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业单位篇1
全额事业单位和差额事业单位的区别主要体现在含义、稳定性以及包括范围三个方面。全额拨款事业单位也称为全供事业单位,是其所需的事业经费全部由国家预算拨款的一种管理形式;差额拨款事业单位,按差额比例,财***承担部分,由财***列入预算;单位承担部分,由单位在税前列支,如医院等。
稳定性不同:对于全额事业单位而言,是相对稳定,是基于跟着国家进行调控,存在着一定的稳定性;而差额事业单位存在的变动可能性非常大,存在很大不确定的因素,因此也影响着工作的稳定性。
涉及范围不同:差额事业单位包括医院等有收入的又承担***府社会职能的单位;自收自支管理的事业单位,主要是一些原来国有企业的行业主管局;
全额拨款的事业单位主要有***书馆、文化馆、各级公办学校、***校、档案局、文化中心、农业局下属的森防管理事业单位、动物***病控制中心、城建局下城市维护管理的如园林处等内容。
(来源:文章屋网 )
事业单位篇2
关键词:新公共管理运动;乡镇事业单位改革;企业型***府
20世纪70年代以来,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为了摆脱“福利国家”制度带来的困境,都实行了***府改造运动。虽然这一改革浪潮在各国的名称不同,但实质上都是将私营企业管理的一整套原理和技术运用于***府部门的公共管理。它对以往的传统公共行***模式采取了否定和批判的态度,要求建立与以往不同的公共行***模式和为社会公众服务的公共管理组织。虽然西方的新公共管理运动具有其独特的历史背景和文化条件,但是其独特的管理和服务理念对世界任何国家都具有一定的启发和借鉴意义。本文试***在对西方公共管理运动的理论基础和特征进行阐释的基础上,挖掘可供当前我国的乡镇事业单位改革借鉴的经验。
一、新公共管理运动的内涵及实质
“新公共管理”是一种国际性的思潮和运动,它起源于美国、英国、新西兰和澳大利亚,并迅速扩展到其他西方国家。新公共管理运动的兴起意味着公共部门管理尤其是***府管理研究领域范式的转变。有如休斯(OHughes)在《公共行***与管理》一书中所说:“自从80年代中期以来,发达国家的公共部门管理已发生了转变,曾经在本世纪的大部分时间中居于支配地位的传统公共行***管理的那种刻板(僵化)、层级官僚体制形式逐步转变为一种灵活的、以市场为基础的(新)公共管理形式。后者并不是一种改革事务或管理方式的微小变化,而是***府作用以及***府与公民社会关系的一种深刻变化。传统的公共行***在理论与实践上都已受到怀疑。新公共管理的采纳意味着公共部门管理领域中新范式的出现。”总体而言,新公共管理具有与传统的公共行***不同的理论基础和特征。
(一)新公共管理的理论基础
如果说传统的公共行***以威尔逊、古德诺的***治和行***二分论和韦伯的科层制理论为其理论支点的话,那么新公共管理则以现代经济学和私营企业管理理论和方法作为自己的理论基础。
首先,新公共管理从现代经济学中获得诸多理论依据,如从“理性人”(人的行动都是为追求自身的利益,都希望以最小的成本获得最大利益)的假设中获得***府绩效管理的依据;从公共选择和交易成本理论中获得***府应以市场或顾客为导向,提高服务效益的依据;从成本―效益对比分析中获得对***府绩效目标进行界定、测量和评估的依据等。
其次,新公共管理又从私营管理方法中汲取营养。新公共行***管理认为,私营部门许多管理方式和手段都可为公共部门所借用。如私营部门的组织形式能灵活地适应环境,而不是韦伯所说的僵化的科层制;对产出和结果的高度重视(对私营部门来说,产出就是为了追求利润,在高度竞争的市场环境中,要获取利润就必须给顾客提供高质量的服务,同时尽可能地降低成本),而不是只管投入,不重产出;人事管理上实现灵活的合同雇佣制和绩效工资制,人员具有较强的流动性,而不是一经录用,永久任职,等等。
总之,新公共管理从私营部门的管理方式出发认为,那些私营部门所成功地运用着的管理方法,如绩效管理、目标管理、组织发展、人力资源开发等并非为私营部门所独有,它们完全可以运用到公有部门的管理中。这也奠定了新公共管理运动的独特内涵和改革走向。
(二)新公共管理的特征
新公共管理是个非常庞杂的概念,它既指在当代西方公共行***领域持续进行的改革运动,又指一种试***取代传统公共行***学的管理理论,同时还指一种新的公共行***模式。其名称在西方各国也不尽相同,如在美国则称为“企业家的***府”或“新公共管理”,在英国叫“管理主义”,在其他一些国家又称为“市场导向型公共行***”等等,但它们都具有大体相同的特征。
1、以顾客为导向,引入私营部门的管理方法,建立企业型***府。新公共管理改变了传统公共模式下的***府与社会之间的关系,重新对***府职能及其与社会的关系进行定位:即***府不再是高高在上的官僚机构,***府公务人员应该是负责任的“企业经理和管理人员”,社会公众则是提供***府税收的“纳税人”和享受***府服务作为回报的“顾客”或“客户”,***府服务应以顾客为导向,应增强对社会公众需要的回应能力。近年来,英、德、荷兰等国***府采取的简化服务手续、制订并公布服务标准、在某一级行***区域和某些部门或行业开办“一站式”服务等,就是在这种新的***府―社会关系模式下所施行的一些具体措施。与传统公共行***热衷于扩展***府干预,扩大公共部门的职能和规模不同,新公共管理主张对某些公营部门参与市场竞争,让更多的私营部门参与公共服务的供给,即通过扩大对私人市场的利用以替代***府公共部门的某些服务。但是需要明确的是,许多新公共管理的拥护者和支持者也认为,公营部门的私有化并非新公共管理的必不可少的特征。与传统公共行***排斥私营部门管理方式不同,新公共管理强调***府广泛采用私营部门成功的管理方法和手段(如成本——效益分析、全面质量管理、目标管理等)和竞争机制,取消公共服务供给的垄断性,如“***府业务合同出租”、“竞争性招标”等,新公共管理认为,***府的主要职能固然是向社会提供服务,但这并不意味着所有公共服务都应由***府直接提供。***府应根据服务内容和性质的不同,采取相应的供给方式。
2、引入竞争机制,注重***府服务效率和质量。与传统公共行***只计投入,不计产出不同,新公共管理重视***府活动的产出和效果,即重视提供公共服务的效率和质量,由此而重视赋予公务人员以职、权、责,如在计划和预算上,重视组织的战略目标和长期计划,强调对预算的目标和总量控制,给基层公务人员在资源配置、人员安排等方面充分的自,以适应公众不断变化的需求。同时,新公共管理反对传统公共行***重遵守既定法律法规,轻绩效测定和评估的做法,主张放松严格的行***法规、制度控制,实现严格的绩效目标控制,即确定组织、个人的具体目标,并根据绩效评价标准对目标完成情况进行测量和评估,由此达到经济、效率和效果等三大变量。在人事管理体制上,新公共管理重视对人力资源的管理和开发,提高在人员录用、任期、工资及其他人事管理环节上的灵活性,如以短期合同制取代常任制,实行不以固定职位而以工作成绩为依据的绩效工资制等等。
3、强调“***务”和“事务”的合作。在看待“***务”与“事务”的关系上,新公共管理与传统公共行***存在着明显的分野。传统公共行***强调***治与行***的分离,强调文官保持***治中立;新公共管理则正视行***所具有的浓厚的***治色彩,强调文官与***务官之间存在着密切的互动关系。主张让文官参与***策的制定过程,并承担相应的责任,以保持他们的***治责任感,而不应将***策制定和具体管理职能截然分开。这样不仅可以使文官承担相应
