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略分析篇1
【关键词】投资战略;投资规模;投资结构
一、理论背景
在制定投资战略之前,对企业的外部宏观环境进行分析,找出影响企业经营行为、财务状况、融资成本、所在行业发展前景变化的因素。这样才能制定出切实可行的投资战略。
二、投资战略分析
在上述投资战略理论的指导下,和对三一重工2006~2010年5年财务数据的研究,作了关于三一重工投资战略的实证分析。三一重工股份有限公司由三一集团投资创建于1994年,总部坐落于长沙经济技术开发区。三一重工主要从事工程机械的研发、制造、销售,是中国知名的工程机械制造商。三一重工产品包括混凝土机械、挖掘机、汽车起重机、履带起重机、桩工机械、筑路机械等。
1.投资规模
表1各项资产5年数据单位:元
(数据来源年报)
可以发现2006~2010年,固定资产的投资规模呈现出稳定增长,这两个科目反映了公司的投资现金流的去向,代表了公司一定的战略方向。也能反映出三一重工不断扩大投资,增加产能。主要原因为应对公司业务规模的快速增长,扩大生产能力,公司加大了对基建和技术改造的投入。这表明三一重工处于成长阶段,在急速扩张中。
2.投资结构
表2资产构成比例
(数据来源年报)
从资产构成比例的表中,可以固定资产和在建工程占据的比例较大,而且这两项总体趋势是逐年递增。说明三一重工正处于高速发展阶段,需要大量扩大固定资产规模,预期将来能带来稳定的现金流回报。同时发现无形资产的比重也越来越大,说明三一重工在无形资产上的投资也逐渐增多。在工程机械行业,必须增加对研发的投入,掌握高精尖机械的技术,进行批量生产。这样才能提高市场占有率,增加营业收入,获取更多的利润。
3.投资效率
表32006~2010年投资效率指标 单位:元
(数据来源年报)
2006~2010年数据显示,三一重工在国内外的投资整体都有所回报,使营业收入大幅增长。尤其是国内营业收入增长速度很快,投资效果显著。同时可以发现在国外的投资处于初期,大量的成本投入还没有完全显现出效益。能否带来高的回报,还取决于三一重工日后能否打***际市场,扩大自身的销售规模。可以看出2006~2007年期间,三一重工发展很快,利润率迅速提升。由于2008年金融危机的影响,总资产收益率和净利润率都有所下降,2009年逐渐恢复。注意到2010年总资产收益率增速很快,同时净利润率增速也很快。所以,扩大投资,增加了总资产,同时也带来了较高收益回报。说明了投资效率较高。
三、投资战略总体评价
通过以上分析,得知三一重工在国内的投资不断增加的同时,加快了对外投资的脚步。投资主要集中在固定资产、在建工程和无形资产这几项上。总资产规模不断扩大,尤其是2010年增速极快,总资产从2009年158亿增长到2010年的313亿之多。投资效率较高,带来了国内外收入持续增长。值得注意的是,2006~2009年的投资情况较为稳定,2010年的投资方面的数据均显示投资迅速增长,整体投资战略比较激进。快速扩张投资要谨慎,防止资金链条出现断裂。每股经营活动现金流三一重工只有0.1元,这与三一重工应收账款的增长及周转密切相关,足以说明:三一重工赚钱,但没有钱,原因在于两个方面:资金用于扩大再生产及提高市场占有率。处于扩展期的三一重工仍然面临着较大的经营压力,对现金需求量仍然很大。三一重工如果不能敏锐地抓住机会在已进入的市场上迅速扩大市场份额,就丧失了成长的良机。但快速成长的企业容易进入多头投资的陷阱,忽视对自身核心竞争能力的培养,忽略了企业可持续发展的目标,从而导致企业失败,三一重工应该时刻关注这一点。
四、总结
在高速成长的企业,必须在总体市场开发和市场占有率两方面同时投入大量资金,采取扩张型投资战略,在投资、融资等方面都采取相对应的策略。在投资方面,要多方位涉及新领域,注重对自身核心竞争能力的培养,防止盲目扩张,应通过一体化经营来实施企业战略,在现有业务的基础上进行横向扩展或纵向的扩展,从而实现同一产品链上的延长。制定正确的投资战略,并且与企业其他的战略要相互吻合,相互匹配,这样企业才能持续发展。高速成长过程中,投资战略哪一个环节出了问题,都会影响企业的未来。
参考文献
战略分析篇2
关键词:企业;投融资;战略;分析
中***分类号: F22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5)010-000-02
在企业发展中需要保持企业投融资发展战略和企业发展战略的一致,在企业成长过程中一般会采用集中投资和采用内部融资为主的战略,在企业的成长过程中,集中化投资是企业发展中最为重要的战略发展模式。在企业走向才成熟以后会采取多元化战略模式,由此可见企业投融资战略是企业发展的重要发展策略。所以说企业必须要发展好企业投融资战略。
一、企业投融资战略研究现状分析
在世界经济的发展前提下,财务管理的方法和理论已经取得了重要的进步,但是从现代经济发展较为复杂的情况下看,财务管理只是适用于以往的企业发展情况,因此找出一个适合企业发展的战略必须要从企业现实管理出发,以企业投融资战略方法为指导,对企业财务关联理论和方法进行全面完善。在我国已经有很多学者开始对企业管理战略进行分析。
(一)企业财务管理分析
上世纪我国企业管理学家,首次提出将财务管理理论扩展到财务战略方面,要让财务管理和企业战略相互结合。学者对财务战略的定义大体为,为了保证企业资金有效运行流动和实现企业战略,提高企业财务竞争优势,要在保证企业全面发展的情况下对企业资金进行全方位长期性的规划,以保证企业发展战略可以正常运行。在企业资金运行的各个环节中和企业最为密切且效果最为明显的便是投融资战略。
(二)投融资战略分析
通过上述说明我们不难发现和企业总体战略最为密切的便是资金的筹集与投放,所以说财务战略最核心的部分便是投融资战略,但是就目前研究情况来看,我国对投融资战略分析方面尚不全面。尤其是改革开放以前,在计划经济体制影响下,企业财务管理存在一定的滞后性,因为当时的企业多数的资金都是靠国家***府拨款,所以企业很少对企业财务进行管理,所以说企业在投融资战略管理上存在一定的缺陷。在改革开放以后中国经济迅速腾飞到因为之前对企业投融资战略分析存在一定滞后性,因此我国企业投融资战略分析存在一定滞后性。
二、企业投融资战略类型分析
企业战略一般包括四种类型即:企业战略一体化、企业加强型战略、企业多元经营战略和企业防御型战略这四种。企业战略的主要组成部分是投融资战略,它和企业的发展密不可分,并且投融资战略可以还分为三种类型。
(一)扩张性投融资战略
扩张性投融资战略主要是实现企业资产迅速扩展为目的的,它的开展要在企业一体化战略的前提下开展下去,在投融资战略实施过程中为了保证其正常运行必须要将多数的资金进行留存,而对于在企业扩展存在的资金短缺的情况必须要及时的对资金进行筹集。在筹集过程中不是采用企业股权筹集而是采取负债的方式。
(二)稳定性投融资战略
稳定性投融资战略的实施可以实现企业绩效不断提高和资金规模稳定发展的前提条件,它具有一定的稳定扩展的性质。在实施稳定性投融资战略的时候,一般会对企业现有的资金进行优化和配置,做好提高企业资金高效利用率的工作,在整个过程中,一般是将企业利润的累积作为企业稳定扩展的重要基础资金来源。“适度资金负债、中度的经济收益、适度分配”等特征是稳定性投融资战略实施的重要特性。
(三)防御型投融资战略
防御型投融资战略是防止财务出现危机和保证投融资战略实施的重要方法,实行防御型投融资战略主要目的是减少财务危机发生几率,防御型投融资战略一般将减少现金利用作为防御型的主要任务。可以采取削减的方式和盘活存量资金的方式,来节约企业成本,做好人力资源管理工作,从而增加企业市场竞争能力,这个方案的制定主要的特点为“低负债、低收益和高利润分配”。不论是那种方案的实施都遵循着一定的规律,那就是在提高企业经济效益的前提下,选择合适的投融资方案。
三、企业投融资战略主要管理内容分析
因为现代企业在经济发展上常常会出现企业财务管理漏洞,尤其是企业投融资战略方面,所以说企业投融资战略得到了很多人的关注。人们从资金投放和筹集方面对企业投融资进行分析,并且还对融资的目的方面进行了全面分析,主要有,投资规模、投资方向以及投资结构等方面研究。并且还对投资效果进行研究,发现投资效果会影响企业目标实现。如果不能按照规定时间和规模对所有的资金进行规划必定会影响投资目标的实现。
(一)企业投资战略分析
企业战略主要是从企业战略的投资方向以及投资规模进行分析的,并且还有符合资源优化战略目标要求,企业投资战略是企业管理的重点内容,它对企业的有限资源和资金分配有着重要的决定意义。企业战略主要包括固定资产投资方向和企业规模设定等方面,还有就是企业对外扩大投资等。企业投资战略还包括对新产品的开发。总之企业投资展览会包含很多方面。
(二)企业融资战略分析
在企业整体发展战略中投融资战略是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因为企业融资不仅是企业战略和投资战略实施的前提条件,并且筹集的资金还对企业的经营成本产生影响,从而波及到企业竞争实力。企业融资战略要根据企业内外部财务环境现状和企业发展趋势,对企业资金筹集整体目标和整体结构进行筹划,以达到提高企业提高企业长期竞争实力的目的。具体资金筹集实施计划不是企业融资战略,因为企业融资战略是时刻企业发展环境不断变动的,它具有一定的灵活性和可靠度,并且企业融资战略还可以降低企业的总资产投资成本。投资战略的实施必须要在保证企业融资效益和企业整体融资的方法基础上,来完成的。
(三)投融资战略管理程序分析
投融资战略和企业发展战略很相似,企业投融资战略管理程序一般包括三部分,投融资战略规划、投融资战略实施以及战略评价。总体来说,企业投融资战略必须在企业战略的总目标以及企业外部环境因素来制定相应的措施,设计好总体战略方案。在投融资战略实施过程中,要对投资方案进行全方位的评价,并且还要和企业制定的目标进行及时的矫正从而保证企业战略的正确性。在企业实施投融资战略方案以后,要对企业内外部条件进行全方位控制,及时的修订投融资战略。不论怎样企业投融资战略必须要在和企业整体发展战略相结合,不能让企业投融资战略在企业整体战略中***出来,要始终将企业投融资战略作为企业整体发展战略的一部分。
四、结束语
综合上述我们可以看到财务管理和投融资战略的研究是本文主要的研究对象,本文从企业投融资战略研究现状分析、企业投融资战略类型分析和企业投融资战略主要管理内容分析等方面来帮助企业分析企业投融资战略。从这三方面看不论怎样要想提高企业经济效益,科学合理的采用企业投融资战略方法是必要的前提,并且整个企业投融资战略中对企业投融资形式的选用必须要结合企业总体发展战略,只有这样才能保证企业正常运转。
参考文献:
[1]王美英.企业投融资战略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01.
