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科学篇1
关键词:达・芬奇 自然 科学 艺术 启示
利奥纳多・达・芬奇(1452-1519)是文艺复兴的历史巨人,他不但是人类历史上鲜有人能与之比肩的绘画大师,也是雕塑家和建筑家,还是一个才华横溢的科学家,他几乎集所有才能于一身。
达・芬奇很早就显示出他的绘画天才,作《岩间圣母》、《最后的晚餐》时,其美学思想就渐成系统。随着《蒙娜丽莎》的完成,其艺术理论的构想也更趋深入,并写下了一系列画家守则,比例与解剖等方面的笔记。这些笔记被整理出版为《达・芬奇论绘画》,是极有研究价值的资料,对文化艺术和科学技术的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
一、 艺术与自然
达・芬奇生活在欧洲文艺复兴的鼎盛时期。他继承了十四世纪以来的人文主义思想,反对宗教神学,强调以人为中心,研究人,描绘人,因此他画笔下的人物没有了中世纪的冷漠、呆板,而是富有生命力和丰富感情的。达・芬奇在教会势力还很强大的情况下,高举人文主义的旗帜,反对神权,坚持以人为中心的美学思想,对进一步促进思想的***和艺术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米兰开朗基罗、拉菲尔、提香等都受他的影响,从而使绘画艺术进入到一个现实主义的时代。
达・芬奇的唯物主义倾向决定了他的美学思想。美是客观的还是主观的?这是一个比较复杂的问题,历来存在着不同的看法,有的认为美存在于客观事物本身;有的认为美是人的主观感觉,由主观产生的。达・芬奇认为美存在于客观事物之中,一件事物之所以会使我们产生美感在于它本身。因此他告诫从事艺术创作的人,不能靠抄袭或临摹别人的作品过日子,而应该直接向自然学习,获得丰富的创作源泉,他说“谁也不该抄袭他人的风格,否则他在艺术上只配当自然的徒孙,不配做自然的儿子,自然事物无穷无尽,我们应当依靠自然,而不应该抄袭那些也是向自然学习的画家。”(达・芬奇《达・芬奇论绘画》,广西师大出版社 2003年版,第35页)他生动地把自然比作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泉水,而别人的作品只是水缸。艺术家应跑向泉水,不能醉心于水缸;迷恋于水缸,将使艺术枯竭而无所作为。他认为自然是绘画的源泉,绘画是自然的模仿者,艺术首先要师法自然,忠实地再现自然。他著名的“镜子说”比前人的艺术模仿自然说又有了长足的发展。他认为“画家的心应该像一面镜子,将自己转化为对象的颜色,并如实摄进摆在面前所有物体的形象,应该晓得,假设你不是一个能够用艺术再现自然一切形态的多才多艺的能手,也就不是一位高明的画家。……画家应当独身静处思索所见的一切,亲自斟酌,从中提取精华。他的作品应当像镜子那样,如实反映安放在镜前的各物体的许多色彩。做到这一点,他仿佛就是第二自然。”(达・芬奇《达・芬奇论绘画》,第29页)他的观点之新,在于他一方面重申艺术家必须忠实于自然,惟妙惟肖地再现自然的原貌,一方面充分强调了艺术的创造性。于是,在心灵之镜中映现的,就不单纯是眼前的物象,而是经过画家的审美理想,审美情感熔铸了的“第二自然,”如同郑板桥所说“眼中之竹”转变为“胸中之竹”的飞跃。的确如此,艺术的价值在于它的个性与创造性。光临摹别人的作品,充其量也就是一张以假乱真的膺品。故中国画大师齐白石教导学生可以学老师,但不要满足从皮毛上去做简单的摹仿,而应认真学习老师的创造精神和在艺术上锐意进取的魄力,所谓师其心而不师其迹。他让学生记住“学我者生,似我者死”。因为一味地临摹别人,在艺术之路上只会是死路一条,没有前途。
达・芬奇还就如何掌握客观事物的美提出了两点要求:一要深入实际,细心观察和比较各种各样事物的特点,从中掌握美的因素。“当你横过田野,请发挥你对各种事物的观察力吧!先看这一件,再看另一件,去粗取精,搜集各种材料。”(达・芬奇《达・芬奇论绘画》,第28页)达・芬奇爱把奇绝的山峰,曲折的河流,突兀的山岩作为绘画的背影,他在画论中,通过对这些景物的认真观察作了大量的研究。因此,风景、笑容、手势被公认为达・芬奇的画中三绝。二要理解自然,热爱自然。理解产生热爱,“大爱生于以所爱物的大了解,如果你不了解它,你便少爱,以至不爱它”,(达・芬奇《达・芬奇论绘画》,第42页)就不会产生好的作品。成功的艺术作品,必是能够忘怀自我,倾心于自然,纵身于大自然,并在最内在的深心自我品味之,体贴之,领略其中的奥秘,体验其神奇,雄伟,和谐,崇高,再返回于自己的心中,从心源中震荡而出。我国唐代的张躁说:“处师造化,中得心源”,只有这样才进入创作的真正境界。
在艺术与自然的关系上,达・芬奇继承了摹仿说,又超越了前人的观点。他认为艺术必须忠实地反映自然的美,但不是自然美的翻版,而是通过艺术家发挥主观能动性,把自然美抽象出来,再现自然美,所以艺术美源于自然又高于自然。是啊,如果艺术仅仅只是摹仿自然,那就只该有两种作品:摹仿得像的和不像的。大自然一视同仁地看待艺术家,赐予他们同样的摹本,然而“一样的天,一样的脸”却产生了不一样的艺术品:热情的,冷峻的,浪漫的,平和的。显然,正因为创作是一种情感的表现,同一题材的艺术品才会千姿百态。
二、 艺术与科学
欧洲艺术的重要发展阶段正值科学启蒙的时期,经过中古时代到文艺复兴,更是自觉地讲求艺术与科学的一致。画家兢兢于研究透视法,解剖学,以建立合理的真实空间表现和人体风骨的写实,使艺术在造型和表现方式上愈加贴近自然,使绘画和雕刻在具象造型方面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达・芬奇就是这方面的代表,他认为艺术就是科学。
他论证了一门真科学必须具备的两个条件,绘画也都具备:一,以感性经验为基础;二,能像数学一样严密论证。绘画是以最高贵的感觉――视觉为基础;透视学,明暗学是应绘画的需要而产生的学问,能够像数学一样严密论证,因此是一门科学。他自己就对各门科学作了深入的研究,成为一个多才多艺的人,他把透视学,解剖学,明暗学,配色学,几何学等自然科学运用到实践中,大大改进了油画技法,提高了画面的表现力,在他的画论中也用大量的篇幅***文并茂地记下了这方面的科学知识。西方从毕达哥拉斯学派起就认为美是体现着合理的数量关系――和谐关系,根据数的运用,帕奇奥洛发现了黄金分割,文艺复兴时期艺术家对技巧的辛勤探讨也主要在比例方面,达・芬奇就强调“美感应完全建立在各部分之间神圣比例关系上”,(达・芬奇《达・芬奇论绘画》,第15页)这些都基于他们对自然科学的信心。另外,达・芬奇又认为艺术高于科学是一门特殊的科学,他认为绘画科学高于数学,后者只研究数量和大小,不关心自然界的美,绘画则能够将自然界中转瞬即逝的美生动地保存下来。同时,他还认为绘画也是社会科学,绘画还能起伦理学的作用,他说诗和画都能用以阐明各种道德风气,寓教育于艺术之中。
