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主义发展史10篇

社会主义发展史篇1

学习社会主义发展史心得体会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未来发展的***治理论基础,是中国***经历重重磨难总结出来的真理,是***和人民共同努力的智慧结晶。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提出,无疑是上最大的亮点,而学习社会主义发展史,让我学到了很多以前没有接触到的知识,也进一步理清了自己对***的认识,更能够帮助我们在新时代环境下清晰定位、找准方向。

自***的十八大以来,***和国家事业发生的历史性变革、取得的历史性成就,最根本的是因为我们***有这个坚强的领导核心,有***中央的集中统一领导,有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科学指导。社会主义发展史告诉我们,要坚决维护好这个核心,坚决维护***中央的集中统一领导,坚决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头脑、指导实践,强化“四个意识”,践行入***初心,弘扬敢闯敢试、敢为人先、埋头苦干的特区精神,确保***中央的决策落到实处。

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确立为***的指导思想,这在中华民族历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这是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强大思想武器,开辟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境界。我们要以新时代伟大创新理论引领伟大实践,以永不懈怠的精神状态和一往无前的奋斗姿态,奋力走好新时代的长征路。

社会主义发展史篇2

 

 

社会主义发展史心得体会1    近日,在区***、校***支部号召下,我开始认真系统学习***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通过研读“四史”深入了解我***走过的峥嵘岁月,体会我***在***和奋斗中的艰难历程,从而坚定教育初心理想信念,在平凡的工作中不断实践创新,脚踏实地尝试创造不平凡的成就。

   “明镜所以照形,古事所以知今”,***的历史是中国***和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通读“四史”,我了解到中国***人为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初心不改、矢志不渝,团结带领人民历经抗美援朝、和平***等艰苦时期,在波澜壮阔的改革开放伟大实践中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坚持***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勇于变革、勇于创新,敢于面对曲折,勇于修正错误,攻克无数难关,创造了无数彪炳史册的人间奇迹。

   作为一名基层***员教师,在“四史”学习过程中,我愈加清醒地认清世情国情,时刻以中华民族发展史上涌现的许许多多的优秀人物为榜样,学习他们的优秀品质,从中汲取智慧和力量,以实践创新为引领,牢固树立“教书育人,以人为本”的教育教学及工作理念,把服务意识放在首位,不断强化自身专业素养,

   不断增强工作的主动性、预见性和创造性,自觉把纪律和规矩时刻放在前面,以理论指导实践,提升自身***性修养和***治觉悟,潜移默化地把教师师德修养融入到学生的成长中,引导学生在学习、生活中发挥更多积极正向能量,力求使自身的教育教学工作及本职工作都有良性、健康发展。

   以史鉴今、砥砺前行。通过“四史”学习我更加明确了教育教学工作的方向、目标,一定会持续谨守育人初心、勇担教育使命,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贡献自己微薄的力量。

社会主义发展史心得体会2    通过“四史”的学习有助于厘清历史脉络,有助于认清历史事实,有助于坚守初心X。通过学习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有助于创新工作载体,提高工作水平,坚持资源整合、优势互补、互利共赢、共同提高。

   ***指出,只有坚持思想***、理论强***,X才能更加自觉,担当使命才能更加坚定,要把学习贯彻***的创新理论作为思想武装的重中之重,并同学习***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称“四史”)结合起来。“四史”是指:

   一、***史是中国***的领导不断走向成熟的实践史;

   二、新中国史是中国***推进建设新中国的实践史;

   三、改革开放史是中国***推进社会主义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的实践史;

   四、中国***是引领世界社会主义发展的重要***治力量。

   “四史”讲的就是中国***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为世界谋大同的实践史,中国***的领导是“四史”的主线。

   要准确把握“四史”学习教育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讲活历史故事、用活红色资源,打牢***员干部的思想根基,增强开拓前进的勇气力量,为奋力夺取***情防控和实现经济社会发展目标双胜利提供强大思想保证。

   要通过学习“四史”,在思想上弄清楚、理解透中国***为什么“能”、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要把“四史”学习教育与做好当前工作紧密结合起来。从历史中汲取精神力量、汲取经验智慧、汲取坚守人民立场的定力。

   ***员干部要对***忠诚,自觉在思想上***治上行动上同以同志为核心的***中央保持高度一致。要把广大人民群众凝聚团结在***的旗帜下,拥护***、热爱***,坚定不移跟***走。***员干部要有奋斗精神,充满激情、富于创造、勇于担当,***员要深入学习“四史”,坚守初心使命。

社会主义发展史心得体会3    学好***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和社会主义发展史是今年***内学习教育的重点,也是牢记初心使命的重要途径。通过对“四史”系统化学习,能够更加深入的对当前面临的新形式、新任务、新要求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和把握。

   一、学好“四史”,在鉴古知今中把准规律

   强调,对组工干部来说,第一位的是***治上绝对可靠、对***忠诚。四史学习涵盖了我们***近百年的奋斗史、新中国70多年的发展史、改革开放40多年的实践史,是我们深刻理解新思想的理论渊源、历史脉络和实践逻辑,学好“四史”,能够帮助我们即使走得再远也不忘来时的路,看清脚下的路,坚定未来的路,在实践中不断和***中央、向新思想对标对表,增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制度自信、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和文化自信。历史是最好的教课书,树立正确的历史记忆,有助于鉴古知今,学史明智。四史学习不是水煮历史,是必修课不是选修课,不能抱着走马观花,挑挑拣拣的心态去学习,而是真正把四史学习作为接受***治锻炼的一条必经路,提高***治能力的一场马拉松,学在日常,习在经常。对浩瀚无垠的四史,也要做好深学、细照,做到学有所获,学有所悟。

   二、用好“四史”,在学史明智中谋事创业

   马克思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中指出,“理论只要说服人,就能掌握群众

社会主义发展史篇3

我国的改革开放,是在社会主义遇到严重困难和挑战的情况下开始的。国际上,苏联和东欧社会主义各国,由于体制和机制僵化,导致发展速度缓慢甚至停滞。在国内,发生了“”这样全局性的错误,使社会主义事业遭受严重挫折。这就给中国***人提出了如何发展马克思主义、如何建设社会主义等历史性课题。

“”结束后,***等老一辈***家领导和推动了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极大地***了人们被束缚已久的思想。在此基础上,1978年12月召开的十一届三中全会,重新确立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作出了***和国家工作重点转移的战略决策,提出了改革开放的方针和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的要求,并在事实上形成了以***为核心的***的中央领导集体,从而实现了建国以来***的历史上的伟大转折,开启了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新时期。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拨乱反正,在比较短的时间内解决了建国以来的许多历史遗留问题。与此同时,农村改革逐步推开,对外开放也迈开大步。在改革开放的过程中,***对如何建设社会主义的认识日益深化。1979年3月,***强调,中国的现代化建设一定要从中国的国情出发。1982年,他又在***的十二大开幕词中指出:“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我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就是我们总结长期历史经验得出的基本结论”。

从1982年9月***的十二大,到1987年10月***的十三大,***对社会主义的认识有了多方面的推进:

一是提出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1982年***的十二大报告提出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概念。1986年***的十二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关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方针的决议》,再一次明确我国还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在此基础上,***的十三大报告全面系统地提出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为实行改革开放、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提供了理论依据。

二是重申了生产力的标准。***的十三大报告明确指出:“一切有利于生产力发展的东西,都是符合人民根本利益的,因而是社会主义所要求的,或者是社会主义所允许的。一切不利于生产力发展的东西,都是违反科学社会主义的,是社会主义所不允许的。”这就为社会主义提供了重要的价值判断标准。

三是破除了社会主义必须是单一公有制的观念。1984年10月,***的十二届三中全会通过的《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指出,我国现在的个体经济是和社会主义公有制相联系的,是社会主义经济必要的补充,是从属于社会主义经济的。1987年10月,***的十三大报告不仅提出要继续鼓励发展集体经济和个体经济,还提出要继续鼓励发展私营经济,并认为私营经济是公有制经济必要的和有益的补充。

四是提出了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理论。1984年10月,***的十二届三中全会《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提出:“要突破把计划经济同商品经济对立起来的传统观念,明确认识社会主义计划经济必须自觉依据和运用价值规律,是在公有制基础上的有计划的商品经济。”1987年10月,***的十三大报告明确提出:“新的经济运行机制,总体上来说应当是‘国家调节市场,市场引导企业’的机制”。这就实际上提出了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国家调控的市场经济。

在上述理论成果的基础上,***的十三大概括了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对社会主义的新认识,并首次将其命名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

1989年的后,一些人对改革开放提出了姓“社”还是姓“资”的疑问。1992年初,***视察南方,发表重要谈话,回答了长期困扰和束缚人们思想的许多重大认识问题。他强调,***的基本路线要管一百年,动摇不得。改革开放胆子要大一些,敢于试验。判断的标准,应该主要看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社会主义的本质,是***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中国要警惕右,但主要是防止“左”。社会主义要赢得与资本主义相比较的优势,就必须大胆吸收和借鉴人类社会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要抓住时机,发展自己,关键是发展经济。发展才是硬道理。

***的谈话,受到了***中央的高度重视。2月28日,以中央文件的名义将谈话印发全***。6月9日,在中央***校发表讲话,提出深刻领会和全面落实***重要谈话精神,把经济建设和改革开放搞得更快更好。

1992年10月,***的十四大召开。大会作出了三项具有深远意义的决策:一是确立***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在全***的指导地位。大会通过的修正案,写入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和***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二是明确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三是要求全***抓住机遇,加快发展,集中精力把经济建设搞上去。以***南方谈话和***的十四大为标志,中国社会主义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事业进入新的发展阶段。

但是,由于国有企业改革的重要内容是明晰产权和股份制改造,由于个体和私营经济在***的十四大后得到了迅速的发展,在姓“社”姓“资”的争论之后,又出现了姓“公”姓“私”的争论。在此情况下,1997年5月29日,在中央***校发表重要讲话,强调要高举***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旗帜不动摇,坚持***关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理论和基本路线不动摇,要树立真正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来研究当代中国和世界实际问题的正确文风,摒弃单纯从马克思主义书本里的片言只语找答案的做法。他还指出,要努力寻找能够极大地促进生产力发展的公有制实现形式,一切反映社会主义生产规律的经营方式和组织形式都可以大胆利用。这一讲话,澄清了一些困惑人们思想的迷误。

1997年9月,***的十五大召开。大会首次使用“***理论”这个称谓,明确把这一理论当作指引***继续前进的旗帜。指出,坚持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路线不动摇,就是高举***理论的旗帜不动摇。大会通过的修正案,把***理论确定为***的指导思想。大会进一步阐述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确定了***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大会指出: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公有制实现形式可以而且应当多样化,非公有制经济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大会确定了依法治国的基本方略,认为这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客观需要,是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是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保障。大会还明确了我国跨世纪发展的奋斗目标和任务。这样,***的十五大为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面推向二十一世纪,提供了思想上、***治上、组织上的保证。

