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发展观的核心10篇

科学发展观的核心篇1

一、以人为本的含义

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和核心。坚持和实践科学发展观,必须全面理解以人为本的含义。所谓以人为本,就是一种对人在社会历史发展中的主体作用与地位的肯定,强调人在社会历史发展中的主体作用与目的地位。它是一种价值取向,强调尊重人、***人、依靠人和为了人;它是一种思维方式,就是在分析和解决一切问题时,既要坚持历史的尺度,也要坚持人的尺度。

作为时代的产物,作为一种思想理论,都有自身的思想和理论基础。以人为本的思想也不例外,它的思想和理论基础就是马克思主义社会发展主体论与马克思主义的人本思想。以人为本的科学理念坚持了马克思主义社会发展主体论和人本思想的基本原则和价值观念,根据时代的变化,顺应社会发展的需求,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社会发展主体理论与人本思想,是与马克思主义社会发展主体论、人本思想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是马克思主义社会发展主体论与人本思想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阶段的继承和发展。以人为本要贯穿和体现在“五个统筹”之中,科学发展观所强调的“以人为本”是同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是完全一致的,二者统一于社会主义现代化。

二、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整体结构的核心

以人为本的价值观决定了科学发展观的基本结构,决定了社会发展的目标、内容、手段和发展方式。科学发展观的三个基本要求,即全面发展、协调发展和可持续发展都是围绕坚持以人为本这一基本理念展开的。科学发展是以人为本的全面发展、协调发展和可持续发展,也只有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才能真正做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否则就不可能使经济社会切实转向科学发展的轨迹。

近年来,通辽市在贯彻落实科学发展发展观的过程中,坚持以人为本的全面发展、协调发展和可持续发展,走循环经济的道路,将循环经济的理念贯穿到经济发展的每个环节,用尽可能小的资源消耗和环境成本,获得尽可能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使经济与环境和谐发展,真正体现把“以人为本”的原则贯彻到实际工作和具体实践中,改革开放以来,通辽市的经济取得了快速增长,但在向更高的目标迈进的过程中,经济效益不高,增长方式粗放,资源不足等深层次矛盾突出,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的形势日益严峻,为此通辽市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在国家、自治区出台鼓励***策的总体框架下研究制定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的配套性地方***策、法规,控制高耗能、高污染行业过快增长。通辽市科尔沁开发区已成为自治区级循环经济示范园区。万顺达淀粉厂循环经济发展模式为林薯渣成为猪饲料;铁人实业循环经济发展模式为烟囱不昌烟、噪声不扰民、厂房不漏雨;梅花生物科技循环经济发展模式为工艺水、烟气循环利用模式;霍煤集团循环经济发展模式为褐煤制气、制氨,煤制二甲醚、尿素等。同时,依靠科技进步,为循环经济发展提供技术支撑,加强以企业为主体的产业技术创新体系建设,研究开发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产品。***府发挥表率作用,带动全社会循环经济发展,加强宣传教育,充分发挥公众参与的作用。通过以上各种循环经济措施的实施,实现通辽市国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三、坚持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保障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指出“一定要把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要着眼于充分调动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着眼于满足人民群众的需要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着眼于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质量和健康素质,切实为人民群众创造良好的生产生活环境,为中华民族的长远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

科学发展观的核心篇2

以同志为***的***中央提出的科学发展观,其基本内容可以概括为两个方面:一是以人为本,二是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以人为本回答的是“为谁发展”的问题,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回答的是“怎样发展”的问题。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深刻理解以人为本,才能全面把握科学发展观的精神实质和科学内涵,切实做到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把科学发展观落到实处。

以人为本就是以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为本

在理论局组织编写的《科学发展观学习读本》出版发行之前,对于科学发展观表述的“以人为本”,理论界实际上是存在不同认识的。所存在的疑问,集中反映在以下问题上:科学发展观表述的“以人为本”与西方人本主义的“以人为本”有无区别?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的提法与***中央此前提出的“执***为民”有无实质性区别?如果“以人为本”与“执***为民”没有实质性区别,科学发展观的“以人为本”与“以民为本”就是同义语,那么,***中央“以人为本”的理念与中国古代的民本思想有无区别?根据《科学发展观学习读本》对“以人为本”的解读,笔者简要地谈谈对上述问题的认识。

科学发展观表述的“以人为本”与西方人本主义的“以人为本”有无区别?

根据我国著名学者高放的考证,人文主义、人道主义和人本主义,是欧洲文艺复兴运动以来与时递进的三种社会思潮,它们既有继承性,又有开创性。人本主义说是人文主义、人道主义思想发展的顶峰,它使人文主义、人道主义从道德伦理的价值观进一步上升到自然与社会发展的世界观的高度。

应当如何评价西方的“以人为本”思想?总起来说,西方的人文主义、人道主义和人本主义所体现的“以人为本”的思想,极大地打击了中世纪宗教神学、神权和封建专制主义君权的统治,弘扬了人性与人权,推进了科学技术***和资产阶级民主***。然而,资本主义社会和资产阶级的统治建立起来之后,实行的却是“以富人为本”,广大无产者和劳苦大众依然处于贫穷无权状态。社会历史的发展要求建立和实现无产阶级的新的“以人为本”观。这就是以马克思主义人学理论为指导的科学发展观理论涵义上的“以人为本”观。我们***所倡导的“以人为本”中的“人”,是具有社会性的人,是指最广大人民群众。在当代中国,就是以工人、农民、知识分子等劳动者为主体,包括社会各阶层在内的最广大人民群众。我们***所倡导的“以人为本”的“本”,就是根本,就是出发点、落脚点,就是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一句话,我们***所倡导的“以人为本”的理念,是以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立场和基本观点为基础的,是根据历史唯物主义关于人民是历史发展的主体、是推动历史前进的根本力量的基本原理提出来的。这是我们***所倡导的“以人为本”与西方人本主义的根本区别。

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的提法与***中央此前提出的“执***为民”有无实质性区别?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本质是立***为公、执***为民。”这是同志2003年7月1日在学习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理论研讨会上的讲话中提出的重要论断。如果不是从字面上而是从实质上理解,应当说,“以人为本”与“执***为民”的提法没有原则上的区别,二者都是“立***为公”的宗旨在一定历史条件下的体现。既然二者实质上一样,那么为什么还要在“执***为民”之外又提出“以人为本”?我国著名学者邢贲思的解释是,“以人为本”是作为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内容提出的,针对的是忽视人民的需求和利益,一味追求高速增长的片面的、不科学的发展观,这种发展观的实质就是一种见物不见人的“以物为本”的发展观。“以人为本”对应的是“以物为本”,它的涵义非常清楚,用词十分确切,不应当引起歧义。

***中央“以人为本”、“执***为民”的理念与中国古代的民本思想有无区别?

《科学发展观学习读本》对此作出了明确的回答。《读本》指出,我们今天强调的以人为本,继承了中国古代的民本思想,但又与它存在着实质上的区别。中国古代的民本思想,体现了朴素的重民价值取向,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缓和阶级矛盾、减轻人民负担的作用。民本思想中的“民”,是相对于“君”、相对于统治者而言的,其本质是为了维护封建统治者的统治地位。而我们***所倡导的“以人为本”,是坚持把人民的利益放在首位,体现了人民当家作主的历史地位,体现了我们***立***为公、执***为民的执***理念。这是两者的根本区别。

归结起来,对于科学发展观的核心“以人为本”,我们要着重把握以下四个要点:第一,以人为本就是以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为本;第二,以人为本体现了立***为公、执***为民的本质要求;第三,坚持以人为本,就要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第四,坚持以人为本,就要把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统一起来。这相互联系的四点,具有整合的意义,准确地反映了科学发展观的真义。

以人为本就是要关注民生、关爱弱势群体

科学发展观强调以人为本,其现实意义就是要求我们***的各级组织、各级领导干部,要更加关注民生,更加关爱弱势群体,更加善待平民百姓。

科学发展观的核心篇3

 

[关键词] 科学发展观;和谐社会理论;关系

从******同志提出科学发展观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理论(以下简称“和谐社会理论”)以来,“科学发展观”与“和谐社会理论”的关系就成为人们倍加关注的重要问题。

一、“科学发展观”与“和谐社会理论”具有内在本质的一致性

******同志在***的十六届三中全会上明确提出“科学发展观”,即“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这一发展观既是对我***各个时期发展理论的全面继承,也是对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实践经验新的科学总结,同马列主义、***思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既一脉相承,又有新的发展,成为我***当前统领和指导各项工作的指针。

“科学发展观”首先是全面的发展观。它要求在经济、***治、文化等各方面都得到良好发展。如果只有经济的发展,而没有***治和文化的发展与之相匹配,社会就不可能有真正的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全面发展、全面进步的社会,是物质文明、***治文明、精神文明建设全面提升的过程。就经济的全面发展而言,包括经济增长速度、方式、经济结构的优化、人们经济生活的质量以及经济发展过程中的效率与公平等等,都得到良好的发展。就***治的全面发展而言,包括社会***治意识的科学性,***治制度的先进性,***治行为的合法性、合理性等等的发展。其中,核心是实现***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就文化的全面发展而言,包括思想道德的发展、科学技术的发展、教育的发展,关键是人们的综合素质的发展。******同志说:“全面发展,就是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全面推进经济、***治、文化建设,实现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所以,科学发展观反对“单打一”、反对片面性,强调系统性、整体性、全局性、均衡性。

其次,“科学发展观”也是协调发展观。它要求统筹兼顾社会的整体、全局、长期的发展,包括系统的内在诸要素、诸方面、诸领域,以及彼此之间关系的相互衔接、相互促进,形成良性互动等等。******同志说:“协调发展,就是要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推进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相协调,推进经济、***治、文化建设的各个环节、各个方面相协调。”(即“五个统筹”)统筹城乡发展,从根本上改善城乡二元结构,解决“三农”问题,逐步缩小城乡差别;统筹区域发展,解决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问题,全面推进“小康社会”建设;统筹经济社会发展,实现经济的健康增长和社会的全面进步;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实现经济——社会——生态的良性互动;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既完善全方位、宽领域、多层次的对外开放格局,又不失时机地发展自己,趋利避害,提升国家整体实力。

