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行文化篇1
本文分三个部分,逐次讨论流行文化的基本属性、艺术在流行文化中的转型和流行文化时代美学的文化功能。20世纪后期以来,伴随着西方文化理论的全面扩张,流行着一种否定美学的当代文化价值、取消文化研究的美学维度的观念。针对这个流行观念,作者在本文中主张,美学在当代文化活动中,对流行文化的发展具有不可否定的独特功能;面对流行文化的普遍发展,重申美学的文化价值、开拓美学的文化功能是非常必要的。
【关键词】 流行文化 艺术 美学
1, 流行文化
今天,当我们使用流行文化概念的时候,自然受到20世纪以来西方文化理论发展语境的限定。在这个限定之下,“流行文化”所指对象,就是在现代社会的世俗化发展中,特别是20世纪以来,新兴的大众化的文化现象和文化活动。与传统的文化类型相比,流行文化具有三个基本特征:第一,流行文化是现代社会生活世俗化的产物,它不仅以商品经济发展为基础,而且直接构成一种商品经济的活动形式;第二,流行文化以现代大众传媒为基本载体,并且在大众传媒的操作体制中流行、扩展;第三,流行文化是一种消费性文化,呈现出娱乐性、时尚化和价值混合趋向。由于这个三个基本特征,流行文化的兴起不仅从根本上冲击了传统文化活动,迫使它在高雅文化与通俗文化(体制文化与民间文化)两个层次传型,而且使当代文化发展为一种普遍的文化危机运动。西方文化理论研究的兴起,在很大程度上是以这种普遍的文化危机感为契机的。
文化作为人的一种生活方式,首要功能是为生活于其中的人们提供特有的意义和价值。文化建设的要义就是为人们的日常活动建设具有普遍性、持续性的意义和价值体系。在这个意义上,文化又被界定为发现和建立理想的活动。 流行文化的第一个问题是文化意义和价值的失效、瓦解。相对于传统文化以宗教为内含的精神至上原则,流行文化推行的是一种世俗化的非精神原则,即以个体的享受、娱乐和快感为动机。由于这个文化原则的转换,在18世纪直到19世纪中,在传统文化崩溃的背景上,流行文化的早期发展表现出一种精神溃败(颓废)状态。卢梭作为现代文化的启蒙者同时成为它的第一个批判者,乃是因为他对这种精神溃败状态的预言家式的敏感和不满。他以个体自我的精神自由的建设为目标,反对现代文明确立的流行的(社会化)生活方式,主张向自然的真实性和***性回归。席勒则认为,现代文明建立的是一种个体与社会、精神与物质、感性与理性***的文化,在这种文化中,人性的完整性被破坏了。他认为,重建完整人性的途径是对人进行审美教育,建设为人的自由完整生活提供基础的审美文化。
流行文化的世俗化发展开拓了现代文化民主的空间,在对感性欲望和自由享受的肯定中否定了经典和权威的文化权力。这就导致了流行文化在总体上混乱无序的非理性(“无***府”)状态。针对这个状态,19世纪中期阿诺尔德(M. Arnold)提出了一种反对流行文化的(中产阶级)精英意识。这种精英意识把文化限定为“在本世界中被思想和表达的最好的事物”,并主张文化是只能由少数精英创造和发展的事业。 阿诺尔德的精英立场无疑包含了资产阶级的文化霸权而不得人心。但是,他仍以偏激的形式指出流行文化的第二个问题,即文化活动是否需要保持其内在统一性和超越性的问题。所谓雅—俗之争,很大程度上就是坚持或反对文化的内在价值和超越意义的争论。无疑,流行文化是否定文化的内在价值和超越意义的。这反映到流行文化的产品形式中,则是流行文化产品中普遍存在的机械复制、拼贴、重复等现象,以及这些现象形成的对文化差异的消解(文化同质化)。在现代社会运动背景上,对文化产品的一个基本要求是,它应以其***完美的存在形式成为对个体***和自由的象征性表现。这是文化产品的现代美学价值。但是,流行文化产品不仅否定了现代意识对文化产品的原创性和***性要求,也成为对人自身的***和自由价值的象征性否定。 这是阿多诺(T.W.Adorno)、麦克唐纳(D.Macdonald)和詹姆逊(F.Jameson)诸人反对流行文化(大众文化)的一个重要原因。
文化作为人的一种基本行为方式,怎样保证、体现人类自我存在的***和自由,是现代文化意识的核心所在。在这个核心点上,流行文化面临着第三个问题,而且是它致命的问题:在大众传媒和市场经济的联合操作下,流行文化的生产和接受方式是否能够保证它是人的***和自由的体现?阿多诺(T.W.Adorno)认为,流行(大众)文化是资本主义文化工业的产物。文化工业通过大众传媒操作的标准化、合理化生产,对它的消费者(大众)施行自上而下的有目的地整合和统治。文化工业的整合实现了对大众自我意识的物化,即意识被整合为一致性的非意识。 “文化工业的意识形态力量在于,它用统一取代了意识”。 在对流行文化的批判中,阿多诺非常重视大众传媒对文化生产和接受的意识形态控制力量。这是阿多诺的深刻处。但是,如费斯克(J.Fiske)所指出的,流行文化在承担资本和技术的意识形态控制功能的同时,也为现代的文化民主提供了空间,为大众的自我表达提供了资源。 霍尔(S.Hall)引用葛兰西的文化霸权观念,把流行文化界定为一个不同阶级争夺文化霸权的战场。他反对把统治者与大众、主流文化与流行文化做非历史的、静态的二元对立的理解,认为在争夺文化霸权的斗争中,对立的双方互相作用、影响并转化着对方。他认为大众作为被统治阶级,也不具有单纯的统一性,他即不是纯粹的主流文化霸权的被动接受者,也不是纯粹的反抗者。大众在流行文化中生活于反抗与顺从的矛盾运动中。
2, 当代艺术
流行文化在整体上改变了传统文化的生产方式、接受模式和价值体系。但是,在所有传统文化形式中,艺术的转型是最基本的,最具有主导意义的。因此,研究流行文化,必须把艺术的转型作为主要对象。实际上,在上面讨论的文化理论中,无一例外地都把艺术的转型作为识别文化变化、转型的基本标志。为什么艺术转型对于流行文化的形成具有主导意义?这有四个基本原因:第一,在传统文化活动中,高雅文化的三种基本形式,艺术、宗教和哲学,艺术是最接近日常生活的,而且传统流行的民间文化主要是以艺术的形式存在的。因此,当代文化的流行化转型,必然以艺术为主体;第二,进入现代社会之后,宗教的衰落留下了价值实践体系的真空,艺术实际上代替宗教成为价值实践的新体系。因此,当艺术失去了为宗教服务的作用以后,艺术不仅被直接挪用为现代***治意识形态斗争的工具,而且成为现代个体自我确认、自我表现的基本方式;第三,艺术与大众传媒在制造形象化文化产品上的统一性,决定了两者相互促进和统一的前提。艺术与大众传媒统一的发展,不仅构成了流行文化的主要景观,而且实际上是流行文化的基本(主导)形式。第四,艺术的流行化转型所产生的巨大商业价值是其他文化形式所不可比拟的。流行艺术成为流行文化的主导形式,有商业动机的驱动,而且充分表现了流行文化的商品经济属性。艺术在现代文化、特别是流行文化发展中的特殊地位,不仅是现代文化理论家特别关注艺术的基本原因,而且是美学在现代文化中产生和发展的基本原因。
艺术从传统文化进入现代文化,一个根本性的变化是艺术从对宗教的附属关系中解脱出来,成为***自由的形象塑造活动。这就是现代性所赋予艺术的自律性,也是美学得以确立的一个直接前提。康德美学作为美学的奠基,原因之一,在于它第一次以哲学的形式明确系统地阐释了审美和艺术的自律性。根据康德,艺术的自律性有三个基本原则:第一,艺术是自由创造的产品;第二,艺术是非功利、无目的(以艺术品自身为目的)的创造;第三,艺术是艺术家(个人)的天才的产物——不可重复的原创品。 但是,转型为流行艺术,艺术在同样的三个方面丧失了自律性。大众传媒作为流行艺术的主要生产机器,从内容到形式,从工具到手法,都控制了艺术家的艺术创作,把他们整合到传媒体系中,先天地决定了流行艺术的标准化和批量化生产方式。因此,本杰明(W.Benamin)认为大众传媒的发展使艺术进入了机械复制的时代。艺术的机械复制在取消艺术家的独创性的同时了取消了艺术品存在的自律性――艺术品作为原始手工作品的唯一性和***存在。这不仅使艺术品丧失了奠基于原创性的神韵,而且使之丧失了基本的神学仪式价值,取而代之以纯粹的观赏价值。本杰明肯定这个转型,认为在世界历史上机械复制第一次把艺术从它对神学仪式的依附关系中***出来。
无疑,***为艺术的文化民主和非宗教的精神自由提供了前提,但是也使艺术作为主体自我确认和自由的表达形式失去了内在前提和先天的基础。因为作为机械复制的艺术,艺术不再是艺术家自己自由***的产品,因此也不再能够直接成为他的个性和自由的体现。阿多诺反对流行艺术,原因就在这里。反对向流行文化转型,艺术的重要课题就是寻求维护自身***性的可能性。先锋艺术运动,则是以一种拒绝认同和介入大众(传媒)文化的立场和相应的激进反叛形式,坚持着艺术***的文化价值。阿多诺和麦克唐纳都把先锋艺术作为一种抗议的文化形式而寄与希望。但是,先锋艺术本身有两个难以克服的困难使它的反叛和抵抗不可能作为一种基本的和常规化的文化反叛形式。第一,因为先锋艺术拒绝认同和介入,它相应地拒绝了交流的可能性,这使先锋艺术的反叛对于大众只具有形式的意义而没有内容的意义――因为通过形式进入内容的途径被截断了,而且事实上先锋艺术运动的发展本身是向不断形式化和技术化的方向展开的。第二,先锋艺术发展的不断形式化、技术化,导致了它的制度化发展。制度化发展不仅使先锋艺术失去反叛机能,而且注定了它被商业和传媒合作的流行文化同化、整合的命运。正是在先锋艺术被整合的意义上,今天我们才面对先锋艺术的衰落:先锋艺术作为一种文化反叛形式被流行文化保留和吸收,但它反叛的动机和力量都消解了。反体制的先锋艺术被体制化,它的反叛形式被审美化为一种流行风格,融入流行文化和日常生活中。