[2]戴鹤鹏.HB公司投融资战略发展规划研究[D].重庆大学,2008.
[3]李伯阳.大商集团大庆地区投融资战略研究[D].哈尔滨商业大学,2014.
战略分析篇3
【关键词】 战略成本动因; 战略成本动因分析; 结构性成本动因分析; 执行性成本动因分析
随着市场竞争的日益激烈,很多企业为了争夺市场空间,将低成本作为核心竞争能力,要求企业最大限度地控制成本。战略成本动因分析是现代战略成本控制的基础和出发点,为企业改变成本地位,增强竞争力提供了契机。为此,正确地进行战略成本动因分析,选择与己有利的战略成本动因作为成本竞争的突破口,是企业竞争的一项策略,应引起企业的重视。
一、战略成本动因的概念及分类
成本动因即成本发生和变动的原因与推动力或成本的驱动因素,是作业成本法的核心概念。成本动因可分为两个层次:一是微观层次上的与企业具体生产作业相关的成本动因即生产经营成本动因;二是战略层次上的成本动因即战略成本动因。战略成本动因与生产经营成本动因不同,它是从企业整体的、长远的宏观战略高度出发所考虑的成本动因。从战略的角度看,影响企业成本态势主要来自企业经济结构和企业执行作业程序,因此,战略成本动因分为结构性成本动因和执行性成本动因两大类。两类成本动因的划分,为企业改变其成本地位提供了能动的选择,为企业有效进行成本管理与控制、从战略意义上做出成本决策开辟了思路。
二、战略成本动因分析
在战略成本管理方式下,成本动因的分析超出了传统成本分析的狭隘范围(企业内部、责任中心)和少量因素(产量、物耗),而代之以更宽广的、与战略相结合的方式来分析成本动因。战略成本管理所注重的无形的成本动因恰恰是传统成本管理所忽视的。战略成本动因分析站在更高的角度来管理成本,其对成本的影响更深远、更持久,且一经形成就难以改变,因此更应引起企业的注意。由于战略成本动因可以分为结构性成本动因和执行性成本动因,笔者对于战略成本动因的分析也从这两方面展开。
(一)结构性成本动因分析
结构性成本动因是指与决定企业基础经济结构如长期投资等相关的成本动因,其形成常需要较长时间,但一经确定往往很难变动;同时,这些因素往往发生在生产开始之前,这些因素既决定了企业的产品成本,也会对企业的产品质量、人力资源、财务、生产经营等方面产生极其重要的影响。因此,对结构性成本动因的选择将决定企业的成本态势。结构性成本动因主要有:
1.企业规模。企业规模是一个重要的结构性成本动因,它主要通过规模效应来对企业成本产生影响。当规模较大时可以提高作业效率,使固定成本分摊在较大规模的业务量之上,从而降低单位成本。但当企业规模扩张超过某一临界点时,固定成本的增加会超过业务规模的增加,并且,生产复杂性的提高和管理成本的上升也会带来不利影响,这时,单位成本会出现升高的趋势,形成规模报酬递减,出现规模的不经济。
2.业务范围。业务范围是影响成本的又一结构性动因。企业为了提高其竞争优势,可能会使自己所经营的业务范围更广泛、更直接,从企业现在的业务领域出发,向着行业价值链中的两端延伸,直到原材料供应和向消费者销售产品。这种业务范围的扩张也称之为纵向整合。企业纵向整合可以对成本造成正反两方面的影响。企业应通过成本动因分析,对整合进行评价,确定选择或解除整合的策略。如果整合后的市场体系(包括供应市场与销售市场)僵化,破坏了与供应商和客户的关系,导致成本上升,对企业发展不利时,就应当降低市场的整合程度或解除整合。
3.经验。经验是影响成本的综合性基础因素,它是一个重要的结构性成本动因。经验积累,即熟练程度的提高,不仅带来效率提高,人力成本下降,同时还可降低物耗、减少损失。经验积累程度越高,操作越熟练,成本降低的机会就越多,经验的不断积累和发挥是获得“经验――成本”曲线效果,形成持久竞争优势的动因。
4.技术。运用现代科学知识不断进行技术创新是企业在日趋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保持竞争优势的重要前提。从成本角度说,借助先进的技术手段对企业的产品设计、生产流程、管理方式等进行改造,可以有效地持续降低成本,并使得这种降低呈现出连动的态势。传统的成本管理一直忽视技术对成本的决定性影响。但日本的成本管理人员却与工程技术人员一起,运用价值工程的方法,进行成本企画,将技术与成本有机地融为一体。
5.厂址选择。众所周知,厂址选择将会对企业的成本造成重要的影响。如果企业将厂址选择在远离原料产地或者远离销售地的地方,必然会导致企业将要花费大量的运输成本。在这种条件下,难以形成企业的竞争优势,并且,厂址一旦选定,许多成本便成为了沉没成本,难以降低也难以改变了。因此,厂址选择也是一项重要的结构性成本动因,在企业进行战略决策时必须给予足够重视。
由上述分析可见,结构性成本动因可以归结为一个“选择”的问题。这种选择决定了企业的“成本定位”,这样的取舍与权衡决定了企业的产品或特定产品群体(围绕作业链或部门)的可接受成本额的高低及其分布。因此,结构性成本动因分析应该从工业组织的视角来确定成本定位,其属性无疑是企业在其基础经济结构层面的战略性选择。结构性成本动因分析所要求的战略性选择针对的是怎样才是“最优”的问题。选择当然意味着配置的优化,在配置优化上加大投入力度,这个“多”并不能直接导致成本业绩的“好”,因而说投入与绩效不具有关联性。成本管理应立足于适当、合理的投入配置,而不是一味追求大的投入。
(二)执行性成本动因分析
在企业通过结构性成本动因分析决定了企业的成本管理战略后,还必须以执行性成本动因分析来引导成本管理的方向和重点,用执行性成本动因分析的结果作为成本改善的立足点更加有利于企业确立竞争优势。执行性成本动因是指决定企业作业程序的成本动因,是在结构性成本动因决定以后才建立的,这类成本动因多属非量化的成本动因,其对成本的影响因企业而异。这些动因若能执行成功,则能降低成本,反之则会使成本提高。执行性成本动因主要有:
1.员工参与。人是执行各项作业活动的主体,企业的各项价值活动都要分摊成本,因此人的思想和行为是企业成本降低改善的重要因素,在战略成本管理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员工参与的多少及责任感对企业成本管理的影响是很明显的,如果企业上下人人都具备节约成本的思想,并以降低成本为己任,那么企业的成本管理效果自然就会好。反之,企业的成本管理则会彻底的失去意义,变成无源之水。因此,在战略成本管理过程中强调全员参与,通过建立各种激励制度,培养员工以厂为家的归属感和荣辱感,同时在建立企业文化的同时培育企业的成本文化。
2.全面质量管理。质量与成本密切相关,质量与成本的优化是实现质(下转第24页)(上接第22页)量成本最佳,产品质量最优这一管理宗旨的内在要求。全面质量管理的宗旨是以最少的质量成本获得最优的产品质量,并且最低的质量成本可以在缺点为零时达到。因为对错误的纠正成本是递减的,所以总成本会保持下降的趋势,直至最后的差错被消除,故全面质量管理的改进总是能降低成本。这项成本动因要求企业大力推行全面质量管理,树立强烈的质量意识,从企业的整个范围,设计、生产过程的各阶段着手来提高产品质量,降低产品成本,真正做到优质高效。
3.生产能力利用率。在企业规模既定的前提下,生产能力的利用程度是影响企业成本的一个重要动因。生产能力利用主要通过固定成本影响企业的成本水平,由于固定成本在相关的范围内不随产量的增加而改变,当企业的生产能力利用率提高时,单位产品所分担的固定成本减少,从而引起企业单位成本的降低。因此,寻求建立能够使企业充分利用其生产能力的经营模式,将会带来企业的成本竞争优势。
4.联系。所谓联系,是指各种价值活动之间彼此的相互关联。可分为两类:一类是企业内部联系,企业内部各种价值活动之间的联系遍布整个价值链,针对相互联系的活动,企业可以采取协调和最优化两种策略来提高效率或降低成本;一类是企业与供应商(上游)、客户(下游)间的垂直联系,例如供应商供料的频率和及时性会影响企业的库存、销售渠道推销或促销活动可能降低企业的销售成本。企业的所有价值活动都会互相产生影响,如果能够确保他们以一种协调合作的方式开展,将会为总成本的降低创造机会。
由上述分析可见,执行性成本动因分析是在已有所选择的前提下试***进行某种“强化”,只有强化,方能改善业绩。因此,执行性成本动因分析的属性应该定位为针对业绩目标的成本态势的战略性强化。执行性成本动因分析所要求的战略性强化则针对“最佳”的效果目标,强化意味着实施制度上的完善,在为完善制度及改善制度运作效率上加大投入力度,这个“多”必然能带动成本业绩的“好”,也就是说投入与绩效是相关联的。