再次,“科学发展观”还是可持续发展观。它要求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实现经济与社会发展的持续性。因此,我们既要考虑当代人的需要,也要考虑后来人的需要,处理好需要与持续的关系。保证发展在实践上的延续性、在方式上的系统性、在类型上的内涵性、在时间上的长效性。

最后,“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实现全面发展、协调发展、可持续发展,目的都是为了人的发展。因此,把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不断满足人民群众的物质文化需要,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内核所在。

由此可见,“科学发展观”是我***性质、宗旨的时代表现,是我***关于发展问题的新理念、新方针,也是我***解决现实社会发展问题的新途径、新方法。

“和谐社会理论”是以******同志为***的中共中央领导集体,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提出的战略指导思想。它是2005年春,******同志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能力专题研讨班》开班会上提出的新理论。他说:“我们所要构建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同志的讲话,不仅批判地继承了中国传统和谐思想的合理内核,并站在时代的高度,赋予和谐社会建设新的内涵,是我***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整体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全局上,提出的新时期的重大战略任务。

社会内在关系的和谐包括社会结构的和谐、人际关系和谐、人的身心和谐。社会结构和谐,即社会内部构成要素之间的和谐。如人口结构、家庭结构、阶层结构、社会领域结构、城乡结构、区域结构、行业结构和社会组织结构等等的和谐;人际关系的和谐,即个人与个人、个人与社会、个人与社会组织关系的和谐;人的身心的和谐,即个体身心关系的和谐,如体魄健康、身心协调等等。

社会外在关系的和谐既有社会与自然关系的和谐,如人们能够尊重自然规律,顺应规律办事,爱护自然资源,保护自然环境,与自然共生共长,也有国家之间关系的和谐,如国家之间的和平共处,保持良好的协作与互助关系。

根据以上论述我们不难得出:和谐是一种理想,赋予人们对未来美好社会追求的方向,引导人们不断走向更高程度的社会和谐;和谐也是一种现实,人们不仅处在一定意义的相对和谐社会之中,而且正在构建更高意义的和谐;和谐还是一种理念,反映人们拥有的社会历史观和改造社会现实的方***,不仅具有扬善褒美,调理关系,化解矛盾,激发向往,引领精神,升华心境的功能,而且能够增强社会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和谐同时也是一种战略和策略,体现着理想与现实的统一。和谐社会还是一个历史范畴,人们在不同时期赋予和谐社会不同的内涵、不同的标准。中国历史上曾把“国泰民安”、“桃园生活”作为和谐社会的理想模型。在今天的视野里,这种和谐社会显然是有缺陷的。它不仅生产力不发达,信息不畅,而且眼界狭隘,人们的生活质量、水平都不够高,不具现代性。“和谐社会理论”揭示的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和谐社会,是一种现代新型的和谐社会。不仅以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等为价值目标,而且重视社会的自由平等、共同富裕、消灭贫穷、消除两极分化、不断提高人民生活的质量、水平等等。因此,这一“和谐社会理论”不仅反映了人们共同的理想和价值追求,而且符合社会发展规律,是价值性与科学性的统一、理想与现实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正如近来中共中央十六届六中全会指出:我们要构建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中国***领导全体人民共同建设、共同享有的和谐社会,表明了“和谐社会理论”的目的性与人民性的统一。因此,和谐社会是民主法治的社会、公平正义的社会、诚信友爱的社会、安定有序的社会、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

在此,我们已经可以清楚地看到,“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发展”,关键是“科学”。“和谐社会理论”的核心是“发展”,关键是“和谐”。当然“和谐”与“发展”互为条件,发展是构建和谐社会的条件,反之,社会和谐也是实现发展的条件。而“科学”则是社会和谐的基本内涵与要求。所以,“科学发展”与“和谐发展”具有内在本质的同一性。和谐是系统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系统要素内在关系具有科学性的表现。科学发展则是社会和谐的条件与规律走向。

二、构建和谐社会是坚持和贯彻科学发展观的目的与归宿

坚持和贯彻科学发展观,实现全面发展、协调发展、可持续发展,目的自然是为了人的发展、社会的发展。因此,科学发展观强调把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不断满足人民群众的物质文化需要,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这既是我***的传统宗旨的表现,也是科学发展观的内核所在。而真正实现“以人为本”、“人的全面发展”必须要有社会和谐的条件。所以,实现“以人为本”、“人的全面发展”,是科学发展观与和谐社会理论围绕的共同核心与追求的最终目的。这是科学发展观与和谐社会理论内在本质一致性的根据所在。

但就科学发展观与和谐社会理论之间的关系而言,和谐社会理论则是坚持和贯彻科学发展观的内在本质所在。科学发展观是贯穿和谐社会理论的主线,是进行和谐社会建设的理论基础。

首先,构建和谐社会是坚持和贯彻科学发展观的直接目的,科学发展观是构建和谐社会的指导方针。***的“十六大”在指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历史任务中,明确强调“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学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人民生活更加殷实、社会更加和谐”。显然,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之一。从科学发展观与和谐社会论的提出过程看,2003年***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科学发展观,2004年***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它们之间有着内在的理论承接与递进深化关系。同时,在战略方面,本世纪头20年是实现小康社会的建设时期,和谐社会理论正是我们在建设小康社会过程中提出的方法策略。再者,和谐社会建设显然不是指一种社会形态,也不可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阶段性目标,而是一种价值目标,是我们整个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奋斗目标。因此,和谐社会是社会主义价值追求取向与建设过程的统一。从现实生活看,“发展”包括经济、社会、科学文化等等的发展,而经济发展是基础。只有经济发展了,才为构建和谐社会提供物质保障。发展经济、科学文化,都是为了社会的发展,当然,最终是为了人的发展。所以,和谐社会建设是坚持科学发展观的目的。

其次,科学发展观是和谐社会建设的理论基础,和谐社会建设是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内容。科学发展观强调的“科学”,包含着符合客观规律,即符合自然、社会、经济和执******的发展规律。因为只有符合规律的,才是科学的。而符合规律的,必然也是和谐的。这就是说,科学发展也就是符合规律的发展、和谐的发展。因此,一方面,科学发展观是建设和谐社会的根本指针与根本保证,指明了和谐社会建设的根本途径。另一方面,和谐社会建设反映了坚持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内容。因为实现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就要坚持社会发展的全面性、协调性、均衡性。不仅使社会的经济增长、财富积累和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而且要使社会的民主、文明、法治、生活质量、财富分配、****保障等等都得到发展。虽然经济增长是社会发展的基础和条件,但它不是唯一的标志,单纯经济增长并不等于社会的全面发展。因为实现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必须保持发展的持续性。也就是说,和谐社会是社会、人与自然的持续发展。持续发展的关键是自然资源的持续发展。因此,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科学发展观在社会建设层面的中心内容。实质上,科学发展,中心就是社会的科学发展。

三、解决社会生活中的不和谐问题是坚持和贯彻科学发展观的现实任务

构建和谐社会,在理论上是科学社会主义内在本质的要求。社会主义是向共产主义过渡性的社会,而共产主义是人类追求的最美好的社会,不仅没有剥削和压迫,没有三大差别,而且各尽所能、各得其所,每个人都能得到全面而自由的发展。因此,社会主义是和谐程度不断发展的社会。构建和谐社会自然成为这一制度最终的和经常性、长期性的奋斗任务。在实践中,构建和谐社会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现实任务,是我***巩固执***基础的必然要求,也是我国经济转型时期,正确面对和科学解决现实矛盾的必然选择。我们既然选择了一个多元化的发展道路,当然就要正确面对和解决多元化带来的各种挑战。比如选择经济上的多元化,必然就要正确面对和解决经济利益的复杂化矛盾;选择思想上的多元化,必然就要正确面对和解决不同价值观念冲突的显着矛盾。特别是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社会转型的深入发展,以及工业化、城镇化、经济结构的调整加速,人们思想活动的***性、选择性、差异性日趋明显,由此产生的矛盾也就越来越多。它们既给社会主义发展带来了机遇和动力,也带来了诸多不利因素,带来了挑战。这些挑战主要表现在:

第一、劳动与资本的矛盾已经产生。随着市场在资源配置中作用的发挥,劳动、资本、技术和管理自然成为参与生产和分配的基本要素,劳资矛盾也就逐渐凸显出来。众所周知,资本的本性自然是要追求利润的最大化,它在我们今天的社会制度里虽然受到诸多遏制,但仍然不时与劳动者应得的劳动报酬产生矛盾。我们无法回避它,也不能不承认它,更不可能企***去消除它,因为它是市场经济的必然伴生物。出路只能是寻求平衡这一矛盾的支点,把矛盾形成的张力控制在一定限度之内,才能让这一矛盾为我国现代化建设作出贡献。因此,构建和谐社会就必须直面劳资矛盾,公平合理地调整劳资利益。

第二、公平与效率矛盾的发展。公平与效率本是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普遍存在的矛盾。人类始终都在追求公平与效率的统一,然而却又无时不在公平与效率的冲突中。这一矛盾反映在我国现实生活中就是“共同富裕”与“一部分人先富起来”的矛盾。前一矛盾是后一矛盾的基础,后一矛盾则是前一矛盾的时代表现。二者都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不可或缺的手段。它们孰先孰后,孰重孰轻,没有绝对的界限。但是,对于社会主义制度而言,坚持公平是本质的方面,对于市场而言,效率自然是主要方面。我国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必然坚持公平与效率的统一。公平是讲效率的公平,效率也是讲公平的效率。同样,先富是为共同富裕的先富,共同富裕也是有差别有先后的共同富裕。当前的问题是一些地方、一些部门只讲效率,不讲公平,导致公平的发展没有随着效率的发展而发展。

