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实事求是论文10篇

大学生实事求是论文篇1

关键词:民事诉讼;诉讼标的;请求权竞合;学说

诉讼标的理论对于民事诉讼的发展至关重要,它如同一条生命线贯穿于民事诉讼整个过程中,特别是对于法院管辖,诉讼系属,重诉,诉之合并、变更、追加和既判力客观范围等具有重要的意义。但是,诉讼标的理论无论是在我国民事诉讼法学界还是司法实践中都不受重视,这一点极大地限制了我国民事诉讼法的进一步发展。

民事诉讼标的是民事诉讼法中的重要基础理论问题之一,而诉讼标的又与请求权竞合问题有着天然的密不可分的联系。

一、请求权竞合

旧诉讼标的理论的基础建立在实体法的权利之上,但其理论的破绽发端于请求权竞合的问题上;新诉讼标的理论的兴起却以请求权竞合的处理问题为起步。因此,对于大陆法系而言,民事诉讼标的的理论争执点,用一句话概括,就是关于如何解决请求权竞合导致诉讼标的为复数的争论。无论是旧实体法学说、诉讼法学说,还是新实体法学说,请求权竞合问题都是困扰着这些学说的最大的难题。 对于请求权的产生,Hellwing提出了一个大原则,从学理上可以概括为“一个法律构成要件产生一个请求权”,几乎所有关于请求权竞合的争论都是从这一个大原则开始的。学者对原则中的“法律构成要件”的理解展开了争论,主要有三种学说。第一种学说是将法律构成要件解释为“具体的生活事件”。第二种学说是将法律构成要件解释为“请求权存在基础”。第三种学说是将法律构成要件解释为“法规构成部分”。但是无论用什么学说来理解Hellwing提出的这个原则,都会产生法律适用的问题和请求权竞合的困境。于是学者为解决此问题,提出了法律竞合论、请求权竞合论和请求权法条竞合说。

法律竞合论认为,同一生活事实同时符合几个法律构成要件时,如果只有一次给付才合理,那么这种情况就叫法律竞合。也就是说真正的请求权只有一个,此时的冲突只是法律条文的冲突。在法律竞合的情况下,可以通过确定法条适用规则来解决请求权竞合问题,即采用特别法优于一般法,补充法补充适用,法条吸收关系的原则来解决。法律竞合论最大的缺陷在于,特别法与普通法关系,原则法与补充法关系或者吸收关系在很多情况下都不存在于发生竞合的法律规范之间,法院无法选择适用法律。

在请求权竞合论下,当同一事实关系发生几个请求权,且这几个请求权以同一给付内容为目的时,数个请求权同时并存,就其中一个请求权提出主张、同时或先后主张几个请求权对权利人来说都是可以的。权利人还可以就几个请求权分别进行处分,如将请求权让给第三人或者自己保留。但是,请求权竞合论的漏洞在于当事人在分别处分各个请求权的时候,因为各个请求权可以单独构成不同的诉讼标的,因而会造成重复给付的不合理。

请求权法条竞合说观点由德国民法学者拉伦兹首先提出。目前我国大多数学者也都赞同这一学说。该学说认为,一个生活事实产生多种请求权的现象可以包括请求权并合、真正的请求权竞合、单一请求权等多种情况,它们本质不同,应分别对待:如果同一生活事实涉及的几个法律条文存在相互排除适用的关系,当事人和法院只能适用其中一条,其他的法律条文应当排除;如果生活事实涉及的几个法律条文之间没有相互排除适用的关系存在,此时就要看这些竞合的法律条文所要达到的法律效果是否同一;在生活事实涉及的几个法律条文之间没有相互排除适用的关系存在,同时这些竞合的法律条文所要达到的法律效果又是同一的,此时又可以分为“请求权基础为多数”和真正的“请求权竞合”两种情形。

二、诉讼标的理论

诉讼标的学说主要有旧实体法说、诉讼法学说和新实体法说这三大类。从总体上来说,诉讼标的是指原告和被告间纷争的对象,这是所有学说的共同点。但是,由于对双方当事人纷争对象范围大小有不一样的界定,催生了不同的学说:旧实体法说把纷争的对象范围看作是原告的实体权利或法律关系主张;二分肢说则认为诉的声明加上原因事实才是纠纷的系争点;一分肢说主张纷争的对象范围是诉的声明;三分肢说认为,纷争的对象范围是当事人诉的声明、原因事实和程序上的主张;新实体法说直接把纷争的对象范围看成是事实关系。具体来说,各个学说分别有其优点和缺陷。

旧实体法说是从法律构成要件出发来判断请求权,进而再来判断诉讼标的,该学说认为,诉讼标的是原告在诉讼上为一定具体的实体法上的权利主张。旧实体法学说的优点是内涵明确,对于识别重诉、诉的合并、诉的变更追加、既判力的客观范围非常有利,比较容易操作。该说缺陷在于数个实体法上的权利,如果在诉讼上都作出相同的诉之声明,那么此时根据旧实体法说认定此种情况诉讼标的是复数,这点与我们的生活经验相悖。

诉讼法学说中的二分肢说认为,诉之声明与事实理由两者均为构成诉讼标的之重要要素。二分肢说的优点在于:单一的生活事实,如果产生了多数的实体法上权利时,诉讼标的是单一的,这样就避免了复杂但并不合理的所谓的诉讼的合并方式,有利于纠纷的一次性解决。缺陷是:生活事实的概念不够明确,有可能导致一个案件中究竟是一诉还是多诉的问题。此外,割裂了实体法和诉讼法的关系,忽视了诉讼最主要的目的在于对实体权利的保障。一分肢说认为,诉讼标的完全由原告的诉的声明构成,支持诉的声明的实体请求权只属于法律的观点而非裁判的对象。其优点:一分肢说在确认之诉上面很有理论的张力。比如,消极确认之诉,在解决实体法请求权竞合上面有它的优势。缺陷是:在给付之诉中,特别是给付金钱和种类物中,一分肢说毫无意义;诉讼终结以后既判力的客观范围很难确定;法官在审案过程中的责任实在太大。可以说,一分肢说和二分肢说最大的问题在于,此两个学说均把权利保护状态作为识别诉讼标的的标准,这样会出现同一生活事实会有两个诉讼标的的问题。三分肢说认为诉讼标的由三个方面构成:原告的权利主张、生活事实、程序主张。其优点:能够对法院进行制约,因为该说认为诉讼标的所包含的其中一个内容是程序主张,而程序主张针对的是法院。但是该说最大的问题在于,它所提到的权利主张若深究下来,模糊不清,没有依凭关系。该说试***把一个实体法上的请求权和一个程序法上的权利做一个简单的叠加,背离了一个诉的本来的面目。

新实体法说认为,判断诉讼标的要考虑两个方面:一方面要考虑请求权问题,另一方面要考虑事实问题,这里的请求权是综合性的单一的请求权,这里的事实是指将生活事实用实体法判断后的法律事实。在新实体法学说中,对于数个实体法上的请求权,如果它们都是基于同一个事实,以同一个给付为目的,那么应当视为只有一个单一的、综合性的实体法上的请求权存在。新实体法学说最大的优点在于用请求权基础竞合可以比较好地解决旧实体法中请求权竞合的问题。但是,该说将数个构成要件不相同、证明责任分配不相同、诉讼时效不相同、法律效果不同的实体法上的请求权统统认为是综合性的、单一性的请求权,只有一个诉讼标的,难以令人信服。

三、对我国民事诉讼标的理论的思考

总体上采用旧实体法说,这与我国的诉讼标的理论最为契合。简而言之,就是以实体法上的权利主张和实体法律关系来界定和识别诉讼标的。这里的实体法律关系或者实体法上的权利并不是指客观存在的法律关系和权利,而是一种被原告所主张的实体法上的请求权。

旧实体法学说本身所具有的理论优势,即便于法院的裁判,便于当事人的攻击防御,既判力的客观范围明确,这些都是其他诉讼标的理论所不具有的,而且旧实体法所具有的理论优势是我国民事诉讼理论和实践非常需要的。

但是,旧实体法说常常被一些学者所攻击,是因为适用旧实体法说会引起民事实体法上的请求权竞合,使诉讼标的变成复数。在请求权竞合的情况下,实际上当事人只可能请求一次给付,但是却有多个请求权可供当事人主张,这就在理论和实践上导致了一系列问题。具体而言,旧实体法说在理论上受到最致命的攻击主要有这样两个问题:一是如果出现请求权竞合,那么一个诉讼案件就会存在多个诉讼标的;二是受法律知识的局限,当事人提出的主张往往会使纠纷不能在诉讼中得到一次性解决。其实,仅仅在给付之诉中的请求权竞合的情况下,旧实体法学说才存在缺陷,在其他情况下旧实体法说都能很好地解释与诉讼标的和请求权竞合相关的所有问题。在民事司法实务中,在请求权竞合的情况下,只要当事人还具备一丁点理性,他都不可能在法院的判决满足了其中一个给付请求之后再就其他竞合的请求权提起另外的诉讼。如果原告提出的竞合的请求权中的一个被法院驳回了,同时法院又不允许原告另行,那么原告就无法寻求诉讼救济了。因此,旧实体法说是一个具有诸多合理成分的理论,仅仅因为旧实体法说存在的一个方面的缺陷就抛弃这个理论,显然是没有必要的。

四、结语

给付之诉、确认之诉和形成之诉都离不开实体法律关系或实体权利主张,但是它们各自所主张的内容均有所不同。因此,对于不同种类的诉讼,应该以实体法学说为基础分别界定其诉讼标的的概念和识别标准。

考虑到以上的因素,采用这样一个方案比较适合我国诉讼标的理论,即用新实体法学说识别给付之诉的诉讼标的;用旧实体法学说界定确认之诉和形成之诉的诉讼标的。

民事诉讼标的对民事诉讼理论和实务意义重大,它曾被称为民事诉讼的“脊梁骨”。笔者认为,只有通过分析民事实体法与民事程序法的内在联系,融合新实体法学说与旧实体法学说,才可全面把握诉讼标的理论的深刻内涵。

参考文献

[1]陈荣宗.民事程序法与诉讼标的理论[M].台北:台湾大学丛书,1977:249.

[2] Hellwing,德国民事诉讼法学者黑尔维希。参见Hellwing,Anspruch und Klagerecht.1900,S.98.

[3]Georgiades a..a..O.S.70.Larenz,Allgemeiner Teildes deutschenburgerlichen Rechts 1967,20 Ⅳ S.268ff.

[4]李龙.民事诉讼标的理论研究[M].北京:法律出版社, 2001:87.

[5]杨荣新.民事诉讼原理[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3:93.

大学生实事求是论文篇2

关键词:实事求是;基坑支护;实践教学;试验

中***分类号:G642.41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4-9324(2018)01-0215-02

一、引言

1.基坑支护的定义。基坑支护是岩土与地下工程专业的一门主干课程,主要介绍基坑支护的设计与施工,实践性极强,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同时进行,其中室内土工试验与现场原位测试是实践教学的主要部分。

《建筑基坑支护技术规程》对基坑支护(retainingandprotectingforfoundationexcavation)这样定义:“为保证地下结构施工及基坑周边环境的安全,对基坑侧壁及周边环境采用的支档、加固与保护措施”[1]。

2.基坑支护的矛盾。支护结构设计时,应考虑基坑侧壁安全等级及重要性系数。设计时,一方面必须保证基坑施工安全,满足重要性系数;另一方面需要进行造价控制,杜绝过于保守造成的浪费。这是基坑支护的矛盾之一。

近些年国民经济形势大好,GDP稳定增长,城市建设亦同步进行,高层建筑如雨后春笋般拔地而起。与此同时,地下空间的开发利用成为大中城市解决地面交通拥挤、土地资源紧张的主要途径,地铁、地下商场及海底隧道等地下设施的大力兴建,使得基坑开挖深度不断增大,各种新型支护形式不断涌现等。但理论跟不上实践的矛盾却制约着支护工程的继续发展。这是基坑支护的矛盾之二。

建筑工程是仅次于矿山工程的第二高危行业,国际劳工组织指出,全球约有17%的因工死亡事故发生在建筑业,每年约有6万人因工死亡,平均10分钟就有一例死亡事件发生。但是,为了与国际接轨,高层、超高层建筑仍层出不穷,管理水平的相对落后与高端技术的狂热追求不甚匹配。这是基坑支护的矛盾之三。

二、“实事求是”在基坑支护实践教学中的解读

“实事求是”,源自东汉班固所著《汉书·河间献王传》,原文为“修学好古,实事求是”[2]。唐朝颜师古将其解释为“务得事实,每求真是也。”中国自古视“实事求是”为传统美德,自春秋战国至秦汉唐宋元明清,每一朝代都将“实事求是”贯穿于哲学思想。清代乾嘉学派更是将“实事求是”发展为治学的宗旨,推到了哲学的主导地位。1941年,***同志在《改造我们的学习》中对“实事求是”这样解释:“实事”就是客观存在着的一切事物,“求”就是我们去研究,“是”就是客观事物的内部联系,即规律性[3]。换言之,“实事”即指“实在的社会实践活动”,“求”即指“在实践运用中进行探索发现”,“是”即指“相对真理与绝对真理”。所以,简明地解释“实事求是”,就是在社会实践中追求真理、探索发现真理和运用真理。

1.“实事求是”规范实践教学道德教育。“实事求是”要求基坑支护工作者端正态度、尊重事实,做一个纯粹的唯物主义者。对于试验研究的结论,肯定应当肯定的内容,否定必须否定的内容。根据重庆医科大学研究生院对2008级32名硕士研究生的调查结果[4],仅有5/32(15.62%)的研究生能够真实、准确、及时地完成实验记录,达到优秀水平;11/32(34.38%)的研究生仅达到了合格水平。如前所述,基坑支护的成功应用优先于理论研究。因此,室内试验与现场测试是实践教学的主要内容。现场测试中为获得详尽完整的实测数据,首先必须布置足够的测试元件,然后需要按照规程要求及时读数。烦琐的工作磨灭了测试者应有的耐心与耐性,致使拖延敷衍的事情常有发生。这与实践教学的要求相差甚远。因此,在基坑支护实践教学中,应以“实事求是”的标准时时要求测试者,包括教师与学生。

2.“实事求是”注重实践能力培养。“实事求是”,就是要求专业教师用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将辩证唯物主义转变为“具体的工作方法”,并将之贯彻到实践教学的活动中,指导学生正确处理试验数据与试验结论之间的关系。以预应力锚杆复合土钉支护结构为例,为研究支护结构在开挖卸载过程中的基坑侧移与构件内力,需要在土钉与锚杆的设定位置焊接钢筋应力计与锚头测力计,试验剖面较多,实测数据近百,受施工影响,有些数据出现波动或突变实属正常,数据分析时需要明辨是非,剔除无效数据,保留有效数据,并绘制关系曲线,分析发展变化规律。另一方面,受工期限制,实际施工进程与《建筑基坑支护技术规程》存在一定差异,数据分析时应注意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将“实事求是”的哲学思想贯穿于教学实践活动之中。

3.“实事求是”体现科研道路的曲折性。“***思想,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的精髓,两者相辅相成:不***思想,难以做到实事求是;不实事求是,***思想成为空谈。“***思想”要求我们一切从实际出发,摒弃教条主义和本本主义,敢于创新和探索;“实事求是”要求我们从客观事物固有的本质属性和彼此的相互联系出发,探求和把握事物发展变化的内在规律。仍以预应力锚杆复合土钉支护结构为例。首先,引导学生阅读大量的国内外相关文献,了解当前的研究现状。阅读很有技巧,要会“选”、会“分”。“选”是从浩瀚的文献库中选择和论题相关的文献;“分”是对选择的文献进行归类,这对以后的重复阅读很有帮助。在学习别人成功经验的同时,必须认清不足并加以改进,即“思想认识”。有了完整的试验方案和合理的理论方法,下一步工作就是操作和验证,即“实践”。试验过程中,可能出现很多设计时未曾考虑的问题,这时需要进一步查找文献,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此外,“实践”中可能发现自己最初的“思想认识”是错误的,会有“白干一场”的挫败感,不可否认,这是每一位科研工作者必须经历的过程。

三、“實事求是”对基坑支护实践教学的指导

***同志曾说:正确的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犹如过河的“船或桥”,对于完成既定目标和任务不可或缺。所以,做好基坑支护实践教学工作一定需要良好的工作态度以及正确的工作方法来进行指导。

基坑支护是一门以实践为基础的学科。理论分析以成功的现场测试或室内试验的结论为基础。作为一门古老的学科,前人已总结出很多成功的经验,后人以此为基础,经实践创新,可以推动理论的进一步发展。

四、结论

基坑支护是实践性极强的专业课,要求专业教师不仅有深厚的专业理论知识,还要有丰富的施工实践经验。本文针对实践教学中的室内试验与现场测试部分,提出将“实事求是”的工作作风与敢于质疑的工作精神相结合的新思路,一方面可以提高实践教学效果,有利于学生认知与创新;另一方面对于教师本身来说,也能提升实践能力,使其可以从试验中提炼数据用于科学研究。

参考文献: 

[1]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JGJ 120-2012.建筑基坑支护技术规程[S].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2. 

