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学教学论文第1篇
1.1传统教学和教学改革内容比重失调
传统教学主要以竞技体育如足球、篮球、羽毛球等项目为主干进行教学,随着教学改革的进行,大量休闲娱乐项目、健身健美项目走进体育课堂,课程内容和教材越来越多样化,这些项目互动和体验性更强,面对多样化的教材,传统项目教学和个性项目教学两者应如何调整,怎样的比重才能使培养的人才更好地适应高校教育体育教学,选择哪些个性项目走进体育课堂,并逐渐成为固定教学内容,怎么融入到丰富多彩的教学体系当中,在实际操作中,解决好以上几个问题是非常不容易的,目前容易出现的问题是传统教学内容和教学改革内容两者的比重失调,不能形成一个统一的整体,更好的为学生服务,同时由于近年来我国高校的扩招,教育资源相对不足,这一问题显得尤为突出。
1.2教学组织活动和指导不太合理
高校体育课程改革教学活动组织过程中需要遵循的四个原则:以学生为主体的载体;以人为本的观念;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目标;培养复合型人才的理念。教学指导的内容涉及四个方面:人才的培养;教学内容与方法创新;体育实践跟进;课外体育联合。从理论上看,教学组织的活动和指导充分关注了学生的全面发展,但在实际操作中,由于教师执行力、学生素质水平不同,真正按照教学进行组织活动和指导的效果大打折扣;教学改革过程中,教师的主导地位不断淡化,学生的主题地位不断加强,“情景教学”、“目前引导”等具有合作学习特征的教学方法随之出现,但由于学生自身素质以及能力有限,师生交流和双边互动的预期效果只停留在理论上,实际效果并不理想,体育选修课原本作为由学生自主选择某一项目进行系统学习的模式,打破了过去教学大纲硬性规定,但由于教学活动和指导的缺乏而成为形式,并没有真正起到教学的效果。
1.3眉毛胡子一把抓,教学缺乏针对性
随着高校体育教程改革活动的不断深入,在高校内课堂也发生了不小的变化,其范围之广,影响力之大,是非常让人欣喜的,但由于高校体育教程改革尚处于发展和摸索阶段,出现了教学改革内容雷同、不区分学科特点眉毛胡子一把抓的情况。高校的改革体育课程缺乏个性,相互抄袭,简单模仿,复制采用,这种单纯的模仿和引用一定意义上阻碍了教学改革的向前和发展,教师的简单模仿,学生的相互攀比,将一种新方法应用到大部分学科当中,这些因素的叠加导致高校体育改革效果甚微,互动和体验性较差。同时我们看到在教学改革实验中,类似“小集团学习”、“分组练习和比赛”等具有自主学习特征的教学组织形式大量被采用,一些学校甚至在所有学科当中运用统一的方式进行教学,这样的教学眉毛胡子一把抓,不仅不会提升教学效果,还会影响学生学习的兴趣。
2加强体育教学改革互动和体验性建议
2.1运用媒体、科技等手段增强体育教学的互动和体验性
高校体育课程改革的内容涉及教学内容创新,教学组织形式创新,教学效果多种评价等多方面,延伸出来就更为丰富和广阔,其运作方式由运动技能逐步向运动、健体、休闲、娱乐的多元化方向回归。强调课程多元的辐射效应与整合,凸现终身体育与健身锻炼能力的培养、团队意识与合作精神,运动、休闲、娱乐与体育人文精神及价值观。而体育教学是一个复杂的大系统,在教学改革过程中将媒体以及一些科技手段融入到教学过程中,不仅丰富了教学内容,更增强了教学的互动和体验性,比如在铅球教学过程中,就铅球推的动作,运用摄像机将学生的练习过程拍摄下来,对照国内国外优秀运动员的比赛视频,会让学生更快的学习到其中的技巧和知识,体验性也会更强。在传统教学和改革教学内容方面,借助科技手段,进行教学实验的方式,找到两者之间的合理比例,让学生在传统教学中学到理论知识,在改革教学中掌握更多的实践经验,不管是媒体的介入,还是科技手段的运用,都是为了将传统教学和改革教学两者完美的结合在一起,更好的体现教学改革的效果,更好的培养人才,更好的为学生服务。
2.2根据学科特点设置个性化的教学课程
体育教学课程是一项包括大量运动技术、技能在内综合性工作,因此在进行教学改革的过程中,既要努力提高专业水平,不断提高教学质量,更要根据学科特点进行自主的创新和研究,建构合理的课程结构的同时,注重体育教学的示范性并适度地淡化其竞技性,注重学生日常体育教学的反馈,真正实现高校体育教育专业课程改革与体育理论的良性互动,根据体育活动的不同类型分为几类,针对每类体育运动的不同特点,从加强学生的互动和体验性方面设计不同的教学方案,同时将课外体育、校外体育、运动训练纳人体育课程,形成课内外、校内外等多种课程的有机联系、相互配合的课程结构。
2.3实行老师竞聘上岗,优胜劣汰,能者多劳
