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学10篇

生物学篇1

明确教育目标促进学生自主发展 陆强,Luqiang

构建"实验探究训练"模式加强实验方法教育 周茜

高中生的生物学能力培养途径初探 左延柏

对生物教学中"合作学习"策略的几点思考 史红生

生物学实验课科技素质养成功能的思考与实践 蔡长春,陈庆翔

利用农村自然优势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张明玲

谈兴趣性教学在《生殖的种类》一节中的应用 苏文容

高中生物新旧教材分析 孙友林,Sun youlin

农药污染与环境保护 沈世红,Shen shihong

各类动物再生能力的比较 刘年芳

我国的麻类作物 黄新南

高中生物"DNA粗提取与鉴定"实验探索 王跃光,赵冬阳,斯玲莉

影响植物组培成活率的几个关键因素 童庆年,Tong qinnian

迎春花的叶片是提取叶绿体中色素的好材料 彭静

观察花的基本结构的好材料--冬樱花 贺燕青,李学东

潭江水质变化对蟛蜞种群密度的影响研究 陈继青

"探究影响鼠妇分布的环境因素"活动教学实录 石连欣,卢连平

建立新的评价体系促进学生的发展--生物学科新课程评价方案初探 陈小平

学习新《标准》培养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李可祥,赵玉琴

浅析2001年高考"理综"卷生物试题 徐康生

物理与生物知识融合题简析 王昌强,潘小明

情境材料专题复习初探 章青

应激性、适应性的辨析 李尚明

在生物教学中培养学生非智力因素 周祥,Zhou xiang

浅谈认知结构的功能与探究性学习的指导 王雪晴

赤潮--环境污染的恶果 李建宏,LI Jianhong

生物学问题解决的规律及能力培养策略 高志云

实验设计的思维能力训练初探 王瑞珍,Wang ruizhen

生物课堂创新教学模式探析 王玲

异质合作竞趣迪思培养能力 陈英水

中学生物学STS教育实验的研究 王锦利

生物学教学中的现代意识教育 何志学,许远

小组协作学习模式在生物复习中的应用 张瑛

《生命的起源》一节的辨论法教学实录与点评 邱莉萍,李其柱

"互问互答"式教学浅谈 魏***化

指导学生从事课外科研活动 徐***

体态语言在生物教学中的应用 朱琦,Zhu qi

结核病 顾霞,Gu xia

细胞之谜 刘德明,张利***

植物遗传转化技术与生物制药 林红

光化学烟雾 袁淑珍

浅谈乙型病毒性肝炎 薛良交,周峰

"渗透作用实验"设计探讨 肖友明

动脉血、静脉血的转化与煤气中毒实验 郭光志,杨明

植物细胞有丝***实验的改进 孙铭怡

因地制宜改进葫芦藓实验教学 李国强

食物网的模拟实验教学 仪秀丽

让一品红提前盛开 许萍

从一道光合作用习题谈起 徐建新

多类型系谱的快速趣味诊断 周郴龙

"生物与航天"试题汇总解析 韩***

一道值得商榷的选择题 李兰英

一道好的理科综合题 朱大年

生物单元教学中的合作理念 钱芳

习题的妙用一例 张士亮,仇爱芸

红树林 廖密涛

基因***苗 左绍权,Zuo shaoquan

植物的器官为什么呈现多种颜色 钟自力

STS教育与研究性学习的关系 张文华,李会林,Zhang wenhua,LI Huilin

生物学教学与自然观教育 肖***

利用生物教学初步培养学生环境素质 王启雨

在生物教学中提升学生的人文素质 戴亚飞

生物教学中的科学素养的培养 黄志良,戴炳康

生物教学中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 曹宁国

浅谈生物新教材实验的特点及对能力的培养 王春路

推进探究性实验教学培养学生科学探究能力 金伯明

培养问题意识激发学生探究 林晓红,Lin Xiaohong

浅谈教师的反思在生物学教学中的作用 张晓文

基于网络的青春期性教育研究 汪梅

心理健康教育走进生物学科教学 方敏

宏观在胸微观在握--浅谈学生学习生物学知识能力的培养 卜驭

生物学网站推介 黄玮

培养观察苔藓植物原丝体的两种方法 唐伟斌

应用不同材料和方法验证渗透作用 胡小萍

用大蒜根尖观察植物细胞有丝*** 王松森,于洪兰

"叶绿体中色素的提取和分离"实验误区的简析与对策 石明国

介绍几种观察色素的好材料 张雪玲

生物题中的数学构造法举例 薛天涛

蛋白质复习中应注意的几个规律 王士朝,余晓丽

基因频率和基因型频率的求解例析 袁春

南种北引与日照变化 黄春景

立足"四个基本点"落实《生物课程标准》 李怀强,李秀英

对课程改革的认识和使用生物新教材的体会 潘俐

生物学篇2

FT-Raman光谱研究金属硫蛋白的折叠过程 高宏,周群,郁鉴源

稀土离子对烟草RuBPcase的激活作用及EXFAS研究 顾月华,陈为钧,陶冶

电导法研究表面活性剂与蛋白质的相互作用 王斌,刘会洲

α-辅肌动蛋白与棕榈酸和甘油二脂的相互作用 李国红,李刚,邱阳

三氧化二砷诱导细胞凋亡对线粒体的影响 李勤,俞信,张同存

心肌透壁缺血时心脏表面心电***ST段位移的仿真研究 李川勇,Danshi Li,David Kilpatrick

基于心脏模型推断心肌病理状态的仿真研究 刘锋

基于时间机理与部位机理整合的鲁棒性语音信号表达 卢绪刚,陈道文

丝氨酸蛋白酶超家族分子结构进化研究 孙之荣,王钰,胡胜民

外显子与内含子序列的分形尺度参数可分性研究 闻芳,卢欣,孙之荣

极低频磁场对激动剂诱发钙振荡的影响 黄春明,徐邦荃,林家瑞

高压静电场对银杏愈伤组织生长的影响 石贵玉,周巧劲,张振球

低能离子束刻蚀番茄果皮的α透射能谱研究 卞坡,霍裕平,秦广雍

铝离子对二价铁离子启动的卵磷脂脂质体脂质过氧化的影响 张勇,汤丽霞,沈恂

抗氰交替途径对寄主植物感病性的调节 李红玉,周功克,郭进魁

自由基对红细胞钙调机制的影响 黄益民,刘丹晶,刘舒

交变应力作用下烟草细胞热力学相行为的研究 孙克利,席葆树,蔡国友

周期应变对动脉平滑肌细胞分泌血管紧张素Ⅱ的影响 黄岂平,王红兵,卢晓

展望二十一世纪的分子生物学 杨福愉

日本脑科学的现状及发展战略 顾凡及,齐翔林,郭爱克

中国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会1999年学术活动计划

阿霉素铁(Ⅲ)配合物与DNA结合的研究 章俊***,邹国林,吕利红

以反式-/顺式-1,2-二氘代乙烯比的变化检测固氮酶中N2和N2O的结合位 张凤章,黄静伟,黄河清

neo Trichosanthin及其突变体Y70A neo Teichisanthin的晶体结构研究 颜丽,吴伸,李会广

大鼠嗜铬细胞分泌的膜电容和微碳纤电极检测 韦顺会,徐建华,瞿安连

植物细胞生物碱跨膜传递模型研究(Ⅱ)-膜电位影响下的饱和特性模型 杨玉敏,杨***,元英进

基于估计熵确定心率变异信号中动力噪声强度 裴文江,李克,扬绿溪

单种群菌落分形结构的形成及其机制研究 丛延广,刘俊康,袁泽涛

基于视差敏感复杂细胞的聚散式眼动的生理模型 王志宏,吴新年,齐翔林

肺癌细胞形态量化和结构特征的抽取 王洪斌,熊海涛,苏万芳

二维不定常嗅觉模型及其精确解 谭文长,吴望一,严宗毅

汉字识别的眼动特性-字频效应及信道容量 陈凌育,赵信珍,孙复川

电剌激大马蹄蝠听皮层对下丘神经元听觉敏感性的影响 张季平,孙心德,詹喜平

基于初级视觉皮层的***像匹配模型 余波,张立明

四链DNA(loopG4)螺旋结构的计算机模拟 石秀凡,刘次全,赵津石

蓖麻毒素A链突变体(MRTA)的分子设计 冯健男,裴武红,雷红星

基于结构分类的蛋白质折叠模式识别方法 刘伟华,毛凤楼,来鲁华

细菌视紫红质膜质子(电荷)转移过程中的瞬态吸收研究 龚勤敢,赵有源,黄玉华

光系统Ⅱ核心天线CP43和CP47的分离纯化及光谱性质研究 单际修,杨昆云,李良壁

电磁脉冲对大鼠学习和脑内神经递质的影响 吴彦卓,贾宇峰,郭鹞

细菌铁蛋白氧化还原特性及电极活性的研究 黄河清,林庆梅,陈翔

MB/光化学处理对人IgGFT-IR谱和活性的影响初步分析 王敦成,卜凤荣,李国红

血液稳态本构方程参数的研究 张健保,匡震邦

剪切应力对毛细血管内皮细胞代谢的影响 王贵学,罗向东,欧阳克清

离心法与细胞显微操作法对内皮细胞-白细胞黏附特性的初步研究 盛佳,曾衍钧,庄逢源

应用量子化学方法研究生育酚结构与抗氧化活性的关系 施冬云,李莉,刘珊林

氧化型胆固醇引起的血管平滑肌细胞氧化应激损伤研究 凤志慧,葛淑君,仲崇霞

人角膜的生物力学特性 杨坚,曾衍钧,李志辉

高HCY培养内皮细胞表面形态的AFM观察 李文,刘舒,路彤

单耳堵塞对蝙蝠下丘GABA阳性反应神经元的影响 周晓明,孙心德

关于膜蛋白侧向限制扩散的讨论 唐孝威

人类脑计划与神经信息学 沈钧贤

神经信息学的原理与展望 陈惟昌,王自强,陈志华,安荣姝

古人类骨中羟磷灰石的XRD和喇曼光谱分析 胡耀武,王昌燧,左健,张玉忠

GTPγs对柴胡皂甙(I)刺激胰腺腺泡酶分泌的影响 王辉,余奕,张文正,董志勇,刘保华,杨文修

慢变刺激下神经元的阵发放电 朱俊玲,沈强,蒋大宗

实验性神经起步点自发放电的分叉和整数倍节律 古华光,任维,陆启韶,杨明浩

黑质致密部神经元的反应性与放电型式的关系 刘国鹏,胡三觉,樊爱琳,韩晟,王晓斌

形状识别的功能定位和时间过程:功能磁共振与脑电结合的研究 饶恒毅,周天罡,卓彦,范思陆,陈霖

高维混沌降维的投影追踪主分量分析法 宋莹,田心

利用支持向量机预测Ⅱ类MHC分子结合多肽 胡磊,乔立安,公衍道,赵南明