[2]裴苍龄.确立实事求是原则[J].河北法学,2013,31(11):2-12. 

[3]***.改造我们的学习[A].***选集·一卷本[C].人民出版社,1964,759. 

大学生实事求是论文篇3

学生1:为什么我作文的每个分论点都很明确,自我感觉也挺好,就是拿不了高分?

学生2:是啊,我每次都是从材料中找出论点,再围绕中心论点展开论述,层次很清晰,但分数也不高啊。

老师:任务驱动型作文和传统的材料作文是有区别的,讲究就事论事,不能盲目拓展,延伸过远。你们的写作不符合这类作文的要求,所以,拿不了高分。

高考作文对内容要求非常严格,要求切合题意,中心突出。任务驱动型作文要求就事论事,直击材料。“就事论事”就是对“材料”或“时事”发表自己的看法,按照事物本身的性质来评定是非得失,不向材料以外做过多的挖掘和延伸,主要针对材料本身进行评议,发表自己的看法,言之有理,持之有据。就事论事,也就是要求我们旗帜鲜明地发表自己对某件事或某现象的看法,或褒或贬,或批或赞,对所评之事进行分析思考,表达自己的看法。

拭去文学身上那层浮躁的土

襄阳五中 王浩原

河南卫视推出“文学真人秀”,不知是为博得高收视率,还是为了让文学走进普通大众?这里,我们暂不论其初衷如何,且问:将文学与娱乐节目结合妥不妥?依我看,还是赶紧作罢,拭去文学身上的那层浮躁的尘土吧。

谈到文学与娱乐节目“混搭”,我的眼前便浮现出满汉全席与炸鸡汉堡组合的场景,颇有些不伦不类。娱乐节目,是快餐式消费,是现代人在快捷的生活节奏下稍事调节的手段;而文学却不一样,它是我们从世俗繁琐中抽身而出后的心灵剂,应当是我们陶冶性情的最佳养料。因此,文学与娱乐节目本就分属于两个世界,绝不能突破界限,抑或“共生”。

然而,尽管有着不辩自明的道理,却仍旧出现了荧屏秀文学这样的怪事。究其原因,我认为是浮躁风气在作祟。一方面,文学世界不够平静,作家随随便便就登上舞台,与明星同乐,显现的是文学作家对自身的要求和对文学态度的微妙变化;另一方面,在文学之外的世界,人们哭忙喊累,太过喧嚣,企***把文学也变得简单、浅白、易消化。只是,如此囫囵吞枣,效果可好?

反观自身,放眼当下。我们一边哀叹着精神世界的空虚化,却又一边热捧着所谓的“快餐文学”,拜倒在网络脚下,而忘了去真正领略文学带来的美的享受。网络的出现,只是当下文学泛滥和现代人缺乏深入心灵的阅读的一个缩影。

同样,文学与娱乐节目的结合,势必让文学喧嚣化。若是文学家都跑去电视台录节目了,哪里还会用平静的心情去思考,去斟酌呢?哪里还能恬淡地去著书立说呢?人们疲惫的内心世界又由谁来点亮?当文学家都已经按捺不住了,文学的肤浅便可想而知了。那时,即便是文学走进大众了,可它还剩多少力量呢?

因此,让文学回到它的原位吧!作家只有平静下来,才能生产符合时代精神的食粮;文学只有深潜下来,才能迸发出光与热。当然,并不是文学复归原位,返璞归真就不能深入大众了。***府还要再加大文学宣扬力度,民众自身也要多抽些时间,放下包袱,静心阅读。

拭去文学身上那层浮躁的尘土,让我们静待花开,静观云舒。

范文解析

文章针对河南卫视将“文学”与电视娱乐结合在一起推出“文学真人秀”节目这个热点话题展开论述,就事论事,观点鲜明。围绕这件事的本身,作者先表明自己反对的态度,亮明自己的观点,即“文学真人秀”是文学身上那层浮躁的土,这样的做法不妥,应该作罢。在行文中,又紧紧围绕事件本身说理,将事件分析得深入透彻。具体表现在如下两点上。

一、标题运用比喻论证说理。

文章标题鲜明,直接体现了作者的观点,并且将“文学真人秀”比作文学身上那层浮躁的尘土。比喻生动,有力地表达了作者对“文学真人秀”的反对态度。

二、中心明确,就事论事。

文章紧紧围绕“文学真人秀”是文学身上那层浮躁的土展开论述:首先进行类比论证说理,将“文学真人秀”比作“满汉全席与炸鸡汉堡组合”,这样的形式是不伦不类的,并就此指出文学的价值和娱乐的价值是不同的,不能共生;接着,作者进一步指出“文学真人秀”的根源是浮躁风气在作祟,并结合现实举例论证说理,还举例说明网络文学热其实也是人们内心浮躁的表现,这些“快餐文学”让人无法去真正领略文学带来的美的享受;然后运用假设论证说理,假如“文学家都已经按捺不住了,文学的肤浅便可想而知了”,文学对于人们到底还有多少价值和意义呢?最后,针对“文学真人秀”提出应该怎么办――要静下心来面对文学。

类文生成

传统的“材料作文”中的“材料”只是“敲门砖”,只是作为立论的依据,只是用来提炼论点的载体,论点提出后,在论证的过程中可以把材料丢在一边不再提及,但任务驱动型作文却不能丢开“材料”,因为“材料”就是文章要评论的对象,必须在行文中处处紧扣材料,针对材料,否则就会跑偏。传统的“材料作文”利用所供“材料”提炼出论点之后,可以海阔天空地从古今中外的材料中选择能够证明论点的论据,不容易出现“无米下锅”的情况,而任务驱动型作文的论据却受到很多限制,它必须与“材料”寸步不离。

观点明确,态度要旗帜鲜明

要写好这类文章,首先,要求旗帜鲜明发表自己对某件事或某现象的看法,或褒或贬,或肯定或否定,或总结成功经验或指出失败教训等,要求实话实说。比如,根据前几年轰动一时的蔡铭超“兽首流拍”事件,我们可提出以下观点:①拒绝“二次抢掠”;②向不合理的规则说“不”;③理国。写作这类评论文章,最重要的是集中精力对所评之事做出分析思考,形成自己的看法。评论事件可以有多种角度,如评论事件的对错、评论事件的成因、反思此事的教训等。评“事”可以不限于一点或一个角度,可以多点或多角度,但所评所说,必须与所评之“事”密切相关,不能游离于“事”而高谈阔论。

要为自己的评判写出分析和理由

分析说理是任务驱动型作文的灵魂所在,如果说“以事实为依据,以法律为准绳”是司法实践上的一条准则的话,那么,任务驱动型作文的写作也可以说需要“以事实为依据,以道理为准绳”。这类作文,不但要写出自己怎么看,还要写出自己这些看法的依据和理由。评事要言之有理,言之有据,才能评得充分;评得有理,才能让人心悦诚服,才能收到辨是非、明事理的效果。既能把看法说清楚,又能将看法的依据和道理写深写透,这样的评论才是好的评论。

任务驱动型作文比较适合采用“层进式”结构,按照“引材料,摆现象――析危害,挖根源――指办法,提倡议或号召”的步骤来展开论述。

有感写作

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作文。

湖北某大学规定,所有学生在校期间必须参加一定课时的义务劳动,并将其纳入素质学分,不参加或者参加次数不够的,将不能拿到毕业证。该校负责此项工作的团委副书记介绍,劳动课纳入素质学分,本意不在打扫卫生,重在培养95后大学生的劳动意识,该自己做的事自己做,如洗衣、打扫卫生等。

大学生实事求是论文篇4

关键词:公共事业管理专业 人才培养模式

近十年来,***学院公共事业管理专业迅猛发展,专业点迅速增加,培养规模显著扩大。随着专业规模的发展,社会对***学院公共事业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该专业人才培养中存在的人才培养意识不明确,培养目标不清晰等问题巫需解决,创新***学院公共事业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势在必行。

一、***学院公共事业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的因素分析

影响***学院公共事业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的外因是学院的人才培养定位和办学条件,经济社会对该专业人才的要求。内因是该专业的特点及***学院学生的特点。

(一)***学院的人才培养定位和办学条件

不同层次的高等学校承担着不同规格的人才培养任务。通过十余年的办学实践,***学院普遍将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为培养本科层次的应用型人才,这一定位介于一般本科院校和高职高专之间 相对于一般本科院校培养的本科层次人才,***学院培养的人才具有应用方面的特点;相对于高职类院校培养的岗位技能型人才,***学院培养的人才又具有理论素养高的特点。也就是说,***学院对学生在岗位技能方面的要求要高于一般本科院校本科生,在理论素养方面的要求要高于高职类院校并达到本科层次的最低要求 事实上,***学院的办学条件也为本科层次的应用型人才提供了支持。

***学院母体学校的办学实力和办学传统,能为***学院培养本科层次人才提供有力指导和强大后盾;相对于其他本科院校,***学院培养应用型人才的思想阻力和历史包袱小,具有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后发优势。同时,***学院教师科研任务和学位点建设等方面压力相对小些,能够集中精力培养本科层次的应用型人才

(二)经济社会对***学院公共事业管理人才的要求

对公共事业管理专业有人才需求的主要是***府部门,事业单位及一些非营利组织 总体而言,当前我国公共事业管理从业人员多是从其他学科转型而来,专业背景单一,公共事业管理专业能力不足。因此,急需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培养一批宽口径,厚基础,专业特色明显的应用型人才来充实公共事业管理队伍 。

此外,从毕业生走向来看,相对于其他本科层次大学的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学院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学生在***府和事业单位就业的不多,主要是在企业和相关社会团体就业。这就要求***学院公共事业管理专业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强调一专多能。唯有如此,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在培养目标和培养措施上才能更契合***学院在整个高等教育系统中的定位。

二、***学院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复合型应用人才的培养对策分析

(一)更新理念,树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观念

只有转变教育的价值观和人才观,才能切实推进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 我们要树立“以学生为中心”的观念,在知识,能力和素质培养的关系上,把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作为己任,将知识,能力和素质培养三者融为一体,特别注重文化素质培养,使学生在科技与人文,知识与道德,智能和情感等方面得到全面,协调发展,拥有持续发展的后劲。在教与学的关系上,树立“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的观念,重视学生***学习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培养,由只注重指导学生被动适应性学习向引导学生主动求索性学习转变,由灌输式教学向启发式教学转变,由

重视知识单向传授向重视师生平等讨论和知识创造转变 在理论与实践的关系上,树立“强化社会实践教学”的观念,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在培养规格上,树立多元化的人才观,从重视同一性和规范性向鼓励多样性和创造性转变,鼓励学生的个性成长,注重个性教育和个性化的教学,帮助学生发展特长和专长。 特别是在培养领域上,要从注重为***府和事业单位培养***治统治,社会管理人才扩展到为***府,事业单位和非营利组织培养社会服务人才,强调公共事业管理人才职业的非***府性和职能的服务性,注重为企事业单位培养公共事业管理人才

(二)强化实践教育环节,突出技能培训

一是要抓好实验课,将实验教学贯穿于培养全过程

除了***治学,逻辑学等少数纯理论性课程外,无论是学科基础课,还是模块课,或是选修课,都应根据课程特性在理论讲授之外配套适量的实验内容,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可以依托公共事业管理实验室和其他学科的实验室,引入最新的教学实验软件以及当前正在使用的软件,帮助学生掌握社会上广泛使用的管理软件运用技能,体验典型的管理运作模式。

二是要创新传统实践教育

以毕业实习和毕业论文为例,学生们面对巨大的就业压力,越来越无法在毕业论文和毕业实习方面投入太多精力 ***学院应提高毕业实习和毕业论文的关联性,将毕业实习与毕业论文结合起来,让学生从实习单位亟待解决的问题中确定论文的题目,在实习中收集论文

所需的详细资料,一边实习,一边写论文。通过这一模式,学生毕业实习和毕业论文的时间缩短了,有更多的时间去找工作,更重要的是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能进一步提高。

(三)多管齐下,建立与培养复合型应用人才相适应的师资结构

一是走出去

安排专业教师在***府或其他公共事业部门挂职,担任顾问,增加教师对公共事业管理相关理论的实际体会;通过参加各种专业培训班,学术研讨会等形式培训教师;增强校际学术交流,开展相互评课活动,提高教师的整体教学水平

二是请进来

聘请有实践经验的地方***府官员,非***府组织的管理人员及已卸任的官员来校讲学作报告,让他们将自己的实践经验传授给学生 。■

参考文献

[1]宣勇,何作井.复合型公共事业管理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与探索[J].中国行***管理,2002,(5).

[2]娄成武,李坚.公共事业管理概论[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

大学生实事求是论文篇5

(一)关于***哲学思想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关系。哲学界普遍认为***哲学思想与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继承和发展的关系。二者有统一的立场:马克思主义哲学是无产阶级的哲学,***哲学具有广泛的人民性。二者具有统一的观点:均把实践的观点视为自己哲学的首要的基本观点,把生产力作为社会历史发展的基础。

二者具有统一的方法:均把唯物辩证法视为自己哲学的根本的方法。论者在阐释继承性的同时强调***哲学思想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发展。1、对马克思主义哲学实质的新阐释。马克思恩格斯指出其哲学的实质是批判性与实践性。***结合中国实际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实质作出了新的阐释,即“***思想、实事求是”。有论者指出,***对实事求是理论的发展表现为:第一,科学概括了实事求是在马列主义、思想体系中的重要地位。第二,全面阐述了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丰富内容。第三,2009.2第26卷哲学社会科学版淮阴师范学院学报阐述了实事求是与***思想的一致性。第四,阐述了保持实事求是思想路线对于保持正确***治路线的意义。有论者认为,***对实事求是理论的发展表现为:一是“实”,体现在他的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根本点的论断上。二是“新”,体现在他把实事求是和***思想联系起来。三是“深”,体现在他把对思想路线的系统表述同认识的发展过程和基本规律联系起来。有论者认为,***对***的思想路线有“六个阐发”和“五个升华”。“六个阐发”:一是针对“两个凡是”阐发了保持实事求是首先是***思想;二是针对在“高举”问题上的糊涂观念阐发了思想的实质和真谛即在于实事求是;三是针对真理标准讨论中的思想障碍阐发了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世界观意义及其与***治路线的关系;四是针对离开四项基本原则的错误思潮,阐发了保持实事求是必须正确***思想;五是针对在评价和思想中出现的偏差,阐发了实事求是的科学评价领袖人物和总结历史经验的基本原则;六是针对我国现代化建造道路的问题阐发了保持实事求是才能确立建造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一根本指导思想。“五个升华”:一是首次把实事求是明确规定为***的思想路线;二是首次对实事求是思想路线作了完整的表述;三是首次对***的实事求是思想路线与***治路线的关系作了科学阐述;四是首次把实事求是与***思想联系起来;五是首次提出贯彻实事求是思想路线要与开展两条战线上的反倾向斗争联系起来。有论者认为,***对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发展主要体现为:第一,阐述了***的思想路线是“***思想,实事求是”。第二,在强调正确处理“三大基本关系”(即理论与实践、共性与个性、领导与群众的关系)的同时突出“三个标准”(即实践标准、生产力标准、人民利益标准)。第三,对社会主义时期的主观主义非凡是教条主义的特点作了新的分析。第四,阐述了社会主义时期保持实事求是同发展***治民主的统一。[2]