体育课程改革强调师生互动,张扬学生的主体精神。鼓励教师创新,开设灵活多样能适应学生身心需要的新型课程。倡导开放式教学,提倡个性化、多样化课程教学法,注重教学研究,加强对学生学习方法和练习方法的指导。而现行的高等学校教师工作绩效评价与职称晋升制度中,硬性指标中较多考核的是教师自身的业务,涉及教学效果的并不太多,教师为了维护自身切身利益,不得不将大部分精力投入到应付工作绩效和职称晋升工作中,放弃深入研究教学改革、提高教学效果的工作中,或者一些教师把精力的焦点几乎都放在对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改革上,而忽略了对课程教育创新理念的钻研,缺少从全局上、整体上对课程改革存在的问题进行思考。要增强体育教学的互动和体验性,需要对教师的日常考核项目进行一些调整,同时在一些高校中存在编制内的教师懒于教学,实行教师竞聘上岗,真正让热爱教学、善于教学的老师上岗,优胜劣汰,能者多劳,通过这种竞聘的方式,让老师将更多的精力放在如何提高教学效果、怎么提高教学的互动和体验性的工作当中。让真正热爱教学、有能力做好教学工作的老师得到更好的待遇,实现良性循环。
3结语
教育学教学论文第2篇
关键词:化学教育研究方法
随着中学化学课程改革的推进,“教师即研究者”、“向教育科研要质量”已成为教育界乃至全社会普遍认同的理论和努力追求的目标。因此在化学教学中进行教育科研意义重大,化学教师掌握教育科研的基本理论势在必行。笔者就如何在化学教学中进行教育科研略谈拙见,以供参考。
一、化学教育科研的研究过程
化学教育科研是从客观存在的化学教育事实和现象出发,以推动化学教育教学实际工作的改善和发展为目的的一种科学行动研究活动。研究过程包括选定课题、制定方案、实施方案、分析资料、撰写论文五个部分。
1.选定课题
课题的选定是整个研究过程的首发环节,它决定研究的价值、意义,影响研究的效果。选题要注意课题的创新性,可行性,实效性和科学性。选题内容一般来自教师的教学理论和教学实践,主要包括化学课程与教材的研究;化学教学方法与策略的研究;化学学习方法的研究;化学实验及其教学的研究;化学教学基础理论的研究;化学教学中思想***治教育的研究;化学课外活动的研究;现代化学教学手段的研究等。
2.制定方案
研究方案是研究工作的统筹性规划,制定研究方案就是提出对研究活动的可操作性计划。涉及的内容主要包括查阅,了解前人对该课题作过哪些研究,有那些科学理论根据;研究者将在何时、何地、运用何方法进行研究活动。查文献时最好普查文献索引或目录,可查《全国报刊索引》(月刊)哲学版的文化教育类G部分(上海***书馆主办),或查《中学化学教育》(双月刊)复印报刊资料(人民大学主办)等。
3.实施方案
这是研究工作的主体落实阶段。研究者采用调查、实验、观察或其它各种不同的方法和手段进行研究的实践活动,从中搜集有关问题和资料。在搜集资料过程中,要不断记录研究中需要运用的资料以及自己对具体资料的分析意见和结果;要对资料分类和系统化以便于资料的系统保存和调用;要对资料进行整理,加以核对、考证,淘汰一些不必要和不真实的资料。对一些零乱的数据资料可以进行统计加工,使资料内含的规律能一目了然。
4.分析资料
教学过程和学生学习过程中搜集来的大量资料只是一些具体的研究事实或数据,须经过自己思考和集体讨论,进行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分析,从而发掘有关规律,掌握事物的本质。分析的方法有逻辑分析和统计分析两种。在具体的研究中往往根据研究的具体内容,以某一分析为主,或者两种分析方法综合运用。当分析、综合、概括出研究结论后,还需要到变化的实践中加以检验。
5.撰写论文
教学研究的结果要用论文或研究报告的形式表达出来,其目的一是总结,二是交流和推广。
二、化学教育科研的常用方法
化学教育科研方法是指在化学教学中,为达到研究目的而采用的途径、手段和工具的总和。常用的方法有文献法,观察法,实验法,调查法四种。在研究中往往采用起主导作用的某一种方法,又配合运用其它方法。
1.文献法
文献法是运用文献史料进行研究的方法。它适用于研究以往的化学教学实践和教学理论,通过研究历史资料来认识化学教学的发展规律,吸取历史上化学教学经验的精华,总结教训,探讨化学教材、教学和学习理论的原则和规律,以指导当前的化学教学实践。文献法的操作有四个步骤:一是文献检索,二是文献收集,三是文献鉴别,四是文献的研究与运用。在研究过程中应注意:尽可能搜集第一手材料;既要搜集正面材料,又要搜集反面材料;要善于辨证分析史料的价值,选择能反映本质规律的材料。
2.观察法
