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舆情监控篇1
一、目前***府对于网络舆情监控疏导存在的问题
对于***府部门来说,舆情自身的导向性将会明确社会的导向,而对于***府部门来说,是社会的引导者和管理者,对于网络舆情的影响中也应当体现出调控力和约束力。但是就目前时期来说,***府部门对于网络舆情的控制力还体现出弱势,而要完善网络舆情监控体系疏导舆论正向传播的职能,首先需要克服三个方面的阻碍,即1、知识盲点,很多***府的相关人员对于舆情监控的知识非常匮乏,同时相关***法即宣传部门都缺少核心技术人员;2、监管不足,对于网络舆情除了需要有效的监控以外,还需要完成信息的收集以及后期的处理操作,最后对于信息进行反馈和建议,但是目前很多***府部门在这方面完全缺乏,导致监管不足的问题;3、公信力不足,因为很多网络舆论与***府部门都存在一定的关联性,而很多***府部门在公信力方面严重缺乏,从而导致对于舆论引导会被认为是一种辩驳,从而难以达到相应的效果。
二、***府对于网络舆情监控疏导的措施
1、主动面对舆情。网络舆情被誉为社会的“第四影响力”,是目前信息时代下关注度最高的产物,而近些年来,我国网络舆情的影响力随处可见,例如各类网络言论以及曝光。而需要面对的内容主要可以从三个方面入手,首先是对于舆情的认知度,国内大部分网民趋于年轻化,这也让一些领导对于网络舆情的认知存在一定的问题,即决定网络仅仅是一个娱乐工具,所代表的东西都是负面且主观的不具有可信度;其次是对于网络舆情的重视度,对于网络的反映过于忽视;然后是缺乏直视意识,害怕网络,对于网络的报道和曝光是否恐惧,害怕担当责任,故意回避网络等等;最后是缺乏反映,对于舆情搪塞敷衍,主要可以体现在两个方面,即其一,不好说,不知道如何说起;其二,不屑说起,对于网络舆情反应较为冷淡,同时对于关键问题一笔带过,闪烁其词,所以主动客观面对舆情,是***府部门乃至各个领导干部首先需要体现出的意识。
2、精于处理舆情。所谓“防民之口,甚于防川,川奎而溃,伤人必多,民亦如之。是故为川者,决之使导;为民者,宣之使言。”,由此可见舆情的重要性和导向性,而目前基于网络来说,舆情的传播力和影响力都得到了更大的提升,***府部门则需要精于处理舆情,即可以通过消除舆情思想中高端封建性,同时要具备高度的***治敏感度,根据社会事实进行客观看待舆情,同时对于不实的舆情及时辟谣信息,并与新闻媒体合作完成报道和演说宣传,保证在负面舆情在尚未形成规模的阶段进行有效的控制与引导。同时在处理和引导过程中,可以让新闻媒体或者评论员进行阐述,为后期工作开展留有余地。
3、加强关注舆情。对于网络舆情而言,可以体现出双面性,即一方面反映的是目前社会舆论的现状,另一方面也反映了社会舆论的不足,另一方面则是反应干部工作以及作风的问题,所以关注舆情是每个干部约束自身,提升自身自信的一种途径。即可以通过信息搜集部门的建立,配合宣传部门工作,对于与***府公信力及形象管理的舆情或者焦点问题进行重点关注,并且及时完成处理。
4、强化网络管控。即可以通过与一些热门词汇、新闻或者信息平台想合作,同时让这些平台对于舆情进行重点指引,并且对于网络水***等影响网络舆论导向的群体进行严格监控,对于争议度较大的内容采取多次强调和评价,从而提升社会舆论的稳定性以及***府的调控能力。另外还可以开展危机公关点子外包服务,即利用社会以及企业自身的资源,根据自身多年的公关经验,与其他***府部门有效联合,完成紧急预案。
网络舆情监控篇2
[关键词]大学生;网络;舆情;监控
[中***分类号]G206 [文献标识码]A
近十年来,信息技术迅猛发展,随着网络媒体的崛起,网络观点碰撞日益激烈,影响着人们的生活习惯、思维方式,甚至在无形中改变着当代青年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大学生群体作为网络活动的重要参与者,通过互联网关注各种社会事件,表达自己的情绪、观点展开讨论并引发网络舆情。如何避免大学生受有害舆论影响,正确引导大学生网络舆情,提高高校对突发网络事件的应对能力,成为高校学生工作研究的重要内容。
1大学生网络舆情的特点
1.1舆情主体的相似性
与其他舆情主体相比,大学生群体具有高度相似性,他们从小在教育系统框架下学习,所接受的教学内容、知识结构都高度相近,在进入高校以后,大学的生活环境、利益冲突、面临的压力都极其相似。大学生由于绝大部分群居在校园,受社会的影响较少,但是地域影响因素强烈,大学生群体内部交流频繁,且形成独特的语言表达文化,相互影响性大。目前在校大学生以“90后”为主,年龄集中在18至22岁,处于青春萌动时期,思维活跃,心思细密,喜欢展示自我,维权意识重,富有集体荣辱感和正义感,希望得到他人的认同。接受过系统教育,大多数学生在表达观点时能理性分析,但因为社会阅历浅,他们心思敏感却单纯、心理在逐步迈向成熟过程中,容易情绪化。在这种成长历程高度相似的大环境下,大学生热衷关注的时事类型、价值偏向也比较接近,一旦遇到感兴趣的热点事件,极容易产生共鸣,形成舆情。
1.2舆情内容的范围偏向性
大学生好奇心重,个人时间充裕,平时关注的网络内容涉及面广,但并不是所有关心的事件都会形成大学生网络舆情。舆情的形成需要群体的参与,这就要求事件性质能引起广泛大学生关注并且触动其情感,这样的事件多涉及国家利益、社会矛盾以及大学生现实生活中所面临的问题。对于涉及国家利益、社会矛盾事件的讨论,参与的大学生出发点往往是源于自身的爱国情感以及身为公民的责任感,通过观点表达对社会弱势群体的同情、对社会不公事的蔑视。较于国家和社会热事,大学生现实生活中所产生的突发事件更容易引起大学生网络舆情群体性突发事件,学校硬件设施、教学质量、学院安全、管理服务、师生沟通等等都涉及到大学生自身利益,一旦出现突发问题,学生容易惯性地当事人的身份与校方对立,形成负面言论并传播,甚至非理性的借机宣泄各种不满情绪。
1.3传播发展速度快
大学生个体之间有着班级、社团、干部机构等组织相连接,形成一个复杂的网状交际圈,而且大学生群居在校园,由于区域的局限性,舆论极容易传播,随着4G网络和无线通信设备的开发应用,校园信息呈星网状传播,网络的即时性和联通性无限扩大了舆论传播的范围及速度,舆情在极短时间内爆发而难以控制。
2大学生网络舆情监控策略
2.1建立完善校园网络舆情监测机制
大学生拥有较强的操作能力和较高的科学文化水平,是最活跃的网络群体之一,引起舆情的触发点多样,要做好校园网络舆情监测,就要求信息员能够及时地甄别出容易激起大学生情绪的信息,如具有敏感性话题、煽动性言论、诋毁性谣言等等。高校信息员需要持续且广泛地对大学生日常网络舆情动态进行监控,排查校园内热点网站、论坛、微博、微信朋友圈,在舆情萌芽期,能够预测到的网络舆情的发展和走向,在重要的时间节点,如新生入学、大型活动、毕业实习、期末考试、国家敏感时期,甚至是周边工程动工期间等,更应该加大监测力度,一旦有突发事件引起群体性舆论事件,要立即采取应急预案。
2.2改变传统的网络管理观念
随着移动通信技术的发展,校园网的追踪管理优势正逐步消失,高校传统的网络舆论“封杀”或者搁置等舆情消失的处置方式显得粗暴而被动,在知情权越发被重视的现今社会,这样的管理往往只会激起大学生的不满情绪以及对学校的质疑,甚至导致了舆情危机的爆发。高校的网络舆情管理观念必须要有所更新。2.2.1打造***信息平台,及时、正面、全面地消息公开全面的信息能提升学生对学校的信任度,避免片面舆论影响学生的判断,有利于舆情走向的控制;抢占网络舆论的主导权,能让学生产生先入为主的心理暗示,在往后讨论中都以校方消息作参照依据。2.2.2建立网络时事评论队伍,掌控舆情发展方向随着舆情发生的日常化,“水***”成为了网络热词,正如成语“三人成虎”,出色的舆论公关可以改变整个舆情走向,建立一支有技术、有素养、有写作分析能力的网络评论队伍,可以在消极舆情形成以后进行舆论导向,晓之以理动之以情,注重宣扬正面的观点,唤醒大学生的素质责任意识。
2.3加强大学生的自律教育
通信技术的迅猛发展,若只靠网络过滤技术和现有管理法规难以控制网络有害信息的传播,必将导致法律实施和行***的成本的无限提高。要在根本上提高大学生的舆情水平应从大学生的内在素质提升着手,加强大学生的自律教育,鼓励大学生响应《文明上网自律公约》的号召,从自身做起,以积极态度促进互联网健康发展,承担起应负的社会责任。大学生正义感强,是网络活跃群体,通过爱国教育、自律教育,培养他们的网络道德感,唤醒他们的社会公民意识,促使他们成为网络秩序的维护者,能改变网络舆论群体的群体素质结构,从根本上提升大学生网络舆情的质量。
[参考文献]
[1]刘毅.网络舆情研究概论[M].天津人民出版社,2007.