综上所述,结构性成本动因分析解决配置的优化问题是基础,而执行性成本动因分析解决绩效的提高问题是使其持续,两者互为连贯配合。倘若优化问题处理不当,那么针对绩效的持续执行就会反方向性的错误,或者说后者的“强化”是一种徒劳的浪费;另一方面,即使结构的优化配置是基本合理的,但如果缺乏强有力的执行性投入,那么达成革新控制所要求的效果目标也属枉然。
三、战略成本动因分析应注意的问题
(一)战略成本动因之间的相互作用
成本是多重成本动因共同作用的结果,没有一种成本动因会成为企业成本地位的唯一决定因素。尽管可能某一个成本动因对一类价值活动的成本产生最大影响,但若干个成本动因常常相互作用以决定该项成本。这种相互作用体现为各战略成本之间相互加强或相互对抗,共同作用于企业的总体运营成本,其效果体现在企业总成本的高低。如规模经济或经验可以强化企业在技术上的优势,纵向整合的成本优势也可能被生产能力利用不足所抵消。由于各种战略成本动因之间的关系错综复杂,因此,企业应在发展战略分析的基础上,分析各战略成本动因之间的相互作用,避免相互间的抵触,充分利用成本动因间相互加强的效果,找出处于主导地位的战略成本动因,进而对现实系统行为状态进行评价和改进,引导企业战略成本的态势下移,使企业的成本在既定战略下持续降低,获得持久竞争优势。
(二)战略成本动因分析与企业的战略环境相结合
战略成本管理要求从企业长期、整体的内外环境出发进行成本管理。为此,首先要对战略环境做出分析,找出引起成本发生的有利和不利因素,在此基础上对各成本动因进行选择和分析,以做出战略规划。战略成本动因分析应切入到成本形成的内因、结构性选择与执行性技术运用中,其实质在于战略环境分析和战略定位下的战略成本管理功能的具体展开与效用强化。
对企业的战略环境进行了解,也就是对***治环境、经济环境、技术环境、竞争环境等做出分析,充分认识企业当前面临的机遇和挑战,面对的优势和劣势,可通过战略成本动因分析对环境做出正确的判断。具体来说,首先确定环境因素中对企业战略成本影响较大的因素,其中重要的因素包括***策动因、竞争对手的优势成本动因、自身及对手价值链中的动因;然后,对战略成本有利的因素和不利的因素进行分析评价;最后,与企业事先要求的环境条件相比较,分析的环境条件优于或等同于预期,则接受此环境。在以后的生产经营中,就可以充分发挥和利用有利的战略成本动因,控制或降低不利的战略成本动因的影响。
【参考文献】
[1] 万寿义.现代企业成本管理研究[M].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4.
[2] 欧阳清,杨雄胜.成本会计学[M].北京: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3.
[3] 王光生.浅议战略成本管理中的成本动因分析[J].江苏商论,2003(1).
[4] 焦跃华,袁天荣.论战略成本管理的基本思想与方法[J].会计研究,2001(2).
[5] 西南财经大学会计研究所《战略成本管理研究》课题组.论战略成本动因与企业扩张战略[J].四川会计,1999(8).
[6] 迈克尔・波特,著.夏忠华,译.竞争优势[M].北京:中国财***经济出版社,1998.
战略分析篇4
1.1从社会学角度出发
社会网络理论自出现以来,一直被用于研究社会学问题,这极大的限制了社会学理论的拓展。尤其70年代以后,网络的高速发展及影响得到经济学者和管理学者的重视,他们开始从不同角度研究网络。从社会学角度出发研究战略网络,主要观点是认为战略网络是一种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不仅包含经济关系,更包括社会关系。
1.2从经济学角度出发
经济学主要是运用交易成本理论,该理论把网络组织定义为企业之间经济活动的一种制度安排。相关的定义主要有:Jarillo把企业网络看作一种不同于市场和科层的更加优化的中间组织模式;喻卫斌指出网络组织既有市场组织的特点,又有企业组织调解的特征,是企业和市场的相互融合。
1.3从管理学角度出发
从管理学界定网络组织,往往从组织间关系、组织运作和企业战略角度出发。J.C Jarillo将其定义为:相互***的企业间为了获得并维持相对于它们网络外部竞争对手的竞争优势所进行的长期的、有目的的合作安排(J.C Jarillo 1988);Hans和Hirsch(1998)提出,战略网络是为了促进长期的合作而存在于合法的、正式的***企业间的协调合作;Levin(1999)认为,构建战略网络是为了获得互补的资源和能力,获取持续竞争优势等;Gulati(2000)并没有明确提出战略网络的定义,但他所理解的战略网络是组织间持久的、稳定的、具有战略意义的组织间联系。①
上述分别是从社会学、经济学、管理学的角度对网络组织的定义分析,本文在各个学科相互兼容的基础上,从战略角度定义网络组织,体现网络组织对企业战略管理的重要性。综上,战略网络是企业与其供应商、消费者、竞争对手或其他企业为了获得并维持相对于他们网络外部竞争对手的竞争优势而联结成的长期的、有目的的组织间合作体系。
2.战略网络构建分析
要构建战略网络,必须先分析战略网络的竞争优势和环境,然后才能根据企业的能力构建战略网络。
2.1必要性分析
对战略网络构建的必要性分析主要在竞争优势上。内在性竞争优势,是指战略网络中的节点企业,通过长期的经营管理和战略行动积累的战略网络资源,包括信息资源、人力资源、财务资源、技术资源等等。在战略网络中,维系网络关系的就是企业的资源,网络可以使企业更容易获得所需资源,进而形成自己的竞争优势。
动态性竞争竞争优势来自于企业战略网络系统的组织管理过程,即战略分析、战略设计、战略执行、战略评价和战略调整等四个不同的过程,企业通过五个环节的战略管理运作,形成张钢(2004)所提的资源获取能力、资源配置能力和资源整合能力等动态能力②。企业具备了资源获取能力、资源配置能力和资源整合能力,充分把握外部环境,并结合战略网络中具备的内部优势,充分发挥战略资源和核心优势,使得企业不断获取竞争优势。
2.2环境分析
2.2.1宏观环境分析
宏观环境包含很多因素,如***治、经济、文化、科技、法律等,企业没有必要对所有的因素都进行分析,只需分析其中的关键因素即可。
(1)***治法律
***治法律方面,国家制定的各项法律、法规及产业***策等都会影响企业的发展,尤其是***府的限制性或鼓励性***策。因此,企业在进行构建战略网络时,应了解本国及其他相关国家的法律规定。
(2)经济环境
在经济环境方面,企业应关注GNP发展趋势、财***货币***策、利率水平、市场需求、通货膨胀程度及趋势等方面,以判断市场的发展趋势和人民的购买力水平。
(3)技术环境
在技术环境方面,企业应关注国家研究开发经费支出、相关产业研究开发支出、国家信息化建设水平、知识产权及专利保护等方面。
(4)社会文化
在社会文化环境方面,企业应关注生活方式的转变、人口年龄分布及趋势、就业预期水平、教育水平、工作方式、社会价值观等方面。这些因素不但影响了消费者的需求,还会引起社会成员的态度和网络文化相容性的大小。
2.2.2微观环境分析
分析企业的内部环境,是构建战略网络过程中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
(1)企业在行业中的竞争力
了解企业在行业中的竞争能力,可以通过四方面来确定:①与主要竞争对手的销售规模和销售增长率进行对比,分析自己产品的竞争力;②对中间商的销售进行评价,观察其销售能力;③对自己企业的研发能力进行评价;④判断企业的市场决策能力。
(2)企业财务状况
分析企业的财务状况,主要看以下指标:①收益性指标,如资产报酬率、销售利润率等,判断企业的获利能力;②安全性指标,如资产负债率、流动比率、速动比率等;③流动性指标,如流动资产周转率、固定资产周转率、应收账款周转率等;④成长性指标,如销售收入增长率、产值增长率等;⑤生产性指标,如劳动装备率、劳动生产率等。
(3)企业组织结构
企业的组织结构对企业发展至关重要。组织结构与企业的发展战略相适应,就会促进企业的发展;反之,就会束缚企业发展。通常情况下,判断组织结构是否有效,主要有:①管理层次和幅度的合理性;②职责和职权是否对等。
(4)企业文化
