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声乐教学论文篇1
近年来,随着我国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我国高等师范教育发展进入到一个新的发展时期。学校的规模更大了,数量少了,专业设置多了,办学条件更好了和招生人数更多了。然而,作为高师院校基本建设之一的教材建设,却滞后于高等师范教育发展的步伐,以至于许多高师院校的学生缺乏适用的教材,这势必影响高师院校的教育质量,也不利于高师教育的进一步发展。主要问题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有些教材建设发展缓慢,教材的编写组织管理不力,以致高师教材不能自成体系;二是有些教材内容陈旧,缺乏科学性、先进性与针对性;三是由于一些教材的缺乏,有些院校不得不采用一般本科院校的教材,而这些教材往往与学生的能力、要求不相符合,与实际不相符;四是有少数教师不愿选用高师教材。许多高校教材的选择权在教师,教师使用老教材驾轻就熟,而使用新的高师教材往往要受到一些主客观条件的限制。有些院校选用的声乐教材是由教师根据个人的演唱特点及欣赏习惯自选出来的,以一对一的单兵训练方式教学;有的教材将声乐理论、声乐教育理论与歌曲集混合编排,有的教师对声乐教学中民族唱法与美声唱法有自己的取舍与偏爱,这些因素增加了教材内容选用的随意性。由于两种唱法教材的使用缺乏必要的系统性,造成有些学生只学技巧,不爱学文化的现象,这与高师音乐人才的培养规格、培养目标、知识能力的结构很不一致。这样,必然导致教材无法贴近高等师范教育的培养目标和规格的实际。
二、声乐教学改革与教材建设探索
(一)针对学生的不同特点,探索出一条符合高师音乐专业特点的教学方法
广东外语艺术职业学院音乐系声乐教研室的老师经过长期的努力,探索出了一条符合高师音乐教学特点的声乐教学道路,摸索出符合高师音乐专业特点的教学方法。如针对学生的程度和嗓音特点的不同,课时分配和授课形式也有所不同,采用分级教学的手段来制定具体的教学目标,从而达到“上不封顶,下要保底”(通过声乐四级考试的要求)的量化标准的教学改革目的,促使每一位学生完成学分。教学当中采取集体课、小组课、个别课相结合的授课方式,把声乐技能训练、演唱、作品讲解、分析研究、理论知识、教学方法融为一体,达到了课程的整合。然而,在教学过程中仍然存在着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其突出表现在教材不够规范、进度不够明确、考核不够严格等方面。这些问题存在,涉及传统教学模式本身,一定程度上束缚了声乐教学质量的提高,对教学有着不容忽视的消极影响。随着教学规范化要求日益广泛地得到重视,教学的量化管理和教材的系统、规范已成为不容忽视的问题,这要求每位教师在执行教学的过程中,既要把教学大纲、教材、教学进度表、教案、授课内容保持一致,又要求老师们在教学思想上、教学方法上、教材选用上、考试形式上施行行之有效的改革,从而达到人才培养的目标。
声乐教学要遵循其教学规律、教学目的、教学方法,根据学生的知识结构、年龄等因素,突破“声乐教学有法而无定法”的模式。声乐教师要设计以学生为主体的声乐教学大纲、声乐教学计划,教师要选择接近学生性格的曲目,能使其很快地进入“角色”,从发声练习中有意地从情绪上引导学生,从歌唱站姿、呼吸、打开喉咙、共鸣、咬字、吐字、声情并茂等方面对学生进行引导,培养学生良好的歌唱意识、创造能力和舞台表现能力,创造性地发挥他们的想象力与歌唱技巧,增强对作品的想象、理解能力,使技巧与情感和谐地融合在一起,表达真实自然的歌唱情感。这样,通过挖掘培养学生的歌唱情感,为学生提供富有创意的课堂设计和生动丰富的教学内容,不断更新教学理念,推出如“启发式”“生成式”“互动式”等多种教学模式,遵循教学相长的原则,提高了学生的音乐文化素养,使每位学生都能有所获、有所得。
(二)根据学生的不同水平,探索出一条符合高师音乐专业特点的考核方式
声乐分级教学不以年级划分教学进度,声乐考核不以年级区分专业水平,而以学习程度划分等级,体现循序渐进教学要求的规定曲目的程度分级教学、分级考核。该教学模式按学生的程度和声音条件,划分为女高音、男高音、女中音、男中(低)音,民族女高音及民族男高音六大声部八个级别,每个级别、各个声部均按4首中国作品、4首外国作品的标准来制定曲目,力求教学作品在声乐教学中具有代表性和典范性。这是制定分级教学规定曲目的基本原则。作品的遴选,着重注意选择高师音乐专业声乐教学经常采用的优秀中外传统民歌、艺术歌曲及歌剧选曲。这些作品经历长期教学实践的验证,表现了鲜明的专业特征和突出的教学价值,较充分地显示出艺术性与技术性的统一,是进行声乐技巧训练,提高歌唱能力的典型教材。考核方式可针对声乐理论、声乐训练和演唱等内容进行评价。要评价对声乐理论知识掌握程度,可采用观察、谈话、讨论、问卷法、小论文习作展示等方法,以终结性评价为主,形成性评价为辅。对声乐训练和演唱的评价,可采取观察法、论文式测试、调查问卷法、等级量表法、会谈讨论法、声乐艺术成长档案袋的运用等。在考试中采取集体评分与主课老师评分相结合,独唱与重唱、小合唱相结合,他人伴奏和自弹自唱相结合,课外艺术表演和实习相结合等多元化考核方式。教学中结合典范作品的学习,融系统的声乐理论于严格的声乐技能训练之中,最终通过作品演唱,表现出学生对歌唱技能的娴熟运用程度。明确划分声乐作品的程度,实行科学合理的声乐分级教学。当然,按不同程度分级教学的办法,主要为了方便高师音乐专业声乐教学系统规范地选择教材,科学合理地把握进度。同时,通过学习情况和教学质量的分级考核检测,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增强教师的教学责任感,引导声乐教学的激励和制约机制,促进声乐教学质量的提高,因而能够作为声乐教学改革的有效途径。
(三)反复实践和组织,精心编写高师声乐教材
高师声乐课是音乐专业学生必修的专业基础课,通过声乐教学,要求学生掌握一定的声乐基础理论知识和技能技巧、具备一定的范唱能力,能够较准确地理解和演唱不同类型的声乐作品,胜任中小学音乐课的教学任务和声乐辅导工作。声乐教学是一门授课艺术很强的专业教学,既要求把学生训练成声音优美、可以灵活调节、自如控制的“乐本论文由整理提供
器”,又要培养他们成为具有较高的文学艺术修养、敏锐的音乐感受能力、准确的艺术处理表现的“演奏者”。声乐教学集理论性和实践性为一体,熔理性讲解、技能训练、情感表现和艺术创造于一炉,因而形成了独特的因材施教的授课方式。正是基于承认客观上个体嗓音条件、心智状况、音乐感受和接受能力上的差异,承认学生入学时专业程度的差异,承认同一年级存在着授课要求和教学进度的差异,所以因材施教成为声乐教学的突出特征。分级教学改革了传统的声乐曲目汇编的形式,制定了按程度明确分级的规定曲目,并以此作为声乐教学的选材依据。规定曲目的制定是对二十多年来学院音乐教育专业(广东省示范专业)教学的不断认识、不断提高的结果,体现了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水平的全新思维,有利于声乐教材的系统化和规范化建设,从而为形成规范化的声乐教材奠定了基础,这对于声乐教学的学科建设无疑具有长远的影响。
在音乐艺术领域,声乐作品以其“短、平、快”的优势,紧扣时代的脉搏,迅速直接地反映各个历史时期的社会现实、精神风貌、大众心态和民俗伦理。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声乐创作的发展,声乐分级教学规定曲目也将不断更新,日臻完善。
三、加强声乐教学改革,促进声乐教材建设
一直以来,在高师院校中,培养人才是根本任务,教学工作是中心,教学改革是各项改革的核心,提高质量是教学管理工作永恒的主题。狠抓学生的专业基本功,以人为本,一切为了学生,已成为高师院校的办学理念。声乐教学改革与教材建设两者应紧密结合起来,教学才能落实在教材上,教材才能有针对性。
(一)改革传统的声乐教学方法
声乐是一门复杂的艺术。在教学中应建立“教学——研究——演唱——进修”四位一体的教学模式,避免教材功能与培养目标的脱节,打破教学观念与教材选择的局限性,协调好学生水平与教材内容,平衡教学时限与教材的使用,改变考核与教材使用的单一性。
(二)按照师范性的要求去培养
要培养高素质的中小学音乐教师,必须加强学生的专业理论知识和相关学科知识方面的教学,学会科学地“教”,从而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在基础训练过程中,要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声乐理念,形成正确的、良好的歌唱习惯,培养学生良好的音乐感受力,始终把情感的表达放在首位。高师声乐教学首先要增强师范性,按“师范”的培养目标去培养。把握知识结构的合理性,循序渐进,注重教学技能、教学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努力贴近学校音乐教育教学工作实际。必须体现教学内容与师范音乐教育人才培养规格、培养目标相适应的原则,提高中国传统声乐作品学习的质量,使之系统化。
(三)教材要选择合适的曲目
选择曲目要适合学生声种的声乐作品,也适合学生学习的程度,要符合大纲的要求,针对学生的条件和问题,不选择高难度的声乐作品;要掌握一定的方法和手段,要基于学生的实际水平选择曲目,从着重于声乐技术的基础训练到考虑一些音域比较宽、曲式结构较复杂的歌曲来演唱;要在声乐技巧难度上有所区分,如对气息的控制、声音位置的把握、声音音色控制、作品力度、歌曲的音域等。因此,要选择得当合理的声乐曲目,首先切合高师学生的实际情况,还要让学生在循序渐进中不断提高自身的演唱能力,不断提高自身的文化修养和艺术修养。
(四)增强教材的传统文化意识
出版的声乐教材内容应做到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特色各具。但特色、优秀的音乐教材也应体现音乐艺术的审美功能、文化教育功能、声音训练功能,应包括必唱曲目、浏览曲目、欣赏曲目,同时注意中西教材的合理搭配,在传统文化中革故鼎新,把声乐教育看成是文化知识和艺术修养课程,并将民族文化与民族唱法的特点体现并运用在教学上。
总之,教材建设的规律是教学规律和教学原则在教材编写过程中的具体体现。声乐教学教材内容应按着教学大纲的基本要求去选编,有一定的涵盖面,同时贯彻“少而精”的原则,认真精选内容。声乐教材要体现高师教育特色,不偏重理论知识,不使用质量不高的成人高教教材或一些教师自行编写的低劣教材。教材内容要新,要与实训内容相结合,教材内容与职业资格证书相衔接。编写教材时应重视启发性原则,重视学生创造性思维、科学性研究方法的培养,教会学生科学的思维研究方法,提高他们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把教材内容体系建筑在培养学生能力为主的主旨上来。
声乐教学改革最终应落实到教师的素质提高,声乐教材建设最终应落实到学生技能的发展。教师要转变观念,要转到高职教育的理念上来,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编好、选好、用好高职教材,坚持以理论知识的应用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为重点实施教学,为培养新世纪创新人才服务。
参考文献:
[1]刘兰芝.高校教材管理理论与实践[M].黑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2002(2).