[2]张迈曾.传播学引论[M].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社,2002.
网络舆情监控篇3
关键词:文本获取;舆情监控;高校
舆情是“舆论情况”的简称,是指在一定的社会空间内,围绕中介性社会事件的发生、发展和变化,作为主体的民众对作为客体的社会管理者及其***治取向产生和持有的社会***治态度。它是较多群众关于社会中各种现象、问题所表达的信念、态度、意见和情绪等等表现的总和。随着互联网的高速发展,网络媒体作为一种新的信息传播形式,已深入人们的日常生活。在高校里,由于用户的知识层面、对新事物的接受程度以及网络设备的普及率比较高,网友言论活跃已达到前所未有的程度,不论是国内还是国际重大事件,都能马上形成网上舆论。
一、高校网络舆情监控的重要性
负面的网络信息往往比正面的网络信息传播的速度更快、范围更广、影响更大,高校里亦是如此。负面的网络信息散布者往往都会借助网络来更快、更广地表达其错误的观点、传播其错误的思想,并借此产生巨大的社会影响,给当事部门、单位造成巨大的舆论压力。同时,通过网民的相互转载、转发、群聊等,错误的观点、思想往往会被放大、发酵,形成不好的社会影响,乃至影响整个社会的安定生活,使人心惶惶,对整个社会造成重大负面影响。可以这么说,有时网络载体已然成为负面舆情信息的放大器。高校里,由于网友的活跃程度很高,有的大学生甚至有的教职工都会被负面的舆情信息所迷惑并“以讹传讹”,小到影响整个学校的正常教学秩序,大到影响整个地区乃至整个社会的安定团结。正是由于大学生、教职工参与程度极高,高校里的网络舆情监控显得尤为重要。
二、高校网络舆情监控的现状
高校网络舆情信息主要包括学校新闻、通知公告、学生论坛、学生博客、OA办公讨论区以及各留言板等。这些信息往往来源于不同的部门、单位,一般情况下,学校新闻由***宣传部管理,通知公告由办公室,学生论坛、学生博客由学生处监督,OA办公讨论区等由现代教育中心搭建、维护等。由于高校舆情信息来源于不同部门、单位,造成各部门、单位在舆情监管方面“各自为***”,缺乏统一监控,极易造成不良信息的广泛、迅速扩散,进而造成不良社会影响,产生巨大的舆论压力。另外一方面,作为高校决策制定的领导者,想要在某特定时间段内及时掌握本校所有网络舆情信息将变得很难。甚至,个别分管领导还要通过与其他分管领导才能获取相对比较全面的舆情信息。在此情况下,领导者很难及时、准确地应对网络上的突发事件。第三,依照“谁建设、谁监管”原则,各舆情信息者都应该对各自所的各种信息负有监管职责。可现实情况是,高校里许多单位把网站建设好,把交流平台搭建好后,就陷入“三不管”状态,即“不更新、不维护、不监管”。这时,在防范负面的舆情信息时,做不到“及时关注、时刻警惕”的状态;另外,一旦出现负面的舆情信息时,都找不到源头,出现“扯皮”现象。缺乏统一管理,各家“各自为***”,舆情信息监管不到位、不及时,监管陷入被动,这是目前一些高校所面临的现状。
三、网页文本获取简介
网页文本获取,即通过搜索互联网相关网页,并对网页上的文本内容进行抓取。目前,互联网搜索主要包括“爬行和抓取”“索引”“搜索词处理”以及“排序”四个步骤。即派“蜘蛛”在互联网上发现新网页并抓取文件,然后跟踪该网页文件中的链接,发现更多新网页并获取文件;“蜘蛛”在抓取这些文件后,将其分解、分析,并以巨大表格形式存入数据库。此时,若用户通过搜索引擎进行网页文本搜索,搜索引擎首先对用户搜索词进行判断是否有错别字或拼写错误等处理后,启动查询数据库,返回包含搜索词的页面,并根据排名算法依序呈现。
四、基于网页文本获取的高校网络舆情监控方法介绍
某个高校范围内,能否有个小型系统专门负责网站信息的监管,做到敏感信息“及时关注、时刻警惕”呢?答案是肯定的。本文提出一种基于网页文本获取技术的网络舆情监控方法,可方便、实时地应对高校范围内的网络舆情监控。高校网络舆情信息主要包括学校新闻、通知公告、学生论坛、学生博客、OA办公讨论区以及各留言板等,而包含这些网络舆情信息的网页文本往往部署在高校自己的服务器上。这样,我们就可以直接通过读取服务器上网页文件的方式进行文本判断,而不需通过“蜘蛛”进行爬行获取了。解决了文件获取问题后,文本获取就变得简单多了。但是,可能很多网络舆情信息是写在网站程序的某个数据库中的,服务器上并没有包含该信息的相关html或htm等文件出现。针对这种情况,我们可以对全校所有包含类似于“学校新闻”“通知公告”“学生论坛”等等具有“互动”性质的网站进行梳理,得到其数据库的存储地址并通过读取数据库的形式进行文本获取。一旦确定各数据库的存储地址后,只要不是新增、减少网站或是重新建设网站,我们就可以“一劳永逸”地进行数据库内容的实时监控。在对网页文件或数据库内容进行文本获取时,我们可以设置各种特定的词,通过文本“截取”方式进行过滤,一旦发现网页文件或数据库内容中出现特定的词,即可进行相关预警,并设置显示网页文件位置或数据库名称等。
总结:为维护学校正常的教学、研究秩序,更好地服务师生,促进高校更好、更快地发展,本文针对高校里有可能出现的负面网络舆情信息,提出了基于网页文本获取技术的高校网络舆情监控方法。通过该方法,学校决策制定的领导者,就可以实时掌握第一手资料,做到“未雨绸缪”,即使出现负面网络舆情,也可以及时做到“亡羊补牢”,为阻止或遏制负面信息扩散打下坚实基础,从而为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
参考文献:
[1]陈洪华,张立.高校网络宣传教育及网站建设管理的几点思考[J].科技信息,2011(34).
