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师德论文篇1
学术道德建设是高校师德师风建设的一部分重要内容。但是目前部分高校往往忽视了教师的师德师风学术道德建设。其结果是高校学术研究中学术失范成为了心照不宣、普遍存在的现象。有的教师一味注重个人利益的得失和发展,在日常的教学工作中将评职称、争福利作为自身的终极目标,学术研究和科研工作带有很大的虚假性和功利性。这些缺乏师德师风的教师,在进行教学工作中缺少教学责任心,没有对教学的热情和积极性,缺乏对学生的关心和爱护。个别老师将教学作为上班任务,按部就班,上课来下课走,没有责任心,除了专业知识的讲解,没有专业指导,更谈不上对学生的思想教育[3]。更有甚者,平日对学生的管理也不够严格,对迟到、早退、旷课等现象视而不见,期末测试的时候开后门,缩小测试范围或者提前告知考试内容,成绩评定的时候非常随意;在对自身方面也是疏于自身仪表的梳理、行为散漫,行为轻浮,穿戴不整,个别教师在课堂上接听电话、聊天、随意出入、甚至抽烟等等。这些虽个别现象,但败坏了师德师风,影响校风学风。
2高校师德师风的建设存在着思维误区
理论知识学习是高校师德师风建设的重要内容,通过掌握充分、扎实的理论知识,再将这些理论知识运用到实际教学工作中,以此加强师德师风的建设。但有的高校对师德师风建设方法存在着思维误区,以为师德师风建设就是理论学习。因而在师德师风的建设中将理论学习作为了建设的重点甚至全部内容。目前很多高校师德师风建设的理论研究成果层出不穷,但是师德师风现状却并不尽如人意[4]。因此,在师德师风的建设过程中要纠正这一思维误区,要转变教师的观念,让教师们明白师德师风的建设不是体现在所谓理论学习的成果。师德师风固然需要通过加强理论学习来培养,但是理论只是作为一种行动的指导,最终需要通过行动来落实。高校教师师德师风往往表现在教师的言谈举止上,表现在教书育人的每一个环节上[5]。所以,师德师风建设重理论轻实践不利于教师整体素质的提高。目前,我国高校师德师风在总体上是好的,但由于上述原因,也或多或少地存在着令人担忧的现象。在社会转型时期,伴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来临,高等教育本身也在进行着结构的转型,一些高校有悖师德的现象也屡禁不止,学术失范一定程度上是愈演愈烈。加强和改进师德师风建设是目前高校十分重要的任务。
3高校师德师风建设的对策
高校师德师风建设事关重大,同时也是教育改革永恒的目标。加强高校师德师风建设,必须联系高校的实际情况,并结合社会发展、良好的风尚和社会公德等方面进行完善,从而科学合理的建设高校师德师风建设。笔者认为,师德师风建设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3.1建立和完善相应的高校师德师风建设标准体系
师德师风是一种主观的意识形态,它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要随着社会的发展、对人才的定义、社会习俗和文化的变化而呈现出相应的变化。在高等教育大众化背景下,在知识经济时代,高校师德师风既应该秉承传统的美德和规范,同时也应该具有新的内容。***曾在全国优秀教师座谈会上对教师提出了4点希望[6],这4点希望比较全面的概括了教师的义务和职责范围,可以作为高校教师师德师风建设的依据。在实际的工作中要以此为基础,建立全面、完善的高校师德师风建设标准。细化目标,明确标准和规范,是当下高校师德师风建设的重要前提。
3.2结合实际,付诸行动
保障高校师德师风的建设行动,既是建设的内容,也是建设的目的。高校师德师风建设要重视和加强理论学习,充实教师的理论知识,然后将理论知识运用到实际工作和生活中[7]。要重视教师的言谈举止,通过教师的行动来开展师德师风建设。要让教师注重细节,教师的教学科研、待人接物、一言一行都是师德师风的表现,所以教师必须在平日的生活中规范自己的言行,在这些细节方面要规范、慎重、得体,不可马虎、任性[8]。
3.3严格教师资格准入制度
随着对高等教育发展规律的探索,我国高校正逐步形成以质量提升为主导、注重办学品质的“内涵型发展”的新的发展模式。提高教学质量、提升办学品质是教学改革的目标,其基础是在教师资源的发展,因此,提供优质的师资资源才是教学改革的重中之重,不仅要在数量上扩大教师资源,更要在师德师风上提高教师质量。所以,各个高校在引进师资上必须坚持宁缺毋滥的原则,严格高校教师准入制度。在引进青年教师时,要摒弃“唯学历”、“唯职称”、“唯成果”的准入门槛,应该将其个人素质、敬业精神、精神活力和创造力列入评判标准,同时,在日常的工作中要做好对其***治素养、思想品格、学术道德等多方面的考察,在源头上保证教师队伍的良性健康发展。
3.4加强师德师风的建设讨论和规范评价方案
师德师风建设作为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加强研究,要加强对师德师风建设的重要性、理论基础、原则、具体细节的关注和讨论[9]。教学是教师的事业也是教师的工作,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既要关注学生的成长也要关注自己的发展。在师德师风的建设中,要优化评价体系,为教师个人发展提供激励措施,为学校优良校风学风的形成提供***策支持,比如说将师德师风纳入到教师绩效评价体系中,以这样的方式提高教师执行师德师风的热情,积极响应高校师德师风的建设[10],形成高校师德师风建设的良性发展。
4结论
高校师德论文篇2
近年来,国内各高校积极探索新形势下师德建设,形成了一些值得借鉴的好经验、好做法。如建立健全师德建设组织机构,把师德建设作为一项关于教育发展的大事,列入学校发展总体规划中。2012年3月19日《光明日报》报道了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师德建设的成功经验,他们做到了“要求教师关爱学生,学校首先关爱教师”,解决了教师们的后顾之忧,没有后顾之忧的教师,又把这种关爱的温暖迁移到事业、辐射到学生身上。目前高校师德建设存在一些问题。
(一)师德教育效果不理想。应该说高校对师德教育一直是重视的。但是这种教育在许多情况下是停留在宣传号召上的。并且存在教师教育的信息层层衰减的状况。高校不同程度地存在重业务、轻教师思想***治教育的***策导向。导致教师很少参加师德教育活动。
(二)师德评价机制不完善。确立师德评价的标准、内容和制度是师德建设的重要环节。当前,高校现行的师德评价制度与教师队伍发展的新情况和职业道德要求不相适应,有关制度建设不能及时跟上,制度缺位,机制运行不灵。