[2]刘大巍.高师声乐教材编撰的设计思路[J].苏州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4):129-133.
[3]吕环.高等师范声乐教学改革之探讨[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高等教育版),2006(1):132.
[4]李首明.关于构建科学、合理的声乐教学模式的探讨——高校声乐教学改革的一些设想[J].中国音乐,2007(3):140—143.
[5]李津生.高师音乐教育专业声乐课程结构改革设想[J].中国音乐教育.2007(12):51.
高校声乐教学论文篇2
(一)我国普通高校音乐教育的发展
从20世纪50年代我国普通高校开展音乐教育以来,到现在已经了接近60年的发展历程。国外大学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实施了教育改革,并取得了显著的成绩,特别是在针对音乐教育方面的改革,更是取得了骄人的成绩。这些改革为我国的普通高校音乐教育的发展带来的新的契机。上世纪七十年代末到八十年代,一批著名的高校先后恢复或成立了艺术教研室或音乐教研室,同时开设了音乐选修课,在我国普通高等学校中掀起了一个艺术教育发展的热潮,并在广大的大学生群体中引起了强力的反响。如北京大学在1981年开始的音乐欣赏选修课,原计划招收400人,但报名人数多达1600多人。上海同济大学可容纳300人的教室每次上课都会被挤得水泄不通,去的晚的同学只能战争走廊上听课。这批高校中作的比较突出的是上海交大。在1986年全国高等学校音乐教育学会在北京成立,这为高等学校的音乐艺术教育带来新的前景。同时为在高等学校中推广普及音乐教育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契机。1988年4月27日国家教委(现***)C88D教办字025号印发的《在普通高等学校中普及艺术教育的意见》中提出“普通高等学校必须把艺术选修课逐步纳入教学计划中。”高校公共艺术教育进入新的发展阶段。进入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全国高等学校音乐教育进入持续发展和创新极端。这个时期国家教委了很相关文件,例如《全国学校艺术教育总体规划(1989一2000)》、全国学校艺术教育发展规划(2001一2010年)、中华人民共和国***令第13号《学校艺术教育工作规程》等。这些规定中都明确的指出了艺术教育对大学生的重要性,同时对高校提出了开设艺术类选修课的要求。此后高校公共音乐教育由此进入推进阶段,开课率有了明显增加,师资水平有了明显提高,教学设备有了较大改观。
(二)我国普通高校声乐教学概况
我国高等学校的声乐教学至始至终都贯穿于我国高校的音乐教育发展的过程之中。并在音乐教育的发展过程中不断的得到重视与发展。20世纪初集体歌唱的形式以学堂乐歌的方式进入了普通高校的课堂之中。这一时期人们对于歌唱活动对人的影响的研究也有了许多新的进展,这些都为早期的普通高校音乐艺术教学奠定了基本的实践借鉴与理论基础。经过不断的发展歌唱教学逐渐的成为了高校美育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声乐的实践也开始以合唱团的形式陆续的在普通高校中开始发展起来,于此同时声乐教学也开始在高校中实施,并成为了大学生所喜爱的艺术教育课程之一。随着声乐教学在高校中的不断开展与深入,教学的内容也越来越丰富,教学的层次也在逐步的提升。
高校中开设的声乐类课程多种多样,例如《声乐》、《声乐艺术实践》、《中外名歌学唱与乐理》、《中外民歌欣赏与实践》、《声乐艺术鉴赏》、《合唱指挥》、《歌剧欣赏》等。近几年来,普通高校艺术教育事业发展较快,***陆续的在一些高校内进行了搞公共过艺术师资培养试点。这样为发展普通高校的音乐教育事业而专门培养高校音乐师资的重大举措为普通高校声乐教师在声乐教学实践与理论研究方面开拓了视野,指明了方向、树立了信心。到现在不少高校在声乐教学方面都积累了较为丰富的经验,为声乐教学理论研究提供了坚实的基础。同时各种艺术实践活动也日益丰富起来。
(三)高校声乐教学的意义
音乐对人的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它在全面发展的教育中,有着重要的地位。而声乐作为一种独特的音乐形式,更是人类日常生活中所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声乐艺术教育不管是对于普通高校音乐专业还是非音乐专业的大学生来说码头有着独特的、不可替代的作用。它对全面发展大学生的综合素质有着十分重要的地位和作用。声乐教育有利于大学生陶冶情操、培养高尚的道德品质。声乐艺术教育对人的影响是一种“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潜移默化。声乐艺术教育是拥有强烈艺术感染力的审美教育,其中的各种内涵能够使人在提高对音乐审美感受、表现能力的同时,还能够洗涤人们自身的心灵,使灵魂得到升华。声乐作为一种情感艺术,对人的教育并不是空洞的说教,也不是强硬不知变通的“填鸭”,而是同过那生动的内容、优美的旋律和动听的音乐来与人的心灵进行共鸣,从而影响着人们的思想感情。这种音乐美感以强烈的艺术感染力,浸入人的内心世界,通过审美体验的积淀,美化人的心灵、陶冶人的道德情操、完善人的精神人格。通过声乐教育有利于启迪大学生的智慧,培养大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法国著名作家雨果曾阐述过音乐的重要性,他说:“开启人类智慧的宝库有三把钥匙,一把是数学,一把是文学,一把是音乐。”声乐艺术具有抽象性和可塑性的特点,这两个特点为大学生提供了更为广阔的想象空间,在这点上即使是语言文学也无法比拟。正如“一千个听众就会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每个大学生的生活经历、文化素养、艺术素养以及审美观点的不同会使得对同一个作品产生不同的联想和想象。正因为这样声乐艺术是提高大学生想象力与创造力的是否重要的手段。同时声乐教学和联系还可以帮组大学生从沉闷的思路或大脑的紧张状态中暂时解脱出来,解除学习上的疲劳,使思维更敏捷、更集中,从而提高学习的效率、记忆力,促进本专业的学习。声乐教育可以有利于促进大学生身心协调健康的成长。声乐教育对于思想意识正在成长定型的大学生来说有着积极的作用。优美的旋律、均匀有力的律动、充满生机的节奏、绚丽多彩的音乐,无不洋溢着生命的活力,吸引着当代的大学生。旋律优美的歌曲使人心情舒畅、轻松愉快;节奏明快的歌曲使人精神振奋、欢欣鼓舞;雄壮激越的歌曲会使人热血沸腾,豪情满怀。声乐对人的性格、情趣、个性成长和意志锻炼方面会有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同时歌唱本身也会有益人体健康,合理的运用气息会不断的增加肺活量,吐故纳新,就像倾诉和哭泣一样,放声歌唱也是一种在释放情感、情绪的过程中解脱自我、积极宣泄的过程。通过声乐的教育可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加强大学生的社会交往能力。音乐是对人民进行教育的有效手段。在我国的各个***阶段都离不开音乐教育的身影。许多优秀的***歌曲伴随着***前辈们浴血奋斗,这些歌曲至今任然在激励着我国各族人民为祖国的繁荣昌盛而奋斗。通过声乐教学,在教会大学生认识生活、感受生活的同时,还可以帮助他们发展和谐的社会交往能力,更好的适应社会。声乐艺术是一门表演者高度协作的艺术形式,通过组织排练、举行演出等一系列音乐活动,不但为学生交往能力的提高和协作精神的培养提供了良好的途径,还发展了学生的个性特长,增强了集体合作意识,有利于学生开朗性格和良好品质的形成,为其将来适应不同的人际组合,更好的参与社会竞争奠定了基础。
二、高校声乐教学存在的问题
