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试题10篇

历史试题篇1

    一、试题全面挖掘和考查了历史学科的各种能力要求,突出了

    试题的选拔性

    今年的新高考历史试题,进一步挖掘了各种题型的考查功能,提高了能力考查的层次。试题中考查记忆能 力的分值约有36分,占24%;考查理解能力的分值约有33分,占22%;考查历史思维能力的分值约有 81分,占54%,使历史思维能力的考查成为整个试卷的灵魂和主流。由于加强了客观题考查能力的比重和 层次,使各种题型的考查功能得到进一步的发挥,也使历史学科能力的考查在试卷中分布不均衡的状况得到一 定的改观。另外,试题从知识要求、能力要求、历史观点的程度上,把中学教学的重点与大学相关学科的重点 基础知识,中学的能力培养和大学相关学科的能力要求,较为恰当地予以了考虑和解决,使试题源于教材又高 于教材,突出了学科能力的考查,突出了试题的选拔性,使能力层次较为合理,实现“两个有利”的命题原则 。

    今年新高考历史试题中“四选一”和“四选多”的题型考查能力的比重和层次有所加大和提高。除了提高 命题技巧,和选项文字表述不完全出自教材的文字表述以外,还注重利用选择题来考查多种层次的思维能力。 尤其是第26题这道材料选择题:汉谟拉比法典中规定:“自由民于原野捕到逃亡之奴婢而交还其主人者,奴 主应以银……酬之。这条材料可以用来说明……”该题涉及到如何去使用原始材料,最大限度地利用材料中的 有效信息,这是考查考生是否初步具有大学学习历史的基本功,体现了较高的命题技巧和试题的能力要求。

    填空题对历史概念的考查也有所加强。其中有考查知识的理解性试题,如第33题的第2空“民生主义, 就是国家核定地价,征收地租税,同时逐步收买地主土地”;有考查知识综合性的试题,如第36题“奥斯曼 帝国的统治者素丹掌握***治、***事和宗教大权”;有考查知识的迁移能力的试题,如第34题“第二次国内革 命战争时期,地跨江西省的农村***根据地有中央根据地、闽浙赣根据地、湘赣根据地和湘鄂赣根据地”等等 。

    材料解析题有效地考查较高层次的历史学科能力,是今年新高考历史试题一个特点。首先是加强所引材料 的客观性,每题所引用的材料之间联系比较密切、自然。如第39题的材料均引自1938年日本近卫内阁发 表的三次对华***策《声明》;第40题的材料是引自1972年至1982年这十年间中美关系发展中的三个 《联合公报》和卡特***府签署的《与台湾关系法》。

    其次是提高材料解析题设问的技巧。今年的材料解析题加强了材料所提供的信息、试题的设问、考生回答 的内容之间的关系,问题大多数从材料中、从材料的联系中出,同时,对考生的知识水平、所应具备的能力方 面加以综合考虑来设计问题。所以提问的质量比较高,充分利用了材料中的有效信息:如第38题中“在罢修 乾元殿问题上,唐太宗和张玄素取得的共识是什么”、“材料三与材料二相比,唐太宗的统治发生了什么变化 ”;第39题中“与材料二相比,材料三中增添了什么新花样”;第40题中“据材料一、二,第二个公报比 第一个公报在内容上有何重要的发展”;“据材料一、二、三,美国两******府对华***策的基本立场是否一致” ;“据材料三,说明这三个公报对发展中美两国关系的作用”。等等。3道材料解析题共大小17问,直接从 材料中命题的有15问,而且都要从材料的信息中来回答。

    再次是提高材料解析题对学科能力考查的层次。如第38题第4问“综观这三条材料,对唐太宗的统治应 如何认识”;第40题第4问“据上述各材料,说明我们为什么坚决的反对美国的《与台湾关系法》。该法对 中美关系的发展意味着什么?”等。这些问题对能力的要求并不亚于问答题,进行了对阅读能力、分析评价能 力以及综合运用能力、知识迁移能力等较高层次的考查。

    问答题的考查除了“小切口、深分析”的特点外,更侧重考查思维能力,考查知识结构和知识体系,具有 很强的立体感。从考查一个知识点扩展为在纵向和横向的联系中理解历史的本质;或是在宏观中把握历史发展 方向;或是运用基本理论和观点分析说明,评价某一历史现象、历史结论,具有“小切口、多角度、深分析” 的特色。如第41题,从墨子的思想核心,深化到说明其思想产生的社会根源,再从其产生的社会根源,从历 史的角度去评价其思想的积极意义。在分析这些问题时又必然涉及***治与经济、个人与社会、历史与现实等角 度。第42题,从概括维新变法思想的基本主张到与法国启蒙思想相比较,分析在促进社会变革的作用上有何 不同,再进一步分析产生这种不同作用的社会、***治、经济方面原因,有概括、比较、分析。第43题,首先 要求领会恩格斯的思想,再找到这一思想结论产生的依据,即阐述19世纪50、60年代欧洲大陆发生的重 大事件的基本原因和性质;再从宏观上,抽象概括对恩格斯这一结论的理解。再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理论上 ,指出恩格斯观察历史的主要着眼点是什么;再从继承与发展的唯物主义角度指出对原先的结论进行修正,说 明了什么。

    问答题多角度、全方位、立体式地考查较完整的知识结构,使人感到试题新颖、能力层次高、难度合适, 命题技巧完善。

    二、试题考查了历史学科的主体内容

    1994年新高考历史试题,考查的内容涉及广泛,全卷43个试题,涉及到国家、民族、人物、时代、 方针***策、思想主张、文化成就、原因结果、文件文章、***治概念、历史结论、国际关系、历史事件、经济状 况、***历史等等。试题从形式上较全面地考查了历史学科的主体内容,其表现是:

    试题考查了反映历史整体面貌和发展线索的内容。如第23题,袁世凯得以***帝制的各种因素;第29 题,第三世界联合反霸斗争的突出表现;第30题,西方30年代大危机和70年代经济危机和共同点;第4 0题,中美关系中的三个《联合公报》和美国的《与台湾关系法》所体现的中美关系的发展线索,以及中美关 系的历史与现状的整体面貌;第41题,墨子思想核心以及产生这种思想的社会根源,积极意义等等,这些试 题都是以知识结构为基础来考查能力的。

    试题考查了反映历史发展演变规律的内容。如第11题“建国初期,旨在完成民主***遗留任务的运动是 ……”,考查了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时期,中国***的斗争任务和历史使命;第21题“夏启 以王位世袭制代替禅让制是……”,考查了从原始社会到奴隶社会的社会发展必然性;第28题“下列各项出 现于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的有……”,考查了资本主义向帝国主义过渡阶段,随着***治经济发展的不平衡 ,必然导致帝国主义国家在***治上矛盾加剧、在对外***策上加紧侵略扩张,第39题,考查了抗日战争时期, 日本侵略者的侵略本性,******贼的丑恶嘴脸、中国***及敌后抗日根据***民的伟大作用、战争的发展规 律,等等。这些试题都是在动态中,在相互联系中进行归纳分析和概念的。

    试题考查了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的基本理论和方法的内容。随着高考对历史学科能力考查的逐步 加强,各题型中都体现了对理论的要求。如第5题“太平天国失败的根本原因是……”;第7题“第一次国共 合作的***治基础正确表述是……”;第25题“在下列文章、文件中,为***的发动作了舆论准备的有 ……”;第38题“唐太宗罢修乾元殿的根本目的是什么?”、“唐太宗的统治发生了什么变化?”、“对唐 太宗的统治应如何认识?”;第40题“两个公报的意义何在?”;第41题“说明墨子思想产生的社会根源 ,并分析其积极意义。”;第43题“阐述对恩格斯这一结论的理解。恩格斯观察历史的主要着眼点是什么? 对原先的结论进行修正,说明了什么?”等等。试题都渗透着要求运用正确的观点、理论来分析历史现象、评 价历史事件的作用或意义。

    试题考查了各种思想情感教育的内容。在考查知识和能力的同时,积极、深刻地渗透着各种思想教育因素 。除了上述历史唯物主义教育的试题以外,渗透了***传统教育的试题有:第9题“九·一八事变后、中国共 产***及时发表宣言,通电、提出……”;第11题“建国初期,旨在完成民主***遗留任务的运动是……”; 第34题“第二次国内***战争时期,地跨江西省的农村***根据地”;第39题中关于中国***及其领导 的敌后抗日***民,沉重地打击了日***的史实等等。

    又如体现爱国主义思想感情和教育因素的试题有:第40题中第1问“据材料一、二,第二个公报比第一 个公报在内容上有何重要的发展?”,第4问“根据上材料,说明我们为什么坚决反对美国的《与台湾关系法 》”。第41题关于分析墨子思想这一传统文化的积极意义等。

    再如突出国情教育的试题有:第12题“在下列各项中,提出***内走资派错误观点的是……”;第40题 关于中美关系的历史与现状以及我国的原则立场方面的内容;第42题关于维新变法思想产生的社会***治、经 济状况、历史背景,以及客观作用和必然结果等等。

    随着高考历史试题选拔性功能的增强,对能力要求层次的逐渐提高,试题思想教育的功能愈是突出,寓意 愈是深刻,它不仅具有历史教育意义,还具有现实教育意义。

历史试题篇2

一、试题分析

1.从题型来看稳中有变,以材料构题,试题模式稳定,设问方式和类型稳定。非选择题40题设问稍有变化,由两问变成三问。试题设计上,材料由分段式材料变成完整单独的材料,考查更趋主题化,比如考查我国古代海洋利用的特点。41题的设计更加多元化,除了文字观点外还有***表信息,由评述题变为说明题,主要考查有关汉唐间历史变迁的信息,难度相对下降。选修题45题材料立足教材本身,命题模式不变,考查清末新***和,以及清末新***的实质,两次改革结果差异大的原因。

