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素质教育论文10篇

青少年素质教育论文篇1

1.对全面推行科技素质教育缺乏认识

科技素质教育的开展离不开全面的科技素质教育课程的支撑。全面的科技素质课程应包含科技知识理论课程以及科技应用实践课程。然而,当前科技素质教育课程大多数是传授科技理论知识的课程,涉及科技应用实践的课程少之又少。其主要原因在于大多数学校没有认识到仅设置科技理论知识的课程难以真正培养青少年的科学素养。学生仅通过“死记硬背”的方法掌握科技知识,这种课程设置不全面的状况难以促使科技素质教育全面推行。青少年科技素质教育应该是面向全体青少年学生开展的。然而,大多数学校在科技素质教育过程中只重视对少部分优秀学生进行科技素质培养,目的是培养他们去参加各种科技竞赛,为学校争荣誉。这种做法明显是对全面普及科技素质教育的精神缺乏必要认识,导致青少年学生科技素质整体偏低,影响科技素质教育的全面推行。

2.教学资源缺乏

人力资源方面,高水平科技教师短缺。在我国,高水平的科技教师非常短缺,这主要是由于大多数年长教师过去因条件限制,并没有接受过专门的科技素质教育。大部分年轻教师虽然受过一定程度的科技素质教育,但科学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他们也没有及时补充新的科技知识。高水平科技教师短缺,使得青少年想要接受良好的科技素质教育非常困难。科技教育专用实验设施设备欠缺。科技教育专用实验设施设备是保障科技素质教育正常开展的必需品。调查发现,大多数学校在开展科技素质教育活动时并没有专用的实验设施设备,其所使用的实验设施设备均是与物理、生物、化学等其他学科共享的。由于物理、生物、化学等均为升学必考科目,实验设施设备会被优先安排给这些学科使用。专用的实验设施设备欠缺无法保障科技教育实践活动正常开展,科技素质教育也达不到应有的效果。数字化科技教学新资源不足。随着科学技术不断发展,科技知识时刻都在更新,数字化科技教学资源也在不断更新。一直以来,我国的科技素质教育所使用的数字化教学资源大多比较陈旧,与青少年学生的现实生活严重脱节。在科技与生活高度融合的今天,陈旧的数字化科技教学资源无疑难以提高学生学习科技知识的兴趣,科技素质教育也难以高水平地开展。

3.教学方法单一

近年来,我国一直主要采用“讲授法”对青少年学生进行科技素质教育,传授科学技术相关概念和原理、科技符号术语和公式、科技规律和规则等科学知识。这些相对抽象的知识与学生的实际生活严重脱节,仅靠老师的讲授难以对这些知识深入理解,导致青少年学生的学习完全处于被动状态,进而出现上课“抄科学”、课后“背科学”、考试“答科学”的状况。在这种状况下,青少年学生只好用死记硬背的方式来学习科技知识,只能用题海战术来应对考核,出现“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的局面。单一的科技素质教学方法极大地降低了青少年学生学习科学技术的热情,使青少年学生丧失了获取科技知识的乐趣。

4.教育经费使用不到位

科技素质教育经费主要由国家财***拨款、学生学杂费以及教育集资等组成。用于解决科技教师工资、购买科技教科书、建设科技活动设施、购买科技设备、选购科技书刊杂志以及与科技素质教育有关的其他物资。调查发现,经费使用不到位的状况在科技素质教育中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其一,大多数中小学校仅把科技教育经费放在外聘专家讲座报酬的发放以及科技教科书的购买上,而没有用于更新科技活动设施设备以及购置科技新书刊新杂志等方面。陈旧的设施设备和过时的科技书刊杂志无法与新时代的科技发展相适应,从而成为科技素质教育的绊脚石。其二,有些学校科技教育经费使用不合理,使得科技素质教育绩效低。经费使用是否得当直接决定科技素质教育能否有效地开展,经费使用不到位以及经费投入绩效低的情况必须引起足够重视。

二、青少年科技素质教育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青少年科技素质教育存在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原因有如下几点:

1.根本原因:应试教育制度影响了科技素质教育的正常开展

在应试教育制度下,科技素质教育因与中、高考没有直接关联而显得不太重要。青少年学生毫无疑问会把时间和精力放在语文、数学、英语等升学考试科目的学习上,以求考上理想的学校。另一方面,由于应试教育的影响,学校会把与升学考试有关学科教学列为首要教学任务。尽管落实“科教兴国”国策的要求在相关教育***策文件中多次出现,大多数学校对于科技素质教育的态度可谓“说起来重要、做起来不要”。应试教育无疑已成为科技素质教育问题产生的根本原因。

2.重要原因:传统教育思想影响科技素质教育的有效进行

传统教育侧重于对学生进行知识灌输。大多数学校传统教育思想的影响,在科技素质教育过程中着重对青少年学生灌输科学技术知识,忽视对学生进行科技能力的培养。青少年学生书本知识学得不错,但是科技动手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相对薄弱。传统教育思想难以真正让青少年学生实现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这成为青少年科技素质教育问题产生的重要原因。

3.直接原因:教师的学科本位观念阻碍科技素质教育的施行

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起着引导学生学习的作用。承担语文、数学、外语等升学考试科目的教师大多都持有学科本位思想,在课堂上总会有意或无意地引导学生重视与升学考试相关的科目,忽视甚至忽略诸如科技素质教育等科目。青少年学生受到教师诸如此类的引导后,自然而然地认为科技知识的学习可有可无,从而降低了学习科技知识的兴趣。教师的学科本位观念导致青少年学生难以产生学习科技知识的兴趣,是青少年科技素质教育问题产生的直接原因。

三、解决青少年科技素质教育问题的对策

基于当前青少年科技素质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其形成原因,教育行***部门和学校应采取以下对策加以解决。

1.提高认识,全面推行科技素质教育

学校要设置全面的科技素质教育课程体系。全面的科技素质教育课程体系必须包括科技知识理论课程与科技能力实践课程两个基本部分。二者相辅相成,科技知识理论课程所包含的知识点应在科技能力实践课程中有对应的应用实例。这样有助于青少年学生理解所学的科技理论知识如何应用于实践,并且能够通过对应用实例的学习来更深入地理解所学到的科技理论知识。学校要加强对全体青少年学生科技素质的培养。科技素质教育不应以培养学生参加科技竞赛为主要目标,而应把提升全体青少年学生的科技素质作为培养目标,让全体青少年的科技素质得到有效提升。

2.加强资源建设,提高科技素质教育水平

学校要建设高水平的科技教师队伍。在我国,教师科技素质水平极大地影响科技素质教育的质量。因此,应将教师的科技素质培训列入计划,有目的地以外出进修、远程教育等形式对教师进行科技素质培训。推行科技教师名师工程,积极组织教师参加不同地域之间科技教师互访、研讨等活动,让教师能够受到科技新知识的熏陶,不断提升其科技素质。此外,还应积极开拓社会上的科技教育人力资源,聘请科技专家、工程师作为科技教育顾问,吸收有经验的科技教育志愿者、在校研究生担任兼职科技教育老师,使其与校内教师有机组合,共同组成一支高水平的科技素质教育师资队伍。学校要配置科技素质教育专用设施设备。科技素质教育设施设备是科教体系的一个基本组织部分,更是科学技术与青少年学生之间的桥梁和纽带。因此,各学校必须为科技教育建造专用的活动设施,以及购置专用的实验设备,保证这些设施设备为科技教育活动所用。只有设施设备得到必要保障,科技素质教育活动才能够正常进行。学校要采用数字化科技教学新资源。数字化科技教学新资源是青少年学生系统地接受现代化科技教育、提升科技创造能力的必要保障。数字化科技教学新资源的“新”应体现在这些资源是与青少年学生实际生活相关,且能够引起青少年学生强烈的学习动机和兴趣,而不是与青少年学生实际生活脱节的数字化教学资源。这样能够帮助他们认识这些教育资源的实际意义,激发他们的学习科学技术的热情。

3.优化教学方法,使多种教学方法相结合

青少年科技素质教育应在保留以往“讲授式”教学方法基础上,增添科学实验法、问题探讨法、科技角色扮演法等方法。教师要使这些方法相互结合,形成能够引导青少年学生对事物进行科学观察、动手进行科技实验操作、通过讨论解决问题的科技教学方法体系。进而根据现阶段的实验条件和学生的学习特点,灵活选取若干种教学方法,各种方法优势互补,让青少年学生在科技探索与学习过程中处于主动地位。

4.合理使用科技素质教育经费

青少年素质教育论文篇2

论文摘要:我国青少年足球运动员的培养与发展决定了国家队的综合素质和水平。把体育教育与体育竞技结合起来,把青少年足球运动员的培养纳入一个文化教育的组成部分。本文进一步分析扭转轻视文化学习的倾向;文化教育的培养是青少年足球运动员的首要目标:文化素质对提高中国青少年足球运动员的技战术水平起着重要作用。

论文关键词:青少年;足球;文化教育;

足球青少年后备人才被世界各国公认为是足球发展的基础和希望,青少年足球的梯队培养也是足球竞技人才发展的关键层面,世界足球强国均以战略的眼光,采用不同的方式培养青少年后备人才。国家体育总局局长袁伟明就曾说过“后备人才培养是竞技体育发展的战略问题,只有重视后备人才的梯队建设,我国竞技体育的发展才有后劲”。在我国,由于长期以来的***治和历史原因,大力发展我国青少年足球后备人才事业始终只停留在口号上,付诸实施的力度远远不够。从根本上分析我国青少年足球的发展体制,学习足球先进国家的培养模式.结合我国现阶段实际情况采取相应的对策。对加快我国足球运动水平的提高具有深远的意义。

青少年足球运动普及程度与国家足球运动竞技水平直接相关,这一点已被现代足球100多年的发展历史和足球强国的成功经验所证明。一个国家青少年足球的普及、竞赛、训练体系的完善程度.与国家足球竞技水平有直接的关系。中国足球发展要从本国的现状出发,最主要的问题是做好青少年的培根教育,充分重视青少年运动员在足球兴趣和文化学习上的培养,使球员具备扎实的基本功和很强的领悟能力,进而逐步提高足球水平。

1对青少年足球运动员的问卷调查及结果

通过对重庆力帆和重庆几所足球传统项目学校l5——l7岁青少年足球运动员进行问卷式调查,反映出他们存在的问题。

1.1问卷调查的主要内容和方法

青少年足球运动员从事足球运动的经历(踢球时间、球龄、每天训练时问等);青少年足球运动员的追求目标(国家队、球星、兴趣和爱好、金钱等);青少年运动员的文化素质(文学常识、自然常识、历史知识、时事新闻、电脑知识等)。

调查结果显示,追求国家队和明星占85%,而兴趣和爱好只占12%,其它占3%;球龄在7、8年占87%,参加过全国U15、U17比赛、城市青少年比赛的占83.6%.而文化素质方面电脑游戏知识得分最高。通过调查反映出我国青少年足球运动员的培训体系存在几个方面的问题:文化素质过低,成人化训练过早,足球普及度过窄,足球学校过滥;其中文化素质过低是影响青少年足球运动员发展的关键因素。在调查中大多数球员是从小学直接进入足球学校或俱乐部预备队的.连9年制义务教育都没完成。