企业文化是企业的精神支撑,是全体员工的信仰和价值观。良好的企业文化能产生巨大的凝聚力,使员工产生归属感,使员工将企业的利益位于自身利益之上。
3.战略网络框架
本章主要从战略网络的目标选择和定位、战略网络合作伙伴的选择、战略平台、战略网络合作的形成四个部分来构建战略网络框架。
3.1战略网络的目标选择和定位
3.1.1战略网络的目标选择
传统的企业战略目标和定位都是从企业自身出发,而研究战略网络的目标和定位要从整个战略网络系统设计上出发。在整个战略网络目标体系中,核心和关键是企业的核心能力战略目标。通过对战略网络中的关系分析,结合各个节点的核心能力,整合内外部优势资源,发现企业构建战略网络的机遇和方向,进而有效地制定基于核心能力的战略网络目标。
3.1.2战略网络定位
(1)网络核心型定位
战略网络中的核心成员具备影响其他成员的能力和条件,当市场发生重大变化时,网络成员中是否有企业采取核心型行为,对整个网络的利益具有重大影响。也就是说,核心企业就是为了维持和改善网络系统的健康,同时,核心企业采取这样的行动也保障了自身的绩效。
(2)支配型定位
由于支配型不具有多样性,因此,它们都是不稳定的,是比较脆弱的,不能够及时对市场或环境的变化做出反应。支配型和核心型的区别主要体现在两方面:一是核心企业在整个网络系统中只占很小一部分,而支配主宰型则与此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二是支配型不鼓励多样性。
(3)缝隙型定位
缝隙型角色就是占据一个狭小的缝隙,但是它能够利用整个网络系统中的资源,开发或增强自己的优势。缝隙型企业对资源的有效利用的能力,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整个系统的健康发展。缝隙型角色对于核心型角色来说,也有重大影响力。
3.2战略网络合作伙伴的选择
战略网络目标的实现,离不开正确的合作伙伴。一般认为合作伙伴之间一定要具有战略适应性③。企业在与潜在的合作伙伴组建战略联盟时特别关注的一个问题就是:它是否具有良好的战略适应性以提高我在完成企业目标上的成绩?在这个问题上,传统的合作伙伴的选择会侧重于双方的互补性。
有关联盟合作伙伴的选择指标可分为硬指标和软指标。硬指标主要包括市场状况、互补性技巧和财务状况等可以在战略伙伴选择过程中客观评估的一些指标,软指标主要包括承诺、融洽性和信任等主观因素④。
但是,目前的商业环境日趋复杂,技术和战略也越来越复杂。这些复杂因素都影响企业寻求正确的合作伙伴。因此,企业如今面临的棘手问题是革新寻求战略合作伙伴的选择方法。
3.3战略网络平台
网络平台是战略网络系统的载体,通过这一平台,战略网络中的成员可以通过一系列界面将相关的内容或功能打包并提供给其他网络中的成员。
不论是网络中的核心型成员还是缝隙型成员,制定和执行战略网络都需要借组这个战略网络平台。平台可分为两种构成要素:执行系统和界面。执行系统是用来解决问题和缩小战略网络赖以生产的技术功能中各种方案差距的一套方法。界面是一种有形的展示,是战略网络成员的接入口。只有通过界面,平台才能够实现基础技术具有的功效。
3.4战略网络合作的形成
企业战略网络的一个重要特性就是企业间的合作是一个历史的过程,反映的是长期竞争。在长期竞争模式下,存在着长期的收益组合。合作的好处不仅考虑到了交易成本方面,还考虑到了开发和充分利用未来机会方面。所以,合作成为企业必然的选择,企业必须与其他企业甚至是竞争对手进行合作,以增强竞争优势。企业的全部注意力不应该放在如何打败对手,而是放在不断超越自己方面。而企业超越自我的最好方法就是实施合作战略,综合各方优势,获取资源,与合作伙伴一起取得成功。
4.总结
战略分析篇5
关键词:战略;规划;机遇;发展
一、企业战略问题诊断
1.缺乏整体明确的战略规划
企业战略分为公司层战略、业务层战略和职能层战略,每一个层次的战略都是企业在市场竞争中的重要定位。通过各种渠道收集信息得出,芭富丽酒店集住宿、餐饮、娱乐、商业为一体,但在企业未来的整体发展上,还缺乏整体明确的战略规划。公司层战略方面,目前多是针对酒店发展的短期设想和规划,缺乏3年-5年的公司层战略规划。
2.精品商务酒店愿景模糊
精品商务酒店能够提供独特的文化、体贴的服务以及精致的用户体验。芭富丽酒店业务多元化,住宿、会议、婚宴、茶坊等都是其经营业务,特别是婚宴业务的展开,冲淡了精品商务酒店的定位,婚宴的热闹与喧嚣在一定程度上破坏了酒店客人的宁静空间,而且婚宴盈利水平较低,分散了酒店的现有资源,影响了精品商务酒店准确定位,致使精品商务酒店愿景模糊。
二、企业战略分析
1.宏观环境分析
(1)***治与法律环境
2012年12月4日,主持召开中共中央***治局会议,审议通过了中央***治局关于改进工作作风、密切联系群众的八项规定。八项规定致使***务型的会议大幅度减少,许多酒店的档次纷纷调低,酒店业面临转型升级。
(2)经济环境
根据成都市统计数据,2016年成都地区生产总值完成12170.2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同比增长7.7%。其中第三a业实现增加值6463.3亿元,同比增长9%,是三个产业中增长速度最快的,产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为53.1%。伴随着经济的强劲增长,对会议召开的需求增加,并且随着企事业单位会议的召开对场所和服务的要求不断提升,会议型酒店的发展前景广阔。
(3)社会文化环境
成都拥有丰富的旅游资源,是***首批公布的24个历史名城之一。成都具有很强的历史延续性,有着世界文化遗产青城山-都江堰、金沙遗址、武侯祠、杜甫草堂、永陵等众多历史文化遗迹,成都作为“天府之国”以独特魅力吸引众多企事业单位选址成都召开会议。
2.内部环境分析
在对芭富丽酒店面临的外部环境进行分析后,我们根据酒店的内部环境来分析企业现在可能存在的问题,明确自己与同行业竞争对手的差距,是否朝着酒店最初设定的目标前进。我们将分析企业的资源和能力,并且挖掘出精品商务酒店所需要的核心竞争力,为总体战略奠定基础。
(1)芭富丽酒店的内部资源和能力情况
企业资源是企业生产经营活动中所需要的各种资源,包括有形资源、无形资源和组织资源。芭富丽酒店现有的资源为土地、地理位置和配套设施方面的资源。酒店的能力主要体现在服务能力上,OTA线上评论对服务的满意度高。
(2)资源与能力关系
作为瑞升集团的子公司,芭富丽酒店可以说享有得天独厚的先天优势与资源优势。酒店的建筑面积达到四星级酒店的标准,选址良好,装修精美。但酒店的装修元素单一,过分强调装修的奢华,大厅悬挂的绘画元素与精品商务酒店的风格不统一。不能很好的通过装饰让客户感受到一座城市的人文情怀。另外,OTA网销渠道单一、酒店员工晋升机制不完善,流失率较高等问题也是芭富丽酒店在成为精品商务酒店所面临的一系列调整。
三、总体战略
总体战略是研究企业要去哪儿和企业应该经营哪些业务以使企业长期获利等,是企业的战略总纲领。在这里采用一种战略规划系统方法-TOWS分析。企业核心能力由基础资源获取变为对机会的准确把握和调动资源去满足这些机会,这个模型下的四种战略选择,更适合社会。
通过芭富丽酒店的TOWS分析,可以形成TOWS战略模型。
其中OS战略是发挥公司内部优势的同时注重把握企业外部机会的战略,是最理想的状态。TS战略是利用现有优势在其他产品或市场上建立长期机会,回避或减少外部威胁。OW战略是企业通过外部机会来弥补自己的内部劣势的扭转型战略。TS战略是通过减少劣势来回避外部环境威胁的一种防御性战略。
对于芭富丽酒店来说,企业缺乏长期明确的战略规划,企业愿景模糊,属于大劣势,整体而言劣势是大于优势的。通常情况下,当公司存在重大劣势时,应努力克服这一劣势从而充分发挥优势的效应。成都地区经济水平较高,会议需求量较大,周边等企业和单位为其提供了稳定客源。整体而言是机会大于威胁的。
因此,芭富丽酒店因采取扭转型战略,充分发挥外部条件下对会议型酒店市场需求的机会,改善自己的内部劣势,规划整体明确的战略,最终达到OS的理想战略目标。
参考文献:
[1]杨建梅.企业战略研究的系统方***[J].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2013,(09):2271-2279.
[2]张润钢.中国酒店企业发展的战略分析[J].改革与战略,2000,(02):71-73.