第三、制度规制的不健全、不完善矛盾突出。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的结合,固然使我国的生产力、综合国力、财富总量、国际地位都得到了飞跃性的提升。但也应看到二者的结合中存在制度规制不健全、不完善的矛盾,导致主体缺位,制度***策缺失。如国有资产的流失问题、收入差距日益扩大问题、干部****现象不断发生问题、道德失范的诚信缺失问题,以及社会保障、教育、医疗、住房、安全生产、制假造假等等诸多问题,导致社会矛盾的多发时期来临。

我国面临的上述现实矛盾,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必然的,不可避免的。坚持市场经济体制,劳资矛盾就不能不产生;同样,加快社会主义经济发展步伐,必然既讲公平,也要讲效率;而坚持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体制相结合,就难免出现某些不协调。因此,坚持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科学、合理地协调整合这些矛盾,保持这些矛盾的适度张力,就显得十分重要。

首先要强化利益整合机制。所谓利益整合机制,就是遵循一定规则,对社会中各阶层、集团、社会组织的利益分配进行一定质和量的整合。我国社会中的不同经济成分、不同地区、不同行业的利益差距较大,特别是一些垄断行业与普通民众的收入差距不能为广大民众认可接受,从而对经济的健康发展和***治的稳定产生不利影响。因此,构建和谐社会,消除各种不协调和不稳定因素,就应在公平、正义的原则指导下,通过经济的制度和***策,科学、合理地调整人们的利益。利益问题常常是一切矛盾和冲突的最终根源,做好了利益整合,也就抓住了解决矛盾和冲突的关键。

科学发展观的核心篇4

[关键词]科学发展 核心 基层部队 财务工作

一、前言

基层单位是部队稳固发展的基础,也是部队众多职能部门协调平衡、和谐发展的动力源泉。因此我们只有站在战略化的视角、宏观的角度从消防部队的整体建设出发,夯实基础、稳步发展,使基层部队的财务保障工作做扎实、做稳固,用科学发展观武装全队、用持续发展观强化全队,才能切实提高现代化部队在和平年代的核心竞争力,使财务保障工作开展的完备、科学、创新。消防部队是国家武装力量的重要组成部分,只有其基层部队的财务工作更科学、更高效才能促进全队上下在良好的财务服务环境中构建和谐的部队、文明的部队、数字化的部队、信息化的部队。

二、基层部队财务工作贯彻科学发展观的科学策略

科学发展观是我国社会主义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核心,也是创新实践中充分适应知识经济时代特色的的重要战略化思想。依据***中央的明确规范要求,消防部队只有从基础建设做起,充分贯彻落实***的科学方针,以科学发展观作为重要的实践指导思想抓服务建设、抓基础巩固、抓强化管理,才能从根本上解决目前消防部队整体持续发展力不强、科学建设力薄弱的不良局面。因此,笔者从消防部队基层财务工作的日常管理入手,意***通过科学发展观的强化渗透,构建消防部队持续发展、创新提升的全新境界。

1.正确理解科学发展观的深刻内涵,促进基层部队财务保障工作的高效开展

消防部队各基层单位应把科学发展观的全面落实当做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战略化任务来抓,因此各级***及相关后勤部门负责人必须结合新时期消防部队的全面发展特点,正视目前后勤财务工作中存在的现实问题,并找到切入点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将其各项基本要求、基本理论均融入到现实工作实践中,促进财务保障工作在有据可依、有章可循的科学指导中实现又好又快的发展。

2.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把基层部队的财务工作抓好、抓实、抓出成效

科学发展观是消防基层部队开展财务工作的理论保障,因此我们只有在日常工作实践中突出重点,切实提高基层部队的财务工作水平,向质量要效益、向精品求发展才能最终为基层单位财务保障工作的全面发展构建依法管理、流畅管理、廉***管理的良好环境,使之成为消防***队全面发展的重要保障。在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实践管理中我们应充分树立追本溯源、强化建设的科学理念,将财务工作抓好、抓实、抓出成效,以创新求实为根本、以长远发展为基点,不断强化统一财务工作模式的完善构建。

3.全面协调、科学发展。推进基层部队财务工作的创新发展

首先我们应强化基层部队的服务职能建设,从财务基础设施完善做起,加大投入力度,以科学的统筹规划激发基层部队财务工作的全新思路、创新精神,使消防部队在新时期以高尚的道德感、深厚的历史使命感,将保战备、保生活、平衡协调、统筹兼顾的职能物化于财务保障建设中,圆满的完成灭火、抢险及安全救援的各项保障任务。在财务工作实践中,基层部队难免存在着这样或那样制度不合理、配合不完善的矛盾问题,因此我们必须以科学发展观指导财务协调职能的发挥,着眼于加强消防部队的财务建设与基础层面的规范管理,以精品建设为根本,使各项基础财务工作突破难点、强化重点、集中热点,促进传统管理工作的变革与创新发展。另外,在信息化全面发展的新时期,为了构建一支综合素质全面、结构层次合理、流程规范清晰、梯队配合高效的财务工作队伍,我们必须强化科学发展观的全面应用,将财务工作的建设作为消防部队综合发展的重中之重,从队伍机制建设人手、信息化建设入手、强化培训入手,切实推进基层部队财务工作的创新发展。

三、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促进基层部队财务工作的协调发展

在基层部队财务工作实践中,科学发展观是客服矛盾、校正偏差、协调平衡的重要指导思想,因此我们只有以科学发展观为理论基础,才能全面促进基层部队财务工作的协调发展。首先我们应抑制不良的片面性发展观点,着眼于战略化的宏观角度抓协调平衡、抓财务工作水平的提升发展。面对某些急功近利的作为,我们应予以杜绝,合理的调控资金流向、杜绝举债建设、超前消费的现象发生。在部署基层部队各项工作任务时,应将资金的需求量可行性调研放在首位、促进工作开展与财务资金保障的充分融合,从而使消防部队基层建设开展的更完善、更牢固。同时,部队代表着国家的形象,因此在财务工作建设中我们应继承老一辈***人的光荣传统、注重内涵建设、朴实建设,杜绝本末倒置、主次颠倒的形象工程、表面工程、为了表露***绩的空壳工程的建设,对这部分工程坚决断绝财务支持。

四、以科学发展观为基点,将基层财务工作落到实处

财务规律是基层财务工作的固有内涵,以科学发展观为基点就是要我们完善素质建设、从基层***人做起,更从领导干部做起。强化学习、不断实现自我提升,改进传统的财务工作方式,在充分遵循财务规律的前提下来源于实际的促进科学发展观实践能力的全面形成。那么如何把握新时期基层部队的财务工作规律呢,这就要求我们通过不断的观察发现新问题、形成新思路、总结新规律,权责分明的各尽其职、各负其责,集中精力的做好本职工作,从而促进基层财务工作在有序的财务环境中实现有条不紊的高效运转。

五、结语

财务工作的科学发展是提升消防部队核心竞争力、规避财务运行风险的必要保证。在信息化、数字化全面发展的今天,我们唯有求质量精品建设、求秩序稳定建设、求科学发展建设、求创新提升建设,才能使基层部队的财务工作为消防部队整体提供源源不断的发展动力,从而保证各项消防事业的健康、稳步、安全与持续发展,使现代化部队的创新发展为我国国防事业综合实力的提升做出必要的贡献。

参考文献:

科学发展观的核心篇5

关键词 生物核心素养 培养策略 生物学教学

中***分类号 G633.91 文献标志码 B

2014年3月印发的《***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首次明确提出各学段发展核心素养,将核心素养的培养置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目标的基础地位,对教育要“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提出了根本要求。通过充分论证与研制,2016年9月***了《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正式对学生发展核心素养进行了界定,综合表现为6大核心素养:责任担当、实践创新、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和健康生活。核心素养的培养已成为新一轮课程改革的新指向,也为新一轮课程改革提供了新动力。

1 高中生物核心素养的内涵

1.1 高中生物核心素养的定义

核心素养是指在相关学段和课程学习过程中,学生应具备的、能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如理解相关基本知识,掌握基本的研究方法与批判性思维品质,具备尊重事实、理性思维的精神,理解科学的本质,关注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关系,并逐步形成的与个人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的最基本知识与技能、方法与意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它是国家教育目标的具体化,是课程和教育目标制定的根本依据,是教育教学过程中三维目标对学生的综合体现,即核心素养=(知识+能力)态度。核心素养的指向更明确,更具有终身性、动态性、关键性和情景性。

生物科学素养是公民参加社会生活、经济活动、生产实践和个人决策所需的生物科学知识、探究能力以及相关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是公民科学素养构成中重要的组成部分。高中生物核心素养是高中阶段的学生通过高中生物课程的学习,初步形成生命科学的核心素养,提炼出生物学科中关注个人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必备品格及关键能力,主要包括生命观念、理性思维、科学探究和社会责任,见表1。

1.2 高中生物核心素养的特征

北京师范大学刘恩山教授认为,核心素养是一种跨学科素养,强调学科综合性、发展性和有用性。这也是高中生物核心素养的重要特征。

(1) 综合性:

依据《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我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体系由社会参与、文化基础、自我发展三大领域构成,每个领域各包括两个核心指标(表2)。每项核心指标都不是单独培养,具有综合性,应整体设计与实施。高中生物课程的知识内容是学生生物核心素养知识的综合载体,高中生物核心素养也具有综合性。例如高中生物必修3第六章第二节“保护我们共同的家园”的教学中,全球性生态环境问题主要包括全球气候变化、水资源短缺、臭氧层破坏、酸雨、土地荒漠化、海洋污染、生物多样性等,可以利用这些资源培养学生的相关素养;学习生态系统的直接价值、间接价值和潜在价值,培养学生的人文底蕴,然后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思考保护生物多样性,培养学生的问题解决与创新实践意识。

(2) 发展性:

生物课程的学习是动态的,生物核心素养的培养也是动态的、发展的,它需要在特定情景和需要中生成与发展。例如高中生物《必修2・遗传学与进化》的教学,从遵循人类认识基因之路而展开,展现了一百多年来生物科学家孜孜以求的探索过程,使学生受到科学方法、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等多方面的启迪,有利于学生认识事物发展规律与现象。在不同的教育阶段,生物核心素养表现出不同的阶段性特征,既需要生物学知识的积累,也需要生物学方法与技能的积累与提高,以及生物学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逐步升华。这是一个长期培养与渗透的过程,是一个循序渐进、逐步升华的发展过程,具有明显的发展性特征。

