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名著读书心得10篇

教育名著读书心得篇1

陶行知是中国近代教育史上一位伟大的教育家。他以毕生的精力,批判旧教育,探索新教育,致力于教育改革并付诸实践。对于我们基础教育工作者来说,我们应该努力学习他的教育思想,服务于我们的教育事业。我有幸拜读了《陶行知教育名著》这本书,受益匪浅。

“生活即教育”是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的核心。什么是“生活教育”?陶行知指出:“生活教育是生活所原有,生活所自营,生活所必需的教育。教育的根本意义是生活之变化。生活无时不变,即生活无时不含有教育的意义。”既然生活教育是人类社会原来就有的,那么是生活便是教育,所谓“过什么生活便是受什么教育;过好的生活,便是受好的教育,过坏的生活,便是受坏的教育”。他还指出,“生活教育与生俱来,与生同去。进棺材才算毕业”。生活教育强调的是教育要以生活为中心,反对传统教育以书本为中心,认为不以生活为中心的教育是死的教育。生活教育是在批判传统教育脱离生活实际的基础上产生的,是单纯知识教育的对立物。“生活教育”可以找到现实需要的根基,“生活教育”也是学生需要的教育。在每年对学生的教师教学情况的调查中发现,学生喜欢同现实生活、学生生活有密切联系的知识;学生喜欢能用生活的事件来解释学科知识的老师。

陶行知先生把生活教育提高到这么一个高度,是我前所未闻的,更给了我一丝震撼,震撼于他的精辟和深刻,同时感叹教育家的前瞻性,这不就是我们现在提倡的素质教育吗?教师不仅是传道授业解惑也,还要让他们学会生活,学会劳动,学会学习,也就是陶行知的教育名言: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这也就是我们现在所推崇的教育的目的。按照他的思想,“生活即教育”就是说“生活即教育”是人类社会原来就有的,自有人类生活产生便有生活教育,生活教育随着人类生活的变化而变化。其次,“生活即教育”与人类社会现实中的种种生活是相应的,生活教育就是在生活中受教育,教育在种种生活中进行。第三,“生活即教育”是一种终身教育,与人生共始终的教育。只有在生活中,我们的教育才具有鲜明性,脱离了实际生活,教育就只是空洞的说教。

善于发现生活中的教育,善于开启学生感受生活、学习探索的兴致,教师是一个活的教科书,孩子从“活”的书中能感受生活,感受生命。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教师不仅要教给孩子知识,更要让他们学会生活,学会计算,学会学习。教师应该像一个有能源支持的火炬,后者性一个有生命的蜡烛,以便燃烧,一边又在生长。在不断的学习过程中,不断的丰富自己,使自己有更高的燃烧值,更高的照亮度,这样才有可能在有限的从教生涯中,为祖国,为民族的教育事业,为千百万人的成长做出一份自己的贡献,陶行知的教育名言是我教育之路的一盏明灯,指引我继续前进、感悟和探索……

教育名著读书心得篇2

关键词:名著阅读 现状分析

既然文学名著具有这么多的教育教学价值,那么在中学生中阅读名著开展的又如何呢?,中学生阅读名著的情况不容乐观。

一.学生缺少阅读名著的兴趣

应当承认,大多数中学生还是喜欢阅读文学名著的,但根据调查仍有20%的学生认为读名著没有必要也没有兴趣。他们中有的认为这些名著对于他们来说“太古老了”,他们更倾向于那些现时流行的、能够让他们放松一笑的书,例如郭敬名的《幻城》、萧鼎的《诛仙》等。有的同学认为这些名著太难读懂,一本书翻了几下就再也不去碰它了,一看就头晕。还有的学生认为读这些书既浪费时间,对他们成绩的提高也没有太大的帮助。老师对于学生读名著又持怎样的态度呢,据调查显示,有75%的老师认为阅读名著的确会对学生今后的发展起重要作用。但还是有5%的老师认为阅读名著不重要,他们不注重对学生阅读名著的引导和指导,而是片面注重有关名著中的知识题的死记硬背,以此来应付考试中的附加题。根据调查,造成这些现象的根本原因是现在的中学生学业负担很重,时间也很紧迫,各种补习班应接不暇,在依然如学压力下,学生很难会有“闲情逸致”去阅读这些“闲书”。即使考试中会出现的问题,但花费大量的时间去捞这区区的几分,是否得不偿失呢?如果真的在乎这几分,教师可以将这几部名著的人物、重要情节、主题思要艺术特点罗列出来加以突击、强化即可。名著阅读变了味,这是不争的事实。

二.阅读名著急功近利

名著阅读急功近利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从学生角度看,应试教育的目标转移了学生的视线,排斥了人文教育和文学名著的位置。因为高考是千***万马过独木桥,要想走进理想的大学,首先就要保证进入重点高中,于是学生从小学、初中阶段起就为了入学权而激烈竞争。升学关系着学生未来的命运,考试分数成了关系学生未来的生命线。

从教师到家长,首先关注的是与分数有关的教学与学习。对学生全面发展有益但与分数无关的教学与学习,就不得不忍痛割爱了。从教育者看,在升学考试的指挥棒下,学生的课业负担相当繁重。为了满足学生升学的需求,中等学校的教育工作者大都想方设法为考试得高分而努力。标准化的考试把综合性的复杂知识切割成相互不联系的碎片,把种种卓越的思想分解为二元分离的是否选择,把需要系统思想才能解决的课题转化成涂写方框的操作技术。于是在考试涉及的范围内,大量展开相应训练,可以说考试要求的技术性、简单性、工具性与文学名著的思想性、综合性、人文性是背道而驰的。再者复习资料、参考书、模拟试题、练习册,一股脑地塞给学生,沉重的课业负担使学生根本没有读名著的时间。

从社会角度看,现代社会节奏加快,急功近利已经成为当今社会的“时代病”了。文本阅读已不能适应时代的快节奏要求,快餐式阅读已经逐渐成为一种读书时尚。这种快餐式的阅读或以新颖荒诞的视角,或以大量具有视觉冲击力的***片,诸如卡通、科学幻想、生活幽默等等,来博得人们的轻松一笑。这种快餐式阅读让人们渐渐疏远了注重阅读品味和质量、注重阅读带来的心灵感受和精神思索的正餐式的文学经典名著阅读。

三.阅读教学方法不科学

学生的阅读有其年龄的特点,同时过渡性、闭锁性、动荡性和社会性又是这个时期学生明显的心理特点。他们的认知、分析能力还不高,对作品的选择、阅读自然存在种种不足。因此教师应在大纲规定的书目之外,向学生推荐一些优秀书目。

现在大多数学生阅读名著还仅靠自己埋头苦读,缺少和老师、同学、家长的沟通。老师可以每隔半个月或一个月,抽出一节课进行“名著欣赏”训练,挑选某部名著的精彩片断和学生进行剖析。让学生能够认识到名著是最好的感情和思想的结晶,我们真的可以从其中汲取无穷的精神养料。

同学之间也可以就名著中的一些问题展开探讨。比如,每天的语文课课前抽出2~5分钟,让学生提出自己在阅读名著时所发现的问题,其他同学帮助解答。或者提出自己觉得有意义、有价值的问题来考大家,看看谁回答得准确、迅速。把阅读当成一件有趣的事来做,既可以调动学生阅读的积极性,又可以加深学生对名著的理解。学生阅读名著也需要家长的配合,让家长为孩子创造一个良好的阅读环境。家长可以经常陪孩子读读书或过问孩子读书的情况,最好抽时间与孩子读同一本书,再一起交流读书心得。家长也可以读一些适合孩子阅读的书籍,闲暇时跟孩子讲讲,挑选好的书目向孩子推荐。

教育名著读书心得篇3

关键词:名著选读;永恒主义;西南大学

中***分类号:G64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0059(2013)04-0028-05

众所周知,通识教育已经成为目前高教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的重要问题,它是“高等教育发展回归理性的表现,是对现行高等教育的改进,同时也表明人们开始把注意力转向本科教育教学,是对过去单纯重视学校规模扩张、重视科研数量等现象的反思”。通识教育必须落到实处方可有所作为。为此,目前许多高校纷纷开展通识教育,如北京大学的元培学院、复旦大学的复旦学院、中山大学的博雅学院等。通识教育课程是通识教育有效实施的主要载体。根据美国大学通识教育的实施方式,李曼丽将通识教育课程划分为四种类型:分布必修型(Distributed Requirements)、名著课程型(Great Books Program/Curriculum)、核心课程型(core Curriculum)、自由选修型(Free Electives)。近日,西南大学推出的“读名著拿学分”新规,正是在通识教育这一背景下作出的一次有益尝试,也是开设名著课程的一次大胆探索。

一、“热情拥抱永恒主义”

与以往有所不同的是,西南大学推出的名著计划特点较为鲜明:第一,西南大学开展的“名著选读”是大学范围的,而不仅限于某个专业;第二,教学方式是学生自学,而不是教师的单向讲授;第三,为激发学生的读书热情,将“读名著”与“拿学分”结合起来。在浮华热议的背后,我们需要的是冷静思考:为什么要开展名著阅读?其背后蕴含的教育理念是什么?可以肯定地说,“名著选读”已经成为许多学校开展通识教育的重大“法宝”。这是因为,名著是人类智慧的结晶,具有超越时空的价值,应该而且能够承担起塑造学生品格的任务和职责。从本质上说,西南大学名著选读是以赫钦斯为代表的永恒主义教育哲学观在现实教育中的具体反映。

永恒主义(Perennialism)产生于20世纪30年代的美国,是在批判进步主义教育运动中发展起来的提倡复古的保守派,因其以古典实在主义哲学为基础,也被称为“新古典主义”。其代表人物有美国的赫钦斯(Robert·M·Hutchins)和艾德勒(Mortimer·J·Adler)、法国的阿兰(Alain)和英国的利文斯通(Richard Livingstone)等人。

作为一种教育哲学,永恒主义者主张过去的东西是卓越的。在他们看来,在世间万物的变幻流转中始终存有一些变动不居的内在逻辑与永恒法则,而这些法则的根本就是永恒的人性,它既是教育得以展开的基础,也是教育的最终指向。为塑造真善美的永恒人性,教育就要进行思维的理智训练以发展人的理性,进而抵制疯狂的物欲对人性的遮蔽、拒绝功利的社会风气对人性的侵蚀。这也恰恰是永恒主义教育思潮兴起和发展于20世纪30年代经济危机时期的重要社会背景之一。为把握世界的永恒法则、获得永恒价值,永恒主义者强调永恒知识的学习。为此,学生可以通过阅读名著学习永恒真理或永恒知识,最终达致永恒人性的养成。这种理论成就在实践领域也获得了一定的成效,其中最有影响力的当数赫钦斯自1930年开始在芝加哥大学开展的“名著计划”。由此可以看出,西南大学开展名著选读计划想必也是出于对名著永恒价值的“情有独钟”,那么名著的“永恒价值”或其优越性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呢?

