运服务商为导向的农产品电商模式,消费者能够借助“许鲜网”电商平台下单,购买的生鲜产品将从距离最近的零售店展开配送。
农业电商下农产品流通趋势
(一)农产品流通模式得以拓展延伸
农业电商流通不仅意味着从网上到网下,在实践过程中还派生出诸多模式。除去网络上支付到线下收货,线下挑选到线上购买之外,还可以是实体营销到网上交易再到实体消费体验。借助此种电商模式,需要推行跨界合作模式,比如让农产品流通主体与其他实业主体之间开展合作,就共同的消费者推行活动。比如推出购买农产品系列套餐赠送相应的购物优惠券或者是代金券活动。顾客在实体店面得知商品促销信息之后,可以借助二维码扫描服务帮助农产品执行网上支付,付款完成之后,就可获赠优惠券,在既定时间内消费即可。相似地还有线上营销接着线下消费最后再进行线上消费体验。顾客先在网络上搜集信息,接着挑选自己所需的农产品,进而到网下实体店面完成交易结算。网上选购的农产品一般会与相应的代金券或优惠券相互捆绑,顾客在实体店购买农产品的相关信息,会被回馈到网络信息系统中,企业可以将代金券等多种优惠券直接充值给顾客,如此顾客就能够连续地进行网络消费体验。
(二)农产品流通模式呈多元化、纵深化复合发展态势
在不久的将来,农产品流通模式将呈多层次、多元化复合发展态势,并将持续深化发展。多元化代表农产品流通模式的多重形态,比如说直营式、外包式、平台式、合作式、垂直式,以及多种不同业态相互并存的新型化流通模式。尽管这些业态之间存在一定程度的竞争性,但是更为重要的是彼此的相互补充与完善。纵深化代表农产品流通模式将更为注重差异性及细分性,将出现诸多专门针对农产品的流通形态,这在一定程度上有益于农业企业更好地运用有限资源,经过更为精益化的农产品流通形式,最大范围地提升农产品流通速率。
(三)农产品地域性移动流通将成为潮流
当今,数字信息化快速发展,推动了互联网技术的快速革新,消费者逐步进入了多元社交化时代。人与人之间在各类社交网络下被紧密连接在一起,即形成理论上所说的地域性消费群,因而可以以地域为节点推行地域性移动服务。农产品地域性移动流通最具代表性的形式就是“区域服务”及“社区团购”。在这种模式下,农产品流通主体可以凭借团购平台以及相应的社交媒介披露自己的产品信息,特别是运用地域技术将最新产品信息及时推送给社区民众;在社区附近,消费者接收到推送的产品信息之后,还可以凭借相应的社交媒介与企业进行沟通互动,及时查看企业的信息。这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节省消费者的搜索时间及费用,同时也可以强化消费者购物体验效用。这样,消费者就能够在任何空闲时间中,用移动设备中的地域进行信息查询,查找距自己较近的农产品优惠信息,确定自己拟购买的农产品,最后借助手机支付来确认即可。
(四)整合农业资源是农产品流通的核心
尽管电商模式下农产品涉及网上、网下两个维度,但是农业电商服务的首要目标是为顾客提供更加新鲜、更为绿色、更为安全放心的农产品,不论网上支付如何方便快捷,假使农产品本身存在质量方面的问题,那么整个消费过程就不能达到理想效果。所以就农产品流通而言,整合农业资源显得尤为重要,这也是农产品流通模式发展的一个新方向。一方面,诸多农产品电商企业将重点整合供应链上游农业资源,大力扶持生态型农业建设,为顾客提供最安全的生态农产品,出台社区支持农业的基本策略,或是经由直接收购农产品、对农场开展承包活动,从农产品生产源头上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另一方面,着重把握农业物流资源,建立自有冷库、完善冷链物流体系的农产品电商企业,确保农产品物流配送效率,降低农产品物流运输损耗。
农业电商背景下加快农产品流通发展的相关建议
(一)革新农产品流通主体的发展模式
推行农业电商,就需要更为完善的农产品流通主体,进而需要进一步革新农产品流通主体的发展模式。需转换农业生产合作发展模式,推广先进科学技术,发展优良物种,实时地革新农产品生产规划,量化管理农产品等级,降低注册农产品商标相关标准,推行农产品品牌化、规模化、标准化经营模式;提升农产品流通加工业的企业职能,订立统一化标准,改造农产品流通加工机理,更新农产品出厂的质量管控机制,推行农产品供应链中的闭环化管理形式;标准化管理农产品批发市场,合理完善农产品的交易展示模式,提高农产品质量检验、质量安全及结算等体系,对农产品批发市场进行标准化发展与超市化改建;确立一批农产品零售终端作为企业培育锻造的主导,在***策上给予扶持,实施农产品零售业的连锁化运营,合理整合管理当下的社区零售网点,打造农产品零售终端配送体系,延伸农产品零售业辐射范围。
(二)构建农产品流通信息化体系
农业电商背景下农产品快速流通的核心在于构建农产品流通信息化体系,削减消费者的时间费用。同时还需要将现下最为流行的物联网技术导入其中,加快农产品流通进程中信息的搜集、传递及处理速度,促使农产品信息及其流通信息体系实现非接触式交互,提升农产品流通信息化水平,帮助农产品实现信息资源的共享与资源交换。建立辐射全国范围的农产品电商网络,将满足指标要求的流通主体融入其中,此外,还需要主动帮助流通主体构建自有电商交易平台,完备农产品电商交易体制。加快农产品零售终端的信息搜集与传输速度,搭建条码及二维码新媒体技术在农产品零售终端应用的桥梁,进而为顾客提供便利。
(三)构建农产品流通质量跟踪系统
农产品流通体系健康发展的最大支撑点在于构建农产品流通进程中的质量跟踪系统。这不但有利于构建顾客网络购物信心,同时还有利于消除农产品流通进程中的相关障碍。所以说,确立各环节之间的有效链接、跟踪体系,对提供高质量的农产品至关重要。一是需要***府给予资金支持,确立专业的农产品质量管控体系,招募流通主体积极加入,降低流通主体的运营费用,解决农产品价格升高等现状。二是依据统一要求对管控资源进行调整管理,凭借条形码技术及各种相关编码技术对数据进行搜集整理,把农产品生产进程中的有效数据进行整理,到质量管控平台,确立田地GIS的地理信息行为体系。三是将农产品相关行业导入质量管控体系之中,借助物联网信息技术疏通农产品物流运输系统与质量追溯体系之间的桥梁,借助产品编码技术及时更新农产品数据信息,搜集农产品在流通进程中的相关信息。随后,借助数据信息技术特别是移动互联网信息科技,提升顾客对农产品流通进程中质量跟踪系统的运用,使农产品流通进程中质量跟踪系统的建设由“供给推力”转变成“需求拉力”,提升农产品流通进程中的质量跟踪系统效率。
参考文献:
1.曾亿武,万粒,郭红东.农业电子商务国内外研究现状与展望[J].中国农村观察,2016(3)
2.郁晓,赵文伟.生鲜电子商务县域农业综合服务体系探究—基于遂昌2.0模式的剖析[J].中国流通经济,2016(4)
3.鲁钊阳,廖杉杉.P2P网络借贷对农产品电商发展的影响研究[J].财贸经济,2016(3)
4.汪旭晖,张其林.电子商务破解生鲜农产品流通困局的内在机理—基于天猫生鲜与沱沱工社的双案例比较研究[J].中国软科学,2016(2)
商品流通篇7
关键词:商品流通业 零售业态 商品供应链