现在我国的高校声乐教学虽然已经有了一个良好的基础和保障机制,但是在教学过程中任然存在着许多的不足之处。首先是我国关于高校声乐教学的理论研究不够深入,与国外相比甚至还比较落后。同时我国目前与高校声乐教学相关的,并且具有一定深度与创意的资料相当稀少。普通高校声乐理论研究薄弱直接与声乐教学实践活动有关。正是我国关于声乐教学的实践活动过少,为声乐教学的理论研究提供的资料过少,从而导致了理论研究的拓展与深入直接受到影响。其次是我国高校声乐教学实践方面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方面。很多高校对于声乐教学的意义与优势认识不够充分,在许多高校中的音乐艺术课程的地位偏低。许多高校中开设的间接与声乐教学相关课程在它们的音乐艺术课程中所占比例很小,而直接与声乐相关的课程则更少。甚至还有的高校没有开设和安排声乐课程。声乐课程与其他的艺术课程相比更加容易让大学生直接参与到审美体验中,同时也是大部分大学生都喜爱的课程,但是却从来没有得到高校高层的重视。高校声乐教学实施的最大困难是缺少与声乐相关各种教材。有许多高校的声乐教学都是缺少适用教材的情况下进行的。目前与声乐相关并能够普遍适用于高校的教材或者教程几乎没有。许多的高校进行教学时都采用的是各种专业教材,有的甚至是教师根据自己的教学经验自己编写的教材。课程建设是声乐教学急需讨论与解决的问题。目前高校中关于声乐教学的师资队伍建设极为落后。在很多高校中长期以来都没有专职的声乐教学老师,同时还存在着教师数量不够、学历偏低、经验不足等各种不良现象。这些都对高校声乐教学的质量和相关的理论研究带来的严重的不良影响。普通高校声乐课本应是普及音乐知识,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培养大学生审美能力的一个很好的平台。但是教学实践却没有很好的利用和开发这一平台。没有把音乐送给每一位大学生,没有形成“每一个大学生的”教学。在声乐基本技能技巧教授方面没有根据普通大学生自身的水平,作到普及和从基础作起。大部分学校只是为了演出或者参加活动的需要,针对个别有声乐基础的学生或是乐感强的学生进行培养,没有真正作到普及和整体提高。许多高校对于声乐教学的课程安排的十分随意,严重的影响到了声乐教学效率的提高。主要的表现为在没有同意的教材的条件下,声乐课程在内容选择、组合和课程的安排上十分随意。在教授基本技能技巧知识的同时,没有以声乐的情感和审美为主要内容去提到大学生的音乐素养。我们应该综合考虑大学生的客观的学习基础与选修相关课程的机会与条件来科学的安排课程的内容。声乐教学实践没有真正的体现知识的综合性以及音乐文化知识的拓展。所以不能作到对普通大学生情感与审美的综合素质真正提高。
三、提高高校声乐教学质量的几点思索
声乐的学习原本就比想象中的要负责许多,它不仅仅是在精神状态中进行思维创造的高级神经活动,更是一种培养人创造性思维活动的应用科学。面对我国当前高校声乐教学中存在的种种不足之处,我们应该进行积极的思考,以便于同过声乐教学给予学生们更多的帮助。
(一)改善高校声乐教学的各种软硬件
高校声乐教学中所需要的软硬件包括许多的方面,例如声乐教学所需要的教材,能够胜任声乐教学的各种师资力量,声乐教学所需要的各种硬件设施(包括各种教学需要的专门的教室以及电子设备),
第一,加强对声乐教学相关的理论研究,并根据当前各高校的共性编制合适的教材,让声乐老师在进行教学的时候有统一的标准。各个高校应该对声乐教学引起足够的重视。教材的编制是改善目前我国声乐教学现状的首要条件。有了统一的标准有利于各高校的声乐老师根据自己所在高校的实际情况进行更有针对性的教学内容安排与组织,以能够提高声乐教学的教学质量。
第二,加强对声乐教学意义的认识,提高对声乐教学的重视。对于已经开设声乐教学课程的高校,应该开设更多的与声乐相关的课程,增加声乐教学课程在音乐艺术课程中的比例。对于还没有开设声乐教学相关课程的高校应该积极的开设声乐相关的课程。让学生们能够选择自己所喜爱的声乐课程,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
第三,加强高校声乐教学师资力量的建设。主要是聘用更加专业的声乐老师任教,对于现有的声乐老师要不定期进行深造以便于他们能够适应社会的发展对声乐教学所产生的各种影响。各个专业的音乐艺术类师范院校加强对于声乐老师的培训的力度,以能够向各高校提供数量更多,质量更好的专业的声乐老师。加强对声乐教学师资力量的建设,不仅仅可以提高声乐教学的质量,还可以加强对相关理论的实践研究。
第四,有效利用各种现代化设施进行辅助教学,例如CAI。CAI是计算机辅助教学的简称,它具有针对性强、形象生动、不受时空限制等诸多特点。CAI在声乐课堂的教学中有着诸多的优势。例如可以进行教学重心转移,突出学生的主管意愿;进行教学形式变革,实现声乐课程的跃变;拓宽教学视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二)高校声乐教学改革的思路
第一,声乐都是情感的教育,它主要通过触及人的心灵深处来陶冶人,教育人。在声乐教学中帮助学生树立稳健自信的心理状态是一个很重要的环节。保持课堂气氛的和谐轻松显得尤为重要,教师可以用美好的声音形象帮助学生建立心理上的科学认识,激发歌唱热情,可以用科学而形象生动的语言让学生的歌声插上想象的翅膀。教师平时应注意培养学生不断拓宽自身艺术视野的意志力与自觉性。把握学生的心理调节,让学生在一种很轻松融洽的气氛中掌握并学会控制自己的肌肉与气息等。除了培养学生的稳健自信,通过声乐教学中欣赏优美动听的旋律,体会歌曲所表达的精神境界和神韵,可以培养学生爱美心理。在声乐教育中,通过让学生参加轮唱、合唱等形式的实践活动,可以培养学生的协作心理,增强他们的集体思想意识和凝聚力。
第二,每一个民族都拥有其独特的传统音乐文化,是千百年来民族智慧结晶与文化的沉淀,在进行声乐教学时可以从民族性方面着手。声乐教学应注重民族审美标准,充分发展个性,教会学生发现声音的美、体验美、展现美,弘扬民族文化。声乐艺术的审美有它自己的时代性、民族性的差异,由于这种差异性从而产生了中西不同的声乐艺术。中国古代音乐以“和”为境界,追求意境的清幽、淡远空灵与雅致,数千年形成自己民族独特的审美标准。中国音乐中横向旋律的丰富变化与高度发展,使得中国人在审美别注意旋律美。对歌唱艺术的评价,特别注意音乐与语言的结合,讲究咬字与韵味,强调歌唱者声音的本色与个性发挥,自然真切。通过中国民族声乐教育,不断丰富民歌曲目教学,可以使当代大学生进一步了解民族历史、文化传统,培养其民族感情与自尊心。
高校声乐教学论文篇3
(一)有利于学生掌握科学有效的学习方法
古人云:“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点明了教育应该传授给学生正确的学习方法,使学生能够***自主地进行学习。当前的高校教育中,教师多是采取“授之以鱼”的态度,课堂教育以自我为中心,将新知识片面地灌输给学生,忽视了学生的感受,没有认识到学生对于新知识的具体接受情况,造成了教学效率低下,学生无法有效提高学习水平的局面。高校在开展声乐教学时,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能在最大程度上改善这一不良局面。教师在声乐教学中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其自主探究的能力,有利于学生形成***探索的良好习惯,掌握科学有效的学习方法,这对其以后各方面的学习都有十分积极的影响。
(二)有利于切实增强学生的声乐学习水平
在声乐教学中对学生学习主动性的培养,能够切实增强学生对声乐知识的学习水平。教师要认识到学生对于新知识的掌握,最有效的途径是通过自主探究、自己发现的方式进行学习。这样能加深学生对新知识的理解,有助于其更好地掌握所学的知识。当前的声乐教学中,教师多重视学生理论知识和相关技巧的锻炼,对于学生在声乐学习中的精神感悟没有涉及。学生作为***的个体,其对声乐学习有着自己独到的看法和理解,这些方面教师并不能通过课堂讲解传授给学生。因此,必须为学生提供相对科学的途径,引导其自主进行更深一步的学习感悟。培养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对增强其学习水平极为有利。
(三)有利于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为学生将来顺利立足社会打下坚实的基础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在学习中,学生的主体地位是不可取代的。在声乐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学习主动性,是有效突出学生主体地位的重要措施。教学中,教师应以学生为教学主体,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积极完成各项学习内容,让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能够有着强烈的求知欲,从而激发学生们主动探究学习,以更正确、清楚地认识自己在学习中的重要主体作用,并把这种思想一直带到自己的生活中以及今后的工作中,做到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主动做、认真做、好好做,这样能够让同学们在今后的生活中和工作中,不畏艰难险阻,遇到责任时,也不会推三阻四,让学生在毕业后能够顺利在社会上立足,成为社会骨干。
二、声乐教学中学习主动性的表现
(一)学习态度的主动性