2、对历史唯物主义的新发展。有论者指出,对社会主义本质的精辟的阐述是***对唯物史观的重大创新。“社会主义的本质,是***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的理论包括两层含义:一是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即***生产力,发展生产力;二是社会主义的根本目的即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达到共同富裕。***把***与发展生产力提到社会主义本质高度,是对马克思主义的重大创新。传统观念认为,社会主义的本质,一是生产资料公有制,二是按劳分配。***把***与发展生产力提到社会主义本质高度是对历史发展必然性的深刻揭示。***提出共同富裕的理论,从根本上把社会主义同资本主义区别开来,是对历史发展主体价值选择性的深刻洞察。同时,***提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论,以经济建造为中央的社会主义发展论,发展生产力和***生产力相结合的解决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论,改革与开放相结合的社会主义发展直接动力论,从“实践标准”到生产力标准和“三个有利于标准”的理论,形成了一整套关于社会主义社会的唯物史观新理论,初步解决了如何建造和发展社会主义的当代国际共产主义的重大课题,是对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的重大发展。有的论者认为,***为唯物史观增添了新范畴。传统观点认为,唯物史观的基本范畴主要有: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生产方式和社会形态。***提出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是唯物史观的新范畴。有论者认为,***对唯物史观的新发展是全方位的。如:扭住经济建造这个中央不放的思想将唯物史观关于经济生活决定全部社会生活的原理详细化为实践性操作性的原理。***关于“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思想,生产力梯度推进论和台阶论是对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的应用和发展。***的“三个有利于”和“两手抓”的思想使生产力标准详细化了。***的社会凝聚力和社会稳定的观点也是唯物史观的重大发展。[3]

3、对唯物辩证法的新思索。有论者认为,创立唯物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在哲学史上的伟大变革。***的“要照辩证法办事”是对唯物辩证法的新发展。“照辩证法办事”,首先表现为对矛盾规律的娴熟运用。***通过对社会主义建造中一组一组矛盾的辩证分析,揭示出一系列对应范畴的相互联结、相互规定、相互转化的辩证关系,如共性与个性、计划与市场、先富后富与共富、***自主与对外开放、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两手抓”与“两手都要硬”、改革发展与稳定、全局与局部、本质与现象等。***对矛盾规律的新思nalofHuaiyinTeachersCollegeSocialScienceVol.262,2009考还表现在他对矛盾的斗争性与同一性关系的观点上。他认为同一性与斗争性都不可忽视,既要在对立中把握同一,又要在同一中把握对立。在一定条件下,同一性起着重要作用。在此基础上,他提出以公有制为主、多种经济成分共同发展的所有制结构;提出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相互借鉴、相互利用;一国两制;等等。***把矛盾论和系统论统一起来,强调系统思维。***把系统论引入辩证法,从多要素和多层次的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相互制约和相互调解上考虑问题。他强调“系统性”,强调注重事物的相关性、有序性、整体性。这一思想突出地体现在他对社会发展目标、任务的分析与阐述之中。有论者将***的辩证法思想区分为社会主义建造中的辩证法思想和社会主义发展中的辩证法思想。社会主义建造中的辩证法主要有:根据矛盾的普遍性与非凡性相结合的原理,提出了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运用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的观点,提出了“一个中央,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运用矛盾发展的不平衡原理,阐述对外开放的波浪式的多层次、多功能的推进格局;运用内因与外因的辩证关系的原理,提出了自力更生与对外开放的一系列思想;运用唯物辩证法的对立统一规律,提出“一国两制”的科学构想;运用矛盾两个方面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相互作用的原理,提出“两手抓,两手都要硬”和保持两个文明一起抓的战略目标;等等。社会主义发展中的辩证法思想主要有:提出了以借鉴促发展的思想;发展是台阶式上升和波浪式前进的思想;社会主义建造中稳定与发展的辩证法思想;等等。有论者认为,***对社会主义建造辩证法的重大贡献表现在:(1)对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和基本矛盾进行了实事求是的科学分析;(2)将现代化的一般规律与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非凡国情相结合;(3)把握辩证思维实质,寻找解决社会主义矛盾的新方法,实现***的辩证法向建造的辩证法转变;(4)保持历史发展的辩证法,制定了“利用机遇把中国发展起来”的全新战略思路;(5)依据发展不平衡规律,制定了有条件的地区先发展起来,然后带动落伍地区共同发展,最终实现共同富裕的区域经济发展战略。[4]

4、对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新发展。有论者认为,***哲学思想着重于哲学概念与原理的实际运用与创新,称之为应用性或实践性。马克思从总体上论述了关于实践的理论,既把实践看成是认识论的基础,也认为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从而创立了实践唯物主义。列宁侧重从认识论方面丰富发展了实践理论。系统论述了科学的实践观,但他的贡献主要还是集中于认识论。***从总体上没有超出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总框架,但其哲学思想的实践性特质得到极大彰显,把马克思主义哲学彻底提升到了实践的高度和层面。他既把实践作为认识论的基础,又把实践作为历史观的基础。保持认识论框架内的实践观,必然注目于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不为“本本”所束缚;保持唯物史观框架内的实践观,必然注目于发展社会生产力,不为抽象的姓“资”姓“社”所困惑。保持认识论和历史观的统一,实践标准必然在社会领域详细化为生产力标准和“三个有利于”标准。(二)关于***理论精髓的研究。对这一问题的研究主要包括***理论精髓的内容、地位和作用,它的思想来源以及实现途径等几个方面。

1、***思想、实事求是在***理论中的地位和作用。有论者把***思想、实事求是概括为***理论的精髓。有人认为,实事求是要求把***实践作为认识与改造世界的基础,***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就是以这种实践论的哲学观点为基础的。有人指出,只有深刻地理解***理论的精髓,才能深刻理解这一理论的各个方面及其内在联系。没有***思想、实事求是,就没有***理论,就没有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新发展。

2、***思想、实事求是的哲学内涵

具有代表性的观点有:(1)基本问题说。认为实事求是体现了、***对哲学基本问题的认识。(2)唯物主义说。认为实事求是的基本精神和实质是唯物主义。(3)认识论说。认为实事求是作为***的思想路线也就是认识路线。(4)多种涵义说或称综合说。把实事求是理解为一个总体的综合的范畴,认为它有多方面的涵义。其中以三涵义说和四涵义说为主。前者认为实事求是是唯物论、辩证法和认识论三者统一的范畴,后者则认为实事求是的涵义包括了唯物论、辩证法、认识论和历史唯物论的主要内容。有论者认为,实事求是作为***2009.2第26卷哲学社会科学版淮阴师范学院学报理论的精髓是与整个马克思主义哲学乃至整个马克思主义相关的总体性范畴。有人认为,实事求是作为***的思想路线,是用以表述中国***人所应当树立的正确学风的。有人认为,实事求是的理论支点是主观和客观、理论和实践的辩证关系原理以及普遍性与非凡性、共性和个性的辩证关系原理。有人认为,实事求是是真理观和价值观的统一,是由实然、必然、应然三个环节构成的一个完整体系。

3、***思想与实事求是的关系

有论者中认为,***对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巨大贡献是把实事求是与***思想结合起来,强调了作为主体的人的精神条件、主体素质对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重要性。***思想是马克思主义创造精神的体现。实事求是必须***思想,***思想是实事求是的前提条件。有人认为,从马克思主义哲学和世界哲学发展大道来看,***思想与实事求是的统一,实质在于倡导主体性与客观性统一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根本原则。比较而言,“***思想”着重强调的是人的主体性,“实事求是”固然也包含着人的主体性,而强调的重点则在于世界的客观性。

4、如何贯彻和实现***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有论者认为,***本人就是贯彻***思想、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典范。***力求***的***策和实行***策的步骤方法合乎我国实际。详细反映在:一是一切目标***策都不是从书本和主观愿望出发,而是从实践、从基层提出,充分尊重群众的首创精神。二是改革的目标***策办法措施对不对,要由实践检验,“拿事实来说话”。三是强调及时总结经验。***所以能做到实事求是,是因为始终保持两条:信念的坚定性和方法的灵活性,并把二者统一起来。有人认为,***在保持实事求是方面有三个显著的特点:第一,理论和实际相结合;第二,原则性与灵活性相结合;第三,保持真理与纠正失误相结合。有人指出,心中有群众才能实事求是。要实事求是,当然要保持从实际出发,正确处理主客观关系,这属于认识问题。可要做到实事求是同样离不开历史唯物主义,离开了群众路线很难做到实事求是。[5]

(三)关于***哲学思想的特点、特征或特色的研究。

1、***哲学是以实事求是为基础和核心,以系统分析为方***,以实践功效为内容的认识论,以发展生产力为特征的历史观所组成的社会实践哲学。这一理论概括了***哲学的唯物主义基础,强调了注重整体、综合的系统思维方***,突出了以价值为特征的认识论,以***和发展生产力为特征的唯物史观。***哲学理论最大的特点就在于它的社会实践性。

2、***哲学理论不侧重于哲学概念的阐释和原理的系统化,而侧重于哲学的运用、创新和发展,因而具有以下特点:(1)鲜明的时代性。它是开放的哲学,即保持用马克思主义的宽广眼界观察世界,对当今时代特征和国际形势进行正确分析,得出新的科学判定,从而提出了改革开放的总目标总***策。***解决了时代定位问题,指出和平与发展是当今世界的两大问题,从而确立了中国的发展战略和走向。(2)强烈的求实性。***把求实性贯穿于他全部的思想理论与实践活动中,实事求是地解决了关于建造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系列重大理论问题。(3)高度的创造性。如提出“一国两制”的构想等。(4)深邃的辩证性。***认识和解决***内外、国内外各种复杂问题的决策处处布满了辩证法的思想光辉。如他提出的正确处理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的相互关系;保持“一个中央、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等等。尽治理论界对***哲学理论特点的概括不尽相同,但都一致强调它的应用性和实践性特点。[6]

3、***哲学理论具有以下几个基本特点:(1)强调主客体统一的同时,凸现主体的重要性。详细表现为:***强调对“实事”的认识和把握,但更强调“求是”,即从“实事”中找出规律性的东西,并以此指导我们的实践;在尊重客观规律的同时,重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在强调物质价值的同时重视人和人才的价值。(2)强调世界观和方***统一的同时,凸现方***的重要性。尤其重视以下方法:抓住主要矛盾不放的方法;两手抓方法;有所为、有所不为的方法。(3)强调真理性和价值性统一的同时,凸现价值的重要性。表现为,把客观实际是什么,主体要什么、为什么统一起来,并在统一中强化为什么(目的)的重要性。把求是、务实、实效有机统一起来,把实践活动与价值评价结合起来。(4)强调生产关系和生产力统一的同时,凸现生产力的重要性。表现为,在对社会主义nalofHuaiyinTeachersCollegeSocialScienceVol.262,2009本质的认识上,把重点放在生产力方面。他提出的“三个有利于”标准就是强化生产力的作用。[7]

4、分别从形成方式,理论形态和思想方法的角度概括***哲学思想的特点。其一,形成方式特点。在纠正中阐述新思想,在重申中论述新观点,在强调中形成新认识,在保持中提出新论断,在创新中发展新理论。***是创新的光辉典范,他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把马列主义、思想的继承、保持同发展、创新辩证统一起来,取得了把马克思主义原理与中国社会主义建造实际相结合的新成果。其二,理论形态方面的特点。是以***思想,实事求是为精髓的应用哲学;是以社会发展为主题的历史哲学;是以***的基本路线为核心的***治哲学。

其三,思想方法方面的特点。实事求是地肯定和否定;注重矛盾的统一性;突出自我认识、自我发展;运用现代科学的思想方法;注重社会系统的目的性,社会系统的结构和功能,社会系统环境因素的作用,社会系统的稳定与发展,社会系统的相关性,社会系统平衡与非平衡状态的有机统一。[8]

5、***哲学思想具有实践性、务实性、创新性、科学性等基本特征。实践性是***哲学思想的基础,务实性是***哲学思想的核心,创新性是***哲学思想的灵魂,科学性是***哲学思想的实质。***哲学思想是以实践性为基础的务实性、创新性、科学性的有机统一。

6、从***哲学思想的内容出发将其特点概括为:以***思想、实事求是为精髓的认识论;以***和发展生产力为基点的唯物史观;以人民利益为取向的价值观;以“两手抓”为特征的方***。

7、侧重于***哲学风格的研究,将其特点归纳为:简明、通俗、求实。8、***哲学思想的基本特征是:整体性和系统性、实践性和实用性、同一性和调解性。***思想、实事求是是***哲学思想的精髓,是贯穿***哲学思想中的一条主线;以发展为核心的辩证法是***哲学思想的灵魂。9、一些论者分别探讨了***哲学思想在各层面上的特点,如***主体性思想的理论特色,***价值观的特点,***辩证法思想的特点,***经济哲学的特点,等等。(四)关于***哲学思想的基本内容、基本框架的研究。

论者认为,***哲学思想的基本内容仍旧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但在形式上,***哲学思想与马克思、列宁、的哲学不同,它不是以专著的形式、比较系统地表现出来,而是蕴涵于他关于***治、经济、科技、文化、教导和***的建造各方面的论述之中。***的哲学思想是当代中国实践精神的理论升华,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和哲学思想在当代的新发展,是当之无愧的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它是当代开放社会、科学技术为第一生产力的高科技社会、走向现代化的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的哲学灵魂。它非凡富有时代性和实践的活力,是中国人民的理论宝库。研究者从不同的角度对***哲学思想的基本内容和框架进行了概括:

1、***哲学思想体现在他的全部理论和实践活动中,因而它突破了通常意义上的哲学框架。他的哲学思想继承和深化了马克思主义实践观,把哲学彻底提升到了实践的高度和层面,是一种实践的马克思主义哲学。表现在:(1)主体性。与领导工作实践融为一体,具有融人民主体性在内的领导主体性;(2)科学性。尊重社会发展客观规律,保持生产力根本标准;(3)民族性。既充分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本质和精神,又承继了民族哲学中注重践履、务实求真的精神。

2、***哲学思想是一个完整的体系:(1)以实事求是和***思想相结合的彻底唯物主义,包括贯彻“生产力标准”的历史唯物主义根本原则;(2)以科学技术为第一生产力的新型实践观;(3)改革开放的世界历史观;(4)具有时代特色的全面运筹的社会活动辩证法;(5)***还形成了一系列的哲学思想,如以现代化为中央的发展哲学,以人民为主体的价值哲学,以建造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为特色的经济哲学,以民主化、法制化为主要内容的***治哲学,以现代意识为主导的领导哲学等等。[9]3、***同志的哲学思想包括他的一系列战略思想:(1)在处理社会结构体系中各个领域发展的关系上,紧扣生产力发展的中央,围绕这一中央进行经济和***治领域的改革;保持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造两手抓,推进社会全面协2009.2第26卷哲学社会科学版淮阴师范学院学报调发展。(2)在处理社会发展中的主客体关系上,强调通过各方面的发展和改革实现人民群众的利益,使人民得到实惠,同时注重提高人的素质,把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加强干部队伍建造与依赖广大人民群众、调动群众的积极性结合起来。(3)在处理社会发展中内部与外部的关系上,保持***自主,同时强调对外开放,大胆吸收和借鉴人类的一切文明成果。4、***的价值观是其哲学思想中最具特色的内容之一。在实事求是的前提下讲求实效、注重效果是***价值观的实质和核心。他把实事求是前提下注重实效的立场、观点和方法一以贯之于他的全部活动过程,并把人民的根本利益、国家和民族的最高利益、发展生产力的价值目标有机结合起来,视为应追求和实现的基本目标,作为评价一切活动、事件和事物的根本标准。***的实效价值观是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突出贡献。[10]

5、***的哲学思想可以概括为:(1)求实精神。包括***同志一贯倡导的认识上的实际、实践,价值上的实效,作风上的实干,国力上的实力等。(2)发展精神。***提出,发展是当代世界的主题,发展是当代中国的核心,发展是硬道理,抓住机遇,加快发展。(3)“致和”精神。“致和”是中国传统的哲学精神,它要求在矛盾的对立面中看到同一,利用同一化解矛盾,解决问题。***关于“一国两制”的构想,关于时代主题的论断,是对“致和”精神的创造性的运用和发展。[11]6、***的哲学思想的基本内容为:(1)彻底的唯物主义精神;(2)无私无畏的共产主义精神;(3)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4)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7、***哲学是“求实哲学”:(1)把***思想与实事求是有机地联系起来,深刻地阐述了二者的内在统一关系;(2)把实践标准纳入***的思想路线,科学地概括了***的思想路线的内容;(3)把实事求是作为***的思想路线的核心内容;(4)把实事求是作为马列主义、思想的精髓。

8、***的哲学思想中求实观、矛盾观、实践观和唯物史观四大观点构成了***哲学的主体框架,形成了比较系统的哲学体系。求实观是***哲学的灵魂,贯穿于其他三大观点之中;矛盾观体现了他的辩证思维方法;实践观表现了他尊重实践、相信实践、勇于实践、善于总结经验的认识论;唯物史观展示了他的生产力理论、领袖观和群众观以及对马克思主义阶级、阶级斗争和国家学说的重大贡献[12]。9、“求实哲学”是、***哲学形态的共同性。哲学的形态是“实践哲学”,它发展为***的具有时代特色的“生产力哲学”。***提出了生产力标准的理论,并立足于生产力,对时代主题的转换作出了新判定,对社会主义的本质作出了新论断;立足于生产力,打破了计划与市场问题上的传统认识;立足于生产力,提出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提出了改革开放的目标。