观察法是在教育教学处于自然状态下,研究者有目的、有计划地直接观察教学、学习和实验等外部表现,搜集化学教学的感性材料,探求化学教学规律或经验教训的一种方法。观察的方式有定量观察和定性观察两种。定量观察常通过填写观察量表来进行。设计观察量表最主要的是根据课题需要确定观察项目,再将项目分解成可以观察的目标行为。定性观察只需尽可能详细地对观察对象的表现做原原本本的记录,不追求量的确定。观察的要求是:观察要有目的、有计划、有重点;观察前要阅读有关的基本理论和经验总结等文献资料;观察者要作实事求是的、全面的、详细的记录;观察后要及时整理观察资料。
3.实验法
实验法是人们根据研究目的,适当控制或模拟客观现象,排除干扰,突出主要因素,有计划地逐步变化条件,探讨其条件与现象之间因果关系的研究方法。在化学教学研究中,这种方法应用是较多的。一般有实验室实验和现场实验之分。实验室实验较多应用于摸索某些实验的最优方案或化学反应机理等。现场实验一般用来检验不同教学方法,不同教学手段等。实验法的一般步骤是:首先是提出问题、订立计划;然后进行实验,再从理论上加以探讨验证;最后得出结论、撰写论文。其基本要求是:实验必须周密设计,系统进行,精确测量,反复进行;广泛参考、吸取前人的经验教训,不断学习新理论,采用新方法。
4.调查法
调查法是通过访问、问卷、座谈、测验等方式,有计划地收集化学教学工作某一方面的资料,并从大量事实中概括出化学教学的某些规律的方法。它常与实验法、观察法配合应用,方法比较简单易行。可以用它去研究范围较广,涉及面较大,时间较长的化学教学现象。调查的一般步骤为:一确定调查课题,制定调查计划。二搜集材料,这是调查的关键环节。可以综合运用实地考察、开调查会、问卷或测验等调查手段。必要时要设计调查表格,问卷过程中设计的调查表,较好的方法是让学生用“√”或“×”进行选择。三整理材料,将原始材料的可靠性和统一性进行检查并进行统计处理。四撰写调查报告。在调查过程中要求调查目的明确、选样方法科学、收集手段多样、统计方法合理。
三、化学教育研究论文的撰写
研究论文的撰写是课题研究的最后阶段,直接关系到科研成果的呈现。其基本组成包括:
1.题目、作者及单位、摘要和关键词。
题目要求醒目、新颖、具有科学性。作者及单位需如实填写。关键词是表示全文主要内容信息款目的单词或术语,字数一般控制在3~5个以内。摘要需用最简洁、精练的词语表达出论文研究的问题、方法、意义等,字数一般不超过论文总字数的5%.。:
2.绪论
绪论要求简明扼要,有吸引力。主要用以说明研究课题的背景,意义及方法。
3.本论
本论是全文的精髓,占论文的绝大部分篇幅。要求论述充分,论证有力,重点突出,层次分明,布局合理。要说明研究的过程、方法、样本和所使用的测量方法。用调查法或实验法研究的课题,要列出和研究密切有关的数据、表格和***表等等。
4.结论
主要论述研究结论,特别说明有创见的论点。
主要参考文献:
刘知新主编.化学教学论.第二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7.325~350。
教育学教学论文第3篇
1.学生缺少学习的兴趣以及文学感悟能力差中文专业的大部分学生并非对自身的专业感兴趣,他们为了就业也不想学习中文。以及受到应试教学的制约,中学时期很少接触到文学作品。在大学时期,学生不仅仅要忙于考试、作业、听课,还要进行各种级别的考试,这样,学生的精力不济分散,缺少专业观念,从而降低了自身的学习兴趣。尤为关键的是,在网络信息技术等的影响下,“快餐文化”充斥着学生的阅读空间,学生就缺少阅读原著的时间。鉴于此,学生缺少足够的文学想象与感受能力,他们对文本的反应常常是缺少感觉、默然、麻木,不可以争辩和讨论,不可以实现思维火花的碰撞。如此,学生的学习变得被动,从而丧失了把握文学作品的能力以及探究现当代文学的兴趣。
2.体制化的学术研究导致了文学教育的死板化目前高校的分配制度以及学术制度导致文学研究只是享受待遇津贴与获得职称的一种方式,它并非属于人们心灵与精神的一种要求。一是它跟人的感性体验相背离,二是它跟人民的生活实际相远离,仅仅成为了一种知识性的操练。如此的学术制度导致大学讲解现当代文学的教师丧失了感知文学的能力,像是目前的文学教学愿意在一些西方和本土理论的影响之下,构建一系列的知识理论视野,然而,文学本来所具备的生存世界、生命理想、审美观念、原创力、道德感、个性、经验,指挥等等却越来越消失于建构的知识体系中。可以说,空洞的文学性话语充斥在高校的教学课堂中,如此的文学教学不可以将文学固有的美感与特点显现出来,也难以实现学生审美水平的提高。
二、建构中国现当代文学教育教学的方式