的***治责任,而且可以挖掘文官在专业知识、信息、任期等方面的优势以提高***策制定和执行的效益。
二、对新公共管理运动的述评
西方的新公共管理运动对西方国家***府的公共行***产生了巨大影响。在西方官僚制***府的运行陷入困顿的情况下,它提出的一系列主张和革新作为人类的一种革新范式和实践模式,反映了人类社会在进入信息化时代和全球化时代后对各国***府管理的必然要求,其所展示的一些理念在很多方面实现了对传统公共行***的突破。
(一)适应了时展的要求
经济的市场化、全球化以及社会信息化,必然要求各国***府采取更加灵活高效的管理体制。与以往工业社会相适应的传统官僚制不应主导公共行***的指向,其科层制的管理方式、僵化的公共组织和绝对统一的公共服务的做法,都应该被纳入新公共管理的改革浪潮之中。这是时展的必然要求和趋势。
(二)积极探索了解决传统行***管理体制弊病的途径和方式
对传统的官僚体制所生成的财***开支、人员膨胀、机构臃肿、效率低下、士气不振等弊病,新公共管理运动采取的企业化、市场化、竞争制等措施在很大程度上缓解和解决了这些弊病。
(三)把当代***府改革和公共行***推向了一个新的阶段
1、它否定了传统行***所持有的***治和行***二分法,主张公务员参与***府***策的制定,认为这样更有利于实现良好的治理。
2、主张公共服务市场化,主张***府和企业在提供公共服务方面进行有效的竞争,确立了***府和市场的新型关系。
3、强调公共服务的顾客导向,提倡回应,将群众的满意度作为评价***府绩效的标准。
4、主张***府部门的领导者具有企业家的精神,以有效整合和利用各种资源,追求效益的最大化。
5、主张精简机构和人员,减少管理层级,以消除官僚制的繁杂。这些措施都是对传统行***管理理念和措施的颠覆,开辟了公共管理的新时代。
(四)存在着一系列的缺陷
1、片面追求***府的企业化管理原则,抹杀了公共部门与私营部门的本质区别。公共部门与私营部门的根本不同在于,***府部门追求公共利益最大化的公共性原则和私营部门以营利为目的的利润最大化原则。新公共管理过于强调公共部门企业化,必然导致公共管理部门对公共利益的逃避,造成对公共利益的侵蚀。***府的存在是为了维护公共利益的实现,“自由市场这支看不见的手,尽管它有不可怀疑的力量,但是他们不足以确保许多牵涉到人类幸福以及能让人类持乐观进步态度的社会目标的实现”。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如从本质上混淆***府与企业等私营部门的区别,最终会从根本上丧失公共利益。因此,***府的管理可以借鉴私营部门的管理方法,但不能全盘套搬。
2、过于注重效率原则,容易导致***府忽略其所肩负的***治民主责任。追求效率是***府在公共管理过程中的重要环节,但公共管理的本质是以民主为基石,强调追求人民、自由平等权利、社会公正、公共利益和社会责任等多元价值,过于强调效率必然导致社会公正和长期公共利益的缺失。
三、新公共管理运动对我国乡镇事业单位改革的启示
新公共管理是当代西方社会行***改革的一个潮流,虽然它还存在如上的一些缺陷,但总体来说是现代***府改革的一个趋势和方向。尽管我国是一个初步建立起市场经济体制的国家,具体国情与西方国家存在一定程度的差别,公共管理的水平和行***改革所面临的问题与西方国家也有许多不同之处,但是西方国家新公共管理的一些思想和操作方案对我国各级***府的改革仍然具有启发和借鉴作用。
(一)明确乡镇事业单位的职能范围和权力边界
西方国家***府职能的大幅度扩张始于20世纪30年代中期,经过几十年的演变,***府规模急剧扩张,财***开支大副增长,最终在70年代形成严重的财***危机。这促使人们对以往***府的职能范围进行思考,反思以往***府无所不能、无所不包的行***方式进行反思。就我国的乡镇***府来说,也经历了一个职能不断调整和机构不断膨胀的过程,最终导致了近年来大规模的机构和人员精简。这种现象主要反映在乡镇事业单位机构和人员的增减方面,可以说乡镇事业单位改革是我国乡镇机构改革的重要环节。
就我国的乡镇事业单位改革来说,最重要的是明确其在特定历史阶段的职能和使命,根据宏观***治、经济、社会环境的要求确定其具体职能,依其承担的职能来进行机构和人员配置。具体要划清哪些基层事务是由***府直接管理的,哪些公共服务可以通过市场化和社会化手段来提供的。对于由***府承担的事务要设置相应的机构和人员,对于可以回归社会的公共事务要大胆放权。
(二)引入竞争机制,增强工作乡镇事业单位从业人员的工作积极性,提高基层公共服务的质量和效率
乡镇事业单位的活力来源于有效的竞争激励机制。乡镇事业单位的竞争来源于两个方面,即人才岗位的竞争和公共服务的竞争。长期以来,在人事方面,我国乡镇事业单位缺乏有效的竞争机制,人浮于事,导致乡镇事业单位职能的虚化;在基层公共服务方面,实行的是由乡镇事业单位独包独揽,缺乏有效的竞争,各种市场主体和公共组织被排除在公共服务提供主体之外。因此,提高我国乡镇事业单位的活力和服务水平,一方面要加强事业单位内部的人事制度改革,切实引入人事竞争制度,打破只进不出、只上不下的传统思想观念,形成能者上、庸者下的人才流动机制;另一方面,对于可以实行市场化和社会化方式供给的公共服务项目,要吸收社会力量参与竞争,形成事业单位和社会组织竞争的局面,以提高基层公共服务的质量和效益。
(三)推进基层公共事务管理改革
管理乡镇公共事务是乡镇事业单位的重要职能。推进基层乡镇公共事务管理体制改革是乡镇事业单位改革的重要内容。这需要在资金来源、资金监管、工作思路上等方面进行相应的改革。
1、加大对乡镇公共服务的投入。就西方国家来说,新公共管理有效施行的一个重要条件是国家财***对公共服务的有效保障。长期以来,在城乡二元体制下,我国***府对农村基层公共事务的投入较为薄弱。在以城带乡、工业反哺农业的新形势下,必须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的要求,进一步加大对农村公共事业的投入,这既是加快农村发展的需要,也是促进城乡和谐发展的需要。
2、加强对基层公共财***制度进行改革,优化公共财***资金的投资渠道,增强对公共财***资金的监管力度,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目前,一方面国家对农村基层公共事务投入的资金较少,亟需加大资金投入力度;另一方面,财***投入资金的使用效益极低,亟需优化财***资金的投入渠道和强化对投入资金的监管。
3、对一些公共服务项目,可以实行合同承包,吸纳社会力量和资金的参与。当前,一些地方对公共事业民营化进行了大胆的探索,但总体而言,这些改革设想还处于初始阶段,规模较小,相关制度还需要完善。对于可以实行外包的公共服务项目,可以实行合同承包,严格规定服务的数量和质量标准,一方面可以提高基层公共服务的质量和效益,另一方面可以吸纳社会力量的参与,实现公共服务主体的多元化,从而减轻***府的负担。通过相关的探索,形成制度化的措施来改善基层公共服务状况。
参考文献:
1、(美)理查德·布隆克.质疑自由市场经济[J].江苏人民出版社,2001.
2、陈振明.评西方的“新公共管理”范式[J].中国社会科学,2000(6).