10、***哲学的形态“发展哲学”。(1)发展是当代中国和当代世界的主题,***在解决这个主题的过程中形成了发展哲学;(2)***建造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本质上就是当代中国的发展理论,从哲学层面而言就是发展哲学;(3)“求实哲学”和“生产力哲学”归根到底是为了发展,“发展哲学”更深刻更宽泛。“发展哲学”兼容“求实哲学”和“生产力哲学”。***的“发展哲学”包括:发展求实论;发展中央论;发展动力论;发展调解论;发展主题论;发展转型论;发展价值论;发展主体论等。[13](五)关于***理论哲学方***的研究1、五种不同的研究视角。有人从矛盾同一性角度出发,认为***“一国两制”的构想是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对立统一规律中矛盾的同一性的运用和发展。“一国两制”构想的哲学基础,在于胜利地运用了矛盾的同一性。并以此为胜利的范例,纠正了我们以往的“斗争哲学”的错误倾向。有人从当代中国的唯物辩证法角度出发,认为建造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中处处闪耀着***哲学思想的光辉。作为理论家,***同志是建造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创立者;作为哲学家,***同志在提出、说明和论述问题的过程中继承、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在创立建造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同时,形成了当代中国的唯物辩证法。有人从思维方式角度出发,认为***的哲学思维方式及主要特点是:⑴整体性、系统性的思维方式;⑵战略性、宏观性的思维方式;⑶实践性的思维方式;⑷主体性的思维方式。有人从系统论角度出发,认为***同志是借鉴和运用现代系统思想的一个光辉典范。建造nalofHuaiyinTeachersCollegeSocialScienceVol.262,2009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体现了整体综合性、结构层次性、动态开放性、进化发展性和功能目的性的高度统一。有人从哲学智慧角度出发,认为***哲学思想的典型特征,是活生生的详细辩证法、实践辩证法、系统辩证法,是改革哲学、开放哲学、现代化哲学,是富于时代精神、中国神韵、个性魅力的哲学智慧。2、***哲学方***的特点。有人认为,***思想方***的特点是:开放性、人民性、辩证性、策略性、经世致用性。有人认为,建造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方***特色在于它的实践性、系统性和多样性。有人认为,***改革方***的特征在于:科学性与实践性的统一、思想路线与工作路线的统一、马克思主义哲学方***的应用与创造的统一、普遍原理与民族形式的统一。有人认为,***的思想方法是理论联系实际的思想方法、辩证的思想方法、系统论的思想方法、创造性思想方法、预见性思想方法、开放性思想方法、循序渐进的思想方法。有人认为,***辩证法的特点在于:主客体统一的世界观;知行统一、共殊统一的特色观;对立统一的矛盾观;名实统一的社会主义观;稳定与发展统一的改革观;必然性与偶然性统一的机遇观;渐进性与***性统一的生产力观;与科技***时代统一的科技观;综合与创新统一的文化观;义利统一的价值观;中外统一的世界史观;分合统一的大系统观。

二、研究概况写作论文

改革开放20多年来,在***理论研究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时,作为它的一个重要研究方面的***哲学思想研究也成果颇丰。从研究成果的表现形式上看,据不完全统计,已发表学术论文2000多篇,已出版研究专著40余部。从研究队伍看,全国理论界、宣传界、学术界都有一批研究人员,***哲学思想研究的专业学术队伍不断扩大,有不少是哲学界闻名的专家学者或国内外有一定影响的人物,如邓光荣、李君如、龚育之、孙伯钅癸、张一兵、袁贵仁、乌杰、杨耕、陈志良、赵光武、王东等。在哲学界产生较大影响的代表性学术论文有:陈俊宏《只有加快发展力才能显示优越性》(《光明日报》1987年10月25日),王永昌《论社会主义的生产力标准———兼论***有关生产力标准的思想》(《河北学刊》1988年第1期),陈志良、杨耕、郭建宁《论***的哲学思维方式》(《***校论坛》1990年第10期),徐久刚《***主体生产力思想初探》(《江汉论坛》1991年第11期),乌杰《宏观系统思想和多样性原则是***哲学思想的主要特征与精髓》(《***思想论》,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邓兆明《***哲学思想的时代性》(《甘肃社会科学》1993年第3期),孙伯钅癸《***哲学思想的核心是坚定的唯物主义》(《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4期),赵凤歧《***对哲学思想的继承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研究》2009年第1期),《***实践唯物主义哲学的双重理论建构》张一兵(《宁夏社会科学》2009年第3期),杨耕《建造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哲学基础的再思索———论***哲学思想的内涵和特点》(《北京社会科学》2009年第5期),朱宝信《简论***哲学思想研究的三种视角》(《山东社会科学》2009年第1期),杨耕《***的哲学思想及特色》(《前线》2009年第1期),萧前《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与建造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的哲学基础》(《哲学研究》2009年第7期),雷咏雪《试析***哲学思想的特点》(《思想研究》2009年第6期),雍涛《***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贡献》(《理论月刊》2009年第10期),罗尚贤《和生论———***哲学思想初探》(《广东社会科学》2009年1期),田启波《***哲学与***的思想路线》(《江西社会科学》2009年第2期),薛广洲《、***哲学思想的比较研究》(《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9年第5期),佟向民《关于***辩证法思想特色的研究》(《广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4期)《马克思的范畴学说与辩证逻辑方法———***理论范畴体系构建的学理分析》,赵智奎(《马克思主义研究》2009年第2期),田启波《发展理论史上的里程碑———***的发展哲学探析》(《思想研究》2009年第2期),等等。

已出版的有代表性的研究专著有:江西社会科学学院编《***的思想初探》(江西人民出版社,1988),袁训忠主编《***的哲学思想研究》(国防大学出版社,1989),林英家等著《***新时期***事哲学思想》(***事科学出版社,1991),乌杰著《***思想论》(人民出版社,1992),陈志良、杨耕著《***哲学思想研究》(辽宁人民出版社,1992),李君如著《哲学根据:实事求是》(河南人民出版社,2009),中共中央***校哲学教研部编《***哲学思想研究》(中共中央***校出版社,2009),徐博涵、杨植任主编《***改革的哲学思维》(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社,2009),丁士峰等著《当代伟人的思维:***思维方式研究》(出版社,2009),刘嵘著《中国现代化建造的哲学基础》(广东人民出版社,2009),刘景泉、周薇著《唯物辩证法的运用与发展》(广东人民出版社,2009),袁贵仁著《当代中国的唯物辩证法》(中国青年出版社,2009),邢贲思主编《***思想论》(法律出版社,2009),尹全忠等著《***思维方式比较研究》(华中理工大学出版社,2009),程家明著《***改革方***》(河北人民出版社,2009),袁贵仁、宫敬才著《***思想方***研究》(河南人民出版社,2009),庞元正著《***理论精髓》(经济科学出版社,2009),王东著《***理论与跨世纪中国》(北京出版社,2009),汪维钧著《***哲学概论》(***事科学出版社,2009),朱书刚著《***经济哲学思想》(中国财***经济出版社,2009),等等。理论界对***哲学思想研究的历史大致可分为三阶段:

第一个阶段,从1978年底***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到1992年“南巡谈话”是对***哲学思想研究的起步阶段。1978年12月,***在中央工作会议上作了《***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讲话,这个讲话实际上是***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主题报告。***的讲话进一步推动了理论界对真理标准问题的深入研究。从***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到十二大,邓小复阐明***在新时期的***治路线是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造,发展社会生产力。在***的十二大,***提出了“走自己的路,建造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行动纲领,理论界在关注这一理论的同时,开始研究它的哲学根据。从十二大到十三大,***在确定中国所处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的基础上,系统地提出了一系列建造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构想。***的十三大第一次使用“建造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的概念,论述了马克思主义与我国实践相结合过程中的“两次历史性飞跃”。在此期间,***的著作相继编辑出版,如1983年7月出版了《***文选》(1975—1982年)(后修订为第二卷),1984年12月出版了《建造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后出增订本),这一时期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从哲学意义上探讨***关于“***思想,实事求是”,“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等思想的理论价值。***的十三大着重论述了生产力标准问题,接着全国开展了关于生产力标准问题的讨论,这一讨论成为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的思想***的新起点。有论者指出,生产力标准论是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所保持和发展的一系列科学理论观点的核心,是社会主义商品经济论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论的哲学基础。伴随着***建造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进一步系统化的同时,理论界对***哲学思想的研究开始升温,不少学者开始从唯物论、辩证法、认识论、历史观、方***等多角度研究***哲学思想。1989年5月出版了《***文选》(1938—1965年)(后修订为第一卷),同时还出版了一些有关的专题单行本。这些著作在国内外广泛发行,产生巨大的影响,为我国学术界对***哲学思想研究提供了重要素材。1989年国内“八九”之后,***理论经受了一次考验,***哲学思想研究相对出现一个低潮。有人认为,***没有哲学思想,理由是***没有哲学著作,其讲话中的哲学味不浓,即使有几个哲学概念(实事求是、群众路线……),也不是***创造的,而是从那里继承来的。也有人认为,***没有系统的哲学思想,***的思维方式是实用主义。总的来说,这一阶段有深度的研究文章比较少。第二个阶段,从1992年初到2009年9月***的十五大是***哲学思想研究的拓展阶段,1992年初,***发表《在武昌、深圳、珠海、上海等地的谈话要点》(理论界简称“南巡谈话”),“南巡谈话”精辟地分析了当时的国际国内形势,科学地总结了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基本实践和基本经验,提出了“三个有利于”的判定标准和社会主义本质问题,澄清了多年来在改革开放中常常困扰和束缚人们思想的模糊认识。“南巡谈话”可谓***理论之集大成,表明***理论走向成熟,得到了理论界乃至全社会的一致肯定和拥护。在“南巡谈话”的影响下,1992年10月***的十四大明确使用了“***同志建造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概念,强调要用这个理论来武装全***。随着***理论经受住了国内和国际格局变化的严峻考验,1993年10月,《***文选》第三卷出版发行,研究局面渐进高潮。非凡是2009年2月19日,***在北京逝世。在《告全***全***全国各族人民书》和《悼词》中高度评价了***丰功伟绩的一生,学习和研究***理论成为一些普通人缅怀***的自觉行动。理论界以极大热情关注特色理论的哲学内涵,同年3月19日,安徽省还召开了“***对马克思主义的新贡献研讨会”,与会者一致认为,***提出的“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我国的详细实际相结合,走自己的路,建造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是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大贡献。***思想,实事求是是***哲学思想的基石。这一时期研究视野拓宽,理论界高度重视***理论的哲学意义和***独特的哲学思想,哲学思维方法等内容。

这一阶段,研究者不但从纯哲学层面去研究***哲学思想,而且更注重从总结实践经验的角度去探索,概括***哲学思想。因此,这一阶段的研究大量集中在探究***哲学思想的特点、特征、特色、特性上。第三个阶段,2009年9月***的十五大到目前是***哲学思想研究的不断深化阶段。***的十五大的历史性贡献是把***理论确立为全***的指导思想。***的“十五大报告”中科学地界定了***理论的历史地位和基本概念以及内容,从总体上完成了对***理论的***治评价:***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同当代中国实践和时代特征相结合的产物,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的十五大的胜利召开,更是将***理论尤其是***哲学理论的研究推进到一个新的阶段,这一时期的研究特点是,在继承研究***哲学思想的特点,特征的基础上,开始全面探讨***哲学思想的体系,并深入研究***哲学思想的各个方面尤其是对改革有指导意义的领域,如思维方式、思维方法、实践特性等。此外,***哲学思想与马克思主义哲学,哲学思想的比较研究引起研究者的浓厚爱好。[1]综上所述,***哲学思想的研究经历了布满疑虑经不断拓展到不断深化的发展过程。目前,有关***哲学思想的科学体系和逻辑结构、历史地位和指导意义以及***哲学思想与马列主义、哲学思想的关系等内容的研究,已取得较大的进展,达到相称的深度。

三、***哲学思想研究中

存在的问题及建议20余年来,理论界对***哲学思想的研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但相对***理论的博大精深和***对当代中国的巨大影响而言,已有的研究显然是不够的,还有待进一步深入。(一)从资料的角度看,研究***哲学思想可资借鉴及引证的材料相对欠缺。由于***没有专门的哲学著作,他的哲学思想大多散见于他的讲话之中,因而如何从他的大量讲话中把其深邃的哲学思想发掘出来,进行系统的理论研究,仍是当前及今后一段时间广大哲学工作者所面临的问题,也是一个艰巨任务。笔者认为,在《***文选》三卷本和其他著作的基础上,进一步发掘整理***有关哲学的论述,出版《***同志论哲学》一书,这样可以大大推动***哲学思想的研究工作,同时也会深化对整个***理论的研究。

(二)从研究的角度看,在***哲学的研究中存在着两种倾向。

一是,有人从现成的教科书体系框架出发,按照这种体系来建构***哲学。二是,有人将***哲学变成了现有理论范畴、概念的印证材料。因此,如何从***理论本身出发,来理解***的哲学思想,是***哲学研究中十分重要但又没有解决好的问题。笔者认为,要解决这个问题,应力求按照***哲学思想本来的逻辑揭示它的科学体系。虽然***没有留下专门的哲学著作,但他却有着丰富的哲学思想。我们只有在研究***理论体系及内容的过程中,才能提炼出他的哲学思想,概括出他的哲学思维方式。只有从***理论体系和内容的高度来研究***哲学思想,才能确定其哲学思想的地位和作用。只有从***理论体系和内容的高度来研究***哲学思想,才能领会到***哲学思想是***理论体系及内容的哲学基础。只有从***理论体系和内容的高度来研究***哲学思想,才能揭示出***哲学思想的内在理论体系。

(三)如何理解***哲学和哲学的关系也是值得注重的问题。

在对二者的比较研究中,存在着两种错误倾向:一种是以毛压邓,认为哲学思想具有丰富的内涵,而***哲学思想仅是哲学思想的一种详细表现,不足以称其为哲学思想体系;另一种是以邓贬毛,任意拔高***哲学思想,贬低或否定哲学思想的价值。这两种偏向显然是违背唯物辩证法的。笔者认为,对***的哲学思想进行比较研究,必须把他们放到中国***和建造的社会历史条件中进行。脱离中国***和建造的详细历史进行纯学理的比较,就无法正确理解和把握哲学思想和***哲学思想的关系。哲学思想和***哲学思想都是在解决中国社会面临的重大历史问题中产生的,因此,无论是其哲学思想的主题、特色和内容,还是其发展的动力,都来自于中国***和建造的实践要求。同样,要确认哲学思想和***哲学思想在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史中的地位,探索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的历史规律,也只有在社会实践的过程中才能实现。对***的哲学思想进行比较研究,必须保持继承与发展的2009.2第26卷哲学社会科学版淮阴师范学院学报辩证统一。哲学思想和***哲学思想两者之间是继承与发展的关系,***哲学思想同哲学思想既是一脉相承的,又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在解决中国社会主义建造面临的新的历史任务中形成的,是对哲学思想的发展。否认两者之间的继承与发展关系,比较研究就会误入歧途。对和***的哲学思想进行比较研究,也必须遵循和***所一贯保持的实事求是的原则。

参考文献:

[1]秦宣,李春德.***理论研究的几个历史阶段[J].哈尔滨市委***校学报,2009(1).

[2]胡学举.***的十五大以来***哲学理论研究综述[J].思想研究,2009(6).

[3]吴娟.试论***对唯物史观的新发展[J].学海,2009(1).[4]赵洁民.***的辩证法思想[J].河北学刊,2009(4).

[5]王东,成龙.***理论哲学基础研究综述[J].理论学刊,2009(9).