达・芬奇对艺术和科学关系的认识,以及他自身的实践对艺术和科学的发展起了很大的促进作用,从艺术的角度来看,促使艺术家努力熟悉各门科学知识,成为一个多才多艺的人,提高艺术素养这在今天看来都有它的现实意义。科学与艺术虽然有很多共同之处,都有超功利性,都有认识世界的功能,但艺术和科学终究存在着严格的、明显的界线。比方说,科学主要是理性思维,艺术多是感性体验;科学诉诸概念,艺术诉诸形象;科学讲逻辑,艺术讲感受;科学求真,艺术求美;科学要唯一,艺术要多样等等。当然,艺术也追求“真”。不过艺术的真和科学的真不一样,科学追求的是客观的真实,物理的真实;艺术不过是“看起来像”而已;如果为了表现主观的情感,也可以画得不像,甚至“面目全非”。也就是说,科学追求真理,艺术追求真情。所以艺术和科学,虽然关系密切,但不能因此而混同,也不能因此而替代,艺术可以借助于科学不断完善自己,但无论是艺术创作还是艺术研究,如果一味地投靠或依赖科学,就将意味着自身的解体。艺术与科学,不是一种吞并另一种的同一性,而是差异性中的互补性、互补性中的差异性。毫无疑问,日新月异的科学发展会对艺术产生持续不断的影响。我们的后人将会利用科技成果创造出我们想都不曾想过的艺术形态,但是无论科学对艺术的渗透和制约是如何的强烈,它也只能是艺术的外部因素。达・芬奇就是这样一个例子,他虽然对各种学问有广泛而浓厚的兴趣,但当他拿起画笔时,绝不让“科学”生硬地闯进艺术的殿堂。《蒙娜丽莎》中,并没有欠缺“科学法则”,他几乎运用全部当时所能知道的有关绘画的科学,但那幅画毕竟不是科学的***谱,而是一件寄以深邃情感的艺术作品。由此我们应该认识到,虽然达・芬奇在科学与艺术关系的问题上看似混同在一起,但实际上他又是把科学与艺术分得最清楚的人,因为在他内心最清楚艺术是什么,否则他的画又怎能超越时空,被后人所称道呢?
三、小结
达・芬奇的美学思想,无疑是从整个绘画艺术的需要出发的,但不仅仅局限在画论,而是大大超越了对绘画的论述,成为文艺复兴时期美学理论的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他的美学理论大大超越了同时代的艺术家和理论家的思想观点,对艺术创作起到深远的影响,为现实主义的创作方法奠定了基础,无论在理论上或是实践上都起了典范的作用。黑格尔曾给他以高度的评价:“他凭坚决探索深微的理解力和感受力,不仅比任何一个前辈都更深入地探讨了人体形态及其所表现的灵魂,而且凭着他对绘画技巧所奠定的同样深厚的基础,在运用他从研究中得来手段或媒介上获得的极工稳的把握。”(黑格尔《美学》第三卷上,朱光潜译,商务印书馆1996年版,第319页)并认为他的作品有现实生活的完整、圆满,表现出和蔼可亲的微笑的秀美。近代法国史学家丹纳也认为达・芬奇“是绘画史上结合完美的技术与深邃的哲理最成功的画家。”“发明一切近代观念和近代知识……他的预见超过他的时代,有时竟和我们的时代会合。”(丹纳《艺术哲学》,傅雷译,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7年版,第75页)是走在时代之前的人。
自然科学篇2
【内容简介】
美丽的大自然中有很多种动物和植(zhí)物。每一种动物和植物都有自己独特的生活习性和智慧(zhì huì)。《自然科学童话》这套12册的丛书,用生动有趣的故事介绍了不同的昆(kūn)虫或植物,故事后面还有科学知识点的详细介绍和有针对性的问题以及准确的答案,让小朋友在愉悦的氛(fēn)围中去探索大自然的各种奥秘(ào mì)。
【精彩试读】
燕子的故事
一周后,小宝宝身上长出了像刺(cì)一样的细毛,开始“唧(jī)唧唧”地哭着要吃的了。“唧唧唧,好饿(è)呀!爸爸、妈妈我们要吃饭!”
顺子妈妈和小石爸爸(注:顺子和小石分别是燕子妈妈和燕子爸爸的名字)开始出去给小宝贝们找吃的。
顺子妈妈和小石爸爸在天空中展开了翅膀(chì bǎnɡ),快速地飞翔(xiánɡ)起来。他们飞翔的时候可以捉(zhuō)到空中的飞虫。但是,如果要喂(wèi)给小宝宝们,就要捉一些小昆虫了。
可是,这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飞了很久之后,顺子妈妈和小石爸爸坐在一棵大树上准备休息一会儿。
“为什么找不到吃的呢?”顺子妈妈有些担(dān)心地说。
“好累啊!盖房子的时候也是,现在找吃的也这么难。我们是不是不应该来这个地方呢?”小石爸爸也担心起来。
他们的担心不是没有道理的。现在到了四月,许多小燕子还不飞回来,是因为这里变化越来越大。
找不到造窝(wō)的地方,也不容易找到吃的。小燕子们原来生活着的那些房子一点一点地拆迁(chāi qiān)不见了,一幢(zhuànɡ)幢高楼大厦(shà)拔(bá)地而起。
小燕子喜欢吃的昆虫也因为农药的关系一点点变少了。
顺子妈妈和小石爸爸花了两三倍的精力去寻找吃的。最后终于带回来了一点,小宝宝们开心地“唧唧唧”叫了起来,伸着脖(bó)子等着爸爸、妈妈喂吃的。
顺子和小石不偏(piān)向任何一个宝宝,按顺序(xù)喂了起来。可是,顺子和小石越来越没多少时间休息了,小宝宝们每天要吃300多只小昆虫呢!
在顺子和小石的照料下,燕子宝宝们一天一天长大了。他们在狭窄(xiá zhǎi)的小窝里试着伸开翅膀,“唧唧唧”地叫了起来。
小燕子们已经出生20天了。
“长这么大了,现在该让他们练习飞行和捉虫子吃了。”
小燕子们虽然很害怕,但是必须自己出去冒险(mào xiǎn)了。
顺子妈妈和小石爸爸站在电线上叫着:“到这里来,宝贝们!快点飞过来啊,快点飞过来!”
小宝宝们开始试探(shì tɑn)着飞行,有时候飞到一半,就掉在地上了,可是他们并不气馁(něi),爬起来继续练习。终于小燕子们用尽力气,“呼”地飞起来了。
“没错,就是这样,飞得真漂亮!”
