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健康结课论文10篇

心理健康结课论文篇1

论文关键词: 案例教学法 心理健康教育课程 有效性

论文摘 要: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效性问题日益受到全社会的关注。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中,应用案例教学法是大学生心理健康课程教学方法改革的一大尝试。本文阐述了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中运用案例教学法的意义,并对案例教学法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实施过程中应关注的问题进行了探讨。

一、案例教学法概念

《教育大辞典》一书中将案例教学法定义为:“高等学校社会科学某些科类的专业教学中的一种教学方法。即通过组织学生讨论一系列案例,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使学生掌握有关专业技能、知识和理论。”案例教学法在我国最早使用可见《史记》、《春秋》等著作,在这些著作中,作者往往会凭借一些经典的、生动的民间故事来阐述事理。在国外,案例教学法最早使用可追溯到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的“产婆术”,即采用讨论和启发的教学方法向学生提问,并引导学生总结得出问题的结论。后来他的学生柏拉***将“产婆术”即一问一答的教学方法编辑成书。在书中,作者要阐述的事理是以一个个故事为媒介的,这就是西方案例教学法使用的先河。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大学生素质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是新时期我国高等教育适应社会需求,培养德才兼备、身心健康的复合型应用人才的重要途径。目前,我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途径是开设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知识讲座,开展心理咨询活动等。其中,开设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在全国高校中已体现出普及化的趋势。但是,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实施中却还存在教法单一、课程实施缺乏有效评价等问题,这严重影响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效性。因此,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方法改革的探讨就成为心理学工作者的一项重要任务。案例教学法是以桑代克的联结学习理论、布鲁纳的认知结构学习理论、班杜拉的观察学习理论、罗杰斯的“以人为中心”的教育教学理论和冯·格拉塞斯费尔德的激进建构主义理论为其理论基础,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是主动的、积极的知识参与者、探究者,这种教学方法的本质是使师生在探究中实现自我的提升。因此,将案例教学法应用到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中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案例教学法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中的应用与作用

(一)有利于大学生主体性的发挥。

大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的心理健康教育知识去解决现实世界中的真实问题,有效地参与社会实践活动,这是大学生学习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主要目的。案例教学法的一个明显特点就是学生的主动参与。学生主动参与的前提是教师所提供的与学生具体物理情境和社会实践情境相联系的一个个有思维价值和意义的问题情境。这样,学生才能积极参与到课堂教学之中,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讨论、探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提高能力。

(二)有利于学生良好思维习惯的形成。

案例教学法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实施中要求教师对学生进行引导和点拨,这主要是针对课堂讨论这一重要环节。教师要成为课堂教学的观察者和旁观者,善于及时捕捉学生需要点拨的情境,从多角度引导学生进行思考,使学生对心理问题的思考具有一定的深度。同时,在学生阐述观点时,应尽可能留给学生问题的空间,允许学生保留自己的意见。如发现学生间存在差异较大的观点时,师生可一起进行分析探究。从课堂学习的过程来看,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实施中应用案例教学法已关注了大学生思维意识的形成和思维品质的训练,有利于大学生良好思维习惯的形成。

(三)有利于实现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内化。

以布兰斯福德(Bransford)为首的旺达比尔特认知技术小组曾提出了抛锚式教学(anchored instruction)(王文静等,2002)。这种教学将学生的理性和感性认识相结合,对于促进学生知识的内化具有明显的作用。案例教学法和这种抛锚式教学一样要求建立在有感染力的真实事件或真实问题的基础之上。在学习中,学生先看到教师设计好的有关心理健康教育知识的问题情境,运用他们所学的心理学知识去理解情境中的现象和问题,教师逐步引导学生形成一些概念和理解,然后用自己的理解方式去体验和思考这些问题。这在提高大学生探究能力的同时可加深他们对心理健康教育知识的深层理解,实现对心理健康教育知识的内化。

(四)有利于创设和谐的课堂氛围,融洽师生关系。

案例教学法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教学实施中要求教师关注学生的心理需求,调动学生的参与意识,鼓励学生阐述见解,展开热烈的课堂讨论,在讨论中进行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双向和多向的互动、对话。这种讨论在提高学生语言表达能力、思辨能力的同时能增进师生的了解、合作,协调师生关系。师生之间的这种和谐关系和氛围是增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效果的重要条件。

(五)有利于完善教师的知识结构,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

案例教学中的案例一般知识覆盖面较广且具有不同时空背景和学科背景。渗透在案例中的知识包括基础心理学、心理咨询学、发展心理学、社会心理等学科知识,教师需充分挖掘蕴涵在案例之中的理论知识并能将之与教师的实践教学进行有效的结合。此外,教师要提高案例教学的有效性,需要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具有较强的课堂调控能力和应变能力。因此,案例教学对于教师所需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本体性知识、案例教学中驾驭教学所需的情景性知识、实现心理健康课程有效教学的条件性知识和与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相关的文化知识的完善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并能在此基础上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师的专业成长。

三、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师在使用案例教学法时应关注的问题

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中运用案例教学法对于增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效果具有积极的影响。但是,这种教学方法的运用也给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的教师提出了新的挑战。教师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过程中应注重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转贴于

(一)案例的选择。

案例是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的重要元素。(1)教师所选的案例要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的内容紧密相关,这样才能实现理论与实践的结合,达到将学生理论学习升华为能力的目的。(2)教师所选的案例要与大学生生活实际和生活世界相贴近。这样才能激起大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探究热情,从而增强课堂讨论的效果。(3)教师所选的案例应具有时代性。不同时代背景下的案例会反映出不同的时代特征。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变迁,大学生的价值观、生活方式、生活理念等都会随之而改变。所以,教师选择的案例具有时代性就会更具有说服力,从而增强课堂教学效果。(4)教师所选的案例应具有丰富性。研究表明:大学生心理问题在不同年级上存在差异。大学生主要的心理问题从大一到大四依次表现为:人际交往问题、学习问题、情绪问题、恋爱与性问题、自我意识问题和职业生涯规划问题,等等。这说明大学生在整个大学阶段心理需求是不平衡的,既有共性的心理问题,又因为每一个大学生的家庭环境、成长经历等的不同而存在个体差异。所以,教师所选的案例应关注到学生不同阶段的心理问题,通过丰富的案例教会学生对不同层面、不同角度的心理问题进行梳理的方法,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知识的应用能力。此外,案例的丰富性还体现在案例呈现方式的多样性。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呈现案例时应采用幻灯、教学录像、***片等方式,这样可调动学生学习兴趣,从而增强课堂教学效果。

(二)教师的引导和点拨。

案例教学法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中应用要求教师的引导应体现出系统性和方法性。教师的引导应关注课堂教学之前学生的准备状况,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学生的问题探究和课堂教学结束之前对案例的延伸等方面。案例教学法对大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自觉性要求较高,课堂教学之前学生的准备程度影响到大学生课堂学习的参与程度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效果的取得。因此,教师的引导应关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之前的对所学知识的准备。学生应了解课堂教学的内容,与大学生生活、学习的关系等内容。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的引导主要是对学生探究问题的深度和广度的引导,要尽可能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敏捷性、果断性、独特性。因此,教师应关注学生在课堂学习时对问题的***思考,鼓励学生自主探究,大胆质疑,从多个角度分析问题。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学习目的不仅是要让大学生掌握相关的心理健康教育知识,更重要的是要让学生获得心理调试的方法和能力。所以,教师在课堂教学结束之前的引导还应关注对案例的延伸。具体的引导方法是教师结合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教学内容,对案例提出不同的假设,引导学生通过对假设的论证,分析案例中主体的心理和问题行为产生的原因,引导学生探究案例材料中没有谈及的原因,以此增强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提高综合素质。

(三)教师的课堂教学总结。

教师的总结在案例教学的过程中尤为关键。教师的总结可以是讨论进行中的适时的阶段性小结,也可以是课堂教学结束时的点评小结,是案例教学不可缺少的环节。教师的小结包括:对学生讨论观点的视角正确与否,对学生讨论之后所形成的共识进行的概括、理论知识的提升,归纳案例中获得的启示、方法和思路,以及其在学生生活中的应用等内容。心理学家布朗指出:情境通过活动来合成知识,即知识是情境化的,并且在部分程度上是它所被应用的活动的产物。由此可见,学生的经验世界对他们学习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具有重要的作用。在教学过程中,由于学生的经验世界(知识、智慧、成长经历和家庭背景)不同,导致学生在思考案例时会依据自身的经验世界,如此学生探讨问题的结论就会存在差异。教师在教学总结时应承认这种差异的存在,将教学总结的中心放在分析案例所获得的启示、方法和思路。这是对学生知识内化和提升的一个关键。整个课堂教学小结可以说是对教师教学驾驭能力的一个考验。所以说,教师要想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的成效,就需不断提高自身的知识素养,丰富课堂教学经验,提高课堂教学的能力和技巧。

总之,案例教学法应用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具有重要的意义,但这种教学方式对教师的综合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要不断学习,进行教学方法的改革和钻研,提高综合业务素养,这是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有效实施的重要前提。

参考文献

[1]郑金洲.案例教学指南[M].上海:华东师大出版社,2000.

[2]樊富珉.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2.

[3]李方.课程与教学论[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5.

[4]陈琦,刘儒德.当代教育心理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心理健康结课论文篇2

关键词:高职院校 心理教育 课程改革

当前,随着高院职校施行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掀起新一轮专业课程改革的热潮,致力打造各级精品课程,以适应新的人才培养形势的需要。

一、高职院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面临的新问题

一直以来,为了与本科通识教育区别,高职院校的课程更多强调知识的易懂性、实用性。但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现实教学中,除了教材标榜是高职院校专用外,教师授课的内容、方式方法等,与本科院校没有实质性区别,并没有体现高职院校培养人才的特点,没有达到理论与实践完美结合的效果。

1.高职心理健康课程教师“舞台”缺失。在高职院校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师多数是“双师型”两肩挑的教师,即既要担任心理健康理论的教学,又要在实践中指导学生增强学生心理素质。但是,当前在高职院校中,心理健康教育课属于公共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依然只是从理论层面对学生进行心理知识教育。因此,其没有发挥“双师”的作用,纯理论讲授的教育教学没有体现出如其它专业知识的操作性与实用性,以增强学生未来竞争的砝码。

2.高职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实践创新不足。我们不可否认高职院校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对学生也有日常实践指导,如授课之外,参与大学生心理咨询工作、大学生心理讲座、大学生心理沙龙活动等等,也在为培养身心健康的大学生尽一份力量。但这些日常的心理健康教育指导工作,与本科院校的并没有区别,还是停留在传统教育意义方式方法的框架,没有体现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用理论指导学生实践的创新性。

3.高职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对课改研究不足。虽然有个别教师对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进行研究,研究成果也体现了一定理论的前沿性、时代性,但多是对这门课程的一些个别现象进行研究,而对课程的改革的整体性思考不强,没有深入思考这门课程改革根本性方向的问题。

4.课程设置及内容与人才培养要求不符。如果参照专业课程情况来设置高职院校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应体现实践在课程安排中所占的份量,这样才符合工学结合人才培养的要求。而日前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多是讲授理论,缺少了实践的环节。再者,课程内容也多为心理基础知识,学生掌握这些知识是无法起到如其它专业知识能直接应用于实践,解决实践问题,或者说增强就业、创业和发展的砝码。

可以说,高职院校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还停留在传统的教育教学模式中,与其它专业课程相比,没有鲜明体现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特点。

二、高职院校学生心理教育课程改革问题的关键点

综合以上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面临的问题,该课程的改革必须从思维上理清几个关键问题,即改革的重点及难点的结症所在。

1.高职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出路问题。在高职院校中,专业教师既可上理论课,又可以在实践中指导学生的实习实训,成为名副其实的“双师型”教师,在倡导“双肩挑”的高职院校中有着广阔的发展天地。而同为“双师型”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如何解决其“双肩挑”中对学生实践指导的问题,搭建一个让其跳出课堂的“舞台”,发挥其探索理论应用于实践的作用,这是解决高职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出路、课程改革的根本问题。

2.高职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内容的问题。现在所用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材的内容,是否已经完全满足高职生对这方面知识的需求,这些内容是否具有很强的实用性,能否对高职生在社会生存与发展有很强的指导意义?即对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内容必须多方论证,寻找出对高职生成才成长最有用的知识。 3.高职心理教师的素质问题。目前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综合素质是否真的胜任工学结合人才培养的要求,如果进行课改,课程的内容改变了,对他们的知识结构需要哪些调整和提高?