“态度决定一切”。在声乐学习中,如果学生没有正确的思想基础,总感觉教学中总是不断重复同样的训练技能,感到声乐课堂枯乏无味,这样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更难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所以,声乐教学学生学习主动性的培养,首先就是要培养学生态度的主动性,让学生对待声乐有着正确的态度,能够主动学习,善于思考,能够根据老师的讲解、师范及要求捕捉焦旭重点,抓住问题的实质,并能消化理解和指导自己,就能成功一半。如果学习被动,不仅影响学习成绩,更重要的是对自己没有继续的信心与勇气。
(二)学习方法的主动性
声乐教学中,我们一般从站姿开始,然后到发声,再到训练和演唱,最后到艺术处理。一直以来,几乎都是以教师的讲授和示范为主,学生则为被动的接受。有的学生悟性较好,可以勉强配合老师完成教学任务,但是大部分学生都应该是没有找到老师所描述的那种“感觉”的。故自教学改革以来,以学生为教学主体的教学观念已被多数教师所认同接受,并实施到教学中。学生在教师讲述的学习方法之余,更应寻找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因为每个人的接受能力和适应程度都是不同的,有的方法适合别人的不一定适合自己,有的则适合自己也不一定适合别人,而作为老师不可能面面俱到,所以学生们要主动去寻找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并使其在自身上得以验证。
(三)学习能力的主动性
在学习过一段时间以后,同学们应已经掌握了基本的发声技巧和演唱方法,这个时候就需要同学们去主动寻找“舞台”来表现自己。“舞台”不仅可以让同学们像别人展示出自己最优秀的一面,以肯定自己的学习成果,同时也能在“舞台”上发现自身的不足,以“对症下药”,寻找有效的解决办法。
三、高校声乐教学中学生学习主动性培养的途径
(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任何科目的学习都需要具有一定的学习兴趣,也唯有这样才能激发起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使其学习过程更为高效。声乐教学的开展,要注意吸引学生注意力,培养其对于声乐的兴趣,以更好地使学生融入到声乐学习中。如教师可以通过为学生描绘声乐表达时美的画面,增强学生情感上的体验,进而进行精神上的交流,将声乐的教学过程具象化,让学生充分感受声乐表达的魅力。进而激发其对声乐学习的兴趣,调动其学习的主动性。
(二)树立明确的学习目标
教师在声乐课堂教学过程中,要对所要讲授的知识有明晰的认识和全面的把握,要帮助学生明确学习目标,使学生做到有的放矢,这样才能保证其学习的主动性。课堂教学最重要的是让学生意识到所要学习的内容和需要掌握的知识,使学生对课堂学习具有明确的目的性,并为之不断努力。教师如果在教学中忽视了树立学习目标的重要性,将会使学生对于教师所讲内容充满疑惑,其学习主动性也会大打折扣。
(三)营造和谐的学习氛围
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可以有效帮助学生促进学习主动性,因此教师要格外注意学习气氛的营造。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要引导学生形成活跃轻松的课堂环境,使学生在学习时保持轻松的心态,让其可以自由发挥见解,增进学生之间的交流。学生在相对活跃的课堂环境里,思维会比较开放,这十分有利于其主动进行思考。此外,教师也要注重加强与学生间的互动,及时交换信息,以便于对学生的思想认识有全面的把握,也可以使学生得到被重视的感觉,进而提高其学习主动性。
(四)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
要培养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必须尊重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在开展声乐教学的过程中,要认识到自己只是扮演引路人的角色,起到的是宏观指导而非具体指挥。在以往的教学中教师多是课堂教学中的主体,学生的思路都是跟着教师走,这极大降低了学生的自我思考能力。因此,教师要保证课堂教学中学生的主体作用得以实现,要逐步培养学生***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只有在学习中发挥其主人翁作用,才能保证其学习主动性的实现。
(五)合理地改进教学方式
传统的教学方式在今天已经不太适用,无法满足学生日益增加的新的学习需求,使得学生在学习中缺乏主动性。传统的声乐教学中,教师对于学生只是单调地进行相关理论的重复,导致学生对学习缺乏兴趣,造成了课堂教学质量的低下。对此,教师要及时改进教学方式,有效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增强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如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展开教学,丰富课堂上的教学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而有效调动起学生的学习主动性。
(六)科学地组织教学实践
声乐的教学离不开相关的具体实践,为学生提供一定的实践机会,可以有效调动起其学习的主动性。课堂上枯燥的理论学习和单调的技巧训练会使学生产生厌烦心理,在学习中缺乏新鲜感,也会在一定程度上打击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对此,高校和教师可以合理科学的组织教学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具体的实践中深化对声乐学习的认识,提高声乐学习水平。如可以定期举办一些演出,促进学生在平时不断加强声乐的锻炼,激发其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这对于学生歌唱心理的锻炼和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都具有非常积极的意义。
四、结语
高校声乐教学论文篇4
关键词:民乐声乐文化;声乐教学;民族精神
随着全球化趋势的加强和现代化进程的加快,中国近代文化生态发生了巨大变化。以极大的商业运作为后盾的流行音乐和其他的种种因素对民族音乐文化带来了极大地冲击,给民族音乐文化的保护和传承带来了巨大压力。当前,非物质文化遗产受到了巨大冲击,依靠口授和行为传承的文化遗产正在不断消失,生存环境极其恶劣,民族音乐文化的保护和传承也面临着严峻的形势。在这样环境下,作为文化传承主要渠道的高校音乐教育,应担负起建立民族音乐文化的责任, 20多年的音乐教育改革,一直没有能够发挥极大地作用,其最大的原因是中国音乐近展史的遗留问题,学堂乐歌的音乐引进了大量西方音乐,且猛烈的抨击着中国传统音乐,必然导致了后来的“欧美音乐中心论”。
据一则对北京中学生抽样调查数据统计,98%的中学生喜爱音乐,但明确提出喜欢民族音乐的学生只占总人数的2%;另据一则对北京7所大学学生的抽样问卷调查数据显示,53.19%的大学生喜欢西方交响乐或声乐作品,而喜欢中国传统民间音乐者仅占26.86%。[1]现今国内的一些专家学者提出了一些针对以上现象的音乐教育改革观念。一是要克服“欧洲中心论”的消极影响,且呼吁学校音乐教育重视民族音乐传承;二是重视中华民族文化的母语音乐教育;三是让孩子学习家乡的歌曲,热爱家乡的音乐文化,注重中国民族音乐的多元化。
1 传承民族声乐文化,培养学生民族精神
声乐是高校音乐教育的重要学科技能、音乐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校声乐教学应该首先打破“欧洲音乐文化中心论”的观念。由此我们提出了高校声乐教学中应重视民族声乐文化的观点,目的之一在于打破这种趋势和环境。高校的声乐教学是传承民族音乐文化的重要手段,声乐是音乐教育中技能和文化结合的突出学科,它是音乐艺术文化中民族文化体现的最有利学科。高校重视民族声乐文化的教学,即在传承民族声乐文化的同时又培养了学生民族精神。传承民族声乐文化,培养学生民族精神,是高校声乐教学根本任务之一,如北京奥运会开幕式上,当《五星红旗迎风飘扬》响起的那一刻,亿万中国人民的眼睛湿润了。
高校声乐教学中,传承民族声乐文化是义务。国家之间或民族之间,文化的民族性是他们的本质区别,文化本身就蕴含着民族精神。所以,高校声乐教学应注重对民族声乐文化的教学,培养学生民族音乐文化的审美取向,是与时俱进。通过培养学生对民族声乐文化的喜爱,他们会发现民族音乐的魅力及所蕴含的精神文化,这促使他们树立发展民族声乐文化的理想,弘扬民族精神。
2 完善高师声乐教学体系,弘扬民族声乐文化
2.1 构建多元文化的声乐教学体系