其一,遏制快餐文化洪水猛兽般的精神侵蚀。快餐食品容易损害我们的身体健康,而快餐文化则容易导致精神发育不良甚至扭曲,且在短时间内难以调适、恢复。阅读名著可以使工具理性冲击下的那颗浮躁的心,在午后悠闲时刻伴着茶的清香、书的墨香慢慢沉静下来,获得片刻心灵的宁静。芝加哥大学艾伦·布鲁姆教授在《走向封闭的美国精神》一书中也曾写道:“在人们重温柏拉***和莎士比亚的著作时,他们将比其他任何时候都生活得更加充实、更加美满,因为阅读经典将使人置身于无限蕴藏的本质之中,使人忘掉他们短暂纷杂的现实生活。”

其二,阅读名著是一种良好的理智训练。阅读名著就是在与智者展开一场“精神的对话”、“心灵的沟通”,可以“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察觉这个世界”,是开启智慧的有效途径。名著都是历史积淀的结果,是自然选择的结果,而非一蹴而就的或是权威指认的。同时,名著在概念定向上具有一般性的特点,学习名著比学习一般的知识内容更能促进学生智慧的发展。在此过程中,理智训练可以发展人们***思考的能力,培养人们***思考的习惯。

其三,阅读名著有助于陶冶个人的文化修养,进而砥砺品行。在理智训练和文化修养的基础上,优秀的品格或德行才可以得以“分娩”。通常来讲,经典名著包含且揭示了关于宇宙世界的一般概念或观点,人类社会的普遍价值或见解,以及发现世界、探明真理的思维方法,论及了人类永恒的伦理道德问题或对人生存在意义的追问,对提升人的精神道德、培养人的价值理性具有重要意义。这也是永恒主义始终强调的:真正的教育在于对人的理智训练,在于真善美永恒人性的养成。

其四,阅读名著有助于个体深刻理解当代社会、积极参与社会行动。赫钦斯认为,名著是普通教育必不可少的重要组成部分。没有它们,就不可能了解任何学科,也不可能理解当今世界。在大学四年里,阅读名著可以培养人们的阅读习惯、个人品位和批判精神,进而在社会生活中进行明智的思考,并作出明智的行动。从这一角度来说,永恒主义的“复古”态度绝非回归原始状态,而是维持或巩固现实、指导个体理性行动的一种有效手段。

概括起来,第一点是对现实社会境遇的一种救济策略;第二点和第三点是教育的核心旨趣——一为理智训练,一为精神健美;第四点是教育价值的社会延伸。名著阅读的根本价值在于引导并促进学生成为“思想的理智者”、“精神的健美者”。

进一步来讲,西南大学的名著阅读是在通识教育的背景下开展的,旨在发展学生的人文素养、促进学生的心智发展、塑育学生的***人格、规范学生的的社会行为。从这一角度来说,西南大学的“名著计划”是值得肯定的。但关键的问题在于,读名著与拿学分联系起来,这种加分阅读是否会因其功利性而失去阅读意义?在永恒主义者那里,他们更加强调的是教育目的的纯粹性,认为人的价值不在于对外在物质利益的追求,而在于对人的内在精神自由的追求。由此,两南大学利用学分作为外在激励开展名著阅读只能作为一种权宜之计,而这一权宜之计也折射出了当前高校开展通识教育的困境,其背后是社会浮躁与教育理性、学生(市场)需求与高教理念等的多重博弈。从长远来看,教育应当以人的永恒价值为目的,以人的理性的获得为根本。

二、“中国版的名著计划”

西南大学为有效推行这一名著选读计划,组织专家推荐120本(种)阅读书目,涵盖了文学、哲学、历史学、美学、艺术学、伦理学、人类学、社会学、法学、科学和人物传记等11个大类。阅读分为精读和泛读。其中,精读要求学生在所推荐的书籍中,选择本专业领域以外每个大类1-2本(种),共计10本(种)进行阅读;泛读则要求学生在校期间,读完至少30本(种)所推荐的本专业领域以外的书籍。这就涉及一个不可回避的问题——名著选择的原则或者标准在哪里?

赫钦斯认为,“一本名著在任何时期都具有现实意义,这就是其经典之所在。”斯科特·布坎南(seottBuchanan)提出了作为名著的五条标准:经受住时间的考验、拥有最多的读者,持续的解读最多,提出了永远不能回答的问题,必须是一件艺术品,必须是一部人文科学的杰作。也许在今天看来,这些标准有些严苛,甚至有不为大家所接受的地方,譬如说“必须是一部人文科学的杰作”,但是如果我们结合当时科学主义、工具理性盛行的时代背景的话,对此标准也就不难理解了。概言之,名著选择的标准理应包括以下几点:

其一是历久弥新。一方面,名著都是经过长时间检验而获得经典地位的,其时间跨度较大;另一方面,名著中谈及的问题仍然是当下的或者仍具有显著的现实意义。先秦时期的《论语》、《孟子》,古希腊时期的《理想国》、《尼各马可伦理学》等都是在历史的“大浪淘沙”中得以凸显的,并且对当前社会仍具有重大的启发意义。

其二是广泛认同。一方面,名著涉及的内容必须是人们关切的重大问题,这是名著获得广泛认可的基础或前提;另一方面,名著是经过广大群众的检验而获得广泛认可的。这一原则也就决定了名著不是依靠***治权威来获得自身地位的,也不是***治意志强加的结果,而是人们的自觉选择。

其三是思想深邃。一方面,名著读本阐述的都是人类社会中一般的、具有普遍意义的观念或见解,对具体问题或事件具有卓越的解释力;另一方面,名著所表达的思想往往具有深刻性,对它的理解或阐释具有多元性。这也就体现了名著在“一”和“多”之间所保持的特有张力,彰显了名著所散发的思想魅力。

其四是影响深远。与一般的读本所不同的是,名著的最大价值体现在其对个体全面认识自我、体悟人生价值、参与社会行动等方面的理智训练与行为驱动作用,而且这种作用或影响是“润物细无声”的溶化。

除此之外,选择名著也要注意以下几点:立足本土文化、恰当处理本土著作与外来著作的比例关系,名著编排要具有一定的逻辑性,名著中选择的人物、事件或者反映的品质具有不重复性,名著选择以促进学生发展为旨归等。我们暂且不论西南大学所选择的名著读本是否符合这些名著选择的标准以及编排的原则,或许我们可以通过考量赫钦斯所领导的“名著计划”获得某些启发。

1929年,年仅30岁的赫钦斯就任芝加哥大学第五任校长。他针对当时科学技术泛滥、过度市场化以及由此带来的种种乱象,于1930年在莫蒂默·阿德勒等人的帮助下设计和开设了芝加哥大学的名著课程,原定20名的名额在学生的强烈要求下增加到80名。在后来的名著运动中,以1937年开始推行的“圣约翰教学计划”尤为著名。根据该计划,圣约翰学院在整个大学四年中充分贯彻按编年史顺序研读西方名著的精神,安排一年级学生集中学习古希腊的名著,包括15位(篇)大思想家的传世之作;二年级学生以学习古罗马、中世纪和文艺复兴前后的名著为主,共计24本(篇);三年级学生主要研读16-17世纪的名著(包括《美国宪法》之类的重要文献),多达27种;四年级则侧重从18世纪到当代的一些名著,共计24种。从1947年起,赫钦斯主编了54册西方名著丛书(1952年正式出版),该丛书选择了433本名著,罗列了2987个话题,涉及1792个观念、概念、名词,从中又进一步提炼出102个古今最重要的伟大观念。从这里可以看出,赫钦斯主持的名著计划不仅在名著选择上有着严格的标准,而且在名著编排上也是严谨有加,是在对一般概念、基本问题进行分析、归纳的基础上编排而成的内容系统、前后一贯的系列丛书,而非古今名著的“大杂烩”。如果仅仅将一些名著的书目一股脑儿地呈现给学生,而不对名著课程的内在属性加以认真分析,那么学习的效果将会大打折扣,促进学生理智发展的旨趣同样会幻化为“海市蜃楼”。