(3) 终身性:

核心素养要求为学生终身需要而发展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高中生物核心素养应紧密结合社会发展和时代要求,体现人的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的需要,能够对公民未来生产生活产生持续性的影响。如培养学生的生命观,关键是要让学生知道生命是什么,生命活动如何进行,生命为什么这样,了解生物共通概念,加深对自然界的理解,形成进化观、生态观等基本观点。此外,生物核心素养对学生终身发展还应具有实用性,诸如在高中生物教学中还应培养学生的科技信息素养、语言表达与沟通能力。要强调的是,核心素养中的语言素养,已经不是语文学科和外语学科的概念,而是一种有效的表达和交流,是一种广义的语言概念,使公民在未来社会生产与生活中受益。

2 高中生物核心素养的培养策略

2.1 加强对核心素养的学习与研究

当今世界,国民的核心素养是衡量一个国家的竞争力与国际地位的重要因素。20世纪90年代,国民的核心素养就已经被世人意识到其重要性,并逐步成为国际组织和东西方教育理论与实践研究的热点课题。随着我国素质教育的推进,本轮课程改革的深化以核心素养为中心已经成为新一轮课程改革的核心内容,核心素养将指导和引领教学改革实践,是新一轮课程改革的灵魂。尽管国家层面上,核心素养已经被列入新一轮课程改革的核心地位,但具体内容及培养方式,还需要进一步研究。高中生物核心素养具有动态发展性,这就要求生物教育工作者持续深入研究,达到对高中生物改革的导向性。

2.2 树立核心素养教育理念

理念是改革的先导,是教育行为的源泉。教师是教育教学的实施者、评价者,其具有的教育理念很大程度决定着教育教学的效果,直接影响到课程改革的实际效果。高中生物教师肩负着培养学生生物核心素养的重担,他们的核心素养理念和专业水准是完成这一任务的重要关键。虽然高中生物核心素养的基本框架已经出来,具体内容还在进一步研究,但是生物教师的核心素养教育理念应该先行。高中生物教师应更早了解核心素养的基本内容、理念和意义,利用它来武装自己的教育理论知识,运用于教育教学实际。因此,树立核心素养教育理念是教师有效培养生物核心素养的关键环节。

2.3 注重学科逻辑和核心素养培养的融合

核心素养的培养应遵循高中生物的学科逻辑,按照高中生物课程的独特认知过程,符合高中学生身心发展规律,进行整体规划和系统设计。高中生物学科知识是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知识载体,教师只有融合高中生物学科逻辑思维,才能有效培养生物核心素养。

教师要注重学科逻辑和核心素养培养的融合,应注意:(1) 情景化。设计合理的问题情景是培养学科思维和核心素养的关键。高中生物教学中,灌输和死记硬背是不能建立学科逻辑思维的,而应在现实的生物学问题的情景中,通过思考、解决问题是训练学科思维的重要途径。(2) 综合性。培养学科逻辑思维,不是仅仅通过一两次训练就可以形成的,教师应在科学实验、探究性活动、概念教学等环节中经常性训练。学科逻辑思维的培养,既可以通过练习检测来提升,也可以在教学中给以显性化体现。(3) 系统化。培养学生学科逻辑,教师既可以训练学生逻辑思维的技能,也可以训练其学科逻辑思维的具体方法;既可以锻炼学生应用逻辑思维技能,也可以设计证据不足、逻辑不清的错误例子训练学生的逻辑思维,让学生评价观点、分析证据和辨析逻辑。

2.4 进一步加强探究式教学

探究性教学能有效地加强学生的主体性地位和自主能力的提高,包括***自主探究和合作探究。在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体系中,自我发展领域由问题解决、创新与自我管理三部分组成。***自主的探究教学是培养学生自我发展素养的重要方法,既能帮助学生养成***研究的良好习惯,掌握高中生物问题探究与解决问题的方法,又能培养高中生对生物问题的探究意识和精神,实现学生的自我管理。合作探究教学是在学生分工与合作的基础上,通过学生彼此交流与沟通,实现师生之间、学生之间智慧的碰撞与交流,是培养文化领域中语言沟通素养的重要途径。探究性教学既是高中生物教学的本质,也是体现理科属性的重要途径,在新一轮课程改革的过程中还要进一步加强。

2.5 创设贴近真实生活的教学情景

情景教学是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重要途径,贴近生活的教学情景是学生核心素养的重要“桥梁”。贴近生活的教学情景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正确的情感,也能更好帮助学生理解知识概念,掌握生物技能与方法,提高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从而促进学生的生物核心素养的形成。核心素养的形成离不开生活情景和社会实际,生物核心素养的培养需要教师创设贴近真实的教学情景。

2.6 对核心素养进行外显化评价

本轮课程改革的重点是把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列入三维课程目标。依据《意见》的改革精神,下一轮课程改革的核心任务是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核心素养由于具有动态性、情景性、内隐性和终身性,因此对其评价具有一定的困难。教师有必要对核心素养的转化进行可观察的外显化评价。可以通过态度问卷调查,进行形成性评价和表现性评价,也可以通过相应的测量工具、制定相关的测量标准,开展可以观察的外显化评价。例如,个人环境保护意识的培养是学生核心素养社会参与领域中的社会责任、公民道德素养的内容。对学生个人环境保护意识素养的评价,如果仅仅通过几道试题,很难开展客观公正的评价。对学生环境保护意识素养的评价,教师可以通过问卷调查了解学生的环保意识与态度,通过学生具体行动和生活行为评价他们的环保意识程度,以及加大对学生核心素养的u价维度,对学生的核心素养进行客观外显化评价。

3 结语

《意见》已经明确提出下一轮课程改革的核心是对学生进行核心素养的培养。高中生物核心素养关注个人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必备品格及关键能力,重点培养学生的生命观念、理性思维、科学探究和社会责任。高中生物教师应加强对核心素养的学习与研究,树立核心素养教育理念,注重学科逻辑和核心素养培养的融合,进一步加强探究式教学,创设贴近真实生活的教学情景,对核心素养进行外显化评价,更好地培养学生生物核心素养,使学生在未来的生产与生活中收益。

参考文献:

[1] 柳夕浪.从“素质”到“核心素养”――关于“培养什么样的人”的进一步追问[J].教育科学研究,2014(3):5-11.

[2] 施久铭.核心素养:为了培养“全面发展的人”[J].人民教育,2014(10):13-15.

[3] 谭永平.从发展核心素养的视角探讨高中生物必修内容的变革[J].课程・教材・教法,2016(7):62-64.

科学发展观的核心篇6

【关键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含义;意义;途径

2012年***的十报告中,同志从国家、社会、个人三个层面,用3个倡导、12个主题词系统而完整地阐述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即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一经提出便引起了整个社会的反响,掀起了学术界的研究热潮。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含义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含义主要包含了国家、社会和个人三个层面,从国家层面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求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中国;从社会层面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求建设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的社会主义社会;从个人层面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求每一个中国公民要坚持做到爱岗、敬业、诚信、友善。通过分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念可以发现,其包含了国家、社会和个人三个层面,涉及到诸多方面的内容,因此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中国主流价值体系当中居于领导地位。第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指导中国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不仅是中国的发展目标,同时也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要求,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思想基础。富强就是指中国要追求富裕,这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目标,是中华民族长期以来的向往和期待,是人民幸福的物质保障。民主是人类社会前进的重要动因之一,是中国始终追求的目标,中国***领导中国人民锲而不舍的追求人民民主,实现中国人民当家做主的愿望,人民民主是社会主义的灵魂,是中国人民实现美好生活的***治基础。文明是中国社会进步的重要标志,同时也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突出表现,它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文化基础,是提高中国人民文化素养的成果,更为重要的是,文明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文化之基。和谐是中华传统文化的基本理念,是以为代表的中国***人的智慧结晶,它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保证。第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指导中国建设美好社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指导中国建设美好社会的过程中提出了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它反映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是中国***长期以来的坚持。自由是指人的精神和身体上的自由,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所提倡的自由便是使人的意志不受约束,身体的行动由自己支配。平等是指所有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无论其贫富差距或地位高低都应当实现实质性的平等,人们的合法权益和人权尊严得到尊重和保护,人人都拥有平等的发展机会。公正即公平正义,它是建立在人民***和人民自由平等权利的基础上,是建设美好社会必须遵循的基本价值观念。法治便是依法治国,它是社会主义民主***治的基本要求,是维护人民合法权益的法律武器,通过法律制度保障公民的自由、平等、公正的权利。第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人民的基本道德规范。爱国、敬业、诚信、友善从人民个体的角度进行指导,它涵盖了百姓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是人民群众应当遵守的基本道德规范,也是评价公民道德素质的价值标准。爱国促使人民加深对祖国的热爱,培育他们的爱国情怀,同时又是规范个人与祖国关系准则。敬业是对人民职业行为的规范,它要求人民爱岗敬业,克己奉公,为人民和社会服务,弘扬社会主义职业操守。诚信要求人民做到诚实守信,这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重点,诚信强调人民大众要在以诚为本,信守诺言。友善则强调人民大众应该尊重对方,互相照顾,努力形成友善的人际关系。