一个国家的商品流通业对国家的经济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反之商品流通业的发展又伴随着国家经济的发展而不断趋于成熟。在一个国家经济发展的不同阶段其商品流通业会表现出不同的特点,商品流通的技术水平也随着国家经济质量的提高在不断提高。这一点从欧美和日本等发达国家的商品流通业发展史可以得到印证。
美国商品流通业发展概况
美国的商品流通业在世界上是比较发达的,其零售商的数目几乎占全球前200名零售商的一半,最大的零售商沃尔玛近些年来一直在全球500强企业中名列前茅。美国的商品流通业经历了漫长的发展过程。
19世纪80年代的美国只有38个洲,人口大概为5600万,有65%的人生活在农村。由于交通尚不发达,人们相互之间信息闭塞,流通业的发展处在比较低级的阶段。在当时每桶面粉的批发价为3.74美元,而在农村的杂货店却卖到了7美元的现实条件下,批发商是商品供应链上巨额利润的获得者。在这种情况下,邮购业务得到了大力发展。邮购商通过大规模采购,借助铁路和邮***运输,免费为农村送货和邮寄包裹,为农民提供廉价商品和优质服务,这种邮购销售方式赢得了大多数农民的喜爱。在这一时期,商品流通渠道主要还是由制造商主导。
到了20世纪初,由于汽车的普及和公路建设的快速发展,缩短了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的距离,消费者有了更大范围的选择。同时实行大规模生产的制造商已经在美国经济中出现,美国的城市开始发展,许多农民放弃了农场而加入到城市的工厂当中,城市化进程加快,消费者的消费水平提高。从1900年到1920年,短短20年时间城市人口就远远超过了农村人口。城市的居民习惯是在城市商店里购物,伴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们购物习惯的改变,零售商店得到大力发展。20世纪 20年代和30年代,连锁零售店得到迅猛的扩张。上世纪40年代,美国的零售业开始外扩,走上了国际化的发展道路。由于连锁经营业态的出现和发展,这一时期的商品流通渠道中层级减少,制造商对零售商的依赖开始增强。
20世纪60年代,美国的社会又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许多市民不堪城市的嘈杂、空气污染、交通堵塞之忧,纷纷从市区迁居到市郊。伴随着这一生活习惯的变化,人们的购物方式也在改变。过去,人们逛街往往喜欢去市中心,但随着高速公路网络的发展和完善,以及郊区购物中心的兴起,市中心已不再是消费者的首选。于是郊区的大型购物中心、折扣店、会员店等零售业态得到了充分发展。在这一时期,由于信息技术的发展使得零售业发生了一系列的变革,零售业呈现出不断集中的趋势,新的零售业态不断涌现。
日本商品流通业的发展
日本的商品流通业对日本的经济有着重要的影响,这种影响具体表现在产业结构、国民收入、消费方式、人口及就业状况等方面。伴随着日本经济的发展,日本的商品流通业大概经历了以下几个发展阶段:
(一)第一阶段:二战前
这一时期日本的经济情况是重工业比较发达。重工业的产值平均能占到全国工业总产值的57%,工业水平居当时资本主义国家的第5位。但这一时期的日本商品流通业并不发达,由于生产者和消费者的居住地比较分散,所以在生产者和消费者之间有多层级的批发商,从而形成了日本零售企业规模小、分散、零细、过剩的特点,整个商品流通系统的效率低下。这一阶段具有代表性的零售业态为刚刚出现的百货商店。
(二)第二阶段:二战结束至20世纪50年代末
这一时期为日本经济的战后重建阶段。战争对日本经济造成重创,使日本经济面临全面崩溃的危险。但日本***府能够审时度势,依据不同经济发展阶段有针对性地提出该阶段经济发展的重点。比如,战后初期,针对经济的全面衰落,日本***府首先从解决人民的生计问题入手,重点发展农业和轻工业,以缓和粮食和生活必需品的窘迫状态。生计问题解决后,日本***府又开始重点扶持基础工业和运输业的发展,从而使整个工业国民经济得到恢复。正是这种阶段性的经济发展策略和有步骤、有计划、循序渐进的经济发展方式,让日本在战后短短几十年内由一个经济几乎全面崩溃的国家发展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经济大国。
在经济重建期,由于物质生产主要是为了满足人们基本的生活需要,因此在这一阶段人们的需求基本同质,大多是一些生活必需品的需求。百货店这种零售业态也得到进一步的发展,无论是其规模还是其竞争能力都得到加强。但整个商品流通系统基本呈现出比较散乱的局面。
(三)第三阶段:20世纪60年代初至70年代初
这一时期日本经济发展速度相当惊人,新技术大量引进,物质生产极大丰富。就是在这一时期,日本经济上升为资本主义世界仅次于美国的第二经济大国。
由于经济的发展,人们的基本生活必需品已得到极大满足,转而开始追求一些奢侈品的消费,追求精神层面生活水平的提高。比如对黑白电视机的旺盛需求,就反映出那一时期大规模的消费市场已开始出现。针对这种情况,最先做出反应的是制造厂商。为适应大规模消费市场的出现,制造商开发并导入新的生产技术,引入新的生产设备,大批量进行新产品的生产。反过来,为使产品实现更大规模的销售,制造商又通过搞各种营销活动,加强与消费者的沟通,不断开拓产品的销售市场,形成更大规模的消费。
在这一时期,商品流通系统主要由制造企业主导支配。超市、大型家电专卖店等零售业态也开始出现。
(四)第四阶段:20世纪70年代初至今
这一时期日本经济发展已经成熟,高速经济发展时期潜藏的隐患开始出现,再加上世界经济的影响,日本经济开始出现波动,但日本仍然具有世界第二经济大国的实力。
在这一时期,由于经济的发达和消费者收入的提高,人们消费品的选择范围及选择的地理区域扩大,消费者的购买行为渐趋成熟,消费者的需求也呈现出差异化。人们更多地是追求自我选择和有个性的消费,不再盲目跟随潮流。针对这样一种消费特点,专业大量贩卖店的零售业态开始出现,该业态主要是集中于特定商品领域进行销售,为消费者提供丰富的可供多样选择的商品型号。另外,就是便利店的出现,便利店主要是针对特定区域的消费者开设,为其家居生活提供便利。此外,由于消费者需求的多样化、差异化,制造商需要更加贴近市场,及时了解消费者的需求,准确把握消费动态,不断进行产品创新,慢慢呈现出一种生产、销售一体化的趋势。而消费者也逐渐成为流通领域变革的主导者。
国际商品流通业发展趋势
通过对资料研究发现,国际商品流通业在发展过程中呈现出以下特点:
通过对近几年全球商品流通市场中销售额的分析可以发现,整个商品流通市场的集中度已经比较高,并且处于不断集中化的过程中。比如,1998年全球前10名零售商的零售额占到全球总零售额的23%,1999年则上升到26%,2000年则又上升到28%,从中不难看出商品流通市场不断集中的趋势。
资料研究还显示:随着人均GDP的增长,商品零售业态出现快速集中的趋势。比如英国,当其人均GDP从1992年的12500美元上升到1997年的14000美元时,其每千人拥有的零售网点数也从1992年的6个下降到1997年的4个。
零售商逐渐成为商品流通链条上的组织者和领导者。商品流通链即商品供应链的主要职能从制造商和批发商向零售商不断转移,零售商成为供应链的主导者。同时,零售商通过改变交易方式使商品供应链效率不断提高,获得了供应链中的核心领导地位。