与此同时,是否应该根据名著的内容以及学生的发展特点在阅读形式上有所区分?哪些需要精读,哪些需要泛读?学生在这个问题上是不具备鉴别能力的,在短时期内也很难具备这种能力。当代著名画家、作家陈丹青在回忆自己的老师木心时提到,木心曾告诫他们:书并不需要全部精读。比如罗曼·罗兰和卡莱尔的著作不要深读,它们反映的是一种英雄气概与浪漫情怀,年轻人容易被架在上面下不来。而《老子》则不能浅读,浅读容易使人老谋深算、钻营权术,而深读则可以修炼个人的内家功夫。这说明,在名著的选择、编排甚至是阅读方式指导等方面,教师都发挥着重要的导引作用,教师不能放弃自己所担负的职责。

事实上,在名著阅读的组织实施过程中,教师的作用也是不容忽视的。经典阅读的过程就是学习者以开放的心态并结合自身知识结构与实践经验去“理解”、“建构”文本意义的过程,这也是意义逐渐自我生成的过程。正如“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名著为读者的多元理解提供了良好的素材,理解的产物更多地体现为个体的体悟性或省思性知识。虽说阅读名著是个人的一种学习行为,但个人的认识往往是有局限性的,学习者就需要在一个学习共同体中通过不断地解读文本、交流心得来获得较为全面的认识。因为文本的意义并不是存在于文本之内的某些确定的东西,而是在相互理解和解释中逐渐获得认可并固定下来的“事实”,这也就凸显出在阅读过程中生生交流、师生交流的重要价值。进一步来说,学习交流也可以使读者获得一种自我确认感,这种确认感源于自己的观点被他人认可,从而也就获得了自我存在的精神意义,进一步燃发阅读经典的学习动机,由此形成一个良性循环。如此一来,开放性、建构性、体悟性、交互性则成为名著阅读理应遵循的基本原则。而在《规定》中,西南大学的名著阅读方式是以个人自学为主,而较少体现出交互性的特点。尽管学校定期组织专家开展名著导读、经典赏析、专题讲座等活动,但这些活动往往是单向的信息传递而不是双向甚至多向的信息交流,也就消解了教育效果。

综上所述,名著读本的选择、名著读本的编排、名著阅读的形式以及名著阅读的组织等都要遵循一定的标准或原则,但阅读名著最根本的目的在于促进学生理智的发展和良好品行的养成。为达致这一最终目的,需要采取多种有效措施“将名著阅读进行到底”。

三、“将名著阅读进行到底”

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如何提升名著阅读的效果,是理论研究者与实践工作者需要深入思考的问题。这不仅关涉通识教育的实施状况,更关乎人才培养质量的高低。为此,需要学校、教师与学生三方通力合作,绽放名著计划的美丽之花。

其一,学校需要进行较为合理的制度设计。为积极推进名著选读卓有成效地开展,学校除了在名著选择、编排等方面遵循一定的标准,营造良好的读书氛围之外,仍需要在组织方式和考核方法上进行较为合理的制度设计。名著阅读具有体悟性和交互性的活动特点,这决定了阅读活动主要以个人自学和互相交流相结合的组织方式开展,譬如采用“学术沙龙”或“读书会”的交流形式、定期开展一些名著导读讲座等,在交流中要求学生对名著开展批判式阅读、意义性建构。在考核方法上,名著选读应该尽量与应试教育保持距离,不将其纳入考试范围,而将“交流”和“反思”作为考核方法。由此,“读书会”既是一种思想交流、分享的平台,又是一种过程评价的考核方式。要求学生撰写心得体会等原创文本也是非常不错的选择,这样可以尽量防止名著阅读的庸俗化和应试倾向。言之,名著阅读可按照“阅读思考一批评研讨一创作发表”的组织程序开展。

其二,教师需要发挥“消极”的指导作用。事实上,任何一种制度设计都离不开制度的执行者,即要求教师在教育过程中发挥重要的导引作用。与此同时,教师也要注意其作用发挥是有“限度”的。重要的是,教师对学生抱有信任的态度,相信学生能够自我负责,使学生逐步养成自律精神。如果教师以及教育管理者一直把学生视为“待教化”、“受管制”、“被规训”的对象,那么在任何教育活动中,学生都是被动的。实际上,这种“被动”局面的造成并不是“天赋的”,也不是“自致的”,而是教育观念的偏差所导致的“惯习”。解决的关键就是在观念上相信学生,在操作上给予适当的指导,但是这种指导是“有限的”、“消极的”。只有在学生遇到问题的时候,教师的作用才得以发挥。在这个交流过程中,学生可以邀请老师参加,但老师不是“积极的参与者”,更不是“霸道的主导者”。

教育名著读书心得篇4

关键词: 名著阅读 初中阅读 阅读策略

一、名著阅读的意义

当代散文大家刘白羽先生说:“我爱书,我常常站在书架前,觉得我面前展开了一个广阔的世界、一个浩瀚的海洋、一个苍莽的宇宙。”俄国作家赫尔岑在《给儿子的信》中说:“莎士比亚和歌德抵得上整整一所大学。”①由此可见,文学名著可以带给读者广阔的视野、情感的熏陶、思想的启迪和审美的情趣。

李镇西老师一直坚持给学生读优秀的文学作品,他认为长期坚持为学生读优秀的文学作品有多方面的意义——有助于净化学生的灵魂,陶冶他们的情操;有助于学生了解历史、认识时代和社会;有助于对学生进行美育,让他们自觉抵御不良读物的影响;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语文写作能力。②孙绍振教授回忆自己中学时代学语文的经历,说了一段发人深省的话:“我读中学时,是语文科代表,上课从来不听,可是语文成绩永远是第一。因为课外的时间很多,可以乱看乱写……如痴如醉地阅读和写作完全可以弥补课堂教学的不足。”③这让我们清楚地认识到,仅靠课堂上几篇课文的学习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是完全不可能的。

二、名著阅读现状

名著阅读如此重要,但在实际教学中我们发现,当前初中生名著阅读的状况并不乐观,多数学生只是敷衍了事。初中三年,能把课标推荐的文学名著全部看完的学生微乎其微。究其原因如下:

1.多种传播媒体的强烈冲击让学生忽视了阅读的功效。在收音机、电视机、网络等视听媒体得以广泛普及前,人们认识世界、了解信息的重要途径是阅读书籍和报纸杂志。学生课余的重要文化生活内容就是读书看报。今天,因特网早已走进寻常百姓家,学生花费在读书看报上的课余时间更是大大减少,这一现状给名著阅读教学带来了巨大的挑战。日本臼井嘉一教授强调:“在信息社会的背景下,千万不要忽略了读书能力的培养。阅读书籍和阅读因特网是不同的,我们需要充分认识读书的效用和意义。因为‘不读书籍,便没有教养’。”④⑤

2.沉重的学习负担让学生失去了阅读的自由。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如今,繁重的学业负担、巨大的升学压力,让学生困于题海,难以挤出阅读时间。读小说成为“读闲书”,是要被家长没收的。再者,阅读名著只是为了应试,故而学生只读简缩本、导读之类的名著资料,以练代读是常有的事,这远离了我们希望学生阅读名著的初衷。

3.课标的笼统建议让学生迷失了阅读的方向。首先,《语文课程标准》只是笼统、简单地罗列出一些古今中外的名著篇目,并未针对各学龄段学生的年龄和心理特点分阶段地具体安排。这样推荐作品就没有了明确的阶梯性和阶段性要求。其次,中国现当代长篇文学名著推荐不多,仅明确推荐了两部,而初中生的长篇文学名著阅读当以中国文学为首选对象。再次,“教师可根据需要,从中外各类优秀作品中选择合适的读物,向学生补充推荐”⑥的笼统提法,势必令教师不好把握,难以操作。没有具体的篇目,只是白说。

4.艰苦的条件让学生痛失了阅读的机会。许多学校和学生,特别是农村学校和农村学生,由于经济条件不允许,根本没有购买名著的能力。贫困、闭塞不仅使他们买书难,还使他们借书难。缺少了书籍,学生的名著阅读从何谈起?另外,教师对名著阅读无指导或指导不到位,也是不容忽视的问题。

三、名著阅读的评价

中高考名著类试题的引入,对于改善名著阅读教学现状来说,无疑是一件幸事。可是只要稍微认真分析近几年中考中的名著类试题,不难发现中考试题内容滞后的现状。

1.内容浅易。大部分名著类试题只在文学常识考查的老路上兜圈子。如此低水平的考查势必会带来浅尝辄止的不良阅读导向。课标中“欣赏文学作品,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⑦的阅读要求成为水中月、镜中花,可遇而不可求。

2.范围狭小。从2005年全面实施新课程改革至今,名著类试题考查走过了一个由宽泛分散到狭窄聚焦的发展过程。前期的中考名著类试题,范围宽泛分散,内容浅显,形式单一。近几年的中考名著类试题,考查范围相对集中在课标推荐的作品上,数量一般在6部左右,题材多以小说为主,形式相对灵活,但是考查范围太小,体裁过于集中,会给学生这样一种暗示——挑几本重要的看看,应付考试。这样,“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整本书”的课标精神就无从落实。

3.形式单一。大多数名著类试题的形式还停留在填空、简答的单一形式上。这种考查形式比较难以激活学生的思维及表达欲望,比较难以让他们充分表达阅读的真实感受。其实,诸如比较阅读、多项选择、辨析改错及拟写对联、颁奖词、辩论词、开场白、荐书理由、阅读心语等都是不错的考查形式。再者,名著类试题还可以与探究性学习、语言综合运用、诗歌赏析、阅读理解等题型结合起来考查。形式多了,考查的面就广了,答题能力的要求就高了,押题的机会也就少了,学生就会静下心来阅读原著。