艺术自律性的丧失, 也就是艺术与生活之间的界限的取消。结果是,艺术生活化和生活艺术化的文化转型。在这个过程中,唯美主义成为艺术活动的主导精神,即艺术的形式主义原则取代或压制了艺术的精神理想原则。这使得艺术活动被简化为审美――娱乐形象的生产和消费活动。因此,艺术和商品经济、大众传媒共同组合成了大众传媒操纵的商业流行文化。这种商业流行文化以形象娱乐为主题活动,极大限度地消除了传统文化界限,而使自身成为无界限的流行物。在商业流行文化中,消费主义和游戏精神实现了最好的结合,它在世界范围内展开刺激欲望和满足欲望的游戏。在这场游戏中,整合一切的流行文化不取消什么,而是消解一切深度,使被纳入其中的一切都趋于同质的平面存在。就此而言,流行文化是非意识形态的、或多元化的文化。但是,它在表象之下仍然推行着消费主义和个人主义共生的意识形态,并把这种意识形态化成无条件合理的生活欲望在大众文化生活中展开和扩张。流行文化的***意义和压抑意义都表现在这里,而大众在流行文化中的自由与被动性也表现在这里。在流行文化的影响下,大众的形象消费欲望被极大限度地扩张了。这又刺激了流行文化的形象生产扩张。在20世纪下半期,由于电子技术的加速发展,极大限度地扩大了流行文化的形象生产能力,实际上形成了全球化的形象生产过剩。结果是,如鲍德里亚德(J.Baudrillard)所指出的,传媒形象生产的扩张,在根本上取消了现实与虚拟、原型与摹本之间的区别,我们生活在一个虚拟形象代替真实事物的世界。 对真实知觉和感觉的危机,是流行文化面临的根本危机。这个危机在极大限度扩张艺术的形象塑造功能的同时,也把艺术活动转变成为流行文化的基本症候。
3, 美学的文化功能
流行文化的发展和艺术的流行化转型,不仅产生了商业与文化的相互渗透、转化,而且形成了商业文化的普遍扩张。詹姆逊认为,商业文化把形象生产普遍化,使审美形象弥漫在一切现实活动中。现实普遍地被转化为视觉形象,并且在世界范围内商品化。商业文化的扩张打破了审美形象的封闭空间,使它向既有的整个文化环境开放。因此,审美***的传统区别模糊或消失了,与之相应的是审美的自律性结束,美学的自律性结束。詹姆逊把这个转变定义为现代向后现代的转折。他指出,必须认识到,审美形象在后现代时代中的复兴是商业文化体系统治的表象。在后现代的文化活动中,遵循商业逻辑的形象生产渗透和代替了一切活动。“形象是今天的商品,这是为什么不能期待它否定商品生产逻辑的原因;归根到底,这也是为什么今天所有的美都是商品的原因。当代伪审美主义对美的呼唤,只是一个意识形态的花招,而不是一种创造性的求助。” 因此,詹姆逊宣告美学的终结,而且否定美学复兴的主张。
詹姆逊揭示了当代文化运动的基本趋势和美学所面临的深刻困境。那么,在流行文化整合和消解文化差异,把文化普遍形象化的时代,美学是否真的失效而必须终结呢?我不能认同詹姆逊的美学终结论。在流行文化中,艺术自律性的瓦解和文化普遍形象化产生的意义危机,的确导致了对美学的审美—艺术自律原理的否定,并且使美学的审美(精神)升化原则落空。但是,詹姆逊宣布美学的终结仍然包含了对美学的误解和对流行文化的简单化理解。在其中,他有两个基本错误:第一,他把现代与后现代的差异绝对化,并且把美学限定在现代的范围,认为随着后现代对现代的取代,美学必然成为现代的殉葬品;第二,他把审美—艺术的自律原理等同于美学原理,实际上把美学限定在艺术自律的封闭空间中,认定这个空间的开放就意味着美学基础的瓦解。正是由于这两个基本错误,詹姆逊轻率地抛弃了康德、黑格尔和阿多诺等人的美学为当代文化提供的思想资源,并且在流行文化研究中,武断地用社会学研究取代美学研究。我认为,根据流行文化的基本特点,社会学的研究无疑是一个必要和重要的层次。但是,一方面,艺术形式是流行文化的基本形式,另一方面,流行文化的重要问题在根本上是与美学问题联系的,甚至本身就是美学问题,因此,美学研究同样是流行文化研究的一个必要而重要的层次。进一步讲,在流行文化研究中,社会学对文化与社会运动整体联系的描述和社会批判的功能,是美学所不能取代的;同时,美学对文化(艺术)的内在机能和意义的阐释,对文化的内在建设的功能,也是社会学所不能取代的。如果我们要积极地,既是批判性地、又是建设性地研究流行文化,必须重申和开拓美学的文化功能。
在现代文化发展中,美学的第一个文化功能是对以自由与***为内含的现代人文精神的阐释和张扬。艺术自律性之所以成为美学的一个基本原理,其根本原因就在于它对于现代人文精神的基本象征意义。针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对人的存在的物化,艺术品的自律存在(审美形式)形成了一种文化抗议形式,如马尔库塞(H.Marcuse)所言,“是认识和控诉的手段” 。但是,艺术自律性也包含了深刻的矛盾,因为它的封闭原则在形式上、象征性地肯定主体自由的同时,也成为对这个自由的内在性和现实性的否定。美学的进一步展开就是寻求对自律的封闭原则所包含的否定性的克服。席勒、谢林、黑格尔和马克思,都通过对生命、精神、自然、社会和历史内容的引入,拓展或开放了审美—自律的空间,并且使之具有丰富的精神内含和真实内容。实际上,从18世纪中期确立以来,美学的整体运动总是在自律与他律的基本矛盾中展开的。这不仅保证了美学对人文精神的象征性的展示,而且把这个展示发展为人文精神本身矛盾运动的深化。个体与整体、感性与理性、自由与统一、有限与无限、形式与内容,这些矛盾关系是现代人文精神所面临的主要矛盾,也是美学在审美—艺术活动中研究和寻求解决的主要矛盾。更为重要的是,美学面对这些矛盾,坚持通过审美—艺术的自由创造寻求一个审美升化的统一境界。在这个意义上,美学已经发展为一种包含了人文精神和理想性的审美精神。今天,针对流行文化对人文精神的物化和理想性的消解,重申审美精神是非常必要的。重申审美精神就是坚持文化活动的人文精神立场,就是坚持理想性对于文化的必要价值。无疑,重申审美精神应落实为美学对流行文化活动的批判性的介入。“在真实的意义上,文化不仅要使自身适应人,而且同时要对人生活于其中的物化关系提出抗议,把光荣给予他。” 美学的批判性介入,就是在当代文化运动中,构成美学与流行文化的张力关系。这个张力关系是保证文化和人文精神不被流行文化的商业操作完全整合和同化,保证人在文化中存在的光荣。
美学不仅在审美、艺术活动中贯彻以人文精神为内含的审美精神,而且把这种审美精神实现为一种辩证的审美方式。美学的审美方式,在肯定审美对象感性存在的丰富性的基础上,追求审美对象精神意义的丰富性。美学既承认审美对象个体的特殊性,不可为整体归并或整合的个性,同时也承认审美对象实现审美升化(超越)的潜能。在美学的审美方式中,审美对象在感性形式和精神意义两个层次都是指向它自身的发展的——审美对象总是意味着比它的实在性更多的东西。美学的审美方式使审美活动成为创造性的感受和体验活动。阿多诺认为,艺术与自然一样,作为真正的审美对象包含了不可确定的性质。这个不可确定性是艺术需要哲学对它加以阐释的原因。哲学解释艺术,提示出艺术不能直接表达的东西。 海德格尔把艺术的本质阐释为存在的真理的展现。在对凡高的绘画《农妇的鞋》的阐释中,他揭示出艺术所蕴含着的世界性意义。 这正是美学的审美方式在艺术鉴赏批评中的典型体现。流行文化的消费主义操作,通过过剩形象的生产、倾销,以单向度的感性刺激和欲望满足压抑或取代了审美活动的创造性感受和体验。审美活动因此变成了纯粹机械性的他律的感觉活动。这使大众在流行文化活动中普遍遭受着无意义感。文化的一个基本功能是展现为生存意义的象征性体系。我们不能期望普遍无意义的流行文化普遍地显示出生存意义。但是,我们仍然应当从一些具体的作品发现意义的因素,并且将它们发展为意义的积极建设。在这里,美学,或美学的审美方式具有独特的抗拒消费主义彻底整合文化(艺术)的功能。美学不否定物质,相对于商业文化把一切物化、形象化,美学是真正地珍惜物质,它肯定并且坚持每一个存在物都是独特的存在,都具有不可取代的特殊价值和意义。
在最高的层次上,文化应当被理解为人的精神家园。现代社会的持续发展和现代文化的相应变化,都瓦解了现代人的精神家园,使之成为无家可归的精神漂泊者。家园对于个体的意义,在于把栖居的整体感(归宿感)赋予个体。当谢林说,“现代世界开始于人把自身从自然中分离出来的时候,”他不仅表达了人与大自然的分离,而且表达了包括大自然在内的生存整体感的丧失。所以他又说,“因为他不再得到一个新的家园,被遗弃的感觉笼罩着他。” 因此,现代文化运动的一个基本目标,一个与自由和***的精神表达同样重要的目标,是重建文化的整体感,重建精神家园。海德格尔对艺术的世界性意味的阐释,特别是他把对存在深处的“无”的倾听作为诗意的本体,认为诗意地栖居就是天地神人四方共建一个整体的世界,其着眼点即在于人生整体感的重建。 在生存整体感的重建中,美学注重的不是个体、有限、理性、社会,而是整体、无限、感性、自然。而且“自然”在其中具有包含和超越一切的绝对意义,是最高层次的生存整体感的境界。就此而言,最值得阐发的是中国传统艺术在艺术意境创造中所展现的生存整体感,即自我与万物为一体的天地境界。宗白华的现代意识,正表现于他对中国艺术意境的积极阐释,以期使之成为现代艺术重建人生整体感的一个重要的启发。他指出,“艺术的境界,既使心灵和宇宙净化,又使心灵和宇宙深化,使人在超脱的胸襟里体味到宇宙的深境。” 流行文化的消费主义操作,在以大众传媒整合、同化个人的时候,却总是向个人倾销虚假的个性偶像,以激发他的个人主义欲望来获得更大的商业价值。这不仅不能减轻个人对整体的分离,而且机械性地强化了这个分离。重新启发人们对整体、自然、无限的意识,并且把它实现为一种自觉、积极的审美感受,即为现实人生重建整体感,这乃是一个重要的文化课题。美学的第三个文化功能正在于以人与自然统一的整体感为基础,重建人生整体境界。
我们重申美学的文化价值,并主张拓展并美学的文化功能,无意于神化美学、把它作为完美的理论在当代文化中推行。在最根本的意义上,美学的文化功能,不在于它可以作为一个理论或观念体系从外强加于流行文化,而在于它可以作为一个渗透了人文精神内含的一种文化方式介入流行文化。美学的介入,使流行文化获得一个积极的对立的维度,一种文化发展的必要张力关系。这是流行文化健康发展的一个必要措施。这个措施,在当代中国流行文化发展中并没有实在的建立来和发生效用。这要求中国美学自身的检讨和调整。
R.Willimas, ‘The Analysis of Culture’, in J. Storey (ed.), Cultural Theory and Popular Culture-A Reader(London, 1998).
J. Storey (ed.), Cultural Theory and Popular Culture-A Reader (London, 1998), pp. 4--5.
D. Machdonald, ‘A Theory of Mass Culture’, in J. Storey (ed.), Cultural Theory and Popular Culture-A Reader(London, 1998).
