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职教学管理论文篇1
中华文化经典,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是国人修身经世之本,其价值永恒不朽,历久而弥新,是学校道德教育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智慧源泉。开发和利用文化经典,用经典来对中职学生的青春进行熏染和陶冶,对提升在校学生的道德素质具有事半功倍的作用。每次周末返校、早读、课前两分钟,我都要求学生按时诵读《弟子规》《论语》等文化经典,每天要求学生识记一句名言警句,饱览古今经典、理解内容的深邃含义,结合学生的现实生活,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思想意识和行为规范,从“学而知”到“知而行”,逐步达到“行而知”的道德教育途径。
二、重熏陶,在潜移默化中实施中华传统美德教育
陶冶教育,就是在日常生活中,创造良好的环境和氛围,使学生的思想品德在潜移默化中受到影响。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从两方面对学生进行陶冶。
1.环境熏陶。
教室的墙壁上悬挂了国旗、张贴有关学习、理想、人生的名言警句,给学生积极向上的环境,从正面引导学生,给学生豁达、明朗的学习环境,使学生在正能量的环境里保持积极健康的最佳心理状态。
2.艺术熏陶。
现在是手机充斥的食指时代,学生很容易沉迷其中。我通过流行励志网络歌曲、励志优秀阅读作品,让学生在赏心悦目的艺术享受中,潜移默化地受到熏染教育。我还让学生接触正面的网络信息。此外,我还利用节日办学生书画作品展。这样,通过多种艺术手段,不断精华学生的心灵,陶冶学生情操。
三、重情感,增强中华传统美德教育的内驱力
传统美德教育是以人为本的伦理道德教育,因而特别强调情感的教育作用。我在实施传统美德教育过程中注意构建全方位、全身心、立体化的教育模式,努力做到知、情、意、行一体化的统一。
1.培养学生尊重教师、孝敬父母的优良品质。
孩子离不开父母的养育,学生离不开教师的教导。望子成龙是每位家长的心愿。现在多数学生都是独生子女,娇生惯养、懒惰任性。中职学生,他们的这些特点更为突出,如顶撞父母,在父母面前撒谎,不能***完成作业,把学习作为一种负担,这些都严重影响学校德育工作的正常开展。作为教师,我们必须帮助其树立正确的观念,给其讲道理、摆事实。我国古代历史上的传统故事则成为优秀的案例。我还通过公益广告的启发,也让学生设计自己与父母的漫画,让学生从中感悟父母恩情,要尊师重教,启迪净化心灵。
2.培养学生团结友爱,乐于助人的高尚情操。
团结友爱、乐于助人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何创设一个优美的育人氛围,同学之间团结友爱和睦相处尤为重要。因此我细心观察每一个学生的学习、生活状况,一旦有什么问题请全班同学建言献策,让学生做到“心中有他人”,从而利用各种班级活动,使学生“互帮、互助、互让、互勉”。这样就在每个学生的心灵中播撒下爱的种子,从而促进班级管理工作,让学生健康成长。
3.激励班级成员自立自强,使自立自强成为生活习惯。
中职教学管理论文篇2
论文摘要:高职院校人力资源管理课程的教学方法要紧紧围绕高职人才培养的目标,即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应用型人才。传统的教学方法对于这门操作性和应用性较强的课程不能产生理想教学效果,文章根据作者人力资源管理课程的教学实践,对人力资源管理教学实践中采用情景模拟法进行研究,并对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和总结。 论文关键词:情景模拟法;人力资源管理;教学应用 人力资源管理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应用型学科,它系统的研究了人力资源规划、招聘、培训、薪酬管理、劳动关系管理等各个模块的知识,学生学习的目的是更好的应用于企业管理的实务。作为一名高等职业学校人力资源管理课程老师,要时刻牢记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目标,采用有效的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使学生一走出校门就能适用企业的需要。 传统的课堂教学方法是“粉笔+讲授”,这种教学方法要求教师通过准确地讲授系统的理论,辅以清晰的板书,学生的主要任务是认真听课整理笔记、接受老师的课堂内容,并课后准时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参加考试。这种讲授法很难实现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因此,必须变传统“教师为中心”为“学生为中心”,积极推广启发式、讨论式、互动式的教学形式,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1 情景模拟法的特征 情景模拟法是一种启发式、讨论式、互动式的教学形式。它是指通过对事件发生的环境、过程的模拟或虚拟再现,让学生在所设情景中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进而在短时间内提高能力的一种认知方法。 情景模拟为学生提供了一个仿真的实践平台,学生在指定的场景中担任不同的角色,教师引导学生去扮演模拟的角色,去讨论做出选择和决策,让学生在亲身体验中自觉地将理论知识与实际操作结合起来,综合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因而具有课堂教学无法做到的实践性。情景模拟教学中,学生自始至终,学生自始自终是活动的主体,教师起到组织、指导的作用,全过程的参与促使学生充分调动他们的各种能力,学生需要观察、分析和解决而难踢,需要相互的讨论、表达和沟通,需要把课本上的理论知识辨的活灵活现,把抽象理论变得丰满有形。同时,在这过程中,教师和学生全身心的投入,学生自身和其知识与情景高度结合,具有一定的不可预见性,对教师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2 情景模拟法在人力资源管理教学中的应用 根据人力资源管理各管理模块的要求,可进行以下几种情景模拟训练: 2.1 员工招聘环节模拟:在人力资源管理课程教学中,面试环节的情节模拟可以全方位地锻炼学生综合运用所学人力资源管理各个模块知识的能力。因为在模拟中,要求学生根据人力资源管理的流程进行全局思维,实施完整的管理活动。比如,扮演招聘方的同学,不但要根据所招聘的职位,撰写相应岗位的工作规范和岗位说明书,还要设计应聘申请表、招聘广告,设计有效面试的招聘测试的题目,同时运用合适的测试方式,如角色扮演、无领导小组讨论等方法来公平公正地选拔人才。也就是说,必须熟悉并熟练掌握招聘的整个流程。而扮演应聘方的同学,对招聘的过程,员工职业生涯规划等人力资源管理模块也必须十分了解,对知识的要求很高。实践证明,情景模拟教学给学生提供了实战演习的机会,对提升学生综合管理素质有很大帮助。 2.2 员工培训模拟:在讲授员工培训的内容时,可由学生轮流充当培训讲师,指导学生根据模拟企业的实际情况,设计一份全方位的培训计划,并且具体实施培训模拟训练,可以通过生动的录像来进行现场的演示或练习。 2.3 工作分析模拟:工作分析是人力资源管理的基础性工作。教师可利用学校有利的资源,如:超市、食堂、教学管理部门、保卫处等,预先设计几个典型的工作岗位和职务,这些岗位
中职教学管理论文篇3
【关键词】新时期;中职;教育教学;创新管理
一、引言