(三)师德监督和激励机制乏力。目前许多高校对师德建设的监管主要是职能部门。有的高校还专门成立师德建设监督小组。对于教师师德行为的强化是通过奖惩制度来实施的。从总体上说,高校师德监督和激励机制对师德建设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但是面对新的情况,这种机制显得软弱无力。首先是监督制度虚置、虚化;其次是监督体制不完善,监督主体消极不作为;第三是奖惩制度比较空泛,师德表现情况在教师的职称评聘往往被忽略,对教师违反职业道德的处罚缺乏统一的法律依据,碰到一个具体的违反师德行为难以做出有说服力的处罚。针对高校在师德方面存在的问题,加强师德建设已经成为一项刻不容缓的紧迫任务。教师的职业特性和角色价值决定了必须加强师德建设。教师在“传道、授业、解惑”的同时,他自身所具有的理想信念、人生态度、价值取向、道德修养、治学方法乃至为人处事、言行举止等各方面都对学生产生重要的影响。“教书”、“育人”是同步的,教师必须要为学生负责。因此,加强师德建设,是每一位“为师者”的职业要求和历史责任。师德建设是落实科学发展观和科教兴国发展战略的重要工程,是大学文化、教育精神和教师形象的永恒主题。高校教师职业道德建设,是我国公民道德建设和社会主义文化道德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必须常抓不懈。
二、加强高校师德建设的对策措施
(一)开展有效的师德教育活动。
1.坚持开展师德宣传和培训教育。要形成一整套专门的师德规范宣传教育制度体系,坚持以传统美德、敬业精神、优秀师德楷模等为师德宣传教育的主要内容,将师德培训纳入学校教师培训规划中,有针对性地促进教师行为规范和教书育人观念的形成;师德培训要制度化、规范化。加强校内宣传舆论阵地建设,努力营造师德建设的文化氛围,让教师在师德精神和人文素养氛围中得到熏陶,激发教师追求科学真理的愿望和提高自身道德水平的自觉性,在潜移默化中形成良好的职业道德形象。
2.坚持先进典型的榜样示范作用。把正面人物的优秀品质和模范行为作为师德宣传教育的重要内容,发挥德高望重的老教师对青年教师的传帮带作用,并注意从青年教师中挖掘典型进行宣传。重视树立身边优秀教师的典型示范作用,同时,要善于运用反面的典型进行教育,敢于批评教师中的不良现象。
3.坚持师德养成在实践中提高。有计划地安排和组织教师,特别是年轻教师参加校内外实践活动,学习和借鉴其他行业职业道德建设的成功经验,使教师在实践中接受教育,使师德养成在实践中提高。
(二)健全师德评价体系。师德评价工作是教师绩效评价体系的一个重要内容,加强师德建设,必须强化师德的评价工作。而师德评价要求定量和定性相结合,要求信息准确、分工明确、责任明确,反馈迅速。师德评价应将师德理想、师德原则具体化,使之可以操作。具体到诸如美国某学校的《优秀教师行为守则》:“不能对同一错误行为采取今天从严、明天从宽的态度”、“不要与学生过分亲热或过分随便”等。师德评价的方法选择也要作具体规定,要避免制度安排上的缺陷,以真实反映师德的状况,在保证教师德行公信力的基础上评价师德问题。学校各相关职能部门要完善分工合作,形成内在的有机联系整体;要整合师德评价规则,完善评价程序。评价结果要作为教师奖惩和聘任选用的重要依据,同时师德评价结果的反馈要适时,使其起到实实在在的激励作用,真正为学校师德建设注入动力。
(三)强化师德监督机制。强化师德监督机制,监督必须发扬民主,要发挥广大教师和学生的监督,建立各级领导听课制度、教学督导组和学生教学信息员制度,同时充分发挥校内网络媒体和社会舆论监督在师德监督中的功能,正确引导校园舆论。做好监督结果的信息反馈,把师德监督结果与教师的聘用、评优与奖惩挂钩,及时纠正师德建设中的偏差,预防和补救违反师德的问题。师德监督制度要与留人、用人、培养人的制度相结合。建立教师违反师德行为的通报制度和惩处机制,实施教师职称评聘“师德一票否决制”,对于师德差又不改正或严重违反职业道德的教师,同业务水平低的教师一样,实行淘汰待岗或转岗调离,努力实现师德建设的目标。
(四)建立师德激励机制。建立激励机制是师德建设的基本动力。师德建设要取得实效,必须有一个有效的激励机制。激励机制包括物质激励和精神激励两个方面,有效地运用激励机制有助于激发广大教师的积极性,增强责任心和荣誉感,形成学先进、争先进的良性发展氛围。应当积极创造条件,提供广阔的舞台,使教师在教书育人实践中更好地发现自身的价值,有效地实现自身的价值,充分感受到教书育人工作的乐趣,从而把加强师德修养变为自觉自愿的内在需要。
高校师德论文篇3
部分行***管理人员认为师德建设仅是教师的事情,因此并不注重个人修养,自我放松,工作纪律有待整顿,迟到早退现象频繁,不注重对自身仪容仪表的修饰,着装不符合行***工作人员的形象,言行举止粗俗,且个别教师受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道德缺失,言语随性,经常发表一些不符合个人身份的言论和观点,给学生做出错误的示范和引导,更甚者存在渎职失职行为,人格低下,借职位之便谋个人利益,严重破坏了教育工作队伍的形象建设。
二、提升高校行***管理人员师德修养的策略与方法
(一)***治思想教育和理论学习双管齐下高校要对行***管理人员进行正确的思想***治教育,从坚持贯彻***的领导思想、科学的工作理念做起,确保高校行***管理工作的理念与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相符合,并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在工作中坚持采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去看待问题,全方位、多角度地思考,秉持公正、公平、公开的办事原则,科学地认识问题、解决问题,以不断地提高行***管理人员的***治觉悟和思想认识,增强其驾驭和正确处理矛盾的能力。此外,为了顺应知识经济时代对人才的需求特点,在进行思想***治教育的同时,各高校还要加强行***管理人员的理论知识学习,提升他们的科学文化素养,构建相对完善的知识体系,以使其知识更加全面,思维更加活跃,以较为愉悦的心情开展工作,为师生提供贴心热情的服务。
(二)建立完善的管理制度和考核、激励机制高校应加强行***管理人员的职业道德建设,将有关措施落到实处,规范行***管理人员的职业行为和道德行为,建立科学有效的规章制度,强化其纪律意识和责任意识。这一方面能使行***管理工作更加严谨规范,营造出健康积极的工作氛围,确立良好的工作态度;另一方面借助考核与激励机制,也提高了行***工作效率,加强了行***队伍建设,促进了行***管理人员的道德建设和个人修养,有效提升了行***管理人员的师德修养。