6只燕子宝宝终于长大了。
“我们燕子是飞行速度最快的鸟类之一,飞行能力超强。即便是翅膀再累再疼,也不能坐到地上休息。就算再饿,也不能吃死了的小虫子,一定要捕捉空中飞着的小虫子吃。还有,你们以后不能忘记自己的家,每年春天一定要飞回来!”“爸爸、妈妈,我们记住了!”“很好,现在你们可以离开这个家了。”
6只小燕子终于开始***生活了。
转眼农历九月初九到了,这一天是重阳节。
自然科学篇3
【关键词】自然科学
现行的教学制度下,我们的科学课一周只有两节,老师教,学生学,除此以外,老师与学生再无更多的接触。学生总是忙于主课的学习、作业,没有太多的时间进行课后深入的思考,科学课的时效性也就大打折扣。作为一名科学教师,我们总是希望在有限的时间内让孩子学得更多,所以在平时的教学研讨中,我们思考并交流,利用多种教学手段让学生能够更好的吸收、理解,以完成我们的教学目标。在我看来,很多时候都显得有些牵强。科学课程是一门与大自然息息相关的课程,伴随工业化、城市化和社会现代化的进程,人类渐渐远离了山川、森林、溪流和原野,成为穴居在钢筋水泥中的动物。现在的孩子更是与大自然脱节,与自然生活疏离。
小学科学课程标准中其实也有提到,将学生与自然界和谐相处的生活态度作为学生必修的科学素养,其具体目标有“热爱生命,珍爱自然,具有保护环境的意识和社会责任感”。作为我们科学教师,我们该怎样把这一目标落到实处呢?除了常态教学外,课堂情境也很重要。让大自然回到孩子的身边,让孩子到大自然中去学习。
一、 延伸课堂,丰富教学场所
纵观各个科学教材、各个年段,或多或少地都渗入了与我们的自然生态环境相关的内容,而这些内容如果老师用心教,光在课堂上纸上谈兵是远远不够的。我们应该走出教室!例如苏教版三年级开篇内容就有《我眼里的生命世界》,三年级是科学教学的开端,意在让孩子理解科学课学什么,提高孩子学习科学的兴趣。然而,仅仅让孩子看看书上的插***,就让他们爱上科学,爱上大自然,太难为她们了。中低年级的孩子对于事物的理解是直观的、感性的,这时候我们应该带着孩子出去看看,去真实的大自然中寻找,寻找那些让孩子激动的、兴奋的花鸟鱼虫,去体验生活中的美好。美术尚有采风一说,我们何不带着我们的孩子出去亲身体验一下,听听这些天真的孩子与大自然的交谈,看看他们眼中的大自然是什么样,再与课本中的内容进行有效结合,适时指导,我想这样的课程孩子将会终身难忘。
再如教学《我们的地球》时,对于地球上各种不同的地质特点,我们的孩子是知之甚少的,甚至有些老师也只能说是略知一二,我们何不在有条件的情况下带着孩子利用春游、秋游的契机参观地质博物馆,看看大海,看看潮汐,感悟自然的力量。我们的孩子不是去游乐场就是去逛公园,其实全国各地有很多十分有意义的展馆,这些都是孩子贴近大自然学习的素材,但是作为学校教学素材被利用的却很少。作为一名常州的科学教师,中华恐龙园的恐龙展馆就是我们老师很好的课堂延伸场所,但是我们常常带孩子进去玩却从没在那停留过。
二、 营造环境,创设体验空间
新课标强调,我们的课堂要让学生开展富有个性、***自主、自由开放地合作与探究学习。我们也一直在以实现此教学目标而不断努力着。在课堂中,我们不再一味地灌输,而是以孩子为主体,不断启发他们去探索、求知,我们似乎做的还不错,但我们也常常看到老师的力不从心,不管我们怎么启发,如何去诱导,孩子木讷地看着你的眼神在告诉你――“老师,你所说的东西我们从来没见过。”例如在教学《蚕的一生》,观察蚕的标本,了解蚕的一生有几个蜕变过程,仅仅让孩子利用上课的时间匆匆观察标本,孩子并不觉得鲜明,甚至有些孩子觉得恶心,不愿去触碰。我们可以给每个孩子分发几条蚕亲自饲养,让孩子体验动物与我们的亲密接触,亲近自然。同时,可以在班级一角开设“蚕宝宝之家”,仅在家中饲养,有些家长可能会代为管理,孩子不能得到充分的发挥,而且学生与学生之间,学生与老师之间也没有充分的交流,孩子不能第一时间表达自己的想法,所以在教室开辟一角,让每个孩子把自家宝宝放置其中,他们一定会细心呵护,一有时间就能互相交谈,长此以往,孩子与这些可爱的小动物们之间还会培养出深厚的感情,在此基础上的教学就不再是纸上谈兵,也许不再需要老师的过多引导,原本安静的课堂就会变得热闹非凡,孩子与老师之间有说不完的感受。
再如教学三下《植物的一生》,这类课程都不是简单的一两节课就能完成的,而是一个长期观察实践的过程。老师在课堂上无论怎么教,孩子在没有生活经验的基础上很难理解,只有自己亲自动手种植,经历植物从发芽开花到结果这样一个过程,就好似孩子参与了植物的一生,这样我想我们的孩子就会很容易的了解他的这个“好朋友”。同时,我们老师也不妨与孩子一起进行种植,比比谁种的植物长的更好,如此一来,更能激发孩子种植的兴趣,同时也能一起交流种植中发现的一些问题,体会生命的活力,感受自然的喜悦。
科学不同于其他课程,上下课的铃声不能作为教学的起点和终点,小学生探究自然的课程往往是一段时间甚至一个学期,我们老师能做的就是在孩子进行科学探究的过程中为他们营造氛围,创设丰富的体验空间。除了我们的教室、科学室以后,学校的每一个空间都可以加以利用。我们可以带着孩子在校园中观察小动物,孩子饭后掉落地上的菜叶引来的小蚂蚁也可以成为我们科学课的研究对象;我们可以组织孩子在学校的小花园种植简单的蔬果,体会农民伯伯的辛劳和收获瓜果的喜悦;我们还可以种植盆栽来美化校园,同时也能认识不同的植物,一举两得;我们还能在学校的池塘饲养一些水生生物,让孩子们天天体验饲养乐趣。
三、 言传身教,亲近自然生活
让孩子亲近自然,热爱大自然的美好生活,要从我们教师自身做起,很多科学老师本身并不热爱自然生活,那么孩子看在眼里,自然不愿亲近自然。在我任教过程中,常常有些好奇心强的、善于观察的孩子向我提出平时所感到疑惑的事物,而我经常哑口无言,因为有些孩子观察到的自然界的现象是我平时没有留心的,这让我常常有些力不从心,所以作为科学老师,我们平时更应该留心身边的事物,留心大自然。除了科学老师,其实我们每个在校教师都要以身作则。在现在我们身边的学校,大都都是设有生态园、科学角之类的,但是真正为教学所用,为孩子所用的寥寥无几,都成为了美化校园的摆设。常常看到学校的草坪上写着“禁止入内”,有些班主任老师甚至不允许孩子下课到处游玩,限制孩子的自由,那么孩子只能成为学习的工具,自然生活也只能是纸上谈兵。因此,让孩子回归自然需要我们每一个老师的努力和坚持。
科学教师应该为学生提供具有的是一个活生生的、自然化的大课堂,每个孩子都能在这样的课堂中自然地、和谐地成长发展,接受阳光、雨露的滋润。当年鲁迅在百草园的生活是否能在现今孩子的身上得到重现,我们的科学教学是否能够真正走进大自然,这需要我们每一个科学教师持之以恒地去创造和维护。
参考文献
[1]叶立群;美国科学教育初探[J];课程.教材.教法;1982年04期
自然科学篇4
洪塘中学 蒋香明
自然科学教学是一个十分复杂的过程,要改进教学方法确有不少问题需要认真研究和探索,而如何处理好教与学的关系是其问题的核心。
要正确处理教与学的关系,首先要在理论上明确教与学、主导与主体的辩证关系。教学是包括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一种双边活动,在教学的过程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的教学活动在没有引起学生积极反应的情形下,它的作用等于零。教师不应当也不可能包办代替学生自身的学习和发展,但是这并不意味着可以忽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由于中学整个教学工作是在教师的组织和指导下进行的,因此在教学中起主导作用的是教师。要正确处理教与学的关系,必须不断地改革传统教学。传统教学忽视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不但妨碍学生真正地掌握知识,不利于智力的发展和能力的提高,而且对于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科学学习方法的形成,以至志趣、意志、品质等方面的陶冶都产生消极的影响。要正确处理教与学的关系,必须重视在教学实践中的实验和探索。在教学过程中如何既能确认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尊重他们的自觉能动性,调动起学习的积极性,又能坚持和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下面结合我自己的教学,谈一些粗浅的体会。
