纳兰诗词篇1
白话译文:与意中人相处应当总像刚刚相识的时候,是那样地甜蜜,那样地温馨,那样地深情和快乐。但你我本应当相亲相爱,却为何成了今日的相离相弃?如今轻易地变了心,你却反而说情人间就是容易变心的。
2、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关那畔行,夜深千帐灯。——【清】纳兰性德《长相思·山一程 》
白话译文:跋山涉水走过一程又一程,将士们马不停蹄地向着山海关进发,夜已经深了,千万个帐篷里都点起了灯。
3、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清】纳兰性德《长相思·山一程 》
白话译文:外面风声不断,雪花不住,扰得思乡的将士们无法入睡,在我温暖宁静的故乡,没有这般寒风呼啸、雪花乱舞的聒噪之声。
4、一生一代一双人,争教两处销魂。——【清】纳兰性德《画堂春·一生一代一双人 》
白话译文:明明是共度一生一世的两个人,命运却偏偏安排他们两地相隔,不能在一起。
5、相思相望不相亲,天为谁春。——【清】纳兰性德《画堂春·一生一代一双人 》
白话译文:相思相望,而又不能相亲相爱,那么这春天又是为谁而来的呢?
纳兰性德最著名的是《木兰词·拟古决绝词柬友》
6、原文:
人生若只如初见,何事秋风悲画扇。
等闲变却故人心,却道故人心易变。
骊山语罢清宵半,泪雨霖铃终不怨。
何如薄幸锦衣郎,比翼连枝当日愿。
《木兰词·拟古决绝词柬友》描写了一个为情所伤的女子和伤害她的男子坚决分手的情景,抒写了女子被男子抛弃的幽怨之情。
纳兰诗词篇2
关键词:纳兰性德散文综述
纳兰性德除创作出大量脍炙人口的诗词之外,还留下了不少优秀的散文作品。在学者们大多致力于其诗词研究之际,亦有少数学者对其散文进行了研究,本文拟从五方面对其散文研究的成果进行梳理。
对其序跋类散文的研究
纳兰性德的序跋类散文主要是收录在《通志堂集》卷十至十二中的经解序,以及卷十三、十四中的若干篇序文。学界目前对其序跋类散文取得的研究成果较少,且主要集中在对其经解序的研究上。
1988年,马遒骝、寇宗基先生出版了《纳兰成德诗集诗论笺注》一书,该书择录了《名家绝句钞序》《渌水亭宴集诗序》二文,并为之笺注。次年,姚崇实先生在承德师专学报(社会科学版)发表《简论》一文,解析出经解序不仅表现了纳兰性德对理学的推崇,还表达了纳兰性德的一些哲学、***治、伦理观点,还反映了纳兰性德的学术思想。此后,罗星明先生先后在承德民族师专学报发表多篇论文为《通志堂集・经解序》作注释,为其他学者研究纳兰性德的经解序提供了便利。
对其杂记类散文的研究
纳兰性德的杂记类散文即其《渌水亭杂识》,学界对其杂记类散文的研究取得了较大的成果。对其杂记类散文进行研究的专著有李晓明的《纳兰性德诗词美论》,该书的第二章第二节结合《渌水亭杂识》提炼出纳兰性德诗学的四个主要观念。
对其杂记类散文进行研究的硕士学位论文大致有三篇,分别是罗艳的《论纳兰性德的诗学观》,王丽勇的《纳兰性德的诗作与诗论》和崔双的《纳兰性德文学思想研究》。三者都结合《渌水亭杂识》中的诗词短论及纳兰性德其他作品来总结纳兰性德的诗学观。
对其杂记类散文进行研究的期刊较多,但大多学者都是研究《渌水亭杂识》中的诗词短论。赵秀亭先生率先对《渌水亭杂识》进行了较为全面的研究,既肯定了文中积极进取的部分,如对中外思想和学术的接纳,对西方科学技术的引进,对往古治乱得失的评论等;又指出了其迷信的部分。邓伟、项小玲的《管窥》一文,从关切***事、重视人才,学精识博、长于考据,文学大家、识见不凡三方面研究该杂识中显现出来的纳兰性德这一青年知识分子形象。2010年11月孙赫然发表《也曾裘马颇轻狂――浅析纳兰性德中的入世思想》一文,从为君者需具帝王之度、为臣者需备赤子之心、兴国***需为利无穷三个方面分析了纳兰性德在《渌水亭杂识》中的入世思想。
对其论辩类散文的研究
纳兰性德的论辩类散文为数不多,主要收录在其《通志堂集》卷十四中,具有代表性的作品为其《原诗》《原书》。学界在这一领域取得的研究成果,主要如下:
1988年,马遒骝、寇宗基先生在《纳兰成德诗集诗论笺注》一书中,笺注了纳兰性德的《原诗》一文。次年,马骥先生发表了《纳兰性德的文艺观》一文,不仅研究了《原诗》中的诗学思想――承袭汉儒诗歌理论“诗言志”的传统观点,批判“临摹仿效之习”;还研究了《原书》中的艺术思想。
对《原书》进行了较为系统研究的是别廷峰先生的《纳兰性德书法观管窥》一文。该文崇尚自然,主张“不临摹”、反对“仿效”;强调个性,从重视作书时的“兴会”和“意造”、反对“矜持”两个方面研究了纳兰性德的书法理论。对《原诗》进行研究的还有张佳生先生的《纳兰性德诗赋论二评》一文和禹克坤先生的《论纳兰性德的文艺思想》一文。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后者将纳兰性德的《原诗》一文与叶燮的《原诗》一书进行了比较研究。
对其书说类散文的研究
纳兰性德的书说类散文主要收录在《词人纳兰容若手简》和《通志堂集》卷十三中。目前为止,有不少学者对此进行了研究,但主要集中在对其作品的笺注。
陈子彬于1991年发表的《纳兰性德诗翰手卷简介》一文,布尼阿林于1992年发表的《印文简释》一文和铁男于1998年发表的《词人纳兰性德诗翰手卷印文若干问题笺注》一文,分别对纳兰性德的书说类散文进行了简介、简释和笺注。对纳兰性德书说类散文进行了综合研究的是郭明辉的《从纳兰性德书信看其为人》,该文通过纳兰性德的书信窥探其读书生活、日常生活与思想。
此外,朱鉴珉先生的《纳兰性德与顾梁汾书》一文对《与顾梁汾书》进行了注释。别廷峰先生的《纳兰性德教育观管窥――读》提炼出了纳兰性德的教育观,并大致予以肯定。张佳生先生的《八旗文论五评》首要研究了纳兰性德的《与韩元少书》一文,并从中总结出纳兰性德论文的最终标准。张弘的《传世纳兰性德致严绳孙手简的年份及有关问题》一文,在勾勒严绳孙与纳兰性德交往情况的前提下,确定了纳兰性德致严绳孙手简的年份。
对其辞赋理论与创作的研究
纳兰性德的辞赋理论主要集中在其《赋论》一文中,而其辞赋创作主要收录在《通志堂集》卷首中,也散见于卷十四中。
对纳兰性德辞赋理论进行研究的,尚有不少。张佳生先生的《纳兰性德诗赋论二评》、马骥先生的《纳兰性德的文艺观》、禹克坤先生的《论纳兰性德的文艺思想》,都结合了纳兰性德《赋论》一文概括其辞赋理论。
对纳兰性德辞赋内容进行研究的,有任嘉禾的《“满蒙联姻”的颂歌――辨析》一文;高民凯的《纳兰性德的赏析》一文;别廷峰的《歌颂进步,意寓改革――读纳兰性德的》一文。不难看出,以上多是对其单篇文学作品内容的解读,尚缺乏对其辞赋作品内容相对宏观的研究。
对纳兰性德辞赋特色进行研究的,主要有别廷峰的《纳兰性德赋的艺术特色》一文和董天恩《从看纳兰性德赋的艺术特色》一文。前者细致论述了纳兰性德赋的四大艺术特色,后者结合《金山赋》,从情致投映与想象联翩、典事选择与运典破体两方面论述了纳兰性德赋的艺术特色。
综上所述,纳兰性德散文研究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但仍存在一些不足之处。于此可见,纳兰性德散文研究尚存一定的拓展空间。
【参考文献】
[1](清)纳兰性德.通志堂集[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
[2]李晓明.纳兰性德诗词美论[M].哈尔滨:黑龙江教育出版社,2008.