在全面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同时,以为核心的***的中央领导集体,还以很大的精力关注和研究加强执******建设的问题。*0年2月,在广东考察工作时,提出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1年7月,在纪念***8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他又进一步作了全面阐述。“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在把握世界发展大势和中国社会深刻变化的基础上,在总结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和中国***历史经验的基础上,进一步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创造性地回答了建设什么样的***、怎样建设***的问题,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2年11月,***的十七大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确定为***的指导思想,做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等一系列战略部署。

社会主义发展史篇4

摘 要:社会主义的发展经历了从空想到科学,从苏联社会主义发展模式第一次的实践,到中国等一大批社会主义国家的建立和摸索发展,其中不乏很多片段可以作为我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经验分享和历史借鉴。作为世界上成功实践的第一个社会主义模式,它的发展有弊病、有缺点,并且不可否认它的弊病大于作用,然而这些弊病缺点也是当今发展我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所不能回避的问题,对这些弊病的研究可以帮助我们***更深刻地面对、处理这些类似问题的时候提供历史经验、教训和方法。因而从苏联社会主义的发展模式入手,通过对苏联模式缺陷的反思与展望实现对我国国家权力制衡、国民财富的合理分配、实现社会的公正和民主等方面提供可选择的参考路径。关键词:苏联模式;国家权力制衡;财富分配;公正民主中***分类号:D0-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2)12-0031-03社会主义是在16世纪初欧洲发展资本主义的时候提出的,社会主义顾名思义就是促进整个社会和谐发展,全部社会作为一个整体,利益均享(此处指尽可能地公平公正地分配,而不是指平均分配)。历史上最先提出社会主义发展模式的是英国的人文主义家托马斯・莫尔,他在著作《乌托邦》里面对社会主义的发展模式首先作出了构想。在莫尔以后的几百年里,不断有思想家对社会主义的发展模式提出了构想和设计,然而本人认为马克思和恩格斯社会主义模式的构想和设计,影响力最为巨大。究其原因,最重要的一点是他们的构想得到了证实――苏联首先在全球范围内建立了社会主义国家,社会主义第一次从理论走向了现实,这是其他思想家所不能企及的。不论历史条件如何变幻,不论是历史必然还是马克思恩格斯的幸运,都不能不说他们规划的社会主义模式开辟了社会形态发展的新篇章。然而在苏联模式的发展建设当中,出现了很多问题,本文将从苏联模式的弊病谈起,由此进行反思,希望能对当今我国经济建设、社会公正民主、财富分配、国家权力制衡等各方面提出一点可用的参考价值。一、苏联模式的发展、弊病及思考(一)建立的背景以及思考19世纪沙俄统治下的俄国,社会经济凋敝,尽管当时它宣称是世界第五大强国,然而无论是***治还是经济、文化领域,都是远远落后于其他英美等资本主义国家。在经济上,工业产量远远低于其他强国,当时法国的人口只有俄国的1/4,工业量却是俄国的2.5倍;美国工业生产的绝对值是俄国的14倍,若按人口计算,是俄国的22倍;在经济结构上,俄国地大物博资源丰富,但是高、精、尖端的水平还是比较低,尤其是轻工业十分薄弱;在人口结构划分上,宗法式的、农奴式的、小商人、资本家、大的财团等成分多元,当然也会存在多种经济成分并存的状态。总之当时俄国的生产水平低下,经济成分复杂。然而在这样薄弱的经济基础下,苏共领导人在1936年宣布社会主义的建立,这与马恩的社会主义相差甚远,单从经济水平来说就是很荒谬的。在当时各个条件都不完备的情况下,这样草率地宣布社会主义的建立,不但是对社会主义的理解不到位,更重要的是这是对以后社会主义建设的误读,不但迷惑了人民群众对社会主义的认识,而且造成苏联******内的认识分歧,导致对什么是社会主义和怎样建设发展社会主义认识不清,为后来斯大林的独断专权开启了便利之门。俄国历经三个多世纪的封建统治,国内经济基础非常薄弱,封建思想集权主义非常浓厚,短时期内成功建设社会主义非常困难;在这样的背景下苏共领导人使用了行***命令、群众运动的方式来实现。不可否认这样急风暴雨式的暴力方法短期内的确是奏效的,然而历史证明单纯依靠行***命令和群众运动是会出乱子的,决策的时候不但需要急风暴雨式的果断干脆,也需要慢条斯理式的一步一个脚印,不光要快、讲求速度,更关键的是要站稳脚跟,以免站得高而脚底打滑以致跌跟头。要有制度和程序做必要的保障,不能人为地操纵,苏联模式的最终崩溃,围绕苏联建立的社会主义阵营的瓦解,已经证明了这一点。(二)苏联模式发展脉络以及思考苏联模式的发展脉络基本上遵循列宁―斯大林的时间顺序的模式。本文将横向结合,从***治上国家权力畸形集中、经济上国民财富分配失衡和经济建设的跨越式规划、到文化上的民主和社会公正缺失的脉络作一个横向的剖析,从而对苏联的发展模式作一个横向剖面的理解。1.***治上,国家权力的畸形集中及思考当时的俄国由于长期处于中央集权的封建专制统治下,***事力量畸形增长,以***事力量强大为基础,成为封建色彩浓重的***事帝国主义国家。在实行封建中央集权的情况下,当时的俄国占主导地位的是农民和小生产者,留有农奴制的痕迹,工人阶级不成熟。因此,当时的俄国是农民和小生产者相互***并且支撑了中央权力的高度集中。在这样封建思想浓厚的国家,尽管确立了社会主义的国家,然而苏联***没有建立起一个体制完善的民主国家,以斯大林时期发展最为“鼎盛”为代表。作为东方各国***早期领袖,最早和最深刻反思与批判苏俄模式的人――***,他就认为“民主是自从古代希腊、罗马以至今天、明天、后天,每个时代被压迫的大众反抗少数特权阶层的旗帜,并非仅仅是某一特殊时代历史现象”。然而苏联缺乏民主的制度与完善机制,导致国家权力的极度膨胀。1921年3月,俄共(布)第十次代表大会召开,标志着苏维埃俄国从战时共产主义***策向新经济***策转变。斯大林在代表大会上作了《论***在民族问题方面的当前任务》的报告,要求彻底消灭以前被压迫民族事实上的不平等现象,并且谴责大国沙文主义和地方民族主义这两种在民族问题上的错误倾向。在1922年4月的***中央会议上,斯大林被选为***中央***,在此期间斯大林提出各民族共和国作为自治共和国加入俄罗斯联邦的方案,与列宁发生争执,列宁在1922年底和1923年初写给代表大会的信中,指出斯大林作风粗暴,担心他在***职位上不能永远十分谨慎地使用手中的权力,建议把他调离这个岗位,但是随着列宁1924年1月21日逝世,斯大林的地位没有得到动摇,1924年5月召开***的十三次代表大会,继续当选为***。后来直到斯大林逝世,一直担任***的***。苏联的国家权力畸形集中具体表现为:斯大林是第一个苏共中央***兼***府***和武装部队总司令,国家的*********三大权由他一个人作为领袖独掌;他带头搞终身制,从1922年开始担任***的***到1953年去世,一共任职31年,国家的*********三大权的领导人不但是终身制而且始终是他本人担任;他指定曾担任过他的秘书马林可夫为国家的下一届领导人,没有***内外程序的约束与限定,当认识到马林可夫软弱的时候,又凭借个人拥有的权力想换掉他。由此可见,当时的苏联对于***的选择带有很大的随意性:没有经过法律特别是宪法的规范,没有经过***内外的任何程序约束,没有经过选举投票进行民主选择,没有会议讨论,没有其他预选方案和人选的竞争,凭个人亲疏远近、个人好恶决定一国命运,是极为不负责任的。古语有言“以人为镜,可以知荣辱,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不论何时,在的国家,***内民主就犹如别人的耳朵、别人的眼睛,领导人堵上别人的耳朵,蒙上别人的眼睛,那么自己看到的、听到的必定有限,甚至于看到的是表面、是假象、是海市蜃楼,听到的是断章取义、盲人摸象,只有局部而没有整体,完全没有马克思主义整体和部分的关系的概念,结果可想而知。***内的民主又像是自己的眼睛、自己的耳朵,一个人堵上自己的耳朵,蒙住自己的眼睛,必然使得自己昏昏然,陷入臆想状态,外面发生的事情必然是一概不知,决策必然受影响。村野遍知的道理,苏联的领导人竟然不知,这不能完全归咎于斯大林一人,给我们的教训是深刻的:充分反映出法律建设的完备、宪法地位的充分肯定、民主思想的崇尚和凡事必须经过法定程序的刚性等条件的重要性;从另一个角度来看,由于人往往严于律人、疏于律己的天性,使得监督体制的建立非常必要。在我国建设当中也要加强监督体制的建设和完备,确定其地位并且想法设防予以保障。