1.优化传统意义上的教学模式改变教学观念作为高校的教师来讲,不仅仅应当具备较强科研能力,还应当在教学上受到学生的青睐,不然就不是一名优秀的教师。很长一段时间以来,教师常常错误地认为科研跟教学是互相矛盾的,实际上,两者之间是相辅相成和互相推动的,倘若教师能够处理得当,那么就有利于教育和科研的良好发展。在教学实践活动中,教师需要以学生作为核心,而应弱化教学的讲解功能,尽量地让教师从演讲者转变成为引导者和组织者。实施形式多样的教学方法在实际应用教学方法上,能够对一系列的教学方法进行综合,像是写作练习、多文本比较阅读、实训实践、话题探讨、分组探究、课堂讲解等等,有效地统一个体学习、小组学习、集体学习,实现实践学习、讨论学习、参与学习、协作学习、自主学习、同步学习的完善与补偿,实现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提高,最终有效地培养学生对中国现当代文学的兴趣。
2.凸显分析作家的文学作品,精减“史”的线索在减少教学课时的影响之下,倘若不减少讲解的知识,那么仅仅是太过肤浅。为此,对讲解的知识精减至关重要。而如何精减呢?这就需要使通常作家文学作品的讲解,以及文学论争、文学思潮、文学史知识等的讲解减少,凸显关键性的文学作品、文学论争、文学思潮、文学现象,如此教授不仅仅能够使课时减少,而且还能够使学生在获取感性认知的过程中清楚地把握当代文学的流变历程以及整体风貌。、
教育学教学论文第4篇
【关键词】数学;德育教育;渗透
教育的根本目的是在传授学生知识的基础上,发散学生思维,健全学生人格。引导学生以积极、自信、开朗的良好心态面对生活,提高生活质量,实现自我的人生价值。初中数学在日常生活中时时可见、处处可循,而数学教学中穿插融入的故事、观点、思想等,无一不是圣人贤达探索总结出的智慧结晶,意蕴深厚,发人深思。数学教学渗透德育教育,对学生今后的学习、生活意义重大。1.挖掘教材教材是教师开展教学工作的重要依据,是学生学习的主要载体,同时还是沟通师生、群体,促进课堂互动的桥梁。
深度挖掘教材文本,不仅能帮助教师游刃有余的开展教学活动;还能在平凡中发现不凡之处,从而“借题发挥”,结合教学主题,润物无声的渗透德育教育。比如说,在教学“二元一次方程组”相关知识点时,笔者利用教材中提到的“鸡兔同笼”为题,以趣味性、故事性的讲述方法展开教学。具体为:一个笼子里关有鸡、兔各若干只。由于笼子的中间部分是封闭的,所以只能看到鸡、兔的头和腿。通过计数之后发现,鸡、兔的头一共10个,而鸡、兔的腿一共28条。请问,鸡、兔各有几只?学生们在看完题目之后,兴致昂扬,跃跃欲试。有的学生掏出纸笔开始计算,有的学生托腮凝思。类似这样的数学问题,具有浓厚的生活气息,一反学生日常接触的数字符号,因而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很高。
待学生运算结束后,笔者适时的给予表扬,并因势利导的对学生说:“同学们,我们可以利用“二元一次方程组”来计算这个问题。那么,古人是怎样解决这个问题的?其实,古人很有智慧,他们利用“抬脚法”,很巧妙的就计算出“鸡兔同笼”的数目。我们现代人应怎样向古人学习?”教导学生尝试知识牵引、转化,关注生活,提高责任感。2.激励引导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初中学生进入青春期,聪明有余而学习的柔韧性不足,热情洋溢但缺乏成熟稳定的心智。活泼好动,好奇心强,喜欢接受新鲜事物。由于学生年龄小,生活阅历有限,因而对事物的观点、看法往往单一而片面。比如说,喜欢某个教师,“爱屋及乌”式的喜欢这门学科;反之,则存有抵制、排斥的情绪。现代社会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普及,大量泥沙俱下、鱼龙混杂的信息涌入,也容易导致涉世未深的中学生迷失自我。为此,初中教师,尤其是数学教师,应勇于肩负起“育人”的伟大使命。
教学过程中,可适当增加数学课外知识。以数学史上的名人轶事、趣味见闻,丰富课堂教学,发挥榜样的示范效应。比如说,教学“勾股定理”时,笔者对学生说:“同学们,勾股定理又称之为商高定理、毕达哥拉斯定理。在我国,商朝时期的商高提出了“勾三股四玄五”的勾股定理特例。一个直角三角形中,较短的直角边,称为勾;较长的直角边,称为股;而三角形的斜边,称为玄。商高提出的勾股定理,比西方的毕达哥拉斯学派利用演绎法证明还要早近半个世纪。”以这类数学小故事,激励引导学生学习,并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之情。3.学习习惯习惯形成性格,性格决定命运。良好的学习习惯,一方面可有效提升学生的学习效率;另一方面可塑造学生实事求是、认真严谨的求学品质。为此,教师应在教学活动中,重视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比如说,在教学“概率统计”相关知识点时,笔者按照“组间相似、组内相异”的原则,将全班学生分为若干个小组。以小组为单位,以问卷抽样调查的形式,统计本校八年级学生课余最喜爱的电视节目类型。