网络舆情监控篇4
公司各***支部、各单位:
为切实维护公司和谐稳定,加强企业网络文化建设与管理,最大限度地避免、减少和消除因网络舆情造成的各种负面影响,营造良好的企业舆论环境,根据集团网站相关要求,结合公司实际,特制定本预案。
一、工作原则
1.准确把握、快速反应。网络舆情事件发生后,力争在第一时间准确、权威信息,稳定公众情绪,最大限度地避免或减少公众猜测和新闻媒体的不准确报道,掌握新闻舆论的主动权。
2.加强引导、注重效果。提高正确引导舆论的意识和工作水平,使突发事件的新闻有利于公司工作大局,有利于维护全厂职工的切身利益,有利于社会稳定和人心安定,有利于事件的妥善处置。
3.讲究方法、提高效能。坚持网络舆情突发事件处置与新闻同时布置、同时落实,新闻依托主流强势媒体、积极引导和应用好外来媒体,处置舆情突发事件的各部门密切配合新闻工作等行之有效的做法,确保以最短的时间、最快的速度,最新消息,正确引导舆论。
4.严格制度、明确职责。完善新闻制度,加强组织协调和归口管理,健全制度,明确责任,严明纪律,严格奖惩。
二、工作方法
1.加大公司内外网的建设力度,增强企业网站的吸引力和感染力。配合集团网站做好正面宣传。
2.加强对公司网络信息内容管理,对各部门采写的信息,在公司内部审核通过后,由宣传员通过内外网平台。
3.围绕公司生产经营的重点、难点问题以及重大突发事件,在公司内外网上主动引导,积极跟踪,及时正面观点,做好正面引导工作。
4.针对别有用心的造谣、歪曲和攻击,开展理直气壮的舆论斗争,发表即时性评论,及时跟踪进度,批驳反面声音,澄清事实,抵御负面言论的渗透和传播。
三、应对机制
一旦发生网络舆情突发事件,公司应根据网络舆情的发生发展启动应急预案,各相关部门介入突发事件的处置。审定网络舆情应对方案,决定新闻的口径、原则和内容,确定负责新闻、审定新闻稿和接受记者采访的领导和相关部门负责人。对网络舆情处置过程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及时进行会商,提出解决方案及处置措施,确定相关部门进行处置。遵纪依法对当事人、责任人、责任单位提出处理和责任追究意见建议,并按有关程序移交相关部门处理。具体应对机制如下:
1.建立网络舆情监控信息员机制。各部门应确定***治素质好、责任心强、反映机敏、熟悉网络的员工担任宣传员,对涉及广元海螺的网络舆情实行监控和引导,特殊时期安排专人24小时监控,加强网上舆情监测和应对。重点加强对公司产品言论的实时监控,及时了解社情民意,监测舆情发展动向。
2.建立快速报告机制。各部门宣传员发现有关公司的不良舆情信息后要立即向部门领导汇报,提出处置意见,并立即向办公室及分管领导报告,由各相关部门及公司领导根据事件进展情况适时采取应对措施。
3.建立网络舆情研判机制。要通过跟踪分析,把握舆论发展走向,分析判断突发及重大舆情的程度,提出合理化建议。***办公室对汇总上报的事件进行初步分析,根据事件严重程度决定是否召开会议和向上级领导部门汇报,涉及到损害公司名誉的要及时报告重大事项。
4.建立快速查核机制。对网络反映的情况,需要调查的,要迅速组织力量开展调查,与网络抢时间,并注重周密谋划,妥善处置、严控因处置不当造成不良后果。经查证属实,并构成违纪的,按照有关规定严肃查处;与事实不符或者出入较大的,及时予以澄清。对恶意造谣、干扰公司正常生产经营开展的,依法送交有关部门处理。
5.办公室要做好舆情突发事件的全程处置工作的文字材料、声音、影像的记录和保存保管工作。
网络舆情监控篇5
关键词:涉腐网络舆情;监测干预;现状;路径
前言:公众对于互联网所传达的某些现实生活中的热点、焦点进行有影响力和倾向性的言论讨论就是网络舆情。这些讨论会出现在论坛、微博、新闻贴中,并通过不断的跟帖、转帖逐渐加强。网络舆情具有网络开放性、直接性、突发性、对于******涉腐监测有非常良好的效果。
一、涉腐网络舆情监测干预的现状
目前我国拥有网民数,截止2011 年 6 月底总计4.85 亿,如此庞大的规模对于信息传递是有非常重要促进作用的。但是人多,必定会对于涉腐网络舆情监测产生影响,基于网络舆情的复杂性,网民所的内容比较广泛,而且鱼目混珠,所以一旦发生涉腐事件,事件有可能被无限扩大,那么这种突发性的舆情事件,在短时间内将会形成巨大的舆论力量,从而产生网络舆情危机,是非常不利于涉腐网络舆情监测干预的。
二、涉腐网络舆情监测干预存在的问题
1、缺乏思想意识。缺乏对网络舆情工作的基本认识,没有与纪检监察等机构有机的结合,基本以就事办事为主。其次就是不能够对网络热点存在的危机性进行预见,缺乏一定网络突发事件预判能力。最后就是对于已经发生的网络舆情事件缺乏总结,对于网络舆情信息缺乏分析研究、工作部署、检查落实。都是在事件发生形成一定的效应之后才会去面对。
2、缺少监控技术与引导机制。当前纪检监察机关处理网络涉腐舆情大多仍采取传统的办案程序,这种传统的方式已经不能满足当下网络时代舆情的发展特性。目前纪检部门对舆情进行监控时,多依赖于网监部门,没有自主的舆情监控信息系统,所以无法对舆情信息进行发现、分类、统计定位。对于决策的制定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3、专业机构与人力、财力欠缺。对于涉腐网络舆情监控,目前国内是没有专门的机构设定的。基本是以各地区的纪委内设的科室来对舆情信息进行“兼职”性质的负责。而这种普遍存在的形式实际效果并不好,主要是因为这种配置方式没有统一部署、调配,在出现网络舆情后,会出现研判处置滞后或者推诿的现象。这是非常不利于涉腐网络舆情监控正常进行的。目前很多纪检检查机关网络舆情工作人员基本都是兼职人员,基本还是把“本职”工作放在首位。最后就是,对于网络舆情工作的正常开展,大部分地区只是流于形式,根本没有专项的资金进行支持,特别是基层纪检监察机关,几乎不会给予网络舆情经费开支支出。
三、涉腐网络舆情监测干预存在问题提出的解决路径
1、建立涉腐网络舆情收集监测机制,全面了解事态发展。对舆情信息的报送进行规范,并且集中培养一批专业的信息收集人员,完善信息收集渠道,实现全方位、多层次的涉腐网络舆情信息收集机制建立。在进行涉腐信息收集时,应该重视社情民意,对于民众的感受、意见、建议应该积极的进行关注和采纳。在设立了专门的涉腐舆情监测机构之后,应该积极的发挥现代信息技术的优势,加强对涉腐网络舆情的有效监控,充分的对事态发展进行了解,以便对其进行控制。
2 建立涉腐网络舆情研判分析机制,准确把握事实真相
对涉腐网络舆情的价值或趋向进行分析,然后对其进行定性、定量、判断就是涉腐网络舆情的研判分析。目前微博、博客、论坛、晒客等网络媒体隐蔽的聚合了网民的情绪形态和***治态度。对它们必须进行深层次的挖掘分析。而且基于网络信息量的数量化,在进行分析时,应该采用一定的现代科技手段来进行。以此对事实真相进行准确把握,从而对事态进行正确的处理。
3 建立涉腐网络舆情应急预警机制,及时获悉风险等级
为了能够更好的对涉腐网络舆情形成、发展和消匿等影响因素进行全面透彻的分析,必须建立涉腐网络舆情预警机制,以实现对动态的持续收集、检测、度量。从而对事件进行预测,并对其发展趋势进行等级预报。涉腐网络舆情应急预警机制的建立内容主要包括预警指标、预警方法、预警测度、预警等级等诸多要素。通过建立涉腐网络舆情应急预警机制,及时获悉风险等级,才能够实现对涉腐网络舆情的危害和范围进行科学评估。
4 建立涉腐网络舆情引导干预机制,系统开展舆情治理
步入二十一世纪以来,我国已经进入了发展黄金阶段,但是这一时期也是个矛盾凸显期,很多社会矛盾逐渐出现。除了传统的电视媒体,网络途径已经成为了民众诉求表达的主要途径。目前存在的官员贪污受贿、权钱交易、堕落腐化、等腐败行为是非常容易引发舆情危机和的。所以,就必须建立必要的涉腐网络舆情引导干预机制,从而实现对舆情的治理与控制。首先,引导网民理性的对腐败现象进行认识,以文明上网为基础,对热点腐败事件进行发帖引导。其次就是以确保事件真相的真实性为前提,让网民能够自觉的进行话题讨论,形成正面的舆论主流讨论,避免颠覆事实,扰乱网络秩序的违法违纪行为的出现。
结语:涉腐网络舆情具有独特的社会性质,正是因为涉腐在一定程度上是会牵扯到***府公信力和执***能力。所以必须采取正确的监测干预途径实现涉腐网络舆情的控制。
参考文献:
[1] 王世谊.网络反腐:权力监督的新形式[J].江苏行***学院学报. 2012(01)
网络舆情监控篇6
工作中存在的不足网络舆情监测工作是指网络信息工作的部门或人员在特定时期或者在特定的事件中对公众在互联网上发表的言论和意见进行监视、收集、分析、整理及预测的行为,这些言论被称为网络舆情。
当前的网络舆情监测工作平台主要是基于信息采集、整合技术和智能处理技术,通过对互联网海量信息的自动抓取、自动分类聚类、主题检测、专题聚焦,实现对用户的网络舆情监测,并由相关部门形成舆情工作报告、舆情信息简报等,为舆论引导提供可靠的分析依据。