2.经济上,国民财富分配悬殊、经济建设跨越式的规划及思考尽管当时苏联实行的是按照马恩设计的按劳分配的分配方式,然而这种按劳分配却是被官有化了的。苏联1936年的宪法规定,苏联的社会主义公有制分为国家所有制和集体所有制两种形式。在当时状况下,由官员掌控国家和集体财产,这样的分配就显然官有化了;另一方面,干部实行等级工资制,农民实行劳动日记工分,这样使得官员不断地冀望于“向上爬”的心理从而获取更多的财富分配额,而农民得到的仅仅是微乎其微的财富分配。1936年,官僚之间高低工资的差距是30年代勃列日涅夫时期的100多倍。这样的制度设计不但使得国民财富分配悬殊、阶级基础分化、挫伤了农民的积极性,而且也造就了一批阻碍自身发展改革的特殊利益集团,不利于苏联自身制度的改革与完善。苏联1991年的解体是很令人震动的,究其根基,在于自身矛盾的不可调和,实在是一个病入膏肓的病体了。一方面,贫富差距太大,造成社会不公和腐败严重,失去民心和凝聚力;另一方面,制定的规划不切合实际,不符合国情和经济发展规律,必然带来不好的结果。例如新经济***策,是为了应对当时国民经济恢复时期提出的,可是后来斯大林变换了经济发展,在1924年列宁逝世后,斯大林重新阐释了新经济***策,他强调了新经济***策的社会主义性质和过渡性质。新经济***策的实行,在早期即1926年前,确实有力支撑了整个国民经济、促进了社会主义国家工业化体系的建立,但是后期它的过早结束,使得这一体系最终瓦解;还有一个原因,就是领导人将***内的分歧公开化,不但***了***内的团结,而且因为***内的分歧,使得经济***策的断层。新经济***策在列宁在世的时候就存在较大的分歧,可是列宁逝世后,斯大林就改变了对这一***策的阐释,使得***策因领导人的更替而彻底转换,这是发展经济的忌讳。启示我们制定经济***策要从长远着眼,设立制度保证和法律规范,使得它不因领导人的更替和领导人的喜好而变换,保证经济发展不断层,经济***策实施的持续性;最后,就是西方的和平演变,当时苏联作为唯一的社会主义国家,面对资本主义国家的包围,再加上国内失去民心、***内分歧公开化导致***,最后被和平演变掉了。这是对我国发展社会主义的深刻警示。3.文化上,民主的缺失和社会公正的丧失以及对它的思考从苏联建立的文化基础来看,当时的俄国人不论是工人还是农民,文化水平都很低,文盲占据全国的60%以上,这样的居民素质,加上苏联建国前370年的沙皇封建统治,使得苏联国内缺乏民主意识,封建思想严重。后来斯大林模式的确立,真正将国家权力与民主丧失结合起来,民主一旦丧失,监督必然消亡,公正也必然殆尽,取而代之的必然是专制和个人专断,个人专断必然会出现部分清醒人士对***府的不满,可是苦于***府又没有提供讨论、提供建议的平台,使得这部分人或者客观、或者主观地让***内分歧显现、造成不利于***内团结甚至造成***内***的言论和行为,最后将分歧公开化,让西方国家趁机发动演变,坐收渔翁之利。同样我们的启示是深刻的,我们不但要注意保持***内团结,而且要充分发扬民主,不但要鼓励***内讲民主,而且在全社会范围都要鼓励人们敢于讲话、讲真话,不断提高全民的***治素质,做到全社会协力促成社会公平和正义的风气,这对于建设社会主义国家是非常重要的。此外,要以史为鉴,避免克服苏联模式下的官有化,想法设法寻求促进社会财富合理分配的路子,是极为重要的。二、更好建设我国社会主义国家的路径展望学史使人明智。不可否认,不论是苏联模式还是斯大林模式,他们开拓了在生产落后的国家建立社会主义经济的领域,开辟了人们对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没有涉及到新思维,对于以后的社会主义国家的建设特别是中国作为社会主义国家的建设,都产生了巨大的先锋指导和警示作用。我们在今后发展的时候,需要做好这样几个方面:弘扬法律地位,充分做好权力制衡的制度设计。我国国民的法律意识在改革开放以后虽然受到了西方自由民主法律等先进思想的洗礼,法律意识前所未有地增强了,然而对于国家权力的制衡、监督方面还是有所畏惧的,这与我们国家绵延悠长的几千年封建文化的影响密不可分。自古都是“官”管“民”,“只许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哪有“民”告“官”之理。随着经济全球化的进程,不但经济将会趋于一体化,先进的文化和思想也会相互吸收完善,趋于一体化,这是适应时代的必然要求。我国的监督体制可以参考德国联邦银行和联邦***府之间的社会主义模式。作为德国中央银行的联邦银行,只有联邦银行才有权发行货币,它又是一个具有公共法人资格的联邦直接法人,***于联邦***府,在行使职权时不受联邦***府指令的影响,它负责运用货币和信贷***策调节经济;但是它的资本归联邦***府所有,***于***府又要支持***府的总体经济***策,当***府和银行在***策上发生分歧时可以协调,但联邦银行按理事会决议行事,联邦***府对这种决定只有暂时推迟实施的权力。我国可以以此为参考,设立国家监督机构,监督机构归属于中央***府,***府才有权发出监督的指令,但是又要让监督机构***于***府,行使职权的时候不受***府的行***影响。遇到分歧的时候,与***府协调,但是最终按照机构理事会决议实施,并且从法律上保障***府只有推迟实施的权力,但是同时又必须支持并配合中央***府的总体规划。只有充分给予权力并且使得权力受到制约,使其力量均衡,这样才能够从地基上保证经济建设这座大厦的稳定性。创立公平公正的社会氛围,努力保障居民生活。***最近又一次提出改革分配制度。只有分配合理,才能调动广大群众的劳动积极性,保障社会公平和稳定,因此,今后的发展应当致力于“分好蛋糕”这件事上。并且可以借鉴国外经验特别是德国社会市场经济模式下的分配经验,对各个群体的保障都做到完备完善,真正努力向社会主义迈进。均衡经济发展,实现中国经济的腾飞。历史原因造成我国经济发展的地区性差异,收入差距的数字更为直观地反映了这点。今后我国的发展战略必然是要倾向于对落后地区的扶持,对此,要出台一系列的制度法律和***策,保障经济的全面建设。总之,我们要坚持改革开放,坚持民主自由的氛围,坚持学***验教训,不断完善自己的各项不足,做到发展上注意发扬民主,注重从制度上确立权力的制衡,全面协调建设我国社会主义。参考文献:[1]水如.***书信集[M].北京:新华出版社,1987:503-504.[2]高放.苏联模式的病源和病因[J].同舟共进,2009,(4).[3]王越芬,许丹丹.论斯大林模式对当代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启示[J].世纪桥,2009,(4).[4]骆晓会.***对苏俄***和建设模式的反思与批判[J].湖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14(2).[5]高放.社会主义的模式与展望[J].理论视野,2009,(1).[6]马丽华.浅析德国社会市场经济模式及启示[J].长白学刊,2008,(1).

社会主义发展史篇5

一、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特征之一:作为资本产品的商品化过程蕴涵着生产的社会规定的物化和生产的物质基础的主体化

关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第一特征,马克思并没有简单归结为‘‘它生产的产品是商品”,因为产品表现为商品是社会内部分工的发展一“在直接的物物交换中开始的使用价值和交换价值的分离已经完成”的结果“这样的发展阶段是历史上完全不同的社会经济形态所共有的”。马克思认为,使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和其他生产方式相区别的,不在于生产商品,而在于,成为商品是它的产品的占统治地位的、决定的性质’。“在商品中,特别是在作为资本产品的商品中,已经包含着作为整个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特征的生产的社会规定的物化和生产的物质基础的主体化。”联系整部《资本论》不难发现,马克思的这一经典表述,意在通过总结社会历史发展进程中物化现象所导致的资本主义劳动力商品化一货币商品化一资本商品化的演变过程,揭示“物统治人”这种主客体颠倒的生产方式的演化逻辑。据此,我们可以把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特征之一归结为:作为资本产品的商品化过程蕴涵着生产的社会规定的物化和生产的物质基础的主体化。

在马克思看来,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所表现的生产的主客体之间的颠倒关系“既不是自然史上的关系,也不是一切历史时期所共有的社会关系”?,而是劳动的社会规定物化发展的一个特殊形式。历史上私有经济形态所共有的一个特征,就是商品的价值是间接地通过商品交换来迂回地确定的。通过商品交换,人类劳动的等同性,取得了劳动产品的等同的价值对象性这种物的形式。换句话讲,商品形式“把人们本身劳动的社会性质反映成劳动产品本身的物的性质,反映成这些物的天然的社会属性,从而把生产者同总劳动的社会关系反映成存在于生产者之外的物与物之间的社会关系”。这种社会经济活动物化和转换的客观结果,使劳动产品一旦作为商品来生产,就带上了拜物教性质。随着商品交换的深入发展,作为一切商品关系固定反映的货币得以出现,劳动的社会性质便***地“物化”于货币中。劳动的一切社会规定,好像不为劳动本身所有,而是由于在流通这个循环交替的“运动”中货币的本性所致。商品和货币的这种‘‘头足倒置”的神秘性质,是一切已经有商品生产和货币流通的社会形态所共有的“但是,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下和在资本这个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占统治的范畴、起决定作用的生产关系下,这种着了魔的颠倒的世界就会更厉害得多地发展起来”。

马克思认为,这首先意味着劳动力成为商品。因为尽管资本家实际攫取的是“物化”于货币之上的劳动力价值与劳动力实际创造价值之间的差额,但劳动力一旦成为商品,资本就成为了一种非常神秘的东西,在流通领域内不断地从一种形式转化为另一种形式一交替采取货币形式和商品形式,一切商品似乎是资本的产品而与劳动无关,价值增殖成了从资本的本性中产生的、不以劳动为转移的规定。可见,劳动力成为商品,标志着资本主义生产所固有的并成为其特征的颠倒现象出现一资本作为***的交换价值而存在,成为一个自动增殖的价值主体。

正是这种“死劳动和活劳动、价值和创造价值的力之间的关系的倒置”,渗透进资本家的主观意志,促使其推动“商品”形式取得发展的运动形式,使作为流通媒介的货币‘‘成为商品”。“这样,货币除了作为货币具有的使用价值之外,又取得了一种追加的使用价懷”“它的使用价值正在于它转化为资本而生产的利润。就它作为可能的资本,作为生产利润的手段的这种属性来说,它变成了商品,不过是一种特别的商品。或者换一种说法,资本作为资本,变成了商品。”由此,私人劳动的社会性质***地‘‘物化”于生息资本身上。在货币市场上,一切中介运动消失于资本家的视野之中,利息只是生产过程之外货币资本的固有属性,表现为一种存在于生息资本这个“物”对劳动本身的关系之外的、与这种关系无关的规定。

然而,资本主义商品化趋势远不止于此“资本”彻底自我“商品化”,并将劳动力商品纳入其属性范畴,是它必须“肩负”的历史使命。因为生息资本一旦出现,便成为“各种颠倒错乱形式之母,所以,在银行家的观念中,比如债券可以表现为商品”。任何一笔有规则的货币收入,都表现为那些被想象出来的不属于现实资本的虚拟资本的利息。从而,劳动的社会性质从外在地物化于商品、货币和现实资本之中,历史性地落在虚拟资本身上,使私人劳动的社会关系表现为人们之间的资本关系和资本之间的社会关系,成为***于商品生产之外的“商品”。于是,“资本主义思想方法的错乱在这里达到了顶点,资本的增殖不是用劳动力的被剥削来说明,相反,劳动力的生产性质却用劳动力本身是这样一种神秘的东西即生息资本来说明’。“工资被看成是利息,因而劳动力被看成是提供这种利息的资本。“因此,和资本现实增殖过程的一切联系就彻底消灭干净了。资本是一个自行增殖的自动机的观念就牢固地树立起来了”?,劳动力最终打上了资本财产的“烙印”,作为资本产品的商品而存在。进_步而言,劳动力和资本这对范畴之间的历史关系完全被倒置,不是有了劳动力商品,资本才出现,相反,是因为有了永恒范畴的资本,劳动力才成为商品。