2.新情景材料的选取,与去年考题有明显不同,在题干材料的选取上,回归课本趋势明显,由“脱离课本”走向“回归课本”,由“脱教材考”走向“抓纲务本”,源于课本又高于课本,使历史教、学、考有“本”可依,有理可据,基础与学科思维能力并重。如32题:1950年,法国提出欧洲应该超越国家的藩篱联合起来。这一提议得到联邦德国等国家的支持,但英国等一些国家反对成立超国家的机构,只有法、德、意等六国实现了联合。六国率先实现联合的直接原因是这些国家

A.屡遭战争重创

B.社会制度相同

C.发展水平相似

D.历史上关系紧密

评析:材料的选取立足教材,材料内容近似于课本内容,学生读起来比较容易,考查角度平和,学生很容易入题,四个备选项中,A项是直接原因,B、C两项是***治、经济原因,D项是历史原因,选项有一定的迷惑性,重在学科思维的考查,体现了立足基础重在能力考查的理念。

3.考点分布较为合理。中国古代史(24题、25题),世界古代史(26题),世界近代史(27题、28题),中国近代史(29题、30题),世界现代史(31题、32题、33题、34题、35题),***治史、经济史、文化史的内容都有涉及。如24题考查中国古代分封制度:在周代分封制下,墓葬有严格的等级规定。考古显示,战国时期,秦国地区君王墓葬规模宏大,其余墓葬无明显等级差别;在经济发达的东方六国地区,君王、卿大夫、士的墓葬等级差别明显。这表明

A.经济发展是分封制度得以维系的关键

B.分封制中的等级规定凸显了君主集权

C.秦国率先消除分封体制走向集权统治

D.东方六国仍严格遵行西周的分封制度

4.从试卷难度来看,难度层次比较分明,对学生有区分度,立足史实基础识记、理解、运用,重在综合能力的考查,体现新课标理念。

5.从试卷价值取向来看,整套试卷贯穿新史观,不拘泥于教材,注重历史的借鉴功能和多元性、广阔性、整体性。如29题:考查中国近代洋务运动、、辛亥***在中国现代化中的作用。现代化是晚清历史发展的一个趋向,最能体现这一趋向的是

A.洋务运动—戊戌—清末新***

B.洋务运动——辛亥***

C.鸦片战争—中法战争—甲午战争

D.太平天国运动—义和团运动—辛亥***

6.从试题考查内容来看,重在考查主干知识。如24题中国古代分封制度、25题中国古代主流思想、26题古代雅典的民主制度、27题近代西方民主***治制度、28题文艺复兴、30题新民主主义***、31题资本主义运行机制的调整、32题多极化趋势经济区域化、33题斯大林模式等等,注重知识的整合和迁移。如31题:有些学者认为,美国总统胡佛并不是自由放任***策的典型代表,他也对经济进行了有限的干预,且为后来的罗斯福新***提供了借鉴。胡佛采取的干预措施是

A.斡旋劳资双方达成保持工资水平和不罢工的协议

B.通过霍利—斯穆特法以提高关税和保护国内市场

C.发起自愿减少耕地运动以维持农产品价格

D.成立复兴金融公司向一些银行和公共工程贷款

7.注重对考点知识的理解以及史实之间的联系。27题:对于“光荣***”学生都知道,但如果没有很好地理解这一史实与当时历史背景之间的关系,就会影响做出正确的选择。35题:有俄罗斯学者认为,中国20世纪80年代的改革属于新版的苏俄新经济***策。这一认识的依据是两者都……该题重点考查中国经济体制改革与苏俄经济体制改革之间的联系。如27题:1688年,英国议会迎立荷兰执***威廉为国王,并拥立他的妻子玛丽(詹姆士二世的女儿)为女王,目的是

A.加强英国与荷兰的友好关系

B.否定王位世袭男性优先原则

C.通过双王相互牵制防止独裁

D.为光荣***披上合法的外衣

8.强调时序性,通过提取有效信息判断历史时期,把握阶段特征。如34题:给出不同时期的欧洲局部***,根据德国与周边国家疆域的变化,来判断***的先后顺序。要求学生有很强的历史综合知识,史实必须清楚,考查知识范围涉及到了世界近现代的国际关系。

9.不回避热点。今年高考历史试题仍然具有很鲜明的时代特征,隐含着很多对热点问题的考查。如40题海洋题,加强海洋领土及海权意识;开发利用海洋资源。

二、2014年高考备考建议

1.紧抓主干知识,注重整合知识结构。

依据考纲、突出主干、时空整合、从专题到通史再到专题的复习思路,在历史史观的统领下构建知识体系,重视大事年表的运用,强化时序性,及其历史现象之间的内在联系。理解深化重要历史问题,对重要的概念或结论做到分解,体会,记忆。研究单元、课、目标题,揭示本单元的知识结构、阶段特征。注重整合知识结构,横向到边,纵向到底。依托某个重点内容,引导学生从知识学习到规律探讨。使学生形成正确的历史时空观和历史思维能力。要注重训练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加强对历史背景、历史联系和历史概念的掌握和判断。

2.强化历史发展的时序性。

通过大事年表复习历史史实,落实大事年表的专项过关检测,进行通史整合复习,把握阶段特征。如复习《20世纪70年代的东西方世界》一课可以采取大事年表列表整合20世纪70年的史实,通过史实归纳概括其阶段特征。

方式一:

方式二:

时间1中国1世界美国1西欧1日本1苏联1其他国家和地区1970年14月“东方红一号”发射成功1美***进入柬埔寨,激起抗议活动110月欧共体建立***治合作制度1大阪举办世界博览会,日本经济崛起1洲际弹道导弹首次超过美国;推行“缓和”战略,与西方加强交往19月第三次不结盟运动***会议召开1971年17月基辛格访华;10月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1多数国民对越战质疑111112月第三次印巴战争停火1972年12月美国总统尼克松访问中国

9月日本新首相田中角荣访华1与苏签署第一阶段限制战略武器协议和苏美相互关系准则等文件111与美国签署了第一阶段限制战略武器协议和苏美相互关系准则等文件11月孟加拉国成立1973年1国民经济出现复苏

袁隆平选育出“南优二号”11月与越南签约,从越撤兵1欧共体成员增加了3个1出现第一次石油危机1110月第四次中东战争,此后对西方国家实行石油禁运1974年11“福利国家”在一些国家受挫,但仍继续发展11联合国大会以压倒多数通过“拒绝南非代表参加大会工作”的裁决,表明成为发展中国家舞台1975年1病重,***主持工作,全面整顿,经济迅速回升1资本主义世界的“滞胀”阶段到来,各国立即进行调整,适当减少国家对经济的干预1经济进入停滞时期1越南实现统一1976年110月“”结束1977年12月,提出“两个凡是”;12月恢复高考1978年15月,关于真理标准的讨论;12月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决定实行改革开放11111第一届裁***特别联大召开;埃及和以色列在美国签署了“戴维营协议”,实现双方和解1979年11月1日中美正式建交;《告台湾同胞书》1出现第二次石油危机1出兵阿富汗,霸权主义到顶峰1伊朗***,两伊矛盾加剧由70年代中国大事年表可以归纳出70年代中国的阶段特征:从***治斗争为中心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转变;从武力完成祖国统一向和平方式完成祖国统一转变;从与西方对峙向与西方缓和关系转变;从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逐步转变;从主观主义向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转变;文艺教育从“万马齐喑”到走向正轨等。由70年代世界大事年表可以归纳出70年代世界特征:两极格局下多极化趋势不断增强;美苏争霸以美守苏攻为主,但苏方前景不容乐观;局部战争不断,但全球缓和趋势加强;资本主义世界经济经历了从黄金时期到“滞涨”再到调整的过程;资本主义经济格局经历了从一极到多极的变化等。通过大事年表复习历史史实,并归纳阶段特征,对历史知识的整体把握和整体联系,弥补教材零散的不足,对知识进行通史整合,利于学生全面准确把握和理解知识。

3.加强材料解读能力的培养。

强调运用新材料,创设新情境,以新材料考查学生对教材知识的理解、运用、迁移的能力,仍是今后新课程高考命题能力考查的主要方向。尤其41题给我们的启示是,今后的教学应该多培养学生的历史兴趣,鼓励学生对历史事件和观点提出自己的看法,多组织讨论与课题研究,让学生自己动手动脑,训练学生的历史写作能力和初步的历史研究方法。而选做题给我们的启示是,选修课复习单纯的按课本章节,而不注意对完整历史线索的梳理和历史问题的整合,注重按通史线索来讲授,并把选修部分整合到必修教材中。

4.渗透时事热点,关注社会现实。

在高考复习中多注意把握时代主题对于预测复习重点有一定意义,对于老师而言要注意判断、把握时代潮流、历史主脉和本质,注重周年、次周年大事的历史教学。2014年的周年纪念大事有1894年中日甲午战争爆发、兴中会成立120周年;1919年爆发95周年;1924年第一次国共合作、国民大***开始90周年;1934年中国工农红***长征开始80周年;1949年人民发起渡江战役65周年;1964年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试验成功50周年;1814年英国史蒂芬孙研制出第一辆蒸汽机车200周年;1944年美英***队诺曼底登陆、欧洲第二战场开辟、布雷顿森林会议召开70周年等。

