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职就业论文10篇

中职就业论文篇1

1.完善创业教育课程设置

国内现行的中职创业教育大多采用课外培养等课外实践的方式,由于中职学校学生入学成绩较低,文化基础较差,单纯实施课外培养,学生精力投入很难保障。因此,必须构建以就业指导为起点,以课堂教学为基础,以教育活动为载体,以实践锻炼为手段的适合中职创业教育的课程体系。笔者所在学校将创业教育课程分成两大类、四大模块(如***1)。这四大课程模块不是简单的分割,在实践过程中各课程模块相互交叉、融合。以学科课程为主,活动课程、实践课程、环境课程为辅,打造全方位、立体化的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如:围绕创业意识、创业技能、创业指导等课程内容,根据各个专业的实际情况,在高一开设《商务礼仪》《经济法》《职业生涯规划》等课程,在高二开设《中职学生求职指导》、《中职学生创业指导》《市场营销》等课程,让学生多方位地了解创业知识;邀请市场监督、金融、税务等机构的专家来校解答企业经营基本业务,使学生充分了解创业的途径。同时,编写了《优秀学子风采展》《创业策略》等校本教材,并邀请创业有成的毕业生回母校进行现身说教,对学生进行了活生生的创业教育。构建学校、社会和企业的多层次教育渠道,启迪了学生创业思维,激发学生内在潜能,树立创业理想。

2.关注创业教育教材开发

目前市面上的创业教育教材很多,但绝大部分缺乏系统专业的创业知识,而且基本是以理论为主,没有与社会生活实际紧密结合,很难吸引中职学生的兴趣。校本教材开发要把握如下三个原则。(1)教学内容项目化。采用教学项目、任务驱动的模式编写教材,力***创新知识的呈现方式和教材的内容结构形式。把每个教学项目分解为若干个教学任务,每个教学任务由任务要求、任务内容、知识解读、任务实施和任务拓展组成。各个项目相对***,项目化的教学内容有利于不同专业的学生灵活选用。(2)创业项目实用化。创业项目紧扣区域产业特点和中等职校专业设置要求,覆盖三大产业,突出第三产业。把创业的相关基本知识分散融合在各个项目中,让学生在完成项目的同时,不知不觉就掌握了创业知识;紧贴中职优秀毕业生创业的成功案例和中职学生创业的现状,操作性强,实用性好。(3)创业素材本土化。创业项目中所涉及的许多素材,如创业***策、创业操作流程、创业案例等要源于当地,这有利于当地广大中职学生创业,也可作为其他地区中职学生创业时的参考。

3.深化创业教育课程研究

为保证创业教育深入开展,鼓励教师从创业教育实施的现实情况和需要出发,加强创业教育的实践课程研讨,完善创业教育实施方式,推动学校创业教育发展。如鼓励教师申报、设计创业教育课程研究方面的课题与论文,并对这些课题实行定期检查、滚动拨款、专家指导、成果鉴定等制度,以提高创业教育课程研究的水平。

二、加强创业教育师资建设

1.增强教师创业教育技能

一是选派教师到创业企业当中挂职锻炼,学习创业教育的实践技术;二是组织教师参加专题创业教育理论知识培训,提升创业教育的理论知识和能力;三是开展内容丰富的校本培训,加强全体教师的创业教育意识。使全体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都注重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创业意识和创业精神。

2.组建创业教育教研团队

以校内创业教育专职教师为主体,聘请校外各类专家为创业教育指导老师,建立创业教育教研团队,专门开发课程,编写教材,与各类企业进行深度校企合作,时时更新创业教育的内容,适应日新月异的社会经济发展现状。

3.建立“创业名师工作室”

聘请热心中职教育的知名成功人士等,在校内成立名师创业工作室,以成立校内学生创业孵化基地为载体,对中职校学生个体创业实践进行指导。同时,创造条件也让更多的教师体验创业的过程,鼓励教师利用学校资源进行自主创业,构建双重属性的公司(既是教师经营下的校办公司又是学校的实训基地),使教师的创业实践能力不断提升,以丰富的实践经历对学生实施创业教育。

三、营造创业教育文化氛围

任何一个充满竞争意识的区域,都有着浓厚的创业文化。美国硅谷的奇迹与当地无与伦比的创业文化密不可分——人才有充分的发展空间,任何人只要有能力、有想法,都可以在硅谷施展才华,创业发展。成功与失败并存,创业与风险同在,人的创造力因此而发挥得淋漓尽致。创业文化氛围的熏陶和潜移默化的影响,对人潜藏创造力的激发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鉴于此,中职学校必须塑造自身良好创业文化氛围。

1.营造创业环境

利用多种宣传工具,如广播台、校刊、黑板报、宣传橱窗、校园网等,开专栏、专刊进行宣传,使创业教育深入人心;在历届毕业生中选择创业典型人物,把他们的事迹做成展板,他们的事迹,无疑对学生最具有说服力和最具感染力;聘请本地区知名企业家、成功的创业者、技术创新人才来学校兼课,通过帮带、对话交流等形式,唤起学生的创业意识。通过校园环境的熏染,让学生感到创业不是神秘、高不可攀的,为学生走创业道路树立信心。

2.组建创业社团

鼓励有志学生依据自身兴趣成立创业社团,并以学生创业孵化基地为载体,充分利用现有校园资源,为学生创业团队建设提供技术支持,如定期举办“创业咨询”“创业讲座”“创业把脉”等,从而使社团成为中职学生创业能力和创业意识教育的有效途径。同时,要采取有效措施加大对学生社团的指导力度,提高学生社团活动的质量,鼓励学生到企业挂职锻炼,在真实环境中获得工作经验,增强团队意识。

3.开展创业竞赛

设立创业基金,建立创业项目申报制度,要求参赛者们以获得学校的创业基金为目的,组成创业实践竞赛小组,设计一个具有广阔前景的技术产品或服务规划书。同时,支持和鼓励学生展示创业实践成果,如举办学生个人创业成果展、技能展示会等,大力营造创业光荣、成才光荣的浓厚氛围。

四、拓展创业教育实践基地

1.利用校内校外资源

充分利用学校创办的双重属性公司,组织学生进行有效性创业实践体验,使中职学生的专业学习更加贴近市场,学生可以把所学专业知识运用于实践;把实践体验作为培养学生创业能力、创业意识和创业精神的关键环节,进一步激发学生创业意识,增强学生创业激情。例如玉环第二中等职技校利用小兵汽修公司的人才资源与管理资源,结合校内实训场地,在校内设立汽车维修分店。

2.依托产学合作机制

以实训室、教室相结合的“理实一体化教学”代替传统的教学模式,紧扣创业型人才培养,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以自主创业各项基本知识及技能为主线进行教学与实践,突出职业核心能力训练。学生除在课堂掌握所学专业技能之外,笔者所在学校每学期安排相应比例课时,组织学生到实训基地和企业进行“工学交替”实践,使学生了解社会,适应社会。在新型“学徒制”培养过程中,通过企业“师傅”与教师的双重指导,让学生学习参与企业生产管理、经营和营销。使学生零距离参与创业,避免纸上谈兵式的创业,并以企业的实习鉴定作为学生相应学分取得依据,有利于学生基本创业素质的培育。

3.加强***企校企合作

中职就业论文篇2

【关键词】 中职教育 就业导向 语文教学

一、中职语文教学以就业为导向的必要性

(一)中职语文教学的目的和任务决定中职语文教学必须突出就业导向性

美国教育家布卢姆说过:“有效的教学始于准确地知道希望达到的目的是什么。”有效的中职语文教学,始于明确其目的和任务。寻找语文和学生职业发展的契合点。在教学内容和教学策略上更要突出中职学生的专业特点和专业方向,从实用性出发,使学生学有所得,学有所用,实现语文教学对专业技术学习的辅助,使语文课成为“中职学生职业生涯的发展基础”,为学生“上岗有优势、转岗有可能、晋升有潜力、学习有基础”服务。

(二)用人单位对中职毕业生的要求决定中职语文教学必须突出就业导向性

用人单位对一线从业者的要求应该是确定中职语文教学目的和任务的重要依据。关于用人单位对从业者的学习能力有什么要求的问题,湖南省商业技术学院等上百个研究单位进行了广泛的调查。

(三)中职学生当前的认知水平、认知能力决定中职语文教学必须突出就业导向性

中职学生相对重视专业课,语文基础普遍较差对语言文字的理解能力偏低,语文学习兴趣普遍不足。针对这样的现状我们应该创新教学方法,在语文教学中渗透综合职业能力的培养,充分发挥语文学科集操作性、实践性、实用性于一体的工具,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为中职技术人才今后的事业发展添砖加瓦。

二、对以就业为导向的中职语文教学的探索与实践

(一)在教材整合上,注重将语文教学内容与学生职业发展需求结合,让学生学有所用

中职学校语文课应结合社会对一线从业人员的要求,以提高学生学习能力为重点来筛选、组织、实施教学内容。与高考相比,用人单位对中职毕业生的书面理解和表达要求较低,而在口头表达方面则有相应的要求,中职语文课应该相应降低读写难度,突出实用性,向综合职业能力渗透,让学生学有所用。举例而言,教学撰写求职信或应聘书时,可以结合就业面试训练,利用学生的优势能力――口头表达能力来带动弱势的书面表达能力的提高,从而达到书面表达和口头表达能力共同提高的目的。再如,进行劝说口语训练,要有意识地结合学生的专业特点筛选训练材料,让学生在语文学习中同时提高语文能力和职业能力。

(二)在学习地位上,注重突出学生主体地位,让学生真正做“学习的主人”

学生参与学习的主动程度往往决定了教学任务的完成情况,在教学中,应注重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调动学生参与学习的主动性,做学习的主人。仍以劝说口语教学为例,可以是老师给定训练题目后,调动学生自己寻找、摸索劝说方法,互换角色进行练习,自己体验并归纳劝说方法和技巧。甚至可以在确定了劝说这一学习内容之后,让学生课前搜集与所学专业相关的劝说题材或自己学习、生活中碰到的最想解决的劝说问题设计成训练题目,课堂上学生互相出题,模拟训练。这样,所学内容是与学生密切相关的,所要解决的.问题是学生期待解决的,学生既是问题的回答者,也是问题的设计者,学生成了学习的主人,学习地位及学习态度由被动变主动。

(三)在教师作用上,注重教师的言传与身教,让教师成为“学习的组织者和引导者”

在组织和引导的方式上,如果说传统的教学模式注重“言传”的话,以就业为导向的中职语文教学则应该同时注重“身教”。著名教育学家陶行知先生认为“教学做是一件事,不是三件事”,强调“先生拿做来教,乃是真教;学生拿做来学,方是实学。不在做上下功夫,教固不成为教,学也不成为学”。在中职语文教学中,教师不仅是知识和方法的传授者,更应该是知识和方法的运用者、示范者,教师应该主动进入教学情境中,用参与活动的方式给学生作出示范。比如在面试口语训练中,教师可以模拟考官角色来考学生,更应该模拟应聘者角色给学生作出示范。教师的教不是纸上谈兵,而是用自己的示范来启发引导学生,纠正学生运用知识和方法中的失误,从而提高学生的实用语文能力。

(四)在教学策略上,注重在做中学,让学生在实践中获取知识提高能力

“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近年来,让学生在“行”中获得亲知的教学方法逐渐被运用到中职语文教学中,行为向导教学法是其中运用得较为普遍的一种。行为导向教学法强调实践,强调让学生在做中学,在学中做,让学生通过模拟实践活动获得技能和知识,进而形成经验和能力。比之传统教学,运用行为导向教学法有如下优点:由于没有事先提供方法,学生少了束缚,自由表达的空间更大;由于没有现成的方法作参考,学生必须自己寻找办法,思考态度更主动;由于自己的发言能概括成某种方法,学生更有成就感;也由于自己的发言需概括为某种方法,学生更注意借用在其他话题训练中用过的方法,说话质量意识更强;更关键的是,养成学生在做中学的习惯,有助于学生自觉地在以后的工作实践中获取知识,提高能力。

(五)在教学组织上,重视分组合作学习,让学生在协作中学会知识,在学习中学会协作

当前社会分工越来越细,许多行业对从业者沟通协作能力的要求也随之提高。为顺应社会需要,中职语文教学应当注重设计需要合作才能完成学习任务。通过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的协作互助,达到知识互补、信息沟通、疑难共解、共同提高的目的。教学应用文写作,笔者首先把学生分成若干协作小组,许多学习任务都交由协作小组合作完成。在完成任务过程中,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展开讨论,在讨论中进行思维撞击,集中优势,以求得到更佳的答案,提高学习效果和学习能力。例如写作演讲稿并进行演讲对中职学生来说是一项很难***完成的任务。

中职就业论文篇3

论文摘要:随着我国职业教育的发展,我们已意识到了课程建设对中等职业学校人才培养的重要性。许多专家、学者和职校以及身处教育一线的经验丰富的教师都在积极探索、尝试各种符合当今中国职业教育规律的课程模式,以多元整合课型理论为依据进行课程开发与改革,努力突出职业教育的课程建设的特色扩即以劳动力市场需求、职业现实需求和学生未来需求为基础。

一、以就业为导向的本质含义

当今,随着国家经济体制改革,产业结构调整,劳动力市场供大于求现状的日趋严峻;随着高科技被广泛应用,生产的自动化、智能化、综合化程度越来越高,由此引发发达地区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升学要求越来越高;就业学生转换岗位和职业的频率也越来越大。劳动者一辈子从事一种职业的可能性几乎是微乎其微的,显示出劳动者在接受教育的时候,不能仅仅是为了培养某一个岗位能力而接受某一种单一的知识、能力的训练,否则当学生在需要继续深造或转岗时只能面临被淘汰的结局。所以我们提出的以就业为导向实际上是一种广义的含义,是从学生的全局发展、终身发展出发,是在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教育的前提之下提出的。

二、中等职业学校文化基础课课程建设在中等职业学校课程建设中的地位

中职文化基础课课程主要是指德育、语文、数学、外语、计算机应用、体育六门必修课和其他不同专业相关的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类课程。

中等职业学校作为我国国民教育序列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肩负着为社会主义建设事业输送大量合格的高素质劳动者的任务,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提高国民素质,增强综合国力的重要力量。在***教职成司《关于实施素质教育深化中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意见》中明确指出:中等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是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具有全面素质和综合职业能力,掌握专业基础课、专业课学习和终身学习所必须的文化基础知识,都要求中等职业教育要高度重视文化基础课的学习。把握时代脉搏,根据社会发展需要,与时俱进地搞好中等职业学校文化基础课课程建设。只有搞好文化基础课课程建设,才能保证其它课程的建设得以顺利地进行;只有搞好中等职业学校文化基础课课程建设,按照时代需要更新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才能让学生真正提高科学文化素养,打好学习专业知识、掌握职业技能的知识基础;只有搞好中等职业学校文化基础课课程建设,才能让学生拥有较好的文化理论功底,使接受继续教育或更高一级的学历教育成为可能。因此,中等职业学校文化基础课课程建设是其它课程建设的前提,在中等职业学校课程建设中处于基础性地位。

