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0导语
清代嘉庆时期的李汝珍,不仅是一位著名的小说家,同时也是著名的音韵学家。他曾巧妙地利用小说《镜花缘》向人们介绍了许多音韵学知识。作者借黑齿国女子红红、亭亭之口说:“读书莫难于识字,识字莫难于辨音。若音不辨,则义不明。”“可见字音一道乃读书人不可忽略的。”的确如此。要想准确地掌握每个汉字的读音,字字都读得很准确,的确是一件不容易的事。不过,跟古代人相比,我们现代人已经容易许多了,因为我们的语言文字学家和***府有关部门,已经为我们确立了现行汉字的正音法的基本标准。
1.11现行字音法的标准
第一,现行的字音法标准跟语音规范的标准是一致的。
文字是记录语言的符号体系,就汉字来说,每个汉字所记录的一般是汉语里的某个语素(或词)。所谓字音和字义,其实就是被记录的语素(或词)的音和义。因此,现行汉字的字音规范,跟现代汉语的语音规范是一致的,都是以北京语音作为标准的。也就是说,同一个汉字,在不同的方言区可能有不同的读法,但只有北京话里的读法才是规范的标准读法,各种方音读法都是不规范的。例如上海话把“典型”说得像“电影”;广东话把“私有制”说得像“西游记”;湖南话把“***画”说得像“头发”;湖州话把“青年”说得像“亲娘”等等,都是不规范的。
第二,异读字的正音标准
北京话里有异读的字,应以《普通话异读词审音表》中所规定的读音为标准读音。那么,什么是异读词(字)呢?异读词(字)也属于一字多读的范畴,但它不同于多音字。多音字可以分为多音多义字和多音同义字两种。多音多义字是指有多种读音,各种读音又各自表示不同意义和有不同的适用领域的字。如“扒”,读pá时的意义和适用领域(扒手、扒糕、扒羊肉),跟读bā时的意义和适用领域(扒房、扒开、扒土、扒着栏杆)是完全不同的,因此“扒”属于多音多义字。多音同义字是指有多种读音(一般是两种),各种读音都表示相同意义,但却各有不同适用领域的字。如“片”,读piān时,适用于“片子、唱片儿、影片儿”等词语中;而读piàn时,则适用于“纸片、肉片、片言只字”等词语中,然而所表示的意义完全相同,因此,“片”属于多音同义字。异读字则是指有多种读音,但各种读音既不表示不同的意义,又没有不同的适用领域的字。如“暂”,审定前在北京话里有zàn和zhàn两读,但既不表示不同的意义,又没有不同的适用领域,是一个异读字。审定之后读音zàn被定为标准读音,读音zhàn被取消,异读问题也就解决了。异读字跟多音多义字、多义同音字的区别可用下表表示:
从用字的角度看,异读现象是一种累赘,经过认真审定,选择其一种读音为规范的标准读音,淘汰另外的读音,是语言文字规范化的必然要求,也是汉字整理工作的基本任务之一。于1985年12月27日的《普通话异读词审音表》,就是这种审定工作的结晶。该表在《说明》中指出:“本表所审,主要是普通话有异读的词和有异读的作为‘语素’的字。不列出多音多义字的全部读音和全部义项,与字典、词典形式不同。”它确定了850多个异读字的规范读音,同时也确定了近2000个常用词语的规范读音,它为我们提供了关于异读词(字)的标准的正音规范。国家语委、国家教委、广电部在该表的通知中指出:“自公布之日起,文教、出版、广播等部门及全国其他部门、行业所涉及的普通话异读词的读音、标音,均以本表为准。”但可惜的是,《审音表》虽已发表多年,但有许多人竟不知如何运用。为帮助读者从总体上把握《审音表》的主要特点,现大体介绍如下:
A.能统读的一律规定为统读。例如:
癌:统读ái;蔼:统读ǎi;霭:统读ǎi;
隘:统读ài;谙:统读ān;埯:统读ǎn;