事业单位篇3
一、岗位设置管理的实施范围
1、为了社会公益目的,由国家机关举办或者其他组织利用国有资产举办并列入事业机构编制管理范围的事业单位,均须按照有关规定和本实施意见进行岗位设置,建立和完善岗位管理制度。
2、***、人大、***协、法院、检察院、派和工商联机关,以及人民团体机关所属事业单位的岗位设置管理工作,参照本实施意见执行。
3、使用事业编制的各类学会、协会、基金会等社会团体办事机构,参照本实施意见,纳入岗位设置管理。
4、经批准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进行管理的事业单位、社会团体,事业单位所属***核算的企业,以及由事业单位转制为企业的单位,不适用本实施意见。
二、岗位类别设置
5、事业单位岗位分为管理岗位、专业技术岗位和工勤技能岗位三种类别。三种类别的岗位结构比例,由***府人事行***部门和事业单位及其主管部门根据其社会功能、职责任务、工作需要和人员结构特点等因素综合确定。
6、主要依靠专业技术和知识提供社会公益服务的事业单位,应保证专业技术岗位占主体,一般不低于单位岗位总量的70%;主要承担社会事务管理职责的事业单位,应保证管理岗位占主体,一般不低于岗位总量的50%;主要承担技能操作和维护服务等职责的事业单位,应保证工勤技能岗位占主体,一般不低于单位岗位总量的50%。
事业单位设置的主体岗位之外的其他两类岗位,应保持相对合理的结构比例。
7、按照事业单位改革方向,后勤服务等工作应逐步实现社会化,已经实现社会化服务的一般性劳务工作,不再设置相应的工勤技能岗位。
8、根据事业发展和工作需要,经批准,事业单位可设置特设岗位,主要用于聘用引进的急需高层次人才。
三、岗位等级设置
9、管理岗位是指担负领导职责或管理任务的工作岗位。管理岗位的设置要适应增强单位运转效能、提高工作效率、提升管理水平的需要。
管理岗位的最高等级和结构比例根据事业单位的规格、规模、人员编制和隶属关系,按照干部人事管理有关规定和权限确定。管理岗位分为10个等级。省以下事业单位管理岗位分为8个等级,初次设置按现有厅级正职、厅级副职、处级正职、处级副职、科级正职、科级副职、科员、办事员依次分别对应三至十级职员岗位。
10、事业单位具有领导职责的管理岗位按照机构编制部门核定的和组织部门编配的单位领导职数和内设机构领导职数设置,其他等级管理岗位根据人员编制和工作需要设置。
11、专业技术岗位一般指从事教学、科研、医疗和技术推广等专业技术工作,并具备相应专业技术资格或能力才能担任的工作岗位。专业技术岗位的设置要符合专业技术工作的规律和特点,适应发展社会公益事业与提高专业水平的需要。
专业技术岗位的最高等级和结构比例按照事业单位的功能、规格、隶属关系和专业技术水平等因素,根据现行专业技术职务管理有关规定和行业岗位结构比例指导标准确定。专业技术岗位分为13个等级。其中高级岗位分为7个等级,即一至七级。正高级专业技术岗位包括一至四级,副高级岗位包括五至七级;中级岗位分为3个等级,即八至十级;初级岗位分为3个等级,即十一至十三级,十三级是员级岗位。
高级专业技术职务不区分正副高的,暂按现行的专业技术职务有关规定执行。
12、根据国家规定的1:3:6的总体控制目标,专业技术高级、中级、初级岗位之间的结构比例实行分级分类控制。分级控制目标为:市属事业单位2:4:4,县(市、区)属事业单位1:3:6,乡镇属事业单位0.5:3.0:6.5。
高级、中级、初级岗位内部不同等级之间的结构比例,全市总体控制目标为:三级、四级岗位之间的比例为3:7;五级、六级、七级岗位之间的比例为2:4:4;八级、九级、十级岗位之间的比例为3:4:3;十一级、十二级岗位之间的比例为5:5。
13、根据承担的社会功能、职责任务和行业特点,每个事业单位确定一个为主的专业技术职务系列。主系列专业技术岗位设置数量一般不低于专业技术岗位设置总量的80%。辅系列岗位的等级设置应低于主系列岗位的等级。
14、工勤技能岗位一般指承担后勤保障、技能操作和维护、服务等职责的工作岗位。工勤技能岗位的设置要适应提高操作维护技能,提升服务水平的要求,满足单位业务工作的实际需要。
工勤技能岗位的最高等级和结构比例按照岗位等级规范、技能水平和工作需要确定。工勤技能岗位包括技术工岗位和普通工岗位,其中技术工岗位分为5个等级,即一至五级,依次分别对应高级技师、技师、高级工、中级工、初级工。普通工岗位不分等级。
15、工勤技能岗位结构比例控制目标为:一级、二级岗位的总量一般占工勤技能岗位总量的5%左右,主要在以工勤技能岗位为主体的事业单位和科学研究、教学实验、医疗卫生等领域对技能水平要求较高的专业技术辅助岗位上设置;一级、二级、三级岗位的总量占工勤技能岗位的总量一般控制在25%左右;四级岗位按不超过工勤技能岗位总量40%的比例设置。
16、各级各单位在设置具体岗位时,可根据不同地区、不同行业事业单位的特点和功能、规模、规格及专业技术水平等,在不超过总体控制目标的前提下,按国家和省颁布的行业岗位结构比例指导标准进行设置。
17、经批准设置的特设岗位是非常设工作岗位,不受事业单位岗位总量、最高等级和结构比例限制,在完成工作任务后,按管理权限予以核销。特设岗位的等级根据单位事业发展需要和所引进人才的专业技术水平等具体情况确定。
四、岗位基本条件
18、事业单位管理岗位、专业技术岗位和工勤技能岗位的基本条件,主要根据岗位的职责任务和任职条件确定。事业单位三类岗位的基本任职条件是:
(1)遵守国家宪法和法律;
(2)具有良好的品行;
(3)具有岗位所需的专业、能力或技能水平;
(4)具备适应岗位要求的身体条件。
19、管理岗位一般应具有中专以上文化程度,其中六级以上管理岗位一般应具有大学专科以上文化程度,四级以上管理岗位一般应具有大学本科以上文化程度。各等级岗位还应具备以下基本任职条件:
(1)三级、五级管理岗位,须分别在四级、六级管理岗位上工作2年以上;
(2)四级、六级管理岗位,须分别在五级、七级管理岗位上工作3年以上;
(3)七级、八级管理岗位,须分别在八级、九级管理岗位上工作3年以上。
20、专业技术岗位的基本任职条件按照现行专业技术职务评聘有关规定执行。其中高、中、初各级内部不同等级岗位的条件,由单位主管部门和事业单位按照有关规定和本行业、本单位岗位需要、职责任务和任职条件等因素综合确定。实行职业资格准入控制的专业技术岗位,还应包括准入控制的要求。
21、专业技术二级岗位是省重点设置的专任岗位,不实行兼职。其任职应具有下列条件之一:
(1)入选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部级人选、享受******府特殊津贴人员、国家和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
(2)省内自然科学、工程技术、社会科学等领域或行业的学术技术领***人物。
(3)省级以上重点学科、研究室、实验室的学术技术带头人。
(4)其他为全省经济和社会发展做出重大贡献、省内同行业公认的高层次专业技术人才。
22、专业技术三级岗位是市重点设置的专任岗位,原则上不实行兼职。其任职应具有下列条件之一:
(1)享受******府特殊津贴人员,国家、省、市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
(2)市内自然科学、工程技术、社会科学等领域或行业的学术技术带头人。
(3)在科技创新、科技成果转化方面取得重大成就,并创造出重大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专业技术人员。
(4)其他为全市经济和社会发展做出重大贡献,市内同行业公认的高层次专业技术人才。
23、工勤技能岗位的基本任职条件是:
(1)一级、二级工勤技能岗位,须在本工种下一级岗位工作满5年,并分别通过高级技师、技师技术等级考评;
(2)三级、四级工勤技能岗位,须在本工种下一级岗位工作满5年,并分别通过高级工、中级工技术等级考核;
(3)五级工勤技能岗位,须学徒(培训生)学习期满和工人见习、试用期满,并通过初级工技术等级考核。
24、事业单位主管部门和事业单位要在各类各级岗位基本条件的基础上,根据国家和省有关规定,结合实际,研究制定相应各个岗位的具体条件要求。
五、岗位设置的程序
25、事业单位要按照科学合理、精简效能的原则进行岗位设置,岗位设置的程序是:
(1)进行岗位调查。事业单位对本单位的基本情况和各类岗位进行调查,内容一般包括:单位职责任务、人员编制和结构现状,岗位工作内容、工作性质、工作依据、技术复杂程度、职责范围、任职条件、考核标准等。
(2)制定岗位设置方案。在岗位调查的基础上进行岗位分析,对业务工作任务进行分解、分类,以一个岗位人员满负荷工作为单元划分岗位任务范围。根据每个岗位的工作性质、难易程度、责任轻重以及所需资格条件,按照国家和省制定的事业单位岗位结构比例标准,提出各类岗位的设置数量和层次,制定岗位设置方案。
(3)方案核准。岗位设置方案经主管部门审核后,按照《关于事业单位岗位设置方案内容及样式的说明》的要求,填报《岗位设置情况一览表》(附件1),报市级***府人事行***部门核准后组织实施。