三、中等职业学校文化基础课课程与其它课程之间的相互关系

中等职业学校文化基础课课程与其它课程之间是相辅相承的关系。文化基础课为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提供必要的知识基础,而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对文化基础课的建设提出具体要求。文化基础课教学内容选择合理就能保证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教学得以顺利进行;专业知识的发展又为文化基础课课程建设、知识更新指明了方向。在我们进行文化基础课课程建设和开发时,必须重视两者之间的关系,才能保证课程建设沿着正确的方向开展,才能发挥好文化基础课教学为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服务的作用。

四、以就业为导向的中职文化基础课课程改革的现状概括

鉴于现状,所以中等职业教育必须加强基础理论教学,通过区域课程开发满足学生今后在本区域经济和社会生活中顺利发展的需要,通过校本课程开发满足学生的个性化需要。协同专业结合区域、学校的特点和社会需求进行课程改革与开发,以达到真正提高中等职业学校文化基础课教学质量和实际效果的目的。充分满足本区域学生、家长和社会对中等职业教育,特别是对中等职业学校文化基础课教学的需求,提高中等职业学校文化基础教学的针对性与实效性。中等职业学校文化基础课教学过程中,既要满足后续专业基础课、专业课对文化基础知识的需要,又要满足所有学生终身学习的需要。所以我们在此基础之上提出了以就业为导向,对中等职业学校文化基础课的课程进行必要地改革与尝试。同时在苏州大学数学学院副院长朱汉林教授、吴茂庆教授和苏州市教科所殷堰工书记的指导与帮助下、联合兄弟院校进行关于中职文化基础课的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尝试,目前课程改革正处在第一阶段的测试与评价阶段。通过在2006级中职新生中使用我校自编开发的新教材,一个学期以来的效果是极其明显的,学生学习文化课的兴趣明显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较为明显地提高。同时我们也看到新编中职文化教材在我校的使用与推广,有助于推动我校素质教育改革的深化。学校文化基础课校本课程的开发正好满足了不同学生的不同需要。在这次校本课程开发的过程中,我们力求彻底改变课程内容“难、繁、偏、旧”和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的现状,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

五、调查与分析

为了检验我校进行的校本课程开发的实际效果,我分别在我校2005级中专生和2006级中专生中各抽取100名学生作为调查对象,而两个年级的各100名学生分别是各班随机抽取的学生,而且尽量保证每班在各分数段的学生都能有所抽到,尽量控制实验的无关变量对实验数据的影响,以期能真实地反映实验效果。另外为什么会把这两个年级的学生作为调查对象呢,因为我们的校本课程开发的新教材是从2006级新生中开始试行的,而50级还是沿用原来的老教材,由此两个年级正好作为实验的对照组。同时也对全校的文化基础课教师进行调查分析。

(一)面向学生的问卷题目分别是:

1.你认为中等职业学校的文化基础课在后续专业课、专业基础课学习中的作用如何,

A.重要B.不重要C.其他

2.你认为中等职业学校文化基础课学习难度如何,

A大.B.不大C.其他

3.你的文化基础课考试有没有不及格科目,

A.有B.没有

4.你认为影响文化基础课学习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A.教师水平不高B人学水平低C.教材、教学内容安排不合理

5.你毕业后准备如何发展,

A.就业B.继续升学C.自己创业D还没考虑好

6.简答:你认为哪门文化基础课或哪个知识点给你印象最深,为什么,

7.你觉得文化基础课最应该学什么,也就是什么内容对你最有用,

另外,还让学生描述了心目中理想的教学模式和最希望学到的知识等内容。通过调查我们看到学生认可中等职业学校的文化基础课对后续的学习有作用,也就是想学好文化基础课。但是普遍认为中等职业学校文化基础课课程没有做到结合学生初中学习基础,做到深入浅出,影响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致使接近一半的学生有不及格科目出现。学生认为改革中等职业学校文化基础课教材是提高中等职业学校文化基础课质量的重要环节。学生继续升学比例的提高也要求中等职业学校文化基础课教学内容和高职接轨。

(二)面向教师的调查问卷:

1.您认为中等职业学校的文化基础课在学生今后学习和发展中的作用如何,

A.重要B.重要C.其他

2.当前使用的教材是哪种版本,

A.国家教材B.省市自编教材C.学校自编讲义

3.您认为影响文化基础课教学质量的主要原因是,

A.学生人学水平问题B.课程建设问题C.其它问题

4.您认为当前文化基础课课程是否符合学生今后学习、升学、就业需要,

A.符合B.不符合C.还可以

5.您认为当前文化基础课教材适用性如何,

A.很好了B一般C.不适用

6.您认为当前文化基础课教材是否反映了新的科学发展成就,

A.是B.还可以C.不是

7您认为当前文化基础课课程是否渗透了对学生进行能力培养的要求,

A.是B.还可以C.不是

8.您认为自己学校是否有能力自编教材,

A.有B.没有

9.请您谈谈对自己所教课程、所用教材的总体看法。

10.请您谈谈你对今后文化基础课课程建设的设想。

另外还对教师是否愿意以及如何参与课程开发、现用教材的适用性、如何处理专业课学习和升学考试对文化基础课要求不统一等问题进行了调查。通过调查可以看到,教师对中等职业学校文化基础课在学生今后学习和发展中的作用更加看中。认为影响文化基础课教学质量的主要原因是学生人学水平问题与课程建设问题二者并重。对当前文化基础课课程是否符合学生今后学习、升学、就业需要产生了明显的分歧,这对中等职业学校文化基础课课程开发发出了明显的需求信号。而且很多教师表示了乐于参加中等职业学校文化基础课课程开发的意愿,并提出了不少很好的建议。

本学期在试用我校开发的以就业为导向的中职文化基础课课程改革前提的新教材后,根据学生的反馈信息、教师们在实际授课过程中对新教材的体会之下,我们将进行第二轮的校本课程的修改与完善。

六、本次校本课程开发中应遵循的原则

我们在开展这个校本课程的开发过程中,应充分遵循以下原则:

(1)以校为本的原则。贯彻学校的教育哲学思想和办学宗旨,弥补国家课程的单一性,以满足不同地域、不同行业、不同水平中等职业学校多样性与差异性的缺陷,反映出本学校的特点和条件,从而形成学校的办学特色。

(2)学生优先的原则。考虑学生差异,充分尊重和满足学生的差异性,将他们的兴趣、爱好和要求融人到学校的课程计划之中,从而把学习和发展的主动权交给学生,使他们的能力和个性得到更充分、自由和生动活泼地发展。

(3)合作互补的原则。首先是学校与课程研究部门和课程专家之间的合作互补,其次是指学校之间以及一所学校内部教师之间的合作互补。

中职就业论文篇4

关键词:中国特色;大学生职业生涯;就业创业价值观

中***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11/ki.1672-3198.2016.33.169

1 积极构建中国特色职业生涯发展理论的重要性

“十三五”时期,以“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新一代信息技术驱动的数字互联”为核心的全球新一轮科技***和产业变革正蓄势待发,“以人、机器和资源间智能互联为特征,制造业生产方式、发展模式和产业生态正发生深刻变化。”随着人类第四次工业***的来临,中国高等教育除了要继续加强大学生思想***治教育以外,亟需加强对在校大学生的职业生涯发展等理论方面的教育与辅导。这对于大学生的自由全面发展、增强大学生的综合创新与实践能力具有重大意义。

大学生职业生涯发展理论源于美国,其第一要旨就是要求求职者能够充分了解自我、认知社会。如,帕森斯的人职匹配理论,这一理论的主要观点认为,作为一名刚刚毕业的大学求职者来说,只有在充分了解和认知到自我的各种主观条件以及这些条件与求职岗位的匹配度时,才能有效地找到较为理想的工作岗位,发挥自己大学阶段的学识和各种技术技能,简言之,即将个体的主观条件和职业需求相匹配。这一职业选择方法至今仍被全世界的求职者广泛接受和采用。再如,美国心理学教授约翰・霍兰德的职业性向理论,这一理论的主要观点是:个体在求职时首先要考虑所求职位是否与自我认同的既直观、求职动机及自我需求相适应,继霍兰德提出的“个性――工作适应性”理论。此外,美国的职业生涯理论还包括舒伯、格林豪斯和施恩的职业生涯发展理论。舒伯关于职业生涯的核心观点是自我概念。自我概念是我们对“我是谁”以及“我看起来像什么”的主观知觉,具体涵盖了作为一个个体的兴趣、爱好、个性特征、身心结构和价值理念等。这一职业生涯规划理论认为,人们只有将自我认知的理解内容充分融入到工作中去,才能有效实现自我价值。另一位美国心理学博士格林豪斯的职业生涯规划理论将人生的职业生涯大致划分为五个阶段:职业准备阶段、进入组织阶段、职业生涯初期中期和后期,而在这五个阶段中每个阶段又有每个阶段的重点内容和发展方向。而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斯隆管理学院教授、著名职业生涯管理学家施恩的职业生涯规划发展理论的主要观点则是,他要求每个求职者都要立足于自我人生的不同年龄阶段所要面临的主要问题和根本任务,把一个普通人的一生分为成长、基础培训、早期、中期职业资格等九个阶段,而每个具体的阶段都有相应的工作重点和实现目标。

从以上简单描述的美国五大职业生涯规划发展理论来看,大多是从一个个体的人生哲学、心理学、管理学视角切入,结合西方思想文化传统而形成的,这与两千年***治体系背景下的中国传统文化格格不入,也c中国本土文化结构和中国人的思维意识不相契合。因此,在21世纪人类文化多元交融的历史大视野下,迫切需要建构中国特色大学生职业生涯理论。

2 积极构建中国特色职业生涯发展理论的核心要素

(1)建构中国特色职业生涯理论必须注重大学生的人生整体性与阶段性相结合,充分考虑到中华文化、中国民族习性对大学生职业生涯理论构建的影响力与渗透力。

人才的培育培养是一项长期、系统工程。作为涵摄整个人生发展的职业生涯规划理论,也必然贯穿到每一个个体生命的整个人生跨度,而不同阶段的人生均需相应的职业生涯规划指导,因而具有整个人生的整体性和阶段性:这种长期性必然伴随着中国改革开放视野下的经济社会转型升级发展、中华社会文化生活的历史变迁以及与中国高校教育教学工作的创新发展相适应。

新中国成立后的中国高等教育长期以来,一直贯彻的着重于专业教育及专业知识的教学而较为淡化了对大学生综合人文素养的教育教学以及职业技能方面的培植。因此,在探索与构建中国特色职业生涯发展理论的阶段性时,要高度重视、精准把握对在校大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阶段性特征与中长期规划的辩证统一关系。2012年以来,***大力倡导“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理念,全国高校大学生的创新创业创意热情高涨,各地高校和新区、工业园区内的创业创意空间纷纷涌现,中央人民***府通过包括***策支持在内的各种有效手段激励大学生创新创造创业。因此,在高校有效开展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创业指导教育教学工作意义重大。

***办公厅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2015]36号)文件指出:“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总体目标是,2015年七全面深化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2017年取得重大进展,形成科学先进、广泛认同、具有中国特色的创新创业教育理念,形成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制度成果,普及创新创业教育,实现新一轮大学生创业引领计划预期目标。到2020年建立健全课堂教学、自主学习、结合实践、指导帮扶、文化引领融为一体的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体系,人才培养质量显著提升,学生的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创新创业能力明显增强,投身创业实践的学生显著增加。”依据这一文件指示精神,在建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创业指导理论范式时,要充分考虑到当代中国大学生的***意识、自我认知与个性特征以及中华传统优秀思想文化观念,让大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到职业生涯发展阶段的设计上来。而不是把西方的职业生涯理论照抄照搬到中国本土来简单嫁接、套用。

(2)建构中国特色职业生涯理论必须注重学校的教育性与社会的职业性相结合,引导大袋大学生树立科学的就业创业价值观。

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是每一个当代在校大学生必须要面临的一个重大而深远的人生课题,除了目前开设的中国高校思想***治教育课程外,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创业指导课程也将是一个重大的组成部分。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发展与就业创业指导理论课作为一种指导当代大学生科学制定职业生涯规划与充分就业,是必须的,也是必不可少的。每一个大学生的职业选择看似自由,实则脱离不了特定历史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现实要求。因此,当代大学生在选择职业之前,一定要充分认识到远大理想与客观现实之间又能有的落差,做好充分的心理准备,树立科学的就业创业价值观,要将自我的远大抱负与中国当代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现实相对应,实事求是、客观公正地择业、就业、创业。在构建中国特色职业生涯发展理论时,既要注重到社会职业的知识结构需要和职业技术技能训练需求,又要充分考虑到大学生的职业选择与整个当代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大势相结合,积极把握中国经济社会转型升级发展对人才需求的层次、规格和专业的多元变化。统筹考虑当前利益与长远利益,个体因素与社会需求。

新中国成立以来,由于中国的高等教育模式基本上模仿了当时的苏联模式,造成中国的高等教育侧重于专业教育而忽视通识教育。长期以来,中国的高等教育一味偏向于专业知识的教育与传授而忽略了对大学生综合人文素养的熏习,造成培养出来的专业人才专业过硬、人文素养不足的畸形发展倾向。纵观世界各国高等教育尤其是美国高等教育,美国等西方国家倡导的通识教育侧重的是要使受教育者成为一个完整意义上的人(A man of Integrity)。在当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尤其需要着重强化对当代在校大学生的综合人文素养、思想道德法律意识、人类通识常识、深厚的历史感以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思想等多种综合素养的培养与培育,而不仅仅只是着重专业知识与技术技能的传授,中国各级各类高等、中等职业院校的教育教W在这方面尤为要引起高度重视。

应当指出的是,中、西方大学生无论在认知结构、心理结构、个性特征,还是行为方式、学习方式、生活习性等方面都存在着本质的不同,不能简单的将西方的职业生涯规划发展理论嫁接到中国当代大学生的求职与职业生涯规划的制定中。制定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要结合每一个大学生的独特成长经历、个性特征、学习兴趣、家庭状况、教育背景等等综合要素,同时还要考虑到当前国际国内经济社会发展实际,有针对性地开展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理论的教学与辅导,结合中华文化特征与中国民族传承的心理特征与社会习俗,积极构建中国特色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创业指导理论,有效指导当代中国大学毕业生的终身职业发展及其就业创业实践。

参考文献

[1]陶德胜.大学生职业规划与就业指导教程[M].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11.

[2]彭贤.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活动教程[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0.