三、高职院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改革的思考

针对心理健康教育课程面临的新问题以及课改的难点、重点,可从以下个方面着手课改:

1.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内容应转向对行业心理的研究。在高职院校里,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除了开展日常心理健康常识教育外,应分门别类深入研究相关专业学生毕业后潜在就业的行业或岗位的心理,围绕毕业生适应行业岗位需要的心理知识进行研究,以提高毕业生行业或岗位的适应性。如商务文秘专业,学生毕业后可能到***府部门、公司企业从事文秘工作,那么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应研究学生在***府部门、公司企业应该要熟悉那些人员的心理,自身应该具备怎么的心理素质等等,通过授课让学生初步掌握这些行业心理知识,毕业后更好、更快适应工作,在“察已知人”的情况下更好处理工作,使自身获得生存与发展。

2.精心编写行业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材。现在高职院校所用的教材,虽然结合了一些高职生特点来编写,显得更容易理解掌握,实用性也相对强些,但也多为一些心理健康教育的基础知识,协及到行业心理方面的内容很少。从学生对行业心理知识需要的角度看,教材的针对性并不强。因此,学校要组织相关人员,在深入研究与各个专业相关行业心理的基础上,编写出适应不同专业授课的行业心理教材。

3.加强行业心理师资力量。一方面可派学校教师深入行业调查,了解掌握行业心理的相关情况,积累教师行业心理知识的厚度。二是根据校企合作的情况,派老师到企业挂职学习,深入行业第一线,掌握真实可靠行业心理相关知识。三是聘请行业中懂心理学的人士作外聘教师,专门给学生讲授行业心理学知识,让其以自身的感悟,传授给学生最真实的行业心理知识。四是鼓励行业人士与校内心理教师共同开展学生心理课题研究,在思想交流、碰撞中,彼此完成知识的升华。

心理健康结课论文篇3

【关键词】项目教学法 高职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 研究综述

现代意义上的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起源于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美国,并逐渐在美、欧、中等国家发展起来。可以说,心理素质教育是当今世界教育的主潮流之一。笔者对目前现有资料进行梳理发现,关于高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一是关于高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体系的研究;二是关于高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研究。而本课题“将项目化教学引用到高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目前还处于起步阶段,相关理论成果相对比较少。综述如下:

一、关于高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体系的研究

关于高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体系构建的研究,朱营周(2001)提出,应从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内容、途径及方法等四个方面构建科学的教育体系。龙晓东(2003)提出构建以课程教学为主渠道,以多种活动方式为载体、以实证性调查和分析为依托,教学、咨询、研究相结合的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性体系。总体来看,以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体系中某一方面为对象进行的研究,深入、具体,操作指导性强,值得借鉴。

二、关于高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研究

近十多年来,我国学者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进行了广泛的研究,“中国知识资源总库——CNKI系列数据库”(1994-2012)中以“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作为题名,只检索到115篇文献,其中高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文献只有不足7篇。通过分析已查阅的有关文献,我国学者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研究内容主要包括以下两个层面:

理论研究层面:潘柳燕等(2007)从构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体系的原则入手,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体系进行了整体构建。杨民和杨立红(2006)认为,当前高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应建立一种以“自我反思性评价”为核心的新的评价体系。学者们认为应针对学生的心理特点和心理需求,有针对性地设置课程目标和内容,这是学者们的共识,但在课程体系构成以及课程内容选择方面,学者们的观点不尽相同。

实践研究层面:段鑫星等(2004)总结了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的经验,实践1+5教学法,即“课堂教授+新概念作用+心理影片+心理调适+网上辅导+学年论文”;潘柳燕等(2007)认为,应围绕“一个中心、三个特性、四个延伸、五个结合”教学模式实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学课;韩丹(2007)探讨了团体咨询在高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中的应用。从已查阅的国内有关文献看,现有的研究多集中在课程内容研究和课程实施模式探索与总结两个方面,这反映出学者们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研究方面进行积极的探索和尝试,但在教学模式和教学设计等重大问题上还未达成共识。

三、关于项目化教学引入高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研究

将项目化教学的理念和方法运用于高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是高职心理健康教育研究的新课题,目前有关研究主要集中在运用项目教学的必要性以及如何运用两个方面。

(一)在高职心理健康教育中运用项目教学法的必要性研究

关于项目教学法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运用的意义:倪海珍(2010)认为,将项目教学的理论、方法和技术引入心理健康教育领域,是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手段和方法的创新。朱佳雯(2012)认为,项目教学的价值理念和方法值得心理健康教育借鉴。

(二)在高职心理健康教育中如何运用项目教学理念和方法的研究

关于项目教学法的运用,有人认为应根据项目教学法的类型,分别探讨项目课程目标、内容和方法三个方面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运用;还有的学者认为应针对大学生各个阶段的心理健康教育侧重点的不同,运用项目教学法开展活动。

综上所述,关于项目教学法引入高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已有一定的研究基础,是高职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改革的新课题,目前相关研究还处于起步阶段,对此进行深入研究还有很大的探索空间,主要表现在:一、现有研究虽全面但不够深入。关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运用项目化教学理念和方法必要性和可行性的论证比较多,但是关于具体方略运用的探讨比较模糊和薄弱;二、研究成果虽丰富但不够新。文献检索表明,已有的有限的相关研究成果重复严重,有些文章内容相近甚至大体相同,同一成果往往被多人引用;三、现有成果理论阐述多,而实证研究较少,特别是对于项目化教学在高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中运用的探索研究,较少有具体的实证研究。当然,尽管如此,这些研究成果还是为本文提供了研究资料和一定的理论借鉴,本课题将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对这一课题进行深入探讨,希望能在一定程度上推动项目化教学在高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应用研究。

【参考文献】

[1]倪娜.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建设与探索[J].青春岁月,2012(1).

[2]孙福兵.关于大学生心理健康课程教学的几点思考[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9(8).

心理健康结课论文篇4

关键词:多媒体案例;中职;心理健康教育

作者简介:牟书(1974-),女,四川人,北京联合大学师范学院心理学系副教授,研究方向为心理健康教育教学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1年北京市属高等学校人才强教计划资助项目“社交网站与大学生人际交往”(编号:PHR20118388)成果之一。

中***分类号:G7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1-7518(2012)11-0030-03

中职学生正处在从少年走向青年,从学校走向社会的关键时期,身心发生剧烈变化,容易产生种种矛盾,引发心理健康问题。当前我国很多中职院校开设了《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其目的是普及心理学知识,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与其他知识性的课程教学不同,心理健康的教学包含了大量内隐性的知识和社会技能,采用传统以教师课堂讲授为主的教学方法并不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为了提高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教学质量,教师在心理健康教育课堂采用了多种教学方法,例如案例教学、活动训练、自我探索等[1]。其中案例教学是心理健康教育课堂最常用的方法,尤其采用多媒体方式呈现的案例,能够为学生创建一种再现的真实情景,通过学生的观察、体验、讨论、反思,促使学生掌握内隐的心理调节知识,形成健康的人格,达到心理健康教育的目的[2]。

但是教师在实践中发现,多媒体案例教学法并非总能够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而是受到两方面因素影响,一是多媒体案例的选择,二是多媒体案例教学的课程设计。我们根据教学实践,对多媒体案例在中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课堂的实践进行了探讨,并对总结了多媒体案例教学的课程设计。

一、多媒体案例在中职心理健康教学中的实践

(一)多媒体案例的选择与制作

选择一个好的多媒体案例对中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的教学效果非常重要。教师在选择心理多媒体案例时,应遵循以下原则[1,2]:

1.典型性。案例应具有一定的典型性,能够反应学生遇到的普遍性问题,教师在教学中才能帮助学生将案例中涉及的心理健康知识和技能广泛迁移到其它环境。

2.真实性。案例应来自学生的日常生活、学习,真实的案例才能令人信服,引起学生的共鸣。多媒体案例在人物背景、性格特点、事情的前因后果上都应加以完整介绍。

3. 时效性。社会在不断发展,中职生所面临的环境也在不断变化,在选择案例时,要考虑中职生所处的时代背景,选择他们所关注的热点问题。

找到符合标准的多媒体案例并不容易,教师可以考虑根据课程教学的要求,拍摄相应的情景剧。情景剧取材于中职生中职生生活中普遍存在的心理问题,由教师和学生共同创作、拍摄。

以“人际交往”一课为例,我们根据沟通的理论,按照表达、倾听、礼节、心灵四个部分,拍摄了四个人际交往小故事,每个故事均以AB剧的方式呈现。AB剧是指多分枝的故事,有A、B两种不同的情节发展。在本研究中则是由于其中的主人公的处理方式不同,造成了不同的沟通结果,其中一种为错误的沟通方式,会导致误会、矛盾和冲突,另一种则是正确的沟通方式,沟通的结果是互相理解、顺利解决问题。

除了AB剧情之外,还加入了专家分析,动画演示等材料。采取主持人、专家访谈的形式,让专家点明A剧和B剧中沟通之所以出现差异的原因,解释其中所涉及的沟通原理和技巧。当专家解释时,辅助以动画、情节重现等手段,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其中的道理。在每个小故事的最后,设立了一个问题环节,即给出一个虚拟的沟通情景,要求学生选择在该情节中会怎样采取行动。这个环节可以让学生开展小组讨论、角色扮演等活动,以便对本段内容有更深入认识,并且能够真正达到训练沟通技巧的目的。

(二)多媒体案例在心理健康教学课堂的使用

我们在北京某中职院校的心理健康教学课堂上使用多媒体案例,并验证其教学效果。A、B两个班在一节课内都学习案例1和案例2,分别以文本和视频形式呈现。其中A班先学文本案例1,再学视频案例2;B班先学多媒体案例1,再学文本案例2。每个案例看完视频资料或者文本资料之后,教师均根据案例组织小组讨论和全班讨论,之后由教师进行总结。对学生上课的状态进行观察,并记录学生参与讨论的情况。课程结束以后,让学生根据对故事内容的兴趣在5点量表上打分。

结果表明,对于先学习文本案例,再学习多媒体案例的A班,在兴趣量表上,对多媒体案例的兴趣与文本案例的兴趣差异边缘显著(P=0.06),对多媒体案例的兴趣大于文本案例。课堂观察也表明,学生对多媒体案例部分的教学更投入,全班出现多次笑声,分组讨论时也更加积极,在全班讨论时有8名学生主动举手回答,平均回答时间为20秒。对文本案例的注意力则较为分散,在全班讨论时有6名学生主动举手,平均回答时间为16秒。值得注意的是,观看多媒体案例的学生在回答问题时,涉及自己的感受较多,而观看文本案例的学生回答问题时多围绕案例本身来进行。A班的结果显示,多媒体案例比文本案例更能够引起学生的兴趣,学生参与讨论的积极性也更高。

对于先学习多媒体案例,再学习文本案例的B班,在兴趣的得分上,两种形式的案例差异不显著(P=0.55)。课堂观察表明,学生在多媒体案例时的注意力并不投入,有部分学生开小差,课堂较为嘈杂。分组讨论时,有3名学生举手,平均回答时间为15秒。在观看文本案例时,学生们分神的状态依然较严重,但课堂较为安静。分组讨论的积极性不高,在2分钟之后很多组就停止了讨论。全班讨论时,只有1名学生举手回答问题。