[3]马遒骝、寇宗基纳.兰成德诗集诗论笺注[M].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1988.
[4]崔双.纳兰性德的文学思想.华中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2.
[5]王丽勇.纳兰性德的诗作与诗论.南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9.
[6]罗艳.论纳兰性德的诗学观.***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4.
[7]孙赫然.也曾裘马颇轻狂――浅析纳兰性德《渌水亭杂识》中的入世思想[J].承德民族师专学报,2010,(4).[8]邓伟、项小玲.《渌水亭杂识》管窥[J].承德民族师专学报,2006,(4).
[9]别廷峰.纳兰性德书法观管窥[J].承德民族师专学报,1999,(4).
[10]高民凯.纳兰性德的《雨霁赋》赏析[J].古典文学知识,1999,(4).
[11]铁男.词人纳兰性德诗翰手卷印文若干问题笺注[J].承德民族师专学报,1998,(4).
[12]任嘉禾.“满蒙联姻”的颂歌――《五色蝴蝶赋》辨析[J].内蒙古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97,(5).
[13]朱鉴珉.纳兰性德与顾梁汾书[J].承德民族师专学报,1996,(4).
[14]罗星明.纳兰性德《通志堂集・经解序》注释续[J].承德民族师专学报,1995,(4).
纳兰诗词篇3
[关键词]《长相思》 情境 想象 拓展
在美丽的吉安举行的江西省小学语文教师“文学与教学”主题研讨会上,我有幸听了著名特级教师王崧舟老师执教的《长相思》。这位“诗意语文”里的情感派大师,把我们带进了他营造的诗情画意般的世界中,形象地感受着那荡气回肠的读、直面心灵的想象和充满情感的写,让我进一步感受到了诗意语文的魅力。现在就让我们走进他那诗情勃发、诗意盎然的课堂里,感受他的诗意,去体验他和孩子们在这篇课文中诗意栖居。
一、在情境诵读中入情
以情带读,读中悟情是“情感派”阅读教学的立身之本。“以情带读”的“情”,是融合了思想、体验、想象、灵性的情,是充满了生命活力的情,是求真、向善、爱美的情。以情带读,带出的是饱含深情的读、是多元感悟的读、是个性飞扬的读、是融会贯通的读、是出神入化的读。以情带读,还自然带出读的技巧、读的节奏、读的韵味、读的神。诗意语文在阅读教学中更是高扬“读”这面大旗。
为了让学生能入情入境,王老师课堂一开始,他就用抑扬顿挫而有磁性的语言进行如诗如画的导语描述——
同学们,当“春风又绿江南岸”的时候,诗人王安石的内心生起了“明月何时照我还”的思乡之情;当“洛阳城里见秋风”的时候,诗人张籍的内心则涌东着“欲作家书意万重”的思乡之情。那么当夜深人静、风雪交加的时候,诗人纳兰性德又将流露一种怎样的思乡之情呢?请大家打开书本,自由朗读《长相思》这首词。在这番导语过后,学生读出的《长相思》都别有一番风味。
接下来王老师把“读”始终贯穿整个过程,其中有老师声情并茂的范读,也有老师一层层递进式的引读,还有学生在音乐的渲染下的一次次想象读,不仅读的形式多,量大,连读的要求也在不断加深,从最初的读得“字正腔圆”到“有板有眼”,从读得“正确”、“有节奏”到最后读出“味道”与“感觉”,学生通过这一层层的读,读出了纳兰性德征程孤独、思念、期盼、伤感的画面,也读出了故园安宁祥和的情景,更读出了作者身和心分离的那种感受、那种心情。正可谓是“山一程,水一程”,程程都是感情读;“风一更,雪一更”,更更唤醒读和悟。
在反反复复的读中,学生读出了意,读出了境,读出了情,读出了韵,读出了心灵的诗意。在反反复复的读中,王老师引领着学生一次次地穿越语言文字,还文字以形象,还文本以画面,还文本以情感,化文境为心境。这就是语文追求的诗意。
二、在想象体验中融情
王老师认为,语言文字所描述的显像结构本身没有什么可感性,必须借助人的联想和想象,才能让干瘪的符号化为鲜活的画面。他没有坐而论道,而是身体力行。感悟“征途”时,王崧舟用他那磁性、激情而内敛的声音,声情并茂地将学生引进词的境界,走近词人的生活:“孩子们,你的心和纳兰性德越走越近了,想更近些吗?好,请闭上你们的眼睛,让我们一起随着纳兰性德,走进他的生活,走进他的世界。”随着老师极富渲染力的朗读和背景音乐的播放,学生尽情地展开想象,通过形象再现,让自己走进纳兰性德的世界,走进他的“征途”,在王老师营造的诗一般的境界中,学生想象的“涟漪”在不断地扩散,渐渐地,“征途”这个词丰盈了,活动了,成了一幅幅可观可感的画面。当他们再读诗的上阕时,语调中充盈着作者的孤独与煎熬,浸透着思念与期盼。
紧接着王老师又锁定“故园”不放松,步步跟进,层层剥笋,一开始他用舒缓的语言叙述着“假如时间可以倒流,你的心随着纳兰性德来到他的故园,又应该是怎样的画面,怎样的情景呢?展开你的想象,把你在作者的家乡,在作者的故园看到的画面写下来。”学生又在《琵琶语》的伴奏声中展开对“故园”的想象。写话时,教师用舒缓的语调提示词人在家乡的生活有多种可能性:也许是一个风和日丽的早晨,纳兰牵着儿子的手在绿绿的草坪上放风筝,也许是……王老师借着这些也许来拓展学生的思路。此时,文字的浸润,场景的感染,让孩子们感同身受,似乎他们就是身在征途,心却在故园的纳兰性德,此时的“故园”就写在他们的眼中,就写在他们的心中,就流淌在他们的文字中。读着纳兰性德的故园,写着纳兰性德的故园,经历着纳兰性德对故园的相思,虽然此时学生理解的故园还处在感性的层面上,但是读出来时,却浸透了浓浓的情愫!