[3][美]L.A.珀文.人格科学[M].周榕等,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中职就业论文篇5

关键词:角色转换;职业规划;职业定位;大学生

中***分类号:F271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1)04-0096-03

合理的职业规划,有助于大学生人生理想的实现。大学生职业规划是指学生根据自己的能力、兴趣、所学专业及社会需求,对个人的职业生涯目标进行开发、实施及反馈调整的过程。我们在职业发展理论、职业咨询学习理论及社会认知理论的基础上,对从学校到工作角色转换过程中影响中国大学生职业规划的因素进行了分析。

一、角色转换相关理论发展

1.职业发展理论的观点。马克・L.塞维凯斯从职业发展理论的角度提出一个模型,即在从学校到工作(STW)角色转换过程中定位、教授、训练和预演,职业定位注重学生职业意识的培养;教授注重培养学生在职业计划和职业探索上的能力,帮助学生学会职业选择和职业调整的能力;训练是帮助学生明确雇主对员工的社会期望,以增强学生的社会适应性;角色预演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工作适应性。

2.职业咨询学习理论的观点。约翰・D.克鲁姆博尔兹和罗杰・L.沃兴顿从学习理论的角度认为学习对培养学生在STW角色转换中需要的就业技能、工作习惯、信念、兴趣和价值观是重要的。根据职业咨询学习理论(LTCC),个人和环境相互作用来追求自己的目标和需求,包括基因天赋、环境条件、学***历和学习结果在内的不同因素相互作用,这些因素都会由于学***历而发生改变,从而为每个人孕育了一条特殊的职业道路。

3.社会认知理论的观点。罗伯特・兰特、盖尔・海凯特、史帝文・布朗等人从社会认知职业理论(SCCT)的角度提出人们的职业选择受自我效能、期望结果、目标以及性别、民族、社会支持等环境变量的影响。自我效能是对自己执行工作时的能力的信心,自我效能信念主要来自于知识经验、性别、民族、健康状况等;期望结果关心的是行为努力的结果;自我效能和期望结果对学生职业兴趣的培养及职业选择是很重要的。综上所述,在职业发展理论、职业咨询学习理论和社会认知理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结合中国高校学生的实际情况,我们对在STW角色转换过程中的大学生职业规划相关影响因素进行了问卷调查。

二、大学生职业规划问卷调查

本次调查问卷由12道题目组成,内容涵盖了职业愿望、职业规划、个性测试等方面,职业愿望主要用于了解大学生的求职意向及择业心态,职业规划主要用于了解大学生对于职业规划的整体认识,个性测试主要用于了解学生的自我认知和性格气质。问卷发放的范围包括安徽医科大学、安徽中澳学院、中央民族大学、上海对外贸易学院、广州大学、重庆工商大学在校1~4级的文、理、工、医等学科专业的大学生,本次调查共发放了500份调查问卷,回收486份,有效问卷480份,问卷有效率96%。

根据问卷调查统计,对大学生职业规划影响最大的个人因素依次是能力占30.7%、信心占17.2%、兴趣占14.8%、学历占14.4%、性格气质占14.1%、健康占8.8%;对大学生择业影响最大的社会因素依次是就业形势占29.5%、经济收入占25.2%、价值观信念占17.8%、职业声望与地位占17.5%、科技经济发展占10%;从家庭情况来看,影响个人未来职业选择的主要因素依次是父母期望占29.2%、家庭经济情况占27.3%、亲人劝告占15.9%、家庭阻力占14.2%、其他长辈支持占13.4%。通过问卷分析,我们发现有21.3%的大学生对职业规划从未考虑或等到毕业时再说,说明大学生对职业规划的重要性还没有足够的认识;调查中还发现有41%的大学生没有将学习计划与职业目标有效联系起来,这也是大学生在校期间缺乏学习兴趣和动力的重要原因。

三、大学生职业规划的影响因素

根据职业发展理论、职业咨询学习理论、社会认知理论的观点以及职业生涯问卷调查,中国大学生的职业规划主要受个人条件、家庭、社会及学校等因素影响,而且同一个人在不同的环境下所做出的职业选择也是有差异的。分析大学生职业规划的影响因素,有助于实现个性与职业的匹配,有助于帮助他们在迅速变化的环境中,不断调整自己的职业期望与目标。

(一)自身因素

1.知识能力。职业学习理论提出学习对培养学生在STW角色转换中所需要的就业技能、工作习惯、信念、兴趣和价值观具有重要意义,社会认知理论认为知识经验是提高自我效能的主要效能来源。问卷分析显示在大学生职业规划影响因素中,30.7%的学生选择能力,14.4%的学生选择学历。个人的知识能力水平越高,未来选择职业的机会就越多,知识水平与学历往往是成正比的,而经验与工作年限有关,工作时间越长经验越丰富、工作技能越娴熟,大学生在STW角色转换中能把知识成功的转化为工作技能会有助于个人职业生涯的顺利发展。一种职业往往需要多种知识和能力的综合运用,这就要求大学生在进行职业规划时必须充分评估自己的知识、能力的优势与劣势所在。

2.性格气质。性格有内向与外向之分,气质有胆汁质、多血质、黏液质和抑郁质之分。问卷分析表明14.1%的学生选择性格气质对大学生职业规划有影响。按照霍兰德的人格与职业匹配理论,人的性格气质与职业匹配类型有现实型、研究型、艺术型、社会型、企业型和传统型。人格类型理论表明不同类型的人格需要不同的职业环境,个人的性格气质与职业环境之间相互匹配,是职业满意度和职业稳定的基础。因此,每位大学生在校期间需要进行自我人格测试,以充分了解自身的优点与不足,通过积极参与学校的社团活动、社会实践等矫正自己的个性缺陷,不断增强自身的人格魅力,帮助大学生在STW角色转换中寻找到与自己人格相匹配的职业。

3.职业兴趣。问卷调查发现14.8%的学生选择兴趣对大学生职业规划有影响。兴趣是个体积极探索某种事物的认识倾向,如果他对某种工作产生兴趣,会在工作中表现出高度的自觉性和积极性。按照一般社会认知理论的观点,“人们不会选择去生产线上或到煤矿上之类的地方去做工,因为他们被迫在这样的工作中把兴趣消耗怠尽。”可见,兴趣对于克服工作学习中的困难具有重要作用。职业兴趣的培养应该从小时候开始,在欧美国家小学生通过参加职业日活动、中学生通过参加兼职活动,来培养他们早期的职业意识和职业兴趣,学校的职业辅导老师根据其表现进行有效引导,达到以兴趣定职业的目的。中国大学生在STW角色转换过程中,根据自己的职业计划进行早期的职业探索,需要考虑自己的职业兴趣,将职业兴趣与职业计划及目标联系起来,会有助于个人职业生涯的发展。不过,有时人们也会把自己的职业兴趣牺牲给像高薪、工作安全等外在因素,这样他们就不得不去从事令他们毫不感兴趣的职业。

4.健康状况。社会认知理论认为,自我效能信念的效能信息来源除了性别、民族、遗传、知识经验外,还受到个人健康状况的影响。由于个人性别不同、民族不同,体质体能也就不同。现代社会生活节奏越来越快,人们的工作节奏也在加快、工作生活压力逐渐加大,这些变化对现代年轻人的身体素质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尤其是近几年,过劳死现象以及工作过程中产生的抑郁、焦虑、失眠等问题不同程度地影响了年轻人的健康,影响了个人的职业发展。因此,大学生应加强锻炼,合理膳食,努力提高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

5.职业理想。职业发展理论在教授中提到职业计划与探索,职业学习理论讨论了职业计划问题,社会认知理论通过目标设定技能帮助学生制定具体可行的阶段性目标以提高其执行力,可见,个人选择什么职业,以及为什么选择某种职业,通常与其职业理想有关。职业理想是人们对未来从事何种职业的意识和计划,它建立在知识、能力和兴趣的基础上,为学生选择并准备从事某种职业提供了动力与方向。问卷调查显示,25.5%的学生从中学开始产生职业理想,38.2%的学生到了大学阶段开始明确职业理想,21.3%的学生至今没有明确的职业蓝***,准备等到毕业时再说,从小学时有了职业意识的占15%。个人早期的职业意识可能很小的时候就产生了,随着学***历和社会实践的积累,学生的职业意识逐渐清晰化,成为明确的理想,学校应通过科学合理的职业生涯辅导教育帮助学生把职业理想具体化,也就是将职业理想固化为具有可操作性的职业目标,为了职业目标的实现,我们需要帮助学生订立学习计划。

(二)学校因素

职业学习理论论述了学***历对个人职业生涯的必要作用,问卷调查也发现32%的大学生认为专业特色最重要,其次是就业指导,占19.4%,还有19.1%的学生认为学校声誉对其职业规划具有重要影响,此外,职业生涯课程辅导占14%、教师影响占15.5%。在中国,学生是否具有大学的学***历,对其未来的职业生涯的确起到了指示器作用,而且大学开设的专业教育是否符合社会经济与科技发展需求,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生未来的择业要求与职业规划。现在很多高校开始重视大学生的职业生涯教育辅导课程,因为大学生在校期间的学习与未来的职业计划、职业探索、职业选择、职业调整以及进入职场后的组织融合、职位表现、同事关系、工作习惯与态度等密切相关。但目前中国高校的职业辅导师资力量还比较薄弱,职业辅导是一门专业性很强的学问,要求职业辅导老师具有相当高的专业能力、技术水平与实践经验。据统计,美国1999年就有16万名职业规划师,而中国取得职业指导师资格的仅有1万人,因此,加快职业规划指导师的培养迫在眉睫。

(三)社会因素

1.就业形势。在职业规划问卷调查中发现,大学生对就业形势关注度最高,占29.5%。据统计,中国大学毕业生2009年已超过600万,2010年将超过700万,目前累计未就业大学生约100万,学生就业压力丝毫未减,就业形势十分严峻。大学文凭作为一种社会筛选符号本该使人才资源配置更加合理,但是如果文凭的发放超过了社会吸纳水平,就会造成文凭贬值,甚至出现教育过度性失业,在目前中国大学生就业已出现困难的情况下,很多学生仍然“随行入市”,参加人才招聘会不足准备,漫无目的,全靠运气,结果处处碰壁,信心受挫,可见,不打无把握之仗,做好职业规划在学生的STW角色转换过程中十分重要。当然,争取社会支持,尽可能减少职业选择中的障碍,会有助于大学生职业规划的顺利实施。

2.经济收入。社会认知理论认为在职业兴趣与目标之间建立联系十分必要,但是他们也承认有时人们也会把职业兴趣牺牲给像高薪、工作安全性等外在因素。根据我们的调查发现,约25.2%的大学生将经济收入作为影响其职业选择的第二大社会因素。随着中国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结构升级,对于高能耗、高污染的夕阳产业来说,面临着生产成本与环境保护的双重压力,大学生在选择职业时一般不愿进入这些经济收入不高的行业发展;而生产环保、节能产品的朝阳产业,高科技企业、金融机构及垄断性行业相对来说经济收入较高,是大学生择业的首选目标。因此,大学生在职业探索与选择过程中需要充分考虑究竟是选择自己感兴趣的职业,还是选择经济收入较高但自己并不感兴趣的职位。从地域分布看,中国东部沿海地区较中西部地区来说,经济更发达,企业密集度更高,就业机会多,收入水平高,这也是造成大学生在职业定位与选择过程中出现“孔雀东南飞”,纷纷追求大城市、大企业、大单位的重要原因。

3.职业声望。根据我们的问卷调查发现,17.5%的大学生在职业选择与规划中会考虑到职业的声望与社会地位,职业声望是指人们对各种职业所做的主观评价。在中国传统社会,职业按照“士、农、工、商”排列,官员文人社会地位最高,商人社会地位最低。但随着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工业化社会的普遍主义价值已经成为中国社会的主流价值观,评价职业社会地位的价值标准开始多元化。研究表明,现在人们通常使用教育和收入两个指标衡量职业声望,根据中国职业声望调查数据显示,教育与职业声望的相关性高于收入与职业声望的相关性。大学生在做职业选择与规划时,希望自己将来能够从事社会声望高的职位,如高级领导干部、企业高层管理人员、高级知识分子(如科学家、大学教授等);其次选择的职位是各类专业技术人员及***府部门或金融机构办事人员,可见,职业声望的高低也是影响大学生职业选择与规划的因素之一。

4.社会价值观。职业学习理论认为学习在STW角色转换中对人们价值观的培养具有重要意义,我们的问卷调查也证明社会价值观和舆论导向对大学生的职业规划同样存在影响。中国正处在经济转型与时代变革时期,传统的文化价值观、西方的文化价值观及网络文化的激烈碰撞对当代大学生的价值观、人生观都产生了潜移默化的影响,这种多元文化并存的格局在学生职业选择与规划的意识中已经有所反映。人们不再拘泥于传统意义上的工作形式,他们借助互联网的强大功能远距离办公或在家办公,甚至有些大学生在校期间已经开始考虑与谋划自主创业,而不是像父辈所希望的那样找个安稳的职业谋求生计。因此,在这个变化迅速的信息时代,社会文化宣传应该把握正确的舆论导向,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社会价值观和人生观,敢于挑战,讲究奉献,帮助学生在人生的职业旅途中扬帆起航,实现自我价值。

(四)家庭因素

社会认知理论认为,学生能否将自己的兴趣转化为目标以及把目标转化为行动的能力和意愿将会受到包括家庭在内的社会支持的影响。通过问卷调查发现,29.2%的学生认为在家庭环境中父母的期望对自己的职业规划影响最大,27.3%的学生选择家庭经济状况是影响其职业规划的第二大因素,父母受其教育、经济状况及社会价值观念等因素影响,往往希望子女进入他们喜欢或看重的行业发展,并不断地对子女施加影响,甚至代为择业。此外,还有亲人劝告、其他长辈支持等因素对处于STW角色转换中的大学生职业规划同样具有不同程度的影响。

参考文献:

[1] A Social Cognitive View Of School-to-Work Transition,Robert W.Lent,Gail Hackett,Steven D.Brown,The Career Development Quarterly/June 1999/VOL.47.

[2] The School-to-Work Transition From a Learning Theory Perspective,John D.Krumboltz,Roger L.Worthington,The Career Development Quarterly/June 1999/VOL.47.

[3] The Transition From School to Work:A Developmental Perspective,Mark L.Savickas,The Career Development Quarterly/June 1999/VOL.47

[4]沙其富.浅析大学生职业生涯设计问题[J].甘肃社会科学,2005,(6).

[5]司红.高校学生的职业理想教育与职业规划[J].北方论丛,2002,(5).

[6]赵永吉.大学生职业规划的思考[J].高等农业教育,2004,(5).

[7]于秀琴.浅谈职业理想教育[J].教育与职业,2006,(7).

[8]李春玲.当代中国社会的声望分层[J].社会学研究,2005,(2).