课后对AB两个班的学生进行访谈,两个班的学生都认为,多媒体案例形象生动,容易理解,文本则较为枯燥,容易走神。但B班对本课的评价低于A班,认为这个课程的用处不大。以往的多媒体案例教学法主张首先利用多媒体案例的真实性、趣味性来激发学生对本节课的学习兴趣。但我们在本研究中发现,作为心理健康教育使用的多媒体案例并不适合在课堂的开始阶段呈现。主要原因有两个:首先,本片采用的情景剧案例他课堂常用的“纪录片”式案例不同,由于与真实生活情景非常接近,其中所含的人际沟通知识也是内隐性的,并没有将主题用显而易见的方式表达出来。如果没有对相关知识的了解,学生在观看中注意的焦点不够集中,在后面的讨论也只能限于肤浅的表面理解,导致讨论的积极性不高,也没有深度。

其次,由于学生长期接受“讲授”式的课堂教学方式,对课堂开展的方式已经有了预期,一般的课堂开始时,学生是从下课时的“松”进入上课时“紧”的状态,随着课堂内容的开展,教师会适当地让学生再“松”,然后再次“紧”。但是在B班,教师一开始向学生呈现视频,让学生直接进入“松”的状态,打破了学生已经习惯的课堂教学节奏,学生来不及调节自身的状态,导致对多媒体案例注意不足,对随后讨论的兴趣也不高。对于后面的文本案例,学生觉得更加枯燥,出现了完全不在状态的情况。相反,对于A班来说,文本案例的呈现方式与平时较为接近,提供了一个缓冲调整的时间,后面的多媒体案例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心理健康教育课与其他课程在教学目标上有很大的差异,授课形式、师生互动上也有不同。心理健康教育课总是强调体验式学习、在行动中学习,常用游戏、训练,鼓励学生发言,参与讨论,但是传统课堂以知识、技能的培养为主仍然以教师讲授为主,学生在其它课堂上已经习惯了这种学习模式,对课堂的呈现形式已经有了一定的预期,猛然转到心理健康教育课堂上,常常表现出不愿意参加活动的心态。我们在心理健康教育的实践中发现,学生在心理健康教育课堂上往往不愿意参加游戏活动,但如果是在放学后的课外活动中开设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学生就能够非常积极。两者的差别正是由于学生对“正式课堂”和“课外课堂”的预期不同造成的。因此,教师在进行心理健康教育课堂教学设计时,需要必须要考虑中职学生的心理特点,在课程中设计一定的过渡环节,逐渐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提高学生对活动、讨论的参与程度。

二、基于多媒体案例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学设计

多媒体案例为中职院校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提供了生动形象的教学环境,但要心理健康教育真正发挥其优势,还需要适当的教学方式和精心的教学设计。Dooley & Skinner(1977)指出,案例教学方法中,教师不是进行通常宣讲式的教学,而是进行苏格拉底式的讨论,即教师只批评与提问,让学生发现他们自己的解决方案[3]。因此在使用多媒体案例进行教学时,要采用以案例为中心,以理论知识为基础,以师生交互为教学活动的课堂教学模式,在教师的指导下以学生为主体开展讨论,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增强参与意识,提高学生***思考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实际能力[4]。

经过前期的实践探索,我们总结在中职生《心理健康教育课》上使用多媒体案例教学的基本过程如下:

(一)课前准备

教师选择、熟悉有关视频片段,包括情景剧、专家讲解,以及相关的沟通理论和技巧。我们在实践中发现,心理健康类的多媒体案例的时间不宜过长,内容不宜过多。一般来说,一段视频在3-5分钟左右,学生讨论时间在15-20分钟,教师总结时间大致在5分钟作用较为合适。

教师还需要设定课程相关的认知、情感、技能教学目标,要让学生通过课堂学习和讨论认识到基本原理。学生在上课前要对本课的目标有了解,知道本课的内容,最好在课下有过相关的观察和思考。

(二)知识学习

心理健康教育课要教给学生关于身心发展的常识、关于自我调节的技巧和方法,因此在课程体系方面要注重课程结构的完整性和系统性,要让学生掌握一定的心理健康理论知识,这有助于学生将案例学习中学会的技能广泛迁移到其它环境。在教学开始时,先向学生介绍有关的知识和理论。这部分主要以教师讲授、提问、讨论的方式来进行。通过讲授、让学生进入对相关的知识点的思考状态,以便学生能在后面的案例学习中将理论和实际联系起来。

(三)多媒体案例呈现

在呈现多媒体案例之前,向学生简单介绍多媒体案例,并让学生观察并体验案例中的人物所遭遇的情景和冲突。学生根据自己所学的理论知识,对案例中人物的心理活动和冲突场景进行分析和反思,形成对该问题的看法。

(四)案例分析讨论

分析讨论是多媒体案例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看完心理多媒体案例之后,教师根据多媒体案例,结合本课的内容给出几个讨论的题目,让学生分小组进行讨论。在小组讨论中,每位同学都有发表意见的机会,形成认知冲突,并通过讨论获得对相关问题的深入理解。在小组讨论之后,教师可以组织全班讨论,让学生进一步开阔思维,加深对问题的理解。

在讨论中教师还可以再次重复播放多媒体案例材料。学生第一次观看多媒体案例时,容易忽略其中的一些细节,或者未能抓住案例的重点。经过讨论之后学生形成了对问题新的看法,这时再次观看案例,学生能根据讨论所形成的想法更仔细地观察多媒体案例的内容,获得更多的体验。教师也可以根据学生讨论的情况,只播放多媒体案例中普遍被忽略的重点细节,引导学生去体会、思考。

(五)案例反思和行为训练

这一环节的主要目的是将理论知识和案例联系起来,进一步提高学生解决心理问题的能力。教师对全班学生讨论的结果进行总结和评价,并强调心理知识和实践之间的联系。在这个环节,教师还可以给出几个其他情景下的类似案例,让学生通过思考,能够将学到的知识迁移到其他情景中,处理类似的问题。

参考文献:

[1]倪坚.高职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方法探讨[J].职教论坛,2010(29):40.

[2]牟书.曾美英.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中视频案例的设计[J].中国电化教育,2008(7):67-69.

心理健康结课论文篇5

关键词:高职院校  心理教育  课程改革

        0 引言

        当前,随着高院职校施行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掀起新一轮专业课程改革的热潮,致力打造各级精品课程,以适应新的人才培养形势的需要。在专业课程改革中,强调课程设计要做到理论与实践的最大结合,增强学生运用专业知识在行业实践中的操作能力。而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还停留在传统的理论灌输的教育教学模式,没有体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特点,与新形势下人才培养模式不符,因此,该课程的改革势在必行。

        1 高职院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面临的新问题

        一直以来,为了与本科通识教育区别,高职院校的课程更多强调知识的易懂性、实用性。但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现实教学中,除了教材标榜是高职院校专用外,教师授课的内容、方式方法等,与本科院校没有实质性区别,并没有体现高职院校培养人才的特点,没有达到理论与实践完美结合的效果。

        1.1 高职心理健康课程教师“舞台”缺失。在高职院校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师多数是“双师型”两肩挑的教师,即既要担任心理健康理论的教学,又要在实践中指导学生增强学生心理素质。但是,当前在高职院校中,心理健康教育课属于公共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不象其它专业课的教师,既可以给学生进行理论讲授,又可以在学生专业实践中进行技术知识指导,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依然只是从理论层面对学生进行心理知识教育。因此,其没有发挥“双师”的作用,纯理论讲授的教育教学没有体现出如其它专业知识的操作性与实用性,以增强学生未来竞争的砝码。

        1.2 高职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实践创新不足。我们不可否认高职院校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对学生也有日常实践指导,如授课之外,参与大学生心理咨询工作、大学生心理讲座、大学生心理沙龙活动等等,也在为培养身心健康的大学生尽一份力量。试想一下,这些日常的心理健康教育指导工作,与本科院校的并没有区别,还是停留在传统教育意义方式方法的框架,没有体现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用理论指导学生实践的创新性。

        1.3 高职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对课改研究不足。虽然有个别教师对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进行研究,研究成果也体现了一定理论的前沿性、时代性,但多是对这门课程的一些个别现象进行研究,而对课程的改革的整体性思考不强,没有深入思考这门课程改革根本性方向的问题。在高职院校中,教师对课改的研究,主要落实在专业课方面,如精品课程研究、某某专业研究等等。

        1.4 课程设置及内容与人才培养要求不符。如果参照专业课程情况来设置高职院校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应体现实践在课程安排中所占的份量,这样才符合工学结合人才培养的要求。而日前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多是讲授理论,缺少了实践的环节,没有鲜明的人才培养特征。再者,课程内容也多为心理基础知识,学生掌握这些知识是无法起到如其它专业知识能直接应用于实践,解决实践问题,或者说增强就业、创业和发展的砝码。

可以说,高职院校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还停留在传统的教育教学模式中,与其它专业课程相比,没有鲜明体现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特点。

        2 高职院校学生心理教育课程改革问题的关键点

        综合以上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面临的问题,该课程的改革必须从思维上理清几个关键问题,即改革的重点及难点的结症所在。

        2.1 高职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出路问题。在高职院校中,专业教师既可上理论课,又可以在实践中指导学生的实习实训,成为名副其实的“双师型”教师,在倡导“双肩挑”的高职院校中有着广阔的发展天地。而同为“双师型”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如何解决其“双肩挑”中对学生实践指导的问题,搭建一个让其跳出课堂的“舞台”,发挥其探索理论应用于实践的作用,这是解决高职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出路、课程改革的根本问题。

        2.2 高职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内容的问题。现在所用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材的内容,是否已经完全满足高职生对这方面知识的需求,这些内容是否具有很强的实用性,能否对高职生在社会生存与发展有很强的指导意义?即对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内容必须多方论证,寻找出对高职生成才成长最有用的知识。

       2.3 高职心理教师的素质问题。目前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综合素质是否真的胜任工学结合人才培养的要求,如果进行课改,课程的内容改变了,对他们的知识结构需要哪些调整和提高?

        3 高职院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改革的思考

        针对心理健康教育课程面临的新问题以及课改的难点、重点,可从以下个方面着手课改:

        3.1 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内容应转向对行业心理的研究。在高职院校里,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除了开展日常心理健康常识教育外,应分门别类深入研究相关专业学生毕业后潜在就业的行业或岗位的心理,围绕毕业生适应行业岗位需要的心理知识进行研究,以提高毕业生行业或岗位的适应性。如商务文秘专业,学生毕业后可能到***府部门、公司企业从事文秘工作,那么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应研究学生在***府部门、公司企业应该要熟悉那些人员的心理,自身应该具备怎么的心理素质等等,通过授课让学生初步掌握这些行业心理知识,毕业后更好、更快适应工作,在“察已知人”的情况下更好处理工作,使自身获得生存与发展。

        3.2 精心编写行业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材。现在高职院校所用的教材,虽然结合了一些高职生特点来编写,显得更容易理解掌握,实用性也相对强些,但也多为一些心理健康教育的基础知识,协及到行业心理方面的内容很少。从学生对行业心理知识需要的角度看,教材的针对性并不强。因此,学校要组织相关人员,在深入研究与各个专业相关行业心理的基础上,编写出适应不同专业授课的行业心理教材。

        3.3 加强行业心理师资力量。一方面可派学校教师深入行业调查,了解掌握行业心理的相关情况,积累教师行业心理知识的厚度。二是根据校企合作的情况,派老师到企业挂职学习,深入行业第一线,掌握真实可靠行业心理相关知识。三是聘请行业中懂心理学的人士作外聘教师,专门给学生讲授行业心理学知识,让其以自身的感悟,传授给学生最真实的行业心理知识。四是鼓励行业人士与校内心理教师共同开展学生心理课题研究,在思想交流、碰撞中,彼此完成知识的升华。

        3.4 专业行业心理课设为专业必修课。如果确定了专业心理课程,可从一般理论的心理健康教育公选课分离出来,作为学生必修的一门专业课。学生除了可选修一般常识理论为主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外,还必须拿到专业行业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学分。而在授课方式可以更加灵活动,以应适应工学人才培养。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师定期不定期深入实习、实训学生相对集中的单位,对学生开展心理健康课教育、进行个体心理辅导等,实行送知识到行业,体现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特点。

        总的来说,高职院校必须加大力度改革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把高职院校学生行业心理教育纳入教育教学的重点,让学生了解一些行业心理知识,增强行业的心理素质,在工作中形成一种自觉适应意识或行为,对学生个体未来的发展有着重关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心理健康结课论文篇6