随着社会改革步伐的加快,对人才要求也越来越高,在这种要求下,那种传统的教育教学管理模式已经不适合中职教育教学的需要,如果中职教育教学中继续采用那种传统的管理模式,就会束缚教育教学的发展,影响到人才培养质量。因此,中职教育教学的创新管理势在必行,只有创新教育教学管理工作,中职教育教学各项工作才能高效开展,中职教育教学目标才能得以顺利实现。
二、新时期中职教育教学创新管理的意义
中职教育教学在人才培养方面发挥着重大作用,而中职教育教学质量与其自身的管理工作息息相关。长期以来,中职教育教学管理中一直在沿用传统的教育教学管理制度,如学籍管理,这种传统的教育教学管理制度具有严重的滞后性,所教育出来的学生不能及时、顺利就业,所培养出来的人才与社会发展需求存在较大的出入。新时期,对人才能力的要求越来越高,这种要求直接决定了教育教学管理工作必须做出转变。创新中职教育教学管理是当代社会发展的内在要求,是我国教育事业改革的内在要求,只有不断创新教育教学管理,才能促进教育教学目标的高效实现,为我国现代社会培养更多的专业性人才。
三、新时期中职教育教学的创新管理
1.彻底打破学籍管理制度。中职教育教学的目标就是让学生顺利就业,为社会培养专业的人才。然而就目前来看,许多中职学校一直在采用学籍管理制度,也就是学生必须在学生学习三年才能进入社会实践,开始就业,而这种教育教学制度比较呆板,不利于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面对现行社会形势下,要想培养当代社会发展所需的人才,打破这种学籍管理制度已经迫在眉睫。在中职教育教学中,打破学习管理制度,可以提高教育教学的灵活性,既可以方便学生在学习的时候深入社会实习,同时也可以让学生在就业之后重新进入课堂学习,从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2.处理好文化课与技能课的关系。就当期中职教育教学工作来看,中职学校偏向于文化知识的教育,忽略了学生的专业技能教育,在这种情况下所培养出来的人才不够专业,难以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因此,中职学校应当积极做出调整,要协调好文化课与技能课的关系,在明确技能课重要地位的同时,合理安排文化课,在课时安排、资源配置上做到合理、科学。另外,要主动文化课与技能课的配套,促进文化课与技能课的高效开展,进而帮助学生全面成长。3.强化职业素质教学管理。中职学校肩负着育人育才的重要使命,然而当前,中职学校比较倾向于育才方面,对育人方面不够重视。专业的人才不仅要求具备专业的能力,同时还必须具备良好的职业素养,职业素质是反应了一个人的职业道德,当前,人才的职业素质问题已经引起了社会的高度关注,加大职业素质教育也已成为我国中职学校教育教学的重要内容。因此,中职学校要想培养社会发展所需要的专业人才,在教育教学中,就必须加强职业素质教学管理,要加强学生思想道德教育、职业教育,引导学生助理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思想观、道德观。4.实现教学信息化管理。随着中职学生的扩招,中职学生数量不断增加,中职教育教学管理难度也越来越高,而要想更好地推动中职教育教学的发展,实现教学信息化管理意义重大。实现教学信息化管理可以提高管理效率和水平,进而提高教育质量。作为学校领导,应当将学校教学管理工作全面纳入到信息化管理系统中去,结合教学实际,构建统一的教学管理系统,从而更好地开展教育工作。同时,在信息技术的依托下,学校可以建立网络交互平台,更好地方便师生进行互动,实现个性化、人性化的管理。5.完善教学管理制度。在中职教育教学中,管理是提高教育教学水平的重要手段,是实现教育教学目标的关键,中职教育教学管理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到教育教学质量。而要想提高中职教育教学水平,加快完善教育教学管理制度十分重要。合理的制度是各项工作高效开展的依据和保障,中职学校只有加快完善教育教学管理制度,才能促进教育教学工作的高效开展。首先,要狠抓教学工作,建立全面的教学管理制度,确保教学工作高效开展;其次,要完善教育评估机制,在教育评估中,评估内容要囊括学校教育的方方面面,保证教育评估的科学性、合理性;再者,要建立人性化的管理制度,提高教育教学管理的人性化,从而更好地调动教师的工作积极性以及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教育质量。另外,要建立有效的监控机制,对教学管理工作进行全面的监管,确保教学工作有条不紊的开展,使其更好地服务教育教学工作。
四、结语
综上所述,新时期,对中职教育教学管理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在这种要求下,加大教育教学管理改革已成为必然。中职学校作为人才培养的地方,通过改变传统学籍制度,创新教学管理制度、强化职业素质教育管理,形成新的管理体系,才能促进中职教育教学工作的高效开展,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和水平,提升学生的专业能力,进而为现代社会培养更多的专业性人才。
作者:李佳佳 单位:江苏省淮阴中等专业学校
参考文献:
中职教学管理论文篇4
(一)中职学生的生源复杂,学生整体素质偏低
有的学生是初中毕业的应届生,有的是在外打工多年后重返校园的。学生自我约束、自我管理和自主学习等能力偏低,个别自律性较差的学生则常出现上课迟到、旷课、上课大声说话等现象,课堂纪律受到影响、课堂教学组织难度增大。
(二)中职学生家庭背景比较复杂
家境不富裕的学生、双亲在外而学生在家的学生、单亲家庭的学生在中职学生中的比例不低,由于受传统观念的影响,大部分家长希望自己的子女上高中升大学,上中职是因为家庭经济困难、在无奈的情况下才选择的。现代经济发展不平衡的大环境造成了留守学生远离父母,缺乏关爱。另外,单亲家庭的学生,他们普遍存在自卑、不自信的心理。
(三)学生处于特殊的年龄阶段
中职学生的年龄一般都在15~17岁,正处于青春期,是心理从动荡不安逐渐走向成熟的过渡时期。心理学上称为青春叛逆期,是心理困惑、心理冲突最多的时期。随着学习生活、发展方向、面临职业竞争等大环境的变化,他们在自我意识、人际交往、求职成长、学习和生活等方面难免会产生各种各样的心理困惑或问题,不仅影响着学生的学习和生活,也会影响其以后的就业和发展。
(四)学生的个体差异
有的学生在校学习阶段可能第一次离开家庭,到学校***生活;有的学生是独生子女,***生活能力较差,依赖性强,自觉性差,随意性强;有的学生学习主动性、积极性不强,在与人交往时发生偏激行为。在选择学校和专业时,动机和主动性有很大差距:有的家长觉得孩子从小叛逆,送到学校后有老师管,把学校当成了大龄托儿所;有的家长不支持孩子读中职,但学生坚持要读。孩子在学校的外在表现也有很大区别:有的学生在学校混日子,有的学生勤奋努力,有的学生积极主动,有的学生凡事漠不关心。随着社会上单亲家庭逐渐增多,家庭不和现象普遍,部分学生不仅得不到父母的关爱,更得不到父母的正当教育和引导。
二、解决问题的策略
针对这些问题,在日常的学生管理中,只有班级管理密切和学生家庭教育相结合,双管齐下,才能达到良好的效果。
(一)通过各种途径,了解每一个学生的基本情况
班级管理应该从了解学生基本情况开始。每个学生都有特定的家庭背景,都有自己的特质,都是独一无二的,加上学生成长是一个动态的复杂过程,教师只有了解学生,才能在班级管理、教学管理中和家庭教育相结合,因势利导,有的放矢,因材施教。
(二)获得家庭理解支持,让每一个学生都参与班级管理