中职就业论文篇6

[关键词]文秘专业;高职;本科;“3+2”分段培养;衔接

[中***分类号]G717.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 ― 2234(2015)10 ― 0005 ― 03

为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改革职业教育办学模式,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精神,适应地方经济发展对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的需要,一种高职与本科分段协同培养的办学模式乃应运而生,这就是所谓的“3+2”模式。2014年,苏州市职业大学文秘专业与苏州科技学院汉语言文学(文秘)专业的“3+2”分段培养项目,成为本年度江苏省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试点项目。招生两年来,双方经过多次协同磋商,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其中高职3年与本科2年培养中的衔接问题,成为双方合力攻克的最重要难题。

一、高职与本科“3+2”分段协同培养的必要性与可行性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批准的《国际教育标准分类》(ISCED),将高等教育(第三级教育)分为两个阶段,其中第一阶段(序数5)相当于专科、本科和研究生教育,第二阶段相当于博士生阶段;第一阶段又分为5A(理论型,目的是使学生进入高级研究计划或从事高技术要求的专业)、5B(实用技术型,目的是让学生获得从事某个职业或行业,或某类职业或行业所需的实际技能和知识)两类,5A类又分5A1和5A2两个层次。结合中国高等教育的实际,5A1相当于中国的学术研究性大学的本科和硕士生教育,5A2相当于应用型本科教育,5B则相当于高职高专教育。5A2层次的应用型本科教育“不是为研究做准备,而是应用科学理论从事高技术要求的专业工作。它可以培养专业硕士研究生,但以培养本科生为主;它可以进行科学研究,但以应用理论研究和开发研究为主。”5B类型的高职高专,“培养在生产、管理、服务第一线的实用性技术型专门人才”。〔1〕

从德国、英国、澳大利亚、新加坡等西方国家及我国台湾地区的高等教育状况来看,5B类型的高职高专与5A2应用本科教育,同属现代高等职业教育系统,两者只有培养类型之异,而无培养层次之差。但在目前的中国,人们普遍认为,高职高专与应用本科实际存在含金量和规格层次上的落差。同时,高职高专培养技术技能型职业人才,在课程体系的设置上,更强调应用,理论课程相对弱化;而应用本科则理论、应用并重,强调理论向应用能力转化类课程的设置。结果是,高职高专教育越来越重技能,轻视甚至忽视理论,而应用本科教育则长期重视理论,对应用技能缺乏应有的重视。这就形成了一种现象,即高职高专培养出来的学生,长于技能而乏理论;应用本科培养出来的学生,理论扎实而应用能力缺乏。随着现代社会产业的升级,社会各行各业对应用型高层次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多,我们既有的教育模式必须做针对性的改变。在健全的高等职业教育体系还没有建成的情况下,我们采取高职高专与应用本科联合培养的方式是很有必要的:这既能保证培养出来的人才具有过硬的职业技能,又能保证其有扎实的理论知识以及将理论转化为应用实践的能力,还能弥补职业技能性人才学历层次“低”的缺憾。

另外,就人才培养规格而言,实用技术型高职高专教育面向具体职业,着重实践能力的培养,而应用型本科教育面向行业,培养理论基础扎实、专业知识面广、实践能力强、综合素质高并有较强科技运用能力的行业人才〔2〕,两者存在着本质性的差异。不过,需要强调的是,实用技术型高职高专教育与应用型本科教育有一个共同点,即“都旨在培养应用型的,面向行业与职业要求的人才”,也可以说,两者都具有“明显的职业性和应用性特征”〔3〕;并且,在中国目前的情况下,高职高专与应用本科存在学历层次的递承性、课程内容的承接性〔2〕,在这个意义上,两者进行分段协同培养、进行衔接,既是必要的,也是切实可行的。

二、文秘专业高职与本科“3+2”分段培养中衔接的基本原则

高职高专与应用本科在人才培养上施行分段协同,是学界较早关注的课题,但总体上而言,目前仍是理论探讨多于实践应用。基于对中国当代高职与应用本科教育现状以及自身办学经验、办学特色与不足之处的清楚认识,苏州市职业大学文秘专业与苏州科技学院汉语言文学(文秘)专业乃积极筹划与实践“3+2”分段培养办学模式。在实践过程中,我们总结出两者相衔接的两个基本原则,亦即差异性与连贯性。

高职与本科“3+2”分段协同的人才培养模式,天然存在一个特点,即“3”和“2”是存在差异的,前面多有引述,兹不赘言。结合苏州市职业大学与苏州科技学院文秘专业培养的实际来说,前者主要培养掌握文秘职业技能,会英语、能沟通、懂商务,具有较强的文字功底和“办文、办事、办会”能力,能熟练运用现代化办公设备的高级秘书人才;后者则主要培养掌握汉语言文学的基本理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具备文秘、管理工作的能力,能在企事业单位、******机关等机构从事研究、管理工作的应用型高级文秘人才。两者的终极目标,虽然都是培养应用型高级文秘或秘书人才,但他们培养的立足点显然是有差异的,概括地讲,就是前者注重职业技能培养,后者强调理论素养与技能培养并重。只有清醒认识到两者间的差异性,才能合理地理解“3+2”分段培养的“联合”之意,才能避免“3”与“2”趋同的可能。

连贯性是指高职阶段3年和本科阶段2年的人才培养,必须有内在的承接性、连贯性。高职3年与本科2年的培养,固然存在差异,但是既然要实行“3+2”、实行联合,那就必须考虑到两者相衔接的连贯性问题,否则“3”与“2”各自为***,难以达成联合培养的初衷。以课程设置为例,注重实践技能、应用技术培养的3年高职阶段,必然会设置足够数量的职业技术基础与能力课程,到了强调掌握汉语言文学基本理论、基础知识和行业基本技能的2年本科阶段,必须有与之相配套的提升课程;同时,考虑到3年高职教育培养出来的学生,语言、文学和文化的基础比较薄弱,而短时间的培养很难让学生迅速提升基本理论素养和基础知识,这就要求在3年高职阶段,适当设置语言、文学、文化基础课程。只有这样,才能使得高职与本科“3+2”分段培养,变成衔接顺畅、连贯,总体培养效果大于“5”的有效的人才培养模式。

可以预期,在充分认识高职与本科两个阶段人才培养差异性及联合培养连贯性原则的基础上,双方通力合作,其所培养出来的文秘专业学生,应当既有很强的动手能力,又有较好的理论和知识素养,既有迅速适应工作岗位的硬功夫,又有未来具有较大发展空间的软实力,是兼具应用特色与本科底蕴的“高端技能型人才”〔4〕;应比单纯的高职文秘专业和单纯的本科文秘专业学生,有着更好的就业机会、更多的就业本领和更好的发展前景。

三、文秘专业高职与本科“3+2”分段培养中的主要衔接点

理想的高职与本科“3+2”分段衔接,应包括培养目标、课程体系、师资队伍、教学组织管理、学生管理、学生考核与质量监控、本科准入机制等诸多方面的衔接。这里重点就课程体系、学生管理和本科准入机制三个方面,具体解析苏州市职业大学与苏州科技学院文秘专业“3+2”分段培养中的衔接问题。

在培养目标确定以后,合理的分段培养方案制订,是头等大事。经过对分段培养专业职业岗位、工作任务和职业能力等因素的综合分析,我们将3+2共5年的课程,大体分为3个类型,即突出应用技能导向的高职课程群、高职与本科对接课程群、综合素质与应用能力并重的本科课程群。在课程体系类型化区分的前提下,又将这3个课程群统一分为通识教育课程、职业技术基础课程、职业技术能力课程、拓展能力课程和集中实践教学环节等5大模块。

这里重点分析高职与本科对接课程。如为了能让学生能够顺利进入本科2年的文化基础课学习,比较轻松地迈入中国文化概论、中国古代文学、中国现代文学、外国文学及文学概论等课程学习的门槛,在高职阶段3年的“职业技术基础课程”模块,设置了大学语文、吴文化、管理哲学等文学、文化和哲学基础课程。同时,为了使得“3+2”的培养具有延续性、提升性的特点,在本科阶段2年的“职业技术能力课程”模块,设置了中国秘书史、秘书学概论、公共关系学、申论、市场调研与预测、传播学概论等秘书职业技术能力继续培训课程,这能使学生在高职的前3年通过学习应用文写作、秘书实务、市场营销学、企业管理概论等课程所获得的职业知识和能力,在本科的后2年得到延续和提升。另外,本科2年在“集中实践教学环节”设置的论文、报告写作指导、学年论文、毕业论文与秘书技能训练与测试等课程,也是为了实现与高职3年开设的秘书实务与应用写作综合实训、中英文秘书技能综合实训、论文写作等课程的衔接。

高职与本科分段培养中的学生管理,是存在问题比较多的环节。由于我国现阶段高等职业教育体系尚不完善,高职高专与本科还存在社会认可度及招生批次、层次方面的落差,因此高职学生的入学基础要求要低于本科,这就导致两个问题:其一,高职阶段的学生,自我定位普遍低于本科学生,心理上的就业功利需求远胜于努力学习、继续深造的需求,这就使得不少学生缺乏足够的学习热情,甚至自律较差;其二,由于高职起点学生的文化课基础相对较弱,而高职的培养以应用为主,这就使得大部分学生在进入本科2年阶段学习时,存在先天的“营养不良”。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我们采取了以下两个措施:第一,高职阶段采取严格的导师制,导师兼任班主任,并与辅导员一起,对学生实行介于高中层次与本科层次的管理方式,比较有针对性地引导学生的心理和日常学习,指导学生进行学习和职业规划。第二,与高职相衔接的本科专业,提前介入高职教育,协助高职专业进行学生管理。这种管理方式可以概括为“以教代管”,即本科专业派遣专业教师,通过讲座(如入学时的“3+2”全程学习内容、特点与要求介绍讲座、学期中的不定期语言、文学与文化知识讲座、高职阶段毕业前的本科准入考试注意事项讲座等)与课堂教学的途径,引导学生调整心理定位、提高学习兴趣、打牢文化基础、规划5年学习与毕业就业蓝***。

“3+2”分段培养的重要目的之一,是提升学生的学历层次,这就涉及到本科准入机制的问题。为了使分段培养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学历、能力提升培养,必须有严格而可行的准入机制。学生在高职3年,完成培养方案规定的所有课程且成绩合格者,可以选择进入本科2年的学习,也可以选择直接就业。但是要想进入本科阶段学习,必须参加由本科学校牵头、本科与高职学校共同命题的本科准入考试,这一考试包括两个环节,即专业知识考试和职业技能考试。专业知识考试扣紧职业技术基础,重点考察学生秘书学综合知识和文化基础知识;职业技能考试,重点考察学生秘书综合应用技能,包括写作、档案管理和秘书实务技能。考试合格者,可进入本科阶段的学习,顺利完成培养方案规定的所有课程且成绩合格,即可获得苏州科技学院本科毕业文凭及文学学士学位。

四、结语

高职与本科实行分段联合培养,是我国高等教育发展衍伸出的必然产物,从学理上讲,这种分段联合也是切实可行的。当然,要想行之有效地实行这种培养模式,必须考虑高职与本科两个阶段的衔接或说对接问题,应当注意两者间的差异性及衔接过程中的连贯性;同时,必须在培养目标、课程体系、师资队伍、教学组织管理、学生管理、学生考核与质量监控、本科准入机制等方面,进行具体的衔接。应当说,高职与本科“3+2”分段培养,可以为我国现阶段的高等职业教育提供一个发展模式,能够推动我国高等教育类型结构和高等教育层次结构的逐步完善。文章以苏州市职业大学与苏州科技学院文秘专业分段培养的例子,已经对前面所提到的问题,作了正面的回应,希望可以为国内同行提供一点有意的参考。

〔参 考 文 献〕

〔1〕 潘懋元,吴玫.高等学校分类与定位问题〔J〕.复旦教育论坛,2003,(03):8.

〔2〕 鲁武霞,李晓明.高职专科与应用本科衔接:内涵特性及内蕴价值〔J〕.教育发展研究,2011,(19):50,47.

中职就业论文篇7

关键词 职业教育学; 中国化;契机;路径

中***分类号 G71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3219(2014)13-0005-05

中国的职业教育学自从20世纪初从国外引进后,一直受到国外职业教育理论和作为母体的教育学的影响。过于依赖进口和母体导致职业教育学处在一种边缘化的位置,如何建立既能摆脱依赖又能自足的具有中国特色职业教育学成为诸多职业教育学者的愿景。职业教育学引进之初就有学者进行过可贵的“本土化“探索,由于学术积累不足和历史局限性,并未生长出有中国特质的职业教育学。当下,中国职业教育实践和职业教育研究的学术积累已经为职业教育学的中国化奠定了一定的现实基础,为加快职业教育学的中国化提供了契机。

一、中国职业教育的现实诉求

职业教育学“中国化”是时代的要求,也是历史的必然。职业教育学中国化的主要目的旨在反映中国职业教育事实、需要,指导实践,解决现实问题,促进中国职业教育的发展。

(一)职业教育学自身发展诉求

长期以来,无论是职业教育理论流派还是实践模式,中国一直以引进西方为主[1]。首先,从中国职业教育发展历史来看,我国有着“移植”的传统,最初从日本转译,后学习欧美,之后全面“苏化”,到上个世纪80年代改革开放后仍然沿袭移植和引进的传统。这一传统保持的结果是中国成为西方理论的跑马场,大凡中国职业教育问题需要国外职业教育理论来检视,并由此加以“语境化”或加以剪裁。移植和依附在一定阶段特别在起步阶段(初期或许是必要的),可促进一个国家某一学科的发展。考察中国社会科学发展史可以发现,很多学科,诸如社会学、人类学、经济学、教育学都经历从译介引进国外的理论、著作到本土化理论建设诉求的发展过程[2],职业教育学作为社会科学系列中的一员,也概莫能外。但是若长期驻留于此,不对西方的职业教育理论进行批判与反思,进而创造出适合本国国情的职业教育理论,那么中国职业教育就永远是西方理论的“实验场”,中国的职业教育学也就永远处于落后的境地,永远跟在别人后面,处于从属地位。过多移植和引进,就必然导致职业教育学研究者对国外职业教育理论的过多模仿、参照,而适合本国及本民族特点的职业教育理论构思则显得十分苍白,影响职业教育学中国化和民族化道路的探索。职业教育学从国外引进开始已经有一百年历史了,按学科发展的逻辑已经到摆脱依附的时机。

其次,中国职业教育学在发展过程中,一方面,引进和移植西方职业教育学;另一方面,受普通教育学的影响,不断移植和复制普通教育学的内容,试***从一般教育理论中演绎出职业教育理论,如直接在教育学概念前加上“职业”的前缀就变成“职业教育学”的概念。普通教育学比职业教育学从国外引进稍早一些,它的发展也同样依赖引进与移植,它的内容里面充斥着国外教育学植入性话语,“教育学这个母体并不健全,意味着从这个母体中分化出来的子科学先天不足,有可能从母体中带来或多或少的‘胎记’”[3]。从母体中间接移植国外的东西,变成转口移植,使得职业教育学毫无自己的品性,所处位置十分尴尬。因此,职业教育学要走向***、成熟,减少母体影响,中国化道路是必然选择。虽然作为母体的教育学到目前还没有完成中国化进程,但按照学科发展的规律,作为子学科的职业教育学是可以率先超越母体实现中国化。