零售商与制造商直接交易越来越多,经销商地位逐渐衰落,零售商成为缩短商品供应链的决定力量。目前,零售商与供应商的直接交易差不多占到商品供应链结构的50%。大部分国际连锁零售企业已从产品间接进口逐步过渡到产品产地的直接进口。减少了中间流转环节,降低了运营成本,确保了在市场上的价格优势。
商品流通中的零售业态与交易范围不断发生着变化。二战前,零售业态主要是传统百货,以单店经营为主,经营区域小,商品的采购也多集中在本地。二战后至上个世纪80年代中后期,零售商开始研究消费者,采购的区域也不断扩大,可供选择的供应商数目不断增加,因此零售商的议价能力得到较大的提高。上个世纪80年代中后期至今,大型的零售商开始向国际化的方向发展,实现了全球范围内的商品采购。采购范围的扩大,不但更好地满足了消费者的需求,提高了消费者的生活品质,而且优化了产销体系,使得规模生产和优势成本生产成为可能,大大降低了整个商品供应链系统的成本,提高了商品的流通效率。
商品流通中的零售环节向深度专业化和专业集成化的方向发展。零售业态的发展经历了漫长而复杂的过程,但每一阶段业态的发展无不适应于所处阶段的社会经济情况及消费者的需求而发展的。零售业态的发展经历了简单综合化的阶段,这一阶段的主要业态为百货商店。然后是专业化和细分化的阶段,这一阶段出现了连锁经营店、折扣店、便利店、大卖场、迷你店、“品类杀手”等业态。由于“品类杀手”业态的发展以及购物中心的出现,零售业态的发展呈现出专业化和专业集成化的特点。
我国商品流通业在发展中应注意的问题
近年来,由于我国经济的发展,我国的商品流通市场成为增长最快的市场,连续十多年保持了10%以上的增长速度。截至2000年,我国的商品流通市场的销售额在世界已排到第四位,仅次于美、日、德。而且我国商品流通的业态经过数十年的发展,已由传统百货为主的单一业态发展到百货商店、连锁店、折扣店、便利店、大卖场等多种业态,尤其是连锁超市更是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虽然我国的商品流通市场实现了快速发展,但与已经发展了近200年的国外商品流通市场相比尚处于低级阶段。
我国的零售企业大多规模小,前几名零售商的零售额占整个零售市场份额的不足20%,在这一点上是很难与国外的大型零售商相比的。虽然,我国有着巨大的消费市场,但由于缺乏成熟的商品流通市场,所以规模消费并没有真正形成,商品流通系统的主导权依然是掌握在制造商的手中。再有,我国的零售企业普遍存在高负债率和低利润率并存的情况。我国零售企业的负债率一般都在70%以上,而平均净利润率却不到2%,这是因为我国零售业的管理技术和硬件设备相对落后造成的。应当说,我国零售企业的盈利大都是靠供应商的进场费、广告费、促销费、节庆费在支撑。由于零售企业处于商品物流的中枢地位,对供应商有一定的优势,但靠“榨取”供应商来获取利润,长此以往势必会对我国的制造业造成较大的伤害。
2004年12月11日,我国的零售业正式对外开放,国外的零售商已大批量地在我国展开业务。郎咸平在其一份报告中曾指出,国外的零售商一方面会利用其规模优势和全球化采购平台降低商品成本;另一方面会利用其成熟市场的盈利支持新兴业务区域的战略性亏损,从而与我国的零售商展开竞争。面对国外零售商的严峻挑战,根据国际商品流通市场发展的趋势和方向,我国的商品流通商应做好以下几点:
进行以目标客户为导向的业态优化和服务创新。我国的零售商应从我国的实际国情出发,循着国际零售业的发展趋势,发展符合当前消费者需要的业务模式,在此基础上加大服务创新的力度,制造品牌溢价效应。
以专业化经营的态度,专注于建立满足目标客户核心价值的核心竞争力,实现战略与经营的差异化。我国的零售商在从我国实际出发的基础上,要认真学习吸收外国零售商的先进管理技术,围绕自身目标客户的核心价值,专注于一点深钻下去,形成自己的核心竞争优势,从而避免同质化经营和恶性竞争。
建立易操作的标准和准则,使快速复制与扩张成为可能。我国的零售商要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站稳脚跟,规模经营是必不可少的,因为规模经营可以降低运营成本。而要实现规模经营,连锁复制是有效的方法。这就需要有复制的标准,按照标准复制来提高复制效率,最终达到规模扩张的目的。
提升零售技术水平,降低运营成本,提高运营效率。本文已提到相对于国外零售商来说,我国零售商的管理技术还比较落后,而国际商品流通业的发展特点又说明零售技术是零售商获得竞争优势的必要条件。因此,我国的零售商需要在提高零售技术方面多下功夫,这样才能提高与外国零售商的竞争能力。
面对国外具有先进管理水平和经验的商品零售商,我国要沉着应对。一方面发挥本土化的优势,寻找差异化竞争途径;另一方面要不断学习先进的技术,在竞争中快速成长。
参考文献:
1.曾坤生.美国零售商业营销管理的特点.中国流通经济,2000(11)
商品流通篇8
[关键词] 供求曲线 商品流通 均衡
一、供求曲线的一般意义
西方经济学家认为,经济学的研究往往在于寻找在一定条件下经济事物的变化最终趋于静止之点的均衡状态。而这种均衡是由供给和需求在一定条件下相互作用、相互制约的结果,并且在这样的状态中有关该经济事务的各方面的愿望都能得到满足。从几何意义上说,一种商品市场的均衡和相等的供求量分别称为均衡价格和均衡数量。但是,只有在经济人和完全信息两大前题下,以及抛开除价格以外的诸如企业生产成本、商品流通成本、营销等因素,才能使供求曲线在一个二维平面内相互作用并产生均衡。而这与现实生活存在很大差异,尤其在商品流通中,供求曲线更是发生了变形。
二、商品流通中供求曲线的变形
1.流通存在的依据
商品流通存在的依据是生产与消费产生了分离。随着生产力的提高,分工越发展,生产与消费之间的“距离”即分离越来越明显。流通的出现缩短并消除了这种分离,使生产与消费供求结合。生产与消费的分离又有多种表现形式:形态分离、所有权分离、时间分离和空间分离。以时间分离为例。多数消费品是预测生产和流通,由产品库存来调整供求。消除生产与消费的时间分离,正是依赖于库存的调节功能。在各个工厂和商铺中库存随处可见。工厂为维持顺利的作业要有原材料和配件的库存,批发商的仓库和零售商的店铺也需要产品库存,这样才能使交易顺利进行。在这里,库存起到一个缓冲作用,降低了供求结合过程中发生的不确定性,保证每笔交易的顺利完成。
2.供求曲线的变形
现实生活中,正是由于生产者和消费者存在着时间和空间上的分离,比如,生产者一般不直接将所生产的产品卖给消费者,而是要经过一个或者多个中间商。产品的产量与价格均衡点也在发生变化,甚至在中间商不能很好地发挥其作用时,这个均衡点永远达不到。这样,传统意义上的二维平面内供求曲线则向三维空间变形与发展。也就是说,除价格、产品外,又增加了其他影响供求平衡的因素。在空间中,供给曲线和需求曲线可能相交,这时交易达成,生产者、中间商、消费者均可以以自己满意的价格与数量销售或购买到该产品;但是,由于商品从生产者到消费者转移的过程中存在其他不确定性因素,比如,工厂因原材料库存不足不能按时生产、准时交货;中间商囤积居奇,不能及时供应商品到消费市场上;或者从生产者到消费者转移的过程中由于经过多层中间环节而产生时间滞延等,需求曲线与供给曲线在空间中则不相交,这时交易很难实现甚至交易关系破灭。