这又是王老师高超教学技艺的又一表现,他引领学生借助想象成功地实现了由文字到形象,由形象又到语言的互现。这一互现,让孩子“见”到了文字背后的那个形象,体会到了那种意境,从而触摸到文本的内核。文字与形象的互现,这是诗意语文教学的理想追求。
三、在拓展延伸中升情
纳兰性德的《长相思》是一首描写边塞***旅途中思乡寄情的佳作,它有精练而有韵律的语言形式,它含蓄深沉、形象丰富、感情丰妙。教学这课时,为了让学生能更深地走进文本,王老师充分展示构建“诗意语文”的重要手法,进行文本的拓展,对感悟的形象进行巩固和升华。
在学生移情想象完“故园”的丰富意象后,王老师沉思片刻,幽幽地向学生问到:词读到这,你有什么问题想问一问纳兰性德?这一问,看似不经意却勾起了学生对词人心灵的叩问。于是“为什么不回家而要去打仗,为什么去打仗了而又牵肠挂肚思念故园”等等一连串的问题由学生追问出来。在学生的追问中,王崧舟独具匠心地把文本延伸到纳兰性德的另一首词《菩萨蛮》,呈现出词人的自问——“问君何事轻离别,一年能几团圆月?
纳兰诗词篇4
关键词:真情 自然 追忆 伤心 惆怅
纳兰性德,字容若,他与陈维崧、朱彝尊并称“清词三大家”,又与曹贞吉、顾贞观并称“京华三绝”,是清初最为著名的词人之一。纳兰性德一生词作有三百多首,合为《饮水集》,在中国词学史上占有重要的一席之地。纳兰逝世后,其好友徐乾学在回忆他时说:“所刻饮水,侧帽词,传写遍于村校邮壁。”[1]曹寅在《题楝亭夜话***》中说:“家家争唱饮水词”[2],可见纳兰词在当时流传之广。纳兰词之所以驰骋词坛350多年,大概是因为其词中散发出一种别样之魅力,经久不衰,愈久弥香,而这魅力又蕴含着一种惆怅的情怀,使人读之,亦有惆怅之感。
纳兰性德生于官宦之家,为当朝宰相明珠之子,颇得康熙赏识,可这位相门翩翩佳公子,却有着落落狂生般的江湖之气。“我是人间惆怅客,知君何事泪纵横。”是纳兰心底最真实的写照,他持伤心之翰书其惆怅之词,让后人皆被其词的魅力所感染,纳兰词的独特魅力彰显出了他的惆怅情怀,而他的惆怅情怀又使词作的魅力更为突出,可谓相得益彰。纳兰词的魅力大概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真情
纳兰词之所以能打动人,具有不朽之魅力,最主要的原因就是他的词处处流露出一种真性情,而这种真性情就恰恰源自于他内心的真情实感。他用自己的一套真情理论作诗填词,以抒发其难以抑制的惆怅之情。
(一)纳兰的真情词论
关于纳兰的诗词创作理论大多都收录在《通志堂集》中,纳兰在《渌水亭杂识》中说诗:“诗乃心声,性情中事也。发乎情,止乎礼义,故谓之性……昌黎逞才,子瞻逞学,便与性情隔绝。”[3]又兼论诗词曲:“曲起而词废,词起而诗废,唐体起而古诗废。作诗欲以言情耳,生乎今之世,近体足以言情矣。好古之士本无其情,而强效其体,以作古乐府,疏觉无谓。”[4]可见,纳兰在文学创作方面都很强调真情实感。所谓“真”就是源自于心,而非故意扭曲模仿或者硬套而成;所谓“情”就是内心之波澜起伏,“真”要随情顺情,方为真情。“真”与“情”是词的灵魂,缺一不可,只有两者结合起来,词才能到达至真至情的境界,纳兰词使人读之,常常有惆怅之感,这大概就是因为纳兰词的创作遵循了这种唯真是情的理论。
(二)纳兰的真情创作
纳兰作词尚真情,他的好友韩在《神道碑铭》中说:“颇好为词,盖爱作长短句,跌宕流连,以写其所难言。”[5]纳兰将心中难言之情用词来表达出来,可见纳兰词里流淌着的是纳兰无法言说的真情,词言其志。真情是纳兰词最大的魅力,它作为纳兰词中的情感内核在他的爱情词和友情词里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纳兰性德写了很多以爱情为题材的词,他对爱情的执着追求,使他笔下的爱情词有一种凄婉惆怅之美。例如:“人生若只如初见,何事秋风悲画扇。等闲变却故人心,却道故人心易变。骊山语罢清宵半,泪雨零铃终不怨。何如薄幸锦衣郎,比翼连枝当日愿。”(《木兰花令》)以一个女子的口吻叙述了本应相亲相恋的爱情却变成了相离相弃的悲哀,又借用唐明皇杨贵妃的故事,来谴责这个薄情郎,终不如唐明皇与杨贵妃当初的海誓山盟。可因爱而不怨,这种失恋之苦还是独自承受,道出了女子失恋后的苦楚,哀怨缠绵,凄婉惆怅,而背后似乎隐藏着纳兰自己心中更深切的失恋痛楚。纳兰的真情不只表现在他的爱情词里,纳兰性德结遍兰襟,在他的友情词里,处处显示出了他的真情,最著名的一首莫过于《金缕曲・赠梁汾》:“德也狂生耳。偶然间、缁尘京国,乌衣门第……身世悠悠何足问,冷笑置之而已……然诺重,君须记。”这是纳兰初识顾贞观时的酬赠之作,纳兰自称狂生,生于官宦之家,实属偶然,叙说与身居下僚的顾贞观的相见恨晚之情,愿永生结缘。
二.自然