T.W.Adorno, The Culture Industry, ed. by J.M. Bernstein (London, 1992), p.90.
J.Fiske, Reading the Popular (London, 1989), p.2.
S.Hall, ‘ Notes on Deconstructing “the Popular”’, in J. Storey (ed.), Cultural Theory and Popular Culture-A Reader(London, 1998).
I.Kant, Critique of Judgment, by, tr. W.S.Pluhar (Kackett, 1987), p.170.
W.Benamin, Illuminations, ed. and tr. by H. Arendt (New York, 1985), p224.
P. Burger, The Theory of the Avant-Garde, tr. by M.Shaw (Minneapols, 1984), pp.47-54.
J.Baudrillard, Simulacra and Simulation, tr. by S.F.Glaser (Ann Arbor, 1994),pp.1-3.
F.Jameson, The Culture Turn (New York, 1998), p.135.
[德]马尔库塞:《审美之维》,李小兵译,三联书店,1992年版,第212页。
T.W.Adorno, The Culture Industry, ed. by J.M. Bernstein (London, 1992), p.86.
T. W. Adorno, Aesthetic Theory, tr. & ed. by R.Hullot-Kentor (Minneapolis, 1997), p.72.
M. Heidegger, Poetry, Language, Thought, tr. by A. Hofstadter(New York, 1975), pp.36-37.
F.W.J.Shelling, The Philosophy of Art, tr. by D.W. Stott ((Minneapolis, 1989), p.59.
流行文化篇2
一、流行音乐的属性特征
1、流行音乐的都市化属性:流行音乐是在都市的发展过程中产生的一种都市音乐文化,它反映的是都市人的日常生活和都市的文化风尚,与都市有着不可分割的渊源关系。从整个世界范围来看,凡是那些高度发达的大都市,流行音乐就一定非常活跃,现代都市的兴盛已经成为流行音乐成长的佳良土壤。
2、流行音乐的大众文化属性:流行音乐是在工业化发展的进程中形成的一种大众文化。在今天的大众文化中,流行音乐已经成为最为活跃、最能代表当今都市文化的一种音乐种类。工业化程度越高的国家,他们的流行音乐发展水平也越高。
3、流行音乐的商品属性:流行音乐的制作、生产、销售过程都具有工业化产品的基本属性,流行音乐作为一种文化产品,从创作、制作到生产、消费,流行音乐都是在商品经济的运作模式下进行的,它要经过制作生产―市场销售―社会群体的消费的过程。这一点它同民间音乐和古典音乐具有很大的差异。
二、青年文化的属性与特点
青年文化:是指以青年群体为基础,以他们的意识观念、行为举止、道德风尚以及他们的兴趣爱好等为核心所展示出独特的社会文化特征。他们的穿着(衣、裤、鞋等)、发型、语言、信仰,特别是他们选择的音乐类别,这些都形成了青年文化所特有的价值取向和文化表述,从而构成了他们独特的文化思维方式。当今社会现代传媒、广告娱乐、网络技术的高度发展和商业取向、产品推广、营销理念、市场策略等相关的经济和商业的目的驱使下,青年文化不仅仅体现在观念形态方面,而是从社会的各个层面中表现出来。反过来这种文化态势在一定程度上已经主导了众多的新闻媒体和商业策略的价值取向。Marcel Danesi甚至在他的符号学著作《Forever Young》中提出了青年文化已经成为现代文化中的主流文化的理论。
三、流行音乐与青年文化
1、流行音乐的时尚性和青年特征:流行音乐永远保持着一个时代青春期的活力和精神,以一种音乐表述来体现一个时代的时尚文化。流行音乐总是追逐一个时代最具活力的理念和精神,力求表现出一个时代的风尚和特点。青年群体的文化意识和文化觉醒具有强烈的挑战性,对文化的选择和思考非常敏锐。流行音乐中已经产生了一些好的音乐作品,例如《听妈妈的话》《千里之外》《朋友》《本草纲目》《苏三说》……他们并没有抛弃传统,但是歌曲中都采用了当今青年们时尚的语言表达方式。青年群体与流行音乐拥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追逐时代的风尚。
2、流行音乐的大众属性与青年文化:流行音乐的表现形式丰富多样,从抒情歌曲到摇滚乐、爵士乐、民谣歌曲、rap等等多种形式;在内容上反映的是都市大众日常生活中的方方面面,同社会大众的情趣与观念密切相关。流行音乐的大众化风格,形式自由不拘,内容通俗易懂,已经成为青年群体最喜爱的一种音乐形式,它追求***的个性和贴近生活的表述以及充满青春活力的时尚,最能代表今天青年群体的文化趋向和表达方式。
3、流行音乐与青年文化的挑战性特点。在流行音乐的演变过程中,我们看到流行音乐从不固步自封、永远保持着挑战的精神,追求新的音乐元素是流行音乐的本质特点,在这方面,流行音乐与青年文化有着本质上的一致性。青年群体在当今瞬息万变的现代社会中,为了适应社会的变化,他们审视过去、面向未来,努力寻找新的文化信息,他们带着积极的态度、对理想的渴求、去挑战现有的文化观念,用新的元素去建构属于他们自己的新的文化。
流行文化篇3
360奉行流氓文化是公开张扬的。在360推出杀毒软件之初,董事长周鸿祎就提出要“将流氓做到极致”。凭着免费杀毒的诱惑,360将其他杀毒软件打得丢盔卸甲,一败涂地。以后,360又相继推出了其他网络服务,如360导航,360浏览器,手机卫士等。随着市场占有率不断提升,360的流氓癖性越发露骨,甚至到了厚颜无耻的地步,开始搞起了恶性竞争。360利用网络技术,给其他网络服务制造麻烦。如,用360的浏览器不能登录支付宝;妨碍用户用其他浏览器登录QQ邮箱;360杀毒软件占据大量电脑资源,使电脑运行速度变慢。(插话:最近一段日子,本人就因为360捣鬼的缘故,反复更改密码也登陆不了QQ邮箱,最后换成360安全浏览器才登陆成功。而前些日子,用360浏览器无法使用支付宝,直至询问淘宝网客服中心,在淘宝客服人员建议下,改用其他浏览器才能正常使用。)360与腾讯,金山,百度的官司众人皆知,12场官司输的总是360,说明理亏的多是360。360的流氓行为是公认的,从3Q大战,到操纵肉鸡发利己言论到窃取用户信息再至攻击对手软件。不仅软件同行被360的免费弄得焦头烂额,疲于奔命。现在很多网民也越来越厌恶360的流氓作风,开始逐渐抛弃360的各种服务了。有超过5年使用电脑经验的大多不用360,多用卡巴、红伞、Eset,一般是菜鸟装360。对行业来说,360如同“一粒老鼠屎害了一锅汤”。对网民来说,360如同绑匪一样可恶至极。360这种流氓文化,在免费提供各种服务的同时,也给同行和网民带来无穷的烦恼。这种流氓文化已经取得了暂时的胜利,一方面打败了不少同行,一方面成功绑架了亿万网民。但是,这种流氓文化能否持久,则需要大家拭目以待。一种文化违背国家法律,社会公德,行业操守,公众利益,即使暂时得以猖狂,估计也是不能长久的。尽管360对行业产生了“鲶鱼效应”,具有一定的正面积极作用,但长此以往,360势必走向正义公正的反面,最终只能是死路一条。现在网络行业不仅360奉行流氓文化,其他企业也不少见。这与从事网络软件行业的人群,大多都是一些80后,90后,从小缺乏公德素质教育,缺乏法纪道德观念是有关系的。先进的技术被一群流氓掌握,这样的未来无疑是可怕的,可悲的。真不知道未来世界,落在一帮没有道德底线的人手中,将会变成什么样子。而法律道德建设往往都落后于技术和时代进步,总有一段滞后期。
从历史的经验看,每当社会处于动荡变革时期,出现“礼崩乐坏”的时候,道德往往都会在流氓面前打败仗。流氓文化往往是社会进步的一个先锋,一个前奏,一个引爆点,一个启动器。因此,360的流氓文化虽然不值得推崇,但应该得到重视。任何忽视和否认都是徒劳的,仅仅用道德口号来谴责也是苍白乏力的。人们只有正视并承认这种流氓文化,用自己的变革进步,特别是在法律规章上的修正完善,来战胜克服流氓文化所带来的各种弊病,才是唯一正确有效的态度。不管人们喜不喜欢360的流氓文化,360都已经发展壮大起来了。在当今这个成功就是一切,有力有利便是有理有礼的时代里,360给人们出了一个时代性的智力选择题——要么采取鸵鸟***策,闭眼不看拒绝不用;要么主动出击应对,师夷之长以制夷。至于360自己会选择什么样的前途,则取决于360的价值观了。与传统行业企业不同的是,大多网络软件企业都不重视企业文化建设,基本没有对法律观念和道德修养的提升自觉,而是“跟着感觉走”,一切以眼球为导向。360奉行流氓文化不是偶然现象,在这个行业里,没有君子和流氓之区分,只有谁比谁更流氓的差别。“只有耍流氓才能生存”,大概是这个行业不二的共同信念。“赢者通吃”“只有第一,没有第二”“炒作”“恶俗”“搞怪”“无耻”“免费”“捆绑”等等,则是互联网创立的最新行业规则。
新浪博客和QQ群208878783《企业文化大学堂》。
流行文化篇4
一、建立合规文化,逐步培养良好的合规习惯
**分行把构建合规文化作为解决深层次矛盾和问题的手段,作为增强队伍凝聚力、推进全行可持续发展的保障,进行思想引导和制度安排,增强员工干好本职工作的的责任感,努力营造“指示服从制度、信任不忘制度、习惯让位制度”的良好文化氛围。
一是全面推行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推进经营与管理的规范化。近两年来,**分行将ISO9000质量管理作为建设合规文化的主要抓手,将ISO9000标准导入业务经营的全过程,创建了一套涵盖各个层面和所有业务的体系文件,到目前,我行编制的体系文件共266个,近200万字,体系文件成为员工业务操作和管理的重要依据。2006年,分行自行开发了“质量体系管理网”,保持动态管理、随时更新,全体员工均可在授权范围内对体系文件实行网上查阅。同时,分行还开设了ISO9000质量管理网上论坛,加强信息交流,普及ISO有关知识,使ISO9000质量管理深入人心。2006年8月份,分行顺利通过了英国BSI认证公司的复评审核,继续保持了《ISO9001国际质量体系认证证书》资格。