4.机械重复。只要细心分析近几年各地的中考名著类试题,就可以发现大多数中考名著类试题总是在那几个类似的题目上换来换去,换汤不换药,不过是旧瓶装新酒。这样机械重复的考查,很容易猜中、押中试题。有空查查网友们收集、汇编的名著复习材料,定会惊奇地发现2013年全国百分之七八十的名著类试题早已被他们猜中了。如果莘莘学子平时不读原著,只想靠考前背些材料,做些练习应付考试,那么,课外名著阅读的前景可想而知。

总之,中考试卷应增加名著阅读考查的力度和难度,建议增加考查的分量,可将名著片段阅读赏析归入阅读考查的范围。用增加考查分量的方式提高名著类试题在整份试卷中的地位,从而让广大师生深刻地认识名著阅读的重要性。再者,命题应注意向阅读的纵深处发掘,更多地从挖掘作品内涵,考查学生的阅读体验和情感体验方面入手,以此激发学生的表达欲望,让他们充分表达出自己在阅读过程中的真实感受,而不应只停留在对名著常识和故事梗概的识记和了解层面上。这样的命题才能达到强调阅读方法指导、强调阅读能力培养、强调个性情感体验和强调思想情操熏陶的目的。

四、对策

1.达成家校间的默契与共识。每次迎来初一新学生,我们都会给家长写一封信,告诉他们阅读名著对于学生成长的重要性。其间还穿插苏霍姆林斯基、叶圣陶、莎士比亚等中外名人关于名著阅读的议论,并附上《语文课程标准》推荐的一些中外名著的目录及今后三年的名著阅读计划。

2.创建属于自己的“大***书馆”。健全***书馆制度,全面开放***书馆和阅览室,让每个学生都能在这里借到适合自己的***书。每个班级建立一个书橱,由学生每人自带五本书,在这里互相交换阅读。每半学期,班与班之间更换交流。这样,学校就成了一个大***书馆,每个学生都成了***书馆的主人。

3.建立读书报告制度。每天课前抽出五分钟时间,安排一个学生上台讲述自己阅读中的收获,其他学生评议。此举一举两得,既可以校正学生名著阅读中的理解错误,借学生的口扩大其他学生的知识面,又可以锻炼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和与人交流的胆量。

4.设立课外阅读课。每周一次,课型有方法指导、名著推荐、阅读欣赏、读写互动、阅读汇报等。课后充分发挥阅读课的辐射作用,让每个学生切实做到包中有杂志,床头有名著,培养他们“见缝插针读杂志,加班加点看长篇”的良好阅读习惯。

5.打造快乐阅读季。每次的寒暑作业应以阅读为核心,精心制订阅读计划,从杂志类型到长篇篇目,从圈点批注到阅读心得,从阅读笔记到读书征文,从篇幅规模到质量要求,细细罗列,让学生可以简单直观地对照落实,从而把每一个假期打造成属于学生的快乐阅读季。

6.营造读书交流的快乐氛围。为了激发学生阅读名著的兴趣,让学生相互分享阅读的心得和喜悦,我们开展了丰富多彩的读书主题活动,为学生构建了交流心得、分享快乐、展示才华的平台。如名著推荐会、故事大王赛、朗诵会、名著知识竞赛、优秀读书笔记展等。

7.养成记读书笔记的良好习惯。“好记性不如烂笔头”,为了培养学生记读书笔记的良好习惯,我们特地编印了名著阅读读书笔记本。读书笔记本由“日积月累”、“我的评点”、“我思我得”、“每周一记”、“我的地盘”等部分组成。另外,我们还举行一学期一度的优秀读书笔记展。

8.发挥多元评价的激励功效。名著阅读评价,我们坚持注重评价多样化、过程评价、评价激励三原则。让学生做整个评价过程的主人,倾向于对阅读态度、过程与方法的评价,绝不以阅读成果作为评价的唯一标准。我们还开展了“最佳问题奖”、“最具探索奖”、“最有创意奖”、“最佳合作奖”等一系列评选活动,用阅读评价激发阅读兴趣,调动阅读积极性。

课外名著阅读是课内阅读的延续、补充和提高,语文教师有义务有责任为学生的课外名著阅读出谋划策、拓宽渠道、保驾护航,以便学生在书海中更自由地徜徉、更尽情地获取知识。

注释:

①赫尔岑论文学上海文艺出版社,1962:35.

②李镇西.做最好的老师.漓江出版社,2006.5:342-344.

③孙绍振.中国基础教育的危机.语文世界,2001,5.

④钟启泉.我国的中小学生需要怎样的语文素养——与日本教育学者臼井嘉一教授的对话.课程·教材·教法,2002.4.

⑤赖瑞云,林富明,邱吉平.语文课程标准解读.新华出版社,2002.11:45.

教育名著读书心得篇5

一、激发课外阅读兴趣

孔子曾经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作为教师,必须在开展阅读名著活动之初向学生宣讲其重要意义,使学生明确阅读名著的重要性;同时将近年来文学名著阅读成为各地中考必考内容的信息告诉学生,以引起学生的高度重视。

熟悉的才是最感兴趣的。学生对所学的课文大都比较熟悉,而许多课文就是节选自文学名著,教师可以抓住时机,及时推荐。例如:初一学了《社戏》以后就可以向学生推荐鲁迅的作品,学了《皇帝的新装》就可以向学生推荐《安徒生童话》等等。教师可以向学生阐述推荐的理由,以引起他们的阅读兴趣。

为了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笔者在教学过程中还注重营造一种氛围。德国著名教育家蒂斯多惠说过:“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教师的激励、引导会逐步增强学生学习的兴趣,增强他们的自信心,有利于学生取得进步。与其强迫学生阅读,不如营造一种氛围,激发学生阅读的内在动机,调动他们阅读的积极性。如在指导学生阅读《西游记》前,笔者就组织学生观看精彩的影视片段,同时设计一些相关的问题,学生在对神话世界的向往和求知欲望的感召下捧起文本,阅读的效果就毋庸置疑了。另外,笔者还在班级设立***书角,鼓励学生多捐书,多看书。坚持师生共读一本书,共同探讨问题,交流心得体会。课堂教学中充分利用学生所读的名著中的知识,让学生感受到阅读的成功和喜悦。

为了使学生保持阅读的兴趣,我们还定期举行形式多样的阅读交流活动,对学生的阅读成果加以展示,如读书笔记展览,开故事会,读书心得交流会,文学名著知识竞赛等,同时评出优胜者,给予奖励,让学生享受到成功的喜悦。这一系列活动有助于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激发学生自主阅读的积极性。

二、制订课外阅读计划

古语云:“凡事豫则立,不豫则废。”根据苏教版语文教材的安排,初中三年至少要阅读《汤姆・索亚历险记》《西游记》《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水浒传》《格列佛游记》《朝花夕拾》六部名著。虽说是三年,但由于初三要面临升学的压力,很难有时间来完成名著阅读的任务,因此初一时我就引导学生制订两年内读完这六本书的阅读计划,每年读三本,分解到上半学年、下半学年和暑假三个时段来完成。每读一本书,根据本书章节的多少,再进一步分解到每月、每周,并在班上贴出一张统计表,统计每个学生每周的阅读进度,便于教师的督促和调控。例如:在指导阅读《汤姆・索亚历险记》时,全书共三十五章,建议学生用两个月的时间读完,平均每周读4~5章,并认真写好读书笔记。

三、教授课外阅读方法

阅读名著需要具备一定的方法和技巧。有了好的方法,就好像拿到了打开知识宝库大门的钥匙。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指导学生掌握各种阅读名著的方法,并把它们灵活运用到名著阅读中去。

1.精读与略读相结合

培根指出:“有的书只要读其中一部分,有的书只需知其梗概,而对于少数好书则要精读、细读,反复地读。”精读,即要求学生逐字逐句研读,掌握重点,汲取精华。这种方法适用于作品的重要细节、关键情节、话外之音、妙词佳句等。略读,即要求学生看序言、提要、目录、后记等,以了解全书的性质、内容和规模,最后浏览全文,综述大意。这种方法适用于比较熟悉的或者比较浅显易懂的作品。

2.阅读与写作相结合

阅读与写作是语文教学中密不可分的两个环节。学期初,笔者要求每个学生准备好读书笔记本,指导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做好读书笔记。读书笔记的内容可以包括作者介绍、故事梗概、人物性格、精彩语段赏析、读后感等。要求学生读了名著后要敢于并善于发表自己的感想,表达自己的见解,这样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认识能力和表达独到见解的能力。

3.自主阅读与合作探究相结合

教育名著读书心得篇6

作为一个语文教师,如果能够引导学生自主自觉地去读书,那无疑是值得称道的!让读书成为一种兴趣,一种习惯,让学生伴随着书香一起成长,让书成为他们的良师益友,成为他们的精神食粮,让他们在读书的过程中学会关注社会、关注人生,用自己的心灵和敏感的笔触时刻接受来自生活、来自大自然的美好信息,时刻与世界上所有的美好事物交流沟通,时刻聆听来自人类历史最深远最悠扬的文化语言,并让自己和它们融为一体,才是真正的读书!

【关键词】读书;书香;成长;名著;方法;兴趣;快乐;读书;笔记

有人说,古人读书的目的绝大多数是为了加官进爵,以便拥有崇高的地位,能够享受荣华富贵;也有少部分人是为了报效国民,以施展远大的抱负如范仲淹,如陆游等;还有极少数人为了陶冶性情,来增加生活的趣味如李煜,如晏殊等……

那么今天,我们读书,为了什么?对于学生来说,这一切似乎都是为了应付考试。因此,对于阅读,有的人甚至有的教师认为,一切都可以应付了事。果真是这样吗?