二、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特征之二:追逐剩余价值的直接目的贯穿于劳动实质隶属于资本这一特殊关系的确立过程之中

同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第一特征相比,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第二特征作了更为抽象的概括:“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第二个特征是,剩余价值的生产是生产的直接目的和决定动机。”瑡单看这一结论本身,或许人们不免怀疑马克思违背了其创立的唯物史观方***。因为,仅仅从目的和动机的角度来看待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无疑具有主观意志决定论色彩。然而,事实并非如此。马克思随即指出:“在考察相对剩余价值时,进而在考察剩余价值转化为利润时,我们已经看到,在这上面怎样建立起一种为资本主义时期所特有的生产方式。这是劳动社会生产力发展的一个特殊形式,不过,这种劳动社会生产力是作为与工人相对立的资本的***力量,因而直接与工人本身的发展相对立。”

结合整部《资本论》进一步考察上述论述,不难发现,马克思实际上是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置于劳动社会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历史进程中,指出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特征的形成逻辑:伴随着劳动社会生产力的高度发展,劳动对资本形式上的隶属一资本家雇佣劳动力,最终让位于实质上的隶属一资本雇佣劳动,然而“不管生产方式本身由于劳动隶属于资本而产生了怎样的变化,生产剩余价值或榨取剩余劳动,是资本主义生产的特定内容和目的”?。可见,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第二特征的概括,意在强调劳动社会生产力发展进程中资本主义生产的本性,折射出他对社会经济人本价值的关照情怀。因此,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第二特征的真正含义在于:追逐剩余价值的直接目的贯穿于劳动实质隶属于资本这一特殊关系的确立过程之中。

马克思认为,资本主义生产与历史上其他社会经济形态的生产相区别的地方,不在于生产剩余价值,而在于其背后的目的性。因为“资本并没有发明剩余劳动”?。在前资本主义社会中,凡是有生产资料垄断权的地方,劳动者都必须无偿付出剩余劳动。但是,由于在这些“社会经济形态中占优势的不是产品的交换价值,而是产品的使用价值,剩余劳动就受到或大或小的需求范围的限制,而生产本身的性质就不会造成对剩余劳动的无限制的需求”瑏。简言之,历史上生产资料垄断权所有者榨取剩余劳动的目的,是为了占有产品的使用价值。而资本主义则不同,由于货币羽化为资本的流通形式,使资本获得创造价值的奇能,拥有“产仔’、“生金蛋”的魔法。作为这一运动的有意识的承担者,具有绝对致富欲和价值追逐狂的货币所有者变成了资本家。

然而,要确保资本“永久化”增殖,资本主义必须利用劳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通过改变剩余价值生产方法,建立起真正独特的占统治地位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一劳动实质隶属于资本。因为早期资本主义采取的是绝对剩余价值的生产方法,与历史上的生产方法别无二致“资本起初是在历史上既有的技术条件下使劳动服从自己的。因此,它并没有直接改变生产方式”瑏。因而,雇佣劳动这种生产方式的竞争优势并不明显,仍然要受到旧的剥削形式的排斥。与此同时,为榨取足够的剩余劳动,资本家无限度延长工作日的做法,不断遭到工人的强烈反抗。为此,资本主义不得不运用国家***权的强制来确保生产的运转。即便如此,受劳动力价值最低限度的约束,剩余价值也不可能永远通过延长工作日来增加。可见,在绝对剩余价值生产方法下,劳动对资本的隶属关系并不牢固,只是一种形式而已。

随着科学技术被并入劳动过程,以分工为基础的新协作方式一社会化大生产在工场手工业特别是机器大工业中出现,相对剩余价值生产方法应运而生。劳动者作为技术生产体系的局部环节,在包括工厂内部和工厂之间的生产空间上‘‘集结”,接受资本家的管理监督和调节指挥。这种全新的生产技术和组织形式,创造出一种新的社会劳动生产力一集体力,从而大大缩短了制造社会总产品所必要的劳动时间,使得劳动力和生产资料的价值全面降低,剩余价值总量增加、资本增殖速度加快。这一结果不仅使先前***的旧生产者丧失生产条件,被迫受雇于资本家,而且加剧了资本家之间的竞争,致使资本被平均化,即作为剩余价值转化形式的利润进一步转化为平均利润。在资本家看来,利润是其预付总资本的产物,因此要获得最大化利润,就必须不断革新生产技术,提高生产效率,扩大生产规模,使相对剩余价值生产成为某些产业部门剩余价值生产的主导方式,并进一步将其扩张至所有产业部门,成为普遍的占统治地位的剩余价值生产方式。

通过上述分析我们看到,在资本主义体系内,一切提高社会劳动生产力的方法,都是以提高资本增殖能力作为目标和前提的,并以资本增殖能力的提高作为衡量标准。它带来的不仅是剩余价值生产方法的变革,更是资本对劳动绝对控制力的根本性确立。因为直接生产过程中的各种社会联系,都好像由劳动转移到资本身上,劳动的一切社会生产力表现为资本的生产力,是资本自身***的力量,而工人则因劳动能力的片面化培植与使用,沦为生产环节的工具。因而,工人的劳动力只有在以资本为纽带的生产体系中才能发挥作用。起初,工人因为没有生产资料,把劳动力卖给资本家。现在,摆在工人面前的,不是资本家,而是资本。工人唯一存在的意义和价值,就是不断把自己作为商品出卖,依附于资本。一言以蔽之,资本主义创造了资本统治劳动的新条件一劳动实质隶属于资本。

三、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两大特征是资本主义社会自身历史发展进程中互为条件和互为因果关系的有机整体

要从根本上阐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区别于其他生产方式的特质,就不能孤立地看待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两大特征。回顾整部《资本论》可以看出,马克思不仅在社会历史发展的整体视域中,深入阐述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两大特征,而且充分揭示出二者在资本主义发展阶段上的内在逻辑关系一它们是互为条件和互为因果关系的有机整体。

首先,作为资本产品的“商品化”过程,是剩余价值生产目的得以实现的客观基础。也就是说,劳动力成为商品构成了货币转化为资本的历史前提,而资本的出现则是商品形式普遍化的起点。这其中,劳动力成为商品是剩余价值得以生产的首要客观条件。而劳动力的使用本身就是劳动的物化,从而其使用价值具有成为价值源泉的特殊属性一创造价值。但这只是一个必要条件。对资本家而言,具有决定意义的,是劳动力商品独特的使用价值一不仅是价值的源泉,而且是大于其自身价值的源泉。

当劳动力作为商品进入流通领域,劳动的社会性质便被“倒置”,资本幻化成“孕育”剩余价值的“母体”,商品和货币成了资本这个价值“自动机”的不同存在方式“货币是它的一般存在方式,向品是它的特殊的也可以说只是化了装的存在方式”?。由于货币不过是商品的一种形式,因此,连同劳动力和货币在内的“商品”构成了资本,表现为资本自身的产品,而非劳动产品。由此,资本朝着‘‘自我复制”的方向,推动商品朝着最后和最高的形式发展:货币和资本自身也成为商品,演化为生息资本和虚拟资本,

定物化和物质基础主体化中的“一份子”。资本主义呈现出一片繁华的商品世界***景。总之,在商品化过程中,剩余价值不仅反映在资本家的主观意志中,而且“固化”于作为资本产品的各种商品形式之中。

其次,剩余价值生产的直接目的,是资本产品‘‘商品化”趋势的主观推动力。要厘清这层关系,必须首先考察资本主义生产的直接目的一“剩余价值生产”这一主观意志产生的原因。马克思认为,剩余价值生产是商品拜物教历史演化的产物;换言之,是劳动的社会性质以及劳动者的社会关系同物自身的自然属性这两大范畴的相互关系在人脑中“颠倒”反映的历史必然。这里需要强调的是,马克思在社会历史发展的整体视角下,指出了资本主义生产直接目的产生的另一历史根源,即它是劳动社会生产力发展进程中剩余劳动占有权表现形式演化的必然结果。正是上述双重原因使资本家在追逐剩余价值的过程中推动商品成为资本的产品。

在马克思看来,剩余劳动占有权是所有社会经济形态共有的。所不同的是,剩余劳动占有权在原始社会和未来社会中,只表现为劳动者个人对自身劳动的占有关系,而在私有制社会中则表现为从人的劳动实践中异化出去的对立形式。然而,资本家在直接生产过程中取得的权威,同建立在奴隶生产、农奴生产等基础上的权威,又有着根本的区别,在各种生产形式中,剩余劳动占有权主要表现为人身依附关系。资本主义社会则是人类发展史上经济强制力占统治地位的一个特殊阶段,资本家对剩余劳动的绝对控制权,是通过人格化的资本获得的。这其中,社会分工与协作方式的推陈出新,以及拜物教所发挥的重要催化作用,为其提供了社会观念和物质技术条件。

资本家将劳动力商品化,目的是通过以等价交换为通行准则的资本自身运动,来彻底排除以人为现象形态的生产活动,以便为其生产剩余价值“正名”:同以人身依附为纽带的旧生产关系相比,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只有商品这一‘‘物”之间的平等关系。正因如此,在剩余价值的贪欲下,资本主义必然呈现出商品化趋势,使人的异化达到极致:一切物越是商品化,人的本性和主体性就越是在“商品”面前消磨,剩余价值生产的一切中介运动就越是在作为资本产品的商品变换结果中消失,剥削就越是不留任何痕迹。

社会主义发展史篇6

为认真贯彻落实市委、县委《关于在***史学习教育中深入开展***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宣传教育的通知》要求,推动住建局“四史”宣传教育扎实开展,现就具体工作制定方案如下:

一、深刻认识开展“四史”宣传教育的重大意义

围绕庆祝中国***成立100周年,在全社会开展***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宣传教育,是以同志为核心的***中央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把***和国家各项事业继续推向前进的现实需要,是引领广大人民群众统一思想意志、齐心协力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要途径。局***组、***及各***支部要切实提高***治站位,深入学习领会关于***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的重要论述,以***史学习教育引领“四史”宣传教育,以“四史”宣传教育促进***史学习教育,进一步教育引导全局***员干部职工学史明理、学史增信、学史崇德、学史力行,切实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汇聚起“激情干事业、挑战不可能”的强大合力。

二、全面落实“四史”宣传教育重点任务

(一)组织读书学史活动。统筹安排***史专题学习,以《中国***简史》《中国***的一百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简史》《改革开放简史》《社会主义发展简史》为重要参考材料,开展多种形式的读书学史活动。在加强个人自学的基础上,采取理论学习中心组、举办专题读书班、参加专题培训等多种形式开展学习交流研讨。各支部采取“三会一课”和主题***日等形式,结合实际开展学习活动。要把学习“四史”作为2021年全局***员干部学习教育培训的重要内容,