班级管理不仅能为班级每一个成员创设一个良好的班级氛围,而且能够促进班级成员能力、责任心等全面健康发展。让每一个学生参与班级管理,家长和学校往往存在认识上的偏差,要想消除这种偏差,就需要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紧密配合,互相补充,保持一致。家庭和学校要共同对学生进行正确引导,让每一位学生都为班级管理共同出力,锻炼他们的才能,帮助他们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把他们培养成有用之才,做一个对社会、对国家有用的人。为此,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出发:一是老师引导、学生制定班级管理建设的内容;二是家长参与确定班级文化建设内容;三是明确学生在班级中的主体地位、权利和义务,正确引导每一位学生参与到班级管理中去;四是指导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制定个人目标。
(三)开展家长、学生、教师面对面的沟通交流活动
中职教学管理论文篇5
关于学习文化研究
论文联盟
学习文化研究,即运用文化学的理论与方法将学习确证为一种特殊文化本体并探讨学习现象或学习问题范式。(1)学习文化的意涵。学习文化是一个核心概念,是整个学习文化研究不可或缺的逻辑前提。当代专门探讨学习文化的理论文献集中在认知、教育心理学领域,其中最引人注目的主题是“学习风格”。(2)传统文化与学习。学习是选择、传承、创造文化的重要手段,离不开文化传统。(3)技术文化与学习。20世纪90年代,以多媒体和互联网为代表的信息技术在学习领域中的应用促进了学习信息化,同时引发了21世纪学习文化变革。基于新技术的新学习文化必定带来新的学习关系和教育关系转变,它对于教和学的重要性,甚至可以等同于社会变革中生产关系变化的大震荡。(4)社会文化与学习。对于社会文化因素的重视,已成为学习理论研究领域的重要部分,而且逐渐形成了多种相对完整的研究理路。(5)多元文化与学习。多元文化教育在全球化背景和多元文化发展的进程中备受关注和重视。(6)环境与学习。当前对于学习环境的研究主要有四种取向,即聚焦于“个体外部或内部”的心理学取向、聚焦于“实践共同体”的人类学取向、聚焦于“个体发展与环境关系”的生态学取向和聚焦于“技术与工具”的科技哲学取向。
摘自《江苏高教》2010年第六期张三花,黄甫全《学习文化研究:价值、进展与走向》
关于教学学术
一般对教学学术的理解有三种观点:第一种把教学学术看成传统的发现研究;第二种把教学学术等同于优秀教学;第三种把教学学术理解为采取学术方式,运用教育理论和研究进行教学实践。第一种观点侧重发表的结果;第二种观点侧重评价的结果;第三种观点对教学学术如何展示和评价关注不够。教学学术整合了大学教师的科研和教学,打破了传统的科研与教学两分的局面,有利于提高大学教师综合的学术创新力。教学学术在以下两个方面有助于教师创新共同体的建立和发展。首先,教学学术改变了大学教学的传统内涵,把教学提高到了学术的高度,这为建立创新型的教师教学共同体奠定了基础。其次,大学教学要成为教师共同的财富,就需要把它作为一种独特的学术活动纳入教师创新共同体,教学学术可以促成教师创新共同体对教学财富的共享。
摘自《江苏高教》2010年第六期李育球《教学学术对大学创新型教师队伍建设的意义》
关于职业型高等教育财***
(1)公共产品理论。根据公共经济学理论,社会产品分为公共产品和私人产品。学术型高等教育的知识产品具备非竞争性和排他性特征,是典型的公共产品。职业型高等教育更多地具有私人产品的性质,因此,职业型高等教育是一种准公共产品,需要获得***府的资助。(2)公共财***理论。公共财***运行机制主要具有三个典型特征:一是财***运行目标的公共性;二是财***收支活动的公共性;三是财***行为的规范性和法制性。我国财***收入近年来增长速度较快,提升了***府增加对职业型高等教育财***支出的可能性。(3)公共选择理论。公共选择理论是介于经济学和***治学之间的新兴交叉学科,是运用经济学的分析方法研究***治决策机制如何运作的理论。公共选择理论中的“特殊利益集团”理论,为分析我国高等教育领域的经济和财***现象,并制定相应的财***对策提供了一个有益的视角。(4)人力资本理论。人力资本是指凝聚在劳动者身上的知识、技能及其所表现出来的能力。发展职业型高等教育正是国家从社会、经济发展的现实出发,进行教育投资,提升人力资本收益率的途径之一。(5)教育与经济增长理论。教育与经济增长理论是教育经济学研究的出发点,用来解释教育与经济之间的辩证关系。发展职业型高等教育的最终目的是促进经济社会的全面进步。
摘自《职业技术教育》2010年第三十一期张玉刚《发展职业型高等教育的财******策探讨》
关于示范性高职院校建设
自2006年示范校建设计划启动以来,我国的高等职业教育实现了历史性飞跃,取得了令人鼓舞的成就。然而,由于不少示范院校对高职培养目标的认识不到位,还存在以下几方面不足:(1)从教育的过程看,存在着工具化的倾向,人被异化为工具;(2)从教育的价值取向看,有急功近利的倾向,导致教育目标的碎片化,使学生成为单向度的人;(3)从受教育者个体看,人被符合化,导致人的心理扭曲,
转贴于论文联盟
人格不健全。
摘自《教育与职业》2010论文联盟年第三十二期王良青《关于示范校多向度、可持续发展人才培养目标的思考》
关于高职院校的文化管理模式
我国的高职院校与普通高校一样,一直主要采用制度管理模式,随着时代的变化和高职院校自身的不断发展,这种管理模式的弊端日渐显露。(1)在组织结构上,没有理顺行***权力与学术权力的关系,学术权力应有的作用没能充分发挥;(2)在管理方式上,主要倚重规章制度的规范,忽视师生的情感、需要、价值观等非理性因素的作用;(3)在管理手段上,注重终极目标的量化考核,忽视师生专业成长的培养过程。文化管理是指以文化为根本手段,通过凝练和培育共同的价值观、共同的愿景、共同的行为规范与和谐的人际关系,使组织成员在自觉实现组织目标的过程中,进而实现个人自我价值的一种管理方式。文化管理与制度管理在管理理念、管理手段、管理方式等诸多方面都不相同。第一,文化管理坚持“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第二,文化管理以精神的自我激励为手段;第三,文化管理主要采取非理性的管理方式。文化管理是一种更符合人性、更有效率的新的管理理论,更符合高职院校自身的特点和发展规律。
摘自《教育与职业》2010年第三十三期刘凤云,王书润《文化管理:高职院校管理模式的必然选择》
关于创新性职教集体建设
中职教学管理论文篇6
关键词:在职研究生 培养 质量 改进措施
中***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4)03(b)-0192-02
进入新世纪,我国的经济获得了快速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得到了显著的提高,在经济发展的带动之下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都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尤其是教育方面更是得到了跨越式的发展与进步,人们对于终身教育理念重视程度增加,各种各样的终身教育模式得到了快速发展。在职研究生教育作为终身教育中一个比较高级的形式更是实现了跨越式的发展,在职研究生是我国全日制研究生教育的重要补充,为国家和社会提供了大量的高学历人才,极大的促进了社会的发展和经济的进步。但是现阶段,我国的在职研究生培养质量管理方面还是存在一定的问题,这些问题在很大程度上制约着我国在职研究生教育的发展,我们必须充分的重视这些问题,采取积极有效的改革措施,促进在职研究生教育的持续发展。
1 在职研究生的概念界定
在职研究生教育即非全日制研究生教育,是一种较高层次的成人教育,它是以在职人员为主要培养对象,以进校不离岗为主要学习形式并使合格者能够获得学位的一种教育制度。在职研究生教育是全日制研究生的重要补充,是终身教育的重要实现形式,其主要目的是提高社会人员的业务水平和专业能力,不断的拓展在职人员的专业知识。在职研究生教育对于我国的研究生教育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和价值。
2 在职研究生的特点