二是开展合规文化教育活动,提高基础管理和风险控制水平,有效防范业务风险。2007年总行提出建设“合规文化年”,我行以此为契机,通过丰富多样的活动,积极开展合规文化建设。分行统一印制了“三个指引”单行本4763本,做到人手一册;组织了信贷业务、财会业务、网银业务等十二个专业处室统一出题对全辖员工进行测试;加强内外部检查,从发现的问题入手,逐一梳理出各个岗位、各个环节的风险点,建立了岗位风险点提示制度,共归纳出财会、信贷等8个专业、27个岗位的600个风险点。通过系统培训和风险提示,使每一名员工认识到“合规是岗位工作的第一要义”,对违反制度的事“不敢为、不能为、不想为”,努力做到“提示在前,预警在先”。
三是加强组织领导,确保合规文化建设有效落实。
为加强全行合规文化建设的领导,分行于去年组建了合规文化教育活动领导小组和办公室,成立了分行法律与合规部,并要求各支行综合部门承担合规责任。由于部门健全、责任落实,合规文化建设得到全面落实。
二、树立品牌文化,外塑良好的企业形象
**是一座品牌城市,社会公众对品牌有特殊偏好。**分行抓住“品牌偏好”这一特点,多方式、多角度、多渠道树立自身的品牌形象,扩大农行的知名度。
一是树立**市农行的整体品牌。分行***明确提出“巩固发展主流银行地位、创办绩优银行”这一经营战略管理大品牌,将**农行的发展方向和目标作为品牌公诸于众。通过坚持不懈地努力,**分行主流银行、绩优银行的品牌形象得到了社会公众及内部员工的良好评价,农行的品牌形象深入人心。2006年,继分行领导班子被中组部评为创建“四好”领导班子先进集体之后,2007年上半年分行荣获中华全国总工会颁发的“全国五一劳动奖状”,进一步提升了**分行的品牌形象。
二是树立服务品牌。电子银行部***服务科“95599我服务您无忧”和市南区第三支行“五化服务在农行”均被评为市财贸系统服务名牌,保持了**分行良好的服务形象。分行丰富并完善了call-center系统的业务功能及人工座席端服务,满足了95599不断增长的电话承载量和服务种类的需要,为客户提供了更加优质、便捷的电子银行服务。依据快速反映、高效处理、积极反馈的原则,建立信息流通的良性循环机制,更好的发挥了95599信息采集中心的作用。分行加快网点改造力度,不断优化服务环境和网点形象,努力推进功能分区、服务分层;在符合条件的网点配备了大堂经理和个人客户经理,全力做好服务与业务的宣传与引导;加快自助设备的投入与推广,不断提高自助设备的使用效率,使**分行的服务形象不断优化。同时,分行在一线网点中积极开展了“青年文明号”和“女职工文明示范岗”创建活动,全辖有71个单位荣获各级“青年文明号”称号。
三是树立节日品牌。**分行紧紧追随并融入**市社会经济发展的热点活动当中,利用“**国际啤酒节”和“**国际帆船赛”等大型活动之机,在市区主要街道、建筑物及新闻媒体展开品牌宣传攻势,取得了事半功倍的效果。2006年中秋节,分行举办了“农行之夜交响音乐会”,每年圣诞节与外资企业开展圣诞联欢活动,通过宣扬节日品牌文化,答谢客户,有效提高了农行的社会知名度和企业形象。
三、坚持人文管理,增强员工的凝聚力和归属感
分行***坚持“以人为本”,密切关注员工的思想动态,畅通沟通渠道,保证队伍的和谐稳定,营造了团结、和谐、进取的良好氛围。
一是实施“以人为本工程”。2006年,分行***将“以人为本”作为全行重点实施的“四大工程”之一,将队伍建设作为全行的四个重点工作之一,专门制定了“以人为本工程三年发展规划”,坚持“人人皆可成才”的观念,做到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培养人、成就人,提出为员工设计职业生涯的设想。分行根据业务经营发展需要,抓好人员结构调整,实行分类分级的岗位管理制度,建立符合经营管理新要求的绩效考评体系,完善分配制度和员工培训制度,采取多种措施吸引和留住人才。如对连续三年考核优秀的员工,一次性给予一定金额的奖励记入企业年金、对优秀人才和特殊贡献人员奖励休假、提供培训机会等。在17个支行及分行机关全部建立了职代会制度,加强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开展了“金点子”征集建议、青年论坛等活动,设立了员工创新奖,不断增强员工的主人翁责任感,激发每位员工的创造活力,积极营造人尽其才、才尽其用、团结和谐、心情舒畅的良好环境。
二是建立“班组学习制度”,把创建学习型银行作为全行改革与发展的一项重要任务,以各支行(部)内设机构,支行营业部、分理处、储蓄所等营业网点作为学习单元,采取主讲人领学、专家辅导学、小组研讨、影视教学、案例分析、远程网络培训、测试竞赛等方式,开展业务学习,掌握员工思想状态,增强员工的凝聚力、归属感和在组织中的价值感。分行按照年人均50元的标准对下划拨学习费用,并在支行建立集中学习的会议室,配备电脑和投影仪;在各营业网点配备了适应远程培训需要的电脑和投影仪,为做好班组学习创造了条件。目前班组学习成为全行员工自我学习、自我完善、自我提高的主要形式。通过班组学习的方式,不断提高员工的学习能力,改善员工队伍的素质和结构,增强农业银行的凝聚力、创新力、竞争力和战斗力。市南区第三支行被评为“金融系统创建学习型组织标兵单位”。
三是建立公平、公正、公开的用人管理制度。分行对干部的聘任和专业人才的使用采取正向激励的方法,鼓励员工不断拓宽自我成才之路。分行实行了员工自学奖励办法,由单纯鼓励学历学习变为鼓励专业知识学习,对员工自学考取注册会计师、注册审计师、注册资产评估师、法律职业资格及金融专业英语证书的,除按一定比例给予物质奖励外,对思想进步、***治素质高、业务能力强的,还大胆启用,委以重任。目前,已有5名通过全国注册会计师考试的员工走上了重要岗位。分行建立了能者上、平者让、庸者下的干部选拔任用机制,培养和储备农行的后备干部,不拘一格选拔人才,为优秀人才的脱颖而出创造良好条件。在干部竞争上岗工作中,坚持原则,通过笔试、答辩、民主测评、组织考核,真正体现了公正、公平、公开的竞争原则,受到了员工的一致好评。
四是关心一线员工的劳动强度,提高一线员工待遇,缓解工作压力。针对当前柜台业务量激增,前台柜员岗位工作量较大,并存在一定操作风险的情况,分行***及时研究,为前台柜员发放岗位补贴。自今年7月起,凡从事前台业务并配有现金箱的柜员,每人每月发放岗位补贴200元。通过提高待遇、优化服务环境、配备大堂经理、提高自助设备使用率等方式,尽量减轻柜台压力,舒缓工作情绪,使一线员工的工作热情和服务质量有所提高。
流行文化篇5
[关键词]流行文化 审美文化 流失
〔中***分类号〕B83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000-7326(2007)11-0140-03
一、流行文化的一般含义
当代的流行文化(popular culture)更多地体现为一种商业文化。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本来在中国备受压抑的流行文化得到了迅猛发展,各种时尚的流行文化形式以声色感受、直观刺激、绚丽的形态深刻地影响着我们的日常生活,重新构建着我们的消费文化,同时也给文坛带来了新的文化格局。这种格局中包括影视文学、通俗文学、网络文学、流行音乐、时装时尚等,无论人们喜欢与否,都以迅速流行的方式吹皱起当代世俗人生的一湖春水。
学术界普遍意识到流行文化是我们时代不可回避的重要文化现象,它在当代文化背景下,以某种远离暴力的方式对20世纪以来精英文化所固有的种种滞重实施了消解,使得包含着多种矛盾体共存的多元文化格局得以初步形成,仅就此而言,流行文化的研究对于积极推进当代中国审美文化的理论建设有着重大的现实意义。对流行文化,人们往往热衷于探讨它的特征,在特征性的把握中找寻其运作规律,把握其发展前景。这样的学术努力是十分必要的。不过,这样的努力容易造成有关流行文化的界说与特征的众说纷纭。当然,我们也可以疏离这样的学术纷扰,暂缓钻研流行文化的内涵与特点,而从流行文化的具体形态审视其美学精神的流失现象,并加以学术解说,这不失为一种有意义的学术选择。
文化是人类的精神与物质两方面建设的结晶,流行文化也是这样建造的。不过,未必所有流行文化的建设都会按照美的规律来进行。一个不容忽略的基本事实是:当代流行文化更多体现着美学精神的逐渐失落。这或许是流行文化的一般性特征,也是我们研究流行文化的一个靠得住的门径。
二、中国流行文化及情节
当代中国流行文化是指当代中国一定时期、一定地域、一定人群所遵从的一种价值系统,包括思想感情、语言、行为和生活方式。具体表现在这样三个方面。一是通过传统传媒传播的文化:电影、电视、通俗小说、流行歌曲等;二是通过网络传播的文化:网络文学、网络游戏等;三是新生活方式下的流行文化:时装、广告等。绚丽多姿的流行文化以其范围的广阔、层次的丰富和形式的多样在中国迅速传播。它在丰富我们生活的同时,却在研究领域处于尴尬局面,人们并不取完全认同的态度。有人把它归为“比较低的等级”,或明确地认为流行文化就是不健康的。这些观点虽然比较偏激,但流行文化未尝不是缺乏一些重要因素。从文学角度看,流行文化的一次性消费特性常常体现为对文化经典化的排斥,对审美精神的剥蚀。不少流行文化,特别是能够迅速流行的那一类,往往以对传统美学的消解、挑战来制造轰动效应,以达到哗众取宠或使得盲从者趋之若鹜的效果。这样运作的结果,自然会导致审美精神的流失。
审美精神作为对某种无条件的绝对感性的追寻,体现在对自由的追求、对人生的关怀等方面,这也是中国古代文化无论是儒家学派、道家学派,还是禅宗及其他诸派都注重的方面。
流行文化以追求自由为初衷,刻意创新,张扬自由精神,将个性充分展示出来,很快受到人们的关注。本来,自由是人的本质,也是美的本质。但随着大众的接受,尤其是通过传媒被成千上万人接受后,开始出现模仿、复制。在本杰明看来,大众传媒的发展已使艺术进入了机械复制的时代。海蒂兹给流行文化下的定义认为,流行文化就是那类普通可得的人工制品:电影、录音录像带、CD或VCD、时装、电视节目、沟通和交流的模式等。这种普普通通的人工制品已背离了自由精神,丧失了创新的意义。有人于是提出了流行文化是自由对自由的背离的观点。流行文化在追求自由方面走入误区,进而影响到它的深层内涵,不再深刻地关怀人生的意义,所有神圣的、美好的境界在它们面前都变得直白、肤浅,甚至走向媚俗,人们随意地,不讲任何技巧、秩序、规范地渲泄自己的情感,特别是在网络文学中,更是随处可见这种随便的、消解或疏离了审美情趣的情感发泄。有人说“大约有人群的地方就有所谓‘网络文学’”,这话说得未免有些夸张,但也道出了网络文学的随意性特点。在对现实愤懑情绪的渲泄中,流行文化的拥趸们忽视了人生意义的思考,对人生不再抱有终极意义的关怀。而人生问题是中国传统美学关注的焦点,也是审美精神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直接影响了作品的高度,在经典作品里无一例外地蕴藏着人生关怀,对现实人生的关切和整体把握能力,也是中国优秀文学传统的一部分。
当然,流行文化并非全无审美价值,但它所引起的美感,不是忘情的赏心悦目、兴感愉悦,而常常是通向人的欲念和,还让人以是否带给人利益作为标准来加以衡量,因为大众要求的总是最刺激的、最兴奋的东西。流行文化是以“卖点”为评价标准的,这是与传统美学精神背道而驰的。流行文化在流行的过程中缺失了审美精神。