一、寓思想情感教育于教学之中
自然科学教学大纲指出,在教学中要结合教学内容向学生进行思想情感教育,激励学生的学习热情,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和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这是我们教学理论中的一个重要特征,也是正确处理教与学关系的基石,所以应当把思想情感教育充分体现于日常的教学工作中。
1、对学生加强学习目的性的教育。
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不是自发形成,而是教师教育、激发、诱导的结果。学习的动机是直接推动学生进行学习的心理动因,而学习动机是与学习志向相联系的。墨子曰:“志不疆者智不达”。学生如果没有远大的志向,明确的学习目的,奋发的精神状态是不可能持久的、自觉主动地进行学习的。我在教学过程中,根据自然科学所具有的特点,结合教学内容,注意揭示学好自然科学日常生活中的作用。例如,利用课堂教学、课外活动,结合有关的教学内容,通过火药、造纸、炼铁炼铜等等的介绍,使学生了解我国古代化学的辉煌成就,以激起学生的爱国热情;通过应用自然科学来解决实际问题的训练及毕业生参加工作后从事工作的事例;通过介绍老一辈及新一代科学家所取得的杰出成就,为国争光的动人事迹,勤奋刻苦、精益求精的治学精神,为学生树立榜样,立志攀登。
2、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从长远来看,养成学生好的学风和好的学习习惯,对于他们成才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我在教学中注意多方面的培养,不断的努力,使学生善于学习,尊重科学,重视课本,勇于创新;在学习中养成课前预习,课上集中精力,课后复习的习惯;养成解题时慎密审题,先分析探求解题思路,结果要自我检验,解题后要思考总结的习惯。
二、通过各种途径,优化教学过程
自然科学教学既是一个特殊的认识过程,也是师生双方遵循一定规律共同运作保持和谐的过程。它不仅是一个信息加工过程,同时还是一个情境创设过程。所谓优化教学过程就是对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结构、教学程序进行优化的过程,就是对教学系统中的构成因素进行合理组合、有效调控的过程,就是优化学生心理素质、促进学生主动认知、积极学习、善于学习的过程。教学过程的优化是加强科学素质教育的最重要的策略,是更好地培养学生的科学素质的基本保证。而优化教学过程的实质是既要优化教师教的过程,又要优化学生学的过程。
1、重视课本的作用。
课本是教学过程的主要依据,教师能理解教学内容,懂得教材的结构及内在联系,这将有利于学生全面系统地掌握好知识。教师的主导地位应当充分显示,教学的启发功能应当尽力发挥,以便于使学生在学习过程、认知过程中的思维更加活跃,需求更加强烈,行为更加主动。教学过程优化的最佳效果应当是处于主体地位的学生的认知活动与整个教学过程更加和谐、更加“匹配”。
众所周知,学生在刚学习某一新的学科的时候,总会由于陌生,不了解学习对象的特点而产生困难,造成所谓“入门难”问题。为此我在每节课后布置学生课外通读、自学、以了解以后学习内容的全貌,避免学生每堂课都似乎在黑暗中摸索的被动局面。在一章或一个单元教学结束后,要求学生自己归纳小结,系统整理知识,在此基础上教师再着重揭示教材内容的内在联系,深化所学知识,扩大学生视野。重视课本并不意味着囿于课本。在教学中既要注意达到课本所能达到的要求,又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力求达到学生所能达到的要求。
2、加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教学。
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是学生综合提高,发展智力,提高能力的前提,是自然科学解题思路的依据和源泉。我在教学中重视强化“双基”的掌握和训练,把概念的理解与掌握,技能的训练与应用体现于教学过程的始终,贯穿于例题的讲解和学生习题的练习之中,使学生打好扎实的基础。然而在我们平时的教学中,不能仅仅关注学生解题速度是否迅速,解题结论是否正确,更不能不管学生的负担有多重,逼迫学生完成一套又一套的练习,指望通过如此“强化”训练的捷径来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把丰富有趣的教学活动变成了枯燥乏味的题海战术,其结果是学生在完成了成百上千道所谓的“精编”习题后,遇到略作变化的题目,仍然感到“没见过”“无从下手”,还是只会到处乱撞,碰对了算数,所以,题海战术并不能提高学生的素质,它只会浪费学生的精力,挫伤他们学习自然科学的积极性,使他们产生害怕和厌学情绪。因此在平时的教学中,我们应该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有意识地经常开展多题一解、一题多解、一题多变等形式的活动来慢慢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诱导学生学习动机,使他们保持这种良好的心向,并向深化的境界发展。同时要十分注重启迪学生的思维,使他们在解题时能通过思考与联想,把问题分类,归纳并总结出解题规律来,这样积以时日,逐步提高,学生就会把自己总结出的各种解题技巧、规律融会贯通,实现由知识向能力的升华,提高自身的素质,使自己的思维得到有效的锻炼和发展。
3、加强化学用语的表达和书写的规范化训练
提高学生运用化学用语解决化学问题的准确性。化学用语的书写是学生比较突出的薄弱环节之一,学生常因思维缺乏逻辑性,而导致完成化学用语的书写时缺乏规范性和准确性,教师有必要对化学用语作精密的训练。例如在作化学方程式的书写辅导时,要强调书写时的有序性,要求学生做到以下“四步”,即首先要判断物质能否反应反应;其次要写出反应物和生成物的化学式,且反应物与反应物之间、生成物与生成物之间用“+”号连接,反应物与生成物之间用“-” 连接;三是对化学方程式进行配平,即反应前后各原子个数不变;四要写反应条件、气体符号或沉淀符号,并且补全“=”号。事实证明,严格按照以上四步,学生书写化学方程式时,不易出错,能提高学生书写化学方程式的准确性。加强习题课教学,以典型习题进行逻辑推理和规范化训练,使学生在解决化学问题时,强化和巩固所学知识,以促进思维精密性的提高。例如我在进行计算题教学时,要求学主做到“三个方面”,即首先要审查题意,理清思路;其次要设计出简捷合理的解题方案和构架,并结合适当的文字和***形进行,严密解题过程;最后应检查评价,提高结果的准确性。
4、重视对学生学习过程的研究。
