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管理篇1
关键词:信息集成信息管理策略企业信息
一、企业信息管理的发展
企业是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以系统的观点来看,它是由若干要素按照一定联系结合所构成的开放性的转换系统,其构成要素包括人、财、物和信息。企业的日常运作及发展,必须以获取所必需的信息为前提,而对信息的有效管理及充分开发利用,会提高企业自身的竞争力,进而提高生产效益。
企业中的信息管理应该包括信息收集、加工整理、分析研究、利用等,其目的是保证企业所需信息的可用性。
1.传统手工阶段
在传统的手工方式中,信息管理的方式就是使用纸、笔来存储,以人员接触和交谈来传递,用语言、文字来输入和输出信息;管理工具无非就是文件夹、资料袋、以及各种标签、摘要卡片等。此时的企业管理主要面向物流与商流,信息因依附在其中而没有单独被企业加以管理,信息管理还没作为企业管理重要组成部分。
2.业务管理信息系统阶段
随着社会化大生产和科学技术特别是信息技术的发展,信息在企业运营中的作用越来越明显。企业开始不断地应用信息技术,深入开发和利用信息资源,从最初的财务电算化到办公自动化,再到管理信息系统以至较复杂的客户关系管理系统和供应链管理等,此时信息管理已经成为企业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个阶段也是企业逐步信息化的过程,企业使用信息技术、网络技术、自动化技术、通信技术及相应设备,对企业进行多角度的改造,以实现通过信息流来控制物流和能源流,进而通过信息资源开发,如利用OA、CAD、CAM、MIS、MRP、(II)、ES等来提高企业的经营管理水平。
3.信息集成阶段
由于在各种信息管理系统开发过程中,并无统一规划和标准,再加上系统开发对技术的依赖以及其它经济和人为因素,以至即使在一个企业内部,采用的信息管理系统也大不相同,比如系统所采用的数据库从简单的文件数据库到复杂的数据库都有,它们共同构成了企业的异构信息源。尽管这些信息管理系统能够分别支持企业的各个业务系统,但企业高层在多数情况下,为完成一项工作,可能需要访问分布在不同信息管理系统中的信息。而这些信息管理系统很明显难以满足这种需求。而在现代商业活动中,企业兼并、并购非常普遍的。在这种情况下,两个企业的信息系统能否实现交互,如何实现也就成了企业信息管理面临的问题。同时,在现代全球化竞争环境下,无论商务信息如何变化,企业管理层都要能迅速获取关于商务的任何一方面、任何一层次、任何一个角度的信息。而要解决上述问题,必须在基于企业业务集成的基础上,通过信息集成实现企业整体各部的信息共享,在这个阶段人们开始从企业的整体商务环境出发来整合业务及相关信息系统,如,BPR、ERP、CIMS等。
二、信息集成的技术实现及所面临的问题
信息集成并非是利用各种信息技术实现各部门之间的信息共享,而是要从企业系统出发,保证系统中每个部分、在运行的每个阶段,都能将正确的信息在正确的时间、正确的地点,以正确的方式传送给需要该信息的人。
1.信息集成的技术实现
信息集成在技术上要实现企业系统各部分:(1)互联性(interconnectivity)就是通过接口技术使各部分单独的设备、各种单元技术连接起来;(2)互操作性(interoperability)是通过ETL或元数据等技术使企业系统中各有关应用软件或技术功能,彼此理解对方的操作指令并识出相应功能,能够实现相互操作,从而实现修改或共享数据库;(3)语义一致性(SemanticConsistency)指通过SBV(sharedbusinessvocabulary)和格式的标准化,提供给用户一个企业数据一致和正确的视***;(4)会聚集成(ConvergentIntegration)这是信息集成的最高阶段和最复杂形式,它包含了将技术与流程、知识以及人工效能之间的集成。会聚集成将使组织具有对市场机遇快速应变的能力和对本身重新配置的能力。
信息集成将涉及到很多技术问题,只有将这些技术通过系统设计和分析并加以规范化实施,才能形成一个敏捷型企业的信息系统。具体的技术有:数据库技术、数据仓库技术、Internet技术、电子邮件技术、目录服务技术、多媒体技术、***形***像技术、接口技术以及MDM(masterdatamanagement)、BPM(businessmanagement)、EAI(enterpriseappli-cationintegration)、ESB(enterpriseservicebus)、ETL(extract,transformationandloading)、EII(enterpriseinformationintegration)、ECM(enterprisecontentman-agement)等。
2.信息集成所面临的问题
企业信息集成面临的问题是一个非技术问题,它实质上是管理,“putenterpriseintoenterprisesystem”,即将企业定位到企业系统中。所以仅从技术角度出发,企业在实际开发或应用信息系统时并不会实现所期望的作用。Foxmeyer的系统开发使其破产;MobilEurope在信息系统上投资数亿美元,最后也不得不放弃;Dell为自己投资的系统居然不能满足其新的分布式的管理模式;当AppliedMaterisls发现与新系统相伴随的还有大的组织结构调整时,不得不放弃了系统。一系列的案例使人们开始怀疑在这方面的投资,有的人也把这种失败归咎于技术问题。但Davenport认为,失败的主要原因是业务问题。企业在进行信息集成时,往往会把自己对此的理解强加在企业原有的策略、组织结构和文化上,为实现全面集成不惜剥离自己的一些强势业务部门或将原有的定制式的处理过程转向一般性的处理,而失去自己的竞争优势。这表明企业进行信息集成时不仅仅是一个技术问题,而是一个系统性、全局性的管理水平问题。
三、面向信息集成的信息管理策略
企业信息集成是分层次的,如参考文献中将其分为用户界面、人员、业务过程、应用、数据和元数据五个层次。但对于企业决策层来说,首先要明确的是如何理解信息集成。如今企业的成功主要取决与它的信息意识和对企业内外快速变化的适应能力,也就是说通过企业信息集成,企业要成为敏捷性企业,保证企业信息系统的透明性(visibility)和灵活性(flex-ibility)。信息集成的理论基础是工程思想和系统思想的结合,它不仅是用技术建立一个信息系统,更重要的是它是一种新的管理理念和模式,所以要进行企业信息集成时不仅利用集成技术开发、整合信息系统,企业的组织结构,人力资源机构也要做相应调整。
1.企业决策层
企业决策层首先要将信息集成作为一项事关全局的项目来对待,因为它不仅关系到企业的每一个人,甚至会涉及权利和责任的再分配,影响部分人的利益。建立以企业决策层主要领导为组长的工作小组,着手制定企业信息化战略规划,规范相关信息标准并对企业员工进行培训,从组织上和措施两方面大力度保证信息集成的顺利进行。然后还要认识到集成所需要的时间一般会很长,短期内不能有所收益。要保证资金、人力的持续投入。2.企业组织机构
企业信息集成时,也要针对企业的业务流程重组企业各部门,进一步提升企业信息部门的地位,应在决策层设立专门办公室或工作小组来统筹企业信息集成及集成后的系统日常运作,比如建立直接由企业CIO领导下的信息部,部门主任或称经理负责整个企业的信息集成后日常运行所需的人、财、物管理,管理内容包括:专业信息管理部门与兼职信息部门的分工合作,不同部门信息基础设施的维护与更新责任,兼职信息管理人员的报酬分配以及全企业信息管理工作的工作制度(如全企业人员利用信息后的效果报告制度、获取信息后的上报制度、专业或兼职信息管理人员的工作制度、岗位责任制度、考核制度和奖惩制度)等等。此外,进行部门重组时,要注意保留企业的优势部门,要针对企业的具体业务流程来进行重组,建立起构架明晰、无生产冗余部分、权责明确的科学的企业系统,只有这样重组后的企业才能具有适应现代企业要求的扁平化组织结构。
3.企业人力资源配置及管理
信息管理篇2
一、信息管理的必要性
随着我国高校的扩招,各高校通过增加专业使得办学规模在不断扩大,地方普通本科学校为了生存和发展在扩招的过程中增加了大量新专业和热门专业,几乎每年都在申报新专业,学校也在不断的转型发展。由于学生人数的剧增、专业个数的增加以及学校***策不断改变,学校的教学工作和管理工作量急剧增大,由于以上情况的存在,高校校级领导身上的工作越来越多,管理的范围和思考的问题就越来越多。从管理原理以及行为能力的角度来看,一个人即使有很高的学术和行***能力,但直接管理的事情也是有限的,不可能对全校所有专业和人员进行直接管理。
因此,为应对这一新的情况,各高校纷纷成立二级学院,逐步降低管理工作重心,实施学校、学院两级管理。二级学院自主权扩大后,压力也相应增大,管理工作任务更加繁重。高校实行学院制后,学院是承上启下的机构,对外向学校负责,对内管理下属的系、所、办、中心。因此,学院成为学校领导下的一级行***管理实体,“各个学院构成了大学内的一个个管理中心”[1]。二级学院的事务繁杂,涉及学院内部人员管理、专业申报、教学管理、学科建设与科研管理、物资管理和学生教育管理等,在以上诸多方面都会产生大量的信息,为了提高办学质量和办学效益必须加强信息收集、汇总、处理和传达等工作。
然而二级学院的人员编制相对较少,一般二级学院的机构包含综合办公室、教学办、团总支等实体机构,人员配置一般为综合办公室2人、教学办1~2人、团总支4~5人。这些人员处理的事情繁多,要针对学校各个部门的检查、统计信息、处理日常事务。因此,加强学院信息管理是非常紧迫和十分必要的,让信息及时反馈给二级学院领导和学校其他部门领导,使得办学的质量和水平才能不断提高。本文以重庆文理学院为例,通过广泛调研和处理,建立“三环式”信息管理模型,即信息的分类采集、信息的加工处理和信息的传输应用三个环节处理信息。
二、信息管理现状分析
通过对重庆文理学院二级学院的初步调研发现,二级学院在信息管理工作中普遍存在以下几方面的问题:(1)领导重视力度不够,教职工信息意识相对淡薄。二级学院领导大多数重视教学、学生管理、科研工作、师资队伍建设和其他管理工作,而对发展基础之一的信息档案的管理不够重视,不论在信息管理系统的设计、现代化信息管理条件的完善,还是在专兼职人员的配置和培训方面,都较少列入领导的议事日程。(2)信息管理规章制度不健全。信息管理是一项技术性、专业性很强的工作,应当有相应的技术规程来规范它。
高校二级学院的信息管理工作一般情况下起步较晚,缺乏系统的规划、管理制度和工作细则,导致信息档案的形成、收集、分类、整理以及归档程序处于比较混乱的局面。另外尽管有的学院有一些信息管理制度,但只大致规定了一些需要归档的材料内容,而没有关于归档的时间要求和奖罚措施,信息材料的形成对象和移交对象不够明确,这种归档制度,实际上是一纸空文,没有真正意义,引不起执行者的高度重视,从而造成信息的收集不全,材料质量不高的现象。(3)信息管理人员不稳定,缺乏专业队伍。目前多数二级学院的信息管理由教学秘书。
行***秘书或资料员兼任,他们大多数未接受过专业知识的培训,主要精力集中于日常事务,信息意识和管理水平不高,缺乏信息工作者必备的基本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在实践中必然会使归档信息材料的质量难以保证。(4)信息管理手段落后,数字信息化水平偏低。多数二级学院的信息管理现代化手段还处于起步阶段,计算机管理还局限在目录检索上,文件级目录及文件的重要内容未能录入计算机,致使信息利用耗时长、查准率与查全率较低,管理效率低下,不能适应检索、调取并有效利用档案信息的要求。(5)信息加工处理缓慢、传输应用不够及时。由于缺乏专业的信息处理队伍,使得获取信息、处理信息的速度过于缓慢,容易造成很多有用的信息没有被及时获取而错过二级学院的发展机遇。
三、构建“三环式”信息管理模型
随着现代工业技术的迅猛发展,对于工科院校的教学内容、教学管理都提出了很高的要求,为了适应现代高等教育的发展,必然要接触海量的信息。如何在海量的信息中获取有用的信息,是目前很多高校的二级学院面临的问题之一。为了更好地处理信息,信息的分类输入是信息管理的前提;信息加工处理是信息管理的关键;信息传输应用是信息管理的目标。要从根本上解决高校二级信息管理存在的问题,必须从信息的分类采集、信息的加工处理和信息的传输应用三个重要环节进行系统化的建设[2],构建“三环式”信息管理模型。