记得余秋雨说过:“阅读,最大的理由是使思想摆脱平庸。早一天就多一份人生的精彩,迟一天就多一天平庸的困扰。”

而我自己则在边教学,边思考;边思考,边读书;边读书,边思考:对于名著阅读,我们应该对学生提出怎样的阅读要求?阅读的真正目的是什么?而语文教学大纲是这样要求的:“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对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能联系文化背景作出自己的评价;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

也就是说,对于名著,学生是喜欢读也要读,不喜欢读也要读。那么,我们能否揭开应试面纱,认清读书的真面目,引领学生把读书融进自己的生活,让学生在阅读中伴随书香茁壮成长?能否让学生追随着作者的思想,捕捉作者智慧的火花,从中,得到精神的熏陶、得到心灵的安慰、得到素养的涵养,在源源不断的阅读过程中,源源不断的收获作者的思想,也将源源不断的激发自己的思想,以致使自己成为感情丰富的人,也让自己变得成熟呢?下面是我对名著阅读教学的几点思考与探索。

1 合理安排好阅读名著的时间及内容

一个学期需要阅读多少本名著,在语文课本中有明确的规定,在开学第一节课就要让学生明确本学期的名著阅读任务,让学生知道阅读名著的时间主要靠课外。当然,每个星期能抽出一些时间让学生在课堂上阅读名著,教师巡查指导,那是最好不过了,而且,这也能够引起学生的重视。可是,鉴于时间有限,名著阅读必须安排到课外去完成,这就要求教师做一个有心人,多为学生着想。每天可安排的抄写作业可以很多,各教师可根据各自教学的实际需要,有意识地删减部分这样的书面作业,让学生每日用半小时左右的时间有计划地阅读名著。双休日还可以再多看一些内容,阅读时间还可以更长一些。教师还要有计划地指导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必须一本一本地阅读,不能漫无目的地东翻西看,因为这样读书将会导致毫无收获,徒劳无功。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中学生每个学期要阅读的名著并不多,只有两三本。所以,要合理安排好阅读的时间及内容并不难,只要老师稍微动一下脑就可以完成好。

2 联系课本的名著导读知识,引导学生把握名著的思想内容及人物性格特征,指导学生把握阅读名著的方法

人教版的语文课本每一册书都安排有相对应的名著导读,教师和学生都应好好利用这些资源,引导学生通过学习课本里的导读内容,先大致把握作品的思想内容及人物性格特征,从而更好地进行课外阅读。

我经常是这样做的,先让学生默读课本的导读知识,在默读过程中划出概括作品思想内容的语句,圈点概括人物性格特征的重点词语。然后把这些重要的内容朗读一下,先从大致上粗略地去把握一下作品的思想与人物。

然后,我会向学生提出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去阅读作品。例如,我在指导学生阅读老舍的《骆驼祥子》时,我就向学生提出这样的问题:①“祥子来自农村,他老实,健壮,坚忍,如同骆驼一般[1]”,“他自尊好强,吃苦耐劳,凭自己的力气挣饭吃[2]”,可是,后来是什么使他变成一个“麻木、潦倒、狡猾、好占便宜、吃喝***赌、自暴自弃的行尸走肉[3]”?②作品究竟是通过哪些具体的故事来表现祥子的变化的?又是运用了哪些方法来刻画人物性格的?为什么说祥子与虎妞的婚姻为什么注定是一出悲剧?③“他最大的梦想不过是想拥有一辆自己的车,以免受车厂的盘剥。[4]”可就是这样一个看似很简单的要求,为什么“他的希望一次又一次破灭,他与命运的抗争最终以惨败告终[5]”?④虎妞的性格是大胆泼辣的,可为什么她会有点变态呢?

每次布置学生阅读作品之前,我都会提出这样那样的问题,指导学生去把握一定的方向去阅读,同时也是激发学生阅读兴趣的一种手段。我告诉学生,阅读作品不能只为追求情节而阅读,这样的话,阅读的收获就小了。作为学生,更不能为了阅读而阅读,就是说,我们不能只为了完成老师布置的阅读任务而读书,聪明的人会懂得从阅读中吸取作品中的营养,使自己得感情变得更丰富,视野更开阔,理想更远大,使自己在阅读中慢慢成长,在今后的学习工作中更自信,更坚强,更富有同情心也更有内涵等等!

我常常这样想,如果作为老师,都能这样去指导学生阅读,学生肯定会有收获的,而事实上,我也是这么做的,效果是不错的,收获当然也是令人欣喜的!

3 激发学生阅读名著的兴趣,让学生都能亲历阅读的快乐

怎样才能激起学生阅读的兴趣?这确实是一个让老师有点伤脑筋的问题。

我想,激起学生阅读兴趣的方法应该是很多的。在平常的教学当中,我经常把自己阅读的体会告诉学生。我告诉学生,我很喜欢阅读,这是在中学时代就养成了的习惯,直到现在,无论多忙,我都保持着每天阅读的习惯。我常常在阅读中感受作品中主人公的喜怒哀乐,慨叹他们的悲欢离合,在被感染中感受到阅读所带来的快乐。如果能让学生通过阅读,感受到阅读是快乐的,那学生又何乐而不为呢?更何况,我的学生大多数愿意相信自己的老师。

为学生创设良好的阅读氛围,也是激起阅读兴趣的一种手段。学校的***书馆、教室都可以成为阅读的重要阵地,在教室内挂设有关读书名言的条幅,出以读书为主题的墙报,形成良好的读书环境。当然,创设良好的环境,只在***书馆和教室阅读都是不够的,因为阅读名著是一项磨炼人的精神意志的活动,因此,电脑室也常常列入我们的读书阵地,伴着优美的音乐,学生阅读时非常投入,常常听不到下课的铃声。至于课余时间的阅读,如在家里,我同样鼓励学生各自创造良好的环境,达到忘我的境界。这样,让学生在阅读中感受到作品中人物的悲欢离合,在悲欢离合中感受到阅读带来的莫名的快乐,学生的兴趣不就有了吗?到了痴迷的程度,学生们对于名著怕是爱不释手了吧?

另外,在进行阅读之前,教师向学生介绍有关作家的生平、著作、成就以及作品的精彩片段等,也是激起学生阅读的兴趣的手段之一。

4 在阅读过程中,让学生养成写读书笔记,写读书心得的习惯

阅读名著,不能只追求情节,要想有所收获,就必须让学生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例如勤做摘抄,写一些读书笔记,写一写读书心得等。

4.1 勤做摘抄,写一些简单的读书笔记。

摘抄是一种根据个人的阅读喜好,将精美难得如好词、好句摘抄分类摘抄下来,以供阅读、品味、引用的资料积累方法,是对每天阅读的整理巩固。教师可做不定期检查摘抄,无疑是对名著阅读的一个有效的检查方法。 摘抄的形式有很多,如:语录式摘抄,可摘录名人警句、精彩词句等;内容提要式摘抄,可概括主要情节,给短小的文章列提纲;内容赏析式摘抄,可谈谈自己对作品的感悟、人物的评价、主题的理解等等。

4.2 写一些读书心得,以便对作品中的人物形象和主题思想有更深刻的认识和体会。

如果说摘抄和简单的读书笔记是一些比较零散的东西,那么,读书心得则可以是一些比较系统的认识和感想。是读者在对作品有了比较深刻印象之后的情感体验。学生只要是认真读阅读过原著,就总有话要说,这种情感的体验也许会很容易引起大家都共鸣,也许有人会有各自独特的见解,写出来与大家一起分享,也能达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作为一个语文教师,如果能够引导学生自主自觉地去读书,那无疑是值得称道的!让读书成为一种兴趣,一种习惯,让学生伴随着书香一起成长,让书成为他们的良师益友,成为他们的精神食粮,让他们在读书的过程中学会关注社会、关注人生,用自己的心灵和敏感的笔触时刻接受来自生活、来自大自然的美好信息,时刻与世界上所有的美好事物交流沟通,时刻聆听来自人类历史最深远最悠扬的文化语言,并让自己和它们融为一体,才是真正的读书!

参考文献

[1] 课程教材研究所 中学语文课程研究开发中心《语文》(八年级上册), 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年版

[2] 老舍:《骆驼祥子》,***人民出版社,2009年6月第1版

[注]

[1] 课程教材研究所 中学语文课程研究开发中心 《语文》(八年级上册),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年版,第234页

[2] 课程教材研究所 中学语文课程研究开发中心 《语文》(八年级上册),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年版,第234页

[3] 课程教材研究所 中学语文课程研究开发中心 《语文》(八年级上册),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年版,第235页

教育名著读书心得篇7

课外阅读,尤其是名著的阅读,是培养学生人文素养、训练思维品质的最好典范,并有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和解决工具教育与人文教育的矛盾,是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一条有效途径。

前几年,***搞了一个《中学生必读书目》,一些机构、学者也给中学生开出了许多书单,它们对学生的课外阅读引导有着积极的意义,但是要说作用,其实是打了很大折扣的。我平时跟学生们提起其中的一些书名,学生要不说没看过,要不留下深刻印象的书更不多。于是有人感叹向学生推荐必读书目是一件吃力不讨好的事。

我们为什么要读名著?

很多同学可能还不明白我们为什么要读经典,要读鲁迅,读《三国演义》,读唐诗。我们既然生活在现代,却要读几百年前、甚至几千年前人写的文章,有什么用呢?