自然是纳兰词的又一个魅力,也是纳兰词的表现特点,这种自然特点体现在纳兰作词善用白描手法,不刻意雕琢,任性为词。纳兰作词凭借的是满腔的热情与心中的情感,这种情感往往不可控制,就在词作中很自然的流露出来,自然流畅,运笔如行云流水,在他的词中表现地非常明显,他的爱情词,友情词是流露出的惆怅真情,可抒写自然,那么在纳兰的边塞词中亦能抒写自然,实属难能可贵。
如:“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关那畔行,夜深千帐灯。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长相思》)读起来朗朗上口,“山一程,水一程”与“风一更,雪一更”声韵和谐,相互对应,整饬自然,全词无一用典之处,只用白描手法将自己路上所见荒寒之景展现出来,给人以亲切自然之感,可正是因为这种亲切自然,遂能将纳兰心中的苦楚与惆怅之情表达出来。严迪昌评此词说:“‘夜深千帐灯’是壮丽的,但千帐灯下照着无眠的万颗乡心,又是怎样情味?一暖一寒,两相对照,写尽了一己厌于扈从的情怀。”[6]纳兰正是用这自然之笔法,将自己的深层伤感与痛苦的内心世界展现出来,自然之中又有一种惆怅气息充盈期间。在展现边塞风光的同时又能以纤美柔善的心灵展现出词人的惆怅情怀,可谓妙笔,塞外之景在纳兰笔下多了一种阴柔之美。纳兰词言情写景真切自然, 可以达到了一种真情境界。
三.伤心
伤心是纳兰词的又一魅力,这种魅力体现在后人读纳兰词与纳兰一起所产生的强烈共鸣,跟纳兰一起伤心惆怅,伤心是纳兰词的最大特点。“我是人间惆怅客”,一语道出纳兰自己心中无尽的惆怅情怀。除了爱情之故,纳兰词流露出的这种伤心之情大概还有两方面的原因,这主要表现在纳兰的心理矛盾上。
(一)仕途与理想的矛盾
纵观纳兰性德之仕途:19岁举礼部试,22岁成二甲进士,不久,被授以三等侍卫之职,后晋升为一等侍卫,如此,纳兰的仕途可谓是一帆风顺,可是在纳兰词中却偏偏流露出伤心惆怅之情,这是因为纳兰的人生理想是做一个风流倜傥的文人雅士,做一番治国平天下的大事,可是长期从事扈从之职,就必然不能实现自己的人生理想。
在纳兰给严绳孙的信中:“弟比来从事鞍马间, 益觉疲顿;发已种种, 而执殳如昔;从前壮志, 都已隳尽。”[7]可以看出纳兰厌倦了毫无意义的扈从生活,壮志殆尽,可谓是纳兰的悲哀。他的这种悲哀之情在他的边塞词中体现最为突出。例如:“问君何事轻离别,一年能几团圆月。杨柳乍如丝。故园春尽时。春归归不得,两桨松花隔。旧事逐寒潮,啼鹃恨未消。”(《菩萨蛮》)作者叹息离多聚少的生活,表达出作者思归心切,离恨难消之情。纳兰的边塞词大多流露出的这种思乡思人的情怀其实都是源自于对扈从生活的不满,都是在叹息自己仕途的不顺。仕途的不顺对于任何一个人来说,都无疑是个很大的打击,更何况对于纳兰这样一个文武全才的人来说,仕途与理想的矛盾羁绊着纳兰的生活,显示到他的词里,就是道不尽的伤心泪。
(二)相门贵族与***性格的矛盾
纳兰的父亲明珠是当朝宰相,权倾朝野,但纳兰并不以此为荣。“德也狂生耳。偶然间、缁尘京国,乌衣门第。”纳兰将自己的出身与荣耀都看作是人生之偶然,实在不足论矣。可见,纳兰的性格是与他的相门出身格格不入,这种矛盾在他的词里亦有所表现。
“非关癖爱轻模样,冷处偏佳。别有根芽,不是人间富贵花。谢娘别后谁能惜?漂泊天涯。寒月悲笳,万里西风瀚海沙。”(《采桑子・塞上咏雪花》)这是一首咏雪词,表现出来的感情与纳兰的贵族身份形成了强大的反差,他借咏雪花以咏怀,抒发了不慕人间富贵荣华,厌弃仕途之情。其中“不是人间富贵花”是纳兰对其生命的真诚呐喊,虽生于相门,但心却在江湖。
真情、自然、伤心是纳兰词的魅力所在,而这种魅力正体现着叶嘉莹先生所说的“弱德之美”:“这种美感所具含的乃是在强大之外势压力下,所表现的不得不采取约束和收敛的属于隐曲之姿态的一种美。”[8]正是因为纳兰以自然之笔写出他的伤心之真情,才使他的词充满了惆怅之感,让他的词令人不能卒读。
纳兰性德是清词振兴时期的著名词人,出身贵胄,才华横溢,却经历坎坷,惆怅一世,他的一生给世人留下了太多困惑与无奈。他将自己的心灵创伤以自然之笔抒写出来,酿成一种哀郁凄婉的情调,贯穿他的全部词作,使他的词具有真情,自然,伤心之魅力,经久不衰。他的词是净化之词,虑去了人世间的很多利益纷扰,留下了的是真诚与自然,甚至是温暖。这位翩翩相门公子,带着江湖落落狂生般的气质,成为了清初第一才士,成为了千古伤心词人。他的真挚与信任打动了一批批汉族文人,留下了感人至深的友谊佳话,他对爱情的痴情与真诚更是打动了无数人。纳兰性德年仅三十一岁就与世长辞,他的生命如一颗璀璨的流星瞬间划过苍穹,短暂而震撼,但却留下了永恒的美。
参考文献:
[1] 纳兰性德著,黄曙辉,印晓峰点校.通志堂集[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356.
[2] 曹寅著,胡绍棠笺注.[M].北京:北京***书馆出版社,2007:96.