三、流行文化的生存环境
流行文化审美精神的流失是与流行文化产生的土壤分不开的。流行文化作为一种商业文化,它以商品经济发展为基础,而且直接构成一种商品经济的活动形式,让作家与作品完全进入市场。市场经济运作的根本目的是为了遵从效益原则获取最大的利润,这种利润的来源只能是广大的文化消费者。为了适应整个文化市场,获得最广大的文化消费者市场,流行文化格外讲究包装,努力制造卖点,包装成为生活活动中决定性的环节,把大众对产品的消费转为对形象的消费,《上海宝贝》的成功是个典型的例子,“美女作家”、“新人类作家”是它的两个重要卖点,作者卫慧特地请来上海一流的化妆师和摄影师将自己搬上封面,出版社原计划是把它归入“布老虎丛书”出版的,但这套比较传统的女性文学书系在流行制造者心目中已经不能吸引人们的眼球,于是集合其他70年代出生的作家,另推出一群“新人类作家”制造流行效应。“新人类作家”这个新名词引来了人们的好奇,被大众传媒大力推荐,造成轰动效应,由此引发了解情况的人们对性别、相貌与文本成功之间关系的疑问。
这样一种在流行文化意义上属于成功的运作,正是以牺牲、抽取原来能够体现当代中国女性作家温文尔雅秀外慧中品貌的“布老虎”美学精神为出发点。显然,美女作家的流行让人们从原来的美学世界中抽身出来,带着另一番浓厚的当然也世俗得多了的兴趣注视着新的文学与文化的流行款式。
流行文化以现代大众传媒为基本载体,并且在大众传媒的操作体制中流行、扩展。但传媒是把双刃剑,它对文学的重要性,特别是文学传播方式的重要性,已经成为作家们的共识。在大众传媒体制中,由于电影、电视最能满足人们的感性要求,故成为人们消遣娱乐的首选。莫言《红高梁》、苏童《妻妾成群》之所以能被众多的人接受,与张艺谋成功导演的相关演片是分不开的。阿多诺认为,流行文化是资本主义文化工业的产物。文化工业通过大众传媒操作的标准化、合理化生产,对它的消费者施行自上而下的有目的整合和统治。“文化工业的意识形态力量在于,它用统一取代了意识。”从中看出阿多诺非常重视大众传媒对文化产生和接受的意识形态控制力量,它与电影、电视等媒介形成互动,扩大自己的影响。但电影、电视程式化的运作,又限制了观众的想象空间和回味的余地,流行文化的消费者在观看中很少思维,追求的是视觉的冲击,看重的是形式,对内容不够重视,忽视了审美精神的表现力度。
流行文化作为速食文化、快餐文化,迎合了处于快节奏社会中的人们娱乐的需要,这种娱乐需要意味着流行文化要认同大众的审美格调,流行文化为流行而缺失了审美精神。
四、流行文化与审美精神的关系
流行文化与审美精神的剥蚀、消解是否有必然联系?如果这种联系是必然的,就必能引起深层的美学思考。当然,没有人会主张完全按照传统、经典的审美价值标准、规范来批判或衡量流行文化。事实上,流行文化的创造者、推行者似乎早已不承认传统审美精神和审美规范的权威性,为流行文化辩护的研究者也千方百计脱离原有的学术轨道,对于传统的审美规范和审美精神发动一波接着一波的质疑与挑战,从而构成了当下流行文化理论的基本面目,也造成了审美理论的热闹现象以及某种意义上的尴尬局面。
面对现实与理论层面的热闹与尴尬,我们有多元的选择,而且应该提倡多元的选择。整齐划一的学术是粗暴的,也是不必要的,特别是对流行和流行话题,学术界应显示更大的包容性。如果套用“存在的就是合理的”这样的老话,我们不妨也可以说,流行的就是合理的,没有一定的合理性就不可能达到哪怕是最短时效的流行。既然是合理的,或带有一定的合理性,则流行文化现象是任何简单的理论批判所无法的。不过,正像人们可以包容甚至欣赏一种流行款式,而自己并不一定也去追逐这种款式一样,在人们对流行文化采取包容态度的同时,在对流行文化挑战传统审美精神、剥蚀美学精神种种现象采取包容态度的同时,并不一定需要痛心疾首地反思原有的审美规范和最具普适意义的审美精神,甚至会改变自己的态度加入欣赏流行文化的行列。包容乃至欣赏流失了美学精神的流行文化与对传统审美规范、审美精神的坚守,这在理性的学术环境下,应该不是水火不相容的关系。流行文化不论怎样剥蚀、流失美学精神,对于学术规范、美学精神的坚守者来说,都不应构成巨大的沉重的压迫。其原因有二。其一,从范畴上来说,立体传媒条件下的流行文化更多地站在时代的最浅表层,消解审美规范,挑战美学精神的后现代文化特征,本来就与一般的文学、文化思潮追求审美境界,按照美的规律来建造的品质有相当大的距离。当代流行文化在理论范畴上跃跃欲试地突破审美范畴、美学精神,可这样的努力,至少在流行文化的辩护者那里,实际上是为了使流行文化与传统的审美规范、审美精神有资格构成某种平衡的关系。明白了这一点,传统审美规范和美学精神的坚守者完全可以处变不惊,笑看风云。其二,从历史发展的状态看,今天的流行文化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突出地体现为“流行”特征。这是流行一时的流行,在运作中迅速流行的流行,充分体现出一次性文化消费的特征。这种流行过程的快捷、短促可以使得任何一种针对他们建构新的审美规范的企***得以搁浅,终至于一无所成。这就是一段时间以来为流行文化辩护的人们在理论建构上终于建树寥寥的原因。这样的情形告诉我们,流行文化终究不会获得巨大的理论能量和学术耐力,改变它们一直挑战的传统审美规范、美学精神,他们没有足够的时间积累真正实现跨越或这种美学规范的精神,并以一种新的建构取而代之。
流行文化有它的理由,但所有的理由都不足以成为它跨越或审美规范、美学精神的强大力度。审美规范、美学精神的坚守者有理由坚守自己的立场,却没有必要去否定和漠视流行文化的存在与流行。
[参考文献]
[1]金元浦. 文化研究:理论与实践[M]. 开封:河南大学出版社,2004.
[2]叶志良. 大众文化[M]. 上海:上海文艺出版,2003.
[3]吴士余. 大众文化研究[M]. 上海:上海三联出版社,2001.
[4]张荣翼. 关于当代流行文化特片的思考[J]. 文艺研究,2001,(5).
流行文化篇6
关键词:流行文化;消费者行为;高雅文化
现在,当西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及其产品随着全球化而充斥世界的时候,不仅在先进的资本主义国家,而且在全球各个角落普遍存在并渗透于社会各个领域的东西,就是已经彻底商品化和全球化的流行文化产品。由此可见,流行文化对社会生活的重要影响,对流行文化的研究已经势在必然,这是时代的呼唤,是社会发展的要求。
一、流行文化的界定
流行文化并不容易被界定。关于“流行”这个词,威廉斯认为有四种意思:被许多人特别喜欢的;较低等的制品;希望赢得人们喜欢而蓄意制造的作品;那些事实上是为自己而制造的文化。“流行”一词在辞海中的解释是:迅速传播或盛行一时。它是指一定时期内在社会上或一个群体中迅速传播或流行一时的规格或样式,也称作时尚、时兴、时髦等。流行是一种追求新颖而背离习惯的企***,但同时尚未超出社会可以接受的形式和行为范围。根据社会心 理学 的观点,流行是指在社会生活中或大众的内部产生的一种非常规范的行为模式。流行现象,它具体表现为在某一特定时期内,相当数量的人,对特定观点、行为、言语、生活方式等产生了共同的崇尚与追求,并使之在短时间内成为整个社会到处可见的现象。从文化的角度来审视流行,流行是一种普遍的社会文化心理现象,是一个时期内大众社会中许多人都在实践和追随的一种新物质生活方式和精神生活方式;从商业的角度看,流行意味着消费潮流,它在当代社会已成为一种与直接影响产业发展的因素(如营业额、利润等)紧密相连的东西;从接受的角度看,流行在面向市场和社会时,极易获得广大消费者的共鸣和认同。
在学术发展史上,“文化”一直是最复杂的术语之一。最早在 科学 意义上为“文化”进行界定的是英国文化人类学的奠基人泰勒。截至20世纪50年代初,文化界定已经有164种之多。著名学者t.伊格尔顿在其最新的大作中指出,文化这一术语一直是在对立的两极之间被使用:它太宽泛又太狭窄、太充满人类学的无所不包又太局限于美学意义上的思辨性。20世纪90年代,一些人类学者认为,文化界定可以归纳为两种,一为社会结构意义上的文化,另一是个体行为意义上的文化。前者指的是一个整体社会中长期、普遍起作用的行为模式和行动的实际准则,这些模式在那些给事件和人际关系以明显结构的形态和反复出现的周期 规律 性中呈现出来,并且构成常被归为“生活方式”的那种东西。结构功能主义学派的巨擘拉德克利夫·布朗就持此观点。后者是个体习得的产物,包括一个人类群体成员为了在他参与活动的这个群体中被相互接受地交往而必须知道的东西。据此认识,文化不必为该社会甚或该群体所有成员所共享,而是在相互学习的过程中,有关成员彼此授受意义,以至这些意义能够使他们达到共同的目标,因为他们建立了共同的理解和文化的想象。
很清楚,任何流行文化的界定都将会把流行的不同意义与文化的不同意义进行结合,从而产生不同的组合。因此,文化理论与流行文化衔接的 历史 ,就是这两个概念在特定的历史和社会背景内,被研究者以不同方式组合的历史。
二、流行文化对消费者行为的影响
流行文化是当代消费社会的代言人。在《消费矛盾:消费社会的概念、行为与 ***治 》(contradictions of consumption:concepts,practices and politics in consumer society)一书中,爱德华(tim edwards)主张,透过流行文化,我们能够对当代消费社会有着深刻的认识。
流行文化是人们生活中随处可见的社会现象,从某种程度上来说也是随处可见的消费现象,因为在一般情况下,它都体现为在某一特定时期人们一种趋同的消费选择。从总体上看,流行文化对消费者行为有以下两方面的影响。
1.流行文化引导消费者的购买和消费模式。从生产与消费的角度,流行文化生产的目的在于消费,或者说在于满足消费者的文化消费欲求。 现代 社会的实践证明,人们消费某种产品,并不仅仅因为它的物质特性和实用功能可以满足他们的需要,还会因其广告所张扬的抽象的、非实用的精神因素能够使消费者产生兴趣和认同。形形色色的广告无不传达着各种各样的观点、价值与精神取向,广告与其说是对产品的推销,不如说是对生活态度、生活方式、生活 哲学 和意识形态的表达。比如耐克赢得了非凡的成功,不仅仅是因为他们的产品质地优良,更主要的是因为他们大力倡导了一种价值观,那就是:just do it (想做就做).i can(我能)。这种价值观已形成了一种潮流以绝对优势经久不衰地席卷了美国乃至全世界,它不仅已嵌入了每个美国消费者的头脑深处,而且已成世人皆知的经典广告口号。
2.流行文化反映消费者行为。流行文化是消费者行为的一面镜子,它能在很大程度上反映消费者的行为。美国当代强调年轻和健康的流行文化正好反映了美国消费者购买健美器械、定期去健身俱乐部、钟爱营养均衡食品等消费行为。
三、流行文化的发展阶段