2扭转轻视文化学习的倾向

在我国青少年足球运动员中较为普遍存在着忽视文化学习的倾向,这一方面与过早参加专业训练的体制有关(有待商榷),另一方面也与青少年足球运动员受社会影响自身重视不够有关。其实参加各年龄组足球训练的少年儿童都有较重的文化学习的任务.平时还要参加各阶段和期末考试,即使l6岁以上的青少年足球运动员也还有进一步学习文化知识的任务。青少年运动员的文化水平不仅是胜任未来工作的条件,而且是发展运动员智力水平的重要基础。如果运动员不具备一定的文化水准,势必会影响其理解力,也就不易踢好球,特别是踢到一定水平就较难有所突破,训练中较难提高攻防意识水平,比赛中不易准确理解教练员的战术意***及其灵活运用,最终较难培养出高层次的后备人材。文化教育的培养是青少年足球运动员的首要目标长期以来.足球界一直在争论一个问题,也是老生常谈,文化学习好就一定能帮助球员把球踢好吗?在世界足球发达国家和发展速度较快的国家。青少年足球运动员的综合素质发展是培养的首要内容。在德国13——l5岁的青少年培训中,学习是首位,其次才是训练:在法国的培训体制中,青少年足球主要对象是13——l5岁的适龄儿童,他们不得离开自己的学校、家庭和俱乐部,必须随自己学校的课程完成国家***门规定的学习;对15—17岁青少年培训分别在35个培训俱乐部进行,受训者加入俱乐部必须签订合同。保证在自己原来的学校继续学习。法国足协每年对俱乐部进行一次检查。监督他们完成规定的学业。

3文化教育的培养是青少年足球运动员的首要目标

3.1文化学习是培养青少年足球运动员的基本条件

一支没有文化素质的青少年足球队是无法在培养和发展的道路上有较大的上升空问的。无论是健力宝青年队还是“超白金一代”的国青队、国奥队,在青少年时期由于身体素质和早期成人化训练,尽管成绩暂时领先,但在未来发展中由于受到机制和文化素质的限制而随之湮灭。2000年世青赛.中韩两个同样才华横溢的人才,经过3年时间的不同命运坎坷,朴智星已经在曼联队踢球,而曲波则在青岛队期待着能进入每场首发的阵容。在我们的近邻韩国和日本,青少年球员必须完成国家规定的教育义务.国家青年队直至国家队基本是从高中生和大学生中选拔出来的,具有一定的文化素质和技、战术素养,尽管在青少年的比赛中与中国队不占上风,但到成年队比赛中以心理素质和技、战术素养每每在重大比赛中取胜,文化素质起重要作用。

3.2文化教育是青少年足球运动员成长中的必须教育过程

9年义务教育是国家法律要求每名公民必须完的教育过程,是青少年在德育、智育、体育等方面接受相应的教育和培训,培养爱国主义思想,具备一定的文化知识和法律意识。在调查中发现中国青少年足球运动员法律意识和文化知识匮乏在国家利益与个人利益发生矛盾时,只顾个人利益,包括对出国集训有抵触情绪,在国家队出工不出力等现象;沈阳青少年球员在街市中失手打死对方触犯法律以及个别青年球员参与假球、等现象从侧面反映出当代青少年球员的综合素质水平不高。因此,体教结合将是中国足球乃至今后中国竞技体育的补充,是培养中国青少年足球人才的主要渠道;学校是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人才,而目前过于泛滥的足球学校培养体系,无益于青少年足球人才的培养和发展。在韩国的职业俱乐部不设预备队.青少年足球运动员的培养在于学校,由小学到中学直至大学,他们不仅要完成国家规定的必修课程,在20岁时还要按国家的法律服兵役,这对青少年球员的综合素质培养是一个完备的过程,而职业俱乐部每年从高中生和大学生的比赛中发现和选拔队员,提高了国家足球的整体素质.这是中国青少年足球管理机制必须改革的关键。"

4文化素质对提高中国青少年足球运动员的技战术水平起着重要作用

目前,世界足球运动具有高度社会化、职业化和商业化的特点,其在所有运动项目中的显著地位和世界上的影响很大,并成为世界各国社会文化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部分。我国是一个人口大国,但目前还是一个“足球人口小国”.面对世界足球运动快速发展的形势和广大人民群众越来越高的要求,根据我国***治、经济、文化的发展水平,运用***策、行***和经济的管理手段,加大对青少年足球的宏观调控,促进青少年足球运动蓬勃有序地健康发展,为提高我国足球运动水平打下坚实的基础。

4.1文化素质是培养青少年足球运动员提高技战术素养的基础

中国足协青少年部主任冯剑明在总结青少年足球过去一年的工作时指出:“国少队和国青队之所以取得去年的成绩主要是由:于他们的体能、身高和作风上的优势。而真正足球的精髓所在——技战术素养,却在他们身上没有得到充分体现。”运动员的运动寿命与文化修养程度是成正比的,道理很简单.读书太少的队员领悟能力低,在训练场上连教练很简单的意***都领会不了,当然不可能踢好球。当我们的年轻球员面对无论是米卢的“快乐足球”还是霍顿的先进足球理论都无法理解并在训练和比赛中贯彻。表现出中国足球运动员在文化素质方面的欠债。欧洲足球运动员的成功是建立在良好的社会教育基础上的,他们所有的年轻球员在l5——l6岁前都是在业余俱乐部踢球,但没有错过基础教育;所在欧洲球员绝大部分都具有良好的职业素质,在经过青少年时期的基础培训后,升到成年队时,在先进足球理念的指导下迅速成长,在比赛中表现出较高的足球技战术素养。而中国球员缺乏良好的基础教育,因此,加强他们的文化素质是提高球员技战术素养的必修课。

4.2提高文化素质是青少年足球运动员自我发展的重要保障

对于提高青少年足球运动员的文化素质培养的问题,我们不得不涉及到一个更加敏感的问题,就是青少年足球运动员未来发展的多向性。?方面加强文化素质的培养对于提高球员的足球运动水平起着重要的基础作用.无论在职业俱乐部乃至在国家队的比赛中将发挥出较高的技战术水平:球员退役后由于具备一定的文化素质,可以到相应的高等学校进修学习,成为一名高水平的教练员或高素质的足球从业人员。另一方而,在众多的足球人才竞争中被淘汰下来的青少年足球运动员的自我发展方向成很大的问题。在国外,没有被俱乐部吸纳的年轻球员由于自身具备一定的文化素质,可以再回到学校继续学习解决就业问题。

5提高基层教练员的素质

青少年素质教育论文篇3

作者:刘坚 罗艳玲 庄巍 顾世辉 李运

论文关健词:体育社会属性;素质教育;青少年;社会化;关系

论文摘要:本文从体育学、社会学、心理学等多学科的视角去探讨体育社会属性与青少年素质教育之间的关系,进一步揭示体育社会属性对促进青少年社会化进程的作用。

一、问题的提出

青少年教育问题历来是人类社会发展进程中的一个热门话题。因此,世界各国***府把培养下一代作为国家“兴衰存亡”的重点工程来抓。要实现青少年全面发展的战略目标,体育教育是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大量的研究结果表明,青少年自我形象的确立,健康人格的养成,身心的正常发育和良好人际关系的建立都与体育社会属性有着密切关系。随着体育社会化进程的不断加快,体育社会属性对促进青少年社会化进程的作用越来越凸显。其不仅作为人类文明的一种社会文化现象,承载着丰厚的精神文化财富,还以赋予积极意义为其内容,身心活动为其形式的结合统一,成为一种有效的教育手段和方式。因此,从社会学、体育学及心理学等学科的角度去探讨体育社会属性与素质教育之间的关系,进一步揭示体育社会属性对促进青少年社会化进程的影响规律;揭示体育于培养青少年自我意识、良好心理品质、公平竞争意识,以及引导积极健康的生活态度和行为方式,增强社会适应性等方面的作用,具有重大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当前,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已成为基础教育深化改革的核心标志,是中国教育改革的大趋势;体育作为教育的重要手段和人类文化的载体之一,是一种不可忽视的社会实践活动;从体育与社会的关系看,体育的发展依赖于社会、经济的发展,反之体育的发展又推动社会、经济的发展,因而体育被赋予了一定的社会属性。那么,体育的这些社会属性与素质教育之间有什么关系呢?它与青少年教育又是什么关系?这正是本文研究的重点和难点。

二、研究方法

本文采用文献资料法对体育社会属性与素质教育的关系进行综合分析和比较。

三、研究对象

10-17岁青少年。

四、分析与讨论

(一)体育社会属性与素质教育的关系

1、内涵与本质。在哲学范畴中,社会属性是指在实践活动中人与人之间发生的各种关系。那么,体育社会属性就是指在体育实践活动中人与人之间发生的各种关系。而素质教育作为中国新世纪理想教育的代名词,是有别应试教育而提出来的一种教育体制,目前对其本质和内涵的诊释很多。综合起来素质教育主要包括:***治素质、思想素质、道德素质的培养,科学文化素质教育,身体素质教育,心理素质教育4个方面。它是一种注重个性成长的教育,是一种将传授知识技能、发展智力能力、培养情感意志和完善人格等融为一体的综合型、开放式教育,是一种适应现代化社会知识迅速增长和不断更新科学技术综合化发展的创造性教育。由此可以看出,素质教育的社会属性比体育社会属性的范畴广,它既包含了身体素质方面的要求,但又不能取而代之。两者之间相互交融和促进,形成互补之势。譬如,运动竞赛承载着丰厚的体育文化内涵,这一属性最集中地体现了“和平”、“公正”、“参与”的体育精神,这也正是人类理想的人际关系和社会公德的反映。“更高、更快、更强”的追求理想目标的奋斗精神;“齐心协力、团结一致”的团队精神;“坚持不懈与困难斗争到底”的顽强拼搏精神等;无一不是人类最优秀的精神文化财富。

2、对象与目的趋同一致。从上述不难看出,无论是体育的社会属性还是素质教育,它们的作用对象都是人,目的都是从不同角度来促进人的社会化进程,这对处于社会化转变关键时期的青少年来说显得十分重要。例如在实施素质教育中,针对青少年求知欲强、好胜心强、精力旺盛、思维活跃、情绪情感丰富、渴望交往;对勇敢、刚毅、果断、顽强、沉着、机智等心理品质,充分发挥和利用体育运动所特有的社会属性—教育功能来培养学生勇敢、顽强、拼搏求实的精神和谦虚纯朴、互助友爱,关心集体等优良品质。例如,可以通过上课、换项时的整队和队伍调动以及每次练习开始和结束的要求,培养组织性,纪律性;通过场地的布置和体育器材的借用和归还,培养学生热受劳动、爱护公物的思想和习惯;通过游戏和比赛法的运用,来培养学生集体主义、团结协作、具有竞争意识和拼搏向上的思想和风尚等。体育运动为我们实施素质教育提供了一个良好的、特殊的集团〔微型社会的教育环境和形式,通过这种环境和形式我们可以在“训育”(即指培养学生的情操,态度和思想)中培养学生关爱集体和团结向上的思想品质,同样也在“陶冶”(指教给学生知识和技能)中培养学生相互帮助,善于思考,促进学生自觉主动地学习。体育活动正契合了青少年的这些心理特点,容易引起强烈的,合理共鸣,符合他们身心发展变化特点,因而产生良好的教育效果。

3、能力和创造性。未来社会的竞争,是以具有主体意识和主体能力的人,即具有自主性、能动性与创造性的人为前提的。事实上,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日益完善,面对日益激烈的经济竞争和新科技***的挑战,客观上越来越要求所培养的人必须是具有良好身心素质的人才,特别是具有必备的创造意识、创业精神和创造能力的人才。无怪乎有人认为素质教育的过程,对于人的自身发展来说,既是潜能充分开发的过程,又是推动青少年逐步社会化的过程。因此,充分发展学生的个性,实现人的主体性与贯彻主体性教育是国民素质教育的基础,而体育的积极参与对于青少年个性的培养有着重要的作用。