(三)加强高校行***管理人员的职业培训高校的行***管理工作分管内容较为复杂,涉及到管理、教育、心理、思想***治、法律等诸多方面,行***管理人员所学的内容可能只涉及其中的部分领域,而为了让行***管理人员更好地驾驭自己的工作,就需要对其进行系统的职业培训,提高他们的业务水平和工作能力,进而从整体上提高高校行***管理队伍的素质,使他们树立为人师表的正确形象,做到言传身教,于无形中感染和影响学生。这是提升高校行***管理人员师德修养必须经历的过程。
高校师德论文篇4
1.1从师德的内涵来看
教师是“礼”的化身,是社会道德规范的代言人。《资治通鉴》曰:“经师易遇,人师难遭。”美国教育家杜威曾说教育应当培养“道德知识”。樊晋莲在《略论新世纪教师师德修养》一文中阐述:“‘爱’是师德的基石;‘省’是师德的关键;‘表’是师德的落脚点。徐少锦在《中国传统师德及其现代价值》一文中,概括出六大师德规范与四大教师伦理精神。沈璿强调:“唯有扎根于中华传统文化信念‘师道’方可构建属于中国高校的具有伦理合理性的教师师德规范。”刘新生在《当代大学师德建设的价值取向》一文中指出:“新时期师德建设,教师必须要与时俱进完成自身的新时代文化内涵塑造,要解决两个方面的问题——对社会的科学认知和对学生的人格感动”。构建现代性的高校教师师德考核评价机制探讨穆宏浪,夏永林(西安电子科技大学人文学院,陕西西安710126)
1.2从道德滑坡问题产生的原因来看
何祥林在《关于当前我国高校师德建设现状的调研报告》一文中指出:“高校师德建设工作中的领导、考评、教育制度不健全,监督和激励机制乏力;一些高校教师不重自身师德修养等”。王德勋在《高校师德建设存在的问题与矫治》一文中也指出:“师德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在于价值观念出现了偏差、教师思想***治工作则相对淡化和教育评价机制不健全”。
1.3从高校教师师德的历史演进与中外师德比较来看
兰英以中西不同文化为背景,探索了师德养成的阻隔所在与融通之处,提出以个人本位与社会本位相结合的师德文化涵养方式。还提出:“要重建符合社会主义民主与市场经济制度的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王晓莉从国内外对比的视角省思了国内当代师德研究。
1.4从高校教师师德评价的路径来看
潘希武在《师德量化考核的限度及其消极性》一文中强调:“师德是无法进行量化考核的,惟有在道德规范领域才可以实施量化考核。潘林珍从制度伦理及制度构建角度研究了高校师德建设的路径选择:“高校师德建设的重要路径选择应该是制度伦理及制度构建”。瞿鹤鸣在《高校师德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一文中指出:“应从新时期高校教师师德的内涵入手,依据师德内涵所蕴涵的目标和师德行为的动机与效果来构建高校教师师德评价的指标体系”。卫荣凡在《高校教师师德自律论》一书中,肯定了“慎独”、“知行合一”、“道德内化”等道德观点中的积极意义。
2.高校师德评价机制研究的批判性思考
当前,高校师德评价机制研究正不断取得新的成果,但是如何优化高校教师师德量化考核评价机制仍然进展缓慢。
2.1高校教师评价机制研究涉及师德考核评价内容的较少,尤其是量化程度低,可操作性差。
申继亮以金字塔模型为建构原则,重建了教师评价内容体系,整合了教师胜任力评价、教师绩效评价和教师效能评价的契合之处。瞿鹤鸣构建的高校师德评价指标体系,虽然设置了权重系数,建立了二级指标体系,但是指标体系不够精细化,大多二级指标停止在空洞的条文表达上,难以定量评价。
2.2西方的师德评价机制模式不符合中国高校教育的价值取向。
高校师德论文篇5
1.自身修养缺乏等主观因素
35岁以下的青年教师基本是80后,多为成长于改革开放背景下的独生子女。这个时期,我国社会急剧转型,物质文明迅速发展,精神文明相对滞后,中西方文化激烈碰撞,思想道德观念多元、多变。转型时期的独生子女特殊群体,主体意识增强,成就动机强烈,但是由于受思想修养、自身阅历、个性心理等自身因素的影响,这一代人对理想信念的坚守和人生价值的选择存在较大的困惑和不确定性,道德认知和行为选择上的偏颇在所难免,当受到社会错误价值观和消极思潮的误导时,出现漠视社会责任和道德底线的现象也就不奇怪了。
2.环境、文化及制度等客观因素
“人创造环境,同样,环境也创造人。”高校环境与整个社会的环境密切相关,甚至共生。社会转型时期的各种社会矛盾充斥着高校,社会上多元的利益实现模式带来了物质财富的迅速累积。高校教师收入偏低的事实,使得青年教师产生自我确证的心理困惑与压力;繁重的教学、科研以及学历普遍提高需要继续深造的工作压力;住房、家庭等现实问题的生活压力。一些理想信念不坚定的青年教师出现了漠视责任、追名逐利、弄虚作假等违德违规甚至违法行为。浮躁之风和功利心态已成为高等教育领域普遍的道德危机。大学文化与大学精神的确立是一所高校内涵建设最艰难的事情,然而纵观我国高校跨越式发展进程,伴随着高校大规模扩招,大学城、新校区现代化的高楼大厦,与这些硬实力形成强烈反差的是大学文化软实力建设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一方面,大学精神与大学文化相对滞后;另一方面,高等教育功利思潮愈演愈烈。试想,一个青年教师整天生活在忙于拉关系、跑课题的氛围中,何谈教书育人、精耕细作。高校没有形成对青年教师具有感召力价值导向的文化氛围,何谈潜移默化,培养大师。高校普遍重视教师聘用、职称晋升、年度考核等激励机制上的科研成果和教学工作量等显性要素,而不重视或者忽略师德状况等隐性要素。尽管许多高校都强调师德建设的重要性,也制订了诸如“师德一票否决制”等措施,但大部分流于形式。由于缺乏科学的量化评价指标,师德建设的实效很不理想。
二、加强高校教学型教师师德评价体系研究的对策
1.尽快完善教学型教师师德评价体系
突出教学特色,严格教师资格准入制度,加大教学型教师师德评价体系研究力度。在教学型教师师德评价体系尚不完善的前提下,加大教学特色的定量化比例。例如:学生及同行评价结果,教学工作量统计,教学基本功比赛成绩等。而且对于不同职称教师采取不同的评价标准,初级和中级职称的教学型教师以考核教学基本功为重点,高级职称的教学型教师应以考核授课内容为重点。把隐形的师德通过这些具体内容以量化呈显性的考核指标,作为引进人才的准入门槛。坚决摒弃“唯学历”“唯职称”“唯成果”“唯科研”的考核方式,将***治素质、思想品德、学术水平综合考察,在源头上保证教师队伍的良性发展。