(二)职业教育实践改革的需要

改革开放以来,在国家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策的倡导和牵引下,中国职业教育不断发展,规模不断扩张,如高等职业教育的规模目前已经占据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然而,职业教育规模扩张并没有带来质量和内涵同步提升,相反带来许多问题,有一些问题完全依靠***策是解决不了的,还有一些问题迫切需要依靠职业教育理论来指导解决,例如,职业教育内涵发展等问题。但目前中国职业教育学不仅学术化水平不高,而且缺乏自主性,在指导职业教育实践过程中显得有一点力不从心。在此种情况下,不得不依靠学习西方职业教育理论,以满足中国职业教育实践需求,这一情形一直伴随着中国职业教育的改革。由于东西方文化差异,西方职业教育理论产生于特定社会和教育环境,照搬硬套,会水土不服,对中国的职业教育实践产生负面影响。

中国职业教育具有自身的实际需求,不可能简单照搬他国经验。“今天,教育改革与发展所面临的问题是独特的,原有的教育理论不能给予诠释与说明,国外相关的理论充其量也只能起到参照和借鉴的作用,除了扎根中国的教育土壤,消化吸收人类一切先进的教育理论成果,建构符合这一特定时代要求的原创理论别无他途。”[4]中国职业教育发展至今,已经站在一个新的历史起点上,一系列重大现实问题和根本问题需要做出理论上回答,这些问题是在中国特殊语境和文化场域中产生的特有问题,无论中国现有的职业教育学,还是国外先进职业教育理论,都不能很好回答,解决这一问题途径只有依赖建立有中国自身特色的职业教育学。实践的需要呼唤职业教育研究要自觉关照中国职业教育现实问题,从自己的学科立场超前思考,从历史与逻辑视角做出分析,在全球意识与本土实践的关照中做出判断,以中国国情和现实为依归,努力构建既能描述中国职业教育现象,反映中国职业教育需要,又能指导中国职业教育实践、解决中国职业教育实际问题的职业教育学。

(三)职业教育学走向世界的必然选择

“各个国家和民族都存在着一些共同的特征和普遍的发展规律,但另一方面却不能不看到每一个国家和民族都存在着他们特殊的教育问题。”[5]中国职业教育发展必然有其特殊道路,必定要去探索这种教育发展的特殊道路,照搬国外是行不通的。中国是一个人口大国,有着悠久的文化传统、独特的民族特性,寻找中国职业教育运行机制和发展规律,本身就具有重大国际意义。“今天若离开了中国深厚的历史文化、现实的国情、民族的特色,也不会产生出对世界特殊的重大贡献的东西,只有民族的,才可能是世界的。”[6]职业教育的中国化并不是排他的、孤立的,局限于中国这块地盘做文章,而是在“全球意识”的关照下,以本民族优秀的文化传统为依托,以本国的职业教育实践为基础,学习借鉴国外先进职业教育理论,使之与本民族的职业教育思想和经验沟通、融合,并在此基础上,进行自主创新的研究,创生出具有中国特色的、原生性的职业教育理论,使中国职业教育理论成为世界职业教育科学宝库的重要组成部分,占据其应有的一席地位,从而在职业教育理论的国际交流中达到视界的融合,对整个世界职业教育学发展作出贡献。总体来说,中国职业教育的世界化和世界职业教育的中国化才是中国职业教育学必由之路。

二、职业教育学中国化的契机

中国学者近百年来职业教育学中国化探索一直就没有停止过,他们的探索为职业教育发展提供丰富而宝贵思想财富。当前无论是经验的积累,还是外部环境抑或是职业教育学学科建制等都为职业教育学中国化提供了条件和契机。

(一)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背景

进入21世纪,国家进一步确立了职业教育在社会发展和教育工作中的战略地位,把职业教育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职业教育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总体布局中具有非常重要、非常突出的战略性作用,职业教育成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基础、发展现代产业体系的重要条件、建设人力资源强国的重要任务以及改善民生的重要举措。当前,职业教育改革发展正迎来一个新的历史机遇期,特别是具有中国特色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建设,为加快职业教育学中国化进程提供了有利契机。“就社会历史条件来说,当今时代是职业教育规模迅速扩大、作用日益凸显、社会地位急剧提升的黄金时期,社会既有强烈的需求,又具备了发展职业教育的相应物质基础,这为职业教育学的建立和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社会环境。”[7]

(二)职业教育实践经验的积累

中国职业教育经过多年改革已经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实践智慧),但大多还停留在经验描述层次,亟待上升到理论层面,以形成有分量的、有中国特色的职教理论。“职业教育理论服务职业教育实践,职业教育实践滋生学科理论就是一种‘共生性发展过程’和‘互动与双向建构’的学科发展历史。”[8]职业教育学产生并发展于职业教育实践活动,随着职业教育活动的发展,职业教育理论体系也不断发展完善。改革开放三十多年以来,“我国职业教育的改革发展起伏跌宕,波澜壮阔,充满曲折艰辛,取得引人注目的成就,积累了丰富的经验,这其中,既有自身的***实践探索,也有借鉴国际先进经验基础上的探索。在收获一系列改革成果的同时,更需要将这些宝贵的改革经验进一步概括和提炼,由此构建起具有中国特色的职业教育学科理论,为职业教育的持续健康发展不断提供强大的理论支撑,同时也为世界职业教育发展做出理论贡献”[9]。一切理论学说必然是特定历史时代产物,必须以一定社会条件和社会实践为必要前提。因此,有必要对中国长期以来的职业教育实践进行反思,进而形成反映职业教育发展规律与符合中国职业教育实际的科学认识,这个认识既包括对成功经验的总结,也包括对失误的反思。

(三)职业教育学外在建制趋于成熟

中国职业教育学经过多年的发展,学科外在建制基本形成,已经建立起较为完整的职业教育学科人才培养体系,可培养自己的研究生、本科生。截至目前,职业教育学博士点已经达到10个,硕士点已50余个。专门从事职业教育的***研究机构日益增多,初步建立了一支以专业研究人员为主,各方广泛参与的职业教育科研队伍。从学科合法性角度来看,职业教育学作为一门***建设的学科在学术共同体中的位置已经基本确立。在中国职业教育学外在建制趋于成熟之时,内在建制显得相对滞后,尚未形成比较完整、严密的概念和术语体系,缺乏***的范畴和相对严谨科学的逻辑系统,也没有形成研究者认同统一的研究范式。“学科的概念、范畴、理论体系等内在建制是学科的核心和根本,外在建制是学科发展和成熟的支持和保障。但这并不意味着学科的建设必须以内在建制的建设和成熟为先。应然学科的建设路线,就是要充分发掘外在建制对学科建设的巨大推动作用,以期通过清晰的学科意识、完善的资源保障和畅通的交流机制来促进学科内在建制的迅速成熟。”[10]外在建制的成熟,不仅可以为培养专业化职业教育学研究人才创造良好条件、为丰富职业教育学学科内涵提供新的历史契机,而且可以有力促进职业教育学中国化的内在建制建设。

三、职业教育学中国化的理路

(一)吸收中国传统职业教育智慧

“任何理论的成熟决不是建立在理论构造者的凭空思维想象中,而是建立在人类遗留的思想宝库基础之上的。”[11]中国传统文化中儒家的文化始终占主导地位,儒家的重要代表人物孔子认为,教育目的在培养君子和通才,强调“学而优则仕”,希望这些经典文化人在国家建设与发展中发挥作用,他的“君子不器”的观点带明显轻视职业教育倾向。“在中国,自古就有‘形而上曰道,形而下曰器’之说。在孔子‘君子不器’的影响下,中国古代的学者传统与工匠传统一直是分离的。学者传统是通过思辨寻求‘道’,工匠传统则通过技术追求实用。在‘道本器末’思想的支配下,技术由于被认为是‘形而下’的‘器’,因而被讥讽为‘奇技***巧’而受到人们的歧视。”[12]儒家文化深植中国大地上,职业教育几千年来一直被儒家思想压抑,直到当下社会仍然存在鄙视职业教育的现象,就连传统职业教育思想研究一直处于落后状态,在中国专门讲教育史的教科书上也很难找到有关职业教育思想史的内容,实际上中国历史上并不缺乏传统职业教育思想,而是缺乏有效的挖掘总结。“我国古代对职业教育提出许多具体要求,许多见解不仅具有合理的因素,而且是有独到之处,对此,应该很好地加以总结和研究,批判继承这份珍贵历史遗产,并使之发扬光大。”[13]职业教育是一个历史概念,在17世纪以前,无论是在西方还是中国均没有现代意义的“职业教育”概念,对古代职业教育研究,必须放下现代意义的职业教育概念思维,寻找古代的那些与今天的职业教育范畴相对应的事项、知识加以研究,古代学者对职业和技术的探索可视为职业教育研究。如“孟子的‘大制不割’的技术教育思想,颜子的‘技艺兼习,稍通能用’的技术教育思想,墨子的‘以德驭艺,兼利天下’技术教育思想,庄子的‘由技至道’‘机心并举’技术教育思想等,这些都成为技术教育学科理论宝库中的珍贵瑰宝”[14]。当下,已有职业教育研究者对中国职业教育历史作了初步梳理,但面对中国职业教育思想的宝库,还有待进一步深度挖掘。

(二)扎根中国职业教育实践沃土

职业教育学中国化之所以步伐缓慢,最主要的原因之一是职业教育理论与实践脱节。“学科无法通过应用研究向社会证明其服务社会实践的能力和贡献,这将损害学科存在的合理性基础和学科发展的外在环境,并最终有可能摧毁学科的外在建制。”[15]职业教育学是指导教育实践并适应教育实践的需要而产生的,作为一门学问的产生,无疑应以服务教育实践作为其终极目标。职业教育研究具有合理解释和有效指导实践的旨趣,离开中国职业教育这一块实践的沃土,其研究就失去了现实基础,变得毫无意义。中国职业教育实践中面临许多棘手的、具有现实价值和理论意义的问题,研究这些问题可以增加学科知识、完善学科体系。因此,只有紧紧围绕中国现实的职业教育实践活动及理论探讨来创建中国的职业教育学,特别对中国职业教育实践的丰富成果给予足够关注,关注鲜活的职业教育实践,才能找准职业教育学生长点,使中国职业教育学具有旺盛的生命力。

(三)借鉴国外先进职业教育理论

中国化的价值取向是多元的,中国化并不是排他性的。职业教育学中国化并不排斥对国外职业教育理论的借鉴和吸收,但反对不加分析地盲目照搬和移植。职业教育作为一个世界性的现象,具有普遍性和共性,对国外理论的科学分析和比较借鉴,可以减少不必要的重复性劳动和少走弯路,有助于我们站在世界的高度对职业教育做出更全面、更学术的理解。职业教育中国化策略绝对不是国外原理加上中国的实例,中国化实指吸收国外的合理思想与中国职业教育实际的结合,增进职业教育学对本土职业教育认识和在中国职业教育的应用,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职业教育学理论、方法的学术活动和学术取向。积极借鉴国外的先进职业教育理念和经验,是中国推动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一项重要策略,中国职业教育实践的先行者已经在学习借鉴国外先进职业教育理论方面做好出了很好范例。如中国近代著名教育家黄炎培先生职业教育思想的形成就是与这种借鉴密切联系的。黄炎培先生倡导的职业教育,是从中国国情出发的,纠正了清末实业学堂的弊端,又吸收欧美职业教育的有益经验,形成了颇具特色的职业教育思想,为职业教育学中国化提供了思想财富。

(四)开展职业教育学原创性研究

“以本国教育发展需要和问题为研究的本源,通过各种不同手段获取原始性素材,或作原始性(相对于‘验证性’)的研究,进而得出在国内或国际范围内富有独特性和创新性的理论(或其他形态的研究成果)。也就是说,中国教育研究的原创性至少是由问题的原发性、研究素材的原始性、结论的独特性和创新性等要素综合构成。”[16]中国是一个人口大国,又有自己的传统文化,这一特殊时空为职业教育学开展原创性研究提供了素材和平台,可催生很多原创性成果。如中国学者提出的“双师型”理论就是在中国职业教育这一特定时空背景下提出的。“双师型”教师是一种只有在中国具有特殊称谓,是一种***的别人无法替代的言说方式和表达方式。

中国特殊文化背景虽然为职业教育学中国化提供原创性素材和时空,但仍然不能驻留于此。职业教育学原创性还在于发现新的研究对象,拓展原有的研究范畴,提出新的研究视角和研究范式。中国职业教育学者在研究范围和研究方式原创性的研究已经迈出可喜的一步,如姜大源提出的职业教育跨界性,就是对职业教育研究范围的突破,徐国庆提出的技术哲学研究方法就是在研究范式上取得的突破。这些原创性成果对丰富职业教育知识有一定促进作用,对促进职业教育中国化具有重要意义。

职业教育中国化将是一项长期和艰苦的任务,职业教育界的学者应增强自觉意识,将职业教育学中国化作为自身责任和使命,潜下心来,真正为职业教育学中国化做扎实、细致的工作,为职业教育中国化作出应有的贡献。

参考文献

[1]石伟平.时代特征与职业教育创新[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6:1.

[2]石艳.教育社会学本土化研究的反思[J].外国教育研究,2006(7):1-5.

[3]陈桂生.略论教育学同其子学科之间的关系问题[J].高等师范教育研究,1995(4):42-44.

[4]郑金洲.教育学的时代使命[J].教育研究,2006(7):40-43.

[5]鲁洁.论中国教育学的本土化[J].高等教育研究,1993(1):35-37.

[6]郭戈.论教育学的“中国化”[J].中国教育学学刊,1993(2):54-56.

[7]马君,刘永盛.对中国职业教育学几个问题的学理思考[J].职教论坛,2007(23):6-9.

[8]马庆发.职业教育学学科的身份问题研究[J].职教通讯,2010(1):10-15.

[9]肖凤翔,唐锡海.我国职业教育学科自觉的思考[J].教育研究,2013(1):113-118.

[10][15]刘小强.高等教育学学科分析: 学科学的视角[J].高等教育研究,2007(7):72-77.

[11]夏玉珍,姜利标.社会学理论本土化的反思[J].河南社会科学,2010(1):118-121,218.

[12]梁卿.从“掌握技术”到“理解技术”――关于我国高职专业课程目标的思考[J].职业技术教育,2009(16):50-53.

[13]吴玉琦.中国职业教育史[M].长春:吉林教育出版社,1991:19.

[14]顾建***.我国技术教育的学科发展及其路径选择[J].中国电化教育,2010(11):78-83.

[16]叶澜.世纪初中国教育理论发展的断想[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1(1):1-6.