每一个小组中,有一名组长负责记录工作,其余组员则对应各个班级开展调查(调查工作在课余及课间休息时进行,因而不会影响到学生的正常上课。)一周之后,各小组将问卷结果汇总,并加以分析、讨论,最后整理成“调查数据”。通过这次活动,学生不仅加深了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同时也锻炼了与他人交际、沟通的能力,教学效果良好。4.结语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作为数学教师,应发挥自身的人格魅力吸引学生。平等的对待学生,关爱学生,认真负责的开展教学工作。课余多与学生交流,学会站在学生的角度思考,把握学生的思想动态,从而达到亲其师而信其道的良好状态,为德育教育的渗透做好铺垫。
作者:孟令明 单位:吉林省梅河口市第一中学
教育学教学论文第5篇
教师和学生是在学校教学活动的主要参与者,如何处理好师生之间的角色,是构建和谐师生关系的基础,是落实教学效果最大化的有利保障。但是,在传统模式下的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主宰课堂教学的现象非常普遍,很多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满堂灌”的问题突出,这样往往会使学生处于被动学习的状态,容易造成教师的教和学生之间的相互脱节,这样会导致教学效果严重下降,影响了课堂教学效率。那么,应该怎样来定位好师生在教学过程中的角色呢?从现代教育学发展的要求来看,在现代教育中,教师的角色应该是教育者、领导者、组织者的角色,在教学过程中起主导作用。之所以这样说,是从教育本身的特征来说的,教育最大的特征就是它是培养人的实践活动,教师是主要的培养者,这就决定了教师在教学工作中的主导地位。但同时从教育学的指导思想来看,教师虽然是在教学过程中居于主导地位,但其主导作用的发挥,是受诸多条件限制或者制约的,如我们教师自身的基本素质,学生的能力和认知水平等。据此,作为新时期的语文教育工作者,教师自身必须要有不断学习、不断提高的终身学习意识,在时代的需求下不断提高自身的水平,以适应新时期语文教学的需要,切实担负起教学主导者的角色。学生是教学过程中受教育的对象,他们是有思想、有情感且不断发展变化中的个体。这就意味着在语文学科教学过程中不仅仅是简单地知识传递的过程中,而且需要师生间情感的相互交流。从教育学对于学生角色的定位来看,学生既是接受教育的客体,同时也是认识和发展的主体,是教师教学效果最终的呈现者,所以说学生是语文课堂教学的主体。教育学对于教师和学生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的定位,完全符合当前新课改的理念,那就是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学生是主体,教师是主导。所以,语文学科教学过程中应该是师生之间双向互动的过程中,必须要使学生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通过我们教师对于课堂教学的设计,学生能够主动学习、合作探究,最终在学习的过程中收获知识,并且不断地提高自己的语文学科素养。
二、科学的落实教学流程
教学是学校、学科落实教育目的的主要途径,是我们的中心工作。因此,教学过程必须要重视。那么,应该怎样在教学过程中进行设计和安排才能使语文教学更科学、更高效呢?教育学理论在这方面也给了我们语文教师明确的指导。
(一)首先要明确教学的目的
教学共组是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双向过程,而不仅仅是教师教,所以我们教师必须要把教和学统一起来,辩证地来看待。教学的目的除了要使学生通过语文学科的学习掌握语文学科的基础知识和基本的技能技巧之外,还要开发学生的智力,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以及培养学生良好的品格和心理品质。即要实现教学的三维目标: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方面的提升。这样,我们语文教学才会真正突破应试教育思想的牢笼,切实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进而落实素质教育的要求。