2.确立教学型教师评价和激励的新机制
道德建设不能仅依靠道德主体自我约束来完成,必须依靠公正的制度。“离开制度的公正性来谈个人道德的修养和完善,甚至对个人提出严格的道德要求,那么,即使本人真诚相信和努力奉行这些要求,充其量也只是充当一个牧师的角色而已。”结合教学型教师的基本特点,针对性地建立充分体现以教学为特色的师德建设制度框架,依靠公正的制度来约束和导向,全面提升青年教师师德素养。首先,建立符合实际、切实可行、便于操作的教学型教师道德考核体系。把相互尊重、平等的人格,积极向上、向善的心灵,关注学生未来发展、人生幸福的责任感,坦诚温暖的人文情怀等作为青年教师的职业道德素养考核指标,但是通常情况下这些无法量化的要素很难通过显性指标外显出来,而且没有体现出教学型教师的固有特征。因此,可以尝试一定数量的教学工作量代替科研及其他工作量,形成一种引导及激励措施。试想,一个兢兢业业、完成大量教学任务、奋斗在教学第一线的教学型教师,如果缺乏一定的科研及其他奖项,终身得不到晋升机会,这公平合理吗?所以对教学型教师不能用简单的终结性评价方式,而应积极探索由多主体参与、符合教学型特色,便于操作的教师道德评价体系。其次,教学型教师道德考核体系必须与学校的实质性激励体系紧密相连。通过有效的激励机制激发教学型教师从事一线教学工作的积极性。坚持物质奖励与精神鼓励相结合的原则;对于完成大量教学工作的一线教师,在师德评价方面予以倾斜和奖励;对于师德行为高尚者,可以在职称晋升、住房分配、岗位津贴、课时酬金等方面加大奖励力度,提升教学型教师的成就感和荣誉感。对无视师德规范的教师,坚决给予严厉处罚,以产生警示作用。
3.对各种类型的教师进行师德理论教育
营造教师职业的荣誉感和责任感。必须明确道德、品德、职业道德、师德几个基本概念及其之间的联系;必须明确师德建设既是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内容;必须明确不管是教学型,教学科研型,科研教学型,还是班主任、辅导员型,最基本的身份首先是教师,就必须遵守教师基本道德规范。坚决打击师德沦丧、学术失范、学界腐败等现象,加强引领社会先进文化的大学教师的价值观教育。结合各自高校校园文化特点、校风校训精神,对师德优秀的教师,要理直气壮地树立榜样,大张旗鼓地宣传他们的事迹,把人格魅力和模范行为生动地展现在广大教师面前;把道德说教与人格示范结合起来,开展新时期青年教师形象及素质讨论;通过每年教师节举行青年教师宣誓及召开师德论坛等形式,营造和强化青年教师的职业荣誉感和责任感。
4.解决教学型教师的现实需要
从青年教学型教师的角度出发,切实思考他们的现实需要。一些教学型教师为了增加收入,从事大量兼职工作而不屑授课;有些教学型教师疲于授课,无暇顾及教学改革和科研创新。高校公共基础课的特性,决定了他们的科研难度比其他类型教师的科研难度更大,他们的收入比其他类型教师的收入更低。市场经济的今天,教学型教师在“忧道”与“忧贫”的现实冲突面前,选择“忧贫”的果决性远胜于其他类型的教师。清华大学教育研究院以研究型大学的青年教师为样本做过研究,得出“青年教师普遍感到压力较大或很大,大部分教师对物质生活感到不满意”的结论,教学型青年教师中大量人才的显性和隐性流失也就不难理解。只有切实关注教学型教师的经济收入、住房条件、***治待遇、职称晋升、科研项目申报、获奖评比等合理需求,只有把师德建设的要求与教学型教师的生存与发展统筹考虑,教学型师德建设才能行之有效。
5.用优秀的教师文化引领高尚的师德建设
高校师德论文篇6
1.职业信念淡化
学校是培养人的教育场所,而教师是这个场所的核心人物。高校教师的职业道德与学生的成长、人才的培养质量息息相关,并直接影响整个社会的道德风尚。并不是出自对教育事业的热爱,而是迫于就业压力,部分青年教师把教师岗位仅仅当作一种谋生手段甚至是寻求安逸稳定的场所,因此缺乏为教育无私奉献的事业心,缺乏对学生的责任感以及教育的使命感。极少数的青年教师在教育工作上不出力,对课程准备敷衍了事,对学生不负责任。在他们看来,只要不出教学事故,做好本职工作,对得起自己的工资就好了,把敬业奉献抛诸脑后,将职称的评审和物质利益当作人生追求,这些都严重地违背了高校师德建设的宗旨。
2.育人意识淡薄
一名合格的高校教师应该不断提高自身的道德修养、人格和品格,要让学生树立正确的道德观。目前社会上、网络上各种思潮铺天盖地,高等教育也日益被多元的文化、多元的价值观侵袭。网络上流传一个名词叫作“三观不正”,就是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不正确。处于大学阶段的青少年正是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逐步形成的时期,如果教师不予以正确的引导,他们很可能就会在社会的大潮中迷失自我。在教育教学中,部分青年教师只顾完成分配的教学任务,对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不管不问,忘记了教师这个职业不仅要“教书”,更要把“育人”作为应尽责任。部分教师除了上课之外不与学生进行交流,很难掌握学生的思想动态。有个别青年教师,自身就缺乏师德修养,不注意自己言行的导向性,甚至会把一些不正确、不健康的思想带入课堂,难以起到为人师表的作用。
3.名利思想加重
社会中一些不健康的思想,如“金钱至上”等观念正在侵蚀青年教师的价值观,使其价值取向发生扭曲,表现为追求个人幸福,价值标准注重实用,行为选择偏重实惠,人生理想趋向实际。部分青年教师的主要精力放在一些与教学、科研无关的牟利活动中,而在日常课程中不付出精力,照本宣科。传道、授业、解惑已经不再是青年教师的追求,反而是以职称评审的学术成果多少论英雄;更有甚者,为达到一定数量,脱离实际,粗制滥造,甚至伪造、抄袭、请人发表、署名不实,违背了自己的学术良心,丧失了最基本的科学道德。这些都违背了职业道德,不利于人才成长和学校的整体发展。
4.***治意识不强
学校是一个平台,教师在这个平台上为莘莘学子传道、授业、解惑。小而言之是使之能安身立命,大而言之是为国家、民族、人类进步造就有用人才。所以,高校课堂是一个绝对的公共场合,不是教师的私人领域。现在部分青年教师有海外学习和工作的经历,从学校到学校,缺乏实践经验和理性思考,对我国和西方的民主***治缺乏历史的、全面的比较研究,对西方的所谓民主倍加赞赏,对自己的国家批评过多而建设性意见太少。而某些丑恶的社会现象,对青年教师也产生了不可低估的负面影响。他们过于情绪化,在课堂上信口开河,观点偏激,把讲台当作私人领域,把自己在工作或生活中的负面情绪带到课堂,把具有崇高使命的公职行为当成了私人行为,丧失了起码的底线。