4、体育运动与个性发展。由于人际关系是个性发展的依托,共同活动是人的个性形成与发展的基础,集体于是成了学生个性发展的熔炉。体育运动作为形成青少年社会化经历的重要途径,不仅提供了多种群体活动的形式,还提供了值得记忆的、富有影响的、以及个人的、社会的和文化的经历,因而体育与素质教育对于学生个性的培养有着积极的意义。同时我们必须清楚集体与个性发展是一对矛盾的统一体,在对青少年教育时应处理好这两者的关系。

5、体育运动与其他教育的融合。“非运动员或定期参与运动的人们在其他活动中同样可以学到在体育运动中学到的东西”暗示我们应该辩证的把握体育与素质教育的关系。体育不能涵盖素质教育的全部内容,但它是实施素质教育不可缺少的一个部分。体育社会属性与素质教育其实是相互渗透、相辅相成的关系;在青少年教育过程中,体育不能一味强调自然属性的教育,必须将其社会属性与德育、智育、美育等方面结合来进行才能收到较好的效果。

青少年在学习和掌握各项运动基本知识、技能和技术时,是在一种集体(或称微型社会)的环境之中进行的。学生在这种“环境”中,多数是在动态的过程中学习各项运动的知识、技能、发展身心,同样也接受了品质、毅力、智力等方面的良好教育。

(二)体育社会属性与青少年的社会化进程

体育作为人类社会发展的产物,具有人类社会的种种特征属性,且有不断发展之势,我们称之为体育的社会属性。社会化是社会学的主题之一。社会是由社会成员组成的,而作为社会成员必须具备一定的条件—发展人格和自我,这要经过一定的社会化过程才能实现。在社会学的视野中,体育是一种社会文化现象,它与人的运动、教化、修养、精神品质、***治观点、人生观、世界观都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它在“人”从生物人向社会人过渡的社会化进程中起到了一个举足轻重的作用。

1、体育社会属性对青少年生活技能学习的影响。从体育的产生和发展来看,它源于生活,各种身体练习都是人类生活技能、劳动技术、***事技术的提炼与综合,但它又高于生活。因此,对青少年进行相应体育活动的影响,通过其掌握各种身体练习的方法和手段(因为这些方法和手段不是单纯生物自然属性的反映,而是有着深深的社会属性烙印,如正确姿势的坐立行走对青少年外在形象气质的塑造),来逐步使他们提高身体活动能力,掌握基本的生活技能以及积极健康的生活方式,这对他们适应社会的需要是极其重要的,甚至是终身影响的。如:青少年及幼儿在体育游戏中可以学会各种走、跑、跳、攀登、爬越、搬运等技术,从而提高他们基本的身体活动能力、操作能力,并逐渐内化为日常生活技能的一部分。 转贴于

2、体育社会属性对青少年社会行为规范教育的影响。“从文化学角度来看,社会化过程就是一个社会文化内化的过程”。体育运动作为一种特殊的社会文化活动,是社会的缩影。其特征表现为强烈的自身参与、激烈的对抗竞争和频繁的人际交往,以及形式多样的群体活动等。但它无论是教学、训练还是比赛,都有严密的组织形式和严格的规则对参与者的行为举止进行约束,并通过仲裁、舆论、大众媒介等进行监督和实施。所以从这层意思上说,体育能够为人们提供社会生活所需求的各种行为能力、方式、规范等模式。然而行为规范培养是青少年具有社会属性必不可少的社会化过程,通过引导广大青少年积极参与体育运动,我们可以对其进行经常重复并加以控制的体育规范训练,这一训练可视为对社会规范和伦理道德教化的模拟训练。

3、体育社会属性对青少年社会价值观念的影响。随着社会的进步不侧发展,体育被人们赋予了许多新的功能,其中包括丰富人民群众文化生活,满足社会成员的精神需要;培养社会成员竞争与合作意识、团队精神,促进个人或团体间的合作与交流;激发社会成员的民族精神,加强民族凝聚力;增进国家、民族、******和社会团体间的联系和交流,创造有利的国内外环境;推动市场经济的发展等。所有这些都将会通过家庭、社会、学校、大众媒介等途径潜移默化地影响着青少年的社会价值取向的形成。我们知道,体育领域所形成的价值观念既反映了社会的现实生活,又反作用于现实生活。根据迁移价值理论,人们常把体育中的价值观迁移于社会,对社会成员进行教育,对社会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同时我们也不能忽视体育随着商业化的发展所带来的一定负面影响,如:体育暴力事件、不公平竞争、体育明星各种丑闻等,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将影响青少年健康的社会价值观念的形成。另外值得注意的是竞技体育和大众娱乐体育两种体育形式在人生目标、自我认识、生活方式等方面都存在较大差异。因此,我们在对青少年的身体行为教育过程中要注意以上因素。

4、体育社会属性对青少年社会角色习得的影响。“从社会结构的角度,人的社会化的本质就是社会角色承担的过程”。社会角色是完成社会活动的必要社会形式和个人的行为方式,多数学者将体育运动看作社会化体验的场所,而不是社会化结果的原因。因此,体育运动中的角色,体现了个人在由体育而结成的社会关系中所处的地位,这种地位有其权利、义务和相应的行为要求。从而通过体育角色的习得,可使学生明白一个角色的担当必须履行相应的权利、义务和行为方式;使其体会到经过个人努力是可以成功扮演各种角色的,体验出人生的主观努力是改变其社会地位的重要途径。

5、体育社会属性对青少年个性的社会化影响。从社会心理学角度,社会化是个性获得的过程。个性是一个人在其生理素质和个性心理特征的基础上,在一定社会历史条件下,通过社会生活的实践锻炼与陶冶,逐步形成的观念、态度、习惯与行为,是一个比较稳定的生理、心理素质和社会行为特征的总和。它是人们在掌握社会经验和改造周围的现实活动中,通过动机、兴趣、理想、信念等内心世界的活动体现出来。现代社会心理学的实验证明,“个性的社会化是通过群体而实现的”。而青少年在进行体育运动时,往往是在各种形式的群体中度过,其个性的发展时刻都受到群体心理的影响,如果群体水平愈高,则愈有助于其成员个性心理的健康发展;研究还表明运动体验在儿童心理发展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它可以宣泄、中和、抵消和对抗负性情绪,对儿童具有培养积极自我概念的作用,“儿童如果承受不了身体挑战和心理上的打击,就不能达到真正意义上的成熟”。总之,体育社会属性对于青少年良好个性心理品质的培养有着积极的作用。

五、结论与讨论

1、在素质教育深人开展的今天,我们应正确认识体育与青少年素质教育的关系,不能忽视体育社会属性对促进青少年社会化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同时又不要过于夸大体育在素质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

2、在全面深化体育课程改革的背景下,加快体育教学过程、课程教材、队伍建设等方面的更新和变革,进一步发掘体育的社会属性,并与其自然属性很好地结合、应用到素质教育当中,营造有利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微观社会环境。

3、体育运动被看成为形成社会化经历的场所,而不是社会化结果的原因,也就是体育运动在项目、团队和情境上是以极其不同的方式组织的。因此,它为参与者提供了许多不同的体验。

4、青少年个性社会化的形成有着非常深远的意义。素质教育非常注重学生个性与能力的培养,同样,体育运动的积极参与有助于青少年良好个性品质及多种能力的培养。

5、体育的社会属性对青少年生活技能学习、社会规范教育、社会价值观念、社会角色的习得和个性的形成等方面有较大的影响作用,而这都是素质教育核心目标的具体体现。

青少年素质教育论文篇4

关键词:素质教育;文化建设;实验基地

随着经济的发展及社会的进步,我国国民的整体素质有了一定程度的提升,但是广大青少年的素质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无法获得更好的发展,因此实施素质教育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实施素质教育有利于提高广大青少年学生的身体素质、心理素质、品德修养,从而促进本国科技、经济、文化等各方面的发展。而青少年活动中心作为青少年活动的主要开展基地,对于提升青少年的整体素质、为国家输送优秀的人才有着不可比拟的作用。

一、活动中心的优点

与正规的学校教育有所不同,活动中心较为重视培养青少年的整体素质,更重视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那么在开展素质教育时,活动中心有哪些优点呢?

1.全面性

在青少年活动中心有着较为齐全的教学设施和强大的师资力量,这就使得在素质教育活动中能够更为全面地培养青少年的各方面能力。在这里,青少年能够享受到较为全面的培训,从而使自己的整体素质有较大的提升。

2.公益性

活动中心的对象是社会上的全体青少年,其中的教学设备都是免费使用的,旨在让青少年走进这里学到更多的东西,体现了社会的公益性。青少年可以单独过来学习知识,也可以与同学一起过来接受教育,还可以跟父母一起来体验学习。特别是在一些节日中,活动中心还会组织辩论赛、展览等活动,吸引青少年的学习兴趣,从而更好地对他们进行素质教育。

3.娱乐性

在活动中心,始终都将寓教于乐的原则摆在第一位,让学生摆脱传统教育那种枯燥无味的学习,进而在快乐中学习知识,在游戏活动中提升能力。

二、在活动中心开展素质教育的作用

1.全面提升青少年的能力

活动中心对青少年的科技、文化、艺术等各方面进行均衡培养,这样不仅能够提升学生的文化水平,还能够培养学生的艺术细胞,让他们在琴棋书画等各方面都有一定的了解和掌握,还能够对科技有一定程度的认知,这样就能使他们的整体素质得到较为全面的提升,为将来的良好发展打下基础。

2.提升了国家的整体竞争力

现如今,各国的竞争形势愈演愈烈,不管是***事还是科技抑或是文化都存在非常激烈的竞争,而国家的竞争归根结底是人才的竞争。一个国家只有人才济济,才能在国际竞争中处于主导地位。活动中心旨在培养全能型的人才,在素质教育上也注重学生各方面的协调发展,这样就为国家的发展输送了综合性优秀人才,这些人才能够促进我国文化、科技、经济、艺术等方面的发展,从而使我国在国际竞争中处于不败之地。

三、实施素质教育的措施

1.达到科技和艺术的相结合

因为在学校的教育体系中,老师主要以理论知识的讲述为主,所以在活动中心的教育体系中,就应该将科技和艺术的教育摆在首位,争取让青少年学到一些学校里所没有讲述的知识,从而促使他们的综合素质得到全面发展。然而部分家长认为科技和艺术是完全没有联系的两个科目,还会造成青少年思维混乱。这种想法是不可取的,因为科技的不断进步与发展会带动艺术的提高,而艺术的提高也会促进科技的发展。现在的科技发展逐渐融入了艺术表现,而艺术的发展又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人们的审美和鉴赏能力。虽然强调科技与艺术相结合,但是一定要与时代的发展相符合,因为只有顺应时展的科技与艺术才能更好地造福社会,造福人类。这就要求在活动中心对青少年实施素质教育时,要将科技和艺术相互整合,并为学生创造展示学习成果的平台,定期举办学生作品展览,让他们学有所用,以便今后更积极地接受和参与活动中心的素质教育活动。

2.要重视文化建设

在活动中心开展素质教育,其实际是对学校教育的一个延伸。不能因为青少年在学校已经接受了文化教育就忽略文化建设,要在他们文化建设的基础上去开展素质教育。进行文化建设可以利用文化中心的围墙,这样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因为丰富多彩的墙面文化可以给他们带来视觉上的冲击,而且可以增长他们的知识。这样就能在活动中心形成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为青少年的健康发展提供一个较好的平台。

3.建设实验基地

在让青少年学习科技、文化、艺术时,可在活动中心建设实验基地为学生创造实践的平台,这样有利于培养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全能型人才。通过在活动中心建设科技制作基地、艺术训练场所,能够让青少年在科技、传统的诗词歌赋等方面全面发展,这样不仅能够提升青少年的文化修养,还能够培养他们的爱国情操。