战略分析篇6
企业战略执行体系是基于企业各级战略目标、指导企业竞争战略和职能战略执行全过程活动的原则、方法、程序和标准的方案系统。战略执行体系确定了各级战略执行者和相关人员在战略执行中的职责、权限(包括采取非常措施的职责权限)以及对战略执行者和相关人员的战略执行工作表现进行奖惩的依据。明确的、具有良好操作性的、以违规处罚条例为依托的战略执行体系使公司中高层管理人员及其他人员能够了解企业在战略执行过程中对他们的要求和具体期望,激发中高层管理人员及其他人员履行战略执行相关职责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从而确保各级战略执行的理想效果。
企业战略执行体系由组织结构方案、组织文化方案、行动与控制方案、资源配置方案、冲突处理方案、障碍清除方案、战略执行评估方案等七类执行方案构成。
组织结构方案
组织结构方案是说明企业在竞争战略以及职能战略执行过程中所采用的具体组织形式的方案,是企业战略执行的“硬件方案”,也是其他战略执行方案的基础。在竞争战略层面,企业通常可以采取以下三种态式与竞争对手展开行业竞争:一种是保守型态式、一种是风险型态式、另一种是分析型态式。保守型态式就是致力于维护老产品的现有市场份额和客户群体,积极改善内部生产条件,通过改进产品质量、降低产品成本,提升产品生产速度和安全度等方式巩固行业既有地位并伺机通过提升现有市场占有率和现有客户群体贡献率的方式赢得竞争优势。这种以成本和效率为中心的战略就应当采取职能式的组织结构方案,以充分发挥集权式管理刚性、统一的优势。风险型态式就是致力于充分把握宏观社会环境和综观行业环境中的一切有利条件,在现有市场不断开发新产品,同时不断开拓新市场。通过强化企业的市场运营能力和技术研发能力等方式提升行业既有地位并伺机对竞争对手的市场份额进行蚕食鲸吞以赢得竞争优势。这种以市场和研发为中心的战略就应当采取事业部式的组织结构方案,充分发挥分权式管理柔性、灵活的优势。分析型态式是在致力于维护老产品现有市场份额和客户群体的同时,积极开发新产品和新市场,对保守型战略和风险型战略进行平衡/折中:在自身经营涉足的部分行业中采取巩固既有地位并伺机提升现有市场占有率和现有客户群体贡献率的策略,在另外一些行业中则采取提升既有地位并伺机对竞争对手的市场份额进行蚕食鲸吞的策略。这种以成本/效率和市场/研发双中心为特色的战略应当采取矩阵式的组织结构方案,充分发挥集权式管理与分权式管理各自的优势。
组织文化方案
组织文化方案是说明企业在竞争战略和职能战略执行过程中所推行的工作理念和工作行为标准的方案,它需要与企业的愿景、使命和核心价值观保持高度一致。由于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的调整能够彼此充分互动,且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的调整能够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人原有的工作态度、激发人巨大的工作潜能,组织文化方案便自然成为企业战略执行的有力支撑。战略执行卓有成效的许多大型跨国公司所具备的共同点是:都拥有别具特色、独领的组织文化,如沃尔玛和美国西南航空公司,通过大力倡导、推行先进的组织文化,能够令人难以置信地改变全体员工的工作状态和工作绩效、极大地增强企业在战略执行中的竞争优势。
行动与控制方案
行动与控制方案是说明企业各级战略执行者在竞争战略和职能战略执行过程中所采取的具体行动方式/步骤及其直接上级对其进行控制的方式/步骤的方案。任何战略目标的达成都要确定行动与控制方案,它是战略执行具体行动的指南。行动与控制方案必须遵循***ARTER原则,即方案本身必须是具体的(Specific)、可测量的(Measurable)、可达到的(Attainable)、现实的(Realistic)、有时间要求的(Time-based)、激动人心的(Exciting)和竞争性的(Rivalrous)原则,以便为战略执行者及其直接上级的相关活动提供明确导向。优良的行动与控制方案会将战略执行行动和直接上级控制方式/步骤的每一细节都进行了详实的阐述,最大限度减少了具体工作中的模糊点,显著降低了战略执行中一事一议、相互扯皮、顾此失彼的概率,从根本上提升各级战略执行的速度和质量。管理者接替方案就是人力资源职能战略中行动与控制方案的一种,它是激励/鞭策企业内部管理团队不断提升的自身素质,消除、效率低下和业绩不振的一剂良方。在管理者接替方案中,以下七项内容是必不可少的:管理者接替方案的适用范围、管理者接替的条件、管理者接替候选人的确定、管理者接替候选人的培养、管理者接替的实施、管理者接替活动的评估、违规处罚条例。
资源配置方案
资源配置方案是说明企业在竞争战略和职能战略执行过程中有关人力、物力、财力和信息资源配置数量、方式和时间的方案。资源配置方案能够确保企业的多种资源按照各级/各类战略目标的重要程度、优先顺序和具体特点进行高效、合理、恰当的配置,使企业在各级/各类战略执行的“主攻方向”上形成相对资源优势,为战略执行的最终成功奠定坚实的基础。培训资源配置方案就阐明了企业的培训资源向核心员工团队(即中高层管理职位及其他关键职位)倾斜的原则,实际上指出了人力资源管理部门以及其他相关职能部门培训工作的关键点和“突破口”,有利于企业合理利用自身有限的培训资源,实现员工培训成效的最大化。企业培训资源配置方案一般包括培训资源配置方案的适用范围、核心团队的培训目标、核心团队的培训内容和培训方式、核心团队的培训时间、核心团队的培训师资配置、核心团队的培训设备/场地配置、核心团队的培训评估标准、其他人员的培训资源配置、违规处罚条例等内容。
冲突处理方案
冲突处理方案是说明企业在竞争战略和职能战略执行过程中解决各单位/部门间发生的冲突的方式/步骤的方案。由于企业内部的各单位/部门在竞争战略和职能战略执行中的角色/地位/作用有所不同、各级/各类战略目标之间存在相互影响和资源分配上的竞争,战略执行中发生冲突是不可避免的。冲突处理方案有助于对企业战略执行中出现的各类冲突的性质、范围、程度以及可能产生的影响迅速做出准确判断,指导各级战略执行者采取有力措施及时化解冲突。部门争议处理方案能促进各相关部门对战略执行中经常出现的矛盾即时沟通,增进相互理解/信任,共同转变工作视角,群策群力寻找最佳解决方法,在第一时间消灭内耗,从而大大提升了战略执行效率并明显改善了团队协作氛围。企业“部门争议处理方案”通常包括部门争议处理方案的适用范围、部门争议调解需求的确认、部门争议调解者的确定、部门争议调解的实施、部门争议仲裁需求的确认、部门争议仲裁者的确定、部门争议仲裁的实施、突况处理和违规处罚条例等内容。
障碍清除方案
障碍清除方案是说明企业在竞争战略和职能战略执行过程中清除各类人为障碍的方式和步骤的方案,它属于“非常”战略执行方案的范畴。企业主要通过大力推行组织文化和其他“正常”战略执行方案、运用正向激励手段以及规范化的原则、方法、程序和标准推进企业的战略执行。但当某些战略执行者或其他人员在理念和行为上拒绝接受组织文化和其他战略执行方案的要求,采取消极回避、拖延懈怠、拒绝合作甚至公开对抗等方式阻碍企业战略执行的正常推进时,以公司内部惩戒方案和即时解聘方案为代表的障碍清除方案就将充分发挥作用。其中,即时解聘方案是最为严厉的障碍清除方案。基于国家和各地区***府劳动管理法规的即时解聘方案通常包含即时解聘的适用范围、即时解聘的具体条款和法律依据、即时解聘申请的确认、相关事实的调查核实、即时解聘的实施、突况处理、违规处罚条例等方面的内容。
战略执行评估方案
战略分析篇7
一、特定市场竞争结构
企业总是处于特定的市场。一个特定市场中的竞争,远不止在原有竞争对手中进行,而是存在五种基本的竞争力量,即潜在的加入者、代用品的威胁、购买者讨价还价能力、供应者讨价还价能力以及现有竞争者间的抗衡。
这五种基本竞争力量的状况及其综合强度,决定着特定市场的竞争激烈程度,决定着特定市场中获得利润的最终潜力从战略制订的观点看,五种竞争力量共同决定特定市场竞争的强度和获利能力。但是,各种力量的作用是不同的,常常是最强的力量或是某股合力共同处于支配地位,起决定作用。
一个特定市场的企业,其竞争战略目标应是在此特定市场中找到一个位置,在这个位置上,该企业能较好地防御五种竞争力量,或者说,该企业能够对这些竞争力量施加影响,使它们有利于本企业。因此,企业在制定战略时,应透过现象抓住本质,分析每个竞争力量的来源。
1、潜在加入者的威胁
这种威胁称为进入威胁。进入威胁的状况取决于进入障碍和原有企业的反击强度。决定进入障碍大小的主要因素有以下几个方面:
规模经济:规模经济迫使新加入者必须以大的生产规模进入,并冒着现有企业强烈反击的风险;或者以小的规模进入,但要长期忍受产品成本高的劣势。这两种情况都会使进入者却步不前。