二、原因分析
1.社会生态环境的影响
青年教师生存与生长环境建立在整个社会的生态环境之下,市场经济的趋利性、开放性、竞争性,诱发了拜金主义、利己主义、享乐主义,这些消极因素对青年教师造成了强烈的冲击。而由于他们教学科研任务繁重、人事关系复杂、职称晋升压力大,象牙塔中十几年的天之骄子,背负着现实生活中工作、家庭的重担,青年教师便重新用趋利的眼光来审视自己的职业,在理想、信念和追求上产生动摇、困惑、彷徨,这也就使有些青年教师会出现漠视责任、追名逐利、弄虚作假的违德违规行为,甚至浮躁之风和功利心态已然成为高等院校、学术领域普遍的道德危机。
2.个人成长环境的影响
青年教师成长于中国社会巨大变革的社会转型期,同时也经历了教育改革所带来的冲击,与上一代教师比较,他们缺乏严格的专业训练以及***治熏陶,也缺乏一定的社会、生活的锻炼。在毕业后又面临社会的转型期和经济的全球化时期,在生活、工作及学习上也都有很多困难,在解决这些困难的过程中,部分高校教师忽视了自身的职业道德修养和专业水平的提高。同时,社会上一些金钱至上的思想和价值取向的转变也给青年教师的价值观造成一定的影响。所以,他们在道德认知及行为选择上难免会出现偏颇,更有甚者被社会上一些消极思潮和错误的观念误导,漠视必要的社会责任和道德底线,使得职业责任感缺失。
高校师德论文篇7
为了搞好师德建设,首先必须加强高校教师的思想***治教育和道德教育。通过思想教育和道德教育结合,使广大教师认识到高校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阵地,担负着培养社会主义接班人的重任。因此,高校教师必须具有坚定的社会主义信念,具有过硬的思想作风和高尚的思想品质。这就要求广大教师要认真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十七大”精神指导和充实自己,提高自己的***治素养,从***治高度认识当前加强高校师德建设的重要意义。
树立教师道德的理想人格,就是要确立人民教师道德的理想。***门包括学校,组织的教师职业道德学习是1种有组织、有计划的教师道德教育,它克服了自学中的不利因素。只有在道德修养中多读教育界名人的传记和模范教师的先进事迹,以教师道德的先进典型作为思想行为的楷模,自我鼓励,在思想意识中凝聚教师道德原则和规范,常以崇高的道德品质作为行为的目标,才能使道德修养不会迷失方向,成为有较高教师道德修养的人民教师。
2建立健全教师评价体系。倡导科学用人机制
除思想教育和道德教育外,制度建设也是高校师德建设1个不可忽视的重要方面。加强高校教师队伍建设,需要有1套能满足其实现自身价值需要的激励机制,有效激励具有强大的促进作用,如晋升激励、素质激励和目标激励。按照“评价科学、导向准确、激励有力、操作简便”的原则,立足于推动工作,以任期责任目标为主要依据,合理确定评价标准,落实学生对高校教师的评议制定,完善考核评价激励机制。作者认为制度建设应着眼于以下几个方面:
2.1建立聘任制度
要选择知识渊博、师德高尚的人才到教师岗位,淘汰那些不合格、不称职的教师,革除只重学历、忽视师德的弊端,完善聘任制度,加大学生公认程度对教师升降、去留的作用。
2.2建立奖罚制度
师德的表现应与奖金、工资、岗位和职称挂钩。为此,高校要及时调整有关***策,健全配套措施。晋升工资和奖金发放等要向教书育人的优秀者倾斜,聘岗和职称评定时应把师德素质的要求纳入考评范围,并作为1项重要指标,通过量化的方式,全面考察教师为人师表、忠于职守和为学生服务等方面的情况,激励教师更好地发挥教书育人的作用。
2.3建立监督制度
师德监督制度要实行自律与他律相结合,行***监督与社会监督相结合,明查与暗访相结合。要建立督导评价制度,组织有领导、教师和退休教师参加的师德巡视制度,设立“师德信箱”,鼓励学生对师德进行评价公布师德规范,建立师德监督网站,以及通过社会媒体等各种渠道,对师德起到督促作用,通过各种有效手段不断鼓励教师严格自律,以达到较高的思想境界。
3.导教师积极实践,做到知行统一
教师职业道德修养不仅是理论问题,而且也是实践的问题。要使教师道德原则和规范成为教师行为的准则,必须依靠长期不懈的努力,自觉进行修养和锻炼。高尚的思想道德不是天生就有的,而是在长期的社会实践中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实践是思想道德修养的基础。因此,应坚持在教育实践中锻炼和培养师德。作为1名高校教师,不仅要懂得哪些是应当具备的职业道德思想,为什么应当具有这种思想道德,而且更主要的是把这些认识用于指导行动,按照师德的要求,从事教育实践,并以此为准则,对照、检查和改正自己的缺点和不足,培养自己良好的思想道德。
参加社会实践,在实践中进行教师道德修养,是加强教师修养的有效办法。在教师道德修养的过程中,从教师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和道德信念到教师的道德行为和习惯,自始至终都是在社会实践、教育和教学中完成的。教师只有在教育和教学实践中,在处理师生之间、教师之间、教师与家长及教师与社会其他成员之间的关系中,才能认识行为是与非,才能辨别善与恶,才能培养良好的教师道德品质。如果只是“闭门思过”、“坐而论道”,脱离实践去修养,那么教师道德修养就要成为一句空话。参加社会实践,投身于教育和教学工作中,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现已成为教师道德修养的有效途径。
4结语
教师是人类文化的积极传播者,对人类社会的延续和发展贡献巨大。教师教书育人的过程,是使学生获得知识和能力,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道德观的过程。在这个有机整体中,教师不仅要向学生传授科学文化知识,而且要自觉担负起育人的任务。教师的道德修养问题是提高知识分子***治思想素质的大事教师的一言一行和一举一动直接影响学生的行为和态度,必须在工作中通过多种途径和方法加强当代高校教师职业道德修养。加强师德建设是1项长期的任务,必须持之以恒,常抓不懈。我们应对师德建设做出长期规划,并从现在做起,从每个人做起,使师德建设一环紧扣一环地深入下去,扎扎实实地做好这项工作,将教师这个神圣职业的光辉发扬下去,为培育先进人才贡献自己的力量。
论文关键词:高校教师职业道德途径方法
论文摘要:教师职业道德修养既影响教师素质的发展,又影响学生的学习和发展。加强高校教师职业道德建设,是培养德才兼备教师队伍的重要内容。
参考文献:
[1]杨永宽.建设高素质高校管理干部队伍的对策[J].科技资讯,2008,(20):173.
