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心理学论文篇1
[关键词]管理者心理企业管理
一、“盲目多元化”现象的具体表现及其危害。
近年来,新创的网络企业如雨后春笋迅速诞生。新创的网络企业在成长到一定阶段,有的企业就会出现“盲目多元化”现象。具体表现是:企业同时开展了很多项业务,但没有哪项业务能真正产生效益,就像撒胡椒面一样,撒的东西很小很细,撒出去就看不到了;事情作了不少,时间花了不少,钱花了不少,但收益甚微。
例如:某网络企业就出现了上述问题的教训。该企业定位于近年来的热点题材“网络传媒”。但该企业的产品线拉得非常长,其产品包括了四五大类,每个大类下又开展了多种具体业务,共计十多种各类产品。由于各个产品差异很大,可重复利用的资源比较少,所以在经营上每个产品基本都是“各自为站”,经过一段时间,几乎所有的产品都处于停滞状态。在老产品停滞不前但又不明确不再经营的情况下,又盲目推出新产品。使得企业经营重点不断变化,企业组织结构变化频繁,人力资源不能相对稳定,企业资金压力越来越大。造成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都不理想。
1.具体危害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资源分散,导致企业每个产品都缺乏竞争力。盲目多元化问题与恰当多元化运作有着本质的区别,前者缺乏对市场的深入调查,迫于无奈使得产品越来越多,产品之间无相互促进、资源共享的关联,即使企业总体的资源比较充裕,由于产品过多,具体到每个产品的资源非常有限;导致企业资金、人力资源的紧缺。同时由于盲目地运营多个产品,公司管理层对每个产品投入的精力也非常有限,在一些产品发展的重大问题上,很难有充分的时间和精力进行合理决策。而恰当多元化运作,是企业管理者把握好大目标的情况下,相辅相成地开展多项产品,达到充分合理利用资源,推出最具竞争力的产品,赢得最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在当今市场竞争异常激烈的情况下,每个具体的产品都有数量众多的竞争对手,盲目多元化的产品得不到企业资源的合理配置,其结果必然缺乏竞争力。(2)目标分散,导致组织整体没有方向,没有目标。对于一个企业来说,战略的重要性毋庸质疑,而战略传递的重要性也已经成为企业界的共识。很多现在很流行的管理工具诸如KPI(核心关键指标);BSC平衡计分卡等等,很重要的一个目的就是向企业员工传递战略目标,让所有员工很清楚自己的具体工作对企业的贡献,并向着企业的战略目标努力。而盲目的开展多项业务使得企业战略变得模糊,负责不同产品的员工目标大不一样,大家都在“各忙各的”,互相之间也缺乏沟通,企业整体战略自然是难以统一。(3)产品更换过快,组织结构不稳定,组织内部人心涣散
为了在短时间内找到能够赢利的产品,企业不断寻找、尝试新的赢利模式,经常会推出新的产品,但产品推出的越多,组织机构变化越频繁,反而增加了新产品日常运营方面的开支,形成了恶性循环。产品推广不力致使企业员工士气低落,人心涣散。
二、从管理者心理学角度分析“盲目多元化”现象出现的原因
由以上例子可以看出,企业前期资源整合工作非常出色,同时企业管理层都拥有良好的教育背景和经营经验,出现盲目多元化问题,应该不是管理知识和技能方面的问题,而应该考虑的是管理者心理层面的问题。下面简要分析。1.从管理者的决策方式分析。众所周知,决策是管理企业最重要的环节,对于决策而言有多种方式,其中最涉及管理心理策略的可分为:个人决策、参与决策和集体决策。个人决策毫无疑问是一种专制方式,直接依赖于管理者的本身素质;集体决策方式容易产生三种消极心理现象,即从众思维、小集团意识和某种极端性倾向;参与决策方式比较符合管理心理规律,不仅能激发参与决策者的工作积极性,还能吸取决策参与者的智慧和增强领导者的群众观点。上例企业的管理者在进行产品的运作和管理过程中,没有采取以上较好的决策方式。
2.从目标任务的角度分析。管理好一个企业,最中心的原则是目标任务。企业经营过程是一个长期努力奋斗的过程,立竿见影,迅速见效的事是极少的。每一个成功的赢利模式背后,都有数不清的失败和挫折,需要管理者有面对困难的决心,百折不挠的毅力和坚持不懈的意志。在确定经营目标之后,就要朝着既定的目标一步步走下去,纵有千难万险,也不轻易改变初哀,带领员工战胜逆境实现目标。如果没有这份坚持我们就看不到今天的搜狐、新浪、腾讯、分众传媒等等大企业。例子中的企业管理者似乎缺乏这份坚持的心理,运作产品过程中没有不断推陈出新坚持到底,而是半途而废节外生枝,造成盲目多元化。
3.从双赢、互利的角度分析。20世纪80年代开始流行的利益相关者管理理论明确的提出,为了实现企业目标,除了满足明显的企业所有者的利益之外,还有许多团体的利益必须得到满足,其中很重要的几个团体就是企业的顾客、企业的合作伙伴和企业的员工。某草根出身的浙江商人将自己的成功经验总结成三句话:“对得起合作伙伴,对得起顾客,对得起员工。”对于企业管理者来说,保持与他人合作的心态,坚持互惠互利实现双赢的心理尤为重要,是自身产品常胜不败的保证。例子的企业管理者在作决策时恰恰忽略了上述几个利益团体的利益,草率的终止产品是对合作伙伴和顾客的伤害,随意的组织结构变动、频繁辞退员工使得员工的利益得不到保证。
总而言之,企业管理者在应用管理心理学对企业进行管理的过程中,也要时刻注意调整自身的心理状态,特别要注意克服急功近利和投机取巧的心理,避免盲目多元化现象的产生。
参考文献:
管理心理学论文篇2
尼采说过:“啊,孤独,你是我的家乡”,“我孤独啊!你配吗?”尼采是位大哲人,所以他以特有的方式告诫世人不要轻易妄称孤独。而事实上作为一种不良情绪,人总是不可避免地会产生孤独。日本心理医生箱崎总一在其《孤独心理学》一书中以个体在生活上的感受来说明孤独是如何产生的,并试***更进一步提倡孤独的复活法和以孤独为原动力走上强壮的人生之道的方法。
箱崎总一更为关注的是个体如何通过改善人际关系来走出孤独,而在当代社会,人同组织的关系日益密切,现代人大多数时间是在各种组织中度过的,孤独作为影响组织凝聚力的重要因素,必须引起组织的管理者的重视。
一、孤独心理学理论
所谓的孤独,是由人与人的往来体会中产生出来的,也是我们在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在人际关系中,所感受到的东西。当人认为自己是孤独时,那就是她处于想和他人接触、交往的状态中。孤独是一种不良的情绪体验,是一种自感社会交往或人际关系不满状态下的颓丧情绪,从本质上讲,人有拒绝孤独的渴望。
1.与人交往能增加人的安全感,减低恐惧感
心理学家沙赫特(S.Schachter,1959)曾经做过一项实验,探讨处于孤独状态下的个体的合群需要。
研究者先将被试者分为高恐惧组和低恐惧组,在高恐惧组条件下,研究者告诉被试者,他们将参加一项电击实验,电击会很厉害,很痛,但不会留下永久性伤害,而且这项研究是为了获取有关人类发展的某些有用的资料;在低恐惧组条件下,被试者被告知,电击时只是有点痛,感觉有些轻微的震动,不会有任何伤害性后果。然后,在被试者等待接受电击的时间里,研究者逐个询问他们,是愿意独自等待,还是想与其他人一起等待。
结果显示:高恐惧组选择愿意与别人待在一起的比例为62.5%,无所谓的占28.1%。低恐惧组选择愿意与别人待在一起的比例为33%,无所谓的占60%。试验告诉我们,在恐惧或紧张的状态下人们更倾向于与别人人呆在一起以降低紧张感。
当个体对周围环境缺乏了解和把握时会导致个体心情紧张、有高恐惧感时,他们倾向于寻求与他人在一起,倾向于寻求他人伴同。而处于低恐惧的情况下,这种合群的需要并不那么强烈。可见,与人交往能增加人的安全感,减低恐惧感。