上述涉及我国民族音乐文化的处境时,我们提到了“欧洲音乐文化中心论”问题,出现了高校声乐学生对民族声乐文化的淡漠现象,这明显违背了声乐教学文化发展的多元化原则。针对上述现象笔者提出了高校声乐教学的民族性观点,作为解决此问题的突破口,即加强师生在声乐教学过程中的民族文化意识。学校音乐教育是音乐文化传播最广泛的途径。声乐教学民族性的体现,是解决现今音乐文化“西化”问题的首要方法。
提高高校声乐教学的民族意识,首先可以让学生先了解民族声乐文化,通过民族声乐文化的学习,重视对民族声乐文化的审美,逐渐喜爱它,给其一个良好的定位。在这个基础上引入外来声乐文化辅助教学,并在教学中潜意识的引导学生,使其了解民族声乐作品与外国声乐作品的个性与共性,正确的把握声乐文化的民族性特征,从而辩证的看待民族声乐文化和世界声乐文化。
学生正确的认识民族声乐文化与世界声乐文化,就自然的打破了“欧洲声乐文化中心论”和“本土声乐文化中心论的”错误观念。我们要在提倡声乐教学的民族性同时,正确的把握好它与世界性的关系,这是高校声乐教学多元化发展中的重要一环。通过重视高校声乐教学的民族性,可以使学生在民族声乐文化的学习中理解外国声乐文化的民族性。从而使学生树立民族声乐文化的传承意识,并懂得“洋为中用”、“中西融合”的学习方法,这就有利于构建高校声乐教学的多元化体系,完善多元声乐文化的声乐教学。
2.2 提高学生对民族声乐文化的审美意识
高校声乐教学的民族化,要求学生要有民族声乐文化的审美意识。民族声乐作为中华民族的母语文化,本应受到学生的喜爱,但他们缺失对民族声乐文化的审美意识,原因就是中国声乐教学受西方音乐文化影响的表现,国人本身的文化结构是中华民族母语文化,审美意识应该自然的体现对民族声乐文化的倾向,但是在调查中发现,民族声乐文化在高校声乐教学中的重视程度却有很大落差,由于其教学内容中缺少民族声乐文化,造成了学生审美偏差。因此,我们要坚持不懈的改变高校声乐教学的“西化”观念,确立民族声乐文化的重要地位。
如何提高学生对民族声乐文化的审美意识?首先,我们要把握教学方法与内容的中西结合尺度,在相对凸显民族性的同时,把握中西融合的教学观念,在教学内容上,要在编写民族声乐教材的基础上结合国外声乐作品教学,以多元化的声乐教学理念选择教材;其次,明确民族声乐作品风格的多样化,我国多民族音乐文化是世界上少有的艺术文化,具有很大的挖掘潜力。作为音乐教师,传承文化是首要责任,所以我们要积极地研究开发民族声乐文化,使其良好的应用到声乐教学中。这样必然会加强学生对民族声乐文化的审美意识,不断促进高校声乐教学的发展,从而加强高校声乐教学民族化的进程,培养学生民族精神。
高校声乐教学论文篇5
摘要:地方高校声乐教学为地方培养和输送优秀的声乐人才。地方高校声乐教改中本土声乐教材的开发和应用,是为了提高学生对地方优秀的音乐知识的掌握能力和应用水平。文章对地方高校本土声乐教材的使用现状、和开发标准进行了分析论述,并对其实际应用提出了自己的看法,旨在促进地方高校的声乐教学改革和地方音乐艺术的传承和保护。
关键词:地方高校;声乐教学改革;本土教材;开发应用
一、地方高校本土声乐教材的社会现状
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地方优秀的音乐艺术是我国民族艺术之林中的宝贵财富;地方高校的声乐教学改革要结合地方优秀的音乐艺术,要注重对地方音乐艺术的运用和传承,注重本土声乐教材的开发运用。
(一)未成体系,层次不一
从当前的社会需求与地方高校本土声乐教材的应用现状来看,社会需要大量的演唱技能高、理论知识新且技能过硬的服务地方音乐文化发展的声乐人才,然而地方高校声乐教学所使用的本土教材,没有形成一个科学的体系,且教学内容层次不一。地方高校的本土声乐教材应该从基础知识和专业技能着手,注重社会音乐与本土音乐的结合,注重理论教学与实践环节的统一。
(二)内容陈旧,专业性低
在调查过程中,许多地方高校所选用的本土声乐教材内容较为陈旧,虽然很多经典的声乐作品在我们的专业学习和生活审美中久经不衰,都是,由于声乐教材内容没有结合地方优秀的音乐文化且专业性不高,其艺术价值与现阶段的地方音乐艺术发展不相适应,导致学生的知识体系较为落后,很难追随地方音乐艺术发展的脚步。
(三)不被重视,需求脱节
地方高校在声乐教学改革中重视提高软件和硬件设置,但是在专业定位和人才培养上对本土声乐教材的选择和更新上重视程度不够,在声乐教学体系建设中本土优秀的音乐文化授课比重过少,导致声乐授课体系与地方音乐艺术工作的需求脱节。学校不重视本土声乐教材内容的建设,学生就不能从教材中汲取优秀的地方音乐知识、音乐理论和音乐思想,不了解地方音乐的发展方向以及地方音乐艺术的文化内涵,就相应的导致了学生在走向社会之后,无法适应地方音乐艺术工作,不能很好的传承和保护地方优秀的音乐文化。
二、地方高校本土声乐教材的开发标准
地方优秀的音乐文化能反应一个地方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状态,它是地方文化的活化石。在本土声乐教材的开发中,要坚持地方性与典型性相结合、教育性与实用性相统一、体性与开放性相关联的原则和标准。
(一)地方性与典型性相结合
地方高校的声乐教学出了培养声乐人才,还应承担保护和传承地方优秀的山歌、民歌等音乐艺术。地方高校在本土声乐教材开发的过程中要与优秀的地方音乐文化进行有效的融合,让高校成为地方优秀文化的重要传承和发展的场所[1]。
(二)教育性与实用性相统一
地方高校在本土声乐教材编订过程中要将教育性与实用性进行有效的统一。在教材内容上选择具有教育性、劝诫性和启发性的本土音乐艺术,通过声乐教学后让学生从中受到启发并产生影响。在本土声乐教材内容的选定上除了具有较强的学术性和理论性外,还要具有实用性,能满足学生的实际运用需求。本土声乐教材是地方院校声乐教学特色的体现,是对地方优秀音乐艺术文化的传承,在教材中要对地方山歌、民歌等不同歌曲的唱腔、曲调、演唱技巧等内容进行合理配置,在授课的过程中通过指导学生演唱,进而提高学生的声乐艺术水平。
(三)主体性与开放性相关联
将本土的民歌、山歌等音乐文化作为教材编订的主体,并在此基础之上融入其他民族歌曲、流行歌曲等方面的文化。例如陕西地区的高校,编订的音乐教材内容主要介绍信天游、小调、劳动号子这三类陕北传统民歌,并将其细化。同时教材在编订信天游的高腔和平腔内容时,还要与湖南新化山歌所特有的调子、小号、唱腔等方面进行有效的区别和对比,并将两种不同地域、不同演唱方式的山歌进行有效的融合,让学生通过教材内容,了解不同的歌曲文化,并找出各种音乐文化中所具有的内涵和不同之处。
三、地方高校本土声乐教材的实际应用
在地方高校声乐教学中制定和使用本土声乐教材,是时代教育的呼唤,是教学改革的出路。本土声乐教材的制定和使用需要得到从社会到学校、从教师到学生的高度重视和积极配合,在使用过程中要强化教育功能、注重活态传承和优化教育资源。
(一)强化教育功能
地方高校是通过教育的方式来为社会输送更多专业性人才,因此,在本土声乐教材编订的过程中首先要重视其教育功能,要通过运用本土声乐教材不断强化声乐教育教学所取得的效果[2]。教材的使用是教学活动有效开展的保障,地方高校通过编订符合人才培养和学校发展的本土教材内容,从而提高学生对地方音乐的掌控和运用能力,当学生毕业走出校园之后,可以成为一名优秀的地方音乐艺术工作者。
(二)注重活态传承
地方高校本土声乐教材的使用是为了完善声乐教学内容、突出声乐教学特色、推进声乐教学改革,同时也是为了更好的将优秀的地方音乐文化进行活态传承。因此,地方高校在本土声乐教材的实际应用过程中,要注重活态传承功能。将地方民歌和山歌等艺术形态纳入声乐课堂教学内容中,学生通过理论和演唱技巧等方面的学习,可以利用地域条件深入地方民歌流行地区,向当地的居民学习歌曲的演唱技能、挖掘音乐文化的内涵,将理论与实践有效结合,推动地方音乐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成为一名优秀的音乐文化传承者。
(三)优化教育资源
地方高校在编订与地方音乐文化相适应的本土声乐教材后,要配备相应的教学资源,进而推动学校的声乐教学改革和学生声乐演唱技能的提高[3]。地方高校的声乐教师多是专业性和理论性较强的学者,受语言和知识构造的性质,他们会从理论的角度上来讲解地方优秀的山歌和民歌的文化内涵、发声技巧。
四、结语
地方高校教育教学水平的高低与学校的顶层设计和微观举措息息相关,为了促进学校的转型发展和人才培养,必须要对教学内容、教材、教学模式等进行改革。为了突出地方教学特色、为了提高学生对地方音乐文化知识的掌握能力和运用水平,地方高校有必要开发和运用本土声乐教材。在地方高校开发运用本地声乐教材,要将当地特有的民歌或山歌文化作为主要教学内容将其与其他音乐文化进行有效的融合,从而提高学生地方音乐理论水平和音乐技能,形成地方高校自身声乐教学体系。
【参考文献】
[1]曾宏华,罗起联,谢姿媚.地方高校依托少数民族文化资源培养艺术专业应用型人才的研究与实践――以河池学院为例[J].河池学院学报,2013(03):101-106.
[2]许启雪.贵州题材声乐作品专业教学之考察[J].教育文化论坛,2012(03):92-98.