(二)开展“四史”基层宣讲。在***史专题宣讲中充分体现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有关内容。由***组书记带头开展“四史”基层宣讲、各支部书记在本支部或所管辖的部门、企业等开展“四史”基层宣讲。结合本单位工作实际突出组织化动员、面对面宣讲,充分发挥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和“学习强国”学习平台作用,用好网上自媒体平台,用好公园广场、企业、工地,增强基层宣讲的吸引力和感染力。

(三)推动“四史”学习体验。注重体验教育,结合***旧址、纪念馆、展览馆、***史馆、***陵园等各类纪念设施,定期组织局机关***员干部就近就便开展体验学习,通过实地实物、鲜活讲解、互动体验等开展“四史”学习体验,以富有现场感、体验感的教育形式,引导***员干部职工在体验中增长知识、接受教育。

(四)致敬***先烈。聚焦“七一”***节、“八一”***、“9·30”***纪念日、“十ー”国庆节等重要节点,组织***员干部特别是入***积极分子与青年干部职工走进***陵园、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红色***纪念地等,开展祭扫***墓、敬献鲜花、宣读祭文、瞻仰遗物等活动,致敬***先烈,重温***志士的精神遗产,缅怀英雄***的历史功勋。

(五)学习先进模范。各***支部要组织***员干部向“七一”勋章获得者、全国和省市县“两优一先”获得者、“光荣在***五十年”纪念章获得者学习,向各个历史时期的杰出***英雄、杰出建设楷模和杰出时代先锋学习,以典型为引领,向榜样看齐,在全住建系统形成崇尚英雄、学习英雄、关爱英雄的良好风尚。

(六)传承红色家风。组织开展拜访老***、老***员、老干部等多种形式的红色家风传承活动,发挥文明家庭、五好家庭、最美家庭的示范带动作用。同时,结合“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组织局机关志愿服务队帮助老***员、老同志、老模范、解决实际问题,以实际行动传承优良红色家风。

(七)组织群众性文化活动。各***支部要把***史学习教育融入群众性文化活动,推出***百年题材的主题文化活动。开展“唱支山歌给***听”群众歌咏活动、“观红色经典·颂百年华章”百部红色电影进基层、“翰墨丹青颂***恩”书画展览等,吸引广大***员干部职工主动参与、广泛参与、深度参与。

三、着力强化“四史”宣传教育工作保障

(一)加强组织领导。局机关***系统各***支部要站在***治的、全局的、战略的高度,把在住建系统开展“四史”宣传教育纳入***史学习教育之中,明确工作职责,细化工作安排,切实做好各项工作。***支部书记要切实履行第一责任人责任,认真抓好本支部“四史”宣传教育工作。各***支部书记要充分发挥示范引领作用,以更高标准、更高要求先学一步、学深一层。全体***员干部要主动学、积极学,在全局起好带头作用。形成全住建系统良好的“四史”学习宣传风气。

(二)强化分类指导。各***支部要立足职能特点,结合工作实际,研究制定符合本支部的具体实施方案,有针对性地开展主题宣传和群众性宣传教育,确保“四史”宣传教育质量。

社会主义发展史篇7

关键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形成发展;历史过程

2012年11月8日,备受瞩目的***的十隆重召开。在这次大会上,向全***全国人民提出了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这一理论自信的号召。通过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形成发展的历史过程,有助于我们更加深刻体会十报告强调的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和人民九十多年奋斗、创造、积累的根本成就,必须倍加珍惜、始终坚持、不断发展”这一结论,从而使我们更加坚定这一理论自信。

恩格斯在《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中讲过这样一句:每一个时代的理论思维,都是一种历史的产物,它在不同的时代具有完全不同的形式,同时具有完全不同的内容。可以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不是一朝一夕突发奇想的理论智慧,探讨它的形成发展,我们应该追根溯源到这一理论体系产生的历史源头。1848年《***宣言》的发表,标志着马克思主义更具体的说是科学社会主义的诞生。科学社会主义的创立,使社会主义实现了由空想到科学的飞跃。在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指导下,1917年俄国十月社会主义***的胜利,在全世界建立了人类历史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十月***的炮响也给积贫积弱的旧中国送来了马克思主义。1921年以马克思主义作为指导思想的中国***因运而生。90多年的接力探索中,中国***在如何正确运用马克思主义的问题上实现了从理论盲从到理论清醒,从清醒到自觉再到自信的三次历史转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也伴随着这三次转变破茧而出,逐步形成发展起来。

一、从理论盲从到理论清醒的转变过程

从1921年中国***成立到1935年遵义会议召开前,受***内教条主义的危害,中国***总体处于低潮,中国***经历了两次胜利两次失败的考验。正反两方面的经验教训,使中国***深刻认识到作为指导中国***的思想武器马克思主义,必须与旧中国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国情相结合。这一基本国情决定了中国***的特殊性,不可能像西方欧洲国家通过议会合法斗争的形式取得***的胜利,也不可能像苏联***那样采用以城市为中心的***道路。中国***人从对马列教条、共产国际的盲从中清醒过来,逐渐认识到了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基本原理是指导无产阶级***的一般原理,它的具体应用一定要与本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即要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二、从理论清醒到理论自觉的转变过程

1938年10月在陕西延安中共六届六中全会上,在《论新阶段》的***治报告中第一次明确提出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命题和任务。在中国的社会***时期,***带领人民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的***道路即以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胜利的新民主主义***道路。1945年中国***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在陕西延安的杨家岭召开,大会确立把马克思列宁主义理论与中国***实践相统一的思想作为***的指导思想,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次历史性飞跃,形成了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第一个理论成果――思想。在思想的指导下,中国***人带领全国人民取得了新民主主义***的胜利。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在借鉴苏联经验的同时,又结合本国国情有所创新,较好地解决了生产资料的社会主义改造问题,初步建立起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治制度和***治体制即人民民主的国体,***领导的多***合作和***治协商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央统一领导与民族区域自治相结合的制度,由此在中国确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中国进入了社会主义社会。1956年4月25日发表《论十大关系》的重要讲话,提出对苏联暴露出来的建设社会主义建设中的错误,要引以为戒,要正确处理好重工业和轻工业、农业的关系,国家、生产单位和生产者个人的关系,中央和地方的关系,汉族和少数民族的关系,***与非***的关系,***与反***的关系,是非关系,中国和外国的关系,等等。1957年2月27日又发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的重要讲话,提出要正确区分和处理社会主义社会敌我矛盾与人民内部矛盾这两类性质不同的矛盾,现在大规模疾风暴雨式的阶级斗争基本结束,要用民主方法解决大量存在的非对抗性质的人民内部矛盾。由于社会主义社会仍然存在各种人民内部矛盾,所以进而提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来促进艺术发展和科学繁荣,还主张***同各派“长期共存、互相监督”。在探索过程中,虽然经历了曲折,但***在社会主义建设中取得的独创性理论成果和巨大成就,为新的历史时期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了宝贵经验、理论准备和物质基础。

三、从理论自觉到理论自信的转变过程

1978年12月18日―22日,***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在北京召开。在***治思想领域,这次全会集中解决了六个重大问题:①确定了***思想、实事求是得思想路线。全会坚决批判了“两个凡是”的错误方针,高度评价了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要求全***必须完整地准确地掌握思想的科学体系,确定了“***思想,开动脑筋,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指导方针;②确定了马克思的***治路线。全会果断地决定停止使用“以阶级斗争为纲”的错误口号;把全***全国工作的重点转移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③确定了***的正确组织路线。相应调整了中央的组织机构,决定成立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④恢复了***的民族传统和优良作风;⑤强调要健全社会主义民主、加强社会主义法制;⑥指出了经济体制改革的必要性、迫切性和基本方向。给地方和工商企业更多的经营管理自、克服******企不分、以***代***、以***代企的现象,重新确定了按劳分配的原则,允许一部分人先富起来、集中精力把农业尽快搞上去,逐步实现农业现代化等。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标志着我们***的工作实现了历史性的伟大转折,使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探索重新步入正轨。

1982年9月1日,***在***的十二大开幕词中指出:“我们的现代化建设,必须从中国的实际出发。”“照抄照搬别国经验、别国模式,从来不能得到成功。这方面我们有过不少教训。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我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就是我们总结长期历史经验得出的基本结论。”这是***第一次明确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个重要命题和基本理论。

1987年10月举行的***的十三大总结了改革开放的经验教训,全面阐述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制定了***的基本路线。十三大文件第一次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概括为十二个要点,指出这一理论初步回答了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阶段、任务、动力、条件、布局和国际环境等基本问题,规划了我们前进的轨道。

1992年***的南方谈话和***的十四大的召开,推动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进一步发展。1992年1月18日至2月21日,***到南方视察 ,先后在武昌、深圳、珠海和上海等地发表重要谈话。他指出了社会主义的本质是***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提出了判断方针***策正确与否的“三个有利于”标准。1992年10月12日至18日,***的十四大召开,报告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进行了系统、全面、科学的概括和总结。

1997年9月,***的十五大召开。这次大会的重大理论贡献是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简明概括为***理论并且在中把***理论确立为***的指导思想。

世界历史进入到21新世纪之际,国际国内都出现了新形势,面临着新任务。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在曲折中发展,世界范围内民主化浪潮涌动,一批长期执***的******丧失执***地位。正是在这样历史背景下,同志2000年2月在珠江三角洲考察期间正式提出了“三个代表”的思想。2002年11月***的十六大报告进一步把它定位为***的指导思想。

2007年***的十七大对科学发展观的时代背景、科学内涵和精神实质进行了深刻阐述,对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提出了明确要求。2012年11月***的十确立了把科学发展观与马列主义、思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一道确立为***的行动指南。随着新明确了把科学发展观作为***的指导思想,十报告中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这一科学命题的思想内涵作出了更为确定具体的概况,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包括***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更为重要的是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定位为行动指南,与作为实现途径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和根本保障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三者统一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

纵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形成发展的历史过程,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形成作出了重要的贡献,他的探索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形成积累了重要的经验。***理论的创立,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形成奠定了基础,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形成的重要标志。“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进一步深化和发展,构成了中国特色社会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同当代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的产物,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的集中体现,对新形势下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等重大问题作出了新的科学回答,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最新成果。

总而言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开创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逐步建立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它的形成和发展经历了一个长期的探索过程,也凝集了几代中国***人的智慧和心血。以***同志为核心的***的第二代、以同志为核心的***的第三代、以同志为核心的***中央领导集体***思想、实事求是、不断与时俱进、求真务实,在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富裕的社会主义建设发展道路上,紧紧依靠人民进行了改革开放新的伟大***。在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中,走自己的路,开创、坚持、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我国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具体实际相结合,实现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第二次历史性飞跃,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参考文献

[1]选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150.