首先是信息的分类采集。信息生产者、信息、信息技术三个要素形成一个有机整体——信息资源,是构成任何一个信息系统的基本要素。但信息并不都是资源。在众多纷繁复杂的信息中,要准确及时提取有用信息,必须按照二级学院的实际需求,对所涉及的信息进行甄别,科学合理地进行分类。对高校二级学院来说,按其承担的重要事务可按三级目录形式获取信息:一级目录反映学院层面的信息,主要是院级顶层设计的内容,包括学院规划和管理工作、专业建设和教学工作、学科建设和科研工作及学生教育和管理工作等模块,其内容由学院办公室和学生管理办公室获得;二级目录反映系、室、所层面的信息,主要是工作过程的记录,包括一级模块内容的具体细节,由各单位负责人录入;三级目录反映教职工和学生个体层面的信息,主要是工作结果的记录,包括学院每个成员的工作量和工作结果,由师生个体自行录入。
其次是信息的加工处理。在信息分类的基础上,从软硬件建设着手,建立信息管理系统。一是制定信息管理框架,设立各类信息管理栏目,分解各栏目中的核心要素,确定各要素的主要内容;二是配置信息管理系统所需要的硬件设备,搭建一个既经济实惠又能高效快速处理信息的支撑平台;三是针对信息的容量和硬件系统的特性引进或开发快捷实用的应用软件,着力提高信息数字化处理的能力;四是对信息处理的师资队伍进行有效的培训,使其具备信息处理加工能力;五是在加工整理信息时,要注意信息的统一,也要做到计量单位相同,以免在信息使用时造成混乱现象;六是设置信息处理权限,一级目录信息由学院主要领导审核和修改,二级目录信息由学院分管领导审核和修改,三级目录信息由系、所、室负责人审核和修改,确保信息的真实性、准确性和权威性。
最后是信息的传输应用。信息收集和加工处理后,重要的工作就是通过适当的途径传输和应用。一是为学院的对外宣传提供必要的信息。通过加工处理后的相关办学成果类的信息及时上传到二级学院主页的相关栏目,展示学院的办学实力和办学特色,有利于招生宣传、师资的引进及对外开展校企合作;二是为学院教学管理工作提供反馈[3]。通过平时的积累和及时收集教学过程中反馈的信息,能为今后的教学特别是为教学改革提供大量翔实的资料,使教学研究和改革能够准确地反映实际情况,进行科学分析,从而促进教学水平的提高;三是为学院管理考核提供凭证。
通过调阅学院综合信息,可以为学校接受上级评估、学院接受学校考核、教师年度考核时提供原始的凭证。四是为师生提供服务[4]。教师通过调阅其基本信息、个人简历、职称晋升、教育背景、论著文章、科研项目、历年授课、获奖荣誉等在内的一系列信息,可以为在填写晋职晋级报表、申报项目和参与评奖等方面节省大量精力,学生在准备毕业就业、参***或出国留学时,通过查阅学生教育管理信息可以高效快捷获得自己的学业成绩和平时获奖等资料。
四、搭建“三环式”信息管理模式的管理措施
为了保证信息管理模型的正常运行,必须采取相应的信息管理措施。一是努力提高二级学院领导的重视程度,成立信息管理领导机构,加强师生的信息意识教育,建立信息管理领导责任制;二是建立健全信息管理制度,对信息收集、信息加工处理、信息传输和信息保存时限等作出明确的规定;三是提供必要的经费和技术支持,保障信息管理平台正常运行;四是建立一支相对稳定且业务能力较强的专、兼职工作队伍,以适应信息的高效录入并有效利用的要求。
五、结论
本文通过详细地分析高校二级学院信息管理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探索从信息的分类采集、信息的加工处理和信息的传输应用三个重要环节进行系统化的建设管理机制,从而构建“三环式”信息管理模型,提高二级学院信息管理的科学化、规范化和现代化水平。
信息管理篇3
管理会计信息化是财务信息化发展的必然趋势
财务是企业所有业务信息的集成点,企业经营中的每一个事项和交易,最终都会汇集到财务信息系统中。收集信息、加工信息、储存信息、披露信息,并为经营决策提供支持,是财务的一项重要工作。财务的信息化,最终是为企业管理决策支持服务的。因此,管理会计信息化不是一套***的财务信息系统,它是财务信息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管理会计信息化,实际上就是面向管理会计的财务信息化,是财务信息化发展的必然趋势。
一般,财务信息化的发展主要经历了三个阶段:会计核算软件阶段、财务集成软件阶段、财务业务集成阶段。
第一个阶段:会计核算软件阶段,财务管理信息系统的应用局限于个别的会计核算模块,例如工资核算、资金支付核算等数据处理量大、计算简单且重复次数多的经济业务。各个核算模块之间,例如总账、固定资产管理、工资核算系统之间,仍然联系较少,相对***。
第二个阶段:财务集成软件阶段,会计核算模块之间通过计算机数据库和网络技术实现了数据共享,财务信息系统由各个子系统组成(总账、工资核算、固定资产管理、材料核算系统等),并存在相对紧密的联系,同时在会计核算流程中增加了控制机制,利用“有借必有贷”、“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等理论,使得会计核算的准确性、及时性大大提高。
第三个阶段:财务业务集成阶段,财务信息系统开始逐渐嵌入业务处理过程,在业务发生时采集信息,不仅能自动进行事后的统计分析评价,而且能够进行事中控制,财务信息系统从***的系统转化为强调与业务系统的集成上,成为企业整体管理信息系统的有机组成部分。
在财务业务集成阶段,初步实现了业务过程集成和各个应用间的协同,将一个个***的应用系统集成起来形成一个协调的企业信息系统。财务系统的高度集成和融合,实现信息的自动化传递和转化,从而支持企业财务核算的自动化处理和信息存储,形成全新的财务管理体系。
从财务信息系统发展的阶段看,信息系统的早期阶段主要是解决财务会计(会计核算、会计报表)手工计算的准确性、及时性和效率提升;而到了财务业务集成阶段,财务信息系统主要为从业务中采集财务信息、并进行加工、转换和输出的过程,产生管理决策所需要的管理会计信息,满足会计的需求,支撑企业管理决策。
因此,当财务信息化发展到一定阶段之后,将会聚焦于如何将财务信息系统与企业的业务信息系统融会贯通,如何满足管理会计的需求,“以信息化手段为支撑”,更好地发挥会计管理功能,更好地为企业管理决策提供服务。
管理会计信息化的框架
管理会计信息化,是企业信息化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每一个企业,虽然其环境、规模、商业模式、管理方式都不一样,但是,从本质上来说,一个企业的所有活动最终都会抽象成为业务循环、管理循环和信息循环
管理会计在企业三大循环中发挥作用,需要信息系统的强有力支撑。管理会计信息化的框架设计与运用,需要与企业的战略目标、业务流程以及财务需要实现的管理会计职能紧密联系。管理会计信息化主要着眼于以下几个目标。
第一,与企业战略和目标紧密结合,充分支撑战略与目标的实现。
第二,支撑端到端的业务流程,支持业务财务一体化。
第三,支撑财务管理职能在信息系统中的实现。财务职能按专业化分工纵向可以分为财务运作、财务报告、税务管理、经营业绩管理等职能模块。这些职能都应当通过信息系统实现业务支撑和信息共享。
管理会计信息系统的规划和设计需要具有前瞻性、灵活性,并充分考虑企业的未来发展和变化。一般来说,管理会计信息系统框架的设计需要符合以下原则。
第一,全流程的系统支撑,提升管理效率。
第二,数据一点录入,信息全程共享。
第三,零散数据向主数据转型,实现数据治理。
第四,强化内部控制,降低管理风险。
按照“财务信息系统的整体框架需与企业的战略目标、业务流程以及财务职能紧密相关”的思路,企业财务信息系统形成了包括集团战略管理、企业预算与计划、业务流程运作管理和管理反馈绩效评估的管理循环。
财务共享是实现管理会计信息化的基础
财务共享作为一种新型的管理模式,可以解决大型企业集团财务组织重复建设和效率低下的问题,帮助企业实现从会计核算到管理决策支持的财务转型。在财务共享的基础上,财务信息化实现了对财务核算领域的全面支持,继而向管理会计领域继续发展,最终实现面向管理会计的财务信息化。财务共享是管理会计信息化的基础。
成本降低、人员减少、满意度上升,这些都是财务共享能够带来的@著效益,然而更值得我们关注的是,在这些表象数字之下,共享服务能够带给企业更深层次的作用是:为从会计核算到管理决策支持的财务转型提供数据基础、管理基础和组织基础。
第一,数据基础。共享服务通过标准化、流程化的处理流程和操作规范,保证了所有的基础数据从产生的源头起就遵循统一的逻辑规则,大大减少数据加工过程中的数据转换和数据假设,使报告和决策支持在数据层面得以裨益。
第二,管理基础。“相同的标准”贯穿共享服务的发展全过程,这里,相同的标准是指企业必须具有五个统一:统一的会计***策、统一的会计科目、统一的信息系统、统一的核算流程和统一的数据标准。
第三,组织基础。共享服务通过集中提供财务基础服务的方式,使以前大量陷入财务基础工作的人员得以释放,将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到业务支持和战略决策支持中,实现了财务核算类岗位和财务管理类岗位的分离,使财务转型变革落实到人。
统一的信息系统,是财务共享五个统一所要求的重要一环。在建立财务共享的过程中,需要对财务共享核心信息系统平台进行统一,主要包括电子报账系统、票据影像系统、会计核算系统、资金管理系统、银企互联系统、档案管理系统和合并报表系统。
在财务共享核心信息系统平台统一的基础上,系统支持将向两个方向予以延伸:一是不断向业务前端延伸,包括项目管理(销售合同)、采购合同管理、工程管理、供应链管理等,实现财务和业务的有机融合;二是向管理和经营决策支持延伸,覆盖管理会计的全部职能,为公司战略和经营决策提供支持。
在财务共享核心信息系统平台统一的基础上,最终实现财务信息系统对业务层(财务业务模块)、核算层(会计核算/资金模块)、管理层(管理控制模块)和决策层(决策支持模块)的全方位支持。其中,管理层和决策层作为管理会计信息系统,为绩效管理、成本管理、预算管理和经营决策支持提供强大的信息系统平台。
管理会计信息化的未来发展趋势
信息管理篇4
原文
引言
当今社会是一个信息社会,一个知识经济时代。自世界上第一台计算机ENINC(Electronicnumericalintegratorandcalculator)于1946年在美国问世到现在,计算机业飞速发展,技术淘汰指标高的惊人,价格下降以及软件应用的快速扩展引发了以信息处理计算机化为标志的“微机***”,随之而来的是以全球信息网络普及和全球信息共享为标志的“全球信息网络***”的蓬勃兴起。可见,世界已进入在计算机信息管理领域中激烈竞争的时代,计算机已经变得普通的不能再普通的工具,如同我们离不开的自行车、汽车一样。我们应该承认,谁掌握的知识多,信息量大,信息处理速度快,批量大,谁的效率就高,谁就能在各种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计算机的发明应用,被视为人类的第三次重大的科学技术***,是一次飞跃。过去的***最高成就就是“用机器制造机器”,是手的延长,而计算机的出现却能做到“用机器控制机器”,是脑的延伸。计算机是提高生产效率的主要工具及途径。在西方国家,计算机系统的发展有以下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1954--1964)电子数据处理阶段(EDP)。此阶段以单项数据处理为主,如财务管理、物资管理、工资管理等。
第二阶段(1964--1974)管理信息系统阶段(MIS)。在这期间,由于高速度的处理机、高速度大容量的存储器与器件有了突破性进展,使得计算机应用系统从单项应用的EDP发展到多功能、多层次、综合性的应用阶段,使得MIS日渐成熟,具有了控制、预测、辅助和决策的功能。
第三阶段(1974--1980)决策支持系统阶段(DSS)。在此阶段解决的主要是面向高层管理,大范围的决策问题以及非结构化信息的处理。
第四阶段(1980--)职能管理系统阶段(IMS)。这个阶段强调的是综合管理功能,多维服务模式,人机协调的、智能化的、集成化的计算机辅助管理功能等。
据统计,目前,美国在财务会计上占有90%的工作由计算机完成
......