(4)组织实施。事业单位应结合本单位实际制定具体的岗位设置实施办法,对核准设置的岗位,制定岗位说明书,明确任职条件、岗位职责、考核标准,作为聘用人员和进行考核的重要依据。
六、岗位设置的审核
26、事业单位岗位设置(或调整)方案经主管部门审核后,报***府人事行***部门核准后组织实施。其中,市属事业单位报市人事局核准;县(市、区)及乡镇属事业单位,经县(市、区)人事局审核汇总后,报市人事局核准。
对规模小、人员少、较分散的事业单位,主管部门可依据岗位结构比例对岗位设置数量实行集中调控,统一研究制定各事业单位岗位设置(或调整)方案。
27、岗位设置方案经核准后,应保持相对稳定。经核准的岗位设置方案作为聘用人员、确定岗位等级、调整岗位以及核定工资的依据。
28、出现下列情形之一,岗位设置方案可进行调整,并按照本意见规定的程序和权限申请变更:
(1)经机构编制部门批准,事业单位出现分立、合并,须对本单位的岗位进行重新设置的;
(2)根据机构编制部门的正式文件,机构编制调整的;
(3)按照业务发展和实际情况,为完成工作任务确需变更岗位设置的。
29、事业单位专业技术二级岗位设置,由省和市***府人事行***部门综合考虑事业单位发展需要、专业技术水平和高层次人才的数量等因素,集中掌握,重点使用,主要在本科高等院校、重点科学研究机构和骨干医疗卫生单位设置。事业单位提出设置申请,由市人事局汇总后报省人事厅核准。二级岗位聘用后,将聘用人员名单报省人事厅备案。
专业技术三级岗位设置,由市人事局集中掌握,主要在市属高等院校、重点科学研究推广机构和骨干医疗卫生单位设置。由事业单位主管部门和县(市、区)人事局汇总后报市人事局核准,聘用人员名单报市人事局备案。
30、事业单位需要设置特设岗位的,由事业单位提出意见,经主管部门或县(市、区)人事局审核后,填写《*市事业单位特设岗位设置审核表》(附件2)报市人事局核准,并附专题报告。
31、事业单位岗位设置实行年度审核制。按照管理权限,事业单位岗位设置方案由主管部门审核后,于每年的第二季度报***府人事部门核准。
七、岗位聘用
32、事业单位按照《山东省事业单位实行人员聘用制度暂行办法》(鲁厅字〔20*〕43号)及有关规定,以及核准的岗位设置方案,遵照因事设岗、按岗聘用、公开竞争、合同管理的原则,自主确定本单位各类具体的岗位设置,明确岗位等级,按规定程序公开岗位设置,组织岗位聘用,签订聘用合同。
岗位设置管理中涉及事业单位领导人员的,按照干部人事管理权限的有关规定执行。
33、事业单位聘用工作人员应根据岗位的职责任务和任职条件,在岗位有空缺的条件下,按照公开招聘、竞聘上岗的有关规定择优聘用。聘用条件一般不得低于省、市规定的基本条件。对确有真才实学、成绩显著、贡献突出,岗位急需的人员,可以按照有关规定破格聘用。
34、已经对各类岗位实行岗位设置管理和聘用制度的事业单位,可根据本实施意见和有关规定进一步规范管理,按照核准的岗位设置方案,通过竞争上岗或其他评价方式,对现有人员确定不同等级的岗位,按规定程序备案和确定岗位工资待遇,并变更合同相应的内容。
尚未对全部岗位实行岗位设置管理的事业单位,要根据国家、省、市有关规定,抓紧研究制定岗位设置方案,经核准后进行岗位设置,组织岗位聘用。未按规定进行岗位设置管理的不得新聘人员或将进入最低相应岗位等级的人员聘用到上一级岗位。
35、事业单位首次进行岗位设置和岗位聘用,要严格按照核准的岗位总量、最高等级和结构比例及有关要求进行。岗位结构比例不得突破现有人员的结构比例。现有人员的结构比例已经超过核准的岗位结构比例的,应通过自然减员、调出、低聘或解聘等办法,逐步调整到规定的结构比例之内;在未调整到规定的结构比例前,不得超过核准的岗位结构比例和职数新聘人员。尚未达到核准的结构比例的,要严格控制岗位聘用数量,根据事业发展要求和人员队伍状况等情况逐步到位。
36、事业单位工作人员一般不得同时在两类岗位上任职,因行业特点和工作需要确需兼任的,须按人事管理权限审批,并以其为主的工作岗位进行管理,执行一个岗位的工资待遇。可由专业技术岗位人员兼职完成管理工作的,一般不再设置管理岗位;专门从事管理业务的工作不设置专业技术岗位;按专业技术岗位进行管理的,应在核准的专业技术岗位职数内,确定其具体的专业技术岗位,完成该岗位专业技术工作的职责任务。
37、事业单位完成岗位设置和人员聘用后,应写出书面工作总结报告,填写《*市事业单位岗位设置管理手册》(附件3)、《*市事业单位管理岗位聘用人员情况表》(附件4)、《*市事业单位专业技术岗位聘用人员情况表》(附件5)、《*市事业单位工勤技能岗位聘用人员情况表》(附件6),经主管部门审核后,报同级***府人事行***部门对岗位设置和岗位聘用情况进行审查认定。对符合***策规定,完成规范的岗位设置和岗位聘用的予以备案,并按所聘岗位确定岗位工资待遇。
八、组织实施
38、各级***府人事行***部门是事业单位岗位设置管理的综合管理部门,要根据本实施意见的有关规定要求,加强***策指导、宏观调控和监督管理。要充分发挥各事业单位主管部门的职能作用,严格按照岗位结构比例标准和核准的岗位设置方案,共同做好岗位设置管理的组织实施工作。要加强事业单位岗位设置管理的信息化建设,充分运用现代化信息管理技术,建立事业单位岗位设置管理信息数据库,尽快实现岗位管理的信息化、规范化。
事业单位篇4
1.事业单位人事档案的现代化管理水平不高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事业单位人事档案管理工作的技术手段也在不断更新,虽然事业单位人事的其他各方面工作都已经逐渐步入了信息化以及现代化的阶段,但是大多数事业单位人事的档案管理工作还是靠手工操作完成的。现代化的技术手段在档案管理方面效率很高,而且还能降低档案管理工作的难度,增强事业单位人事档案管理工作的质量和效率,相反,如果事业单位人事档案管理工作的现代化水平低下,工作的难度就是增加。
2.流动人员档案处理不及时
在实际管理过程中,有的事业单位对流动人事管理效率低下,处理不够及时。比如有的工作人员在由单位人转化为社会人过程中,出现了分过弃档不用的情况,导致档案成为死档,不仅会给当事人带来不利影响,也会给事业单位人事部门带来极大的不便,降低人事档案管理的效率。另外,如果对流动人员档案处理不及时,也会影响到事业单位人事工作的正常运行。
二、做好事业单位人事档案的措施
1.健全事业单位人事档案工作的管理制度
要保证事业单位人事档案管理工作顺利进行,改变事业单位人事档案管理工作的现状,必须要有完善的管理制度来规范事业单位人事档案管理工作,逐步健全事业单位人事员工的业务档案,提升员工的思想以及业务素质。只有建立完善的事业单位人事档案管理制度,才能为人事管理各项工作提供必要的依据,提高人事管理的效率。
2.注重事业单位人事档案管理的基础性工作
事业单位人事档案管理工作主要是对事业单位人事的档案材料进行收集和管理,增强档案管理的实效性和针对性。事业单位人事档案管理应该确保有一定的周期性,要定期对工作进行检查、整改以及自建,并且对档案管理的日常工作进行质量监控。对材料信息的管理要统一集中,而且要对收集的档案材料按类归档,提高档案管理的条理性,避免出现混乱的情况,造成不利影响。人事档案管理人员要树立现代化管理意识,保证档案管理的规范性和科学性。同时要不断积累经验,创新管理方法和手段,做好人事档案的管理工作。
3.发挥事业单位人事档案管理的新功能
需要进行归档保存的文件,在对其进行管理的过程中,一定要遵循档案的自然形成规律,而且要保证材料之间的联系,对档案进行系统的存储和利用,发挥档案的新功能和新作用。事业单位人事的档案一定要尽可能保存原件,并且要统一规格,妥善保存,不断完善相应的管理制度,避免出现损毁或者丢失的情况,给人事档案管理带来各种不便。
4.推行事业单位人事档案管理的信息化
事业单位篇5
一、指导思想、基本原则
(一)指导思想:以*、“*”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国家相关法律法规为依据,以发展社会主义民主、促进社会和谐稳定为目标,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通过深化公用事业单位办事公开制度,扩大群众的知情权、监督权,进一步增强公用事业单位工作的透明度,提高办事效率和服务质量。
(二)基本原则:坚持依法公开、真实准确、注重实效和利于监督的原则。
二、公开范围、内容和形式
(一)公开范围:凡与人民群众利益密切相关的学校、医院和供水、供电、燃气、公交、城建、房地产、市场物业、社保、***府采购等公用事业单位(市属实行办事公开单位见附件)均要实行办事公开制度。
(二)公开内容:凡不属于***和国家秘密、依法受保护的商业秘密、依法受保护的个人隐私及法律、法规禁止公开的其他事项均要在一定范围内公开或向社会全面公开。
1.公用事业单位的名称、职能权限、服务范围、办公地点、便民服务电话、单位领导名录和工作分工及工作人员岗位职责、工作标准和行为规范。
2.办事依据、办事时限、办事流程、办事结果。
3.收费项目、收费依据和收费标准。
4.向社会承诺的服务事项、标准、违诺责任及处理办法。