大肠杆菌与酵母菌基因特定序列信息参量的研究 陈颖丽,李前忠,马克健

甾体激素受体功能特异性的结构基础 张磬,叶玉珍,丁达夫

蝎毒液肽基因内含子剪接信号分析 朱顺义,曹志贱,李文鑫

用离散量预测蛋白质的结构型 吕志清,李前忠

抗冻糖蛋白溶液中冰晶生长速率的研究 刘俊杰,李前忠

构象耦合作用下驱动蛋白的定向运动 宋艳丽,于慧,纪青,赵同***,展永,王永宏

离子注入法将外源DNA直接导入小麦的研究 吴丽芳,尹若春,谷运红,吴李君,余增亮

keV离子辐照固态腺嘌呤与胞嘧啶的剂量效应研究 石怀彬,邵春林,余增亮

脉冲电场和磁场对高血粘和高凝血影响的比较研究 文峻,谢恒堃,钟力生,杨继庆,张建保,屈学民

电磁脉冲辐照大鼠海马区细胞凋亡与形态学变化 赵梅兰,王德文,曹晓哲,崔雪梅,董波

CPI大部分缺失影响莱茵衣藻光能转换特性的研究 汤清秀,魏家绵

鱼肝铁蛋白铁核表层接受电子能力的研究 黄河清,林庆梅,罗大民,朱斌琳

Tween-80胶束对苝醌类光敏剂基态和激发态的保护作用 刘卫,张红雨,陈兴荣,周志祥,张志义

多管藻中R-藻蓝蛋白能量传递途径及动力学 张建平,谢洁,赵井泉,彭程航,郑锡光,赵福利,张景民,汪河洲

鼠颈总动脉超低温处理后的血管零应力状态研究 叶志义,蔡绍皙,王远亮

纳米羟基磷灰石/胶原复合材料制备方法研究 陈际达,王远亮,蔡绍皙,曹颖

蜣螂(Copris ochus Motschulsky)减粘脱附的仿生学研究 孙久荣,程红,丛茜,李建桥,陈秉聪,任露泉

生物电阻抗特征参数测量数据采集系统的研究 董秀珍,史学涛,秦明新,尤富生,汤孟兴,刘锐岗,付峰,吴小明

基因快速检测仪的自动进样控制系统的研制 田学隆,刘国传,罗庆慧,朱冰莲,彭承琳,万小萍

生物学篇3

关键词: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教学改革

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是医学生的一门基础学科,是必修课,但大多数学生反映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晦涩难懂,理论性强,抽象,不好理解,针对这种情况,本文结合目前互联网+时代的形式,浅谈互联网模式下的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改革。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在生物学以及医学中的重要性众所周知,它为医学生后续的基础医学以及临床医学相关课程的学习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和技术支持,但由于这门课程内容繁多,理论复杂,抽象难懂,是历来广大师生不得不面对的一个重要问题和难题。加之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发展日新月异,各种新知识,新技术迅猛发展,因此有关这门课程的教学就有必要根据社会的发展做出相应的改革。

一、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的特点

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是生命的化学,是研究生物体(动物、植物、微生物及人类)的化学组成、化学反应及其变化规律的科学,从分子角度用化学语言来揭示生命现象的本质(即研究生物体的分子结构与功能、物质代谢与调节,以及遗传信息传递的分子基础与调控规律)。

二、互联网时代下的教育

现在社会发展日新月异,特别是互联网发展迅速,已经渗透到了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一所学校、一位老师、一间教室,这是传统教育。一张网、一个移动终端,几百万学生,学校任你挑、老师由你选,这就是“互联网+教育”。“互联网+不会取代传统教育,而且会让传统教育焕发出新的活力。那么在这种新形势下,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教学可以结合传统教育从以下几方面进行深度改革。

(一)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构建高素质教学团队

教学队伍的质量,直接关系到课程的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1),因此,要想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教师自身素质的提高必不可少。各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教研室可根据实际情况对青年教师进行系统培养,可在老教授的带领下,提高青年教师的教学水平和授课技巧,比如开展集体备课,开设公开课等,在此基础上构建一支高素质教学团队。

(二)优化更新教学内容,构建全面知识体系

社会在发展,作为科技前沿的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的发展尤为迅速,因此,知识在不断更新,这就需要作为教师的我们时刻关注科技前沿,紧跟科技发展,将新的知识,新的技术引入到现有的教学内容中,不断完善知识体系,使学生能够接触更广更前沿的知识,使课本永不落后!

(三)改革教学方法,优化教学手段

现代社会发展迅速,尤其在互联网信息时代,这就要求作为教师的我们,紧跟时展,在传统教学模式下,运用新的教学方法进行授课,根据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的特点,有针对性的使用教学方法,目的是让学生能够听懂,学会,会用!下面就根据教师上课时遇到的问题以及学生们课后的反馈,再结合社会信息化的发展,总结出几种贴合学生需求的教学方法。(1)制作精品课程。根据学生的课后反馈,学生希望能够在课下提前有目的的预习新内容,复习学过的内容,并希望能够进行自测检查自己的学习效果,鉴于此情况,可以制作精品课程,将课堂上所讲内容制作视频,并上传PPT课件和自测题,并且把最新科技动态以及相关临床案件放在精品课程里面,方面学生进行课下学习和联系实际运用所学知识。(2)开展临床讨论课。根据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的特点,这门课程是属于一门基础学科,其他专业课的学习无一不用到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的理论和技术,而且现在很多疾病的发生,诊断和***也都用到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的技术,所以有必要将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和实际临床联系起来,这样既加深了理论课上知识的理解,又联系了实际临床,将知识转化为实际的应用,同时,这也要求授课老师平时多注意临床案例的收集,以便能够在临床讨论课上和学生进行讨论分析。(3)制作微课。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大纲以及学生们的反馈,将课堂上所涉及到的重点、难点知识制作成微视频的方式,让学生有针对性的进行学习,根据自身情况来学习课堂上的重点难点知识,把一个大课堂分解为若干个小课堂,方便学生学习,以期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4)制作动画***片等。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理论知识抽象难懂,根据这个特点,教师可以将课堂上难理解的知识制作成动画形式,形象的展示在学生面前,方便学生理解,另外也可将抽象的知识制作成***片,帮助学生理解内容。(5)开设创新性实验。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不仅是一门理论课程,还有一些实验内容,传统的实验都是一些验证性实验,在提高学生动手能力的同时,加深了对理论知识的理解,但这是不够,我们要培养的是创新性人才,因此,可以通过开设创新性实验,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让学生根据自己已有的知识储备,自己设计实验,然后动手操作,遇到问题自己查阅文献解决,开动大脑,进行创新性实验。(6)增设移动终端。教师教学的目的就是要教会学生,让学生学会,会用,所以教师要根据时代的要求不断更新教学方式,目前智能手机已经普及,学生获取知识的途径更多,为了更贴近学生的要求,可以制作一些课程的相关移动终端,比如现在普及的微信,那就可以开设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微信公共号,让学生关注公共号,然后定时推送一些课堂重点难点知识,也可以推送课程相关的课外知识以及科技前沿动态,拓宽学生的知识面。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教学任重而道远,在新形势下我们作为教育工作者一定要跟上时代前进的步伐,根据学生的特点,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完善知识体系,改进教学方法。