高校声乐教学论文篇6
一、民族声乐多元化发展的原因
(一)我国民族具有多样性特点
顾名思义,民族声乐就是多种民族音乐结合的产物。我国幅员辽阔,少数民族众多。不同民族聚居地的差异导致了民族语言的差异,各民族语言特点的不同最终导致了各民族声乐审美形式和民族演唱形式的差别,这种民族风格上的差异相融合从而形成了现今多元化的民族声乐。
(二)世界文化多元化发展的格局
随着世界各地区之间经济、***治交流的日益加深,世界各国间的文化交流也日益密切。在与各国的文化碰撞中,我国形成了别具特色的民族声乐。民族声乐在吸收借鉴了美声唱法和理论的基础上,融入本民族特色,由此形成了我国现代民族声乐的基本雏形,即发展出了具有多样性特点的民族声乐。而随着中国国际地位的不断提高,与世界各国交流的不断升入,民族声乐也开始受到其他国家的关注,想让我国的民族声乐被世界所接受就要求进行多元化民族声乐教学。
二、高校民族声乐教学现状
(一)概况
随着改革开放程度的不断加深,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不断开展,我国高校的民族声乐教学在***和国家的支持下,涌现出一批极具特色的声乐教育家,如郭淑珍、周小燕等,他们通过自身努力为我国声乐教学新思路的展开做出贡献,我国声乐教学质量也有了大幅度的提升。但在表现出不断上升的总趋势之下,我国民族声乐教学也存在一些问题。
(二)目前国内高校民族声乐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民族声乐教学缺乏权威的教材
民族声乐的特色是不同于民歌、说唱、戏曲的演唱,但由于民族声乐的受众无法与流行音乐或是美声先比,设置民族声乐教学课程的只是部分高校,从而导致了声乐教学的教材内容不完善,许多院校采用曲谱教材的尴尬局面。民族声乐得不到重视,大部分院校在进行教学时教授的只是一些流传广泛的民族乐曲和过于笼统的声乐知识,在加之优秀的民族声乐教学教师数量较少,而多半教师也是由国内不健全的民族声乐教学教授出的学生,这样的恶性循环最终导致了民族声乐教学无法达到理想的标准。
2.“去民族化”和“原生态”进入的两个极端
(1)“去民族化”
由于受到欧美流行乐的影响,我国高校普遍更注重流行乐和声乐教学,忽视了民族声乐,有的高校甚至没有开设民族声乐课程,使得培养出来的学生失去了中华民族特有的个性。近年来虽然人们认识到了民族声乐的重要性,但“去民族化”对我国声乐教学的影响依旧存在。
(2)“原生态”进入
“去民族化”对我国声乐发展产生的不良影响促使了部分高校步入了“原生态”进入的极端。高校通过“原生态”引入的方法确实补充了民族声乐教学在的不少空白,但由于“原生态”唱法缺乏理论基础,因而在进行教学方式和教学模式仍然不太成熟,有待研究。
三、高校民族声乐教学的多元化发展策略
民族的多样性致了民族声乐的多元化,从而对民族声乐教学提出了多元化的要求。本文将从以下几点来阐述高校民族声乐教学多元化发展的策略:
(一)优化民族声乐教材及民族声乐课程的设置
1.优化民族声乐教材
面对当前许多高校民族声乐教材以曲谱来充当,忽视民族声乐相关音像材料的尴尬场面,高校应选取与民族声乐联系紧密的音像资料、***片资料和其他教材,丰富民族声乐课程的内容,通过对民族声乐演唱技巧、演唱内容、表达情感和作品风格的具体分析,帮助学生全面、透彻的学习民族声乐。
2.合理设置民族声乐课程
民族声乐教学的良好发展离不开合理的课程设置。在进行民族声乐教学时,学校应明确进行民族声乐教学的目的是为了将中国民族文化通过音乐的形式传递给全世界,因而“去民族化”的声乐教学是必须被摒弃的。这就需要学校在保证基础教学课程的基础上,适当增加民族音乐教学相关课程的比重,开设专业的民族声乐课程,让学生能够了解多种多样的民族音乐。同时也要把握世界音乐的发展趋势,将其与我国民族音乐相结合。这就要求高校的教师应该具有较高的民族音乐素养,拥有过硬的民族声乐教学技能,只有这样才能最终达到提高民族音乐教学效率的目的。
(二)重视“原生态”
1.重视原生态民歌的发掘与教学
作为民族声乐多元化发展鲜明特色之一的原生态民歌,在民族声乐发展中占据重要地位。要做好民族声乐教学的发展,首先就应重视原生态民歌的发掘。民族声乐的教学应以原生态民歌为基础,学生在学习原生态民歌的过程中,逐步感受到民族特色,加之老师对于原生态民歌的演唱技巧及蕴含意义的分析,使得学生在不断积累中了解民族声乐。
2.聘请原生态歌手,开创民族音乐教学新局面
要想更好的发展民族声乐教学,传承原生态民歌,就必须更新教育观念,选用原生态歌手。原生态歌手较之学理论出身的教师,其优势在于对民族特色的深刻理解、对民族音乐内涵的彻底掌握。艺术类高校在进行招生时可对具有原生态民歌特长的学生进行重点培养。这些学生长期受到原生态民歌的熏陶,与普通学生相比他们更了解也会更热爱民歌;在进行民族声乐教材编写时,这些学生就相当于是“活动的民歌乐谱”,可以帮助完善民族声乐曲谱,帮助原生态民歌传播,从而开创民族音乐教学新局面,帮助民族声乐教学的多样化发展。
(三)不断完善和发展民族声乐理论体系的构建
民族声乐理论体系的构建是民族声乐教学的基础。目前,我国高校民族声乐理论体系是以我国传统音乐文化为基础与传统哲学、美学及语言特征相结合发展起来的,而想要不断完善民族理论体系首先就应保护和传承民族文化基因。民族文化是民族声乐发展的内核,只有民族文化富有顽强的生命力,民族声乐才能久久不衰。
(四)将民族声乐与世界音乐相融合
在全球化发展背景下,想让具有中国特色的民族声乐被世界所接受,就必须将其与世界民族声乐进行有机结合。我国的民族声乐教学起步于二十世纪的前半叶,一直以来都是在借鉴欧美的声乐教育体系。在进行声乐教学时,引导学生对世界优秀的民族声乐作品进行演唱,熟练掌握不同国家间民族声乐作品特点和演唱技巧,充分发挥自身的创造性,与本民族音乐相结合,在不断地创新实践中发展处别具一格的民族声乐演唱风格。
高校声乐教学论文篇7
关键词:高校 音乐教育 声乐教学
近年来,随着音乐教育专业的发展,很多高校设置了音乐院系,但在音乐教学过程中,依然使用传统的教学方法,表现最为明显的是声乐教学。因此,必须深入分析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找出相应的解决对策,使声乐教学能够更加合理、科学、与时俱进,为学生的未来提供坚实的保障。
一、高校音乐教育专业声乐教学的发展过程
目前我国的艺术教育取得很大的成就,尤其是音乐教育,在各类高校中,都存在着音乐系,这是音乐教育的空前盛况。古往今来音乐教育是传统教育中的精华,是典型的代表。在改革开放后,音乐教育得到高度重视并逐渐演变成以歌唱为主的教育形式。目前高校中的音乐教育专业仍然受到传统教育的影响,但是这种传统模式已经不能充分体现教学方法、内容和理念,对声乐教学产生了极大的制约。
二、高校音乐教育专业声乐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课程设置单一不全面
目前我国大部分高校的音乐教育专业对声乐教学依然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教师在讲台上讲解分析唱法,学生跟着教师试唱,这样的教学方法单一乏味,无法激发学生的兴趣,教学进度缓慢,导致学生对声乐的不重视,使声乐教学成为最薄弱环节。同时很多高校对声乐课程设置不全面、师资力量不足、学习环境差,缺少自由练习的场所、乐器、时间,使声乐学习氛围差,表演机会缺乏。声乐课程在音乐教育中一直处于偏低的地位。
(二)课程内容随意
高校中声乐课程一般都是采用音乐学院的教学方式进行的,导致学生没有统一的教材,课程内容的编排更是没有科学依据,逻辑性较差,影响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掌握,为后续的学习带来严重的阻碍,同时也为构造完整声乐教学体系带来困难。
(三)忽视理论的培养
理论是学科的灵魂,是技能学习的基础,虽然在声乐教学中设置了理论课程,但其所占据的教学比例很小,导致教师和学生对理论的忽略。而声乐理论恰是音乐实践的根据,从教育的方面来看,要加强理论知识的学习。
(四)缺乏实践技能指导
高校音乐教育中声乐教学旨在引导学生掌握基础知识、熟练地使用声乐技巧、较高的音乐鉴赏能力,使学生养成优秀的音乐素养。但我国很多高校只在毕业前进行短时间的实践活动,难以培养学生的声乐技能,在平时的声乐教学中忽视对声乐实践能力的指导,阻碍了学生将来的工作和个人发展。
三、高校音乐教育专业声乐教学的解决策略
(一)合理选择教材,丰富教学内容
对教学来说,教材是决定教学质量的关键,因此在教材的筛选方面要充分把握学生的类型、演唱的程度以及音乐的表现能力。要合理地选择教材,尊重学生的需求,使学生的声乐技能提升。现代高校音乐教育专业声乐教学也逐渐向多元化方向发展,因此必须改善教学内容,使之更加丰富,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扩展视野,增强学生欣赏音乐的能力,提高学生的音乐素养。高校在声乐教学过程中,需在传统课程的基础上,增设丰富的课程内容,例如:声乐发展史、外国音乐欣赏、声乐美学等。
(二)运用现代技术,完善教学方法
目前传统的教学方法已经无法满足学生的需求,学生对抽象的声乐理论和声乐发展史无法理解,对知识的掌握情况差,无法体现声乐本身的魅力和价值。而现代技术的引入,恰好解决了这些问题,使教学变得丰富有趣、简单易行,不仅完善了教学方法,同时提高了教学效率。通过运用各种多媒体设备,能够使声乐教学更加直观化。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使学生欣赏到著名的音乐会和知名歌唱家的演唱,从而对比两种声乐的异同,提高音乐鉴赏能力。
(三)加强理论教学
声乐是一门具有较强理论性的学科,而在高校中对声乐的教学普遍忽略理论,一味重视声乐技巧的传授。学生也一味地加强技巧联系,而对理论知识掌握较少,因此必须加强理论教学。首先,必须加强声乐基础理论知识,只有掌握了基础知识,才能使学生更快地吸收后续的知识,做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歌唱的生理和心理知识也是声乐理论中关键的一部分,要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才能在表演的过程中对自己的器官进行有效地调节和支配,达到良好的歌唱状态。
(四)加强实践技能的指导,提高实践水平