历史试题篇3

2015年江苏历史高考选择题在必修一、二、三部分的题目分值比例与2014年相比变化不大,从内容分布比例来看,必修一45%、必修二30%、必修三25%。其中,选择题第1、2、6、9、10、12、14、16、20共9题属于必修一***治史考查范围,在选择题总分60分的卷面分值中占45%,选择题第4、5、8、13、18、19题共6题属于必修二经济史考查范畴,在卷面分值中占30%,选择题第3、7、11、15、17题共5题属于必修三思想文化史考查范围,在卷面分值中占20%。必修一考查的范围略多,增加了必修一考查分值,无疑增加了试卷难度。三本书最容易出难题的就是必修一***治史,如第1题分封制、第2题二手史料《淮南子》、第9题中国同盟会分布、第10题抗日战争、第16题德意志帝国宪法的特征、第20题两极格局等,这些均是考生的拦路虎。考查的选择题涉及古代史的是第1、2、3、4、5、14题共6题,占选择题总分值的30%,近代史知识涉及的是第6-11、第15、16、17题共9题,占选择题总分值的45%,现当代史知识涉及的是第12、13、18、19、20题共5题,占选择题总分值的25%。中国史知识共13题,占选择题总分值的65%,世界史知识共7题,占选择题总分值的35%。选择题考查中,中国史比重比世界史大很多,近代史比重比古代史、现当代史大。

非选择题中,***治史涉及的题目有第21题第1问、第22题第1、2问,共15分,占非选择题总分值的1/4,经济史涉及的题目有第23题第1、2、3问,共15分,占非选择题总分值的1/4,思想文化史涉及的题目有第21题第2、3问,第2题第3问,共10分,占非选择题总分值的1/6,非选择题重点考查的是学生准确理解、严密思维、审慎思考、归纳概括等综合能力,是最容易体现难度的题型,如第21题考查中国文明的继承与发展史实,并根据材料说明中华文明在传承和发展过程中体现的基本特质。第22题结合19世纪末20世纪初相关史实,说明“深重的灾难同时是一种精神上的强击”论断的正确性。第23题就“大机器生产的非人性”写小论文,都是比较难归纳总结答案的题目。

从试题的立意来看,2015年高考历史试卷情景性比较突出,共有14题选择题是材料型选择题,***片题在该试卷中也有较多体现,选择题中运用了大小5幅***片、表格,这与2014年江苏高考历史试卷基本一致,2014年高考卷也用了5幅***片、表格,进一步告诉教者在以后教学中关注课本上的***片资料。应该说,虽然2015年江苏高考试卷有一定的难度,但总体来说试卷的选择题还是以“新情景”、“新材料”选择题为主,非选择题还是考查学生解读史料获取信息、归纳概括总结史料的能力,尤其是关注重大事件和重要历史概念。

2016年江苏高考还将延续语数英三门看总分加两门选修看等级的录取模式,由2015年高考历史试卷思考如下,以希对今后历史教学有所启示。

一、重视基础知识,强调规范答题

从2015年试题来看,双基仍然是整卷考查的主旋律。平时教学中就要夯实基础,只有基础扎实了对付难题才能以不变应万变。2015年历史高考试卷考查更多的还是基础题,如第1题根据“诸侯,诸伯,诸子”及贵族朝会的信息推断出与西周分封制度有关;第3题考查西汉时期文学作品汉赋的特点,“气势恢宏,符合西汉大一统辉煌气势,为统治阶级造声势”,就是对课本基础知识的掌握;第6题考查太平天国运动失败的根源,就是由于小农经济出身农民阶级局限性所致,答案中D选项“农民造反者”就是从农民阶级自身来看;第9题中国同盟会的作用;第14题对万民法的理解;第16题对《德意志帝国宪法》中最能体现资产阶级代议制特征的内容分析;第17题对浪漫主义的理解;第18题罗斯福新***实施后的影响等。师生教学要紧扣考纲要求,利用好教材梳理相关知识点,注重基础知识,做到逐一扫描,没有遗漏,打好基础关。在做非选择题时,学生平时还应注重规范性训练,如历史专业用语的使用规范、开放性试题的语言描述规范等。

二、依据高考考纲,强调能力培养

能力立意是命题的总策略。教师要注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各种能力的培养,如观察能力、思维能力、自学能力等,要加强自学能力的培养,材料型选择题和***片选择题每年都备受命题者的青睐,如第8题1914~1920年间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特征,第9题根据20世纪初期某类组织的分布状况分析其历史作用,第20题两极格局下多极化趋势出现,但得分率却不高,这往往就是缘于考生自学能力的局限。鉴于此,教师在完成一轮二轮复习教学的同时,应指导学生认真学习新一年的高考考纲,教师应根据考纲考点要求分析出该考点的测试题型与方向,学生培养按单元构建知识网络体系的能力。另外,应有计划地进行适应性测试训练,并及时熟化试卷,发现问题,及时纠正。在训练的同时加强学生解题技巧的培养,提高学生分析、综合、归纳问题的能力。

历史试题篇4

关键词:历史线索;题意;排除法

由于历史中招考试采取的是开卷考试,开放性试题的内容增多,试题覆盖面广,设计角度新颖灵活,思路开阔,除选择题外,大部分题目的答案都不是唯一的,都有很大的发挥余地和弹性空间。鉴于试题的这种特点,如何使学生在中招历史考试中能取得好成绩,掌握一定的解题思路是关键。

下面介绍一些方法,供初三学生参考。

一、在历史教师的引导下,将中外历史最基本的历史线索掌握清楚,这是提高解题效率和解题质量的前提

初三有相当一部分学生思想存在一个误区,即既然历史是开卷考试,我何必再花时间去背那些“死”知识呢。他们不知越是开卷考试,在考试中能在书中翻到的现成答案就越少。考试时间只有50分钟,每一道试题要涉及的基础知识不止一个,要是全凭找书解题,从时间上来说就不允许。

例如:下列对17、18世纪的英、法、美资产阶级***相同点的表述错误的是:A.领导阶级都是资产阶级;B.***前夕资本主义发展都受到严重阻碍;C.结果都确立了资产阶级统治;D.***过程都曲折复杂,出现了封建势力***。本题涉及的就有3个国家的有关资产阶级***的情况,如果学生没有一定的记忆基础,靠翻书解题,一道选择题就要花费至少两分钟的时间,这样的解题速度是不能适应中招历史考试要求的。故掌握中外历史的基础知识对提高解题速度是非常有帮助的。

二、在平时的练习过程中,一定要尽量提高审题和理解题意的能力

例如:这是一部不朽的世界文学名著,它再现了古代希腊社会的***像,是研究早期希腊社会的重要史料。这部文学名著是( )

A.《荷马史诗》;B.《俄狄浦斯王》;C.《天方夜谭》;D.《马可·波罗行纪》。(A、B选项都属于希腊文学名著)有些学生在审题时只看到了“希腊”文学,而没有注意到前面还有“早期”这个定语,有部分学生错误地选择了B。那么如何才能提高学生审题和理解题意的能力呢?我认为审题时应该先抓住试题中的有效信息。什么才是试题中的有效信息呢?时间是最有效的信息,其次是国别、不同地域、不同类别的科技、思想、文化等也是非常有用的信息。

三、在做选择题时正确利用排除法也能提高做对试题的机遇

例1.下列人类文明的成果属于东方文明的是:①《一千零一夜》;②杠杆原理和阿基米德定律;③甲骨文;④《荷马史诗》。A.①②③;B.①③;C.①②④;D.②③。稍有复习基础的学生,只要注意到试题中的“东方文明”一词,就会发现②④选项是欧洲的文学成就,属西方文明,那么本题毫无疑问地选择B。例2:为了摆脱1929年到1933年空前严重的经济危机,资本主义国家选择的出路有:①意大利强化***;②德国建立***;③日本向中国提出“二十一条”;④美国实行“新***”。A.①②③;B.①③④;C.①②④;D②③④。本题学生只要认真审题分析,就会发现③所反映的是袁世凯***帝制时期,发生在1915年,只要带③的选项不选,正确答案只有C了。

在做非选择题时要掌握一个原则,那就是回答问题时应直奔主题,简明扼要。譬如:试题中问的是某一历史事件的名称,那么你就不要把事件发生的时间和基本情况都写出来。另外一些开放性的问题,回答时也要言简意赅,直奔主题。

历史试题篇5

关键词:历史与社会;解题技巧;历史知识

作为初三毕业班的历史老师,深知学生在考试中要获得卷面上的高分,除了平时扎实的历史知识识记之外,答题技巧的训练也至关重要。因此,在中考前夕教师要注重对学生答题技巧方面的全面训练,下面就毕业班质量检查历史与社会试题主观题阅卷情况谈谈学生在答题过程中,答题规范化方面存在的问题及相应的建议。

一、学生在中考答题方面存在的问题

1.答题不规范

学生在答题时出现字迹潦草不清,答案错位,答案超出边框等情况,答题不规范还包括口语化,错别字多,缺乏学科性。如把“皇帝”写成“黄帝”;把洋务运动混成资产阶级;把又当成地主阶级。由于中考阅卷是采取网上阅卷,当试卷扫描进电脑进行网上评分时,答题不规范会给阅卷老师带来不便而留下不佳印象,也会影响学生答案的正常呈现,从而影响学生得分。