进入大数据时代,网络舆论呈现的新特点,促使网络舆情监测工作暴露出诸多不足之处,这为网络舆情监测工作带来了诸多挑战。
网络舆论信息格局发生变化,舆情分析质量亟待提高。据人民网权威的《2016年中国互联网舆情分析报告》显示,在2016年,伴随着移动互联网应用不断向社会各层面渗透,网络舆论的格局发生了很大变化,如网民结构与社会人口结构趋同,网民产生代际更新导致网络流行议题和文化热点发生转换,微博、微信平台化,专业自媒体步入兴盛等。在这样的变局下,网络舆情监测工作面临着新的挑战。然而,有些部门的舆情信息收集工作仍然停留在报刊、门户网站、BBS、微博等开源信息的收集阶段,并未将新闻客户端、微信、直播等平台打通,难以保证舆情信息分析的全面性以及舆情热度指标的准确性。《2016年中国互联网舆情分析报告》还对近五年来参与当年最具网络关注度的20个舆情热点事件讨论的320万微博用户样本进行了分析,发现关注新闻事件和聚焦热点话题的网民发生了代际交替,在性别方面,女性的比例明显上升;在地域上,三、四线城市用户增长迅猛。受众层面发生的这些变化,也将在舆情监测工作中体现出来。然而在目前的舆情监测工作中,相关信息部门的舆情信息报送在内容上只是就事论事、停留在现象层面,对受众的成分、热点事件的社会背景以及事件背后所反映出来的社会问题没有进行细致深入的研究分析;在形式上,网络舆情监测工作的报送还停留在工作动态报告或者事件日志等形式的报送上。这样就造成了网络舆情信息的价值作用降低、服务能力减弱的问题。
热点事件话语体系不可控,舆情预警能力亟待增强。纵观近年来发生的热点公共突发事件,可以发现,在以大数据为基础的社交平台上,公众的话语体系呈现出了一些全新特征,如舆论主体的匿名性、参与渠道的多元化、生成议题的自发性、交流观点的无界性、汇集意见的实时性、发展趋势的不确定性等。这些特征与舆论话语体系在传统媒体的呈现完全不同,网络舆论热点事件话语体系的不可控性大大增强。
在社交媒体平台上,自媒体呈现出来的话语体系最为庞杂。许多舆情信息不仅包含结构化数据,还涉及大量非结构化数据,若对其准确性、真实性逐一核查,既耗费人力又耗费时间。就内容而言,较多负面、虚假舆情具有较强的隐蔽性,单纯以关键词或主题词进行搜索容易产生误判、遗漏。话语体系的不可控性增加了舆情监测工作的难度,这要求工作人员必须具备过硬的专业敏感性以及较强的网络操作技能。但是目前大多数舆情监测工作部门的信息工作人员缺乏专业化的训练,舆情信息工作水平参差不齐。就舆情监测平台系统来说,对于舆情信息的跟踪分析灵敏度较低,在有些热点事件的处理上没有按照公共突发事件的分类标准进行准确的分级,从而导致网络舆情信息的分析判断力体现不出其应有的情报价值,预警能力也随之削弱。
舆情监测的技术体系落后,人机不协调问题亟待解决。网络舆论的实时性及其发展的不确定性要求网络舆情监测必须迅速、及时,但很多单位部门的舆情监测平台的方法技术体系滞后,部分单位采用了网络监控系统、有害信息过滤系统等方式进行网络舆情监测,而有些单位为了节省舆情监测设备的成本,甚至将网络舆情监测工作依托于人工网页搜索及浏览的“人工盯梢”方式上,这成为监测工作的一大阻碍,监测工作出现疏忽错判也在所难免。排除资金、人力等客观因素,现阶段的网络舆情监测工作中技术方法体系的不足主要归因于“人机不协调”。机器与人工的协同分工模式不成熟、机器的辅助力量不够,导致人工智能技术在预测监测体系中分析情感、预测走势、检查效果等方面应用还稍显粗浅、机械,而在需要人工进行的高级维度分析、提出应对策略等层面,机器的应用又显得粗糙以及同质化。
人工智能为网络舆情监测带来的三大变革
网络舆情监测要适应大数据时代人工智能的要求,就必须顺势而为,积极进行变革,主要包括网络舆情监测技术体系的变革、网络舆情监测研究范式的变革以及网络舆情监测管理思维的变革三个方面。
网络舆情监测技术体系的变革。将人工智能技术应用于网络舆情是为了更好地对舆情进行分析研判,通过直观、简明的方式描述网络舆情信息的产生,进一步推导信息传播主体的态度倾向性、情绪感染性以及初衷、意***等,从而预测网络舆情信息的发展趋势。
如果说在“小数据”环境下,网络舆情监测工作还可以依托于“人工盯梢”的方式来完成,那么在“大数据”环境下,当数据的量级达到了EB甚至ZB级别后,以人工监测来把握舆情脉络已成为不可能完成的任务。而那些隐含在网络舆情信息中的观点、态度及情绪的表达,更难以从泛滥成灾的信息碎片中被真正发掘出来。加之海量信息的不共享所带来的“信息盲区”,更使得舆情信息分析不够严谨,易偏离实际,而这些问题都需要依托搭建智能化的网络舆情监管平台来解决。在平台上可以通过三种人工智能技术实现数据分析与人工智能研判相结合,再借助如眼动仪、脑电仪等受众检验仪器对网络舆情信息进行综合化分析。三种主要的人工智能技术主要包括:一是Web挖掘技术,该技术把互联网与数据挖掘技术结合起来,对网络上结构化数据如文字言论,以及非结构化的数据如视音频、***像等信息进行采集,完成信息前期处理的第一步;二是语义识别技术,该技术是利用采集到的信息,通过对语句中的关键词进行词义推断处理以及句子语法结构的分析,从而将复杂信息简单化,这是对采集的信息数据做进一步识别推断的过程;三是TFDF信息聚类技术,该技术主要提升数据信息的分析和分类速度,使网络舆情监测工作的处理更加及时,反应更加灵敏,提高采取措施的时效性。
人工智能技术的介入将有利于对信息进行挖掘、采集、分类、整理,从而找寻出最核心的关键性数据。在此基础上,还可以运用人工神经网络预测模型,对网络舆情的性质、发展趋势进行正确描述,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网络舆情监测研究范式的变革。人工智能和大数据对网络舆情监测工作及其研究产生了颇为深刻的影响,舆情监测的研究范式从多角度发生了转向。
第一,舆情监测工作视角的转向:从单一化到多元化。在社交媒体平台上,受众的角色首先发生了转向,由信息的被动接收者转变为信息的参与者和传播者。这一转向给网络舆情监测工作带来了新的挑战,当受众是单纯的信息接收方时,网络信息的可控性强,舆情监测工作形式单一,把关相对容易。而受众角色发生变化以后,网络信息传播的不可控性大大增加,信息传播速度加快,信息传播呈现多元化特征,把关难度增加,网络舆情监测工作也从单一转向多元化,还需要对信息进行疏导、研判处理。
第二,研究视角的转向:从内容研究转向“内容+关系”研究。传统的网络舆情信息研究最重视的是受众借助网络进行的话语表达,其研究视角主要集中在内容层面。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介入,这一单向视角将发生转变,潜藏在内容层面背后的网络受众心理、行为、动机、诉求等多方面因素都将被关注到。借助人工智能技术及大数据分析技术,网络舆情信息的研究视角将透过内容层面深入到关系层面,转向对网络受众社会心理描绘、社会关系呈现、社会话语表达等多维度的研究。
第三,研究重点的转向:由舆情监测转向舆情预测。当前的网络舆情监测工作主要通过对当下网络舆情的动态信息进行随机采样来收集、整理、分析,更多的是关注已经发生的事件在过去及当下的动向,对未来的发展预测难以兼顾。而借助人工神经网络预测模型,通过自然语言处理、模式识别及机器学习等人工智能技术,可以对网络舆情的性质、发展趋势进行正确描述,再结合大数据分析处理整群数据来实现预测功能。比如,著名的搜索引擎公司谷歌通过关注用户搜索中的“流感”关键词来预测实际流感发生的时间,往往可以提前两三个周对流感的爆发进行预报及预防。
网络舆情监测管理思维的变革。在以人工智能技术为支撑的网络舆情监测平台出现之前,相关舆情监测部门的管理者往往由一人或几人的小团队组成,在监测信息数据量级不大的情况下,这种小作坊式单打独斗、面面俱到的舆情监控管理思维可以基本满足需求。但是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及大数据时代的到来,这种小作坊式的舆情监测体系面临瓦解。当前,商业化运营的软件监测团队多达几百家,这些监测软件服务商通过开发相应的舆情监测软件为***府部门、企业主体以及科研院所提供服务,进行简单的舆情信息数据采集及分类处理工作。在数据开源的情况下,这些软件服务商的竞争逐渐由粗放型、低层次化向数据处理的优化、人机互动、机器算法的精进等层面转变。
在以上变化的基础上,舆情监测的管理思维也必须转向,组建一支人员分工明确、高度聚合集约的舆情分析团队势在必行。舆情管理的思维变革依托于人工智能监控系统改变团队的组织结构及管理方式,通过智能化的舆情监测系统代替低效的人工操作,其专业性要求颇高,而最佳处理模式就是专业化团队加人工智能技术。按照这样的管理思维,未来舆情监测团队的分工将更加明确,行业内部集约聚合程度将进一步提高,行业有机化程度也将逐步增强。
网络舆情监控篇7
【关键词】微信平台;舆情监控;策略