在职研究生与全日制研究生是相对的,两者之间存在很多相同之处,但是也存在一定的差异。在职研究生的培养对象主要是针对在职的社会人员,通过对他们进行专业知识的培养,提高在职人员的综合素质与业务水平,使其可以适应现代社会的不断发展。在职研究生教育有很多的特点,本文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阐述。
2.1 综合素质高
在职研究生教育的对象都是针对社会生活中积极向上的人员,这些人员一般都是企业里的技术骨干或者管理人员,具有十分丰富的社会生产实践经验,专业技能十分强,在社会的发展中起着中流砥柱的作用,因此,这些受教育者的综合素质普遍较高,这是我国在职研究生教育的一大优势。
2.2 年龄跨度大,学习目的复杂
与普通全日制研究生教育不同,在职研究生教育的教育对象的年龄跨度相对较大,年龄的组成结构相对复杂;另一方面,由于这些学生都是来自社会上的不同行业,其学习的具体目的存在很大差异,这也是在职研究生教育的一个十分重要的特点。正是由于这些特点,给在职研究生教育的管理带来了很多的难题,使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的制定过程十分复杂,学生的培养管理方面也存在很多的问题。
2.3 工学矛盾突出
在职研究生的主要特点就是接受教育的学生都是来自社会各行各业的社会工作人员,这些学生虽然接受着研究生的相关教育,但是并没有离开工作岗位,这在时间和精力的分配方面就存在着很大的问题,稍有不慎就会造成工作和学习出现相互矛盾,尤其是对于一些在社会中担任重要角色的在职研究生,他们的工学矛盾表现的会更为突出,这是在职研究生教育最为明显的特点。
3 我国目前在职研究生培养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我国的在职研究生教育起步相对较晚,与西方的发达国家的在职研究生教育培养方面还存在很大的差距,现行的在职研究生培养质量管理模式远远无法满足我国在职研究生教育的发展。现行的在职研究生培养质量管理模式中存在的问题很多,其中比较突出的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3.1 在职人员自身的特殊性问题
影响在职研究生培养质量管理水平的问题有很多,但是影响事物发展的因素我们应该多从内因方面着手,针对在职研究生教育我们当然应该从在职研究生本身去着手分析了。在职研究生的特殊性就是他们担任着两个重要的角色,他们就是学生,又是社会工作中的重要角色,这两个角色在很多情况下存在着时间和精力方面的冲突,在职研究生往往很难做到两者兼顾,这就为我们的在职研究生培养质量管理工作带来了严重的影响,造成在职研究生培养质量管理工作的举步维艰。
在实际的在职研究生培养质量管理工作之中,正是由于在职人员的时间冲突问题,导致在职研究生的缺课现象十分严重,个别的在职研究生的缺课率甚至达到一半以上,这种情况将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在职研究生的培养质量,使在职研究生没有真正学到应该掌握的专业知识与专业技能,严重的阻碍了我国在职研究生培养质量管理的发展。尤其是针对一些自然学科的在职研究生由于工作的问题,他们根本无法完成应该进行的实验题目,更不可能掌握应该掌握的实验技能和实验思路,这都为我国在职研究生培养质量管理带来了很多的困难。
3.2 师资不足且水平参差不齐
影响我国在职研究生培养质量管理水平的另一个重要因素就是师资问题。在职研究生之所以参加这种在职的学习就是为了得到更多的知识与技能,而为他们传播知识与技能的就是这些教师,因此教师的水平对于在职研究生培养质量管理的成败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目前我国的在职研究生教育在师资方面的确存在一定的问题。尤其是近15年以来,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社会对于高学历人才的要求在不断的增加,在职研究生教育得到了快速的发展,招生规模在逐年扩大,但是研究生教育的师资问题却没有得到相应的发展。这些研究生导师队伍的建设相对落后,很多导师的知识结构已经老化,无法适应现代的在职研究生教育的发展。
3.3 论文研究与撰写存在滞后现象
研究生的主要工作就是针对自己专业范围的知识提出新的课题,针对这些课题进行研究,并在此基础之上撰写科研论文。但是这一系列的工作都需要大量的时间和精力的投入,在职研究生由于时间和精力的限制,在论文研究和论文撰写方面存在严重的滞后现象,这种情况在我国的在职研究生教育中十分普遍。一些在职研究生的学术论文无法在学校完成,只能将课题带到企业去研究和撰写,但是大部分的企业并不具备先进的科研条件,无法为这些在职研究生提供一个理想的科研环境和写作环境,这就加剧了在职研究生的论文研究与撰写滞后的现象,为在职研究生培养质量管理带来极大的困难。
3.4 课程设置不合理
由于我国的在职研究生教育发展的滞后性,近些年我国的在职研究生的招生规模又在不断扩大,这些因素共同造成了我国在职研究生培养质量管理方面的问题,增加了在职研究生教育的压力,造成在职研究生的课程设置存在很多问题,具体表现在:首先,课程设置和教学形式本科化倾向严重,由于在职研究生招生数量的不断增加,现在的研究生教育教学存在着的严重的本科化趋势,教师的授课缺乏专业的思维方式引导;其次,在职研究生的课程设置过于死板,必修课为主,选修课可谓是凤毛麟角,没有实际的意义和价值,无法满足现代社会的在职研究生对于知识的需要。
4 提高在职研究生培养质量管理的措施
4.1 针对在职研究生的自身特点,采用弹性学制的培养方案
为了进一步的提高我国在职研究生培养质量管理水平,为国家和社会培养更多的人才,我们在进行在职研究生培养质量管理的过程中应该采用一些先进的管理模式,比如在学制的设置方面我们就应该采用弹性的学制设置方案,这样可以更好的适应在职研究生的培养模式。在具体的管理过程中我们应该结合专业的要求,毕业论文的情况再结合学校以及学生的综合情况制定具体的学制,这样既满足了学生对学习的要求,又可以提高在职研究生培养质量管理水平,促进我国在职研究生培养质量管理的健康发展。
4.2 搞高在职研究生的教学要求,严把学位论文关
学位论文是研究生教育中十分重要的内容之一,也是在职研究生进行在职学习的成果反应,在很大程度上诠释了在职研究生培养质量管理水平,因此在实际的工作之中,我们必须充分的重视现代在职研究生的教学要求,从严管理在职研究生的学位论文相关问题,这是提高在职研究生培养质量管理水平的重要举措。在具体的工作中我们应该对学位论文进行严格评阅,在论文的答辩过程更应该严肃对待。应该随机抽取部分论文进行盲审,对于未通过盲审的论文一律推迟毕业,在论文的答辩过程中更是应该做到公开答辩,做到学术公开、公平竞争。
4.3 完善研究生教育的质量保证体系
为了进一步的提高我国在职研究生培养质量管理水平,我们在进行研究生教育管理的过程中应该积极的建立和完善研究生教育质量保证体系,以此来保障我国在职研究生培养质量管理。具体的保证体系主要包括培养体系、管理体系、监督体系和反馈体系四个方面。这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四个体系相互配合,相互监督,相互促进,共同提高我国在职研究生培养质量管理工作。只有建立了这样的研究生教育质量保证体系,结合实际情况制定相应的规章制度,并不折不扣的去完成,我们才能保证我国在职研究生教育的持续发展。
5 结论
在职研究生教育是我国教育体系中一个重要的教育模块,为国家和社会培养了大批的优秀人才,对社会的发展和进步有着十分重大的理论意义和现实价值。在职研究生培养质量管理是在职研究生教育的核心组成部分,对在职研究生教育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因此,我们必须重视在职研究生培养质量管理,建立一套科学的培养管理模式,保障在职研究生教育的质量。
参考文献
[1] 张艳芳,侯首萍,孔素然.浅谈中国在职研究生教育现状[J].北京农学院学报,2008(S2):83-86.