5.影响群众生活的有关变动事项、计划、方案和相关信息。
6.群众反映的重点问题的答复和群众提出的意见、建议的整改落实情况。
7.接受社会监督的监督电话、监督窗口、监督信箱,聘请的社会监督员姓名、联系方式。
8.对工作人员违规、违纪的处理规定及对违规、违法工作人员的处理结果。
9.法律、法规、规章规定的有关行***许可的事项、依据、条件、数量、期限以及需要提交的全部材料的目录和申请书示范文本。
10.单位人事、财务、基建、采购及干部职工工资、福利等情况。
(三)公开形式:结合单位实际,采取多种形式,做到经常性工作定期公开,阶段性工作逐段公开,临时性工作限时公开。
1.工作人员实行挂牌上岗、亮证服务。
2.在办公地点或服务大厅等显著位置设立便于群众观看的办事公开栏,确定事务咨询人员,方便群众办事。
3.在群众办事的集中地设置电子显示屏、电子触摸屏、意见箱或利用其他方式,方便群众查询。
4.利用***府网站、公开电话、客户服务热线、报刊、广播电视等载体,编印办事须知、办事指南、宣传手册等形式予以公开。
5.涉及本单位职工切身利益的重大事项,提交职工大会或职工代表大会讨论通过。
6.利用内部刊物、职工大会等形式公开单位人事、财务、基建、采购及干部职工工资、福利等情况。
三、实施步骤
(一)准备阶段(*年5月15日?5月31日)。全市各行业主管部门及各公用事业单位成立办事公开工作领导小组,单位主要领导负总责,制定本单位推行办事公开制度的具体实施方案,明确内容、方式、程序、步骤、措施等。各公用事业单位行业主管部门相应成立办事公开工作监督小组,负责监督和检查所属公用事业单位的办事公开工作。
(二)实施阶段(*年6月1至6月30日)。各公用事业单位按照本单位实施方案推进办事公开的各项工作,建立健全本单位的各项管理制度、监督制度。通过***府门户网站、办事公开栏并结合报纸、广播电视等载体公布本部门、本单位办事公开的各项内容。
(三)检查验收阶段(*年7月1日?7月31日)。由市***务公开领导小组办公室组织有关部门,对全市公用事业单位推行办事公开制度的落实情况进行一次全面的检查。对工作开展得好的予以表扬,对工作不力、行动迟缓、未按要求开展工作的,予以通报批评,并责令其认真整改。
(四)规范完善阶段(*年8月1日?8月31日)。各公用事业单位要以多种形式收集本单位推行办事公开制度的意见或建议,并根据市***务公开工作领导小组检查反馈的情况,进一步完善制度,落实措施,抓好整改工作。
四、工作要求
(一)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公用事业单位实行办事公开制度,是贯彻落实“*”重要思想,坚持立***为公、执***为民的具体体现,是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治,建设社会主义***治文明的现实需要,是促进公用事业单位改进管理和服务方式,更好地适应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客观要求,是加强部门和行业作风建设,从源头上预防和治理损害人民群众利益、与民争利的不正之风的重要举措。各公用事业单位及其行业主管部门的领导班子和广大干部职工,要从践行“*”重要思想,建立和完善社会公共服务体系,以公正、公平、廉洁、高效的良好形象取信于民,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的高度,提高对推行办事公开制度重要性和必要性的认识,认真自觉地推行办事公开制度,规范办事行为,提高服务水平,接受社会监督,维护人民群众最现实、最关心、最直接的利益,把办事公开的各项规定落到实处。
(二)加强领导,明确职责。各公用事业单位办事公开工作要按照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和领导干部岗位责任制、***风廉***建设责任制的要求,由各行业主管部门统一领导、统一部署,各公用事业单位具体实施。各行业主管部门和各公用事业单位要成立办事公开工作领导小组,各行业主管部门还要成立办事公开工作监督小组。各行业主管部门要把本行业公用事业单位的办事公开纳入本部门工作总体部署,列入重要议事日程,协调各方,经常研究和解决工作中的问题。各公用事业单位要各司其职,树立大局意识、创新意识,积极稳妥地推进办事公开工作。
(三)依法公开,突出重点。根据“公开是法定,不公开是例外”的原则,凡与人民群众密切相关的事项都要对外公开。同时,要突出重点,根据公用事业单位与群众生产生活关系密切的特点,围绕“人民群众最想知道什么”,把群众反映最为强烈、最为关心,社会最敏感、容易引发矛盾和滋生腐败的事项作为办事公开的重点。学校侧重招生环节和收费,医院侧重医疗收费,供水、供电、燃气等部门要抓住方便群众办事的重点环节,重点公开服务范围、服务承诺、收费项目和依据、标准。
(四)创新形式,增强实效。要从方便群众办事、咨询、反馈的角度出发,设置办事公开栏、群众举报箱、群众举报电话和印发便民小册子、宣传资料等,做到“两有”(有举报箱、有举报电话)、“三挂牌”(挂牌办公、挂牌上岗、挂牌收费)、“四上墙”(实施方案上墙、工作程序上墙、各项办事公开制度上墙、工作人员行为规范上墙)。创造条件,在办公场所设置电子显示屏或触摸屏,扩大公开事项信息容量。特别要利用***府门户网站和《*日报》“***务专版”,公开人民群众关心的决策过程、热点事项的办理过程和办理结果,以及收费项目、依据、标准,使办事公开工作真正面向人民群众,取得实实在在的效果。
事业单位篇6
关键词:事业单位;会计制度;会计核算
一、新旧事业单位会计制度的差异
1. 为了提高行***事业单位的会计工作水平,根据经济发展的变化和企业会计制度改革的成功经验,新《事业单位会计制度》于2012年12月颁布。新会计制度不再是对原来的制度进行小的修改,而是会计要素的报告和计量取得了突破性的变化。***还表示,颁布新的《事业单位会计制度》是不可避免的,在新的经济条件下,所有事业单位财务的从业人员必须熟悉新的会计制度,为更好的工作做好准备。
2. 新的《事业单位会计制度》对报表的内容和报表的类型都重新做了规定。实行旧事业单位会计制度时,会计报表较为简单,中间的具体内容包括收入支出表、资产负债表以及各附表和报表附注,这些内容被罗列在会计报表中,并没有一定的规律,给使用者带来了很大的不便。但是新的《事业单位会计制度》t增加了财***补助收支表,原来的资产负债表和收入支出表仍然保留。
3. 资产类科目发生了些许变化。从数量上看,资产类会计科目增加了6个,从旧版会计制度的11个变成了新版的17个。从增加的内容上来看,主要增加了“待处理资产损益”、“累计摊销”以及“零余额账户用款额度”等会计科目。这一变化也是为了改善旧版会计制度在处理固定资产时存在的弊端。
4. 为配合已有的国库集中支付的制度,新的《事业单位会计制度》强调了“财***应返还额度”这一概念,并且增加了“零余额账户用款额度”会计科目。实施国库集中支付的单位,应当用“零余额账户用款额度”来核算***批准的用款计划收支的用款额度。行***事业单位存在财***直接和财***授权两种不同的支付方式,新的会计制度为了区别服务这两种不同的单位,新制度对于事业单位的用款和返还额度的确认和财务处理作出了具体的规定。
5. 在新的《事业单位会计制度》中,负债类会计科目增加了3个,变成了11个会计科目。其中原有的会计科目“应缴预算款”被舍弃,而增加了“应缴国库款”和“应付职工薪酬”在内的9个新的会计科目。新制度下的负债类账户充分展示了单位的真实情况,并切实反映了单位当履行的现实义务。
6. 新的会计制度改变了之前旧会计制度统一采取收付实现制的情况,会计核算有的账目可以使用权责发生制。因此,新的制度增加了“应付职工薪酬”账户,使得职工基本工资、国家发放的津贴以及绩效被纳入会计核算范围内成为了可能。
7. 收入类账户可以核算事业单位的一般资金的走向。就会计制度同时用“拨入转款”以及“财***补助收入―项目支出”来核算收入,但两者之间存在重叠的部分。新的制度删除了“拨入转款”账户,克服了这一缺点,会计核算同时提高了效率和准确度。此外,新会计制度的另一个变化就是用“附属单位上缴收入”科目替代了“附属单位交款”科目。
8. 新体制下的会计核算支出类账户也发生了改变。删除了“拨出经费”和“结转自筹基建”、在内的数个会计科目。由于直接支付和授权支付的情况有很大不同,处理会计科目时,那些支出和转移支付的会计科目已成为多余的。“拨出经费”会计科目的删除是因为在国库集中支付制度下,财***通过银行将费用直接转入单位或者收款人账户中,不需要一级一级下拨,减小了会计核算工作量。此外,“转款支出”和“拨出转款”这两个会计账户中的资金是需要向上级汇报具体资金用途的,应该在“事业支出”科目的子科目中列出,作为支出类账户。
二、新会计制度的优越性
1. 新的会计制度与旧会计制度相比,能够更好的与其它会计法律法规或者相关规范产生有机联系,更好的适应大环境来约束事业单位的会计核算。比如,为了更好的适应国库集中支付制度,新制度中增加了“零余额账户用款额度”和“财***应返还额度”两个会计科目,这样可以精准的对直接支付和授权支付两种不同的方式进行确认,也可以确定不同的会计处理方式。