目录
第一章系统语言简介
第二章系统分析
第三章系统详细设计
第四章预计成果
参考资料
1、陈禹,方美琪编著.《软件开发工具》,经济科学出版社.2002
2、鲁宇湘编著.《Delphi入门与提高》,清华大学出版社.2000
3、黄梯云编著.《管理信息系统导论》,机械工业出版社.2002
4、肖化昆,狄争等.经济技术开发区信息系统的设计方法与实现技术,《微型机与应用》2005年第三期
5、杨芙清等.软件复用及相关技术.,《计算机世界》.1999年第三期
6、微软公司.MicrosoftSQLServer2000使用TransactSQL进行数据库查询,计算机研究与发展,1999
7、DANBin,LIUFei,etal.ResearchonNetworkIntegratedManufacturingandtheSystem.SystemEngineeringandElectronics,2001,23
8、FrankKand.AContingencyBasedApproachtoReqcurementsElicitationandSystemsDevelopment.LondonSchoolofEconomics,J.SystemsSoft—ware,1998,40.
9、CHENGP,JINH,ZHOUXR,etal,DesignofHighPeroformanceRAIDinReal—timeSystem.ACMComputerArchitectureNews,1999,27
10、索风涛.物资管理信息系统建设过程的一点思考.
信息管理篇5
第一条为了规范征集、披露、使用企业或个人信用信息的行为,形成有效的守信激励与失信
惩戒机制,根据有关法律、法规,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凡在本省行***区域内征集、披露、使用企业或个人信用信息及开展相关活动,适用本
办法。
第三条本办法所称信用信息是指用于识别企业、个人身份,反映企业、个人经济状况、履约
能力、商业信誉等信用状况的数据和资料。
本办法所称征信机构包括公共征信机构和商业征信机构。公共征信机构是指依法设立的负责
建设信用信息数据库并提供信用信息查询的事业单位。商业征信机构是指依法设立的从事征集、
披露、使用信用信息和从事资信调查、信用评估、信用担保、信用保险、信用咨询、保理等业务
活动的企业法人。
第四条征集、披露、使用信用信息及开展相关服务活动,应当以信贷、纳税、合同履约、产
品质量的信用记录为重点,遵循***、客观、公平、公正、审慎的原则,保证信用信息真实、完
整;尊重个人隐私,保守商业秘密,保护国家安全和企业、个人的合法权益。
第五条省、设区的市、自治州人民***府确定的信用信息监督管理部门,负责对征信机构及其
信用信息服务活动实施监督管理,对征信行业协会进行指导。
第二章信用信息的征集
第六条征信机构征集的企业信用信息由基础信息、良好信用信息、提示信用信息和警示信用
信息构成。
第七条企业基础信息包括:
(一)注册登记的基本情况;
(二)组织机构代码;
(三)在金融机构开立基本账户的情况;
(四)基本的财务指标;
(五)取得的行***许可;
(六)资质情况;
(七)行***机关依法进行专项或者周期性检验的结果;
(八)行***机关依法登记的其他有关企业身份的情况。
第八条企业良好信用信息包括:
(一)被设区的市级以上行***机关、行业组织评定的守信企业记录;
(二)商标被认定为“中国驰名商标”或省级著名商标;
(三)通过国际质量标准认证或国家、省级行***机关、行业组织质量标准认证,或获得国家、
省质量管理奖;
(四)产品被列入国家免检范围、被评为“中国名牌产品”或省级名牌产品;
(五)获得税务部门纳税信用等级B级以上的记录;
(六)按期偿还债务、履行合同的情况;
(七)法定代表人或主要负责人受到县级以上行***机关、设区的市级以上行业组织表彰的记录;
(八)法律、法规、规章规定可以记入的其他良好信用信息。
第九条企业提示信用信息包括:
(一)受到较大数额罚款、没收违法所得、没收非法财务或责令停产停业等行***处罚的记录;
(二)拖欠债务、税款的记录;
(三)拖欠工资、社会保险费的记录;
(四)法律、法规、规章规定可以记入的其他提示信用信息。
第十条企业警示信用信息包括:
(一)未通过行***机关依法进行的专项或者定期检验的记录;
(二)因违法行为被行***机关撤销或者吊销许可证、营业执照的记录;
(三)因违反财经法律、法规、规章受到财***、审计机关处理并列入财***、审计公告的记录;
(四)3年内因同一类违法行为受到2次以上较大数额罚款、没收违法所得、没收非法财物或
责令停产停业等行***处罚的记录;
(五)因逃废债务被银行业协会联合制裁的记录,或依法被认定骗税或偷逃税费的情况;
(六)被依法认定违法开展关联交易或者违规担保的记录;
(七)拒不执行司法机关有关债务等生效判决、裁定或仲裁机构仲裁裁决的情况;
(八)被追究刑事责任的记录;
(九)法律、法规、规章规定可以记入的其他警示信用信息。
第十一条企业法定代表人或主要负责人、董事、主要股东或者其他高级管理人员的下列信息,
记入企业警示信用信息:
(一)正在被执行刑罚的;
(二)因犯罪被判处刑罚,执行期满未满5年的;
(三)担任因经营不善破产清算的企业法定代表人或主要负责人,并对该企业破产负有个人责
任,自该企业破产清算完结之日起未满3年的;
(四)担任因违法被吊销营业执照的企业法定代表人或主要负责人,并负有个人责任,自该企
业被吊销营业执照之日起未满3年的;
(五)被处以行业禁入处罚,禁入期限届满后未满3年的;
(六)法律、法规、规章规定的其他情形。
第十二条征信机构征集的个人信用信息包括下列内容:
(一)身份信息,包括姓名、公民身份号码、住址、就业状况、学历、职称、从业资格、婚姻
状况等;
(二)交易信息,包括个人与金融机构发生信贷关系形成的履约记录;个人与其他机构或个人
发生借贷关系形成的履约记录;个人与商业机构、公用事业单位发生赊购关系形成的履约记录;
(三)公共信息,包括各种受表彰的记录以及欠缴依法应缴税费的记录;
(四)特别信息,包括本办法第十一条所列信用信息以及其他有可能影响个人信用状况的刑事
处罚、行***处罚、行***处分或民事赔偿的记录;
(五)法律、法规、规章规定可以记入的其他个人信用信息。
第十三条下列个人信用信息不得征集(依法已经公开或个人主动提供的除外):
(一)、***治归属;
(二)身体形态、基因、血型、疾病和病史;
(三)储蓄存款、有价证券、纳税和社会保险费数额;
(四)法律、法规、规章规定应当保密的个人信息。
第十四条征信机构按照本办法规定征集信用信息,被征集的单位和个人应当配合,并提供便
利条件。
有关行***机关、公用事业单位、金融机构、行业组织应当在企业或个人的信用信息生成之后,
及时向公共征信机构提供。具体提供企业或个人信用信息的单位、目录和要求,由省人民***府另
行规定。
第十五条征信机构应当保存企业、个人信用信息被查询的记录。查询记录应当包括查询人、
查询时间以及累计查询次数等内容。
第十六条征信机构不得以欺诈、窃取、贿赂、利诱、胁迫、侵入计算机网络等非法手段征集
企业或个人信用信息。
第十七条信用信息提供人应当保证所提供信用信息的真实、完整。
信用信息的录入、更改、增加,应当以已具备法律效力的文书或其他有效证明文件为依据。
在征集之日已达到或超过本办法第二十四条和第二十七条规定披露期限的信用信息,征信机
构不得征集。
征信机构对所征集的信用信息的原始数据不得篡改。
第十八条公共征信机构发现本办法第十四条所列单位提供的信用信息不真实或不完整的,应
当在发现之日起2个工作日内告知原信用信息提供单位,被告知单位应当在收到通知之日起15
个工作日内核查纠错,并将结果反馈给公共征信机构。
第十九条信用信息提供人发现提供的信用信息变更或失效的,应当及时修改并在信用信息变
更或失效之日起7个工作日内向征信机构报送修改后的信用信息。
征信机构应当对其管理的信用信息及时进行更新和维护。
第二十条征信机构传输企业或个人信用信息,应当采取保密措施,并保证其所掌握的信用信
息的安全。
第三章信用信息的披露
第二十一条征信机构可以通过企业信用网、***务公开网和其他形式向社会公开披露下列企业
信用信息:
(一)企业名称、住所、法定代表人或主要负责人、组织机构代码、企业类型、经营范围、注
册资本(金)、成立时间等;
(二)企业报请审批、核准、登记、认证、年检的结果;
(三)企业良好信用信息;
(四)企业违法用工,拖欠工资、社会保险费的情况;
(五)对企业发生法律效力的民事、刑事、行***诉讼判决或裁定、仲裁裁决记录;
(六)对企业发生法律效力的被责令停产停业、吊销许可证或执照、处以较大数额罚款、没收
违法所得、没收非法财物等行***处罚的记录;
(七)依法被认定骗税或偷逃税费的情况。
征信机构实施前款行为时,应当按照统一标准、实行平等原则。
第二十二条征信机构可以向行***机关、司法机关披露本办法第二十一条以外的企业信用信
息。
征信机构实施前款行为,应当依据行***机关或司法机关出于依法履行职责的需要,并经所在
机关主要负责人批准。法律、法规、规章另有规定的从其规定。
行***机关或司法机关及其工作人员不得将获得的未向社会公开的企业信用信息披露或者提供
给其他单位和个人。
第二十三条征信机构向被征信企业以外的企业或个人披露本办法第二十一条以外的信用信
息,须经被征信企业的书面授权。
第二十四条企业提示信用信息的披露期限为3年。企业警示信用信息的披露期限为7年。法
律、法规、规章另有规定的从其规定。