作者:王亚娟 王斌 单位:新乡医学院三全学院

生物学篇4

英文名称:Acta Microbiologica Sinica

主管单位:中国科学院

主办单位: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中国微生物学会

出版周期:月刊

出版地址:北京市

种:中文

本:大16开

国际刊号:0001-6209

国内刊号:11-1995/Q

邮发代号:2-504

发行范围:国内外统一发行

创刊时间:1953

期刊收录:

CA 化学文摘(美)(2009)

CBST 科学技术文献速报(日)(2009)

Pж(AJ) 文摘杂志(俄)(2009)

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CSCD―2008)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期刊荣誉:

中科双百期刊

联系方式

期刊简介

生物学篇5

欧洲鳗鲡红头病病原的研究 周凯,郑国兴,孙其焕

铁-锰氧化鞘细菌的生境条件及分离鉴定 李惠珍,许旭萍,林跃鑫,谢华玲

保安湖沙塘鳢的食性、繁殖、年龄及生长的研究 朱邦科,谢从新,王明学,金晖

荧光物质浸泡标记稀有鲫和彭泽鲫仔、稚鱼 欧阳斌,常剑波

鱼类体长与体重关系中的分形特征 黄真理,常剑波

鸭儿湖地区六氯环己烷的残留动态与长期归宿 徐盈,吴文忠,张银华,张甬元,Kettrup A

扁担塘螺类生产力的研究Ⅰ.铜锈环棱螺的周年生产量 阎云君,梁彦龄,王洪铸

中国线蚓科的研究Ⅰ.半线蚓属的新种及新记录 谢志才,王洪铸,梁彦龄

绢丝丽蚌胚胎发育的研究 杨学芬,龚世园,张训蒲,王明学,朱子义

鱼腥藻PCC7120细胞液泡的初步研究 郭厚良,浦秋文,宋文贞,周云珍,杨清平,金传荫

澳古茨藻传粉生物学和繁育系统的初步研究 石耀华,郭友好,黄双全

软壳克氏原螯虾在我国开发利用的前景 王卫民

鳖、蛙及鲢免***组织中两种不同淋巴细胞的分布 张奇亚,李正秋,罗晓春

非离子表面活性剂在模拟人工湿地处理系统中的净化 肖邦定,胡凯,刘剑彤,丘昌强,陈珠金,黄毅

花鲈水霉病及其病原的初步研究 李爱华,聂品,卢全章

雨生红球藻培养基的改良 邱保胜,刘其芳

利用大型围隔研究沉水植被对水体富营养化的影响 戴莽,倪乐意,谢平,王建,高村典子

发头裸腹溞生长、生殖的研究 葛家春,黄诚

利用RAPD技术对三种绒螯蟹亲缘关系的研究 谢浩,陆仁后,项超美,张菁,邱涛

饲料中土豆蛋白替代鱼粉对虹鳟摄食率、消化率和生长的影响 解绶启,Alfred Jokumsen

青海湖裸鲤体腔寄生蠕虫群落研究 杨廷宝,廖翔华

蚌科钩介幼虫比较形态学研究 I.四个种幼虫的形态 吴小平,梁彦龄,王洪铸

毛尾刺虫无性生殖周期中的形态和形态发生 施心路,宋微波

鳜鱼病毒病原的检出及组织病理分析 张奇亚,李正秋

鳗鲡开口病的病毒分离及特性研究 陈燕,谢***,李伟

稀有(鱼句)鲫产卵频次和***发育的研究 王剑伟

南方鲇继饥饿后的恢复生长 邓利,张波,谢小***

苏云金芽胞杆菌杀蚊基因在鱼腥藻中克隆和表达的初步研究 吕颂雅,刘子铎,戴经元,喻子牛

形态和分子进化研究中的同源概念 何舜平,陈宜瑜

2,3,7,8-TCDD对稀有鲫幼体超微结构影响的观察 袁秀平,吴文忠,徐盈,黎雯

几种东方鲀营养成分的分析 卢敏德,姚建敏,张纪顺,周延林,杨彩根

台湾棘带吸虫的终末宿主 曾伯平,廖翔华

湖北省异极藻属的新种类 黎娜,施之新,雷安平

用标志重捕法估算湖泊二龄河蟹种群数量 金刚

假杆咽属线虫一新种及该属分类的讨论(旋尾目:杆咽科) 吴旭东,Wu Xudong

胁迫对饲养条件下水生哺***动物的影响及评价 姜新发,Jiang Xinfa

轮虫休眠卵形成和萌发的生态机理研究进展 席贻龙,黄祥飞,Xi Yilong,Huang Xiangfei

黄鳝松果腺复合体的超显微结构研究 石琼,林浩然,邓柏礼,Shi Qiong,Lin Haoran,Deng Baili

蓄养中华鲟的性腺发育与人工繁殖初报易继舫 刘灯红,唐大明,江新,田家元,姜华,刘勇

梁子湖、牛山湖和保安湖沉水植被资源现状 金刚,Jin Gang

裸藻植物新种和新记录 谢树莲,李砧,凌元洁,Xie Shulian,Li Zhen,Ling Yuanjie

淡水刚毛藻目三个中国新记录种 刘国祥,胡征宇,ALiu Guoxiang,Hu Zhengyu

鱼肝EROD酶活力诱导作为二的水生态毒理学指标 黎雯,徐盈,吴文忠,K.W.Schramm,A.Kettrup

营养胁迫对雨生红球藻虾青素累积的影响 庄惠如,施巧琴,卢海声,吴松刚,陈跃兴,陈健

青海湖裸鲤寄生对盲囊线虫的种群生态研究 杨廷宝,廖翔华,曾伯平

鲫不同种系线粒体DNA物理***谱的构建 张辉,吴清江

影响中华鳖免***应答因素的探讨--免***原(菌苗)与环境条件 杨先乐,艾晓,周建光,柯福恩

圆背角无齿蚌血细胞在体内和体外损伤修复过程中的功能 余燕萍,石安静

四种牛首科吸虫染色体的观察 王桂堂,唐嘉玉,王伟俊

圆形碘泡虫免***原性的研究 吴英松,汪建国

蚌科钩介幼虫的比较形态学研究Ⅱ.六个种幼虫的形态 吴小平,梁彦龄,王洪铸,欧阳珊

洪湖主要沉水植物群落的定量分析Ⅳ.穗花狐尾藻+微齿眼子菜+金鱼藻群落 程玉,李伟

硫酸铜对三角帆蚌的珍珠质量及外套膜与珍珠囊细胞的影响 肖永清,石安静

细菌利用溶解有机质(DOM)的研究 谭洪新,胡煜昂,梅志平

鱼类性外激素的研究进展 王德寿,江宗秀

日本沼虾血细胞的初步研究 蔡雪峰,罗琳,李权,李淑珍

尼罗罗非鱼肌肉热变性特点的研究 邱澄宇

家用洗涤剂对大型溞的毒性影响 孙晓白,吴国樵,陈加平,吴振斌,徐立红

武汉东湖苦草种子和块茎发芽实验 李亚东,崔艳秋

银鲴自然群体线粒体DNA的遗传分化 肖武汉,张亚平

荒漠藻壳的精细结构与发育 胡春香,刘永定,黄泽波,宋立荣

体重和摄食水平对鳜和乌鳢身体的生化组成和能值的影响 刘家寿,崔奕波,杨云霞,刘建康

日本血吸虫卵黄培养细胞超微结构动态的研究 董惠芬,蒋明森,杨孟祥,杨明义,李瑛,周述龙

洪湖主要沉水植物群落的定量分析Ⅲ.金鱼藻+菹草+穗花狐尾藻群落 李伟,程玉

不同夏季水位时黑龙滩水库的理化性状 邬红娟,胡传林,张庆

盐生杜氏藻细胞光合特性的研究 彭建新,王国强,钱月琴,申俊江

不同水系河蟹在长江中游湖泊养成后的日产量动态 金刚,李钟杰

多刺裸腹溞在不同盐度下的种群增长参数及其驯化 丽,徐善良,彭仕伟

褶纹冠蚌发生的研究 邓道贵,谈奇坤

一种不运动的淡水甲藻的形态学和生活史观察 刘国祥,胡征宇

湖泊食鱼性鱼类渔业生态学的理论与方法 谢松光,崔奕波,李钟杰

稀有鮈鲫的摄食率、排泄率和排粪率 王剑伟

圆背角无齿蚌离体培养的外套膜组织钙代谢 唐敏,石安静

以色列Kinneret湖多甲藻水华期间浮游植物的P-I曲线 刘学君,YACOBI Y Z

长江三峡库区鱼类资源现状的研究 段辛斌,陈大庆,刘绍平,池成贵,杨如恒

鄱阳湖渔业资源现状及其环境监测 钱新娥,黄春根,王亚民,熊飞

长江中上游主要经济鱼类的渔业生物学特征 陈大庆,刘绍平,段辛斌,熊飞

洞庭湖渔业资源现状及其变化 廖伏初,何望,黄向荣,金球林,何兴春

***河故道四大家鱼天然资源库研究 刘绍平,陈大庆,张家波,邱顺林,樊启学

长江下游重点江段水质污染及对鱼类的毒性影响 陈家长,孙正中,瞿建宏,吴伟,胡庚东

长江中下游中华绒螯蟹亲体资源动态研究 施炜纲,周昕,杜晓燕

长江河口区凤鲚的资源现状 施炜纲,王博

长江下游水生动物群落生物多样性变动趋势初探 施炜纲,王博,王利民

鲫耳石重量与年龄的关系及其在年龄鉴定中的作用 沈建忠,曹文宣,崔奕波,常剑波

用藻类毒素为指标发现湖水中污染点的研究 俞顺章,穆丽娜,刘建玲,吴亚英,朱文昌

柱状噬纤维菌免***后兴国红鲤免***细胞数量变化的研究 胡成钰,洪一江,林光华

生物学篇6

一、教师要领悟导学式教学理念,转变教学理念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朱幕菊主编的《走进新课程——与课程实施者对话》提出:“学习方式的转变是本次课程改革的显著特征。改变原有的单一、被动的学习方式,建立和形成旨在充分调动、发挥学生主体性的多样化的学习方式,促进在教师指导下的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自然成为这场教学改革的核心任务。”

这句话的核心词句是学生主体性的多样化的学习方式,同时,明确指出了教师的作用——指导学生学习。