摘要:“健康教育化”是近来体育课程改革中出现的一种流行倾向。就该倾向的成因及利弊做了深入的分析,指出该倾向实质上是对“健康第一”课程理念一种形而上学的诠释,不利于体育课程改革和学校健康教育的发展。

关键词:体育课程改革;健康教育化

中***分类号:G807.0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3612(2006)05-0663-03

目前,从基础教育到高等教育,一场声势浩大的体育课程改革正在全国各类学校中如火如荼地展开,体育课程正经历着前所未有的巨大变革。在改革过程中,新的改革思潮不断涌现,人们从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进行着各种不同的探讨和尝试,力***进一步推动体育课程的发展,体育课程改革的“健康教育化“倾向就是诸多改革思路中的一种。

1 “健康教育化”一体育课程改革的一种流行倾向

近年来,在体育课程改革中诸如“健康教育一学生体育教育的起点和归宿”[1]、“树立健康教育为主导的学校体育教育思想”[2]、“健康教育:高校体育教学改革的核心”[3]之类的观点非常流行,这类论调事实上反映了体育课程改革中的一种倾向,我们称之为体育课程改革的“健康教育化”倾向。这种倾向的主要观点主要是:过去的体育课程之所以出现种种弊端,其中最主要的原因之一就是没有很好地关注学生的健康,忽视了健康教育。因此,体育课程改革的关键应该是在课程中突出健康教育的目标,增加健康教育的内容,体育课程朝着健康教育的方向发展或走体育与健康教育结合之路才是改革的希望所在。持这种倾向的人主张对现有的体育课程进.行“健康教育化”改造,在实践中其具体做法因程度的不同主要有以下三种表现:1)主张在现有的体育课中更多地融合健康教育的目标和内容,这种做法的“健康教育化”程度相对较低;2)主张将现有的体育课与健康教育课合并成一门新的综合课程;3)主张体育课程归属于健康教育[4],并力***将体育课改造成新的健康教育课,彻底改变体育课程的性质,这是一种比较激进的做法。尽管做法各不相同,但此倾向在体育课程改革中已得到了广泛的认可或附和,已成为当前体育课程改革中的流行倾向之一,并有愈演愈烈之势。对此,人们必须给予高度的关注。

2 体育课程改革“健康教育化”倾向的原因

2.1 “健康第一”体育课程理念下的一种应然 长期以来,我国体育课程受学科中心论思想的影响,“增强体质”和“传授技能”一直是体育课程的主要目标,结果造成严重忽视学生身心健康,不能满足学生全面发展需要等种种弊端。为此,体育课程改革一直希望能够逾越“体质论”和“竞技论”体育课程观的樊篱。经过多年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人们最终选择了“健康”这一概念作为突破口。新一轮的体育课程改革中,“健康”这一主题被引人体育课程当中,“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成为体育课程的基本理念,体育促进健康的重要功能和目标被突出,“健康”这一概念成了体育课程的核心主旨。体育课程的这一变革被认为是对我国传统的“体质论”和“竞技论”体育课程观的历史性突破,“体育为健康”这一新的学校体育教育观很快得到诸多课程理论研究者和实践者的认可和响应。体育课程作为一项教育过程,既然它的价值倾向和课程目标都已指向“健康”,因此,在很多人看来,体育课程理所当然地就应该是一项以健康教育为主的教育过程了,更有一部分人认为体育课程本质上就是一种健康教育。于是对体育课程进行“健康教育化”改造也便是顺理成章的举措了。

2.2 “体育卫生模式”惯性思维的结果 长期以来,在我国的学校教育中就有着体育与卫生相结合的传统,人们习惯于将体育与(卫生)健康教育放在同一层面或内容中考虑,这不仅是我国学校体育发展的一项重要经验,同时也是学校健康教育的一个主要途径[5],人们称之为健康教育的“体育卫生模式”。这种模式反映出人们的一种朴素的体育健康观,突出了体育课程在学校健康教育中的特殊地位。因此,在实践中有着“体卫”并称、“体卫”工作一起抓的习惯。“体育卫生模式”体现了人们对体育课程的一种普遍心理定势:人们习惯于将学生的健康问题归因于体育课程,每当学生体质与健康水平下降时总会去指责体育课程。在这种模式的影响下,传统的体育课程中实际上也含有某种程度的“健康教育化”萌芽,只是在“体质论”和“竞技论”体育课程思想的束缚下,显露得并不明显而已,但这种传统至今一直体现在我国的教育领域中:许多学校的健康教育课常由体育教师担任,体育教研组与医务室也常被设置在一起。新的体育课程改革的背景之一就是基于青少年健康下滑问题,在此背景下,这种传统的思维方式被得以强化,而“体质论”与“竞技论”体育课程的解构以及“健康第一”课程指导思想的树立,更是为这种思维方式提供了发展的空间,于是“健康教育化”倾向开始在体育课程改革中逐渐被张扬。可以说,“健康教育化”倾向与“体育卫生模式”是一脉相承的,是这种传统思维方式的一种延续,更是一种强化。

2.3 国外体育课程理论迁徙的产物 我国新一轮的体育课程改革借签了大量国外体育课程改革的经验,这些经验对我国的体育课程改革的理论与实践产生了重大的影响。随着世界各国对健康问题的普遍关注和“体育为健康“口号的提出,各国体育课程的改革中都突出了增进健康的目标。将体育课程改造成有明确的健康目标,并将健康教育的有关内容融人体育之中成为当今世界体育课程改革的一种主流趋势“,。新西兰、日本等国将体育课程与健康教育课程合设为一门课程的模式更是为我国的体育课程改革提供了直接的参考。在国外体育课程理论的影响下,我国的体育课程改革也开始了体育教育与健康教育相结合的尝试,基础教育中的体育课程(初中阶段)更名为体育与健康课程,突出体育课程的“健康”目标,而大学体育课程中也开始强调健康教育的重要性。“健康教育化”倾向在改革中逐渐生成发展,成为国外体育课程理论借签和引进的产物之一。

3 体育课程改革“健康教育化”倾向的理性审视

3.1 “健康教育化”改革倾向的长处 体育课程改革的“健康教育化”倾向无疑是当前体育课程改革中的一种新的尝试,这种倾向的优点在于它直观地体现了“健康第一”的学校体育课程指导理念,突显了体育课程的“健康”目标,拉近了体育与健康的距离,从健康的角度提高了体育课程在学校教育中的地位。同时这种改革倾向还较充分地体现了体育课程对于学生全面发展的作用,不但纠正了以往的体育课程只注重运动技能的学习,甚至将运动技能的学习当成惟一的内容与目的的不足,强调了健康促进及健康知识的学习同样是体育课程的主要目标和重要内容,同时也克服了以往体育课程仅偏狭于

促进身体健康方面,使体育促进健康的功能朝着三维健康拓展。这对改变几十年来在“体质论”和“竞技论”指导思想影响下的体育课程具有重要意义。这种倾向也比较贴近传统的“体育卫生模式”,符合人们的思维习惯,同时又紧扣新世纪人类呼唤健康的时代主题。此外,这种倾向在课程改革实践中还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如增加体育课中健康教育的内容,增加理论课的课时和比例等都是容易做到的。因此,此倾向不失为体育课程改革中一个富有创意的切人点,对体育课程改革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同时对提高人们对健康教育的认识也有着促进作用。

3.2 体育课程改革“健康教育化”倾向存在的问题

3.2.1 “健康教育化”倾向所存在的前提有待商榷 体育课程“健康教育化”改革倾向是以“健康”为体育课程改革的基本着眼点的,它所存在的前提假设是:“健康”是体育的根本或终极价值取向。尽管“健康”概念的引入,使得人们对体育课程的认识有豁然开朗之感,当前的课程改革也大打“健康”牌,寄希望于体育课程通过“健康”这一主题找到自身发展的突破口。然而,一方面健康本身是一个非常复杂的问题,体育对于学生健康的影响只是众多因素中的一个方面,不是学校健康教育的全部。另一方面,体育作为一种社会文化形态,具有多种价值内涵,“健康”只是其中的一个方面,体育课程的根本或终极价值取向是否必然就是“健康”,至少在目前还没有令人信服的论证。实际上“健康第一”是整个学校教育的指导思想,不仅仅是体育课程的指导思想,它对学校的各门课程都具有普适性,而惟独体育课程将其直接作为自己的课程理念,并将自身的根本价值取向定位于“健康”,这种定位是否准确,还有待于进一步的检验和论证。

3.2.2 “健康第一”只是体育课程改革的一种理念 而“健康教育化”倾向则将理念直接演绎成体育课程改革的手段和方法,反映出人们对于“健康第一”指导思想的简单化理解和机械套用。体育课程提倡“健康第一”的理念与体育课程的“健康教育化”之间并没有逻辑上的必然性,“健康第一”是一种时代的教育思想,一种体育理念,而不是一种方法,一种工具,一种包治万能的“药”[7]。“健康第一”的理念虽然揭示了传统体育课程的片面性,但并不能解释造成传统体育课程与教学诸多弊端的所有原因。“我们对‘健康第一’的研究,应当掌握辩证唯物主义思想,不能有‘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的主观随意性。”[7]因为推祟“健康第一”的理念,要突出体育课程的“健康”目标,所以就必须对体育课程进行“健康教育化”改造,使体育课程走健康教育之路,这实质上是一种形而上学的做法。这种倾向有可能导致体育课程改革“只见树木,不见森林”,不能整体上把握课程改革的诸多要素。有了新的改革理念,但却缺乏新的手段和途径,缺乏相关理论成果的支持和推动,也暴露出体育课程自身理论研究上的贫乏。

3.2.3 体育课程的学科性质面临动摇 体育课程是一门技艺性的学科,这是当前人们对体育课程的学科性质和特征所持的基本共识。体育课程的“技艺性”是一种特殊的认知过程,不同于一般文化课的认知过程,是一种身体认知,它更为集中地体现了体育课程的特殊性。“技艺性”是体育课程区别于其他课程的特殊本质[8]。体育课之所以能激发起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在很大程度上与其丰富多彩的技艺性学习有关。但体育课程改革的“健康教育化”却有可能使体育课程原有的学科性质发生削弱或改变。持这种倾向的人认为,体育课程的主要目标既然已经发生改变,那么相应的实现目标的手段和内容就应当改变,体育课程的学习就不能再集中在身体认知上,而应当以健康知识和技能的学习为主或至少要加强健康知识技能的学习。尽管不同人的“健康教育化”倾向程度有差别,但一致的做法就是在体育课中增加健康知识和技能的内容,增加理论课的课时或比例。这种做法的直接后果就是学生从事身体练习的时间减少,这对于受“应试教育”的挤压,课时已很紧张的体育课而言无疑是雪上加霜。将体育课看成为“体育”与“健康教育”两门课的合并会严重削弱体育课程的学科特性,而将体育课改造成健康教育课,使之成为一门文化课,则完全丧失了体育课程的学科特性,也就意味着体育课程的消亡。实际上,学科性质与课程理念及目标是不同的概念,体育课程作为一种实现教育目的载体或手段,其学科性质和特征具有相对的稳定性,不会因理念及目标的不同而随意发生改变。“健康教育化”倾向将体育课程的理念、目标与学科性质和特征混淆起来,不但会使体育课的“技艺性”特性丢失,导致学生对体育课更加不感兴趣,同时也抹杀了体育对于健康促进的独特贡献。

3.2.4 健康教育课面临困境 在我国学校课程体系中,健康教育课是落实学校健康教育的核心课程。然而长期以来,我国的’学校健康教育课程在学校教育中一直处于薄弱环节,“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考起来不要”是其现实写真。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课程结构中却没有明确设置***的健康教育课,而是将原健康教育课的内容分散、渗透到以新更名的体育与健康课程为主的各门课程当中。尽管新课改认为体育与健康课程没有、不能也不可能包容原健康教育课程的全部内容[6],没有明确主张以体育课去替代健康教育课。但在实践中,体育与健康课实质上已经替代,更确切地讲是挤掉了原有的健康教育课。体育课程的更名导致很多人误以为健康教育课已经被合并到体育与健康课当中,健康教育课作为一门***的课程形态已经在学校中消亡。由于新课程的误导,更由于人们对于“健康第一”理念的误解,一些持“健康教育化”改革倾向的人则更是明确主张体育课应成为落实学校健康教育的核心课程。体育课程改革的“健康教育化”倾向导致在学校教育中本来就非常薄弱的健康教育课面临着前所未有的生存危机。“健康教育化”倾向使得体育课程在学校健康教育中的作用被空前夸大,这不仅可能使体育课程自身的改革误人歧途,还可能导致学校健康教育课程的消亡,实际上反而弱化了学校健康教育,结果造成与增进健康的改革初衷相悖。

参考文献:

[1]王爱萍.健康教育一学生体育教育的起点和归宿[J].安徽体育科技,2002(4):68-70.

