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心理学论文篇1
当代西方心理学的多元化发展是建立在传统主流心理学发展危机的基础之上的。20世纪20年代兴起并风行心理学界的行为主义将实证研究范式在心理学领域内的应用发挥到了极致水平。他们主张研究外在可见的行为,采用严格的条件控制,使用精确的数据来解释研究结果。60年代兴起的信息加工认知主义,虽然把研究对象从外部行为转到了内部加工机制,但是在方法上却一如既往地传承了实证研究取向,认为需要严格控制条件以得到更准确的解释。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主流心理学(行为主义和认知主义为代表)的这种科学主义研究理念受到了众多心理学家的追捧,甚至将实证研究方法奉为经典标准。但与此同时也带来了另一个严重的问题:一味地追求实证研究造成了现代主流心理学忽视了文化的作用、忽视了人的主体性、忽视了心理现象的复杂性、以方法为中心以及脱离生活实际的研究,等等如此的做法使得西方主流心理学不断遭到外界的质疑,同时也面临着包括来自自身领域的多方面诘难,这就是20世纪70年代后期开始的西方科学心理学领域的发展困境和危机。
遭受着来自心理学学科内部与外部多方面质疑与批判的西方心理学也意识到需要改变思维、超越自身发展瓶颈的重要性。20世纪80年代开始,西方心理学对以往的研究视界、理论建构、方式方法等方面进行了全面而又深入的思考。“在困境面前,许多心理学家另辟蹊径,开始寻找一条不同于主流心理学的道路,因而导致了心理学的多元化趋势。”[1]西方心理学各分支领域的相互融合,加之整个社会科学领域新思想的不断涌入,新理论的相互借鉴,从而使得当代西方心理学出现了多元化发展的局面。其一,当代心理学的多样化研究取向,主要以进化论心理学和积极心理学为代表。其二,后现代主义的批判性取向,主要以社会建构论心理学、文化心理学、叙事心理学等为代表。
二、多元与批判——当代西方心理学的发展主题
多元和批判是当代西方心理学的突出主题,多元化的发展所带来的新概念、新课题、新思路弥补了传统心理学的不足之处,成为传统心理学的重要补充内容。批判化的发展则是指后现代心理思潮的出现与盛行,为整个西方心理学带来了新的发展活力。
1、进化论心理学——研究思路的创新
进化心理学是在20世纪80年代末出现在心理学界的一个名词,是包括相关的理论主张、课题研究等相对统一的心理学思潮。通常认为,进化心理学是试***通过普遍的行为机制来解释人类为什么以某种方式行事的科学。进化心理学是在广义进化论和社会生物学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它借用达尔文的进化论和自然选择理论来揭示人类心灵的起源,解释人类的精神现象,把人类的心理属性看作是进化的结果。“进化论的基本假设有两条,即:有机体是在进化过程中由于自然选择的作用而历史地形成的;而历史地形成的有机体的一切方面,都对维持有机体的存在具有积极意义。这两条假设逻辑密切不可分离,二者的统一构成了有机体的各个方面及其与有机体、环境之间在进化过程中所形成的历史同一性的说明”。[2]进化心理学家想知道的是:为什么人们在长期的进化过程中,形成了如此的心理机能和机制而不是其它?为什么有些心理机制和行为本能是所有人类都共同拥有的?为什么人类和动物在某些心理表现上会出现如此的类似?为什么我们总是确信文化对人类心智的重要作用,而较少考虑到生物进化作用对人类心理发展的贡献?带着诸多疑问,进化心理学的假设指出,人类所拥有的许多心理属性都可以看作是在漫长的岁月中被选择出来的,而最早形成的一些心理行为机制至今仍在人类发展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进化论心理学在心理学领域内掀起了此起彼伏的“进化研究”风暴。研究者开始更多地考虑到生物进化因素在心理变迁和心理解释中所起到的重要作用。社会、认知、发展、人格、文化等各种各样的研究主题,开始逐渐进入到进化论心理学的研究议题之中。进化心理学确实从进化的角度揭示了人类的心理和行为表现的某些深层的结构与本质。“进化心理学的目标是揭示并进而理解心灵的构造和实质。它并非像知觉、学习、思维研究那样,是一个具体研究领域,而是心理学的一种思维方式,可以运用到心理学的一切领域”。[3]进化心理学对发展心理学、人格心理学、认知科学、社会心理学等领域都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对自我保护与发展、人格特质、地位追求、配偶选择、后代抚养、关系维持等主题的研究具有很大的启发意义,为我们提供了另一种新颖的解释路径。进化论心理学试***在人类发展的时间纵轴上展开对心理形成和发展的解释,说明进化在心理结构中的作用,在心理内容横轴上扩展和丰富自己的研究领域。
2、积极心理学——研究主题的变化
2000年,塞利格曼与西卡森特米哈伊刊登了《积极心理学导论》一文。文中指出:积极心理学是一门科学,是关于积极的整体体验、积极的人格特质以及积极的社会组织与环境的一门科学。[4]它们的研究活动将主题聚焦于诸如希望、智慧、创造性、勇气以及其他积极的精神等方面,让整个心理学界为之耳目一新。积极心理学的出现给传统心理学的发展注入了一股新鲜的活力。积极心理学正如它的名称所表达的意思一样,关注的是积极向上的东西,比如人类的勇气、幸福、乐观、希望等心理品质,不仅要关注个体的幸福,还要关注社会的整体发展和全体人类的福祉。1998年,出任美国心理学会***的马丁·塞利格曼指出,在过去的50年中,心理学家忽视了去践行心理学早先的任务和承诺,那就是保护和促进正常人的心理健康。虽然人们一直都在谈论一个关注了几千年的问题,即人性善的问题,只是从未在心理学领域内被重视并加以研究。
20世纪末期,积极心理学深刻影响到了世界其它各国的心理学研究,愈来愈多的心理学家主动参与到积极心理学的研究课题中来。目前关于积极心理学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积极的情绪和体验、积极的个性特征、积极的社会机制和组织建设三个方面。在积极的情绪和体验方面主观幸福感是研究重点,主要探讨诸如性别、年龄、学历、经济收入、社会地位、工作性质、文化境遇、人格特征、性格类型、期望水平、生活事件、认知方式等因素与生活满意度和主观幸福感体验的相互关系。在积极个性特征研究方面主要关注积极人格的构成、培养和实现途径。在积极的社会组织建设方面则致力于分析管理、教育、社区、媒体等方面如何促进组织本身以及人类的发展。
积极心理学的出现和流行带来的是心理学研究主题的转换。积极心理学更为关注人性的积极层面,更致力于促进人类的幸福,提高心理质量。它在传统心理学领域内得到了广泛应用,尤其对临床与咨询心理学、健康心理学等领域的研究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正如有的学者指出的,“通过对咨询心理学以及积极心理学的主要旨意做了系统性的阐述,我们发现,积极心理学在咨询心理学领域是一种重要的建构,这也给我们提出了一定的挑战,促使我们重新思考咨询心理学的哲学根源与基础,要分清自己与其他学科之间的界限和不同。最后,我们相信,积极心理学能够融入到咨询心理学中来,并促使我们创建新的评价标准,也相信积极心理学能够运用到更多的跨学科领域中去”。[5]
3、后现代心理学——研究范式的变革
后现代心理学是当代心理学领域内后现代心理学分支的综合称谓,是后现代思想影响下心理学领域内各种变化的总体趋势,通过强调后现代思潮中解构前提、悬置本体、主张建构等理念,对传统心理学的众多理论进行了深刻的再审视。后现代心理学批判传统心理学的同时也在积极借鉴其他社会科学领域内的重要研究成果。话语分析和叙事方法的引入给当代心理学带来了很多新的发展空间,并为深入研究心理现象的本质指出了更新的解释视角和途径。后现代心理学对传统心理学的心理机器隐喻、实体性假设提出了质疑,主张人的心理是与社会互动建构的产物;对心理学研究中的科学主义、认知主义提出了否定,重视语言在心理的建构过程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可以说,后现代心理学的兴起和发展在传统心理学领域内掀起了一场***。
后现代心理学是一个很大的阵营,并非是一个统一的理论学派,它包含的内容比较丰富,但没有统一的组织,也没有统一的理论建构。各种新近的后现代心理学分支比如社会建构心理学、叙事心理学、当代文化心理学、当代女性主义心理学等成为后现代心理学的主要代表。这些后现代心理学分支的研究侧重点各有不同,致力于去研究的主题也多种多样。社会建构论心理学以建构为主线,力求剖析以往主流心理学所建立的各种理论内容。社会建构论心理学尤其重视理论或思想产生的时空场域和话语背景,以社会建构论的立场反观其自身作为一种文化现象的发展历程,由此展现了一个容社会、文化、个人等众多因素共同参与其中的复杂的社会心理建构过程。[6]叙事心理学研究将叙事和心理学研究结合起来,却又超越了哲学和方***的形式化藩篱。叙事心理学需要探索组成人类精神世界的意义系统与结构,强调叙事活动的时间与顺序维度,侧重研究在时间与顺序的关系中得到建构和解释的意义,从而将过去、现在和未来结构性地联系起来。当代文化心理学深入研究了文化和心理的深层建构关系,它认为文化和人类的心智是不可分割的两个部分,不存在统一的、普遍的、标准的原则和定律来解释人类心智的发展与工作机制,一种根植于某种文化的心理学理论,其理解和应用必将局限在产生它的此种文化中。女性主义心理学重新解读和审视主流心理学的科学观与方***,批判父权制社会体系下主流心理学中所表现出来的传统的男性中心主义的价值标准,及其研究行为对女性经验的排斥与歪曲理解,试***重新建构包括女性在内的心理科学。
总体来看,虽然后现代心理学的各种思潮的发展各有侧重点,但它们也具有一致性,这主要表现在,他们都赞同后现代心理学所崇尚的“建构”理念。这种建构不是个体的建构,而是社会的建构,不是封闭的静态过程,而是开放的协同合作的动态过程。所有的建构都是在关系情景中产生、发展和变化,而建构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并带有文化和价值制约性。虽然后现代心理学阵营内部还存在诸多分歧,理论研究各异其趣,但后现代心理学家们开辟出了一些独特的新领域和新主题,并始终尝试着从新视点出发去创造一种全新的心理学理论框架和方***模式。后现代心理学对西方主流心理学的方***与认识论的批判与重构,在西方心理学界中独树一帜,促进了对人类心灵奥秘的深入探索。
三、讨论与结语
对于近20年来西方心理学的整体发展趋势做出全面的描述和准确的评价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我们知道,西方心理学的多元与批判的发展趋势是源于学科领域内外多方面的原因。而国内也是在积极地对这些新进发展的范式和理论尽量做到更为详尽的描述和介绍,为我们提供了了解国外心理学发展状况的广角镜。
从积极的方面来看,当代西方心理学发展中所出现的新趋势、新理念以及新研究方法,借鉴并融合了社会学、哲学、文学等领域的精华,这让心理学能够更加深入和全面的探索人类行为和心理的奥秘。不管是作为现代心理学体系多元化发展的进化心理学与积极心理学研究,还是作为现代心理学研究范式重要突破的后现代心理学思潮,都为我们继续研究和解释人类的心理现象提供了更加独特的视角、更加新颖的思路、更加深厚的理念以及更加灵活的方法。它们是现代心理学的一股新势力,是活跃在现代心理学的舞台上的独特风景。
但也有批评指出,当代西方心理学多元化和批判性发展的后果是造成了一片繁华的背后缺少了宏大理论的梳理和建构,尤其后现代心理学更是如此。不能否认,后现代心理学那种直入现代心理学要害的批判方式所带来的新思维已经让整个心理学领域出现了新的发展局面。但后现代心理学是建立在批判现代心理学的基础上,发展时间较短,相对于较为成熟的现代主流心理学的宏大流派来讲,它们在理论建构方面稍显稚嫩,仍需不断发展和完善自身。
【参考文献】
[1]叶浩生.积极心理学(前言)[M].上海教育出版社,2006年,14页.
[2]高申春.进化论与心理学理论思维方式的变革[J].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2.
[3]叶浩生.进化心理学思维方式的变革及其意义[J].心理科学进展,2005.13(6).
[4]SeligmanME,CsikszentmihalyiM.,Positivepsychology:Anintroduction[J].AmericanPsychology,55(1):5-14,2000.
[5]DebraMollen,LanayaL.Ethington&CharlesR.Ridley,PositivePsychology:ConsiderationsandImplicationsforCounselingPsychology[J].TheCounselingPsychologist,34:304,2006.
[6]Gergen,K.J.,Socialconstructionistmovementinmodernpsychology.AmericanPsychologist,[J].18(3),1985.