3.流通中的均衡
需要明确,商品只要开始流通,在流通过程中,其经过的任何一点都是均衡点。如商品从生产者向批发商转移的过程中,在局部市场上,供给与需求相等,达到均衡,生产者与批发商都以自己满意的价格和产量完成交易。此外,商品从批发商到零售商和从零售商到消费者的流通中,也体现了均衡点的运动变化。
4.商品流通的速度
在商品流通中,我们会发现,有的商品流通速度非常快,比如饮料、日用品;有些商品流通速度较慢,如办学;而有的商品在流通中不需要经过中间环节,直接由生产厂家销售给消费者,如一些工业用机械设备等。可见,商品流通的速度受到产品类型、流通渠道的影响。供求曲线中,体现在对均衡点变化的速度和加速度问题的研究。微观经济学中,两条曲线中的任何一条发生位移,就会形成新的均衡,体现了在二维平面上的均衡点的运动变化。在商品流通中,这种运动变化被赋予空间涵义。同样地,以前简单的曲线相交决定均衡点已不适用空间均衡点的变化,其速度也由多维变量决定。
三、应对流通中供求曲线变形的方法
1.找出推动均衡点变化的因素
商品流通中,批发市场类似寡头垄断市场。生产者生产的商品经少数几个大型批发商实现转移,这些大型批发商因为具有较强的流通信息搜索功能和较完善的流通渠道,其议价能力较高,从而使生产者更加依赖于它们。在该市场上,均衡点随生产者同批发商间博弈力量的变化而变化。同样地,在其他市场上,不同流通主体各自力量及他们之间关系的变化,推动着均衡点的变化。
2.解决均衡变化的速度问题
这体现在微积分在经济学中的应用中,可以通过求函数一阶导数和二阶导数来分别求出均衡点变化的速度与加速度,从而了解商品在流通中的速度与加速度,这对生产者、中间商和消费者来说都具有重要意义。首先,对生产起到制约的作用,并影响生产的经济效益。以汽车为例,其销售环节流通快,要求汽车产量增加,而汽车生产量又受规模、技术、资金等因素的影响,生产受制约,企业面临两难的境地,如果处理不好,将直接影响生产的经济效益。其次,流通速度的加快,中间商数量将会减少;反之,中间商数量增加。再次,对消费者来说,均衡点速度的加快,意味着商品流通的加快,消费者可以更方便地按自己的偏好选择商品。
3.迅速准确的市场信息传递和反馈
由于缓冲库存存在于各个环节,所以形成重叠,如果各环节间的信息稍有不畅,就会发生意想不到的物流波动。由此可见,迅速准确的市场信息传递和反馈有着促进生产和消费供求结合功能。
参考文献:
[1]罗伯特・S・平狄克丹尼尔・L・鲁宾费尔德著王世磊译《微观经济学》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
商品流通篇9
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成立以来,先后于2001年和2002年分别在成都和天津召开了第一次和第二次全国重点批发市场总裁联席会。这两次会议贯彻中央和***的战略部署,围绕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按照现代流通方式的要求,对如何调整、改造和提升批发市场,批发市场的发展战略与流通现代化等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和研究,并确定了14家推进流通现代化重点联系批发市场,对于我国商品批发市场的进一步健康发展发挥了积极作用。这两次会议不但得到了***府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也受到了全国商品批发市场和企业界的热烈响应。
一、对目前我国批发业的现状要有一个清醒的估计
目前我国正处于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型期,到2010年基本完成,随着这个转变过程的不断深入,经济领域,包括流通领域的许多深层次矛盾逐步显现,中国批发业向何处去就是一个摆在我们面前必须解决好的紧迫问题。
(一)建立新的批发体系有所推进。
计划经济时期我们形成了生活消费品和生产资料的商品批发体系,这个体系以高度集中、计划调拨分配和设立一、二、三级批发站为显著特点。在新中国成立后的相当一段时间,对经济建设的推进与人民生活的保障起到了巨大的作用。但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这种体系不符合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国情,严重束缚了商品生产者和经营者的积极性,也极大地限制了商品流通的发展。传统的商品批发体系迅速瓦解。经过二十多年的改革和发展,对建立新的批发体系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在建立多元主体、多种方式、多层结构的批发体系方面有所推进,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第一,批发主体的多元化。改革开放以后,我国放开了企业产品的经营权,特别是加入WTO以后,允许外商进入国内的批发和分销领域。在这种情况下,逐步形成了三大批发业主体。
一是工业企业成为批发主体。改革开放以后,工业企业有了产品的自销权,加上当时仍处于供不应求的卖方市场,所以工业生产企业普遍把一部分产业资本投入商业资本,自营批发,直接获取商业利润。在不少产品领域,工业企业自身成了最大的批发业主体。
二是非公有经济逐步进入批发业,成为批发业务的重要力量。民营经济先进入零售业,在有了一定的资本积累以后逐步进入批发业,在批发业务中,一般先进入日用工业品批发,再进入生产资料批发。有的民营企业年批发钢材已达到上百万吨。目前外资已开始进入批发环节,但数量不大。
三是公有批发企业经过改革、改制,优胜劣汰,仍然是批发业务的一支主力。特别在盐、烟草、成品油、原油、粮油、棉花、化肥、农药、***书、钢材、汽车、煤炭、糖酒等产品领域,显得尤为明显,有些已成为批发商与批发经纪人,有些零售企业在发展连锁超市过程中,实行批零结合,也进入了批发领域。
第二,批发载体与批发形式多元化。目前看得比较清楚的是以下四种载体,或叫四种形式。
一是生产企业通过商与经纪人以及直销,用契约方式进行批发。改革开放以来,各级***府虽然积极推动制,但由于信用体系不完善,真正的佣金发展很慢,批发经纪人也不发达,但生产企业通过契约直接批发给生产企业、批发企业、零售企业则成为一种主要渠道,是一种无形市场的批发方式。
二是通过商品批发交易市场。据国家统计局最新统计,截止到2002年底,商品批发交易市场有89043个(其中生产资料市场6545个,消费品市场82498个),年成交额34772亿元(其中生产资料交易额8796.3亿,消费品交易额25975.7亿)。在消费品批发交易市场中,2002年农副产品交易额1.3万亿,工业消费品为9986.6亿。虽然这些批发交易市场大多是批零兼营,但仍是目前中国许多商品特别是农副产品与部分日用工业品的重要批发渠道与批发载体。