在新媒体时代,各种社交软件因其功能不同,而受到不同人群的青睐,作为一款时下流行的社交软件,微信已经成为人们获取信息和与他人沟通交流的重要渠道。可以说,微信已经开始取代微博,成为互联网舆论的重要发声和聚集平台。微信有着新媒体时代的独特传播性,不仅传播过程更加私密化,传播的方式和对象也更加多元化,这导致舆论监督难度更大,也给监管部门带来新挑战。[1]在新媒体时代做好微信平台的舆论监督工作,是舆情管理的一项重要任务。
一、微信舆情传播的特点
(一)朋友圈是信息传播主途径
当前的舆情传播途径,突破了传统数据时代的片面化、单一化和静态化的模式,凸显了立体化、动态化和纪实性的传播方式,其传播速度更为惊人。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通过相关的数据研究表明,很多微信用户主要是通过聊天的形式,达到社交沟通的目的,这部分客户有86.1%。[2]微信的很多大众信息,主要由朋友圈进行传播,同时借助腾讯QQ的强大关系链,传播的效率更高,能够快速到达并且传播效果明显,朋友圈还可以实现不同用户群体的合理分组并对其有针对性地进行管控,从而提高了传播信息的精确度与效果。
(二)用户基数庞大
微信由于其强大的功能和快捷方便实用的互动交流,能够迅速达到传播信息的目的。其中手机二维码使得手机微信的传播更加快捷方便,通过手机扫一扫就能直接上网,二维码成为线上线下的入口,极大地方便了用户群的沟通和交流,便利性、及时性使其用户群得以不断增多。特别是朋友圈这一特殊功能,给陌生朋友的交流提供了机会,不仅丰富了交流内容,也提高了传播覆盖面。
(三)弱互动与强影响
虽然当前微信账号在不断增加,但相关的调查研究表明,微信公众平台的参与度比较低,互动性不够强,能够坚持长期活动的用户只占总量的25.7%。另外,在微信圈相互交流的主要是熟人朋友,这样会产生一种相对的封闭性,难以形成强有力的舆论场。但不能否认的是微信公众号是一个影响力巨大的平台,其信息传播的扩散力和影响力不容忽视。[3]其中很多不良信息也主要是通过微信公众号进行传播,因此对该平台的掌控是引导舆论的关键,特别是对一些突发事件的负面信息要及时进行舆论引导,防止造成大范围的不良影响。
(四)舆情传播途径复杂
在新媒体时代,媒体渗透于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微信舆情传播的途径趋向隐私化,内容需要越来越庞大,而且日益发展为一种交融化的舆论平台,来自各种网络终端的舆论在此汇聚融合。这必然导致舆论传播的途径更为复杂,影响范围更广,给舆论监督造成了很大的困难。[4]特别是在大数据时代,微信成为网络舆论传播的一个新起点,该平台重塑的网络舆论传播速度之快,让网络舆情的监控严重滞后。因此对于一般的监控系统而言,就需要不断地挖掘分析所传播信息的关联数据,将所有的监测时间尽量提前到敏感信息开始传播的初期,或者通过建立复杂的模型来模拟真实网络舆情的演变过程,提前采取措施实现对突发舆情的有效预测和控制,时间的滞后是控制微信舆情的难点。当前,微信的主要用途是交流,其对社交格局的影响不容忽视,微信圈相关信息的传播者主要是亲朋好友,此种传播方式的可信度和实际影响远超其他舆论平台,因此微信平台的舆论成为其他信息交流工具的舆论导向,微信舆论场的意见更容易快速地传播和得到信任,但转发率高等特点也直接增加了微信舆情监控的难度,严格加强监控和管理势在必行。[5]
二、微信平台的舆论监督困境
(一)传播渠道隐秘性导致舆论发展方向难以掌控
微信作为一款私密性较高的社交软件,微信信息很难被其他人发现,而且传播的途径主要是通过微信的朋友圈,或者是经常直接联系的通讯录,是一种建立在私人网络基础上的网络化平台,以个人为中心形成一个隐秘的交流圈,具有很强的隐秘性和封闭性,形成了私密媒介场所。由于有这种排他的私密性特点,微信网络舆情监管难度相当大,监管人员不可能记住每个人的朋友圈或进入个人朋友圈。同时,朋友圈的数量在不断地增长,面对6亿多微信用户群体,监督管理部门难以对每一个用户进行合理监督,无论从现实或者理论上都是难以操作的,所以舆论监控平台难以突破隐秘性这一瓶颈,导致***府或者舆情监管者本身的缺席缺位,自然就很难掌控舆论的发展方向。[6]
(二)舆论不可控导致舆论真相难以还原
微信通过私密的方式传播有公共属性的信息,信息所造成的影响是不可估量的。从其传播的形式来看,一条发在朋友圈的信息短时间内可以在全社会传播;从其传播的内容来看,既有***治经济文化方面的信息,也有日常生活各个方面的信息,包罗万象,应有尽有。微信内容不同于以往的传统方式,没有固定的模式。例如,对很多传统媒体的舆论,舆情管控人员能够轻易地判断其是什么级别,应该如何掌控,也可以预测舆论所造成的影响及所转发的数量。但是微信公众平台的信息传播路径主要是通过一些粉丝群体的传播来达到传递和交流信息的目的,以几何级数增长的方式转发,同时又能被不少圈内好友转发。当前的科技手段难以有效地追踪传播的数量,这就不能预测所造成的影响,更不能看出其是哪一个级别的舆论,当前发展到了什么程度,因而使舆情监管者难以发现舆论的真相。
(三)微信传播和舆论引导对象难以把握
微信公众平台的传播信息,有一些可以进行数量的统计,但朋友圈的信息传播要比传统的微博更广泛,速度更快,影响更深远。虽然微信的传播和微博有相似性,但是微信平台有固定的粉丝群体,而且更职业化,所以在微信圈子里面出现的不仅有“职业圈”“兴趣圈”,还有“朋友圈”“校友圈”等,都是熟人之间形成的一种网络交际圈。这种熟人之间的网络关系颠覆了以往的网络社交,不同于以职业和兴趣爱好为基础划分关系网络的方式。当前的微信圈、微信平台传播受众已经不局限于一个职业群体或者兴趣共同体,其涉及的范围更大、传播面积更广。[7]这样就难以确定舆论的监督范围,导致舆论引导对象呈现不确定性。
三、微信舆情管理面临的挑战
(一)负面信息激化社会矛盾
由于微信是一种点对点的传播方式,且由一个中心向四面扩散,信息不可能只在两个点之间传播,最初发出信息者,也无法知道这一信息的传播范围,这就导致信息秘密传播,给舆情监控造成了很大的困难。微信平台成为信息传播的一种保密平台,传播更具隐蔽性,很多在网络和微博上受限制的信息,有可能借助微信的公众平台进行传播,或者通过朋友圈进行转发。这种亲朋好友之间的全力转发,给各种过激言词和不良信息提供了天然的良好生存环境,很容易被用户接受和传播,从而进一步增加舆论监管的难度。当前微信公众账号中的许多信息在圈子内部交流,封闭交流导致某些舆情在微信圈子里悄然流行之时,圈外人却还一无所知。当舆情发展到主流网站、论坛、微博中的时候,已经给相关管理部门形成了比较大的舆论压力。[8]
(二)诱发群体极化和违规现象
微信圈的朋友,不同于以往的网络或者微博的朋友,微信新加朋友来源多为QQ及手机通讯录,所以这些朋友几乎是现实生活中随时可以遇到的,这部分好友与网民现实生活中真实好友的契合度较高,这使得微信好友更具真实性,信息来源更易被信赖,但很多想法也更容易产生极端化趋势。由于微信用户的信息交流者偏向于有共同兴趣、价值取向的群体,导致在信息传播的过程中极易出现“群体极化”[9]现象。微信是交往和沟通的重要工具,在网络十分便捷的当下,能够很好地表达公众的诉求,方便公众意见的交流,但微信又是一把双刃剑,它很容易被不法分子所利用进行不良信息传播。微信的隐蔽性为其提供了滋生的土壤,使得很多别有用心者有机可乘。不少不法分子利用这一平台传播虚假和违规信息,或者炒作社会热点和敏感问题,从而达到不可告人的目的,影响他人或者社会的利益。
(三)非理性舆论引发集体行为
微信圈熟人具有很强的号召力,通常熟人和朋友都易受其影响,所以一些热点事件在朋友圈很容易引发共振现象,特别是一些错误的观点,在很小的圈子里更容易引起误导;有领导力的个人,可以在很短的时间内动员起一大批的亲戚朋友,这就很大程度上降低了社会动员的成本。当前网络信息传播的速度惊人,在网络上发帖能够在很短时间里激起其他无直接利益相关群体的参与。微信平台作为一个信息互通的阵地,很容易在较短时间内产生很大的影响,如果不能及时引导,必然会引发社会事件。当前打击网络谣言的力度很大,很多在微博上发不出信息的不法分子将矛头对准了微信朋友圈,这样微信平台就成为他们传播谣言和滋生不良信息的庇护所。而且,微信还不具备信息净化能力,因而无法及时主动有效地辟谣。
四、微信平台舆情监控的策略
面对微信舆论监控的难点和问题,需要社会和***府有关部门对症下药,采取有效手段坚决杜绝微信不良信息传播,对微信舆情进行严格监控和管理。对此,笔者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一)借鉴微博监管经验,完善舆论监督机制
微信传播的途径相对隐秘,但其影响不可忽视,舆论本是一只看不见的手,不能正确地引导必然会造成严重的后果。微信这种隐秘性的交往工具,虽然在某些方面的公众影响存在局限性,但必须对其采取有效措施进行严格监控。当前的社会机构和技能难以对其进行有效监控,可以采取以往对微博和博客的监督方式,正确引导社会舆论的发展方向,从而满足社会舆论主体的价值诉求。