2.开放性问题作答要点不明,逻辑混乱拖沓

从学生作答主观题目的情况分析可得,作答开放性问题时,大部分学生都呈现出要点不明,逻辑混乱的答题情况。

3.材料题作答时不懂提炼,完全照搬材料

许多考生在答题中不善于提炼材料中的有效信息或关键词。主要原因是部分考生阅读能力差,照抄材料,无法根据材料所提问题提取有效信息。

二、应试考生在历史与社会中考时必须掌握的解题技巧

1.把题目审好

学生要学会审好题,明确解答对象和限定条件,在材料题中,大跨度问答题中的限定条件很多,如时间限定、空间限定、角度限定等,它的跨度往往是很大的。在大跨度问答题中,限定条件虽然不是试题的主干,但对于答案重点的确定、内容要点的取舍都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它会起着答题路标的作用。审好题,就是要审好材料中的关键词句。历史与社会的材料题干中总有一些修饰词句,目的是限定学生答题范围。例如,2011年中考27题问题一:材料一中讲到“中国***使中国摆脱了19世纪中叶以来的长期危机状态”,请回忆所学,简要列举19世纪中叶以来使中国陷入危机的重大历史事件(至少列举两项)。此题中的“19世纪中叶以来”和“使中国陷入危机”“重大历史事件”字样都是属于限定性修饰词,都对答题范围起到不可忽视的作用。

2.搞清基本题型

根据各种题目的自身特点,明确题目的基本类型,再结合平时的学习和掌握,根据各题型的答题方法进行“对号入座”的思考和作答。一般来说,选择题的题型有概念、最佳、因果、否定、组合、排列、材料、推理等题型。材料分析题有列出、简述、概述、比较、论述、简析、说明等题型。老师在中考前必须有足够的意识让学生重视不同题型的特点,可以采用课件加强对不同题型的训练,如,2010年中考题第一题:“电视剧《命运》反映了深圳经济特区的成长和发展历程,让观众更直观、更全面地了深圳经济特区。这里体现了大众传媒所起的作用。”这道题是属于难度最低的概念性问题,属于送分题,要求学生有扎实的基础知识功底。老师可以从以往考过的中考试卷里面找寻不同题型,专门训练学生对不同题型的敏感度,让学生通过老师的训练加强对不同题型敏感性,达到一看试题就能马上判断题型特征并针对性地作答,以提高答题的速度和准确性。

3.答题规范化

学生的中考考卷频频出现口语化甚至错别字等情况是因为学生答题时不注重答题规范而审题,教师在平时的训练当中就要注重学生养成规范化答题的习惯,这种习惯的养成有助于避免不必要的丢分。规范化答题要做到以下几点:(1)段落化:几个问题几段答;(2)要点化:几个论据几个点;(3)序号化:几段几点编个号;由于目前考试都采用答题卡,实际上需要标序号的地方不多,但一旦有需要就必须加上序号。

4.做答后要有审“答案”的意识

审“答案”适用于选择题和材料题。具体做法是将选好的答案放回原来题目中去,然后把答案读一读,如果答案读起来有语法上的错误或者字词书写上的错误,甚至读起来不通顺都说明答案有问题,这样做的效果是可以及时发现错误并重新订正答案。学生在校对答案正确性方面可以通过平时练习题训练,教师强调完成练习之后要用参考答案校对以做订正,这种训练多了,学生自然会知道问答之间的语感差别和答案的逻辑特征。如,2010年中考题第26题材料问题二:“材料二中所说的日本在教育方面的措施发生在哪一历史事件中?这一历史事件对日本产生的重大影响是什么?”答案是“问题二:明治维新;摆脱半封建半殖民地的命运,走上工业化道路(答改变了落后的面貌或走上***发展资本主义道路也给分)”。如果答题时资本主义道路、资本主义制度、资产阶级等概念没弄清楚,就会出现答题时学生会答“发展资产阶级道路”这样的答案而丢分。审好答案的前提是精确了解历史知识的基本概念,避免出现混淆而笔误。有些做题粗心的学生还会出现答题时明明想的是“民主”,下笔的时候可能写成“民族”,最后导致整个答案都作废。因此,审答案在避免丢分方面可以起到重要的作用,可以避免笔误或答案不通不准的情况。

考试审题,是学生特别是尖子生层面的学生更应该强调和注意的地方,当学生之间水平相差不多的时候,一题之差就可以拉开差距,因此,教师在考前做题训练方面要加强对学生答题技巧的重视,让学生在不该丢分的地方不丢分,该拿分的地方拿分。

历史试题篇6

一、单项选择(将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入下面括号内,每小题2分,共50分)1、五一长假,小聪高兴地实现了到元谋人遗址去参观、探究的愿望。元谋人遗址在我国( )A、云南省 B、贵州省 C、浙江省 D、陕西省2、在历史剧“河姆渡原始居民”中,不该出现的情节是( )A、种植水稻 B、饲养猪狗等家畜 C、居住半地穴式房屋 D、使用磨制农具石斧3、传说中,植五谷,尝百草,制历时,兴贸易,开创了我国原始农业文明的始祖是:( )A.燧人氏 B.神农氏 C.轩辕氏 D.伏羲氏4、历史文物是后人了解历史的第一手资料。通过右***所示文物,我们可以了解哪一时期的历史( )A.商朝 B.秦朝 C.西汉 D.唐朝5、我们说春秋战国是大变革的时期,是因为( )A、战争频繁 B、诸侯争霸 C、新旧制度更替 D、百家争鸣6、三峡工程是当今世界的水利工程。早在战国时期,秦国曾在岷江修筑过类似的水利工程,至今还发挥着防洪灌溉的巨大功能。这项工程是( )A、郑国渠 B、都江堰 C、灵渠 D、黄河7、故宫里有一块牌匾上写着“中正仁和”,其中“仁”的思想来自于( )A、道家 B、儒家 C、法家 D、墨家8、下列主张中,最能体现“可持续发展”这一思想的是( )A、福兮,祸之所伏;祸兮,福之所倚。 B、斧斤以时入山林,林木不可胜用也。C、仁者爱人,为***以德。 D、兵无常势,水无常形。9、电影《英雄》中刺客无名对秦王说“剑字有18种写法,互不相同”,秦王说“统一以后这些杂七杂八的文字一律废掉,只留下一种写法”。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有( )①秦始皇完成国家统一后,只是在局部地区统一了文字②秦统一以后,把小篆作为通行全国的标准字体③文字的统一促进了各地区的经济、文化的交流④文字的统一有利于巩固国家的统一A.①②③④ B.①③④ C.①②④ D.②③④10、右***是我国历一位重要的历史人物,李白称赞他说:“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 李白称赞他的功绩是( )A、结束了春秋战国以来的***割据局面,完成统一B、创立了一套封建专制主义的中央集权制度C、推行郡县制,在我国历影响深远D、统一了货币、度量衡和文字11、象棋棋盘上两***之间有楚河汉界,楚河汉界与下列哪一历史有关( )A、秦统一六国 B、楚汉之争 C、赤壁之战 D、淝水之战12、你如果是汉武帝统治时期的一位丞相,可能会遇到下列哪些事件的发生?①焚书坑儒②书同文,车同轨③颁布“推恩令”④张骞出使西域⑤“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A、①②③ B、①②③ C、③④⑤ D、①②③④13、西汉初年对匈奴采取“和亲”***策,汉武帝时期对匈奴采取攻势,导致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汉武帝态度比汉初皇帝强硬 B、汉武帝时期经济繁荣国力强盛C、汉武帝时,“和亲”***策不起作用  D、汉武帝时匈奴势力衰弱14、某历史兴趣小组的同学准备去实地探访古代“丝绸之路”,他们不应该去的省份是( )A、四川 B、陕西 C、甘肃 D、x疆15、现代史学家翦伯赞的诗句“何如一曲琵琶好,鸣镝无声五十年”,称赞的历史人物是( )A、霍去病 B、张骞 C、王昭君 D、呼韩邪单于16、东汉末年,大将关羽曾被毒箭射伤,当时能为他手术疗伤的首选医生是( )A.张仲景  B.华佗  C.孙思邈  D.李时珍17、它是我国古代一部杰出的史学著作,它以“纪”、“传”等体例进行编写,史料翔实,文笔生动,是后世编写史书的典范;鲁迅先生称其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这部史书是 ( )A、《尚书》B、《春秋》  C、《史记》  D、《道德经》18、公元纪年的特点是( )A、没有公元1年  B、没有公元前1年   C、没有公元0年 D、没有公元前各年19、公元207年,曹操曾写诗明志:“老骥伏枥,志在千里。***暮年,壮心不已。”结合所学知识判断,当时曹操“志”在何处( )A. 统一天下 B. 消灭袁绍 C. 废汉称帝 D. 建立魏国20、某电视剧摄制组根据剧情布置了一个曹操的书房情景,其道具有四样,根据史实判断其中搞错的是( )①书桌上有一卷竹简 ②墙上挂有《魏国疆域***》③桌上有《孙子兵法》一书 ④书柜中摆放着印制的书籍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21、东晋南朝时期,江南地区得以开发的最主要原因是( )A.北方农民南迁带来先进技术  B.江南统治者调整统治***策C.南方战乱少,社会安定  D.南方的自然条件优越22、为了接受汉族的先进文化,北魏孝文帝要求采用汉姓,学说汉话的少数民族是( )A.匈奴族 B.鲜卑族 C.契丹族 D.女真族23、下列人物与作品搭配错误的一组是( )A、祖冲之-《神灭论》 B、贾思勰-《齐民要术》C、郦道元-《水经注》 D、陶渊明-《归园田居》24、“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主要反映了( )A、南朝统治者大力抑制佛教 B、南朝统治者极力宣扬佛教C、南方气候润湿,雨水较多 D、南朝统治者剥削人民群众25、下列几位历史人物,对人类文化传播贡献的是( )A.张衡 B.张骞 C.蔡伦 D.祖冲之二、材料题26、读***并回答问题 (1)此人是谁?(1分)他生活在什么时期?(1分)他是什么学派的创始人?(1分) (2)请列举他关于教育思想和教学方法的三句名言。(3分) 27、以下历史***画和历史地***,反映的是同一历史事件。请仔细观察,结合所学知识回答: (1)以上两***反映的是汉武帝时期什么重大历史事件?(1分) (2)这一历史事件在的当时产生了怎样的作用?(1分) (3)该历史事件促使西汉***府于公元前60年设置了什么官职?它的设置标志着什么?(2分) 28、材料一:江南地域辽阔而人烟稀少;稻米和鱼是主要食物,人们还可以从山中采集植物果实和贝类为食;放火烧荒,耕种水田;不需要商人贩卖货物,没有非常富裕的人。──西汉《史记》材料二:江南……地广野丰,民勤本业,一岁或稔,则数郡忘饥。……丝绵布帛之饶覆衣天下。──南朝 《宋书》①分析比较以上两则材料,说明江南地区从西汉到南朝发生了怎样的变化?(1分) ②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变化?这种变化对我国经济产生了怎样深远的影响?(4分) ③从江南变化原因中,你认为对当地经济发展有何启示?(2分) 三、问答题29、某同学前几次考试成绩都不理想,心里很难过。你认为用春秋战国时期哪一学派的什么观点可以劝导他?并请说明理由。(6分) 30、试比较秦始皇“焚书坑儒”和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异同点。(8分) 31、试简要分析公元3到6世纪,我国封建社会的***治特点及发展趋势。从中我们可以获得哪些深刻的启示?(8分) 四、探究题32、良好的班集体是同学们健康成长的重要条件,同学们都关心、热爱自己的班集体,希望自己的班集体更加优秀,请你分别用墨、儒、道、法、兵家的代表为班集体的建设提出合理化建议。(9分) 参考答案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40分)1-5ACBAC 6-10BBBDA 11-15BCBAC 16-20BCCAD 21-25ABABC二、材料题26、(1)孔子。(1分)春秋时期。(1分)儒家。(1分)(2)“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3分)27、(1)张骞出使西域(1分)(2)沟通了中原与西域的经济、文化交流。(1分)(打通了“丝绸之路”,有利于东西方文化的交流。)(3)西域都护。西域地区正式归属中央***府管辖。(2分)28、①由荒凉、落后变为富庶。(1分)②江南地区雨量充沛,气候较热,土地肥沃,自然条件优越;北方人口南迁,带来了劳动力和先进的生产技术;江南地区战争相对较少,社会秩序安定;劳动人民辛勤劳动。(2分)③为经济重心的南移奠定了基础。(2分)④保持安定的环境;引进人才;引进技术等等(2分,言之有理,酌情给分)三、问答题29、用道家学派的观点。老子认为,一切事物都有对立面,对立的双方能够相互转化。某同学这几次考试成绩不理想,在以后的学习中,如果经过他的努力,成绩就会得到提高,不理想就会转化为理想。(6分)30、两个事件的目的和实质是相同的:都是为了加强中央集权,都是文化专制主义的表现。两个事件的方式和结果不同:秦始皇采用法家思想,对其他的思想文化进行极粗暴野蛮的破坏,结果并未能巩固统治反而加速了秦的灭亡。汉武帝独尊儒术,以儒学为正统,促进了大一统的形成与巩固。(8分)31、这一时期的***治特点是(1)封建国家的***,战争频繁,人民渴望统一。(2)各族人民杂居相处,互相学习,促进了民族大融和。(3分)发展趋势是***中孕育着统一的因素。(2分)启示:(1)我国是一个以汉族为主体的多民族国家,她的形成经历了长期的发展过程。(2)各族人民对祖国历史的发展都作出了贡献,中华民族的历史是由各族人民共同创造的。(3分)四、探究题32、墨家:同学之间应相互帮助、团结友爱,不能以大欺小,以强凌弱。儒家:教师要不断提高思想道德水平,对学生进行感化、说教,不能体罚;让爱心充满班集体;人人诚实,言行一致;宽恕、容人。道家:自习课时间应留给学生。法家:建立班规,奖惩分明。兵家:了解其他学校、班级的管理方法、学习方法,以取长补短。(9分。此题较为开放,本答案仅为提示,符合史实、符合题意并切实可行,酌情给分。)