Thought on the Construction of Chinese Vocational Pedagogy

TANG Xi-hai1,2, XIAO Feng-xiang1

(1.Educational College,Tianjin University,Tianjin 300072;

2.Nanning Vocational and Technical College, Nanning Guangxi 530008, China)

中职就业论文篇8

对职业教育发展未来三十年的展望

马树超在《教育与职业》2008年第27期撰文指出,未来30年我国职业教育需要大发展,首先职教科研必须有一个很好的发展和规划。一、经济发展与工业化进程将对职业教育的需求持续增加,层次可能会逐步提升。近几年职教规模发展的重心仍然是以中职和专科层次为主,估计再过6-7年,重心上移将成为一个必然趋势。二、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必然推动职教的教学模式转型。因为信息产业的技术周期短,而且学生获得信息的渠道大大增加。信息技术快速发展推动职教模式转型,教师的培养目标要从偏重理论知识和文化技术转为重视态度、知识和技术技能。三、城市化进程推动大职教,开放成为职教改革的必然趋势。职业教育必须加快体系开放、机制开放、模式开放,让更多的人包括农村劳动力有机会分享职业院校教育,分享改革发展的成果,这是我们适应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尤其是城市化发展的一个重要对策。四、市场经济发展必然推动***府体制改革,推动职业教育管理体制的完善。我国处于社会转型和体制转轨的双重历史进程中,***府转型成为必然。这种转型必须顺应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由管制型***府向服务型***府转变,由经济建设型***府向公共治理型***府转变。在此转型过程中,职业教育管理体制改革是必然的趋势。***门对各类职业学校实施宏观管理,劳动部门对职业资格证书与就业准入制度实施宏观管理,将有效推进职业教育大发展。五、经济全球化进程推动技能型人才走出国门,职业教育将更多融入产业、行业与企业等要素。适应经济全球化趋势,技能型人才走出国门将是必然趋势。鉴于此,职业院校教育需要走出传统的学科教学形态,更多地融入产业、行业与企业要素。六、战略选择与***策法规对于职业教育发展趋势具有决定性意义。未来30年职业教育发展的前景非常好,但关键在于各级***府的战略选择和***策导向,这就需要加强***府的宏观调控。

少子化时代中国小型高职院校面临的挑战及对策

谢作栩等在《教育研究》2008年第9期撰文指出,20世纪末21世纪初,中国进入少子化时代。这对中国高等教育,尤其是小型高等职业院校的发展提出了严峻的挑战。当前,中国尚未形成完善的高等职业院校投入机制,高职院校的办学经费主要靠学费收入、贷款和引进社会资金,大部分高职院校的学费收入已占学校总收入的80%,民办高职院校更是主要依靠学费维持。在这种经济运行条件下,那些在校生人数偏少的高职院校,生均成本水平高。没有规模效益。面临着更大的生存压力。综观世界高等教育发展,少子化时代适龄人口变动带给高等教育的冲击并不仅仅出现在中国,美国和日本的高教机构早在20世纪80、90年代就曾先后遭遇尴尬的生源之争。他们的经验和教训值得我们借鉴。比较美、日两国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在少子化时代所采取的改革策略,其共同做法是:面向成人,扩大受教育的对象。借鉴国际经验,今后中国小型高职院校需扩充新的生源。即向社会开放,招收非传统生员;加强与企业的合作,发挥资源的最佳利用效率:转变学习方式和内容,满足不同群体学生的需求。

职业教育课程的普通论与专业论

徐国庆在《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8年第3期撰文指出,在职业教育课程思想史上,普通论与专业论的论争几乎伴随了整个近代职业教育发展过程,并一直持续到今天,成为当前职业教育课程实践的三大两难问题之一。普通论主张职业教育课程内容不应局限于某些特定职业领域,而是要充分考虑个体适应多变社会的需要,以及人性本身完善的需要,充分体现出普通性。在有较大影响的教育思想家中,普通论明显地居于主流地位。其核心观点可概括为以下三个方面:1、人的发展是教育的最高目标。2、职业教育有使人局限于特定职业领域的危险。3、避免这一危险的有效方案是增强课程的普通性。普通论的思想轨迹可以追溯到现代职业教育的创始时期,并且贯穿了其发展的整个过程,是主流职业教育思想家的共同观点。作为学徒制替代物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由于面向职业领域,与普通教育价值取向完全相反。因而其价值自创立之始就受到了许多思想家的怀疑,并力***通过普通话策略来避免其弊端。由于怀疑的角度不同,因而形成了普通论的不同观点。它包括基于劳动异化的普通论、基于民主社会建构的普通论:基于技术理论化的普通论以及基于劳动者权益保护的普通论。尽管普通论的声音震耳欲聋,但是。迫于经济发展或提高劳动者就业率的需要,主张强化职业能力训练的声音从来就没有停止过,某些时期可能还居于主流。这一种声音可以称之为专业论。专业论认为职业教育是一种服务于个体就业与经济发展需要的教育,这是其核心价值所在,因而其课程体系不应过多地受普通课程的干扰,应当突出满足岗位需要的职业能力训练。其主要观点可概括为以下几点:1、促进就业与经济发展是职业教育的首要功能;2、实现这一功能的基本途径是依据岗位能力需要开发课程;

3、职业教育课程应突出专业性。专业论思想虽然比较功利,却很现实,因而不乏追随者。20世纪80年代以来一些有着广泛实践影响的职业教育课程模式,如MES课程、CBE课程、学习领域课程,事实上也是以专业论为其理论前提的。普通论与专业论之间的论争贯穿了近代整个职业教育发展过程,到今天仍然困扰着职业教育课程改革实践。作者认为,这是一个二者必居其一的选择。如果继续坚持普通化与专业化并重的观点,那么在实践中必然陷入困境,因为随着大量新职业的涌现、劳动分工的日益精细以及工作过程的日益复杂,职业知识体系也日益庞大和复杂。既要劳动者发展某些工作岗位的娴熟能力。又要劳动者掌握扎实的普通文化知识、通晓整个工作原理或是发展大范围职业领域的工作能力已是不可能。作者认为专业化是当前我国职业教育课程的核心目标。首先,功利主义是当前社会对职业教育课程目标的基本价值取向。其次,专业化是职业教育的本质属性。职业教育的根本目标是要把学生导向工作体系,这是职业教育产生的前提。再次,专精职业能力培养是提高青年就业适应能力的重要策略。普通化是现代职业教育课程不可忽视的目标。首先,职业教育也是教育,它必须具备一般教育的功能。其次,就业适应能力也是现代职业教育课程不可忽视的内容。在实践中该如何调和专业化和普通化这两个目标呢?作者认为通过专业化达成普通化目标是一种理想选择。大多数知识是可以从专业中延伸出来的,关键在于如何看待两类知识之间的联系,是把它理解为机械的逻辑,还是知识的联想。事实上,任何一个成人都在不断地发展着他们的普通知识,而成人强大的职业角色功能的发挥,使得他们通常是以所从事的职业为核心来吸收和组织普通知识的。由于寓于专业中的普通知识更加现实而有意义,其所达成的普通目标将更加真实。普通论认为学生应当多学一些能够普遍应用的工作原理,或是多种工作技能,其目的是要提高学生的迁移能力。

高等职业院校文化建设内涵分析及对策研究

董刚在《中国高教研究》2008年第10期撰文指出,高职院校文化建设是国家高职示范院校项目建设的重要内容。高职院校文化建设是一个动态的体系建设,应与企业文化、区域文化、社会文化三个层面实现动态的融合与互补,在一定的结构框架内实现系统的、深层次的文化体系建设。高职院校文化建设是高职院校全体师生员工在共同的教育活动中自主生成的、被全体员工所共同接受的、可发展的价值观念和行为方式,是学校群体共同创造和形成的校园精神风貌和文化气氛,是学校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的价值取向、精神追求、行为模范的综合反映。它是与企业文化、地域文化、社会文化不断磨合与相互融合而形成的一种具有企业管理、区域发展、社会文化和学校教育多层次文化背景的高职文化。其特点,有体现物质标志、物质环境、物质设施、着装服饰和人力资源的物质特质;有体现规章制度、道德规范、行为规范、工作守则等的制度特质;有体现学校作风、精神风貌、人际关系的行为特质;有体现学校价值观、学校精神、学校校风等的精神特质。高职院校文化建设的内涵体系包括高职院校文化、企业文化、区域文化、社会文化四个方面的维度。该体系的核心是高职院校文化。高职院校文化建设具有动态性、兼容性和创新性特点。要实现这一目标,企业文化与高职院校文化的融通、体现具有鲜明区域产业发展特点的专业文化建设、社会文化中相关元素的融入与体现三个层面,是目前高职院校进行文化建设的重要途径。

中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评估体系的研究

孙志河等在《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8年第28期撰文指出,职业学校教学质量应该是以社会需求为导向,以职业为本位,以能否适应社会需求、获得用人单位的好评为最高标准。从根本上说,教学质量评价就是判断、检测职业教育所培养的人才发展水平与经济社会发展实际需求之间的符合程度。因此,可将反映职业学校教学质量的主要指标分成两个大类,分别是学生的基本素质和社会声誉。学生的基本素质包括职业关键能力、必备知识与理论、职业技能水平与“双证”率、成才典型与获奖情况四方面内容,核心是看学生的发展进步,是否有就业能力和就业竞争力。社会声誉具体包括就业率、就业质。量、学生报到率和流失率、短期培训、技术开发与推广五部分内容。增加这部分评价内容,可使中等职业教育教学效果的评估更具有直接性。作者还指出,在影响职业学校教学质量的诸多要素中,师资队伍、教学设施、课程和培养模式、教学运行与教学管理、学生学习状况、教学质量监控等要素深刻的体现着职业教育的办学特色,其内涵和标准充分展示了职业教育教学的内在规律和时代特质,它们是评价和评估职业学校教学质量的主要指标。教学质量评估体系是指根据所制定的培养目标和标准。有组织、有计划地对教育质量进行检查、评价和诊断的系统。作者最后提出了全面性原则、科学性原则、导向性原则、可行性原则、主体性原则及开放性原则等中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评估原则。

中职就业论文篇9

关键词:职业决策;父母支持;自我效能;学生职业发展

作者简介:刘新学,男,河南安阳人,南京特殊教育职业技术学院教授,博士,主要从事特殊教育心理学、高职教育基本理论研究;吴地花,女,浙江丽水人,丽水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主要从事高职生心理、学生思想***治教育和高职教育基本理论研究。

基金项目:2012年度浙江省教科规划课题“高职院校创业教育制度供给实证研究——以浙江省为例”(SCG357)阶段性研究成果,主持人:吴地花;2011年丽水市社会科学研究课题“高职生职业理想现状调查及教育对策研究——以丽水职业技术学院为例”(LB201150),主持人:吴地花。

中***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7518(2012)31-0075-03

一、学生职业决策自我效能感的研究

职业决策自我效能感是近几年研究的热点问题(Betz, 2007)[1],很大程度上是由于社会认知职业理论的发展(Lent et al, 1994)。社会认知职业理论的基本假设是:人与环境的相互作用是高度动态的,其结果是人既受环境影响但同时人也影响环境。因此,有研究指出社会认知职业理论需要解释职业生涯发展中3个复杂却相互联系的问题:职业兴趣的发展;教育与职业选择;在教育与职业领域的表现与发展。虽然,目前这方面的研究比较多(Lent et al, 2008)[2],但是,这些研究囿于研究方法与研究视角等方面的问题,得出的结论还缺乏说服力,因此,一些学者指出社会认知职业理论还远没有被证实。

从目前国内外已发表的主要研究文献看,发现大多数文献资料主要集中于个性、职业自我效能感、兴趣等之间的研究。个性的测试工具一般采用大五人格量表,对职业的考量往往选用信度与效度比较好的荷兰职业兴趣测试。但是,这些已有的文献资料中,很少有研究关注个性与个体环境之间的交互作用。现有的研究往往集中于某几种个性特质上,并没有把研究内容放到更广阔的个体背景上,如果未来的研究能够避免这些文献资料的缺陷,将会有助于以新的视野来审视职业决策自我效能感(Borgen, Betz, 2008)[3]。事实上,人与环境因素之间的复杂联结很难进行准确的区分(Vondracek, 2007)。班杜拉曾指出特别是个体归因与环境因素对个体的改变与发展的影响往往具有双向性(Bandura, 1986)。也就是它们之间的影响很难用单向的因果关系来进行准确地描述。

由于目前对职业决策自我效能感的研究还不完善,需要在将要开展的研究中,从多个方面考察职业决策理论与实证研究文献资料之间的关系。一是集中考察学习目标(人为因素)与对父母支持的感知(背景因素)之间在预测职业决策自我效能感上的交互作用。二是通过整合社会认知理论(Lent et al, 1994)与认知评价理论(Deci, Ryan, 2002),来检测与以父母支持为主的研究间的差异。如果个体或支持的接受者和父母或支持的提供者在对父母的支持行为感知有差异的话,我们就需要考虑不同支持模型间的差异所带来的感知效应。考察这些感知差异效应,是预测与解释同一现象却带来不同影响的重要原因。

二、父母支持对个体职业决策自我效能感的影响

父母支持是指为主要的看护者提供各种形式的口头鼓励、物质帮助、情感支持、与职业相关的帮助等(Turner & Lapan, 2002)。社会认知职业理论认为一些背景因素如:父母的支持影响个体的职业发展定向(Lent et al, 1994),孩子的行为往往受身边重要人物的影响,特别是孩子的父母。例如:个体的职业决策自我效能感的发展是通过观察父母所进行的与职业选择或探寻有关的活动发展起来的(Alliman-Brissett et al, 2004)。在创业研究中也发现,父母的支持对个体(子女)的创业具有十分重要的影响。因此,从父母来的支持可以促进个体在职业选择中的经验学习,同时,这种支持也提升了个体职业决策的自我效能感(Turner, Lapan, 2002)。事实上,父母的支持与鼓励很大程度上受个体专业学习成绩、学习专业的努力程度、职业准备、与职业生涯的影响(Kenny et al, 2003)。

职业决策自我效能感在客观与自我对环境感知方面存在很大的差异。有研究发现职业决策自我效能感理论,把一些背景因素看的尤为重要,尤其是来自父母的支持,更能提升个体的职业决策自我效能感;相反,如果个体误解来自父母的支持,则可能大大挫伤个体的职业决策自我效能感。因为,对父母支持的理解与反应依赖于个体怎么去对待或感知父母提供的支持。因此,个体或支持的接受者与父母或支持的提供者对父母提供的系列支持行为,站的立场不同可能就有截然不同的理解或解释。

现今的一些研究采用个体对父母支持的感受进行评价,结果表明父母支持在个体的职业发展中起着非常突出的作用(Diemer, 2007)[4]。这从一个方面有力地证明了来自父母的支持,提升了个体的职业决策自我效能感。当然,并不是所有的研究者都赞同该结果,一些研究者就提出了批评,认为从以个体为中心的角度来评估父母在职业支持中的作用,并不能解释清楚父母支持与个体职业决策效能感之间的联系与区别。因此,在未来的研究中需要加入父母支持中心模型,也就是要从父母与个体两个方面来考察对父母支持的感知,只有这样,才能从多个方面来解释个体职业决策自我效能感的发展变化。