三是通过网上批发交易。随着电子商务的发展,在网上交易成了许多企业批发的重要形式或主要形式。按电子商务协会的“中国电子商务发展分析报告”,2002年企业电子商务交易总额为10242亿元,其中产品类交易4890亿,占48%,主要是BtoB的批发交易,如外贸行业2490亿,电子行业572亿,冶金行业500亿,石化行业400亿,医药行业400亿,煤炭行业300亿,纺织行业119亿等等。
四是通过展销会批发交易。这是会展经济快速发展的推动力。这类展销会涉及到各个层次、各种产品。有综[next]合性的,有专业性的;有全国性的,有地区性的;有外销为主的,有内销为主的。展销会也成了批发交易的重要形式。但目前展销会蜂拥而起,中国除上海、广州以外并没有形成真正的会展中心城市。
(二)批发业存在的问题不容忽视
第一,认识上的误区。如果说目前全国“重生产轻流通”的思想烙印还很深,在流通领域则存在“重零售轻批发”的思想混乱。传统批发体系的瓦解导致了人们对商品流通规律认识上的盲区,有的人提出,在现代市场经济和现代流通方式充分发展的情况下,还有没有批发业存在和发展的必要。有的人提出批发环节是多余的,鼓吹生产商直销零售商。也有的人提出生产企业要向两头延伸,撇开流通部门。这种认识完全否定了消费通过流通决定生产这一规律,否定了批发利润的存在,不承认平均利润率规律的普遍指导意义。企业在实践中,也往往模糊了批零界限,不愿意更多地向批发环节让利,否定流通的专业化、规模化和流通自身所固有的规律性。这种现象,一方面说明大家对市场经济的规律缺乏认识,另一方面说明中国批发业的发展还没有完全走上正道。
第二、批发秩序比较混乱。我国的商品批发领域批发环节过于分散,进货渠道不稳定;经营行为不规范,有时零售价甚至等同或低于批发价;批发交易不仅存在假冒伪劣,而且资金互相拖欠;由于信用体系不健全,使“佣金”不能健康发展。
第三、缺少大批发商。除了进出口贸易与生产资料批发交易中有小部分规模较大的批发商以外,各类批发市场中基本没有大批发商。据统计,2002年大城市批发市场的批发商年平均成交114.9万元,中等城市为86.6万元,小城市为67.8万元。由小商贩为主体与支撑的传统批发市场已相对过剩,而依托现代科技、先进管理的大批发商严重不足。批发商“小、散、差、乱”,极大地损害了中国批发业的形象。
第四、批发技术落后。现代商业的批发,无论是连锁经营、现代物流还是电子商务交易都必须以现代化的商品配送中心为基础。这种从生产部门直接采购、通过网络系统和自动补货系统达到销售终端、满足客户要求的方式,信息化和标准化是关键环节。我国商品流通的信息化和标准化虽然有了很大程度的进步,但是在应用现代电子信息技术,如电子数据交换(EDI)、电子付款服务系统(EPS)、宽带综合业务数字网(B-ISDN)、网络定位系统等方面还有很大差距,服务贸易系统的国际采标率和国内的标准化程度也不高,精通现代商业技术的人才也十分缺乏。这些都很难满足我国推进流通现代化、大力发展现代流通方式的要求。
二、加快批发业改革与发展的紧迫性
按照现代商品流通规律,分析研究我国批发业的现状,积极探索如何加快批发业的改革与发展,对于大力推进我国的流通现代化、建立符合现代市场经济制度和世界贸易组织规则的经济秩序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第一,加快商品批发业的改革与发展是商品流通客观规律的内在要求。在商业发展史上,批发业的出现,正是对商品流通实施规模化、集约化和高效率分销要求的必然结果,是按照平均利润率规律进行的必要的社会专业分工。批发商处于生产与生产,生产与零售市场的中介,直接关系着流通的规模与流通的效率,关系着社会交易成本的水平,关系着市场的广度与深度。因此,就批发产业自身的发展来说,不论取何种形式,不论如何改革,都是商品流通规律的客观需要,取消或否定批发业的存在,不是商品流通业的进步,而是对商品流通规律的悖反和否定,只能给全社会带来生产和流通秩序的极大混乱。从这个意义上看,批发业问题,仍然是我国商品流通改革与发展的一个十分重要的环节。批发商承担着用市场机制配置资源的重要任务,因此,她的发育程度成了衡量市场组织化程度的重要标志。
第二,加快批发业的改革与发展是全方位、宽领域、多层次对外开放的需要,是加入WTO以后的紧迫任务。2002年,中国进出口贸易已达6208亿美元,占世界第五位,中国在世界产业结构调整中,将逐步成为世界制造业中心,批发业务将越来越大。中国加入WTO后,除盐和烟草以外,批发服务与佣金服务都是开放的,对中国批发业必然形成强大冲击,我国的批发企业只有加快改革步伐,转变传统的商品批发观念,按照现代商品流通规律和商品流通组织形式重新构建商品批发体系,才能不断做强做大,不断增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以适应我国商品流通格局的新变化,凭借企业实力在批发领域与外商进行平等的贸易竞争。
第三,加快批发业的改革与发展是提高我国经济总体运行质量的需要。2002年,我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为40911亿元,而同期,全社会生产资料销售总额达到7万亿元,2003年生产资料销售总额有可能突破8.5万亿元,加上进出口批发贸易,目前批发业与零售业总额之比约为3:1,国家通过批发这一环节,在全国、全球建立广泛的经济联系。如果批发环节不畅,不能组织起有效的供给和需求,国民经济的整体运行势必受到严重的影响。
第四,加快批发业的改革与发展是流通现代化的需要。发展连锁经营、现代物流、电子商务等现代流通方式[next]是我国推进流通现代化的主要内容。商品的高效配送是这三大流通方式的基础,没有高效率的配送体系,连锁经营、现代物流、电子商务的经营活动就失去了依托。加快我国批发业改革与发展的一个重要思路,就是通过建设商品物流中心、配送中心,优化供应链管理,实现商品的更低成本、更快速度、更高质量的流通,最大限度地满足消费者需求。据了解,目前,已经有一部分批发企业和批发市场正在积极进行这方面的探索和实践,这对我国新型流通业态和新型流通方式的发展必将产生促进作用。
三、创新与发展中国批发业的战略思考
第一、充分借鉴国外先进经验。
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专业分工日益细化和经济区域化、全球化,发达国家批发业集营销、管理和科技为一体。现代批发业与传统批发业相比,形成了一系列新的特征。
批发业成为市场营销活动中的主角;流通企业批销和生产企业自销占领批发领域,目前发达国家流通企业批销和生产企业自销的比例3:2左右;专职批发商的功能多角化;批发企业趋向大型化、集团化、国际化,20世纪80年代与60年代相比,批发企业的平均规模扩大了一倍。在现代批发业中,系统分析、模型技术、线性规划、价值工程、决策技术、网络分析、库存技术等现代管理方法得到广泛使用。
从美国批发商业的发展模式来看,主要有三种类型:一是专业批发公司,不依附于任何生产企业,拥有对经营商品的所有权,专门从生产者那里批购商品,再分别销售给零售企业。这类批发商占批发商业群体的三分之二以上,居于主导地位。二是制造商的批发机构,专门批发本公司生产的商品。一般在制造商无法找到为其有效推销商品的批发商时,生产部门才建立自己的批发分支机构。三是批发商和经纪商,无经营商品的所有权,主要职能是沟通买卖双方,促成买卖双方进行交易,实现商品所有权从卖方向买方的转移,并获得买卖双方为其提供的佣金。