大学生实事求是论文篇6

一、文化理论工作的当代意义

***在***的十七大报告别指出,在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进程中,要“大力推进理论创新,不断赋予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鲜明的实践特色、民族特色、时代特色。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宣传普及活动,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深入回答重大理论和实际问题”,“积极探索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的有效途径,”,“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推进学科体系、学术观点、科研方法创新,鼓励哲学社会学界为***和人民事业发挥思想库作用。”足见,在文化建设的大潮中文化理论工作愈发凸显其重要性。

首先,文化理论的繁荣本身就是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重要组成。根据马克思的精神生产理论,文化理论研究属于“思想、观念、意识的生产”,而且是“真正的生产”。[1]因此,社会主义文化生产需兼顾产品生产与理论生产两方面。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无疑应当包括文化的物质生产和精神生产的发展与繁荣,是内容与形式、理论与实践的全面发展与繁荣,缺一不可。流于形式的繁荣会缺乏内涵和远见,止于书斋的理论会失去根基和方向,为了真正实现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更好地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必须在生产文化艺术精品的同时也生产文化理论精品,在激发文艺生产创作活力的同时激发文化理论研究的活力。

其次,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的中国化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和构建当代马克思主义学说的重要环节。发轫于唯物史观基本原理的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其诞生之始就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而马克思主义及其基本原理在实际运用中一向“随时随地都要以当时的历史条件为转移”[2]。当前,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已进入新的历史时期,文化理论研究工作必须与时俱进,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引下紧跟时代潮流,根据当代文化发展趋势,在准确把握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的基础上,赋予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以新的内涵,健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体系。这也是目前文化理论工作的重中之重。

再次,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必须有坚持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的、有鲜明中国特色、基于中国文化建设实际情况的文化理论的支持,以明确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要地位、主要目标、根本任务、发展方向,规定文化建设的具体内容和基本要求。只有在符合中国国情的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的科学指导下,我们才能取其精华,促进传统文化的现代转型和中外文化交流,真正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持续健康发展。最后,要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新时期的文化建设,推动文化又好又快地发展与繁荣,也必须大力加强文化理论工作,充分发挥文化理论的创造力、说服力和感召力。既要通过文化理论的创新去推动文化内容形式、体制机制、传播手段的创新,***和发展文化生产力;又要通过实实在在地回应新情况,探索解决新问题的对策,让文化理论研究走下纯理论的圣坛,以更为平实的姿态贴近人民、服务人民,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总之,进一步加强文化理论研究对于把握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引领社会的思潮与风尚,充分发挥文化的吸引力,把握文化发展历史规律和趋势,推动马克思主义理论大众化,构架与当前文化建设相适应、相匹配、开放互动的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结构,并用以指导文化建设的实践;对于融汇中西,贯通古今,使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相协调,在保持民族性,体现时代性的基础上,促进显现中国气派、具有民族风格的社会主义文化的发展与繁盛,都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求真:文化理论工作的当代内容

面对加速发展的世界,文化理论研究已经不再局限于单纯的文艺理论研究的窠臼,而是融合经济学、***治学、传播学、社会学等多个学科,形成涉猎极广、兼收并蓄的跨学科研究态势,也因此带有鲜明的社会科学色彩。文化理论不再以探究文化艺术发展的客观规律为主旨,而开始强调以现实存在的各类文化现象、新时期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中的理论与实践问题为研究对象。无论是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和谐文化,推进文化创新、增强文化发展活力,还是积极推动文化体制改革,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加快文化产业的发展,努力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都需要我们从各种角度进行理论的研究和探索,以推动社会主义的文化形态及其社会实存状态的科学发展。但是,万变不离其宗,文化理论工作的准则依然是“求真”。求真,顾名思义,就是探求、追求事物的客观真理。当前的文化理论工作的“求真”已不仅仅是探索客观规律、获取真理性认识,而是要通过变抽象的原理、概念为通俗易懂的表现形式,使真理性认识还原到生活中,并为更多的人所理解和接受。这就意味着文化理论工作实际上是由两部分构成,即认识、理解和阐释、说明,因此,文化理论工作也就包括文化理论研究和文化理论宣传两个方面。

1.文化理论研究。这是“求真”的第一步,是从文化的生活生产实践中总结出经验、概括为理论、上升到哲学。面对社会沿革中出现的全新的、重大的文化课题;面对我国文化建设和发展战略中热点难点;面对文化建设中的各种事实材料和数据,只有通过文化理论研究才能找出真正的答案,才能去伪存真,由表及里,透过现象把握本质,挖掘出藏在表象背后的真理。文化行***部门一直以来都倡导文化理论研究要以应用性对策研究为主攻方向,就是希望文化理论研究工作能充分发挥对决策和执行系统的参谋职能和思想库的作用,为治国理***,为文化建设提供理论支持,为***和人民的文化事业、为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做出应有的理论贡献。

2.文化理论宣传。文化理论研究倾向于认识,文化理论宣传倾向于阐释,是对看似抽象的理论概念的解读和诠释,这也是一种“求真”,是对用以指导实践、指导生活的具体可行的真理的追求。要使具有高度概括性的文化理论研究成果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思想成果从被少数研究者理解掌握转变为被广大群众理解掌握,必须大力推进文化理论宣传工作,通过文艺批评等诸多形式,将哲学化抽象化思辨的语言和概念通俗化、形象化,扩大受众和影响力,推动文化理论和马克思主义的大众化。列宁曾说过:“最高限度的马克思主义=最高限度的通俗化和简单化。”[3]因此,文化理论宣传工作不是简单意义上的传播活动,而是将理论概念还原为生活思维的行动,赋予佶屈聱牙的理论以通俗易懂的话语、直观明了的形象,让文化理论真真切切地“飞入寻常百姓家”。

三、务实:文化理论工作的当代品格

文化理论工作并非止于“求真”,正如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指出的“哲学家们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2]“求真”是认识世界、解释世界,而认识世界的目的是为了我们赖以生存的世界能够更加科学、和谐地向前发展。在文化理论工作中,务实是求真的基点和归宿,是文化理论工作所应具备的内在精神、当代品格。

1.务实,要求文化理论研究必须从生活实践出发,坚持实事求是。理论不是无源之水、无根之木,理论更不是自足的,它是实践的产物。然而,当前文化理论工作中存在着就理论说理论,对概念和原理生搬硬套的现象。不少文化科研成果是“为赋新诗强说愁”式的产物,缺乏社会实践的根基。尤为严重的是,在文化理论研究体系中,失去了从事实到理论的逻辑,理论概括和经验总结之间出现了明显的断裂,由源于实践的经验总结上升到理论概括和抽象的哲学层面的研究成果乏善可陈。因此,当前的文化理论工作最需要务实,需要关注社会文化生活和文化建设实践,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立足客观实际,从现实世界出发,科学地洞察客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按照事物的本来面目、产生根源去理解、把握事物。为了防止理论研究工作与生活生产实践脱节,要鼓励理论工作者走出书斋,开展田野调查与研究对象直接接触,以获取鲜活的一手资料;更要挽起经验总结与理论概括之间的纽带,鼓励科研人员对经验总结进行再总结、再概括,形成更具普遍意义的理论成果。

2.务实,呼唤文化理论工作的高度的民族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要求理论工作必须与我国的国情紧密结合,体现时代要求,并以此为基点,推动文化创新。在经济全球化、国际关系民主化、文化多元化的今天,文化理论工作一方面要面对文化建设实践中出现的新现象、新问题,形成有现实解释力的理论话语,一方面要面对理论传统形成具有自洽性的理论话语系统。因此,文化理论工作有责任更有义务加快马克思文化理论中国化的体系完善,以有的放矢的理论创新去指导文化建设实践、促进文化内容与形式、体制与机制、传播手段的创新,推动属于我们自己的,带有深刻民族烙印的中华文化的繁荣兴盛。文化理论的创新不是空穴来风,而是务实的、善于把群众的实践经验升华为理论成果的创新;是站在国家、民族的立场上,立于时代的高点,有着开放的心态和高度文化自觉的创新;是以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为导向的创新。

大学生实事求是论文篇7

论文摘要:高职院校文秘专业应根据社会对秘书人员的职业能力要求,转变观念,以秘书工作的职业能力培养为核心,以秘书工作任务流程为纽带,以实训教学带动理论教学,合理设置理论课程和实训环节,构建秘书职业能力培养课程体系,改革教学内容和方法。

当前公司、企业等用人对高职毕业生的要求除了强调专业技能外,对综合职业能力的要求越来越高。与技术应用型专业相比,高职文秘专业在职业能力方面对综合职业素质的要求更高,这就构成了当前高职院校文秘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和社会需求之间的矛盾。要解决这一矛盾,高职院校在文秘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就必须针对社会对秘书人员的要求,进行教学和实训环节的改革,全面提高学生综合职业能力的培养。

一、秘书人才的职业能力要求

职业能力可以概括为:人们从事某职业所应具备的基础能力,即人们运用必备的知识、技能、态度按规定的工作职责和任务的要求,完成职业活动的综合能力。职业能力由两大能力模块组成,即通用能力和专业能力。通用能力与特定的、专门的职业技术知识无直接联系,它是从事任何工作的任何人获得成功所必需掌握的技能,是跨职业的、可迁徙的、有助于终身学习的、可发展***性的能力。专业能力是指完成主要职业工作任务所应具备的专业技术能力,主要指运用专门技术和掌握该技术所需的基础知识及从事基本的职业工作的能力。[1]

当前用人社会对秘书人员的要求,一是注重综合素质,即要求秘书人员要德才兼备。二是文化素质和心理素质。既要有较强的办事、办文和办公自动化能力,也要有有团队精神和创新精神、“诚实守信、爱岗敬业、能吃苦耐劳”的职业道德和心理素质,以及公关能力、协调能力、市场调查与营销能力等。社会对文秘人才的需求比较注重实际工作能力,较看重综合素质,应用型、复合型秘书是当前社会需求的主要对象。

二、当前高职文秘专业职业能力培养的现状

目前开设文秘专业的高职院校为数不少,尽管在文秘专业开设之初大都进行过相应的调研和论证,但在涉及文秘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时还是难以摆脱对文秘专业人才能力培养的传统认识,过分执着于办文、办会、办事能力的培养,尤其是对学生的语言、文字能力强调过多,课程安排更接近与传统的汉语专业,以老师为主的课堂知识的传授多于以学生为主的实际工作过程训练和相应的能力培养。这主要体现在几个方面:

(一)课程设置不合理

由于强调知识的系统性和全面性,理论性、知识性课程过多,实践性课程相对较少,即使安排了实训课程,也往往是理论性、知识性课程的延伸,缺少由理论性到实践能力的转变,理论性课程孤立和脱离工作的实际。比如,花费很多课时讲授汉语知识和秘书理论,使课程成为枯燥乏味的教条,课堂教学效果较差。

(二)专业教师缺乏职业工作经验

秘书工作是一门实际操作性较强的工作,涉及到行***管理工作的很多方面,而目前高职院校文秘专业的课程大都是由中文等相关专业的老师承担,很多老师从来没有从事过文秘或相关工作,对文秘工作的理解往往是从书本上得到的,或是以自己的人生阅历来进行理解,缺少对文秘工作的真切体会。因此,在教学的过程中往往不能理论联系实际,使课程的教学变成了纯粹的理论教学。

(三)实训教学环节虚浮

高职文秘专业培养的是应用型、复合型人才,需要较强的动手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而这方面能力的培养离不开实践教学的设置和实施。目前一些高校在实践教学环节方面,一是设置不合理,二是实训教学设施不齐备,三是实训教学流于形式。实训教学本来是由理论学习到实际工作能力培养的过渡,学生通过实训教学一方面可以了解秘书工作的各个环节和流程,一方面通过实训掌握秘书工作的基本技能。但大部分高职院校文秘专业在实训环节的设置上限于学校在经费上的困境,难以设置基于文秘工作流程的仿真实训室,同时实训教学的老师因为缺乏实际秘书工作经验,也很难制定和实施合理的实训内容和环节,使实训成为脱离秘书工作能力培养的虚浮的形式。

三、文秘专业综合职业能力培养对策

从高职文秘专业学生的能力培养要求来看,它应包括业务能力、办事能力、社会能力和个人能力四科。其中,业务能力是专业能力,是核心;办事能力和社会能力则是职业能力,是基本;个人能力则是其岗位能力的某种杰出表现,是拓展。[2]上述四种职业能力契合了社会对文秘人员的职业素质的要求,应该成为高职院校文秘专业综合职业能力培养的参照高职文秘专业人才培养要想符合社会对秘书人员的职业能力要求,就必须转变观念,以秘书工作的职业能力培养为核心,以秘书工作任务流程为纽带,以实训教学带动理论教学,合理设置理论课程和实训环节,构建秘书职业能力培养课程体系,改革教学内容和方法。

(一)以专业能力培养为核心,设置教学和实训环节和内容

按照秘书工作的岗位能力要求,对专业课程进行改革,将所有课程按照基本能力、业务能力和相关能力三个模块进行设置。基本能力主要包括语言文字表达能力、外语运用能力和办公自动化运用能力;业务能力指的是文秘人员自身应具有的职业特点的能力,是文秘人员完成本职工作中各类不同工作内容所需的能力,包括文字处理能力、信息收集和利用能力、调查研究能力、办公室事务处理能力和公关策划能力、会务与商务活动处理能力等;.相关能力可分为摄影、摄像、录音、速记、驾驶、则税金融、法律法规、营销竹理等内容,是业务能力的必要补充。[1]

(二)联合相关专业,联合建立仿真实训中心或“仿真公司”

文秘专业实训室的建设应立基于文秘工作流程,在当前高职院校对文秘专业经费投入不多的情况下,文秘专业实训室建设可以考虑和学校其他相近专业共同组建仿真实训中心或“仿真公司”,这既可以实现校内资源共享,实现“公共职业环境”与“局部职业环境”的有机组合,同时又可以按照公司管理的模式完成基于工作流程的文秘专业实训。[3]

(三)以学生为主体,以能力训练为核心改革课堂教学

教师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要针对秘书工作相关能力培养的目标,以工作任务驱动教学,设置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在教学的过程中,改变传统的知识传授式的“满堂灌”的做法,按照能力培养的需要,以学生为主体,以能力训练为核心,采用启发式、讨论式、和情景教学、现场教学等师生互动教学法,引导学生进入工作情境,调动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积极性、主动性。[4]

高职院校文秘专业人才培养,是为学生毕业走上秘书或相关工作岗位的一个职业能力培训过程,培养的是“准职业人”,是能够适应社会对秘书职业能力要求的未来的职业工作者。因此,综合职业能力培养的成败不仅关系到学生未来的求职就业,也关系到学生未来的职业发展。

参考文献:

[1] 揭平英.高职文秘专业“准职业人”培养的探索与实践[j].番禺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1).

[2] 郭荣梅.发达地区高职文秘类人才需求与培养分析[j].职业时空,2007(22).