流行文化一般会经历产生、普及和衰退三个阶段。流行文化潮流以前是由商家请专业设计者创立,然后自上而下进行普及。这里要注意的是,流行文化也会被名人无意创立。例如,1961年,肯尼迪在他的就职典礼上没有戴帽子就走过了宾夕法尼亚大街,这一无意行为却从此打破了男士戴帽的风俗习惯,也摧毁了男帽行业,联合帽业会不得不请求肯尼迪重新戴上帽子以希求恢复男士戴帽的流行文化。由此可见,名人对流行文化的产生具有重要作用。现在商家把流行文化的产生寄托在年轻大众上。专门的市场调查公司投资请一些“酷仔”对身边的朋友进行关于流行文化的录音采访。这样的调研使得reebock开始推销淡颜色的鞋子,而burlington开始推销深蓝色的牛仔裤。
流行文化形成过后,最重要的是让它普及到大众,不然就不成其为流行文化,就不能引导广大消费者的消费行为。而这就要借助媒体和意见领导者通过广告等方式传播出去。广告是流行文化的信息源,它最先向人们传递社会潮流和流行流变的信息。当一种流行生成后,广告及时地把流行资讯广而告之。由智威汤逊中乔广告公司创意的“立顿红茶”系列广告非常生动形象地演绎了新产品的流行特性,也为广告对流行文化的传播作用做了天然的注脚:“紧跟潮流新步伐”、“散播热门新话题”、“洞察今夏新焦点”、“聆听流行新节奏”、“掌握时代新信息”。
广告报道着流行、演绎着流行、评说着流行,它以高度的日常性传播,使人们处在一种强有力的流行文化环境和认知空间中,从而不断地推进着流行市场的发展。人们通过广告传播、了解了最新的流行是什么,普及的范围如何,社会评价的程度怎样,广告已名副其实地成为人们获取流行文化信息的过滤网。只要我们稍加回忆,就会发现这些年来人们在饮食方面,从喝一般的汽水到喝可乐,从喝茶到喝咖啡,从喝白开水到喝矿泉水,从只知道自己烧着吃,到吃现成的方便食品,从吃大饼油条到吃肯德基、麦当劳等等,哪一种饮食流行没有广告传播的贡献?我们不难想象如果没有广告的传播,哪怕流行文化已经形成,却难以快速地流行开来。当然,广告促进流行文化普及的方式和途径是多元的。首先,它不遗余力地对时尚主题进行不断重复的诉求,从而使其大面积铺排开来,形成一股势不可当的大潮。其次,广告为了促进流行的普及,竭力创设着一种带有幻想色彩的时尚模拟环境,并把每一个人邀为广告主角,竭力告诉人们拥有广告中所推荐的产品会多么快乐,按照广告所设想的方式生活多么美满,于是人们不是被强加为这个群体的成员,就是承受着由此而带来的群体压力,为了保持自身行为与多数人行为的一致性,从而避免个人心理上的矛盾和冲突,大家必须从众,必须去拥有时尚。这一来,广告传播的商品或服务便迅速获得众人的追随和采用从而得以普及。
流行文化具有易变性、周期性的特点,这就告诉我们,流行文化在产生、传播并达到高潮后会急转直下走向消失。流行文化周期的长短直接牵涉到 企业 的利益,因此企业都做着“留住”流行文化的努力。利用广告巩固业已形成的流行时尚,并在前一流行的基础上通过内容更新、题材转换、形式变革等一系列手段,带出另一个相关的流行,甚至使其再度走向新一轮的高潮,从而达到尽可能延续流行的目的。这是广告对流行文化的又一突出贡献。
综上所述,流行文化对消费者行为的影响举足轻重,一方面商家要善于利用流行文化对消费者行为的引导作用,另一方面应该创造、普及并留住健康的流行文化,以保持健康流行文化对消费者行为的正确引导,这才是促进社会 发展 的重要力量。
参考 文献 :
[1]吴圣刚.当代流行文化的形成机制与作用[j].中州学刊:文艺研究,2007,(2).
[2]杜春华.近年来青少年流行文化的成因及社会价值分析[j].天府新论,2006,(4).
[3]仲富兰.大众传媒:流行文化的合谋者[j].社会观察,2006,(4).
[4]刘乃歌.大众传播变革与当代流行文化的勃兴[j].辽宁大学学报: 哲学 社会 科学 版,2005,(6).
[5]刘志梅.流行文化与广告[j].河北建筑科技学院学报:社科版,2005,(3).
流行文化篇7
【关键词】语文教学流行文化教学资源
一、问题提出
本文探讨的流行文化主要是指以青少年为消费对象和主体,旨在满足青少年需求的流行文化。主要包括流行音乐、流行文学、流行影视、游戏、网络游戏、流行语等。当今针对青少年的流行文化主要具有市场化、娱乐性、通俗性和快餐化等特点,当然随着网络技术的普及和发展,流行文化也趋向复制化和网络化的特点。可以说流行文化不仅渗透到了学生的学习中,更成为学生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甚至影响和改变了学生的生活态度和思想。面对流行文化的巨大冲击,很多家长和老师对流行文化都采取了回避或者打压的态度。而我认为,语文教育很重要的一点,就是教师要引导学生选择和整合文化。流行文化虽然有其自身的狭隘性和负面性,但它对语文教学的潜在影响是巨大的,语文教学不应该也不可能回避和排斥它。教师也不应该把流行文化视为洪水猛兽,一味打杀。教师应该先了解学生文化构成体系中所受流行文化的影响,然后以“拿来主义”的策略挖掘流行文化中正面积极的情感与思想,并借鉴流行文化中活泼多样的形式。教师要在语文教学中有选择性地利用流行文化中丰富的资源,当然最重要的是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面对和鉴别纷繁复杂的流行文化。引导下恶生在欣赏流行文化积极面的同时,学会质疑和反思,在批判中培养一种合作和兼容的能力。流行文化已经成为学生自主选择的“第二课堂”,作为教师,如果仅仅用反对学生看武侠小说,禁止看偶像剧等办法,可能会收效甚微,甚至会适得其反。教师应该多问问“学生现在关注的流行文化有哪些?”“为什么学生喜欢?”“教师应该怎样加以引导?”“怎样将流行文化为我所用?”等问题。
二、问题分析
长期以来,在语文教学中往往体现出主流意识和精英意识形态,在由传统走向现代的过程中,如果教师仍然固守传统和单一的价值取向和思维模式,这必然不利于学生的未来发展。流行文化不仅侵入教育领域,对社会各个领域都有影响。课程内容应该更有远见意识,要适应学生未来专业的发展,更要适应社会未来的发展。在以前,流行文化被认为是难登大雅之堂,但现在许多高校都设置了相关专业。例如流行影视编剧,动漫专业,广告语的设计等,这是不可逆转的时代潮流,也是文化多元化的必然结果。
三、应对策略
初步确立以下九种途径和方式,有选择性地合理利用流行文化,将其作为语文教学丰富的教学资源。
1.激发兴趣法
当今的中学生,普遍缺少阅读文学经典的兴趣。要改变这一现状,可以从学生喜爱的流行文化入手。例如张艺谋的电影《满城尽带黄金甲》学生们都很喜欢,其实这部电影张艺谋巧妙地借助了《雷雨》的故事情节和人物设置,教师不妨趁此介绍我国著名作家曹禺及其作品,以此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又如好莱坞新片《重回梦幻岛》正在上映,教师不妨推荐这部电影的原著———经典童话《彼得潘》。教师可以从流行影视中找到切入口,及时向学生推荐与之相关的经典文本,激发学生阅读经典的兴趣。
2.创设情境法
要使语文课堂充满活力和感染力,就要让文本贴近学生的情感,走进学生的心灵。教师要善于创设情境,让学生进入情境中自主地体验和感受。例如古典诗词语言典雅凝练,意蕴悠远绵长,但是许多语文教师都抱怨学生缺乏文化底蕴,也感叹学生心态浮躁,不愿静下心来品读古典诗词。其实教师可以试着将流行音乐作为教学资源,引入古典诗词的教学中。例如在教《蒹葭》这首诗的时候,我在这节课的开头大胆引入了邓丽君的歌曲《在水一方》,那优美动人的曲调,那哀婉的演唱,再加上琼瑶改编的忠于原诗意境的歌词,一下子就吸引住了学生,这一情境的设置,不仅让学生很快地进入了这首诗的意境,也让学生有了学习古典诗词的兴趣。
3.正面渗透截取法
正面渗透截取法就是截取流行文化中积极、正面的内容和情感,将之作为语文教学资源。以流行小说为例,很多学生都很喜爱金庸的武侠小说。前段时间,金庸的作品已经进入了全国版中学语文教材,这一事件告诉我们流行文化中还是有一部分具有积极的、正面的内容。像学生们喜爱的畅销书中也不乏优秀的作品:《床边的小豆豆》表达的是童年的纯真情感;热门网络日志陆幼青的《死亡日记》表达了面对死亡的坦然与坚强;《佐助家的阿姥》表达了乐观朴实的生活态度。另外像学生喜爱的流行杂志《读者》、《青年文摘》、《萌芽》、《最小说》等也不乏优秀的作品。教师可以设立专题课外研究或是以开展阅读会的方式,及时向学生推荐流行文化中的优秀作品。
4.巧妙融合法
巧妙融合法是指在语文教学中,将流行文化与经典文本巧妙地融合。这样既能营造宽松和谐的教学氛围,又能消除学生与经典文本的心理隔膜。例如我在讲解《秋水》这篇课文之前,布置学生查阅有关庄子的资料,并要求学生阅读《庄子》的几篇代表作。但是在预习作业中仍有很多学生反映很难读懂。是啊,艰涩难懂的古文确实让学生“敬而远之”,后来我在网上找到了台湾著名漫画家蔡志忠先生画的《庄子》的动画版,于是在课前我给学生看了十分钟“庄子生平和主要思想”的动画,那活泼可爱的画风,那忠于原著的内容,那深入浅出的讲解,一下子就让学生走进了文本。当然在讲流行文化与经典文本融合的同时,有点要特别注意。首先教师应该选取忠于原著的版本,不要选用改编甚至是恶搞的版本。其次教师要摆正心态,千万不要为了追求课堂的热闹,随意地引入流行文化。最后像《庄子》的动画,我只让学生看了“庄子生平和主要思想”的动画,并没有让学生看《秋水》的动画版,因为影像会破坏文字的魅力,更不能代替学生阅读文本的感悟力。另外教师在坚守文化操守、固守传统价值的同时,也应该让流行文化成为良性的教学因素,让学生从多角度理解文本。例如对《三国演义》、《论语》、《聊斋志异》、《史记》、《聊斋志异》等作品的理解,在传统的理解与阐释之外,也可将易中天的《品三国》、于丹的《〈论语〉心得》、王立群说《史记》、马瑞芳说《聊斋》等引入课堂,这样有助于学生用更加广阔的视角来解读文本,也能拓宽学生思考的层面。
5.移花接木法
移花接木法是指在语文教学中,巧妙地借鉴流行文化活泼多样的形式,巧妙地移植外在形式,作为语文课的资源。许多娱乐竞赛节目之所以吸引青少年,因为它们都有鲜活多样的形式。教师可以借用或化用流行综艺节目的外在形式,变成以能力和素质培养为目标,带有语文训练性质的竞赛或活动方式。例如古诗文背诵,如果只通过默写的方式检查,长期以往学生必然会感到厌倦。教师不妨尝试一下“超女比赛”的方式,以层层晋级的方式,评选出“学识渊博奖”,必然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又如在赏析毕淑敏的散文《我的五样》时,我就大胆借鉴了心理访谈类节目的形式。又如在一次作文课上,结合“生命中最重要的”这个题目,我又巧妙借鉴了拍卖会的方式,先以一场“人生拍卖会”的游戏形式开展讨论,结果全班每个同学都上台畅所欲言,之后学生们写起文章也不再感到思路枯竭了。另外像实话实说和幸运52等流行的综艺节目形式,都适合移植到语文课堂中。
6.拓展延伸法