历史试题篇7

一、选一选(请将每小题一个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在下表内。每小题2分,合计60分)

1.1987年,北京周口店人类遗址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

遗产”清单,右***是《北京人头部复原像》,请回答下列哪一项

不属于北京人的生活?

A.距今约70—20万年

B.过着群居生活

C.会人工取火

2.右***是我市某农业示范园水稻***一角,那么你知道我国是什么居

民最早种植的水稻呢?

A.半坡聚落

B.河姆渡聚落

C.大汶口聚落

3.某台湾旅行团来大陆拜祭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他们应该去

A.黄帝陵B.大禹陵C.中山陵

4.“禅让”制度是推选什么用的方法

A.皇帝B.国王C.部落首领

5.右***是大禹铸造的“九鼎”***,九鼎象征着什么

A.权力

B.青铜发达

C.制造业发达

6.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开始于

A.金文B.甲骨文C.隶书

7.右***是我国迄今考古发现世界上的青铜器司母戊鼎,

它是什么时期的青铜器代表作?

A.夏朝B.商朝

C.西周

8.西周初年为巩固***权采取分封制度,下列哪项不属于分封制重要作用

A.加强了周王室与各诸侯国的联系

B.扩大了西周的影响

C.巩固了皇帝制度

9.你知道成语“退避三舍”与哪两个争霸国家有关?

A.晋吴B.晋楚C.吴赵

10.下***中的铁农具是什么时期开始制作的?

三齿耙镰锸锄

A.秦朝B.商朝C.战国

11.下面的人物分别是百家争鸣时期各个学派创始人,属于儒家学派的是

墨子孟子庄子韩非子

A.墨子和庄子B.孟子C.韩非子与孟子

12.右***反映商鞅在变法中采取的措施,目的是

A.统一***治

B.统一度量衡

C.加强***事力量商鞅方升

13.“王侯将相,宁有种乎”口号出自于谁领导的农民起义?

A.洪秀全B.李自成C.陈胜吴广

14.秦代统一的时间是哪一年?

A.公元221年B.公元前221年C.公元前220年

15.汉武帝加强监察制度,在中央设立官职是

A.太尉B.司隶校尉C.御史大夫

16.x疆地区正式归属中央统辖开始的时间是

A.公元前60年B.公元60年C.公元前138年

17.下列地点不在丝绸之路上的是

A.玉门关B.阳关C.山海关

18.张骞通西域是在汉代哪位皇帝在位时期?

A.武帝B.元帝C.文帝

19.被后人尊称为“医圣”的是

A.华佗

B.张仲景

C.李时珍

20.右***是东汉时期人物,他的主要贡献是

A.发明了造纸术

B.改进了造纸术

C.制成了“麻沸散”

21.道教是产生于中国本土的宗教,该教产生于

A.西汉末B.东汉后期C.南北朝时期

22.右***是司马迁的《史记》,与《史记》有关的是

①记叙从传说中的黄帝到汉武帝主要史实

②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

③写成于东汉时期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23.曹操能够统一北方的原因有

①挟天子以令诸侯②招贤纳士③曹操联合孙权④实行屯田

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④

24.东晋的都城在今天的南京,南京当时称什么?

A.夷州B.建康C.大都

25.东晋南朝时期江南经济开发的主要原因包括

①北方劳动人民南迁②带来了中原先进的生产技术

③结合北方先进技术与南方种植经验④推广屯田制度

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④

26.北魏孝文帝改革中,主要是学习和接受汉族先进文化,下列不属于他采取的措施是

A.穿汉服B.学习汉语C.服从汉人领导

27.祖冲之是世界上第一个把圆周率的数值计算到小数点后第7位的人,比欧洲早约

A.500年B.1000年C.2000年

28.具有很高的文学和史学价值的地理学著作是

A.《史地》B.《水经注》C.《兰亭序》

29.顾恺之的画现存的摹本有?

A.《女史箴***》B.《洛神赋***》C.《清明上河***》

30.右***是的云冈石窟大佛(第二十窟),它是我国古代工匠在继承中国传统雕塑艺术基础上,又吸收外来的佛教艺术,创造出的具有新的

风格和特色的石雕艺术,云冈石窟位于今天的

A.陕西省

B.河南省

C.山西省

二、材料解析题:(每小题10分,共20分)

31.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挥剑决浮云,诸侯尽西来。”

——李白

材料二:“凡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用。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汉书•董仲舒传》

请回答下列问题:

(1)根据材料一,李白诗中所述的是哪一历史事件?

(2)阅读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为了加强中央集权,秦始皇在地方设立了哪两级行***机构?两级机构长官叫什么名称?

(3)材料二中提到的是汉武帝采纳董仲舒主张,推行什么***策?***策的影响是什么?