《文学大师巴金和一个孩子的故事》——这是一株“大树”与一棵“苗苗”的故事,同时也是“人(人类)”的“文学”与“人(人类)”的“后代”的故事,是“人的精神”薪火相传的故事。

“我们有一个丰富的文学宝库,那就是多少代作家留下的杰作,它们教育我们,鼓励我们,要我们变得更好,更纯洁,更善良,对别人更有用。文学的目的就是要人变得更好。”

文学的核心,文学创作与文学阅读的出发点与归宿,都是“人”,是人的心灵,人的感情,人的精神,而不是其他。 其实教育的核心、出发点、归宿,也是“人”;正是“立人”,把文学、艺术、教育、出版……都统一起来了——这几乎是常识,却是人们最容易忽略、忘却的。

读文学作品唯一的目的(如果有目的的话),是陶冶我们的性情,开拓我们的精神空间——你坐在小屋里,打开书,就可以突破时空的限制,与千年之远、万里之外的人与生物,宇宙的一切生命进行朋友般的对话,你将出入于“(他)人”、“我’’之间,“物”、“我’’之间,达到心灵的冥合,获得精神的真正自由。坚持读下去,日积月累地潜移默化,你会发现,你变了,像巴金老人说的那样,“变得更好”了。

要读名著(经典),就是因为每一个民族、每一个时代的精神的精华都凝聚于其中,人类最美好的创造都汇集于其中。人类精神文明的成果,就是通过各类学科(不只是文学,还有社会科学、自然科学)的名著(经典)的阅读,而代代相传的。在这个意义上,受教育的基本途径就是“读名著(经典)”。

人在受教育时期,例如中学时期,读什么书,不是小问题。像鲁迅所说,胡乱追逐时髦,“随手拈来,大口吞下”的阅读——这颇有些类似今天的“快餐式阅读”,吃下的“不是滋养品,是新袋子里的酸酒,红纸包里的烂肉”,其结果不只是倒胃口而已:吃“烂肉”、喝“酸酒”长大,是可能成为畸人的。鲁迅因此大声呼吁,“我们要批评家”,给青年的阅读以正确的指引。关心中学生的课外阅读,提倡“读名著,读经典”即是一种导向:唯有用前辈人所创造的最美好的精神食粮来滋养下一代,才能保证他们成为巴老所期待的“更纯洁,更善良”的具有美好心灵的健全的“人”.这直接关系到我们民族(以及人类)的后代的精神质量与生命质量,可以说是一个基本教育工程。

读文学作品,特别是读名著,还要有正确的方法。那种“一主题二分段三写作特点”式的机械、冷漠的传统阅读方法,是永远也进入不了文学世界的。要用“心”去读,即主体投入地感性地阅读:以你之心与作者之心、作品人物之心相会、交流、撞击,设身处地去感受、体验他们的境遇、真实的欢乐与痛苦,用自己的想象去补充、发展作品提供的艺术空间,品味作品的意境,思考作品的意义。也许你读完作品,只有一些朦胧的感觉、若隐若现的人物身影,只有说不清、道不明的情感的涌动、思绪的感悟,或者某种想象、创造的冲动,尽管你不能(其实也不必要)作出作品主题呀、结构呀、写作技巧呀……的明确分析,其实你已经“进入”了文学的世界,这样的“第一(原初)感觉、感悟、涌动、冲动”是最可贵与最重要的,它是文学阅读(欣赏)最基本的要求,也是以后的文学分析的基础。

教育名著读书心得篇8

【关键词】文化精髓;树立目标;拓展视野;重视指导;重组观念;创新方法

【中***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随着时代的发展,网络和电子产品的普及,使接受新生事物特别快的年轻人的注意力迅速从书本转移到了网络世界。各种奇幻小说、武打小说、穿越小说以及外来的漫画,使辨别能力弱而又缺乏引导的中学生,越发地远离了代表人类精神文化精髓的名著。特别是临近港澳的南粤学生,因为地理位置的便利,深受港澳的影响,他们盲目跟随潮流,阅读良莠不齐的文学作品。长此以往,我们中学生的文化素质堪忧。

一、当下学生名著阅读现状及教师名著阅读指导的现状

(一)当下初中生名著阅读的现状

从学生的学习情形来分析。我们看到,由于东莞市增加了地理、生物的中考,所以现在初中生的学习压力不小,他们缺乏足够的时间去阅读名著;加上学习生活的单调枯燥,电子书籍的泛滥和前面所分析的各种原因,在业余时间,他们更乐于涉猎轻松、肤浅的书籍。

从初中生的心理层面来看。他们正处于心理急剧转型的阶段,渴望***但又尚未脱离孩童期的幼稚和浮躁,要让他们沉潜下来阅读内涵丰富的名著,亟待老师恰当的引导。

(二)当下初中教师名著阅读指导的现状

我们的教育一直呼唤素质教育,但是在当下的教育体制下,我们谁都无法回避应试教育。绝大多数学生都没有时间看名著或者不愿去看名著,但是,期末考试和中考都要涉及名著的考查,所以,我们教师的名著阅读指导(包括本人在内),在考试这一指挥棒的指挥下,扭曲变形为“名著考试”的指导。

二、更新名著阅读指导观念,实现方法创新

(一)激发兴趣,点燃学生阅读名著的激情

如何激发学生阅读名著的兴趣呢?我们不妨在学生阅读某本名著前,为学生介绍发生在这本名著背后的一些逸闻趣事、文坛佳话,以引起他们的好奇,促使他们走近这本名著。如我在指导学生看八年级上册的《骆驼祥子》时,我就先给他们讲了这样一个故事:

文坛上曾有这样的传说,老舍先生曾距诺贝尔文学奖仅一步之遥。老舍先生的儿子舒乙证实了这一鲜为人知的事件内幕。 他说老舍先生在1966年的诺贝尔文学奖评选中得票排第一。但由于颁奖之时,老舍先生刚好于1966年8月24日去世,诺贝尔奖一般不颁给已故之人,所以老舍先生便与诺贝尔文学奖擦肩而过。

这个故事讲完后,同学们对老舍先生与诺贝尔奖失之交臂满怀惋惜,也对老舍先生及其作品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像这样的文坛逸闻趣事我讲了不少,如为学生推荐《红楼梦》时,为他们讲述曹雪芹如何由一个锦衣玉食的富家公子,转瞬间成为犯官罪人,备尝人间冷暖。

(二)优化学生的阅读时间和阅读结构

当下学生的课业负担重、学习压力大、时间紧,有的学生就会借口说没有时间阅读而放弃。因此,我们教师在指导学生进行名著阅读时,不仅要指导他们看哪些书、怎么看,还应该指导他们对阅读时间做出合理的安排,从而优化阅读的时间。指导学生学会将边角时间拼凑成完整的时间,告诉他们:一个会安排时间的学生才是会学习的人,一个会阅读的人,应该是每天都进行阅读的人,而不是“三天打鱼两天晒网”,或者一曝十寒。我们做老师的,应该从思想上进行指导,告诉学生,阅读贵在坚持,只要我们每天花一定时间进行阅读,积少成多,一段时间后就会发现大有益处。

(三)形式多样的读书活动,指导学生将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

(1)进行“阅读竞赛”。在阅读名著之后,我们不能让学生只是停留在阅读情节的浅层次的层面上,同时,也为了促使学生后期的阅读兴趣的可持续性,我们应该尊重初中生喜欢新奇、喜欢竞争等特点,通过开展阅读竞赛等活动,检查他们的阅读情况,同时,进一步提升他们阅读名著的兴趣。

(2)举办“阅读活动月”。借助学校举办的“书香校园”的活动,在所教的班级开展阅读活动月,要求学生除了读完课本规定的名著外,扩大阅读量,向孩子们推荐经典名著:《安娜・卡列尼娜》《战争与和平》《百年孤独》《雪莱诗选》、《巴黎圣母院》等书。在阅读活动月,要求学生做不少于两千字的摘抄和听讲座的笔记。在大环境的影响下,巧妙地借力打力,这真是“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啊。同时开展“师生共读一本书”的活动,把自己阅读了名著后的感受与孩子们分享,这既可以让孩子们对名著有更深刻的认识。同时,老师身体力行地阅读名著,也是在给学生做表率。写“读后感”,这是让学生在阅读名著后,把对名著的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的认识,加深学生对名著的认知,从而也锻炼学生的文笔和思考力。对学生的这一系列的指导,是用学校和老师的外力促使学生慢慢养成读书、读好书的好习惯,也是真正的“润物无声”的做法,摈弃了急功近利的心态。

(3)举办“中外系列名著讲座”。在班级开展这个活动,旨在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阅读指导。这是学校“书香校园”活动中的一个环节,对一系列的中外名著的创作背景、主要内容、文学价值做了详尽的介绍,这既可以增加学生的见闻,更可以促使学生热爱名著,走近名著。可以说是对学生进行的最好的、最艺术的名著阅读指导。

三、小结

名著是人类智慧的结晶,对人类历史产生过重大的影响。它经历了长时间的考验,最富有教育意义,最具有永恒的生命力。我们语文教师的名著阅读指导的观念必须与时俱进,尽快更新观念,不要急功近利,从而促使我们的学生吸收书中的精髓,走上健康成长的道路。