二、学科教育渗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义

第一,培育学生爱国情怀。爱国情怀可以简单地解释为以满腔的情感去热爱祖国,这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目标之一,也是学科教育中的一项重要任务。爱国是每一个老百姓的基本道德,也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在高校学科教育中渗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仅充分发挥了学科教育作为中华文化重要载体的作用,同时有利于激发人民群众的爱国情怀,齐心协力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努力。在学科教育中渗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将“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忧患意识灌输到学生的脑海中,使他们自觉把加强爱国情怀作为一项光荣的任务来完成。通过结合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从不同的视角,采用不同的教学方式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思想教育,让学生深刻体会到中华民族的光辉历史,激发他们的爱国热情,树立他们的民族自豪感,明白培养爱国情怀的重要性,从而自觉地将爱国情怀作为核心价值观,指导自身的爱国实践。第二,推进学生诚信教育。诚信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要求之一,诚信教育则是学科教育的重点内容。诚信即诚实守信,它要求人民群众在交往过程中以诚待人,说到做到,不欺瞒,守诺言。学科教育中渗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助于推进诚信教育,通过着重讲解中华传统诚信美德,发挥学科老师的指引作用,始终将诚信教育融入日常教学管理,担起诚信教育的重任,把诚信教育渗透于学科教育当中,提高学生的诚信理念,形成人人讲诚信的教学氛围,从而大力推进学生的诚信教育。第三,培养学生友善意识。友善也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之一,是学科教育的一个重要教学目标。友善简言之就是与人为善,它是促进人际和谐的重要力量,是社会风气良好的重要表现。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于学科教育不仅是设想,当前国家也出台了一系列的文件,如《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和《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见》等,这些文件对友善做出了解释,提出了相关要求,而在学科教育开展的过程中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但会使得课堂秩序有所好转,同时会培养出学生的友善意识,因为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指导下,随着以“友善”为主题的课程的开展,学生将会精诚合作,团结友爱,形成友善意识,以助人为快乐之本,以奉献为人性之基。

三、学科教育渗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途径

将学科教育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结合,应当在学科教育中渗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进行培养,使学科教育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互促进,共同发展。学科教育中渗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目标之一是培养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使学生具有强烈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精神,爱国敬业,奉献社会,以满足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求。对于如何培养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精神众说纷纭,但是最为基础的方法便是在学科教育中渗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如果在高校的四年本科教学中始终将提高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意识为目标,把学校的各学科教育看成是培育学生综合素质的组成部分,在学科教育中加重社会主义素养的因素,如此一来便能够提高学科教育的实效性。在学科教育上,学科课程、活动课程、环境课程和实践课程都是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主要途径。目前,几乎所有的高校都开设了思想***治教育相关课程,但仅仅是在思想***治教育课程上针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谈理论还不够,应该将各学科特色渗透到学生综合素质教育当中。在学科教学中,教师应该有意识的对学生的价值观和人生观进行培养,鼓励学生发扬个性特征,用科学的态度来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科学的人生观价值观是每一个大学生都应当具备的,但是这些精神观念并非短时间内就能形成,它必须经过长时间的培养,因此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渗透入本科四年的学科教学中,经过长时间的培养,这对于培养大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理念无疑具有积极意义。学科教育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互促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提出经历了较长的时间,但目前在高校的渗透性仍然较低,观察其成长历程可以发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提出是为了促使当前社会环境和谐发展,满足人民对稳定秩序的诉求。实际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提出有助于学科教育重新开发出一种新的教学模式,学科教育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相辅相成的关系,二者相互促进是才是推动学科教育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科学方法,进而实现教育价值的最大化,促进中国社会进步和中华文明的发展。在学科教育中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不仅可以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发展,同时还有利于学科教育的深化,因此,一方面要通过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专题学习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将这种思维能力与学科教育相结合,使学生在学习和实践中对精神文化与学科知识双吸收。另一方面,通过开展学科教育强化学生的基本文化素质,使学生拥有较强的理论基础,学会如何解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学会与他人合作,毕业后爱岗敬业,始终保持爱国情怀。要想进一步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扩散,使其在全中国范围内得到弘扬,应当从高校抓起,使每一个学生都具备爱国、爱岗、爱人的价值理念,当他们进入社会之后才能够为国家、为社会、为人民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靳玉***.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实践要求[J].教育研究,2014(11).

[2]王中丽.当代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4.

[3]刘蕴莲.论新形势下加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4(05).

[4]邱国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研究[D].武汉大学,2013.

[5]张丁杰,曾贤贵.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模式的构建[J].四川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02).

科学发展观的核心篇7

[关键词]高中化学;核心素养;教学认知;教学设计

致力于学生核心素养的提升,已成为世界各国教育领域的共同主题。课堂是课程改革的主阵地,基于核心素养优化教师的教学认知,促使教师转变观念,促进教师专业发展,从而改进教师的教学行为,这是我们所面临的重要且艰巨的任务。没有教师对核心素养的深入理解并在课堂教学中落实,教育改革只能是空谈。

一、基于学科核心素养优化高中化学教师教学认知的必要性

新课程改革已经进行了十余年,但在实施的过程中还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和矛盾。当前高中化学教学中存在较为严重的问题是教师受应试教育和传统教学经验的影响,主要围绕着“知识与技能”的一维目标进行教学。[1]教师的育人意识淡薄,育人能力缺失。[2]以教科书为中心,只想准确地把尽可能多的知识传授给学生,帮助学生构建知识体系。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只是“旁观者”,学生的热情、主动性、怀疑能力在学习中不断泯灭。化学学科核心素养的提出,对中学化学教师最大的挑战就是——从“教书”转向“育人”,也就是说不能再单纯地从化学学科的角度来理解化学教学,而必须从人的素养提升的角度来理解。2012年2月,***颁发《教师专业标准(试行)》,要求学校教育教学活动必须做到全程育人、全员育人。这些都要求化学教师在观念上、思维方式上和教学行为上都要发生重大改变。作为高中化学教师要承担起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使命,必须将对发展学生核心素养的诉求,转化为教师的教学理解并付诸实践。在这种新形势下,优化提升高中化学教师的教学认知尤为重要。

二、优化高中化学教师教学认知的流程——以“苯”的教学为例[3]

教学认知的建构和发展必须根植于教学实践。因此,基于一定的主题开展教学活动研究,是培育和发展高中化学教师教学认知的有效途径。本研究在借鉴国内外学者对PCK(学科教学知识)、PCKg(学科教学认知)构成要素研究[4]的基础上,把对教师教学认知提升的重心放在发展学生核心素养的关键要素上,提出了优化高中化学教师教学认知的流程(如***1)。“发展学生的化学核心素养”是进行化学教学的统领性观念,它是确定教学内容、教学目标、教学策略的基础。首先,教师应该对核心素养、化学学科核心素养体系有深入的理解。其次,以发展学生核心素养为主旨,分析教学知识,包括化学教学内容、学生知识等。然后,选择教学内容,准确制定教学目标。最后,根据教学目标精心设计学习任务。课堂情境设计和学生学习活动设计是学习任务设计的关键。通过学生在化学学习中与教学情境持续互动,实现对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

(一)充分理解化学学科核心素养体系

核心素养是21世纪个人终生发展和适应社会变迁所需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核心素养是对三维目标的传承、整合、提升和发展。[5]学科核心素养是核心素养在特定学科的学科化、具体化、情境化,它关心的是一门学科究竟对一个人的关键能力和必备品格的形成有什么样的贡献,而不只是本门学科的具体知识内容。不同的学科的核心素养有着不同的内容要求,但他们互相联系渗透,共同支撑核心素养的发展。高中化学核心素养是高中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高中化学教育活动的总目标。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并不是全盘否定知识技能的学习,而是清晰地认识到高中化学对于学生成长独有的意义和独特的价值。化学学科学习的目的,不仅是化学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习得,更重要的是化学基本观念、思想方法、思维能力、价值观和科学伦理观念的形成。[6]

(二)全面分析化学学科教学知识

化学教学知识包括化学教学内容和学生知识等。准确把握高中化学学科教学知识,是顺利完成教学,实现发展学生核心素养的基本保证。1.挖掘整合教学内容教学内容是教师教学认知的基础。化学教师要认真学习新修订的课程标准,融合课程理念,把握化学学科知识体系,树立正确的课程观、教学观。(1)追溯化学知识的产生过程在化学知识的形成阶段,充满了化学家的智慧和科学精神,蕴藏着丰富的认识论和方***,饱含着宝贵的经验和教训。如“苯”的教学中向学生呈现苯的发现过程、凯库勒苯环结构假说提出的过程,就是科学探索过程的再现。教师追溯化学知识的产生过程,让学生领略创造者的思考,感受想象力和创造力在科学研究中的重要意义;让学生逐步领悟自然科学的探究方法,体验科学理论从“猜测、提出假说——证实或证伪——修正发展”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不但学习研究物质的方法,对于培养科学精神品质也具有重要的作用。(2)提炼化学基本观念和思想方法学科基本观念是对学科知识更高层次的抽象和概括,在学生学习具体性知识时起统摄作用。教师在对具体化学知识的分析过程中,要注意提炼知识背后隐藏的化学学科的基本观念、思想方法。如“苯”的教学中抓住苯环的微观结构和宏观化学性质之间的关系,体现有机化学的学习方法,也凸显利用物质的结构推断物质的性质,利用物质的性质推断物质的结构的化学思想观念。运用恰当的方法可以让学生通过学习活动感悟最本质的、最精髓的学科思想。(3)发展化学学科思维能力思维能力在一切能力和核心素养中居统摄地位。在化学教学中应以化学知识为载体,帮助学生学会思考,进行思维训练。如让学生对苯分子的结构进行推测,继而根据分子结构推测苯的化学性质。学生不断进行证实或证伪,感受形成科学结论所需要的证据和寻找证据的途径。在分析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通过“证据推理”“模型认知”“实验探究”等方法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7](4)揭示化学知识的价值培养学生化学学科价值观,是学生终身学习发展的需要,也是化学学科的价值体现。要联系生产生活实际、贴近社会,充分揭示化学知识的价值。如在“苯”的教学中联系苯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以及苯的危害等,使学生感受化学知识学习的重要性,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促进学生知识的迁移,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环保意识和绿色化学观念等。2.深入了解学生知识教师在发展学生核心素养中扮演转化者的重要角色,充分了解学生的情况是实现高效率的转化的前提。如“苯”的教学,教师应该了解所面对的高一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实验操作能力和逻辑推理能力。在学习苯的知识之前,学生已经初步掌握了碳碳单键、碳碳双键的结构特征和一些特征反应,“苯”的教学要以此为基础。但此时学生有机知识储备并不多,教学中应注意不能随意补充知识(如苯的磺化反应等),更不能将知识面拓展到苯的同系物等。教师应该观察和深度研究学生,包括知识能力基础、学习心理、认知方式、错误概念、学习困难以及学习效果等。[8]