(二)坚持科学的教学原则
所谓教学的原则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遵循的基本要求,事实证明教学原则。在整个教学过程中非常重要,它对于我们教师完成教学任务、确定教学内容、选择教学方法和实施教学手段起着决定性作用。结合语文学科的特点,在语文教学中应该坚持这几个方面的原则:首先是坚持科学性和思想性相统一的原则,这样才能符合教育规律;要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这样学生才能消化知识;要坚持直观性原则,降低学生学习难度;坚持循序渐进和巩固性原则,这样才有利于学生吸收;要坚持统一要求和因材施教原则,这样才能达到全面育人的目的。
(三)选择恰当取得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是指在教学过程中为了完成教学任务,师生为了完成教学任务在教学过程中采用的教学方式和手段的总称。所以,它应该既包括教师的讲授方法,又包括学生的学习方法。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我们可以选择这些教学方法。
1.问答法。这是在语文教学中以问题为中心组织课堂教学的一种常用教法。教学中主要通过教师提问,学生答问,或学生质疑问难,教师引导学生解疑辨难的对话形式,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思考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实际教学中,教师提问时可以根据班级学生的能力差异而相应提出不同层次的问题。问题的深度可以函盖整体学生,因此更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成就感,所以问答法也为大多教师采用的教学方法。
2.情境教学法。情境教学法是在现代教育培养全面型人才理论指导下创新的教学方法。新课程理念要求,在教学中强调要进行情境教育,以情动人、以美感人;注重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能力,充分发挥语文课的教育功能。教师和学生的思想感情,交融互渗于作品所描绘的客观景物之中,形成主观情思和客观景物相统一的审美情操,进而使学生思维水平不断提高。
3.讨论法,是在教师指导下,通过以学生为主体的集体对话和互学形式,进行学生之间或师生之间多向信息交流,借以实现语文教学目的的一种常用教法。
教育学教学论文第6篇
男女生对教育学的满意度情况来看,比例接近,但是满意度较低,都只有2成左右,半数以上的学生选择了一般,而有1成左右的学生对教育学不满意。这说明我们的教育学课堂教学存在很多问题,除了上面提到的只讲理论、教学方法单一、以讲授为主的情况之外,可能还有其它一些原因。当然,一门课能让所有的学生满意是不可能的,但是,不管怎么说,从满意度来看,确实较低,这是我们教育学教师今后要进一步思考的。
二、建议与对策
从整体的调查结果来看,学生对教育学的满意度不高,对学习教育学的态度不积极,这跟学生对学习教育学的重要性形成较大的反差,既然学生认为学习教育学很重要,但为什么又对学习教育学的积极性不高、满意度不高呢?一个方面除了上面结果显示的教师上课只注重理论、轻视实践、教学方法单一之外,还有就是对教育学本身的认识存在误区。因此,教育学这门课没被学生看好,既有学生自身的原因,主要是学生对教育学的认识存在偏差的问题,也有教师自身的原因,主要是没讲清楚这是一门什么样的学科,学生只从书名上去认识这门学科,结果造成了认识偏差。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以下相关建议:
(一)把握住教育学的学科性质