2. 新的会计制度更能对***府的收支进行分类。国家***府2007年对收支分类进行了改革,收入分类是为了了解***府收入的具体途径,而支出分类则是为了反映各项支出的具体用途。在实施新的《事业单位会计制度》以后,各单位的会计从业人员需要把《***府收支分类》作为标准,按照分类科目的要求设置必要的明细科目,顺利开展财***补助结转结余和非财***补助结转结余额的核算工作。
3. 具有更加优越的会计主体。旧的会计制度实施环境下,会计主体为事业单位各项资金活动,在这样的情况下,财***收支管理的地位重要性就不言而喻了。但是实施新的会计制度以后,会计工作被放入到一个更大的讨论范畴里面,紧紧地与事业单位联系在一起,包括事业单位的投资、基建甚至财***收支活动都在会计制度的约束范围内。所以,新的会计制度下,要求事业单位尽最大程度的提高资金的利用效率,严格按照相关法律法规的要求进行资金管理,编制预算以及建设内部控制系统。
4. 新的会计制度基于更优越的核算基础上。正如前文所述,新旧会计制度的一个差别就在于,新的会计制度下可以对部分账目采用权责发生制。先前会计制度完全统一采用收付实现制,这也是行***单位进行会计核算的根本基础。虽然收付实现制能够客观的反应资金的活动情况,本期内全部的现金即为收入,而全部的消耗即为支出,但是在某些特殊的时期却不能反应经济活动本身的特点。若是事业单位发生了房屋建造项目,其收支在整个工程期中分配情况是不均匀的,这样来计算余额就会出现问题。另外对于跨年的采购项目,采用收付实现制则不能完整准确的反应整个经济活动。因此,新的会计制度对部分项目采用权责发生制就可以弥补这一缺憾。
5. 更优化的财务报表。首先,新的会计制度中增加了“财***拨款收入支出表”,使得会计报表更好的体现预算执行和财***拨款情况。这无疑增强了财务部门的监督能力,使得预算支出更容易控制。其次,新会计制度下,分布式的“收入支出表”,以更加清晰容易理解的方式体现出了结转结余结构,更加清楚的区分财***拨款和非财***拨款结余,财务部门更容易得到两种结余的分配的信息。最后,新制度下,会计报表整个结构得到了优化,增加了会计报表内容的科学性和易读性。会计报表所表现的内容更加丰富,整个体系更加完整,满足了不同报表使用者的要求。
6. 预算资金更加优越。新制度直接将预算内外的资金合二为一,统一为一个整体进行核算,新制度抛弃了传统的三种预算管理方法,推行新的核定收支以及超支不补结余留用的方法。这样就可以根据统一的标准进行预算编制,结合自身单位的实际情况稍作修改,统一核算预算内和预算外两部分资金。减小了不同单位预算编制的出入,简化财务部门的管理。
三、事I单位实施新会计制度的注意事项
1. 对权责发生制充分理解运用。新制度中某些账户采用权责发生制,因此对于权责发生制的正确理解就显得尤为重要。权责发生制虽然是会计核算的技巧,但是在执行的时候会出现一些问题,如虚增成本,比如新买的机器设备,其购买的金额会全部计入初始成本,这样当期的成本无疑就增加了。
2. 实施权责发生制对财务人员的技能素质要求也更高,财务人员必须正确识别权责发生制在不同类型的会计科目中实施的优缺点,如果财务人员实施过程和最后想要达到的效果背道而驰,那么实施权责发生制的意义也就不大,因此,充分理解权责发生制尤为重要。事业单位应该开展关于新会计制度的专题研讨会,领导与员工一起学习新会计制度,总结工作经验并分享,保证在工作中收到更好的成效。
3. 强化管理固定资产。实施新的会计制度的单位,应该提高固定资产的利用率,以避免其闲置,从而减少浪费。根据新会计制度的核算方法,不能将固定资产列入固定资产的存货管理中,这也是新会计制度对实践提出的一项挑战。在旧的会计制度中,普遍存在着“假”折旧问题,新会计制度可以更好的确定固定资产在实际使用中的利用率。
4. 重新盘查固定资产情况。新旧会计制度在完全转化之前,总存在工作的交接情况。为了保证两个阶段成功衔接,事业单位应当根据相关规定来重新估算和上报固定资产的的购置时间、使用年限、折旧情况。同时新的会计制度下,固定资产的评定标准也发生了变化,价值大于一千元,而专用设备价值应当大于1500元才可以计入固定资产,这样重新盘点固定资产显得更加必要。
5. 对财务报表编制进行优化。事业单位在编制年报和月报时,可以跟企业进行学习,依据资产负债表和会计恒等式进行编制。同时,新会计制度下,报表的编制应当将收支情况纳入考虑范围之内。完善编制现金流量表,新经济环境下事业单位对于收支情况都是每笔资金追踪记录,为事业单位收集更多的财务信息,优化未来的决策。因此,编制更完善的现金流量表就可以记录和反映单位所涉及到的全部完整现金情况,以供未来的查阅使用。
新《事业单位会计制度》出台明显是对原有制度进行了优化,修订了许多不足之处,改进了很多与当今的经济环境不相适应的部分,这种变化是会计制度“***”式的颠覆。它不仅提高了事业单位自身的财务管理水平,而且加强了事业单位的绩效评价,使更加科学和准确的财***管理成为可能。因此,所有的事业单位的会计从业人员应当抱着积极的心态去学习新的《事业单位会计制度》,将其渐渐运用于日常工作中,促进事业单位管理水平的提升。
参考文献:
[1]张岩磊.新《事业单位会计制度》资产核算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14.
[2]吴丹.浅析新《事业单位会计制度》下的会计核算[J].财会研究,2014(05).
事业单位篇7
高等教育事业单位、中等教育事业单位、基础教育事业单位、成人教育事业单位、特殊教育事业单位、其他教育事业单位。
2、科技事业单位
自然科学研究事业单位、社会科学研究事业单位、综合科学研究事业单位、其他科技事业单位。
3、文化事业单位
演出事业单位、艺术创作事业单位、***书文献事业单位、文物事业单位、群众文化事业单位、广播电视事业单位、报刊杂志事业单位、编辑事业单位、新闻出版事业单位、其他文化事业单位。
4、卫生事业单位
医疗事业单位、卫生防***检***事业单位、血液事业单位、计划生育事业单位、卫生检验事业单位、其他卫生事业单位。
5、社会福利事业单位
托养福利事业单位、康复事业单位、殡葬事业单位、其他社会福利事业单位。
6、体育事业单位
体育竞技事业单位、体育设施事业单位、其他体育事业单位。
7、交通事业单位
事业单位篇8
单位事假请假条写法只要把请假事由、请假时间、请假人等必要事项写上就行了。不用整太复杂。
领导会在你的请假条上签字的。一般你们单位肯定规定:多长时间由谁来准假,要找对人,还有请假期间的待遇问题要协商好。
1.标题。
2.称渭。
3.请假原因。
4.请假起止时间。
5.祝颂语。
6.请假人签名。
7.请假时间。
请假条格式请假条是学生常用的应用文,在教学中,我首先认真钻研教材,制定出教学环节为 :
一、为什么要写请假条?
二、怎么写?(格式)
三、实践练写
针对第一环节,我先让学生读练习中的第一、二段话,展开讨论,得出:有病或有事不能来校学习或参加某种活动,写好请假条给家长或同学代给老师
如何写呢?让学生读书中的例文,得出:居中写请假条三个字;下一行顶格写称呼冒号;另起一行空两格写正文(正文写了几句话,每句话交代什么?);下一行空两格写此致另起一行写敬礼!,(此处可让学生连起来记忆);最后注名自己的身份和姓名、日期
学生边看例文边总结,然后给学生一定时间消化,将例文完整的看一遍,在脑中留下请假条的正确格式。
第三环节,创设情境:清明节到了,王红要和家人一起去乡下扫墓,星期一一天不能来上课,请你替王红给张老师写一张请假条。学生写时,我注意行间巡视,发现问题及时指正,不能让错误的格式在学生的脑中留下印象。然后,选读部分学生的请假条,看谁正文语言简洁、说得清楚。
四、巩固阶段
在家庭作业或小练笔中在创设情境,提供练习的机会:体育达标运动会要开始了,李明在练掷实心球时不小心将手腕扭伤,医生建议不能做剧烈运动,达标运动会不能参加了,请你替李明写一张请假条给体育王老师。这一练笔,并不用说请假几天,而是说不能参加运动会,跟上次的不一样,提醒学生不可机械记忆,应视具体情况而定正文内容。
五、在学生牢固掌握了正确的请假条格式以后,再把他与留言条格式进行比较,这一环节切不可太早,否则会起误导作用,两种格式会混淆。
请假条相当于公文中的请示,但比请示简便、灵活,格式可以不固定,也可以固定。一般最常用的请假条格式如下:
标题(居中):请假条
上款(顶格写部门的名称或领导人的名字):
正文(请假缘由、起止日期及天数)如:因......需要请假,请假时间自年x月x日至年x月x日共xx天,恳请领导批准。
下款(标在右下)...............请假人:x x x
................................年月日
...............................批准人:x x x
................................年月日
单位事假请假条范文1事假请假条
XXX(主管领导的名字或者主管部门.等):
我因家中有事,于XX年XX月XX日至XX年XX月XX日,请假XX天,请批准。
此致
敬礼!