(三)准确制定化学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是实现核心素养培养的重要保障。深入理解核心素养和化学核心素养的本意,根据化学教学内容与特点和学生在某一阶段核心素养的主要内容与表现形式,准确判断教学内容在发展学生化学核心素养中所起的作用,制定具体的教学目标。如“苯”的学习目标如下:了解苯的主要物理性质,掌握苯能燃烧、易取代、难加成的化学性质,培养科学探究和化学实验能力,强化对“结构—性质”关系的认识;参与苯分子结构的探究过程,了解化学科学研究的一般过程和方法,培养科学品质和逻辑推理能力;了解苯的用途、苯的毒性,培养社会责任感和绿色化学观念。该学习目标涉及“宏观辨识”“微观探析”“证据推理”“科学探究”“创新意识”“科学精神”“社会责任”等化学核心素养的培养目标。

(四)精心设计学习任务

精心设计学习任务,是发展学生核心素养的关键。化学教师的主要任务是选择或创设各种情境,为学生提供一个发展探索、交流合作的平台,开展体验式、探究式、建构式的学习,形成思维观念和探究技能,感受化学学习的价值和魅力,发展化学核心素养。在“苯”的学习中,设计的学习任务,如表1。总之,利用某一教学主题对化学教师进行教学认知培育,让教师掌握基于核心素养的教学方式,不但能促进该主题教学的有效性,而且能充分提升教师的教学认知,提高其专业水平。化学教师对教学内容理解越深刻、对学生了解越深入,教学目标把握越准确,设计的学习任务越有针对性,越能发展学生的化学素养。

三、优化高中化学教师教学认知的关键

根据发展学生核心素养对高中化学教师提出的新要求以及现实高中化学教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提升教师的教学认知须注意以下几点:

(一)必须超越化学学科知识理解化学教育的本质

教育教学活动必须从知识本位、学科本位向学生核心素养本位转型。化学教师无论是在教学内容设计还是教学方法设计方面都应该针对化学核心素养的培养目标,从而真正实现为素养而教,让学生获取化学知识,形成化学基本观念,提升化学思维能力。

(二)善于挖掘课程文本中的育人潜能

教材中呈现的只是静态的知识的结果。教师除了要能够从整体上感受和理解知识内容,分析知识的深广度,还要挖掘知识的内涵价值,蕴藏的化学基本观念、思想方法,所经历的思维过程的价值,以及对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情感态度的价值等,从促进学生认知发展的层面来构建教学。

(三)重视学生知识,关注学习活动组织

一定要改变学生无条件接受知识的现状,从关注教师教学任务的完成度转向关注学生学习的达成度。关注学生的化学学科思维能力、品格品性的实际变化。学生是在基本的化学活动中获得经验的,让学生体验知识产生、知识生长、知识应用,提升学生主动学习和合作学习的意识与能力。

(四)突出情境创设的有效性

教师要揭示化学知识的现实背景,强调知识的应用,把知识融入情境之中,促进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和理解。情境设计要紧扣化学教学内容,指向要明确具体,避免徒有形式而无实质内容;要符合学生的认知基础和心理发展规律;要有一定的思维负荷,引发学生的高阶思维活动;要新颖多样,有效激发学生兴趣,突破化学知识的重难点。化学教师还需在具体教学实施中观察示范、支持鼓励、启发引导,进行互动和情感交流,增强学生对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品格和科学精神。在“核心素养”背景下:对学生,我们提出发展核心素养;对教师,我们进行基于核心素养的教学认知培育优化,鼓励他们探索发展学生核心素养的教学方法,推动核心素养的落实。将核心素养从一套理论框架落实到具体的教育中,进而真正实现育人功能是高中化学教师面临的重大问题。我们应该借助这一改革的契机,深化对高中化学教育的理解,发挥化学学科的育人功能。

参考文献:

[1]喻平.发展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教学目标与策略[J].课程•教材•教法,2017(1):48-53.

[2]赵学昌.把核心素养内化于课堂[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6(32):51-53.

[3]朱鹏飞,徐惠.“苯”的教学设计[J].化学教学,2014(1):40-43.

[4]梁永平.论化学教师的PCK结构及其建构[J].课程•教材•教法,2012(6):113-119.

[5]吴星.从三维目标走向核心素养[J].化学教学,2017(2):6-8.

[6]王云生.基础教育阶段学科核心素养及其确定[J].福建基础教育研究,2016(2):7-9.

[7]徐宾.化学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策略[J].中小学教师培训,2017(1):61-63.

科学发展观的核心篇8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当前我国社会建设中的重要思想指导,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核心凝聚力之一,在少年儿童中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是国家教育发展的必然要求,对全面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重要的意义。

2014做出《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种子在少年儿童心中生根发芽》的重要讲话,此次讲话贴近学生生活,从学生的视角分析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践行的必要性和可行性,为教育事业的发展以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全面推进打开了一扇新的大门。同年5月,***部长袁贵仁在***组织会议中对的讲话精神进行了传达,提出了在少年儿童中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驾驭的“记住要求、心有榜样、从小做起、接受帮助”的基本要求,同时,对具体如何实现在少年儿童中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工作做出了指导。可以说,此次会议是新时期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推进工作的重要指导,更是我国教育事业发展中的里程碑。

通过对此次会议精神的学习,笔者认为,在少年儿童中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可以通过以下几种途径实现:

首先,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写入少年儿童教科书。现阶段,根据我国少年儿童教育的实际情况来看,教科书是学生接触最多、实现学习任务的主要途径,在大多数情况下,教科书是教师对少年儿童开展教育活动的主要工具,甚至是全部工具,而对于少年儿童而言,他们在校园的生活中,更多的时间都是以课本为伴,其潜意识里就有认同教科书、接受教科书、学习教科书、把教科书的内容作为行为的指导,所以说,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写入少年儿童教科书,是实现在少年儿童中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最直接的方式。考虑到少年儿童对于一些知识的接受和理解能力有限,所以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写入少年儿童教科书,有几点需要注意,其一是形式能吸引青少年,如果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长篇文章的形式出现在少年儿童的教科书中,显然很难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其教育效果自然很难发挥,所以说,可以根据教科书的受众,选择以漫画、生活儿歌的形式在教科书中向少年儿童传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这样就可以更好的实现其对少年儿童教育的目的;其二是内容不能晦涩难懂,同样的道理,少年儿童的理解能力尚未完全形成,其对知识的学习能力还比较有限,所以说,在内容选择上,要适当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简单化,通俗化,这样才能让少年儿童真正理解,才能以此为行为指导。总之,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写入少年儿童教科书,是在少年儿童中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重要途径。

其次,营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校园文化氛围。校园是少年儿童接受教育的重要场所,所以说,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过程中,营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校园文化氛围也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一方面,整个校园内的文化环境围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展开,可以使青少年在潜移默化中接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而这种方式比传统的教学方式对学生的影响更深,另一方面,校园文化氛围的营造,有利于促进其它途径的少年儿童社会主义价值观教育活动的开展,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校园的文化氛围是教学活动的催化剂,利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校园文化氛围的营造,可以更好的实现其它形式的教学活动。营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校园文化氛围,可以通过校园内课外活动实现,比如少先队活动、课外兴趣小组活动等,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活动主体展开活动,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校园文化氛围的营造具有一定的帮助,此外,也可以通过校园内宣传栏的方式在整个校园内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同时,以校园广播、校园学报等形式传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在全校范围内形成处处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风尚,对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校园氛围的营造也具有重要意义。

再次,构建起学校和家庭共同培养少年儿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科学体系。在少年儿童的成长过程中,家庭和学校是最为重要的两个环境,甚至家庭承担的教育责任要重于学校,在过去,我们常常忽视家庭教育对少年儿童成长的重要性,但是现在,我们越来越重视家庭教育对青少年成长的帮助,所以说,在少年儿童中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过程中,构建起学校和家庭共同培养少年儿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科学体系同样重要。一方面,家庭教育要做好学校教育的辅助工作,少年儿童在学校获得的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关的内容,需要家长在家庭生活中进行巩固,所以这就要求家长能够严格依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求自己;另一方面,家庭教育也应采取主动形式,除了辅助学校教育之外,在家庭生活中向少年儿童传输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让少年儿童的生活中更多的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理念,同样非常重要。

总之,不论采用怎样的形式,在今天,在少年儿童中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都具有重要的意义,教育工作者应当全面贯彻落实的讲话精神,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少年儿童心里生根发芽。

科学发展观的核心篇9

关键词: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途径

中***分类号:G64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5)05-0253-03

一、当代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现状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逐步深化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最基础、最核心的部分。价值观的正确与否是影响及评价大学生行为的重要指标。因此,不断深入对大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是一项长期且重要的工作。目前,我国各高校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逐步深化,首先在理论方面,科学发展观和“中国梦”等新理论不断为我们的大学生教育提供科学的理论指导,在宏观上引领大学生思想的发展方向。其次在培养方式上,各高校不断挖掘、创新使大学生易于接受的、符合大学生心理发展特点的教育方式。同时,***府也号召相关部门与媒体大力加强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宣扬,广泛宣传社会各领域的正能量。最后,高校的社会主义教育水平也不断提高,很多高校都开设了与马克思主义理论相关的课程,在加强大学生理论知识的同时,积极号召大学生深入社会,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所倡导的内容。

(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得到普遍认可

从***的十一届四中全会到***的十六届六中全会,逐渐完善了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阐述,即“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有调查结果显示,81.25%的大学生调查对象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我国现代化建设中的指导作用;77.86%的大学生赞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理想;84.51%的大学生支持“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精髓”的说法;83.55%的大学生同意“社会主义荣辱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础”。因此总体上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得到了大学生群体的普遍认可与赞同,能够在马克思主义信仰的科学指引下,拥护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共同理想,充分发挥“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深化改革创新,以社会主义荣辱观来指引和约束日常行为,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奋斗。