2.亲和力倾向源于人的本能,是人类生来俱有的一种本能。
沙赫特还做过一个这样的实验:将5名自愿做实验者分别隔离在不同的5间屋子里,在提供住宿相同的情况下,使其与外界隔绝。结果坚持时间最短的仅有20分钟,而坚持时间最长的是8天8夜。被隔离者都感到孤独,难受,心理紧张。这种紧张缘于对亲和力的需要。
亲和力倾向来自人类的与生俱来的本能,人类比较喜好合群,组织家庭,建立各种社会组织,便是一个极好的证明。孤独,会使他们恐惧;离群,会使他们产生紧张心理,长久的隔离,更会使他们的心理状态变异,成为不正常的人或在精神上出现毛病。出于这种本能,人类之间相互亲近,其目的也是为了共同生存下去。
1958年F.海德提出的平衡理论提出,认为人们倾向于通过平衡彼此的态度与对某事件的态度来维持其相符一致,根本原因在于通过态度改变降低因与他人不一致而导致的紧张。例如,当你得知你的某个观点被他人所反对时,你一定会觉得很沮丧,同时会有一种恐惧感,可是,如果这时你知道与你持同样观点的不止你一人,你就又会感到减轻了恐惧感,得到了安全感。
二、孤独的产生
1.个体因素
由于遗传、家庭环境、个体在生活、情感等方面的经历不同,个体对环境所产生的紧张感明显不同。
2.物理环境因素
沙赫特试验告诉我们,封闭的环境更容易产生孤独感。沙赫特总结了有关报告,指出:孤独所产生的痛苦程度与孤独的时间不是线性关系。在一段时间内,由孤独所产生的痛苦增加了,但不久就开始下降,长时间的孤独,个体就进入类似精神***症的冷漠状态,这时个体没有情感,对环境不作任何反映。
3.社会环境因素
日趋激烈的竞争压力下,许多员工由于自身能力和人际沟通存在问题,自然会产生产生孤独的颓丧情绪。也有不少员工由于自身的价值观与组织文化格格不入,也会导致孤独感。
三、孤独心理学对管理行为的启示
孤独感不仅是个体的一种情绪体验,在某些特定的情景下会复制、蔓延,特别是组织面临重大的危机时,所以管理者必须重视对孤独的管理,避免使员工产生孤独感。
1.通过建设、发展组织文化,建立共同愿景,塑造共同的心理认同愿景可以降低人的孤独感,苏武牧羊,气节不改,最重要的就是信念可以克服孤独带来的恐惧。组织可以通过设立共同愿景,减少由于物理环境和社会环境因素特别是价值观冲突导致的孤独,让组织产生产生凝聚力,企业的凝聚力越大,这个企业的生产效率就越高,企业也就越有活力。
2.重视社会技术系统,尽量满足员工社会交往的心理需要在我们的社会生活中,每一个人都具有合群需要,个体不可能没有人际交往,适当的人际交往是人类个体满足自身合群需要的手段。
“社会人”假设理论指出:驱使人们工作的最大动力是社会、心理需要,而不是经济需要,人们追求的是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社会技术系统理论指出:如果工作设计必须兼顾技术性与社会性,技术性任务的实施总要受到组织文化、员工价值观及其他社会因素的影响。
因此,如果只是针对技术性因素设计工作,难于达到提高绩效的预期,甚至可能适得其反。
英国塔维斯托克学院煤矿研究所发现,煤矿原来采用短避法采煤,即手工采煤。采煤工6各人组成一个班,一般都是资源结合,班组内非常团结。塔维斯托克学院煤矿研究所的技术改革主要是该短避法维长避法,即采用传送带采煤。
结果就不得不改变原来小组集体工作的办法而进行明确的个人分工。单个矿工再不同的作业面上***工作。这样分工细了,技术比较简单,效率按理说应该提高,但是,技术的改革反而造成了出勤率下降,士气低落,生产率下降。其原因主要是技术改革取消了工作小组,工单独呆在封闭的矿道内采煤,导致了矿工孤独感的产生。企业是在竞争社会中结成的一个团体,员工们有共同的生存需求,8小时都在一起,可是,工序和机器隔断了人们的情感联长久的重复劳动会使人觉得厌倦和孤独。
管理者一旦发现这种厌倦和孤独成为一种普遍的现象时,必须采取有效措施,比如进行工作的重新设计,加强员工的交流。
3.根据员工性格合理搭配员工组成,组织高效工作团队叔本华提出,社会让他最难忍受的,就是必须和不值得成为朋友的人成为朋友。
这种苦痛在人们日益组织化的今天更为突出,许多的员工的自我意识被深深压抑或隐藏的同时会不断加强,甚至会切断与他人的联系、比较。这时孤独是唯一允许完整自我的时间和环境,因为不论时间还是空间都是小的,所以雨果在《笑面人》中说过一句话:孤独是文明所允许的野蛮人的缩影。
组织中的员工各自有自己个性,性格过度张扬的员工性格容易使性格过度内敛的员工产生孤独感——“快乐都是别人的,我什么也没有”。长期以往必然导致员工的消极,影响效率。管理者在合理配置团队组成时除了要考虑个性、能力的配比时,也要充分考虑到对孤独感的引导因素。
4.借助员工帮助计划,加强心理辅导,防止员工的心理孤独症的产生心理孤独症常见于婴幼儿,但如果成年员工的自我意识长期得不到伸张,得不到他人的肯定,会害怕表露出自己的意识而引来更多的批评,渐渐地会以他人的意识来模糊自我意识,从而导致孤独症。超级秘书网
员工情绪管理已为越来越多的企业所重视,高效员工的活力会感染整个企业,改善公司整体的表现。在国外一些大企业中,管理的心理学化已普遍实施。。截至1994年,世界财富500强中有80%以上的企业建立了员工帮助计划又称员工心理援助项目、全员心理管理技术(EPA)。
它是由企业为员工设置的一套系统的、长期的福利与支持项目。通过专业人员对组织的诊断、建议和对员工及其直系亲属提供专业指导、培训和咨询,旨在帮助解决员工及其家庭成员的各种心理和行为问题,提高员工在企业中的工作绩效。
目前国内大多数企业还没有在激发员工正面工作情绪,克服员工孤独感方向多做更多努力,许多企业还没有意识到心理辅导和咨询将给企业带来的巨大的潜在效益。许多企业的EPA还流于形式,在心理辅导与咨询方面还缺少经过专业训练的人才,我国的员工心理辅导与咨询业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
参考文献:
[1][日]箱崎总一著李耀辉译:孤独心理学[M].北京:作家出社,1988:8
[2]郭永玉:交往、成就:两种主要的社会性动机的心理学研究[J].高等函授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6(03)
[3]朱永新:管理心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年,p307
管理心理学论文篇3
心理学是通过研究分析人的心理行为规律的一门学科,安全生产离不开安全心理学的辅导帮助。安全生产活动的主体就是人,而人的工作行为是被心理活动规律所控制的,员工在生产环境与自身周围事物中会受到不同的影响,产生不同心理问题。
(一)生产员工的***心理
在煤矿安全管理过程中员工往往会出现心理,明明知道自己的工作行为会影响到煤矿安全的生产,还一味地违章工作下去。造成员工出现***心理的主要原因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员工没有充分认识到自己的违章行为会造成的影响,长期性的认为这种行为无关大碍,从而产生了习惯性***心理;二是员工的安全生产知识浅薄,不能很好地判断到行为导致事故发生的严重危害性,从而产生了无知***心理;三是员工为了加快工作进度,完全忽略了生产的安全稳定性,导致注意力转移方向错误。
(二)生产员工的情绪心理
员工在煤矿安全生产过程中极易产生消极的情绪,这势必会影响到自己的工作行为,导致煤矿生产的安全程度大大降低,从而引发安全事故的发生。情绪心理因素大致可分为以下几种:一是矛盾因素,员工之间发生激烈争吵,事后没有良好的解决造成长期的心理矛盾,影响了生产的安全性;二是家庭因素,员工家庭氛围不和谐,常常发生争吵导致情绪的烦躁,这种情绪带到工作中影响安全生产。