32.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自董卓以来,豪杰并起,跨州连郡者不可胜数。曹操比于袁绍,则名微而众寡,然操遂能克绍,以弱为强者,非惟天时,抑亦人谋也。今操已拥百万之众,挟天子以令诸侯,此诚不可与争锋。孙权据有江东,已历三世,国险而民附,贤能为之用,此可以为援而不可***也。——《三国志•诸葛亮传》

材料二:三国鼎立形势***。

请结合学习过的历史知识回答:

(1)材料一中提到“操遂能克绍”,这是指哪次战役?材料三中三国鼎立的局面是在哪一次战役后奠定的?

(2)请根据材料二《三国鼎立形势***》正确填写三国的名称。

A;B;C。

(3)结合历史知识请你写出与三国故事有关的成语一个?

三、综合题:(每小题10分,共20分)

33.古代中国与世界的贸易交往与文化往来频繁,请读下***,探寻远去的历史。

请结合所学知识回答:

(1)***中箭头所示路线即我国古代的,这条路线的起点是。

(2)这条路线最早开辟于(朝代),对开通这条路线贡献的人物是。

(3)这条路开通之后对历史发展有什么作用?

34.改革是社会前进的动力。请结合商鞅变法和孝文帝改革,完成下面的题目。

(1)商鞅变法和孝文帝改革分别发生在什么朝代?

(2)商鞅变法是在谁的支持下进行的?其中土地***策是什么?

(3)商鞅变法历史意义是什么?

参考答案

一、选一选(请将每小题一个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在括号内。每小题2分,合计60分)

题号12345678910

答案CBACABBCBC

题号11121314151617181920

答案BBCBBACABB

题号21222324252627282930

答案BACBACBBAC

二、材料解析题:(每小题10分,共20分)

31.(1)秦始皇统一全国(或秦灭六国)(2分)

(2)郡、县二级;郡守、县令(4分)

(3)推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策(2分)。儒家学说被确立为专制王朝的正统思想,这种状况一直延续两千多年(2分)

32.(1)官渡之战;赤壁之战(4分)

(2)A魏;B蜀;C吴(3分)。

(3)三顾茅庐等(写出一个3分)。

三、综合题:(每小题10分,共20分)

33.(1)丝绸之路(2分);长安(2分)。

(2)西汉(2分);张骞(2分)。

(3)成为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的桥梁(或答具体东西方产品交往也可,2分)

34.(1)战国和北魏(4分)。

(2)秦孝公(2分);废井田,开阡陌(或承认土地私有,用法令形式保护土地私有制2分)

历史试题篇8

【关键词】试题命制;命题原则;创新命题

命题是一项技术,是教师最基本的职业技能之一。一份高质量的命题不仅能够最大限度的凸显学生阶段学习状况,还能够对学生的学习以及教师的教学起到导向作用。在日常教学中,我们经常搜索网上资源,使用他人命制的试题特别是中考试题,每当看到高质量命题的时候,眼睛总是为之一亮,情不自禁的为他人命题时严谨的结构安排和巧妙的构思所折服。在多年的教学生涯中,我不断的研究中考历史试卷,积累前人命题的技巧,参与地区或周边学校测试试卷的命制。在命制试卷的过程中,我获得了很多有益的经验。我认为,科学命制创新型历史试题首先要考虑到以下几点命题的原则:

一、依据课标,突出三维目标的构建,避免命题偏、怪

根据国家教委的精神,教科书其实是为了让学生达到《课程标准》规定的学段要求而编制的便于学习的工具书,因而现阶段我们教学不是为了教“书”,而是教师和学生利用“书”实现《课程标准》规定的三维目标要求。根据这一精神,课标所规定的目标要求既是学生学习的目标,也是毕业考试和选拔的目标,因而全国各地中考试卷考查内容是以课标规定为准绳的。如:

【例一】课标内容:简述河姆渡遗址、半坡遗址等原始农耕文化的特征。

2011年福建福州中考第1题:在长江流域的某原始遗址,发现了距今约七千年的稻谷和稻壳。据此推断,世界上最早种植水稻的是:

A.河姆渡原始居民 B.半坡原始居民

C.炎帝部落 D.黄帝部落

根据这一特点,我们在命题时必须依据课标内容,这样既给了学生学习明确的学习目标,减轻学习负担,同时也让教师的日常教学目标明确,教学过程灵活多变,在传授知识的同时,还能兼顾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和史料分析、识***等能力,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另一方面,历史创新试题的命制还必须注意历史情境的设置,突出三维目标的构建。如例一所示,在题干中我们设置了“长江流域”“稻谷”和“稻壳”等提示性语言,便于引导学生思考,又再现了“论从史(遗址等)出”这一历史研究的过程,同时学生在回答这个问题时还能清晰的感知河姆渡遗址的文化特征,根据题干提供的史料,得出结论,体现了课标规定的三维学习过程。

二、符合学生认知特点,避免知识的大跨度迁移

初中阶段学生刚刚接触历史这门学科,对大部分史实仅限于感知史料,获取信息,得到较为肤浅的认识,因而我们在命题时必须遵循学生这一认知规律,循序渐进,步步引导,问题设置分层设计,避免知识的大跨度迁移。如这样一个命题:

【例二】改革是社会发展的动力。回忆所学内容,回答问题:

1.商鞅变法与明治维新在内容上有何相同之处?

2.纵观中外改革,你获得了哪些认识?

本命题跨度比较大,涉及中外两次改革,而且一次是中国古代地主阶级的改革,一次是日本近代资产阶级的改革,这两次改革相差甚大,能利用的已知条件不多,而命题偏偏考查这两次改革在内容上的相同点,那么就需要学生能完全准确的记住两次改革的内容,然后再作比较,最后得到两者在土地***策方面的规定是相同的结论,这对学生记忆比较的能力要求无疑是很高的。再看第2问“纵观中外改革,你获得了哪些认识”,它的要求无疑更高,缺少有效的材料和引导内容的支撑,问题很空洞,好比无源之水。如果我们作如下修改:

【修改后】改革是社会发展的动力。结合材料,回忆所学内容,回答问题:

材料一:公元前356年,商鞅在秦孝公的支持下,开始了变法。主要内容有:编制户口,加强刑罚;奖励生产;奖励***功;推行县制;承认土地私有;统一度量衡。商鞅变法使秦国富强起来,国力大增,为以后兼并六国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三、注重双基,难易度适中

初中历史教学,要教会学生历史基础知识和基本的学习历史的能力,尤其是基础知识,因为知识是能力的载体,没有掌握基本的历史知识,是无法培养学生的学史能力的。在命题中考试题时,命题人最先考虑的就是从基础知识出发,结合基础知识,如某一历史事件、历史概念,理清楚历史线索和历史阶段特征等,考查学生的基本能力。比如2011年连云港中考试题:

25.1989年7月14日,法国在200周年国庆纪念活动中,用飞机洒下了他们引以为豪的“献给人类文明的礼物”。这一“礼物”应该是:

A.《社会契约论》 B.《人权宣言》

C.《拿破仑法典》 D.《***宣言》

这一命题意***考查学生对法国大***的相关史实掌握的程度,通过1989年7月4日,能否联想到1789年7月4日法国发生的事情,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

历史事件的发生时有时间的先后顺序的,因此,学生要掌握一个国家在不同时期的历史,也要对历史知识进行横向的比较,了解在这段时间,世界上的其他国家的历史概况,这样,才能了解历史的全局,更好的掌握历史发展的脉络。

四、问题设置科学、严谨、无歧义

中考问题的设置要科学、严谨、无歧义。作为命题者,设置题目,必须要做到这一点。命题时还需注意,题干不能有歧义,一旦有歧义,答案将无法统一,考生在答题时有很多的疑惑,对考生考试带来很多的困扰。所以,在命题时,要谨慎、客观、科学。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在做题时不会出现思想上的混乱,也无法投机取巧。

五、与时事结合,但不牵强

历史试题篇9

关键词: 初中历史教学 批判性思维 试题命制

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已成为一些历史教学专家和一线历史教师的共识,许多专家和教师就此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和探索,形成了有效的做法,但如何监测、评价学生批判性思维能力的发展状况,依然是一项艰巨的新课题。

笔者在参与江苏省教科研立项课题《初中生历史批判性思维能力的评价研究》的过程中,有意从“批判性思维”试题命制的角度进行探索,尝试评价学生“对历史问题进行判断、分析、论证和解决”的能力。

一、历史批判性思维试题的主要考查要素

《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在“评价建议”中指出,对历史基础知识和历史学习能力的评价,要关注学生“能够对有关的历史信息进行有效的获取、处理和运用,对历史事物进行正确的分析和判断,对历史问题作出合理的、客观的解释”。综合看,历史批判性思维试题考查的要素主要包括:

1.考查澄清能力――能运用所学知识,对某些历史问题的解释、推理和观点等进行分析、比较,作出合理清楚的判断或得出正确的结论。

2.考查确认假说的能力――能运用所学知识,通过分析与思考确认历史假说是否成立或者能运用所学的历史研究方法和技能,确认假说是否合理,进而作出合理的假说。

3.考查推理能力――能根据已知的知识、历史事实和条件,通过逻辑推理和论证,得出正确历史结论或作出价值判断的能力。

4.考查评价能力――能根据确定的原则或标准对历史现象、历史人物、历史事件进行评判或对历史陈述的可信性进行分析,发现其缺陷,并作出判断。

二、批判性思维试题考查点的选取要符合课程标准要求

《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是我们进行历史教学的根本依据,也是对学生学习状况进行评价的基本参照。在选取批判性思维考查点时,我们必须严肃对待课标的相关要求。