[3] 纳兰性德著,黄曙辉,印晓峰点校.通志堂集[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336. [4] 纳兰性德著,黄曙辉,印晓峰点校.通志堂集[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339.
[5] 纳兰性德著,黄曙辉,印晓峰点校.通志堂集[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359.
[6] 严迪昌.清词史[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11:294.
[7] 纳兰性德著,黄曙辉,印晓峰点校.通志堂集・纳兰容若手简[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98.
纳兰诗词篇5
论文关键词:纳兰性德;康熙时代;满汉团结;文学创作
纳兰性德(1655~1685),字容若,号楞伽山人,满族正黄旗,康熙内阁大学士明珠的长子,是我国清初著名的满族作家。以短暂的3l岁生涯,创作了很多文学作品,取得了巨大成绩。主要作品有一部解释儒家经典包括宋元以来140多种有1792卷之巨的巨著《通志堂经解》;一部包括诗、词、赋、散文、经律、杂文等多种文体的传世文集《通志堂集》;另有一部他24岁时自己编选,共收入342首诗词经后人加工名为《侧帽集》,后更名为《饮水词》,又更名为《纳兰词》传世。
纳兰性德的诗文均很出色,尤以词作著称于世,是那个时代词坛的杰出代表,和朱彝尊、陈维嵩并称为清代“词家三绝”。满族文人纳兰性德之所以能够取得如此高的文学成就,这与康熙推行的满汉团结的民族***策以及汉族文人对纳兰文学创作的影响有很大的关系。
1纳兰性德的成长体现的是清初统治者维护***权的***治需要
清建国伊始,满汉矛盾特别尖锐。到康熙即位时,表现得更是激烈。面对日益严峻的局面,出于维护和巩固***权的需要,康熙经过反复斟酌,最终借鉴元蒙统治集团覆灭的教训,断然采取了清承明制的方略。将儒家思想这一统率中华民族两千多年的文化精神与异族统治结合起来,作为治国根本纲领。并推行满汉团结的正确民族***策让许多汉族知识分子特别是地主阶级知识分子通过科举考试进入各级***权参***,不仅使得汉民族在中原实行了两千年的儒家思想得以延续,而且还成为化解和缓和民族矛盾的利器。
康熙执***初期,来自汉族文人的反抗事件时有发生,这就迫使康熙不得不对汉族知识分子采取怀柔***策,如重用有名的理学家李光地、汤斌刊行《性理大全》、《朱子全书》等儒家理学经典,还把朱熹牌位请入孔庙“配祠十哲之列”。这些措施都与他力***支撑所推行的封建制度如出一辙。
由于采取了这一系列正确的***策,康熙不仅稳固了***权,还实现了中国历史上少有的康乾盛世,使经济繁荣,文化也得到了长足进步。当时涌现出的很多杰出学者,创作了大量优秀作品,其中纳兰性德就是这一特定历史条件下成长起来的一个具有很大影响的皎皎者。
康熙以一个处于弱势的塞外游牧民族要想统治一个幅员辽阔,文化发达的以汉族人口为绝大多数的国度,虽然一时掌握了***权,确立了以汉族儒家思想为治国纲领的决策,但真正要使这样一个民族众多,以汉族人口为主的大国能够安定统一,首要任务就是必须解决民族之间的矛盾,促进满汉团结。而要做到这一点,不仅需要本民族人员全力支持和共同努力,更需要大量各族知识分子特别是汉族地主阶级知识分子的实际参与和积极配合,形成一个有大量汉族知识分子参加的***治结构的局面。而大量汉族文人的参加,不仅能笼络和团结一部分汉族人民,而且以“经学”为主的汉文化形成的“文治”,其实也是一种精神束缚的软索,能达到其他方式难以奏效的目的。
于是推行满汉团结***策,在全国恢复科举,就成了康熙实现这一目的而采取的重要举措。
康熙这样做不仅可以选拔到自己需要的人才,增加统治力量,同时对于那些深受儒家思想影响的汉族知识分子,尤其是地主阶级知识分子来说,不啻也是一条很好的出路。何况这时社会局势也已发生了很大变化,大多数汉族人民也开始逐步接受现实,这也是康熙这一举措能够得以推行的基本原因。康熙通过科举选拔了大量有才能的满族人才,也轻易地网罗到了一定数量的愿意为之效劳的汉族知识分子,其中很多还是满汉通才。当然其中的满族人才是他统治的基本力量。
以纳兰性德的家庭背景、社会关系和个人素质等,无不具备康熙选拔满员理想人选的条件,所以纳兰性德的脱颖而出,受到康熙非同寻常的倚重也就成为再自然不过的现象。
2汉族文人对纳兰性德成长的影响
纳兰性德自幼聪颖好学,勤奋刻苦,显赫的家世,更是为他提供了优裕的学习条件。他喜好汉族文化,自幼打下了深厚的汉学基础。将主要精力投入到经史子集的学习和钻研之中。“容若数岁即善骑射,自在环卫益便习发,无不中,其扈跸时,雕弓书卷,错杂左右,日则校猎,夜必读书,书声与他人鼾声相和。”为在学业上有所建树,即使有病在身也不懈怠,“癸丑病起,披读经史,偶有管见,……传述异闻,客去辄录而藏焉。逾三、四年,遂成卷。”他18岁中举,22岁就以优异成绩高中进士二甲第七名。被康熙授予了“殿前三等侍卫”,不久就攫为二等,又晋升为一等。一经出世,就以风流倜傥的文人本质,英俊威武的武官身份成为御前侍卫,整日随皇帝南巡北狩,游历四方,陪帝王唱和诗词,译制著述,参与***国机密,成为君主器重的近臣,一时光芒四射,成为人们心目中羡慕的达贵显官。而这一切对少年得志的纳兰公子的文学创作无疑会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从他成长过程虽然表现出的是他天资聪慧才华横溢,但更多从他身上体现出的却是统治者维护***权的***治需要。他以一个出身显贵的满族青年积极参加科考,本身就符合了康熙要利用科举制度达到收容笼络汉族知识分子的***治目的。