掌握学生如何学习是解决教师如何教的前提。我们常说的教师备课要“吃透两头”,指的就是在钻研教材内容的同时要切实了解学生的实际知识水平,研究学生如何去学习,据此来确定教学要求,组织教学内容。在教学过程中要重视教学信息的及时反馈,仔细观察课堂教学中学生的各种反应。例如在讲《分子》这节内容时,演示酒精与水混合总体积缩小的实验,并分析证明分子之间有空隙的时候,就有一学生提出是不是所有两种液体混合总体积都缩小呢?有没有增大的呢? 这个问题的提出,我就感觉到这位学生有着强烈的创新意识,并孕育着可贵的创新精神,于是,我高度的赞扬了这个学生敢于怀疑,敢于探索的精神,号召其他学生向他学习。通过批改作业,解答学生疑问,征询学生意见等手段做好学生学习情况的调查,以便不断根据实际情况,有的放矢地改进教学工作。
5、采用启发式的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是教师在课堂上进行师生交互作用的一种决策,是师生共同来完成教学任务的一种手段。教师在教学中只能循循善诱,因势利导,而不能采用强制灌输的方法或某种新的固定不变的模式。启发式的教学方法因其能调动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而受到人们的重视。
启发式教学方法的核心是如何在教学中启发学生的思维,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教育心理学认为,人的思维是围绕着某个问题而开始的,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而得到发展的,思维的具体过程实际上就是不断地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因此我在教学中,根据教学内容,十分重视如何提出合适的问题,使得能适合学生的实际水平并有启发性,让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积极思维,去探索、研究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提出问题要具有启发性和学生解决问题的可行性,只要求学生简单地回答是与否的问题或脱离了学生实际的问题是不能起到启发思维的作用的。
启发式的教学方法不但要善于提出问题,而且要善于引导学生积极思维去解决问题,使学生学会如何正确思维。教师对例题和习题要精选,注意选题的目的性、代表性和多样性,以利于开拓学生解题的思路和归纳解题方法,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要使学生学会如何思维,还要注意养成学生仔细观察、勤思考,多提问的习惯,“学贵在疑”,“学而不思则罔”,要鼓励学生善于发现问题和思考问题,欢迎学生口头或书面提出问题,并认真去解决这些问题。
6、重视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在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中,培养自学能力有着特殊重要的意义。在中学阶段培养和提高了学生的自学能力就能使学生终生受益,并将促使其它各种能力的提高。除了在课堂教学中要注意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外,尤其要十分重视对学生课外阅读的指导。
坚持搞好学生的自然科学课外活动,做到经常化、制度化,并成立化学兴趣活动小组开展丰富多彩的化学试验,以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和动手能力为目标,同时加强对学生课外阅读的指导。主要做法是:(1)结合课外活动或自然科学兴趣小组的活动,有选择地指定课外读本及有关期刊,不使学生在巍巍书山和茫茫题海中迷失方向向、浪费精力。(2)指导读书方法,要求学生通读与精读相结合,眼看与实验相结合,并经常抽出课外阅读材料中的某些章节段落,对如何阅读进行示范指导。(3)养成自己学习的习惯。由开始带“强制”性的规定内容、时间、要求逐步过渡到养成学生自己学的习惯,不断提高自学能力。(4)在学生中开展写自然科学小论文活动,提倡学生在课堂学习与课外实验的过程中,把自己感兴趣、有所钻研、有所体会的课题写成小论文,或进行某个专题性的探讨。要求要有自己的见解,力求创新。对于学生写出的小论文教师认真审阅,提出指导性意见,再让学生自己继续研究并修改成文。一段时间后,组织小论文交流,举行报告会,以活跃学习研究的空气并相互交流。小论文活动的实践证明,它不但有利于学生的自学能力,而且对于诸如运用知识的能力,逻辑思维能力,文字语言的表达能力等得到综合培养和提高,是培养学生能力,学会自己学习的有效方法。
三、应用教学相长原理
要正确处理好教与学的关系,改进自然科学教学,必须建立起融洽的合理的师生关系,发扬教学民主,实行教学相长。
1、教师对学生既要严格要求,又要热情关怀。
“教不严,师之惰”,严师出高徒。教师既要要求学生有严明的纪律,严肃的学习态度,并对学生进行严格的训练,又要爱护学生,使学生感到老师的关心。教师要尊重学生的生动活泼、主动学习的自觉能动性,及时帮助学生解决学习中遇到各种困难,努力改进教学,减轻学生的过重负担,以利于他们德、智、体的全面发展。
2、教师要成为学生的表率。
在教学的整个过程中,学生思维严密性的提高有赖于教师的才能、教学态度、工作作风、严谨教风的树立,以至一言一行莫不对学生起着潜移默化的影响,教师应当重视“身教”的教育作用。教学方法的改革对教师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教师要加强自身的修养,要努力学习,不断增长才干,提高教学水平,并以自己刻苦钻研的精神,严谨的教学态度为学生作出榜样。譬如,一位教师在课堂教学时能将扳书设计得科学又美观,整齐又精巧,就会给学生带来一种严密的气氛,感染学生,被其仿效,从而在作业中甚至学风上均能显现出严谨的风格。“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教师的榜样作用对学生的行为有显著的影响,培养和提高学生思维的严密性,首先应当从教师自身做起。
3、发扬教学民主,实行教学相长。
教师要注意向自己受教育的对象学习,重视教学信息的反馈,经常听取学生对自己教学的意见及改进教学的建议。积极开展学生之间、师生之间平等地探讨、争论,鼓励学生从各种不同角度来观察和研究问题,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教师要善于汲取学生在学习中的创见和发现学生中普遍存在的问题,不断充实和改进教学。
自然科学篇5
自然科学理论是***思想的精神武器。自然科学理论知识可以使人们从愚昧无知的精神状态中***出来,使人们的思想***化。随着科学理论的发展,许多旧思想、旧观念、旧习惯不断被破除,新思想、新观念、新习惯不断产生。学习和掌握了自然科学理论知识,人们在改造自然的斗争中就能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征服自然,成为自然界的主人。自然科学理论是批判宗教迷信的精神武器。自然科学理论揭示的是自然界的规律,这本身就是对宗教迷信的批判,使宗教邪说的地盘越来越小。恩格斯在《自然辩证法》一书中曾指出:“在科学的猛攻之下,一个又一个部队放下了武器,一个又一个城堡投降了,直到最后,自然界无限的领域都被科学所征服,而且没有给造物主留下一点立足之地。,在科学理论面前,没有任何绝对不变的传统、观念和习惯。旧思想、旧观念、旧习惯就是在科学理论发展过程中被废除的。斯大林说:“科学所以叫做科学,正是因为它不承认偶象,不怕过时的旧事物,很仔细地倾听实践和经验的呼声。,《斯大林文选》上卷,第55页。)事实证明,自然科学理论是唯物主义的天然同盟***,是破除宗教迷信和旧的习惯传统,发展理性思维,***思想的精神武器。