[2]李小英.健康教育与学校体育的宗旨[J].山东体育学院学报,2001(2):84―88.

[3)毕研洁.健康教育:高校体育教学改革的核心[J].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5):170-172.

[4)杨忠伟.(体育与健康课程》的健康内涵分析[J].体育学院学报,2004(2):33-36.

[5]顾渊彦.基础教育体育课程改革[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4.

[6]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研制组.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解读[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0.

心理健康结课论文篇7

论文摘要:大学生心理健康课是高校对大学生普及心理健康知识,塑造健全人格,开发心智潜能,指导人际交往的主渠道、主阵地,但它的实效性经常受到人们的怀疑,探索科学有效的教学模式,一直是心理健康教育教学的重要任务。文章主要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教学模式予以探究和解读,主要涉及教学模式的目标、路径和方法、评价以及该模式的特点。形成具有科学有效教学体系、教学方法、互动技术和考评标准,使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成为学生体验情感、塑造人生、完善自我的重要平台。

我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发展应是多因素的协调发展,具体表现为:教育理念由以问题为本转向以人为本;教育内容从以防治为主转向以心理适应及潜能开发为主;教育模式从医学型转向发展型心理健康教育;教育领域将从专对心理问题领域的辅导扩展到生命教育、休闲引导与生涯设计等多方领域;教育功能从问题解决转向促进社会与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教育方法将从显性教育发展为显性与隐性相结合,实现教育手段的现代化;教育队伍将从兼职为主转向专职为主,专兼结合。当然,突出系统的全面发展并非主张发展过程中对心理健康教育各要素不分主次。根据我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发展的现实状况,在现有条件下实现心理健康教育各要素的齐头并进尚有一定难度。依据系统各要素的分工协作,探索以心理健康教育课带动整体的发展路径将是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发展的必要选择。笔者在这里拟就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参与式教学模式的目标、路径、方法和评价及其特点略陈己见。

一、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实效性的原因

确立心理健康教育课在高校的重要地位,应是谋求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发展的着力点。大学生心理健康课是高校对大学生普及心理健康知识,塑造健全人格,开发心智潜能,指导人际交往的主渠道、主阵地,但它的实效性经常受到人们的怀疑。探索科学有效的教学模式,一直是心理健康教育教学的重要任务。当前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实效性的原因可以归结为以下四个方面:首先,传统课堂教学模式以教师为中心,教师是知识的传授者,是教材的被动使用者。其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的课程化倾向特别突出,当前课堂教学中大量讲授系统的心理学健康知识,甚至像其他学科一样进行非常严格的考试。课程化倾向的直接后果是,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不但没有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反而给学生额外增加了一门学科课程,使学生承受了更大的负担,最终损害了学生的身心健康。再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教学方法单一,有待进一步改进。最后,原有的考试评估体系单一测评教学结果,这种课程化的考试应逐步转向教学全过程的、学生充分参与的评价,充分发挥其引导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教学改革的作用。

二、构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参与式教学模式的目标

教学模式是为了完成某一教学任务和实现教学目标,在一定教育思想、教学理论和学习理论指导下,在某种教学环境和资源的支持下,教与学活动中各要素之间稳定的关系和活动进程结构。心理健康教育是指通过教学的途径帮助学生学到保持或恢复心理健康的知识,自觉地培养关心自己心理健康的态度,形成健康的行为,从而使自己达到最佳的心境状态。心理健康教育遵循一般的教学规律,同时有其自身的特殊性。因此,心理健康教育课教师应由传授者转向学习的参与者、指导者、促进者;由教材的被动使用者转向新课程的主导者、塑造者;由面向全体学生转为面向全体与面向个体相结合,为教师提供更为广阔的进行教学探索和教学创新的平台。完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的考评体系,把团体辅导的技巧融入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之中,让学生在课堂中进行角色扮演、情感宣泄,从而丰富教学方法、方式。这种教学模式使学生在参与教学时***思维,已经将知识与其产生和应用的情景融合到一起。知识不再是与学生生活无关的东西,这样的知识的学习变得格外富有意义。

三、构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参与式教学模式路径和程序

参与式教学作为一种教学方法,其心理学依据是皮亚杰的构建主义学习理论和弗洛姆的学习期望理论。皮亚杰认为,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的。知识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下,借助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构建意义的方式而获得的。学生是信息加工的主体,是知识意义的主动构建者,教师是学生主动构建意义的引导者、帮助者、促进者。弗洛姆认为,每一个人都是决策者,人们往往会在各种可供选择的行为方案中选择最有利的行为,在备选方案的有利性和自己认识能力有限性的范围内进行选择,它的哲学依据就是人的主体性。马克思主义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来分析人,人是自然主体,是社会主体,是自身主体,主体性是人的本质属性,教育的根本任务就是要不断提高教育者、受教育者的主体意识,并使之成为能进行自我教育和自求发展的社会主体。构建大学生心理健康参与教学模式可以发展学生思维能力。参与式教学策略,改变了过去只注重分析知识之间关系以及直接呈现这些知识的做法,强调知识与问题、任务与活动的紧密结合,让学生通过参与教学而获得知识和情感体验。参与式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学安排了大量的合作学习,如研讨会、小组讨论、团体辅导等活动,通过这些多种形式的合作交往,为学生提供了不同的观点和思路。在教学理念上,学生主体得到了创造更新和表现自我的机会,这使他们内心产生了实现个人价值的满足感并由此产生了价值追求的新目标。

(一)研讨会

研讨会的主题十分广泛,围绕着学生中存在或易于出现的一些问题展开讨论。教师在进行指导时融入心理学的知识、原理和技巧,使参与的学生从中体验心理的细微变化,进行自我反思与反馈,领悟其中的道理,达到自我教育的目的。研讨会主要包括两个部分:一是学生个人的自我认识与反馈;二是团体研讨。以理性情绪理论部分的教学为例,可以引出一件有争议的事,如宿舍中有人丢了钱,丢钱的人说只有“我”知道钱在哪里,“我”怎么想,怎么办?或者利用主体统觉测验(tat)中的***片,让学生猜想人物的想法及延续的做法。当学生在表达看法时,不同的认识方式与自动化思维呈现出来。接下来可以引导学生思考为何同一件事看法不同,不同看法会引起什么样的情绪和行为,并就这个问题讨论,也可以利用心理测评的方法提出问题。用心理测验找出学生中较普遍的一类问题,让学生表达自己心理方面的困扰(教师可以做一定的自我暴露以降低学生的自我防卫。必须具有普遍性,学生才能勇于作出问题描述)。提出的问题必须切合学生生活实际,其目的在于引起学生的兴趣,问题必须是为理论服务的。如果提出的问题最终无法围绕即将介绍的理论开展,那就得不偿失了。问题必须是可以引发争论的,问题没有标准答案, 学生可以从不同出发点进行探讨。此外,研讨还有助于转变个人的态度。学生对心理健康的认识存在很大的差异,通过讨论使学生可以发现分歧、发现看问题的其他角度,也可以更好地从他人角度理解问题,这既是学习方面的提高,也是维护心理健康能力的提高。提出问题并讨论是整个教学中的关键一步,是后面几步的基础,其作用主要是激发兴趣、加强求知需要、集中学习关注点和充分暴露旧经验,明白旧经验与新理论的相互关系。

(二)讲授理论

在这个阶段教师可以利用传统的讲授法进行教学。讲授法是指教师通过口头语言,辅以板书(幻灯片)等向学生传授言语信息的方法,是一种教师讲,学生听的活动。讲授法能在短时间内让学生获得大量系统科学知识,但也存在学生比较被动、师生难以及时获得反馈信息以及难以照顾个别差异的缺点。讲授法中的讲述法、讲解法和讲演法都可以根据知识的特点而选择运用。从学生认知准备方面来看,学生头脑中关于心理健康的认识是杂乱的,而且有不少经验性的认识是错误的。教师的讲授可以尽快使学生形成对心理健康的系统认识,同时及时扫除错误认知,为科学认识的系统化打下坚实基础。需要注意的是,讲授决非照本宣科,教师应结合前阶段的讨论结果有所侧重点地讲授。虽然讲授的内容必须是为解释、解决问题服务的,但并非就事论事,要强调理论高度。

(三)团体辅导

团体辅导(又称团体咨询、集体咨询、群体咨询、小组咨询)是一种在团体情境中提供心理学帮助与指导的重要方式,是通过团体内人际交互作用,促使个体在交往中通过观察、学习、体验,认识自我、探讨自我、接纳自我,调整和改善与他人的关系,学习新的态度和行为方式,以发展良好的生活适应的助人过程。团体辅导主张以人为中心,提倡真诚、无条件的积极关注和共鸣。可以组织“交朋友小组”、“敏感性小组”、“个人成长小组”、“潜能发展小组”、“团队建设小组”、“基础交友小组”、“感知小组”等多种形式。这些团体都强调团体中的人际交往经验,其目是促进个人的成长。团体辅导主要是以教师和学生共同组成一个团体,以讨论的形式来解决问题的一种方法。其优点是感染力强、影响广泛、效率高、省时省力、效果容易巩固。团体辅导可以弥补课堂单方面传授知识的缺点,还可解决高校心理辅导教师不足的问题,得到师生的好评,在高校心理健康课中应受到重视。团体辅导的授课方式为理论知识+互动活动,开展形式为结构式、开放式。在以往的研究中开放性团体辅导未见有报道。在我国,高校所进行的团体辅导一直都是以结构性、封闭性的形式开展的。封闭性是指团体内成员一经选定不得任意退出,团体外成员也不得随意加人,而且成员人数一般要求8—12人为宜。封闭性不符合心理健康教育课大班教学的要求。开放性是指团体内成员在人数上不做任何规定,可以随时加入也可以随时退出,但不论有无成员加入或退出,辅导方案和辅导进程都按计划进行,不做任何改动。开放性团体成员人数较多,不但可以降低参加者的紧张情绪,而且其中不乏活跃分子,活动气氛容易带动,加上其对活动场地的要求较低,在辅导过程中对成员的要求和限制较少,很符合当前大学生的心理特点,因此容易组织实施。在团体辅导中,对于不自信和情绪波动较大的学生应给予较多的关注和帮助;对于没有想让自己更自信的愿望的学生,应多与其沟通,帮助其树立提高自己心理素质的愿望。在团体辅导中应根据以上影响因素多设计一些相关活动,如音乐冥想可以用来平复情绪,共同完成一项任务可以学习与他人沟通、交往等。在团体辅导中适当增加理论分量将有利于大学生的自我教育和自我调节能力的培养。

(四)评价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重在学生的体验、感悟和成长,因此,对这门课的评价应从原来单一测评教学结果的课程化考试,逐步转向教学全过程中学生参与评价,尤其重视形成性评价,加强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自我反思能力、自我评价能力等发展情况的检测,建立多样化的评价体系,完善自我整体监控和评价,充分发挥其引导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教学改革的作用。评价既要起到检验教学效果的作用,又要对学生心理健康发展起到良好的导向作用。课堂教学效果可以采用量表评估、过程评估和追踪评估相结合,让学生自己填写自评问卷,自评和他评、定量与定性评估等维度评估手段对课程效果进行评估。而学生真正的心理反应和成长才是教学效果最真实的评价,也符合我们心理健康教育课的初衷。