发展心理学论文篇2
论文关键词:当前学生性心理发展十大存在问题
近年来,社会生活中各种媒体、渠道都充斥着有关于性的信息。面对这股从欧美国家传来的“开放之风”,中国社会如今正处于剧烈的社会转型期,原有的价值体系发生了巨变,多元文化代替单一文化。国外的“性开放”、“性自由”、“性***”已经颠覆了国人原有的性观念。而中小学生在身体发育和思想观念方面尚不成熟,面对社会上刮过来的“性开放”“性自由”之风,很多时候无法抗拒。但是我们的家庭性教育、学校性教育都远远未能跟上时代的步伐,仍处于“犹抱琵琶半遮面”的尴尬境地。目前中国孩子在性知识的获得方面多数依靠自学。缺乏成人的正确指导,学生的性心理发展难免会出现一些问题。
问题一:对于第二性征的出现心理准备不足,或以负面态度看待自己的成熟
当少女初经,少男第一次梦遗时,有相当多的青少年没有心理准备,他们感到紧张,害怕,恐惧,羞耻。有一位小学六年级女生,发现自己下身流血后哇哇大哭,以为自己马上要死了。而一些男孩子在出现梦遗后,由于缺乏心理上的足够准备,有些慌乱而羞涩。还有一些早熟的女孩子在出现第二性征后感到害羞,出现自卑或退缩,并穿戴紧身的胸衣,把自己的胸部裹得严严实实。而一些晚熟的男孩子也存在自卑的心理。所以家长和教师应协助晚熟及早熟青少年,学习以正面态度看待性成熟班主任论文,看待自我发展,善用晚熟及早熟发展上的优点,并把不利变为有利。
一个男孩说得特别有意思:“我正跟妹妹一起洗澡,她问:‘那是什么?’我看见自己长了一些***。我猜想,我的***和睾丸一直在不断地长大。但是直到我妹妹看到那些***,我才真正意识到我正在发生变化。我意识到自己长大了。这使我兴奋极了中国学术期刊网。可是,不一会儿,我又感到非常害怕……” “我还没准备好”,是现代社会中的男孩和女孩们普遍面临的一个问题,而父母的关心和指导可以帮助孩子顺利地度过这一人生的重要时期。例如,家长可以为孩子举行一个小小的庆祝活动,表明他进入了青春发育期,是一个成人了。
问题二:关注自身形象,出现体像烦恼
体像烦恼是指进入青春期的学生由于对自我体像失望所引起的烦恼。包括形体烦恼、性别烦恼、性器官烦恼、容貌烦恼。有人曾对3121名大、中学生作调查,有22.3%的学生存在体像烦恼。在我所接触的学生中,有不少是存在这些心理问题的。有的认为自己的个子太矮,有的男生因为脖子后长了一颗痔就留着长长的头发不肯剪,女生则普存认为自己太胖,脸上有斑点,腿太粗,对于自己体貌的挑剔程度高于男生。
问题三:性知识的储备不足
我在所任班级中作过一次学生性知识的调查,发现职业高中学生已掌握一定的性知识,部分学生甚至已有过性经验。他们已有的性知识包括:了解男女生的生殖器官的构造,知道***套的作用是防止怀孕,了解***的过程,知道生命的产生,对艾滋病也有一定的了解。但不知道***套除了可以避免怀孕还可以防止性病、艾滋病的传播,也不知道过早的性行为对男孩和女孩有哪些伤害,不清楚性病妇科病的原因及症状表现。还有一些小学高年级学生、初中学生缺乏最基本的性知识,但接受了成人化的性信息,这是导致少女怀孕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
问题四:对自己的身体、性器官缺乏保护意识
2009年网络上疯传慈溪职高的“摸奶门”视频。这段长达3分19秒的视频中,一名女生露出胸部斜躺在课桌上,一群男生轮流揉搓女生的胸部,期间不断打趣说笑,而女生并未反抗。在这个集体狂欢的游戏里,这个女生成为最大的受害者。目前,青少年学生的自我保护意识比较薄弱,他们在受到猥亵、骚扰、侵害后常常选择沉默,甚至自愿将自己的性器官让异性抚摸。
由于缺乏自我保护意识,许多少年性行为的直接后果是导致怀孕,然后被迫人工流产,目前在中国经济发达开放性程度较高的地区,13岁女孩当未婚妈妈,16岁女孩堕胎早已不是一件新鲜事。少女意外怀孕已成为全球性问题,全球每年约有440多万少女堕胎,每天有55万次流产,每分钟有10个少女做不安全人流术。据医生介绍,我国的一些到医院做人流手术的孩子连生殖器官都未发育完全班主任论文,做人流手术容易造成子宫穿孔、宫颈裂伤等损伤,出血也往往比较多。但是大部分少女为了掩盖真相,手术后表现得就像什么也没有发生过一样,照样上课,蹦蹦跳跳,对身体造成的伤害可想而知。
问题五:很多学生认为:手***是一件羞耻的事情
一位高一的学生,学习注意力不集中,心事重重,成绩开始下降,家长十分着急。在心理门诊这位男生介绍说,15岁的时候有一次他的下身起了皮疹,瘙痒难受,他就去摸,结果******,有东西排出来觉得“特舒服”。男孩说,自己不敢告诉爸妈,因为书上说这是手***,对身体不好,结婚后还可能没有小孩,自己很想控制一下但有时忍不住弄一下,十分悔恨,整天想这件事就影响了学习。不少青少年错误地认为手***是不好的事,从而觉得自己是不好的人,在这种负罪感压力下,许多人的学习生活受到极大影响。
问题六:对于恋爱的盲目憧憬与向往
当孩子进入青春期以后,开始更多地关注身边的异性。特别是处在青春期的少女,随着生殖系统的发育和第二性征的出现,在心理上产生的影响,会随着月经的来潮逐渐由对性的朦胧状态,而发展到明显的性差别意识。而恋爱是这一时期遇到的人生课题,因为女孩子的性成熟比男孩子早些,所以恋爱的动机也强些。我们经常会看到某些女生抱着言情小说,甚至是一些口袋书一本接着一本看,她们迷恋小说中的男主人公,到了上课时,便开始做白日梦,想入非非,幻想自己也能有一场轰轰烈烈、刻骨铭心的爱情故事。所以,应重视青春期少女的恋爱心理,帮助女孩树立正确恋爱观并及时给以指导。
问题七:失恋后陷入抑郁
美国《健康和社会行为》杂志对8000名青少年进行了调查,结果发现,青少年之间的恋爱,很有可能使他们患上抑郁症,一些人还会因此自杀,个别人甚至走上了杀人的道路。美国加利福尼亚山地高中学生安迪威廉姆斯***杀两名同学后称,他就是因为失恋导致精神压抑才杀人的。
在我们中国的学校里,也有这些情况,一方面由于身体的发育班主任论文,特别是性的发育成熟,青春期的少男少女体内积蓄了大量的能量,在恋爱过程中容易兴奋过度,造成情绪上的不平衡;另一方面,由于他们的神经系统还远未成熟,不能很好地控制和调节情绪。所以在失恋后,情感上的巨大落差极易导致学生抑郁,有的甚至由此染上网瘾、毒瘾。
问题八:孩子与家长、教师互相回避谈论性问题
孩子在第一次向家长提出性问题后,家长总是糊弄孩子。在新加坡电影《小孩不笨》中,小主人公因为和一个小女孩亲了一下嘴然后睡在一起就以为要生BABY了,他一直问身边的大人“小孩子是怎么来的”这个问题但总是得不到正确的回答。我们的孩子也会问这个问题,但是我们看到周围的大人们是这么回答的,欺骗型的有“你是垃圾桶里捡来的”,“你是从爸爸的胳肢窝里掉下来的”,“你是从石头缝里蹦出来的”,“你是从船上人家抱过来的”,或者是无师自通型的“等你长大了你就知道了”,或者是恐吓型的“你这个小流氓,问这种问题!”几乎没有多少家长会正面回答孩子的提问。这就造成了孩子对家长的不信任,自然在孩子遭遇青春期的烦恼后求助的对象不是父母、教师,而是其他途径。
我曾经遇到过一个学生,精神状态低迷,个性非常孤僻中国学术期刊网。有一天她突然走到班主任老师身边说:“明天要有大事发生”,“我要回家”,精神几近崩溃。后来通过谈心才知道,这个女孩在初中时被其叔叔***,从此就生活在痛苦中,进入学校三年来一直承受着巨大的心理压力,但是其父母竟毫不知情。孩子在有了问题后不愿意告诉家长,这是对家长的不信任,也反映了我们家庭性教育的失败。
问题九:性道德、性法制意识的淡薄
2009年7月北京顺义五中脱裤门事件成为大家关注的焦点。2009年7月1日,三个90后男生在教室非礼女学生,两名男生将一名戴眼镜的短发女生按坐在地,并掀开其上衣,对女生进行猥亵。女生挣扎准备离开,被两名男生一前一后抱住,女生双手反抗。推搡时,女生再次被推倒,一男生坐到女生的双腿上,再次对该女生进行猥亵。 随后,一男生按住女生腿部,将女生裤子扒下,并让拍摄的男生对女生下身进行拍摄。在此事件中,有好奇,模仿,寻求刺激,炫耀等心理因素,但这些男生已严重违背了性道德,他们的行为已经触犯了法律。所以学校有责任和义务对孩子进行正面的教育和引导班主任论文,掌握科学的性知识,满足他们的好奇心,培养辨别是非的能力,减少由于性好奇和性知识缺乏导致的性错误。帮助学生正确认识性,认识自己,培养正确的性道德观,性法制观,从而更好地保护自己,尊重他人。
问题十:对同性恋的迷思与误解
在学校里,孩子只要跟同性朋友亲密一点,或是言谈举止不符合刻板化的性别角色,或喜欢跟同性在一起,便容易给自己或被他人贴标签,而造成性取向认定上的混淆。这些迷思及误解,对青少年的“性别认定”极易产生误导。
一般说来,“性别认定”在青少年晚期才完成。倘若青少年同性恋倾向持续到青少年后期,则他(她)才可能是真正的同性恋。过早对自己的性取向进行认定,不利了孩子正常的性心理发展。
有关数据表明,每过25年,全球青少年性生理、生殖成熟提前一年,一个世纪
摘要对性教育引起足够重视,尽快地将青少年的性与生殖健康教育纳入到正规的渠道中来。所以性知识、性心理、性道德、性法制的辅导应该早日走进课堂,及时发现问题并及时给予帮助,家长更不能置身事外,应结合孩子成长过程中的某些契机自然地给予性知识教育。只有学校、社会和家庭都来重视性健康教育,我们的孩子才能健康成长。
发展心理学论文篇3
儿童发展心理学是研究儿童的注意、记忆、思维以及个性等心理结构的学科。小学低年段的年龄范围在6-8岁,属于小学一二年级阶段。这一阶段是为一生的学习活动奠定基础的时期,也是心理发展的一个重要阶段。处于这一阶段的儿童在心理发展上有着一定的规律和特点。
(一)小学低年段儿童注意的特点小学低段学生的好奇心比较强,情绪容易冲动,自我的控制能力比较弱,特别容易受到外界环境的影响和暗示,从而产生不自觉的模仿行为。小学低段的学生有意注意的时间比较短,对游戏仍然保留着极大的兴趣。他们感觉只有在游戏中人才是没有拘束的可以自由发挥的人。因此,他们常把学习当成一种游戏。学习活动本身是否有趣,教学教师是否和蔼可亲,成为他们学习的主要兴趣来源。
(二)小学低年段儿童思维发展的特点小学儿童思维形式发展主要分为:直观形象水平,形象抽象水平,初步本质抽象水平。直观形象水平主要表现形式是记忆的东西常常是直观、形象、具体和鲜明的。小学低年段儿童的概括能力主要处于直观形象水平。
(三)小学低年段儿童记忆的特点即无意识记忆占优势,有意识记忆在发展。儿童还不会向自己提出记住客观事物的任务,被记忆的东西常常是直观、形象、具体和鲜明的,经常是自然而然地记住一些简单的生活经验、语言、***形等。一项研究让5岁、7岁儿童记***片,并以录像中的口唇是否微动为指标,考察儿童的复诵行为。结果发现,有10%的5岁儿童、60%的7岁儿童表现出主动复诵,这说明大部分小学低年段儿童都能运用复诵策略进行记忆。
(四)小学低年段儿童个性发展特点童年期儿童处于脱自我中心阶段。我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研究员李文馥在一项“三山实验”式的研究中,利用绒毛动物模型代替三座山,考察4-13岁儿童认知的自我中心现象和脱自我中心化。研究发现,6-8岁的儿童具有自我中心现象,但并不是认知的主要成分。此时期,儿童容易肯定自己的优点,不容易发现和改正自己的缺点,其自我评价几乎完全依赖于教师。来自各方面的表扬是他们学习的绝对动力。
二、小学低年段数学知识范围、授课特征
数学是理解性和逻辑性兼重的学科,并且和现实联系特别紧密。小学低年级数学是数学学习的初始阶段,居于基础地位,其对高年级数学的学习和日常生活中的数学运用起到铺垫作用。小学低年级数学的知识范围主要包括数的认识、钟面的认识、简单的四则运算、初步的几何***形认识、简单推理等。小学低年级数学的知识特点是较为基础,内容对逻辑思维能力有一定的要求。低年级数学的授课特征是:前后联系性较强,内容涵盖范围较广,教学对象年龄幼小,认知能力尚处在发展阶段。
三、儿童发展心理学在小学低年段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小学生处于儿童时期,这个时期的儿童个性心理发展有着自身的特点和规律。遵循此特点与规律有助于教师有针对性地开展课程教学,较好地实现教学目标。下面,我们从以下几点来谈谈。
(一)针对学生的注意力特点,培养数学学习兴趣法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说过:“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小学低年段儿童的注意力不稳定、不持久,所以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就需要先培养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低年级的数学知识与日常生活紧密联系,所以我们首先应考虑从儿童所接触到的生活经验入手,以有效满足学生的求知欲。例如,一年级数学上册《比一比》这一课,教学目标是让学生会比多少,比长短和比高矮。其中,有一道题是:比一比哪条绳子比较长。如果教师只是刻板地告诉学生1号绳子比2号绳子长,学生会产生模糊的思维,不能完全理解如何得出1号绳子是长的,从而使得有些学生会感到没有兴趣,甚至开小差。这时如果教师能抓住学生注意力的特征,拿出实际的两根绳子,让两名学生到讲台上进行比一比操作,而其他同学注意观察,就能引起学生动手操作的兴趣。而且,学生会把注意力都集中到讲台上的同学身上,能直观具体地理解1号绳子比2号绳子长。