纳兰性德的成长过程,从社会背景看与当时康熙提倡汉学和以儒家思想作为治国策略,团结汉族文人,实现民族团结的***策分不开。从个人环境看,又与当时众多汉族文人的帮助分不开。在他的一生中,有个现象非常引人注目,就是与许多汉族知识分子来往密切,交谊很深,其中不乏颇负盛名,有影响的人物。对此我们从一些与他交往密切的汉族学者的言论不难看出。顾贞观曾说:(纳兰性德)“与道谊也甚真,特以风雅为性命,朋友为肺腑。”徐乾学也说:“君所交游,皆一时俊异,于世所称落落寡合者,若无锡严绳孙、顾贞观、秦松林、宜兴陈维菘、慈溪姜宸英,尤所契厚。”又“好宾礼大夫,与严绳孙、顾贞观、陈维崧、姜宸英诸人游”。其中尤以与徐乾学、顾贞观等人的交谊值得称道。除这些朋友外,朱彝尊、梁佩兰等汉族人也和纳兰性德的情谊很深。
在与这些汉族文人交往的过程中,纳兰性德不仅阅读了大量的经书史籍,而且掌握了儒家的基本思想,精通了汉语的文学写作和具有自己的创作理念。他不仅具有一定的文字、词汇和熟练驾驭典故成语的能力,还熟悉各种典籍,具备丰富的文学知识。尤其在词的写作上对调式、韵律、平仄、句式、对仗、赋情、体物、结构、声采等基本法则处理等方面显示了很高的水平,作为一名少数民族文人达到这样的高度,其难度是,可想而知的如果没有汉族文人的帮助是难以实现的。
纳兰性德与汉族知识分子交往,既符合康熙团结汉族知识分子的***策要求,也满足了个人日常交往的需要。更重要的是,这种交往不仅对他个人学习汉族文化必不可少,而且对于他的成长和思想观念的形成产生了重大影响。这些在他的诗词等文学作品中都有非常明显的体现。
在与纳兰性德交往的汉族文人中,当时著名的汉族学者徐乾学对他的影响最大。纳兰性德l7岁时,就读于太学,那时国子监祭酒徐元文对他十分赏识,就推荐与其兄徐乾学结识,从此相交一生,并确立了师生关系。徐乾学在江南很多县都有大量房地产,是著名的汉族地主阶级知识分子。他在康熙九年中一甲三名进士,授翰林院编修,自此施展才能,竭尽全力为清廷效劳,很快就受到康熙宠信。徐乾学对这位贵族弟子可谓是用尽了心血,他不惜花费极大精力为纳兰性德讲授经史,还直接指导帮助纳兰编纂《通志堂经解》这部儒学巨著。当时的纳兰才l9岁,他能在两年时间内完成这样一部巨著,还要准备参加科举,如果没有徐乾学的指导帮助,是根本不可能完成的。徐乾学后来回忆纳兰求学的情况时说:“自癸丑五月始,逢三六九日黎明骑马过余邸,讲论书史,日暮乃去。”是靠着这种执著和顽强的精神和勤奋的学习态度,纳兰才有了日后的成就。这种师生情谊,在纳兰性德临终时与徐乾学的诀别之语中也有所体现:“辱先生不鄙弃,执经左右十有四年,先生语以读书之要以经史百家源流,如行者得路,然性喜作诗余,禁之难止。”所以我们完全可以这样说,徐乾学对于纳兰性德的成长和发展起了决定性的作用,正是在徐乾学的亲自教诲和帮助下,纳兰才有了日后的汉学成就。
在与纳兰交往的汉族文人中,朱彝尊也是一个引人注目的人物。朱彝尊是清初著名的文学家,在康熙十八年应博学鸿儒科人选,任翰林院检讨,参加编纂明史的工作,康熙二十年充日讲起居注官。并任江南乡试主考,又于两年后人值南书房,是深受皇帝宠爱的一个近臣。这样一个汉族大儒,在长达12年与纳兰的交往上,在创作理论和写作理念上对纳兰产生了极大影响。我们知道,朱彝尊的创作是以真情表现见长的,尤其在文学理论上提倡真实感情表现。他认为只有能够表现真实感情的文学作品才是最好的:“缘情以为诗。诗之所由作,其情之不容于己者乎!夫其感春而思,遇秋而悲,蕴于中者深,斯出之也善。”又说:“情之挚者,诗未有不工者。后之称诗者,或漫无感于中,取古人之声律字句而规仿之,必求其合。好奇之士,则又务离乎古人,以自鸣其异。均以诗未有无情之言可以传厚者也。”我们从纳兰的诗词中所感受到的那种强烈的真情涌现,不能不说与朱彝尊的影响有很大的关系。另外,朱彝尊是清初著名的藏书家,纳兰性德又嗜书如命,共同的爱好也把两人紧紧地联系到一起。由于朱彝尊藏书甚多,又注重搜罗儒家经典,因此在纳兰性德编纂《通志堂经解》时,它不但能在内容上给与帮助,在版本的提供上也能襄助其事。
纳兰性德与汉族文人顾贞观的交往也相当深厚,绝非一般情谊可比。顾贞观曾任明珠的家庭教师,做过秘书院典籍,有过接近康熙的机会,但却受人轻视和排挤,一直得不到宠信,一生郁郁不得志。纳兰性德自22岁认识顾贞观,两人遂成忘年之交。两人不仅兴趣相投,而且有着共同的文学创作理念。顾贞观写了许多反映现实社会和现实生活的作品,强调内容接近现实。他在写作上提倡要以情感人,表现真情实感为上。词格调高昂,情绪激越,从不追求含蓄淡荡的情趣,而是以如虹之势直抒胸臆。如:
[金缕曲]季子平安否?便归来,平生万事,那堪回首。行路悠悠谁慰籍,母老家贫子幼。记不起从前杯酒。魑魅搏人应见惯,总输他,复雨翻云手。冰与雪,周旋久。泪痕莫滴牛衣透。数天涯,依然骨肉,几家能够?比似红颜薄命,更不如今还有,只觉塞苦寒难受。廿载包胥承一诺,盼乌头白马终相救。置此札,君怀袖。
他的这种创作思想,深深影响了纳兰性德的创作风格和写作理念,纳兰性德在自己的创作中也是注重自己的写作风格,采取与现实密切结合的方式来表达强烈真挚的感情,如:
[金缕曲]德也狂生耳。偶然问、淄尘京国,乌衣门第。有酒惟浇赵州土,谁会成生此意。不信道、遂成知己。青眼高歌俱未老,向尊前、拭尽英雄泪。君不见,月如水。共君此夜须沉醉。且由他、娥眉谣诼,古今同忌。身世悠悠何足问,冷笑置之而已。寻思起、从头翻悔。一日心期千劫在,后身缘、恐结他生里。然诺重,君须记。
从以上两首词中,我们不难看出无论在写作手法上,还是在思想内容上,纳兰之作在许多地方都受到了顾贞观的影响。
此外,在《通志堂集》中,我们还可看到许多纳兰性德与汉族其他文人往来的诗文酬唱吟和之作,也有许多纳兰性德去世后汉族名士的悼亡诗作,其中像姜宸英、秦松林、严绳孙等,这些人都与与纳兰性德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都在文学创作人生哲学、生活态度等方面对纳兰性德的一生产生过巨大的影响。