依据新课程的理念,我们把“教”改为“学” ,这三个问题则变为:“学”什么,怎么“学”,“学”到什么程度。一个字的变化,教师和学生的地位和关系发生了变化,更能体现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学习方式变了,由以教师教为中心变为以学生学为主,学习的目标和任务也发生了变化,由关注我教得怎么样,转变为学生学得怎么样,有没有达成学习目标。这是理念的转变,也是最值得我们转变的理念。

二、在导学式教学实践中教师应把握好角色

下面介绍我的生物教学案例,谈谈教师角色的转变。

1. 课前对话

主要围绕学教设计展开,明确导学的内容。在备课组集体备课的前提下,设计出“学教设计”。“学教设计”应包括学习目标、学习重点、难点、学习内容、学法指导、达标训练等。学教设计要做到以下几点:

① 学习目标要明确,让学生一目了然 ;②学习内容的设计符合学生的实际水平能力,联系生产生活;③学法指导,让学生掌握方法性、规律性的东西,逐步由“学会”变为“会学”。教师课前把学教设计发给学生,学生可以个人也可以合作结合教材及其他资料自学学教设计出示的内容。若有疑难问题,要做记录,以便在课上对话中解决。

如讲述《花的结构》一节内容时,走课内外相结合之路。先通过学情分析,将所教班级学生按照学业水平、能力、性别、个性特征分成若干个学习小组,每组4--7人不等,根据学生特长如生物基础知识、实验技能、某种生物的观察或饲养等,选出组长(组长可根据学习内容选定),为学生主动参与、积极交往、合作学习、公平竞争创造条件。再,教师布置可供选择的适合于小组合作学习的作业内容,各小组自主选择、接纳。如:要求学生课外观察各种花的形态、结构,组织学生展开讨论比较各种花的异同,大多数学生会惊讶地意识到自己经常看到的各种植物的花尽管形状、大小、颜色多种多样,可是它们的结构却是基本相同的。课外让学生完成教材中“动动手”的内容,收集有关花的诗句、名言、谚语等。让学生在实践中发现新问题、探索新问题,重在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使学生每掌握一个新知识,都能得到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2. 课上对话

主要围绕新知探究环节展开。课堂上学生分小组进一步学习研究学教设计,学生之间相互沟通交流,做到“组内交流--全班交流”结合,小组代表综合学习结果向全班汇报。教师到各学习小组巡视,查询各小组的学习情况,并进行适时、适当的点拨、指导。凡是能让学生动脑、动口、动手的,教师不要包办代替,打破传统的教学方法,构建学生主动参与、师生共同探究知识,相辅相成,共同发展的教学情境。

3. 课下对话

主要围绕拓展学习环节展开。教师结合课时内容,深挖教材,制定课后进一步学习的内容。形式可以灵活多样,如宣传板报、小实验、进一步探究、植物栽培、小动物饲养等。在整个教学中,学生获得的知识不是教材或教师强加给他们的,而是自己主动努力获得的丰硕成果。

生物学篇7

【关键词】生物科学史 生物教学 教学价值

【中***分类号】G【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4)09B-0111-02

生物科学史全方位地展示了生命科学产生、形成、发展、演变的历程,它包含着实验探索、理论形成的科学规律与方法,每个科研成果的背后也蕴涵着科学家伟大的科学精神与人格魅力。《普通高中生物课程标准》中提出:“学习生物科学史能使学生沿着科学家探索生物世界的道路,学习科学的本质和科学研究的方法,学习科学家献身科学的精神,这对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是很有意义的。”在生物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重视生物科学史的教学,以趣味的科学故事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以经典的科学实验帮助学生理解生物学知识和提高探究能力,以科学家严谨务实、一丝不苟的科学态度陶冶学生的科学精神,从而实现生物教学的目的。对此,文章从以下四个方面探讨生物科学史在生物教学中的教学价值。

一、利用生物科学史的趣味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其学习热情

在学习生物科学知识的过程中,很多学生会觉得枯燥乏味,甚至深奥难懂,因而对生物学习缺乏兴趣。事实上,生物科学史中不乏逸闻趣事,教师应在课堂上结合教学内容,列举一些有趣的事例,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提高其学习兴趣。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对所学知识产生兴趣,就会提高其学习的积极性,从而提高学习效率。在生物课堂教学中,教师利用生物科学史导入新课,除了能够迅速使学生集中注意、激发认知需求外,还能促使学生形成学习期待。例如,在讲授细胞结构的知识点时,可以向学生讲述英国物理学家和天文学家罗伯特・虎克发现细胞的故事来导入;在讲解条件反射知识点时,可以向学生介绍俄国生理学家伊万・巴甫洛夫通过观察狗吃食物发现非条件反射的故事等。可见,教师应善于收集一些与生物教学有关的故事情节,在课堂上将生物科学史与生物教学巧妙融合,增加生物学知识的趣味性和故事性,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促使其主动学习。

二、利用生物科学史的渐进性理解生物学知识,突破重难点

生物科学史是生命科学研究成果的发现过程,是揭示生命奥秘的过程。在生物教学的过程中,以科学史作为教学材料,能够顺理成章地展现生物科学知识的形成过程,有助于学生全面理解生物学基础知识,构建完整的知识体系,这也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另外,层层递进的科学史知识,能够帮助学生深入地理解生物课堂上的重难点内容。

通过科学史可以全面了解生物科学的具体研究方法和思维方法,从而积累更多的知识经验,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提升学生突破重难点知识的综合能力。例如,在讲授高中生物《光合作用》的内容时,教师可将光合作用的发现史贯穿在课堂教学中,如讲授光合作用的产物时,可结合1864年德国科学家萨克斯的绿叶遮光实验来讲解;讲授光合作用的场所时,可通过1880年德国科学家恩吉尔曼用水绵实验来讲解;讲授光反应中氧气的来源时,可以结合1939年美国科学家鲁宾和卡门的氧同位素标记的实验来讲解。可见,不同的实验体现了不同的研究方法和思维方法,可加深学生对单一变量、对照等实验原则的理解,以及对同位素标记法等科学研究方法的掌握,从而使生物教学的重难点知识得以突破,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

三、利用生物科学史的经典性体验科学过程,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

生物科学史中的一些经典实验,蕴涵着独特的生物学思维和科学研究方法。利用科学史上的经典实验进行教学,是培养学生探究学习能力的一个有效措施。在生物科学史课堂中,教师要灵活运用科学史,引用科学史资料来导入新课,创设探究情景、营造探究氛围,以发散学生思维,提高其科学探究能力。生物科学发展的历史就是一部科学探究的历史,在教学中可普及一些科学史的知识,让学生从中体验科学探究活动的整个过程。教师把经典的科学探究实验引入生物课堂,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思考与探索,自主设计实验方案,感悟科学探究过程,理解科学家发现、探索和解决问题的科学精神。例如,在讲授“遗传定律”的内容时,可以融入奥地利生物学家格里哥・孟德尔经典豌豆实验的科学史,按照“假设――演绎法”的推理探究模式进行教学,使学生在体验遗传规律探究发现的过程中,不断深化对遗传定律基础知识的认识,掌握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提高探究学习的能力。可见,教师在生物课堂上可以通过具体的科学史实例,让学生亲身体验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即观察科学现象――提出科学假设――设计科学实验――假设的证实或证伪,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提高其探究能力。