中职教学管理论文篇7
关键词: 高职院校文秘专业档案管理课程教学方法课程设置
档案管理是高职院校文秘专业的一门主修课程。作为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基地,高职院校不但要培养学生扎实的理论基础,更要锻炼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和职业技能。因此,高职院校文秘专业的档案管理课程应根据当前形势在教育方法和课程设置等方面有所创新,提高高职院校的教学水平。
一、高职院校文秘专业档案管理课程的重要作用
档案管理课程是高职文秘专业的主修课程。文秘工作是综合性很强的工作,不仅担负着撰写公文和各类应用文体的工作,还担任着文件收发、会议组织、人际沟通、信息处理等工作[1]。因此,面对日常工作中的大量文件,做好档案管理,使工作井然有序是对秘书的基本要求。
二、档案管理课程教学现状分析
(一)教材陈旧[2],不符合当前教育形势。当前多数高职院校文秘专业的档案管理课程的教材仍是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的版本,这些教材在内容上过于陈旧,方法上老套、原始,与现代社会的办公方式相差甚远,早已经不适合当代大学生学习。例如,旧的教材强调的是理论知识,偏重事业单位和行***部门的档案管理,这与高职学生就业市场需求明显不符;在工作方法上,旧教材由于年代的原因没有太多涉及“办公自动化”的概念,这与我们所处的信息时代不相统一。
(二)教学方法与课程设置不科学[3]。在教学方法上,多数高职院校仍然走多年前的旧路线,即仿照本科院校相关专业那样,多数课时都是理论课,实训得不到应有的重视,学生很少有实践的机会。通过理论学习,学生虽然获得了一些专业理论知识,但是一到真正的岗位上就手忙脚乱,学过的理论知识无法应用于实际工作中,这违背了我国职业教育的初衷。另外,档案管理属于文科,许多学校按照文科专业普遍的上课方式,学生只是单向地接受信息、记笔记,这就会使学生感到枯燥、乏味,提不起学习兴趣,考试之前只是集中背一下,然后就抛之脑后,没有什么真正的收获。在课程设置上,学校往往是单一的档案学,而与档案学有交叉的其它专业课开设的较少,这也导致学生知识面狭窄,很难有连贯的知识体系。
(三)缺少“双师型”教学队伍。高职院校的教师往往都是普通高等院校的毕业生,他们的知识体系是从普通本科院校沿袭来的,在专业理论上他们有较强的基础,但是实际操作是他们很少接触到的,更谈不上指导学生实训。因此,尽管很多高职院校反复强调“双师型”教学队伍,但是实际上并没有能够很好地实行这一方案。
三、档案管理课程教学新方法
(一)适应课程教学要求,改革档案管理学教材。由于旧教材在教学过程中弊端较多,高职院校应大胆地换掉旧教材,选取符合当前教育和就业形势的新教材。高职院校不应照搬普通高校的教材,应根据自身办学特点和定位寻找适合高职院校学生的教材。普通本科院校的教材理论性较强,内容较多,高职院校可以在教学时对这些教材进行适当地删减,如把复杂的理论部分简化为简单的概念,跳过与高职学生专业无关的章节,然后着重增加学生能力训练方面的内容。
(二)改变课程设置结构,改进教学方法。首先,对于高职院校,为了培养专业技术人才,在课程设置上学校应将理论课的比例降低,提高实践课的比例,锻炼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为学生走向工作岗位奠定基础。其次,在教学方法上,应该脱离文科传统“填鸭式”的方法,改变枯燥的教学模式。学校应鼓励教师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如启发式教学、讨论式教学,借助网络、多媒体等现代技术,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再次,发挥考试的导向作用,改革考试模式,把考试内容从原来的“死记硬背法”中脱离出来,使考试形式多样化、全面化,把能力的培养列入考试范围内。如在期末考试中,对理论知识的考核仅占期末总成绩的小部分,而实际能力的考核占大部分分值。另外,学校应抓住技能训练重点,根据学生现有基础,针对学生特点,设置有效的实训课程。实训课程课大体分为校内模拟实训和校外实训两种:校内模拟实训是指在学校内设立模拟环境,学生在模拟环境下进行专业的实际操作。在档案管理课程上,学生可以分组实践,模拟公司或企业单位,进行档案管理的技能训练,如对相关文件、资料、信息的收集、整理、归类、立卷、存档、保管等;校外实训是指学生深入到社会的企业、公司中,在真实的岗位上实际操作。一般来说,校外实训的效果要远好于校内模拟训练,但是学生能否找到适合的工作岗位是校外实训的关键,因此,校方应注意与社会对应的单位联系,建立长时间的合作关系,达到校方、企业的双赢。
(三)建立“双师型”教师队伍。根据高职院校办学特点和人才培养模式,高职院校不仅要培养学生扎实的理论功底,更要锻炼学生的职业技能。这就要求在校教师应向“双师型”的教师队伍发展,从教师做起,加强教师自身实践能力。因此,学校应制定相应措施,督促教师提高职业技能,如规定在职称的评定中不仅要求教师具有资格证,还要求有一门以上的专业技术资格证;又如,教师每向上晋一级职称前要参加一学期以上的实训,经校方考查合格后方能获得晋级的资格。另外,学校应多为教师提供专业进修的机会,开阔教师的视野,以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李前平.高职文秘专业实践教学的实施原则与实施策略探析[J].文教资料,2009,(2):231-232.
中职教学管理论文篇8
关键词:高职院校;人力资源管理教学;必要性;作用;创新;建议
G717
一、高职院校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教学创新的必要性
市场经济的完善发展,人力资源管理已然成为企业战略发展管理的重要内容,加强人力资源管理是实现企业战略目标的重要途径。基于上述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要性,使得企业人力资源管理高素质人才需求日益增加。虽然高职院校人才输出量大,但是精细化程度低,使得这类人才难以达到企业期望,因此必须加强高职院校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教学的创新。此外高职院校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学生不仅要懂管理,还要懂得人力资源如何科学管理,运用管理学、经济学、社会学、伦理学、统计学等多学科理论,运用计算机技术操作来解决企业战略管理中人力资源的优化配置。因此为了提高高职院校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学生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必须创新高职院校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教学的教育理念、教学内容以及教学方法等。
二、加强高职院校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教学的作用
1.加强高职院校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教学是提升高职院校实践教学水平的需要。高职院校向社会输出的是应用型人才,这种教育模式对于企业来说具有很大的实用性。以市场为导向的教育理念成为高职院校的全新的教育模式。在教学中,高职院校能够将企业作为切入点,使得学生在进入企业后,实现由学到用的零距跨越。因此人力资源管理课程教学更是将企业导向作为常态化教育手段,培养适合企业发展的管理学人才。
2.加强高职院校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教学是加强高职院校学生就业能力的需要。管理学人才进入企业后,需要在管理岗位上发挥一技之长,为企业的可持续战略注入新的生命力。因此,在人力资源管理课程中,学生能够更好的了解企业运作的模式,懂得企业人力资源配合与调动的实际意义,从而提高学生运用管理学理论进行现场管理的能力,正确面对自己的工作岗位,从而在学习阶段进行更加充分的准备。
3.加强高职院校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教学可以完善高职院校的教育体系。在管理学体系中,人力资源管理课程是重要的一环,为高职院校管理学专业的内涵提升作用很大。高职院校在人力资源管理课程教学方面时间虽短,但却增加了学生管理学的专业知识内涵。而且,由于开设了人力资源管理课程,高职院校的教育体系得到了完善,一改过去单一的专业课程限制,为学生的就业创造了更多的机遇。