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参与式教学模式的特点

(一)学生的主动参与性和合作性强

在此教学模式中,在提出问题与讨论、团体辅导和评价三个阶段都有学生参与。在合作学习中,学生们通过相互解释来学习。当学生们在给其他组员作解释的时候,他们就必须想办法组织自己的思想,并且必须详尽地阐述一些认知的细节,这样一来,他们自己的理解力也大大提高了。

(二)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相结合

心理健康课的课时有限,要把理论学习与实际运用结合起来,要发挥学生的参与,仅仅课内时间是不够的。此模式的团体辅导和评价的一部分虽然是在课外进行的,比如,团体活动中角色扮演、心理剧等就是由学生在课后自行组织,在学生的日常生活中进行的,但在心理健康的学习和应用中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隐性教育包括学生的学习资源,除了课堂与教材,还包括***书馆、网络、同学问的互教互学。

(三)实践性强

此模式把握住学生需要的实际以及课程目标的实践性,强调教学要从生活实践中来,到生活实践中去,问题的提出来源于学生的生活,理论的应用也发生在实际中。

(四)灵活性强

由前面分析可知,学生实际需要具有多样性,认知准备具有复杂性,教学目标具有多层次性。这样,心理健康课的教学必须灵活,否则以上要求不可能实现。问题的提出可以有多种形式,以适应不同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团体辅导有不同方案让学生选择,以适应学生特点和学习目标。

(五)反馈性强

这种教学模式并非单向的,不是由第一阶段开始到第四阶段结束。比如,评价阶段既可能因为发现教学中的问题而回到讲授阶段,也可能因为提出新问题而引出新的讨论以及又一轮教学。它克服了以往教师教与学生学之间反馈不及时的矛盾。

教学实践表明,该模式能顾及学生的个体差异有助于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学生在此种模式下学习心理健康课,不仅能灵活深入地掌握健康知识,而且可以在实践中进行扩展和发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情感上受到触动,深层心理发生变化,而且行为上产生相应的变化,如学生在人际关系方面、情感生活方面以及对今后发展道路的选择和人生意义的理解方面都有感触并努力调适。在学习后,学生自主学习和继续学习的能力得到加强,学会在新的问题情境中分析和解决问题,可以说学生获得了自助的能力,这正是心理健康教育课应该达到的效果。

参考文献:

[1]刘铁芳,走向生活的教育哲学[m],长沙: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2]朱小蔓,教育的问题与挑战——思想的回应[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3]中荷永,高岚,心理教育[m],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2002.

[4]黄希庭,郑涌,大学生心理健康与咨询[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5]黄希庭,等,当代中国大学生心理特点与教育[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9.

[6]马建青,心理咨询流派的理论与方法[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6.

[7]夏海鹰,心理健康教育课程问题探究[m],北京:中国人事出版社,2004.

心理健康结课论文篇8

关键词 高职生 职业生涯规划 心理健康教育

中***分类号:G444 文献标识码:A

Vocational Students' Mental Health Education

Teaching Combined with Career Planning

YE Xiaolu

(Zhejiang Industry & Trade Vocational College, Wenzhou, Zhejiang 325000)

Abstract The article discusses four major problems exist in contemporary college students and their psychological manifestations, and to analyze the causes of the problem, noting that students' psychological problems generate complex social factors and practical factors, and then presented corresponding solution according to different psychological problems.

Key words vocational students; career planning; mental health education

1 高职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现状与困境

随着社会对人才要求的逐渐提高,就业机会日趋紧张,用人单位在注重员工专业技能的同时,更加关注员工的职业素养和个人规划。但是,大部分高职毕业生对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处于无意识的状态中,只凭单薄的文凭和常规的专业技能在求职竞争中屡屡碰壁。甚至有些高职毕业生将就业压力一味的消极埋怨高校扩招和社会结构失调,丧失了自身的主观能动性。因此,高职院校在注重学生技能培养的同时,皆开始重视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但是,高职院校以怎样的形式进行有效的职业生涯规划的教育,至今没有统一的标准。

据调查发现,由于多方条件限制,大部分高职院校没有***设置职业生涯规划课程,而是将课程内容融入到其他课程与校园活动中。但是,职业生涯规划需要对个人职业选择的主观与客观因素有充分的了解。因此,要想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对学生的职业成长达到全方位的效果,首要问题就是如何尽早的系统引导学生开展对自己个人职业选择主观因素的分析。

2 高职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与困境

随着心理健康教育在高校的普及,2011年被***列入高校必修课程范畴,因此,高职生心理健康教育为高职院校的大一公共必修课之一。但由于这门课程发展时间较短,框架不够清晰,使这门课开展过程中暴露出了许多问题并面临着重重困境。

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学目标主要是预防和干预为主,发展为辅,大部分内容都重在预防学生心理疾病的发生,及时调整学生的心理问题。这把课程教育引入了被动式防守的状态,不利于学生积极品质与健全人格的形成。

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学方式繁多,但效果甚微。如今说教式已不流行,从事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师尝试了许多新的教学方式,但一直都没有形成一种极具本课程特色的教学模式。较为提倡的体验式授课法,仍是停留在理论上居多,实际的教学手段呈现甚少。

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学评估方式依然陈旧,平时的考勤、作业加上期末的试卷测试或小论文,合成学生本门课程的成绩,与其他课程无异,也不能很好反映学生当前心理健康状态,因此教学评估不能评估出学生心理健康方面的真实情况,有失公正。

3 职业生涯规划与心理健康教育结合的必要性

职业生涯规划与心理健康均属于心理学的分支,都建立在心理学理论的基础上,对“全人”的理解有着共同的看法。1909年,帕森斯第一次阐述了个人特质与职业因素之间的关系,根据心理学的人之匹配理论帮助人们选择适合的职业。20世纪40年代后,随着心理学人本主义思潮的崛起,推动了职业生涯规划概念的诞生和发展。而在心理健康方面,著名人本主义心理学家罗杰斯在《论人的成长》一书中指出:“人的成长不是等心理疾病发生以后再进行矫正,而是要在教育中促进新一代人的健康发展。”大学正是一个人从学生时代逐渐向职业过度的准备与探索阶段。职业生涯规划不仅促进了自我认识和外在职业环境的认识,也提高了人的心理健康水平。

职业生涯规划对个人自我意识的要求包括沟通能力、团体合作意识、自我激励-强化自信等方面。心理健康教育所涉及的内容有心理健康知识的普及、心理适应、学习心理、意志品质、情绪健康、自我认识、人格健全、人际关系等。可见,两者内容的重合度较高。而且,之所以大学阶段为个人心理问题高发期,是因为考上大学的目标实现后,大部分学生陷入了目标缺失期。因此,为防止心理问题的发生,让学生在入校之始就开始学习有目标、有计划、分阶段的修炼自己是十分有必要的。研究表明,人的自我意识与其心理健康水平显著相关。况且,职业生涯规划在个人自我认识教育方面,能打通德育、心理健康教育和职业生涯指导三者间的任督二脉,很好地弥补当今大学教育只重视知识灌输这方面的缺陷。

职业生涯规划与心理健康教育相结合,不仅使学校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实施更为系统有序,环环相扣,而且使心理健康教育目标更具体,内容更贴近时代需求,更有利于当下学生的心理发展与成熟。因此,构建一套结合职业生涯规划的高职生心理健康教育体系极具可行性和必要性。

4 结合职业生涯规划的高职生心理健康教育教学探索

4.1 调整教学目标

《高职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学目标应从预防性教育向发展性教育转变,以潜能开发与良好心理素质为培养目标,自我认识与自我规划相结合,人格健全与个性发展相结合,培养学生具有积极面对生活,乐于面对挑战的态度与品质。这样的教学目标使学生的心理健康标准不仅仅停留在没有心理疾病和心理问题阶段,而是持续的提高他们的心理素质,调整良好的心理状态应对变化的外部环境;同时,也为高职生职业生涯规划奠定了自我意识、人格特征等个人内环境建设的基础。

4.2 延伸教学内容

根据以上《高职生心理健康教育》教学目标的发展性标准,要对课程教学内容从单纯的心理健康知识传授向职业生涯规划知识整合转变,将培养方向从心理健康的学生过渡向培养良好心理素质的未来职业人。因此,在心理适应板块的教学中要从校园环境的心理适应过渡到整个社会环境的心理适应,再进一步过渡到求职与就业环境的心理适应;在学习心理板块的教学中要从学习压力应对、考试焦虑调适过渡到学习目标制定、学习习惯养成,再进一步过渡到应变能力、创新能力、逆向思维等潜能开发与行为能力训练;在情绪健康板块的教学中要从学习情绪问题的解决过渡到学习自我情绪的管理,再进一步过渡到对自我情商的开发;在人际关系板块的教学中要从校园友谊与爱情的处理过渡到人际沟通技巧,再进一步过渡到职场人际关系的处理;在自我认识和人格健全板块的教学中要从自卑心理与自恋心理的调适过渡到对自身气质、性格与兴趣的解读,再进一步过渡到个人与职业的匹配度的分析。

4.3 创新教学形式

在高职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课程中,笔者一直尝试以心理游戏与课堂研讨相结合为主,再结合案例教学、视频教学等其他方式为辅的特色体验式教学形式。每堂课都设计一个与本次课程目标相关且全体学生可参与的心理游戏,游戏结束后以讨论的方式收集学生对本次游戏的理解和感悟,最后经过教师统整与延伸,深化内涵,总结课程重点内容,在轻松氛围与主动参与中让学生不知不觉接受知识点。以人际关系板块中的沟通技巧内容为例,设计了“天使与主人”的心理游戏,每位学生将在小纸条上写上自己的名字并将自己的名字折叠投入一个盒子内,然后每位同学在盒子里抽取一个小纸条(如果抽到自己的名字将重抽),偷偷记住纸条上的名字,这个名字就是这位同学的主人,自己就成为自己主人的天使。用一周的时间,天使要为主人默默的服务但不能被主人发现。在下一周课堂上,如果天使一直没被自己主人发现,但在谜底揭晓后,主人却想得起来自己的天使帮助过他,天使获胜;如果主人早已猜到自己的天使,则主人获胜。游戏结束后,全班开始讨论三个问题:(1)天使和主人获胜的技巧有哪些?(2)哪些天使和主人是你喜欢的?(3)在校园中,你该如何做别人的天使和主人?(4)在职场中,你又该如何做别人的天使和主人?最后,教师将学生的答案整合在一起后就形成了一套既贴近学生自身又容易实践的人际沟通技巧。这种教学形式不仅课堂氛围轻松,学生参与度高,而且环节清晰,层次分明,达到了不错的教学效果。

4.4 改进教学评估

高职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一直以期末测试或者课后作业等终结性评价作为教学评估方式,但为了增加教学评估的有效性和公平性,可以将阶段性评价作为一部分比例的成绩,如让学生制定《职业生涯规划书》,第一部分为自我分析,在课程初期完成,教师修改后学生可根据教师的修改建议进行修正。教师再根据学生修改的程度给予成绩,这种评估方式不仅可以提升学生的对任务的理解,也能更好得达到任务效果。第二部分为学习规划,可在课程后期完成,教师也以同样的方式进行修改与给予成绩。第三部分为职业初期规划,可放在学生大二、大三时的就业指导课上继续完成。类似这类阶段性的教学评估方式将成为未来高职生心理健康课程的主要教学评估手段。

4.5 增设课外咨询

现阶段高职院校的心理咨询中心都是将重心放在学生心理疾病的排查与心理问题的咨询,未来应该增加发展性的咨询项目,比如学生生涯规划与个人成长咨询等,这是心理健康教育发展完善化的体现,也为学生提供自我成长的另一个有效途径。

总而言之,将高职生心理健康教育与职业生涯规划相结合成为一门集知识、体验、操作为一体的综合课程,是高职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必然发展趋势,职业生涯规划以职业目标为导向,更有利于心理健康层面的人格与意志的健全,心理健康以自我完善为导向,更有利于职业生涯规划层面的自我意识觉醒,两者相辅相成,共同促进学生心理素质与职业修养的提升。

参考文献

[1] 潘云***.大学生职业生涯设计与心理健康教育的整合[J].中国青年***治学院学报,2008(5).