请假人:xuexila
单位事假请假条范文2xx培训中心:
因我行于x月x日晚举行员工大会,任何人不得缺席,所以本人x月x日晚不能回校参加培训。
特此请假、恳望批准!
此致
敬礼!
请假人:xuexila
单位事假请假条范文3受理请假的人或主管部门(称谓,如王经理或人力资源部,注意顶格)
我因(请假原因:事因、病因等原因,简单陈述即可),于____年____月____日至____年____月____日(请假起止时间),请假____天(请假具体时间),请批准(请假辞)。
请假人:XXX(请假人签名)
____年____月____日(请假日期)
单位事假请假条范文4XX部长:
我是XXX,由于_____的原因不能来参加___周的____会议,望***和大家谅解。
此致
敬礼!
请假人:xuexila
单位事假请假条范文5尊敬的领导:
我因_______________,特向您请事假_____天。请假时间自 _____年_____月____日至____年____月____日。这段时间内原计划安排的课程已做好处理,希望领导批准。
此致
敬礼!
请假人:xuexila
单位事假请假条范文6尊敬的____________:
本人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需请假________天。请假具体时间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课务__________,恳请批准,谢谢!
此致
事业单位篇9
事业单位“管办分离”改革后,事业单位与原主管部门之间的隶属关系被解除,事业单位与***府部门之间应形成什么样的新型关系,如何建立起替代性制度安排,防止“管办分离”改革后出现“治理真空”等问题,需要进一步研究。本文主张建立法定机构制度,使“***-事关系”和事业单位法人治理结构法定化,并提出“主管级事业单位-下属事业单位”的“两级事业单位”模式,和一个以多***府部门代表参与的“主管级事业单位”理事会制度为基础的制度框架,作为事业单位法人治理结构的主要内容,为以后的制度细化设计提供一个分析基础。
一、法定机构制度和事业单位法人治理
法定机构是指根据立法机构通过的专门法律或一部法律的某些条款而设立的、具体职责和主要业务范围由法律规定的管理社会公共事务或提供公共服务的公营机构。目前,部分地方已经率先运用地方立法权,吸取法国、德国等大陆法系国家公务法人制度和香港、新加坡的法定机构制度,起草法定机构条例,作为事业单位改革的部分内容。
法定机构制度是彻底解决“***事分开”问题的手段。在法定机构制度下,***府与作为法定机构的事业单位之间的关系由法设定,即“***-事关系”法定化,确定“***-事关系”的基础不再是行***机关的意志而是法律。任何法定机构的设立,或该机构新职能和新任务的产生,都需以特别立法为依据,***府对事业单位的支持、指导和监控也必须以特定立法为依据。法定机构根据立法有充分的管理、人事聘用和财***自,依法自主办理有关业务,具有相对***性。
由此可见,法定机构制度的实施,将实现事业单位由行***管理向法治管理的转变。建立法定机构制度,应首先考量事业单位法人治理中的权力制衡和信息分配。
与传统的事业单位受“主管部门垂直管理”的“统治型”机制不同,事业单位法人治理是一种权力相互制衡关系,其核心是在法律、法规和惯例的框架下,以保护社会公众和***府投资利益为核心的一套权力制衡安排和约束激励机制。信息的分配决定权力的实际分配。法人治理要求权力制衡,就势必要求信息的分配合理,减少不同权力主体之间的信息不对称。与企业法人治理结构相比,事业单位法人治理结构中信息不对称的特征集中表现为两点:第一,事业单位以服务公众利益为主要目标,收取费用的目的是为了维护其基本运作而非营利,缺乏与经济利益相关的市场测试机制。企业法人可以直接从消费群体中获得反馈信息,而事业单位法人的消费者往往或者不是缔约的对方,或者由于提供的服务通常是低廉的,或者事业单位所提供的服务本身具有垄断性,从而使事业单位之间往往忽视了解竞争对方的服务内容、质量及其价格等信息,也就难以准确地把握自己的生产函数,竞争无形中受到限制,市场均衡价格必然受到扭曲,而投资者和社会公众却难以对其业绩做简单的定量评价。第二,在事业单位外部,消费者和公众不具备定性评价监测所必须的技术知识和能力。专业性越强的服务,在服务提供方和需求方之间的信息越不对称。以公共医疗服务为例,医务人员掌握专门的专业技能,真正的决定权在服务的提供者手中,多数情况下患者只是被动地接受。
作为法人治理组织框架的核心,理事会确定事业单位发展战略和发展规划,行使事业单位重大决策。在事业单位法人治理结构中,理事会制度的设计必须围绕消除和降低由于信息不对称所导致的成本,其重点应着眼于制衡***府部门利益和约束事业单位行***首长的权力。笔者主张建立多***府部门代表参与的“主管级事业单位”理事会制度,以此为核心,建立和完善事业单位法人治理结构。
二、多***府部门代表参与的
“主管级事业单位”理事会制度
作为“管办分离”改革后事业单位的最高权力机构,理事会理应成为事业单位连接***府关系的桥梁。
(一)采取多***府部门代表参与的“主管级事业单位”理事会制度,重建***府与事业单位关系
首先,建立“主管级事业单位”,即按照行业分类(如公共卫生、义务教育等)形成规模化的事业单位集群,并新设一事业单位取代原“行***主管部门”职能,对规模化的事业单位集群进行统一管理。原各事业单位的行***主管部门中“办事业”的职权和人员根据“人随事走”的原则由该新设事业单位接收,实现“主管部门”及相关权力(利)和义务由***府部门向该新的事业单位,即“管理事业单位的事业单位”转移的目标。由此形成“主管级事业单位-下属事业单位”的“两级事业单位”模式。
其次,在“主管级事业单位”中,建立多***府部门代表参与的理事会制度,作为上述两种重要权力的平衡机制。所谓“多***府部门代表参与”,是指各理事为各相关***府职能部门的分管官员,其理事身份由***府任命,使其理事行为成为一种公务行为。理事会提名包括行***首长和财务负责人在内的经营管理者,报***府审核任命。行***首长和财务负责人执行理事会的决策,对事业单位日常工作具有经营管理权,向理事会汇报经营管理状况,接受理事会监督。
这种多***府部门代表参与的“主管级事业单位”理事会设置的好处在于:
1.改变了“办事业”的主体,改变“各自为事”、“事出多门”局面。我国事业单位效率低下的重要因素之一,是各个行***部门均有设置事业单位,形成各地方、各部门、各单位“各自为事”、“事出多门”局面,导致对事业单位中的非经营性国有资产监督职责不清,职权边界不明,权力交叉和权力虚位并存,越位与缺位并存,而公共事业资源配置与利用的社会化原则又要求事业单位改革必须打破国家公共事业资源的行***化分割与部门或单位所有制,调整和配置各类事业资源,提高各类事业资源的利用效率。笔者提出的建立“主管级事业单位”,就是改变了“办事业”的主体,为事业单位所占有的非经营性国有资产的监管创新提供替代性组织基础。一方面,打断了原来事业单位与其“行***主管部门”之间的隶属联系,将“办事业”的主体改为一个不具备行***权力的事业单位;另一方面,通过在“主管级事业单位”理事会中派驻代表,***府仍维持其作为出资者的间接控制权和作为行***部门的监管权力,保证社会公共利益、社会目标的实现。
2.解决了在“管办分离”后,重建“***-事关系”和***治支持问题
“管办分离”前,非主管行***部门对某事业单位的认同决定于其对该事业单位“上级主管行***部门”的认同,换言之,兄弟行***单位之间互相的认同延及作为行***单位“下级”的事业单位。在“管办分离”后,事业单位脱离了原“行***主管部门”的“主管”,但也丧失了原先通过“主管部门”与兄弟行***部门之间的沟通渠道,其与各***府职能部门之间的沟通联系变得***而直接,其正当性和***治支持问题便显得脆弱。然而,事业单位毕竟是国家创办的从事公共服务的组织,“公共性”和“***府性”是其重要的特性。不论事业单位如何改制,都不可能(至少在短期内不可能)是“非***府”的。我们不能将它们与国外的非营利组织相提并论,甚至也不能与改革开放以来社会自发成长起来的非营利组织相提并论。因此,“管办分离”后,以何种模式重建“***-事关系”一直是事业单位改革讨论的焦点问题之一。笔者认为,由各***府部门委派代表形成理事会的形式填补了原来单一“行***主管部门”脱离后形成的权威真空,可重建***府-事业单位的联系沟通渠道,使事业单位取得***府行***部门的信任和公众的认同。同时,“主管级事业单位-下属事业单位”的“两级事业单位”模式使***府各部门代表可以集中关注“事业单位集群”中的整体性问题。
3.多***府部门的平等参与能保证事业单位的***性。“多***府部门平等参与”的格局改变了“管办分离”前事业单位只受单一主管行***部门特别“管束”和特别“呵护”的局面。这种理事会模式代表各***府部门的多种意志和利益倾向,“主管级事业单位”本身的权力得到合理控制,而对经营管理层的监管也更加全面和深入。与此相比,在“管办分离”前,“主管部门”要么一管到底,事业单位完全成为“主管部门”的附庸;要么“放权过度”,一些主要提供社会公益的事业单位过度市场化,其强烈的创收动机不受制约,忽视甚至背离、损害了社会公益目标。因此,实行“主管级事业单位”理事会制度所体现的多***府部门代表性将改变原“主管部门”与事业单位之间的权力格局,使事业单位在各***府部门权力制衡中保持***性。