***府相关部门应积极建立公众媒体监督机制,同时与微信平台进行合作和沟通,克服其私密化特点带来的监管困难,形成双向监管通道,从而达到正确引导微信平台舆论信息走向的目的,为公众媒介提供有效的服务渠道,合理引导社会公众讨论的话题结构。通过抽样调查发现,每10条公众舆论微信传播信息中,就有94%来自微信对微博的转发,4%是对新闻内容的转发,2%是对论坛内容的转发。[10]
(二)关注社会热点舆论,构建科学舆情监测体系
由***府主导建立一个完善的微信舆论监督体系,实行全面有效的监督和控制,引导舆情发展方向。在网络舆情的监控过程中,无论舆论发展到了什么程度,最有效的方法就是严格把控舆论的发展方向,及时探究舆论发展原因。为了化解有可能存在的问题,正确引导社会舆论,微信网络平台应以当前热点舆论为出发点,构建全方位的预警监测体系,通过各种途径了解和掌握微信平台舆论发展方向,灵活运用应对舆论热点的有效办法。舆情监控必须自上而下形成一个完善的系统,形成对当前社会热点问题的监测体系,这一体系可以及时地发现舆情苗头、把握舆论趋势。因此,建立起微信舆情信息库,形成微信舆情通报制度,定期对微信舆情进行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以形成有分析、有对策建议的专题舆情分析研判报告。
(三)培养意见领袖,宣传正能量
微信平台是舆情的发动机,是舆情发展、扩散的重要主体,也是舆情引导的主力***。我们可以利用这一平台,做好宣传正能量的工作,可以更有效地引导社会舆情发展方向。微信朋友圈已经成为社会舆情的积极传播者,也是社会舆情的积极引导者,可这已经不是一种简单的说教,而是人们有意识地去正确使用这种传播途径,使微信平台不仅可信度高、影响力大,而且能够操控舆论的主导权。***府和相关部门应当采取措施,积极寻找机会宣传社会正能量,同时还可以从相关的账号中遴选***治素质高、媒介素养好、引导能力强的社会各界正能量人物,对当前的重大事件或敏感问题进行舆论引导,从而端正舆论的发展方向。
四、结语
在新媒体时代,微信作为舆情传播的出发点和引导者,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是当前网络时代的网络舆情风向标之一。为了提高微信平台的监控效果,可以借助大数据时代的新技术,通过对微信平台主要传播途径的监测,来全面掌控微信平台以及***府各部门相关的人和事物等信息,从中监测出有价值的舆论信息,进行动态化的采集,争取第一时间掌握微信平台的相关舆论新动态。同时,相关部门应该加强对微信平台舆论的正确引导,建立舆论监督机制,吸纳社会人才。另外,要掌控微信舆论发展方向,积极应对微信舆论监控中存在的问题,确保舆情应对工作有力开展,特别要讲究社会舆论引导的策略技巧。加大对正能量的宣传,加强对微信平台的组织指挥、综合协调,对网络舆论传播的关键环节及时进行研究分析,深化舆论引导的处理手段,掌握舆论引导的时、度、效,使舆情监管队伍真正成为运用现代传媒新手段、新方法的行家里手。对***府部门来说,微信舆情管理机制建设的根本是对微信平台信息的预警和监管,防止因放松警惕而导致深陷微信舆情危机的泥潭。
参考文献:
[1]郑习武.基于微信的大学生网络舆情监控机制研究[J].现代职业教育,2015(19).
[2]郜天一.浅谈微信舆论生态与应对手段创新[J].新闻传播,2015(8).
[3]谭秋浩,钟家华.微信环境下高校舆情的监控与引导[J].高教学刊,2015(14).
[4]杨勐,徐娟.新媒体时代“红色微信”在大学生思***教育工作中的创新应用探索[J].浙江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4).
[5]王玉珠.微信舆论场:生成、特征及舆情效能[J].情报杂志,2014(7).
[6]何俊明.新时期加强涉税网络舆情管理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4.
[7]熊晟钰.自媒体时代我国高校危机管理策略研究[D].南昌大学,2014.
[8]李晓.中小学教育网络舆情应对现状及改进策略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4.
[9]靖鸣,马丹晨.论微博大V如何传播正能量[J].新闻爱好者,2014(2).
[10]符珞珈,蒋晓丽.互助与成长――微信利他行为与社会支持研究[J].新闻爱好者,2016(4).
网络舆情监控篇8
[关键词] 互联网舆情;管理方式;现状;策略
doi : 10 . 3969 / j . issn . 1673 - 0194 . 2013 . 22. 031
[中***分类号] F272.7;TP39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 - 0194(2013)22- 0052- 03
舆情,就是“群众的意见和态度”,主要包括社会舆情、媒体舆情以及新兴的网络舆情。舆情管理就是对群众意见和态度的收集、研判、决策、处置、总结等环节的总和,及时掌握一些苗头性、倾向性问题,进行有针对的正确引导,是一项全局性、基础性工作。
在我国社会转型期间各类突发事件呈上升趋势,其内容涉及社会各行各业并在某种程度上成为影响社会安定的重要因素。作为提供煤炭企业,存在着安全事故影响造成影响过大、社会关注度较高等问题,较容易引发突发新闻事件给企业造成负面影响,带来不稳定因素。
1 关于互联网舆情的思考
1.1 关于互联网舆情的解释
互联网舆情主要是指网民对传载于互联网上的关于现实社会中各种现象、问题所表达出的评价、观念、意见、态度以及情绪等。互联网舆情主要通过博客(微博客)、即时通讯、电子公告牌、网站论坛等互联网应用形式来表达。
互联网舆情监测导控是有关部门基于特定目的采取多种方式方法对网络上的***情、社情等舆情进行监测研判和引导管控。重点是对“事关本地”、“人关本地” 的涉及维护稳定的负面舆情,对敏感时期、重点地区、特殊人员和突发事件所产生的舆情,以及对网上恶意炒作影响维护稳定的舆情进行监测和导控。
1.2 互联网舆情来源
在开放、虚拟的互联网中, 网络舆情的传播迅速, 内容多元, 互动性强,互联网舆情主要来源于网站新闻评论、论坛与社区BBS、聚合新闻RSS、QQ、MSN、博客、微博,具有迅捷性、随意性、多元化性、隐蔽性、偏差性、突发性的特点。
1.3 互联网舆情的新发展
随着时代的变化,互联网舆情也发生了新的变化。互联网舆情的新发展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互联网独当一面,成为网络舆论的***源头;
(2)互动成为网络舆情的最主要的特色;
(3)互联网与手机结合,网络舆论更具杀伤力;
(4)互联网和传统媒体相互借力,放大舆论;
(5)调整网络表达方式,抑制“群体极化现象”。
2 煤炭企业的互联网舆情管理
2.1 煤炭企业信息化进展情况
煤炭企业从实际出发,不断开拓进取,信息化建设取得了可喜的成绩。
(1)企业信息化加快推进。信息技术逐步应用到企业安全生产与管理,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促进了行业转型发展、安全发展、和谐发展。
(2)信息资源开发利用取得进展。煤炭企业建成了煤田地质数据库、煤矿生产许可证数据库、矿井地质资料数据库、安全调度数据库等,信息资源开发利用水平不断提高。
(3)网络基础设施进一步夯实。煤矿安全监控、井下作业人员定位管理、煤炭产量远程监测3大系统均已建成并投入使用,通过煤炭专网联网运行的业务系统持续增加。
(4)网络监控进一步增强。相关***府建立了煤矿安全监管***与决策系统,对井下主要环节特别是与瓦斯有关的信息和数据进行了矿—县—市三级***监控实时监测,超能力、超强度生产得到遏制,超定员用工明显改观。
(5)信息化覆盖面进一步拓展。大型煤炭企业建立了具有自身特色的综合信息化平台,部分企业还建成了统一集中的数据管理中心,形成了“多网合一”的综合信息网络,企业资源计划,ERP系统开发初见成效,实现了井下与地面生产系统集控与联网,管控一体化系统初步建成,“数字化”矿井初见端倪。
(6)信息安全保障工作逐步加强。初步建立了信息安全管理工作机制,开展了重要信息系统安全等级保护,统一规范网络机房、数据中心建设,特别是矿级节点机房安全运行环境,基础信息网络和重要信息系统安全防护水平明显提高,网站信息安全管理进一步加强。
2.2 互联网舆情管理存在问题
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煤炭企业信息化水平获得稳步提高,然而,在互联网舆情管理方面,仍存在一定的问题。