(二)针对学生的思维特点,创设情境,激活学生的抽象思维小学低年段儿童的感知觉是极其敏感的,一切新奇的事物都能够吸引他们的注意。而且,他们的思维正处于具体的形象思维向抽象的逻辑思维转变的过程中。因此,教师在数学课堂中应积极创设情境,以帮助学生构建时间和空间思维能力,让知识结构合理地联系生活情境,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例如,二年级数学下册《小小设计师》一课,要求学生综合、灵活运用第三章所学的对称、平移、旋转等知识,发挥想象,设计出有创意的作品。如果教师不先预设出情境,直接通过讲授让学生设计出***案,学生会设计出与教师讲课时相似的***形。而且,大部分学生的思维没有真正得到展开。反之,如果教师在课前先准备一些如桌布、墙纸等生活物品上见到的漂亮***案,让学生猜猜它们是怎么得到的。然后,教师引导学生通过画一画、折一折、剪一剪、移一移等活动体验***案的设计。最后,再让学生设计出自己喜欢***案。这样能更好地激发学生的想象,使学生由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发展。
(三)针对学生的记忆特点,运用复诵策略,有效提高学生对固定知识的识记复诵策略指有意识地重复、诵读、诵习所要记住的信息。小学低年级儿童还不会向自己提出记住客观事物的任务,经常是自然而然地记住一些简单的生活经验、语言、***形等。例如,让学生记住这一概念:在计算有余数除法中,余数一定比除数小。如:22÷3=7……1,如果计算结果是22÷3=6……4,余数是4,而除数是3,4>3,因此余数大于除数,不符合“在计算有余数除法中,余数一定比除数小”这一概念,证明计算结果有误。通过算式举例,学生虽然能基本理解这个概念,还是很难记得住这一概念。教师可以让学生重复地读出概念,每课时上课前都让学生反复地背读,这样,学生便能在理解的基础上有效地记住。
发展心理学论文篇4
【关键词】西方心理学,多元与批判,后现代心理学
20世纪80年代开始,整个西方心理学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主要表现在研究取向的多样化、研究范式的新颖化、研究领域的交叉融合、研究主题的拓展延伸,新思潮、新方法、新趋向、新理论层出不穷,多元化的研究主题、解释取向以及理论建构都给人一种耳目一新的感觉。多元化的心理学研究相互补充共同构成了西方心理学丰富多样的发展盛况,在此有必要梳理一番,以尝试构建当今西方心理学发展的清晰***景。
一、困境与机遇——当代西方心理学的发展契机
当代西方心理学的多元化发展是建立在传统主流心理学发展危机的基础之上的。20世纪20年代兴起并风行心理学界的行为主义将实证研究范式在心理学领域内的应用发挥到了极致水平。他们主张研究外在可见的行为,采用严格的条件控制,使用精确的数据来解释研究结果。60年代兴起的信息加工认知主义,虽然把研究对象从外部行为转到了内部加工机制,但是在方法上却一如既往地传承了实证研究取向,认为需要严格控制条件以得到更准确的解释。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主流心理学(行为主义和认知主义为代表)的这种科学主义研究理念受到了众多心理学家的追捧,甚至将实证研究方法奉为经典标准。但与此同时也带来了另一个严重的问题:一味地追求实证研究造成了现代主流心理学忽视了文化的作用、忽视了人的主体性、忽视了心理现象的复杂性、以方法为中心以及脱离生活实际的研究,等等如此的做法使得西方主流心理学不断遭到外界的质疑,同时也面临着包括来自自身领域的多方面诘难,这就是20世纪70年代后期开始的西方科学心理学领域的发展困境和危机。
遭受着来自心理学学科内部与外部多方面质疑与批判的西方心理学也意识到需要改变思维、超越自身发展瓶颈的重要性。20世纪80年代开始,西方心理学对以往的研究视界、理论建构、方式方法等方面进行了全面而又深入的思考。“在困境面前,许多心理学家另辟蹊径,开始寻找一条不同于主流心理学的道路,因而导致了心理学的多元化趋势。”[1]西方心理学各分支领域的相互融合,加之整个社会科学领域新思想的不断涌入,新理论的相互借鉴,从而使得当代西方心理学出现了多元化发展的局面。其一,当代心理学的多样化研究取向,主要以进化论心理学和积极心理学为代表。其二,后现代主义的批判性取向,主要以社会建构论心理学、文化心理学、叙事心理学等为代表。
二、多元与批判——当代西方心理学的发展主题
多元和批判是当代西方心理学的突出主题,多元化的发展所带来的新概念、新课题、新思路弥补了传统心理学的不足之处,成为传统心理学的重要补充内容。批判化的发展则是指后现代心理思潮的出现与盛行,为整个西方心理学带来了新的发展活力。
1、进化论心理学——研究思路的创新
进化心理学是在20世纪80年代末出现在心理学界的一个名词,是包括相关的理论主张、课题研究等相对统一的心理学思潮。通常认为,进化心理学是试***通过普遍的行为机制来解释人类为什么以某种方式行事的科学。进化心理学是在广义进化论和社会生物学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它借用达尔文的进化论和自然选择理论来揭示人类心灵的起源,解释人类的精神现象,把人类的心理属性看作是进化的结果。“进化论的基本假设有两条,即:有机体是在进化过程中由于自然选择的作用而历史地形成的;而历史地形成的有机体的一切方面,都对维持有机体的存在具有积极意义。这两条假设逻辑密切不可分离,二者的统一构成了有机体的各个方面及其与有机体、环境之间在进化过程中所形成的历史同一性的说明”。[2]进化心理学家想知道的是:为什么人们在长期的进化过程中,形成了如此的心理机能和机制而不是其它?为什么有些心理机制和行为本能是所有人类都共同拥有的?为什么人类和动物在某些心理表现上会出现如此的类似?为什么我们总是确信文化对人类心智的重要作用,而较少考虑到生物进化作用对人类心理发展的贡献?带着诸多疑问,进化心理学的假设指出,人类所拥有的许多心理属性都可以看作是在漫长的岁月中被选择出来的,而最早形成的一些心理行为机制至今仍在人类发展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进化论心理学在心理学领域内掀起了此起彼伏的“进化研究”风暴。研究者开始更多地考虑到生物进化因素在心理变迁和心理解释中所起到的重要作用。社会、认知、发展、人格、文化等各种各样的研究主题,开始逐渐进入到进化论心理学的研究议题之中。进化心理学确实从进化的角度揭示了人类的心理和行为表现的某些深层的结构与本质。“进化心理学的目标是揭示并进而理解心灵的构造和实质。它并非像知觉、学习、思维研究那样,是一个具体研究领域,而是心理学的一种思维方式,可以运用到心理学的一切领域”。[3]进化心理学对发展心理学、人格心理学、认知科学、社会心理学等领域都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对自我保护与发展、人格特质、地位追求、配偶选择、后代抚养、关系维持等主题的研究具有很大的启发意义,为我们提供了另一种新颖的解释路径。进化论心理学试***在人类发展的时间纵轴上展开对心理形成和发展的解释,说明进化在心理结构中的作用,在心理内容横轴上扩展和丰富自己的研究领域。
2、积极心理学——研究主题的变化
2000年,塞利格曼与西卡森特米哈伊刊登了《积极心理学导论》一文。文中指出:积极心理学是一门科学,是关于积极的整体体验、积极的人格特质以及积极的社会组织与环境的一门科学。[4]它们的研究活动将主题聚焦于诸如希望、智慧、创造性、勇气以及其他积极的精神等方面,让整个心理学界为之耳目一新。积极心理学的出现给传统心理学的发展注入了一股新鲜的活力。积极心理学正如它的名称所表达的意思一样,关注的是积极向上的东西,比如人类的勇气、幸福、乐观、希望等心理品质,不仅要关注个体的幸福,还要关注社会的整体发展和全体人类的福祉。1998年,出任美国心理学会***的马丁·塞利格曼指出,在过去的50年中,心理学家忽视了去践行心理学早先的任务和承诺,那就是保护和促进正常人的心理健康。虽然人们一直都在谈论一个关注了几千年的问题,即人性善的问题,只是从未在心理学领域内被重视并加以研究。
20世纪末期,积极心理学深刻影响到了世界其它各国的心理学研究,愈来愈多的心理学家主动参与到积极心理学的研究课题中来。目前关于积极心理学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积极的情绪和体验、积极的个性特征、积极的社会机制和组织建设三个方面。在积极的情绪和体验方面主观幸福感是研究重点,主要探讨诸如性别、年龄、学历、经济收入、社会地位、工作性质、文化境遇、人格特征、性格类型、期望水平、生活事件、认知方式等因素与生活满意度和主观幸福感体验的相互关系。在积极个性特征研究方面主要关注积极人格的构成、培养和实现途径。在积极的社会组织建设方面则致力于分析管理、教育、社区、媒体等方面如何促进组织本身以及人类的发展。
积极心理学的出现和流行带来的是心理学研究主题的转换。积极心理学更为关注人性的积极层面,更致力于促进人类的幸福,提高心理质量。它在传统心理学领域内得到了广泛应用,尤其对临床与咨询心理学、健康心理学等领域的研究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正如有的学者指出的,“通过对咨询心理学以及积极心理学的主要旨意做了系统性的阐述,我们发现,积极心理学在咨询心理学领域是一种重要的建构,这也给我们提出了一定的挑战,促使我们重新思考咨询心理学的哲学根源与基础,要分清自己与其他学科之间的界限和不同。最后,我们相信,积极心理学能够融入到咨询心理学中来,并促使我们创建新的评价标准,也相信积极心理学能够运用到更多的跨学科领域中去”。[5]
3、后现代心理学——研究范式的变革
后现代心理学是当代心理学领域内后现代心理学分支的综合称谓,是后现代思想影响下心理学领域内各种变化的总体趋势,通过强调后现代思潮中解构前提、悬置本体、主张建构等理念,对传统心理学的众多理论进行了深刻的再审视。后现代心理学批判传统心理学的同时也在积极借鉴其他社会科学领域内的重要研究成果。话语分析和叙事方法的引入给当代心理学带来了很多新的发展空间,并为深入研究心理现象的本质指出了更新的解释视角和途径。后现代心理学对传统心理学的心理机器隐喻、实体性假设提出了质疑,主张人的心理是与社会互动建构的产物;对心理学研究中的科学主义、认知主义提出了否定,重视语言在心理的建构过程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可以说,后现代心理学的兴起和发展在传统心理学领域内掀起了一场***。 后现代心理学是一个很大的阵营,并非是一个统一的理论学派,它包含的内容比较丰富,但没有统一的组织,也没有统一的理论建构。各种新近的后现代心理学分支比如社会建构心理学、叙事心理学、当代文化心理学、当代女性主义心理学等成为后现代心理学的主要代表。这些后现代心理学分支的研究侧重点各有不同,致力于去研究的主题也多种多样。社会建构论心理学以建构为主线,力求剖析以往主流心理学所建立的各种理论内容。社会建构论心理学尤其重视理论或思想产生的时空场域和话语背景,以社会建构论的立场反观其自身作为一种文化现象的发展历程,由此展现了一个容社会、文化、个人等众多因素共同参与其中的复杂的社会心理建构过程。[6]叙事心理学研究将叙事和心理学研究结合起来,却又超越了哲学和方***的形式化藩篱。叙事心理学需要探索组成人类精神世界的意义系统与结构,强调叙事活动的时间与顺序维度,侧重研究在时间与顺序的关系中得到建构和解释的意义,从而将过去、现在和未来结构性地联系起来。当代文化心理学深入研究了文化和心理的深层建构关系,它认为文化和人类的心智是不可分割的两个部分,不存在统一的、普遍的、标准的原则和定律来解释人类心智的发展与工作机制,一种根植于某种文化的心理学理论,其理解和应用必将局限在产生它的此种文化中。女性主义心理学重新解读和审视主流心理学的科学观与方***,批判父权制社会体系下主流心理学中所表现出来的传统的男性中心主义的价值标准,及其研究行为对女性经验的排斥与歪曲理解,试***重新建构包括女性在内的心理科学。
总体来看,虽然后现代心理学的各种思潮的发展各有侧重点,但它们也具有一致性,这主要表现在,他们都赞同后现代心理学所崇尚的“建构”理念。这种建构不是个体的建构,而是社会的建构,不是封闭的静态过程,而是开放的协同合作的动态过程。所有的建构都是在关系情景中产生、发展和变化,而建构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并带有文化和价值制约性。虽然后现代心理学阵营内部还存在诸多分歧,理论研究各异其趣,但后现代心理学家们开辟出了一些独特的新领域和新主题,并始终尝试着从新视点出发去创造一种全新的心理学理论框架和方***模式。后现代心理学对西方主流心理学的方***与认识论的批判与重构,在西方心理学界中独树一帜,促进了对人类心灵奥秘的深入探索。
三、讨论与结语
对于近20年来西方心理学的整体发展趋势做出全面的描述和准确的评价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我们知道,西方心理学的多元与批判的发展趋势是源于学科领域内外多方面的原因。而国内也是在积极地对这些新进发展的范式和理论尽量做到更为详尽的描述和介绍,为我们提供了了解国外心理学发展状况的广角镜。
从积极的方面来看,当代西方心理学发展中所出现的新趋势、新理念以及新研究方法,借鉴并融合了社会学、哲学、文学等领域的精华,这让心理学能够更加深入和全面的探索人类行为和心理的奥秘。不管是作为现代心理学体系多元化发展的进化心理学与积极心理学研究,还是作为现代心理学研究范式重要突破的后现代心理学思潮,都为我们继续研究和解释人类的心理现象提供了更加独特的视角、更加新颖的思路、更加深厚的理念以及更加灵活的方法。它们是现代心理学的一股新势力,是活跃在现代心理学的舞台上的独特风景。
但也有批评指出,当代西方心理学多元化和批判性发展的后果是造成了一片繁华的背后缺少了宏大理论的梳理和建构,尤其后现代心理学更是如此。不能否认,后现代心理学那种直入现代心理学要害的批判方式所带来的新思维已经让整个心理学领域出现了新的发展局面。但后现代心理学是建立在批判现代心理学的基础上,发展时间较短,相对于较为成熟的现代主流心理学的宏大流派来讲,它们在理论建构方面稍显稚嫩,仍需不断发展和完善自身。
【参考文献】
[1]叶浩生.积极心理学(前言)[M].上海教育出版社,2006年,14页.