参考文献

教育名著读书心得篇9

【关键词】农村中学;语文教学;名著导读

名著阅读有诸多的好处:它可以开阔同学们的视野,可以让学生们了解生活,提高自己的知识品位。那么有这样多的好处,为了能够提高学生们的阅读量,现在通用的各种教材里面都相应地有关于名著导读的栏目,就是为了让学生们能够了解更多的中外名著,以便于使他们爱上这些名著。在近年来的中考中,实行新课标的实验区相继出现了关于名著导读的题目,这些题目的样式也越来越多:有的是要求同学们来介绍一下整篇名著的故事情节,有的是要求同学们来介绍人物以及他们的故事,还有的是要同学们对于名著进行一点点的点评。那么之所以名著阅读要走进教材、走进中考,它的根源在于义务教育课程标准的要求。

《语文课程标准》对课外阅读也提出了明确的质和量的要求:“广泛阅读各种类型的读物,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260万字,每学年阅读两三部名著”。每册教材也都规定了学生本学段必读的名著篇目及相关导读内容。可见,新课程设计“名著导读”栏目是为了更好地促进学生课外阅读。然而,当前农村中学语文教学还没有冲出“少慢差费”的怪圈,教学中仍以课堂为中心,以教师为中心,以考试为中心,还没有完全建立起“大语文教育”的观念,多数学生的阅读兴趣不浓,方法不当,课外阅读的数量和质量远远达不到新课标的要求。初中生的名著阅读现状,更是不容乐观,尤其是农村初中学生的状况更令人堪忧,完全不能完成《标准》中的要求。我们实际教学中出现许多与《课标》相悖的现象。

教师在教学中也容易忽视“名著导读”教学。一般会让学生自行多看几遍,为了应付考试,在期中、期末等大考之前就“简介和评价”,“精彩选段”部分跟学生讲一下,划一下重点,根本不指导学生对文本的阅读。农村初中学生课外阅读很难保证,名著阅读更是极其贫乏。学生阅读兴趣本身就不浓,许多学生一看见厚厚的一本书,就产生畏惧心理。一些年代久远的名著所写的内容和反映的思想情感无法激起学生们的阅读欲望。加之,学生生活阅历尚浅,领悟不了其中蕴含的情感,根本无法和人物形象深入对话,体验不到阅读的快乐。还有就是学生时间不够,农村初中生虽有寄宿制,在校时间长,但自由支配的时间极少,课业负担重,没有阅读时间。总之,教师对“名著导读”的漠然,学生对名著阅的贫乏,再者书籍资源的稀少,“名著导读”教学根本就是流于形式,达不到预期效果。

那我们应怎样解决问题,走出困境,让学生真正享受名著阅读的快乐呢?

一、老师应高度重视“名著导读”,做好指导

人教版教材中“名著导读”栏目的设置,体现了国家将名著阅读已提高到一个重要的位置上来,旨在引导一种健康理性的阅读风气,培养良好的阅读兴趣,养成终身阅读的习惯,为学生个人的终身学习打下坚实基础。教师要转变思想观念,要深刻认识到“名著”中人性的光辉,对学生成长,人文素养养成的重要意义和作用。名著中情节、语言的运用,对学生阅读、写作有着莫大的帮助,比单纯的技法指导有事半功倍之效。教师要改进教学方法,减轻学生课业负担,让学生有时间、有精力去阅读。我们要通过多种形式的阅读活动,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帮助他们养成阅读习惯,培养他们高尚的审美情趣、良好的气质修养,塑造他们健康的个性和人格。教师文学底蕴的深厚,决定了教学的高度。教师也应经常阅读名著,提高自身文学修养,与学生交流,带动学生激情,提高名著阅读数量和质量。

二、激发学生阅读兴趣

现代心理学之父皮亚杰说过:“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者都要依赖于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学生学习的内动力,是各种能力发展的基础,是学生主动探究新知识的前提。学生的兴趣一旦被激发出来,便会积极主动地去阅读。因此,教师要通过各种手段激发学生的名著阅读兴趣。可以精心设计导语,抓住学生情趣激发点,点燃名著阅读导火线,让学生在兴奋中阅读。可以借助多媒体播放相关精彩视频片段,从网上***如《品读》、《百家讲坛》《人物》等精品栏目,通过视觉,听觉刺激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可以选择一些与学生生活相近的作品,根据学生不同的年龄特点和知识水平,初中生可阅读简易读本,降低阅读难度,这样的作品生活气息浓,学生容易接受。当然,激发阅读兴趣的方法多种样,教师在平时教学之中足够重视,主动引导,便一定能有更多适宜于学生的激发兴趣方法。

三、学校要着力营造“读名著、讲名著”氛围

学校应组织开展读名著、讲名著中的故事等主题活动,开展好“经典诵读”兴趣小组活动,激发学生阅读名著的兴趣,培养学生写读书笔记的习惯,让学生阅读名著后有收获和提高。全校养成一种爱读书的良好氛围。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和学生减负工作的开展,学生课业量相对减少,统一上课时间相对缩短,学生的晨读时间和课外活动时间相对增多了。我们教师,尤其是班主任和语文教师,要充分利用好每周的晨读和课外活动以及晚自习时间,安排其中一部分时间开展读名著、讲名著中的故事等主题活动。为了让每个学生都有参与机会,可分小组进行,教师流动监督、指导,训练学生写读书笔记的习惯。也可组织开展多种形式的阅读竞赛、演讲和读书讨论活动。长期坚持,就能促进学生去阅读,去思考,从而激发兴趣,形成习惯,既积累知识,丰富大脑,又能锻炼语言组织、语言表达和记忆能力。

当然,家庭和学校要密切配合,从“应试教育”的怪圈中走出来,家长不要把学生禁锢在作业中。教育主管部门应支持和资助学校,要加强***书馆的管理,多添置一些中外名著等书籍,充分利用好***书资源。

【参考文献】

[1]《用多种方式引领学生阅读名著》

教育名著读书心得篇10

(一)悄然而至的灵感

偶然间,看到网络上网友发起的“心灵话语漂流活动”,一本精致的日记,经过全国多个网友对传递,几个月后又重新回到了发起人的手中,只是日记中多了许多动人的故事与美丽的***片。这本小小的日记,不仅流过了许多人的手,留下了许多人的足迹,更把来自全国各地的有心人联系在了一起。网友这个温暖的创意敲动了我心灵中最温情的角落——让名著与读书心得在学生中漂流,让名著走近千万个学生,让心得本上留下心灵的足迹,是一件多么温馨、浪漫的故事!一直以来,我们靠借书证借书,挤出零花钱买书,我们可不让书记“流动”起来呢?

(二)别开生面的仪式

为此,我悄悄地在班级开展了名著漂流活动,从几个学生开始,让他们带来几本名著,老师给名著加上了一个漂流精致的盒子,在盒子里面放上了一本精致的读书心得记录本、两片月季花的花瓣,盒子面上留下了签名的地方,一个有着生命活力的、长着翅膀的“美丽天使”诞生了。一周后,我们的教室开展了一个别开生面的仪式,老师把几本精致的名著放在讲台上,在黑板的旁边挂上了一幅彩色的漂流***,上面预留了几个名著漂流的基本线路***,预留了很多签名的方框。老师让几位名著的主人上台介绍自己阅读名著的心得,然后让几位主人尊重地把手中的名著传递给下一个同学,漂流开始了。

(三)心灵的表达

从此,每周我们举行一次仪式,让学生介绍心得,转接名著,同时更多的名著加入到了漂流的队伍,孩子们争着贡献自己的***书,抢着说出自己的心得,想着把漂流心得笔记本身的心得写得最好,想着把自己的签名写得更加漂亮,又的同学让签名带上漂亮的蝴蝶,有的同学在签名后面画上了笑脸。学生多彩的心灵话语在这里得到了展现。一下课,教室漂流***旁总是围满同学,大家兴奋地谈着下一位传书者,寻找着自己想要的***书传递者;午休,孩子们静静地在书卷中徜徉,或低头摘录点什么;课件,总能听到他们谈论着漂流的故事。

二.名著,让我们思考

(一)看看想想,让思维灵动

名著是人类思想的精华,是时代的浓缩,是情感的结晶。智慧就在书籍之中,书籍的漂流就是一份份美味佳肴的展示。为此,我们为了让漂流的***书闪现出智慧的火花,开展了很多活动。每次阅读,老师常常对不同的名著提出一些问题,引导学生对名著进行一些思考。阅读前,让学生猜一猜:这本书中的题目中你能够看到作者要写什么?看的过程中,老师给学生一些问题,让学生去评价书中的角色;读书后,问学生:你从中想到了什么?这本书写的好吗?你最欣赏的地方在哪里?……名著是一本本深邃的宝库,其中很多的智慧需要我们去发掘,去引导才能让学生发现,我们通过“问题阅读法”,引导学生在阅读中反思,在反思中阅读,让学生走进名著中,让思想漂流;让名著走进学生的思维中,让思维闪动;让学生与作家的心灵对话,进行感情的共鸣。这就是阅读的智慧与魅力。

(二)写写画画,让思想闪光

写一写。徐特立说过:“不动笔墨不读书”,阅读与写作是如影相随的,让学生在阅读中书写就是让学生中阅读中思考,这对于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非常重要。为此,我们开展了写一写活动,让学生在阅读中,珍重地用铅笔在名著的页边上写上自己的批注,圈上自己认为这本书中最好的句子。在个人私藏的笔录上摘抄下一段美丽的文字。在我们的流动心得笔记上,留下自己阅读的智慧与情感,签上自己个性的签名。这些个性的足迹将永远留在这本名著与心得笔记上,让所有人欣赏,向全班级展示,让心灵交流的范围扩大,让学生不仅仅与名著交流,更实现了与同学之间的笔墨交流。名著不是用来收藏的,名著是用来思考与学习的,一本名著经过了很多人的手,留下了很多让的足迹,这是它价值的更高体现。