(三)生产员工的疲劳心理
企业应该充分考虑到员工的休息时间,员工长久处于工作状态,势必会导致他们出现疲劳状态,无论是身体上的,还是心理上的。注意力不集中、犯困身体无力、感觉失调等因为疲劳出现的问题会严重影响到他们的工作行为,从而造成安全事故的发生。
二、安全心理学在煤矿安全生产中的应用和措施
(一)加强企业文化建设
煤矿企业在日常的安全生产过程中,要高度关注到生产员工的心理是否健康,情绪是否稳定,同时还要不断加强对企业与生产员工思想方面的建设,企业文化作为思想建设工作的重中之重,理应得到企业的重视,丰富的企业文化有利于企业的发展和进步,不断为员工提供积极向上的思想动力。生产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及主动性与企业文化有着密切相关的联系,健康的企业文化能充分调动他们的工作热情,全身心地投入到工作当中去,满足生产员工的最低需求,让他们在轻松的环境下愉悦的工作。
(二)加强安全心理学教育,提高员工综合素质
加强安全心理学的教育能有效地提高煤矿企业生产的安全性。众所周知,人作为任何工作行为的核心与基础,生产事故的发生离不开人为因素的关系。提高生产员工的安全心理学知识,能有效地规范他们的行为,控制现场事故的秩序。通过教育的方式向员工传输安全心理学知识,有利于加强他们的安全生产意识,巩固自身的安全生产心理防线,提高安全生产的工作效率。通过具体工作、具体对象有针对性及目的性的进行安全心理学教育,全面提高生产员工的综合素质。
(三)加大对安全生产管理的宣传力度,营造良好的安全生产氛围
煤矿企业要让员工充分认识到安全生产的重要性,提高管理者与生产员工对煤矿安全生产的认知程度,认知活动的基本特征包括了全体性、主动性、道德性等。增强员工的安全意识,严格遵守规章制度,规范自身的工作行为。安全生产管理人员要积极营造良好的安全生产氛围,向生产人员认真讲述安全生产的重要性,激励他们在生产过程中严格按照安全生产规章制度工作。
三、结束语
管理心理学论文篇4
[关键词]大学生心理健康心理问题
近年,许多学者采用各种方法对大学生心理健康进行调查研究,结果表明:我国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不容乐观。大学生的心理上存在着一系列不良反应和适应障碍。比如,缺乏自信,自卑感强,情绪低落,感情脆弱,耐挫能力及社会适应能力差,人际交往有障碍,等等。
而这一切也让有关专家忧心不已,杨叔子院士曾经提出:“智商越高,情商出现问题,对社会的危害越大。”大学生的心理问题复杂、多变,具有独特性,其引发原因多种多样,在具体处理过程中应全面细致地分析其诱因,以便对症下药,迅速有效地解决问题。因此,分析解决当代大学生心理问题,缓解心理压力已经成为各大高校亟待解决的重大问题。
1.从历史文化方面。受中国悠久的文化和封建历史影响,使中国人在骨子里有一种含蓄和矜持,形成了内向的民族性格。西方自文艺复兴以来,对心理学的研究达到了一个新的层面,造就了西方人张扬个性,提倡人权的特点。然而,进入新纪元后,社会的飞速发展和世界性的高度同步,中西方文化在新一代骄子们的思想中汇流。格格不入,甚至相互对立的文化特点,使大学生在人格与道德方面倍受冲击,而脆弱的心理防线也随之崩塌。使许多人产生了浮躁的心理,无所适从,有的人由于某些心理压力,产生了心理疾病也不懂得去就医,甚至不敢去就医。
2.从学校环境方面。高中时期的学习、生活环境与大学时期的学习、生活环境有着很大的不同。高中的学校教育模式只注重学生的成绩问题,只重视升学率。而将学生的生活能力的培养,心理素质的培养,品德的教育等问题放在次要位置,有许多中学根本就没有将学生的生活能力培养,心理素质培养,品德教育问题列入议事日程。这种高中教育的现状,对学生今后的发展是极为不利的、甚至是有害的。当受到过这种中等教育的学生升入大学后,角色、地位及学习和生活环境与高中时期有着极大的改变。必然对大学生活产生极大的不适应;而中学生中又有许多是独生子女,不论其家庭是贫是富,都是家庭的中心和宠儿,由于聪明、学习好,受到老师及亲友的过多关注。进入大学后,当这一切不复存在时,就会产生失落感,原本脆弱的心灵会变得更加多疑和敏感。加之这个年龄段正处于青春躁动期,渴望友谊、爱情,渴望得到他人的理解和信任,然而又不善于和人沟通、交往,不会主动地去理解他人。他们也必然会对大学的生活感到很不适应。第一,大学生要自己安排生活,靠自己***的处理学习、生活、人际关系等各方面的问题,但据调查,有相当多的学生以前在家里没有洗过衣服,生活自理能力差,对父母有较强的依赖性。第二,大学中评判学生优劣的条件已不再是单纯的学习成绩,而已包括了对环境的适应能力、组织管理能力、人际交往能力及其他一些因素,这种标准的多样化,使部分成绩优秀而其他方面较差的学生感到不适应,其自尊心受到强烈的震撼,心理上产生失落和自卑。第三,现在的大学对学生学习要求严格,若几门功课不及格就会面临失去学位,降级甚至遭遇退学的危险,这就给学生造成了较大的心理压力。加之大学中主要是靠学生的自学能力来进行学习,与以往的学习方法、学习习惯很不一样。使很多学生不知所措不知怎样进行学习,而感到茫然,对自己的能力产生了怀疑,情绪低落、失去自信、心理失衡、导致心理异常。甚至出现心理问题。
3.从家庭方面。家庭是始终伴随人类从婴儿,少儿一直到成人时代的重要外在因素。众所周知,人类的价值观,人生观都以少儿时期的思想观念为基础。父母和睦的家庭孩子往往性格比较开朗,心理承受能力较好,父母关系紧张的家庭,孩子的脾气也趋向于暴躁。而大多数单亲家庭的孩子,性格孤僻和自卑是其共通特点。很多大学生家庭的不幸福,会使他的心理产生阴影,在日后的生活学习中逐渐显露甚至演变成严重的心理疾病。同时,对独生子女的溺爱也直接导致了大学生过于依靠父母,心理承受能力偏弱的主要问题。
根据上面所述情况,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来解决:
1.从历史文化方面,转变思想,老师应耐心地引导学生对外来文化仔细筛选,对传统文化取其精华,让两种文化在大学生的思想中融会贯通。用正确的态度面对即将产生的,或者已经产生的心理问题。使人们认识到,心理健康和身体健康都是一个人“健康”不可或缺的因素,有了心理疾患就像身体不适一样,应该及时去就医以求得咨询、疏导,对待有心理疾患的人,社会和学校要给予更多的尊重、理解、关爱。
2.学校教育方面,第一,要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活动,充实高校课余生活,探索不同路径的教育模式。多方面多角度的加强心理的教育,打破模式化和形式化的束缚,走到学生当中去,走进学生生活中去,把高校心理咨询工作,做细,做实,做好,给学生们更多的心理关怀。根据大学生的特点开设相应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和讲座,普及和增强他们的心理卫生知识,以便于他们在产生心理问题时,能够及时得到***和疏导。第二,辅导员在加强心理教育这个工程上,起着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在大多数同学们的心目中辅导员是他们最可信赖的人,辅导员是他们心灵中的依靠,他们遇到问题时,首先想到的就是辅导员。所以,辅导员来做学生们的心里教育工作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辅导员应该将思想***治工作,道德教育和心里素质教育相结合,不断提高学生们的综合素质。因此,辅导员应深入到学生当中去,贴近同学、了解同学,进行大量的调研工作,及时的发现问题,及时做好学生们的思想教育和心理疏导工作。及早发现,及时疏导,及时解决,是解决思想问题和心理问题的行之有效的好方法。