企业提示信用信息、企业警示信用信息的披露期限,自该信用信息被首次披露之日起计算。
企业提示信用信息、企业警示信用信息属于可修复的,可以通过实质性整改措施进行修复,
经原提供单位审核认可后,征信机构可以缩短其披露期限,但披露期限最短不得少于1年。
第二十五条行***机关、司法机关依法履行职责,并出示经所在机关主要负责人签发的正式函
件,可以向征信机构查询下列个人信用信息:
(一)本办法第十二条第(一)项规定的身份信息;
(二)受表彰的记录;
(三)在信贷、保险、赊购等信用交易活动中形成的不良履约记录;
(四)因逃废债务被银行业协会联合制裁的记录;
(五)社会中介服务机构的执业人员因违反诚实信用原则而受惩戒的记录;
(六)本办法第十二条第
(四)项规定的特别信息。前款规定,法律、法规、规章另有规定的从其规定。
第二十六条除本办法第二十五条规定和下列情形外,征信机构不得向任何单位或个人披露个
人信用信息:
(一)具有向被征信个人提供信贷、赊销、租赁、保险、担保等意向或其他正当理由,并经被
征信个人书面授权;
(二)具有对被征信个人进行商账催收等业务意向,并提供具有法律效力的相关证明材料;
(三)被征信个人要求披露的信用信息;
(四)法律、法规、规章规定的其他情形。
第二十七条征信机构不得披露超过下列规定期限的个人信用信息,法律、法规、规章另有规
定的从其规定。
(一)本办法第二十五条第(三)、(四)、(五)项所列信用信息、行***处罚记录、行***处分记
录、民事赔偿记录自生成之日计算起已超过7年的;
(二)自刑罚执行完毕之日起计算已超过7年的犯罪记录。
前款所列信用信息,可以参照本办法第二十四条第三款的规定通过实质性整改进行修复,缩
短披露期限。
第二十八条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征信机构披露的企业或个人信用信息存在虚假行为的,可以
向信用信息监督管理部门举报,信用信息监督管理部门应及时调查处理。
任何单位或个人不得恶意举报。经查实恶意举报的,依法追究法律责任,并记入信用记录。
第四章信用信息的使用
第二十九条公共征信机构可以提供信用信息查询,不得从事其他的信用信息服务活动。
第三十条行***机关在日常监督管理、行***许可、资质等级评定、定期检验、表彰评优以及***
府采购、拨付财***性补贴资金等工作中,应当查阅公共征信机构记录的企业信用信息。
第三十一条行***机关对拥有良好信用信息记录的企业,可以实施下列激励措施:
(一)减少或免除日常监督检查;
(二)依照国家和省有关规定授予荣誉称号;
(三)***府采购时同等条件下优先;
(四)法律、法规、规章规定的其他激励措施。
第三十二条对有提示信用信息记录和警示信用信息记录的企业,行***机关应当采取下列行***
措施:
(一)作为日常监督检查或抽查的重点;
(二)撤销相关荣誉或者称号;
(三)有本办法第九条第(一)、(二)项,第十条第(二)项至第(九)项记录的企业,在1
至3年内禁止参加***府采购活动;
(四)法律、法规、规章规定的其他行***措施。
第三十三条行***机关、公用事业单位在与个人身份有关的公务活动或业务活动中,应当查询
公共征信机构的数据库,核实当事人身份信息。
第三十四条金融机构受理企业、个人贷款申请或提供其他金融服务时,应当按照约定的服务
方式利用征信机构提供的信用信息及其服务产品。
第三十五条企业、个人和其他组织在开展信用交易或其他活动时,可以使用征信机构提供的
信用信息及其服务产品,判断当事人的信用状况。
第三十六条商业征信机构接受委托人的委托提供信用信息服务时,应当查询公共征信机构的
数据库,核实委托人的身份信息。
第三十七条行***机关、司法机关查询公共征信机构记录的企业、个人的信用信息,公共征信
机构实行无偿服务。
商业征信机构使用公共征信机构记录的未向社会公开的企业、个人信用信息,公共征信机构
实行有偿服务。
被征信企业、个人每年可以从公共征信机构免费查询一次自身的信用信息记录。
第三十八条公共征信机构提供有偿服务和商业征信机构提供信用评估、信用担保等服务的收
费标准,由省价格行***管理部门批准。
商业征信机构开展不属于***府管价范围有偿服务的收费,实行市场调节价。
第五章异议信息处理
第三十九条被征信企业或个人认为其信用信息中存在错误的信息时,可以向征信机构提出异
议信息处理的书面申请,并提交相应证据。
第四十条征信机构应当在接到异议信息处理申请的2个工作日内进行核查。经核查,异议信
息属信用信息系统信息处理过程中造成的,应当立即更正;属信用信息提供人引起的,应当立即
通知信用信息提供人核查并作出解答。信用信息提供人应当在接到核查通知的10个工作日内作出
答复。
第四十一条征信机构应当根据信用信息提供人的答复,在5个工作日内按下列情况作出处
理:
(一)异议信息经核实确有错误的,应当及时予以更正,并在原披露的范围内予以公告;
(二)异议信息经核实无误的,应及时通知被征信的企业或个人。被征信企业或个人仍持有异
议的,可以在信用信息披露和使用时标明被征信企业或个人的异议及理由;
(三)异议信息无法核实真实性,无法按照被征信企业和个人提交的资料进行修改的,允许被
征信企业或个人在其信用记录中对相关内容增加附注声明。
征信机构应当对处于异议处理期的信用信息予以标注。
第六章监督管理
第四十二条征信机构应当将下列事项报信用信息监督管理部门备案:
(一)信用信息征集、加工、提供的操作规程;
(二)信用信息系统安全运行的规章制度;
(三)省信用信息监督管理部门认为需要备案的其他事项。
第四十三条征信机构应当于每年第一季度向信用信息监督管理部门报告上一年度的下列情
况:
(一)信用信息系统运行和相关规章制度执行情况;
(二)信用信息查询和信用信息服务产品的提供情况;
(三)异议信息处理情况。
第四十四条征信机构发生信用信息系统重大运行故障、信用信息严重泄露等情况的,应当及
时作出处理并向信用信息监督管理部门报告。
第四十五条信用信息监督管理部门应当对征信机构的下列情况进行日常监督检查:
(一)执行信用信息征集、披露、使用法律、法规和规章的情况;
(二)信用信息安全保密、数据维护等内部规章制度的制定和执行情况;
(三)对被征信企业或个人异议信息处理申请的处理和答复情况。
征信机构应当接受信用信息监督管理部门依法进行的日常监督检查,提供有关资料,如实反
映情况,不得拒绝、隐瞒。
第四十六条征信机构应当公开下列事项,接受社会监督:
(一)信用信息的征集规范和披露期限;
(二)信用信息服务的方式;
(三)信用信息服务的收费标准;
(四)异议信息处理程序;
(五)信用信息监督管理部门认为其他需要公开的事项。
第四十七条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征信机构的征信活动侵犯其合法权益,或者存在其他违法行
为的,可以向信用信息监督管理部门投诉和举报。
信用信息监督管理部门应当于受理之日起30日内作出处理或答复。
第四十八条征信机构可以依法组建行业协会,实行行业自律。
第七章法律责任
第四十九条征信机构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由信用信息监督管理部门责令在30日内改正,逾
期不改的,处3000元以下罚款:
(一)未按本办法的规定进行报告或备案的;
(二)未按本办法规定处理异议信息的;
(三)未制定信用信息安全保密和数据库维护更新内部制度的;
(四)因数据库管理不善,造成数据被越权访问或滥用的。
第五十条征信机构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由信用信息监督管理部门责令限期改正,逾期不改的,
处以5000元以上3万元以下罚款;造成损害的,依法承担民事责任;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
责任。
(一)征集本办法禁止征集的信用信息的;
(二)以欺诈、窃取、贿赂、利诱、胁迫、侵入计算机网络等非法手段征集信用信息的;
(三)违反本办法披露和使用信用信息的;
(四)歪曲、篡改信用信息,侵害被征信企业或个人合法权益的;
(五)与企业、个人恶意串通,为其制作虚假信用信息记录的。
第五十一条信用信息提供人、被征信企业或个人因故意或重大过失向征信机构提供虚假或伪
造的信用信息;或信用信息使用人违法使用企业或个人信用信息,侵犯企业合法权益或个人隐私,
给当事人造成损失的,依法承担民事责任;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本办法第十四条所列单位拒绝或者拖延提交信用信息,违法记录、披露信用信息,不按本办
法规定使用信用信息的,由其主管部门或者监察机关责令改正;逾期不改的,视情节轻重,对有
关单位主要负责人和直接责任人给予处罚或处分。
第五十二条信用信息监督管理部门、信用信息提供单位、征信机构的工作人员,泄露在行使
职权过程中知悉的信用信息,由有关主管部门依法给予处罚或处分;给当事人造成损害的,依法
承担民事责任;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八章附则
第五十三条本办法实施前已经设立的征信机构,应当在本办法生效之日起6个月内,按照本
办法的有关规定备案。
第五十四条征集、披露和使用行***机关、其他组织、个体工商户的信用信息,参照本办法相
信息管理篇6
1、项目管理信息化的重要性
1.1项目管理遇到的问题