声乐教学具有较强的表演性、感染性和实践性,在教学过程中切勿重理论而轻实践。教师不仅要指引学生掌握声乐知识、提高声乐技巧,还要引导学生增加实践活动,将所学的知识和技巧巧妙的运用到歌唱中,使声乐教学得到延伸,展现声乐的魅力和价值。教师要不断地组织学生进行实践活动,使学生能够娴熟的将声乐知识和技巧相结合,逐渐提高学生的声乐水平。校方应定期举办歌唱比赛,这是最有效的实践活动,通过比赛促进学生的声乐技巧和情感的有效融合,提升歌唱技巧。在赛后,点评学生歌唱的优点和问题,开展有效的声乐教学。
四、结语
高等院校音乐教育专业声乐教学存在许多问题,各高校必须适应社会发展和学生的需求,不断的引进新的教学方法,丰富教学内容,转变教学观念,定期开展积极的实践活动,培养学生良好的音乐素养和歌唱能力,促进声乐教学不断进步和发展,为国家培养更多的专业音乐人才。
基金项目:
本文为内蒙古自治区高等教育科学研究“十二五”规划项目2014年课题,项目名称:适应基础教育音乐课程发展的高师声乐人才培养模式研究,项目编号:NGJGH2014117。
参考文献:
高校声乐教学论文篇8
【关键词】多元化;高校声乐教学;创新与发展
文化是人们的精神食粮。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文化进行创新和改革已经迫在眉睫。如今,世界文化都面临着各种机遇和挑战,在进行交流和融合的过程中已经形成了各种模式。在这种情况下,声乐教学也不例外,包括教学方法、教学理念、教学体系等许多方面。声乐是音乐教育的基础,声乐教学是培养声乐人才的主要途径。如何在多元化背景下进行高校声乐教学的创新与发展,是当今声乐教学需要研究的重要课题。
一、多元化背景下高校声乐教学改革的必要性
声乐教学不单单是声乐技能和声乐理论的教育,还与中国音乐文化的传承和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有着重要关联。传统的声乐教学比较侧重于专业技能的培养,如唱歌技能、发声原理和声乐知识等,但是学生依旧存在着许多课堂未能传授的问题亟待解决。随着社会的进步,我国的高等教育正在不断发展,多元文化音乐教育中的教育改革和教育创新日益引起师生的关注。为了在瞬息万变的时代中继续发展,高校的声乐教学模式必须得到改变,提高师生的整体素质,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和学习热情,并使学生能够将所学知识付诸实践,为学生今后的工作奠定基础[1]。
二、目前高校声乐教学中存在的不足
(一)师资力量匮乏随着入学人数的增加,教师短缺和教学效率低下的问题逐渐在高校声乐教学中显现出来。受多元文化的影响,面对广大声乐听众,声乐教学的改革面临着机遇与挑战。如果没有变革观念和变革准备,改革措施就不会得到不断深化。在新时代,声乐教师需要具备较高的专业素质、丰富的教学技能和综合素养。专业素质是指个人技能,教学能力是教师的主要要求,而综合素质是多元文化背景下对声乐教师的新要求。传统的教学模式和教学内容已经无法满足现代高校声乐教学的需求。
(二)学生水平参差不齐随着招生人数的增加,不仅面临着师资力量不足的问题,而且由于降低了入学标准,直接造成声乐专业学生激增、学生素质参差不齐等问题。学生发声条件、专业水平和学习能力的差异已成为未来限制声乐教育发展的重要因素。学生当中难免存在对声乐学习不感兴趣、领悟能力低的学生。针对上述问题,高校教师必须不断寻求有效的方法来改革声乐教学模式。
(三)高校声乐教学模式单一化随着时代的变化和社会的发展,高校的声乐教学也在不断地进行着改革,但是依然采用传统的教学方式进行教学,缺乏特色和个性。在教学内容的设置、教学体系的构建等方面仍存在着许多不足,严重影响了声乐教学质量的有效提高。目前,高校声乐教学大多数都受限于课堂教学,从理论课的学习到专业技能技巧的学习或训练都是在课堂上完成的,没有给学生提供创造练习的平台和空间,依然采用以教师为主导的填鸭式教学方法。另外,教学内容和课程的设置等不合理,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造力,严重影响了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和音乐素养的提升[2]。
(四)高校声乐教育缺乏有效的资源整合教学资源的有效开发和利用对高校声乐教学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教育资源是进行教学的主要内容,不能与时俱进的教学内容严重影响了教学的发展。另外,教师综合素质参差不齐,教师的专业技能和自身综合素质与教学效果和教育目标的实现息息相关。无论是缺乏扎实的专业理论知识还是缺乏专业技能,都无法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所以,高校声乐教学资源的有效整合,不仅可以有效提升学生的综合声乐素质,还可以大大提高声乐教学效果。
(五)高校声乐教学缺乏完善的评价体系在教学中,课堂评估是其重要组成部分,但是在高校声乐教学中,许多老师都侧重于知识的传授,而对评估环节不够重视,缺乏教学效果反馈体系,不能利用科学的评估机制对学生知识技能掌握情况进行反馈。并且当前评估方法过于单一,且缺乏公正性与合理性,课程测验的最终成绩占评估结果的大部分,严重影响了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上述声乐教学过程中存在的不足之处,对教育目标的实现有着重大影响。为了进一步提高声乐教学的质量,多元化教学模式的融入已是必然,其可以使声乐教育模式中存在的各种问题得到改善,使声乐教学质量得到提升,进一步促进声乐教学的发展,培养更多的优秀声乐人才[3]。
三、多元化背景下的高校声乐教学改革
(一)变单一教学模式为多元化教学模式多元化教学模式的实施,需要树立新的教学理念,以学生为教学主体,满足学生多样化的发展需要。改变之前的填鸭式教学模式,设置具有创新意识的个性化教学模式,明确每位学生的学习情况、声音条件和兴趣爱好等,并根据他们的实际能力进行教学方法的设置,有效培养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充分利用多元化的教学模式的优势,利用举行多元化的教学活动的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所有学生都能主动融入教学活动中来[4]。
(二)声乐理论与技能多元化教学高校声乐教师开展声乐教学活动时,首先需要打破老式的教育观念,改变课堂上声乐教学的传统方式,运用多元化声乐理论教学和技能教学方式。如此,声乐学生才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声乐理论知识和声乐表演技能,成为社会发展需要的高水平声乐人才。在进行课堂声乐教学时,声乐老师不仅要教给学生声乐理论知识和技能,还必须关注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
(三)建立多元化评价机制教学评估是根据设定的教学目标和标准对学生的学习状况和学习过程做出的最终评估,从而使学生不断改进和提高。多元化教学评估系统使教师能够准确掌握所有学生的学习情况。同时,可以根据实际情况使教学方法得到有效改进,以满足所有学生的个性化发展。为完善教学评价体系,可以引入多种评估机制,将评估内容多样化,纳入自我评估、师生评估和相互评估等评估形式,打破以往只通过成绩进行评定的局限性,可以对评估内容进行拓展,如思想道德、实践创新等都可以作为评估的内容。
(四)拓展师资队伍,提升教学能力教师是课程中的重要指导者,对实现教育目标具有重要作用。因此,为了顺利开展教学活动,教师需要具备较高的素质。高素质不止包括过硬的专业技能,而且需要具备新颖的教育理念。只有合理应用多元化教学理念,接触最新颖的多元声乐教育文化和实践活动,才可以使学生更多地了解音乐知识和相关音乐技能。因此,学校需要高度重视师资队伍的建设,对声乐教师进行定期专业培训,使教师的教学能力得到提升,只有通过不断学习、不断提升自我,才能使教学内容与教学能力与时俱进。另外,高校应该高度重视声乐教师队伍的建设,力争建立多元化的高校声乐教师队伍,以此更好地培养高校声乐学生的声乐素养,促进多元化背景下的高校声乐教学的改革[5]。
(五)鼓励学生对多元音乐文化的实践文化和艺术的表达始终与时代背景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例如,在龚琳娜《忐忑》的表演中,她的歌声仍然属于民族声乐的范畴,但她的歌唱风格带有多元文化特色。在市场经济体制的框架内,声乐教学的价值取向我们是无法规避的。高校声乐教育需要根据就业市场的发展需要,深刻理解审美主体的审美趣味和审美取向,指导学生展现出丰富且多元化的声乐表演。具体而言,就是除了有效融合本土与多元化声乐文化内容、特色和方法外,还需要鼓励学生敢于在艺术实践中表演和创造各种音乐文化。同时,通过实践也可以更加直接地指导声乐老师探索和总结多元文化背景下声乐教学改革的经验。
(六)进行多元化的情感体验不同类型的声乐作品所表达的情感也有很大的不同,通过欣赏各种声乐作品,学生可以对各种各样的情感进行体验。学生通过欣赏声乐作品的内容可以感受到创作者想要表达的情感。在具体的声乐教学过程中,声乐老师需要根据学生的性格特点选择歌曲。对于个性开朗的学生,可以选择热情欢快的歌曲让学生欣赏、演唱,使他们充分发挥自己的长处,也可以轻松进入歌曲的状态,使歌曲的情感很容易就会表达出来。教育情感体验的多样化可以使学生更好地学习声乐[6]。
高校声乐教学论文篇9
经过调查与研究,现阶段高校声乐教学模式存在以下几点共性不足:(一)盲目扩招,低门槛致使生源质量偏低进入新世纪以来,随着经济的发展,文化的繁荣,生活质量的提升,人们开始注重精神生活的追求,开始注重对美的追求。由此,艺术、声乐的发展迎来了前所未有的春天。各大高校为迎合社会发展需要,开始设立声乐专业,广泛招收热爱歌唱、乐器、舞蹈等专业的学生。然而,此种举动却适得其反。许多家长看重对于艺术生的分数优惠,将学生送进社会上的艺术培训学校。在高中阶段削减对文化课的学习时间,补给到艺术培训课程。直接导致高校招收的艺术特长生大部分都是短期速成的学生,文化课成绩较低,在艺术专业分数上也没有占据真正的优势,生源整体质量偏低,给本应是精英教育的高校专业带来巨大的负荷。(二)表面功夫,学生综合能力不强近几年,全国的选秀节目大行其道,各大卫视凭借着媒体炒作与宣传能力,产出一批又一批歌手,导致现阶段我国歌唱行业出现了人才饱和的现象。然而,大批歌手的产生却给高校声乐教育带来了巨大的影响。例如,2012年开始的《中国好声音》,涌现出许多歌手,这让北方的某个艺术高校着实火了一把。在接下来几年的招收录取工作中,该高校的声乐专业不断扩招、补招。学生们的学习动机却不再是最初的单纯学习演唱技艺,多数学子抱着的是“出名梦”、“明星梦”、“赚钱梦”。单方面追求表演的花哨,对声乐技巧的锤炼尚不足够,理论基础不扎实,综合能力较差。(三)教学内容单一,学术性、研究深度有待提升高校的声乐教育,应当是一种精英式、系统化的教育系列,不仅仅是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更要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然而,纵观国内开设声乐专业的各大高校,在课程设置方面大部分都是沿用西方音乐教育的教学体系,学生们也倾向于学习钢琴、小提琴、架子鼓等西洋乐器,却很少有高校愿意开设中国传统戏曲、民乐专业。且目前各高校在声乐教育方面的学术性研究较为低产且质量不高,此种现象直接导致高校声乐教学难有长足进步与发展。