管理心理学论文篇5
关键词:公寓管理;心理学;思想教育
大学生公寓内的学生思想教育管理还是一个相对薄弱的环节,切实推进思想***治教育进公寓是新时代赋予高校的新任务。那么如何捕捉学生的心理变化规律,有意识地在公寓管理中融合心理学原理去观察、认识、分析其思想、观点、立场和行为,切实解决工作中问题,就成为做好大学生思想***治工作的又一有力措施和有效途径。
一、融合心理学原理建立以公寓为中心的学生思想教育管理模式
针对学生公寓这一独特的空间加强对大学生的指导、服务,加强思想***治工作的介入,无疑是思想***治工作主动适应高教体制改革的必然要求。
1、以人为本,遵循认识规律,建设良好的基础设施服务。
加强学生公寓基础设施建设,是夯实思想***治教育进公寓并取得实效的基础。人的认识来源于社会实践和人对社会的体验。人的认识有一个从感性到理性认识的过程。而这一过程也是一个心理体验、积淀的过程。个体的***治、思想、道德等认识都是由社会存在而来,是由社会存在经过人脑的反映及一系列心理过程而形成的观念。当代大学生处于时代瞬息万变、信息急剧膨胀、各种思想纷至沓来的特定时代,这对于思维敏捷、思想活跃的大学生来说,往往会由此引起深层次的思考,形成诸多“热点”,在思想上产生迷惘,认识出现多元化倾向。高校思想***治工作者要站在时代的高度,从改革开放形势下的大学生思想实际出发,不但要有敏锐的目光和扎实的科学理论功底,施以适当的方式方法,还要努力研究大学生认识的心理过程,从认识心理的规律出发,纠正大学生认识上的偏差,进行科学引导,以实现大学生内心信念的科学转移。
2、齐抓共管,适应需要动机,激发人生追求,建立以公寓为中心的思想***治教育网络化运作机制。
需要是人生的生理和社会的客观需求在头脑中的反映。当人的需要有了可以达到满足的条件时,就产生一种满足这种需要的主观愿望和动机,进而产生为实现这种主观愿望而进行的行动。当学生入住公寓园区后,学生的思想教育工作的中心也应由学校向学生公寓适当转移,以抓好大学生思想教育为主线,及时安排好学生公寓的规范化管理,合理利用好辅导员资源,发挥辅导员在思想***治方面的优势,将班级建设和管理的中心向公寓倾斜,加强对学生心理上的了解,了解他的思想状况,尊重学生的自主性,从而强化学生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主人翁意识。不难看出,需要在人的生活实践中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所以,在思想***治工作中了解和认真解决大学生的需要,以形成高尚的动机,对转变学生的思想,充分调动其积极性有极为重要的意义。只有正确对待学生的多种需要,并承认其合理性,我们的思想***治工作才能有坚实的思想基础。因此,在思想***治工作中,我们首先要学会调节平衡,做好需要的转化工作。对不合理、不切实际或者合理、但又一时不能满足的需要,要以***的***策、法令和规定加以限制和否定,使学生的需要保持平衡,有所抑制。其次,思想***治工作者还要善于把学生的知识需要、成才需要转化为大学生的自身需要,形成群体的内在动机,把学生的主观能动作用,发挥到为构建民富国强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而奋发努力学习上,这会令教育管理工作更加高效通畅。
3、知行合一,实施情感渗透,达到情感的升华,不断完善自身。
情感是心理的动力因素,是以个人的需要是否得到满足和对客观事物表示爱憎好恶的内心体验。人的情感是在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形成的高级心理因素,具有社会的本质属性,它包含着人类所特有的社会意义。当前,高校实施的大学生综合素质测评方案,涉及学生在公寓里的表现内容较少,为“两面人”或是那些语言上的“巨人”,行动上的“矮子”无意中打开了方便之门。实际上,我们在重视“思想***治理论课”理论考核的同时,可以充分发挥综合测评指挥棒的作用,加大对学生在公寓的日常行为表现的测评份量。也可以逐步推行操行量化考核,实行大学生思想品德实践学分制,把测评结果或实践课学分作为入***考核、评优评先、评定奖学金、助学贷款的重要依据,既有助于规范学生在公寓的行为,又能充分保证思想***治教育的导向。
二、在公寓管理中融入心理学的思想教育模式现实意义
以公寓为管理中心融入心理学的高校思想教育工作,突出了思想教育在公寓管理中的主体地位,融入心理学的知识,改变了单一管理对学生心理认识不足的弊病,有效地配合了学生活动的开展,深化了思想教育的内容和效果,有力促进了学生工作的发展。突出效果有:
1、信息反馈速度快。在以辅导员为管理高端的管理模式下,所有的信息流动是以金字塔式的发散传递,强化了信息传递的方向性和有效性,畅通了辅导员和学生之间的联系通道,明确了个人在传递链的主体性和所要承担的责任,提高了上传下达的效率和准确性,克服了以往权责不明,学生相互推委的弊端,从而使学生思想教育及管理工作更加顺利地深入公寓。
2、遵循心理规律,重视对学生意志品质的培养,将隐患消灭在萌芽中。高校后勤的社会化,使得公寓的管理在以学生为本的理念下更加透明化和服务化,形成了寝室有思想堡垒,自我管理有相互制约和监督作用,有力地带动了寝室的整体工作,使学生管理者即时了解隐患存在和发展的状况,从而为科学地处理事故隐患,将事故的隐患及时地消灭在萌芽中提供了第一手资料和宝贵的防范时间。
3、思想优势明显,工作易到位。在推进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过程中,对学生公寓内学生的管理,特别是对学生的思想***治工作和日常行为管理,始终是高等学校的一项主要责任,决不能简单地推向社会,更不能削弱甚至放弃管理。使学生工作的开展既有安排布置的统一又有思想上的积极动员,有效地使学生工作深入到同学们中去,活动的开展也丰富和有意义,从而降低了学生管理者的工作难度,为形成集体凝聚力和工作上的合力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使得以公寓为中心的高校思想教育工作的地位日益得到彰显。随着学分制的不断推进,原有的班集体概念正在不断淡化,因此合适的思想教育模式对于推进学生工作的深入开展,强化集体意识,深化学生主体地位,有重点有层次地开展学生工作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将学生的思想教育工作真正地深入到与学生生活关系最为紧密的学生公寓,不仅使学生管理者更加高效快捷地管理学生,更使思想工作的阵地转移到学生生活的核心地带,为学生管理的细致化、深入化、层次化作了良好的铺垫。尽管其存在有形式较单一、内容不够丰富的问题,但对于正在发展中的高校来说,不失为是一条有效途径。以公寓管理为中心地位融入心理学的高校思想工作模式始终是学生工作者不断探索研究的问题,不论改革怎样发展,学生的思想教育阵地不能社会化,因此从素质教育的大局出发,我们应当在创新与稳定中形成一套科学合理的以公寓为中心的学生思想教育工作模式。
参考文献:
管理心理学论文篇6
心智技能是大脑内部对任务或事物的模拟操作,大脑不可能模拟所有任务或事物,必须借助于典型的事物代表类似的任务或事物,这个典型事物就是所有相似事物的原型,比如月亮就常常作为圆型事物的原型。原型对于心智技能的学习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1.原型作为心理处理对象具有锚固功能。