陶行知教育理论的精髓是:“生活即教育。”流行文化已经渗透了学生的生活,并对学生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教师可以将流行文化作为教学资源,引入语文拓展课、选修课和活动课中。教师可以因势利导地选取流行文化的专题,开展写作、访谈、演讲、辩论等多种形式的活动。这样将课堂语文教学与课后流行文化的探讨结合起来,既能激活流行文化中隐蔽的教育,又能丰富教学资源。例如可以以“我最喜爱的广告语”为主题开展自主探究的活动;可以做一份“本年度网络中最热门的词汇”的研究报告。另外像影视评论等可以作为***的一门选修课来开展,以流行影视为切入点,指导学生研究。
7.反面批判法
反面批判法是指明确指出流行文化中的负面思想和负面效应,并提高学生面对流行文化去芜存菁的能力。流行文化纷繁多变,良莠不齐,因其商业性、娱乐性的特点造成了不少负面和消极的因素。影视作品中的暴力倾向,青春派作品中的刻意颓废,流行歌曲中的无病呻吟,这些都给青少年的人格发展造成了不良影响。教师有必要用经典文本来提高学生的文化修养,引导学生辨别和抵制流行文化中的负面内容。
8.两相对照法
两相对照法借用了比较文学的鉴赏方法,是指找到流行文化与经典文本的相似点并互相联系,在比较鉴赏的过程中进一步感知流行的魅力,更感受经典的韵味。例如我曾以“乘着歌声的翅膀”为主题,将流行歌曲与文学作品进行两相对照,歌曲《涛声依旧》和诗歌《枫桥夜泊》的对比;歌曲《等等等等》与小说《边城》的对比……又如学生喜爱的流行偶像剧大多套用了莎士比亚的作品,有些甚至套用了中国古典“才子佳人”式作品的情节和结构,也可以以此为角度,让学生进行分析。另外流行歌坛刮起了“中国风”,像《东风破》和《花田错》等歌曲学生都是极力追捧。在北大自主招生中有赏析周杰伦的《青花瓷》这样的题目,说明有学者已经开始关注流行文化的潜在教育价值。“中国风”的歌词大量选用古典诗词的常用意象,教师可以从古典诗词的意象这个角度,将两者进行对比鉴赏。两相对照,揭示出了流行文化的苍白和古典文化的醇厚;两相对照,也可揭示出流行文化的鲜活和古典文化的生命力。
9.质疑反思法
质疑反思法是指面对铺天盖地、无孔不入的流行文化,教师要引导学生始终保持***的精神,质疑的态度和反思批判的勇气。青少年的思想尚未成熟,很多学生对流行文化的态度不是全盘接受,就是盲目跟风,因此质疑和反思显得尤为重要。例如以郭敬明和韩寒为代表的青春派作家对当今的中学生影响很大,很多学生追捧他们的作品,摘抄甚至模仿他们的作品风格。针对这一文化现象,教师有责任带领学生一起质疑和反思。我曾以辩论的方式引导学生重新审视青春派作品,结果学生们意识到:郭敬明的作品语言功底确实很好,但题材太过狭窄,情感基调陷入了刻意感伤的套路;而韩寒的文章虽然文字犀利,但有些批判缺少发人深省的力量。通过质疑和反思,学生们也开始重新审视自己的知识结构,也向往以更深厚悠远的文化来扩大自己的文化视野。
流行文化篇8
[关键词] 流行文化 挖掘资源 引导讲授 提高素养
现在,网络、影视等各方面的资讯很发达,不少青少年对一些偶像剧、言情小说、流行歌曲不单着迷,甚至加以模仿。青少年学生具有很强的可塑性,他们涉世不深,思想单纯,缺乏鉴别能力和批判意识,很容易被流行文化中一些不健康因素所沾染。针对这种情况,要正确分析,要给学生提供健康的资源来模仿学习,要在他们热衷与着迷的文化现象中,选出蕴含积极因素的内容,主动地讲授给他们,引导他们正确对待。
《新课程标准》在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这一点上建议:“电影、电视、广播、网络等媒体资源应成为语文课程的资源。语文教师应高度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创造性地开展各类活动,增强学生在各种场合学语文、用语文的意识,多方面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这为各项课程资源的开发提供了理论依据。
一、商品广告
随着商品经济的日益繁荣,广告无处不在。商品广告的魅力大多得力于精妙的语言艺术:简洁、准确、独特,能将所宣传对象的特点凸显出来。
广告语中大都采用以下的修辞手法:
1.比喻
“彩信,多彩生活的先行者”,形象生动地说明彩信手机是当今手机中最时尚的手机,彩信服务是当今最时尚的服务,它是生活多彩的急先锋。
2.夸张
用超乎寻常的想像力,用极其夸大或缩小的词语对事物形象特征进行变形,以加深读者的印象。如“请不要同刚刚走出本院的女人搭讪,她或许是你的外祖母。”(某国外美容院的广告语)极其夸张地形容妙手回春的效果,深刻、生动、形象,让人过目不忘。
3.拟人
曾获“广告金句”称号的微软鼠标的广告语是“按捺不住,就快滚”。寥寥数语,就生动地勾勒出品质卓越的鼠标形象;活泼的口语,拟人的手法,将鼠标灵活滚动的性能表现出来。
4.对偶
这种修辞方法在广告中运用很多。如“用事实说话,靠疗效宣传”这句广告语,形式工整,内容凝练,语句中充满自信,突出了制药人对产品疗效的信心,以及制药人的真诚。
5.对比
把两种不同的事物或者同一事物的两个方面,放在一起相互比较,突出重点,强化效果。如“臭名远扬,香飘万里。”(臭豆腐广告语)从人的切身体验入手,用对比手法,生动地表现了臭豆腐闻起来奇臭无比、吃起来浓香绵绵的特点。
从以上的例子不难看出,好的广告使用各种修辞方法,可以达到言简意赅、意蕴无穷的效果,既具有艺术性,又具有新颖性,我们应引导学生体会修辞方法在广告语中的妙用,让学生领会修辞手法的表达作用,这样能使学生在熟悉的语言背景下学到知识,掌握知识,既开阔了视野,又增强了学生在生活中学语文的意识。
二、手机短信
除了广告,手机短信活泼、简洁、新奇、幽默,富有个性。它也可以加深对修辞格的理解。
如“心愿是风,快乐是帆,祝福是船。心愿的风吹着快乐的帆,载着祝福的船,飘向永远幸福的你。”连用三个比喻兼排比,词简意丰,朗朗上口。
“秋雨送夏归,圆月迎秋到。已是深秋满山红,犹有佳节到。玉兔东升欢,嫦娥歌入园。明月清辉人间暖,千里共婵娟。”生动传神的拟人手法,使静态化为动态,变客观呆板为意趣盎然。
“又一轮美丽月亮,又一个中秋佳节,又一段幸福时光,又一次真心祝福,祝你和你的家人节日快乐。”整齐美观节奏和谐的排比句,既显得关系密切,又充满喜庆和祝贺的情调。
“新的一年里,愿你好事接二连三,心情四季阳光,生活五颜六色,工作七彩缤纷,发八方大财,一切烦恼抛到九霄云外。请接受我十全十美的祝福。”内容相关,层层深入,感情层层深化。
三、流行歌曲
流行歌曲以其广泛的题材、优美的旋律、洗练的歌词深受同学们喜爱。从流行歌曲里我们也可以学到很多语文知识呢。
有的流行歌曲的歌名本身就运用了同学们都很熟悉的修辞方法,比如“发如雪”、“爱如潮水”、“月儿像柠檬”等运用了比喻的手法,而“声声慢”、“水调歌头”、“本草纲目”、“东风破”则明显运用了直接引用的手法。歌名中修辞手法的运用简洁明快,意蕴丰富,达到了吸引人的目的。
不仅如此,我们还可以从流行歌曲中学到很多文言知识,比如《牵手》中“所以悲伤着你的悲伤”“快乐着你的快乐”一句中“悲伤”和“快乐”则为意动用法,意思是“以你的悲伤为悲伤”“以你的快乐为快乐”。
四、影视剧
课堂教育对流行文化的观照,还应该从其社会价值层面入手,注意引导学生观察流行文化背后的道德意义,要挑选那些影响大、典行的流行文化现象讲给学生听,分析这些内容为什么会流行、到底存在哪些积极的因素。
流行文化篇9
论文关键词:流行文化;主流文化;价值契合;功能互动
一、流行文化与主流文化的辩证关系
(一)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文化建设的根本目的
文化建设与人的全面发展是相辅相成和不可分离的。因为文化建设是人的全面发展实现的前提和条件。更进一步说,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就是把人从旧的枷锁和旧的时代烙印中***出来,唤醒并形成人的文化创新意识、培养人的个性及心智能力的发展,是促使人从“丰富的个体”到人全面自由发展的超越性过程。文化建设不仅是人的全面发展的前提条件和基本保障,而且又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必由之路和必然结果,其最重要的和终极的目标就是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而要实现人的全面自由的发展,就需要多种文化营养,而不是单调的文化来源。
(二)文化的多元化整合:文化建设的基本特征
文化建设具有指导思想的主导性、思想来源的多元性、文化形态的多样性等基本特性,因此,处理好文化建设的一元化和多元化关系,实现文化的多元化整合,是文化建设的基本特征,也是文化建设的重要方向。
面对当前社会及其文化结构的日趋开放,形式的日趋多样化,内容的日趋多元化,功能的日趋综合化这个现实,单一的主流文化将不可能再一支独秀,主流文化不可能再完全地、独裁地发生最大作用,它必须要以广阔的社会文化为背景,要与多元化主体、多样化形式、不同性质影响的非主流文化相竞争、相融合。现代社会应当是一个真正多元文化并存共荣的社会,主流文化、精英文化、流行文化和民间文化共同发展。
(三)主流文化与流行文化的双向互动:文化建设的重要路径
1、主流文化
主流文化就是在一个社会中占统治地位或能够为该社会确立价值导向,并能整合和引领其他文化的文化。它是一个社会、一个时代受到倡导的、起着主要影响的文化,是主流意识形态的重要组成部分。
我国现阶段正处在社会主义建设之中,具体说来,我国的主流文化就是社会主义文化,主要包含着以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为精髓的,包括优秀传统文化中与时俱进、反映时代内涵的部分,西方外来文化中合理与科学的部分,以及大众文化中有益的、先进的文化。
2、流行文化
广义的流行文化是指在特定的时期内,按一定的节奏,以一定的周期,在一定的地区甚至全球范围内,被不同阶级所广泛分享的信仰、行为和将他们组织在一起的事物。而狭义的流行文化是指时装、流行文化作品、流行音乐及其他流行艺术等。从本质上说,流行文化就是广泛通行于社会大众层面的一种文化形态。
我们今天所关注的当代中国流行文化,是指在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生成,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相契合并受市场规律支配,以城市大众为主体和主要消费对象,以流行和时尚为突出特征,以娱乐为基本功能,以现代生产方式生产经营,并通过大众传媒广泛传播的新型文化形态。
二、流行文化与主流文化的价值契合
(一)建设文化强国的目的需要二者在价值目标上契合