高校师德论文篇8
2011年,***印发了《高等学校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主要内容为“爱国守法,敬业爱生,教书育人,严谨治学,服务社会,为人师表”。
1.1爱国守法、敬业爱生
一名合格的高校教师,必须热爱祖国,拥护我们***和社会主义制度,严格遵守宪法及法律法规,自觉贯彻国家的各项教育方针。把依法执教作为自己的职业义务,坚决不做出任何有损于国家利益的言行。作为一名高校教师,其基本要求就是要热爱自己的教育事业、安心于教育工作,尽职尽责地做好本职工作,为教育事业奉献出自己所有的光和热。同时,我们要真心关爱学生。列夫•托尔斯泰曾经说过“:如果一个教师仅仅热爱事业,那么他只能是一个好教师;如果一个教师把热爱事业和热爱学生相结合起来,他就是一个完美的教师”。热爱学生是做好教育教学工作的重要因素,而高校老师对学生的热爱主要就体现在了对学生在学习和生活等各方面能力的培养。
1.2教书育人、严谨治学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明确指出“:教师要把教学作为首要任务,不断提高教育教学水平”。所以,教师敬业的首要表现就是做好教学工作。科学研究是艰苦的、严肃的事情,需要严谨的精神和态度。但是在教师中也出现了求名争利、心态浮躁、治学不严谨等问题,突出表现形式就是科研成果的粗制滥造,重量不重质,甚至出现了伪造数据、抄袭他人学术成果等现象。南京大学韩儒林教授有一副对联:板凳须坐十年冷,文章不写半句空。作为高校教师要要摒弃浮躁情绪,有耐心下苦功夫去弘扬科学精神、恪守学术规范,要坚决抵制学术不端的行为。
1.3服务社会、为人师表
所谓服务社会强调要勇担社会责任,为国家富强、民族振兴和人类进步服务;而为人师表则要求教师品德高尚,才能卓越,既要言传,更要身教,要言行一致、做学生的措模。说过“:老师对学生的影响,离不开老师的学识和能力,更离不开老师为人处世、于国于民、于公于私所持的价值观。广大教师必须率先垂范、以身作则,引导和帮助学生把握好人生方向”。当代高校教师,要用自身的良好行为,从***治思想、道德水平、治学态度、行为举止等多方面成为学生学习的榜样。老师们通过堂堂正正做人、规规矩矩做事的处事态度,教给学生怎么做人、如何做学事。正是这种示范作用,一直以来“为人师表”都是学生们人格发展的重要影响因素,往往“胜于言教”。
2提升高校教师职业道德修养的途径
2.1提高高校教师法律素质
高校教师作为学生们在校期间最为密切的人,他们在管理和教学工作中所体现出的法律素质,会对学生们产生直接的影响。老师们应积极向学生宣传法律知识,培养学生们的法律意识、养成守法习惯,提高他们依法维护自身权利的能力。因此,高校教师必须注重自身法律意识的培养、树立法治的思维习惯,可以通过查阅相关法律专业的书籍、参加法律讲座、关注与学生有关的法律法规来提高自身的法律修养,树立法治意识。
2.2加强高校教师职业道德理论学习
品德高尚的教师不是天生的,而是通过后来的努力,尤其是通过不断的学习、自我修炼与自我完善而逐步积累形成的。只有以科学的理论为指导,才不会在提升道德修养中迷失方向,才能真正培养出高尚的师德。高校教师职业道德的理论学习主要是通过个人自主学习和相关部门组织集中学习相结合:自主学习不会受时间、地点得限制,有一定的机动性和灵活性,但是受个人水平和自控力等方面的影响,可能达不到预期的效果;而组织集中学习,就是一种有组织、有计划的职业道德学习,能够克服自主学习的不利因素,使高校教师的职业道德不断提升。
2.3加强高校教师的道德实践
道德实践是教师职业道德培养的最终归宿,只有通过在教育教学活动中进行道德实践,才能真正对自身塑造良好的师德起到积极的作用。具体做法有三点:一是钻研业务。二是科学研究。三是关心爱护学生。
2.4完善高校教师职业道德考核体系
高校师德论文篇9
关键词教师师德建设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发展,教师为本。教师发展,师德为本。师德建设是教师队伍建设的关键。何谓师德?师德就是教师的职业道德,它是教师的道德意识、道德关系和道德活动的总和,是一定社会意识形态的反映,是教师在履行教师职责时所应遵守的思想道德准则和行为规范,是教师思想觉悟、道德品质和精神面貌的集中体现,并且构成教师素质的核心。中华民族在几千年的教育实践中,形成了诸如:“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为人师表、教学相长”;“学高为人师、身正为人范”;“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等等优良的师德,成为作为教师职业必须传承的优秀传统。
长期以来,广大教师教书育人、敬业奉献,赢得了全社会的尊重。同时我们也要清醒地看到,师德建设工作面临许多新情况、新问题和新挑战:一是随着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社会经济成分呈现多元化,各种利益日趋多样化,这些必然要影响到高校;二是在校生生源地扩大,生源结构多样化,学生思想复杂化,毕业生就业压力大;三是教师队伍迅速扩大,青年教师居多,教学改革力度增大,教书育人任务加重。所有这些都要求教师的整体素质要提高,特别是师德水平要提高,否则很难适应形势的发展。为此学校***组织应该把师德建设放在师资队伍建设的首位,千方百计地提高师德建设水平。下面我就如何加强高职院校的师德建设进行了一些探讨。
一、坚持以人为本的思想加强师德建设
以人为本,体现了新时期公民道德建设的内在规律,是社会主义师德建设。必须长期遵循的重要原则。新形势下,师德建设只有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才能使广大教师树立共同理想,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和敬业爱教、教书育人的奋斗精神和创造精神,推动教育事业蓬勃发展。同时,师德建设坚持以人为本,才能形成有利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舆论力量、价值观念、道德观念,有力地抵制资本主义、封建主义腐朽思想的影响,保证我国教育事业沿着正确方向前进。
二、用思想教育加强师德建设
以马列主义、思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科学发展观,全面贯彻***的教育方针,坚持以素质为先,德育为首,教学为中心,育人为主导的原则,以“教书育人、为人师表、学高为师、身正为范”的准则,以提高教师思想***治素质和职业道德水平为重点,造就一支适应学校发展和人才培养需要的高素质高技能的“双师型”教师队伍。
1、提高教师的思想***治素质。广大教师要认真学习马列主义、思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牢固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自觉抵制各种错误思潮和腐朽思想文化的影响。
2、树立正确的教师职业道德理想所谓教师职业理想,就是一种坚定的任务,而这种任务必须是为了实现教师崇高目标而去执著追求一生而建立起来的。如:重教明理;徳教为先;修身为本;博学知新;因材施教;教学相长;为人师表;知行并重;厚德载物等等。这些优秀的教师道德思想,需要当代教师借鉴和学习。