大学生实事求是论文篇8

关键词:科学主义;文学理论;影响研究

中***分类号:10-0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5981(2011)05-0126-04

一、科学主义及其产生

科学与科学主义是两个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概念。为使问题论述更加清晰,掌握什么是科学主义及内涵,有必要先将科学与科学主义两个概念加以辨析。什么是科学?1979年版的《辞海》对科学的解释: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的知识体系。科学的任务是揭示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探求客观真理,作为人们改造世界的指南。《辞海》中关于“科学”的定义,看似一家之言,实际上有关“科学”的定义大多如此。什么是科学主义?“科学主义,亦称唯科学主义,它是一种认为自然科学方法可以解决一切学术问题的研究理念。科学主义以信仰科学知识万能为价值归宿,因此,在具体运作上,它倾向于将自然科学方法用于包括哲学、人文和社会科学在内的所有研究领域”。

要探讨科学主义是如何产生的,必须首先了解科学的产生与发展。因为这两者是有密切关联的。探讨科学的产生与发展,古希腊是一个永远绕不过去的阶段,因为古希腊是科学产生的重要源头之一。古希腊早期,哲学与科学是联系在一起的。那时的哲学家本身就是自然科学家。他们关于世界的本源的思考多来自于对自然事物的观察与研究。因此,这时期的哲学就是自然哲学,是关于自然事物产生与发展的初步理论解释。当他们对自然事物的研究与观察从具体走向抽象,从实践走向理论时,人类早期的哲学思想产生了。比如米利都学派的泰勒斯提出了水是万物的本原。阿那克西美尼认为气是万物的本原。赫拉克利特认为火是万物的本原。因此,哲学与科学联姻成为欧洲历史上的一大传统。如近代哲学史上的莱布尼茨,现代西方哲学中的马赫等人同样是集科学家与哲学家于一身的。

古希腊哲学家对世界本原的思考,也就是科学研究的开始。有两点需要特别指出:第一,这时期的科学研究决非单纯是为了揭示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而是为了人们实现自由。“人是万物的尺度”成为这一时期古希腊人本主义思想的始基。古希腊人为了实现自由,就必须完成对外在自然事物的了解,对事物规律的揭示。因此,古希腊时期的科学研究与人文观念是紧密结合在一起的。进言之,古希腊时期的科学研究是手段,而人的自由与价值是最终目的。第二,古希腊时期的科学研究更多体现为精神性的追求,而对物质的追求相对较弱,功利性的观念不强。正如亚里斯多德在《形而上学》中所说:“每一个人在本性上都想求知’。他接着说明,出于本性的求知是为知而知、为智慧而智慧的思辨活动,不服从任何物质利益和外在目的,因此是最自由的学问”。由此不难发现,古希腊时期的科学研究是自由的学问,是求知的学问而非功利式的学问。

如果说,古希腊时期的科学研究与人文精神是结合在一起的话,那么西方近代以来的科学研究与人文精神却是走向***。随着近代哲学对宗教神学的批判及认识论的转向,人们在探讨人的认识如何实现及其作用时,理性及主体性问题得到了进一步确立与发展。从笛卡尔、康德为代表的哲学家对人主体性地位确立,培根等人对理性或技术理性的崇尚开始,人的主体性、理性或技术理性成为近代特别是现代社会两大主要问题。这两大问题哪一个是主要的,是需要首先发展的呢?很显然,当时大多数思想家是把理性或技术理性作为手段、人的主体性地位的确立作为目的的;同时。他们又认为,人的主体性地位的确立在很大程度上却要依赖于理性或技术理性的支持与发展。的确,当时技术理性与自然科学的发展,极大地推动了社会的发展,满足了人们的物质需要,对人主体性地位的巩固起了巨大作用。但随着时问的推移,人们对自然科学所产生功效的过度相信,人们对理性或技术理性的过分张扬,理性或技术理性超出了作为手段的范围而成为衡量一切的终极标准。它已经由原先的手段变成了最终的目的。人们深深感到:在古代,尽管自然科学还处于萌芽状态,技术理性还没有充分发展,人们时时受到强大自然力的威胁,物质财富贫乏,但人们却能从自然界中发现那诱人的诗意;而科学理性昌明的近现代,自然界却全没了诗意,露出了与人为敌的面目。这一切都违背了近代启蒙学者和现代思想家的初衷。与古希腊时期的科学研究与人文精神是结合在一起的状态相反,西方近代以来的科学研究与人文精神最终走向了***。

伴着科学的快速发展与近代哲学的理论总结与概括,科学的涵义及地位发生了巨大变化。近代哲学有意识、有目的地将科学的世界观和方***加以系统化,并作为惟一的知识标准推向科学之外其他领域。于是,首先科学研究与人文观念走向***。其次科学所体现出的技术理性成为支配一切的终极标准。最后,实证性、知识化、数字化与可操作性等自然科学研究的方法侵入人文科学,并最终成为人文科学使用的标准。“近代西方科学是在近代欧洲诞生的一种科学类型,它重视数学的运用,重视实验,也称为实验科学、实证科学。由于近代西方科学在今天影响最大,人们往往把‘科学’等同于它,往往把它的标准作为科学的标准”。于是,当科学超出其应用范围,并无限扩大其适用范围时,科学主义思潮产生了。科学主义伴随着科学的快速发展,日益深入人们的内心深处,并成为支配人的行为的准则,一切研究活动的最高标准。

二、科学主义对我国文学理论建构的积极影响

科学主义对我国思想界以及文学理论建构的影响,起始于晚清而到20世纪初期达到高潮。实际上,科学主义最早是以打着科学救国的旗号而逐渐演变而来的。众所周知,从晚清开始,中华民族一直致力于科学救国,走民族强盛之路。比如从洋务运动到百日维新;从热情迎接“德先生”“赛先生”新文化运动,到救亡***存的民族战争;从新中国成立到现代化建设等等。其目的在于民族***存,国家富强。正如严复所言:“中国的问题首先是科学的问题”。自此,大批有志之士抱定此信念,以西方的学说为救国***强之准则,以科学为精髓。以教育为先导,向国人进行全面灌输,以期通过科学的洗脑,改变国人思想深处的重经学、轻应用,重人文、轻工科的教育传统。于是,为了民族富强,必须改变传统,实行维新变法,全面向西方学习成为这一时期的主旋律。而当这一主旋律成为中国社会衡量一切的惟一标准时,以追求自由精神、人的价值的科学转变为科学主义思潮。自此,科学主义思潮逐渐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并深刻地影响到许多学科的确立与建构。其中我国现代文学理论就是深受科学主义影响而确立与建构起来的。

从积极角度讲,科学主义对我国文学理论从传统型向现

代型转换所起的作用是至关重要的,其重要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科学主义使我国传统思维方式转向现代思维方式。为现代文学理论的建立打下了坚实的认识论基础。1,以进化论的思维方式改变中国传统的循环式变化的思维方式。中国传统思维方式中,也强调变化。但这种变化不是线型的、一维的,而是圆圈式的循环式变化的思维模式。从根本上讲,这看似变化,而实质上是不动的历史循环论。严复等人要求从理论上彻底改变这种思维方式。于是,他翻译并评论了赫胥黎的《天演论》,并提出:第一宇宙中的万事万物都是变化发展的,人类社会也是如此。第二事物的变化发展是一维的,它如同滔滔江水一往无前。最后,他得出结论,要想中国强大,必须用进化论改变中国传统思维方式,以直线式的变化发展的思维眼光看待一切。2,以“物竞天择”的竞争观取代了中国传统“和谐”的中庸之道。在中国传统思维方式中,“和谐”不仅注重事物的外在和谐。而且特别强调主体内在心理上的和谐。以儒家与道家为代表的中国传统文化,都强调和谐。不偏不倚的中庸之道,成为中国判断一切事物的标准、人们行为规范的重要尺度。严复以《天演论》中的“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竞争观取代了中国传统“和谐”的中庸之道。严复反复强调,人是动物,所以动物、植物的进化规律也适用于人类社会。应该说,严复译的《天演论》,在当时中国有识之士心理上产生了巨大影响。3,以现代逻辑思维模式取代了中国传统的经学思维模式。首先,经学思维模式比较强调古代经典是万古不变的教条,同时也是衡量一切的惟一标准。其次是称古称先的保守做法。这种迷信古代圣贤,无条件服从古人所说的做法,一方面在“子日”、“古人云”的过程中,延续了中国传统文化;另一方面也束缚了人们的自由思想的正常表达。最后,注经传经的方式,一方面增加了注释的随意性,不能随社会现实的变化而变化;另一方面限制了人们的怀疑与批判精神,使知识成为万古不变的教条。于是,康有为首先起来极力否定经学思维模式。他发表了《新学伪经考》,把中国历朝历代奉为经典的圣人之书,宣布为“伪经”,必须彻底抛弃。梁启超说道:为求得真正的客观知识。必须以笛卡尔的怀疑精神为武器,彻底抛弃传统的经学思维模式。进一步学习培根的经验主义方法,从实证的角度获取客观的知识。如果说。上述有识之士对传统经学思维模式的批判重在揭露的话,金岳霖先生的批判就更加务实,他是在揭露与批判的同时,开始潜心研究逻辑学。针对中国传统思维模糊、形式逻辑不发达、以直觉代替实证的做法,金岳霖先生先后写出了《逻辑》、《知识论》、《论道》等有关逻辑学与认识论方面的论著。在这些著作中,金先生深刻而又系统地阐述了西方近代有关逻辑学方面的知识,把分析的方法引入中国思维方式之中。

应该说,科学主义对中国传统思维方式的影响,并导致其发生现代转换是符合历史发展要求的。对中国文学理论从传统走向现代是有重要帮助的。

科学主义将科学分析方法、逻辑推演方法运用于现代文学理论建构之中,为文学理论从传统向现代过渡提供了重要的方***依据。文学理论作为一门学科,应该具有自身的逻辑起点、概念、范畴、理论体系等。由于中国传统思维方式的影响,我国古典文学理论缺乏必要的逻辑结构。它总是以点评式的、模糊的方式体现着文学创作的“悟”。它无法用明晰、准确的学术语言,为文学现象及文学创作实践提供理论指导。受科学主义影响,当中国从古典走人现代社会以后,文学理论随之抛弃了传统的学理形态,而建立起一套以西方话语为特征的理论形态。中国近代文学观念的转变始于“诗界***”,这是一次从观念层面上全面接受科学主义思潮影响的开始。康有为、黄遵宪、梁启超、王国维、蔡元培、鲁迅等人。以激活中国思想界,建立起适应社会发展的新的文学理论并指导文学创作实践为目的,全面接受了科学主义思潮。在这次观念转变中,由于社会地位的差异、学术观点的不同,人们对文学理论的构建及对文学作用的看法都存在着一定的差别。以梁启超为代表的一方,更注重文学理论建设中的社会功能、伦理教化等方面的作用;而以王国维为代表的一方,则强调了文学理论及文学创作实践中的审美作用、对人生价值与意义的精神作用。但双方都依科学主义思潮为方***基础。初步依据西方的思维方式与思想观念,建立起适应社会发展与需求的新的文学理论,为中国古典文学理论的现代转型做了重要的理论准备。比如王国维在对《红楼梦》中人物的评说上。尽管有许多不尽如人意的地方,但这却是他自觉地运用新的思维方式与方法,创作出不同于我国传统文学理论的。以明晰的分析、推理为特征的文学评论。

科学主义在现代文学理论中的运用,促进了现代文学理论的专业化与学术化的建设。任何一个学科的建设,外在客观影响与学科内部因素的形成,都是非常重要的。师资队伍与课程建设是其中的重要因素。古典文学理论受传统思维方式影响,以及社会功用价值的影响,一方面缺乏系统的学术研究,另一方面也没有建立起延续不断的研究队伍与教程。自近代以来,受科学主义影响,我国文学理论在专业化与学术化建设中取得了很大成绩。1918年北京大学中国文学门的科目中开始增设“文学概论”课程。30年代以后,随着各个大学文学系科文学概论课程的开设,大家才开始对这门课有了更多的了解。相应的师资队伍逐渐形成。***后,随着各个大学中文系普遍开设文学概论课,师资队伍更加壮大,并形成中文系师资的主要力量。课程建设也是学科形成与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大约从20世纪20年代开始,“文学概论”类的著作陆续面世。其中潘梓年的《文学概论》、蔡仪的《新艺术论》等曾产生过一定影响。但由于***前“文学概论”并不是统设课程,设课的学校其讲义多为自编,所以产生的影响并不是很大。***后,“文学概论”被列为高校中文系统必设课程。自此,文学理论的建设进入一个快速发展时期。

三、科学主义对我国文学理论建构的消极影响

作为一个问题的另一面,科学主义对现代文学理论建立也产生了一定的消极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当科学主义思潮作为横扫一切的惟一标准时,它的消极的一面也就难以掩盖了。科学主义强调外在的一切都是一个统一的系统,在这个系统之中使用统一的语言和统一的方法。再者对于所有科学研究的成果都要以客观标准严格要求。大凡符合这一要求的就是正确的,应该保留的,否则就是非科学的,是要抛弃的。如果以这种标准要求中国古典文学理论时,中国古典文学理论中的“意境说~缘情说”等理论,“虚静~神恩”“凝思”“妙悟”等观点将被排斥在文学理论之外。而这些理论与观点却恰恰反映了文学创作与文学欣赏的特点。科学研究中的定量分析,取代了文学欣赏与文学创作中的审美品味。于是,自近代以来的中国,学者们依靠科学主义这把利刃,彻底割断了传统文学理论与现代文学理论的联系,从而使中国现代文学理论缺失了传统

的文化之根。

第二,当科学主义成为研究与解决一切问题的惟一手段时。科学主义已经超出了方***意义。从科学产生的根源来讲。科学应具有探索精神、怀疑与批判精神、开拓精神。这三种精神都源于科学是一种自由的研究,它建立在对人的价值与精神世界的关切基础之上。为此,科学研究为了获取知识,以回答人的存在问题,开展了不断探索与研究。也正是在探索中,科学研究以其怀疑精神,不断打破现有的知识结构,向着未知的领域,不断开拓,不断提升人的精神世界。在这个意义上,科学看似集中于对外在世界的研究与探索之中,但其研究成果却广泛地体现于人的精神世界之中。使科学研究与人文精神紧密联系在一起。相反,科学主义却在强调科学的惟一性、统一性与工具理性的过程中,不断强化着自己的惟一地位,从而又从反方向上束缚了科学的进一步发展。而且科学主义也变为僵化的思维模式与思想教条。而实际正是如此。当科学主义思潮无限运用并成为指导文学理论建构的重要方法时,文学理论放弃了自身的实践性品格,而专注于理论的建构,醉心于概念的揭示与体系的营造。其结果只能是文学理论日益失去对文学创作实践言说的权利与能力。而且当文学理论失去实践的检验之后,它自身的理论反思能力也变得越发的迟钝。再者,文学理论失去对文学创作实践的指导作用,而成为单纯的知识积累的过程。而在这个知识结构中,将知识分为等级,并最终确定终极真理标准。最近几年有关文学理论中的文学本质问题的争论,文学理论的边界是不是可以移动的等问题,究其原因,文学理论中科学主义思潮的运用是其根本原因。

第三,当科学主义作为惟一的方法而作为科学研究的方法支撑时。它就掩盖了事物的丰富性与复杂性。特别是精神世界是无法靠单纯的数学方法与实验加以解决的。近代科学的发展,导致了数学化与实验化的出现。“科学应该有两个要素,一个就是数学,必须是可以数学化的,量化的,可以进行计算的,可以预测的,因而可以控制;第二个是实验,它必须能够诉诸实验”。在此基础上,科学主义要求为把握事物的真正意义。就必须依靠理性的力量,将人们从经验的世界提升至理性的世界,并在此完成对世界的终极认识,实现意义的最终完成。进言之,“人们注重把同类的东西概括在一起,撇开同类事物所包含的各种可能的具象,找出其中的同一性,划定同类事物的界限。”而文学是人类从现实走向精神,或从精神进入现实的重要的通道。这个通道决非是惟一的,也决非能够通过实验或数学方程式加以证明它的存在。因为人的精神世界是丰富且复杂的,也就决定着表现这一精神世界的文学也是丰富且复杂的,它的表现手法也是多样的。而当科学主义作为文学理论研究的惟一方法,以实验式精确完成对事物的揭示,在排斥大量偶然性寻找事物的必然性与规律时,文学理论走向抽象化与精致化。与文学创作实践之间的联系就由多样性的统一,转变为惟一的。即文学创作实践要服从于抽象的文学理论。文学理论在发展过程中,放弃了文学创作实践的丰富性与复杂性,而专心致志地寻找文学创作的规律、文学形式的统一性与文学理论的稳定性。于是,文学理论的理论品格与实践品格发生了严重的脱离。而单纯转向理论品格一极。文学理论失去了对文学创作实践言说的权利与能力,而变成僵化的保守的理论教条。

大学生实事求是论文篇9

关键词:教育叙事;生命教育;生命感悟;生命体验

中***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4)26-0004-02

高校生命教育的目的在于通过一系列的教育活动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生命观,强调在生命感悟、生命体验的基础上追求生命的价值,建构生命的意义。但在实际的生命教育实施过程中,由于理论表达与语言述说的紧张性,致使传统的课堂教学方式难以发挥对大学生教育的实际效应。因此,本文在生命教育的课堂教学语境下,从教育叙事的角度出发,探究生命教育教学的有效路径。

一、生命教育的独特性:理论表达与语言诉说的紧张

生命教育是以“生命”为核心的教育,是以“生命”感悟“生命”的教育活动。作为主体的“生命”(教师)以“生命”的丰富性与发展性为教育内容,通过对生命的感悟与体验,对每一个个体之“生命”(学生)的教育。①生命教育就是要尊重生命主体,为其创设生动活泼、充实丰富的环境和条件,以促进生命主体全面、和谐、主动、健康发展的教育。在价值取向上,它强调人的精神生命的主动发展;在教育过程中,它关注人际交往中精神能量的转换;在保障机制上,它注重生命主体自主能动的投入和合作。②

由此可观,生命教育的“生命”既是教育的基础,也是教育的目的,既指向一种教育的内容,又包纳了教育的对象,同时还涉及教育的方式。生命是一种动态的多维关照,无法用一种逻辑性的、纯理论的言语对其进行诉说和表达。因此,在生命的事实中无法找到理论与现实的绝对符合,难以用某种理论去解释生命的现实,从而造成理论的有限表达和意义的不完整诠释。