[2] 张豫晋,姜琪.高校生涯规划教育中的心理素质教育探究[J].科教导刊,2012(1).

[3] 程利娜.论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结合[J].教学研究,2012(7).

[4] 门瑞雪,李菲,范志光.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建设与改革路径探析[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12(3).

[5] 刘艳.高职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改革与实践[J].职业教育研究,2012(12).

[6] 张利兵.基于积极心理学理念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改革[J].科教文化,2013(1).

心理健康结课论文篇9

[关键词]心理健康;心理咨询;角色扮演

中***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0278(2013)02-118-01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方法的实施要遵循一定的原则,同时也要通过一定的途径,只有在一定原则指导下通过适当的途径来实施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才能使心理健康教育取得更为满意的效果,顺利实现心理健康教育的目的。为了提高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效性,我们要努力探究心理健康教育方法,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打造成引导学生全面提升个人素质的崭新平台。

一、探究心理健康教育课教学法,提高心理健康课实效性

目前心理健康课的主要教学方法还是传统的讲授法,授课方法的单一必然损害心理健康课的教学效果,如何才能够提高心理健康课的实效性呢?探究灵活多样的授课方式是一种必然的选择,除了讲授法,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还可以运用的教学方法如:

(一)讨论法

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围绕某一中心问题,交流意见,互相启发,弄懂问题的一种教学方法。这种教学方法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学生的思想;便于培养学生***思考、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有利于培养学生口头表达能力;有利于对知识的理解等。运用讨论法的基本要求是:讨论前,教师应提出讨论的题目和方法,指导学生搜集资料、调查研究,并写好发言提纲;讨论中,要求学生轮流发言,教师要启发诱导,鼓励学生发表个人观点,围绕主题联系实际;讨论结束时,教师要进行总结,评述。

(二)角色扮演法

角色扮演就是设定某种情境与题材,让学生扮演一定角色,通过行为模仿或行为替代,充分体会角色的情感变化和行为模式,表露自己或角色的人格、情感、人际交往、内心冲突等心理问题。角色扮演的重点不在演,而在于通过观察、体验,分析讨论,使学生受到教育。常用角色扮演法如情景剧表演、空椅子表演、角色互换、小品表演等。

(三)案例分析法

案例分析法是指把现实中出现的典型心理问题作为案例,交给学生进行分析讨论,探究其心理问题的特点,形成的原因,矫治的方法。这种方法可以提高学生们对心理问题的认识,使学生有效预防心理问题,在出现类似心理问题时能够识别并运用有关技术进行自我调适。

(四)心理训练法

心理训练的方法是指通过有目的的心理练习,对被训练者进行有意识的影响,使其心理状态发生变化,以达到适宜的心理程度,满足提高心理水平,增强身心健康需要的教育手段。学校开展心理训练应与心理健康教育紧密结合,其主要内容为:学习教育与训练、情绪和情感心理健康教育与训练、社会交往心理健康教育与训练、择业和社会适应心理健康教育与训练。

总之,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应以心理健康课的内容为基础,依据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采取适当的灵活多样的方法,将形式与内容完美地结合起来,方法为内容服务,并且使内容更好得得以表现。

二、探究心理咨询的合适方法,积极开展心理辅导

学校心理咨询是增进学生心理健康,防治心理疾病,优化心理素质的重要途径,也是心理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根据高职院校心理机构的现状,为适应学生对提高心理素质的迫切需求,心理咨询人员要探究心理咨询的咨询方法。

心理辅导的方法有很多种:讨论法、角色扮演、行为训练、各种习作与活动、演讲会、报告会、参观访问、影视观赏等。一般根据参加对象的不同而不同。例如:“我们要做情绪的主人”这样一个主题的团体心理辅导活动,可以先选取一个故事,请学生通过角色扮演的形式呈现故事:第一种情况是角色任意发泄情绪以致造成不良后果;第二种情况是角色调控情绪事情向良性方向发展。然后,大家一起讨论这个故事,总结调控情绪的技巧。最后,大家根据所总结的技巧分小组进行角色扮演的行为训练。在这样一个团体心理辅导活动过程中,学生们不仅学到了如何调控情绪的办法而且进行了练习,真正提高了个人的心理素质水平。

三、探究各科教学与心理健康教育融合的方法,进行积极课堂教学

作为学校教育体系的一部分,心理健康教育不能脱离学校的教育教学工作。各高职院校应当把对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渗透到各科的具体教学活动中去,使其相互影响、相互促进,从而形成一个以提高心理素质为核心统帅各科教学的教育体系。

要达成心理健康教育与各科教学的融合,最有效的方法就是创建积极课堂,积极的课堂是指那些在课堂的教与学活动中,教师拥有积极的心理和良好的情绪,能够注重营造课堂积极的氛围,并能够使用一定的方法,注意调节学生学习的心理状态,使其常处于积极的状况,积极主动地学习与思考,师生之间有效的沟通与互动,取得上佳的教与学的效果。

要在课堂上建立和谐、民主、宽松的师生关系。心理学知识告诉我们不良的刺激如师生关系紧张、教师对学生的讽刺挖苦等会影响学生的情绪,甚至极大地损害学生的心理健康,因此我们要重视建立和谐、民主、宽松的师生关系,创设愉快和谐的课堂环境,在课堂上对学生多鼓励,多肯定,多表扬,使他们产生积极向上的力量以获取信心,带着乐观、愉快、轻松的心境去学习。

教师还要采用灵活的教学方式,创造轻松愉快的课堂氛围,比如,轻松自然的游戏、幽默的故事,新颖的教具都可以创设轻松愉快的课堂气氛。

参考文献:

[1]郭启华.高校管理者人格素质结构的研究[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7(8):106-107.

[2]郭亚.管理: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助力器[J].铜陵学院学报,2007(4):111-113.

心理健康结课论文篇10

关键词:和谐人格;和谐人格的构建;健康心理课程教育;第二课堂实践活动

作者简介:解丹坤(1970-),女,天津人,北京工业大学实验学院,副研究员;黄韬(1970-),男,山东文登人,北京工业大学后勤集团,助理研究员。(北京 100086)

基金项目:本文系北京工业大学教育教学项目(项目编号:ER2011-C52)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中***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3)22-0208-02

人格是一个人比较稳定的心理倾向和心理特征的总和,是个体独特的精神风貌。和谐人格是指构成人格整体的各个内在要素之间处于协调、平衡与统一的状态,它是人格健康最重要的标志。大学生是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未来栋梁,大学是人格发展的关键时期,能否在此期间进一步完善形成健康人格既是他们自身顺利成长和发展的需要,也是适应社会的基础,更关系到国家和民族的兴旺发达。

乔韩窗口理论(Window)是由美国心理学家Joe Luft和Harri Ing-han共同提出的。该理论认为每个人的自我都可以划分为:公开区域、隐秘区域、盲目区域和未知区域四个部分(见***1)。这四部分的特点如下:公开的我——透明真实的自我,这部分自我自己很了解,别人也很了解;盲目的我——别人看得很清楚,自己却不了解的部分;秘密的我——是自己了解但别人不了解的部分;未知的我——是别人和自己都不了解的潜在部分,但通过一些契机可以激发出来。

一个人对自己的认识就是一个不断探索、寻求未知的过程。当一个人的公开领域扩大时,盲目领域则自然变小,人对自己的认识就越清楚,变得更加真实,越能在生活中扬长避短,发挥潜能,无论是与人交往还是自处,都会显得轻松愉快而有效率。可见,根据乔韩窗口理论,和谐人格的建立即是激发更多的未知自我,解析不知的盲目自我,优化已有的公开自我,沉淀个人的秘密自我。

***1 乔韩窗口理论区域***

以此为出发点来进行大学生和谐人格的构建,可通过第一课堂的授课教育和学生第二课堂实践活动的配合来共同完成。授课是将系统的心理健康知识,尤其是健康人格理论的精华内容以科普的形式对学生进行讲解,启发学生结合自身发展来思考完善自我的方法和原则,自觉将理论作为和谐人格构建的行为指导。而第二课堂实践活动则是让学生通过参与和健康人格发展相符合的多种活动,得到有益的个人体验,使之产生行为内化来强化或固化自身的人格发展。这两种方式的联合实现了理论联系实际的作用,使学生的理论所学能够在现实中得到展现和验证,并通过吸收沉淀成为自身成长的养分,这是健康人格构建的有效渠道。

一、研究方法和结果

1.研究思路和方法

根据乔韩窗口理论,在大学生和谐人格的构建途径上,提出了心理健康的人文教育和活动实践相结合的方式:设置分阶段的心理健康教育系列课程,并在第二课堂活动中以项目化的形式确立与之相适应的实践目标。在研究中,对北京工业大学实验学院学习了心理健康课程和参加了一年半实践活动的2011级456名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和不少于20%的个案随访,以此来考查效果。

2.研究结果

通过对问卷结果的分析,可以看到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效果比较理想,有94%的学生认为课程开设有必要,所学内容对自己有帮助,其内容和授课形式都值得肯定,其中有49%的学生认为非常有用。

在对实践活动与所学内容的相关性上,学生的反映存在两级分化,有44%的学生认为帮助甚微或没有帮助,有51%的学生认为有帮助,说明在实践活动的形式和设计上还需要进一步的研究。对认为有帮助的学生,应再进一步分析其中的原因,如:是否担任学生组织的干部,是活动的直接组织策划者还是仅为普通的参加者,不同的社会工作角色是否对实践的作用产生影响等。

二、培养大学生和谐人格的途径

1.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设置与内容

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必须有机贯穿于大学的整个阶段,根据不同年级学生的特点来设置,其原则是充分调动学生自主性,引导其发现自我意识的积极一面,确立健康人格的理念,并在学习、生活中能够自觉主动融入,学会不断完善,成为具有和谐人格同时带有鲜明个人特点的健康个体。

(1)以适应大学要求为主的新生心理健康教育。根据调查发现,新生入学普遍存在角色转换和重新定位的困扰,此时的自我意识与高中阶段相比,有一个较大的变化:***感很强但同时迷茫感增加。从对北京工业大学实验学院2011级456名新生进行的心理测试中可以看到,80%以上的新生入学后三个月中最大的困惑是:大学跟自己想象中的不一样,跟高中教师和父母说的不一样。经常不知道下了课后该干什么,应该怎么安排大学生活。根据此时的学生特点,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开设十分必要,这是对大学生自我角色转换的一个有益帮助。大学第一学期面向新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从内容和形式上重在引导学生尽快适应大学生活,重新进行自我定位。

新生适应需要解决学生入学后的各种心理落差:时间管理上的不合理、人际关系中的矛盾、对未来规划的迷茫、大学期间恋爱的困惑等问题。故从内容上可包括时间管理、人际交往、情绪管理、调整压力、亲密关系、健全人格概述、常见心理问题简介等。从本质和过程上讲,如果生命教育在大学阶段才开始进行已经滞后,应在初等教育阶段就全面开展,至少要覆盖中学阶段。但在调查中发现,我国现有的中学教育还不能完全普及心理健康知识,不同的学校差别很大,有些中学从未对学生开展过该方面的教育,因此在现阶段,把生命教育作为大学新生心理适应指导课的内容也有其意义。从本课题学生反馈的授课效果来看,受益程度颇高,深受触动的学生占到90%。

在授课时应尽量采取案例讲解和小组讨论的形式,减少单纯的理论介绍,重在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分享感受和心得。保证课程内容的可操作性与实效性是新生适应指导课的出发点。

(2)以健康人格教育为核心的心理健康选修课。将健康人格教育作为***的研究部分,在心理学研究领域里并不多见,首都经济贸易大学的杨眉教授在其《健康人格心理学》中提出将健康人格教育作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切入点,原因:“一是人格是人的各种心理特点的总和,离开人格健康很难有心理健康。健康人格不仅是心理健康的重要指标之一,也是心理健康的重要资源。二是只有具备健康个性的人才能对自己的心理健康负起责任。因此,从培养大学生健康人格入手以增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可以帮助我们从一个更积极、更富有建设性的角度去实施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促进。”