[2]高申春.进化论与心理学理论思维方式的变革[J].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2.
[3]叶浩生.进化心理学思维方式的变革及其意义[J].心理科学进展,2005.13(6).
[4]Seligman ME, Csikszentmihalyi M.,Positive psychology:An introduction[J].American Psychology, 55(1):5-14, 2000.
发展心理学论文篇5
关键词:心理学理论研究;后实证主义;范式转换
心理学的先驱者布伦塔诺曾说:“心理学好像是人类进步的基本条件,更是关于人类真理的试金石”。[1]早在20世纪六七十年代,西方国家便将心理学建设成为一门与经济学和法律齐名的热门学科。进入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国际心理学又进入了一个快速发展的新阶段。以“脑的十年”研究和“认知科学计划”为核心的科学发展战略,又将心理学推向了一个鼓舞人心的新时代。目前,美国科学基金会已经把心理科学单列为七大部类之一。我国也将包括心理学在内的18门学科作为优先发展的重点基础学科。这无疑为新世纪心理学的发展提供了更为有利的社会外部环境。从学科发展的内部格局而言,心理学的知识更新速度超过了以往任何时期。实证心理学独揽天下的局面已逐渐被打破,形成了实证主义与后实证主义双峰对峙的并行发展格局。不仅像认知心理学、认知科学和认知神经科学等实证主义的研究范式步入了一个不断创新的发展阶段,而且以理论心理学、社会建构主义、文化心理学为代表的后实证主义范式,也不断展现出了心理学理论研究本身的内在学术魅力与文化自信。新世纪的心理学研究范式走向了一个更为开放的新时代。探讨西方心理学研究范式转向的规范基础和前沿主题,对于改善国内心理学理论研究的长期滞后及错位状态,具有重要的学术参照意义。
一、当代心理学理论研究范式的转换:后实证主义的崛起
近10年来,世界范围内的心理学理论研究度过了一个困难的发展时期,进入了后实证主义范式的新阶段。正如车文博先生所讲,目前心理学的研究发展“已经超越了以往狭隘的定义,已经从关注实验室中的人,转化到了研究复杂的社会、文化问题和理论问题”。[2]当前西方心理学理论研究繁荣的重要标志是:作为具有***学科建制的“理论心理学”学科分支已经得到确立;许多传统问题像身心关系问题、意识、自由意志与决定论等,在当代新的科学背景下得到了进一步的讨论;而且当今自然科学和社会时代的发展也为心理学理论提出了很多全新的课题。许多传统与现代性问题交织在一起,迫使心理学进一步加强了对一些具有探本求源属性学科问题的重新认识和理解。经过20多年的持续创新积累,西方心理学的理论研究逐步形成了一种比较成型的后实证主义的新视角或新范式。
“范式”是指特定时期从事某一学科的研究者所公认的理论框架或研究纲领。根据库恩的观点,范式的基本含义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学科共同体所持有的共同态度和信念;具有公认的研究框架和理论模型。理论范式是学科成熟的重要标志。斯腾伯格指出,现代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总是会受到两种互为联系的内生性资源的推动:一种是“思想驱动”(ideadriven),另一种是“数据驱动”(datadriven)。[3]理论范式无疑属于“思想驱动”的范畴。随着当代信息技术日新月异的发展,一些学者提出,许多科学发展问题在技术上困难并不大,而关键需要来自于“思想观念”的变革,即需要进一步实现理论范式的转换,以新的思路和视角来摆脱发展中的困局。
后实证主义是在20世纪自然科学蓬勃发展的基础上产生的新的思想资源。这一新的心理学研究范式以科学实在论和科学解释学为理论框架,试***以新的维度来重建心理学的科学认识论和方***基础,形成一种不同于实证主义的新的研究形态。长期以来,实证主义的科学观支配和垄断了整个心理学界。“科学”的实证心理学多年来成为“主流心理学”中不可动摇的基本硬核地带,使许多人得出了一个貌似正确的观点:凡是心理学的研究必然是实证研究,其余的即是非科学方法,或者说是科学水准不够。“心理学有别于其他观点的地方,就是采纳了实证的科学方法”。[4]国内不少学者还特别强调指出,在实证科学精神发展不够的国度里,当务之急更应强调实证性。但是这种对实证研究的崇尚,虽然为心理学研究的科学化、技术化做出了巨大贡献,同时也造成了严重的学科发展危机。人类博大精深的心理世界被研究肢解的相当贫乏和简单。实证主义“已经对心理学产生了非常巨大而且极恶劣的影响……知识主张的正确与否并没有一个绝对的标准,在这一范式内是正确的,运用到另一个范式就可能是错误的。用库恩的观点来解释,所谓客观、量化的科学方法也是相对于一定的理论模式的”[5]。
以格根等人为代表的后实证主义者认为,崛起于19世纪末期的实证主义科学观,不过“是对许多伟大科学家的传统的简单继承”。近代实验科学的奠基者伽利略把宇宙和自然视为一架完美的机器,提出只有通过实验和测量并使用数学方法,才能认识理解宇宙这一完美的机器。牛顿也说:“凡不是从现象中推导出来的任何说法都应该称之为假说,而这种假说无论是形而上学的或者是物理学的,在实验哲学中都没有它们的地位”。[6]实证主义的创始人孔德更是提倡采取实证观察的方法探讨自然和社会现象。然而,20世纪初期微观物理学的巨大成就从根本上动摇了实证主义范式的科学基础。以量子力学和相对论为代表的新物理学充分反映了对科学作逻辑分析的可能性,即科学研究可以在少量实验事实的启发下,通过逻辑分析为主要手段建构“思想实验”。因此,在20世纪30年代,传统的实证主义观点便逐渐被逻辑实证主义所取代。罗素认为,只有逻辑意义上的可实证性才能拯救实证主义。因为传统的实证主义范式以为对科学的评价只有一个标准,即与经验一致的证据,但问题在于各种观点都有自己的实证数据,都声称自己是正确的。而实证的研究只有在精心选择的狭小的范围内才有效。在实际中也并非只有被经验证实了的命题才有意义。即使现象能够被经验观察到,但产生现象的过程在很大程度上却是无法观察的,像我们能够观察到化学反应,而解释化学反应的分子作用过程则是看不到的。科学研究对象之间的关系,不只是需要经验,更需要能够超越经验的新思维和预测能力。实证主义的科学观明显违背了世界存在的真实性、多样性和复杂性。波普也强调,科学研究需要“逻辑+经验”这样的双重标准。逻辑经验分析的目的在于澄清科学陈述的认识内容,从而澄清这些陈述中的语词意义。逻辑实证主义取消了与可观察物的联系,而解释和预测具有相同的逻辑意义。拉卡托斯更是提出,不应该像以前那样把单个的命题或理论看作理论检验或评价的对象,而应该把一切科学理论都置于一定的科学纲领之中。任何理论都不是孤立的,而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实验绝不能简单地推翻理论,科学理论也不能简单地被经验所否证。科学进步的合理性在于接近真理的符合程度。这就从根本上动摇了实证主义科学观的学术合法性地位。
在心理学界,随着极端实证主义研究范式行为主义学派的衰落,心理学的理论研究出现了复兴与重振的势头,并逐渐形成了一种无定型、兼容并包的具有边际型结构特征的“后实证主义”思想倾向。后实证主义者认为,实证主义范式在强调把心理学建设成为一门纯粹的科学固然有其正确的一面,但却并没有考虑与之相关的两个重要问题:第一是科学知识的内容和标准是什么?它们的普遍程度和深度如何?第二是科学知识的意义是什么,或者说这种意义是如何确立的?实证主义范式并没有解决这些重大问题,而只是一味地拒斥理论陈述而赋予观察事实以特别的认识论和方***优先地位,进而从反形而上学道路出发走上了另一种形而上学的道路。为了摆脱实证主义自然科学观和方***的困扰,进一步确立及重建一种更适合于心理和行为研究的新的科学观和方***,后实证主义心理学研究者将现代科学实在论、科学解释学和现象学作为自己的理论工具。
所谓科学实在论是倡导对科学知识的解释要保证其正确性的一种学说。科学实在论所讲的“实在”意味着“存在着的东西”,它强调客观世界存在着三种意义的“实在”内容:一是指***于人的客观实在,其本质特征是超验性;二是指经验实在,即人的经验可触及的实在;三是功能、关系性存在及观念性实在。“不只是存在我们能感知的东西,也存在理论科学方法允许的范围内我们能想象的东西。我们拥有关于事物、结构、过程等我们不能感知的可靠知识”。[7]后实证主义者强调真理与实在的一致性。而传统的实证主义则以因果论和还原论来解释事物现象及其活动规律,从而确定其意义。对于无法实证解释的问题,要么抛弃,要么否认其存在的合理性。后实证主义者提出,心理学的理论评价标准可以在不同层次、类型和水平上进行,概念与逻辑标准也是实验评价的一种重要方法。
科学解释学是当前后实证主义心理学研究的另一个重要方***武器。解释学是有关意义、理解和解释等问题的学说体系,其“作为后实证主义的智力世界的基础——现象学和解释学传统的延续”。[8]狄尔泰被看作是西方传统解释学的集大成者。在20世纪初期,当心理学、社会学等人文社会科学纷纷走向实证化的同时,狄尔泰提出了相反的意见。他认为,人文科学与自然科学是两类在研究主题与研究方法上均极不相同的科学。狄尔泰并不否认人文科学作为一类科学而存在,而反对将人文科学作为像自然科学那样类型的科学来建设。他曾与著名实验心理学家艾宾浩斯展开过论战,提出要建立一种基于精神科学基础上的“描述心理学”,以反对建立在实验基础上的“说明心理学”,认为后者是模仿物理学建立的“原子心理学”。狄尔泰的解释学有力地维护了作为精神科学和人文科学分支的心理学的科学合法地位。当代科学解释学在继承狄尔泰精神遗产的同时也强调研究方法的本体论地位。认为对意义的理解具有人类存在的本体论特征,提出首先需要研究多重意义结构,然后从表面意义揭示隐蔽意义。科学研究的本体性规定只能存在于解释的方***中,且只有通过各种解释之间的“冲突”才可获悉被解释的存在意义。另外,科学解释学还从“移情”的角度提出,研究者或诠释者必须进入文本者的精神世界,才能对其价值和意义进行“客观理解”。在后实证主义者看来,现代人文社会科学尽管没有达到数学、物理、化学等自然科学那样的精密化陈述水准,但许多人文社会科学没有必要像自然科学一样实现精确化,通过日益运用条理化的结构模式,增强自身的科学和严密性。
后实证主义者认为,理论范式也有比较明确的研究纲领和程序。许多人批评这种范式的研究:没有普遍被接受的方法、程序和一整套共识的专家意见;解决问题的方法比较抽象,往往不够具体和精确;对研究结果没有充分的信心和信念……但这一事实并不意味着理论研究“怎么都行,怎么说都可以,或者没有任何标准”。相反,理论研究恰恰由于缺乏诸如有实验的方法这样的东西来依靠,就迫使自己必须“以概念分析为首要步骤、以框架问题为主题、以问题解决为中心”[9],寻求甚至是更大程度的清晰性、严密性和精确性。理论研究范式把原创性、富于想象的感受性和纯粹理智逻辑的严密性三者结合了起来,成为人类认识世界、建构知识系统的不可取代的精神资源。例如,“近几年来,理论心理学的最重大成就之一就是提出如何取得统一的规划和评价标准”。[10]在心理学的发展战略规划方面,后实证主义者提出要将心理学领域统一规划为两种本体论:心理主义的本体论和物质主义的本体论,且不可从一个还原到另一个。心理主义的本体论强调心理学领域应该被限制到思想、感觉和有意义行为上;物质主义则应该将心理学限制到身体的物质状态、特别是脑和神经系统上。这两种本体论会进一步推动心理学的繁荣和进步。在科学研究评价标准问题上,受当代科学解释学和科学修辞学发展转向的影响,倡导后实证主义的学者提出,可以从3个层面上建立新的科学评价标准:1概念与逻辑标准;2科学解释学的标准即价值和意识形态标准,通过分析理论的价值和社会应用功能,判断理论的优劣;3科学修辞学的标准通过修辞和叙事手段,理论可获得语言系统的形式化和公理化表述。“而与实证数据的一致性不再是唯一的标准”。[11]理论研究范式允许区域内扩张。
二、前沿主题:心理学理论研究的重点领域
近年来,后实证主义者不仅在反思传统心理学的基础性前提方面提供了重要的思想资源,而且在探索新的心理学知识理论形态方面也做出了贡献。以元理论研究、文化心理学、社会建构论为代表的一批新的研究范式初现端倪,汇成了当前心理学理论研究的前沿主题。
(一)心理学的元理论研究
理论创新是现代科学研究的灵魂。现代科学研究创新的显著特点在于,当今科学技术的变革是整体性的知识框架的变革,而不只是局部和事务性的变化。有关理论本身及其社会意义、技术、方法、策略手段、选择和评价的,是最重要的一类知识,这就是“元理论”和“元技术”。元理论和元技术是一种在整体意义上更多更好的理论或技术。因此,重新思考传统基础理论的价值和重建科学的元理论基础便成为当代心理学的重要发展趋势。长期以来,心理学在努力成为一个统一的理论方面常常显得力不从心,但是寻求心理学的理论范式的努力还一直在继续。尽管在新的千年里,心理学的分化与***还在加剧,但致力于澄清基础理论秩序的元理论研究的兴起,也标示着当代的心理学者已经有勇气来面对这些反复出现的根本问题。因为它们都是必须面对却又有可能无法做出圆满回答的问题。瓦格纳指出,20世纪末期的社会科学各种问题虽然相互纠结,但是社会科学内部出现了最为关注的两大主题:一是致力于澄清理论,二是致力于为认识论、本体论和方***确立坚实的基础,即“以多种理论模式作为建立秩序的根据”[12]。心理学的发展也证明,研究人的行为活动离不开对基础理论的系统评价和反思活动。当前后实证主义者将心理学的基础理论划分为两部分内容:一类是元理论;另一类是实体理论。元理论是指以学科自身以及学科的研究状态及其发展规律为对象的研究取向,其研究内容可分为三个部分:一是作为获得对理论更深刻的理解手段的元理论,努力发展现存学科理论的潜在结构;二是作为理论发展之前奏的元理论,即研究理论是为了产生更新的理论;三是作为中心观点之来源的元理论,即研究理论的目的是为了产生一种成为部分或者全部心理学理论之中心的观点。[13]一般来讲,元理论的研究价值在以下两种情境中最具有学术意义:一是当一门学科的主题概念出现某种转变,从而要求修改目前该学科中所通行的研究范式和纲领;二是由于学科很久没有进展,似乎到了无路可走的地步,许多研究者越来越困惑,于是便对某一学科奠基者当初提出的学科目标的可行性、理论的恰当性等基础性问题提出反思、追问和质疑。寻找“心理学理论应该是什么”的潜在结构问题是目前元理论研究的重心内容。元心理学的基本学术领域是“致力于理解心理学的本质和潜力”[14]。