二、教育叙事与生命教育独特性的契合

叙事既是一种推理模式,也是一种表达模式。人们可以通过叙事“理解”世界,也可以通过叙事“讲述世界”。叙事打破了科学逻辑推演的语言局限,解释了现实社会生活领域的复杂行为关系及其随时间流动的变迁特征。因此,它也是一种思维的模式和意义生成的工具。随着时间不断的发展,叙事学逐步向教育研究领域扩展,成为广大教育者表达自我教育生活中的教育经验、体验的有效方式。它通过叙事来描述教育者的教育经验、行为以及作为群体和个人的生活方式。教育叙事研究的重要意义就在于:它通过教育生活经验的叙述促进人们对于教育及其意义的理解,寻找一种合适地呈现和揭示生活经验乃至穿透经验的话语方式或理论方式,为普通教师、学生以及其他读者提供一种能让他们参与进来的生活语言风格的研究文本。③

教育是直面人的生命的一种活动,就其本意来说,是“直面人的生命,通过人的生命、为了人的生命的提高而进行的社会活动,是以人为本的社会中最体现生命关怀的一种事业”。④生命教育的价值诉求在于通过一系列的教育活动,达到对生命真正意义的追寻,培养受教育者对自我生命、他人生命的珍重,从而培养他们的人文关怀,促进其素质的全面提升。在生命教育的教学过程中,教育者从生命的基本知识出发,从珍爱生理层面的生命入手,在引导受教育者感悟与体验生命的过程中,通过拨开围绕在日常生活中的迷雾与困顿,从而升华至精神层面的、形而上的内在生命,并最终达到生命教育的价值回归。同时不断完善学生的经验世界,帮助学生体会、感悟和思考真实生活中的一切问题,不断建构生命的意义。

生命教育的价值诉求规约了教育者的理论表达。在面对一个个活生生的生命个体时,任何理论性话语都难以表达出人类最真实的情感。而叙事从现实生活中摄取题材,讲述经验的方法为生命教育的有效进行开辟了新的途径与方法。教育者在生命教育中,用叙述的方式对生命经验进行表达,对生活故事进行述说,引导学生在学习叙事和进行叙事的过程中,或讲述自己的生命故事,或分析和诠释文本或故事,在交流互动中建构对自身和世界的认识并获取知识与文化的意义,在意义的生成中,实现对生命的诗意追求。⑤

三、叙事视角下生命教育教学的策略构建

生命教育的真正意义蕴藏于日常生活中,在不断重构的生命灵动中。生命教育教学中叙事的运用是直接从现实生活中挖掘生命的存在本质,通过收集并叙述现实生活中的生命故事,在注重叙事伦理的基础上,对生命事件、个人的生命故事进行诠释,以求透过生命现象寻求生命的真实,探求生命的意义。

1.收集生命故事,挖掘最真实的生命事实

生命教育需要面对来自不同地域文化环境、不同个性特征、不同生命往事的生命个体。因此,只有切合不同生命个体的需求,才能契合教育实践的诉求。这就要求人们必须从日常生活中挖掘具有典型代表性的生命事件,着力关注生命个体在日常生活中的活动、感受和体验,通过这些来表达不同的生命诉求,彰显出丰富多样的教育意义。

因此,生命教育叙事的有效表达首先要进行生命经验的收集。也就是说,日常生活中有关生命的事件都可以是叙事之物。在教育叙事中自我与社会均是叙事之物,社会条件、话语和叙事实践交织在一起,塑造了自我及其身份的属性。⑥对于社会的叙事之物,可以通过对典型的关乎生命事迹的故事叙述,引导学生体验生命的可贵,进而尊重一切生命。个体自我的叙事故事包括讲述者与一系列意义重要的个人经历联系起来的故事,这里既包括了发生在自我身上的生命故事,也包含了自我所经历的生命事件。通过对个体成长轨迹,生活中的困难与挫折的叙述与分析,激励学生、引导学生运用积极的方法去面对痛苦和失落,从而追寻更高的生命意义。

2.诠释生命意义,构建温情的生命世界

叙事不仅仅是记录和叙述故事,而是要对故事本身进行持续的反思与追问,进行经验的重组和意义的诠释。当一个鲜活的生命故事呈现在面前时,不仅仅是对它做一个简单的描述,而是要去挖掘隐藏在这些故事背后的意义。通过对这些事件的诠释,使这些故事和经验的内在意义让受教育者领会和把握。无论是对社会生命现象的诠释,还是对个人生命经历故事的诠释,首先都可以从需要探究的主题出发,将事件的关键点或个人生命经历故事的关键阶段提炼出来,然后对这些关键的事件和阶段进行分析,分析关于这些现象事件的基本特征和状况说了什么,最后进行关乎生命意义的重构。并通过生命意义的追寻,构建起一个充满温情的生命世界,而在这一充满温情的生命世界中师生双方的感情就能得到升华,人性得到丰富,心灵得到沟通,生命得到关爱和呵护。当然,合理的叙事语言是必要的。教育者通过叙事性的语言,将抽象的社会生命现象以叙述的形式具体地呈现出来,同时需要确定好叙述的顺序,是运用顺叙、倒叙还是插叙的方式把这些事实或事件组织起来,从而使叙述过程条理清晰、主题鲜明、详略得当,有助于他人进行理解和把握。而对于个体生命经历的叙述则要求个体语言叙事关切生命“实存”状态,抒发个体语言认知体验,描述个体生命的发展轨迹。通过语言叙述,表达出受教育者的生命感悟,构成生命意义的统一体,并在意义统一体中产生更多的体验,实现更多的生命价值的提升和生命意义的发现。

3.体验与对话,促进学生主体对理论知识的内化

叙事不是单个生命体的内心独白,叙述也不是单纯的个体行为,而是存在于说着与听着间的交互关系。哈贝马斯认为,“交流的经验,如这个名称所表露的,起源于至少把两个主体结合在一起的交互行为的关系,它发生于通过语言而建立起来的对稳定的意义的理解的主体际框架中。”⑦因此,生命教育的过程其实是知行双向结合的过程,唯有如此,才能把生命的意义内化为学生主体自身的思想,而内化过程只能在学生主体自身的体验与教育教学主体的对话中才能完成。在生命教育过程中,教育者可通过叙事将抽象的概念融入具体的叙事经历中,以生动有趣的叙事方式提出一个合乎生命教育价值主旨,合乎个体特征的命题进行探讨。同时,教育者要引导全体学生参与,让学生成为个体生命经历的叙事主体,并通过各自生命事件的叙述与交流,形成生命意义生成的共同体。在叙事活动后,教师应根据学生的表现及时进行点评和总结。总结叙事活动中符合学生认知规律、已为学生内化和吸收的知识,并针对在学生叙事活动中出现的认知偏向、存在的问题及时进行纠正,以促进叙事活动的良性循环。

4.注意叙事伦理,尊重最基本的道德底线

生命教育面对的是一个个真实存在的生命个体,涉及到以师生为主体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必然会涉及到伦理问题。因此,教育者必须充分考虑教育过程中要持守的伦理底线,担负的伦理使命,并在这种底线与使命之下对涉及到的教育事件、教育人物及其相互关系进行判断。对于社会生命事件的叙述,教育者一定不能超出事件本身的伦理底线,哪些是该讲的,哪些是不该讲的。尤其是从人性或者尊重生命的角度看,生命叙事不仅要帮助受教育者认清生命的产生与逝去,同时也要预防道德安全问题的出现。而在个体生命经验的叙述中,教育者要确保叙述参与者自愿对他们的生命经历进行叙事,教育者不能强迫性的要求学生叙述不愿讲述的事情,同时不能妄加评论。

四、结语

教育叙事为生命教育提供了新的、行之有效的表达方式。生命教育中叙事的运用,将从生活中撷取的教育真实转化成教育意义,将文本、理论和抽象的概念转化为生动、有趣的故事,在师生、生生之间的交流与互动中,消解理论表达与言语诉说的内在紧张性,促使学生实现对生命教育理论知识的理解与消化,实现生命基本知识的传授,生命教育价值的彰显,完成生命意义的构建,真正实现其育人功能。

注释:

①郑晓江.生命教育教学方法初探[J].昆明学院学报,2010,

32(2):1-7.

②刘济良.生命教育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8-9.

③邓达 熊沐清.外语教学的叙事表达:一种教学论视角[J].外国语文,2010,(3):106.

④叶澜.教育理论与实践[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⑤邓达,熊沐清.外语教学的叙事表达:一种教学论视角[J].外国语文,2010,(3):105.

⑥丁纲.声音与经验:教育叙事探究[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8,(3):73.

⑦[德]哈贝马斯.社会科学的逻辑[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1:56.

参考文献:

[1]丁纲.声音与经验:教育叙事探究[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8.

[2]郑晓江.生命教育教学方法初探[J].昆明学院学报,2010,32(2).

[3]陈晶.关于大学生生命教育的意义、内容和方法的新探究[J].广东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4).

[4]徐园媛.大学生生命教育的有效路径探索[J].黑龙江高教研究,

2012,(9).

[5]钱淼华.生命教育教学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10,(8).

大学生实事求是论文篇10

一般而言,新建本科的定位大多设计在“地方性”(区域性)、人才培养目标瞄准在“应用型”。我校的人才培养,定位在“四会”(会做人、会学习、会应用、会创新)、“三欢迎”(学生欢迎、家长欢迎、社会欢迎),顶层设计为“海峡西岸经济区绿色强校”,并通俗地将其理念概括为“做武夷文章 办绿色大学”。缘此,实现学校的可持续发展,培养“下得去、干得好、留得住”的符合海西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产业、行业需求、有较强市场竞争力的应用型人才,是我校汉语言文学专业能否实现成功转型的关键。对新建本科汉语言文学“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而言,必须树立一种观念:我们的人才是直接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应用型人才,毕业后大多不从事理论、学术研究,而是直接进入市场经济主战场,散播在相关行业、产业的生产部门,为创造经济价值和社会效益直接服务。

一、毕业论文的“原创”困境与耕作盲点

***办公厅《关于加强普通高等学校毕业设计(论文)工作的通知》(教高厅[2004]14号)指出:“毕业设计(论文)是实现培养目标的重要教学环节。毕业设计(论文)在培养大学生探求真理、强化社会意识、进行科学研究基本训练、提高综合实践能力与素质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是教育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的重要体现,是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创业精神的重要实践环节。同时,毕业设计(论文)的质量也是衡量教学水平,学生毕业与学位资格认证的重要依据。”此外,***2012年的《本科教学水平合格评估标准》中,也进一步提出,文科专业的毕业论文(设计),要有50%左右的选题与实践性、应用性挂钩。这些要求的提出,既为新建应用型本科高校的毕业论文提出了具体的指标,也指出了此类学校文科毕业论文(设计)转型的根本出路和方向。

总体而言,我校历年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毕业论文(设计)改革的讨论多,实践研究少;毕业论文(设计)工作制度多,模式研究少;学术性毕业论文(设计)研究多,对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的研究少;毕业论文(设计)管理制度、质量监控制度出台多,对学生专业能力的提升少。作为转型后的汉语言文学专业毕业论文(设计)工作存在种种弊端,该专业很明显地不适应应用型本科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

新建本科人才培养目标瞄准在“应用型”,也就是说,像武夷学院这样升格不多久的新建本科院校,人才培养的站位要实现“差异化”发展,既不能如211、985高校的“研究型”人才培养,最终多数通向“硕士生”、“博士生”,就业以科研院所、大中型国有企业、外资企业中高层主管为主导,也不是像高等职业院校、中等职业学校“技能型”行业、产业一线人才的培养,就业直接面向工厂一线车间、流水线。这就决定了我们的人才培养,既要有较为扎实的理论基础,更要有很强的实践能力和动手能力,我们人才培养的优势在于,既要适应相关行业的岗位素质要求,又要能迅速缩短“就业到岗”的时间,为用工单位节约员工培训资本,上岗即为熟练员工;办学方向能与今后的就业紧密结合,使得学生有广阔的就业前景,提升就业质量。用现在时髦的话来说,就是要以行业产业要求、就业要求、职业能力素质“倒逼”人才培养的规格、定位、课程体系、能力培养、教材建设、实践环节等等。

按此顶层设计、中观发展思路和微观个体培养三个层面的要求,我校的汉语言文学专业主要“培养能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德、智、体、美等全面协调发展,具有汉语言文学基本理论、基础知识和专业技能,具有较强的适应性和创新精神,能在中学、中等职业技术学校从事教育教学的语文教师,以及能够从事秘书、记者、编辑等实际工作的高素质应用型专门人才”。

针对以往学生在毕业论文写作中“选题范围越来越窄、优秀论文越来越少、抄袭现象时有发生”等问题,我校应以“应用型”为突破口,避开自身的弱项和“盲点”:少一些玄奥、抽象的学术研究、理论研究,多一些地域研究、特色研究、应用研究、实证研究。特别是在毕业论文等实践环节,就要符合“应用型”、“适用型”、“技能型”的能力素质和就业类型的要求,而不是片面地追求与老本科大学中文系看齐。要在搞好社会调研的前提下确定学生“论文选题”的方向。这需要从三个方面入手:一是要转变对该专业人才类型的认识,扩大调研视野。人们一般认为,汉语言文学专业所应培养的人才类型不外乎文秘型、记者型、教师型、编辑出版型、组织宣传型、文学创作型等,事实上,除了这些类型之外,还有管理型、服务型、综合型、自主创业型等多种“业外类型”,这是由该专业的基础性学科特征决定的。因此,办学者的社会调研首先要正确认识“守业”与“业外拓展”的关系,将人才类型的弹性空间收入视野之内,弄清该专业的毕业生究竟能够干什么、都在干什么以及干得怎么样,从而为拓展毕业论文选题开辟空间,打破该专业人才培养路子越走越窄的尴尬局面奠定良好基础。二是要了解社会对各种类型人才的能力期待。由于汉语言文学专业长期的封闭化、学究化的办学模式,使其人才能力培养的标准在很大程度上成为脱离社会现实境遇的一种自认自定的标准,办学者并不了解社会对各类人才究竟有着怎样的能力期待,因而在毕业论文的指导上,补上这一课也成为其必需的选择。三是要把社会调研纳入人才能力培养的常规机制中,不仅要注重事前调研,还要注重事后调研与跟踪调研,尤其要重视周期性调研成果的总结,并根据调研所获信息及时调整培养目标。

笔者从教20年,一直在汉语言文学专业任教。就历年指导学生毕业论文来看,学生大多阅读量少,除了极少数备考研究生的学生外,大部分学生对学术前沿知之甚少,许多同学不是选择一度“热门”的张爱玲、严歌苓、余华、虹影、莫言、卫慧等当代作家来说事,就是选择沈从文、鲁迅、老舍等几大家做文章,既无法推陈出新,偶有创见,也无法另辟蹊径,洞幽烛微,陷入鹦鹉学舌、拾人牙慧的境地,或者干脆就是是剪刀加浆糊的干活。

从“顶层设计”层面而言,原有学生的论文选题基本脱离“应用型”的基本要求,出现“原创”的困境和创作的盲点。首先,就“原创”方面看,新建本科的培养目标、师资水平、课程设置存在较大“缺陷”。特别是从师资看,我校长期办的是师范专科,老师以教学为主,学生未来就业以当合格的中小学教师为导向,在学术研究上缺乏明确的要求和定位。而部分老师由于长期囿于课程教学,加之外出学术交流、培训提高的机会较少,学校又无这方面的激励机制,多年下来,其知识结构陈旧、学术功底薄弱,本身对汉语言文学专业的作家作品、文学思潮、文学现象等不甚了了,当然不可能以己之昏昏,使他人之昭昭。

此外,要注意有意识地将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毕业论文选题,与人文社会科学周边的某些学科结合起来,进行交叉研究、综合研究,产生新的结合点。这既是与四年培养过程中的课程体系设置,尤其是与选修课程体系、应用实践课程体系(环节)的呼应,也是检验培养方向设置效果的显示器。比如,可将汉语言文学专业论文选题与高级文秘、新闻、广播电视编导、文化创意产业的某些选题结合起来进行研究,如“武夷文学中的文化创意原点和文化产业关联性研究”、“武夷文学与文化中的电视改编和绘本化”、“新闻报道中的文学化手法”、“新闻报道与‘非虚构写作’”,等等。事实证明,我校汉语言文学专业原来培养的专科人才,有较多在南平市的新闻行业集聚和“扎堆”,据不完全统计,仅在南平市广播电视台系统,有我校汉语言文学专业校友近30人,他们从汉语言文学专业毕业后,因为工作需要和市场召唤,逐渐向相邻专业或者学科靠近,并将二者结合得十分紧密。在研究方法上,既要让学生了解、掌握和运用一定的学术理论,更要学生学会“实证”研究的方法和实事求是的为学作风。