一些跨国公司无论是以生产为主的、服务贸易的、资本投资的,大多涉足批发与零售业。全世界5万多个跨国公司,其公司内部与相互贸易已占世界贸易的三分之二以上。他们利用资金优势、网络优势、服务优势在全世界建立了分销体系,基本可以垄断国际批发市场。
批发业是流通网络的节点和枢纽,对生产和流通的组织作用很大。无论何种方式,批发过程本身都体现了高度的市场化、社会化、规模化和专业化。我国正在大力推进流通现代化,充分借鉴、消化这些成功的经验,对于加快批发业的改革与发展,按照现代流通方式的要求,建立和完善符合我国国情的现代商品批发体系,推进全国统一市场的形成,无疑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第二、改造、提升传统批发产业。
我国的传统批发业集中在原物资、商业、外贸、粮食、供销合作总社五大行业,以及烟草、药品、油品、黄金白银等专卖行业,其产业规模主要形成于计划体制时期。由于产业组织形式落后,已经远远不能适应现代流通的发展需要。按照推进流通现代化的要求,通过实施有进有退、资产重组、结构调整等措施,改造、提升这些传统的批发企业,充分发挥它们原有的规模、网络、设施、人才等优势,实现产业组织形式和企业营销模式创新,向现代流通方式转型,在市场竞争的环境中优胜劣汰,这是加快我国批发业改革与发展的重要任务。在这方面,不少企业已经进行了多方面的探索和实践。如天津市物资集团,结合自身实际状况,从原有的单纯批发业务向两头延伸,用供应链原理改造自身,以贸易为依托,以、配送服务为切入点,发挥大型批发企业的组织优势,创新出一条以产品为纽带,从上游原材料供应、中游物流配送到下游产品销售的供应链管理模式,建立了新型工商和银企合作关系,年销售额2003年可以接近200亿,已进入全国500强之列,为创建现代化的流通企业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第三、同时推进生产商、批发商、零售商供应链管理模式。
英国著名经济学家克里斯多夫曾经讲过这样的话:“市场上只有供应链而没有企业”,“真正的竞争不是企业与企业之间的竞争,而是供应链与供应链之间的竞争。”对于这一点,中国的许多企业家并不理解。
什么是供应链,《物流术语》国家标准是这样定义的:“供应链,即生产与流通过程中涉及将产品或服务提供给最终用户活动的上游与下游企业所形成的网链结构。”“供应链管理,即利用计算机网络技术全面规划供应链中的商流、物流、信息流、资金流等,并进行计划、组织、协调与控制。”美国物流协会1998年对物流的最新定义指出:“物流是供应链流程的一部分,是为了满足客户要求而对商品、服务及相关信息从原产地到消费地的高效率、高效益的正向和反向流动及储存进行的计划、实施与控制过程。”美国经济学家史蒂文斯(Stevens)认为:“通过增值过程和分销渠道控制从供应商的供应商到用户的用户的流就是供应链,他开始于供应的源点,结束于消费的终点。”美国另一位经济学家伊文思(Evens)认为:“供应链管理是通过反馈的信息流和反馈的物料流及信息流,将供应商、制造商、分销商、零售商,直到最终用户连[next]成一个整体的模式。”
由于经济的全球化,以及跨国集团的兴起,企业生产产品的“纵向一体化”运作模式,逐渐被“横向一体化”模式所代替,围绕一个核心企业的一种或多种产品,形成上游与下游企业的战略联盟,即经济链。上游与下游企业涉及到供应商、生产商与销售商,这些供应商,生产商与销售商可能在国内,也可能在国外。在这些企业之间,商流、物流、信息流、资金流一体化运作。这就是我们讲供应链与供应链管理的基本概念。生产商可以以自己为核心,建立供应链,如海尔集团。批发商与零售商业也可以以自己为核心建立供应链,如香港利丰集团与美国沃尔玛连锁集团。建立自己的供应链与进入别人的供应链都是企业的必然选择。但整个供应链的运行中,往往以批发环节为主导。目前,中国许多企业还满足于孤***奋战,追求一时利益,而不去研究供应链战略与长远利益,这就是中国许多企业与国外成功企业的差距。
第四、积极探索电子商务批发交易。
电子商务对传统流通业是一场***,可以在网上虚拟市场,虚拟银行,实现网上采购与网上结算,通过物流系统送达千家万户。电子商务有BtoB,BtoC,CtoC等多种形式,但以BtoB即企业对企业的批发网上交易量为最大。有人预测,在未来10年,国际贸易额的三分之一将通过互联网进行。电子商务的兴起给我国生产资料与生活资料商品在内的大宗商品批发交易提供了一种崭新的思路和模式。凡是适宜进行大批量批发的商品,通过电子商务,可以有效的延伸交易半径,扩大交易商圈,加速交易过程,降低交易成本。由于我国诚信体系建设还不够完善,银行网上结算系统还在探索,物流配送水平对电子商务交易还有一定制约。目前,商品批发的网上交易还不普遍,总规模还不大。但是总的来看,通过电子商务进行批发交易,是我国大宗商品流通的发展方向,有着光明的前景。一部分批发市场和企业尝试举办电子交易场所,吸引交易商入场开展现货仓单竞价交易,取得了一定经验。但是要特别注意与期货交易进行严格区别,到目前为止,除国家批准的期货交易所以外,任何部门、任何地方,***都严格禁止进行期货交易。国家质检总局最近的国家标准《大宗商品电子交易规范》,从技术标准上对现货商品的电子交易与期货交易进行了严格区分,我们在执行中要十分注意这一点。
第五、进一步推进和完善制。
在管理学中,与外包一样都是重要的原理,不仅适用于商品交易,也适用于服务交易。就批发而言,佣金是发达国家批发交易的通行作法,它实际上是生产部门将采购与销售物流外包给流通部门的一种方式,是生产部门与流通部门合理的专业化分工。我国***府对制试点和推广工作给予了大力支持,钢材、汽车、家电等产品的也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大量的是买断,佣金发展差,主要卡在信用体系上,合同得不到执行,资金互相拖欠,银行惜贷。目前***正在大力推进中国信用体系建设,金融市场等要素市场也在积极培育,佣金必然成为中国批发业的一种重要形式。
第六、调整、提升与创新批发市场的现代批发组织功能。
对于全国近10万个现货批发市场,如何认识,我在多次会议上讲了三个问题,一是中国的商品批发市场生命周期还有多长,二是如何估价批发市场在中国经济发展中的作用,三是现有批发市场如何实现调整、提升与创新。对于第一个问题,我讲过前20年与后20年的观点,即发展了20多年,还有20多年的发展周期。除农副产品批发市场外,工业品批发市场将逐步被无形市场所代替。在中国东部批发市场主要是调整、改造、创新、提升。在中西部还有一定的或较大的发展空间。但所有批发市场都应按***中央与***的统一部署,规范与整顿市场经济秩序。至于批发市场在经济体制转轨过程中起到的巨大作用是一个无可否认的事实。这种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前期重要的市场组织形式,在实现资源合理配置、有效组织产需衔接、活跃流通和地方经济、提高商品流通效率、建立价格发现机制、推进商品流通信息化和网络化、带动全国统一大市场的形成、增加就业人口、为中低收入家庭提供适宜的消费场所等方面发挥了十分重要的历史作用。在我国广大城乡地区,批发市场仍然是进行商品批发交易的一种主流形式。据统计2001年9.3万个全国批发市场与集贸市场交易额达3.28万亿,相当于当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87%。