产品差异优势:产品差异优势是指原有企业所具有的商标信誉和用户的忠诚性等。它所形成的进入障碍,新加入者要用很大代价来树立自己的信誉和克服现有用户对原有产品的忠诚。
资金需求:资金需求所形成的进入障碍,是指在这种特定市场经营的企业,不仅需要大量资金,而且风险大,进入者要在握有大量资金、冒很大风险的情况下才敢进入。
转换成本:这里说的转换成本是指购买者变换供应者所支付的一次性成本。
销售渠道:特定市场的正常销售渠道,已经为原有企业服务,新加入者要进入该渠道,必须通过让价、合作广告和津贴等办法,来使原销售渠道接受自己的产品。这样就形成了进入障碍。还有其他因素。
2、现有竞争者的抗衡
众多的或势均力敌的竞争者:当一个特定市场的企业为数众多时,必然会有一定数量的企业为了占有更大的市场份额和取得更高的利润,而突破特定市场的一致行动的限制,***行动,采取打击、排斥其他企业的竞争手段。这势必在现有竞争者之间形成激烈的抗衡。特定市场增长缓慢:在特定市场快速增长时,由于各企业可与特定市场保持一致的情况下,充分发挥各自握有的资金和资源的作用来发展自己,因而竞争比较缓和。特定市场处于缓慢增长时,有限的发展势必使各企业为了寻求自己的出路,把力量放在争夺现有市场的占有率上,从而使现有竞争者的竞争激化。高固定成本和库存成本:当一个特定市场固定成本较高时,企业为降低单位产品的固定成本,势必采用增加产量的措施。企业的这种发展趋势,会使生产能力过剩,而且还会导致价格大战,从而使现有竞争者的竞争激化。产品统一性高和转换成本低。一个特定市场的产品若差异性高,购买者必然是按照对某些特定销售者的偏好和忠诚性来购买,生产企业间的竞争就会缓和。反之,产品统一性高,购买者所选择的是价格和服务,就会使生产者在价格和服务上展开竞争,使现有竞争者之间的抗衡激化。同样,转换成本低时,购买者选择自由,也会产生相同的作用。规模经济的要求。在规模经济要求大量增加企业生产的特定市场,新的生产能力的不断增加,就必然会经常打破特定市场的供需平衡,使特定市场产品供过于求,迫使企业不断降价销售,强化了现有竞争者的抗衡。不同性质的竞争者。任何企业都会根据自己的目标、条件制定自己的战略,并设法在竞争中取胜。所以,竞争者的性质不同,采取的竞争方式和手段不同。退出障碍:退出障碍是指经营困难的企业在退出特定市场时所遇到的困难,这是由以下原因造成的:专业化的固定资产,固定资产其清算价值低或转换成本高。 退出的费用高。每个特定市场的进入障碍和退出障碍的高低是不同的,这样就会形成不同的组合。
3、代用品的压力 代用品是指那些与特定市场的产品具有同样功能的其他产品。代用品的价格一般比较低,它投入市场,会使特定市场产品价格的上限只能处在较低水平,这就限制了特定市场的收益。代用品的价格越有吸引力,这种限制作用也就越牢固,对特定市场构成的压力也就越大。正因为如此,特定市场与生产代用品的其他特定市场进行的对抗,常常是特定市场所有企业采取共同措施。
4、购买者讨价还价能力和供应者讨价还价能力
任何特定市场的购买者和供应者,都会在各种交易条件上尽力迫使对方让步,使自己获得更多的收益。在这个过程中,讨价还价的能力起着重要的作用。无论作为供应者还是购买者,其讨价还价均能力由以下因素决定。
特定市场的集中度:不论购买者特定市场或供应者特定市场,如果程度比对方高,由几家大公司控制,这就提高了自己的重要地位,使对方不得不接受自己的条件成交。交易量的大小,若购买量占供应者供应量的比重大,购买者讨价还价的地位就高;若供应量占购买者购买量的比重大,供应者讨价还价地位就高。产品差异化情况:如果是标准化产品,购买者确信还可能找到对自己更有利的供应者,他们就可在讨价还价中持强硬态度。如果是差异性产品,供应者知道购买者别处买不到,供应者就会在交易中持强硬态度。转换供货单位费用的大小:购货单位转换供货单位的费用大,转换困难,购货单位讨价还价的地位自然就低。反之,购货单位可以轻易地转换供货单位,其讨价还价的地位自然就高。纵向一体化程度:若购买者已实现了后向一体化,就会使供应者处于不利地位。若供应者实现了前向一体化,就会使购买者处于不利地位。信息掌握程度。谁掌握的信息多,谁就会占主动地位。其他因素。当供应者的产品对购买者的产品影响大时,供应者的讨价还价地位就高,当批发商、零售商能左右最终购买者的购买决策,影响其是否购买某种产品时,他们就取得了更强的讨价还价能力。
特定市场结构分析的目的在于了解特定市场的竞争力量及其基本情况,明确与这些竞争比较,本企业的优势和劣势,从而确定本企业对各种竞争力量的态度,以及采取的基本***策,制定出有效的竞争战略。其中包括如何抵制进入者,如何与代用品竞争,如何提高与供应者和购买者讨价还价的能力,如何应付原有竞争者的抗衡等。这些都是在特定市场结构分析基础上应考虑的问题。
二、产业内特定战略集团分析
产业内特定战略集团分析,是按照产业内各企业战略地位的差别,把企业划分成不同的战略集团,并分析各集团间的相互关系和集团内的企业关系,从而进一步认识产业及其竞争状况。一个产业内的企业,在战略上会有许多共同点,但也会有许多不同点。战略的不同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纵向一体化程度不同。有的企业自己生产原材料和零部件,有的则完全从外部采购,有的企业有自己的销售渠道和网点,有的则全靠批发商和零售商。专业化程度不同。有的企业只经营某一种产品和服务项目,有的则生产多品种多规格的产品和服务,有的甚至是跨产业经营。研究开发重点不同。有的企业注重争取开发新产品的领导地位,不断投放新产品,有的企业把研发重点放在生产技术上,力争在质量和成本上取得优势。营销重点不同。有的企业重视维持高价产品,有的企业则采取低价策略展开竞争;有的企业特别重视对最终用户的推销活动,有的企业主要采用为中间商的服务来扩大疏通渠道。
战略集团间的抗衡程度是由许多因素决定的。一般说,各战略集团的市场占有率相同,而战略很不相同,集团间的抗衡就会激烈;或各战略集团的目标是同一类顾客,其战略差异越大,抗衡也就会越激烈;一个产业内战略集团越多,相互的对抗也就越激烈。如果一个产业中虽然有不少战略集团,但其中少数战略集团处于领导地位,并且市场占有率很高,这个产业战略集团间的对抗就不会激烈。在战略集团内部同样存在着竞争,这主要是由于各企业的优势不同造成的在一个战略集团内,各企业会有生产规模和能力上的差别,如果一个战略集团的经济效益主要取决于产量规模,那么,规模大的企业就会处于优势地位。另外,同一战略集团内的企业,虽然常常采用相同的战略,但各企业的战略实施能力是不同的,即在管理能力、生产技术、研究开发能力和销售能力等方面是有差别的,能力强者就会站优势。
战略分析篇8
关键词:战略财务报表分析;企业发展;思路财务报表分析是报表使用者判断企业过去经营业绩,预测未来走势的重要手段。但是,由于财务报表分析的固有局限性,报表分析者常常不能做出正确的结论,甚至是完全错误的结论。结合企业所处的发展阶段,提出基于战略的财务报表分析的基本思路。
一、财务报表分析的常用方法
通观目前市面流行的财务报表分析的有关书籍,可以大胆地把财务报表分析方法统括为比率法和趋势法。所谓比率法就是分析财务报表中某个数据(指标)与另一相关数据(指标)的比率,藉以做出结论。趋势法是对不同时期财务报表的同一数据(指标)进行分析,藉以发现某种变动趋势。
至于财务报表分析的切入点,一般地认为,可以从三个方面入手:
(1)基于盈利质量的报表分析。常用的比率指标有:毛利率、税前利润率;常用的趋势分析法有:收入的趋势分析,成本的趋势分析,各项费用的趋势分析等。盈利质量分析关注的重点是成长性和波动性。
(2)基于资产质量的报表分析。常用的比率指标有:各项资产占资产总额的比率,资产对应负债的比率(比如资产负债率、流动比率、速动比率等);常用的趋势分析法有:各项资产的趋势分析。资产质量分析关注的重点是资产结构和现金含量,而资产结构关注的重点是退出壁垒、经营风险和技术风险,现金含量关注的重点是财务弹性和潜在损失。
(3)基于现金流量的报表分析。基于现金流量的报表分析主要是采用趋势分析法,尤其是分析经营现金净流量的变化趋势。
二、不同行业生命周期和企业发展阶段的财务特征
通常,每个行业都要经历一个由成长到衰退的发展演变过程。这个过程便称为行业的生命周期。一般地,行业的生命周期可分为四个阶段,即初创阶段(也叫幼稚期)、成长阶段、成熟阶段和衰退阶段。同时,每个企业也要经历创业期、成长期、成熟期和衰退期四个阶段。行业生命周期每个阶段的财务特征是:(1)初创阶段:没有或极少现金流量,需要利用财务杠杆积极筹资;(2)成长阶段:有少量至增长的现金流,需要生产和技术能力;(3)成熟阶段:现金流量逐步增长,需要采取控制成本的财务策略;(4)衰退阶段:从能产生大量现金流到开始衰竭,需要采取提高管理控制系统效率的财务策略。
三、基于战略的财务报表分析的思路
基于以上不难得出从企业战略的角度进行财务报表分析是多么的必要。