(二)“主管级事业单位”理事会制度的例外
“主管级事业单位-下属事业单位”的“双事业单位”模式可以适用于义务教育和公办医疗等具有基本公共服务性质的“事业单位群”。但对于某些服务性质比较特殊、不适宜与其他事业单位归为同类的事业单位(如公办大学等,以下称“直属事业单位”),则可采取多***府部门代表参与的理事会治理模式,但该单位无下辖事业单位。
按照上述两个层次的解决方案,今后的事业单位可分为三类:“主管级事业单位”、“下属事业单位”和“直属事业单位”。“主管级事业单位”下辖大量“下属事业单位”,“下属事业单位”以下不得再设立其他事业单位;数量受严格控制的“直属事业单位”的管理体制与“主管级事业单位”管理体制相同,但无下辖事业单位。对“主管级事业单位”和“直属事业单位”,都应采取“多***府部门代表决策型”的理事会模式。
(三)“下属事业单位”的理事会模式
在“主管级事业单位-下属事业单位”的“双事业单位”模式中,“下属事业单位”可以建立理事会,该理事会的功能设定应定位于咨询、监督制衡和反映公众利益。该“咨询型理事会”具有三个功能:第一,用其专长参与该事业单位发展战略的制定;第二,对该事业单位经营管理层的权力进行制衡,对其财务状况和经营业绩做出***的判断,保证“主管级事业单位”对“下属事业单位”行使控制权所必需的信息能力,防止“下属事业单位”经营管理者在信息传递过程中对信息的筛选、删减和不当增加;第三,体现公众对“下属事业单位”服务的关注,维护“下属事业单位”的公益性目标。与其功能相称,“下属事业单位”理事会成员以四方人员构成为适宜:“主管级事业单位”派出代表、“下属事业单位”行***首长、服务对象代表(如工会代表、商会代表、学生家长代表、消费者协会等民间团体代表和社区基层组织代表等)和***的社会中介组织人士。其中选任服务对象代表和***专业人士等公众利益代表(可总称为“社会理事”或“外部理事”)一般应由社会团体、行业协会推荐提名,由***府或“主管级事业单位”任命。
三、事业单位理事会制度中职工的地位
防止事业单位经营管理层在理事会成员与本单位职工之间进行信息隔断,建立理事会与职工之间的垂直交流机制,是事业单位理事会制度中落实制衡原则的应有之义。在事业单位理事会制度中,应建立两种机制,解决信息分配问题:
(一)建立员工与理事会成员之间直接的纵向交流机制
员工与理事会成员建立直接的垂直交流机制通常表现为员工代表列席理事会会议,并为理事会决策提供参考。这个机制的关键是员工代表的产生办法。理事会应在章程中作出明确规定保证员工代表的产生不受经营管理层的不当干预。
(二)建立员工之间直接的横向交流机制,并与理事会会议议题衔接
事业单位篇10
【关键词】 内部控制 问题 措施
一、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相关知识和基本要求
1、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相关知识
(1)事业单位内部控制概念。事业单位内部控制是指单位为实现控制目标,通过制定一系列制度、实施相关措施和程序,对经济活动的风险进行防范和管控的动态过程。
(2)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的目标。主要包括合理保证单位经济活动合法合规、资产安全完整、财务信息真实准确,提高公共服务的效率和效果。
(3)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建立并实施应遵循的原则。主要包括制衡性原则、重要性原则、适应性原则以及成本效益原则。
(4)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的要素。主要包括内部环境、风险评估、控制活动、信息与沟通以及内部监督。
2、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基本要求
(1)事业单位领导班子对单位内部控制的建立健全和有效实施负责。单位在实施内部控制时,应当充分发挥单位财会、内部审计、纪检监察等部门在内部控制中的作用。
(2)事业单位经济活动的决策、执行和监督应当相互分离。单位应当建立健全集体研究、专家论证和技术咨询相结合的议事决策机制。大额资金使用、大宗设备采购、基本建设等重大经济事项的内部决策,应当由单位领导班子集体研究决定。
(3)事业单位应当建立健全内部控制关键岗位责任制。内部控制关键岗位主要包括预决算编制和绩效评价、资金管理、票据管理、印章管理、物资和固定资产的采购和管理、建设项目管理、债务管理、经济合同管理,以及内部监督等。事业单位应当明确岗位职责及分工,确保不相容岗位相互分离、制约和监督。事业单位应当实行内部控制关键岗位业务人员和部门负责人的轮岗制度。不具备轮岗条件的单位应当替代采取专项审计、部门互审等控制措施。
(4)事业单位应当建立经济活动风险定期评估机制,对经济活动存在的风险进行全面、系统和客观评估。经济活动风险评估至少每年进行一次,如单位业务环境、经济活动规模、复杂程度或管理模式等发生重大变化,应及时进行重估。
二、目前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存在的主要问题
1、事业单位内部控制意识淡薄
良好的内部控制意识是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制度得以健全和实施的首要保证。但就事业单位目前的情况看,部分事业单位的领导对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制度重要性的认识还不够科学全面,内部控制意识淡薄。看重事业发展,却忽略了事业单位的内部管理,个别单位领导认为,单位的财务部门会对单位的会计核算和财务管理等把关,那么单位内部控制就无需单位领导去重点管理了;有的领导甚至直接把单位内部控制看成是财务部门一个部门的事。
2、事业单位内部控制体系不够完善
目前我国***制定的《内部会计控制规范》主要是针对企业的,对事业单位的适用性较差,适用于事业单位的内部控制制度目前正在征求意见。部分事业单位用一般的财经规章制度来代替内控制度,对于一些专项经费管理制度、办法,只是对其开支范围、标准加以限制,而忽略了单位资金安全性;部分事业单位对一些问题的处理只是依靠以往的一些经验和惯例来处理,导致其随意性较大,对于事业单位业务流程控制往往过于简单;个别事业单位虽然已经制定了一系列内控制度,但在实际的执行过程中却存在执行不严甚至不按制度执行且对制度的执行及效果缺乏必要的监督管理,造成了事业单位有章不循、违章不究的现象,内控制度不能发挥其应有的控制作用。
3、事业单位预算控制薄弱
目前我国随着部门预算改革的推进,预算控制已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加强,但依然比较薄弱,其主要表现:一是预算编制不精细化,目前部门预算的编制一般是依据当年财***状况、上年收支实绩、预算单位自身的特点和业务进行核定,大部分都还没有细化到具体项目,预算支出达不到逐笔进行核定的要求。二是预算不科学且随意性较大,事业单位的预算计划性、科学性不强,事业单位往往在频繁地调整追加预算,导致了单位资金的使用缺乏预见性,严重削弱了预算的约束控制力。
4、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监管体系不完善
事业单位财务部门的财务管理职能薄弱,导致了事业单位财务部门在事业单位内部会计控制制度执行和监督的方面不能发挥强而有效的作用。部分事业单位财会人员只是在履行其会计核算职能,却忽略了其会计监督职能。另外,还有部分财务部门主管,存在明哲保身、做老好人的思想,不能有效行使自己的权利,甚至于放弃了严格执行内控制度的权利。
5、事业单位会计基础工作不规范
与会计核算中心的沟通衔接不够,影响了单位财务管理的及时有效实施。事业单位会计集中核算后,由会计核算中心对事业单位集中办理会计核算和监督业务,由于会计主体单位与核算部门不一致,双方沟通衔接不够,极易形成账物分离的资产管理现状,造成核算中心管账不管物、核算单位管物不管账、账物不符的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单位财务管理的有效实施。
6、事业单位财务管理人员综合素质低下
目前部门事业单位的财务管理人员的专业知识和职业判断能力不能满足于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工作的需要。事业单位内控制度能否科学合理地制订并贯彻落需要称职的财务人员,特别是较高素质的专业人员。但目前,由于事业单位会计核算较为简单,财务管理的地位不能突出体现,因此对其财务人员的综合素质要求没有企业高。
三、解决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的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