1.课标规定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是我们不可逾越的界限。课标提出历史教学要“将正确的价值判断融入对历史的叙述和评判中,使学生通过历史学习,增强对祖国和人类的责任感,逐步确立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人类的和平与发展做贡献的人生理想”。

在选取批判性思维考查点时,我们必须严格遵守课标的这些要求,从有利于树立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有利于使学生认同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增强爱国主义情感,坚定社会主义信念出发,避免不正确的价值导向和思想倾向,引导学生学会用唯物史观分析、阐释历史的发展和变化。

2.课标规定的知识和能力发展目标是我们考查的主要方向。课程标准根据初中生的心理特点和认知水平发展变化情况,以及义务教育阶段的培养目标,提出初中生在历史学科方面需要发展的基本能力――初步学会从多种渠道获取历史信息,了解以历史材料为依据来解释历史的重要性;初步形成重证据的历史意识和处理历史信息的能力,逐步提高对历史的理解能力,初步学会分析和解决历史问题。

这些能力目标是我们命制批判性思维试题时要着力达至的方向。由此在能力考查方面关注历史材料的准确解读、分析、运用,借助对历史材料的处理、分析,结合所学知识作出历史评判,就成为初中阶段批判性思维试题命制的主要思路。

三、批判性思维试题的问题设置要符合学生的能力发展阶段

新课改的理念是“以人为本”,反映在命题中就是试题命制要符合学生的心理年龄及认知水平。初中学生正处在人生的快速发展阶段,从七年级到九年级,短短三年,学生的生理、心理和认知、能力的发展是极明显的。七年级学生对形象性、趣味性的知识兴趣较高,八年级学生已经开始发展出较强的理性思维,九年级学生的抽象思维、逻辑思考发展更明显。

在批判性思维试题命制的过程中,我们必须立足学生思维和能力发展状况,实现试题与学生的亲切对话。

例1:中华文明史是各民族共同缔造的,同时也在与各国的友好交往中得到不断发展。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唐朝在对外交往中实行什么***策?列举在唐朝对外友好交往中作出重大贡献的代表人物。(3分)

(2)列举明朝对外友好交往的典型事例,并说明其积极意义。(3分)

(3)某研究小组在“中国古代民族关系与对外关系的探究”课题报告中写下结论认为:“中国古代民族关系与对外关系的历史,就是一部友好交往的历史。”你是否同意这一观点?请结合所学知识,举出相关史实论证你的观点。(5分)

评析:本题适用于七年级期末检测。语言叙述上较平实,符合七年级学生阅读水平。先提供两个列举题呼应“友好交往”的主题,并作为铺垫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知识。随后,抛出观点――“中国古代民族关系与对外关系的历史,就是一部友好交往的历史”,要求学生对这一观点作出判断,并以史实论证。问题本身提供的观点简洁明确,七年级学生对此不会产生理解上的歧义。要求学生以史实论证,实际上还是一种列举,不过是选取与题目观点相悖的史实。这是符合七年级多数学生形象思维为主的思维特点的,是他们“跳一跳”完成的任务。反之,如要求学生自主阐述观点,则恐怕多数七年级学生将有较大困难。

例2: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大发现是人类的一大壮举。世界比原先想象的更大,欧洲遇见了原先根本不知道的或者知之甚少的人民。欧洲人的到来引起了撞击,有些当地社会,例如加勒比社会,从此一蹶不振,另一些社会,例如美洲印第安人帝国,换了新主人,而最古老的社会,印度或中国,抵御了撞击。黑奴买卖使黑非洲人口大量减少。

――加亚尔等《欧洲史》

材料二:旧的庆祝欧洲“海外发现”价值的观点,受到历史学家们的广泛挑战,……(他们认为)哥伦布于1492年首次出航美洲,与其说开启欧洲人扩张和征服的英雄历史,不如说是启动了可怕损失的历史。

――帕尔默《现代世界史》

请回答:

(1)据材料一、二,结合所学举例说明“海外发现”“启动了可怕损失的历史”有哪些主要表现?(2分)

(2)材料一认为“印度或中国,抵御了撞击”,请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你对这一观点的看法。(4分)

(3)结合所学,你如何评价欧洲人的“海外发现”?(4分)

评析:本题适用的对象是九年级学生。九年级学生的抽象思维、逻辑思维能力有了较快发展。因此,本题在第(2)、(3)题均设置了批判性思维的问题。而且问题不局限于以史实论证,而是需要学生通过对史实的梳理、概括,进而明确表明自己的观点,作出评价,这是一个较高层次的要求。在实际检测中发现,本题能够有效考查学生对已学知识的掌握情况及学生批判性思维能力的发展水平。

四、批判性思维试题可以通过分级评价的方式反映学生的思维层次

不可否认,即便是同一年龄的学生,其批判性思维能力的发展状况也是不同的。因此,在批判性思维试题的命制中可以适当引入分级评价的方式,判断学生在回答某一个具体问题的时候的思维层次,从而更准确有效地反映学生批判性思维能力的发展状态。

例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在19世纪,俄罗斯、中国和日本社会都面临着来自内部和外部的双重严重挑战,和欧美***事力量的碰撞显示出农业社会在***事上要远远弱于工业化国家。……所有这些国家都启动了雄心勃勃的改革计划,从欧美模式中汲取灵感以解决因国内不满和外国入侵给他们带来的统治危机。

材料二:改革计划在不同的国家效果也截然不同。在俄罗斯和,保守的统治者有能力限制改革的范围:虽然他们大体上支持工业化和***事改革,却扼杀了可能威胁他们社会地位的***治和社会改革。而在日本,反对派倒幕运动的成功使改革者们有机会进行比在俄罗斯和中国社会中更彻底的改革计划。

――杰里・本特利《新全球史》

请回答:

(1)十九世纪五六十年生的一系列重大事件印证了材料一的说法,请将相关事件填入下列表格。(5分)(表略)

(2)上述三次改革事件,在性质上是否相同,请结合所学知识说明。(3分)

(3)你是否赞同材料二中日本的改革比俄国“更彻底”的观点?请说明理由。(5分)

评析:本题适用于九年级中考复习阶段。试题第(1)题重在对已学知识的再认再现。第(2)题是对已学知识的比较。第(3)题是比较典型的考查学生批判性思维的问题。这一题首先要学生表明态度,其次要学生就自己的观点说明依据和理由。这一题在设计评分标准时,采取了分级评分的方式。

第(3)题参考评分标准:第一种:不赞同(1分)。俄、日改革都是由统治阶级领导的自上而下的改革,改革都不彻底,保留大量封建残余(2分)。第二种:赞同(1分)。俄国农奴制改革没有改变沙皇专制统治,俄国近代化步伐依然缓慢(1分);日本明治维新是一场全面的改革,使日本很快摆脱了民族危机,资本主义得到迅速发展,成为亚洲强国(2分)。

受到学生所学教材的限制,评分标准的编制只能依据课本提供的内容,并不完善。但分值设置上可以明显看出,第一种满分只有3分,第二种满分有4分。这1分之差主要体现在学生思维的全面性和深入程度上。能答出第一种答案的学生,只能说是认真的学生,对老师给予的观点全盘接受,但自主的深入思考和对材料的解读都很不够。能答出第二种答案的学生则对所学知识有了一个吸收消化、为己所用的过程,对历史现象有更深刻的理解,对课本叙述有自主的认识,明显思维层次要更高一些。

批判性思维的评价是一个广泛而值得深入研究的课题,笔者所做的探索仅是浅陋的尝试,仅就批判性思维试题的命制而言,还有许多研究工作亟待做,此为抛砖引玉。

参考文献:

[1]刘儒德.论批判性思维的意义和内涵.高等师范教育研究,2000(1).

历史试题篇10

一、 当前历史试卷命题存在的问题

1.忽视基础知识的考察,打击学生的学习自信心

在以前应试教育背景下,传统历史考试侧重考察对史实的记忆,备受抨击,新课程改革后,极力扭转这种局面,更侧重对能力的考察。按道理说这是一个很好的转变,但是从当前各地试卷命题看,却不难发现命题工作又走向了另一个极端。一份试卷看下来,从选择题到材料解析题,几乎题题都有材料,比如对材料的分析、归纳材料要点、对材料作出评论等,学生接触的几乎都是全新的信息,特别涉及古代史,很多文言文老师都未必完全明白,也许这样可以充分考察学生的材料阅读和提取信息能力,但是高中生毕竟水平有限,层次不一,对学习比较好的同学来说也许问题不大,但成绩差些的同学在这种考试下往往力不从心,也许付出更多努力,但是成绩似乎没能提上去,所以有些学生对历史望而生畏,感觉考非所学,严重打击了他们学习历史的兴趣和学习的积极性。

2.题型比较单一,不利于全面考察学生的知识和能力水平

现行的试卷结构基本上都是选择题和材料分析题,且选择题的分值占有很大比例,材料分析题的答案也是很简练。语言简练固然也是个优点,但是学生的能力很难在这样的几道题当中得到充分的发挥,不利于检测学生较高层次的能力,如逻辑思维能力、创新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等,很多在历史学科方面很优秀的学生,也许他们的学科水平和能力就很难通过这样一份考卷中体现出来。