2.2.1 统筹协调问题
虽然与舆情管理关系密切的部门都建立了相应组织,但煤炭企业存在各自为战的问题,部门之间的协同能力较差。尽管煤炭企业建立了安全生产监控体系,然而部门之间的协同能力较低,部门之间的沟通较少,因而不利于问题的解决,形成信息的共享机制。煤炭企业的上报多为直接报送领导,而缺乏部门间的联动,在处理重大安全事故,互联网负面舆情时,不能进行合理的统筹。
2.2.2 应对能力问题
煤炭企业应对互联网舆情的不足主要体现在:①专业知识能力缺乏,大部分管理人员对于互联网舆情的传播方式了解较少,遇到问题时应对处理不恰当;②缺乏分析研判能力,对于已经掌握的消息,相关管理人员往往缺乏信息敏感性,处理问题方式、时机存在不恰当的地方;③工作方式单一、呆板,相关管理人员虽然关注网络,但不懂得网上引导的策略,在工作方式上仍然倾向于传统的捂、拖、删、压等手段。
2.2.3 安全生产管理方面的问题
长期以来,煤炭企业都存在着安全生产管理问题,尽管大部分煤炭企业在管理能力、生产效率、竞争能力、创新能力等方面都有所提高,然而,安全生产隐患、不良舆情的传播依然存在。
2.2.4 网络信息时代使煤炭企业舆情防控困难加大
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使企业舆情防控难度加大,改变了传统的舆情传播依靠电视、广播、报纸等传统媒体,向公众单方面灌输信息的现状。互联网舆情通过网络新闻、博客、论坛、视频、即时通信、社交网站、微博客等新型的互联网应用构成了纵横交错的传播渠道,并与传统媒体共同助力,形成立体化传播方式,拓宽信息传播范围并最终扩大对社会舆论和网络舆论的影响力。煤炭企业对于舆情的关注更多地体现在传统的舆情传播方式,而对互联网舆情的重视程度较低。价值互联网舆情传播的立体化,增大了煤炭企业互联网舆情防控的难度。
2.2.5 未建立互联网舆情诉求机制
舆情诉求机制建立方面,煤炭企业存在不足:①企业网站形象塑造能力较低,资源整合能力较低,对于网站的建设并未进行合理的规划,***服务能力水平不高,不利于互联网舆情诉求机制的建立;②管理人员思想意识并未转变,重视程度较低,尽管有些煤炭企业网站建立了良好的舆情诉求机制,然而由于管理人员重视程度不够,舆情诉求并未得到合理的解决;③缺乏宣传及培训,煤炭企业矿工文化程度普遍较低,文化诉求表达能力较低。
2.3 提升策略
应对互联网舆情,应坚持“高度重视、第一时间、尊重事实、科学应对”原则,本文主要从***府和企业两个层面进行分析。
2.3.1 ***府方面
(1)加强***府在互联网舆情管理方面的舆情引导。我国***府对互联网舆论管理采取***府主导模式,强调***府的主导作用;
(2)制定相关互联网舆情管理制度。***府应加强互联网舆情管理制度的制定,健全管理体系;高度重视互联网信息的与管理。
(3)行***指导。通过网络评论员的方式引导网络舆情,对煤炭企业安全管理予以监控,并对事故信息的进行合理引导,避免安全事故影响的扩大化。
(4)安装技术软件对互联网舆论进行合理监控。***府的监控作用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对互联网信息的监督;二是加强对煤炭企业安全生产的监督。
2.3.2 企业层面
2.3.2.1 制定互联网舆情管理制度
煤炭企业互联网舆情管理需要健全相关制度,形成科学、规范的管理体系,责任到人,职责明确。建立和完善舆情管理工作考核制度,将舆情管理工作责任落实到各子企业和部门,形成一级抓一级的工作运行落实机制。
2.3.2.2 强化思想教育,树立正确的舆论监督意识
信息社会大众传播承担着对事情做真实、正确而完整的报道的社会责任。一方面,煤炭企业,在追求经济效益的同时,应树立良好的舆情意识,接受社会舆论监督的义务。以真诚、规范、优质、高效的工作,确保企业安全生产,打造煤炭企业负责任的良好形象。另一方面,充分发挥宣传思想教育的作用。多渠道、多形式、高频度教育引导员工树立正确的舆论监督观念,树立正确对待新闻媒体的态度,注重个人行为修养和思想道德素质提升,自觉规范自身言行举止,有效地减少了突发新闻事件发生几率。
2.3.2.3 组建培养一支高素质、现代化的舆情管理人才队伍
舆情信息工作是一项涉及全局的有较强***策性、敏感性、时效性的工作,对从业人员的思想素质和业务素质都有较高的要求。要把那些责任心强、文字功底深、分析能力强的同志选配到舆情管理工作岗位上来,提高队伍素质,把舆情管理工作人员的培训列入企业培训的总体规划,制订实施年度培训计划,安排学习培训,着力提高广大舆情管理工作人员的***策水平和业务素质。
2.3.2.4 转变工作方式,转变思想意识,提高应对能力
煤炭企业应注重转变思想意识,舆情工作人员必须转变工作方式,学习和掌握网络的基本知识和技能,把握网络发展的规律和特点,不断提高运用和驾驭网络的能力,牢牢掌握网络发展和网络文化建设的主导权。涉及公司的负面新闻发生后,及时控制舆情扩散;对于已经出现的重大舆情,***工作部及时与主流媒体联系沟通,第一时间权威信息,正面引导舆论。同时,要求对内及时搞清舆情真相,掌握事件真实情况,制定有效措施,从源头消除舆情隐患。
2.3.2.5 建立企业新闻工作机制
加强企业新闻宣传、危机管理与广告投放等资源配置,统筹协调,统一对外,形成合力,维护品牌形象。加强新闻策划和议程设置,不断增强新闻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积极排查本单位可能引起新闻媒体关注的热点和焦点问题,集中精力抓好安全生产和经营管理工作,从源头上杜绝负面舆情的产生。
2.3.2.6 建立畅通舆情诉求机制
如山东能源枣矿集团就建立“舆情热线电话”、“电子信箱”、“短信平台”、“网上留言板”、“定期座谈会”等一系列平台和机制,鼓励职工群众大胆反映问题,提出意见,畅通民意诉求,同时建立健全了领导基层舆情调研机制,形成舆情分析报告以指导工作实践。这个过程就是要主动引导处于潜在状态的舆情显现出来,以便及时对症下药,解决问题。
2.3.2.7 健全外联网络
网络舆情监控篇9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日益普及,网络越来越成为人们传递信息、交流情感的一种重要途径,被称作报纸、广播和电视之外的第四媒体。人们充分的认识到,作为双刃剑的网络媒体,在给我们带来便捷的同时也带来了舆情危机。在新的历史形势下,如何更为有效地做好网络舆情监管工作成为宣传思想文化战线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网络舆情的形成及网络舆情监管工作的现状
面对不断发展的网络媒体。一方面,人们可以随时随地利用这种传媒对某一事件、某一问题表达自己的情感,发表自己的看法,甚至煽动某些事件;另一方面,人们获取信息的渠道和方式也日益多样化,一旦有重大事件发生,如果一时不能获得消息或不能及时得到准确的消息,就会通过网络等获取信息。的是什么样的信息、这些信息的怎样传播,获取信息的人们的怎样反应……这些都属于网络舆情的范畴,如何及时地发现这些网络舆情,并根据其发展变化采取相应的对策,对其实施有效的监管,成为******府维护自身形象、加强执***能力的必要手段。
就目前而言,大多数地区已经意识到网络舆情对一个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也建立起了最基本的舆情监管体系,可以开展网上舆情的采集、分析、处理等,但只局限于小范围之内的,并没有形成一个行之有效的监管体系。
二、网络舆情监管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从近年来发生的如贵州瓮安、云南孟连、湖北石首等有较大负面影响的群体性事件来看:事件发生后,尽管在网络中某些言论的观点是客观的、真实的,对事件的发展、问题的解决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但更多的是情绪化、偏激的,辱骂、攻击性言语,甚至制造谣言,混淆视听,激起网民对***府的不满与愤怒,网络舆情对事态向负面发展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首先没有一个健全的网络舆情应急处置机制,不能适时果断地处理危机;其次,没有与网络媒体建立一个完善的关系网络,难以及时有效的在发生舆情时对舆情进行管制;再者,缺乏危机意识以及处置网络舆情危机技巧的训练,加上过去行之有效的新闻管理办法有的反而束缚了我们自己的手脚,造成处理事件的被动。而现有的网络舆情监控体系中:一方面我们的工作人员对网络舆情知识还不十分熟悉,缺乏网络舆情监控方面的专业人才;其次现在所采用的舆情监控系统刚刚投入试运行,其信息搜集、信息处理、信息研判等功能都有待于更好的完善,使之更贴近于我们实际,这需要一个长期的不断更新的过程;再次,我们在进行信息反馈、信息决策,信息处置等多个环节中还存在很多漏洞,很多责任主体单位还存在着不重视、不配合现象,影响了整个舆情处置工作的正常开展。