(三)大学生价值观多元化发展

目前全国所有高校大学生基本以“90后”青年为主,且大部分为独生子女,这个群体生长在我国经济快速发展与社会巨变的转型期。伴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社会***治的变革以及西方新的思想文化等影响因素的冲击,他们的自我意识较强,逐渐成长为个性张扬、思想多元的新一代。互联网应用技术的广泛普及和随之而来的大量多元化新鲜事物,也在一定程度上激发了大学生价值观的改变及多元化发展。积极的多元化价值观所带来的思想创新与科技进步等成果,有利于社会的健康发展,反之,消极的多元价值观则会阻碍社会的进步,例如价值取向自我化所带来的诚信缺失、拜金主义和享乐主义等社会道德失守问题。

(四)部分大学生对价值观的认知和行为不统一

常言道:“论先后,知为先”。随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不断深入与社会主义荣辱观的有效灌输,大学生群体的道德认知逐渐深化,能够在此基础之上结合诚信、团结、勇敢、勤劳等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在社会实践中根据道德认知的指引,积极践行道德行为,促进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但是在实际生活中,却有些大学生表现出道德知行相冲突的现象。例如张艺兵等人的调查显示,关于考试诚信问题,95.7%的青年学生承认这是一种不道德的行为,是诚信缺失的表现。但是在补考等因素的压力下,13.1%的青年学生还是在高水平的道德认知背景下,选择了错误的作弊行为。

二、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中存在的问题

(一)高校对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还不完善

高校内针对青年大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途径主要体现在“两课”上,即马克思主义理论课与思想***治教育课。这种单一刻板的授课方式在一定程度上束缚了对大学生的价值观教育。自20世纪80年代末的教育改革以来,高等教育改进了课程设置和办学规模等方面,并且取得了显著成效。但是,由于长期以来高校的教育培育体制和评价机制过于关注学生的学习成绩,从而忽略了大学生的德育教育与心理健康状况,因此也就不利于全面深入地在大学生群体中灌输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念以培育德才兼备的高素质人才,复旦大学生投毒案和药家鑫杀人案等案例就暴露了这一体制的弊端。另一方面,高校的理论价值观教育脱离学生实际,没有把科学的理论指导与学生的日常学习与生活融入到一起,因此,即使大学生接触了系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理论教育,也不能充分发挥其在实际生活中的指导作用。

(二)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方式及平台未充分利用

目前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大潮推动下,多数高校都采取各种形式,不同程度地深化了对大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例如鼓励大学生积极参与各种社会实践活动,举办多种宣传校园文化的文娱活动以及建设校园公共网络平台等。实际上,受各种主客观因素的限制,这些教育方式和平台的利用还主要拘泥于形式,并没有完全发挥出其应有的效果。以校园公共网络平台为例,其本身具有信息量大、更新快且互动性好的特点,能够方便并促进大学生的自主价值观学习。但是部分高校的校园公共网络还只是一个有虚无实的空架子,网站没有专门的人员进行建设,其信息含量也比较少,且更新频率也很低,不能充分挖掘并发挥互联网及时、快速、互动的优势来向广大学生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三)以人为本的教育观念为得到充分认可

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顾名思义,就要以大学生群体为对象,目的在于从根本上用科学的价值观念引导大学生的价值观判断与行为。然而很多高校教育并没有深刻地认识到大学生价值观教育的重要性,忽视了大学生的主体地位,没有用以人为本的态度把学生放在中心位置,去很好切实的调查了解学生的心理发展状态与实际需求,在培育过程中,狭隘地进行理论灌输、用单一考试的方式考察理论知识的掌握,忽视对大学生根本价值观念及道德行为的影响,不能达到立德树人的目的。

(四)不良社会文化的影响

一方面,随着改革开放在各个领域的不断深化,经济逐渐繁荣,而且我国与世界其他国家的对外交流也不断增多,在引进国外先进文化的同时,一些不良思想文化也随之而来。而大学生易受新事物的影响,且思想意识还未完全成熟,因此面对西方不良文化的冲击时,淡化了马克思主义信仰,容易在模糊的价值观判断下不加批判的全盘接受。在价值观向复杂、多元化发展的同时,出现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等不良现象。另一方面,我国传统文化中的一些落后思想也在束缚着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建构。例如封建社会中的男尊女卑、专制专权、迷信等保守思想不能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道路与时俱进,并且严重阻碍大学生的日常社会生活,影响大学生科学价值观的构建。因此,面对不良文化的传播,我们一定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辩证选择学习优秀的思想文化,自觉摒弃西方不良思想和国内陈旧落后文化的侵袭。

三、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

(一)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原则

1.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科学马克思主义是指导人类认识社会和改变社会的科学,马克思主义思想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根本指导思想。在改革发展的各个方面与领域,我们都必须始终坚定不移的支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在其一元化指导的前提下,进行多元化的改革发展路程。

2.主导性与多元性相结合。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导地位,通过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把它内化为大学生内在思想与外在行为的指导。同时根据当代大学生多元化的发展特点,尊重多元化的价值追求,挖掘创新多种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目标的途径,坚持核心价值观与多元价值追求的和谐发展。

3.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理论来源于实践并高于实践。首先大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构建必须有坚实的理论基础做后盾,充分发挥其指导作用。其次要结合社会实践,让大学生在实践中逐渐理解、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使理论教育上升理性的价值认同,在理论学习与实践的结合中,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自觉内化为指导自己思想和行为的指南针。

4.坚持学校教育与自我教育相结合。大学生内在的自我教育和认同是其行为的根本动力源泉,“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因此,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过程中,要坚持学校教育与自我教育相结合的原则,通过朋辈教育等方式激发学生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自觉进行价值观的评价、反思与调节。

(二)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途径

1.全面深化理论学习。科学正确的理论是良好行为的指向标。首先,要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哲学等知识。科学马克思主义是我国现代化建设要坚持的根本指导思想,历史证明,只有科学的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才能指导中国的发展,只有马克思主义才能帮助中国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过程中取得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其次我们要通过多种途径,不断深化价值观理论学习,始终坚持并创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理论,学习相关的历史知识,了解国家与民族、文化等的发展历程,以史为鉴,客观辩证地看待世界与我国的发展现状,清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发展前景,坚定投身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事业的抱负和决心。最后,我们也要注重各类专业课程的理论学习。扎实的专业课基础不但是大学生完成自身发展的基础,更是促进社会科技与经济等全面发展的基础动力。反之,社会的全面发展也将带动人民价值观等全面素质的提高。

2.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融入高校人才培养过程。首先,高校需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效地融入到各项规章制度的制定中。用核心价值观来优化高校制度环境,充分发挥规章制度在大学生价值观建构和日常行为中的导向作用。其次,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到思想***治理论课与各类专业课上,并在各类学科中积极加入价值观实践活动,例如可以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法庭模拟和文化入街道等社会实践活动,让科学价值观构建融入整个学习过程。同时,教师队伍的建设也需要核心价值观的指引。高校管理人员、各科任课教师和辅导员都需要在核心价值观的指引下培育爱岗敬业、治学严谨、关爱学生等的高尚师德,然后通过教师的示范作用来熏陶学生的价值观构建氛围。最后,还要把社会主义价值观适当地融入到各种日常服务中。各个相关部门要牢牢把握以人为本的原则,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密切关注学生的实际需要,让学生体验到服务中所渗透的核心价值观理念,潜移默化地接受科学价值观的构建。

3.充分发挥网络教育的优势。互联网和手机等新通讯技术的发展已深刻影响到大学生的学习与生活,成为大学生日常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因此这些新技术的充分利用也大力推进了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工作,并取得了显著成果。很多高校都设有专门的校园公共网页,其信息量大、互动和快速的优势促使许多高校开始重视网络价值观的培育过程。例如中国大学生***网站就曾经以“传递青想,共话民族复兴”的题目激励大学生坚定现代化建设,通过互联网成功开展了“我的中国梦”的接力活动。部分高校还充分发挥与时俱进的精神,通过网络微博和手机微信等新型信息工具,构建网络教育氛围,推进更新“微话题”、“微课堂”、“微新闻”等等的一系列活动来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号召大学生群体关注核心价值观的发展动态并积极投身核心价值观的建构活动。

4.优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构建的大环境。个体的教育受到家庭环境、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等多种教育因素的影响。因此,在探究大学生价值观构建的具体途径时,也要积极促进各种环境的优化与结合,以达到多位一体共同培育大学生核心价值观建设的目标。首先,家长要意识到自身思想和行为对孩子的潜移默化影响,努力构建良好的家教家风,为孩子未来的道德和人格教育做好基础。其次,高校要大力加强师资教育与管理水平,通过课堂教育与多种校园文化活动,构建和谐、积极的校园文化氛围,为学生价值观的构建创造良好的校园氛围。最后,***和***府等相关部门也要从宏观角度适当调节、融合各方面的影响因素,适当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宣传力度,把握好舆论的发展方向,制定合理完善的方针***策,为大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提供强有力的制度保障。

参考文献:

〔1〕刘峥.大学生认同与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研究[D].中南大学,2012.

〔2〕郑晓旭.当代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研究[D].哈尔滨理工大学,2014.

〔3〕陈思.当代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4.

〔4〕陈凯.“中国梦”视域下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路径研究[D].重庆工商大学,2014.

〔5〕吉.当代大学生核心价值观的构建与培育研究[D].青岛理工大学,2013.