3.1基本思路。第一,分析企业所处的发展阶段和所处行业的生命周期。这是财务报表分析最重要也是最关键的一步。因此,获取这方面的大量信息是成功地分析财务报表的前提。不同的发展阶段、不同的行业周期,其财务报表的数据是不能相互比较的。第二,研究企业发展的路径。同一行业,不同的财务报表数据也是不能轻易比较的,因为企业的发展路径不同。最明显的例子,两个处于成熟期的企业都在经营处于成熟阶段的行业,一家企业意识到行业处于成熟期,在维系企业发展的同时,及时地为企业转向做准备,投入大量的财力研发新的行业;而另一家企业还在扩张,将大量财力投入扩大再生产或广告费用,两家企业的财务数据显然会有很大的不同,前一家企业的财务数据很可能不如后一家企业,但从企业的发展路径来看,前一家企业的可持续盈利能力显然要比后一家企业强。
第三,研究企业转向的退出壁垒。即使企业在成熟期都能意识到要开发新的行业,寻求新的利润增长点,其过程中的成本和代价也是有很大差异的,因为,企业转向是要付出退出代价的,如果企业转向于一个完全不相关的行业,其退出壁垒是很大的。实践中,很多企业多元化经营之所以未获成功,就是因为退出成本很高。因此,如何在既有行业积累的基础上实现企业转向将是一个很复杂的问题。
3.2需要关注的几个财务信息
3.2.1流动性。流动性一般是指企业资产变现的时间安排、金额及其不确定性,广义的流动性也指负债的到期(偿还)日期、金额及其不确定性。流动性主要考察资产负债表的资产与负债的构成,并研究企业一年内可以变现的资产和应偿还的负债而加工获得的信息。流动性的实质是一个企业在正常经营活动中现金流的分布和通过理财活动对现金流的重新安排,因此,基于战略的财务报表分析,在关注流动性指标时,不能仅局限于财务报表的分析,还应同现财手段相结合。例如,对应收账款转化为现金的分析,一般是通过按先前的赊销合约来分析他们的时间安排(还款时间)、金额和信用风险来计算的,但是,在现财环境下,我们还应当考虑可以通过一个“特殊的主体”(SPE)予以证券化,这样就能迅速为企业带来更多的现金流,大大提高应收账款作为流动资产的流动性。
3.2.2财务弹性。财务弹性又称财务灵活性、财务适应性,是指企业及时采取行动来改变其现金流入的金额、时间分布,使企业能够应对意外现金需求并把握意外有利投资机遇的能力。财务弹性既影响到盈利能力和未来现金流量的评估,又影响到风险的评估。因此,要得到这一信息,既要根据企业的财务报表(主要是资产负债表)又要离开财务报表去了解企业的一些不能在财务报表反映的资源如声誉、信用等级和融资能力,比如:(1)在短期内增发新股或发行债券;(2)向银行或其他金融机构及时贷到急需的借款;(3)调整理财和经营策略,如在不损害持续经营的前提下,销售一切可能销售的资产,改变可扩大销售迅速增加现金流入的经营策略。
3.2.3预期现金未来流量。现金既是价值(财富)的存在形式,又是支付和交换的手段。一个企业如果没有预期的未来现金流入,就等于人体缺乏生命所需的血液,交易和事项有可能停止,企业将面临着在市场上消亡的命运。过去的现金流量信息,现金流量表就可以基本提供。但决策是人们决定未来的经济行动,它所需要的对决策有用信息主要是预期的现金未来流量。
3.2.4盈利能力。盈利能力是反映企业经营业绩的概念。盈利,通常指反映企业当期经营业绩的那一部分核心收益(利润)。不过,现代企业的经营是十分复杂的,属于主营业务的商品生产或劳务提供,当然属于企业的核心业务,但许多企业不但包括多种经营,而且经常进行投资与理财活动,后两方面甚至对一个企业的生存和发展起着关键性的作用。他们带来的收入会大大超过主营利润,而他们可能引起的风险会使主营利润化为乌有。
战略分析篇9
[关键词]STP 定位理论 竞争导向 顾客心智 辩证
我们的社会早已进入信息爆炸时代,各种信息传播渠道都极其拥挤和阻塞,科技进步和经济社会的发展,几乎把消费者推到了无所适从的境地。首先是媒体的爆炸:电视、互联网等使消费者目不暇接。其次是产品的爆炸:仅电视就有分3D蓝光、液晶屏、平面直角的,从耐用消费品到日用品,都给人以眼花缭乱的感觉。因此,定位就显得非常必要了。
一、传统营销中的STP定位
传统营销是以4P(产品、价格、渠道和促销)为基础发展而来的。科特勒曾说:“如果公司生产出适当的产品,制定出适当的价格,利用适当的分销渠道,并辅之以适当的促销活动,那么该公司就会获得成功。”
然而,随着竞争日益激烈和营销知识的普及、模仿的加快,人们发现传统营销越来越难以奏效,像波导、TCL、联想等国产手机品牌短短数年间从辉煌崛起到集体遭遇困局,它们惊人相似的轨迹正是传统营销面临危机的表征。
这是因为,当今已进入战略营销的时代,而传统营销最薄弱的环节就是战略。迈克尔·波特曾在《哈佛商业评论》上指出:战略就是定位,即通过提供与竞争者不同的价值来取得独特的地位。
“定位”这个词是由著名的美国营销专家艾·里斯(Al Ries)与杰克·特劳特(Jack Trout)于上世纪70年代早期提出来的。两位大师所创立的“定位论”,本质上是与传统营销大相径庭的新一代营销学,是一种系统的战略论。按照他们的观点:定位指企业根据竞争者现有产品在市场上所处的位置,针对顾客对该类产品某些特征或属性的重视程度,为本企业产品塑造与众不同的,给人印象鲜明的形象,并将这种形象生动地传递给顾客,从而使该产品在市场上确定适当的位置。市场定位并不是你对一件产品本身做些什么,而是你在潜在消费者的心目中做些什么。
科特勒对定位也是十分推崇的,并吸纳定位作为其战略营销STP的一个步骤。这里的定位是指在确定的目标市场寻找与竞争者相区别的最重要的差异化,然后以此为战略,设计执行的战术4P营销组合,以有效地传播这一定位。
因为目标市场不应是由市场细分而得来,它实际上是由定位形成的。换句话说,你要面对的市场,不是由内而外的思维所圈定的某类固定的消费人群,而是由外而内、由消费者的认知所决定的。定位理论是选择从外而内的哲学,而传统的营销理论是从内而外。在定位时代,如果你还固执地先确定一个目标市场再在里面定位,无疑将被具有新观念的营销对手所淘汰。
二、战略营销中的定位
1.定位是竞争导向的
传统的营销理论认为,顾客更重要,营销就是满足顾客的需要和需求。“顾客是上帝”观念广为流传,至今顾客导向的观念仍然深入人心。但从实战的角度看,解决竞争才是最重要的。从满足、服务顾客的角度看营销,营销必然走向趋同,没有差异,最终只有沦落到打价格战的深渊;而从竞争角度看营销,营销就会有活力,营销必然走向创造顾客、创造需求的新境界,不断引领企业开创新的未来。竞争导向要求营销者首先考虑的问题是如何让自己的品牌与竞争品牌区分开来,实现差异化,把生意从竞争对手那里转换过来。
2.定位是由外而内的
这是里斯和特劳特创新性的著名论断。它强调要深入市场前线去寻找差异性的有效战术(这时是战术层面上的定位),然后回到总部实施变革以形成一致性的营销战略定位方向,从而最大化地开发这个战术(上升为战略层面上的定位)。
科特勒提出的STP方法,是一种由内而外的过程,它首先考虑的是企业想做什么,然后才在执行层面上寻找差异化的定位。这与里斯、特劳特提出的先寻找有效定位再将之进行战略配称的主张相比刚好相反。冗长的全面事先规划使企业人员把大部分时间都花在填空和摆弄数据上,阻碍他们深入了解具体市场,而且信息的收集也不容易,若完全照此实行,操作的时间必然太长,等分析完成时,市场状况可能已经发生变化了。
3.定位是建立认知,要进入顾客心智
营销之战不是事实之战,不是产品之战,不是市场之战,而是认知之战。商战的地点不是事实,不是产品,不是市场,而是心智。顾客心智是营销的终极战场,你的定位必须赢得顾客的认知,否则你的定位规划得再合理,进入不了人们的大脑,目标市场也只是一个幻想而已。
要做出正确定位,你还要打破对顾客满意、品牌忠诚度的迷信。消费者是矛盾的、善变的,大多数情况下,购买者拥有一套品牌清单,出于不同目的购买功能不同的品牌。定位则保持相对稳定。实际上,消费者越是捉摸不定,你的品牌越是要保持定位坚定不移。这样,你的品牌就会以一种独特的形象,牢牢占据一种属性,当消费者产生相关需求时,自然会把你的品牌作为首选。
三、辩证正确地应用定位理论
尽管定位理论非常具有创新性和科学性,但对于它,我们应该持辩证的观点。
定位理论孕育于西方成熟的市场经济下,研究的企业也大多是让人仰视的行业老大,本土品牌基本上没有百年的雄厚“家底”,缺乏足够的宣传推广资金能够同时在市场上轻松地支撑起多个品牌。如果真的为了定位而定位,硬要规定每个新产品都必须推出一个新品牌,多品牌占领市场的话,很可能新产品在消费者还没来得及认识它的时候就已经力竭而亡。
而且,西方市场竞争激烈、高度细分,每个细分市场都拥有统治实力的霸主,新产品的定位只能在夹缝中求生存,同时品牌延伸的风险极大,很容易被霸主击溃。而目前中国市场竞争的激烈程度在国人看来似乎已很激烈,但与发达国家相比完全是轻量级的、低水平的,许多行业还远未出现霸主品牌。
因此,对于定位理论的实践,明智的企业都应该量体裁衣,审时度势,机械照搬教条只会导致错误的判断,永远也无法给企业的战略带来有效的指导。
参考文献
战略分析篇10