(二)多元方***问题
方***是心理学理论研究的必然组成部分。新科学的理论基础必然要求重建科学方***,以便为心理学研究提供新的途径和视角。所谓方***,是指讨论研究方法如何符合科学原理的理论,其包括研究方法的指导思想、选择方法的依据、理论评价的标准、科学哲学对心理学的影响、方法与对象的关系、研究方法的利弊得失、心理学研究所应遵循的指导原则等。心理学方***重点探讨诸多变量之因果关系的准确性问题,明确一些作为研究前提的基本观点。多年来心理学对理论研究排斥的一个重要原因,也在于其难以找到一种比较有效的方法。黑格尔说过,方法并不是外在的形式,而是内容的灵魂和概念。因为观点结论的正确性必须通过方法来支撑,因而,近年来后实证主义者十分重视对心理学方***问题的探讨,他们提出要确立一种多元方***标准评价体系来解决心理学的学科发展困境。长期以来,心理学界盛行着“方法中心论”观点,造成了现代心理学陷入一种理论上缺乏中心、而在方***上试***保持一致的“独特”学科。后实证主义者反对以定量方法评价一切的做法,提倡多元化的方***模式,认为方法的丰富性、多元性是学科成熟的标志。成熟学科的理论范式是相对稳定的,而方法是多元的,通过多样的方法可以揭示科学的丰富内涵。多元成分之间是互补的、和谐的,而不是对立的、不相容的。后实证主义的研究范式并不排斥实验和测量,而是强调要防止对实证方法的绝对盲从和迷信。主张实证研究应该成为多元心理学研究范式中的一元,而不应再享有特别的认识论地位。因此,后实证主义所强调的多元化方法取向,既尊重传统的科学方法如定量和实证的研究成果,也重视质的研究方法、叙事的方法和后现代主义的方法,倡导理论与方法的契合性和多样性。认为每一种方法都有其独特的价值和地位,不能选择任何一种而排斥其他方法,应该根据研究的问题来选择研究方法。他们认为,目前心理学研究方法主要集中于四个方面:1适用于所有研究的方法;2适用于定量研究的方法;3适用于质性研究的方法;4适用于社区心理学的特殊方法。[15]其中第1和第3种更具有理论范式的研究特征。后实证主义者也越来越清楚地认识到:理论研究不能长期停留在批评、质疑和反思的层面上,也必须运用新的知识和技术方法去阻止心理学的解体。近10年来,心理学理论研究在方法领域做出了许多积极的探索。元分析方法、结构功能分析方法、行动研究、模型方法、解释学、叙事心理学和质性研究技术的兴起,为理论心理学的研究提供了新的方法工具。
(三)文化反思与心理学的理论建设
从文化视角探讨心理学,是当代心理学理论研究的另一个重要特点。心理学研究的文化转向是加强心理学理论建设的重要思想基础和切入点。文化与心理学的发展是相互关联的,在文化中寻求意义是人类行为的真正原因。格根指出,作为文化资源的心理学理论研究需要从实证主义的范式中***出来,把潜在的理论结构应用到社会生活中。布鲁纳晚年对认知心理学发展中的失误进行了比较系统的反思性批判。他认为,将冯特开创的另一个心理学研究范式理解为“民族心理学”是不正确的,而应该是“文化心理学”。因为冯特曾说,心理学应该看作是文化科学的代表(Geistewissenschaften),而不是自然科学的代表(Naturwissenschaften)。布鲁纳和奈瑟明确指出,文化取向的心理学具有深刻的方***意义。现代认知心理学的一大失误是在开始阶段从“意义”转向了“信息”,意义概念被替换成了计算能力。目前“要还心理学以原貌”,要使认知***复归于“意义建构”,必须使“心理学植根于文化,围绕着这些使人与文化相联系的意义形成和意义使用的过程来组织”科学理论。[16]在布鲁纳等人看来,心理学的理论建设包括软文化约束与硬文化约束两个方面。因此,心理学的文化研究既涉及对文化心理学的深入研究,同时也探讨心理学本身所具有的文化品性,另外还需要重视学科文化制度建设和职业制度建设等要素。仅从制度文化建设层面上而言,心理学的文化内涵功能便非常突出。心理学的文化内涵不仅涉及科学观、方法技术方面的规范,同时还包含一系列社会规则、制度、***策文化的引导。国家的科学***策、社会体制、意识形态等文化因素,历来是影响制约甚至决定心理学发展的一项重要变量。作为文化制度建设的心理学理论研究,在科学建制设计、职业标准制定、专业人力资源建设、人才培养模式、学术规范建设等领域,已经发挥了积极的作用。许多国家的文化***策对心理学的人力资源建设与职业培训起到了制度性的推广作用。例如,目前美国心理学有30多万专业工作者,日本是5万,以色列为1万,而我国只有不足5千人。美国心理学的繁荣得益于联邦***府所给予的许多特殊优惠***策的支持。在两次世界大战期间,心理测验和评估在***队中的广泛应用,促进了美国***方对心理学的积极支持。而《国防教育法》、《中等教育法》等***策法规更是以国家立法的形式,使心理学在国家核心部门和国民教育制度中扎下了根基。现代西方的医疗卫生制度又使全体公民的身体健康具有医疗与心理***这样两套保护系统。近年来联合国科文组织也要求,在每6000—7500名中小学生中,至少需要1位心理学专业工作者(以此标准我国仅中小学便需要3万名专业服务者)。目前后实证主义者提出,要以更广泛的文化视野重建心理学的学科制度与职业制度。在我国,文化心理学研究已经有了相当规模,但是对心理学的制度建设研究探讨的不够,我们特别需要加强宏观制度层面的心理学文化建设力度。
(四)社会建构主义与修辞心理学
后经验主义时代的一个典型特征是强调理论的社会建构特性。社会建构主义主要有三个派别:后现代的社会建构论、实在论的社会建构论和修辞反应的社会建构论。以格根为代表的社会建构主义者提出,要“使科学主义心理学对人的扭曲需要让位于一种本来就应该是合理的并且是开放的心理学了,并且精神世界丰富多彩且充满思想、记忆、知识和态度的人类成为心理学研究的中心”。[17]强调在后现代的科学观、技术观、实践观基础上,建设更加人道合理的理想的“后现代社会”,探索出新的精神形式、文化样式和心理学样式。社会建构主义者认为,科学理论是暂时的、可以修正的。心理学的概念、理论完全是社会建构的产物,心理学研究并不是知识的客观积累过程。心理学理论存在于学科共同体之间的语言沟通、协商之中,学科专业术语是对话、沟通和协商的结果,语言习惯的使用来自于语言前结构被普遍化为“科学事实”。以肖特为代表的社会建构主义者则在科学修辞学的影响下,发展起了一种修辞心理学,这也为反思实证主义的科学基础提供了不少新的线索。修辞和叙事作为一种文学表现手法一直受经验实证科学的排斥。实证主义者认为,科学理论通过中性的语言,以逻辑的、客观的方式表现自身,与叙事和修辞手段没有任何联系,科学必须以“理”服人。但肖特等人强调,修辞和叙事并不是文学的独有产物,实际上科学也在运用这种手段,以增加理论的魅力。修辞和叙事具有方***意义,科学陈述其实都建立在修辞的操作上。通过修辞和叙事手段,理论可获得语言系统的形式化和公理化表述,为判断理论陈述的一致性和完美性提供了形式化的标准。同时,“修辞和叙事作为一种方***也是一个发明、创造和批判的过程,是一个理论意义的重建过程。修辞和叙事也具有认识论的意义”[18]。修辞与现实之间经常存在着许多矛盾,通过对这些矛盾的深入研究,有助于发现潜在的理论结构。
(五)辩证法心理学
社会建构主义和修辞心理学的崛起,也为重新反思辩证法和重建辩证思维世界提供了一种新的机遇。辩证一词具有多种含义,古希腊哲学中早期的辩证法包含有“对话”、“话语”、“修辞”、“劝导”等多种含义。自20世纪70年代末里格尔的辩证法心理学的出现,到80年代以来皮亚杰和新皮亚杰主义思潮的兴盛,再到当前哈夫曼的拓朴辩证法心理学的兴起,标志着“思想或事实的对立面的统一这种以正题、反题、合题的方式发生的逻辑发展”[19]。辩证法对科学理论重建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辩证法不仅为人们理解当代生活和社会提供了一种重要的思维方式,而且对心理学科学观重建的理解将具有更为开阔的思想视野和更为深远的历史眼光。人类的心理世界具有辩证的同一性,而非机械的同一性。有的西方学者提出,辩证法就是对非同一性的一贯认识。“人的精神、意识是最高的辩证法”[18]。辩证法超越了绝对主义与相对主义抽象的两极对立,实现了绝对与相对、无限与有限、理想与现实等一系列矛盾的和解。这种思想智慧对于克服当代心理学的深层困境,推动理论研究的未来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六)心理学理论在行动
后实证主义者提出,理论研究的社会实践应用问题也是一个不得不面对的重大课题。在这方面,除了“需要奋力组织自己的理论体系”之外,理论研究也涉及了实践应用问题。在某种程度上讲,后实证主义的理论研究范式实际上也是一种主张生活实践的哲学,其强调心理学的作用应体现在现实生活中,认为心理学要像经济学、社会学那样,在市场决策、***治生活中发挥自己的作用。在实践中包含着前理论的成分。理论对于人类社会发展的公平与正义的保证是无法估量的,同时对人的实际生活也发挥着隐性的、实在的支配性作用。根格指出,关于心理学的理论如何行动问题,目前已经出现了两种比较成熟的模式即理论评价模式和合作反思模式。理论评价的行动模式是首先通过现象分析,确定有意义的行动方案,其次进行理论评价。在理论评价过程中,要求建立模型框架,做出合理的解释,制定实践行动计划。而合作反思理论的行动模式是,研究者与参与者共同持有一种假设并设立研究目标,然后采用统计分析方法收集有用的数据信息,开展实践评估与校正活动,在实践中重新认识并发现新的可能方向。当然,“新的社会现实会导致新的研究模式再次产生”[20]。
三、后实证主义研究范式转换的意义
当代心理学的理论研究中许多关键领域在性质上的变化,无疑对于国内心理学的学科建设发展具有重要的启示借鉴意义。
(一)持续创新是心理学进步繁荣的不竭动力
心理学是在西方传统文化与现代工业文明的土地上成长壮大起来的一门学科,西方学者仍然在反思与修正传统心理学的科学观和方***,以追求和建设更加完美的心理学。推动西方现代心理学持续进步的根本动因来自两个方面:一是作为思想的心理学;另一是作为科学的心理学。科学的心理学与思想的心理学并行不悖。后实证主义心理学研究范式更多地属于思想的心理学。同其他研究相似的是,西方当代的研究进展一直是中国学者认识和理解同类型问题的参照。与西方研究相比,国内研究经常处于理论滞后及错位的状态。我们往往只重视对西方“科学的心理学”资源的引进和转借,而对“思想的心理学”资源学习借鉴得十分不够。寻求中国心理学的进一步繁荣,需要从理论思想范式、学科制度、职业建设以及新型人力资源培养等方面持续创新,不断缩小与西方差距,努力把我国的心理学建设成为一门大学科。
(二)后实证主义的心理学研究标示着一种新的科学观和方***的问世
确立一种适合于人的心理、行为研究的新的科学观和方***,实现科学观、方***的转变,是当代心理学研究的基本追求。长期盛行的实证主义范式的科学观,基本上不适合描述及解释人类复杂多样的心理世界。那么,目前所需要的“新的科学观”或科学范式具有什么样的科学形态呢?应该说,当前西方后实证主义对此做出了积极的探索。社会建构主义、科学解释学、科学修辞学和辩证法心理学等,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补充和完善实证科学范式研究的局限性。只有选择具有自然主义与人本主义相统一的“多元范式”,才能超越当前实证心理学研究中的简单主义与还原主义困境。
发展心理学论文篇6
单位优化战略,是一种管理观念创新与创新管理。
单位优化战略,就是胸怀战略全局,在一个基层企事业单位,实施人本管理,通过“认知自我、更新原我、创造新我”的优化过程,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辩证关系,科学调适内部矛盾,不断推进单位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为经济社会的发展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贡献力量。单位优化战略,是一个向着新的目标,不断推进的动态发展过程。[文秘站网文章-文秘站网帮您找文章]
二、单位优化战略的理论
(一)、三个代表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实施单位优化战略和一切工作的指针。
(二)、人本理论
人本理论源于马斯洛的人本主义心理学。弗洛伊德的心理学关注人的过去和黑暗的一面,而人本主义心理学则关注人的现在和将来,关注人的潜力和发展,关注人的自我实现和高峰体验。将之用于管理,从而重新界定管理中人的价值,构筑一个以人为最终归依的管理学思想体系。在世纪之交,中外的专家学者在回顾与评价20世纪最伟大的成就与进步时,我国未来学研究专家、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顾问秦麟征教授力排众议,提出20世纪最伟大的进步和最明显的变化是观念的转变,即树立崭新的以人为本的发展观。这是思想观念的创新。近几年内各国都在注意人本管理与管理创新。人本理论的基本内涵,就是以人为中心,做到保护人权,尊重人、关心人、爱护人,充分发挥人的积极性与创造性,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使个体的发展与社会的发展相适应,从而实现人生价值与经济社会发展目标。