三、文化背景对个体职业决策自我效能感的影响

社会认知职业理论主要是在以美国文化为主的西方文化背景下被广为应用,从目前的文献资料看,研究所选用的被试者主要局限于西方文化背景的学生(Constantine et al, 2005)。在以西方文化背景为主的被试者中,亚裔的人数很少,不能够体现非西方文化背景个体在职业决策自我效能感上的表现。由于已有文献资料被试取样范围的差异,还没有办法使该理论适用于更为广阔的领域。因此,就需要拓展社会认知职业理论的研究取样范围,例如可以在人口占很大比例的亚非等文化背景的国家进行取样研究,进一步验证该理论的适用性和普遍性。

在以集体主义为主导的文化中,家长支持对个体职业决策效能感的影响尤为突出。集体主义强调一切行动和言论以集体为重个人为轻,非常注重家庭主义、群体利益,生活在集体主义文化中的青少年在职业的选择上更注重家庭的目的与意愿,而把个体愿望放在从属或次要地位(Restubog, Bordia, 2006)。东方文化中的青年个体在职业选择上,十分看重父母的意愿,他们接受的教育使他们把家庭幸福放在优先考虑的地位(Salazar-Cleme?a, 2002)[5]。因此,当个体面临冲突时,往往放弃自己对职业的兴趣与愿望而去迎合父母对自己的职业期望,这种职业决策方式就导致东方青少年在职业决策中,由于过度考虑父母的影响,就会影响求学目标,这样当个体面对职业决策时,就不可避免地降低了职业决策自我效能感。

Mau (2000)用中国与美国学生进行对比研究,结果表明台湾的学生与美国学生相比,台湾学生表现出低水平的职业决策自我效能感。这种差异可以归因于台湾的集体主义文化,台湾学生更愿意遵从集体(家庭)的意愿,把集体的意愿放在更为重要的地位,而不是像美国学生把个体的能力与技能发展放在更为突出的地位。从这为数不多的研究可以看出,东方集体主义文化中,采用个体对父母支持的感知来考察,父母支持影响个体的学习目标,个体的学习目标与职业决策自我效能感之间存在中等强度的相关。而高低父母支持评估在学习目标导向与职业决策自我效能感之间应该存在很强的正相关。

四、学习目标对个体职业决策自我效能感的影响

学习目标对职业决策自我效能感也有很大的影响。有研究表明自我调节的加工过程在成就中处于非常重要的地位,自我调节的加工过程是个体主动学习的重要体现,这说明个体的目标导向在个体的成就影响因素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Elliot, Harackiewicz, 1996)。从集中于学习目标与个性特质导向对职业决策自我效能感的研究中,发现个体持续不断的努力与发展进步,受学习目标的影响很大 (Dweck, Leggett, 1988)。研究指出具有高学习目标导向的个体,往往在选择的专业上投入很大的精力,去学习掌握该专业的新技能,努力去完成艰巨的任务,并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克服阻碍成功的障碍(Meece et al, 2006),这种为目标而坚持的努力表现为个体身上稳定的个性特质,该特质促进和提升了个体对目标定向的积极应对,并保证个体最终取得成功。个体一旦确立学习目标,就会制定合理的学习策略,积极投入到目标实现的工作中,并持之以恒坚持不懈。相反,如果不具备这样的个性特质,个体就可能没有明确的学习目标,在现实中往往表现出无助、失败,并把这种沮丧的行为进行无能的内部归因,对目标的实现产生消极影响,进而导致差的工作业绩(Elliott, Dweck, 1988)。

社会认知职业理论认为学习目标、个性因素或倾向性等因素,影响个体的职业决策自我效能感。学习目标导向能够影响学习取向,进而影响自我效能感。这是因为学习目标导向的个体,不惧怕遭遇挑战情境,往往把这种挑战情景视作个体的发展机遇或机会,这种积极向上的内在体验,是个体表现出积极行为的强大支持资源。许多研究发现,学习目标导向与自我效能感之间存在正相关(Youngcourt, Beaubien, 2007)。Phillips与Gully (1997)的研究表明,高学习目标导向的个体与低学习目标导向的个体相比,高学习目标导向的个体表现出比低学习目标导向的个体更强的职业决策自我效能感水平。高学习目标导向的个体也倾向有高水平的目标定向与目标承诺水平(Klein, Lee, 2006)。还有对一般的自我效能的研究表明,学习目标导向对个体的职业定向与职业生涯有积极的影响(Payne et al, 2007)[6];虽然不是针对职业决策自我效能感本身,但也从另外一个角度证明了学习目标导向对职业决策自我效能感的支持。Bandura (1986)认为自我效能的判定依赖于特定的任务与特定的领域,因为信念往往与实际操作的环境有极其重要的联系。因此,在未来的研究中需要考虑学习目标在个体职业决策的自我效能感或个体相信能够成功完成任务所必须做出的职业决策之间的关联研究(Betz & Luzzo, 1996)。这里需要指出职业决策的主要成分包括:收集职业信息、选择目标、对未来的规划、解决问题(Betz,Luzzo, 1996)。从文献资料的研究结果看,职业决策与学习目标之间存在正相关。

五、环境与父母支持间的交互作用

社会认知职业理论认为环境因素如父母的支持可能与人的因素有交互作用,并影响与职业有关的自我效能感。这就需要考虑个体的感知与父母的感知这两种不同的感知模式,因为这两种不同的模式对感知父母的支持有重要意义。社会认知职业理论假设,一些环境因素如父母的支持可能部分依赖于个体对情景的评估(Lent et al, 2000)。Vondracek (2007)认为背景重点强调的是个体对环境的自我感知,例如对资源、支持、障碍等环境因素所作出的主观评价,这种对环境信息感知的积极加工表明,个体有能力来有效运用自身的练***验,而不是仅仅依赖于外在的强制力量(Lent et al, 2000)。从当前这些研究中可以发现,个体对父母支持的主观感受并不需要等同于他们父母的解释。例如:个体可以顺利地表达接受父母支持的主观体验,而此时父母只能根据孩子的行为表现来推断自己的支持对个体职业决策是有益或有助(Kazdin et al,1983)。因此,我们期望父母提供的支持有益或有价值的评价或体验,依赖于支持接受者和支持提供者的主观解释。

由于在个体与父母间存在对父母支持行为感知的差异,为此需要来解释这种差异。这就需要用认知评估理论来解释两者之间存在差异的原因。认知评估理论(Deci,1975)是一种心理学的理论,旨在解释内部动机受外部因素的影响。认知评估理论认为父母支持是一种环境因素,父母的支持可能强化或削弱个体固有的或内在的动机,而动机依赖于环境为个体自主或能力发展的基本需要所提供的支持程度(Deci,Ryan, 2002)。以学习目标为导向的个体也是被这种心理基本需求所驱动,个体既然采用以学习目标为导向驱动能力的发展,那么,就是个体把能力看做更具有延展性(Dweck,Leggett, 1988)。由于专注于个体需要与兴趣,并相信这种努力将获得的成就,那么环境所提供的自主性就可能促使学习目标的实现。

因此,我们期望有高学习目标导向的个体,把父母的支持行为这一环境变量,感知为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个体的自主与能力。高学习目标导向的个体将正确对待父母的支持是否对提高他们的能力有益,并有能力去把握父母为他们提供的其他支持,在父母提供的支持环境中去体会自主性,做出良好的职业决策,在行动中增强责任心。依照认知评估理论,当环境不能为个体提供能力与自主的需求时,消极的影响就可能发生。如果这种情况发生了,这时候来自家长的职业支持,个体感知到的将是被控制感与无自由感,而不是对职业决策自我效能感的支持(Schultheiss et al, 2001)。有研究指出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可能是家长的支持具有强制性,不符合个体的职业期待,个体感知到的是父母把自己对职业的期望与愿望强加于其身上,这就阻碍了个体对职业的兴趣和自主选择(Schultheiss et al, 2001)。Dietrich与Kracke (2009)研究发现,父母的干涉与职业决策困难间存在正相关。

总之,父母支持与学生间的职业决策自我效能感存在很复杂的关系(Bernardo, 2010)[7],理论上的探讨需要实证研究提供支持,在讨论的很多不确定性上,未来需要深入细致的专门研究,这包括调查研究与实验研究等。

参考文献:

[1]Betz N E. Career self-efficacy: Exemplary recent research and emerging directions. Journal of Career Assessment, 2007,15, 403–422.

[2]Lent R W, Lopez A M, Jr, Lopez F G, Sheu H B. Social cognitive career theory and the prediction of interests and choice goals in the computing disciplines. Journal of Vocational Behavior, 2008, 73, 52–62.

[3]Borgen F H, Betz N E. Career self-efficacy and personality: Linking career confidence and the healthy personality. Journal of Career Assessment, 2008, 16, 22–43.

[4]Diemer M A. Parental and school influences upon the career development of poor youth of color. Journal of Vocational Behavior, 2007, 70, 502–524.

[5]Salazar-Cleme?a R M. Family ties and peso signs: Challenges for career counseling in the Philippines. Career Development Quarterly, 2002, 50, 246–256.

中职就业论文篇10

[关键词]创新实践高职院校实践创新理论创新

[作者简介]袁志华(1972-),男,山东济南人,常州大学学生处副处长,讲师,研究方向为高等教育管理。(江苏常州213164)

[课题项目]本文系江苏省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课题“以创业力培育为核心的生涯教育新模式研究”(项目编号:2011JSJG111)和常州大学高等职业教育研究院课题“高等职业院校学生创业精神培养研究”(项目编号:CDGZ20100039)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中***分类号]G718.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12)21-0034-03

20世纪50年代,国外一些知名大学就开始关注创新人才的培养问题。美国、德国、日本等发达国家的知名大学都建立了创新人才教育体系。自主创新是国家可持续发展的动力,创新能力是国家综合竞争力的核心。创新是以新思维、新发明和新描述为特征的一种概念化过程,它起源于拉丁语,原意大致有三层基本含义:一是更新的意思;二是创造新的东西;三是改变。创新是人类特有的认识能力和实践能力,是人类主观能动性的高级表现形式,是推动民族进步和社会发展的不竭动力。

2005年,高职院校招生数已达268万人,高职院校数、招生数和在校生数已分别占普通高校总数的60.8%、53%和43%,高职教育在中国高等教育之中已经占据了重要的一席之地。如何定性好高职院校的办学理念、人才培养模式以及在此基础上的就业创业模式,成为高职教育发展的一个重要关口。传统高职教育模式往往倾向于培养“技工型”操作人才,不注重理论素养和综合素质的培养,而事实上,随着高校大众化教育带来的大学生数量和质量的提升,纯粹“技工型”操作人才很难适应社会对人才素质的整体需求。这就需要高职院校提升学生综合素质,强化大学精神文明建设,实现创新创业教育模式转型,培养树立以创业为核心、以培养创业人才为目的的新思想和新观念,实现由就业教育守业教育向创新创业教育的转变。

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模式的转换,必须考虑到高职院校本身的特点,诸如高职院校学制短、学生理论功底相对薄弱、高学历师资力量相对偏低、学生动手能力强、实践平台建设相对完善等。鉴于此,本文重点从实践创新层面探讨高职院校创新创业问题。

一、把握高职院校创新的实践基点,推动创新创业的实践维度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实践是社会关系的本质和基础。实践“是整个现存的感性世界的基础”,从而也是整个社会关系生成、演进的基础和根据。创新是人类特有的认识能力和实践能力,是人类主观能动性的高级表现形式。实践是认识的基础,人类的认知活动是在实践基础上运行的。创新教育同样也必须遵循实践的基础地位。

对于高职院校而言,创新创业教育以实践为基点较之一般高校更为重要。一方面,高职院校大学生一般而言,对理论创新缺乏兴趣,加之理论知识功底不深,如果以一般的高校基础理论层面上的理论创新作为重点和基础,往往起不到很好的教育效果。另一方面,高职大学生具有较强的动手能力和技术操作能力,能够较好地在实践教学中学到新东西。从学校师资力量而言,高职院校往往也具备很多具有良好实际工作经验的教师和一定的实践教学平台,这些为高职院校大学生提供了有利的实践创新条件。因此,需要把握高职院校创新的实践基点,推动创新创业的实践维度。

1.在教学模式上,充分发挥第二课堂功效,促进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的融合。高职院校创新教育就是要在实践操作中摸索和创新经验,把实习平台的第二课堂建设发挥重点作用,促进其与基础理论教学的第一课堂相融合。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主要在于操作型技工型实干型技术人才,因而对于在实习平台的第二课堂教学尤为重要。事实上在实践层面的技术操作,往往更能促进创新的成效。

发挥实践平台的第二课堂建设,离不开良好的师资队伍建设。高职院校的师资队伍建设务必确保一批具有实干技术的技术专家型人才。这批师资队伍不仅在课堂教学上能深入浅出地传授基础理论知识,更为重要的是,他们可以娴熟地指导大学生们在技术操作层面的动手能力。与普通高校更注重教学研究型大学目标不同的是,高职院校往往更注重技工型应用性。在此理念下,师资队伍的动手能力往往不可缺少,如有可能尽量要采用一批有过企业技术履历或至少在企业锻炼过的技术性人才。

2.在教育管理上,发挥学生社团、学生工作的实践平台效应。高职院校的实践创新离不开学生工作的实践平台建设。无论是日常学生基础工作还是团委学生会为主体的学生社团工作,务必确保大学生创新的实践平台效果。一方面,高职院校学生工作要让大学生身心愉悦,提升其综合素质;另一方面,高职院校学生工作必须结合高职院校特点和具体专业特点,发挥第二课堂的后续效果。例如机械类的院校可举办一些创新性的技术性的车工、钳工、CAD等比赛,既达到了学生工作的娱乐效果,又达到了实用的专业锻炼和动手操作能力效果。再比如,团委等社团组织可充分利用高职院校专业的技术性优势与相关企业开展暑期实习和资助办学等形式,既锻炼了学生的专业技术能力,又可节省企业人力资源,而且在一定程度上可创新相关的实践技术。

值得注意的是,由于高职院校大学生培养方案的特殊性,学生工作的实践效果要尽量覆盖到全体学生。相当一部分高职大学生学习基础相对较弱,如果学生工作中实践创新的辐射不能到位,将会影响其专业兴趣与第二课堂的操作技能,进而影响第一课堂的基础学习,并最终影响其学业。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由于各种原因,仅使学生群体当中小部分人受益,远没有形成大学生创业教育的大氛围。我国高职院校的学生工作创新创业教育主要始于创业之类大赛,有较强的精英色彩,竞赛成了少数人参加的活动,大部分学生只是袖手旁观的“看客”。在这种情况下,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的系统性、持续性、连贯性工作,异常重要。只有从大学入学阶段开始就把创新思维、创业思想教育传递给大学生,把创新创业教育纳入学生工作系统当中,并且贯彻于始终,创新创业教育所辐射的范围才不会偏窄。