三、加强高职院校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教学创新的建议
1.应用多种教学方式合理开展理论学习。高职院校的目的是培养实用型人才,但理论学习也非常重要,其是实践应用的动力源泉。人力资源管理教学创新需要以理论为基础的,理论学习是学生主观能动性的依托。因此,在人力资源管理课程教学中,要改变单一的理论教学为多样化的理论教学,不同内容不同方式,不同情况不同方法,构建多元化的理论教学模式。难点内容教师要根据教学经验深入剖析,并不断强调来强化学生的记忆。对于普通内容,可以给学生一定的自由空间进行小组学习,任务驱动法学习、合作学习、集中法学习等等,使得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增强。
2.及时更新教学理念与教学方法。人力资源管理理念随着社会的不断前进而不断更新发展着,为了适应时代的需求,具有战略意义的新理念、新方法、新模式等需要不断引进高职院校教学中去,才能现人力资源管理课程的与时俱进,为学生提供新鲜而及时的知识、方法来更好的服务于社会。因此,在选用教材时只能在知识结构相对合理、理论知识点相对完整中选择最适用的。在知识经济的大背景下,教师就必须站在时代的最前沿,不断充实自己,将必要的新理念、新知识、新方法补充到教学中来,开阔学生的眼界。
3.健全人力资源管理教学管理制度。制度具有引领和规范的作用,高职院校需要根据自身的实际进行认真的研究和探索,健全人力资源管理教学管理制度,发挥制度的引领和规范作用。健全有效的激励制度,引领优秀教师主动探索实践教学规律,以提高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教学质量。要建立和健全实践教学质量保证和监控机制,对期末考试、论文指导、实践指导等环节制定规范的标准和考核评价办法,以保证实践教学的规范化和科学化。
4.运用实例教学法创新高职院校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教学。人力资源管理课程教学的特点是实践中渗透理论,理论中渗透出实例。因此,高职院校需要加大资金投入来构建实践平台,走出校园与企业进行沟通搭建校企平台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在实际情况不允许的情况下,可以将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实例引入教学中,而且可以将校园内人力资源管理的实例进行讲解,增强学生的理解能力。例如企业竞选上岗的实施案例,校内学生干部竞争上岗的亲身经历等,这些都是人力资源管理与实践结合的最好例证。通过这些例证的全程解读,学生能够切身体会到人力资源管理的内涵和实践意义,从而能够更好的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5.应用情景模拟教学模式创新高职院校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教学。模拟教学是实践教学不可缺少的部分,在人力资源管理课程教学创新中具有提升学生实战能力的作用。比如教师可以给学生设定一种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氛围,通过角色扮演来消化相关理论并用于实践,提高学生的实践运用能力,当然教师要对学生在情景模拟中的表现进行分析,及时调整学生运用人力资源知识的方向。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针对目前高校人力资源管理专业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之间存在的脱节现象,高职院校以市场为导向,就要从市场需求出发,在管理学中将人力资源管理课程进行创新培养出对社会有用的管理学人才。
参考文献:
[1]王小艳.浅淡高职院校人力资源管理课程的教学改革[J].商,2015(06)
中职教学管理论文篇9
[关键词]高职教育 高职院校 国际化
[作者简介]李伟(1978- ),男,河南邓州人,北京青年***治学院管理系,讲师,研究方向为金融与人力资源管理、高等职业教育。(北京 100102)
[课题项目]本文系2013年北京市教委科研基地建设―科技创新平台项目“北京地区高等教育国际化研究”的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PXM2013_014208_000030)
[中***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4)36-0165-03
我国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无论从经济、***治还是文化等都呈现出高度的国际化。因此,国际化成为高等教育一个重要的发展趋势和战略方向,国际化的程度在一定层面反映出我国高等教育与西方教育的交流状况及参与水平。
高职院校数量占整个高等院校总量的46.5%,在校生人数已达1000万,占整个高等教育规模的30%,在校学生规模已经成为高校学生总人数的重要组成部分,高职教育国际化已经成为高等教育国际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高职教育国际化或高职院校国际化研究最早始于2008年,研究历史较短,仍然存在诸多问题需要进一步明晰与探讨。
一、高职教育国际化概念
高职教育国际化是在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各个国家在高级技术应用性教育方面相互交流和借鉴的过程,实现高职教育资源在世界范围内充分利用。
高职教育国际化的特色是以技术应用为手段,结合自身实际,合理制定国际化策略,培养国际化的高技能人才,在教学、科研及社会服务等方面全面推动国际化。同时,有学者认为,高职教育国际化具有高等教育国际化的特点,高等教育国际化就是把不同国家和不同文化的观点和氛围与大学的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等主要功能相结合的过程,无论从学校内部的变化,还是学校外部,从管理者、教师、学生,还是学校自身的***策导向都发生着变化。这种观点从含义、范围、条件等方面定义了高等教育国际化,既有逻辑理论性,也有分层次的可操作性。因此可以这样界定高职教育国际化:高职教育国际化是以技术和应用为特色,以培养国际化中高技能人才为目标,以融合国界和文化差异为手段,创建不同观点并存的和谐氛围环境,实现高职教育的管理、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等主要功能相结合的过程。
二、研究方法
文章围绕研究目标,有针对性地对与本研究主题相关的文献进行全面的检索、收集和整理。文献检索主要通过“中国知网”“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和“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进行。首先,采用“高职教育国际化”“高职院校国际化”“高职国际化”“高等职业教育国际化”作为关键词进行查询,获得相关文献155篇。其次,对搜集到的文献进行筛选,排除与本文研究主题没有关系的文献,最后获得文献152篇。筛选的具体标准如下:(1)文献中剔除非学术的文章;(2)文献中剔除20世纪90年代之前的相关文献;(3)文献中剔除一文多发的文章;(4)剔除由于不同关键词搜索到的重复文献。最后,对所选取的文献内容进行阅读、整理、分析和归纳,利用SPSS对数据进行统计处理。
三、研究发展趋势
(一)研究的时间分析
1.研究成果的时间趋势。随时间发展论文篇数总体上处于递增状态。其中2012年发表篇数34篇,达到峰值。数量总体上可以按照时间分为两个阶段:(1)2002年至2009年,该阶段论文数量出现过上下波动,但变化不是很大,总体呈现出稳定态势。(2)2010年至今,论文数量迅速递增,增长速度明显高于第一阶段,论文数量占近二十年总数的63%。这标志我国高职教育国际化研究从中外合作办学的探索阶段,“引进来”国外教材、培养模式、外籍教师等,发展到目前的“引进来,走出去”阶段,即中外留学生及教师的相互交流与合作,越来越引起学者们的注意,这与目前高职教育国际化的开展状况基本一致。由于2013年还没有完全录入数据库中,篇数略低于2012年的篇数,但是可以预测该阶段论文篇数总体呈现上升态势。
2.时间的差异性。比较两个发表时间阶段的篇数差异性采用***样本T检验的方法。将两个阶段分为两组1和2,对其进行方差齐性检验和***样本T检验,如表1和166页表2所示。