1)内容组成。大学生心理健康选修课在新生心理适应指导课的基础之上开设,根据学生反馈,参考整合多本大学生心理健康课教材后,经过数次调整完善,确定主要内容包含:精神分析学派的健康人格观、人本主义学派的健康人格观、相互作用分析学派的健康人格观。其中精神分析学派的健康人格观选取弗洛伊德的人格结构和埃里克森的自我同一性;人本主义学派选取马斯洛自我实现的健康人格模型和帕尔斯的人格模型理论——此时此地的人。

在授课中,为避免单纯理论讲授造成非专业学生理解上的困难和失去学习兴趣,可将各学派的人格观与心理过程的各个部分进行组合,在讲解人的主要心理过程的规律和表现时插入相应人格理论,具体匹配见表1。

2)授课形式与课程性质。大学生心理健康选修课从大学二年级第一学期开始由学生进行选报,总计32学时。课程的讲授要充分调动学生的自我思考,能够结合自我达到总结领悟的授课方式最受学生欢迎。在研究中,有83%的学生对健康人格的理论学习充分肯定,认为健康人格理论的学习有助于自我认识,对保持心理健康和自我人格完善起到了较大作用。

选修课通常为大课堂,因此团体小组式的讨论和分享很难保持人员不变,可采用临时组合讨论的形式。如果固定小组则要从第一节课开始就进行随机组合,一直到结束都不再改变。

2.按照项目化设计的第二课堂实践活动

第二课堂教育在学生素质培养中占有重要的位置,因其形式的丰富和多样,深受学生欢迎,其内涵既体现了一所大学的文化,又能够在学生的人格培养中起到固化、加深的作用,因此,第二课堂教育是第一课堂的延续,是大学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

实践活动以项目化形式制定,是为了促进该活动的全面完成,按照项目化的方式来开展活动,体现了全程管理的原则。根据和谐人格培养的目的开展各类实践活动是为了锻炼意志、学会合作、承担责任、应对压力(见表2)。

每项实践活动均要按照项目化的程序要求来制定和完成,即:每项活动都是一个完整的项目,从策划方案、活动预算到完成考核都要预先制定计划,进行申报答辩批准后方可进行,并在后续过程中不断充实完善。项目化的活动在进行中,每个环节的流程和保障都要求体现效率和规范。结束后,都要有对此项活动进行的考查和总结。在这个过程中,活动组织人员的协同合作能力得到了最大的锻炼,参与学生的积极性得到了发挥,同时营造出了充满青春活力和蓬勃朝气的校园氛围。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对学生的和谐人格构建十分有益。

三、存在问题的思考

1.深化研究符合学生和谐人格构建的实践活动模式

实践活动的设计组成要素对健康人格形成的促进关系具体体现在何处,是一个需要深入研究的问题。本课题因为研究周期尚短,只是在二者的宏观层面上进行了关联和考察其影响,并没有更多地深入追踪实践活动所起到的作用,没有就单个实践活动能够在哪些因子上为健康人格的形成提供帮助进行深化,导致一些实践活动的设计还存在点到即止,没有充分发挥作用的问题。因此出现了效果两极分化,在某些学生身上促进作用显著而对某些学生而言则显得轻微,甚至感觉不到影响。在今后的工作中,应该对此进行更全面的研究,从而提取出对大多数学生适用的方式和方法,将之应用于活动设计。

2.校内外共同作用确保和谐人格的培养

人格的形成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在大学阶段,固化积极方面、修正缺点弥补不足是和谐人格培养的宗旨,但是学生人格的形成是家庭和社会共同作用下的产物,是先天和后天的合金。仅有校内的培养是不够的,也不可能把学生关在象牙塔里发展,校外的诸多影响因素,如:社会文化、社会环境、生活经历、家庭成员的交互作用等均对人格的形成发挥作用。因此,构建和谐人格,不仅要以学校教育为主要方向,进行多方位的设计和全面实施,更要根据社会的发展和时代的变化进行有机融合,及时更新教育内容与拓展构建渠道,注重现代化技术手段的应用,充分发挥学生朋辈辅导的作用。只有这样,人格的培养才能保持与时俱进,也才能做到和谐健康。

参考文献:

[1]杨眉.健康人格心理学[M].北京: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6.

[2]许燕.人格心理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

[3]赵丽琴.大学生心理健康[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

[4]王秀彦,等.大学生心理适应指导[M].北京:北京工业大学出版社,

2012.

转载请注明出处学文网 » 心理健康结课论文10篇

学习

存货管理10篇

阅读(12)

本文为您介绍存货管理10篇,内容包括存货管理政策,存货管理最佳实践。一、存货管理对企业的重要意义存货作为企业的重要流动资产,它既可以保证企业生产的正常运行,合理的存货又可以使企业适应市场的要求,站稳市场,但是存货又占用大量的流动资

学习

信息管理10篇

阅读(15)

本文为您介绍信息管理10篇,内容包括信息管理系统论文十篇,信息管理案例分析。企业是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以系统的观点来看,它是由若干要素按照一定联系结合所构成的开放性的转换系统,其构成要素包括人、财、物和信息。企业的日

学习

品牌策略方案10篇

阅读(17)

本文为您介绍品牌策略方案10篇,内容包括品牌策略方案怎么做,高端定位品牌策略。我们该如何做好品牌策划呢?蓝哥智洋国际行销顾问机构认为,首先企业一定要确定品牌策划的目的。因为品牌营销咨询的两个核心关联点就是资源和智慧。无论出以何

学习

心理素质教育论文10篇

阅读(25)

本文为您介绍心理素质教育论文10篇,内容包括初中生心理素质小论文200字,如何提高自己自身心理素质论文。二是要优化学生的知识结构。知识经济需要具有综合能力的通才,只有专业技能是不够的。为此,要改变过去职校在人才培养方面存在的知识

学习

企业管理10篇

阅读(39)

本文为您介绍企业管理10篇,内容包括企业管理论文十篇,企业管理案例和范文。欧美千锤百炼的管理模式,为何不在中国落地?答案就在于此。13年来,尤其是近8年来,我和我们的客户们不知引进了多少跨国大公司的管理人才,也数不清楚购买多少跨国管理

学习

心理咨询案例论文10篇

阅读(14)

本文为您介绍心理咨询案例论文10篇,内容包括心理咨询案例报告逐字稿范文大全,心理咨询的基本要求论文。大学二年暑假,阿兰参加了学校旅游协会组织的一个“女生夏令营”,发现与女性朋友在一起时要比与男性高兴得多,能让她体验到更多性和情感

学习

心理教育本科论文10篇

阅读(13)

本文为您介绍心理教育本科论文10篇,内容包括大学心理教育课程论文1500字,心理教育的毕业论文怎么写。专业层次学制主要课程音乐教育专科两年大学语文、基础乐理、视唱练耳、基础声乐、基础和声、合唱与指挥基础、基础钢琴、艺术概论、民

学习

机油营销方案10篇

阅读(22)

本文为您介绍机油营销方案10篇,内容包括机油营销方案及策划,机油产品制定营销策略及思路。二、石油化工产品营销措施在石油化工产品实际营销的过程中,相关部门需要制定完善的营销方案,创建专门的工作机制,明确各个部门的工作职责,拓宽营销渠

学习

营销事件方案10篇

阅读(34)

本文为您介绍营销事件方案10篇,内容包括营销方案100例及方法,餐饮活动营销方案。1、事件营销的内涵事件营销是指营销者在真实和不损害公众利益的前提下,有计划地策划、组织、举行和利用具有新闻价值的活动,通过制造热点新闻效应的事件吸引

学习

商品营销方案10篇

阅读(39)

本文为您介绍商品营销方案10篇,内容包括商品营销方案范文100例,餐饮活动营销方案。××销售生动化。对卖场内货架、堆码陈列、pop布置、环境气氛等进行生动化布置,提示消费者有关促销活动的信息。在销售生动化过程中必须注意突出主题,一目

学习

档案管理10篇

阅读(28)

本文为您介绍档案管理10篇,内容包括档案管理工作总结十篇,档案管理汇总分析。主办单位:河南省档案局出版周期:双月刊出版地址:河南省郑州市语种:中文开本:大16***际刊号:1005-9458国内刊号:41-1216/G2邮发代号:发行范围:创刊时间:1983期刊收录:核心

学习

公司管理10篇

阅读(44)

本文为您介绍公司管理10篇,内容包括公司管理案例怎么写,公司管理案例大全。二、公司倡导树立“一盘棋”思想,禁止任何部门、个人做有损公司利益、形象、声誉或破坏公司发展的事情。三、公司通过发挥全体员工的积极性、创造性和提高全体员

学习

畜牧发展论文

阅读(15)

本文为您介绍畜牧发展论文,内容包括畜牧业发展论文摘要范文,畜牧业学术论文100字。首先,畜牧合作组织根据成员需求与市场需求,延伸产业链条,实现了外部经济的内部化,改变了单个养殖户在大市场的弱势地位,提高了产销各环节的议价能力,经济收益

学习

学生心理问题论文10篇

阅读(15)

本文为您介绍学生心理问题论文10篇,内容包括中学生常见心理问题分析论文,关于学生心理问题的论文题目。而这一切也让有关专家忧心不已,杨叔子院士曾经提出:“智商越高,情商出现问题,对社会的危害越大。”大学生的心理问题复杂、多变,具有独特

学习

心理素质教育论文10篇

阅读(25)

本文为您介绍心理素质教育论文10篇,内容包括初中生心理素质小论文200字,如何提高自己自身心理素质论文。二是要优化学生的知识结构。知识经济需要具有综合能力的通才,只有专业技能是不够的。为此,要改变过去职校在人才培养方面存在的知识

学习

心理咨询案例论文10篇

阅读(14)

本文为您介绍心理咨询案例论文10篇,内容包括心理咨询案例报告逐字稿范文大全,心理咨询的基本要求论文。大学二年暑假,阿兰参加了学校旅游协会组织的一个“女生夏令营”,发现与女性朋友在一起时要比与男性高兴得多,能让她体验到更多性和情感

学习

心理教育本科论文10篇

阅读(13)

本文为您介绍心理教育本科论文10篇,内容包括大学心理教育课程论文1500字,心理教育的毕业论文怎么写。专业层次学制主要课程音乐教育专科两年大学语文、基础乐理、视唱练耳、基础声乐、基础和声、合唱与指挥基础、基础钢琴、艺术概论、民

学习

旅游心理学论文10篇

阅读(17)

本文为您介绍旅游心理学论文10篇,内容包括旅游心理学案例分析题及答案,旅游心理学心得体会500字。EffectsofEtiquetteEducationonTourismCollegeStudents'ProfessionalPsychologicalQualitiesTANGCheng(GuilinIns

学习

发展心理学论文10篇

阅读(33)

本文为您介绍发展心理学论文10篇,内容包括发展心理学论文,发展心理学小论文怎么写。二、多元与批判——当代西方心理学的发展主题多元和批判是当代西方心理学的突出主题,多元化的发展所带来的新概念、新课题、新思路弥补了传统心理学的不

学习

心理学研究论文10篇

阅读(37)

本文为您介绍心理学研究论文10篇,内容包括心理最新研究论文,心理学论文发表期刊。(一)学习已经成为一个跨学科研究的对象从历史看,有关学习的研究主要局限在心理学的领域。但是,今天与学习科学有关的研究领域已变得十分宽泛,其中包括认知科学

学习

理财教育论文

阅读(15)

本文为您介绍理财教育论文,内容包括关于教育理财的论文题目,学生理财论文有案例。1.4学习方式的多样性开放教育学员在学习方式方面具有自己的倾向和爱好,常见的学习方式有如下四种:①行动型。有些开放教育的学员倾向于“从做中学”,他们对

学习

信贷市场论文

阅读(19)

本文为您介绍信贷市场论文,内容包括关于信贷的论文,个人信贷业务论文参考文献。一农村信贷市场及竞争力量分析(一)农村信贷及信贷市场的概念界定信贷市场是指运用借贷方式,以信贷合同为工具融通资金的金融市场。农村信贷市场是农村金融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