主流文化作为一个表达国家正统意识形态的文化,在价值目标上必定以建设文化强国为目的,以推进先进文化建设,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为宗旨。流行文化作为社会文化系统中的一个文化子系统,是一种副文化形态,也称亚文化。一般而言,副文化对主文化是一种辅助与协商的关系,它反映的是社会文化多样性的一面。从一定意义上讲,一个社会亚文化体系越发达,就意味着这个社会越开放,这种发达是建立在高度开放与自信的社会文化心态之上,是衡量一个社会文明度、开放度的重要文化指标。
总之,主流文化重内塑修养,流行文化重外塑形象。两者在价值目标上都以把我国建设成为文化强国,提升文化软实力为旨归。
(二)文化格局的和谐构建需要二者在价值取向上协调
构建一主多元的文化格局,既需要坚持主流文化的主导地位,又尊重文化的多元性与并存性、差异性与互补性,通过对流行文化多样性丰富资源的选择、吸收再创新形成时代特色与创新发展的文化体系。
就社会价值方面而言,流行文化总是试***从文化的边缘走向社会主流文化的中心,走向文化的未来,承担起推动文化发展的重任,以证明自己社会价值的存在意义。主流文化也总是在时代的变迁中以崭新的姿态寻求文化的“落差”,将流行文化视为自己的“对应物”,而调整着前进的方向。
(三)青少年发展的特殊性需要二者在价值功能上互动
可以说,流行文化是思想的力量,主流文化是道德的力量。流行文化的形成并逐步走向繁荣与青少年自身特殊的内在需求有很直接的关系。目前,当代大学生的民主参与意识从感性的认同到理性求索的趋势日益明显。而流行文化体现时代精神、与时俱进,张扬个性,富有朝气,崇尚科技创新,这是思想的力量,有助于青少年实现自我价值。
但是同时我们也应看到,由于青少年自身发展的不成熟性,社会的正确引导与教育是必须的外部力量,进行主流文化的教育能够使其价值选择在坚持主流文化与主导价值观的前提下有鉴别地吸收流行文化的合理元素,充实自我、满足自我,发展自我,完善自我并形成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和健全的人格。
三、流行文化与主流文化的功能互动
(一)以主流文化为引导,保证流行文化正确的价值导向
1、积极构建核心价值体系,明确流行文化的发展方向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兴国之魂,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精髓,决定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方向。坚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在全***全社会形成统一指导思想、共同理想信念、强大精神力量、基本道德规范。对于国家来讲,在发展流行文化时,要时刻注意文化的导向作用,弘扬主流文化,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并让主流文化深入人心。
2、用主流文化元素填充流行文化现象,提升流行文化的品位
流行文化有多种表现形式,体现为丰富多彩的文化现象,如网络文化、偶像文化以及游戏文化等。但流行文化形式的多样性也使流行文化的品味呈现了高雅与低俗的差异,用主流文化的元素搭载流行文化现象,不仅提升了流行文化的品味,同时又使主流文化得到更广泛的传播。
(二)以流行文化为载体,强化主流文化的主导力量
1、将主流文化精神注入流行文化,强化其渗透力
流行文化以大众意识和平民感受为视点,追求个性化思维和***的价值立场,比较容易进入社会大众的私人空间。因此,文化人应当以社会责任出发,使流行文化获得应有的价值意义和必要的思想深度,应该给流行文化注入人文精神,使其承担起提升大众审美情趣和道德理性的“教化”义务。
2、借鉴流行文化的表现形式包装主流文化,强化其号召力
流行文化是广泛通行于社会大众层面的文化形态,具有“内容通俗化、格调感官化、形式简单化及包装时尚化”等特点。***府可以借用传媒之力,对流行文化进行“改装”,让其中良好的成分兼收并蓄到主流的文化中来,也可以通过利用一些流行文化的表现形式来重新包装主流文化元素,让人们自觉自愿的接受和回归主流文化。
3、用流行文化促进文化产业的发展,强化其保障力
流行文化是一种以娱乐为目的的消费文化具有强烈的市场特征和商业性质,流行文化的产生和发展与市场需求联系紧密,流行文化的商业性是推动市场经济发展的重要文化力量。流行文化以其强大的流行声势,能够在社会文化届掀起波浪,一种流行文化现象在一夜之间几乎能家喻户晓,流行文化的出现,成为推动文化产业发展的一股激流。
流行文化篇10
关键词:流行文化;大学生;影响
中***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8500(2013)06-0127-01
“流行文化”是一定时期内在人群中广泛传播并受欢迎的文化,它具有娱乐性、商业性、通俗性和互动性四个特征。改革开放以来,伴随着我国各项事业的发展以及市场经济的不断壮大,流行文化开始崭露头角。由于其商业性娱乐性等特征,它在短短数年之间迅速发展壮大,对人们的思想和生活方式产生了较大的影响。特别是对于喜爱新鲜事物的大学生而言,流行文化对他们的影响力更大。
一、流行文化对大学生的影响
1.积极影响
(1)流行文化有利于增强大学生的主体意识和创新意识。当代大学生思维***,强调自我,不盲目崇拜权威。流行文化更加贴近大学生的思想,为他们创造了一个释放个性和实现自我的平台,激起了他们的主体意识和创新意识。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流行文化借助现代传媒的交流更加便利。大学生们通过流行文化不仅了解了世界各地不同的文化成果,开拓了自己的视野,更有助于促进不同文化间的交流,从而形成符合时展的主体意识和创新意识。
(2)流行文化改变了大学生的学习方式,拓宽了他们的学习视野。新事物的出现通常蕴含着多样的思维方式和研究方法。因此,对于喜爱新鲜事物的大学生而言,他们对网络这个“新事物”的运用能力和信息的需求量都是惊人的。与传统的学习方式不同,大学生通过网络,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进行学习,灵活性更强,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也更高。同时,通过主动搜索和学习,拓宽了学生的视野,有利于培养学生全面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流行文化为大学生们提供了丰富的知识和更多获取知识的途径,同时又使他们得以多角度的认识客观世界,改变了大学生的学习方式,拓宽了他们的学习视野。
(2)流行文化加速大学生与社会融合的进程。住在象牙塔里的大学生们很少与社会接触,因此在毕业时经常面临着与社会格格不入的矛盾。然而,由于网络、电视、广播等传播媒介的高速发展,流行文化快速传播,大学生们更加容易获取大量的社会信息,掌握社会发展的动向。另一方面,流行文化可以及时传播社会上新的技术发明,有助于大学生掌握新技能,有利于大学生与社会互动,参与社会生活。
(3)流行文化缓解了大学生的心理压力。当今的大学生面临着升学、就业、情感等种种压力,迫切需要找到释放的空间,而流行文化由于其自由、新潮、娱乐化的特性成为大学生的一个压力的宣泄方式,纾解了大学生的焦虑感,起到了调节情绪、减轻压力的作用。
2.消极影响
(1)价值取向扭曲。流行文化是商品经济的产物,因此,它在利益的驱使下容易传播一些低级、庸俗和不健康的内容。而一些心智不太成熟的大学生们受这种浓重而平庸的世俗时尚的包围与诱惑,十分容易迷失方向,从而导致对拜金主义和享乐主义的推崇与追求,影响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不利于他们的健康成长。
(2)***治观念淡化。在流行文化的影响下,不同文化交流更加便利,大学生们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在东西方文化的碰撞之下,容易被西方资本主义的观念所腐蚀,容易导致信仰危机。而另一方面,流行文化所传播的奢靡的生活方式冲击着大学生们的感官,容易使大学生们现实***治漠然视之。
(3)道德意识弱化。流行文化追求的是感官刺激,道德教化并不是其终极目标。因此,流行文化在一味追求享乐的同时,淡化了人们的道德意识。大学生由于其心理和生理的不成熟,相对缺乏判断力和自控力。因此,大学生作为流行文化追求者,在感受着流行文化带来的感官刺激的同时,也不断削弱了自己的道德观念和审美水平。
二、流行文化负面影响的应对措施
1.正确认识和对待流行文化
流行文化是社会经济发展与意识形态变革的必然产物,它的特性一方面给大学生带来精神上娱乐与放松,另一方面也给大学生的意识领域带来坏的影响。对于流行文化,我们要取其精华,弃其糟粕。正确引导流行文化的发展,充分发挥流行文化的积极作用,将流行文化适当引入学校教育。总之,既要发挥流行文化的优点, 又要继承和发展传统文化, 这样才能融合文化,形成共赢局面。
2.加强校园主流文化建设
大学校园文化氛围对于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具有重要的影响。一个好的校园文化环境熏陶着身处其中的每一个大学生。因此,我们要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大学校园流行文化,坚守校园主流文化阵地。在把握好大学校园主流文化的方向的同时,也要融入一些流行文化元素,充分利用流行文化的鲜活形式,吸引大学生们的关注,这样有助于大学生接受大学校园主流文化,从而营造健康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氛围。
3.提高自身鉴别优秀文化和低俗流行文化的能力
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有坚定的***治信仰,加强对传统文化的认识,提高自身素质和文化品位,增强辨别能力,自觉抵制腐朽文化的影响,理性追求流行文化。
三、结束语
如今,流行文化已经成为人们社会生活中最普遍的事物,大学生更是当代流行文化最主要的追随者和传播者,它包含诸多表现形式对在校的大学生的理想信念、生活方式、价值取向等产生了不可估量影响力。因此,只有通过采取措施规避流行文化产生的负面影响,才能引导大学生正确追逐流行文化。
参考文献
[1]许华.试析“流行文化”对高校学生价值观的影响[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9,(01):56-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