从抽象到具体有一道鸿沟,如何实现由抽象到具体的跨越需要借助具体的事物才能完成,而原型就具有跨越过程中的锚固功能,比如认识圆形事物的性质,我们需要寻找一个典型的圆型物体作为初次落脚点及参照对象才能形成对圆型物体的深入认知。月亮、轮子等典型的圆型物体就常常作为这种落脚点或参照对象,通过它们的牵引或锚固,人们就能够轻易认知其他类似的圆型事物的性质及特点。
2.原型具有迁移功能。
人的心智资源是有限的,不可能学习所有的东西,根据大脑的经济原则,学习是基于原型进行的,即先学习一个典型对象,然后迁移到其他类似的对象中去,这个过程就是学习的迁移过程。迁移过程能否顺利进行,以及能否进行受到许多因素的影响,其中,原型的性质与特征是重要因素。原型越典型,结构性质与对象越接近,迁移就越容易进行。如果迁移能够顺利进行,学习就容易发生,在掌握大量的经验的基础上继续向创新与创造推进。不同学科、专业心智技能的性质与特点存在显著差异,必须深刻理解高职经管类专业原型的基本特征才能有效进行教学。在本课题另一研究论文中,指出了存在事务原型、操作原型及认知原型三种类型的基本原型,而高职经管类专业学习目标是以事务型心智技能为主。同时指出事务型心智技能的原型具有流程性、抽象性、以人为中心及要素复杂性等主要特点。对原型类型、性质以及基本特征的深入理解是高职经管类专业心智技能教学的基本前提。
二、三阶段模型下高职经管类专业心智技能教学策略
1.原型选择策略方面。
必须根据心智技能的性质选择恰当的原型进行心智技能的教学,原型的具体形式就是现在职业教育界流行的项目、任务,不同心智技能对原型的要求不同。高职经管类专业心智技能属于事务型心智技能,具有抽象性、流程性、人际性及复杂性等典型特点。训练事务型心智技能与训练操作型、认知型心智技能不同,事务往往缺乏可以触摸的实体,感性形象特点较差,这就要求尽可能选择那些真实企业或社会背景下的典型工作或任务,并且结构完整,具有可衡量的结果的项目或任务作为教学原型,以增加情境性,提高可感知性,这样的原型对于高职经管类专业事务型心智技能的教学具有很高的价值。
2.原型定向策略方面。
所谓原型定向实际上就是心理学上的“锚固”,由于事务原型具有抽象性,相比操作原型,事务原型较难锚固,为此,采用形象、直观的任务作为原型是实现定向的有效策略,所以,高职经管类专业心智技能教学应尽可能采用来自企业、社会生活中的真实的、具体的任务作为教学载体;其次,情境刺激能增强定向效果,纯粹的抽象教学难以使学生掌握知识与技能。以往的教学都是以抽象文字、在孤立环境下的枯燥表演,教学效果可见一斑。事实上,任何事物都是具有情境化的,人的认知也是在具体情境下发生的,必须将原型置于丰富的情境中,给与学生丰富的情境刺激。
3.原型操作策略方面。
原型定向只是实现了初步的锚固,而原型操作则是进一步“拧紧”的过程。由于事务原型具有人际性,在操作过程中,除了一般的示范、模仿等必要的教学过程外,小组研讨、合作协同也是十分重要的教学策略;同时,高职经管类专业的事务型心智技能还有流程复杂性特点,这个特点决定了原型操作很难在教室内集中展现,为此,原型操作示范与模仿完成后,最好还要辅助一定数量的典型的完整案例作为总结;与操作型心智技能相比,事务型心智技能还具有一定程度的抽象性,不像操作技能那样能够用直观的物件作为训练工具,所以还必须为事务型心智技能的原型操作学习设置丰富的“舞台”背景,以便促进操作过程的发展。最后,原型内化策略方面。与操作技能的反复训练形成习惯性的肌肉记忆不同,心智技能内化形成的是大脑记忆,所以,除了提供必要的反复练习机会外,事务型心智技能的内化训练还必须开展小组讨论、个人笔记、集体回顾等活动,以帮助学习者巩固大脑记忆。具体到高职教育,教师可以通过课后辅导、第二课堂、兴趣小组、企业项目、沙龙研讨等途径帮助学生及时内化事务型心智技能的学习成果。
三、结语
管理心理学论文篇7
1结果
1.1职业病防治规划、实施方案及执行情况该用人单位尚未制订职业病防治规划及实施方案。职业病防治是用人单位的一项长期的工作,因此必须要有近期计划和远期规划,用人单位应及时制订职业病防治规划,规划应包括目的、目标、措施、保障条件等内容。制定规划前必须对本单位的职业病危害情况进行全面的调查和评估,全面了解本单位职业病危害因素的分布、种类、浓度(强度)及危害后果,了解有关防护设施的运行和效能,了解职工健康情况。在制订防治规划的基础上,制订实施方案,方案应包括技术要求、经费投入、实施步骤、时间进度、验收方案等内容,并应注重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的开发应用,并每年对防治规划进行评估。1.2工作场所操作规程及执行情况该用人单位制订、颁布了一系列与职业卫生管理相关的制度,主要包括:员工职业健康管理标准、劳动防护用品管理办法、员工康复管理细则、公司总体应急预案及专项应急预案等。为各岗位制订了相应的操作规程,指出了各岗位可能接触的职业病危害因素,提出了各种职业病危害因素的防护措施,每位劳动者按照操作规程进行工作,可减少或消除职业病的发生。为保证各种职业卫生管理制度和操作规程的落实,用人单位应不定期地对各项制度及操作规程进行监督。1.3职业卫生培训情况该用人单位指派各部门及班组的安健环管理人员对员工进行过有关职业卫生相关知识的培训,并在网上办公系统中有所记录。但用人单位应尽快建立职业卫生培训制度,对有关负责人及职业卫生管理人员定期进行培训,使其熟悉有关职业病防治的法律、法规。掌握本单位职业卫生状况及对策,不断提高管理水平。还应对劳动者进行上岗前和在岗期间的职业卫生培训,普及相关法律知识和职业卫生知识,告知本单位职业病危害特点及可能产生的健康损害。指导劳动者如何正确使用职业病危害防护设施和个人使用的防护用品。对劳动者进行应急救援知识培训,劳动者培训考核合格,方可上岗作业[4]。用人单位每年应制订职业卫生培训计划,确保每一名劳动者能及时了解职业病防治的相关知识,有利于预防职业病的发生。每一次培训结束后,应详细记录培训的内容、参加人员的种类、人数及考核结果,并应归档。1.4作业场所职业病危害因素监测与评价情况用人单位在《员工职业健康管理标准》中规定了每年度对工作现场的职业病危害进行风险评估,确定职业病危害的监测点;每年度由有资质的专业机构进行职业病危害监测和评价,监测结果作为职业病危害治理的依据;由专人负责日常职业病危害因素(粉尘、噪声和毒物等)的监测。记录监测结果,每季度进行分析。上述制度符合相关职业卫生标准的要求,但尚未制订对粉尘、噪声、化学毒物定期监测的计划。1.5职业病危害警示标识及中文警示说明的设置情况通过现场职业卫生调查发现,用人单位在部分工作场所设置了职业病危害警示标识,如:在送风机旁设置了“请戴耳塞,当心噪声”的标识;在磨煤机旁设置了”必须戴防护口罩”的标识。但某些警示标识不规范,如在酸碱罐区设置配戴防护口罩的标识,用人单位应根据《工作场所职业病危害警示标识》的要求[5],在可能产生职业病危害的工作场所,如主厂房、灰库、脱硫车间设置粉尘、噪声等警示标识和中文警示说明,在污水深度处理站、工业废水处理间、主厂房、脱硝氨区设置毒物警示标识和中文警示说明,在存放高毒物质氨的精处理加药间和脱硝氨区设置红色区域警示线,在酸碱罐区设置黄色警示线;并应明示应急疏散路线,在发生事故时指导作业人员逃生。1.6职业病危害事故应急救援预案、设施及演练情况该用人单位制订了《公司总体应急预案》,其中明确了应急原则、应急救援组织体系、各个部门的职责、应急处置措施、应急保障、应急预案演练、宣传与培训等内容。在总体应急预案的基础上,公司制定了公司级和部门级专项应急预案,针对各种不同类别的事故应急救援预案,如《氨系统泄漏应急预案》、《酸泄漏应急预案》、《烧碱泄漏应急预案》、《气体或烟熏中毒的紧急预案》、《中暑的紧急预案》等。