作为国家培养人才的基地,青少年活动中心在青少年的素质教育方面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为我国的人才培养作出了巨大的贡献。活动中心具有全面性、公益性和娱乐性等几方面的优点,能吸引社会全体青少年,对他们进行全方面的素质教育,进而提升他们的整体素质水平,为我国将来的发展提供了助力。

参考文献:

青少年素质教育论文篇5

媒介素养教育概念引入我国后,学者对这个概念给予了不同的界定,如卜卫认为媒介素养教育的意义在于“建立对信息批判的反应模式、发展关于大众媒介的思想、提高对负面信息的觉醒能力、培养建设性的使用大众传媒的能力。”[1]吴廷俊和舒咏平认为实行媒介素养教育是为了“满足信息社会人们对传播沟通空前巨大的需求。适应社会结构、生活形态的巨大变化;在现代中国社会,由于经济发展与时代变迁带来巨大的社会变化,人们所处的社会结构与生活形态也相应发生了巨大变化,而各种变化均指向了对传播素质教育的需求。”[2]无论哪种界定,“媒介素养”的概念都包含有以下的元素:媒介是被建构的,它也在建构真实;媒介有商业的利益和追求;媒介有***治的和意识形态的诉求;由于内容和形式各异,不同的媒介有各自不同的审美特质、符码和传统;受众获得媒介的意义是通过协商而来。[3]所谓青少年的媒介素养教育,简要地说,就是指导青少年正确理解、建设性地享用大众传播资源的教育,通过这种教育,培养青少年具有健康的媒介批评能力,使其能够充分利用媒介资源完善自我,参与社会发展。

二、青少年的媒介素养现状

1、青少年面临的传媒环境

美国媒介素养教育学者W•JamesPotte在他的《媒介素养》一书中对媒介对人们的影响有个形象的比喻:“媒介传播效果对人的影响就像天气对人的影响一样,他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并且有着各种各样的存在形式。[4]据世界报业协会统计,中国已成为世界上最大报纸消费国,日销量达8200万份,报纸种类也高达2000多种。大众传媒是现代社会中最为重要的“塑型力量”。有研究表明,在现代社会中,人们头脑中关于“社会***景”的信息95%以上是通过大众传播媒介获知的。由于人们对信息获知的渠道依赖,大众媒介在议程设置、社会舆论形成方面,都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另据中国互联网络中心2004年7月的数据显示,截至2004年6月30日止,中国网民总数已达8700万,其中未成年人约占网民总数的一半。据抽样调查,有71%的教师和家长发现孩子接触过网络上的“黑信息”或进过“黑网吧”,81%的教师、家长和学生对“黑信息”的拦截和抵御不懂得采取安全的措施,95%以上的家长对孩子上网可能带来的危害抱有警惕心理。

2、媒体对青少年的影响

青少年因其个性年龄特征,对大众传媒十分敏感,最容易受到大众传媒的影响,有调查显示城市小学生接触大众传媒的人数百分比为:电视87.7%,报纸71%,广播61.7%,书籍59.9%,录音带51.2%,杂志46%,计算机14.4%,城市中学生的比例指数略低。[5]中国社会科学院媒介传播与青少年发展研究中心的一项调查显示,我国中小学生最经常的课外活动是看电视,多数生每天看电视的时间达100分钟。在青少年使用互联网中,年级越高的上网越多,青少年用户平均每周上网时间为212分钟。媒介的无处不在和青少年接触媒介的特点决定了青少年在使用媒介时,除了能利用媒介给其带来的方便之外,还不能很好的抵御媒介所带来的负面信息。

青少年属于信息认知弱势群体,由于知识结构不健全,缺乏社会认知经验,他们缺少基本的媒介知识、辨别能力,更不具备对媒介的运用能力和批判素养。传媒素养的匮乏,再加上传媒拥有向大众信息的特权,使得青少年对传媒传递的信息丧失了基本的警觉性。媒体声画并茂的传播优势,电子媒介对许多人产生了不可抗拒的吸引力,特别是青少年把自己封闭在媒介的“自我”之中。

消极价值观念侵蚀青少年的精神家园。在感性发展上,青少年信赖于大众传播媒介,他们往往视媒介为权威。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等一些消极价值观念渗透在许多大众媒介作品中,潜移默化地侵蚀着青少年脆弱的精神家园。一些广告的消极示范效应扭曲了人们的心理常态,导致“炫耀性消费”等畸形社会行为的出现。大众媒介凭借其特有的“欲望的模仿”机制重塑社会消费行为,引导社会时尚。

暴力***信息对青少年的危害。随着媒介竞争的加剧和在全球范围的展开,为迎合部分受众的收视欲望,暴力***信息成为大众媒介挥之不去的附属品。大众媒介中暴力节目直接影响青少年的侵犯行为和健全人格的形成。一些意志薄弱、未成熟的青少年会因模仿媒介的暴力行为而走上犯罪的道路。

三、整合社会资源,建设全面、立体的媒介素养教育实施网络

媒介素养教育是一个包括多样的技能和专门知识的活动,所以必须建立一个以全民教育为基础,***府、媒体、学校、教师、家庭和研究者之间合作互动的体系,建立全方位、立体式的媒介素养教育实施网络。中小学传媒素养教育的根本意义在于引导广大青少年学生对信息作批判性选择和有效利用。在这些信息的选择和利用中,媒体和各类社会机构必然对学生产生影响。所以,学校实施传媒素养教育不仅要充分利用本身力量加大传媒素养教育的实施力度,还应该主动与社区、周边企业、当地媒体、高等院校等***府组织和非***府组织联合,有效整合校外教育资源,构建多位一体的综合教育网络,形成各种社会力量广泛参与的良好局面。

1、***府部门为青少年媒介素养教育提供制度保障

把青少年媒介素养教育提上议事日程,将媒介素养教育纳入国内部分地区中小学的正规教育内容为青少年媒介素养教育提供教育基金的支持,青少年媒介素养的研究是循序渐进的,开展青少年的媒介教育需要更多的教育基金的支持。

完善相关法律法规为青少年媒介素养教育给予***策保障,教育界专家提出,我国应每隔3-5年《未成年人媒体素养状况白皮书》、形成媒体自律联盟,建立未成年人新闻发言人制度,对青少年发展的现状和问题提供权威调查材料,改变媒体“乱发声音”的现状。

2、学校***门是青少年媒介素养教育的前沿阵地

提高教育工作者媒介运用水平,加强对中学生网络文化的正面引导。所以教育工作者必须积极迎接挑战,努力提高自身信息素养,提高计算机水平。在信息社会中,一名高素质的教育工作者应具有现代化的教育观念,掌握现代化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对信息和网络积极认同,深入了解且有良好的悟性,能熟练运用信息工具(网络、电脑)对信息资源进行有效的收集、组织、管理、运用,实现最优化的教育效果,能通过网络与学生、学生家长交流,才能在浓郁的现代信息技术氛围中,在潜移默化的教育环境中实现引导中学生网络文化的目的。

组织编写媒介素养教育的教材,在学校开设专门的媒介素养教育课程,学校应开设信息教育课,把电视、广播、报刊、网络纳入学习范畴,针对性地进行“导视”、“导听”、“导读”和指导网络活动。组织专家、学者定期为青少年做报告,承担学校专家顾问的角色,为媒介素养教育活动献言、献策。如深圳推行的“媒介素养与素质教育”活动,就很好的为中小学生进行了媒介教育。活动主要在各中小学,通过举办“媒介素养进百校”系列培训讲座、“媒介素养与素质教育”深圳市首届教师优秀论文评选活动和“媒介素养与素质教育”大型研讨会等形式,2005年9月20日下午,深圳报业集团与宝安区上合小学联合举办了“媒介素养进校园”的活动。活动中,报业集团的资深记者向学生们讲授了少年儿童理性地辨别各类媒介信息的意义,并教授他们学习如何使用传媒、如何利用传媒发展自我。

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媒体参与意识,引导学生以积极姿态介入传媒,从优秀的传媒文化中获取营养,作为课堂学习的有益补充。如一些学校开展的“关注《新闻联播》”,“评点《焦点访谈》”、“感悟《东方时空》”的讨论写作活动,以及网络信息检索活动、网上主题创新活动等等,都值得加以推广。再者,学校广播站、电视台、报纸可以为未成年人认知、熟悉媒介、实际从事媒介操作提供直观形象的讲堂和场所。

在教学中运用多样化的教学方式,如将媒介素养与现行活动整合,这样有助于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应用和实践媒体知识。让学生自己动手制作媒体产品,组织播放,并通过讨论来丰富学生的媒介知识。有效利用网络平台,如在学校设立电子阅览室,建立国外媒介素养教育数据库,以方便学生可以经常查阅。另外,老师可以建立自己班级的主体网页,通过网络这个互动平台,信息,和学生讨论媒体方面的技术、知识,在利用媒体的过程中更好的认识媒体。

3、发挥媒体在青少年媒介教育中的积极作用,倡导媒体形成自律联盟

培养青少年的传媒使用权并尊重青少年的传播权。联合国基金会1999年在挪威形成的《奥斯陆挑战》将少年儿童对媒体的使用权归结为:接触媒体的权利;获得媒体教育和识字的权利;参与媒体的权利;免受媒体侵害的权利;媒体在保护和推进少年儿童权利方面的作用五个方面。尊重青少年的传播权,不止是为他们提供优质的电视节目,同时将制作交给他们,这是在巴西举行的[2004年世界儿童期青少年媒体高峰会]的结论之一。

设置寓教于乐的媒体,青少年使用媒体的目的在于探索自我,寻找生命的出口,但有娱乐没有教育的媒体,青少年无法从中学到人生智慧。报刊、广播、电视、网络设置专门的栏目及出版相关书籍。如一位传媒学者在中青网“青少年园地”频道中开设的“媒介课堂”栏目,透过网络媒体向未成年人普及媒介知识,努力让更多青少年讨论新闻、了解媒介,就是一种值得借鉴的做法。“怎样当个小记者”、“我也能做辑”、“我来做主持”等类似内容书籍的面世,也是大大有助于未成年人的媒介未成年人媒介素养教育的。

不刊播危害未成年人身心健康的报道,抵制一切妨碍未成年人健康成长的不良信息传播,自觉接受社会各界的监督,畅通媒体和未成年人之间的沟通渠道。

编写媒介素养知识普及读本,深入校院开展媒介素养教育宣传,开展媒介素养教育。如深圳青少年报社和特区教育杂志社深入校园开展媒介素养教育的宣传,开展媒介素养教育培训班,并编写媒介素养知识普及读本,举办《媒介素养与素质教育》研讨会等。同时深入校园开展阅读活动,提倡阅读书籍,阅读媒体,阅读社会。增强大众传媒对未成年人的吸引力和感染力,积极营造有利于未成年人成长的良好舆论氛围,加大主流媒体对未成年人的针对性,要用未成年人的语言和文化对其宣传。

媒体注重发展报纸的教育工程。报纸教育工程:NIE,即NewspaperInEducation的英文速写,美国报界高度重视并广泛开展教育工程,“据美国报纸协会去年统计,2000年全国有950家日报定期开展NIE工程。这些报纸向全国106,000所学校提供宝,有381,000位教师在课堂上使用报纸提供的内容辅导学生,当年美国日报的学生读者达到1450万。”[6]这种教育工程值得我们借鉴,报纸教育工程是培养报纸校园读者很好的途径,通过实行报纸教育工程,青少年成了这些报纸的忠实读者,同时也扩大了报纸的影响力和说服力。

4、家庭和社会组织为青少年媒介素养提供环境保障(1)让家长和孩子一起看电视、上网

富邦文教基金会于5月25日公布一项青少年媒体实用性为研究调查,先是青少年离不开手机与网络,同时,还应确认传媒教育在家庭教育中的地位,家庭是青少年接触传媒的主要场所,家长对孩子媒体活动的关注和引导特别重要,包括需要端正认识、加以重视,要以身示范、提高自身信息素质及对孩子的指导能力等。