[2]十报告辅导读本[Z].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11).

[3]秦刚主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M].北京:中共中央***校出版社,2008.

社会主义发展史篇8

***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是***的历史上第一次以中央全会的形式深入研究文化建设的重大问题,第一次以全会决定的形式对文化建设作出重大战略部署。全会更加鲜明地提出了文化建设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中的重要地位,深刻分析了文化建设面临的国际国内形势,明确提出了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战略目标、指导思想和重点任务,是一次具有里程碑意义的盛会,是一个把握方向、谋划全局、总结经验、规划未来的重要会议,开启了文化发展的崭新篇章,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自觉与自信

我们***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旗帜鲜明地提出“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战略决策,充分显示了卓越的执***智慧和执***能力,反映了***对肩负历史使命的责任担当、对国内外形势的科学判断、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规律的深刻把握。

一是对文化改革发展重要性和紧迫性的认识更加深刻。全会指出,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中华文化为中华民族的发展提供了强大精神力量,也为人类文明进步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改革开放特别是***的十六大以来,中国***带领人民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提供了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面对新的国际国内形势,我们***深刻认识到“各种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锋更加频繁,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更加凸显,维护国家文化安全任务更加艰巨,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要求更加紧迫。”“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越来越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丰富精神文化生活越来越成为我国人民的热切愿望。”“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关系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关系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关系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四个“更加”、四个“越来越”和三个“关系”,精练概括了当今时代加快文化改革发展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充分体现了我们***高度的文化自觉。

二是推动文化改革发展的目标任务更加明确。我们***站在历史的新起点上,站在全局的高度,鲜明地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宏伟目标,就是要推动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更加深入人心,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全面发展,不断开创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持续迸发、社会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多彩、人民基本文化权益得到更好保障,人民思想道德文化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全面提高的新局面,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充分彰显了我们***高度的文化自信。围绕文化强国的目标和科学发展的主题,全会提出了2020年文化改革发展的阶段性奋斗目标,并从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推动文化创作繁荣发展、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深化改革开放、建设宏大文化人才队伍、加强和改进***对文化工作的领导等方面,明确了今后文化改革发展的重点任务。文化强国战略目标和现实路径的提出,充分体现了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实践中正确处理文化建设与经济建设、***治建设、社会建设关系的执***智慧,彰显了发展中大国的豪迈气概,表明了我们***高度的文化自信。

三是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方向的意志更加坚定。《决定》鲜明提出“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马克思主义******思想精神上的旗帜”。这一论断凸显了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引领作用,彰显了我们***的先进性。我们***深刻认识到,作为马克思主义******,作为领导中国人民不断开创社会主义事业发展新局面的核心力量,必须高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旗帜,高扬自己的文化理想,树立自己的文化形象。进入新世纪新阶段,面对经济社会发展新要求、当今时展新趋势、各族人民精神文化生活新期待,必须大力加强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支持健康有益文化、努力改造落后文化、坚决抵制腐朽文化,以更好地凝聚力量、鼓舞斗志、坚定信念,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胜利提供有力的思想保证、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

四是对文化发展规律的把握更加深入。全会全面阐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的深刻内涵和总体要求,明确了文化建设的指导思想、目的要求和根本动力,就是要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根本任务,以满足人们精神文化需求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以改革创新为动力,坚持以人为本,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文化建设实践探索的根本结论,进一步回答了文化建设走什么路、朝着什么样的目标迈进这个带有方向性、战略性的重大问题,是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实现中华文化繁荣兴盛的正确道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的阐释,充分体现了我们***对文化建设规律的深刻把握。

如何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

我们将努力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融入文化建设的各个方面,体现到精神文化产品创作生产传播各方面,使之成为全体社会成员普遍理解接受、自觉遵守奉行的价值理念。深入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理论体系研究,并通过我们的文化产品、文化服务、文化活动表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精神实质,使人们在娱乐的同时受到教育,在审美的同时得到精神的升华。引导文艺工作者积极投身讴歌时代和人民的文艺创造活动,创作生产出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相统一、人民喜闻乐见的优秀文艺作品。实施精品战略,鼓励原创和现实题材创作,扶持代表国家水准、具有民族特色和地方特色的优秀艺术品种,积极发展新的艺术样式,抵制低俗之风。挖掘各类节庆活动文化内涵,丰富其内容和形式,组织好“文化下乡”、“文化进社区”等公益性文化活动,把核心价值体系贯彻到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中,融入到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充分发挥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项目的导向作用,开展艺术学科体系建设、当代文化发展重大问题研究。发展健康向上的网络文化,推动优秀传统文化和当代文化精品网络传播。净化网络文化市场,加大城乡网吧市场监管力度,引导网络运营服务企业履行法律义务和社会责任。完善文化产品评价体系和激励机制,改进现行文艺评奖办法,开展积极健康的文化批评。

坚持一手抓公益性文化事业、一手抓文化产业,是在文化建设上的重大理论和实践创新。文化系统将坚决贯彻落实中央决策部署,一方面,按照***府主导,按照公益性、基本性、均等性、便利性的要求,加强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公共文化服务网络,让群众广泛享有免费或优惠的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另一方面,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具体来说,一要加快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以城乡基层文化设施为重点,以流动文化设施和数字文化阵地建设为补充,形成比较完备的六级公共文化设施网络。加大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供给力度,继续推进公共文化设施免费开放,加强流动文化服务,推动数字文化建设。开展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创建。推进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提高对特殊群体的公共文化供给能力,完善东部地区对西部地区、发达地区对欠发达地区、城市对农村的文化援助机制。二要加强文化遗产保护。强化国家重大文化和自然遗产地、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建设。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完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体系及保护机制,加强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推进古籍保护工作。三要推动文化产业跨越式发展。推进文化产业结构调整,加快发展动漫、游戏、文化旅游、网络文化、文化产品数字制作与相关服务等新兴业态,提升演艺、文化娱乐、文化会展、艺术品和工艺美术、艺术创意和设计等传统文化产业发展水平。优化文化产业布局,推进区域特色产业发展,形成一批具有国际影响的文化创意产业中心城市和城市群,加快文化产业特色县、镇、街、村建设。加强文化产业基地、园区、特色产业群规划和建设。优化文化产业投融资环境,促进金融资本、社会资本和文化资源的对接。推动文化科技创新,实施一批文化科技创新项目,研发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推广一批高新技术成果。促进文化产业与旅游、通信、会展、商贸、教育、培训、休闲等产业融合。扩大文化消费,培育新的文化消费热点,培养文化消费主体。

如何促进文化建设实现“两大一新”

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掀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必须加快推进文化体制改革,为文化繁荣发展提供强大动力。文化系统将深入推进经营性文化事业单位转企改制,培育合格市场主体,在2012 年上半年完成国有文艺院团体制改革任务。稳步推进公益性文化单位人事、收入分配、社会保障制度改革。加快建立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现代文化市场体系,发展各类文化产品市场,完善演出院线、连锁经营等文化产品现代流通形式,培育各类文化要素市场,办好重点文化产权交易所。加快推进文化宏观管理体制改革,健全文化市场综合***机构,建立协调有序的综合***运行机制。健全文化法律法规和***策体系,不断提高文化建设法制化、规范化、制度化水平。

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掀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必须积极开展对外及对港澳台文化交流,在传播中华文化、增强理解与合作上下功夫。我们将创新文化走出去模式,打造“文化中国”新形象。精心组织国家文化年、中国文化节、文化周、欢乐春节等重大品牌活动。加强思想文化领域的国际对话,倡导相互尊重、开放兼容的文明观。加强海外中国文化中心建设。搭建对外文化贸易平台,加强国际营销网络建设,着力打造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较强国际竞争力的大型文化企业和知名品牌。吸收借鉴国外优秀文化成果,开展文化领域的交流互访,举办各类国际性文化活动和专业比赛,在交流交融中促合作促发展。继续推进对港澳台文化交流,不断增强港澳台同胞对中华文化的认同,促进人心回归。

社会主义发展史篇9

局理论学习中心组开展“社会主义***和建设时期历史”专题学习研讨发言

5月24日,召开理论学习中心组学习(扩大)会暨***史学习教育关于社会主义***和建设时期历史专题学习研讨会。会议学习了《中国***简史》第五、第六章内容。

要正确认识社会主义***和建设史,总结经验教训,坚持正确方向,在勇立发展潮头中担当历史责任。审计***员干部要在学史中切实增强对***的领导的***治认同、思想认同、理论认同、情感认同,毫不动摇坚持***对审计工作的绝对领导,立足新时展的新阶段,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积极服务并深度融入新发展格局,以“功成不必在我”的胸襟和“功成必定有我”的担当,在更高起点上推进新时代宜宾审计新发展。

正如所言:“对我们***人来说,中国***历史是最好的营养剂。”***史学习就是通过重温***先辈筚路蓝缕的奋斗征程,体悟我们***的伟大成就、光荣传统和宝贵经验。因此,当我们手捧***史这部沉甸甸的教科书,要认真读、仔细读,少一些走过场的“读文件”“念材料”,多一些用心感悟,带着温度和情感,去感受先烈们的使命责任,从而真正触动灵魂,不断增强***治定力,增强对***的高度认同。

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它诉说着我们的过去,也指引着我们的未来。只有准确把握***史深蕴的科学内涵,不断拓展***史启迪智慧的工作思路,学***史、悟思想、办实事、开新局,以史润身、涵养品行,我们才能不断放大人生格局、升华人生境界,从***史厚重书籍中感悟初心使命、追忆奋斗精神、汲取信仰力量,沿着正确道路奋勇向前、行稳致远!