【关键词】 企业并购;多元化战略;生命周期;市场占有率
企业并购是一项有风险的业务,巨大的损失往往产生于战略决策上的失误。每个从事这项业务的企业,为了达到并购的目的,都必须为自己制定一个切实可行的战略,以适应不断变化的外界环境。每个企业在并购另一个企业之前,都必须明确本企业的发展战略,并在此基础上对目标企业所从事的业务、资源状况进行调查,使得并购后的企业能够很好地与本企业的战略相配合,通过对目标企业的并购,增强本企业的实力,提高整个系统的运作效率,最终提升自身在市场上的地位。
一、企业并购战略理论及其演进
企业并购的战略理论是不断演进,从安索夫提出的并购协同理论开始,到迈克・波特的竞争优势理论,战略业务单元理论,以及之后出现的核心竞争力理论,可以看出并购战略的发展轨迹与公司战略的演进是同步。协同理论是在20世纪60~70年代大量多元化并购的背景下出现。它认为企业可以通过多元化并购或一体化并购,将不同业务单位的某些共同职能活动集中起来,利用较少的投入资源完成同样的、甚至更多的业务量,获得“l+1>2”的效应。
竞争优势理论首先由迈克・波特提出,建立在传统的“结构―行为―绩效”的产业组织学理论基础上,认为产业结构决定了产业内的竞争状态,并决定了企业所能采取的行为和战略,最终决定了企业的绩效。波特的产业结构理论的重点在于:对企业来说要想获得竞争优势,关键是选择正确的产业,并且在这个产业中保持有利的竞争位势。战略业务单元理论是企业大量使用BCG矩阵来指导并购活动的模式,这种并购方式更多地关心各个业务单元的财务业绩,忽略了各个业务单元之间的相互作用和协同关系,造成各个业务单元之间相互***,出现协调与控制上的问题。
以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为核心的并购理论,注重并购对象与自身企业核心竞争力的融合,并购的目的在于构筑企业的核心竞争能力。这个理论认为,每个企业都是独特资源与能力的集合体,不同企业不可能拥有完全相同的战略相关资源与能力,企业资源也未必可以自由流动。核心竞争力理论的提出,为并购战略提供了一条主线,是对前期只注重财务业绩的非相关多元化并购的一定程度上的批判。
二、企业并购的战略模型
(一)多元化战略
多元化战略是指企业的经营已超出了一个行业的范围,向几个行业的多种产品方向发展,是企业的一种向外扩张战略。一般地说,多元化经营可以把企业的经营风险分散到多个行业或多种产品,企业在一个方面的损失可以在其他方面得以弥补,降低单一经营所面临的风险,增加企业经营的安全性。它的主要理论依据是投资组合理论和战略协同效应理论。
企业实现多元化战略的途径有以下两种:一是在企业内部原有基础上,增加设备和技术力量,逐步向其他行业扩展;二是从企业外部并购其他行业的企业,这是实现多元化经营的一条快捷途径。多元化战略有两种形式:中心多元化和混合多元化。中心多元化又称相关多元化,是指虽然企业新发展的业务具有其新的特征,但它与企业原有的业务具有战略上的适应性,它们在技术、工艺、销售渠道、市场、产品等方面具有共同的或是相近的特点。
混合多元化又称不相关多元化,即企业新发展的业务与原有业务之间没有任何战略上的适应性。实行混合多元化战略主要是因为企业想退出原有的衰退产业或改变企业对某一项业务过分依赖的状况。20世纪70年代中期以来,西方国家的许多企业开始通过并购与自己处于不同行业的企业的方式来使自己的资产和经营分散化,试***以此来降低经营风险,保证收益的稳定。
从理论上讲,两个企业的现金流之间的相关性越小,并购的结果就越能产生较强的稳定性。实际经济生活中,既存在着在多元化经营和分散风险上取得成功的例子,也存在着一些与此相反的事实。有些企业由于多元化经营而带来了经营上的困难,甚至因此而产生重大的损失。如美国的国际电话电报公司多年来一直经营得很成功,但当它买进大陆面包公司和希尔顿饭店后,对新的业务感到束手无策,结果不但没能经营好新业务,反而影响了公司本身电话业务的发展。美国通用电气公司根据自己的经验,提出了多元化战略的三条准则:
(1)多元化经营应建立在专业化的基础上,能利用专业化形成的核心专长和核心竞争力。据统计,围绕企业核心能力进行的并购,成功率可以达到75%,没有核心能力的企业进行并购,失败率高达70%。企业在确定是否实行多元化并购战略时,首先要明确自己的核心能力,并尽可能使并购的业务能够强化企业的核心能力。
(2)为多元化业务制定必须实现的投资回报率指标,根据该指标对多元化投资项目进行分析。只有能达到这一指标的多元化投资才能够接受。一般企业为多元化投资确定的投资回报率是12%。
(3)多元化业务的市场占有率应能名列前茅。
(二)产品生命周期理论
产品生命周期假设认为,大多数产品从投入市场开始,到最终被新的产品所代替而退出市场为止,所经历的时间可以被清楚地划分为引入期、成长期、成熟期、衰退期4个阶段(如***l所示)。
***1不仅显示了生命周期中4个阶段的销售量,显示了相应的利润和现金流。在引入期,利润是负;进入成长期后则很快上升;到成熟期后将逐步下降。现金流则在引入期和成长期都是负的――表示需要投入资金,在成熟期和衰退期先期投入将得到回收。现将产品生命周期各个阶段的特点分述如下:
(1)引入期。产品刚刚进入市场,竞争者较少,产品只被有限的消费者认识和接受,销售量缓慢增长。在这一阶段,由于将产品引入市场需要支付巨额的费用,现金流为负数,利润几乎不存在,甚至亏损。
(2)成长期。通过广告、宣传等促销手段使顾客开始接受并争相购买这种产品,销售额和利润迅速增加。当增长机会越来越明显时,新的竞争者开始进入市场,业务将在更大的市场上得到持续不断的拓展。要想在一个不断增长的市场上保持一定的市场占有率仍需要投入大量资金,在这一阶段现金流一般是负。
(3)成熟期。产品已被大多数消费者所接受,潜在的客户越来越少,销售额是有所增加,但增长速度开始下降。为了对抗竞争者、维持产品的市场地位,营销费用日益增加,利润稳定或开始下降。在这一阶段利润足以抵偿投入的资金,现金流是正的。
(4)衰退期。销售额和利润已明显下降,产品在技术上、经济上均已老化,市场上已出现新的可以替代的产品。企业应当考虑及时将产品占用的资金转投到其他更有利的新产品上去,这可以通过收购企业来完成。
对任何一个企业而言,大多数产品都存在一个有限的市场生命周期,对那些技术变革迅速的产业来说更是如此。一个企业要实施产品多元化战略,最好能使自己所生产的各种产品处于生命周期的不同阶段,这对企业稳定现金流而言是非常重要的。企业的管理人员应该清楚地认识到:企业如果仅生产一种产品,当这种产品处在其生命周期的衰退期时企业的现金流可能会下降。在并购其他企业的时候,应该清楚地知道,目标企业的产品正处在生命周期的哪一阶段,以便确定收购中所投入的资金是否能够很快得到回收。
(三)经验曲线
随着一个企业生产某种产品或从事某种业务数量的增加,经验不断地积累,其生产成本将不断下降,并呈现出某种规律。经验曲线描绘的就是这种成本不断下降的规律。经验曲线又称学习曲线,是评价企业战略地位的一个重要工具。
***2表示的是一条具有85%经验效应的经验曲线,***中横轴表示累积产量,纵轴表示单位产品成本。经验曲线表明,累积产量每提高一倍,生产这种产品的单位成本将下降一个固定的百分比。以***2中具有85%经验效应的经验曲线为例,当累积产量增加一倍时,单位产品成本将下降至原成本的85%。
随着累积产量的增加而导致单位产品成本下降的经验效应的原因可以归纳为以下3点:
(1)学习。多次重复从事某种工作能提高工作的熟练程度,提高完成这种工作的效率,使单位产品成本下降。
(2)专业分工。产量的增加使更为专业化的分工成为可能,可以使用专业化的加工工具,提高生产率,使单位产品成本下降。
(3)技术和工艺的改进。随着累积产量的增加和工厂规模的扩大,使企业有可能购置一些最先进的技术设备,采用更先进的加工工艺,提高生产效率,使单位产品成本降低。
不同行业的经验效应是不同的,不同行业有不同斜率的经验曲线。即使在同一行业的不同企业也有不同斜率的经验曲线,它可以通过对历史资料的回归求出。导致成本下降的经验效应的原因,在不同产业中也是不同,如在劳动密集型产业中,学习过程明显是一个关键因素;在石油化工等资本密集型产业中,工厂规模和技术进步则可能是非常重要的因素。
累积产量的增加导致单位产品成本的下降,使得市场占有率成为确定一个企业在某一产业中战略地位的一个重要因素。对一个企业而言,高的市场占有率能够带来高的累积产量,这意味着企业能够从中获得更大的成本优势,成本优势的增加必将提高企业的盈利能力。也就是说,一个企业如果具有高的市场占有率或具有最大斜率的经验曲线,那么,它将成为该产业中的价格领导者,其他企业只能是价格的接受者。相反,一个不是价格领导者的企业要想通过努力来提高其市场占有率,则要付出很高的代价。
参考文献
[1]张新.《并购重组企业是否创造价值》.《经济研究》.200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