培养家长自觉运用媒体的能力,引导孩子认识利用媒体的优点,规避媒体的负面影响。如家庭中指定互联网规则,家长应明确地了解什么样的网站是适合访问或可接受的,使用互联网有什么样的规则。给孩子良好、明晰和易于理解的例子,说明上网时应该注意什么,确保他们知道当他们对有问题的或使他们迷惑的内容时及时向家长求助;制定家庭***策,列出一系列家庭里任何成员在浏览网络时应该或不该做的事情,监督他们使用互联网;监督孩子接收和发出的电子邮件,了解他们的网友,就象了解他们其他的朋友一样;经常查阅历史文件。

(2)社会组织为青少年媒介素养营造良好的氛围

充分利用社区文化中心,青少年活动中心等场所进行媒介知识宣传,如社区可以联合***书馆、其他社区机构来推动学校以外的媒体教育。积极组建一支辅导和帮助青少年提高媒介素养的社工队伍,这支队伍可以发起一些促进媒体教育的活动,如写信给地方电视台呼吁播放较好的青少年电视节目,建议媒体关心青少年的身心健康,关注他们好的媒体氛围的营造。各个社区定期评选优秀媒体节目,并向青少年推荐优秀***书、刊物、文艺作品和音像制品等。

参考文献:

[1]、卜卫,《大众媒介对儿童的影响》,[M]新华出版社,2002年1月,第449页-450页

[2]、[8]吴廷俊、舒咏平:《一种基本素质的教育:中国传播教育发展新思路》,[C]“2003中华传播学论坛暨中华传播学研讨会”入选论文,

[3]、W•JamesPotter,Medialiteracy1998Sage,p7-81

[4]、W•JamesPotte.“MediaLiteracy”secondedition.SagePublication,2001.260.

青少年素质教育论文篇6

关键词:青少年;身体素质教育;发展研究

中***分类号:G77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24-0005-02

身体素质是指人体各器官系统的机能在肌肉活动中表现出来的能力,包括人的体力、耐力、毅力等各方面生理指标,相对于体质这一概念,身体素质更易量化、评估和研究。健康理论认为身体素质是对人的基本健康状况的评价,接近“体质”的概念。人口学、社会学则认为身体素质是人的基本生命条件,是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的物质基础。正所谓少年强则国强,提高青少年身体素质教育是强国的重要途径。近年来,尽管国家采取了各项措施,制定了相应的法律法规来尽可能保证青少年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避免应试教育所带来的弊端,可实际效果却并不尽如人意。当今的教育制度和教育模式,巨大的考试竞争压力使得一切为升学让路的观念深刻影响着广大青少年及其家长。“健康第一”指导思想的确立对青少年身体素质教育的培养尤为必要,而这一思想的确立不仅是基于对广大青少年身体健康的本质认识,更是基于对中国未来的可持续发展。身体素质教育是全面素质教育的基础,是青少年获得健康身体的基本手段,也是获得各种知识技能的必要途径,对于青少年健全人格,提升道德素质和社会素质及形成新时代的民族精神都具有重要价值。

一、我国青少年身体素质普遍下降的原因

1.***策制定角度。尽管近年来相关的法律法规制定较多,但收效甚微。国家制定的许多规定在一些地区可行性不高,如2007年中国中央***关于加强青少年体育增强青少年体质的意见中提出,保证青少年休息睡眠时间,使青少年学生每年都能进行一次健康检查等,实际上由于学业繁重,学校早、晚自习的开设,使得很多休息时间都被占用,这一举措无法实行。而由于巨大的城乡差异,以及部分偏远、贫困地区经济水平、医疗水平等的不足,使得青少年学生每年都能进行一次健康检查更是化为空谈。

2.各级部门执行情况。相关法律法规的执行落实不到位,各级部门传达的***策被逐级“因地制宜”化,出现了层层打折,甚至有有法不依,***不严的现象发生。所以尽管有相应***策来尽量保证学生身体素质教育,依然有下属有关单位尤其是地方各县、镇***府部门乃至相关学校为了保证所在地区、学校的教育水平以及相应监管力度不够等,将身体素质教育作为形式。

3.社会水平。随着现代科技水平不断发展,人们的生产方式与生活方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肌肉活动被越来越多的生产工具和生活器具所代替,用进废退,人们的运动能力正在逐渐退化,并且安逸的生活使得人们忽视了自身身体素质的重要性,由于生活的富足,人们平均生活水平提高,导致了饮食结构和饮食习惯发生了很大变化,摄入的膳食纤维类食物不足,肉食摄入过多,超重和肥胖比例变大。

4.思想水平。当前中国的应试教育导致了很多人对教育价值观念定位并不准确,并且由于层层升学的巨大考试压力和学生之间激烈的竞争压力,使教育者和家长在急功近利思想左右下只是专注于文化成绩,而不注重青少年的身体素质教育。同时思想水平还不够成熟生活阅历还不够的青少年还不能理解锻炼的意义,加上学校、教师、父母等强调又不足够,使得广大青少年的潜意识中并没有锻炼身体的习惯,这就导致部分青少年宁愿用大量的空闲时间玩游戏等却很少有人愿意抽时间去锻炼身体。

5.学校层面。学校校车接送,体育教育改革相比文化教育严重不均衡,体育教学和课外体育活动都相对过于单调乏味,忽视学生的兴趣爱好,并且对于学生体育成绩的考核及升学考试中关于体育测试都还存在一些理论与实际问题。

6.家庭层面。由于“晚婚晚育,少生优生”的计划生育***策实行以及经济水平的提高,使得广大青少年生活过于安逸,家长又怕孩子吃苦、受累,不愿让孩子锻炼,学校、教师怕学生受伤,不敢让学生锻炼,因此学生缺少吃苦耐劳的精神,并产生轻视体力劳动与体育活动的意识。

二、倡导“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并督导身体素质教育的具体落实是提高青少年身体素质的重要途径

1.将“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全面贯彻到具体法律法规中。近年来,针对青少年身体素质普遍较差的现状,国家已经出台了相关的法律法规以保证青少年的身体健康。如2003年***颁布施行《公共文化体育设施条例》,2006年的全国学校体育工作会议通过《***、国家体育总局关于进一步加强学校体育工作,切实提高学生健康水平的意见》,2007年5月7日,《关于加强青少年体育增强青少年体质的意见》的下发,2011年制定的《青少年体育“十二五”规划》等。这一系列的法律条律规定都体现了国家对青少年身体素质的关注,但较其实用性而言,其各项条款呼吁号召的色彩较重,约束力、针对性和具体操作性等方面相对欠缺。因此,应结合各地区的具体情况,以相应的法律法规为基础,结合各地具体情况制定出针对性和实效性均较强的法律法规。同时为避免应试教育所导致的身体素质普遍较差的现况,可以适当提高体育成绩在综合考试中的比例,建议中考、高考的体育考试方式可以采取多次考试、划分多个级别的方法,按不同学校的录取要求分为不同的级别,以提高身体素质教育在全面素质教育中的地位,从而让学校、家长及学生意识到身体素质教育的重要性,尽量避免现行教育体制带来的弊端。

2.切实加强和落实相关***策法律法规的具体实施。把“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落实到具体的***策及法律法规中的同时,也要监管相关规定的全面实施,确保各级下属部门能够具体落实。建议应将身体素质教育和智育教学工作同等对待,甚至可以以身体素质教育为主线来开展教学工作,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要加大监管和惩处的力度,确保相关***策能具体高效运行。此外,还可以通过异地检查方式定期对青少年身体素质水平进行评估,对于其身体素质持续下降的地区各级负责部门实行行***问责。

3.改变体育“放羊式”的教学。鉴于目前我国广大青少年多数从小比较娇生惯养,而且也有部分学校因学生运动出现的事故被媒体曝光,导致在校期间部分体育教师过于惧怕,不敢放手让学生参加运动,使学校的体育锻炼出现“放羊式”的教学。

笔者认为可以采取一些更科学、更客观的体育活动来改变这一窘迫的局面。如可以借鉴北京大学的游泳、12分钟跑等项目。同时在平时的具体教学工作中,可以举办各式各样的群体性体育活动,让体育教学尽显趣味性,既可以调动学生们参与体育活动的积极性,又能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坚强毅力,从而弥补传统体育教学模式的单调性及竞技性过强的缺点。但在具体实施过程中教师必须发挥主观能动性,应主动组织、鼓励学生主动参与运动或者集体体育活动等。同时相关机构也应该根据学生的特点和实际条件,研发一些既安全又能调动积极性的新活动或者新器械,从而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参与运动,积极锻炼。为保证这种体育教学模式的高效运行,有必要建立一种新型的师生关系,将传统的师生关系转换为伙伴、朋友关系。在具体教学活动中,教师必须尊重学生人格并关注个体差异,这就需要强调师生间交流与互动,包括知识、情感、兴趣及生活经验等各方面。

4.扩大“健康第一”指导思想的影响力。***府、学校、家庭均要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一方面要为学生繁重的学业负担减压,比如学校要克服片面追求文化分数、升学率,导致学生学业繁重、睡眠严重不足、体质下降、近视率大大增高等。必须确保学生体育课程安排合理及课外体育活动时间的充沛。部分教育教学科研结果显示,男、女大学生运动员的大脑工作能力等方面稍高于普通人群,其原因是经常参加体育锻炼能使大脑功能得到提高,人体各种机能状况也能得到改善,这为智力的发展、记忆力的提高创造了良好的生理心理条件。因此***府及社会媒体应加大体育锻炼的宣传力度,改变“锻炼身体会影响学习”的愚昧思想,让社会各阶层能从根本上认识到身体素质教育的重要性。但同时也要转变体育对健康体质作用绝对化的观念,***府、学校、家庭应该让青少懂得健康饮食、健康生活的重要性,***府积极宣传,学校主动建议,家庭不过分溺爱,共同帮助学生调节饮食结构及倡导健康生活方式。如《决定》所提出:在确保体育工作高效实施的同时,要培养学生良好的卫生习惯,了解科学的营养知识。也就是要坚守科学锻炼与合理营养并重的理念以提高青少年身体素质。

三、结语

随着我国素质教育的全面开展,为了缓解目前我国青少年身体素质普遍较低的局面,加强青少年身体素质教育的改革力度已在教育改革中刻不容缓。身体素质作为德育、智育的基础,其教育在素质教育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只有坚持“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加强青少年身体素质教育,才能进一步推进素质教育,满足时代的发展需要,为实现“中国梦”打下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

[1]沙莲香,等.中国人素质研究[M].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2001.