三、造成舆情监管难的原因及对策
分析来看,造成网络舆情监管难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网络舆情处于匿名性和虚拟***织的状态,缺乏有效监管和规范,发言者无需考虑承担法律责任的问题,进而显得肆无忌惮;二是网络信息真实性难以区分,部分网民很少质疑信息的真实性,也没有进行成熟的思辨,仅凭主观臆断对信息发表意见,带有严重的感情色彩,易导致真相的掩盖、言论的失实;三是网络舆情传播快,范围广,聚集效应强,但可控性较差。对在网络中四处粘贴攻击诋毁类的信息,只能被动采取堵截、删除等方式,防不胜防;四是对新兴的网络舆情,缺乏有效监管抓手,也缺乏有效的制止或者进行澄清的手段。对不利言论,主要采取删除了事,很少对事实进行澄清。有些问题早已解决,但反映问题的信息一直在网络中传播,仍可能引发新的不良影响;五是对网络舆情掉以轻心,很多领导认为网络仅仅是发泄情绪的途径,对网络舆情不愿闻也不愿管,怀着自生自灭的心态看待网络舆情,也是造成网络舆情难以实施有效监管的重要原因。
网络是社会环境的组成部分,网络舆情监管是一项系统的工程,他涉及到多个主体,需要社会的共同参与,面对新的历史形式,我们的网络舆情监管更应该按照“管疏结合”,以“疏”为主的原则开展。
一要加大对网站单位和网络使用主体的管理力度。公安、文化等***部门应加大对网站的管理,严格要求开设信息平台的网站加强后台审核管理,对造谣诽谤、混淆是非的帖子、博文等坚决予以管制发表,强化对网吧等公众上网场所的管理,坚持实行实名登记制度,严查黑网吧;网络运营商要加大对接入用户和网站的登记备案,做到有据可查;使网络信息的者具有“在网络上说话也要负法律责任”的意识。
二要密织社会监控网络。网络被称作浩瀚的海洋,它无时无刻不在进行着信息的传递,单靠网络监控系统只是杯水车薪,需要充分调动各主管部门、网络文化管理机构的积极性,共同参与网上舆情监管工作,建立一种信息共享、高效运作、快速反应的舆情监控体系和机制。
三要建立突发事件预警机制。各部门单位要对自己辖区内的敏感问题、突发事件及时发现及时提报,对可能出现的网上热点问题要充分估计、提前建立预案。要确定一名同志担当前网络舆情预警联络员,及时搜集与本单位有关的负面信息,及时与上级网络管理部门进行沟通。
网络舆情监控篇10
网络的发展使得高校学生成为高校舆论的重要主体之一,打破了包括校园广播、宣传展板及橱窗、校园报纸等传统校园舆论媒介的垄断地位。自媒体时代每一位学生都是信息的中心点,信息传播的方式由传统点到面的单向性传播模式,发展成了交互性极强的爆炸式传播,高校学生在校园网络舆论中渐趋占据主体地位[3]。网络自由开放的特点决定了当前校园网络舆论内容纷繁复杂,信息传播的速度和体量与传统媒介不可同日而语,海量的信息使得大学生非常容易陷入各种误区。虽然当前校园网络舆情的主流是健康的,参与校园网络舆论的高校学生大多能够做到尊重事实、理性表达,相比较社会网民,高校学生素质较高,理性的思考使得高校学生愿意遵守网络的相关规定,在表达时高校学生比其他网民更注重他人的感受。尽管校园网络舆情的主流是积极向上的,校园网络舆论丰富了大学生的精神文化生活,促进了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有效推动高校思想***治教育工作的开展,然而,高校网络舆情仍存在一些问题[4]。各项调查结果显示:高校校园网络舆论面临着严峻挑战。网络舆论调控的可控性减弱,网站信息监管的难度加大。大多数学生参与校园网络舆论时能保持理性,而不可否认的是仍存有一小部分人盲目跟风现象,对某些网络舆论内容表达观点时盲从、情绪化,进而产生破坏校园和谐稳定的言论。网络中不良信息如***暴力信息、***渗透言论以及其他负面信息的泛滥对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正逐渐成形的大学生来讲,其危害不亚于害人毒药,部分缺乏自制力和判断力的学生甚至成为这些负面信息的传播者,如不认真对待、加强引导,这一问题将对大学生的成长成才、对高校校园文化引领建设,甚至对国家未来发展都将带来深远的影响。校园网络舆论中一些不良因素影响着校园网络的健康发展,制约着当代大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形成,给高校网络舆论的引导工作带来极大困难,给高校网络思想***治教育工作的开展增加了难度。因此,如何正确有效地利用好校园网络舆论这一阵地,是当前亟需我们研究和重视的问题。
2高校网络舆情的影响因素及问题分析
网络在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便利的同时,也产生了一些弊端。如何科学、有效地分析高校网络舆论的影响因素,决定着我们在日常思想工作中能否实现对校园网络舆论的合理引导。
2.1高校校园网络建设不够成熟各大高校校园网络建设并不成熟,投入很大,收获很小。有些高校甚至在校园网络建设中以防堵为主,忽略了网络开放性的特点。部分高校网络覆盖不全面,内容单一,校园网络仅仅涉及学校***策及通知公告层面,重平台建设而轻视传播效应,无法引起学生兴趣。校园主流网络作用不强,部分高校对校园网络舆论的引导工作未引起足够重视,由此使得很多高校校园网络舆论建设杂乱无序。
2.2网络的开放性及信息的匿名性开放性是网络的基本特征,而网络的开放性在增加校园文化丰富性的同时,也影响了其可信度和可控性。在法律允许范围内,信息者可随时随地信息而不暴露自己的真实姓名和身份。也正是网络的开放性和信息的匿名性,使得高校网络舆论的不可控性大大增加,信息者敢于大胆评论,说真话、说实话,对于校园文化建设有着积极的推动作用,然而另一方面,开放性和匿名性容易使得高校网络舆论产生负面影响,甚至会被一些别有用心的人所利用,散播有害言论。处于成长阶段的大学生对“网络谎言”缺乏辨识力和免***力,很容易被这些所影响。
2.3网络监管缺乏有效手段高校网络舆情的主体一般为在校大学生,他们是一群思维活跃、好奇心强烈的青年学生,有着自己独特的见解并敢于表达,渴望得到发表看法的机会,网上发表自己的见解是达到目的的有效途径之一。青年学生关注的问题五花八门,涉及校内外各个方面,网络表达方式多样化、自由化,对高校舆论环境提出了严峻挑战。再加上现阶段很多高校对网络舆情重视度不够,对舆情管控投入力度有限,舆情管控机制及制度建设不完善,导致高校校园网络舆情监管没有行之有效的手段。
3新形势下高校校园网络舆论引导对策
网络已深入当代大学生的基本生活之中。高校网络人群密集,“90后”大学生思维活跃、表达欲望强,但限于心智尚不成熟,价值观未完全形成,比较偏激,容易冲动,甚至有时容易被一些不实信息所误导。高校必须加强网络舆情问题的分析和研判,完善信息网络管理,提高应对高校舆情风险的能力和水平,健全网络舆论引导机制。
3.1加强网络道德教育与引导网络的匿名性、开放性和自由性的特点,使得很多高校学生认为网络言论不受法律和道德的约束。一方面,高校应考虑增设网络道德教育和引导相关课程,加强大学生耻感教育,树立网络道德责任感,使大学生自觉维护网络环境的净洁;另一方面,高校应在公共课教学中融入法律常识的教育,尤其是在法律基础课上,要培养学生养成法律行为规范的观念,增强网络信息判别能力,提高大学生网络安全意识[5]。
3.2强化监督监管,完善网络舆情研判及预警机制随着网络的迅猛发展,我们在愈发感受到网络带来便捷的同时,也深切体会到其产生的弊端和局限性。网络舆论的力量越来越大,对它的监督监管便越重要。信息网络的飞速发展使得高校网络舆情监控及舆论引导问题面临新情况、新特点和新挑战,高校思想***治教育工作者要积极了解和认识网络,把握网络教育引导规律,才能够在新形势下做好高校网络思想***治教育工作,抢占网络思想***治教育工作新阵地。
3.3推进校园网络舆论主流阵地建设高校必须加大校园网络舆论主流阵地建设推进力度。高校需充分利用校园网络主页、BBS以及各类新媒体如微博、微信平台等,抢占网络舆论新阵地。通过各类形式的宣传内容,加强主流文化建设,大力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使得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的社会观念以及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公民基本理念深入大学生思想深处,进而推动整个国家与社会的富强、民主、文明、和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