3、提高教师的职业道德水平。教师们都要把基本的概念,基本的原则和规范弄清楚,并按照规范制度去做,才能不断提高师德水平。教师要遵循五项师德原则:一是忠诚于人民教育事业原则(核心原则);二是集体主义原则(基本原则);三是全心全意为学生服务原则(主体原则);四是教书育人原则(责任原则);五是修身为本原则(基础原则)。教师道德规范主要是三条:一是热爱教育、献身教育(敬业精神)。二是以身作则,为人师表——严于律己,言传身教,举止端庄,语言文明,遵纪守法,作风正派。三是严谨治学,精益求精——一丝不苟,不断进取,开拓创新,从不自满。
4、提高教师教书育人水平。要使每一位教师深深懂得,教书必须育人,教师要在育人上下功夫,提升育人的水平,改革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手段,都是为了更好地培养人才。***同志十分明确地把教师视为“思想战线上的战士”,并指出:思想战线上的战士,都应当是人类灵魂工程师,“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这是人民教师为学生服务的人生格言,教师是“红烛”,照亮了学生,点燃了自己,教师是“园丁”,浇灌了学生,辛苦了自己,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培育了学生,付出了自己。
三、完善齐抓共管的工作机制和切实可行的考核体系
师德建设是高职院校整体建设中一项长期的工程,要使师德建设的工作能落到实处,就必须建设健全有效的运行机制作为依托和保障。学校***组织要加强对师德建设工作的领导,建立师德建设工作机制,形成******工团齐抓共管的局面,为加强师德建设提供可靠的组织保证同时,要把师德建设绩效作为各部门工作的一项重要考核内容,定期予以考核,使师德建设工作落到实处。
要变软任务为硬任务,使师德建设工作有所遵循,绩效有据可考,健全,完善一系列的规章制度及考核办法。这些规章制度和考核办法的制定,要依据国家相关的法律法规,还要贴近学校实际,特别要认真总结吸收本校长期以来形成的良好教育传统,同时要在师德的基本要求的基础上,努力形成具有本校特色的东西,并加以集中、提炼、能够概括出语言比较精炼,上口易记的师德规范要求,制定出便于操作的考核标准。
师德考核标准的制度和具体考核办法要从实际出发。考虑到师德属于职业道德范畴,比较难以量化,所以应坚持“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原则。师德评定的结果应归入教师业务档案,作为岗位责任,技术职务晋升和实施奖惩的依据,化虚为实,努力建设师德良好的师资队伍。
四、区分层次,有针对性的抓师德建设
每一个教师在个性特征、学术素养、道德修养、阅历经验、自律意识等方面各有差异。因此,在师德建设工作中,“一把抓”“一刀切”的做法注定要影响工作绩效,难以收到理想的效果,区分层次、有针对性地开展工作就显得尤为重要。
抓师资队伍中的带队人—─教师队伍中的中坚和骨干。这些同志一般是学科带头人,具有良好的师德素质和较高的学术造诣,在教师队伍中具有很强的示范作用和“传帮带”作用。所以,要充分利用这一资源,鼓励这些骨干与其他教师开展“一帮一、一对红”“导师带徒”活动,并经求他们对师德建设的意见和建议,甚至吸收他们参加到师德建设工作组织领导机构中来。
抓师资队伍的主力***—─中青年教师。中青年教师思想活跃,创新意识强,接受新知识能力强,在学校承担着主要的教学任务,是师资队伍中一支最主要的力量。要通过开展各种活动特别是竞赛活动,给他们展示自己的机会。同时通过教育引导,使他们开阔视野、陶冶情操,不断更新教育教学观念,强化教书育人的使命感和责任感。
抓师资队伍的生力***—─新上岗教师。新上岗教师是学校教学、科研的生力***,是学校的未来和希望所在。但他们初为人师,大多缺乏教学经验和师德体验。在加强对他们进行岗位培训的同时,要采取多种形式,加强不同学科新上岗教师之间以及他们和老教师、中青年教师的思想交流、学术交流和协作,以活跃其业余文化生活,在潜移默化中培养他们的高尚师德,提高他们的素质和能力
总之,加强高等职业院校教师师德建设是一个事关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实现跨世纪发展的重要课题,培养一支高素质的高职院校青年教师队伍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
参考文献
1.吕明.高职院校师德建设的探索与思考[J].职教探索与研究,2006.02
高校师德论文篇10
关键词:民办高校;教师;师德:思考
今年是国家***规定的师德建设年,各高校就如何抓好师德建设都采取了一定措施,也收到了一定效果。但是民办院校的师德建设由于种种原因还存在一定问题,需要探讨、研究并加以解决,不然就会严重影响到教学质量的提高。
一、当前民办高校教师职业道德现状
据统计,目前全国共有民办高校249所,其中民办本科院校共有25所,在校学生几百万,教师几十万,教师的职业道德如何,直接影响其一系列的教学活动和科研态度,教师的思想意识、立场、观点、道德品质等直接影响青年学生。经过对某民办高校师德状况调查,感到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一)敬业精神削弱责任意识淡化
由于市场经济负面效应的影响,部分教师过分看重个人利益,把教师工作仅仅当做一种稳定的谋生手段,常常是“身在曹营心在汉”,敬业精神不足。部分教师在从教过程中敷衍了事,上课胡吹乱侃发牢骚,在向学生传授知识的同时不能引导学牛树立正确的道德观、价值观、人生观。有的教师把职业仅看成谋生手段,淡化了教书育人职责神圣的观念;有的不安心做教师,舍不得投入全部精力,心浮气燥、急功近利,本职工作得过且过,课外兼职乐此不疲。在教育实践中,有个别教师满足于课堂教学,只顾完成教学任务,而对学生的思想道德和心理健康教育不闻不问;只注重传授知识,片面认为教师的职责就是教书,没有把育人作为应尽的责任,对于课堂出现种种不良现象如旷课、迟到、打瞌睡、看其他书籍、甚至交头接耳等违反课堂纪律现象不闻不问,对课外学生中违纪现象视而不见,甚至放任自流;也有个别教师利用课堂或课后随意发泄对现实、对学校的不满,甚至因为个人一些问题得不到解决泄私愤情绪,其结果,书也没有教好,又严重影响了育人质量;有些教师平时与学生接触交流时间少,很难掌握学生的思想动态和他们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因而不能有的放矢地对大学生进行教育引导。
(二)有愧为人师表行为举止失范
有些教师师表意识淡薄,缺乏自尊自爱精神,难以起到表率作用。有的教师不注重个人修养和言传身教,重得失,轻德行,缺乏团队合作精神;有的带着情绪去上岗,口不择言。行不符义;个别教师唯利是***。不择手段地诈骗学生的钱财,在辅导、考试、评卷操作上,有组织地“关照学生”,以提高考试及格率,增强对考生的吸引力,收取更多的费用。违反了纪律,损害了学校和教师的形象。有的教师纪律观念差,上课迟到早退,打手机,私自调停课,随意更改教学大纲和内容,少留或不留作业,不认真批改作业,考试命题不认真,卷面错误多,泄露考题,不按要求上交试卷,不按时给出成绩;有的教师言行和穿戴方面未能规范自己,不能用教师应具有的基本道德原则规范去影响教育学生,甚至将不健康的思想带进课堂,不注意自己言论的导向性;有的教师唯我独尊,与同事、同行之间缺乏相互尊重和团结协作精神等等。青年教师在师生关系处理上,存在两种倾向:或忽视师生关系的平等和谐,遇事急躁,缺乏耐心,训斥学生的现象时有发生;或不拘小节,与学生过于随便,言行中不注意教师的身份,在同学中渐渐失去威信。个别教师在道德上出现了理想和信念动摇、道德滑坡、人生错位、羡慕以致追求腐朽生活方式等客观事实,少数教师出现违法、违纪、道德败坏、学术腐败等现象,正是理想信念不坚定、放松思想改造所导致的后果。