青少年素质教育论文篇7

[关键词] 父母素质;青少年;异常行为

一、父母素质内涵的界定

关于父母素质内涵的界定不同的研究者持有不同的观点。余邦林等认为父母素质包括三个层面:一个层面是作为一个社会公民所具备的基本品德素质、智能素质、科学文化素质、身体素质等;另一个层面是作为父母进行家庭教育所需要的素质。这包括他们的教子观念及所掌握的家庭教育的科学知识、科学的教子方法。还有一个层面是父母应当学习必要的心理学、教育学知识。几个层面的素质相辅相成。社会学者关颖认为,父母素质包括自然素质和社会素质两个方面。自然素质指人的大脑、神经、体力等生理素质,而社会素质主要是指人的心理素质、思想道德素质等。父母素质对子女发展的影响主要是通过教育观念对子女的影响、教育方式对子女的影响来实现的。邓佐君也认为,父母的身体素质、心理素质、文化素质及思想品德素质都会不同程度地对子女发生潜移默化地影响。陈佑兰等认为所谓父母素质,可分为两个方面,一方面是指一般素质,即父母作为社会成员和国家公民所具备的一些基本素质:另一方面是指作为父母对子女进行教育所应具备的特质,即特殊素质,它应包括掌握有关儿童身心发展的基本家庭教育的基本知识,具备一定的教育能力等,它直接影响了家庭教育的实施和质量。

本文认为父母素质包括父母的身体素质、文化素质、品德素质、和心理素质。其中,父母的身体素质属于先天的影响(本文不做探讨),而文化素质、品德素质、和心理素质属于后天的影响,这是本文研究的重点。

二、异常行为内涵的界定

对异常行为的界定从比较宽泛的意义上说,所谓异常行为,即偏离行为、偏差行为或越轨行为,通常是指那些超出常规,偏离或违背社会道德、纪律规范和法律规范的行为。青少年异常行为是指青少年出现的偏离或违背社会规范的行为。[1] (P83)这些异常行为的表现是多种多样的,包括暴力现象、欺负行为、逃学、向低年级学生索取钱物等各种异常行为。根据异常行为性质、程度的不同,青少年异常行为可以分为一般的异常行为和严重的异常行为。

青少年异常行为主要表现:(l)违纪行为,即违反特定场合的特定管理规范的行为,如学生考试作弊、旷课、逃学等。(2)违德行为,即违道德规范的行为,如见死不救、拾遗不报等。(3)异常行为,即由于个体自身某些特殊的精神问题或心理因素及其变化引起的违规范的行为,这种异常行为更多的只是因为自己行为的不正常

在客观上造成对他人的损害。(4)自毁行为,即违规范并对自身造成伤害的行为,如***、酗酒、自杀等。(5)不适当行为,即常常与人们普遍认为“应该如此”的原则或理念不一致的行为,如离家出走、吸烟、、未婚先孕等。(6)行为,即违规范并对他人和社会造成某种程度破坏的行为,如少年强索、欺诈等行为。其中,旷课、逃学、谩骂、殴打等青少年异常行为已经成为一种普遍的社会现象。

从行为影响上看,青少年异常行为具有一定社会危害性但尚不构成犯罪处理,但即使这种行为没有直接危及他人或社会的安全和利益,也会影响青少年自身正常社会化的进程和社会稳定,更有甚者会伤及他人的人身安全,造成难以预测的恶果。因此研究青少年异常行为的影响因素尤为重要,它为预防青少年犯罪打下良好的基础。

三、父母素质对青少年异常行为产生的影响

研究表明父母素质与青少年异常行为有着密切的关系,具体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1.父母文化素质的影响

父母的文化素质是指父母的人文素质和社会素质。英国哲学家、社会学家和教育理论家赫伯特・斯宾赛(Herber Spencer,1861),在《教育论》一书中,强调父母知识的重要性,指出由于做父母的缺乏抚养教育子女的科学知识,对于子女身体发育、道德训练和智力的培养都会造成大的危害,带来极为严重的后果。

大量的研究表明青少年异常行为与父母的文化素质存在显著的相关。王玉凤等在不同时期对北京城区儿童行为问题比较研究发现,1993年与1985年父母文化程度与儿童行为问题的检出率呈负相关。父母的文化程度越高,儿童行为问题的检出率愈低。 [2](P12)王敏(2000)等对广州校园暴力的调查表明,施暴学生的父母文化水平低,缺乏现代化社会父母必备的文化知识和精神素养,使孩子健全人格的培养成为不可能。父母染有恶习或犯罪行为,子女耳濡目染,学到其不良行为,这与父母的文化程度呈显著相关(p

2.父母品德素质的影响

父母品德素质包括民族理想、价值取向、道德观念、思维方式、社会意识等。这些方面通过父母本身的言传身教不同程度地影响青少年的心理和行为。

父母的言行作为子女的仿效榜样、参照模式和反思借鉴,在子女的成长过程中发挥着持续的示范、导向、儒染、催化和校正作用。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认为,人类学习多数情况下是在社会交往中进行的,是通过对他人示范行为的观察、模仿进行的。青少年与他们父母发生着最初的社会关系和道德关系,起初总是以父母的言行为榜样,以父母的需求、情感、情操为认同的对象,自觉或不自觉地加以模仿、同化,形成着自己的行为习惯和道德信念体系。因此,父母的不良言行在很大程度上是孩子异常行为习得的反面活教材。

马卡连柯(1958)在《父母必读》中曾警告一些不想付出努力的父母,“如果你们生活上的一般作风不好,即使最正确、最合理、并且精心研究出来的教育方法,也将是没有用的。相反地,只有正当的家庭作风,才能给你们提供对付孩子的正确方法,特别是提供劳动、纪律、休息、游戏和权威的正确方式。”马霍娃(1963)也指出“孩子们看见父亲和母亲彼此尊重,所以他们才尊重父母。”

我国的裴娣娜(1999)、胡厚福 (2000)等认为产生不同的家庭教育能力的原因是父母本身的修养的不同。其中,他们认为父母自身的***治思想品德和道德品质修养是直接影响父母教育能力的重要因素之一。白铭欣、白德困(2003)二人则从父母自身修养的角度,说明父母的修养与子女成才的关系,阐明了父母应具备的自身修养,如高尚的品德、开朗的性格等。周东明(2000)等人在对中学生不良生活行为及相关因素研究中发现:中学生吸烟、饮酒、打麻将等不良行为与家庭因素作等级相关分析,结果显示中学生吸烟行为与父母亲吸烟、酗酒、打麻将呈显著相关(P<O.05)。[5](P23)周芦萍(2004)等在对深圳市200名4-18岁少年犯的调查显示父母的道德素质状况:父母有不良嗜好和违法行为的占被调查家庭的19%。其中,未成年中家庭的“问题父母”达22%。[5]P(30)广东省司法厅最近对200名4-18岁少年犯的调查也显示,父母有、婚外情、***等违法犯罪行为的占22%。王琪(2003)在对千名青少年犯罪情况的调查中发现,受父母不良品行和违法犯罪行为的影响是导致青少年犯罪的主要原因之一。在他的调查中发现青少年犯罪家庭亲人中有被判刑或劳教的就有364人,占被调查人数的35%。其中,父母亲、兄弟姐妹、爷爷奶奶等直系亲属被判刑或劳教的有120人,占被调查人数的 11.5%;外公外婆、舅舅姑姑、表兄弟姐妹和其他亲近的亲戚被判刑或劳教的有 244人,占23.5%。[6](P13)由此可见,父母本身的品德修养是引发青少年异常行为乃至于导致其犯罪的最直接原因之一。

3.父母心理素质的影响

我国学者孙少强(1982)在进行家庭教育研究时指出,父母要想教育好子女,自己首先必须具有以下五个心理特点:要有正确的教育子女的动机,具备深厚健康的教育情感,对儿童耐心的意志品质,善于细心观察、了解孩子的能力,开朗善良的性格特征。章永生,傅宗碧(1995)也同意以上观点,认为:父母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是教育子女的重要条件,良好的心理素质不是天生就有的,它是在家庭生活实践中培养出来的。做父母的应具有敏锐的观察力、清晰的记忆力、思维的创造力、准确的语言表达能力、开朗善良的性格、深厚的父母之情和耐心教育的意志。一项大规模的研究发现,具有异常行为的青少年大多来自组织失调的家庭,他们的父母多采取敌对态度,表现出不适当的行为或采取忽视态度,对孩子使用不科学的对待方式,不能逐渐地向孩子传输正确的行为标准和价值观念。而有着异常行为的青少年也认为,他们的家庭缺乏凝聚力,缺乏感情表达,缺乏温暖和乐趣,亲子冲突多,父母信任低,由此导致青少年习得并做出异常行为以满足需要。

可见,素质高的父母不仅在言行上给子女起潜移默化的表率作用,而且还能创设民主的家庭氛围。当然我们所说的高素质的父母不仅仅指高学历,而是指有较高的文化程度、思想道德水准和良好的心理状态。

四、提高父母素质的几点思考

综上所述,父母素质的高低是影响子女健康成长的关键,因此优化家庭环境,必须着眼于提高父母的素质。

普设家长学校,提高父母素质。前苏联教育家克鲁斯卡亚说过“家庭教育对父母来说,首先是自我教育。”要提高父母的素质,父母必须首先受教育,认识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因此,社会有计划地建立和开设各类父母学校,给父母传授有关家庭教育的社会学、教育学、心理学、法学、性教育等各方面的知识,转变父母的育人观念,让父母认识到教育是一门科学、一门艺术,并努力实践、总结经验,从而在全社会开创一个良好的家庭教育局面,减少抵制社会的消极影响,从而减少青少年异常行为的产生,使青少年健康成长。

有计划开展家访活动,转变父母的教育观念。学校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特别是更要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然而在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仍然还有相当一部分父母两眼还是盯在分数上,认为只要孩子考试分数高就好,甚至限制孩子参加一些有益于身心健康的活动,使得孩子有可能成为高分低能、品行不端或是心理不健康的人。因此,为了转变父母的教育观念,除了开设家长学校以外,班主任、任课教师要有计划的开展家访活动,了解孩子在家的学习环境,和父母经常沟通教育孩子的方法,征求父母对学校的意见,向父母传授家庭教育的有关知识和方法,提高父母教育孩子的水平。

加强对破损家庭的社会支持。青少年中有父母双方或一方死亡、有父母病残、有父母关系不和、有父母离婚、有父母行为不良的,这种情况称为“破损家庭”。这种家庭影响到青少年的物质需要、情感需要和良好教育需要的保证,社会应伸出援助之手,帮助做好青少年的教育工作。具体可以通过搞好孤儿的福利、教养、对家庭经济困难的接济、加强学校教育对家庭教育缺陷的弥补等各种不同方式支持破损家庭,从而预防青少年异常行为的产生。

使家长教育逐步制度化、法制化、科学化。在普设家长学校的前提下,家长教育要形成制度。身为中小学生父母的所有社会成员,都必须接受不同层次、不同内容、不同形式的家长教育,以最终获得“合格父母资格证书”为标准,并把其作为单位考核职工的一项重要内容。从事个体经营和无业的父母要在居民委员会、村、屯的监督下接受家长教育。这就需要法律作保证。因此,各省、市、地区可以制定地方性教育法规,然后在其基础上再制定国家的《家长教育法》。在反复实践的基础上,将父母教育构建成一门学科,放在中等教育阶段开设,使未来的父母在婚前就掌握应有的育儿知识和方法,并具有为人父母的文化知识、品德修养和心理准备。使家长教育最终达到科学化。

作者单位:吉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

[参考文献]

[1]谭兰.养成教育:青少年异常行为的预防与矫治的路径选择[J].教育探索,2006,1:45-47.

[2]王玉凤,任桂英,顾伯美.不同时期北京市城区儿童行为问题的比较研究[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1,1:89-90.

[3] ]王敏,张中剑,谢平.关于校园暴力的思考.犯罪学基础理论研究专业委员会2000年会论文集[M].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1999.145-450.

[4]杜红梅,冯维.论父母素质对青少年犯罪的影响[J].陕西青年干部管理学院学报,2003,3:26-28.