四、利用生物科学史的严谨性树立学生的科学观念,培养其科学素养

科学素养包括两个层面:一是对知识、情感和技能的掌握程度,二是在原有的基础上不断提升自身科学素养的能力。新课程改革的理念倡导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变被动为主动,提倡学生主动参与、勤于动手、乐于探究,注重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全面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学习生物科学史,就是追寻科学家探索生物奥秘的脚步,深入地理解生物科学的本质和科学研究的方法。生物科学史的故事中蕴涵了科学家的科学态度及精神,例如,青霉素的发现是1928年英国细菌学家弗莱明严谨不苟、求真务实态度的成果;自然选择学说的创立是英国生物学家达尔文合理质疑、勇于创新意识的指引;奥地利生物学家格里哥・孟德尔潜心研究了八年的植物杂交实验,最终总结出重要的孟德尔遗传规律,也体现出科学研究需要坚持不懈、一丝不苟的科学精神。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渗透这些生物科学史教育,有助于学生养成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让学生在理解科学实验的发展过程中,提高学生发现、探索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说,科学实验的严谨性渗透在科学史中,能够帮助学生树立科学观念,培养其科学素养。

综上,生物科学史中蕴涵着科学家对生命世界探索的精彩片段,有效的生物科学史教学应选择适合的材料、运用恰当的手段,才能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让学生身临其境般地感受和领悟科学探索的过程。生物科学史是一部揭示生命科学发展历程的探究史,科学史的学习将知识传授、能力培养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发展等三个方面的教育融合起来,其趣味性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主动地沿着科学家探索生物奥秘的道路去发现与解决问题,真正理解生物科学的本质,感受生物科学蕴涵的精神,从而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方法和科学探究能力,促进学生科学而全面的发展,对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具有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胡永.润物细无声――分析科学史在生物教育中的作用[J].中学生物教学,2008(6)

[2]黄丽坚.浅谈科学史在生物教学中的应用[J].中学教学参考,2011(17)

[3]丁金昌.应用生物科学史在教学中突破难点[J].生物学教学,2008(2)

[4]林国海.高中生物科学史的应用浅析[J].现代教育科学(中学教师),2010(1)

生物学篇8

【关键词】课题研究;生物学原理;生物科学素养;能力

笔者参加了我校报批的《初中生物教学中培养学生生物科学素养的途径与方法的研究》市级课题研究。“利用生物学原理,培养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是其研究的项目之一。为了通过实际的课堂教学实践验证“利用生物学原理,培养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是“初中生物教学中培养学生生物科学素养的途径与方法的研究”中的一种切实可行的方法和手段。兹将本人负责的项目作如下总结:

生物学原理是生物科学素养的主要载体,而生物学原理的教学则构建了培养学生生物科学素养的主要平台。生物学原理科学课程倡导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科学素养的中心特点是,理解重要的科学观念,懂得科学技术潜含的力量及各自的局限性;具备科学思考的能力;能够将科学知识和科学思维方式运用于个人决策或参与公共文化事务之中 。生物学原理是观察、实验、思维相结合的产物,它不仅呈现了生物科学的事实观念和特点,而且还呈现了生物科学的探究方法和探究方法。因此,生物学原理是生物科学素养的重要载体,而生物学原理的教学则构造了培养学生生物科学素养的重要平台 。

生物学原理的重要特点生物学原理反映了生物界中的现象、过程在一定条件下必然发生、发展和变化的规律,反映了生命活动中的本质关系,是生命活动的基本规律及形成机理 。生命性生物学原理重要阐明生物生命活动的规律,而生命活动规律重要表现在新陈代谢、应激性、生长发育、繁殖、遗传变化、进化及系统发生等方面 。生命性是生物学的根本特性,生物学原理是围绕生命活动这个中心展开的。综合性生物界具有少样性,生命系统具有少层次性,而且是高度组织化的,如生命系统的层次有细胞、组织、器官、系统、个体、种群、群落、生态系统和生物圈 。在生物系统不同层次上有着各自的生物学原理,但每一具体的原理都不是孤立存在的,它们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关系 。许少原理不仅超越了生物科学单一学科分支的范畴,涉及到各种生物类群,而且涉及数学、物理、化学等其它学科,特别是近代生物科学的综合性发展更加注重了学科知识与技术的综合运用 。因此,生物学原理的综合性特点为培养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提供了更为广泛的资源和空间 。

加强生物学中心观念的教学生物学原理是建立在生物学观念基础上的更深一层次的生物学知识,它反映了生物学事实或观念之间的相互关系 。学生形成生物学观念和掌握生物学原理之间存在着不可分割的辩证关系 。一方面,形成生物学观念是掌握生物学原理的基础,观念不清就无法掌握生物学原理;另一方面,掌握生物学原理可以使学生从生命活动变化中去进一步地理解巩固生物学观念 。教师引导学生建立正确的生物观念是使学生掌握生物学原理的前提,没有这个前提生物学原理的教学就无从谈起 。加强观念教学必须使学生获得足够的感性认识 。教师要创设便于理解观念的良好环境,提供探索生物学观念所必须的感性材料或典型事例 。

教育的目的在于提高公民的素质,提高素质不等于片面追求高学历,教育必须与生产劳动相接合,必须为现代化建设服务,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但在现实的教育形式下,学校片面的追求升学率的提高,而普遍忽略其他方面的教育及培养。在很大程度上与素质教育相背,教育与素质教育和实践相互脱节,学生毕业走入社会,技术、技能等能力极其低下,创新意识薄弱,知识面狭窄,应用能力不足等缺陷。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极其低下,严重影响了教育事业的发展进程,中学生物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严重制约着学生生物素养的培养和提高。因此,利用生物学原理培养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显得尤为重要。

生物科学素养是指参加社会生活、经济活动、生产实践和个人决策所需的生物科学概念和科学探究能力,包括理解科学、技术与社会的相互关系,理解科学的本质以形成科学的态度和价值观。它反映了一个人对生物科学领域中核心的基础内容的掌握和应用水平,以及在已有基础上不断提高自身科学素养的能力。其最基本的含义是指学生能够合理地将所学到的科学知识运用到社会及个人生活中。生物学素养是公民科学素养中重要的组成成分。是人们在认识自然和应用生物科学知识的过程中表现出来的内在本质,包括人们所掌握的生物科学知识、技能和方法,以及在此基础上形成的生物科学能力、科学观以及科学品质等方面。是公民参加社会生活、经济活动、生产实践和个人决策所需的生物科学知识、探究能力、以及相关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它反映了一个人对生物科学领域中核心的基础内容的掌握和应用水平,以及在已有的基础上不断提高自身科学素养的能力。

良好的科学素养是一个人成功的基石。科学素养是一个人综合素质和能力的体现。需要在长期的学习、工作和生活中逐步培养和建立起来。作为一名从事一线教学的生物学教师,深知自己的责任和义务,必须更新观念、改进教法、改进评价方法、重视理论和实践的联系、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和能力。

在科学技术不断地改变着我们的生活,改变我们周围世界的今天,具有科学素养是现在每个初中生毕业后必不可少的能力。通过此课题的研究,转变教学观念,将生物教学与个人和社会相联系,加强书本知识与生活相联系,使学生从生活中走进书本,再从书本回归生活,使生物学与学生生活之间架起桥梁,引导学生善于思考生活中的生物学,善于捕捉、获取、积累生活中的生物学知识,使抽象、枯燥的生物学知识具体化、生活化,使学生进一步对生物学产生亲切感、真实感,同时感受到生物学的趣味与作用,领悟科学探究的各种技能,培养科学精神,形成良好的科学态度和科学情感,进而增强对生物学知识的应用意识,有效地提高生物科学素养。

在教学中要使学生通过生物课学习能在以下四方面得到发展:科学的态度和科学的世界观, 科学探究方法与技能 ,科学、技术和社会,生物学的知识和技能。

生物学属于一门自然科学课程,是一个内容丰富的知识体系。其中包括人类认识自然界的一些途径和方法,这些方法反映出自然科学与其他领域认知模式的不同,也体现了科学最基本的特征和本质。生物学教育的宗旨是培养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不仅要传播科学的事实和概念,更要体现科学是一个探究的过程。理解这一新的课程理念,将有助于生物教学改革和实践,通过生物课培养学生兴趣、动手能力,以及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生物科学素养的提高并非一朝一夕就能实现的,它需要我们教师在日常教学中从点点滴滴做起,切实把新课标的理念贯彻于课堂教学之中。有目的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态度和价值观,重视方法、技能的提高和训练,使学生养成良好的科学行为和习惯,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潜移默化地提高学生的生物学科学素养。