科学发展观的核心篇10

一、高中地理教学核心素养的内涵

***在《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中提出要制定培养学生核心素养体系和学业质量标准,要求各类学校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将培养学生核心素养及学业质量标准落实到各个学科中去。对高中阶段学生的地理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要求满足学生对即将来临高考的学习的诉求以及实现学生个人未来发展能力的提高,培养学生具备地理学科核心素养,加强学生的实践能力练习,引导学生能?蚪?所学习到的地理理论知识有效地运用到现实中去,让学生真正得到地理知识、技能及方法,并且在此过程中,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环境发展观、可持续发展观的观念,即可视为其具备了一定的地理学科核心素养。

二、培养高中地理学科核心素养的意义

高中地理学科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不仅能够进一步落实新课改标准,助推地理学科不断向前发展,还能够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对充实国家人力资源、提高公民素质有着重要的作用。具体体现在以下几方面:(1)就地理学科而言,学科素养的培养能够促使地理教学方式更加优化,并由单元教学向素质教学进行转变,便于高中地理教学进一步发展。(2)就教学者而言,高中地理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能够不断提高教师对地理教学的掌控能力,极大拓展学生的学习视野,有助于改善教师跟学生的关系,对教师教书育人有着重要的影响。(3)就学习者而言,核心素养的渗透不仅能够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还能够激发学生创造性思维,培养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以及其他观念,这对学生今后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

三、高中地理学科核心素养培养的途径

(一)以生为主,为其核心素养发展拓宽空间

在传统高中地理课堂教学中,受应试教育影响,教师注重地理知识的讲授,从而忽略学生自主探索获得知识的方法和途径,导致学生不能够将地理知识更好地和现实结合起来,处理现实地理问题能力弱。这样的高中地理课堂限制了学生发展,不利于学生核心素养的形成。所以,教师在今后的地理教学中,要将课堂归还给学生,要以生为主,学生占据课堂学习主位,让学生主动探索地理知识,并主动分析、理解、掌握地理知识,让学生更好地将理论和实际问题进行结合,以提高学生处理现实问题的能力。在此过程中,教师要懂得选取合适的教学内容让学生进行探索,并适时地加以引导,以便提高学生探索的效率,只有给学生留有足够的思考和探索的空间,学生才能得到更好的发展。比如,在教学“农业区位因素”一课时,教师要帮助学生理解农业生产的概念、特点以及常见的分类,再让学生试着找出农业区位因素,先让学生个人进行思考,然后进行小组讨论,让学生分析出农业区位因素是如何影响农业生产的。通过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区位理论知识,帮助学生树立联系的普遍性以及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意识,从而培养学生的地理核心素养。

(二)探索活动,培养学生思维能力

在高中地理教学中,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发展需要和接受水平,选取适合学生进行探索活动的内容,借以启发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分析、处理问题的能力。比如,在教学“地域联系”一课时,教师可通过各种类型的地理***像和影音素材,采用比较和综合分析的思维方式,帮助学生把握住地域联系的重要性,借以提高学生观察、分析问题的能力以及抽象思维能力。通过本课的学习,教师要帮助学生能够从现实生活实例讨论入手,理解交通运输、商业贸易以及通信的重要性,以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与此同时,教师更要帮助学生深切感受到随着地域联系的加强,人类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三)多样化课堂,充分发挥地理学科特色

转载请注明出处学文网 » 科学发展观的核心10篇

学习

大学生创新能力论文

阅读(39)

本文为您介绍大学生创新能力论文,内容包括大学生创新能力提高论文800字,科学思维与创新能力论文100字。我们结合自身特点,充分利用实验教学中心及学科建设平台培养理工科大学生实践创新能力,通过积极探索其交汇点及结合点、不断强化内涵建

学习

高中生物10篇

阅读(27)

本文为您介绍高中生物10篇,内容包括高中生物教材精读300篇,高中生物目录。1、新一轮课程改革倡导学生开展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合作学习,倡导建立积极的价值观,倡导“参与式”教学理念,在教学过程中渗透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的培养,这些

学习

生物制药10篇

阅读(31)

本文为您介绍生物制药10篇,内容包括生物制药的深度解析,生物制药推荐理由。1。基因工程技术:激素和许多活性因子是调节人体生理代谢与机能的重要物质,其活性强,临床疗效明显,但这些物质自然界甚为稀少,从人体及动物中提取难度大,来源有限,无法

学习

热爱生活10篇

阅读(53)

本文为您介绍热爱生活10篇,内容包括热爱生活美文完整版,热爱生活歌曲。总之,热爱生活是不能免的,就拿我来说吧!每当清晨起床,太阳刚刚升起时,我就觉得身上十分的温暖,好似生活一般;当下雨天我起床时,一阵凉风吹来,我感到生活是如此的凉爽;当吃到妈

学习

医学统计学10篇

阅读(19)

本文为您介绍医学统计学10篇,内容包括医学统计学案例版推荐,医学统计学知识汇总。针对医院财务会计核算,统计学主要是对医院财务报表进行分析处理,财务报表中主要包括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等三个静态要素和收入、费用、利润等三个动态要

学习

医学检验技术10篇

阅读(15)

本文为您介绍医学检验技术10篇,内容包括医学检验技术知识汇总,医学检验技术6篇综述。4、目前医学检验人员的需求较大,相对其他医学专业比较容易就业,工作也相对稳定。小伙伴们想要成为合格的医学检验人员,就要有扎实的检验技术。其次,当我们

学习

医学美容10篇

阅读(34)

本文为您介绍医学美容10篇,内容包括医学美容技术,医学美容常识大全。微针美容是什么微针,即微小的针具。近几年被广泛应用于美容领域,被称之为微针美塑疗法,即Mesotherapy疗法。英文mesodem为“中胚层”的意思,而therapy在英文里为***、医疗

学习

生物学10篇

阅读(15)

本文为您介绍生物学10篇,内容包括生物学方面知识大全,生物学100个常识。高中生的生物学能力培养途径初探左延柏对生物教学中"合作学习"策略的几点思考史红生生物学实验课科技素质养成功能的思考与实践蔡长春,陈庆翔利用农村自然优势培养

学习

科学实验论文10篇

阅读(15)

本文为您介绍科学实验论文10篇,内容包括10岁的科学实验论文,科学实验论文1000字作品。二、科学实验的总结小学生做完实验之后,要对自己做的实验总结一下,将小组中每一位成员做过的每一个环节想过之后,了解实验过程中的科学知识,联系实际生活

学习

走近科学10篇

阅读(35)

本文为您介绍走近科学10篇,内容包括走近科学内容文字,央视走近科学。“走近科学体”蹿红“开端一定要诡异,剧情一定要曲折,当事人一定要权威,结局一定要坑爹。”近日,有观众根据央视10套节目《走近科学》总结出的“走近科学体”的教程爆红网

学习

自然科学10篇

阅读(20)

本文为您介绍自然科学10篇,内容包括自然科学类别大全,自然科学论文十篇。达・芬奇很早就显示出他的绘画天才,作《岩间圣母》、《最后的晚餐》时,其美学思想就渐成系统。随着《蒙娜丽莎》的完成,其艺术理论的构想也更趋深入,并写下了一系列画

学习

管理科学与工程10篇

阅读(16)

本文为您介绍管理科学与工程10篇,内容包括管理科学与工程最新方法,管理科学与工程基本知识。

学习

美好生活10篇

阅读(15)

本文为您介绍美好生活10篇,内容包括美好生活800字十篇作文,美好生活记录100篇。那儿风的叹息如你话语中的洞穴。你是外面树中的幽灵。街道安静。天气,像明天一样,像你的生活一样,部分在这儿,部分在空中。你什么也不能做。美好生活没有预告。

学习

整合营销案例

阅读(33)

本文为您介绍整合营销案例,内容包括整合营销经典案例,整合营销的成功案例分析汇报。整合营销传播理论诞生于上个世纪80年代末,率先由唐・舒尔茨等提出,其核心内涵主要包括:以消费者为导向、运用一切传播方式、实现双向沟通、树立品牌意识、

学习

核心竞争力10篇

阅读(33)

本文为您介绍核心竞争力10篇,内容包括核心竞争力的总结,企业核心竞争力。

学习

环境核心论文

阅读(15)

本文为您介绍环境核心论文,内容包括环境类核心论文投稿,环境核心期刊论文赏析。二、电子商务环境下企业如何管理核心能力电子商务改变了人们的消费行为与交易方式,***性地变革了企业的生态环境,颠覆了企业的竞争形态,重新定义了企业的竞争

学习

企业核心竞争力论文

阅读(16)

本文为您介绍企业核心竞争力论文,内容包括汽车养护用品行业核心竞争力论文,工商管理类的核心竞争力论文。一、核心竞争力与企业文化1.核心竞争力的概念什么是核心竞争力?企业核心竞争力理论的开创者普拉哈拉德(C.K.Prahalad)和哈默尔(G.H

学习

核心价值观学习材料10篇

阅读(36)

义务教育阶段的化学课程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为主旨,教师在帮助学生获得化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同时,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社会责任感,培养学生的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增强学生热爱祖国的情感,使他们树立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

学习

核心论文10篇

阅读(15)

本文为您介绍核心论文10篇,内容包括核心论文发表,重要核心刊物论文范文。一、企业竞争优势根源的一般性分析当代企业竞争优势根源理论揭示了企业知识、企业文化与企业竞争力的关系。长期以来,在企业优势根源的研究中存在着各种理论流派,人

学习

经济核心论文10篇

阅读(25)

本文为您介绍经济核心论文10篇,内容包括经济核心论文发表,经济论文发表期刊。任何社会都是由一个个自然人组成的。过去我们总以为家庭是组成社会的基本细胞,而现在单个社会人或许更能代表社会基元的角色。如果一个公共设施或实体不能为任

学习

金融核心论文10篇

阅读(21)

本文为您介绍金融核心论文10篇,内容包括金融核心论文,金融核心论文发表。金融企业文化是金融企业在一定的社会经济文化背景下,通过自身经营管理实践所形成的并为全体员工共同创造和遵循的金融精神、价值观念、职业道德、行为规范和准则

学习

语文核心素养论文10篇

阅读(15)

本文为您介绍语文核心素养论文10篇,内容包括语文有关核心素养的论文标题大全,语文核心素养论文设计任务。蒋伯潜1915年考入北京高等师范学校国文系,毕业后历任中学、师范学校的国文教员、教务主任及上海大厦大学中国文学系教授、上海市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