3结语
通过对纳兰性德及其作品进行分析,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第一,作为一个出身满族显贵家庭的王孙公子,纳兰性德努力学习儒家思想和汉族文化,最终成长为一个有浓厚的儒家思想,用汉语进行写作的少数民族诗人,并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虽然是顺应时代潮流和***治需要,但体现出的却是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文化所取得的成就,他的创作不仅丰富了中华民族的文化宝库,对加强民族团结和稳定社会也起了一定作用。更重要的是他的作品对我们研究和了解当时社会、***治、历史等都起着汉族文人无可替代的作用。
纳兰诗词篇6
曾经跟朋友谈起过,说来,古时候人的名字还真是多。纳兰成德、纳兰性德、纳兰容若、冬郎--指的均是他--清代第一词人。
读过一些词,南后主李煜的,李清照的,才男才女、风流佳人。却没有一个人给我的感触如同纳兰词的震撼。他与作为宦官世家后人的妻子的感情也使人唏嘘。
从小熟识四书五经,善骑射,会武功。为人忠厚,对人友好。
史书上对纳兰的评价也是极高的,他如神祗,为后人膜拜。
有一女子名清欢,星期五固定开班解读纳兰词。她说纳兰词的那种美感,是无人可以比拟的。清欢说:“我亦好歌亦好酒,唱与佳人饮与友。歌宜关西铜绰饭,酒当直进十八斗。”清欢笔下划痕极轻,但是美好。犹如蝴蝶轻翩。
纳兰词对她影响极深,家藏万卷词。活脱脱的纳兰痴。
几日前老师组织自读古词,做PPT,写演讲稿。如出一辙的,大多数人都选择了纳兰这个特殊的人物,虽说尴尬,但课上也品析尽了纳兰诗词。
为何说特殊?纳兰容若并不同于李白、杜甫、李煜这样的诗人、词人。没有太多的“料”可说,与热爱国家这样的大套路无关,与悲惨曲折潦倒的生活无关,与仕途无关。
关于他,一个挥毫刻着字的重情重义的男人。
以我的眼光仅仅能这般看待他。
纳兰诗词篇7
关键词:纳兰性德 悼亡词 婉丽 凄清
《蝶恋花・辛苦最怜天上月》是纳兰性德悼亡词中的代表作,下面对这首词进行鉴赏,以从中了解他的创作特点。
蝶恋花
辛苦最怜天上月,一夕如环,夕夕都成i。
若似月轮终皎洁,不辞冰雪为卿热。
无那尘缘容易绝,燕子依然,软踏帘钩说。
唱罢秋坟愁未歇,春丛认取双栖蝶。
在纳兰性德的另一首词《沁园春》的序中,曾记其夜梦卢氏,在梦中二人分别,卢氏有云:“衔恨愿为天上月,年年犹得向郎圆。”在此处,纳兰性德再次借“怜月”之叹抒发“怜人”之思。“辛苦最怜天上月,一夕如环,夕夕都成i”,“环”和“i”都是指古人佩戴在身上的用美玉制成的饰物。“环”是圆形的玉佩,形状似满月;“i”则是有缺口的玉佩,形状似缺月。
词人描绘的景色中处处带情。他仰望空中皓月,由此联想到爱情中总是欢乐短暂,遗憾常存,表达了无限的伤情与想念。这比拟精工入妙,别出心裁,开篇便营造了一种浓郁的抒情气氛。
“若似月轮终皎洁,不辞冰雪为卿热。”这句运用了典故。刘义庆的《世说新语・惑溺》中记载过:“荀奉倩与妇至笃,冬月,妇病热,乃出中庭自取冷还,以身熨之。妇亡,奉倩后少时亦卒,以是获讥于世。”虽然《世说新语》中是不赞同这种英雄气短、儿女情多的行为的,但是纳兰在此处写了这样一个典故,显然对荀奉倩的行为持赞同的态度。若能留住妻子的生命,若能让自己的爱情如月一般长存,那么做这些事又有什么关系呢?感情真切,令人读之断肠。李勖曾经评价纳兰性德的词作说:“万绪悲凉,(其悼亡之情)酝酿愈久,而其心愈苦,其情愈真。故一旦发而为词,益见起哀感顽艳。”[1]正是如此,他所有的感叹都来自于内心深处,是最真实的表达,因而也就越发能引起读者的共鸣。
上半阙都是作者的抒情与遐想,而下半阙终于回到了残酷的现实。作者虽然期盼着深情如月,年年长在,可终究是“无那尘缘容易绝,燕子依然,软踏帘钩说”。多情的燕子依然如同当年那般轻立帘钩,呢喃细语,仿佛勾起了词人对于美好时光的回想,可是浮生多态,越是珍惜,越是容易失去,终究斯人已逝,尘缘已绝。那美好的画面在脑海中来了又走,唯一真实的只有眼前那不知世事的双燕,反而更衬托出了此时此刻词人心中的凄凉。纳兰性德十分善于时空情景的转换,运用今昔对比的手法表达感情。这正如王夫之所言:以乐景写哀,以哀景写乐,以倍增其哀感。越是极写往日的欢乐,越是使得全词充满了一种浓浓的哀婉之情。最后,也只得“唱罢秋坟愁未歇,春丛认取双栖蝶”。短短两句,又体现出了纳兰性德善于化用诗句和典故的特点。
“诗鬼”李贺在《秋来》有云:“秋坟鬼唱鲍家诗,恨血千年土中碧。”词人在此处把这句诗化为“唱罢秋坟”短短四字,这表达了他那N幽怨至死难消的无限愁苦。接下来梁祝化蝶典故的运用,是作者最热烈的追逐与期待,水色的凄婉中,又有着火一般的灼热与不顾一切。
这首词以青白的月色发端,直转到最后烂漫的花丛,颜色的对比显出了一种分外的凄艳美绝。纳兰性德为相门公子,出身高贵,即使是描绘伤情,字句间亦不失华丽之气。就如夏敬观所说:“寒酸语,不可作,即愁苦之音,亦以华贵出之,饮水词人,所以重光后身也。”[2]
“人到情多情转薄,而今真个悔多情”(《摊破浣溪沙》),纳兰性德无法抛下自己的深情,也就不能排遣那一腔愁绪,这悲惶愤懑,这思之如狂,徜徉于茫茫碧落之间,在胸中九曲盘桓过太久太久,走到了尽头时,就要破喉而成难解的悲歌,这是永远也不能放开的心结。
纳兰性德虽出身富贵,仕途顺遂,但始终不得其志,唯一的知己卢氏去世后,带走了他最后的欢乐,他的悼亡词也是凄绝婉转,令人闻之断肠。虽然如此,他情感上的真挚动人,描写中的自然流畅,却是影响深远的,在中国古代悼亡词的创作中都有着不可磨灭的贡献。
参考文献:
[1] 纳兰性德,著.李勖,笺注.饮水词笺[M].南京:正中书局,1937.