昂:统读áng;凹:统读āo;坳:统读ào;
拔:统读bá;白:统读bái;傍:统读bàng;
胞:统读bāo;龅:统读bāo;爆:统读bào;
该表中这种统读字一共收590多字。请参阅第一章第4节“统读字的统读音辨正”。
B.对多音多义字,只注明有异读的义项的规范读音。如“把”字,虽有多种读音、多条义项,但只在“印把子”这条义项上曾有异读,就只注明该义项的读音为bà;其它读音和意义都不涉及。因此,千万不要以为其它的读音和意义都被规范掉了。该表共审定了有异读的多音多义字222字。
C.该表对多音同义字(同义不同词的字)也作了审定,承认了某些文白两读的现象,在字音后分别用“文”和“语”加以注明。这种字较少,该表共收35字。例如:
杉:shān(文);shā(语)。
D.本表对人名、地名、轻声变读等现象涉及很少。因此,对这些方面的问题还应参照其它正音标准予以解决。
1.12现行汉字的正音方法
在日常生活中,读错字音的现象是比较普遍的,有的人甚至习焉不察。有一位民师把“矗立”读作“直立”,别人说他读得不对时,他惊讶地说:“啊!三个直字还不读直?”原来他从小到大几十年,一直把“矗”读作“直”,早已成习惯了。有时甚至会出现这样的情况:你读对了,由于别的人习惯读错,反笑是你读错了。记得一位老师讲楔(xiē)形文字时,听讲的学生都面面相觑,不知道“楔形”的“楔”怎么写,等老师写在黑板上,大家仿佛明白过来似的:“哦,原来就是契(qì)形文字!”显然学生们都误以为老师读错了。字音读得准不准,往往是一个人的语言素质和修养的反映,对于一个国家来说,则往往是整个国家和民族的文化素质水平的反映,因此,必须严格对待。掌握汉字的正音法规范,纠正读错字现象,应着重注意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第一,不要用方音读字。
纠正方言读音问题,既是汉字规范化的重要内容,也是推广普通话的重要内容。因为掌握汉字的读音规范,毕竟是说好普通话的重要基础。不改掉用方音读字的习惯,就很难学好普通话。中国是一个方言众多的国家,由于字音不统一造成的交际麻烦自古有之。据清代俞樾的《右台仙馆笔记》记载:扬州有一风俗,婴儿出生时必服“化毒丹”以洗涤胎毒。何某一日喜得贵子,举家庆贺,立即指使一位老妇人去药店买“化毒丹”。不料此老妇是金陵(现南京)人,讲的是金陵方言。金陵方言中的“化毒丹”,与扬州话中的另一种药“活络丹”发音极为相似,店家便把活络丹给了她。婴儿吃了即发大病不再吃奶,几天后竟然死了。在现代社会中,由于读方音造成的麻烦也不胜枚举。据说有两位北京的记者到南方某地采访,询问当地是怎样抓好经济工作的,当地人介绍说:“我们这里经济的发展,一靠警察,二靠。”记者听了大惑不解,相顾愕然。经过再三追问,对方仍然说:“具体说来,放宽警察,抓住。”最后经过当地人的翻译才知道,这人所说的“警察”实际是“***策”,“”实际是“机遇”。总之,不遵守现行汉字的正音规范,习惯用方音读字,就难免会造成交际上的麻烦,要想学好普通话、用好规范字,减少交际中的麻烦,就必须纠正方音。
第二,对多音多义字要学会据意定音