(三)、元心理优化理论
元心理优化理论(元心理学)是在美国斯坦福大学弗拉维尔(Flavell)于1976年首先提出的元认知(metacognition)的基础上,由我国著名心理学家杨治良(上海)、胡启先(湖南)、金灵生(浙江)、傅小兰(北京)、王大伏(香港)、徐立忠(台湾)等拓展、深化、提高而形成的心理科学理论。元心理优化是人在认识和改造主客观世界的实践中,对自身的常心理活动(心理品质)及其所支配的行为(含知、情、意、行、德、识、才、学等)作自我反思、评价、调节、监控、激励、升华,以促进自身和社会发展的最高层次的心理整合活动。元心理优化理论,既融合了自20世纪初以来的心理科学研究的成果,又超越了IQ(智商)、EQ(情商)、AQ(逆境商数)、MQ(心商)和思维方法,使心理科学更贴近人的心理的实际。元心理优化理论丰富和发展了当代心理科学,是当代心理学发展的新阶段。元心理优化理论的研究领域:元心理优化与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元心理优化与先进生产力发展;元心理优化与学生素质发展;元心理优化与身心健康发展;元心理优化与领导素质优化及管理效能提升;元心理优化与国民经济发展;元心理优化与构建充满创新活动的社会。
通过元心理优化,促进人的以创新潜能开发为核心的整体素质的提高和心理健康的发展,从而不断地认识自我,更新原我,创造新我。
在我国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事业中,通过提高人的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从而提高中华民族的整体素质,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四)、可持续发展理论
发展心理学论文篇7
关键词:当代音乐;理论研究;发展现状;发展趋势
一、引言
音乐艺术思维的蓬勃,是社会文化历史进程风向标。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我国一些著名的理论家林华、徐孟东等音乐理论大家,对音乐理论的研究作过较为深入的研究。二十世纪的西方艺术是被现代音乐语言组织在音高、音色、音强以及音长等各个方面,构成的现代音乐织体。不同流派的音乐家对其不同的演绎和诠释,昭示着音乐理论发展百花齐鸣的发展态势。
二、当代音乐理论发展现状
(一)音乐理论与其他学科的交互性增强
音乐理论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已经不仅仅局限于写作思维和写作技巧,音乐风格、内容以及理论研究呈现了不同的增长态势。在音乐理论研究中,音乐理论和其他学科相互影响,相互渗透,形成了音乐理论和其他学科相互交叉的实践探索。音乐理论不再被束之高阁,开始与现实生活发生联系。
例如,在与心理学的交互中,通过吸收国外实验心理学和中国文化传统中的人文精神,音乐心理学对人的审美心理建构和音乐素质的提高,对人类自由的全面发展做出了卓越的贡献。除音乐心理学之外,音乐编辑学、音乐智能理论、音乐***学和音乐传播学的音乐理论和其他学科交互性的增强,使音乐理论的发展变得充实和饱满[1]。
(二)音乐文化的兴起和发展
在音乐理论研究中,欧洲一些较为著名的人类学家阐述了音乐艺术不断发展的历史事实。专家和学者们在将音乐理论和音乐实践相互结合的同时,凸显了音乐文化的重要作用。这一点在运用人类学重构音乐理论发展中显得尤为重要。它将音乐活动作为研究对象,考察音乐艺术和人类文化的连接点,通过音乐美学和音乐艺术的相互交融,揭示音乐理论艺术中的人文性与审美性。
三、当代音乐理论研究的新发展
学者研究表明,近几年,世界音乐理论的发展呈现出较为稳定的发展态势,音乐理论和实践的结合度增强,主要表现如下:
人类社会发展时间悠久,在长时间的探索中,学科分工越来越细,催生着音乐理论研究向编辑化的方向发展。自孔子倡导音乐编辑以来,经过各种研讨会和实践探索,在陈荃的《音乐编辑学学科建设以及学术活动中的编辑意识》,音乐编辑理论研究的空白被填上,这也昭示着我国音乐编辑理论的诞生和发展[2]。
(二)音乐传播学的发展
音乐传播是实现优秀音乐作品为广大群众知晓的重要途径。在信息无限膨胀的今天,信息的落后直接影响学科的发展。音乐传播是音乐文化在社会环境中的信息化表现,是实现音乐理论交流的系统过程,在音乐实践过程中是重要的一环。
(三)音乐***学的发展
音乐可以化解人们心中的仇恨,使人们心平气和。《乐记》中就曾记载“乐至则无怨”。当代音乐理论的发展中,就将音乐对精神的作用,作为音乐***学的发展基石。在这项集合音乐美学、特殊教育和物理学的技术中,实现音乐对人情感的***作用。
(四)音乐教学智能化发展
音乐的智能化理论在音乐教学实践中使用的频次较高。音乐智能不仅能提升学生创造音乐的能力,也能提高学生的音乐鉴赏能力与反思能力。在教学中,智能化的发展具体体现在对电脑音乐技术的使用上,它使枯燥的音乐理论变得真实生动化,提升了学习者的学习兴趣,提高了学习者的学习效率。
(五)音乐科学的发展
音乐科学渗透在物理学、生物学等自然科学的各个方面。例如,植物经络学说和植物的理论控制系统可将音乐运用于农学的发展中,使农学为人类的光明前景造福。在与计算机技术的结合中,打通人们试听的界限,构建了“彩色音乐”的美妙***景。
(六)音乐社会学的发展
音乐社会学从社会的角度,追溯音乐艺术的历史起源、社会特征以及音乐艺术的社会功能。它不仅是通俗意义上的音乐,更强调音乐理论研究的社会属性。在当代音乐理论研究中,音乐社会学和音乐理论学相互联合,构成了当代西方音乐理论研究中的关键领域[3]。
四、当代音乐理论发展的思考
(一)注重音乐教育和音乐文化的教育作用
音乐的美是古典的和谐,是小桥流水的隽永,是快乐也是信念。在不同的音乐中,能够给人们带来不同的享受和启迪作用。要发挥其作用,必须将音乐教学和音乐理论的传播作为重要途径,通过理论期刊,增强音乐理论发展的内部和外部信息,实现其在音乐文化教育中的重要作用。
(二)注重音乐理论和其他学科交融的科学性与合理性
创新是时代赋予的特征,通过运用马克思主义思想和社会主义理论,要在音乐理论研究中实现创新式的发展,必须要注重音乐理论和其他学科交融的可能性与可行性。音乐和各种学科相互交融性的增强,使得其理论发展领域更为广阔。除了理性看待其发展中的问题,注重其发展的合理性与科学性。还应该继续扩大音乐和其他学科交融的方式,使音乐更多的和社会实践相结合,揭示人类的传承、变化以及发展。
五、结语
基于西方传统音乐理论的学习与借鉴,当代音乐理论通过更为深刻的学术视点的探讨、技术理论的探讨、教学实践和教学思维的变更,其理论内涵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当代音乐理论在与其他学科的相互交融中,音乐编辑学、音乐传播学、音乐科学、音乐历史学等基础音乐实现了较大的突破和发展。本文通过对音乐教育和音乐文化的考量,解释了音乐理论发展的科学规律,深化了音乐理论和其他学科的联系,推动音乐理论向更为广阔的领域发展。
【参考文献】
[1]蔡乔中.交响乐和和声技法分析[J].音乐探索,2012(09):67-70
发展心理学论文篇8
一、学习引领到位,舞动中心组学习的“龙头”作用
(一)以示范点建设为契机,进一步规范区委中心组学习
一是加强品牌建设。积极构筑中心组“红土学风”品牌,以品牌建设来推进理论进基层工作,全区37个基层***(***工委)认真对照要求开展中心组品牌建设,取得了一定的经验,也发现了存在的问题。
二是明确学习规定。根据网区领导干部工作调整的实际情况和全区工作的需要,区委发出《关于进一步规范区委学习中心组学习的通知》,对区委中心组组织机构、学习主持人、考勤制度、学习形式等作出了进一步的规范,规定区委书记为学习中心组组长,分管副书记和***、宣传部长为副组长,加强了对学习工作的领导。
四是严格学习时间。区委确定每次召开***会半小时的学习制度,要求区委办和区委宣传部精心安排学习内容,并作为将要召开的***会会议内容之一下发给相关领导进行审阅;区委学习中心组实行每月1次的集中学习制度。
四是延伸学习范围。网区委2012年7月9日召集包括全区19个乡镇***、街道***工委书记在内的***中心组主要领导,专门召开区委中心组学习扩大会,由福建省龙岩海德馨汽车有限公司董事长李钦龙先生作“探讨海西应急产业基地建设”报告。
五是协助学习工作。区委中心组设立学习秘书,由区委办副主任和宣传部分管理论工作的副部长担任,专门负责中心组学习的日常工作;区委宣传部积极与新华书店联系,选购一些热点理论书籍发放给中心组成员。
六是活跃学习形式。积极推行“请进来、走出去”的学习形式,适时邀请专家教授前来授课指导和组织外出学习考察,去年来,先后组织中心组成员前往后田***馆、第五届世界龙岩同乡恳亲联谊大会和首届海峡两岸机械产业博览会现场、志高动漫园等实地进行学习观摩。
七是领导示范带动。建立“区领导挂钩联系理论学习制度”,区领导身体力行前往各基层***进行宣讲,对基层***中心组和干部群众理论学习进行指导和督查,发挥领导示范和表率作用。区委学习中心组学习对基层***开放,每次学习安排2—3个基层***中心组领导前来观摩互动。2012年至今,区委学习中心组共组织学习35次。
(二)用示范点建设标准要求基层***中心组学习
一是完善考核制度。区委在对乡镇、街道和区直机关目标管理考核方案和实施细则中对各基层***(***工委)中心组工作作出明确规定,要求健全***(***工委)中心组学习制度,要求做到“六有”,即有机构、有计划、有网报、有总结、有记录、有考勤,全年集中学习次数不少于12次。多年来,***(***工委)中心组学习工作作为推动全区理论学习深入开展的强大武器,在老秘网区得到了很好的坚持和发展,并作为年终必检的一项重要内容列入全区宣传思想工作考核。
三是积极提供帮助。区委宣传部积极为各基层***中心组理论学习提供师资力量、学习材料、网络支持。2012年以来已先后为大池、西陂、东肖、中城、江山、铁山、交通、机关***工委等中心组理论学习进行帮扶。区委每年对学习成效好的基层***(***工委)学习中心组进行评比表彰。
二、学习重点到位,突显理论进基层工作内容。
(一)明确理论进基层工作指导思想、工作重点
区委召开理论进基层工作专题会议,指出全区理论进基层工作要坚持统一思想巩固根基,继续深入学习宣传贯彻***的十七大精神、十七届五中全会精神,把学习宣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同学习、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结合起来,着力在深化学习、深化研究、广泛普及上下功夫,引导广大干部群众进一步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自觉性、坚定性。2011年以来的工作重点是学习******在福建和龙岩考察时的重要讲话精神,推进学习型***组织建设和纪念***90周年。以学习******在福建和龙岩考察时的重要讲话精神为重点,牢记嘱托、创先争优,打好“五大战役”,大干“十二五”开局之年;以推进学习型***组织建设为主线,加强***的自身建设,提高***的执***能力;以纪念***90周年为契机,深入开展***传统教育、爱国主义教育、社会主义理想信念教育、***史知识教育,引导干部群众深刻认识历史和人民是怎样选择中国***、选择社会主义道路。
(二)紧扣中心开展理论进基层
适应形势任务要求,及时做好各个时期***的方针***策和区委、区***府的各项中心工作的传达。根据不同群体的思维特点、关注问题的差异性,聚焦热点难点,及时学习和宣传网区深入实施“两个带动”战略和加快“两个先行区”建设的方针***策。广泛开展诸如征地拆迁、水污染治理等理论进基层的形势***策教育以及理想信念教育、传统美德教育,用群众熟悉的语言,让群众对***的理论产生亲切感、认同感。
三、学习载体到位,丰富理论进基层形式
(一)构筑互动共享的理论进基层平台
在全区深入开展“红土学风‘周学月讲’”活动,深入学习讨论,理清科学发展的思路,推动全区广大***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进一步树立科学发展的意识,形成科学发展的气势和态势,拓展更大的发展空间,促进老秘网区经济社会发展的跃升;结合理论进基层工作,开设理论学习“百家讲坛”,邀请区内外专家学者结合网区情况开展讲座,帮助广大干部提高科学发展的意识,增强理解和执行***的路线、方针、***策和区委、区***府的重大决策、战略部署与工作任务的准确性和自觉性。在“周学月讲”和讲坛活动的影响下,网区涌现出了许多较好的理论进基层的学习载体。
(二)举办理论进基层主题学习活动月
以学习活动月带动***员干部学习,确保学习持久深入。网区在理论进基层工作方案中,要求进一步从广度和深度上加大学习贯彻***的十七大、十七届五中全会精神、科学发展观、海西发展规划、胡***七一讲话精神等重要内容的力度,各基层***(***工委)每年必须安排2个以上的主题学习活动月。根据区委的部署,网区各乡镇***、街道***工委组织开展了“十二五”规划、“科学发展、跨越发展”、“海峡西岸经济区发展规划”、“******七一讲话”等主题学习活动月,通过集中学习、撰写心得、征文研讨、知识竞赛等确保了学习取得较好的成效。