青少年素质教育论文篇8

关键词:***书馆;青少年;素质教育

中***分类号: G250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1812-2485(2012)12-046-003

1 应试教育使青少年成为人格不健全的考试机器

自恢复高考制度,改革开放30多年来,虽然国家一再强调要实施素质教育,但在高考的指挥棒下,一直都是应试教育占主导地位。应试教育——就是以考试为唯一手段来甑别和选拔人才的教育方法,其核心是高考上大学。青少年是民族的未来,祖国的希望,当今我们国家的青少年多数是独生子女,广大家长都望子成龙、成凤,并舍得花重金培养子女,多希望其子女在严酷的社会竞争中能出人头地,在中、高考中金榜提名,独占鳌头。但是在教育提倡产业化和应试教育的体制下,青少年就成为这种“一考定终身”唯成绩论成败、以分数论英雄的可怜羔羊。

应试教育导致学校教育内容实际上被区别为考试科目和非考科目,这不仅使德育(求善)、体育(健身)、美育(审美)、劳动教育(劳动致富技能准备)等方面被削弱,连唯一最受重视的智育(求真、即科学文化知识)教育也存在着严重的片面性和偏科思想,如对非考科目的学习,普遍是走过场,导致许多青少年书写能力、动手能力、口语表达能力低下,理科学生不了解中国悠久的灿烂文化和历史;文科学

生对简单的物理学、化学知识,也一问三不知,综合素质十分欠缺,出现严重的高分低能。同时单调的和唯试是命的学习方式,也影响着青少年的身心发育,滋生出许多心理疾病,如恐学病、逃学病、精神抑郁、***、孤僻、是非不明,道德失范等。在我们生活的环境中,高考状元煮不熟鸡蛋、挤不来牙膏、甚至出门就找不到回家的路,生活完全不能自理、严重缺乏基本生活技能、不懂人际交往的事例,早已是屡见不鲜。在这种应试教育的体制下,青少年在家实际就成为满足家长望子成龙虚荣的小绵羊,而在学校则成为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考试科的人格不全的考试机器。

2 公共***书馆是青少年实施素质教育的基地和摇篮

素质教育——是以提高受教育者诸方面素质为目的的教育模式,它重视人的思想道德素质、能力培养、个性发展、审美意识、健康教育,是一种全面发展的教育。而往往被人们忽视、过去一直不太受人们重视的公共***书馆,却正是改变上述不良现象,变应试教育为素质教育的摇篮、基地。这是由公共***书馆的社会服务功能决定的。公共***书馆肩负着“社会文化教育、传播科技信息、开发智力资源、珍藏文化、向人民群众提供娱乐场所”这五种社会基本职能。正是青少年素质教育必不可少的理想场所。世人赋予***书馆“无围墙的大学”、“育人的摇篮”、“知识的宝库”“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窗口、阵地”……等等名副其实的美称,在践行“以德制国”和“法制社会”的今天,“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基地”、“青少年法制教育基地”等的命名,公共***书馆又更添了时代的烙印。

***书馆门类齐全、知识浩繁的***书的免费开放,无疑是对学校单调学科的最好补充,“知识是人类进步的阶梯”。广大青少年可以在***书馆工作人员的引导下,博览群书,深入钻研适合自己志趣爱好的学科专业。资料显示:全世界数以色列和匈牙利人最爱读书,以色列人均每年读书64本,占以色列人口80%的犹太人更是每年读书68本之多。这个仅有500万人的国家,持有借书证的就有100万人,是全世界人均拥有***书最多的国家;匈牙利的国土和人口都不足中国的1%,却拥有两万家***书馆,平均每500人就有一座***书馆,而我国平均45.9万人才有一座***书馆。匈牙利人每年读书都在60本以上,且人均年购书20本,而我国上世纪90年代统计,国人年均购书不足5册,且近年来还一直在下降。一个崇尚读书学习的国家,必然会得到丰厚的回报。以色列人才济济,诺贝尔奖获得者就有近10人;而匈牙利诺贝尔奖得主达14位,按人口比例计算,是当之无愧的“诺奖大国”。 一个小国,因为爱读书而获得智慧和力量,从而将自已变成让人不得不服的“大国”。《基度山伯爵》一书中,法利亚长老曾说:“全世界每年出书至少有十万种,但只要精选1000册研读,你就会成为一个博闻强识的人。”这些都辩证地说明了多读书、读好书、精读书的重要性。爱因斯坦是20世纪最有影响力的自然科学家和物理学家。他所提出的相对论曾震动了全世界整个物理学界,他的成功与他从小爱进公共***书馆,养成刻苦自学的习惯分不开。他在《自述片断》中曾说:“我的那一点零散的有关知识主要是靠自学得来的。”他的成功源于他对***书的热爱和根据自己兴趣有选择的阅读。进化论始祖达尔文也曾说过:“我有90%以上的知识是在社会大学获得”。其实就是通过公共***书馆的***书以及参加社会实践这种“社会综合大学”而获得。还有巴尔扎克、莎士比亚、雨果、萧伯纳、高尔基……世界许多著名人士的成功,无不得益于公共***书馆提供的大量***书和帮助。我想,在素质教育呼声越来越高的今天,广大家长更应该明白,让自己的子、孙,早一天走近公共***书馆,在知识的海洋里遨游,在科技信息的天空中翱翔、摄猎,同样会有丰厚的回报,长大后一定会成为一个志存高远的栋梁之材。早年我们敬爱的***就曾发起号召:“为中华民族的崛起而读书”。前***也说:“公共***书馆是人民群众的终身学校”……。“知识改变命运,学习创造未来”,是早已得到无数成功实例验印证的哲理。

3 公共***书馆提供的多种读者服务活动是培养青少年健全人格的乐土圣地

公共***书馆也是青少年的乐园,除了原来的纸媒载体——普通***书提供读书服务,现达的信息媒体又提供了多种少年儿童喜闻乐见的载体:互联网上大量的信息,良莠不齐,让青少年不知所从,必须在***书馆导航员的指导下,正确吸收,实现天涯咫尺的交流;视屏、声像、***表,动漫等动态载体的传播与交流,都有一个过滤筛选的过程;***书馆自办的开发智力的美术、书法、写作、奥数、摄影、故事、演讲、外语、小发明、小制作等各类艺术培训班,聘请各行业专家进行特长性和兴趣培训,使广大青少年从小练就本领,增知长智,成为一专多能被社会所用的专门性人才;儿童玩具、电游项目、益智游戏、体育健身等游艺项目,让少年儿童活泼好动的天性在***书馆能得以充分的释放和展现。正如加拿大温哥华***书馆馆长苏叶慈所说:“***书馆最重要的是让孩子们觉得有趣,乐意来。”我国著名教育家蔡元培先生说:“教育不专在学校,学校以外还有许多教育机构,第一是***书馆”。都充分肯定了***书馆在国民素质教育中的作用。

“少儿抓活动”历来是公共***书馆的兴馆方略之一,也是实施青少年素质教育的有效载体。更让广大青少年喜闻乐见,积极参与。

青少年素质教育论文篇9

语文学科具有工具性和思想性,语文教学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进行思想***治教育和道德品质教育,发展学生的智力,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从学科性质和教学目的看,通过语文教学可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语文素质、心理素质、审美素质等。语文教学思想素质教育,要通过教学全面培养和提高学生的素质,切不可以为加强素质教育就是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即重视学生语文能力的提高,而忽视思想道德的修养和提高。

《中共中央关于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若干问题的决议》中强调:“加强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是关系国家命运的大事。”语文是具有很强思想性的学科,不仅是文以载道,而且是使教育“披文以人情”产生感动人心的教育力量。因此在强调语文工具性的时候,要防止出现淡化素质提高的倾向,而应充分发挥语文教学育人的作用。作为我们今天的语文教学,也自然应贯彻文道统一的思想,在语文教学中渗透思想道德教育,搞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一、爱国主义教育寓语文教学中

苏霍姆林斯基说:“要使爱国这个词能够让儿童一听到它就激动得心跳,那就必须――形象地说――悉心耕耘儿童意识的土壤,并且用美的种子来进行播种。”要在学生的心灵里播下爱国主义种子,就必须充分利用语文课堂教学。品词析句,领悟人物忧国忧民的爱国情操;体会语言美,激发学生热爱祖国锦绣山河的思想感情。“我是中国人,我爱我中华。”泱泱大中华,悠悠五千年,神州大地涌现了无数的思想家、***治家、***事家、科学家、文学家。伟大领袖孙中山、地质学家李四光、爱国诗人屈原、新中国缔造者、全国人民学习的好榜样***,这些人物和事迹所包含的爱国主义不都是通过语文课堂教学的渗透,使其受到爱国主义教育的吗?

二、对青少年进行理想道德教育

人生在世,得有理想。理想就是人们对某种奋斗目标或将来会出现的美好事物的向往与追求。无理想,目标不明,就不会鼓足干劲,奋发有为。中学时代就有“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抱负,奋发读书成为一代伟人;鲁迅就是有-拯救中华之灵魂”的目标,弃医学文而成为一代文豪;、***、……这些人物不都是在语文课文中让青少年了解、熟悉,使英雄人物成为楷模吗?同样,《谈理想》、《论成才》、《理想的阶梯》也给青少年教益匪浅,给他们以教育,以鼓舞。

三、对青少年进行传统美德教育

语文教材不但为我们进行传统美德教育提供了方便,而且也为我们进行***传统教育,***英雄主义教育提供了素材。《陋室铭》主人居简陋住室奋发攻书而成名;岳飞岳家***保家卫国精神传万代;《草地夜行》、《飞夺泸定桥》等文再现了二万五千里长征的宏伟画卷,再现了红***战士爬雪山过草地不怕远征难的英雄气概;《******诗两首》等课文揭示***派的凶残,歌颂了******视死如归的***英雄主义的精神;《一个苹果》文中洋溢着战友间深厚的阶级友爱的感情,为了更好地表达对学生的熏陶效果,我们应充分利用听说读写等方式或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在同学们心目中树起一座座丰碑,学英雄的思想,走英雄的道路,创英雄的业绩,做合格的跨世纪的一代新人。

四、对青少年进行人道主义精神教育、集体主义观念教育

《白求恩大夫》、《罗盛教》等为了实践人道主义,不论国籍,不讲代价,表现了伟大的国际主义精神,这正是通过语文课堂教学对一代青少年进行教育的。《舍身炸暗堡》、《》集体利益、国家利益高于一切,把个人利益,甚至生命抛在一边,教育了青少年胸怀祖国,放眼世界,毫不利己,专门利人,语文教学显示出威力。

五、对青少年进行文明礼貌、热爱劳动方面的教育

如课文《收稻谷》、《诚实的孩子》,通过学习要激发学生向列宁、小时候学习,知错就改,时刻关心他人。《孔融让梨》,懂得尊老爱幼,扬起“五讲四美”的风帆。《小站》虽小,却可见全体工作的热情,引申到生活中,点滴小事可见一个人,一个社会的风貌,指导学生树立从小事做起,为人民服务的目标。“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正是教育青少年爱劳动,珍惜劳动成果的真实体现。通过语文课堂教学,使青少年懂得劳动不仅创造了物质财富,而且创造了精神财富,并且创造了人本身。

语文教学同时还能对青少年进行卫生意识、心理素质、环境意识、社会公德、安全意识、家庭生活等等多方面的教育。

总之,语文教学是对青少年进行思想教育的主阵地。在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作为语文教学工作者来说重任在肩,必须发挥主阵地指挥员的作用,充分利用每节课的40分钟,在传授语文知识的同时,加强思想道德教育。语文教学中的思想教育因素不像思品课那样,教育的意思直接明显,而是含蕴在课文内容之中的。因此,语文教学应坚持文道统一,提高学生语文素质的同时,重视挖掘教材中的思想因素,结合本地、本校的实际情况和条件,结合学生实际,采用灵活多样的方法,不能采用一种方法。正如“作文有法,而文无定法”一样,课堂进行思想教育渗透也是“法无定法”。所以我们要注意渗透方法的探讨,将语文课各课文之间,语文课与其他学科的有关思想内容有机地联系起来进行教学,充分发挥语文教学的思想教育功能,使学生在正确方向的指引下,树立远大理想,培养良好习惯,陶冶美好情操,为提高科学文化素质打下坚实的思想基础,将来成为名副其实的新世纪的建设者,而成功地到达理想的彼岸。