学生不喜欢教育学,对它不感兴趣,觉得枯燥,这与教育学这门课本身的特点也不无关系。因为再有教育经验,再懂教学的老师,也必须面对教育学这门学科的学科性质和特点的问题。因为教育学是一门理论学科,要把理论讲清楚,又谈何容易。但是学生并没有认识到这一点,而学生对教育学的不正确的认识,这同时与教师有很大的关系,因为教师并没有让学生明白这是一门什么样的学科,学生在接受这门课之前,并没有多大的心理准备。教育学是一门理论学科,但大多数的学生却认为,学习教育学的目的是学到教学技能,从前面的问卷调查结果已显示,70%以上的男生和80%以上的女生都认为,学教育学的目的是掌握教学方法与技能,这正好与教育学的目标相反。从开放式问卷中也可以看出,很多同学反映,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多结合实践,如对“你希望教育学课程能满足你哪方面的需要”的回答中,大多数同学的回答是:“教学方法和技能”,“怎样设计课堂教学,怎样管理班级以及突发事件”、“希望在教学技能与教学设计方面有帮助”等等,从回答的内容来看,都是把教育学当成学科教学法课,或教学技能课,具有明显的功利性特征。学生没有认识到教育学是一门理论性很强的课程。有关于教育学的学科定位问题,一直以来存在较大的争论,存在学科定位的不合理问题,如师范司召开的公共课教育学教材讨论会简报中提到,“与会代表一致认为,公共课教育学兼有理论学科与应用学科两重性质,它既是一门专业基础课,又是一门很强的专业实践课”。这门课程“旨在培养学生热爱教育事业,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和从事教育、教学的基本技能”。教育学一共只有54学时,在这些课时内,不可能让师范生都能“解释教育现象”,“掌握教育专业技能”,又“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并“热爱教育事业”。我们认为高师公共教育学课程应是一门专业理论学科,应把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培养学生关于教育科学的理论思维能力作为自己的主要任务。提高教学技能、课堂管理技能的课,只能由相应的学科并到实践中去解决。教育学不可能解决教育中的所有实践问题。这就要求我们的教师在一开始上这门课的时候,必须讲清楚教育学是一门教育理论课程,而不是技能课程。只有把学科定好了,教师和学生都知道学教育学的目的是什么,这样,才不会误导学生,也不会让学生在学了这门课程后产生失落感。
(二)教育学教师要理解中小学的教学实践,自身要懂教学
当前教育学教学过程中一个较大的问题是,教师只管讲理论,不能结合具体的实践进行讲解。如何从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来驾驭教育学课给教育学教师带来了一定的困难。“多数教师的教学不能从实践入手,脱离基础教育实际,教学过程纸上谈兵,空洞乏味,缺乏生活气息”是当前教育学课堂的一个真实写照。因此针对教师课堂上只注重理论讲解,教学方法单一等问题,建议学校给教育学老师和学生一些时间,每个学期有一定的时间专门用于到中小学去听课,不断提高学生对教学的感性水平,即在上这门课之前,要在一个见习期,或边上课边见习。教学只有建立在学生的已有经验的基础上,才会更有效。同时针对教育学教师、教学法教师,长期以来没有中小学的教学实践经验的特点,特别是刚毕业且没有在中小学呆过的教师,必须到中小学教学一定年限。不管是哪个层次的毕业生,只要从事培养教师教学工作的,都应到中小学进行支教,理解中小学的教学实践,这样才能培养出合格的中小学教师的教师来。同时,要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技能,教育学教师不懂教学,却在上教育学课的时候讲解怎么教学,这是一个很大的悖论,因此,教育学教师自己要不断的提高自己的教学技能,把书本上的理论知识与具体的教学实践结合起来,不断促进教育学教学的有效、高效。
(三)进行案例教学
在调查过程中,有些学生提出了宝贵而又有建设性的建议,这证明我们的学生是希望学好教育学的。有很多学生提出,要结合具体案例进行教学,在案例中建构教育理论。当前国内一些学者也主张采用案例教学,通过案例教学,来提高教育学教学的有效性。虽然教育学是理论学科,理论的东西多少会有些晦涩难懂,但如果能结合案例进行教学,将会有一定的改观。所谓案例教学,“从广义上讲,案例教学可界定为通过对一个具体情境的描述,引导学生对这些特殊情境进行讨论的一种教学方法。在一定意义上,它是与讲授法相对立的”。通过创设生动的具体案例,使学生进入某种特定的事件、情境之中,通过生生之间,师生之间的交流与探讨,挖掘案例中隐藏的教育教学规律,从而提高学生创造性运用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这虽然给教师带来了更大的教学负担,同时也对教师提出了较高的要求,要求教师具备较高的理论素质与实践水平,但是,为了提高教学的有效性,这样做是值得的。