3.无法真正贯彻落实课程改革对历史教学提出的教育目标

《历史课程标准》将学生的学习目标分为三个等级,知识目标、能力目标和情感、态度、价值观。近几年的考试都很注重对学生第三个目标的考察,注重培养学生在学习历史的过程中学会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评价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形成正确的历史意识和国际意识,增强民族自豪感和责任感,养成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和健全的人格。在能力培养方面,注重对学生历史思维能力的培养,但是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团体协作能力和社会实践能力很难在试卷中得到考察。所以说教育目标无法得到真正贯彻。

二、 几点建议

1.适当增加些基础知识考察题,降低材料阅读难度,尽量减少学生阅读障碍

学习历史的一个很重要的目的就是了解自己祖国的历史,知道祖国过去的兴衰荣辱,以史为鉴,以史明智,所以记住必要的历史基础知识是必须的,也是历史学习的一个基本能力。千万不要因为强调了能力而忽视了记忆,其实记忆力也是个很重要的能力。在美国,历史是社会学课程里最重要的学科,美国的历史考试当然会重视考察学生能力,但是它也很重视考察学生对历史知识的记忆。比如美国11年级的试卷里就会有这样的题目:美国的第一任总统是:A 美国人 B 日本人 C 中国人 D 英国人;美国在第二次大战的时候,其中一个敌人是:A 外星人 B 火星人 C 日本人 D 中国人。再比如美国大学入学选拔的SAT 考试,也注重对历史知识的考测,如社会进化论与以下哪种观点联系最为紧密?( ) A、***府应该向社会下层成员予以帮助;B、社会中的竞争是自然的;C、***是不可避免的;D、帝国主义的扩张会加重人民的经济压力;E、科技的发展将会减轻贫富差距(答案:B)。比我们的会考难度还要底,我们高考类似的题目几乎没有。适当增加基础知识的考察让学生心理有个缓冲,会增强学生的学习自信心。

此外,试卷中所用的材料几乎是全新的材料,学生在教材上是找不到的,特别是高考,基本上不会让你有见过的材料,当然考点不会脱离教材,这能充分检测学生的材料阅读、理解能力,提取信息能力。但是有时有些题目为了给材料而给材料,没有经过认真筛选,材料内容过多,材料意思晦涩难懂,尤其是文言文,有时老师未必能完全明白,这样的材料给学生的阅读理解造成障碍,学生根本无法做题,这就失去了历史学科的考察意义,变成考语文了,所以,适当降低材料难度,减少学生的阅读障碍,会更好的检测学生的历史学习能力。

2.可尝试增加写作题

在社会学课程中,写作题应该是最有利于考察学生各方面能力的。

首先,有利于考察学生对历史事件的理解能力。通过学生的阐述,教师可以轻而易举地判断学生对一个历史事件或历史人物的了解和理解程度。只是看学生在材料解析题中只言片语的回答,有时不能考察出他对这个历史事件到底了解了没有。

其次,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拓宽学生的知识面。这里强调下,写作题并不是原来的简答题,简单考察一个历史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或加上评论。写作题可以小论文的形式出现,选择有意义的知识点,或可联系现实进行命题,如“结合身边的生活和社会存在的问题,谈谈你对中国古代宗法制的理解。”为了做好这个论文,学生必须对中国古代宗法制的来龙去脉有深入了解,必须学会观察和思考身边的生活,思考社会上存在的一些问题,必须阅读相关的资料和文章,教师可以推荐,自己也可以去搜索,这样就自然而然培养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拓宽了知识面,也提高了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现在学生普遍存在一个问题,看书的时间,尤其是看课外书的时间太少,有写作题这种题型出现,那么在平时的学习中,教师都要做好训练,要推荐相关的文献资料或者文章让学生去阅读,要让学生养成写读书笔记的习惯,这样既学习了相关知识,又能达到锻炼学生能力的目的。

第三,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如前所述,学生在平时的训练中,会去阅读相关的资料和文章,那么在阅读的过程中,他必须在众多的材料中去粗取精,去伪存真,在阅读的过程中去提炼观点,形成自己的认识,比单纯依靠教师的讲解效果更好。

第四,为培养学生的与他人协作能力和团队精神提供平台。历史课程改革中有个很重要的目标是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合作能力,但是我们平时的教学中很难去实践这个目标,更多的还是老师课堂上讲解知识,学生记知识点,为了突出素质教育,会注重发挥学生的学习主体作用,多让他们说,他们问,但是在与他人协作方面基本上没有平台可以让他们锻炼。如果有写作题,老师可以每周安排一节或半节的读书心得交流课,针对某个知识点,预先让学生去阅读相关书籍,然后在课堂上大家相互交流,允许有不同的观点和见解,这样学生在课外阅读或课堂交流过程中无形中学会如何与他人合作与交流,锻炼了他们的协作能力。

转载请注明出处学文网 » 历史试题10篇

学习

装修预算

阅读(16)

本文为您介绍装修预算,内容包括装修预算计算方法,装修预算全解完整版。2、140平毛坯房中等装修:900-1200元/平米;总价大概在13-17万左右;3、140平毛坯房精装修:1300-1800元/平米;总价大概在19-25万左右。毛坯房装修预算明细表1401、基础工

学习

惜时的名言警句10篇

阅读(14)

本文为您介绍惜时的名言警句10篇,内容包括惜时奋进类名言警句,古人惜时的名言警句。3、今是生活,今是动力,今是行为,今是创作。——李大钊4、抛弃时间的人,时间也抛弃他。_____莎士比亚5、辛勤的蜜蜂永远没有时间的悲哀。——布莱克6、少壮

学习

八年级上册地理试卷10篇

阅读(23)

本文为您介绍八年级上册地理试卷10篇,内容包括八年级上册地理铁路干线,八年级上册地理知识总结。

学习

清明节踏青10篇

阅读(17)

本文为您介绍清明节踏青10篇,内容包括清明节日记关于踏青,清明踏青节日篇。经过了慈湖陵园,我们情不自禁地走了进去。看着***们的坟墓,看着一个个花圈,看着纯洁的小白花,我的心中不由波涛起伏。我想了许多许多:我们今天的幸福美好生活都是由*

学习

劳动关系管理制度10篇

阅读(15)

本文为您介绍劳动关系管理制度10篇,内容包括劳动关系管理制度完整版,劳动关系管理10条。为规范员工的行为,保证员工行为与公司***策、规章制度和程序相一致。改善员工的工作表现,创造和谐、融洽的劳动关系。2、适用于XXX有限公司。第二节

学习

护肤方法10篇

阅读(34)

本文为您介绍护肤方法10篇,内容包括护肤方法,天然补水护肤方法。(来源:文章屋网)

学习

珍惜所拥有的10篇

阅读(33)

本文为您介绍珍惜所拥有的10篇,内容包括失去了才懂得珍惜十篇,珍惜所拥有的青春。当我看到这个新闻时,我的心像是被重重打了一锤,新闻中的一幕幕,让我悚然泪下,许多刚失去孩子的母亲在发疯似地双手不停挖开石块,哭着喊她孩子的名字,刚被救出的

学习

稽核员10篇

阅读(16)

本文为您介绍稽核员10篇,内容包括稽核岗位稿件,稽核工作日记。第二条制定考核管理办法的原则1、可操作性原则本办法各项实施细则力求具体、明确、可行。考核主要通过量化的奖、扣分形式进行。2、考核管理模式本稽查考核系统横向分三个口

学习

纳兰诗词10篇

阅读(32)

本文为您介绍纳兰诗词10篇,内容包括纳兰笔下的诗词,纳兰词十首诗词。白话译文:跋山涉水走过一程又一程,将士们马不停蹄地向着山海关进发,夜已经深了,千万个帐篷里都点起了灯。3、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清】纳兰性德

学习

归来去兮10篇

阅读(15)

本文为您介绍归来去兮10篇,内容包括归来去兮董贞,归去来兮序言要不要背。

学习

中学生励志10篇

阅读(32)

本文为您介绍中学生励志10篇,内容包括中学生励志电影,中学生励志美文100篇。3、不敢高声语,恐惊读书人。4、我七、飞翔,路在脚下。5、努力造就实力,态度决定高度。6、遇难心不慌,遇易心更细。7、不经风雨,怎见彩虹?8、山高不厌攀,水深不厌潜,学

学习

闽台文化论文

阅读(31)

本文为您介绍闽台文化论文,内容包括有关闽台文化论文,闽台习俗文化论文摘要。(一)台湾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路径台湾文化创意产业起源于1994年“行***院文化建设委员会”的“社区总体营造”活动,借鉴日本造村运动,通过社区自主提案,实施文化

学习

议论文的写法10篇

阅读(30)

本文为您介绍议论文的写法10篇,内容包括议论文的写法和范文,事业单位议论文写法。二、道理论正反概括出论点后,便进行道理上的论证。在论证的过程中,必须运用正反对比的论证方法。谁也不能否认只有比较才有鉴别吧。古人云:兼听则明,偏听则暗

学习

课题阶段性总结10篇

阅读(30)

本文为您介绍课题阶段性总结10篇,内容包括课程思政课题阶段性总结,课题初期阶段性总结。二、领导重视我们的课题与2010年学校制定的数学工作计划重点不谋而合,借助学校对此项工作的重视,我们的课题研究有了许多便利条件。在领导重视的“东

学习

高考新课标全国卷I文科综合历史试题分析

阅读(43)

本文为您介绍高考新课标全国卷I文科综合历史试题分析,内容包括2016年文综全国卷1历史答案解析,全国卷一高考文科历史选择题真题。2013年高考新课标文科综合历史试题,与2012年考题相比,在命题指导思想、试卷结构和分数设置上基本一致,围绕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