(三)教书育人失衡爱生之心淡漠
个别教师教育观念落后,不坚持求真务实,严谨治学,而是弄虚作假,哗众取宠;有的教师对待学生厚此薄彼,不一视同仁,以罚代教。在教育实践中,不注意思想道德教育,片面认为,教师的职责就是教书,没有把育人作为应尽的职责。育人意识淡薄。由于部分教师平时与学生接触、交流少,又不愿意花力气去研究和掌握学生的思想动态,因而对学生普遍关心的热点、疑点和难点问题讲不清楚,往往采取回避的态度,不能有的放矢地对大学生进行教育引导。
二、民办高校教师师德建设存在问题的原因透析
要解决民办高校在师德建设方面存在的问题,首先要查清存在问题的原因,找准症结,对症下药,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民办高校师德建设方面存在问题原因是多方面的,但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教师队伍建设不合理
根据调查了解,民办高校的师资人员结构从年龄上看是两头大中间小,多为离、退休的老年教师和刚毕业的年青人,起教学骨干和主力作用的年富力强的中年教师很少。据某民办高校教师调查统计显示:教师总数471人,60岁以上的121人,占25.69%;35-60岁的46人,占9,76%,35岁以下的314人,占66.67%;5年以上教龄的199人,占42.25%;5年以下教龄的272人,占57.75%。教师年龄分布是“老少碰”,非老即青,中年教师甚少,结构畸形。且青年教师的比例过大,多数超过65%,而且多数为刚毕业的本科生或硕士研究生。另外,与公办学校的教师相比,民办高校教师的地位和收入均不高,相关***策模糊,教师队伍的稳定性差,尤其是青年教师的流动性较大。
(二)聘用制导致临时观念
民办高校的教师来源实行全员聘用制,导致民办高校只注重使用,不注重教育和培养,只重眼前利益,不顾长远发展,师资培训投入严重不足。有的学校社会福利待遇又不落实,教职工患病住院、出现意外等情况,民办高校没有相应的医药费报销的***策等。民办高校的教师普遍缺乏认同感,没有稳定感、安全感,和公办高校的教职工差别太大。致使少数年轻应聘者中,有的是以此作为遭逢人生难题后的暂避或过渡,因此。谈不上恒定的事业心,因而忽冷忽热。多抱有临时雇佣观念,没有敬业精神和长期服务打算。
(三)民办高校人力资源管理存在误区
首先,人才引进方面存在的问题。近年来。由于全国普通高校扩招,整个高等教育行业都面临着师资短缺的问题,高校人才竞争日趋激烈。公办高校历史悠久,拥有人才、资金和***策等方面的优势,同时经过数十年的发展已经形成自己的品牌,在生源争夺战中处于优势。生源的质量直接影响毕业生的质量,没有优秀毕业生,民办高校就不可能形成自己的品牌,进而影响到学校的发展。其次,人才使用方面存在的问题。民办高校目前尚处于发展的初期阶段,也是一个资本的原始积累阶段,这也决定了它目前的办学特征:强调规模效应和低成本运作。最后,人才稳定方面存在的问题。保持一定比例的教师流动率可以淘汰不合格的教师,为学校带来新鲜血液。但是教师的流动率过高,对学校的发展不利。目前民办高校普遍存在人才流动率的问题,有的老师是“狡兔三窟”,一旦找到更好的单位就马上跳槽。影响人才稳定的主要因素薪酬缺乏竞争力、工作环境、接受培训的机会以及职业发展前景等方面。
三、加强民办高校师德建设的对策
师德问题既是一个“个人问题”,又是一个“社会问题”,它是当今各种社会价值观、价值取向的折射和反映:师德建设问题,既是一个当前的热点问题,又是一个长远问题。任何企***通过简单的几个文件和规定来使师德状况迅速改善的想法和做法都是不切合实际的。必须采取得力措施加以解决师德建设工作还存在许多不适应的方面和薄弱环节,从而改善师德建设的环境氛围,进一步提高教师队伍的师德水平和全面素质。
(一)建立健全师德建设的基本机制
要全面加强高校师德建设,就必须以“以德治校”思想为指导,建立和完善高校师德建设的基本机制。一是激励机制。激励主要是物质激励和精神激励相结合,物质激励主要体现在薪酬分配制度上,薪酬分配要打破以往的平均主义的收入分配制度,充分体现效率与公平,做到“按劳取酬”,使收入真正能够体现教师的知识水平、能力、职责、敬业精神、任务复杂程度、业绩、贡献等。精神激励可以通过对认真履行师德义务表现优秀的教师评选“优秀班主任”、“十佳德育工作者”等方法,树立先进模范典型,宣传他们教书育人的先进事迹,扩大他们的社会影响力,使其拥有强烈的事业成就感和自豪感。二是竞争机制。建立竞争机制,完善用人制度。由于没有教师的竞争市场,也就不能形成优胜劣汰的机制,不能保证对学校教师的压力。因此,要有效地推动师德建设:向社会公开招聘教师,将***治素质好、业务能力强、学历层次高的优秀人员吸收到高校教师队伍中来,以保持教师队伍的生机与活力;对师德评比不合格、业务素质低的教师采取离岗培训、自学进修的方式加以劝解,限期整改仍不过关者坚决调离教师岗位,优胜劣汰,优化教师队伍。三是监督制度。要建立监督机制,定期进行师德的调查研究、检查评估和其他师德教育活动的规划、组织落实以及会同有关部门做好教师的职业理想、职业道德、职业纪律教育。将师德问题同解决教师的实际困难和问题结合起来。鼓励学生对教师师德进行评价,教师之间互相评价,督促教师更新思想观念。完善道德修养。四是评价机制。师德评价应分为自我评价、学生评价和专家评价等三个层面,通过定期或不定期地开展评估活动,推动高校加强和改进师德建设工作,提高教师的师德水平。
(二)营造和谐的师德建设环境
一是大力弘扬尊师重教的优良传统,改善和提高教师待遇。“教师劳动创造着民族和人类的未来”,其使命崇高,但实际生活中教师职业尚未受到社会应有的尊重。这种反差影响教师提升职业道德水平和社会和谐发展。因此,切实落实《教师法》,动员全社会尊师重教,真正体现“尊重知识,尊重人才”是师德建设的重要环境因素。要通过提高教师的物质待遇和社会地位,吸引大批优秀的德才兼备者加入到教师队伍中来。二是充分发挥师德榜样的作用,加强典型宣传引导。师德榜样准确而真实地诠释着教师职业道德的本义,承载着社会的主流道德价值取向。要加强师德主题教育活动的组织力度,注重挖掘和宣传师德模范人物,在榜样的感染中,促使教师理解和认同职业道德的原则。三是进一步深化教育体制改革。教育内部承袭多年的人事、分配、评价、奖惩制度,缺乏对教师职业行为的有效激励和约束。因此,必须逐步建立起符合和谐社会发展要求的现代教育体制。通过制度创新。形成对教师行为的有效激励和约束,从机制上保证教师队伍的质量,警诫不守师德者改弦易辙。
(三)加强良好教师风范的塑造
教师职业道德的完善,需要实现内在美与外在美的统一,这突出表现为教师的风度风范。它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的终身。教师风范应包括:思想文化底蕴与教师身份相符。做到严谨笃学,锐意创新;仪表与教师的职业特点相符,做到朴素大方,协调得体;举止与教育教学过程密切配合,表现出良好的教养和振奋的神态:语言要情理结合,富于精神感染力;遇事要沉着冷静,有条不紊;与人交往要做到自尊自爱、友善宽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