3.在就业工作上以实践为平台,促进实践创新与现实就业创业相结合。毋庸置疑,大学生就业问题不仅是高校的重大问题,也是全社会密切关注的问题。对于高职院校大学生而言,就业问题与实践技能操作技术往往一进学校就联系在一起。许多高职院校从培养方案开始与特定企业对接,学生一毕业就进入企业实习、录用。高职院校就业问题往往与实践创新是联系在一起的。如前所述,高职院校大学生重视实践操作的优势,有利于学生较快进入到企业技术型工作角色中。高职院校大学生在第二课堂的实践操作能力培训和学生工作的专业综合素能锻炼上为其就业打下了较好的基础,为大部分高职院校的大学生就业提供了相对对口的模式。

目前众多高校尤其是工科类高校,对于高校与企业间的产学研合作越来越重视,高职院校更是如此。一般而言,普通高校在纯理论方面科研优势要较明显于高职院校,但高职院校在实践操作技术层面和学生动手能力,以及产学研实训基地方面有自己的独特优势,可以加大在人才、实用技能方面与企业间的合作。一方面,加强其科研和专业技能;另一方面,也帮助高职院校解决时下的部分就业问题。

不仅如此,实践创新还为高职大学生由就业向创业发展提供了便捷。创新精神落实到具体的实业承载,即创业。创业之所以不同于一般就业,就在于一个“创”字,因此创业与创新教育应该结合起来。只有培育了创新意识,在创业道路上才能走得更远。同样,创新和创业在本质上之所以有统一性,就在于开拓性、开创性与新颖性和变革性是内在统一的。因此在实践创新中、创业教育过程当中,一定要融合“创新、变革”的核心因子于其中。事实上,一方面,高职院校的大学生在实践创新层面动手能力较强,不拘泥里于纯理论,敢于拼搏,具有敢为天下先的创业精神;另一方面,高职院校的实践创新成果可以转化为创业成果,例如一些高职院校的实践技能创新研发成果,由于在实践中产生,与实践技术运用靠得很近,一研发出来就直接投入生产,一些参与研究的毕业生一毕业就直接以本产品成果去注册公司创业。同时,这些创业的成果又会反馈回来促进高职院校实践创新的进一步研发,这在一批成功的校友企业回母校开展产学研合作中体现得很明显。

二、弘扬大学生实践主体性,激活实践创新主体

实践主体是实践活动中担负着提出实践目的、操纵实践工具、改造实践客体的任务,具有自主性和能动性。实践的主体首先具有能力结构。在主体的能力结构中存在着三种基本要素:第一,“人本身的自然力”是实践主体能力结构中的物质性、自然性因素。第二,实践主体能力结构中的智力技能因素,即进入实践活动领域为主体所实际掌握、运用的知识和经验。第三,实践主体能力结构中的精神动力因素,即主体的情感和意志,它对主体实践活动的发动和停止、对主体实践能力的发挥起着重要的控制和调节作用。从社会构成来看,实践主体可以划分为个人主体、集团主体、社会主体和人类主体四种形式。在这里主要代指高职大学生个人主体。

在教学活动中,应加强教与学融合,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大学生作为教育教学活动中学的主体,应该发挥其固有的主体性,主动地吸取教育知识,并能够有效掌握基本的学习方法。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往往分离较重,尤其在高职院校的第一课堂体现得特别明显。高职院校由于学生知识结构的特殊性,往往在第一课堂上与教师教学很难配合。一方面,理论教学本身枯燥无味,相对晦涩难懂;另一方面,高职大学生知识基础本身就弱,大部分高职学生对于理论性较强的课程往往不知所云。这样,高职院校教学中的师生互动性很难展开。为此,务必发动学生实践主体性,在教学当中极力调动学生兴趣。首先要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其主体的情感和意志。只有调动了学生热情和兴趣才有可能变被动学为主动学。其次要在实践的过程中激发学习的兴趣和创新的灵感。在教学当中以实践的现实模式克服抽象的纯理论模式。高职大学生往往是在“行”的体验上促进“知”的丰富性,在实践教学之中促进教与学的科学融合。

在学生工作层面,要在团委学生会等实践活动中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这样才能充分调动大学生的积极性、创造性。大学生在学生工作中彰显主体性而取得的综合素能也会直接影响到将来就业的职业发展空间。据2011年6月9日公布的由麦可思研究院(MyCOS Institute)独家撰写、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正式出版的2011年就业蓝皮书《2011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指出,2010届高职高专毕业生在理解交流能力中最重要的是有效的口头沟通和积极学习能力,而其满足度则分别为86%和84%。而2007届高职高专毕业生三年内有61%接受过雇主提供的培训,29%接受过自费的培训,其中14%既接受过自费培训又接受过雇主提供的培训,还有24%的人两类培训都没有接受过。可见,大学期间主动参与各种活动锻炼的学生在毕业后会更便捷地走在职业道路前列。

在就业创业层面,发动实践主体性,带动高职院校就业创业新局面。一方面,学校作为平台把用人单位与毕业生联系起来,推进就业工作。另一方面,就业是用人单位与毕业生之间的双方互动和双向选择,因而毕业生自身的主体性异常重要。大学生要创新就业机会、在就业创业层面打开局面必须在实践层面创新自我主体性。在相当一部分高职院校大学生由于专业技能的对口性,往往较强依托高校就业平台,但缺乏自我主体性的就业,被动地等待就业,而这一点在高职院校创业工作层面体现得更加明显。

三、提升理论创新力,夯实实践创新科学认识论模式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人的认识活动是在实践基础上产生的,因而本文认为高职院校的创新创业研究是以实践为基点的,以实践创新为基础。但是创新以实践为基点并不是以为认识活动不重要。实践创新同样也少不了必要的理论创新为重要组成部分。只有加强创新理论建设,才能提升实践创新的高度。

在实践创新活动中,要充分运用理论总结的基本理论创新活动。如前所述,在高职院校教育活动中,无论是教学、学生工作还是就业创业工作,实践活动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但是这种实践层面的成果务必以理论的形式给予总结。只有在理论总结中才能发现问题,进而给予改进,从而变成最基本的创新形式,进而变成“实践出真知”。比如在教学活动中,强调第二课堂的实践教学,可以激发学生兴趣,培养其动手操作能力,进而让其熟悉专业理论知识,从而带动第一课堂的基础理论教学。相反,如果仅停留在实践层面的动动手,没有得到科学总结和理论创新升华,高职大学生尽管掌握一定的操作技能也只能停留在低层次的水平上,难以做出大成果。

在实践创新活动中以实践需求建构创新理论。除了基本理论总结外,理论创新还必须在实践需求当中稳步发展。理论作为一种认识形式也必须在实践需求的动力中发展。高职院校由于实践的基础性,也产生众多的理论创新需求,因而理论创新在高职院校也势在必行。比如在产学研合作的实践活动当中,企业的产品在哪一方面的需求,往往在一定程度上决定高职院校在哪一方面理论创新的成果。再比如在教学活动当中,众多计算机技术发展网络实践的模式下,CAD,Pro/ENGINEER等理论创新教学成果蓬勃发展。

实践创新离不开实践的基础作用,也离不开理论的重要补充。高职院校在实践创新的过程当中,必须夯实“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科学认识论模式。高职院校的实践创新过程本身也是实践作为基点与理论作为补充的统一过程,而实践的主体性把实践基点和理论创新有机地结合,进而推动科学认识论模式的科学发展。

[参考文献]

[1]中央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1.

[2]陈浩凯,万学章.大学生就业与创业教程[M].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5.

[3]贾文华.试论大学生创业精神与创业能力的培养[J].商丘师范学院学报,2006(6).

[4]刘平娥,唐骏,蒋爱民,等.高职院校创业教育的研究与探索[J].卫生职业教育,2007(14).

[5]王传中.浅谈创新型人才的培养[J].国家教育行***学院学报,2007(9).

[6]曹胜利,雷家骕.中国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发展报告[M].沈阳:万卷出版公司,2009.

转载请注明出处学文网 » 中职就业论文10篇

学习

物联网应用技术10篇

阅读(36)

本文为您介绍物联网应用技术10篇,内容包括物联网技术的应用举例,物联网应用技术比赛。1物联网技术的基本内涵与应用要求分析1.1物联网技术的基本内涵分析物理网技术是一种综合类型的技术,涉及传感器技术、信号识别技术、定位技术以及红外

学习

高校武术教学10篇

阅读(23)

本文为您介绍高校武术教学10篇,内容包括大学传统武术教学,高校武术教学的方法和案例。武术是一种优秀的传统文化和体育形式,有着很强的观赏性,同时兼具健身、攻防和修身养性的功能,这是其他传统艺术形式所不具备的,因此武术并不能单纯视

学习

高校声乐教学论文10篇

阅读(25)

本文为您介绍高校声乐教学论文10篇,内容包括大学声乐课感悟小论文,高校声乐精品教案。(一)针对学生的不同特点,探索出一条符合高师音乐专业特点的教学方法广东外语艺术职业学院音乐系声乐教研室的老师经过长期的努力,探索出了一条符合高师音

学习

大学生就业创业10篇

阅读(44)

本文为您介绍大学生就业创业10篇,内容包括大学生就业与创业指导,大学生就业创业***策。一、大学生就业难的现状及其原因(一)大学生就业难的现状据***统计,2001年大学毕业生115万,2002年达145万,比2001年增长26%;2003年大学毕业生增至212万,与

学习

会计就业10篇

阅读(47)

本文为您介绍会计就业10篇,内容包括会计就业前景心得体会,会计的就业和发展前景范文。兴趣:听音乐,看书,逛街技能:取得计算机一级证书,会计从业资格证书学历目标:取得中级会计师,注册会计师资格二、会计专业就业方向及形式分析在我国现阶段,全国

学习

数控加工

阅读(26)

本文为您介绍数控加工,内容包括数控加工案例大全集,数控加工合集大全。2.操作能力特别是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差很多学校虽然添置了大量数控设备,但出于人身、机床安全方面的考虑,学生的实习材料大多还是铝料、塑料,并没有进入真刀实***的实

学习

审美教学论文10篇

阅读(25)

本文为您介绍审美教学论文10篇,内容包括日常生活与审美论文,审美教育论文1000字。大学语文教学:美育教育的有效路径在实践美育的过程中,通过大学语文教学来生动形象、深入浅出地渗透美育,已经得到专家、学者的高度认可。有研究者从大学语文

学习

高校美术教学改革10篇

阅读(57)

本文为您介绍高校美术教学改革10篇,内容包括美术高考改革最新方案,美术教学现状及改革。1.建立科学的美术教学目标。明确的教学目标对于高校美术教学的重要性不言而喻。高校美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当将培养学生的美术创造力作为教学的主

学习

高校素描教学10篇

阅读(42)

本文为您介绍高校素描教学10篇,内容包括高校素描零基础教材推荐,大学里最好的素描教材。一、高校素描教学存在问题1.教学形式和内容单一当前,一些高校的素描教学无论是形式上还是内容上都类似于高中美术教学。首先,素描教学形式单一,一些高

学习

妇产科护士工作计划

阅读(25)

本文为您介绍妇产科护士工作计划,内容包括妇产科护士月工作计划,妇产科护士工作计划范文大全。一、加强病区管理,夯实基础护理.为患者创造良好的就医环境今年,我科加强了病区的管理,注重晨晚间护理,使床整无皱折,并确保床单、被褥无血迹、

学习

高校教师教学10篇

阅读(28)

本文为您介绍高校教师教学10篇,内容包括高校教师教学创新大赛4000字,高校教师教学心得和感悟。2.教学绩效评估作用不明显我国高校教师教学绩效评估的作用并不明显。教师教学绩效评估往往被作为一种奖惩性手段,其结果往往和职称评定、晋升

学习

优秀大学生工作总结

阅读(33)

本文为您介绍优秀大学生工作总结,内容包括大学生工作总结模板范文经典,大学生工作总结及心得。一、农村经济产业结构变革的必要性。第一.当前农村劳动力发生了巨大变化,对农村经济的产业结构产生了很大的影响。近几年来中国经济的快速发

学习

学校心里教育论文

阅读(42)

本文为您介绍学校心里教育论文,内容包括学校心理教育论文题目,学生心理教育论文。校长要回答的第二个问题,就是管理的价值是什么?也就是学校管理的理念。我认为学校管理的本质是为了提升教育的价值,例如我们学校的管理理念就是“为教育增值

学习

大学生就业规划10篇

阅读(25)

本文为您介绍大学生就业规划10篇,内容包括大学生就业规划,大学生就业规划论文。随着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及用人单位机制市场化,经济体制转轨和产业结构调整以及整个社会整体就业压力的加大,高等院校毕业生就业问题日益成为高等教育和社会的

学习

高校声乐教学论文10篇

阅读(25)

本文为您介绍高校声乐教学论文10篇,内容包括大学声乐课感悟小论文,高校声乐精品教案。(一)针对学生的不同特点,探索出一条符合高师音乐专业特点的教学方法广东外语艺术职业学院音乐系声乐教研室的老师经过长期的努力,探索出了一条符合高师音

学习

大学生就业创业10篇

阅读(44)

本文为您介绍大学生就业创业10篇,内容包括大学生就业与创业指导,大学生就业创业***策。一、大学生就业难的现状及其原因(一)大学生就业难的现状据***统计,2001年大学毕业生115万,2002年达145万,比2001年增长26%;2003年大学毕业生增至212万,与

学习

会计就业10篇

阅读(47)

本文为您介绍会计就业10篇,内容包括会计就业前景心得体会,会计的就业和发展前景范文。兴趣:听音乐,看书,逛街技能:取得计算机一级证书,会计从业资格证书学历目标:取得中级会计师,注册会计师资格二、会计专业就业方向及形式分析在我国现阶段,全国

学习

审美教学论文10篇

阅读(25)

本文为您介绍审美教学论文10篇,内容包括日常生活与审美论文,审美教育论文1000字。大学语文教学:美育教育的有效路径在实践美育的过程中,通过大学语文教学来生动形象、深入浅出地渗透美育,已经得到专家、学者的高度认可。有研究者从大学语文

学习

护理就业10篇

阅读(28)

本文为您介绍护理就业10篇,内容包括护理就业机会清单,护理专业就业前景。(来源:文章屋网)

学习

高校档案论文10篇

阅读(36)

本文为您介绍高校档案论文10篇,内容包括档案论文选题,高校档案管理论文选题依据与意义。1.3科学性要求现代的医院档案管理工作,不再是对医院档案的简单出纳和保管,而要采用科学的理论和方法,遵循档案工作的发展规律,把档案管理活动作为一个

学习

经济效益审计论文

阅读(30)

本文为您介绍经济效益审计论文,内容包括经济效益审计案例研究论文,企业经济效益审计的论文。一、经济性1.关于经济性研究综述经济(economy)在中文语义学中认为:(1)经济学上指社会物质生产和再生产的活动;(2)对国民经济有利或有害的;(3)个

学习

毕业就业10篇

阅读(58)

本文为您介绍毕业就业10篇,内容包括毕业季就业推文,博士毕业就业。滑铁卢大学:2011年加拿大大学综合排名第一名。一所大学教育质量的好坏,最终取决于就业市场对其毕业生的欢迎程度。毕业生就业率越高,越有利于学校未来吸引更优秀的生源,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