对表分析结果如下:(1)表1给出的是对篇数的统计描述,可见第一阶段年均篇数均值为7篇,第二阶段年均篇数为24篇,两阶段具有一定的差异,但不能说明其差异程度。(2)方差F检验和样本T检验。表2方差齐性检验结果为F=3.589,P=0.087,由于P值大于检验水准0.05,因此不能拒绝原假设,两个样本总体方差齐性,选择方差齐性时的T检验结果,此时P值显示为0.000小于0.05,从而最终得到的统计结论为按0.05检验水准。可以认为,两个阶段篇数存在统计学显著差异,说明近四年来数量较之前有明显的差异。
(二)研究方向和领域
1.文献的归类整理。采用分类归纳的方法对近12年的152篇文章进行归类整理、按照篇数排序统计如表3所示。
通过归类整理,可以把研究内容归为八个主要研究方向,按照篇数比例由高到低进行排序分别是:(1)高职国际化教学管理研究为38篇,比例为25%,包含内容为师资培训、教学方法改革、培养模式研究、专业课程设计、质量管理保障体系、外方师资管理等;(2)高职国际化发展策略研究为30篇,比例为19.7%,论述了我国高职教育国际化未来发展的方向和策略;(3)院校案例分析研究为23篇,比例为15.1%,论述了各地区和高职院校国际化的现状、遇到的问题及如何解决等;(4)实现方法及途径为20篇,比例为13.2%,论述了国际化的方式、海外实习基地的建立、专业课程教学方法等;(5)国际化过程问题研究为19篇,比例为12.5%,总结和分析了我国高职教育国际化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及解决方法等;(6)高职教育国际化论述为15篇,比例为9.7%,从高职教育国际化的内涵、内容、标准及综述等方面做论述;(7)西方发达国家经验为5篇,比例为3.3%,介绍了美国、英国、德国等西方国家开展高职教育国际化的现状及经验介绍等;(8)国际化研讨会综述为2篇,比例为1.3%,论述了高职院校国际化发展面临的机遇与挑战和高职院校领导海外培训项目工作等。
对研究方向进行再整理归类可以分为三个大类:第一,高职教育国际化操作手段和方法,包含上述的实现方法及途径、国际化研讨会综述、高职国际化教学管理,共有60篇,所占比例39.4%,论述了高职教育国际化进程中的具体操作方法。第二,高职国际化发展策略研究,包含西方发达国家经验、高职教育国际化的论述、高职教育国际化发展策略,共有50篇,所占比例32.9%,论述了高职教育国际化的发展战略、方向和具体方法。第三,高职教育国际化问题分析与研究,包含院校案例分析研究、国际化过程问题研究,共有42篇,所占比例27.7%,通过案例和问题的分析进行经验的解决,服务于操作手段和方法。具体分布见167页表4。
结合表3和表4可以看出,近十二年来我国高职教育国际化的研究主要分布在三大领域的八个研究方向。
2.研究特点及存在的不足。表3和表4归类表明研究呈现出以下几方面特征:
第一,研究方向中关于教学管理方面的论文所占比例最高,为38篇,占总数的25.0%。涉及的内容有教学日常管理、师资管理、专业课程管理、留学生管理、培养目标及质量标准体系等。无论是高职教育国际化的探索阶段还是快速发展阶段,教学管理都处于重要的地位,保障了国际化过程的顺利进行。
第二,学术研讨会综述虽然只有2篇,但是分别发表在2010年和2012年,说明高职教育国际化的发展已经引起了学者们的关注,发展到了一定的数量和规模。
第三,教学管理、发展策略、案例研究、实现方法及途径、问题研究等共有130篇,占整个比例的85.5%。这些体现了当今高职教育国际化发展过程中出现的突出问题,学者们不断探讨国际化过程中的发展方向、如何发展等,对发展中出现的问题进行研究,同时,结合具体的高职教育国际化案例进行比较研究,提出国际化进程的实现方法和途径,如“双语教学”“国际交流”等。
第四,研究方向中既有高职教育国际化含义的分析、体系和模式的建立等理论研究,又通过案例的研究、经验的介绍等举例说明,实现操作方法的落地和途径的建立。因此,表4将研究方向归为三大领域,即问题分析与研究、应对策略研究、操作手段和方法。
第五,研究中有理论研究、案例分析及经验介绍、具体操作手段和方法,但是也存在着诸多不足。定性研究多,实证研究少,定性研究仅仅局限于概念的定义、理论的分析及保障体系建设等,论述也只是对于现有理论的总结,深度不够,缺乏理论创新;学者们结合自身所在院校国际化实践对过往经验进行总结,研究的方法也仅仅局限于定性研究,最常见的是个案对比研究、地区等因素研究,多停留在抽象的认识和思辨上,主要进行逻辑分析、文献梳理与案例描述。有关操作手段和方法的论述过于单一,比如国际交流、双语教学、海外实习等,对于具体的实施步骤涉及不多,可行性有待进一步商榷。
四、高职教育国际化未来研究方向
(一)全面认识国际化人才培养观念
文献的分析表明,有关国际化人才培养观念的研究虽然已经涉及,但仅仅是对概念的解析和作用的一般论述。国际化教育的首要问题是行***管理者、教师和学生应该具有国际化的视野和观念,无论从上到下,还是从下到上,如何将这一观念深入到管理体系和操作领域显然缺乏研究,未来研究可以把这一主题作为研究方向。
(二)加强留学生研究
高职教育国际化是学生、教师、资源等教学资源“引进来,走出去”的过程,两者是同时相互作用的过程,相辅相成,互为主客体。因此,未来研究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1.加强外国留学生市场营销的研究。建立有效的市场推广渠道成为扩大留学生规模的重要手段,高职院校要想对留学生具有吸引力必须具有市场经济的观念,通过各种营销手段建立有效的信息沟通渠道,进行宣传和推广。如何推广,如何为留学生提供更好的服务,如何使得更多的留学生了解中国的高职教育成为诸多学者必须研究的课题。
2.关注留学生在校的生活研究。设计具有传统文化特色的留学生在校生活,有利于宣传中国文化,加深与国外文化交流,减少中外文化冲突;有利于文化的融合,实现中外学生的交流,形成和谐的氛围。这些都有待于学者们进行摸索和研究。
3.关注中方师资、学生海外学习研究。海外学习先进经验由来已久,但是针对高职层面的对象如何去学习与交流,以什么形式和操作方法进行尚有待商榷。
(三)加强国际化职业资格认证研究
文献分析表明,有关国际化职业资格认证制度的研究不是很多,职业资格认证的国际化是体现高职教育国际化的重要标志。高职教育国际化的重要内容之一便是高职课程的国际化,我们有必要围绕国际通用职业资格证书进行高职课程的设计、开发、建设、实施和管理,高职教育国际化不仅仅要学历教育国际化,还要职业资格认证国际化等多元化的教育。我国已有高职院校在这方面进行了一些实践和探索,对于引进什么标准的资格认证、如何引进、如何与国际认证机构进行合作等仍需学者们做进一步的研究。
(四)海外实训基地研究
海外实训基地是高职教育国际化的重要内容之一,目前国内高职院校很少建立海外实训基地,学者们的关注也不是很多。但是,随着国际化的开展,拥有海外实训基地是我国高职教育国际化的标志之一,也是发展的需要。对于如何与国外高校和企业进行实训基地的建立、使用、交流等势必成为未来研究的主要内容。
(五)丰富研究方法
高职教育国际化研究方法从最初的理论探索到目前的案例分析和实证研究,但仍存在一些具体问题未得到充分的体现和落实。诸多学者针对高职教育国际化问题选择了西方典型案例进行研究,虽具有国际视野,为中国的理论界提供参考和帮助,却没有对其是否能适用于中国环境做出详细的跟进和说明。在未来的研究中,有必要提高定性研究方法的应用深度,定性研究过程不仅局限于理论的分析、经验的总结,更应该扎根到中国高职院校当中去,分析其具体应用的效果。同时,增加定量研究方法,这对丰富中外高职教育国际化研究资料、吸取西方先进教育内容和理念是十分有利的。
五、小结
我国高职教育国际化的研究从起步探索阶段到快速发展,无论在研究的范围、方法、数量和质量、对象等方面都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是相对于国外高职教育国际化研究仍然有很大的差距。这不仅仅与我国实际开展高职教育国际化的现状有关,也与我国经济发展的国际化、***府***策的制定、企业或组织的参与有关,更与从事高职教育的一线教师及研究者有关。从目前的研究现状来看,宏观***策、逻辑论述的研究偏多,基于数据的分析和探讨不足。对于所提出的建议往往是通过文献的分析对比所得,操作性不强。从研究方法来看,实证研究不足,观点和方法的提出没有具体的数据支撑。随着我国经济形势的良好运转,高职教育国际化势必得到迅猛发展,届时将会有更多、更优秀的研究成果呈现。
[参考文献]
[1]戴小红.高职院校教育国际化动因、内涵与路径选择[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2(6).
[2]梁晶.示范性高职院校国际化人才培养实践探析[J].教育教学论坛,2013(33).
[3]陆启光.关于我国高职教育国际化若干问题的思考[J].广州职业教育论坛,2012(11).