(三)深入开展理论进基层巡回宣讲活动
以区理论巡回宣讲团为骨干力量,组成区、镇、村三级理论宣讲队伍,深入机关、深入基层、进村入户开展理论进基层宣讲活动,切实把***的路线、方针、***策和区委、区***府的战略部署宣传到群众中去。2012年以来,共在区直部门和乡镇、街道及村(居)宣讲300多场,听众近5万人。
(四)发挥本地理论人才资源在理论进基层中的作用
在全市首创干部“菜单式”学习教育培训制度,直接服务于本地干部学习培训和经济社会发展。区委下发了“网区干部‘菜单式’教育培训备选课题”通知,内容涉及了经济、***治、社会、文化等多层面;同时,还将讲课任务直接分解落实到部门、单位的有关领导和专家,且提供了相应的联络方式,直接为全区基层干部培训和科学发展提供了方便快捷的服务。各乡镇、街道***(***工委)也组建了业余宣讲团深入村(居)开展理论进基层宣讲活动。
(五)多形式扩大理论进基层覆盖面
结合学习******在福建和龙岩考察时的重要讲话精神,推进学习型***组织建设和纪念***90周年学习宣传工作,我部开展了全区性的学习宣传栏检查活动,增强理论进基层的影响力。同时,巧借丰富的文体活动、三下乡活动,以晚会、文艺作品展演、方言节目、书画展览、电影放映等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加强***的丰功伟绩、***风廉***、平安网、计划生育、环境保护***策等普及。发挥现代传媒优势,借助电视、广播、网络、手机等平台,增强理论进基层的知识含量和信息含量。
四、宣传调研到位,推动理论进基层工作深入持久
(一)加强理论进基层宣传工作。全区紧紧围绕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等理论创新成果以及区委、区***府的战略决策、战略部署和各时期的中心工作来开展理论进基层宣传,起到了加强引导、释疑解惑、凝聚力量的作用。各级各部门能紧密结合本地、本部门实际,积极探索适应各自需要又能与时俱进、形式新颖的理论进基层宣传形式,化抽象的理论为浅显易懂、群众喜闻乐见的内容,加快理论进基层的步伐。
区委结合学习型***组织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发展规划》、***的十七届五中全会精神、纪念***九十周年等组织开展了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理论进基层宣传活动,营造浓厚的理论进基层氛围。网区先后举办了“唱响和谐•舞动激情”龙岩中心城市广场红歌大赛、“***在我心中”纪念***90周年大型文艺晚会、“
文明城区文明人”***90周年演讲比赛、“***在我心中”征文比赛;拍摄电视宣传片《红色网——寻访***基点村》;开展了“优秀***员”风采展播活动、学习型***组织“视频***课”学习教育活动、“开局之年新跨越”系列宣传活动、***史知识竞赛活动。“七一”当天,网区各级各部门认真组织全体***员干部集中收看庆祝仪式,聆听******的重要讲话,进行深入的学习讨论。区委机关报《龙岩乡讯》、龙津频道、网之窗、网宣传网等,积极制作专题,开设专栏,宣传报道网区各级各部门学习宣传贯彻的最新举措。红坊镇充分利用完善的文化信息共享工程,在全镇开展***的路线、方针、***策宣传,得到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欢迎,东城、龙门、江山、东肖等乡镇、街道发挥辖区内群众文艺团体的作用,结合中央精神,编排群众喜闻乐见的文艺节目,定期开展理论进基层宣传活动。全区各类文化大户和农民之家积极投入到***的创新理论成果进基层宣传中,及时准确地把***的声音宣传到千家万户。
五、责任落实到位,做到理论进基层工作分工明确
发展心理学论文篇9
论文摘要:自孔子创立儒学开始,实践便成为其重要的思想内容之一。然在传统儒学中,实践往往被局限于道德范围之内。儒学要发展就必须对现实社会中存在的时代问题给予创造性的解决,而儒学实践理论这一概念将传统儒学的道德实践和现实时代问题很好地结合起来。儒学实践理论是儒者以仁爱为内核对时代问题进行思考和理论创新的建构的哲学,即在儒学实践理论这个概念中,其主体是具备道德价值、强调个体的修为、拥有浓厚的历史文化意识、在道德价值观照下去审察历史和现实的哲学工作者和思想者,其理论的内核是仁爱,其中心内容是反思时代问题和理论创新,其本质是建构的理论哲学。
自孔子创立儒学开始,儒学就十分强调实践的观念。对此,梁启超深有感触地说过:“后人多谓知行合一只说是王阳明所首倡,其实阳明也不过是就孔子已有的发挥。孔子一生为人,处处是知行一贯,从他的言论上,也可以看得出来。他说‘学而不厌’,又说‘为之不厌’,可知‘学’即是‘为’,‘为’即是‘学’,盖以知识之扩大,在人努力的自为,……所以王阳明曰:‘知而不行,是谓不知。’”儒学的实践理论是讲究即知即行的,是体悟与实践相结合的理论。但儒学这个实践理论更多强调的是在道德上的实践,使道德实践和生活融为一体。
儒学实践理论强调的道德理论实践构成了人之为人的重要的文化标准,但只有这样的规定并不能使儒学更好地参与社会问题的解决,因为参与社会问题的解决需要在理论文化的建设上有自己独特而有效的理论。而缺乏相对独特而有效的理论是限制儒学发展的一个根本原因。换言之,如果儒学要在参与社会实践中成长发展,那么儒学的理论创新是必然要采取的行动之一。
现在很多人对儒学在当代的理论创新提出自己的看法,清华大学方朝晖老师曾经说过,要通过厘清知识和道德的关系,来探讨儒家道德传统与知识结合的可能方式。l而浙江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的吴光老师对儒学理论也进行了新的探讨,他提出了“民主仁学”的概念,并对该概念的特征即道德理性、人文性、实用性和开放性进行了说明。山东大学颜炳是老师指出在现代文化的建构中既要充分发掘传统文化的自我转换或转型的潜能,重铸民族灵魂,又要引进西方文化的结构和格局,促使传统文化向现代方向转变。并主张儒学应当加强同当代社会的互动,以此使得儒学焕发生命力。复旦大学徐洪兴老师认为,儒学的伦理价值经过现代转换和诊释可以对防止现代的弊病有所贡献。
以上诸位老师对儒学的发展,各陈其见,积极对儒学的发展进行理论上的创造,是当代中国学界对儒学发展可能性的探求活动的缩影。换言之,儒学的当论创新是极具开放性的。在这种文化氛围下,笔者也希望能把自己的日常学习心得,以此种方式表达出来。
一个命题和理论的基础是概念,所以表达自己想法的基础当然离不开概念。而儒学中一个关键概念就是儒学实践理论。儒学实践理论概念是一个普遍的概念,是超越于特定时代和特定具体内容的一个抽象概念。因其抽象,所以对具体内涵的规定就少,该概念的开放性就较大,所以很适合对其进行必要的理论规定和演绎。
首先对这个儒学实践理论下一个定义:儒学实践理论是儒者以仁爱为内核对时代问题进行思考和理沦创新的建构的哲学。首先,儒学实践理论的主体是儒者;第二,儒学实践理论的内核是仁爱精神;第三,儒学实践理论的中心内容是对时代问题进行反思,并在此基础上进行理论创新;第四,儒学实践理论的本质是建构的理论哲学,是立足于传统和现代的对文化的抽象化把握和思考。
下面我们对儒学实践理论的几个内涵分别加以解析。
一、儒学实践理论的主体是儒者
儒学实践理论的主体是儒者,这里所谓的儒者就是对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儒家思想进行研究的哲学工作者和思想工作者。在中国独特的文化内涵下,所谓儒者是有其特定的文化含义的。首先,儒者是一个有道德价值的人。这是儒学自孔子以来十分强调的首要内容。儒学认为,道德价值是人之所以为人的原因,《论语·学而》中“学而时习之”的“学”,即“觉”也,是觉悟做人的道理,即道德价值。《大学》讲“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自天子以至庶民,壹是皆以修身为本。”孟子也提到仁义礼智四德是人性善的萌芽。这些都表明,道德价值是为人的根本原则。后世儒者从董仲舒的“正其义不谋其力,明其道不计其功”到朱熹的天理道德观念无不秉持了先儒的这一理念。其次,这里的儒者蕴涵着个体的意味,即强调的是个体儒者,这也是儒学重视个体的传统。孔子说“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不欲”、“勿欲”、“欲立”、“欲达”都针对个人而言。《大学》中可以看到儒学的个体思想,“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事皆以修身为本。”这主要是针对个体而言的道德修养的过程,并指出这个道德修养是人人必须且能够做到的。
谈到儒者,还需要提到的一点就是儒者的历史意识。中国儒学很重视历史,孔子整理编订的《诗》、《书》、《礼》、《乐》、《易》、《春秋》,即是对上古文化的传承和发展。而孔子及其后学都“祖述尧舜,宪章文武”的文化倾向无疑鲜明地展示了儒者们深远的历史文化意识,尤其是自韩愈后创立的道统学说,其一脉相承的历史延续,在展示儒家发展的过程中也显示了儒者心目中的历史文化和责任意识。
在这里还需要注意的一点就是,儒者的道德价值对其活动的意义,因为这是儒者必备的品质。道德在人的活动中起到了价值观照活动的作用。在这方面,以三苏为代表的宋代蜀学提出的“推阐理势’,观点明显,“圣人因时设教,而以利民为本”,“时”大致相当于“推阐理势”中的“势”,教则相当于其中的“理”。这里的“理”即儒学的道德义理,“势”则是指事异备变。这就是说,道德价值高于事实,以道德义理来观照社会事态的变化,采取合理的方法手段来适应社会的变化。“所以要用道德来指导规范人类社会的生活,恢复人之作为人的尊严,恢复人道的崇高”。
总而言之,作为儒学实践理论的主体的儒者需要具备道德价值,强调个体的修为,拥有浓厚的历史文化意识,并在道德价值的观照下,去审查历史和现实,这是作为一个儒者所必备的能力和素质。
二、儒学实践理论的内核是仁爱
早在儒学开创者孔子那里,仁的思想便已经成了最高的思想观念,而这个观念的核心就是仁爱。这个思想在孟子那里得到了证明和发展,应用在***治上就是孟子提出了仁***的思想。后世的儒学者无不以仁作为最高的价值,观照现实世界,以儒学的视野解决社会时代问题。儒学发展到宋明理学,儒学的仁爱精神得到淋漓尽致的展现。以北宋儒学为例。“站在中国历史的角度进行纵向比较,则可以认为北宋既是一个***治变革的时代,也是一个儒学复兴的时代。***治变革通过***府有组织有序地进行,是在儒学复兴的文化支持下自觉进行的***治调整……也正因为二者被历史现实紧密地联系在一起,***治变革引发了儒学复兴的问题意识,反过来,儒学复兴又影响了***治变革的方向性选择,所以,北宋儒学从本质上讲是一种***治哲学,它所代表的时代精神,是对文明秩序及其最高的体现形式—***治制度,进行理性的批判和重建。批判是追索文明秩序的合理性依据,所谓天道性命之理,即由此发畅;重建是探讨文明秩序、***治制度的合理模式,于是需要推阐王道,作为最高***治宪纲,从而将师古与用今结合起来,使现实***治朝着合理模式的方向调整。正是围绕批判与重建的时代课题,触发北宋儒者的思想激情,形成各种学派,构成一幅色彩斑斓的思想史画卷。”以仁爱为核心的儒学王道思想在北宋儒学者处成了宪纲原则,成为观照现实时代问题的道德价值标准。
儒学的仁爱是一种普遍的思想。首先,自儒学创立之初开始提出力行仁爱,绵延数千年而不中绝,这是历史的选择。而历史的选择则证明仁爱具有超时空性。其次,仁爱能满足人类内心精神需求。在人类交往中,人总是希望能够被尊重和关爱,这是人类共同的精神需求。当将仁爱思想付诸交往时,己之所欲,施之于人,投之以桃,报之以李,精神感受到的是幸福和满足。而这正是人类要追求的生活的意义。从这个角度上说,仁爱是普遍的,它实际内存于每个人的内心之中。
仁爱是儒学实践理论的内核。仁爱是普遍的道德价值,而普遍道德价值的意义就是对现实世界进行观照,以仁爱认识社会现实,以仁爱批判和改革现实,从而力***达到社会的和谐。从本质上来说,仁爱是儒学实践理论主体观照社会现实的依据和标准,儒学实践理论主体的其他方面的意识都以仁爱为中心而展开。
三、儒学实践理论的中心内容是反思时代问题和理论创新
(一)儒学实践理论的中心内容之一:反思时代问题
儒学实践理论的基本内容是反思时代问题。从儒学实践理论的含义来看,儒学实践理论具有积极参与社会的意识,积极参与社会的意识的最重要的部分就是对时代问题的反思,换言之,反思时代问题构成了儒学实践理论的基本内容。需要说明的是,儒学实践理论把握时代问题的基本方式是精神地把握时代问题。所谓精神地把握时代问题就是将时代问题转化为哲学问题加以思考,从而给时代问题的解决提供哲学理论上的支持。
以哲学的方式来理解时代问题的时候,很自然地就会涉及一个基本的问题,就是哲学史和哲学的关系,因为时代问题背后牵动的是历史问题和现实问题的关系。如果将历史问题哲学化思考,那么必然涉及哲学史和哲学的关系。因此,反思时代问题时必然要讨论哲学史和哲学的关系问题。
哲学研究的是人类面对的一些最根本的问题,这些问题的内容和方法正是在哲学史,也就是他们自身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展开的。每一个真正的哲学家只有与以往的哲学不断地进行对话,才能进入这些问题并对它们作出自己的贡献。哲学基本问题总是浓缩着时代的问题,是人类对自己所面对的困境的智慧的思考,正因为如此,哲学家对哲学史的研究,从来都不是发思古之幽情,而恰恰是要以今度古,从哲学史中找出当下危机的根源,或探寻可能的解决与出路。之所以要以讲哲学史的方式阐述自己对时代问题的思考,原因有二:意识要追溯当下问题的深层原因,再就是试***在传统智慧中找到今天问题的出路或启示。