在实际工作中我们往往发现,有的项目已经施工一段时间了,但***纸还没有完成,为了避免造成项目延期,于是在没有预算的情况下材料和人工就已经到位并进行施工,个别项目甚至在工期进行到了将近一半都无法得到完整的***纸。长此以往,会对以后的项目进行造成无法估量的损失。为此我们制定了许多的制度和管理方法来控制项目成本,但是这些刚性的规章制度在实施过程中执行不力。既然依靠员工自身无法推行,所以就需要一套成熟的系统的信息化工具来执行,通过电脑来规范这些过程,目的是使项目的整个过程更加透明、规范、科学,从而达到有效控制项目成本的目的。
1.2成本控制是项目管理信息化重点
在项目管理中成本控制是最大的问题也是公司和项目部所最重视的,其中材料成本在整个项目成本中占的比重约为80%,能否对材料进行有效的管理可以说是项目资金运作的关键。还有,例如:施工任务书的编制,很多项目不按照要求进行人工结算,而将“领料”作为结算人工的方式,然后再根据“结算”的结果重新制作施工任务书。这种“以领代耗”的方式一直是项目管理中一个长期存在的弊病。由此造成的结果是管理流程严重颠倒,原本管理思想中的“事先控制”俨然变成了“事后汇总”。
项目管理软件开发的重点就在于控制成本,主要有以下几点:
①控制工程直接成本:材料成本、人工费、机械费。
②加强质量管理,控制质量成本。质量成本是指项目为保证和提高产品质量而支出的一切费用,降低这一部分的费用同样可以大大提高成本控制能力。
③组织连续、均衡有节奏地施工,合理使用资源,缩短工期、降低成本。
④加强项目资料的及时整理,不但可以降低工程竣工期的资料处理时间,而且可以在遇到纠纷时及时索赔,从而降低成本。
1.3提高员工管理能力,规范施工体系
在许多项目中,项目经理会发现项目部的员工工作自觉性不够,其实这也是有许多方面原因造成的。其中就包括项目部成员对于项目进行情况不了解,导致了项目工作人员不知道近期要做什么,这样就加重了项目经理的工作量,同时让业主觉得施工情况比较混乱。推行项目管理信息化,就是为了通过软件规范项目管理的各个分部分项,明确告诉项目实施人员应该做什么和必须做什么。整个信息化的目的就是让公司项目管理理念形成一种统一的模式,而管理方法又可以多样化,也可以说是公司在施工过程中的企业文化。当公司在完成信息化项目管理后,在工作中员工可以通过相应的辅助手段清楚地明确当前的工作内容和工作目标。而当项目部所有的人都明确了工作后,项目经理也可以有更多的时间处理其他事务,这样同样可以减少生产成本、提高效益,并且树立公司规范管理的形象。
2、项目管理系统软件
2.1项目管理软件设计开发理念
项目管理是一个复杂的多方位的行为活动,项目管理是由一条主线流程和多条支线流程所组成的。一个项目的运作除了材料、人员的管理,还有大量的计划进度以及资料、表单。这些工作虽然不需要太多的技术,却也同样地繁琐和重要。对这些工作,我们设置了相应的工作模块,提供了详实的数据资料和各类表单。将原来的大量文字材料和表格整合为一个个简单明了的模块。
从开发的目的以及项目管理的概念来看,我们开发项目管理系统的重点是创造一个能有效控制项目成本,规范人员行为的管理软件。我们的解决方案是以预算为管理基础,先确定项目管理人员权限与工作,明确每个项目人员的工作责任和权限,然后由各个施工员完成自己的分部预算构成主预算,以主预算为项目开始以及系统运行的基础,通过系统限定强制预算(软件设定每个项目在进行初始必须有预算,否则无法进行)的必要性,有效保障项目的成本不会超出预算。虽然在发生预算需要变化的情况下,可以通过各种签证单来修正,但是严格的条件限定和数据交换也可以清楚地记载每一笔发生的成本变动,并通过名为“成本管理”的模块迅速查询分析。即使是碰到上面提到的缺乏***纸的情况也可以清楚地管理材料和人工的成本,项目的每一分钱都记得明明白白。
在主预算完成后,预算之后的每一笔进料领料都直接与主预算进行数据交换,材料的每次入库和使用都有明确的记录和附加信息,任何时候项目的材料和人工成本都一目了然。严格限定了领料工作和预算以及领料计划之间的关系,让预算外的领料不能通过,从管理的角度堵住了超支领料的漏洞,有效防止由于管理粗放而造成的浪费。
当然,项目实施过程中会有许多不确定因素而造成计划不断变更。从综合试点项目组的要求以及我们现场了解到的情况,我们设计了施工任务更改单这样一个组件。在明确项目管理人员的权责后,可以对预算的内容和使用量进行更改,确保现场情况变动后的领料或人工调用能够顺利完成并将此件发生的信息记录下来。虽然这只是一个简单的小部件,但却使整个系统以预算为基础的设计思想变得更为灵活而非死板。
由于项目管理系统使用了人员权限与身份认证统一的登录方式,规范了人员的工作,明确了每个人的工作职责。我们将完整的项目管理过程分解为若干的部分并对应相应的模块,通过管理员的分配为这些工作模块设置确定的工作负责人。
2.2软件的结构和流程
上安项目管理系统是一个基于C/S结构的软件项目管理系统。它以一个单独的项目为运作单位,只要有一台能担当主机的计算机就可以开展工作,客户机的数量不限,人员可以在任何一台计算机上使用系统。
在完成了系统安装后,我们需要进行项目人员与权限的配置。这个步骤可以确定项目的成员和他们的工作以及查阅、审批各种表格、文件的权限。采用两层权限分配,即一层对项目的管理人员(一般可认为是项目经理)赋予其对整个项目的管理内容;二层由该项目管理人员对项目实际中的3大员等各类人员进行更细致的工作分配。这种分配非常灵活,完全可以按照项目的实际情况进行。
项目管理系统分为:成本管理、合同管理、劳动力管理、计划管理、物资管理、工程资料管理、施工预算、进度计划、安全管理、质量管理以及统计分析10个主要功能部分。其中合同管理、劳动力管理、计划管理、物资管理、施工预算为整个系统的主线流程的组成部分。辅以成本管理、工程资料管理、进度管理、安全管理、质量管理五大辅助工具模块。
2.2.1系统主要管理流程
①基础信息与数据的录入:这部分工作是所有后续工作的前提,由管理员建立项目人员并分配相应的权限,然后在“合同管理”部分确定项目中的承包、分包关系。这样我们就可以在系统中确立一个项目的基本结构和工作情况。
接着通过“施工预算”生成或导入一份施工总预算,在“计划管理”中通过生成单位工程登记表、分部分项登记表确定该项目的工作并将分包合同与分部分项建立关联。至此我们会发现,一个项目开工前的准备工作已经完全在系统中就绪了。
②供应商管理:在完成了基本信息和预算录入后,我们应该确定项目中的供应商和分包商。首先,供应商的管理步骤如下:
根据公司每年提供的合格供应商名册的EXCEL文件略加修改使之符合需要的格式;
在“基础信息维护”导入这些供应商。在检查补充数据确保其无误后便可录入合格供应商录入表,并供项目挑选合作;
项目中临时需要合作的一次性供应商则可通过填写“一次性合格供方报审表”,审批后同样录入合格供应商录入表。
③分包商管理:根据公司每年的合格分包商名册整理出符合格式要求的EXCEL表格;
在“基础信息维护”中导入分包商数据并检查补充确保无误后便可录入“劳动力管理”中的“合格分包商录入表”并供项目选择合作;
在项目中临时需要合作的一次性分包商在填写“一次性分包申请表”经审批后也可以录入为合格分包商录入表。
④材料的要料和采购:在项目正式开始后,我们可以通过项目管理系统来管理和控制材料。
首先在各分部分项的月要料计划表中选择要完成的分部分项,结合先前的预算数据,分别生成各分部分项的月要料计划。然后根据其中所包含的甲供/乙供信息,分别生成甲供/乙供月要料计划汇总表并根据此表生成计划进行采购。
这样,我们就可以通过系统对采购计划的合理性和必要性判断并控制采购,避免了预算不清造成的根据当时需求进行采购,导致最后账目不清,重新“补做预算”的情况。流程如***4:
⑤材料的现场管理:材料管理是项目成本管理中最重要的部分,而材料管理最重要的部分无疑就是现场的领料管理。在系统中,我们将各分部分项的预算导入,由于预算中的材料编号和名称经常不按标准格式填写,直接生成材料数据可能出现各种问题,导致系统管理混乱,故我们需要先对这些材料进行分类。
在“基础信息维护”中的“物资基础信息”界面,我们可以看到先前导入的预算中的材料和一个国家标准的材料类别,只需将各种预算中的材料进行拖放就可以对其进行归类。我们的调查发现,施工员往往在一个项目中接触到的材料类别并不很多,而且经常重复。但每次填写却都需要在庞大的材料库中查找某一种材料。为此我们为材料设计了“助记码”,在归类的过程中我们可以通过“助记码”来指定一种材料,在后面的操作中只要输入简单的助记码就可以立刻指定相应材料,对材料的管理提供了很大的帮助,增加了系统的易用性。至此,完成了材料维护的工作。(注:材料归类完成后,物资管理中的库存材料金额收发存表便可自动正确生成。)而今后现场材料的出入库都需要通过填写入库单(甲/乙供)、领料单(计价/未计价)、退料单等会自动进行数据统计的系统表单才能进行,严格地把握了现场材料的使用。
从项目现场掌握的情况来看,大部分项目在材料领用方面的管理都有很多不足之处。多数是由于预算不明确,领料往往缺乏控制,为了保持工程进度,只要来领就给料,在项目竣工时往往会发现支出很多不必要的材料费用,领料计划成为了一张过后再补的统计证明。而项目施工员本身也经常因为工作忙碌或其他各种原因搁置这一工作,甚至有的材料是施工班组做好领料单交给施工员签字。从管理的角度来说这显然是存在问题的,首先施工员在领料的同时不可能清楚地记得各次累计的领料量,只有在登帐的时候才能发现,所以,施工员每次在使用的时候也不会特别注意节约材料,反正每次领料都没有问题,就无所谓什么领料计划和合理使用材料了。同时由于材料员在项目中不可能时时做出准确的材料出入库的汇总帐目,项目经理也比较难以在发生问题后解决。