在制定各种应急救援预案的基础上,用人单位配备了部分应急救援设备,如在化学水处理站配备有防毒面具、防酸服和现场急救药箱等,在部分酸碱罐区布置有酸雾吸收器、防酸用沙、围堰、泄险区、应急药箱、喷淋装置及洗眼器,在集中控制室配备有正压式空气呼吸器。脱硝氨区配有2个防毒面具、1个氨气报警器、2套防护服及2副护目镜等。用人单位还应完善应急救援设施的配备,如在工业废水处理间酸碱罐区设置围堰和应急药箱;精处理酸碱罐区加设应急药箱和泄险区;氨加药间增设围堰、应急药箱、喷淋装置及洗眼器;污水深度处理酸碱罐区加设应急药箱;脱硝氨区增设喷淋装置及洗眼器。用人单位应定期检查应急救援设施的数量和性能是否能满足应急救援的需要,确保事故发生时,能及时进行救援,减少职业中毒事故的发生。此外,在主厂房、精处理加药间应设置应急救援通道。该公司曾组织过氨系统泄漏应急演练,但仅有照片及简短的宣传文字记录。该公司应定期组织应急救援的演练,应对演练过程进行记录,对演练结果进行总结,考核有关人员在事故发生后的应变抢险、自救互救能力,对应急救援设备定期进行性能检查。该公司内设置卫生所,配备有2名医师和1名护士,并配有一定的应急医疗器械和药品。应与当地有一定医疗条件的医疗机构签订应急救援协议,确保发生事故时员工能得到有效救治。1.7职业病危害申报及告知情况该用人单位在《员工职业健康管理标准》中规定:收到职业病危害监测报告30个工作日内,报当地监督部门备案;与劳动者订立劳动合同(含聘用合同)时,应当将工作过程中可能产生的职业病危害及其后果、职业病防护措施和待遇等如实告知劳动者,并在劳动合同中写明。但用人单位应对标准的执行情况进行监督,还应在厂区的宣传栏、职业病危害因素的监测点等位置定期公布职业病危害因素的监测结果,告知劳动者该工作场所可能存在的职业病危害的严重程度和该危害因素对人体健康的影响。1.8职业卫生档案管理该用人单位职业卫生管理工作与安全管理工作共同纳入NOSA五星安全管理系统中,未单独建立职业卫生档案,应指定专人负责职业卫生档案的管理,应将职业卫生管理资料及职业病危害管理档案整理后,自成体系,统一编目并保存,由档案管理人员负责保管,确保职业卫生档案的完整、有序[6]。1.9职业病危害防治经费该用人单位在职业病防治方面投入了一定的资金,自该发电工程投产运行以来,购置了防噪声耳塞、防毒面具、防尘口罩等职业病防护用品、应急救援设施,并请有职业健康检查资质的单位对劳动者进行了上岗前职业健康检查。建议用人单位每年制订相应的计划,列出各项职业卫生经费的预算,从而为防治职业病提供资金保障。
2讨论
该发电工程职业卫生管理组织机构健全,制定了《员工职业健康管理标准》、《劳动防护用品管理办法》等管理制度及各岗位操作规程,但未制定职业病防治规划,管理制度不够全面。因此该用人单位应在对本单位的职业病危害情况进行全面的调查和评估后制定职业病防治规划及实施方案,并应制定职业卫生培训制度,进一步细化《劳动防护用品管理办法》中对职业病防护用品的维护、检修,定期检测其性能的相关规定。在完善管理制度的同时,要加强制度的落实,对执行情况进行必要的监督。
作者:温亚男 张意 吴文红 章轶哲 缪庆 单位: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职业卫生与中毒控制所
管理心理学论文篇8
面对知识社会和学习社会所带来的巨大变革,国际21世纪委员会提出了21世纪教育的四大支柱,即学会求知、学会共事、学会共处、学会做人。其中学会做人是教育和学习的根本目标。做一个***自主、勇于创新、开拓进取、有责任感、人格完善的人,即全面和谐发展的人,是21世纪教育所关注的核心目标。
"以人为本的作文教学范式"观点的提出,着手于学生现状,着眼于学生的未来发展,对引导学生积极思维,学会做人,学会共处,学会发展起到了积极的导向作用。强调写作教学要引导学生走进生活,从生活中获取写作素材,使学生有话可说;还要启迪悟性,引导学生感悟社会、人生、自然及文学、艺术、现代科技,激发学生的情感和灵性,使学生有话要说。注意学生的心理特征,关注学生的内心世界,拓展学生的视野,力求体现"使生活成为作文的内容,使作文成为生活的载体"这一理念。
学作文就是要使学生铸造自己健全的人格,使自己成为符合社会需要,时代需要的人。为此,教师要努力使学生作文过程中成为学生思想品德内化的过程。以教学艺术为支撑,引导学生把做人转化成自己的心理需求。
一、儿童作文心理发展。
按照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儿童心理与所有其他事物一样,其发展的根本原因不是在事物的外部而是在事物的内部,在于儿童心理的内部矛盾,这个内部矛盾也就是儿童心理不断向前发展的动力。在儿童作文心理的内部矛盾中,代表着旧的、比较稳定一面的原有作文心理结构和水平是一个十分复杂的系统,是包含复杂构造的多种心理因素的总和。它大致由下列成分组成:1.观察力、记忆力、思维力、想象力等各种作文心理能力的发展水平;2.语文知识、写作知识的水平,语言理解、表达能力的水平;3.兴趣、爱好、情感、意志、习惯等非认知因素的水平;4.生理、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及表现;5.注意力、心境、态度等当时的心理状态。
原有的作文心理结构与水平既有积极的因素,又存在着不足的、或有待发展的一面。儿童作文心理内部矛盾的另一方面--儿童在实践中产生的种种作文新需要,在儿童的心理发展中,则是经常代表着新的、比较活跃的一面的。儿童的作文需要通常是由社会和教育对儿童的要求转化而来的。这种需要是多层面的,它主要有--完成学习任务、避免作文不合格或作文成绩下降威胁的需要;渴望同父母、老师、伙伴交流见闻感受的需要;完成集体交给自己汇报、总结、调查等任务的需要;希望自己作文成功,使自己的才能得到他人公正的评价和称赞,获得同伴尊敬的需要等等。
二、通过作文教育来促进儿童心理健康发展。
叶圣陶先生说:"生活犹如泉源,文章犹如溪水,泉源丰盛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泼地流个不停歇。"叶老的话形象地说明了生活与作文的关系。我们要抓好作文训练这个"流"就必须抓好生活这个"源"。所谓"生活"包括的面是很广的。让学生观察大自然是生活;让学生接触社会,与各种人打交道是生活,带学生参加各种班队活动也是生活。总之,我们应当把作文训练的触角伸向学生的每一个角落。让学生在生活中长知识、受教育、得到启发,用情感的波澜、生活的需要,激起他倾吐的欲望。
我们力主提倡学生"真实地做人,真实地思想。"学生在写作的艰苦劳动中,要随心所欲,爱写什么,就写什么,只要是积极奋进,健康向上的,都可以大写特写。阳光明媚,春风轻拂可以写,电闪雷鸣,风雨交加也可以写,一草一木,一颦一笑,一俯一仰,凡人凡事都可以写。整个写作过程中,应该要积要参与作者的感情体验,做到感同身受,撞击出心灵的火花。让一个活生生的人写出他自然而然的内心喷涌而出的生活感受来。
培养学生审美观,通过感知陶冶学生情操。教育学生要写好作文,必须做好人。在作文教学中,培养学习良好的道德是不可忽视的内容。把国情、养成教育同作文有机联系,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加强审美教育,使学生认识大自然和社会发展中美的潜力,不断鞭策自已创造价值的事。让学生在作文的构思中悟出真、善、丑恶,捕捉生活中的灵感在作文中,使作文不空假,写出自己独特的东西,从而突出作文的个性。
管理心理学论文篇9
关键词:美术教师美术教学心理因素