精神地把握时代问题,即把握时代问题的两个方面,首先要有历史感,从对历史的研究中探寻出当下时代问题的历史、哲学的根源;其次就是借鉴历史智慧来思考当下的时代问题。借鉴历史智慧并非将历史经验移植到当下,而是寻求解决当下时代问题的方法,即历史经验并不能完全能解决当下的时代问题,当下时代问题只能在历史方法的启发下,根据当下的时代条件进行创造性的思考和解决。
(二)儒学实践理论的中心内容之二:理论创新
儒学自古以来就不乏创新精神。孔子虽然继承了周代文化,但它并未毫无选择地保留,而是对周文化进行了损益,最重要的是他将周代以来的仁的概念加以哲学改造,由***治术语变为最高思想价值原则。创新的意识在孟子处也很强。孟子终身愿学孔子,孔子言“性相近”,而孟子言“性善”。孔子说:“齐桓公正而不橘”,“桓公九合诸侯,不以兵车,管仲之力也,如其仁,如其仁。”“微管仲,吾其披发左枉矣。”而孟子反其言:“仲尼之徒,无道桓文之事”,“管仲曾西之所不为也,而子为我愿乎?”孔、孟之言显然相抵,但创新之处不言自明。儒学从汉至唐,经学绵延,而到宋明,学风顿变,自觉创新,儒学诸派兴起,由范仲淹、欧阳修为代表的庆历学术开始,以王安石为代表的新学、张载的关学、二程的洛学和苏轼为代表的蜀学竞相开展,直至后来的心学和理学的并举。从儒学发展的脉络来看,儒学不乏理论创新活动,只是后来由于外因的强烈介人而使得儒学的创新意识萎靡,理论创新陷入枯竭。但这只是暂时现象。当有适当社会环境时,儒学的理论创新就会重新生长。当代各路新儒家的种种努力都是这种理论创新的再现和发展。
儒学的理论创新是儒学实践理论的表现形式。儒学实践理论对时代问题的精神的把握,在面对时代问题的解决上往往表现出对创造性思维的需求。而在创造性思维方面,儒学有着悠久的历史文化积淀,在历史文化上,儒学的理论创新传统可以给儒学实践理论创新提供文化的渊源和方法的启示。可以这样说,儒学实践理论的理论创新是以儒学的理论创新传统为文化基础的,是儒学传统理论创新在当今的展现和发展。
儒学实践理论不只在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更重要的是要在此基础上以理论创新对时代问题的创造性思考。这是儒学实践理论主体参与社会的积极意识的重要表现。
四、儒学实践理论的本质是建构的理论哲学
儒学实践理论在本质上是建构的理论哲学。所谓建构的理论哲学就是以抽象的理论思维对中国传统哲学中超越时代、超阶级和超历史的特殊的普遍抽象的概念和范畴进行反思、重构和演绎,即对具有普遍必然性的概念进行重新的构建和演绎。这是具有可能性的。首先,从方***上来看,儒学实践理论是一个很抽象的概念,对这样抽象的概念具体化是合乎逻辑的,正如马克思认为的那样,从抽象到具体、从简单到复杂的范畴相互间的推演方法“显然是科学上正确的方法”,所谓抽象和具体,正如马克思所说,也就是内涵比较简单的范畴和包含它的比较复杂的范畴,也就是内涵比较片面的范畴和包含它的比较全面的范畴,也就是部分和包含部分的整体范畴:“具体之所以是具体,因为它是许多规定的综合,因而是多样性的统一。”所以,我们对一个抽象概念进行规定,使其具体化,以使抽象的概念符合理论的需要。从理论上来看,儒学实践理论具有很强的现实可能性。在当代的中国,自民国初年后,中国文化便开始了新的发展历程,旧有的理论已经被打破,直至今天,中国在文化上尚没有完成文化的新建构,所以,在这种文化竞相争鸣的时代,提出自己的合理见解是十分有意义的,所以架构理论哲学是儒学实践理论的本质。
综合来看,儒学实践理论的各部分是一个统一的整体,仁爱是主体儒者的核心思想内核,是儒者内在的价值标准,而反思时代问题和理论创新则是儒者关注现实、改造现实的思想对象,在反思时代问题和理论创新的关系中,反思时代问题是理论创新的前提和基础,而理论创新则构成了对时代问题的反思和理论解答。
儒学实践理论的外延包含广泛,既包括古代先儒对儒学实践理论的创立和发展,又包括当今社会有儒学文化背景的学人对时代问题的反思和探索,从孔子损益三代文化创立仁学理论到当代新儒家的对时代问题的种种探索,绵延至今达数千年之久,其理论革新发展更是层出不穷。具体而言,儒学实践理论具体形式包括先秦儒家、汉唐经学、宋明清理学、民国初年新儒学等。
对于先秦儒家的实践理论,主要包括孔子、孟子和荀子实践理论创新。孔子积极学习和吸收夏商周三代文化,因其时代,择善而从,创立了以仁为核心的实践理论体系;孟子对儒学实践理论亦有发展,以性善学说来为孔子的仁进行理论证明,并针对当时的***治,提出了仁***学说;荀子则在孔孟的实践理论基础土,提出了性恶学说—强调人后天向恶发展的可能性,为其礼法理论提供理论支持,同时他还根据战国时代人心纷乱的状况,一反孟子的崇王贱霸的方略,主张王霸并举,最终实践王道。
汉唐经学则是在汉代以后儒学实践理论的一种形式,经学与儒生所传儒学有密切关系,经学是儒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与儒学不可分割地联系在一起。经学是以儒家经典作为注释和研究的对象,并结合各个时代社会发展的需要,提出一些新见解。可以说,离开了儒学,离开了儒家经典,便无经学。而儒学在汉代以降,主要是以经学的形式出现的,离开了经学,便谈不上儒学的流传和发展。儒学除以经学的形式外,在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都有儒学的渗透和儒家思想的体现。
宋明清理学是两宋、明和清代主要的儒学实践理论,主要包括二程和朱熹的理学和陆九渊、王阳明的心学两个主要理论形式。他们针对各自的时代特点,对儒学实践理论提出了不同的观点。宋代佛道盛行而儒学式微,程朱积极吸收佛道思想创造性地诊释儒学经典,以创新的儒学理论力辟佛老,成为儒学理论发展的里程碑。陆王心学的发展是对程朱理学理论的***。明代程朱学说笼罩士人,其教条化导致儒学思想失去活力,王阳明以致良知学说,使得思想***蓬勃发展,是儒学实践理论的又一次发展。这两种思潮后对清代的影响深远。
民国初年出现的新儒家是在儒学遭受近代西学的冲击下进行的文化反思和创造活动,包括梁漱溟、熊十力、冯友兰、贺麟等及其后学,如牟宗三、徐复观等人。他们积极继承传统儒学的精华,运用西方的学术思想来重新认识和发展儒学,并结合时代问题积极进行儒学的创建,如牟宗三在突出儒学个性之后,在民主和科学成为时代的主题后,积极努力,希望在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开创出民主和科学。
儒学实践理论是一个开放的理论,它的内容会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发展,这是由儒学内在的动力—儒学仁爱原则下的对时代问题的反思的前提下进行的。儒学仁爱是一个普遍的原则,对不同时代具有观照作用,而这种观照必然要求对当下时代和社会问题进行反思,使得社会的发展符合时代要求,为时代问题的解决提供理论支持。由此可见,儒学实践理论必然是一个开放的理论。
五、儒学实践理论的意义
发展心理学论文篇10
心理学目前的发展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基础心理学和应用心理学。而在心理学的发展道路上,以美国为首的西欧阵营和以俄罗斯、芬兰为首的东欧阵营各自为首。东欧心理学提出的研究热点“主体心理学”强调活动的重要性,认为所有的研究都应来自活动,所有的心理特征都应来源于具体的情境才有意义。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思考未来心理学的发展前景。
1.目前热门的心理学领域
1.1脑科学
心理学中的脑科学,就是研究心理的功能在大脑上的定位。今天的脑科学,我们可以理解为神经科学,包括认知神经科学、行为神经科学、以及临床神经科学等等。日本的脑科学发展计划也提出了脑科学的三大发展步骤:认识脑、保护脑,创造脑。我们认为脑是心理的物质载体,心理是脑的机能,未来我们甚至可以认识心理、保护心理以及创造心理。
1.2进化心理学
进化心理学主要是探索人心理机制的形成及其影响的一种研究取向。它在批判心理机制的传统理论和观点的同时,又继承了传统心理学的主要研究内容、概念和方法,试***用进化、适应和自然选择来解释人类信息加工机制的形成与发展过程。
西方主流心理学的心理起源观主要有两种倾向,即内源决定论与外源决定论,进化心理学者对二者都持批评态度。首先,进化心理学反对内源决定论,主张尽管心理机制是社会行为的前提,但并不是如某些内源决定论者所言,受某种盲目的本能或内驱力驱使,而是心理机制和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其次,相对于内源决定论,进化心理学更反对外源决定论。外源决定论对于心理机制的基本预设是人生来是一个/白板0,后天社会、文化环境是人的心理和行为产生和发展的决定因素。进化心理学称之为/标准的社会科学模式0。这一模式认为,只有文化才能解释人类行为、思想等方面的群体间差异和内群体相似性。其理由是:(1)儿童与成人心理结构的复杂性不同;(2)跨群体心理与行为在儿童期表现出相似性而到了成人期才表现出差异性。进化心理学认为,仅由此就得出人的心理源于社会文化或社会学习的结论乃是一种荒谬的推理,这就如同认定成年女性的发育是本地群体其他成员的行为和公众表征影响的结果一样可笑。事实上,人类的许多心理和生理机制并不都是与人类的出现而一同出现的,而是在人类发展的某个时期出现的,是进化的结果。
进化心理学认为,现代心理学取向常常采取二分法,把遗传与环境、先天与后天、生理与文化、本能与推理等对立起来,从而强调某种因素而否定另一种因素的作用。这显然是一种武断的、与实际情况不符的思维模式。有机体的任何表现都是基因和环境共同作用的产物,任何群体间差异和内群体相似性都是基因和为基因提供输入的环境两者相互作用的结果。他们还进一步指出,环境和基因一样也是进化的产物;有机体的遗传素质是环境因素起作用的前提。
1.3积极心理学
积极心理学是美国心理学界正在兴起的一个新的研究领域,以Seligman和Csikzentmihalyi2000年1月的《积极心理学导论》为标志,愈来愈多的心理学家开始涉足此领域的研究,矛头直指向过去近一个世纪中占主导地位的消极心理学模式,逐渐形成一场积极心理学运动。积极心理学英文为Positive Psychology,它是指利用心理学目前已比较完善和有效的实验方法与测量手段,来研究人类的力量和美德等积极方面的一个心理学思潮。积极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平均水平的普通人,它要求心理学家用一种更加开放的、欣赏性的眼光去看待人类的潜能、动机和能力等。
赛里格曼、卡里曼(K ahne m an,D)等积极心理学者主张心理学要以人固有的、潜在的建设性力量以及美德和善端为出发点,用一种积极的心态解读人的心理现象,激发人内在的积极力量和优秀品质,以帮助人最大限度地挖掘自己的潜力并获得美好的生活。
积极心理学认为,科学心理学主要面临三项主要使命:***人的精神或心理疾病;帮助普通人生活得更充实幸福;发现并培养具有非凡才能的人。而实际上,二战以后的西方心理学把自己的研究重心放在了心理问题的研究上,如心理障碍、婚姻危机、滥用和性犯罪等等,心理学正在变成为一门类似于病理学性质的学科,积极心理学称之为病理性心理学或消极心理学。赛里格曼(Se li gman,M)认为,消极心理学背离了心理学存在的本意,因为它导致了很多心理学家几乎不知道正常人怎么样在良好的条件下能获得自己应有的幸福。赛里格曼认为,消极心理学的确对人类和人类社会的发展做出了很大的贡献,譬如今天的心理学家们已经能对至少14种50年前还无能为力的心理疾病进行有效的***,这显然是消极心理学的一个重要贡献。但另一个事实却是尽管今天的人们比过去拥有更充分的自由和物质享受、更优良的教育和娱乐,而心理疾患者的人口比率却也在成倍增长。
2.未来的发展
2.1跨文化心理学研究
跨文化心理学研究的兴起是跟世界上近年来社会的进步,经济的发展分不开的。不同地区和文化背景的人们的频繁交往,使心理学家日益迫切地感到需要研究不同文化社会环境中的人们的心理过程和特点有何异同,以便增进人们间的相互理解。
Kagitcasi和Berry(1989)曾给跨文化心理学的对象问题下过一个概念性定义:跨文化心理学是研究不同的文化和种族集团中个体的心理社会机能的相似性和差异。跨文化研究主要从儿童心理发展理论、儿童认知发展与教育以及儿童社会性发展等方面进行研究。
2.2改文化移植取向为本土文化取向
由于我国的心理学起步较晚,现阶段的研究成果多围绕对国外发达国家已有的研究进行学习和完善。随着我国的飞速发展,我国的心理学家提出了本土化研究。本土化可以从两个方面分析,第一是:用国外的研究方法研究国内的、具有中国特色的心理问题。第二是:通过自己的本土文化,建立自己的理论结构。进而研究自己的问题。心理学原为西方的产物,西方心理学本已觉醒到以往自然科学本身取向的不当,而开始思考调整未来的方向。国内心理学界,多年几乎是亦步亦趋地跟着西方心理学前进,基于此,国内心理学今后的发展,誓不能再如过往般采全盘西方文化移植取向。而采用本土文化取向,在自己本土化的基础上研究国人的心理特征。
转载请注明出处学文网 » 发展心理学论文10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