使用项目管理系统的主要目的之一就是规范化收发料,在每次收料和发料的同时都记录数据并实时汇总,在使用材料的范围,也作出了以下严格的控制。
首先,必须是材料预算中有的,如果没有可以通过“基础信息维护”部分建立相应的材料类别关系对材料分类。然后根据甲乙双方供料的不同分配到甲供材料入库验收和乙供材料验收入库。
其次,在实际使用中,甲乙分别填写各自的领料单领料,而在这一操作的同时,库存材料的数量也会相应地变化。由于这一切都是在系统中完成的,而且数据间有着绝对的对应关系,任何超出预算的领料除非专门的审核否则不能进行,这就对领料数量的上限有了约束。加上月需求计划的限制,从而相对严格地控制了施工用料的精确数量。
再次,对于项目部材料管理人员权限主要是由项目部的材料员负责,施工员可以根据工程要求开领料单至材料员处领料,在系统中所有的权限都是由项目系统管理员分配的,一般情况下,在整个材料处理过程中,系统记录下每次领料数量和使用量,只要项目经理浏览一下汇总数据,就可以知道是工程的哪个分部分项出了问题并迅速解决,同时材料员也可以在材料存量,使用数等方面更加直观地了解情况,遇到各种问题可以很容易地找到问题原因,提醒项目经理。对于施工员,就要求他们在工作中,事先都要有周密的安排,不能没有计划地工作,提升工作质量,不然同样的工作有的需要的材料不同,就可以在工作中找出需要提高的地方,这对于施工员的成长至关重要。项目管理系统就是要不断帮助施工员解决问题,是一个发现问题、寻找原因、修正错误的循环往复的过程。
⑥施工任务书:施工任务书是项目管理中重要的组成部分,是对施工计划和完成情况的主要记录资料。在生成施工任务书前,我们必须有完成的分包合同基本信息、工程项目分包申请表、班组信息登记表。与通过手工填写施工任务书不同,施工员只须选择相应的分部分项、班组信息、单位工程等。通过交换数据项目管理系统由预算和计划自动生成施工任务书。这样就避免了因数据不清或遗漏疏忽造成的错误,也防止了施工完成后再补填施工任务书的情况出现。
施工任务书生成后可以保存及打印以备所需,在实际施工完成后,再次打开相关的施工任务书,将实际施工量填入并提交,其中的数据就会自动地与预算和材料库存等内容进行数据交换,清楚地记载下施工工程进行的实际情况。
2.2.2系统支线管理流程
以上几个部分是项目管理系统中的主要管理流程,这个流程中交错使用到了系统中的合同管理、劳动力管理、计划管理、物资管理、工程资料管理、施工预算6个主要部分。它们是项目管理中使用最多最重要的部分,其相互之间存在着紧密的数据关系,是成本控制的关键。其他的部分功能如下:
成本管理:在成本管理中通过录入个别基本信息后结合项目实际发生成本的各种数据表单可以清楚直观地描述项目成本的管理情况。
工程资料管理:提供了各类工程中所需要用到的表单、文件、资料格式等,方便生成这些文件和资料。
安全管理:记录了详实的安全管理资料和实例,为项目安全工作提供了参考和依据。
质量管理:提供了大量的项目质量方面文件的表单、资料,内容丰富,为项目质量资料的生成提供了极大的方便。
进度管理:该部分的功能与MSPROJECT软件类似。这些项目常用的软件工具为从事相关工作的人员提供了极大的便利。
2.3项目信息化试点情况
信息管理篇7
关键词ASP会计信息生成审计
引言:随着计算机网络的不断发展,ASP会计信息生成模式将逐步取代传统的会计模式,从ASP的工作原理和ASP会计信息生成模式的特点,我们可以清楚的发现此种模式在提高审计质量、控制并降低审计风险方面有着重要的作用,并对审计的对象、范围、方法、目的等都将产生巨大影响。所以加强对ASP会计信息生成模式的特点及方法的研究,对我们更好的理解新形式下的会计规则,更好的提升监督审计的质量都有着十分现实的意义。
一、Internet对会计理论的影响
在网络时代,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用电子商务的交易方式代替原有的传统交易模式。会计主体的外延扩大了,没有经营场所、没有物理实体的虚拟企业(VirtualCorporation)也越来越多,这种企业结构松散,一个项目完成后即告解体,下次有需要时再重新组合。因此,网络会计模式下“相关利益联合体”将比传统“会计主体”概念更适合各个需要核算的经济主体。
现代的“相关利益结合体”面临着更为激烈的市场竞争,随时都有破产清算的可能,虚拟企业更是可能在很短的时间内就宣告解体,传统的持续经营假设面临一定的挑战。
持续经营假设的改变必然影响到会计分期。随着高科技通讯技术及其计算机网络的采用,虚拟企业的交易可在极短的时间内完成并立即解散,所以对一个极短定额交易时间再划分时间段已无必要。我们应该将会计期间和交易期间进行统一,可以在一次交易完成后就立即编制报表,只要达到会计信息的真实、有用即可。
Internet对传统会计理论的影响给会计理论带来了新的发展,同时也必然会带来会计实务的变化。跨地域的实时的会计信息处理将成为网络时代会计信息生产的最基本要求,相应的出现了一种新型的会计信息生成模式——网络应用服务提供商(ASP)会计信息生成模式。这种模式对审计理论和审计实务必将产生重大的影响。
二、ASP及ASP会计信息生成模式
1.ASP简介
ASP(ApplicationServiceProvider)是一种新型的网络服务方式,是通过互联网络上配置、租赁和管理商业应用服务解决方案,为企业和个人用户提供应用系统服务的公司,其实质是集中式的资源共享。基本特征是由专业的网络应用服务机构为用户的业务过程和信息管理提供集中服务。通俗地讲,ASP是一种业务租赁模式,即企业用户无需建立自己的管理信息系统,直接租用ASP的计算机系统进行业务管理。这种方式可以为企业节约大量投入管理信息系统的资金。
从广义上讲,ASP是服务外包概念的延伸。随着市场竞争的日趋激烈,企业在提高自己核心价值增值能力的同时,还将增值较少的非核心业务尽可能地外包出去。其具体的运作是:ASP集中专业人才,运用专业技术,构建应用系统平台,租给不同的经济组织使用。各经济组织将自己计算机通过Internet接入到ASP的平台上,通过租用ASP的平台和应用软件建立自己的信息系统。
2.ASP会计信息生成模式
ASP会计信息生成模式是通过互联网的专营网站为企业提供专业的财务服务,企业无需购买网络财务软件,通过互联网获得专业化的会计和理财服务。ASP与传统的电算化核算软件相比,虽然都是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在会计领域的应用,但ASP是软件厂家在自己的服务器上运行应用程序,经过互联网提供给企业使用,企业通过租用ASP的计算机系统完成自己的业务管理,而不是像传统方式那样购置软硬件设备建立自己的计算机系统。
在这种模式下,证券监管机构规定公司所应披露的会计信息的标准、披露的时间、范围、格式等具体要求,会计准则制定机构制定的基本会计准则和具体会计制度,以及在此基础上的会计处理方法给出具体的说明,作为ASP处理会计信息的标准;ASP与企业签订会计服务合约,合约的内容可以包括:ASP替代企业执行会计信息的生产职能,企业向ASP支付相应的费用,ASP保证按要求提供的会计信息和保守有关的商业秘密;企业提供会计原始数据;ASP代替企业的会计职能,随时处理企业提供的原始会计数据,把结果返回给企业,并且根据企业和ASP之间的合约,ASP要向企业的管理当局提供具有参考价值的财务分析;ASP加工处理完成的符合会计准则的财务报告经过会计师事务所的审计;审计后的财务报告提交给企业,给其他会计信息使用者。
三、ASP会计信息生成模式在审计中的作用
针对日益泛滥的造假账现象,人们的对策是要真正建立起一种维护会计师***性和执业操守的有效的法律机制,它可以有效地进行约束和监督。但是,无论怎样严格的法律约束,只要有利益驱动,必然就会有人铤而走险。所以除建立有效的法律机制之外,还应该采取一种更为有效、更为持久地解决问题的措施,而利用网络信息新技术,从技术上加以保障也是很重要的。如何通过立法、行***和技术等手段在会计信息生产这一环节上使用新技术,尽可能限制和约束虚假会计信息的产生,从源头上堵住虚假的产生不失为一个研究方向,ASP会计信息生成模式就是目前阶段比较可行的一种方法。
ASP模式在提高审计质量、控制并降低审计风险方面有着重大的作用。
1.在获取真正的原始凭证、原始数据方面比传统审计模式有了较大的飞跃
现在社会审计都有着不可克服的局限性,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目前国内仍有大量的企业采用手工记账的方法,针对这种企业,通常采用的是国内非常普遍的传统手工审计,因此许多审计人员可以凭借丰富的经验对原始凭证进行鉴别,但是一些伪造逼真的原始凭证骗过审计人员的案例也时有发生。
(2)采用了会计电算化软件进行会计核算的企业,它们的账、证、标都已实现了无纸化、电子化。而国内大量的审计事务所却仍然停留在手工审计阶段,科技含量不高,大多数只能采用绕过计算机审计的方法,那么,面对大量打印输出的记账凭证,如何确定其真实性、合法性?即使有些大型的事务所可以在被审单位的机器上进行一定的检查,但是,记账凭证是由企业会计人员输入的,之后的一切会计处理都是在这个基础上进行的,如果输入的凭证本身就是虚假的,那么再怎么查也是枉然。
(3)—些大型的审计事务所开始运用审计软件进行审计,但这些软件的通用数据接口所导入的数据也是来自于企业会计软件生成的数据库,虽然强调导入的是期初余额和发生额,而审计软件会严格按照相关法律、制度进行再记账从而进行对比查错,但是,如果导入的发生额本身就是错误的,那么如何能查出问题呢?