美术教师肩负着对学生实施培养和提高具有良好美术素质教育的重任,要以现代美术知识技能武装学生头脑,把他们塑造成具有高尚的审美理想和审美情操的人,时代对美术教育和美术教师提出很高的要求。要求他们具有教师和艺术家共有的心理素质,以及相应的师德和艺德。美术教师良好的教学心理品质不是天赋的,而是在美术学习和美术教学实践中自觉培养和逐步形成的。
一、美术教师的教学兴趣
对美术教学的兴趣,是美术教师创造性地完成本职工作的重要心理因素之一。美术教师对美术学科和美术教学法的研究兴趣,对所教学生的情感,往往是教学兴趣的中心。这种兴趣不仅促使美术教师积极、刻苦地钻研美术专业知识技能,认真、负责地从事教育教学工作,而且促使美术教师接近学生,研究学生美术心理和美术学习的发展规律,从而探寻最有效的教学方式和方法。美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表现出来的专业兴趣,往往也会萌发学生的美术兴趣。对国画有兴趣的教师,会引起学生对国画发生兴趣,对设计有兴趣的教师同样也会引起学生对设计发生兴趣。
美术教师的兴趣不应局限于美术学科,更不应局限于某一画种,而应具有广阔的求知兴趣。如美术教师应有一定的文学兴趣,缺乏文学修养的教师,语言不生动、不丰富,难以激发学生的美术兴趣;再如,音乐、摄影、书法、集邮等都与美术有密切的内在联系,美术教师若对此有广泛的兴趣,必然能通过多种途径影响和激起学生的艺术爱好,启发学生的心智活动。因此,美术教师的兴趣广,不仅有助于教师本身对美术教育工作产生稳定、持久的兴趣,而且对学生学习美术的活动具有一种积极有效的推动力量。
二、美术教师的教学情感
美术教师的教学情感对学生有着直接的感染作用,是教师重要的职业素质之一。
美术教师的教学情感,首先体现在对美术教育工作的事业心和责任感,它与美术教师的职业兴趣,对于教育年轻一代的社会责任感、荣誉感有关。作为教师应该具有一种高尚的敬业精神,才会具有良好的情感品质。
事实证明,做一名“美术教育家”要比做一名“画家”难得多。一个美术教师能意识到自己所肩负的责任与使命,看到自己培养的学生能把所学的美术知识技能运用到社会实践中去的时候,一种强烈的自豪感便会油然而生。美术教师有了强烈的事业心、责任感和自豪感,就会产生踏实的工作作风、坚定的工作志向,这对提高教学质量是至关重要的。
三、美术教师的工作意志
美术教师在教育和教学活动中,必定会遇到各种主客观困难,特别是在当前教师待遇偏低、美术学科在学校教育中还十分薄弱、教学环境和条件尚未得到彻底改善的情况下,美术教师没有克服困难、勇于进取的意志,就不能很好地完成教育和教学任务。
美术教师的工作意志主要应具备以下四点:1.具有完成美术教学任务的明确目的性和力求达到这一目的的坚定意向,这是动员自己全部力量以克服教学工作困难的内部条件。2.具有教学内容和方法选择的果断性和坚定性,这是在教学过程中影响学生的内在力量。3.具有沉着、自制、耐心和一贯的坚持性,这是美术教师善于控制自己的情感,有效地影响学生的重要品质。4.美术教师具有的工作精力和毅力,这是影响教育和教学工作成败的重要因素。当前,学校美术教育中存在的困难很多,有来自学校、社会、家长和学生等方面的许多现实问题,针对这些暂时无法立即解决的困难和障碍,教师的工作意志的培养就更为重要。
四、美术教师的专业知识结构
美术教师要向学生传授美术知识技能,自身应掌握美术学科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具备较为全面而扎实的美术鉴赏能力和美术表现能力,掌握科学的教育知识和教学方法,具有教师的基本素质和基本能力,了解国内外美术教育的发展动向,胜任学校美术教育和教学工作,并能组织学生的课外和校外美术活动。美术教师的专业知识技能是他们业务规格的基本内容,既有质的规定性又有量的指标,具体包括:1.掌握美术历史和美术理论的基本知识,如中国美术史、外国美术史、艺术概论、心理学、美术技法理论。2.掌握绘画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如素描、色彩画、中国画、版画等画种。3.是掌握设计与工艺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如设计与工艺基础、现代艺术设计、现代工艺制作。4.掌握教育基础理论和基本技能,如教育学、教育心理学、美术教育学、美术教材教法、教育实习等。
五、美术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
美术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是从事学校美术教育活动的实际工作能力,也是美术教师区别于其他职业的工作能力。它主要包括:
1.具有多方面的组织能力,以保证美术教育和教学工作有条理、有系统地进行。其表现在善于制定教学计划、教学大纲、编写和使用教材,以及组织课堂教学方面。
2.全面掌握教育和教学工作的实践能力。如理解和运用教材的能力、编写教材教案的能力、教学语言表达能力、审美教育能力、启迪学生进行视觉思维的能力等。
3.具有善于了解个性和美术学习心理的观察能力。学生在美术学习中,个性和学习心理的发展是一种学习的历程,由于美术学习的活动性强,形象思维和动作思维过程明显,学生在纪律、意志、耐力等方面都有可能出现一些问题,教师应善于及时观察到学生某些不良反应的预兆,尽可能事先防止学生纪律和学习上某些差错的发生。
4.具有敏感、迅速而准确的分析、比较和判断能力。在美术教学过程中,美术教师不仅要培养学生善于分析、比较、判断视觉造型艺术形象的基本要素和特征,而且需要美术教师灵活机智地应对教学中可能出现的任何情况。
5.具有教学的创造与想象能力。美术教师和其他学科教师一样,被誉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和“手持金钥匙的人”,这意味着美术教师是打开学生心扉的智者,应该富有教学方面的***性和创造性。
6.具有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能力。教师在教学和非教学工作中对学生进行正确的思想、品德教育,这对所有学科的教师来说,都是有必要的。
六、美术教师的科学研究能力
现代社会的一切活动必须建立在科学的基础上,这个进步是人类文明的标志。美术教师若要从根本上提高自己的学术水准和教学素质,必须从凭经验办事转向以科学为依据的轨道上来,这就要开展科学研究,这是美术教师创造优异工作成绩的重要条件。
美术教师的科研工作能力首先应该是从事美术教育和教学研究的能力。因此,美术教师应具备的教育教学科研与探索的能力主要包括:1.自修与自学提高的能力;2.收集教学资料与获取信息的能力;3.开展教学实验、进行教学改革的能力;4.综合分析信息资料的能力;5.编写教材和撰写论文的能力;6.确定教育科研选题,组织或承担课题研究工作的能力等。这些能力的培养和形成,对于美术教师加强学科教育理论和教学方法的研究是十分重要的,它能使我们在吸取古今中外美术教育的经验教训的基础上,探索和发现新的美术教育方式和方法,有利于发展和创造适应我国国情,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美术教育。
总之,美术教师的心理因素并不止这些,例如教学观、治世态度、性格、身体等因素也都是教师成功地进行美术教育工作的必要条件。从美术教师的心理因素来看,它是一个范围相当广泛,既相互联系又相互制约的统一体。各种心理因素的形成和发展,都要求每一个美术教师在各自的工作实践中,不断地总结经验,不断地学习提高,力求自我完善。只有这样,才能在学生中树立良好的威信。
参考文献:
[1]郭绍刚,范凯熹.美术教育方***[M].岭南美术出版社,1993.