自然科学理论的生产力功能
自然科学理论是知识形态的生产力,是潜在的生产力,它经过一定的环节和过程可以转化为直接的生产力。马克思指出:在机器生产方式下,“才第一次产生了只有用科学方法才能解决的实际间题。只有现在,实验和观察一一以及生产过程本身的迫切需要一一才第一次达到使科学的应用成为可能和必要的那样一种规模。”“生产过程成了科学的应用,而科学反过来成了生产过程的因素即所谓职能。”自然科学理论融合、渗透到生产力的全部要素之中,从而使生产力随着自然科学理论的发展而不断得到新的提高,并促使现代化大生产在组织结构上日益复杂化,因此,对生产过程进行科学化管理,也成为现代化生产力的一个必不可少的要素。1、通过技术发明的途径把自然科学理论运用于生产实践,创造出新的生产工具,使之转化为直接的生产力。自然科学理论的发展和应用,促进了生产工具不断的改进。生产工具是“物化”的智力,是“在机器上实现了的科学”。近代自然科学的产生使人们能够依据自然科学理论制造出新的工业体系,大大提高了社会生产力。正如电子计算机的发明和应用,千百倍地提高了劳动生产率,有力地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科学理论越发展,对自然界本质的认识越深入,自然科学理论“物化”的程度越高,生产工具的更新越快,生产效率也就不断提高。这是生产工具变化的一般规律。现代社会所经历的三次大的技术***,都是以生产工具的变革为起点的,而生产工具的变革,又是自然科学理论发展的必然结果。任何先进的现代化生产工具和技术设备都是自然科学物化的结果,是自然科学理论转化为直接生产力的主要标志。现代生产力发展的实践表明,生产效率的提高,是由技术水平来决定的,而技术水平的高低取决于自然科学理论发展的一般状况和自然科学理论在工具和工艺上的实现程度。二十世纪以来,科学与生产结合得更为密切,自然科学日益成为生产力中具有决定性的因素。当今自然科学已经走在生产的前面,并被大规模地应用于生产,生产过程越来越趋于科学化。随着时间的推移,从科学理论转化为物质生产力的速度将越来越快。
通过学习和教育的途径,使自然科学理论为劳动者所掌握,转化为劳动者的生产知识和劳动技能。在近现代的科学化大生产中,掌握自然科学基本理论知识,是劳动者发挥生产职能必须具备的基本条件。现代化大生产是自然科学理论的应用,这种应用使生产工具日益精密和复杂化,因此掌握操作现代生产工具的技能必须具备现代智力一科学理论知识。马克思指出:要改变一个人的本性使他获得一定劳动部门的技能技巧成为发达的和专门的劳动力,就要有一定的教育和训练。通过教育和训练把自然科学理论知识和先进的技术传授给劳动者,使劳动者熟悉生产上运用的科学原理,对机械性能、工艺流程和操作规程有科学的了解,使劳动者成为崭新的生产力要素,再投入生产过程中,就可以大大提高劳动生产率。自然科学理论的发展及其在生产中的应用,使生产工具及工艺流程都呈现为一种“动态”,它带动各级劳动者技能的性质和内容不断地发展和变化,而且对其智力、技能熟练程度不断提出新的要求。现代生产力还要求人们利用自然科学理论为生产创造良好的劳动条件,象医学理论的应用,.可以保护劳动者的健康长寿,这就是科学理论为生产创造良好劳动条件的重要方面。
通过自然科学理论渗透到劳动对象之中,使劳动对象的利用范围扩大,成为生产力发展的重要因素。人们借助自然科学理论,对传统的劳动对象进行综合加工利用,从中提炼出越来越多的新产品,开发出越来越多的新资源,从而使传统的劳动对象无论在深度上还是广度上都有了很大发展。首先,它能使潜在的自然力转化为能实际发挥作用的自然力,成为现实的有用资源和能源;其次,它能使同样数量、质量的自然资源的效用增大许多倍;再次,它能扩大提供资源的空间,创造出自然界不能直接提供的劳动对象。总之,人类借助于自然科学理论,能够更充分有效地利用自然资源,不断提高人类控制和利用自然资源的能力,进而促进生产力的发展。
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使现代化管理成为生产力的一种新要素。作为知识形态的生产力的自然科学理论,要转化为直接生产力,必须经过科学化的严格管理。因为科学理论使技术发展日益复杂化,促进了生产的社会化,因此,必须根据自然科学的基本理论知识,按照技术设备的运转规律,适应工艺流程的严格要求,分析诸因素的相互关系,协调人一机一物一财整个系统的运动,从而达到有机的动态组合,取得最优效果。目前,自然科学理论,为现代化管理既提供理论和方法,又提供物质手段,有力地促进了管理方法的科学化和生产管理的自动化,大大提高了劳动生产力。
自然科学篇6
近年来,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在提高管理水平、服务基础研究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尤其是2014年在项目体系方面作了比较大的改革。例如在经费投入方面,总额度从2010年的5000万元增加至2014年的2.55亿元。单项类别的资助强度也有所提高,如自由申请、博士科研启动项目的资助金额从原来5万元/项,提高至10万元/项。增设了重大基础研究培育、粤东西北联合人才培养两类项目,同时在自由申请项目类别下设立科管研究专题,目的是针对基础研究自身的规划战略等方面开展研究,不断加强对广东自然科学基金管理的优化和完善。但是通过对近年来的申报和实施情况进行分析,可以发现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的基础优势不明显,对于基础研究的支撑作用尚未完全发挥出来。主要还存在四个方面的问题。
(一)项目申报指南与目标匹配度不高
目前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类别共有七种,在申报指南的条件设置方面目的性不明显,缺乏指导和分类的意义。例如自由申请项目的条件,规定申报人具有中级及以上职称,年龄不超过55周岁都可以自主选题方式申报。这种宽容的申报条件使得自由申请项目每年占据了近50%的申报量,而且基数日益增加,从2010年的2000多项增加至2014年的4558项[2],如***2。从多年申报情况分析,不少在研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负责人或者具有正高职称的科研人员也挤入自由申请类别项目的申报队伍并获得资助,这与自由申请项目“鼓励青年科学家开展创新研究”的目标是背道而驰的。又比如自由申请类别设立科研管理研究专题方向,其初衷是从“十三五”战略规划的高度,在基础研究全局(全省)的角度开展专题研究,目的性比较明显,应当对申报人资质和条件有一定要求,尤其是前期研究工作的积累,比如需要申报人主持过相关的宏观层面的战略规划或拥有类似的经验,但是在申报通知(条件)中并没有对于这方面的资历作出规定。因此,从该类申报项目情况来看,申报的整体水平与预期距离较大,且研究队伍个体之间水平差异较大,申报项目的内容与申报指南的目标匹配度不高。
(二)项目体系设置衔接不够