如果运用ASP方式进行会计信息生产,这些问题就有可能被解决。
ASP中心是经过授权的信息管理机构,大量的用户数据集中在此处理,使它们拥有严格管理、商效庞大的数据库,经过市场竞争后,信誉好的、质量高的ASP中心更得到用户的青睐,这样,将所有的ASP数据库连接起来就成为可能了。连接以后,不同的ASP要访问别人的数据库必须经过一定的权限检查,审计人员审计时只要在包含了几乎所有企业数据的超大型数据库中进行检查,就可以轻轻松松查出企业的业务数据是否真实,从而可以再对这些数据的合法性进行检查。
如果全社会都通过ASP生产会计信息,企业会计信息的虚假问题自然就解决了。因为企业与ASP服务中心签订的只是数据处理权的授权合同,而真正的数据并不是由企业打包后传递给ASP的,在网络条件下我们完全可以从业务发生端,如在电子商务网站中电子交易成交的那一刹那,自动将数据传递给ASP数据处理中心,若这笔业务未成交,也可以从取消业务的发生端再次将数据传递给ASP数据处理中心,这样就可以保证数据是真实的。审计人员审计时,着重要检查的是相关企业有无串通起来假造业务的嫌疑,即要注重数据的合法性。总之,从审计角度看,ASP在保证原始数据真实性方面有了一个很大的飞跃,可以改变以往会计信息在企业内部生产、被企业内部操纵和粉饰报表的行为。
2.简化了监督审计的难度,提升监督审计的质量
在会计数据的真实性问题得到有效解决后,会计处理方法的合法性也可以得到有效控制。企业为了生存,合法经营是前提所在,网络应用服务商们绝大部分按照有关法律、制度、准则的规定进行会计处理,这有效地保证了会计处理方法的正确性、合法性。然而不排除有些ASP恶性竞争,与企业串通舞弊情形的发生。但是,对有限几家ASP进行强有力的监督显然要比监督审计世界上大大小小、不计其数的企业有效、方便得多。一旦出现上述情况,对恶性竞争的ASP查处、取缔也比较快速有效,也就是说监督好了一家网络应用服务商,就等于监督好了成百上千的企业。
3.数据被非法篡改的可能性大大降低
首先企业自身无法擅自改动数据,它没有这个权力,也没有这个途径;其次,ASP为了信誉、为了生存,同时还受到***府、企业等各方监督,也不会随意地非法改动数据;再次,ASP中心是经过授权的专门的信息管理机构,它的安全性自然要高于分散的单个企业用户,受黑客攻击的可能性大大降低。所以,实施ASP模式,数据、网络的安全性较一般情况高得多。
四、ASP会计信息生成模式对审计的影响
1.对审计对象和范围的影响
ASP会计信息生成模式改变了原有的账务处理模式,注册会计师在审计时只能接触到一些原始收据和经ASP系统处理之后得出的凭证、账簿和报表,无法接触ASP服务商所提供的电算化系统软件,因此有些电子审计方法和技术无法使用,在这种情况下,注册会计师审计师无法对系统做出合理的判断。ASP会计信息生成系统利用信息技术作为会计信息的生成和传输手段,使会计信息的适时化和动态化成为可能,这也对审计信息的质量、范围和时效提出更进一步的要求。
2.对审计目标的影响
传统的审计以纸介质为信息载体,对被审计单位的经济效益进行评价,对审计对象的真实性、合法性、公允性、会计处理的一贯性和效益性进行监督鉴证和评价,其目的是为审计委托人服务。在网络化的财务报告环境下,信息资源具有共享性和经济活动具有开放性,网络审计的目标将主要通过“无纸化”的实现,向更深、更广的领域扩展,审计活动面向网络,对大量的非财务信息进行鉴证和评价,对网络技术本身的合规性与有效性审计等也将成为审计目标。ASP会计信息生成模式促成了会计信息供给中市场竞争机制的形成,这将使会计信息更加面向用户,导致形成会计服务市场的大众化局面,从而使面向用户成为审计理所当然的服务目标。
3.对审计方法的影响
ASP会计信息生成模式将改变传统的审计方法。书面凭证逐渐消失,审计线索变得模糊,传统的获取证据的方法有的将不再适用,需要采用新的系统测试的审计方法。财务信息披露的连续性,要求注册会计师提供连续性的审计服务,审计人员的职业判断将变得更加重要。审计将由传统的查错防弊向职业认证转变。目前较为可行的是网络认证、系统认证,注册会计师利用其公信力对电子商店及交易系统进行认证。此外,网络的安全性也将成为审计中符合性测试的重要内容。
4.对审计风险的影响
会计信息供给市场机制的形成,造就了会计信息使用者的“买方市场”。他们有更苛刻的信息质量要求,无疑将审计置于难以满足公众期望值的风险之中。网络的开放性导致审计面临一个多变的外部环境,审计线索日渐模糊,审计方法更加灵活多样,现代信息技术下的内部控制制度更加复杂化,控制风险和检查风险的水平呈上升趋势,传统的风险控制理论面临新的挑战。这些也是审计面对的风险挑战。
5.对审计准则的影响
审计对象和范围的拓展,要求对原有的审计准则进行更新和补充,如网络审计的事前审计准则、系统安全可靠评价标准、系统内部控制准则等,从而建立起新的审计准则体系。审计准则应结合ASP会计信息生成模式中的信息处理流程,与证券监督管理机构和会计准则制定机构的相关规则相配套,对ASP的服务提出相应的要求和约束。
6.对审计报告的影响
传统的审计报告将面临挑战,需要对传统标准化的审计报告格式进行革新。应针对信息使用者的不同需求,发表有差别的审计报告,使审计报告也能面向用户,提供高质量的相关的审计信息。从报告的时间上看,由年度审计报告逐步转为实时审计报告。
主要参考文献:
姜灵敏.网络财务的安全问题与对策财经理论与实践2001,05
欧阳电平,梅惠娟.电算化会计与审计原理.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0
蔡立新.会计软件应用.北京: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5
信息管理篇8
第一条为规范企业信用信息管理,增强企业信用意识,推动社会信用体系建设,根据有关法律、法规规定,结合本市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本办法所称企业信用信息,是指行***机关和依法具有管理公共事务职能的组织在履行职责过程中产生的与企业信用状况有关的记录,以及市社会信用服务机构依法征集的反映企业信用状况的记录。
第三条本办法适用于经市、县(市、区)工商行***管理部门注册登记的企业和个体工商户信用信息(以下简称企业信用信息)的征集、整理、公开和使用。本市市级行***机关和依法具有管理公共事务职能的组织掌握的省级及省级以上工商行***管理部门注册登记企业的信用信息的征集、整理、公开和使用,按照本办法实行。
第四条企业信用信息的管理应当遵循客观、公正和公平的原则,确保信用信息的及时性、准确性、合法性和完整性,不得侵犯企业的商业秘密。
第五条市人民***府设立的社会信用服务机构负责企业信用信息的征集、整理、公开与使用工作。
第六条鼓励企业建立内部信用管理制度,防范企业自身风险,促进企业之间的诚信交易。
第二章企业信用信息的征集与整理
第七条本市建立统一的企业信用信息数据库和信用网站。
第八条下列单位应当按照规定向市社会信用服务机构提供企业信用信息:
(一)市级工商、税务、质量技术监督、卫生、食品药品监督、国有资产、发展改革、劳动与社会保障、财***、审计、物价、统计、交通、公安、建设、民***、安全生产监督、煤炭、国土资源、市***、房地产、环境保护、商务、旅游、农业、林业、科技、文化、新闻出版、城市管理行******等行***机关;
(二)掌握企业信用信息的市级依法具有管理公共事务职能的组织;
(三)供水、供电、供气、供暖等公用事业单位。
第九条前条第(一)项、第(二)项规定的市级行***机关和依法具有管理公共事务职能的组织(以下简称行***机关)应当将相应县(市、区)行***机关掌握的企业信用信息汇总后,统一提供给市社会信用服务机构。提供信用信息的具体内容和办法按市社会信用服务机构的规定执行。
第十条金融监督管理机构、企业、行业协会、社会中介机构和其他组织按照与市社会信用服务机构约定的方式提供企业信用信息。
第十一条企业信用信息提供单位应当保证所提供信息的及时性、准确性、合法性和完整性,不得提供知道或应当知道的虚假信息。企业信用信息提供单位应当按照规定定期提供企业信用信息;对企业信用产生重大影响的信息,提供单位应当及时提供。
第十二条市社会信用服务机构对征集到的企业信用信息应当进行整理,按照企业所有制形式、所属行业、信息属性分类管理,并保证信息安全。
第十三条下列信息记入企业基本信息:
(一)工商注册登记基本信息;
(二)组织机构代码;
(三)专项行***许可;
(四)资质等级;
(五)其他有关企业的基本信息。
第十四条下列信息记入企业信用信息:
(一)被评为“守合同、重信用”企业的;
(二)企业受到表彰或奖励,或者法定代表人受到与企业有关的表彰、奖励的;
(三)企业商标被认定为“中国驰名商标”或省级著名商标的;
(四)企业获得市级以上质量管理奖的;
(五)产品被列入国家、省级免检范围的;
(六)被税务部门评定为A级纳税信用等级的;
(七)债务履行和税款缴纳情况;
(八)企业劳动用工和工资支付、社会保险费缴纳情况;
(九)企业经营和财务状况;
(十)未通过行***机关依法进行的专项或定期检验的;
(十一)受到与企业生产、经营有关的较大数额罚款、没收违法所得、没收非法财物、责令停产停业或被吊销许可证照等行***处罚的;
(十二)企业发生重大质量、安全生产事故的;
(十三)因违反财经法律、法规、规章受到财***、审计机关处理的;
(十四)企业法定代表人或主要负责人受到与企业有关的刑事责任追究的;
(十五)执行已生效裁判文书或仲裁裁决的情况;
(十六)其他有关企业信用的信息。
第十五条企业信用信息在征集、传输过程中,应当遵守国家有关计算机信息安全保护的规定。
第三章企业信用信息的公开与使用
第十六条企业基本信息由市社会信用服务机构主动公开。企业信用信息的公开按国家、省、市有关***府信息公开的规定执行。
第十七条行***机关在对企业进行日常行***管理和***府招标、***府采购过程中,需要使用企业信用信息的,市社会信用服务机构应当及时提供。
第十八条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在合作开发、商业投资、商务采购、经营决策等商务活动中可以使用市社会信用服务机构征集的企业信用信息。
第十九条市社会信用服务机构提供企业信用信息,实行无偿服务。但当事人要求打印、复制的费用,由当事人承担。
第二十条企业对公开的本企业信用信息有异议的,市社会信用服务机构应当及时向信息提供单位核查。经核查异议属实的,应当及时更正。市社会信用服务机构对公开的给企业信用造成不良影响的错误信息,应当及时纠正并予以公告。
第二十一条企业基本信息的记录期限至该企业终止;企业信用信息的记录期限不少于3年。
第四章法律责任
第二十二条行***机关违反本办法规定,拒绝或者无故拖延向市社会信用服务机构提供企业信用信息的,由市人民***府给予书面通报批评。行***机关向市社会信用服务机构提供知道或应当知道的虚假信息的,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由监察机关给予行***处分。
第二十三条信息提供单位因提供知道或应当知道的虚假信息给有关企业造成损失的,应当依法承担相应的赔偿责任。
第二十四条市社会信用服务机构及其工作人员违反本办法规定,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其所在单位或监察机关责令限期改正,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行***处分;构成犯罪的,移送司法机关追究刑事责任:
(一)擅自披露或者泄露涉及商业秘密和个人隐私的企业信用信息的;
(二)对企业提出的异议未及时向信息提供单位核查的;
(三)违反国家有关计算机信息系统安全保护规定造成严重后果的;
(四)其他违反法律、法规、规章规定的行为。
第五章
信息管理篇9
[关键词]企业;信息化;信息管理;知识管理
doi:10.3969/j.issn.1673 - 0194.2016.20.027
[中***分类号]F270.7;F27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0194(2016)20-00-02
信息是当今社会发展的重要因素,信息化的发展,使企业面临着极大的挑战和机遇。企业进行信息化建设,运用信息化技术,建立知识导向型组织,能提高企业的应变能力。知识是现在企业竞争和发展的核心战略资源,是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关键条件。
在信息化高速发展的今天,企业实际达到的信息化水平依然较低,管理依然存在一些问题。因此在企业信息化建设进程中,需注意并重点加强企业的信息管理和知识管理,将知识管理理论融入企业信息化进程当中,以此促进企业信息化发展。