社会主义发展史篇10

论文摘要:在发展方向上,科学发展观强调坚定不移地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科学发展的根本方向。从而丰富和发展了历史合力论关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辩证运动的思想。在发展目的上,科学发展观强调坚持以人为本,从而丰富和发展了历史合力论关于历史发展是历史主体选择力与客观规律制约力相互作用的思想。在发展内容上,科学发展观强调全面发展,从而丰富和发展了历史合力论关于历史发展是经济力与***治力、文化力、社会力的辩证运动的思想。在发展机制上,科学发展观强调协调发展,从而丰富和发展了历史合力论关于历史发展是历史动力系统各环节、各要素相对平衡运动的思想。在发展方式上,科学发展观强调可持续发展,从而丰富和发展了历史合力论关于社会发展的实质是自然力与社会力相互作用的历史过程的思想。在发展方法上,科学发展观强调统筹兼顾,从而丰富和发展了历史合力论中的历史合力的具体内涵。

历史合力论是恩格斯在反驳将历史唯物主义歪曲为“经济决定论”、阐发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辩证关系的基础上提出的关于社会历史发展动力系统的思想。仅仅将“历史合力”理解为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相互作用”或者“许多单个的意志的相互冲突”,无助于全面把握历史合力论的丰富内涵,无助于正确理解科学发展观与历史合力论之间的理论关联。

所谓“历史合力”,是指由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等社会有机体的多环节、多因素构成的多维度、多层次的动力系统。

在社会形态层次(最抽象、最根本的层次)上,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相互作用构成社会历史发展的合力。在历史唯物主义看来,社会的基本结构可以划分为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等基本层次,由它们构成的社会基本矛盾是社会历史发展的基本动力,是判别社会形态的基本依据。“人们在自己生活的社会生产中发生一定的、必然的、不以他们的意志为转移的关系,即同他们的物质生产力的一定发展阶段相适合的生产关系。这些生产关系的总和构成社会的经济结构,即有法律的和***治的上层建筑竖立其上并有一定的社会意识形式与之相适应的现实基础。”社会基本矛盾的辩证运动揭示了社会历史运动的本质,是对一切社会历史规律的普遍抽象。但问题的关键在于,社会历史是一个包含多样性统一的丰富总体,本质的抽象并不能代替具体的分析,一般性规律不应代替特殊性规律,“但是所谓一切生产的一般条件,不过是这些抽象要素,用这些要素不可能理解任何一个现实的历史的生产阶段”。况且,经济因素对历史进程的决定性作用,往往要通过各种环节的中介,在与***治、文化、社会和生态等因素的相互联系中才得以实现。这就需要将历史合力由抽象的层次引入到更为具体的层次(社会结构层次)上来。

在社会结构层次上,经济力与***治力、文化力、社会力的辩证运动构成社会历史发展的合力。社会总是由一定的经济、***治、文化、社会构成的具体的社会,这些构成要素同时也就是社会历史发展的相应的“力”。经济力(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形成的历史动力)在归根到底的意义上决定社会历史进程,即“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但经济力并非历史的唯一动力,***治力、文化力、社会力同样是不可或缺的历史动力;经济对***治、文化、社会的决定性作用既非机械的,也非总是直接的。因此,“***治、法、哲学、宗教、文学、艺术等等的发展是以经济发展为基础的。但是,它们又都互相作用并对经济基础发生作用。并非只有经济状况才是原因,才是积极的,其余一切都不过是消极的结果。这是在归根到底总是得到实现的经济必然性的基础上的互相作用”。当然,这些***治力、文化力、社会力总是通过与经济力的相互联系(如依赖经济条件、反映经济要求等),或者在一定条件下相对***地作用于社会历史进程。因此,在社会结构层次上准确理解社会历史的合力,既要看到经济力的决定性作用,又要看到这种最终决定作用往往需要通过许多中介环节来实现;既要看到***治力、文化力、社会力依赖并通过经济力作用于历史进程,同时又要看到它们自身对历史进程的独特作用机制和自身发展的特殊规律。这样,历史合力论就与社会历史发展问题上的“经济决定论”、“文化决定论”、“技术决定论”等机械决定论、单一决定论划清了界限。

在社会历史发展的物质前提层次上,自然力与社会力相互制约、相互促进,共同构成社会历史发展的合力。一部人类社会发展史本质上是一部生产劳动发展史,生产劳动实践是理解社会历史的锁钥。生产劳动无非是人与自然的物质变换,生产劳动过程无非是自然力与社会力相互结合的过程。所谓自然力与社会力相互制约、相互促进,就是指人类以社会组织的形式与自然协同进化。这种协同进化从来都是通过共存、冲突、融合等形式的矛盾运动历史地展开的,社会与自然决不允许单单把和谐或斗争写在自己的旗帜上。社会力对自然力的作用集中表现为人化自然和人工自然。自然力对社会历史进程的制约和促进作用突出表现在,自然环境状态即和谐与斗争的哪一个方面在社会与自然关系中占据主导地位,直接表征着相应的社会历史阶段和人类文明程度。自然力对社会历史进程的双重作用也以重大自然灾害破坏社会生活、引起社会动荡甚而延缓或加速社会形态更替等非常规形式直观地表现出来。这样,历史合力论就在社会历史发展与自然环境关系问题上超越了人类中心主义与自然中心主义的二元对立,超越了地理环境决定论和唯经济中心论。

在社会历史发展的主体层次上,历史合力是“许多单个的意志的相互冲突”。人是历史的主体,人们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但历史是一个自然过程,具有自身的客观规律性,因而人们又不能随心所欲地创造自己的历史。承认人的社会历史主体性,但不能走向唯意志论(历史主观主义、历史目的论);承认历史的客观性,但也不能走向历史客观主义、历史悲观论。“许多单个的意志的相互冲突”最终“融合为一个总的平均数,一个总的合力”,这个“总的合力”实质上就是历史合目的性与合规律性、主体选择性与客观规律性的辩证统一。而且,“许多单个的意志的相互冲突”虽然“融合为一个总的平均数”,使每一人都达不到自己的愿望,但并不因此否认每个意志对历史有所贡献。“许多单个的意志的相互冲突”,归根到底是人民群众意志的“相互冲突”,因为历史不过是人们的交互活动,人民群众是推动历史进步的大多数人,是历史的创造者。这样,历史合力论就在社会历史发展的主体问题上坚持了群众史观,根本区别于英雄史观以及其他一切形式的唯心史观。

在社会历史发展的内外动力层次上,不同社会之间的交往与社会内部的基本矛盾运动相互作用,共同构成社会历史发展的合力。如果说社会内部的基本矛盾运动是社会历史发展的内部力的话,在历史转变为“世界历史”的过程中,不同社会之间的交往(包括经济、***治、文化、***事等各方面的交往)、不同文明之间的对话则构成社会历史发展的外部力。外部力与内部力相互作用,共同构成了历史合力。社会历史发展的外部力,突出地表现为不同社会之间的交往通过作用于各社会内部的基本矛盾运动(内部力),引起各社会内部的经济、***治、社会和思想观念变革,从而影响社会历史的进程。“按照我们的观点,一切历史冲突都根源于生产力和交往形式之间的矛盾。此外,不一定非要等到这种矛盾在某一国家发展到极端尖锐的地步,才导致这个国家内发生冲突。由广泛的国际交往所引起的同工业比较发达的国家的竞争,就足以使工业比较不发达的国家内产生类似的矛盾(例如,英国工业的竞争使德国潜在的无产阶级显露出来了)。”可见,无论社会历史外部力对历史进程的影响多大,但它必须通过作用于社会历史内部力而显现自身的作用。社会历史外部力通过作用于内部力而影响历史进程,内部力规定外部力的作用,是社会历史发展的决定性动力。在这个意义上,社会历史的合力就是不同社会之问的交往与社会内部的基本矛盾运动的相互作用。这样,历史合力论就在社会历史发展的内源与外源问题上超越了封闭发展与依附发展、狭隘民族主义与西方中心主义的二元对立,实现了发展的内部力与外部力的辩证统一。

综上,从根本上说历史合力就是多维度、多层次的各种历史动力的辩证综合。历史合力论关于历史发展动力系统的思想既为我们展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抽象层次、社会形态层次上的历史合力论),又向我们提供了理解同一历史阶段社会发展具体规律的方***原则(各具体层次上的历史合力论)。以历史合力论指导当今的社会发展实践必然要求我们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 二

科学发展观在坚持发展方向的坚定性、发展目的的人本性、发展内容的全面性、发展机制的协调性、发展方式的可持续性、发展方法的统筹兼顾性的基础上,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历史合力论的社会发展动力系统思想。

在发展方向上,科学发展观强调坚定不移地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科学发展的根本方向,从而丰富和发展了历史合力论关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辩证运动的思想。在历史合力论看来,由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等社会有机体的环节、因素构成的社会基本矛盾运动是人类社会形态更替的根本动力,规定着人类社会发展的根本方向。科学发展观认为,求发展首先必须坚持正确的发展方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既坚持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又根据我国实际和时代特征赋予其鲜明的中国特色,是被历史和实践证明了的唯一正确的发展方向。科学发展观强调,始终坚持发展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方向,关键是要把坚持科学发展同始终坚持“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统一起来,把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长远目标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阶段性目标统一起来。这就既坚持了历史合力论关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辩证运动的基本原理,又把历史唯物主义关于“两个必然”与“两个决不会”的基本原理有机地统一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把阶段性发展战略与根本性发展方向辩证地统一起来。

在发展目的上,科学发展观强调坚持以人为本,从而丰富和发展了历史合力论关于历史发展是历史主体选择力与客观规律制约力相互作用的思想。在历史合力论看来,人是历史的主体,人们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但历史是一个自然过程,具有自身的客观规律性,人们不能随心所欲地创造自己的历史。历史发展就是一个“许多单个的意志的相互冲突”并最终“融合为一个总的平均数,一个总的合力”的过程。这个“总的合力”的实质就是历史主体选择性与历史客观规律性的辩证统一。科学发展观坚持发展是硬道理,又反对为发展而发展的“唯发展主义”;强调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又坚持把促进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当作建设社会主义新社会的本质要求,当作科学发展的根本目的。作为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和核心,坚持以人为本,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惠及全体人民,实质上就是要以人民群众为本,相信群众、依靠群众、为了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把人民群众看做历史剧作者与历史剧中人的有机统一,看做发展手段与发展目的有机统一;就是要在巩固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的主体地位、又好又快地发展社会主义生产力的基础上,正确应对社会利益格局变化,统筹兼顾工人、农民、知识分子和其他一切社会主义建设者的利益,充分调动有利于科学发展的一切积极因素,激发一切社会活力。这样,科学发展观就在坚持历史合力论关于历史发展是历史主体选择性与历史客观规律性、合目的性与合规律性的辩证统一的原理的基础上,鲜明地突出了人民群众在历史创造中的主体地位,具体生动地再现了唯物史观关于社会进步是历史尺度与价值尺度辩证统一的基本原理。