纳兰诗词篇8
不娇憨也不过分灵活,却有细密的情思。
所以总能捕捉太多情思涌动、暗香浅散的画面。
我想,李易安怕应羞见的‘眼波才动被人猜’怕不是被赵明诚猜到,而是被安意如捕获了。
所以,在她的笔下,易安如此羞涩可人、盈盈而笑。
或者,如纳兰。
她的挚爱是他,想来她定是如他一样,是个暗雅如兰的女子。
所以才读得懂他眉宇间终日不得舒展的愁思,
那份摊开掌心也徒是空荡的惆怅。
她说,只容若的名字都是一副绝美的好词。
也许是习惯,我似乎更青睐于叫他性德、纳兰性德。
初次读他的诗、是他的《长相思》、再者《卜算子》、三才是那首世人偏爱的人生若只如初见。
纳兰词、沉郁伤情、读时总会让人顿两下、叹息几声…
少游与纳兰比、我是更执着于少游的。是啊、青衫落拓、想来就是
专用来形容他和杜甫的吧、
少游、如若少了他、婉约词派该是如何暗淡、
还记得那首着实有趣的字谜诗、
园中花、化为灰。
夕阳一点已西坠。
相思泪、心已醉。
空听马蹄归、
秋日残红萤火飞。
这是一首妙词、绝美的惆怅。
可也是一首猜谜诗、隐着一个繁体的「苏字。
着实有趣的紧、不得不为他倾世的才华倾倒。
在安意如笔下、我看得到那个抑郁惆怅的少游、
他举指想摘一枝梅花、转念想起它的气骨、半伸的手以忧伤的姿势悬在半空中…
命运负了他、一生跌跌撞撞、却不是起起落落…因为命运不曾让这位倾世才主有露锋茫的机会~
读诗、品词。
独独钟于词、婉约的惆怅、豪放的壮骨。
如若、真能如她半分、多好。
那些尘世难诉的风花雪月、弹指已过的是非千年~
纳兰诗词篇9
我捧起《长相思》虔诚地读了起来,短短36个字,很快就背出来了。本指望能像其他文章一样,熟读成诵后灵感也会冒出来,不曾想越读越没了感觉。这样下去可不行,我找来毛笔,把《长相思》写了一遍又一遍,原本想在一次次的沉思默想、心灵对话后得出些许灵感。哪知道,几天下来,最初的兴致和冲动烟消云散。“这样下去可不行,”我告诉自己,“要想摆脱困境,必须把这首词读厚。”
于是,我放下纳兰性德的《长相思》,转而去搜寻别人评鉴《长相思》的各种文章。不到一天的工夫里,我就搜到了数以万计评鉴《长相思》的文字。我把这些文字转存到手机里,像看小说一样,一有时间就翻开来看。两个月来,这些文字在我眼前精灵般地摇曳,不但一波又一波地激荡起我对《长相思》的新的爱恋,也慷慨地为我提供了教学设计的种种灵感。
文本细读让我沉浸在底气十足、神采飞扬的精神状态中。然而,好景不长,当我思考的脚步跨进课程之巷、教学之门的时候,我突然感到了一种前所未有的认知眩晕。我深深体味到了那种什么都想采摘、什么都难以割舍的贪欲和尴尬。沉浸在文本细读中的我,一遍一遍地对自己说:一个有智慧的语文教师,教诗的最好途径就是不教诗,让“诗”凭着自己的言语存在说话,让学生直接贴在“诗”的面颊上感受她的诗意。要达到这种目的的最佳策略无疑就是诵读,就是“设身处地、感同身受”的诵读,就是“因声解义、因声传情、因声求气”的诵读,就是“激昂处还它个激昂,委婉处还它个委婉”的诵读,这也符合经典诵读课这一主题。对学生而言,诵读自然是他们乐意的一种学习方式。
诵读既已成了教学《长相思》的基本策略,那么对我而言,就要引导学生读出《长相思》的精气神来,读出它的诗韵词味。我采取了三步走、层层递进的方式。一读,读准字音;二读,读出节奏;三读,读出词味。确定了“诵读”在《长相思》教学中的主体地位,我让学生用画面去替换文字,用情绪去揣摩诗意,将《长相思》的意境兑换成自己的心境,再做拓展训练,以避免课的容量流于单薄,层次不够丰满。拓展什么呢?对!再拓展一首词吧。我思忖着、实践着。
纳兰诗词篇10
1、《蝶恋花·又到绿杨曾折处》
[ 清 ] 纳兰性德
原文:
又到绿杨曾折处,不语垂鞭,踏遍清秋路。
衰草连天无意绪,雁声远向萧关去。
不恨天涯行役苦,只恨西风,吹梦成今古。
明日客程还几许,沾衣况是新寒雨。
2、《蝶恋花·出塞》
[ 清 ] 纳兰性德
原文:
今古河山无定据,画角声中,牧马频来去。满目荒凉谁可语?西风吹老丹枫树。
从来幽怨应无数?铁马金戈,青冢黄昏路。一往情深深几许?深山夕照深秋雨。
3、《蝶恋花·辛苦最怜天上月》
[ 清 ] 纳兰性德
原文:
辛苦最怜天上月,一昔如环,昔昔都成玦。
若似月轮终皎洁,不辞冰雪为卿热。
无那尘缘容易绝,燕子依然,软踏帘钩说。
唱罢秋坟愁未歇,春丛认取双栖蝶。
4、《蝶恋花·眼底风光留不住》
[ 清 ] 纳兰性德
原文:
眼底风光留不住,和暖和香,又上雕鞍去。欲倩烟丝遮别路,垂杨那是相思树。惆怅玉颜成间阻,何事东风,不作繁华主。断带依然留乞句,斑骓一系无寻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