1 企业知识管理与信息化的基本概述
1.1 知识管理
知识管理是以人为中心,以信息为基础,以知识创新作为目标,使企业人员在企业管理中能积极及时捕获和应用集体的知识和技能。知识管理一方面是对信息的管理,知识管理来自传统的信息管理学,是信息管理的进一步深化和发展,是信息深加工后发展后的产物。随着时代的发展,知识管理手段不断完善,充分利用网络信息化技术,在信息化发展过程中,使企业知识得以准确识别、处理和传播和有效应用。另外,知识管理也可以说是对人的管理,知识管理的任务是要促进知识的编码化,有利于使用者接受,促进人际交流,使知识得到发展和传播,以此提高企业竞争力。
1.2 企业信息化
企业信息化主要是指通过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对信息化资源进行充分开发、利用,促进企业生产过程、管理手段和营销方式等业务过程的改进,加强企业信息化基础建设,促进企业管理和生产过程的信息化,充分开发和利用企业信息资源。为了促进企业信息化发展,需要基于企业管理需要,使企业获得最佳的经济效益,提高企业管理水平和生产经营水平。企业信息化的目的是增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在促进企业信息化发展时,需准确运用计算机和网络技术。企业信息化涉及范围广,包括企业管理职能部门、知识层、基础业务层等,他们主要是收集、传输、处理信息,并对信息进行有效存储、更新和维护。
2 企业知识管理内容
企业知识管理属于一个系统过程,知识管理流程是指企业流动过程中知识的应用,知识管理流程确定了组织中知识的处理环节和途径,有效采集、加工、存储、积累、传播、共享、运用和创新知识,整个知识管理流程属于循环反复。
2.1 知识采集
企业知识管理是对企业已有知识资源的采集和加工,部分企业拥有资料室和档案室,能采集一定知识,但只是简单收集和分类知识,缺乏足够的独占性和创新,也缺乏可用性。企业进行知识采集时,需准确识别企业内部知识和企业外部知识。采集企业内部知识时,重点要采集企业内部隐性知识,采取适当激励措施和现代知识信息技术鼓励员工不断分享知识,这样有利于企业内部知识收集。采集企业外部知识时,主要对供应商知识、客户知识和专家知识等予以收集,尤其要注重企业客户知识的收集。
2.2 知识加工
对采集知识予以加工,使知识简洁、明确、易于理解,便于传播。在加工知识时,需先评估各种知识,明确各种知识资源对企业的价值,筛选出与企业核心能力相关知识,然后加工。对显性知识进行编码后输入数据库,对隐性知识以***形、案例、视像等形式存储到系统。
2.3 知识存储
知识存储是将企业收集整理的知识存储到企业知识库当中,便于使用者能进行知识检索,并对数据库知识予以更新。知识库是存储知识的数据库,结合了数据库技术和人工智能技术,便于知识共享和使用。而知识存储到数据库后,大量知识的积累会使数据库日渐拥挤,知识管理难度增加。因此,在对采集、加工后的知识进行存储时,应根据知识库的有效性,根据知识情况建立相应的知识库。一般外部知识库的知识包括竞争情报、市场动态等知识,结构化内部知识库包括调查报告、市场销售等知识,非结构内部知识库包括企业技术经验技巧、错误教训等。
2.4 知识积累
知识存储过程中,不断更新,面临的环境也不断变化。企业在积累知识时不断获得最新知识,此外,还需积极防止隐性知识的流失,留住企业自身宝贵的知识资源。
2.5 知识传播
企业知识传播多根据组织内部沟通的有效性,但企业发展过程中不合理因素会影响组织内部传播的有效性,使知识传播受到影响。因此,在知识传播时,需确保知识传播渠道无阻碍,选择多样化的知识传播手段,比如:学习、培训、座谈会、讨论会与聊天室等。
2.6 知识共享
知识共享,使个人、团体和组织能在最大程度上应有有利的思想、观念、经验和知识。在共享企业显性知识时,可利用企业网页报表、文件、数据库等方式,为每位员工创建一个Web网页,输入必要知识,使员工能找到自己所需要的知识,实现知识共享。在共享企业内隐性知识时,需放大和扩散组织内个体支持,有效开发和共享隐性知识。在组织内部共享时,可利用电话、电子邮件、传真、QQ、微信等方式。
2.7 知识运用
进行知识管理时,应根据企业及员工实际情况,合理运用数据库知识。根据组织结构、规则流程、企业文化加强组织对有益知识的记忆,反复运用有利知识,通过正确配置人力资源、合理配置知识,从企业角度出发,综合运用各种知识,使促企业更好发展。
2.8 知识创新
知识创新是促进企业发展的灵魂,企业知识创新分布在企业各方面。知识创新能力培养需要有企业知识创新的推动力,一方面是内动力,需创新主体自发产生,通过调动成员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激发成员的好奇心;另一方面是外动力,根据企业发展需要,建立科学的激励机制。企业知识创新时,需要保证企业内部有严格的知识创新机制,并采取促进企业知识创新的有效方法。另外,要增强企业的知识创新能力,将不同背景和知识偏好的人才聚集在一起,由他们自主发挥自身创新知识的能力,产生更具特色的知识项目。
3 企业信息化过程中知识管理与信息管理的关系
3.1 信息管理与知识管理相互辅助、相互促进
企业信息化进程中信息管理与知识管理对应的是企业信息和知识,企业信息管理是对企业信息进行有效收集、加工、检索和传播,具备显性特征;知识管理是指有效开发和利用隐性知识,知识管理的核心是知识创新。企业信息管理为企业知识管理奠定坚实的基础,知识管理也为信息管理提供了必要的参考依据。知识创新过程中,需给予企业快速发展的信息化方面的知识,积极改进传统产业的信息化技术,提高企业信息管理水平,完善企业的信息技术,提高信息管理水平。知识管理工作中所产生的大量知识,在最大程度上丰富了企业信息及信息管理内容,完善了企业信息管理理论,提高了企业信息管理技术水平。知识管理的实施,创新知识在生产实践中的应用,促进了企业信息产业的发展,提高了企业信息技术水平,有利于企业信息管理的更好发展。因此,企业信息管理与知识管理相互辅助、相互促进。
3.2 企业信息化发展过程中的重点是信息管理与知识管理
企业信息发展过程中多是运用现代信息技术使现代信息知识得以全面利用,通过知识转移、共享、利用和创新提高企业员工的综合素质,知识和信息的利用能促使知识进一步创新,并加强知识管理、企业产品和企业服务的创新能力。信息管理的目的是让人们在一定时间内获取必要的特定信息,加强技术人员的管理工作,促进企业各种技术资源的发展。而企业技术的发展是以信息为基点,加强企业信息化的技术性和操作性。知识管理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基本动力,其基点是人,其管理理念是“以人为本”,合理运用人力资源,有效联合信息与信息、信息与知识、信息与人,使信息知识能最大程度地共享、交流、创新。企业信息化的不断发展是为了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而信息管理与知识管理的相互结合,利用各自优势和作用能在最大程度上促企业信息化发展。企业信息化发展过程中,必然出现知识管理,其与信息管理相互融合,联系密切。信息管理与知识管理相互依赖、相互促进,在企业信息化进展过程中,知识管理不能取代信息管理,信息管理也不能取代知识管理。两者相互依存,相互促进,能进一步促进企业信息化发展。
4 企业信息化建设过程中知识管理的应用
4.1 有重点、分层次促进企业信息化进展
在促进企业信息化发展时,需重点评估企业发展的各个阶段,保证企业发展的有序性。企业在信息化发展过程中,应掌握发展过程中的主次,全面推广。
4.2 构建企业网络知识库
构建企业网络知识库时,需明确和评估自身现有的知识框架,利用自身的计算机网络信息化技术,在全面准确收集企业现有的信息知识后,对信息知识进行存储、分类、搜索、共享、使用,构建一个不断有效的知识信息库,充分发挥知识共享的作用。
4.3 明确信息化建设目标
企业在信息化发展过程中,需紧密联系信息管理和知识管理。企业在进行知识管理过程中,需根据企业发展战略目标制定规范有效的知识管理战略,明确信息化建设目标。同时要积极促进知识管理的实施,充分调动企业员工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促进企业信息化的知识管理和信息管理的进一步发展。
4.4 企业知识管理体系的构建
在构建企业知识管理体系时,需以企业信息共享作为内部资源。在企业现代信息化导入期,需为企业信息化建设提供必要的基础设施保障、技术知识,培养一批具有高技术、高素质的人才,重视信息和知识的学习,推动企业信息文化的发展。企业进入信息化建设加速成长期后,应注意开发企业信息资源,便于企业进行知识管理,不断加强信息管理和知识管理,积极进行知识创新,创造出难以替代的产品和服务,进而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4.5 加强企业信息文化建设
企业文化建设有利于企业信息化过程中知识管理水平的提高,因此,首先要提高企业员工信息文化水平,积极宣传和引导企业员工信息文化,加强信息技术知识的宣传和使用,使员工正确认识到信息管理和知识管理的重要性,引进信息化技术,增强企业的信息资源管理,使员工树立高度的信息价值观,促使企业信息化进展。
5 结 语
随着网络信息化技术的发展,企业为了促进自身发展,顺应时代的潮流,需立足于高速发展的信息化技术,准确运用企业信息与知识,加强企业信息管理和知识管理,进而促进企业更好地发展。
主要参考文献
[1]朱立新.企业信息化进程中的信息管理与知识管理[J].领导科学,2010(17).
信息管理篇10
一、完善档案管理体系
针对高校档案管理体系的缺陷,需要从增强档案管理意识、??化档案管理制度、加强档案人员素质三方面完善高校档案管理体系。
在档案的信息化管理中,管理人员要树立“服务至上、以人文本”的意识和观念。同时可以定期开展档案知识学习活动,让工作人员认识到档案管理的重要性;也可以定期参观在档案管理方面成绩较好、技术较为先进的高校,提高工作人员的积极性;同时还要定期对工作人员进行职业培训,增强他们的职业素质和职业道德,提高他们的责任心。
档案管理制度是整个档案信息化管理的重要纲领,在优化档案制度管理的过程中,高校要结合自身的发展特点,制定合理有效的管理制度。比如设置一些考核制度,对业绩优秀的员工进行奖励;设置某些标准,规范员工的管理工作。另外在制定好制度之后,档案管理部门的各级领导应该带头遵守这些制度和章程,工作人员要认真执行制度,提高管理的水平和质量。
人员的素质是构建新型高校档案管理信息系统的重要条件。高校档案部门可以通过两种方式提高档案管理人员的素质。一种是直接招聘专业的档案信息管理人员,另一种是选取业绩较为优秀、素质相对较高的人员,对其进行专业的培训,提高他们的专业水平和素质,通过这两种方式,都能够增强高校档案管理部门的后备人员素质。
二、丰富档案资源
为了弥补高校档案资源信息量小的缺陷,需要采取一定的措施丰富高校的档案资源。比如,增加高校老师的招聘,尽量达到3个老师共同辅导一个学生的要求,专职老师负责学生的学习,辅导员负责学生的生活,而第三个老师负责学生的心理思想等,保证学生信息的完整性。
另外,也可以在各个院校中专门设置心理咨询室、职业生涯规划指导中心,通过记录心理咨询室的数据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了解学生的心理思想状况,而通过职业生涯规划中心的指导,可以了解学生对于未来的憧憬、对于自身发展的看法。
三、数字化保存档案
在数字化出版发展的情况下,单纯的纸质档案保存方式已经过于单调和落后。所以需要增强档案的数字化保存。比如高校档案馆藏中存在着大量的早期档案,这些档案破损和丢失现象较为严重,而其修复和补救工作又较为困难。那么就可以采用数字化方式,将这些档案编辑成电子书进行保存,这样既能够提高档案保存的质量,也能够提高档案保存的时间。同时对于一些面积较大的建筑***纸,可以采用缩微机将它制作成微型胶卷进行保存。
四、提高档案的信息化管理
提高档案信息化管理重点要做到两点,一是使用信息化的系统和技术;二是保证信息的安全性。
在使用信息化技术对高校档案进行管理的过程中,要使用一定的多媒体和网络技术。可以配置两台服务器,之后将它们组装成双击后备系统,之后采用Client/Server结构和TCP/IP技术、通信协议技术、Oracle 大型数据库管理系统、Un5X操作系统、300GB容量 的HP磁光盘库、MPEGZ压缩系统、专业的录像播放编辑机等技术,完成上机检索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