但由于批发市场推行的是摊位制、包税制等落后的交易与管理方式,市场载体也十分初级,功能不健全,除了容易诱发偷漏税、销售假冒伪劣商品等不规范经营行为之外,还严重制约了市场的现代批发组织功能的发展和提升,不仅导致了零售行为的不规范,也导致了批发行为的不规范。因此,按照中央、***整顿和规范经市场经济秩序的要求,在开展集贸市场专项整治工作过程中,通过批发市场业态的改造和提升,进一步发挥和完善批发市场的现代批发组织功能,使其能够按照现代商品流通规律和现代流通方式的要求,有效地组织商品批发与零售的衔接,推进批发业的改革与发展,完善商品批发体系,是我国商[next]品批发市场进行现代化建设的重要任务,也是批发市场继续健康发展的前提和保证。
如何提升批发市场的现代批发组织功能,我认为:
一是突出批发优势。由连锁店、精品店、超市等,取代批发市场的零售环节是一个普遍趋势,否则,既不利于商品的专业化经营,也不利于形成商品经营规模。突出批发优势与特色,将成为今后批发市场区别于一般商品集贸市场的重要标志,可以说,市场失去了批发优势,也就失去了业态特点,在现代商品流通体系中,就难以准确定位,最终为其它流通业态所取代。据统计,全国所有批发市场80%左右是批零兼营,以批发为主的约占50%,纯批发业务的市场只占20%左右。这是我们各类批发市场所面临的共同问题。
二是实现交易方式创新。佣金、拍卖、网上交易、配送等都是国外成熟的交易方式,在批发市场上可以得到应用。但不同的商品有不同的批发方式,批发市场的发育程度(初级、中级、高级)也影响着批发方式的应用,而批发市场的发育与当地市场经济的成熟程度有关,所以不可能全国推行一种模式,既要按经济规律办事,又要按当地的实际情况有各自的特色,生命力也可能在市场特色上。三是实现市场提升。包括市场本身的硬件与软件,也包括市场外部的硬件与软件环境。著名经济学家钟朋荣对我讲,他认为像义乌小商品市场等成功市场的经验。归结为一条,就是一个开明的***府加上一批聪明能干的商人。我希望批发市场的投资主体不要竭泽而渔,而要放水养鱼,变初级市场为中级市场需要投入。去年,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确定了14家推进流通现代化重点联系批发市场,今年,又增加了39家。这些市场都是通过推进流通现代化,使市场的规模化和专业化水平不断提高,核心竞争力不断增强的典型,我们希望他们的先进经验能得到进一步推广,把我国批发市场的流通现代化推进到一个新的水平。
第七、培育大批发商。
中国进入二十一世纪新的经济发展时期,批发市场应从重视市场的场所建设转向对现代大批发商、大商、大经销商的培育。从外延数量扩张向内涵质量提升发展。我这样讲并不是说中国批发商必须言必称大。任何一个事物都要有一个合理结构,在中国既有产地、销地、集散地批发市场的结构问题,也有综合批发市场、专业批发市场的结构问题,还有大批发商与中小批发商的结构问题,以及批发商的所有制结构问题。随着情况的变化都要逐步作出调整。在诸多结构调整中,我提出培育大批发商问题,这也是我一直提倡的一个问题。我们既要扶植中小批发企业发展,更要重视大批发企业的成长。能成为中国大批发商的可能有三种类型,一是经过改革开放以来的市场优胜劣汰,已逐步壮大的部分国有批发企业,有的已改制,有的已上市,按其规模已进入中国500强;二是外资与中外合资批发企业。对这一点我们要特别关注。目前外资进***的重点是零售业,特别是连锁超市。下一步我认为将大举进入批发业,我们要有思想准备;三是民营批发企业。我认为在5-10年内,必然会出现民营大批发商,他们有自己的优势,发展速度极快。生产企业能否成为大批发商是一个有争议的问题,按核心竞争力原理,生产企业不可能既是制造商又是批发商,但实际运行中是存在的。对于大零售商能否又是大批发商也是一个争议的问题,目前功能延伸使一些概念发生模糊,兼营也是一种形态。不管怎样,我希望加快大批发商的培育并走向世界,中国的批发商一定要在全球经济中占有一席之地,成为重要角色。
第八、建设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需要的中国批发市场体系。
对这一问题,万典武、高铁生、黄国雄、宋则、陈文玲、任兴洲、洪涛等许多专家都有很多高见,我的研究不深入,不系统。但有几个想法,供大家研究思考。
1)以大型批发商为主导。要指出的是这些大批发商必须是多元化的。
2)以新的营销方式为支撑。比如网上批发交易、佣金、供应链战略联盟、加工配送等等。
3)以有形与无形批发市场为基础。如各类综合与专业批发市场,大宗商品电子交易市场,BtoB网上批发市场等等。
4)以供应链为连结。在经济运行中,在生产与再生产过程中,批发是一个重要环节,必须进入供应链体系。
商品流通篇10
【关键词】 商品流通企业 内部控制 管理
一、引言
企业内部控制理论是随着工业***之后企业资本迅速膨胀、企业规模飞速扩展而发展起来的,由于要满足工业时代下大规模的企业生产运营,在管理过程中就形成了一整套系统的内部控制理论。系统完整的内部控制理论能够有效保证企业在整个生产过程中的质量控制,该控制贯穿在企业生产经营的各个环节,包括生产经营的组织、调节、控制和监督。内部控制一般与企业的整体战略目标相适应,针对企业经营过程中的不同方针***策采取不同的控制措施,从而确保企业资金的保值增值,将企业可能面临的风险掌握在可控制的范围内,同时杜绝企业内,行贿受贿现象的发生。商品流通的资金流动有一个特点就是大量资金存在于商品存货上,同时对于商品的购销比较频繁,因此内部控制对于资金控制的要求更加严格。商品流通企业实施内部控制对于保证企业资金安全,确保企业提供的会计核算资料准确具有重要意义,也可以为企业制定战略决策提供可靠的支持,最重要的是有效的内部控制能够保证商品流通企业稳定地运行,提高其运作效率,保证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核心竞争力的发挥。
二、我国商品流通企业内部控制与管理的现状
1、管理层缺乏内控管理意识
在我国,很多商品流通企业还没有意识到内部控制制度对企业管理的重要意义,管理层在意识上就不够重视内部控制制度的建设。还有一些企业虽然已经开始尝试建设内部控制制度,但由于相关经验的缺乏和企业上下层员工内部意识的缺失,使得内控制度虽然建立起来了,但是形同虚设,不能发挥内部控制制度应有的作用。加之,企业内部员工为了自身私利可能会出现挪用物资的现象,在内控制度的落实上也难以做到尽心尽力。由于内控制度的建设对于企业经营业绩的提升没有直接的影响,因此很多商品流通企业对于建立内控制度的积极性不高,仅仅把企业管理的重点放在了经营业绩的提高上,对员工的激励也是以业绩为导向的激励机制,在企业投入上也大多偏向于生产性的投入,对于内控制度建设的投入积极性不高,更有甚者认为内控制度的建设和实施会降低企业经营的灵活性,这些都是在思想意识上对企业内部控制的错误认识。