作为人才培养体系的内容,粤东西北联合人才培养、博士科研启动定位为青年科研人员“萌芽”状态的培育类小项目,杰出青年定位为为优秀青年科研人员“脱颖而出”提供重点支持的项目。但是衔接两者之间中高端人才项目处于空白地带,无法形成一个完整的优秀科技人才培养链条。同时作为“低端”的博士科研启动项目申报年龄限制在40周岁以下,但是作为“高端”的杰出青年项目申报年龄限制在35周岁以下,对于35周岁以上、40周岁以下优秀青年研究人员,显然无法获取高层次人才项目支持,因此这种人才链条显然是存在“断层”的。又比如在项目研究方面,自由申请、重点与重大基础研究培育项目之间,资助经费分别是10万元、30万元到100万元。从表面来看,类似形成了一个低中高的研究资助链条,但是从定位异同来看,相同之处在于重点项目与重大基础研究培育项目都是定位于面上项目研究基础的进一步突破,但两者之间定位和面向研究群体的差异就不是很清晰,没有形成明显的梯度。[3]
(三)项目体系特色不明显
从目前项目种类来看,与国内其他省市地方自然科学基金大同小异,没有凸显“广东特色”。例如博士科研启动项目,与江浙地区自然科学基金的青年科学基金项目相似,但在资助金额和指南方面的导向性还不如江浙省份;而自由申请、杰出青年项目,与江浙地区自然科学基金的面上项目、杰出青年项目类似等等。广东作为自主创新和先试先行的“排头兵”,拥有毗邻港澳的地理优势,基础研究信息发达,特别是近几年诸多重大科技基础设施落户广东,已产生不少具有国内领先甚至国际影响力巨大的研究成果。例如2012年大亚湾中微子实验室发现新的中微子震荡模式,曾一度在国际上引起巨大轰动;又如2013年开始运行的广州超级计算中心,是目前全球运算最快的计算机中心。这些地理与研究平台设施方面的优势,为广东开展基础研究提供了便利的资源和环境,但是目前都没有很好地利用和结合起来,没能形成具有广东特色的自然科学基金类别。
(四)项目管理办法指导性不足
2014年新制定实施的《广东省基础与应用基础研究专项资金(省自然科学基金)管理办法》是目前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管理主要制度依据,该管理办法规定项目经费由***门按照国库集中支付方式进行管理,因此***门在每年年底都会把项目当年经费指标收回,到次年再结转下达,但是对于再次结转下达时间没有明确规定,有时结转长达半年,在此期间项目负责人难以办理项目研究经费的正常支付手续,严重影响了项目的研究计划与进度,长时间也容易造成“变通”执行财务规定的想法和做法。另外,《广东省基础与应用基础研究专项资金(省自然科学基金)管理办法》主要是从财务管理的角度作出的关于经费管理使用的办法,规定了部门职责、项目经费审批、资金管理、监督管理与绩效评价方面的细则,[4]而对于项目具体组织实施方面经常出现的情况,如项目前期依托单位注册申请、指南、项目组织评审、资助项目出现人员变更、依托单位变更、计划延期、中止终止、结题验收等问题,没有在管理办法中进行规定,均处于“无据可依”的状态,这使项目的管理处于被动局面,也不利于项目研究任务的顺利完成。
二、完善管理对策探讨
2015年是“十二五”总结之年,亦是“十三五”布局之年,在广东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背景下,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应充分发挥对推动原始创新与优秀科技人才成长的支撑引领作用,明确目标、找准定位,重点突破,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5]
(一)进一步优化申报指南
将项目定位与申报要求紧密结合,如自由申请项目定位为鼓励青年科学家开展创新研究,对申报人要求一方面进一步降低申报年龄与职称,让更多青年科研人员加入研究队伍;另一方面,对于在研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主持人,限制申报自由申请项目。战略规划类项目则提高申报人“门槛”,要求申报人必须有主持省级以上部门规划经历。在申报指南明确设定重点类项目(100万元及以上)项目的预期目标,如以冲刺国家重大基础研究项目为目标的重大基础研究培育项目,以培养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为导向的省杰出青年基金项目,以培养国家创新群体、国家973为目标的研究团队等等。[6]
(二)强化项目链条紧密性
在人才培养体系方面,建立科技青年人才“层级式”培养模式,[7]其士科研启动项目申报人年龄条件改为30周岁以下,并在自然科学基金人才项目中增设“拔尖人才项目”,50万元/项,要求申报人为32周岁以下、具有博士学历并取得一定基础研究成绩的科研人员,与35周岁以下杰出青年项目,形成一条完整的“阶梯式”青年人才成长链条。改革研究项目体系构成,将重点项目定位为支撑应用基础研究转换为技术创新研究,资助经费提高至50万元/项;同时设立重大产业项目,300万元/项,作为专门面向前期基础研究成果产业化项目,在自然科学基金打造“基础研究———应用基础研究———技术创新———产业创新”的完整链条体系。
(三)凸显区域特色
在保持原有项目体系基础上,针对广东毗邻港澳地区优势,设立“粤港澳重大基础研究合作项目”,一方面资助粤港澳地区科学家在广东合作开展高水平的基础研究,另一方面资助在广东举办粤港澳重大基础研究交流会议,打造粤港澳顶尖科学家联盟,整合粤港澳基础研究力量与资源,共同推动区域创新发展。针对广东现有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如大亚湾中微子实验室、广州超级计算中心、国家基因(深圳)库、东莞散裂中子源等等,立足广东需求,面向全国申报,开展“大科学研究计划”,吸引全国优秀科研力量协同创新,打造具有广东特色的“科学研究中心”。
(四)进一步完善项目管理办法
既要做好经费规范管理,也要尊重科学规律。在项目经费管理方面要进一步加强项目依托单位监管职责,同时要保障项目负责人能根据研究需要及时办理经费的支出结算,不影响研究工作的开展。根据广东当前的情况来看,在按照国库集中支付方式进行管理模式下,对于上一年度项目经费指标结转下达的时间应在管理办法中进行明确,时间上应该尽量缩短。另一方面,当前《广东省基础与应用基础研究专项资金(省自然科学基金)管理办法》只是经费的管理办法,项目实施其他具体环节方面的管理细则还处于“空白区”。因此,加强自然科学基金的管理,首当其冲的应当是制定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管理的实施细则。特别是一些关键环节问题解决,亟待项目管理实施细则予以规定。笔者认为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管理实施细则,可以考虑包括七个部分。(1)总则。明确省自然科学基金定位,项目类别,资助原则。(2)依托单位与申报人。主要是规定两者资格与职责。(3)申报。规定各类项目申请条件与要求。(4)评审。规定项目评审规则、流程、公示、下达与专家意见反馈。(5)实施与管理。主要是项目在研究执行期内相关事宜处理,如研究人员变动、依托单位变更、研究计划调整、中期考核等等。(6)结题验收。包括结题验收程序与要求。(7)学术道德规范。主要是对依托单位、申报人、评审专家、工作人员等学术道德的要求与责任内容。[8]
三、结语
自然科学篇7
[关键词]配套 注重实效 删繁就简
[中***分类号]G42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349(2011)04-0208-01
作为一名师范院校的教师,我经常会带领学生们去各个幼儿园完成教育的见、实习工作,经常会听幼儿园的各种公开课,尤其是健康课、常识课会更加留意,因为和我任教的学科密切相关。在学院我主要讲授自然科学、生物学和幼儿卫生学等学科的知识。我一直在思考幼儿园的常识教学存在哪些问题,应该怎样改革,与之配套的学前教育的相关教材又该如何改革。