(四)培养学生克服困难的精神
从自己亲身观察来看,当前的大学生有畏难情绪。我们不能完全被上面的问卷调查结果所吓倒,认为所有这些问题全部是教师无能造成的。不管是什么样的学习,都要付出艰辛努力,任何学科都是如此。但是,由于社会的浮躁,很多学生不肯花时间来学习理论性的东西,只想在很短的时间内学会一些简单的教学技能,这跟教育学的理论要求是不相融的,因为教师不管采用什么样的教学方法,最终还是一个目的,使学生理解教育的相关原理,所以,我们一定要教育我们的学生,要克服畏难情绪,只有真正理解了教育的相关原理,才能真正指导今后的教育教学实践,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才不会盲目。
(五)建议改革评价方式
教育学教学论文第7篇
各学科的教学都可挖掘爱国主义教育因素,要把德育教育渗透到各学科的教学过程之中。各任课教师在教学中进行德育渗透时,必须深入研究本学科的教学大纲,把握本学科的特点,以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开展有效的、潜移默化的德育教育。例如,学生在学习圆的面积时需要用到圆周率,教师就可以抓住机会向学生介绍古代数学家祖冲之的数学故事,使学生在无形中受到了深刻的教育。学科德育渗透要从教材的具体内容出发,要根据教材的具体内容来进行,而不要生拉硬扯只按照教师的主观意识,要使德育教育和学科知识教学紧密结合。这样,在教学中自然而然地渗透德育,使之产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二、抓好德育活动的开展
德育活动是德育工作的展现形式,学生的道德品质的养成就是在相关的活动中不断形成的,学校每学期要精心策划几次有意义的主题教育活动,抓好活动的过程管理,活动前的准备、活动中的组织、活动后的总结都要抓住教育的契机,真正起到一次活动让学生受益一生的作用,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寓德育于活动之中,开展各种“主题活动”会激发出学生积极的情感体验;在形式多样的活动中,学生学习兴趣极高,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教育效果。学校还可以利用宣传栏、黑板报等形式进行德育教育。校园内的宣传橱窗要定期更新,要结合实际抓住当前的热点话题进行讨论,渗透德育教育学生。学校还可以利用每周一国旗下讲话开展德育教育,设立中心内容,围绕习惯的养成教育、***传统教育、学校文化建设、祖国建设成就等方面进行宣传和教育工作。教师还可组织学生进行实践活动,如调查家乡的变化,学生通过活动,不仅开拓了视野,发展了自身素质,同时又培养了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热爱生活的感情。丰富的活动促进了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良好品质的形成。
三、把传统美德与社会现实结合起来
在德育教育中,学校可以请老红***或身边感动人的事迹人物请进校园,让先进人物把感动人的事讲给同学们听,让学生在思想上受到教育和启发,以此培养他们具有高尚的道德情操。但是先进感人的人物事迹却不能全部代替学生的实际行动,有时只会停留在表面,当学生离开校园后无时无刻都在接受来自社会上的现实教育,而当前社会的德育环境还存在着一些消极腐败现象:有些娱乐场所,虽然经营者在门口树着醒目的“谢绝学生入内”牌子,学生却仍可长趋直入,无人阻拦;有个别小店铺老板,昧着良心赚黑心钱,还有一些不健康电子游戏软件的出现,也正在污染着孩子的心灵,如果学校不能很好地把美德教育与社会现实有机地结合起来,学生就很难形成良好道德品质。
因此,学校要开展适合学生年龄特点的德育规范教育:如在公交车上遇到老人和比自己年幼的小弟弟小妹妹要主动给他们让座;在家中主动承担家务,帮助父母,懂得感恩父母;学会尊敬长辈,在学校尊敬老师,爱护同学,讲文明懂礼貌等。通过此类活动与学生交流体会,做为一名少先队员应做些什么,让我们小处着手,关注孩子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从一点一滴开始,适时地对学生进行传统美德教育,从而塑造孩子们美好的心灵,使他们长大后成为有知识、有道德、有修养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