二、毕业论文的“应用”要求与地方特色相结合

“大文学”与“大文化”、“区域性”乃至闽北“民俗学”、“地方志”等的结合,是汉语言文学专业毕业论文(设计)向“应用型”靠拢的第一步。这就要求学生具有较强的动手能力、调研能力和实践能力,这些能力的训练和培养,要在论文的选题、材料的收集、学科(术)前沿的跟踪、田野调查、访谈采访、论文撰写等环节具体体现出来。

所谓的“区域性”,要求学生将论文选题切实与地方文史、武夷文化、朱子理学、茶文化、旅游文化、当代闽北作家作品、闽北神话传说及其传播、闽北历史人物研究、闽北书院文化、地方风物人情、黄峭文化、闽北地方戏曲、闽北非物质文化遗产、校园文学、大学生文学阅读与创作、农民工文学阅读、当代闽北民众的“文学生活”、网络文学与文化、手机短信文学、博客原创文学、武夷学院院系学生自办文学文化刊物研究、武夷学院文学社团的活动与创作、闽北现当代作家行至考据、武夷旅行文学等,具有“闽北地方”特点的选题紧密结合起来。比如,被誉为戏曲活化石的闽北***和四平戏、邵武、光泽一带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闽北民众喜闻乐见的“三角戏”、“傩舞”、中原入闽且独树一帜,在东南亚各国颇具影响的黄峭文化、源远流长的武夷文学、张三丰的道教文化(文学)传播、朱子理学中的文学、武夷茶文学与文化、古诗词中的“武夷”形象研究、文学中的闽北神话传说人物研究、武夷山儒释道文学研究等等,都是不能视而不见的最最现实的问题和迫切需要切近的课题,是与武夷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有着最直接价值血缘的题目,也是慷慨的“大武夷”给我们最无私的馈赠,更是实现高校四大职能之一——“文化传承与创新”的具体体现。此外,南平市为了积极对接福建省十二五提出的产业结构调整、转型升级和产业链“攀高 攀精”的思路,在南平各县市布点,实现产业承接和产业聚集、差异化发展。武夷学院在武夷山办学,理应首选为武夷山的经济社会发展作贡献。南平市委、市***府提出,在武夷山大力发展动漫产业、文化创意产业、旅游养生、商业贸易、物流产业等,特别是“武夷新区”发展的一日千里,更给我校汉语言文学专业的转型、发展提供了千载难逢的机遇。该学科要注意在上述的各种产业链条中,发掘和寻找人才培养的切入点和结合点。比如动漫产业链中的“文学故事”编辑、文化创意产业链条中的文案、乡土文学人物塑造、民间传说改编以及旅游休闲产业链条中的文化元素的融入、挖掘和升华。

此外,当前南平市中小学语文教学、文学阅读与文学教育、教研教改等,都是可供选择的良好毕业论文(设计)选题。

所谓的“应用”,要求学生在论文写作过程中,要摒弃剽窃、抄袭的恶习,杜绝“假大空”的论文选题,抛开正确的废话,告别陈陈相因的凌空虚蹈,树立正确的学术道德观,并在指导教师的悉心指导下,学会开展或者从事应用型科研,以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为基本导向,以解决地方经济社会文化发展中的难题为切入点,主动融入地方工作的大局,在文化产业发展、旅游产业发展、文化创意艺术、武夷文化与文学、地方文史发掘整理等畛域,这是是汉语言文学专业毕业论文(设计)向“应用型”靠拢的第二步。毕业生要在教师的指导下,以选好题、选真题、选对题为标准,可以采取团队联合攻关的形式,研究系列题目,也可以单打独斗,集中攻破,努力在服务社会、贡献地方上有所作为、有所突破;学会逐步掌握开展论文写作的一系列方法:调查问卷的设计、采访访谈的课前准备、田野调查的进行、材料的收集、辨别和使用、文献的阅读甄别、综述报告的撰写、观点的提炼、开题报告的写作、论文的修改等等,通过较为严格的学术科研训练,达到既能部分解决生产生活中实际问题的目的,又使学生在此过程中,学会做人(良好的学术道德风尚、和谐的团队合作精神等)、学会学习(论文的全程如何展开与推进)、学会应用(学以致用,用四年所学来解决实际问题)、学会创新(在前人的应用型科研基础上再推进一步),为能在今后工作生活中有更大的“应用”奠定坚实的基础。比如,通过采访访谈的全过程的学习运用,学会了在未来可能的新闻、文秘工作岗位上,较为熟练地迅速进入岗位角色,增强就业竞争力;比如汉语言文学专业毕业生通过在大学四年开设选修课,较为系统地学习“期刊编辑学”、“办刊办报”的理论课程和实践课程,使得学生将应用性的就业所需能力或素质培养的端口前移。

最近,在业界颇具知名度的文学评论杂志《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刊发了山东大学文学院师生的一组7篇文学研究论文,着实令人耳目一新。北京大学中文系前主任,著名的文学教育家、文学史学家温儒敏以《“文学生活”:新的研究生长点》为题,作了开篇的导言,其他文学研究界知名学者黄万华、贺仲明等分别以学校教育背景下的大学生文学阅读状况调查、茅盾文学奖作品的接受与传播、金庸武侠小说读者群调查、当下文化语境中鲁迅作品的阅读与接受状况调查、网络文学生态调查、近年来长篇小说的生产与传播调查、农民工当代文学阅读状况调查为题,对“学院派”近年来少有接触的选题,进行了深入的剖析和研究,而这些,都是极具挑战性和“应用性”的题目,是与地方、民众具有血肉亲缘的选题,与时下某些学者关在学院围墙内,津津乐道的“现代性”、“纯文学”、“德里达”完全不搭界,也从而开启了现今大学中文系文学研究的“新空间”和“新视界”——是具有***性的、振聋发聩的召唤,来自生活和人民的感召。在学理和学术掘进的畛域,敞开了过去自命不凡的纯文学研究者所未曾识见的全新的“文学生活”。这既是新的时代命题,也是新的文学研究论题,它的开启,无疑给了我们这种“地方性”、“应用型”新建本科院校、中文系汉语言文学专业办学新的思路:贴近群众、贴近现实、贴近社会经济社会发展的寻求。

学者张未民指出:“现实文学生活中有大量的文学现象并没有进入我们的研究视野,更不要说进入文学史了。网络文学、影视文学、通俗文学、翻译文学,它们在文学生活中所占的地位,它们对现实生活的影响,可以说绝不在“精英”文学之下。《读者》发行有千万份,《故事会》发行有三百多万份。其实,这样的文学期刊还有,比如武汉的《今古传奇》,仅‘武侠版’每月销量就在40万份左右。我们凭什么把它们排斥在文学范围之外?有谁曾经对这个问题进行过充分的研究和论证?另外还有大量的‘泛文学’,比如《家庭》、《知音》以及大量的‘晚报’、‘早报’,它们的虚构性远远超出一般人的想象,不论是在写作的层面,还是在阅读的层面上,它们都具有文学性,所以有人说当代最好的小说在《南方周末》,这虽然是在社会生活的深刻性与丰富性的意义上讲的,但《南方周末》上的很多故事都富于文学色彩,可以当作文学作品来读这却是事实。因而,以‘新文学’为本位,用‘新文学’的标准来评价‘另类’文学,这是不公平的。”[1]

在这里,张未民实际上触及到了如何拓展文学研究领域的问题,这对我们开阔思维,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汉语言文学专业毕业论文(设计),提供了理论和实践上的新的畛域和方法。

三、毕业论文的师生参与与全程指导

由于我院学生对应用型科研的“陌生”和对区域文学文化的生疏,在毕业论文指导过程中,师生的互动、借助外力的支持、外出考察以及实证性研究等,都是必不可少的环节,这种指导方式,较之“纯粹的文学研究”这种较为封闭的、自说自话的方法,具有较大的进步。

第一,以毕业论文(设计)改革为突破口,推动汉语言文学专业毕业论文(设计)与实践教学密切结合,进一步更新人才培养理念,将学生试讲等实践活动、文艺创作与科研创新有效整合,全面实现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以破解当前文化产业人才紧缺,及人才培养模式与市场脱节等难题。

第二,以毕业论文(设计)全程化为契机,将毕业论文(设计)工作贯穿于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才培养的全过程,改变以往毕业论文(设计)主要在毕业前完成的惯例,促进学生写作心态的转变,提升毕业论文(设计)工作质量;改变过去简单的,毕业论文写作的“解决最后一公里”式的师生合作、校企、校地合作,实行“全方位、全过程、全天候高度融合”的新型多角度、多面向的合作。

第三,以提升大学生专业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为核心目标,通过实战性毕业论文(设计)达成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突破传统文科类专业毕业论文写作的“天经地义”,不仅考核学生的科研创新能力,还要考核应用实践创新能力,创造应用类文科专业毕业设计的崭新形式,也能为其他应用类文科专业毕业论文(设计)改革提供思路。

某位学者的一句话,笔者是很赞同的:“大学的文学教育必须随之作出调整、深化,让文学在大学的“博雅教育或全人教育”中,在真正‘把学生培养成全面发展的人’中充分发挥它无法替代的重要作用。”[2]

注释:

[1]张未民:《放宽评价尺度,扩大研究范围》,文艺争鸣,2008年,第1期,第1页。

大学生实事求是论文10篇

转载请注明出处学文网 » 大学生实事求是论文10篇

学习

语音教学论文10篇

阅读(46)

本文为您介绍语音教学论文10篇,内容包括语音教学论文,语音教学的论文参考文献。二、理论依据教育家认为:“教学是师生共同参与的围绕着教材所进行的教与学的双边活动,它既是以传授知识和吸收人类间接经验为主的实践活动,也是特定的情绪中的

学习

公司战略管理论文

阅读(26)

本文为您介绍公司战略管理论文,内容包括战略管理方面的论文怎么写,关于公司战略管理的论文题目。目标可能是未来一定时期内要形成的组织规模方面的,如未来10年内进入世界500强,或年产值保持在同行业第一的位置;目标也可能是市场份额方面的,

学习

中学生消费论文10篇

阅读(36)

本文为您介绍中学生消费论文10篇,内容包括中学生消费观念与行为的论文,中学生消费论文2000字。2阅读内容多样,偏爱轻松、休闲的文学通俗读物。休闲通俗文学是中职生最喜欢阅读的课外读物,阅读文学书刊通常有:小说类:《幻城》、《梦里花落知

学习

地质学家

阅读(14)

本文为您介绍地质学家,内容包括地质研究史全集,地质学家及其著作详细讲解。而且在很多文化中土地也是神圣的,在卡尔梅克共和国考古学家发现了早期游牧民族留下的坟冢,从中可以看出,库尔干人不愿意在土里挖坑埋葬尸体,因为他们认为土地是他们

学习

社会实践活动论文10篇

阅读(39)

本文为您介绍社会实践活动论文10篇,内容包括暑期社会实践活动论文,社会实践活动论文怎么写范文。1.展示议案。第一小组议案:“关于祁连山生态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学生谈到,祁连山生态资源丰富,有七彩丹霞、九排松、七一冰川、马蹄寺石窟

学习

苏教版五年级上册模板

阅读(18)

本文为您介绍苏教版五年级上册模板,内容包括苏教版五年级上册一单元,五年级上册苏教版第十模块。使学生会根据需要,用“四舍五人法”保留一定的小数位数,求出积的近似值。教学重点:用“四舍五人法”截取积是小数的近似值的一般方法。教学

学习

中国社会科学论文10篇

阅读(16)

本文为您介绍中国社会科学论文10篇,内容包括中国社会科学论文格式,中国的社会科学论文研究方法。一、评选范围《中国地质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刊发的全部论文(共计119篇)。二、评选数量共评选10篇优秀论文。三、评选标准1.论文选题

学习

文化语言学论文10篇

阅读(12)

本文为您介绍文化语言学论文10篇,内容包括语言学纲要论文选题,文化语言学论文读后感。(2)从学习者层面出发,应当配合教师教学工作,提高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主动克服母语的负迁移带来的影响。例如,在课堂上:外教:Couldyouexplainwhatsyntaxis?

学习

汉语言文学专业论文10篇

阅读(17)

本文为您介绍汉语言文学专业论文10篇,内容包括汉语言文学学年论文选题,汉语言文学论文5000字。1.3汉语言文学专业实践教学的层次性培养实践教育的实施,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因此,汉语言文学专业在实践教学环节确立了层次性培养模式。大

学习

品德与社会教学论文10篇

阅读(17)

本文为您介绍品德与社会教学论文10篇,内容包括品德与社会教学论文,人教版六年级品德与社会教学论文。1.1与学生平等交流,解决他们遇到的实际问题。例如:有的学生知道自己长大了,自己想做家务可是家长不允许。于是,有的学生就会产生这样的想

学习

统计毕业论文开题10篇

阅读(17)

本文为您介绍统计毕业论文开题10篇,内容包括统计论文参考模板范文,统计毕业论文开题。毕业论文是高等院校教学工作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采取传统人工管理模式,在资料整理、选题、论文撰写及指导、格式检查、资源共享、论文管理等诸多方面

学习

统计学语言论文10篇

阅读(14)

本文为您介绍统计学语言论文10篇,内容包括统计学应用论文参考文献,统计学入门的论文。自从***的“新语丝”使原本长期存在于学术界的学术不端暴露出来之后,学术论文抄袭剽窃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抄袭剽窃的表现形式多种多样:有些只是在语

学习

汉语专业论文10篇

阅读(39)

本文为您介绍汉语专业论文10篇,内容包括汉语文学专业论文怎么写,汉语专业论文选题意义。根据吴泓(2014)给出的调查问卷结果,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学生大多数希望开设双语教学的课程,他们认为想要教好外国人汉语,首先要能够和外国人很好的沟通。

学习

语言课程论文10篇

阅读(44)

本文为您介绍语言课程论文10篇,内容包括语言方面的论文,语言教学论文题目本科。(二)教学理念和内容的缺陷课程的设置体现高校教学理念。很多高校的教师仅仅把语言当作是交流工具,根本无法深入挖掘语言的魅力。与此同时,高校选择的英语语言

学习

语音教学论文10篇

阅读(46)

本文为您介绍语音教学论文10篇,内容包括语音教学论文,语音教学的论文参考文献。二、理论依据教育家认为:“教学是师生共同参与的围绕着教材所进行的教与学的双边活动,它既是以传授知识和吸收人类间接经验为主的实践活动,也是特定的情绪中的

学习

公司战略管理论文

阅读(26)

本文为您介绍公司战略管理论文,内容包括战略管理方面的论文怎么写,关于公司战略管理的论文题目。目标可能是未来一定时期内要形成的组织规模方面的,如未来10年内进入世界500强,或年产值保持在同行业第一的位置;目标也可能是市场份额方面的,

学习

中学生消费论文10篇

阅读(36)

本文为您介绍中学生消费论文10篇,内容包括中学生消费观念与行为的论文,中学生消费论文2000字。2阅读内容多样,偏爱轻松、休闲的文学通俗读物。休闲通俗文学是中职生最喜欢阅读的课外读物,阅读文学书刊通常有:小说类:《幻城》、《梦里花落知

学习

社会实践活动论文10篇

阅读(39)

本文为您介绍社会实践活动论文10篇,内容包括暑期社会实践活动论文,社会实践活动论文怎么写范文。1.展示议案。第一小组议案:“关于祁连山生态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学生谈到,祁连山生态资源丰富,有七彩丹霞、九排松、七一冰川、马蹄寺石窟

学习

中国社会科学论文10篇

阅读(16)

本文为您介绍中国社会科学论文10篇,内容包括中国社会科学论文格式,中国的社会科学论文研究方法。一、评选范围《中国地质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刊发的全部论文(共计119篇)。二、评选数量共评选10篇优秀论文。三、评选标准1.论文选题

学习

农村青年论文模板

阅读(18)

本文为您介绍农村青年论文模板,内容包括农民大学生论文范文参考,关于农村论文参考文献。首先,思想***治观念淡化。在市场经济冲击下,拜金主义、个人主义、利己主义驭动下,有的农村青年***治观念淡化,对一些关系国计民生的大事淇不关心;缺乏

学习

小学科研论文10篇

阅读(38)

本文为您介绍小学科研论文10篇,内容包括小学科研论文案例分析范文大全,小学教师科研论文题目。学校启动和组织教育科研必须先端正并明确目的。中小学校教科研的根本目的是为了解决目前学校教育发展或教育教学改革中的实际问题,以期提高教

学习

社会热点问题论文10篇

阅读(31)

本文为您介绍社会热点问题论文10篇,内容包括社会热点问题分析论文3000字,社会热点论文大全。一、社会热点事件对大学生价值观的影响作为大学生,他们一直处于接受教育的过程中,养成了对权威专家的观念照单全收的习惯。大学生通过关注社会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