生物科学是21世纪发展最为迅速的学科之一。生物科学素养的教育内容应主要包括科学知识、科学方法、科学态度、科学精神和科学价值五个方面。培养学生具备一定的生物科学素养和创新精神,掌握生物研究的科学方法,才能够适应社会经济和生命科学的发展。笔者根据参加课题研究的实际教学经验,将义务教育阶段有关利用生物学原理能提高学生生物科学素养的教学内容大致分为植物、动物、人体生理、微生物、实验等五个方面。例如实验教学方面,众所周知,生物学是一门实验性很强的学科,科学实验是生命科学最基本的研究方法,是培养和提高学生生物科学素养的最佳方法之一。通过实验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进而提高学生的社会生存能力。同样对生物学知识的学习、生物学能力的获得和生物科学素养的达成同样也离不开实验。实验教学既是生物学教学的重要内容,又是一种有效的教学手段,更是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重要环节。在中学生物学实验教学过程中重视学生科学素养的培养,有利于学生获得系统生物学知识,掌握科学的实验方法,发展各种能力,树立良好的科学态度,养成科学的协作精神。生物实验教学为学生提高生物科学素养搭建了一个发展平台。

生物学课程中的实验教学是学生积极主动地获取生物科学知识,领悟科学研究方法而进行的各种活动。通过设计实验过程、收集和分析资料并得出结论,使学生认识、经历科学研究的过程,并训练其使用有关的具体方法完成每一个步骤,是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等能力的有效操作方式。

把实验课和理论课、活动课、课外实习、野外考察及社会实践结合起来,使实验课教学开放空间向课外和校外延伸,突出地方特色,充分利用当地的生物资源。如:植物学实验中植物各器官形态结构的观察,可以和野外考察结合起来,以野外的植物为材料,观察记录不同植物根、茎、叶的形态特征,花及果实的类型,植物各器官系统的功能,以及植物形态结构和功能与植物生活环境适应性,使学生以新的目光新的角度,发现一些课堂上没有接触到的新知识新问题,开阔学生学习和思维的空间,将学到的知识应用于实际,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生命科学和思想情怀。充分发挥学生在生物学实验教学过程中的主观能动性,提高学生对生物学实验课的兴趣,增加师生之间、同学之间沟通与交流,学生的学习由“被动注入式”变成“主动吸收式”,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动手能力、科研创新能力、***思考获取知识能力、信息收集鉴别处理能力、合作交流能力;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协作精神、进取精神、创新精神和科学探索精神,加深学生对生物科学过程和科学方法的理解,切实提高学生生物科学素养[1]。

生物科学知识与我们的现实生活密切相连,通过生物科学素养的培养可以使学生从现实的生活当中体验到科学的重要性,意识到只有自己的科学素养提高了才能用科学的眼光看待周围的事物,用科学的行为来对待周围的事物,用科学的思维约束自己的行为,当他们能够认认真真地对待这一切并能不断地反思自己的所作所为时,自身的科学素质也就自然而然的提高了,而科学素质的提高对于我们国家建立和谐社会以及执行可持续发展的战略决策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因此学生科学素养的提高对于我国的现代化建设以及国家精神文明的提高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生物学新课程开创了科学、技术和社会(STS)教育的新局面,新的课程标准把了解科学、技术、社会的相互关系,关注和参与生物科学技术有关的社会问题的讨论和决策,作为生物科学素养和重要组成部分。在STS教育中,如何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如何培养学生对自然和社会的责任感,是每一位教育工作者必须思考和面临的问题。通过实际的教学实践,体会到教师对活动内容的选择很大程度上决定着STS教育的效果。课堂上若选择一些学生感谢到亲切、实在、能接触到相关问题或与社会生产、生活、发展有关的热点问题组织教学活动,通常能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2]。

参考文献

生物学篇9

一、分子生物学适合开展双语教学

目前,普通院校的多媒体等教学条件有了较大改善,网络教学资源也变得日渐丰富,这些都为分子生物学的双语教学提供了有力的硬件支持。同时,随着生物学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高层次生物学人才走上了普通院校的讲台,一定程度上为普通院校分子生物学的双语教学提供了师资保障。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我校《分子生物学》课程的双语教学开设时间为大三第二学期,但统计表明此前仅50%的学生通过国家大学英语四级考试,学生总体英语水平偏低,尚未满足全英文教学的要求。如果这时对《分子生物学》课程进行全英文教学,会让相当一部分学生难以接受复杂的分子生物学知识,使得学生不仅英语没长进,专业知识也是一知半解,最终导致全英文课堂教学流于形式而达不到应有的教学效果。采用全中文讲授分子生物学课程显然不能满足当今社会对分子生物学尖端人才的要求。试想,在分子生物学飞速发展的今天,如果学习者只懂母语而不懂英语报道的学科发展、学术成果等,又如何跟踪学科的最新进展呢?总的来说,教学师资、学生的英语水平以及分子生物学发展的需要,都决定了《分子生物学》课程符合开展双语教学的学科和课程特征。

二、分子生物学双语教学的初步实践

我校生物工程专业是湖南省重点资助专业,笔者自2012年开始对本专业的分子生物学进行了双语教学尝试,现将初步教学实践分述如下:

1.教学大纲的调整和教材的选用。

鉴于分子生物学双语教学与全中文授课的差异,我们首先重新修订了《分子生物学》双语教学大纲,并对教学内容和教学进度做了适当调整。在绪论中增加了分子生物学常用专业英语词汇介绍,以弥补学生专业英语词汇量的不足。同时,分子生物学双语教学的关键问题之一是要选用一本合适的英文版教材,因为原版英文分子生物学教材常常令学生感到晦涩难懂。因此,笔者编写了对原版教材加以注释的讲义,以保持英文的“原汁原味”,兼容中英文教材的优点,对分子生物学专业术语和词汇增加中文注释,书后辅以中英文词汇对照表,每章开始部分增加中文概要,以方便学生理解和掌握教学要点。从多年的分子生物学双语教学实践来看,使用效果比较理想。

2.循序渐进的教学过程和多样化的教学方法相结合。

在进行分子生物学双语教学过程中,鉴于刚开始时大部分学生都感觉有一定的难度,我们在最先常采用英文板书与中文讲授为主相结合的方法,用英文讲授那些较为浅显易懂的内容,而重点和难点以及那些用英语解释太复杂而汉语解释又显得简洁明了的内容,则用中文讲解。当学生的专业词汇量逐渐扩大和英语水平慢慢提高,尤其是待学生逐步适应以后,再不断提高英语讲授的比重,最后过渡到以英文教学为主。对于分子生物学的一些实验技术等案例教学一般也采用中文的方式。通过循序渐进的教学过程和多样化的教学方法,能有效提高分子生物学双语教学的实际效果,进而避免双语教学流于形式。

3.运用多媒体等现代教学手段加大课堂信息量。

我校《分子生物学》总共56学时,采用双语教学后并没有增加学时,全英文版的书面材料和中英文双语讲授使得教学进度缓慢,不仅让教师的课堂授课量受到影响,难以按时完成教学任务,也常常让学生接受的信息量偏少。对此,本人在钻研教材和相关教学参考资料的基础上,精心制作好多媒体英文课件,课堂上借助于PPT的使用,不仅让课堂教学内容变得丰富与生动,也可大大增加课堂教学的信息量;同时,还可以节省大量的板书时间,适当加快课堂教学节奏,保证按时完成教学进度和教学任务。课后将PPT课件及时传到班级QQ群共享,以方便学生课后学习使用。

4.注重课后双语练习,改革考核方式。

分子生物学双语教学实践既是对教师的挑战,要敢于担当,同样对学生亦是一种挑战,要勇于面对。由于受教学大纲的要求限制了双语教学的课堂教学时数,这必然要求师生在课内外都要多花时间和精力。一方面教师课后要精心备课答疑,构建习题库上传到班级QQ群,供学生课后复习交流使用;另一方面学生课后要及时预习、复习巩固课堂所学知识。我们经常要求学生课后阅读或翻译教师指定的英文参考资料来巩固复习专业术语以及一些相关的专业知识。每次上课前,教师安排一定时间对上次作业情况进行检查点评,由复习旧课要点导入新课的教学内容。我们不仅注重课内外的双语练习,还结合分子生物学双语教学的特点调整了课程考试形式,如采用中英文结合制定期考试卷(英文占40%以上),其中,填空、名词解释及选择等题型部分用英文制卷,并要求部分题目用英文解答。