随着幼儿教育的改革,在进行课堂教学中教师们在不断地更新着教育观念,同时也在不断地摸索教育理论和经验,查找不足。但是幼儿园在教学中仍存在一些问题。
一、幼儿园常识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一)以教师为中心,重视教的过程,忽视幼儿学的过程
在幼儿园教学中,存在着只注重把知识内容传授给幼儿,而忽视在教学中发挥幼儿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的倾向。幼儿只是被动地听,不能积极地参与到活动之中,这种教育不可能取得良好的教育效果。教学过程包括教师的教和幼儿的学两方面的统一过程,所以在教学中调动幼儿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是非常重要的。教师要针对幼儿生理特点和心理特点,采取多种形式,让幼儿多动手操作,动脑思考,使幼儿成为学习的主体。
(二)以课本知识为中心,忽视自然知识和社会知识之间的联系
有些幼儿教师认为常识教学就是向幼儿传授自然和社会的片面认识。常识性教学都存在于指定性的知识,教师只是把课本知识照本宣科,不深刻挖掘教材的内涵和外延,不注重知识之间的联系,所以孩子们接受的都是片面的、零碎的知识。其实教师可以设计一些实验,让孩子更好地、更全面地认知事物,通过自己亲身体验、观察,在教师的启发引导下,得出结论。这样不仅有利于发展幼儿的观察力和分析力,还能使幼儿感受到学习科学的乐趣,激发了幼儿进一步探索和学习的欲望。
(三)以课堂为中心,忽视户外和日常生活中的教育
现在的课程当中已经改革了常识性的教学内容,但在实施当中仍存在弊端。现代的教育理念已经注意到要以幼儿积极参与的过程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主。但实际工作中似乎忽略了实践,脱离了自然的本身。在进行常识教学中,存在着教师仅仅在室内进行教学,并利用***片、玩具、模型等代替自然物的现象,老师很少带幼儿到户外、大自然和社会中去。如果把幼儿园常识教学局限在课堂这个狭小天地,就会大大限制了幼儿认识的时间和空间,幼儿得到的知识往往是片面的、零碎的;同时也不利于发展幼儿对自然的亲近感。教师可以要求幼儿在散步、参观和游览中发现动植物的多样性,可以让孩子在平时多注意观察、多发现问题,比如树叶有各种形状的,动物的生活环境是不一样的――有空中飞的、地上走的、水里游的,所以长得也就各有特色,因为必须与它的生活环境相适应。教师还可以教会幼儿自己动手种豆子,如:观察种子发芽,可以让幼儿注意观察种子发芽长叶等一系列过程,远比简单的说教效果要好。让孩子用自己的感官去发现、去探究、去分析问题,再加上老师的总结,就会事半功倍。
二、学前的相关教材应进行的改革
分院在学前专业开设了传统的物理、化学、生物、自然科学,沿袭了老式的幼儿教育专业的模式。这些学科与幼儿园的常识、科学课等密切相关。学生毕业后的科学知识不扎实,动手能力差,科学方法老套不适应当前的幼儿教育。现在我们学院已经取消了这三门课程,整合成为一门学科――自然科学。自然科学学制一年,在一年的时间里讲授三门课程的主要内容,这对老师来说压力更大了。如何在短时间内把幼儿教师必备的相关知识传授给学生,这是我们正在探讨的问题。下面谈谈我自己的一点看法。
(一)结合幼儿园教材,编写校本教材
实地考察各种类型的幼儿园。因为幼儿园的教材版本不一,结合各种版本的教材,抓准教材所需的知识点,形成体系,编写校本教材。这样会更简洁、更快速地让学生掌握幼儿园所需知识。
(二)在编写教材时注重实效,删繁就简
把原有教材中,在幼儿园教学中使用不上的、较难懂的理论内容删掉。侧重编写幼儿园实用的章节,多讲一些小实验,多讲一些小朋友感兴趣的内容,多讲一些自然界中随处可见,小朋友可以感知的内容。多添加一些小朋友的问题,这样到幼儿园后学生更会处理小朋友提出的相关问题。
(三)充实阅读材料,提高科学素养
近些年的重大科技成就中,我们国家有很多,有些方面我们在世界上处于领先地位,而原来的书中阅读材料体现的很少。作为幼儿教师应该充分了解现代科技的发展成果,以便在以后的教学工作中去感染激励下一代,帮助孩子形成民族自豪感。
总之,幼师教材不应与幼教工作脱钩,应该紧密连接在一起,根据幼儿园实际教学的需要,合理编写教材,既能增强实效性,又能提高学生的教师素养,使学生毕业后能更好地适应时代的需求。
自然科学篇8
英文名称:Journal of Henan University of Science & Technology(Natural Science)
主管单位:河南省教育厅
主办单位:河南科技大学
出版周期:双月刊
出版地址:河南省洛阳市
语
种:中文
开
本:大16开
国际刊号:1672-6871
国内刊号:41-1362/N
邮发代号:36-285
发行范围:国内外统一发行
创刊时间:1980
期刊收录:
SA 科学文摘(英)(2009)
Pж(AJ) 文摘杂志(俄)(2009)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08)
期刊荣誉:
Caj-cd规范获奖期刊
联系方式
自然科学篇9
英文名称:Journal of Shandong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Natural Science)
主管单位:山东省教育厅
主办单位:山东科技大学
出版周期:双月刊
出版地址:山东省青岛市
语
种:中文
开
本:大16开
国际刊号:1672-3767
国内刊号:37-1357/N
邮发代号:
发行范围:国内外统一发行
创刊时间:1979
期刊收录:
CA 化学文摘(美)(2009)
Pж(AJ) 文摘杂志(俄)(2009)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1992)
期刊荣誉:
Caj-cd规范获奖期刊
联系方式
期刊简介
自然科学篇10
英文名称:Acta Universitatis Medicinalis Nanjing(Natural Science)
主管单位:江苏省教育厅
主办单位:南京医科大学
出版周期:月刊
出版地址:江苏省南京市
语
种:中文
开
本:大16开
国际刊号:1007-4368
国内刊号:32-1442/R
邮发代号:28-61
发行范围:国内外统一发行
创刊时间:1956
期刊收录:
CA 化学文摘(美)(2009)
CBST 科学技术文献速报(日)(2009)
Pж(AJ) 文摘杂志(俄)(2009)
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CSCD―2008)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期刊荣誉:
中科双效期刊
Caj-cd规范获奖期刊
联系方式
期刊简介
《南京医科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是中国综合医药卫生类核心期刊,2001年进入国家期刊方阵,为国家科技部确定的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是经国家药监局批准的可综合类处方药广告的期刊之一。本刊创办于1956年,其前身是《苏医学报》、《南京医学院学报》,1996年随校名更改为《南京医科大学学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