中职教学管理论文篇10
【关键词】激励理论 高职学生 高职教育 教育管理 应用
【中***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6)10C-0116-02
高职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以培养应用型、技术型和实践型人才为目标,以高技术实践人才服务于社会为目的,在高等教育人才培养中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在高职教育管理中,应用合适的管理方法和管理途径来促进高等教育的健康发展,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
激励理论是管理学中的一个重要理论,在很多成功的管理案例中,管理者通过激励理论成功促使员工完成目标,使企业获得成功发展。从管理学的角度来讲,激励理论的实质可以理解为通过各种积极有效的方法满足个体的种种需求,来调动个体的主观能动性,从而激发个体的最大潜能,达到高效成功管理的目的。本文尝试将激励理论与高职教育管理的具体实际情况相结合,探寻一种适合于高职教育管理的激励理论方法。
一、高职教育管理中激励理论应用的必要性
激励理论在高职教育管理中应用的必要性,可以从学生个体、院校发展以及高职教育整体三个层面来分析。
(一)有利于引导高职学生实现自我。高职学生在刚入学时高考成绩较低,这使得很多学生对自己失去了信心,在学习和做事的时候缺乏主动性和积极性,没有良好的动力,在平时的学习生活中也没有良好的计划,看到别人干什么自己也跟着去干。长此以往,学生的成绩、做事能力不断下降。同时,老师和学校对学生的教学、生活管理又会使得学生自身产生抵触心理,不管是对的还是错的,是有益的还是无益,都会故意与学校和老师作对,这不利于学生个人和学校的发展。
针对上述问题,应从高职学生个体的角度出发,了解学生的需求,不要一味地无理由地夸赞学生,也不要不分青红皂白地批评学生,应根据学生不同个体的特点,采取不同的奖励和惩罚制度,恰当地激励学生,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创造潜能,促使学生能够有效地实现自我和改进自我。
(二)有利于高职院校和谐校园的创建。从高职院校的角度来讲,学校中存在着教师和学生两大主要群体,而如果要使高职院校得以健康发展,必须充分协调和处理好教师和学生两者的关系,两者关系和谐相处,学校才能得以健康发展。因此,激励理论应从学生和教师两者关系的协调入手。首先,教师和学生具有不同的学习和校园生活需求,要分门别类,分别应对;其次,了解教师和学生发生冲突的根源,有效避免师生在日常的学习和生活中发生冲突,尊重学生和老师的个体差异,促进师生关系的健康协调发展。
(三)有利于推动高职教育长久稳定发展。从更大的层面来讲,高职教育若要能长久持续地健康发展,其根本上依赖于校园内部管理的有序、各方的协调,以及安全稳定的环境。激励理论在高职教育管理中的运用,一定程度上可以改变高职教育管理工作中高层只设立目标,而不设立具体的行动计划,或者可以说是缺乏具体可以实现目标的行为。激励理论将学校的发展目标、老师的教学目标、学生的个人目标,三者有机地联系在一起,通过分类别、多层次、多级别的管理措施,从整体发展层次上推动高职教育健康、安全、有序地发展。
二、高职教育管理工作中激励理论的有效应用
(一)深入了解学生需要特征。学生是高职教育发展的主要群体,学生的发展好坏,直接决定着高职教育的质量。因此,激励理论的一切落脚点都是要注重学生的需求。学生的需要主要包括学习需求、交往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三个方面。
1.充分了解学生的学习需求。学生在学校中的任务是学习,在一切的活动面前,学习是首要的前提,也是高职教育管理工作中最重要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在激励理论中,就要注重学生的学习需要,包括尊重学生个体差异。学生有成绩的高低、综合素质的强弱,以及理解程度的深浅,但是他们都具有好学求学的特性,应当在这样的基础上对不同的学生制订不同的实施方案,满足他们的学习需求。
2.充分了解学生的交往需求。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是人作为社会群体一员中基本特性,高职学生也不例外。学生之间的学习需要进行交往沟通,学生的日常生活需要与其他同学进行相处,学生不明白的问题需要向老师进行请教,这都是需要学生进行交往的,可以说学生的生活之间处处离不开交往。激励理论就要明晰学生的不同交往特征,在不同的对象、不同的个体、不同的层次之间交往是存在着差异性的,应在差异性的基础上更好地实施激励措施。
3.充分了解学生的自我实现需求。一个人的成功是获得社会的认可,是获得自我价值的实现需求。对于学生来说也是如此。每个学生都渴望实现自我,发展自我,获得周边同学的认可,获得教师的认可,获得学校的认可。这都是学生自我实现需求的层面,那么关键就是要通过激励理论找准学生自己的位置,在前进的方向上给予指引和鼓励,给予学生正确的激励措施,让学生在激励理论的指引下正确地实现自我。
(二)恰当合理设定目标,促进学生需求层次转化。激励理论需要设置合理的目标,在设置目标的时候要考虑到学生整体的需求和学生个体的需求。合理的目标会有事半功倍的效果,对于高职教育学生来讲,合理的激励目标要注重周期性、时效性和层次性。
1.目标需求要注重周期性。激励理论需要确定的目标不是单纯地完成一次就结束了,一个合理的目标应当具有往复循环性和周期性。首先,学生的学习任务不是一蹴而就的,对于一个长远的目标,例如一个学期、一年、整个大学生活都需要一个长远的目标。这个长远的目标需要一些周期性的分个目标来实现,可以按一个季度、一个月、一个星期来分段实现,这样就能将复杂的问题进行有效地拆解。其次,学生进行学习之后,一段时间后如果不加以复习,往往就会遗忘,那么参照艾宾浩斯遗忘曲线,可以将目标进行分时段重复设定,以保证学生学习的有效性。
2.目标需求要注重时效性。激励理论在针对学生设置目标时,需要注重目标的时效性,简单的说,就是在不同时间、不同地点、不同个体设定的目标有所不同。不同学生内心对自身的期望值不一样,同样一个学生在自己不同时段的目标也是不尽相同。因此,在制定目标的时候一定要特别注意目标的完成时间,不同的时间段所完成的目标不一样,所要达成的效果也是不一样,一定要针对学生的不同情况、不同对象分开来考查,不要给学生设置一些不合理的、脱离实际、无法实现的目标,还是应当从学生需求出发,制定适宜学生需求和社会需求相适应的时效性目标。
3.目标需求要注重层次性。目标要注重层次性,具体体现在老师的教学计划和学生的课程学习计划中。这些计划具有一个总的学习目标,说明学生应该达到某种学习要求,这是普适性的,是针对学生群体的。激励理论在普适性的总目标下,对每个学生制定学生自己的个人目标,而这个个人目标在满足普适性总目标要求的同时,应当有学生个人情况特征的要求在里面,这也是目标层次性的具体体现。
(三)针对学生个人特点,选择恰当的激励方法。激励目标因学生个体存在差异,激励方法也是如此,它主要可以分为不同的学习阶段和学生不同的个人特点来进行选择。
1.分学习阶段正确选择激励方法。学生在刚踏入高职院校的时候,对周围的情况还不太熟悉,处于一种陌生未知的状态,在这个时候,学校的管理者和老师应给予学生积极的引导和充分的鼓励,以使得学生尽快地融入这个大群体和大家庭;而在学生进入学校一段时间,对学校比较熟悉和了解之后,高职教育管理者就应当进一步地对学生进行深入引导,督促和促使他们在日常学习中严于律己,宽于待人;在学生即将踏入毕业的校门时候,高职管理者要教育学生正确合理地融入社会这个大家庭,为社会服务,同时更要倡导文明离校,安全出行。
2.根据学生不同特点选择激励方法。学生是一个有充分认知的个体,每一个个体的特征都不尽相同。要摸清不同群体学生的特点。对于好动活泼的学生,要根据他们的情况,将他们积极乐观向上的这股劲头引导到学习上来,端正学习态度,保持学习热情。如果他们不小心犯了错误,也要适当引导,让他们认识到端正态度比错误本身更重要。而对于沉默寡言不善言辞的学生,要让他们养成乐观开朗的性格,与同学正确地进行交流与交际,同时,由于他们在交流方面是弱势,教师应当在学习以及生活方面主动地给予关怀及帮助。
总体来说,高职院校在社会中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在日常的管理生活中,高职教育管理者要采用激励理论,善于发现学生的优点和长处,不断地鼓励和激励,确保学生能够保持乐观开朗的自信心,使他们的个人优势得到最大限度地发挥。在保持学生个人需求的激励基础上,设定合乎情理的激励目标,采用切实可行的激励措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促使学生在自己的基础上不断开拓进取,勇于超越自我,最终实现自我价值。
【参考文献】
[1]边蕾.浅谈激励理论在高职院校员工管理中的应用[J].烟台职业学院学报,2016(3)
[2]欧阳琼.高职教育管理中激励理论的有效应用[J].亚太教育,2015(8)
[3]缪晓斌.高职学生教育管理工作中激励理论的应用[J].学园,2015(11)
[4]陈薇,丁悦华.激励理论在高职教育管理工作中的应用[J].教育与职业,2014(12)
[5]杨宏.激励理论在高职教育管理工作中的运用[J].教育与职业,2014(12)
[6]丛彬彬,王银银.耗散结构理论在高职教育管理中的应用[J].教育与职业,2014(1)
[7]张小炜.激励理论在高职教育管理工作中的应用[J].教育观察(中下旬刊),2014(7)
[8]王文绮.马斯诺激励理论在高职院校外聘教师管理中的应用[J].长沙铁道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4)
[9]张芳芳,张威.五年制高职学生管理工作中激励理论的运用[J].职业,2012(32)
转载请注明出处学文网 » 中职教学管理论文10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