三、加强分子生物学双语教学的有效措施

综上所述,目前分子生物学双语教学中普遍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高素质双语教学师资队伍欠缺,教学方法陈旧;学生对双语教学方式的兴趣不浓厚,不及时熟悉英文教材;双语教学管理欠科学、教学考核手段传统单一。总之,分子生物学双语教学的质量有待进一步提高,具体措施如下:

1.加强分子生物学双语教学师资队伍建设,不断提高授课教师英语水平。

要想取得分子生物学双语教学的预期教学效果,首先就要有一支专业能力和英语水平都较强的教师队伍。为了分子生物学双语教学教师的英语水平,一方面现有双语教学主讲教师要积极主动参与外语培训,可以由学校有计划地安排相关教师到双语教学经验丰富的学校参加教学观摩,或分批选派双语教学教师到相关外语学院进修,或聘请教学经验丰富的外语教师进行口语训练,有条件的学校还可以把教师送到国外培训,以提高其英语授课水平。另一方面学校要积极创造条件引进双语教学师资,如采取相对优惠的***策以吸引国外留学人员来校任教,或邀请相关国外专家学者承担部分双语教学课程,如我校在2013年邀请湖南省海外名师、美国卫生研究院研究员肖调江教授为生物工程专业2010级本科生讲授遗传学课程,相关双语教学教师通过全程观摩教学,较大地提高了双语教学能力。

2.加强分子生物学双语教学用教材的管理,保障双语教学因材施教。

针对普通院校目前双语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分子生物学主讲教师应该尽可能选择通俗易懂与国际同步的最新教材,条件允许的尽可能结合学生实际编写双语配套教材,如与原版英文教材配套的讲义,辅以相应习题讲解,并上传至班级QQ群以及教师教学空间,以方便学生课后随时参考和学习。同时,针对地方本科院校学生英语基础普遍较差的现象,主讲教师还可以制作授课视频和收集相关音像资料等辅助教学材料,并将课题组成员的上课过程进行录像,方便学生课后自学,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英语听说能力。

3.改革传统教学方法,实现分子生物学双语教学手段的多样化。

同母语教学一样,教学方法和手段也是实现分子生物学双语教学教学目的的重要保障。教学方法的发展变化主要体现在教学方法的综合化、教学手段的媒体化和主体化。鉴于目前分子生物学双语教学的课时严重不足,一方面,双语教学的主讲老师要努力提高传统课堂教学的效果,如及时与学生交流、沟通,了解他们的学习兴趣、效果以及学习过程中所遇到的主要困难和相关要求,以提高双语教学效果。另一方面,主讲老师还应该充分利用QQ、微信等网络资源,与学生及时开展网络答疑等教学互动,这样既可以及时掌握学生的课堂学习效果,也有利于教师及时把握教学方法,对于教学过程中的共性问题进行分析总结,进一步提高双语教学效果。

4.加强分子生物学双语教学的管理与支持,为双语教学提供制度保障。

生物学篇10

关键词:微生物生物学,研究性,教学改革

中***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4)02(b)-0000-00

微生物学是高等学校生物类专业的重要基础课程,如何提高学习效率、掌握其专业知识是众人思索的内容[1]。研究型教学法是一种训练学生研究能力和提升教师研究水平的综合性教学方法[2-3]。针对课程中的知识难点,开展“以问题为中心”、“互动教”、“主动学”的研究性教学,在《微生物生物学》理论课及实验课授课过程中开展了多次研究性教学。这种引导学生“在研究中学习、在学习中研究”的研究型教学方式, 激发了学生探索科学研究奥秘的兴趣,培养了学生***思考问题、解决问题以及动手操作等的能力,也得到了校督导的好评。

理论课研究性教学的探索

在微生物生物学授课的过程中,在抓好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基本技能教学的同时,注意与国内外微生物学研究进展相结合,及时反映学科最新发展,体现该课程的基础性和前沿性;另外,紧密联系生活的热点问题,强调课程的实用性。从***型肺炎、超级耐药细菌到H7N9禽流感病毒等等,都会在讲授相关知识的时候巧妙的引用。此外,对于比较重要的又难理解的知识点,尝试开展研究性教学,培养学生学习的探索性和创造性,引导学生“在研究中学习、在学习中研究”。微生物的产能代谢、基因转移和重组等知识是《微生物生物学》课程中最重要的内容之一,涉及到较多抽象的概念,微生物代谢类型及基因转移等知识的复杂性,学生不容易理解,学习困难较大,内容容易混淆,如果采用满堂灌教学方法,

不仅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容易形成教师讲得“辛苦”、学生听得“痛苦”的局面。针对这部分内容,我通过开展研究性教学,有效地解决了这个问题。

以“微生物的产能代谢” 研究性教学为例,研究型教学实施过程中,同学们结合自己的兴趣,自愿组合,以4-5人一组组成1个课题实验小组,自主选材,从多种自养微生物和异氧微生物中选择一种微生物,对发酵、呼吸、有氧呼吸、氨的氧化、硫的氧化、铁的氧化、氢的氧化内容选取一种,对获得能量的具体机制进行阐述,并对其生存及生产中的意义进行了阐明。值得一提的是,为了能把知识理解得深入和透彻,同学们不仅去***书馆翻阅大量的文献资料,还充分利用网络获得大量信息。根据学生提交的作品,从中选取了7部较好的作品,在班上进行小型答辩会。在现场教学过程中,校督导和学院青年教师参加了这次研究型教学,他们一致认为这是一次非常成功的研究型教学。这次研究型教学达到了在“在研究中学习、在学习中研究”的目的。

在对“微生物基因转移和重组”这部分知识开展研究性教学的过程中,实施过程与前者相似,但学生在制作的展示作品中技高一筹,对于细菌的接合作用、普遍性转导和局限性转导及转化等过程研制成Flas,在播放的过程中加上学生诙谐的语言描述,同学们在轻松的气氛中掌握了微生物基因水平转移的几种形式。通过上述研究性教学模的开展, 不仅开阔学生视野, 而且培养了学生的科学思维和专业兴趣。

实验课研究性教学的探索

实践教学与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创新是质量工程的重要建设内容[4],为了培养学生自主创新兴趣和能力,必须大力加强实验实践教学改革 [5-6]。实验研究性教学是实践教学的重要体现形式,可以加强学生的创新兴趣和提高动手能力,因此,我们对微生物实验课进行了研究性教学的探索。

在确立实验主题的前提下,学生在查阅文献的基础上,根据自己的兴趣确定具体的实验方法和实验材料,自行设计实验路线,指导老师对学生的实验设计给予详细的指导。整个实验由全部由学生自主进行,包括准备实验材料、实施实验、记录实验结果等;实验结束后制作幻灯片,各组派一位代表讲解,然后本小组进行具体操作;每组操作结束后同学们讨论和点评,最后总结该计数方法的原理、优缺点及应用范围,提交研究性教学的报告。

以2012年开展的研究性教学的内容“食品微生物学检验”为例,“微生物数量的测定”是食品卫生检验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微生物数量的计数方法是本课程教学过程中的重要的内容之一,由于不同来源的样品中微生物的类群、数量不同,选用的处理和计数方法也不同,而计数方法涉及到无菌操作、纯培养技术以及统计学方法,学生学习时对这些内容容易混淆,不能正确区分其异同点,掌握不扎实。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对这部分知识能有感性认识,通过研究性教学较好地解决了这个问题。学生选择的检测对象分别为大型超市的凉菜、小摊上的肉夹馍、生猪肉、食堂里的豆腐脑、扬大消毒牛奶、自来水共六类检测对象。

在教学的开展过程中,同学们对不同食品所采用的不同检测方法以及细菌数量测定方法进行了讲解并进行全程操作,其他组的同学会对操作组提出各种各样的问题,在激烈的讨论中,牢固掌握食品微生物检验的相关知识,而且还使学生获得生活常识的感悟,那就是小摊上的食品不卫生,食堂里的饭菜最安全。

大力推进双语教学

为了促进学生的专业外语学习,拓展学生的视野,为培养具有国际化视野学生提供基础,在研究型教学新体系建立和实践的过程中,还不断探索与开展双语教学。

以“病毒的复制”这一部分内容开展的英语教学为例,尝试了使用英语的PPT和英语授课。为了确保授课效果,把这次授课所涉及到的所有英语单词的资料发给学生,并带学生朗读这些专业词汇的发音;除此之外,还要求学生进行深度的预习,并熟记相关专业术语。对这次授课进行了长达三周的准备,试讲了20多次。为了展示病毒进入细胞、在细胞内复制、包装和释放的过程,幻灯片中大量运用flas,还借助三国演义中的草船借箭等历史典故等来引导学生的兴趣和积极的思考。阵阵笑声、活跃的互动氛围以及对总结这堂课的一张没有文字的病毒复制过程***的准确的回答,已经说明学生的潜能是无限的,学生的专业英语的可塑性是很强的,这也充分反映了学生能力的发展与授课教师的水平有着一定的相关性。通过英语授课的挑战,总结出了不少教学经验,今后要继续拓展和深化双语教学,这对于学生国际化的培养是非常必要的。

结论

几年来, 我们不断地对微生物学理论课和实验课进行教学改革, 通过对几届学生的教学实践, 教学效果主要体现在以下3个方面: ( 1) 学生学习主动性加强;(2)***思考问题、解决问题及动手能力的提高;(3)对本专业学习兴趣增加,考研率明显提高。所以, 笔者认为,加强微生物学的研究性教学,对学生科学素养的培养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马红梅. 以学生为本的微生物学实验教学改革探析[J]. 生物学杂志,2010, 27(1):102-104.