管理心理学论文篇10
一、心理学史的教学与研究直接促进心理学的学科发展
心理学史是对心理学作为一门学科形成与发展过程的历史研究,是心理学的核心课程之一。对于心理学专业的学生而言,心理学史是必备的知识基础,也是学习和未来从事研究的起点。而对心理学的学科发展而言,心理学史的教学与研究更是起着直接的促进作用。
心理学是一个比较特殊的学科。这种特殊与研究对象——人的心理与行为的高度复杂性有关。人的心理与行为直接或间接地受到太多因素的影响,其中包括个体的生理与遗传基础、社会与文化环境、家庭与学校教育、心理与行为的客体或对象、业已形成的人格与个性特征、身体与心理健康状况、特定的心理状态、特殊的时空境遇等。心理学对于人的行为和心理原因的解释分不同层面。在宏观层面,主要从遗传基因(秉性变量)和社会文化(环境变量)两方面对人类行为和心理做出概括性解释;在中观层面,则以某一特定个体的机体变量如高级神经活动类型以及该个体的成长经历对其个体性的心理和行为给以解释;在微观层面,则试***对构成行为的每一细小动作的原因做出内在神经和心理机制及过程的解释。由于心理学的学科体系由出自不同文化立场的多种不同理论构成,因此,无论是就人类心理和行为的总体而言,还是对某一具体行为的原因而言,都同时存在多种不同的解释。以攻击为例,心理生理或生物学试***从女性的月经周期、暴力凶杀犯的脑机能障碍等方面做出解释;心理动力学则认为攻击行为是对挫折的反应;行为主义认为攻击行为源自过去经验过的对攻击性反应的强化;认知理论则强调个体对于暴力和攻击所形成的认知观点和态度的重要性。上述各种解释无疑都有一定的合理性,但究竟哪一种解释更合理则无法给出最终的结论。
心理学从未成为一门统一的学科。用科学哲学家库恩的话来说,心理学缺乏一个稳定的“范式”,从未像其他规范科学那样形成为学科共同体普遍接受的理论基础。在心理学创立之初,学科内部便同时存在着四种不同的研究取向或研究模式:以冯特、艾滨浩斯和铁钦纳等心理学家为代表的,以意识内容为研究对象,以实验内省为研究方法的实验心理学研究模式;布伦塔诺为代表的,以意识活动为研究对象的非实验研究模式;以弗洛伊德和荣格为代表的,以潜意识为研究对象和使用临床方法的精神分析研究模式;以英国心理学家高尔顿和美国心理学的创立者詹姆斯为代表的,以适应行为为研究对象的应用研究模式。上述几种研究模式各自强调人类经验的不同方面,构建出不同的理论体系,形成了心理学内部早期的***。在心理学随后的发展中,又先后出现了构造主义、机能主义、行为主义、格式塔心理学、新精神分析等不同的学派,学派纷争使得心理学的学科***现象变得更加严重。当代心理学的发展进一步出现多元化趋势,出现了后现代心理学、社会建构论心理学、女性主义心理学、话语心理学、文化心理学、积极心理学、进化心理学、叙事心理学、生态心理学、解构主义心理学、本土心理学、主体心理学、意识心理学、多元文化心理学和联结主义认知心理学等多种不同的研究取向或研究模式。
如培根所言,鉴古而知今,读史以明智。面对如此纷繁复杂、林林总总的心理学学科体系,任何一个即将以心理学为业的人必须首先对前人的研究严加辨析,对心理学史上先后出现过的各种流派或研究模式及其发展有一个系统的领会和把握,而心理学史便是为这种思考过程提供导引。对于研究者个人而言,这种思考将帮助他选择未来的研究立场,而对于心理学而言,这种史学思考和理论研究无疑将决定学科未来的发展走向。
二、心理学史的教学与研究丰富和加深了对人类社会发展史的认识和理解
心理学史不仅仅是心理学一门学科的历史,也是整个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缩影。历史是由人创造的,而人总是有意识地追求某种目的的。“这许多按不同方向活动的愿望及其对外部世界的各种各样影响所产生的结果,就是历史。”由于任何一种历史事实的发生都是人类的内心世界驱动的结果,对任何时期的历史研究都离不开对历史人物心理的研究,人的心理因此成为“历史研究的正当内容,是历史学家能够加以探究的人类过去的最重要的一个方面”。有历史学家对此明确指出:历史事实在本质上是一个心理的事实,历史问题其实也是心理问题。从心理学的立场看,这里存在着一种逆向逻辑:心理事实反映着历史事实,心理问题也是一个历史问题。
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以信息技术的高度发展、文化交流的不断增多、全球经济的一体化等为背景,心理的文化历史性和社会建构性逐渐成为心理学关注和讨论的焦点之一。社会建构论作为一种新的方***取向正在从不同的侧面向社会心理学、文化心理学、心理咨询与***、认知心理学、人格心理学等领域广泛渗透。新方***的核心特征是强调心理的社会文化建构性。新方***认为,个体为了被社会承认和接受,需要通过各种途径学习,不断地将那些指导和确定思想、行为的社会文化模型内化为自己的心理模型。与此同时,语言作为文化的载体和体现,对人的思想、行为起着结构性作用。个体在接受一种语言的同时也在接受一种相应的文化和行为模式,这种模式不仅构造了人的感知,甚至构造了人的感官、构造了人自身。
20世纪80年代后期,西方社会心理学领域出现了一个新的学科分支,称为“历史的社会心理学研究(HistoricalsocialPsychologyinquiry)”,致力于探索心理发生的语言、哲学、社会、历史、文化之根源,其研究成果为当前正在发生的心理学方***变革提供了重要的思想与理论根据。该种研究认为,由于社会文化总是处在不断变化和发展的过程中,人的心理作为社会文化的投射,便具有历史性。正如俗话说,“不同年代谈不同的恋爱”。最简单的现象中往往隐藏着最深刻的原理。20世纪50年代的我国,人们对新社会充满了新奇与热爱,思想单纯,择偶重人品、少功利。“”特殊的社会背景使得***治条件成为择偶首先要考虑的问题,找对象看出身,吃香的是***人或工人。70年代末高考恢复之后,知识成为“第一生产力”,大学生、知识分子一度成为青年人追捧的对象。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经济和物质的重要性越来越突出,拜金主义开始盛行。目前,房子、车子、票子等经济和物质生活条件成为很多人心目中最基本的择偶条件。可见,人的心理确实是“历史的”。
以人的内在心理作为一极,以外在的社会***治、经济、文化作为另一极,两极之间构成一个系统,彼此以人的社会行为、活动或社会实践作为中介相联系。外部世界的变迁通过人的实践和认识活动内化进入人的心灵,引起人的心理的变化。而个体心理的变化又通过人的行为体现和释放出来,反馈于社会的***治、经济和文化,促进或影响后者的发展。传统心理学研究的对象与范围主要局限于个体内部,即个体内在的心理要素、结构与机制等,其弊端在于不能很好地解释人的心理的发展变化、主体与客体、人与社会的交互关系等问题。以多元文化价值理念为宗旨的新的方***则将心理学的研究范围扩大到由个体内在心理结构和外部社会条件相互联系构成的完整的生态系统,其中重点关注人的心理与外在社会现实之间如何实现相互建构的过程与机制。个体内在的心理结构作为传统的心理学研究对象,被纳入新的系统之中,充当其中的一个部分或子系统。
在某个特定的历史时期内,人的心理与社会的***治、经济、文化等隶属于同一社会历史发展系统,二者始终处于相互联系与不断作用的过程中,它们的发展具有同步性和谐变性。所以,某一历史时期人物的心理可视为对同一时期特定的社会***治、经济与文化的映射。随着时代精神的发展、思维模式的改变,人的心理不断发生历史性的变异,导致反映人的心理特征与规律的心理学理论不断面临失效与被更新的命运。如在20世纪50年代,费斯廷格提出一种著名的社会心理学理论,称为“社会比较理论”。该理论认为:人总是希望准确地评价自己,为了达到这一目的,个体往往选择某些他人作为标准,将自己与对方加以比较。社会比较理论曾经在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被普遍接受。但随着时代精神的变迁,特别是后现代文化思潮的影响,越来越多的人倾向于拒绝或反对以他人的观点和意见定义或评价自己,相反要求以自己的标准改造他人与社会。这说明随着历史与文化的变迁,社会比较理论所赖以建立的人的心理事实已经发生了重大变异,该理论因此需要重新审视和评价。
不仅人的心理是历史的,各种心理学理论同样具有历史性。当代文化心理学的发展、心理学的本土化运动、意义心理学、话语分析、叙事研究等都是基于对心理和心理学的文化历史性的认识。这些新的研究模式希望借助于文化、语言、意义特别是时代精神的媒介理解和解释人的心理,代表了当代心理学发展的最新动向。因此,心理学史作为对心理学学科形成与发展的历史记录及其研究,不只是一部心理学的学科史,同时也是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一个缩影。这也是为什么说心理学史与其他学科如物理学、化学的学科史相比,具有特殊的意义和重要性的原因。
三、重视心理学史的教学与研究是双重意义得以实现的前提条件
然而,心理学史的双重意义远未得到充分发挥。这种现状与我国大学心理学系长期以来的课程设置和培养模式有关。比之西方心理学,即便是在实用主义与操作主义盛行、理论研究相对不受重视的美国,心理学史也一直是大学心理学系的主干课程之一。而在我国,由于多种原因(主要是观念原因),在某些大学,心理学史甚至没有列入心理学系的必修课目。即便是那些已经将心理学史列入专业必修课的大学心理学系,教学时数也最多安排一学期,一般不超过60学时,多数为40学时。在这样短的教学时数内,授课教师不得不将深厚庞杂的心理学历史与体系加以高度浓缩,以概略的方式向学生介绍在什么时代、由什么人、创建了哪一种心理学流派等心理学发展的基本脉络。心理学史作为一门史学课程的专业特点从中丧失殆尽,不仅不能帮助学生系统掌握心理学产生与发展的历史与体系,培养他们学科理论素养和批判性,历史性思维的能力,更为糟糕的是,在学生心目中普遍造成一种错误印象,即心理学史的学习就是死记硬背那些生硬的历史知识,除了考试取得学分之外别无益处,心理学史于是成为纯粹的学习“负担”。
转载请注明出处学文网 » 管理心理学论文10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