(三)讲讲评评,让智慧升华

说一说。学生有了想法就会有话可讲,阅读与思考是学生语言表达的基础。定期,我们举办班级学生读书沙龙活动,让学生准备自己的读书心得,展示给全班欣赏;让学生就同一本名著的问题进行分析辩论。课堂上,我们及时结合一些名著,让读过这本名著的学生提供一些知识介绍与观点分析。这些活动,让课堂教学更加灵动,让学生更加精彩,让阅读更加富有魅力。定期,我们举行名著名言比赛,给学生一个主题如“名著中勤奋的楷模与故事”,让学生从名著中寻找对象并阐释理由,让学生学会把名著的人物及思想与自己的社会生活结合,与今天的社会价值观结合,对学生开展道德教育与审美教育活动。评一评。教师的评价是学生成就之一,是学生成就感的动力之一。每次,在沙龙活动中,在读书漂流的总结中,在班会课中,在语文的课堂教学中,我们都没有忘记通过教师的激励性语言调动学生的阅读积极性,老师的话语就像是漂流中智者的箴言,阅读漂流中的航标。

三.漂流,使我们合作

(一)漂流中的合作

让名著漂流,这是一个合作的过程,这个过程是学生与名著作者及书中人物交流的过程,更是与漂流活动中的每一个漂流参与者的交往过程。我们发现:学生们最感兴趣的话题是如何寻找下一本自己喜爱的***书,寻找***书在谁的手中,寻找我这本书下一位读者是谁。他们(她们)为此在预定、谈判、交往。每次交接***书活动中,上一位交书者总是叮咛着下一位读书者:你要好好保护这本书,这个盒子有点破损了,我已经把它重新粘起来了,你要注意哦!每次看到上一位同学经常的签名与心得,都有学生惊叹:哦!你写的真好!自从有了漂流活动,我们的学生更加融洽了,教室的氛围更加浪漫,课堂教学更加温馨了,同学们感受到了一种家庭的温暖,感受到了集体带来的无限博大。一次漂流,改变了一个班级的文化。学生们学会了尊重,学会了合作与交往。

教育名著读书心得10篇

转载请注明出处学文网 » 教育名著读书心得10篇

学习

保险学10篇

阅读(63)

本文为您介绍保险学10篇,内容包括保险学案例及出处,保险学知识点。很明显,这种“多疑”的特质和公众希望球员所承担的英雄角色截然相反,但很少有人能真正认识到足球运动的危险性。自上世纪70年代开始,球员们已经意识到他们从事这项特殊行业

学习

思路10篇

阅读(31)

本文为您介绍思路10篇,内容包括驾驶员工作思路十篇,思路话语。

学习

干部学法建议10篇

阅读(52)

本文为您介绍干部学法建议10篇,内容包括领导干部学法心得,中学生学法懂法用法的建议。近年来,市委带领全市人民按照“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要求,认真贯彻***的路线、方针、***策,用科学的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坚持***思想、项目建设、

学习

岗位安全责任制10篇

阅读(20)

本文为您介绍岗位安全责任制10篇,内容包括岗位安全责任制清单,岗位安全责任制是什么。3、坚持正常的***治和业务学习,不断提高职工的***治和业务素质,严格执行公司相关规定,开展“五好四无班组”、“五精班组”活动,建设高素质职工队伍。4、

学习

勤工助学心得10篇

阅读(33)

本文为您介绍勤工助学心得10篇,内容包括勤工助学日常心得,勤工助学劳动心得感言100字。1关于开放性实验1.1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开放性实验是以学生为主的一种实验理念,传统的临床检验实验教学是一种被动接受的学习模式,以验证性实验为主。这

学习

物业消防安全责任制10篇

阅读(20)

本文为您介绍物业消防安全责任制10篇,内容包括物业公司消防安全责任制范文,物业各部门消防安全责任状。1小区物业管理部门的消防职责小区物业管理部门的消防职责主要体现在如下方面:第一,从服务功能方面对消防安全负责。物业管理部门自身

学习

商品流通10篇

阅读(19)

本文为您介绍商品流通10篇,内容包括商品流通概论,商品流通知识点大全。各地区的道、河、桥则基本上是民间(包括官员以个人名义的捐助)捐资修建。民间修路的方式多种多样,有“公买义路”;“捐地为往来通衢”;【6】(卷之10,《人物》)或捐廉、捐

学习

感悟10篇

阅读(24)

本文为您介绍感悟10篇,内容包括感悟汇总,十篇文章感悟。语文学习活动中的“感悟”又具有升华性特点。它是学习者积极的发现、主动的构建和潜在的创造。感悟、感悟,由感到悟,是心灵的顿开,是情感的升华,是心智运筹的胜利。感悟教学既要重

学习

作风建设年10篇

阅读(58)

本文为您介绍作风建设年10篇,内容包括作风建设年实施方案的心得,作风建设年亮点做法。三、主要内容按照***提出的抵制八个方面歪风邪气、倡导八个方面良好风气的要求,结合委机关***员干部队伍作风建设的实际,抓好五个方面的工作:一是大兴学

学习

男孩小名10篇

阅读(56)

本文为您介绍男孩小名10篇,内容包括男孩可爱小名,男孩虎年小名。通常只需在大名里提取一字,一般会是最末的一字,再加上“小”,便是非常好的小名啦!如:张亮,小名能够叫“小亮”。在单字后边再加上“儿”当作小名的方法也很普遍,不但感觉很可爱,并

学习

读书心得10篇

阅读(39)

本文为您介绍读书心得10篇,内容包括读书心得十篇通用,读书心得十篇300字。我想到自己平常做作业时,总是今天推明天,明天推后天,这样推来推去,总是不及时完成,感到非常惭愧。我决定今后再也不做寒号鸟,要做一只勤劳的小喜鹊。像老师平常教导的

学习

作风建设的内容10篇

阅读(330)

本文为您介绍作风建设的内容10篇,内容包括关于作风建设的汇总,作风建设十个严禁内容。----精细管理之风。针对区域广、人员多、管不到边、管不到位的现状,从基础性工作抓起。机关干部上班实行指纹机考勤,一月一公布,领导干部和一般工作人员

学习

师德师风宣传月10篇

阅读(57)

本文为您介绍师德师风宣传月10篇,内容包括师德师风月宣传方案,师德师风宣传月是哪个月。强师德促学风转作风二、活动时间20XX年8月30日9月30日三、相关活动(一)必选活动1.活动月启动仪式。启动仪式要包含以下内容:(1)组织全体教师进行主

学习

谚语10篇

阅读(41)

本文为您介绍谚语10篇,内容包括谚语十则,十句长篇谚语。3、狼狗打架,两家害怕;4、英国:当你认为狗可信,狼已偷偷把羊圈进。5、狼怎么饿,也不会吃白菜蒙古族谚语6、狼是铜头铁脚麻杆腰;7、狼终究是狼,即使它不吃你的狼。8、淮南子:华骝绿耳,一日而

学习

勤工助学心得10篇

阅读(33)

本文为您介绍勤工助学心得10篇,内容包括勤工助学日常心得,勤工助学劳动心得感言100字。1关于开放性实验1.1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开放性实验是以学生为主的一种实验理念,传统的临床检验实验教学是一种被动接受的学习模式,以验证性实验为主。这

学习

心得体会怎么写10篇

阅读(52)

本文为您介绍心得体会怎么写10篇,内容包括十篇热点新闻和心得体会,论语心得体会十篇。上周我们观看的是有关如何做一名优秀员工的培训,那么主题思想应该是优秀员工。围绕这个话题,我定的标题是学习优秀榜样争创优秀个人。二、寻找素材或相

学习

学习心得体会怎么写10篇

阅读(30)

本文为您介绍学习心得体会怎么写10篇,内容包括学习安全生产法心得体会,学习教育心得体会和感悟。学习贯彻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基础是真学,要往深里走,有一种学到底、悟到位的精神,既在科学体系上系统掌握,又对每个部分、各个重点深刻

学习

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心得体会10篇

阅读(1511)

本文为您介绍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心得体会10篇,内容包括学习教师职业道德十不准心得体会,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心得。1、加强理论学习通过读书来获取教师职业道德及其修养方面的理论知识,是理论学习的主要开工和必要方法。2、虚心向

学习

学习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心得体会10篇

阅读(154)

本文为您介绍学习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心得体会10篇,内容包括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学习心得,学习教师职业道德十不准心得体会。一、爱岗敬业。首先,要热爱教育事业,要对教学工作有“鞠躬尽瘁”的决心。既然我们选择了教育事业,就要对自

学习

读书故事10篇

阅读(41)

本文为您介绍读书故事10篇,内容包括我的读书故事十篇,读书的小故事十个。我的故事有趣吧?想知道我是如何知道这些的吗?当然是我的好朋友告诉我的。四年级:林子涵

学习

有关读书的故事10篇

阅读(51)

本文为您介绍有关读书的故事10篇,内容包括古人读书求学的故事,读书成才励志的故事。三国时期吴国大将吕蒙没有文化知识,孙权鼓励他学习史书与兵法。吕蒙总是推说***队事多没有时间学习。停了停,孙权又说:“你的事情总没有我多吧?我并不是要

学习

读书之乐10篇

阅读(25)

本文为您介绍读书之乐10篇,内容包括读书之乐美文大全,读书之乐的读书心得。每当我沉醉于一本书时,我常常为书中各种人物或喜或怒,如痴如狂;为书中那些人物的命运魂牵梦绕,柔肠百结。我像一条快乐的鱼儿在书海中畅游,如饥似渴地汲取书中的琼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