[2]殷月兰,焦新安, 潘志明,孙林,黄金林, 陈 祥. 微生物生物学研究型教学改革初探[J].微生物学通报,2008, 35(12): 1977~1979.

[3]殷月兰, 潘志明, 孙林, 黄金林, 陈祥, 耿士忠, 张彪, 焦新安. 微生物生物学课程群新体系促进“三创”人才培养[J]. 中国科技创新导刊,2012,22:18-19.

[4]邵继海, 魏祥东, 周细红, 铁柏清, 李宗***. “质量工程”背景下的环境工程微生物学实验教学改革探索[J]. 生物学杂志,2010,27(3): 106-108.

转载请注明出处学文网 » 生物学10篇

学习

科学发展观的核心10篇

阅读(36)

本文为您介绍科学发展观的核心10篇,内容包括科学发展观的完整内容,***的十七大科学发展观的核心。作为时代的产物,作为一种思想理论,都有自身的思想和理论基础。以人为本的思想也不例外,它的思想和理论基础就是马克思主义社会发展主体论

学习

大学生创新能力论文

阅读(49)

本文为您介绍大学生创新能力论文,内容包括大学生创新能力提高论文800字,科学思维与创新能力论文100字。我们结合自身特点,充分利用实验教学中心及学科建设平台培养理工科大学生实践创新能力,通过积极探索其交汇点及结合点、不断强化内涵建

学习

高中生物10篇

阅读(33)

本文为您介绍高中生物10篇,内容包括高中生物教材精读300篇,高中生物目录。1、新一轮课程改革倡导学生开展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合作学习,倡导建立积极的价值观,倡导“参与式”教学理念,在教学过程中渗透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的培养,这些

学习

生物制药10篇

阅读(38)

本文为您介绍生物制药10篇,内容包括生物制药的深度解析,生物制药推荐理由。1。基因工程技术:激素和许多活性因子是调节人体生理代谢与机能的重要物质,其活性强,临床疗效明显,但这些物质自然界甚为稀少,从人体及动物中提取难度大,来源有限,无法

学习

热爱生活10篇

阅读(61)

本文为您介绍热爱生活10篇,内容包括热爱生活美文完整版,热爱生活歌曲。总之,热爱生活是不能免的,就拿我来说吧!每当清晨起床,太阳刚刚升起时,我就觉得身上十分的温暖,好似生活一般;当下雨天我起床时,一阵凉风吹来,我感到生活是如此的凉爽;当吃到妈

学习

医学统计学10篇

阅读(26)

本文为您介绍医学统计学10篇,内容包括医学统计学案例版推荐,医学统计学知识汇总。针对医院财务会计核算,统计学主要是对医院财务报表进行分析处理,财务报表中主要包括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等三个静态要素和收入、费用、利润等三个动态要

学习

医学检验技术10篇

阅读(21)

本文为您介绍医学检验技术10篇,内容包括医学检验技术知识汇总,医学检验技术6篇综述。4、目前医学检验人员的需求较大,相对其他医学专业比较容易就业,工作也相对稳定。小伙伴们想要成为合格的医学检验人员,就要有扎实的检验技术。其次,当我们

学习

科学实验论文10篇

阅读(24)

本文为您介绍科学实验论文10篇,内容包括10岁的科学实验论文,科学实验论文1000字作品。二、科学实验的总结小学生做完实验之后,要对自己做的实验总结一下,将小组中每一位成员做过的每一个环节想过之后,了解实验过程中的科学知识,联系实际生活

学习

走近科学10篇

阅读(43)

本文为您介绍走近科学10篇,内容包括走近科学内容文字,央视走近科学。“走近科学体”蹿红“开端一定要诡异,剧情一定要曲折,当事人一定要权威,结局一定要坑爹。”近日,有观众根据央视10套节目《走近科学》总结出的“走近科学体”的教程爆红网

学习

自然科学10篇

阅读(27)

本文为您介绍自然科学10篇,内容包括自然科学类别大全,自然科学论文十篇。达・芬奇很早就显示出他的绘画天才,作《岩间圣母》、《最后的晚餐》时,其美学思想就渐成系统。随着《蒙娜丽莎》的完成,其艺术理论的构想也更趋深入,并写下了一系列画

学习

管理科学与工程10篇

阅读(26)

本文为您介绍管理科学与工程10篇,内容包括管理科学与工程最新方法,管理科学与工程基本知识。

学习

美好生活10篇

阅读(21)

本文为您介绍美好生活10篇,内容包括美好生活800字十篇作文,美好生活记录100篇。那儿风的叹息如你话语中的洞穴。你是外面树中的幽灵。街道安静。天气,像明天一样,像你的生活一样,部分在这儿,部分在空中。你什么也不能做。美好生活没有预告。

学习

整合营销案例

阅读(43)

本文为您介绍整合营销案例,内容包括整合营销经典案例,整合营销的成功案例分析汇报。整合营销传播理论诞生于上个世纪80年代末,率先由唐・舒尔茨等提出,其核心内涵主要包括:以消费者为导向、运用一切传播方式、实现双向沟通、树立品牌意识、

学习

艺术欣赏论文

阅读(39)

本文为您介绍艺术欣赏论文,内容包括艺术作品欣赏论文格式,艺术欣赏论文摘要。《当代世界美学艺术辞典》中对于艺术趣味的定义如下:“艺术趣味使之人以相应的方式欣赏和评价艺术作品的能力”。艺术趣味是个人(社会)艺术经验的概括,主要是

学习

生物学博士论文10篇

阅读(21)

本文为您介绍生物学博士论文10篇,内容包括生物学博士毕业论文发表几篇,生物学博士论文发表期刊。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学科是与能源转换和利用紧密相关的一级学科,下设工程热物理、热能工程、动力机械及工程、流体机械及工程、制冷与低温

学习

细胞生物学实验10篇

阅读(34)

本文为您介绍细胞生物学实验10篇,内容包括细胞生物学实验十三,细胞生物学设计性实验参考文献。细胞生物学是生命科学领域至关重要的基础学科。近年来,随着新理论、新概念、新技术的不断涌现,细胞生物学发展非常迅速。细胞生物学实验是细胞

学习

细胞生物学课程10篇

阅读(25)

本文为您介绍细胞生物学课程10篇,内容包括细胞生物学大一知识点总结,细胞生物学课程总结建议及感悟。扬州大学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课程设置将细胞分子生物学作为生物学一级学科的学位课程,包含植物学、动物学、生理学、水生生物学、微生物

学习

高中生物学习方法10篇

阅读(62)

本文为您介绍高中生物学习方法10篇,内容包括高中生物学习方法的总结,高中生物家教学习方法。一、掌握规律每一门学科都有其规律可寻,生物也不例外。所以,生物学习的首要就是要掌握其规律。规律是事物本身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生物的规

学习

生物学导论论文10篇

阅读(47)

本文为您介绍生物学导论论文10篇,内容包括现代生物学导论课程论文5000字,生物科学导论的论文范文。1.1毕业论文选题不恰当选题是本科毕业论文的基础环节,它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毕业论文的质量。受实验条件、指导老师自身能力、学生自身素

学习

梨花象甲生物学特性

阅读(48)

通过定点观察与室内饲养相结合的方法,调查研究了梨花象甲AnthonomuspomprunL.的形态及其在甘肃临夏的生物学特性。结果表明:梨花象甲在临夏州1a发生1代,以成虫在树皮裂缝处或近主干的土壤、杂草中越冬,次年梨花现蕾时(4月初)成虫出蛰活动,取食

学习

浅谈《病原微生物学》的教学心得

阅读(26)

本文为您介绍浅谈《病原微生物学》的教学心得,内容包括病原微生物学的心得体会,消除或杀灭传播媒介上病原微生物。病原微生物学是一门重要的医学基础课,它是研究与疾病有关的微生物和寄生虫的生物学规律、致病机理及其与宿主之间相互作用

学习

槲寄生的生物学特性及人工种植

阅读(25)

本文为您介绍槲寄生的生物学特性及人工种植,内容包括槲寄生的生长环境,槲寄生经过多少年才能种子萌发。槲寄生是产于东北、华北、华中地区阔叶林的寄生植物。是一种野生药材。为植物桑寄生科槲寄生白果槲寄生的带枝茎叶。多寄生于槲、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