【参考文献】

[1]邢改萍.中国基础教育改革论坛[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4

青少年素质教育论文篇10

青少年正处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逐步形成的重要时期,可塑性强,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显得尤为重要。当前,我国经济体制、社会结构、利益关系正在发生深刻变化,在思想文化领域,一元与多样、传统与现代、先进与落后、本土与外来相互交织,社会思想意识更加多元多样多变,社会思潮更加纷繁复杂。当代青少年作为思想最为活跃的社会群体之一,更容易受到影响。切实加强对青少年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对促进他们的健康成长具有重要意义。

在新的形势下,我们要深入领会中央精神、全面贯彻中央部署,深刻理解和准确把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科学内涵和精神实质,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同贯彻落实教育规划纲要结合起来,同建设人力资源强国结合起来,同引导青少年成长成才结合起来,不断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引向深入。

一是加强课堂教学工作。小学的生活与品德课、初中的思想品德课、高中的思想***治课、大学的思想***治理论课等课程,是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引导青少年健康成长的主渠道。要按照充分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科学内涵和精神实质的要求,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针对青少年不同年龄段生理心理特点和认知水平,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主线,整体规划大中小学德育课程,修订完善义务教育德育、语文、历史、体育、音乐、美术课程标准,修订完善普通高中德育、语文和历史课程标准;积极推进中等职业学校德育课课程改革;继续加强大学思想***治理论课建设,制定下发思想***治理论课教学测评体系,全面落实思想***治理论课建设标准,积极推进教学基地和优质教学资源建设,推出一批高校思想***治理论课精品视频公开课。通过构建目标明确、内容科学、结构合理、学段衔接、循序渐进的大中小学德育课程教材体系和传统文化教育课程体系,充分挖掘大中小学各门课程蕴含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资源,把知识传授与理论普及结合起来,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入耳、入脑、入心。

二是加强实践育人工作。社会实践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生动形式,是青少年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途径。要系统设计实践育人教育教学体系,保证开展社会实践的课时,并把参加社会实践的情况纳入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和毕业资格认定范畴。要深入挖掘课程和社会两种资源,充分发动学校和社会两种力量,形成全社会共同加强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的局面。应在******府的统筹协调下联合有关部门和行业,将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公益性文化设施、各类校外活动场所等,建设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实践基地,积极引导广大青少年走出校园,参与公益活动和志愿服务,开展学***活动,升华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体验感受和认知理解。

三是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校园文化是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引导广大青少年健康成长的重要载体。要引导学校以建设优良校风、教风、学风为核心,以优化美化校园环境为重点,以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为载体,以加强校园网络信息安全管理为保障,积极营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下的丰富多彩、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氛围。要充分利用好重大节庆日、纪念日和有特殊意义的日子开展主题教育活动,组织开展健康有趣的兴趣小组和社团活动。要加强校园网络文化建设,开发优质校园网络资源,高度重视各种流行文化对青少年的影响,及时发现、研究青少年关注的文化热点,积极倡导优秀、健康的文化,有效抵制不良文化。

四是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有好的教师,才有好的教育。”教师的能力素质直接关系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效果。提升青少年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认同感,必须抓好提升教师素质这个关键环节。要严格对学生思想***治教育工作者的选拔和任用,加强对学生辅导员、班主任的思想***治教育和培训,使其成为学习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表率和模范。要在师德建设中突出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活动,提高教师队伍整体思想***治素质和道德水平,既重教书又重育人,既重言传又重身教,以良好的思想***治品质和道德风范影响教育学生,以高尚的人格魅力和渊博的学识魅力教育感染学生。

五是加强理论研究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需要理论研究的强力支撑。要充分利用教育系统人才密集、学科门类齐全的优势,深入阐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时代背景、发展历史及理论根据,深入阐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灵魂、主题、精髓、基础,深入阐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建设途径,推出一批有创新价值的研究成果。在深入研究的基础上,要针对青少年普遍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不断创新理论普及的形式和方法,把宣传普及与释疑解惑、排忧解难有机统一起来,不断增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转载请注明出处学文网 » 青少年素质教育论文10篇

学习

博士生结业论文10篇

阅读(38)

本文为您介绍博士生结业论文10篇,内容包括博士在读论文100篇,博士生毕业论文全文。一、问题提出随着高等教育扩招***策的实施,我国高等院校的博士生人数也大大增加。统计资料显示,2001年全国博士生招生人数为3.2万人,2010年全国博士生招生

学习

大学数学教材10篇

阅读(22)

本文为您介绍大学数学教材10篇,内容包括大学数学教材书答案,大学数学教材题目大全。北师大版小学数学教材是"以人为本"的基本设计思想来设计编排的,将数学知识点由易到难循序渐进的科学方法进行排版的,让学生在学习数学知识有一个循序渐进

学习

高中教材10篇

阅读(49)

本文为您介绍高中教材10篇,内容包括高中值得推荐的教材资料,高中教材整理大全。新课改教材内容生动活泼,丰富多彩,富有极强的感染力,众多的历史材料让学生更容易更直观地接近教材接近历史,会让他们带着浓厚的兴趣和好奇的心理去向历史这门学

学习

英语教学案例

阅读(36)

本文为您介绍英语教学案例,内容包括英语教学案例分析100篇,以读促写英语教学案例。案例教学,就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的教育目的,以案例为基本教学材料,将学习者引人教育实践的情境中,通过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多项互动、平等对话和积极研讨等形

学习

马克思博士论文10篇

阅读(24)

本文为您介绍马克思博士论文10篇,内容包括马克思的博士论文目录,马克思博士论文序言。马克思在其博士论文题目为《德谟克利特的自然哲学和伊壁***鲁的自然哲学的差别》,这篇论文比较了德谟克利特与伊壁***鲁自然哲学的一些差别。肯定了伊

学习

经济学博士论文10篇

阅读(23)

本文为您介绍经济学博士论文10篇,内容包括经济学博士论文推荐,经济学博士论文题目。3.留学生与中国经济学的发展——基于20世纪50年代的考察4.中国本土经济学博士国际化的路径选择与策略5.我国经济学学科国际发文状况与海外博士学位教师

学习

管理会计实践

阅读(19)

本文为您介绍管理会计实践,内容包括管理会计实践及应用案例,管理会计实践教程。(二)我国管理会计研究现状的弊端。在中国会计史上,会计理论和实际工作者早已研究产生了一系列类似于管理会计的核算和管理方法。目前我们对管理会计的研究,仍

学习

演讲课程10篇

阅读(22)

本文为您介绍演讲课程10篇,内容包括演讲课程培训,演讲技巧培训课程。一、课程的必要性为了清楚的认识当代大学生英语语言的运用能力,笔者在授课前对110名上课学生和10名英语教师进行了问卷调查。结果显示77%的学生对于自己的口头表达能力

学习

博士经济论文10篇

阅读(28)

本文为您介绍博士经济论文10篇,内容包括经济类博士论文选题,博士经济论文。3.留学生与中国经济学的发展——基于20世纪50年代的考察4.中国本土经济学博士国际化的路径选择与策略5.我国经济学学科国际发文状况与海外博士学位教师表现分析

学习

法律专业博士论文10篇

阅读(29)

本文为您介绍法律专业博士论文10篇,内容包括法律史博士毕业论文致谢,法律系博士论文标准。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府成立,当时全国53所高等院校设有法律系,有在校法学本科生7338人。[1]1952-1953年进行"院系调整",对原有53个法律系

学习

房地产协会工作计划

阅读(30)

本文为您介绍房地产协会工作计划,内容包括房地产公司下一步工作计划,房地产团队工作计划。增加的职能:组织编制本区中、长期住宅建设发展规划、“四高”优秀小区的质量监督、建设管理的指导和推进;贯彻国家住宅产业技术标准和行业规范,推进

学习

博士论文硕士论文10篇

阅读(52)

本文为您介绍博士论文硕士论文10篇,内容包括大学论文硕士论文博士论文,博士论文与硕士论文的区别。1.从本学科出发,应着重选对国民具有一定实用价值和理论意义的课题。2.课题具有先进性,便于研究生提出新见解,特别是博士生必须有创新性的成

学习

博士生毕业论文10篇

阅读(41)

本文为您介绍博士生毕业论文10篇,内容包括博士生毕业论文答辩,博士生毕业论文要求。1、论题要大小适中。题目不要太大,尽量"小题大做"。一般来说题目大小要适宜,或小点好驾驭,容易写得丰满。但也不要小到像本单位的工作总结,或意见建议书。

学习

通信工程专业课程10篇

阅读(29)

本文为您介绍通信工程专业课程10篇,内容包括通信工程课程有哪些,通信工程专业知识点。SPOC;CDIO模式;程序设计;教学改革1背景通信工程是面向通信与信息行业,口径宽、适应面广的专业。随着现代通信技术和计算机技术的快速发展和融合,复合型人

学习

博士生结业论文10篇

阅读(38)

本文为您介绍博士生结业论文10篇,内容包括博士在读论文100篇,博士生毕业论文全文。一、问题提出随着高等教育扩招***策的实施,我国高等院校的博士生人数也大大增加。统计资料显示,2001年全国博士生招生人数为3.2万人,2010年全国博士生招生

学习

马克思博士论文10篇

阅读(24)

本文为您介绍马克思博士论文10篇,内容包括马克思的博士论文目录,马克思博士论文序言。马克思在其博士论文题目为《德谟克利特的自然哲学和伊壁***鲁的自然哲学的差别》,这篇论文比较了德谟克利特与伊壁***鲁自然哲学的一些差别。肯定了伊

学习

经济学博士论文10篇

阅读(23)

本文为您介绍经济学博士论文10篇,内容包括经济学博士论文推荐,经济学博士论文题目。3.留学生与中国经济学的发展——基于20世纪50年代的考察4.中国本土经济学博士国际化的路径选择与策略5.我国经济学学科国际发文状况与海外博士学位教师

学习

统计博士论文10篇

阅读(39)

本文为您介绍统计博士论文10篇,内容包括博士毕业论文常用统计学方法,统计博士论文哪里***。博士生培养模式是在一定教育思想指导下,为实现博士生培养目标而在长期的教育实践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具有稳定性和系统性的特定培养程式。这种特定

学习

国外博士毕业论文10篇

阅读(25)

本文为您介绍国外博士毕业论文10篇,内容包括一篇博士毕业论文火了,美国博士毕业论文。隐形于“绝不手软”之中《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第十三条规定:“对于在科学或专门技术上有重要的著作、发明、发现或发展者,经有关专家推荐,学位授予

学习

博士学历论文10篇

阅读(45)

本文为您介绍博士学历论文10篇,内容包括博士生毕业论文多少字,博士在读论文100篇。本次论坛下设“环境问题的多学科关怀”“环境·空间·社会”“动植物资源与人类活动”“环境·水利·经济”“外国环境史探研”“环境史理论方法与史料

学习

国际法博士论文10篇

阅读(27)

本文为您介绍国际法博士论文10篇,内容包括国际法硕士论文最新选题,国际法博士论文。软件工程学科;博士研究生培养;改进措施0引言在信息化浪潮的促动下,我国软件工程学科高层次人才队伍培养经历了跨学科培养、海(境)外引进、相近专业转行等方

学习

生物学博士论文10篇

阅读(21)

本文为您介绍生物学博士论文10篇,内容包括生物学博士毕业论文发表几篇,生物学博士论文发表期刊。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学科是与能源转换和利用紧密相关的一级学科,下设工程热物理、热能工程、动力机械及工程、流体机械及工程、制冷与低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