在发展内容上,科学发展观强调全面发展,从而丰富和发展了历史合力论关于历史发展是经济力与***治力、文化力、社会力的辩证运动的思想。在历史合力论看来,社会有机体总是由一定的经济、***治、文化、社会(社会管理、社会组织等层面上的狭义的“社会”)构成的具体的社会,这些构成要素同时也就是社会历史发展的相应的“力”,其中的经济力在归根到底的意义上决定社会历史进程。但经济力并非历史的唯一动力,它总是要通过与***治力、文化力、社会力的相互联系和凭借许多中介环节发挥其最终决定性作用。因此,在社会结构层次上,社会历史的合力就是经济力通过许多中介环节成为历史的最终决定性力量,同时***治力、文化力、社会力依赖并通过经济力作用于历史进程。正是在此基础上,科学发展观强调社会主义社会是全面发展、全面进步的社会,强调坚持全面发展,就是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断巩固社会主义公有制的主体地位,继续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努力建设高度发达的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就是要坚持***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深化***治体制改革,不断推进社会主义***治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既积极借鉴人类社会创造的包括***治文明的有益成果,又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治发展道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治文明;就是要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包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内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就是要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着力推进社会体制改革,保障社会公平正义,推动***府、市场与社会良性互动,妥善处理社会矛盾,建构公民社会,促进社会和谐,建设社会主义社会文明。可见,科学发展所要求的全面发展是以经济建设为根本基础和重点,涵盖***治、文化以及社会建设的全方位发展。这样,坚持全面发展既与社会结构层次上的历史合力论在精神实质上达到了高度统一,同时又根据中国实际赋予了历史合力论以具体的内容和鲜明的中国特色。

在发展机制上,科学发展观强调协调发展,从而丰富和发展了历史合力论关于历史发展是历史动力系统各环节、各要素相对平衡运动的思想。按照历史合力论的观点,社会发展的动力系统是一个由多因素、多环节构成的不平衡的动态系统。在这个意义上,社会发展过程就是一个社会动力系统由不平衡逐渐趋向相对平衡,然后引起新的不平衡再逐渐趋向更高级的平衡的矛盾运动过程。如果社会动力系统长期处于不平衡状态,就可能导致社会发展失调甚至崩溃。这就要求我们主动协调各种社会动力,坚持社会协调发展。针对当代中国经济社会、城乡、区域发展不平衡的阶段性特征,科学发展观所要求的协调发展主要是协调经济社会发展、协调城乡发展、协调区域发展。经济发展是在社会中发展、以社会组织的形式发展、依靠社会力量发展,最终也是为了社会发展;社会发展必须以经济发展为前提、基础和根本保障,这就要求必须协调经济社会发展。此外,只有协调城乡发展,才可能为消灭城乡差别、工农差别从而最终实现共产主义创造条件;只有协调区域发展,才能从根本上确保发展所需的稳定社会环境,才能建成真正全面的小康社会,最终走向共同富裕。可见,坚持协调发展既是科学发展观对发展机制的创新,同时也充分体现了历史合力论关于社会发展的系统性要求。

在发展方式上,科学发展观强调可持续发展,从而丰富和发展了历史合力论关于社会发展的实质是自然力与社会力相互作用的历史过程的思想。在历史发展的前提性层次上,历史合力论认为社会发展的实质是自然力与社会力相互作用的历史过程。这就为我们超越环境与发展的二元对立、创新发展方式、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提供了世界观基础和方***原则。科学发展观不仅坚持社会发展的可持续性原则,而且为可持续发展提出了具体要求和明确内涵。这就是要超越先污染后治理、高消耗高污染高排放低效益的资本主义传统工业化道路,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正确处理人口、资源、环境的关系,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转载请注明出处学文网 » 社会主义发展史10篇

学习

物理学报10篇

阅读(19)

本文为您介绍物理学报10篇,内容包括物理学报文章的参考文献搜索,物理学报终审时间。主办单位:中国生物物理学会出版周期:月刊出版地址:北京市语种:中文开本:大16***际刊号:1000-6737国内刊号:11-1992/Q邮发代号:发行范围:国内外统一发行创刊时间:1

学习

检验员年中工作总结

阅读(38)

本文为您介绍检验员年中工作总结,内容包括检验员年终总结19篇,工厂车间检验员个人工作总结。疾病预防控制机构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对疾病预防控制的检验工作要求越来越高,特别是在***过后,更是对疾控检验工作

学习

天体物理10篇

阅读(16)

本文为您介绍天体物理10篇,内容包括天体物理科普著作,天体物理入门。全书由10章组成:1.天体物理学的物理概念:速度、加速度、动量和能量的基本概念,温度(作为一种能量形式),力和牛顿运动学定律;2.力和粒子:基本粒子的标准模型,原子、原子核、重子

学习

社会与法10篇

阅读(32)

本文为您介绍社会与法10篇,内容包括社会与法一线,社会与法案例。10.脱离了选民的人大代表啥也不是刘海明11.询问权发力阿计12.人大代表"约见"制度观察黄兴旺13.人大代表的电话号码该不该公开张艳霞,王浩,杨普林,韩伟,翟峰14.安康,挺起不屈的

学习

高中物理10篇

阅读(16)

本文为您介绍高中物理10篇,内容包括高中物理笔记和答案大全,高中物理必背1000例。一、新大纲特点1.增强科学性:新大纲要求学生在学习物理知识上要有科学态度、科学作风、科学思维、科学方法。因此,教师首先应把“科学”放在第一位,更新教学

学习

地球物理学10篇

阅读(56)

本文为您介绍地球物理学10篇,内容包括地球物理学方法有哪些,地球物理学概述。主办单位: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出版周期:双月刊出版地址:北京市语种:中文开本:大16***际刊号:1004-2903国内刊号:11-2982/P邮发代号:发行范围:国内外统一发

学习

社会抚养费10篇

阅读(40)

本文为您介绍社会抚养费10篇,内容包括社会抚养费申辩范本,社会抚养费决定书怎么填。这是中国在开征社会抚养费11年以来,首次对基层社会抚养费的管理、使用的审计情况进行公布。“此次对社会抚养费的审计是一次摸底。”一位接近决策层的人

学习

物理竞赛10篇

阅读(12)

本文为您介绍物理竞赛10篇,内容包括物理竞赛小题大全,物理竞赛历程与心得标题。

学习

封建社会10篇

阅读(16)

本文为您介绍封建社会10篇,内容包括认识封建社会的百科全书,封建社会简介一百字。一、中国封建社会的定义和性质;二、中国封建社会同欧洲和日本的封建社会的不同之点;三、我们通常所谓的封建遗毒和封建包袱,在今天的中国社会以甚么形式表现

学习

理论物理10篇

阅读(19)

本文为您介绍理论物理10篇,内容包括百年物理21篇经典论文,物理前沿理论。本书把这5个模块分成20章。第一模块为非相对论量子力学,含第1-4章:1.量子力学的基本概念;2.表象理论;3.近似方法;4.散射理论。第二模块为热与统计物理,含第5-12章:5.热力

学习

物理实验10篇

阅读(38)

本文为您介绍物理实验10篇,内容包括物理实验实例100例,物理实验100个题目。4.光的力学效应实验张羽,侯国华,刘志海,杨***,苑立波,ZHANGYu,HOUGuo-hua,LIUZhi-hai,YANGJun,YUANLi-bo5.CCD成像辅助激光散斑实验王中平,张权,朱玲,张增明,孙腊珍,

学习

如何学好物理10篇

阅读(21)

本文为您介绍如何学好物理10篇,内容包括如何学好物理初中,物理怎么才能学好。我决不相信,任何先天的或后天的才能,可以无需坚定的长期苦干的品质而得到成功的。——狄更斯(英国文学家)有的人能够远远超过其他人,其主要原因与其说是天才,不如说

学习

物理公式10篇

阅读(17)

本文为您介绍物理公式10篇,内容包括热量公式物理,物理公式高中。(1)----曲线运动、万有引力(1)平抛运动1水平方向速度:Vx=V02.竖直方向速度:Vy=gt3.水平方向位移:x=V0t4.竖直方向位移:y=gt2/25.运动时间t=(2y/g)1/2(通常又表示为(2h/g)1/

学习

八年级物理10篇

阅读(16)

本文为您介绍八年级物理10篇,内容包括八年级物理所有笔记大全,八年级物理全部内容。八一班93.8100%84%八三班63.458%32%八四班67.763%32%八一班为住宿班相对来说成绩比较突出,其他三个班没有住宿的优势,成绩比较弱。各个题目的答题情况如

学习

中国金融发展史论文10篇

阅读(19)

本文为您介绍中国金融发展史论文10篇,内容包括中国金融发展史读后感,中国金融发展史简述2000字。值得提出来的是,在这一百年中,历史的天空并不平静。战争改变***治经济格局,给人们带来灾难,也给人们带来启迪;运动给一部分人带来冲击,且事前、

学习

金融发展史论文10篇

阅读(24)

本文为您介绍金融发展史论文10篇,内容包括中国金融简史的论文一般要怎样写,中国金融发展的历史论文。值得提出来的是,在这一百年中,历史的天空并不平静。战争改变***治经济格局,给人们带来灾难,也给人们带来启迪;运动给一部分人带来冲击,且事

学习

世界机械发展史论文10篇

阅读(14)

本文为您介绍世界机械发展史论文10篇,内容包括机械发展史论文,世界机械发展史摘要。一、旧唯物主义的缺点旧唯物主义又称机械唯物主义、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其不懂得社会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只限于对世界的解释和说明;注重机械的形而上学的

学习

“秤”的发展史

阅读(18)

本文为您介绍“秤”的发展史,内容包括秤的历史发展过程,秤的发展史。众所周知,秤在我们日常生活、工农业生产以及科学研究中,都扮演了不可或缺的角色.从秤的产生、发展演变过程中,我们可以从中一窥人类利用工具,改造自然的一个侧面.本文沿着

学习

计算工具的发展史

阅读(17)

本文为您介绍计算工具的发展史,内容包括计算工具发展史手抄报,人类计算工具的发展史。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人类进行运算时所运用的工具,也经历了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向高级的发展变化。这一演变过程,反映了人类认

学习

从钢琴发展史探究西方的古典音乐

阅读(22)

钢琴――音乐界的“乐器之王”,从古钢琴的击弦键琴、拨弦键琴到现代的三角钢琴、立式钢琴,钢琴可以说是经历了诸多的变化与发展,从这些发展,我们可以清晰的寻觅到西方古典音乐发展的脚步。一西方古典音乐简介古典音乐,英文名称“classicmusic

学习

湖北茶文化发展史

阅读(22)

本文为您介绍湖北茶文化发展史,内容包括湖北省茶文化发展优势,为什么湖北茶历史那么厚。湖北是茶圣陆羽的故乡,茶叶品种多,历史悠久。湖北茶的品种及特点唐代就有蕲门团黄、黄冈茶、鄂州团黄、施州方茶、归州白茶、碧涧茶、明月茶、楠木茶

学习

中国体育纪录片发展史及未来发展方向

阅读(23)

本文为您介绍中国体育纪录片发展史及未来发展方向,内容包括未来中国体育纪录片,中国体育纪录片前十名观后感。体育纪录片是一种特殊题材的纪录片,旨在以社会的视角,关注体育对于人、对于社会的影响,体现媒体的责任意识和人文关怀。帮助人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