2、信息在企业各部门间不能有效传递
在企业经营过程中,财务信息的处理需要各部门的共同配合,完整的内部控制理论能够有效保证企业在整个生产过程中的质量控制,贯穿在企业生产经营的各个环节,包括生产经营的组织、调节、控制和监督。然而由于企业内部非财务部门人员的配合不够等原因,导致企业财务信息在原始数据上常常出现失真,倘若以失真的财务数据为依据做企业经营决策,势必会给企业带来损失。另外,即使是真实有效的信息在企业内部传递时也经常出现信息不畅通的现象,而切实有效的企业内部控制制度需要依靠一定的信息流通机制做支持,失去各部门之间的有效沟通,企业内部控制过程中发现的问题就难以得到有效反馈,必定会制约企业的进一步发展。
3、缺乏足够的风险管理意识
企业的风险管理与内部控制管理是息息相关的两个方面,有效的内部控制离不开企业的全面风险管理。有效的风险管理可以准确识别企业在经营过程中各环节可能面临的种种风险,并采取相应的措施对风险加以控制,从而实现风险收益的平衡,保证企业经营利润最大化。风险管理首先强调的是企业员工的风险管理意识,其次要求风险管理贯穿企业经营的全过程。在我国商品流通企业的经营管理过程中,风险意识不足是一个普遍存在的问题。很多商品流通企业为了追求高利润盲目扩大经营规模,导致企业负债过多,财务风险加剧。一旦风险爆发,企业将不得不陷入停业甚至破产的地步。
4、监管力度达不到内部控制的要求
商品流通企业由于其经营的商品项目种类繁多,产品线比较繁杂,相应地监管起来也比较棘手。当下,我国很多商品流通企业采取的监管办法是统一由财会部门来负责内部控制管理和监督,会计、审计和财务部门互相配合执行企业的内部控制制度,但是由于各部门之间权责模糊,同时在监督起来缺乏明确的对象,因此实施起来效果不是很好。更有些企业所有财务工作都由会计部门负责,这一方面加大了会计人员的工作强度,另一方面也使得企业的内部控制管理更加混乱,对于企业经营的监督也难以达到理想的效果。
三、加强商品流通企业内部控制的***策建议
1、强化内部控制工作的系统性
内部控制管理之于企业经营的重要性已经不言而喻,但是要充分发挥内部控制在企业管理中的作用并不能仅仅依靠内部控制制度的建立,还需要保证内部控制工作的系统性,只有这样才能保证企业各部门之间凝聚力的充分发挥,才能通过内部控制使得企业经营效率达到最大化。在商品流通企业内,企业的经营过程涉及到很多部门,内部控制制度也相应地贯穿在对企业的人、财、物资源的统筹管理上,只有实现对企业全方位的控制,保证企业运营系统的条理性,才能有效发挥内控制度的作用。同时内控工作的系统性还表现在控制管理的重点突出,层次分明。对于容易出现问题的经营环节要重点控制,提高内部控制工作的针对性,尤其是对于商品流通企业的资金控制,要重点做好商品流通企业的资金风险管理,降低企业的资金成本,只有这样才能保证企业各环节经营活动的有序进行。
2、完善商品流通企业的内部控制组织体系
要充分发挥企业内部控制的重要作用,还需要重视内部控制组织体系的建设。因为一个有效的内部控制组织体系能够保证内控制度运行效率的发挥。因此,商品流通企业要加强内部控制管理首先就应该从建立内部控制组织结构入手。对于组织体系的建设,一般可以从整体构造和责任分配两个方面做起。为了提高组织结构的运行效率,我国的商品流通企业要将原先过于复杂的组织体系进行简化,减少中间层,尽量使得管理体系扁平化,这样也能够保证组织内部信息的快速流通和企业对风险事件做出迅速的决断,从而提高组织的运行效率。同时通过组织结构的设计将企业各职能部门团结起来,团结一致地为企业战略目标的实现而努力。另一方面需要明确各组织部门的权利分工,保证权利分配明确,责任落实到人,提高各部门员工的主人翁意识。例如:在商品流通企业存货的内部控制上,可以通过组织体系的设计保证各员工的有效合作和工作效率。由采购调查部门负责商品质量和供应商的调查工作;由采购部门负责商品的具体采购工作;出入库部门主要负责存货出入库的登记和管理工作。这样一来既保证了各部门之间能够有效的配合工作,同时也保证了各部门内部职责工作的高效完成。
3、提高企业的预算管理水平
预算管理的高水平是企业内部控制管理工作的有效保证。针对商品流通企业的经营特点,其预算管理工作的重点是采购工作和销售工作的预算。在预算编制的时候,要统筹考虑商品流通企业存货的购、销、存环节,保证预算编制环节的合理科学。预算编制完成后,要严格按照预算进行管理,不能随意地变更各环节的预算。当然,预算标准只是一个参照,由于商品流通企业物资流动的频繁,在日常经营过程中难免会遇到一些突况,这时候就要根据实际情况随机应变,但是预算的变更要严格执行相应的程序,逐级申报预算变更,经相关负责人审议通过后才可以执行,预算的变更要符合企业利益最大化,避免部分人员的违规操作。除此之外,还需要对预算执行的各个环节进行实时监控,控制商品流通企业的资金流向,定期汇总企业的现金流量、销售额度和促销费用等财务指标,及时提供企业经营相关的财务报告,为企业管理层制定相应的***策提供有效的依据。最后要有明确的预算考核机制,从而激励企业各部门严格执行企业预算,保证各部门的工作积极性。在预算考核的同时进行预算评价,及时发现企业在经营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并及时纠正,充分发挥预算管理制度的重要作用,保证企业内部控制管理工作的贯彻执行。
4、完善企业的信息管理系统
在当下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时代,信息管理系统越来越多的应用到了企业的日常管理工作当中,有效的信息管理系统能够畅通企业内部的信息沟通机制,保证企业对市场环境变化第一时间做出有效的反应。对于商品流通企业来说,建立ERP系统能够保证企业各环节高效运行,提高企业的市场竞争力。完善的信息管理系统能够有效辅助企业的内部控制管理,使得企业从市场行情,企业资源管理以及战略决策制定的各个环节有机地统一起来,从而保证企业战略目标的实现。所以说,商品流通企业的内部控制与管理离不开健全的信息管理系统,只有将信息管理系统和企业内部控制制度有机地结合起来,才能保证企业从经营到财务信息的有效传递,从市场到供应商变化的快速反应,为企业的发展提供足够的动力。
四、结语
随着我国经济转型,经济结构的不断调整,未来的市场竞争将会愈发激烈,商品流通企业要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就要在规模扩大的基础上不断加强内部管理,从而减少企业的管理成本,提高企业的经营效率。对于我国商品流通企业当下的发展阶段来说,谁能够在内部控制工作上领先对手,谁就在市场竞争中占得了先机,只有通过不断加强企业的内部控制与管理水平,商品流通企业要加强内部控制管理首先就应该从建立内部控制组织结构入手,不断通过内部控制完善企业的经营环节,降低企业的经营风险,才能保证企业的稳健运行,保证商品物流企业在未来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