二、有关高校声乐教学模式未来发展的建议
面对如今高校声乐教学存在的各种问题,社会与教育界、文化界都在呼吁着改革与转变。世界逐渐走向多元化,衍生出对多元化人才的需求。(一)真正实施人才教育,充分运用声乐教学设施激发学生兴趣高校是国之重器,是为国家培养人才、输送人才的基地。国家需求声乐人才,各高校应当充分发挥教育基地的作用,严格把关生源的文化课成绩与专业课成绩。建议各高校在招生方式上进行改革,不仅仅要考察学生在高考中的成绩,更要注重学生在高中教育阶段的各种表现。同时,专业课要对学生进行理论与实践的双重考核。(二)转变学生求学理念,培养学生综合能力剥离开各大卫视无节制的造星运动,感受声乐带给人们的真实美感。声乐是陶冶情操、培养审美能力、创造美学价值的一门学科,而不仅仅是用以娱乐消遣、创造利润的低俗艺术。所以,高校声乐教育的教育工作者应当肩负起转变学生求学理念的重担,用真正扎实的声乐基础、高雅的声乐品味,卓越的声乐实践,让学生感知声乐的美学真谛,摒弃庸俗的学习目标。同时,声乐教育者要身体力行,从基础入手,传授给学生声乐学习的知识与技能,理论联系实际,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三)丰富教学形式与教学内容,创建浓厚的学术氛围90后的学生过于自我,难以管理与驾驭应当是当前诸多教育工作者共有的认知。是的,90后的学生生长于国家飞速发展的阶段,互联网帮助他们更早认识世界,他们的世界观与人生观、价值观更加开放、开阔,更加自我。故而,声乐教育工作者们不应该再沿用传统的“师讲生记”的老方法,要不断丰富教育形式与教学内容。可以通过小组研习、当堂PK、二度创作等新鲜的教学形式,引入中西方声乐对比与融合等更多元的教育内容,让学生时刻感受到声乐教学课堂的现代感,主动学习。
三、结语
高校声乐教学论文篇10
关键词:高师院校;声乐课教学;基本现状;改革措施
中***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3)05-0233-02
高师院校声乐课教学的主要目的在于培养学生掌握歌唱训练的基本理论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方法,提高学生分析、理解、表现、创造声乐作品的能力以及具有从事中小学音乐教学的歌唱能力,课外声乐辅导的工作能力等。随着高师音乐教育的改革与发展,我国高师院校声乐教学水平得到了一定的提升,然而在高师音乐教育事业不断普及和发展的同时,声乐教学也逐渐暴露出诸多的问题。因此,如何有效地开展声乐课教学,提高声乐教学质量,优化声乐教学效果是摆在我们面前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
一、高师院校声乐课教学的现状
(一)从教学内容分析
目前,大多数高师院校的学生虽然可以在练习房里完成指定的教学任务,但是一旦登上讲台,其表现力就大打折扣,有些学生由于紧张或者由于自身声乐素养的积累不足,难以用自然流利的言语准确地讲述歌曲的创作背景,作品内容等相关信息;有些学生在示范领唱时,缺乏感染力,时常出现有声无情,有声无力的情况;有的学生甚至不能***完成声乐课教学设计,这些不良情况的产生,大多由长期的传统教学模式中积累的诟病引起,传统的教学内容与实践严重脱节。首先,在传统的教学中,大多数教师过多地关注声乐技能以及技巧的教学,多数时间都在引导学生练习演唱,忽视了对声乐理论知识的剖析。学生在学习歌曲演唱的同时,除了掌握演唱技能外,还应掌握歌曲的创作背景,歌曲蕴藏的文化底蕴,作品相关内容所蕴含的深层含义。其次,大部分教师在对学生的教学过程中,忽略了教学方法和教学理论的培养,而将主要精力都放在了对学生声乐素养的培养上。高等师范学院的学生走上岗位上,重要的是教育学生,培养学生,因此,自身声乐素养和教学方法以及教学理论知识的积累同等重要。
(二)从师资上分析
教师是影响学生学习水平的直接因素,高师院校的教师本身具备的知识素质以及教学能力在声乐课教学中,都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因此要提高声乐教学的教学水平,还应建设一支教学能力过硬的声乐教师队伍。随着高师音乐教育事业的不断普及和发展,高师院校的招生规模和教学规模不断扩大,教学队伍也逐渐增多,但是,其师资水平的提升速度却相当迟缓,声乐教育人才的培养质量明显不足,究其主要原因在于师资建设中数量、学历、职称、素质等方面的因素失衡,比如,在教师数量方面,由于多年的扩招,教师数量需求剧增,专业的教师资源却没有增加,进而导致供求失衡。其次,高师院校师资水平的学历层次也出现整体偏低的现象。由于受教师编制***策,院校福利待遇,工作环境等因素的影响,很多高师院校难以吸收优秀的教师资源,从而导致高师院校出现师资水平的学历层次不高,总体教学质量偏低的现象。另外声乐教师自身职业素养的不足 ,职称分布不均,也极易影响整体教学质量的提升。
(三)从生源上分析
由于我国大范围推行包括声乐教育在内的素质教育教学,因此,声乐教学人才需求量大幅度增加,因此高等师范院校的声乐专业开始大幅度扩招,而学生的整体素质因此而逐年下降,给高校的声乐教育教学带来了很大的冲击,主要有两个因素引起。一是教育体制的因素。中小学声乐教育是高师院校声乐教育的主要生源基础,然而目前仍有部分地方教育管理机构以升学率作为衡量学校的教育能力的主要依据,因此,导致大量的中小学校的声乐教育形同虚设,无人问津,声乐课程的设置完全形式化,导致学生的声乐素质偏低,严重影响了高师生源的招生质量。二是学生自身的因素。由于受到传统教学思想的束缚,以及家长的传统学习观的影响,报考高师院校音乐教育专业的生源数量普遍低于其他专业的生源数量,因此高师招生时对学生的考核难度也有所降低,有些只要学生学唱几首歌曲,就能完成考核,由于缺乏系统的声乐知识学习,对声乐知识和技能接触较少,进而导致高师院校新生的整体声乐素养不高。
二、高师院校声乐课教学的改革措施
(一)合理设置声乐课程,优化声乐课程结构
优化传统的教学课程结构,增加声乐理论教学,不仅仅注重声乐技巧技能的训练,更要重视对声乐理论知识,文化底蕴的教学。大部分的学生对声乐的运行过程,声乐品质的优良鉴别,发声器官的功能等相关理论知识一无所知,因此教师应当以讲授声乐理论知识为基础,同时配合声乐技能技巧的训练。另外,教师还应在教学内容中,加入声乐作品欣赏,声乐教学法等元素,引导学生从意识上明白,唱好一首歌曲,不仅仅是从声乐技巧上下功夫,还应全面的了解作品特有的民族特征以及作品的调式,正确掌握作品的个性。最后,教师还应增加相应的声乐教学方法,教学技能的相关课程内容,高等师范院校培养的是未来的教师力量,因此,学生必须要具备授课能力,不但要会唱歌,还应会教歌,为将来更好的胜任教师工作打下基础。
(二)立足高师声乐教育的培养目标,突出师范性
首先,应当从教师开始,改革传统的教学目标和理念,建立以培养中小学师资,服务于基础声乐教育教学人才为目标,以具有师范性意义为教学根本。教师需要以身作则,用自身的高尚品德感染学生,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价值观,激发学生热爱声乐教育事业的情感,为发展声乐教育事业奋斗终生。其次,教师应当引导学生正确区分声乐教育的专业性,师范性特点,正确处理好二者的关系。专业性的声乐教育培养的艺术表演人才,而师范性的声乐教学培养的是中小学的教学人才,学生应到利用声乐教学的专业性,提高自身音乐素养,表演力,感染力,利用声乐教学的师范性,培养自身的教学能力,熟练掌握各种教学方法,以及声乐教学工作的严谨性。最后,教师还应引导学生广泛的阅读和学习与声乐相关的人文科学,比如***治,历史,文学,美术等各方面的知识,积累深厚的艺术修养,文化修养,提高自身的文化底蕴。全面系统的引导学生掌握声乐基础理论知识,科学规范的学习声乐演唱技巧,培养学生创作能力,组织编排节目能力,指导课外活动的能力等,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三)提高声乐教师的素质和能力,提高声乐教学水平
在声乐教学过程中,不仅要提高学生的学习技能,更重要的是教师也应与时俱进,与学生共同成长,适应时代的发展需求。教师不仅要不断的扩展自身的理论知识积累,更要深入研究如何教学,掌握歌唱心理特点,了解中外声乐作品的风格特性,以学生为主体,不断提升自身的声乐素养和能力。首先,教师在声乐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但要对学生讲解声乐的发音技能,技巧,以及声乐教学的教学方法等。还应重点以声乐基础理论为主,引导学生正确的了解人体的生理结构特点,歌唱时发声器官的特性,歌唱的正确姿势,歌唱时呼吸和发声的各种概念理论知识等。声乐教师同时还应提升自身的范唱水平,声乐教师用科学的歌唱方法,清晰准确的声乐语言,就能使得学生在视觉,听觉,等直观的理解和掌握教学内容。另外,声乐教师应不断的增加阅历,了解大量的声乐作品和声乐文献,每一部声乐作品都包含了创作者的创作意***和时代背景,因此教师应尽量多的了解相关信息,深刻领会这些作品的时代特点,了解每个时代不同人物的代表作品,丰富自身的声乐文化素养。
参考文献:
[1]侯明丽.当前高师声乐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河南教育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01).
转载请注明出处学文网 » 高校声乐教学论文10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