汉字中多音字的数量较大,与多音字有关的误读现象也比较严重。要解决多音字的误读问题,首先应解决好多音多义字的误读问题,因为多音多义字占了多音字的绝大多数。本书“1.2多音多义字辨析表”所收入的常用字范围内的多音多义字,就有480多个。读准了这480个多音多义字的读音,多音字的误读问题就解决了一大半。实践经验告诉我们,解决多音多义字误读问题的最佳途径,是从音义对应关系入手据意定音。由于多音多义字具备各种读音分别代表不同的意义,在具体的句子里只能使用一种意义等特点,为我们据意定音提供了便利条件。就是说,如果我们弄清楚了什么读音一定与什么意义对应的规律,那么,只要知道了所使用的具体的意义,也就不难确定相对应的读音了。这样,分辨不清读音的问题也就不成问题了。如有人分不清“行”字什么情况下该读xíng,什么情况下该读háng。其实,这两种读音的分别是有规律的,即表示“行为”和各种动态义时读xíng,如“品行、言行,行走、行程、行装、行宫、流行、实行、真行”等;表示各种静态意义时读háng,如“行列、行业、排行、银行、杨柳成行”等。另外也不能忘记两种比较特殊的读音,即在“树行子”一词里应该读hàng;在“道行”一词里应该读héng。抓住了这几条音义对应规律,在具体运用时,“行”的读音就不难确定了。有个笑话说,古时候一个姓乐名乐乐的书生到外地拜师读书,由于教书先生平时不大注意一字多音的问题,一会儿叫他yuèyuèyuè,一会儿叫他lèlèlè,弄得这个学生苦笑不得。现实生活中这类情况也不少。有一位教了几十年语文的老教师,也算是语文方面的专家了,但对个别多音字的读音,也难免有分辨不清的时候。例如“着”的读音,读“着(zhuó)陆”不读“着(zháo)陆”,读“(zháo)急”不读“着(zhuó)急”的问题,据他自己说是在最近才搞明白的。发生这类误读的原因,主要是没有掌握从音义对应关系入手据意定音的规律和方法。(请参阅本章第2节)
第三,对多音同义字要学会据域定音。
多音字中的多音同义字虽然不多(《审音表》只收35个),但造成误读的比率却挺高,由于搞不清文白两读的分别而误读的现象经常见到。如“薄”字,口语读音为báo,一般单用;书面语读音为bó,一般出现在复音词及成语中。例如:“这种塑料薄(bó)膜非常薄(báo)”。又如“血”字,口语读音为xiě,一般单用;书面语读音为xuè,一般用在复音词及成语中。例如:“血(xuè)债要用血(xiě)来偿”。有不少年轻人常常搞混。分辨多音同义字的办法,是从音、域对应关系入手据域定音。这里所谓的“域”,就是“适用领域”。掌握了每种读音在适用领域上的分别,多音同义字的误读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请参阅本章第3节)
第四,对合体字不可贸然“读半边”。
在各种容易读错的汉字中,大部分都是合体字,而其中又以形声字居多。形声字在整个汉字系统中占90%以上。形声字的声旁本来是用来表示字音的。但由于语音和字形的演变,大多数形声字的声旁已经不能准确表音了,并且声旁表音和不表音也没有规律可寻,因而很容易造成误读。所谓“读半边”,就是指完全按声旁的读音来读形声字的读法。古时候“读半边”,大多数情况下还比较行得通,但在今天,由于3/4的声旁已不能准确表音,能读半边的就只剩1/4了。下面两种误读现象就都与“读半边”有关:
①有的字是可以照声旁读音读的,如“缔、蒂”等字,有的人却没有照声旁来读,而是误读成tí。类似的例子又如:
把“汲”(jí)读成xī(吸);
把“犷”(guǎng)读成kuàng(矿旷);
把“骇”(hài)读成hái(孩);
②有的字是不能照声旁读音读的,如“瞠”(chéng)等字,有的人却偏偏照声旁的读音来读,即读成táng。类似的例子又如:
把“歼”(jiān)读成qiān(千);
把“簇”(cù)读成zú(族);
把“讣”(fù)读成bǔ(卜);
把“聃”(dān)读成rǎn(冉);
把“玷”(diàn)读成zhàn(占);
把“觥”(gōng)读成guāng(光);
此外,还有一类会意字,也经常因读半边造成错误,这一般是由于读者把它当成形声字了。如:把“筮(shì)”读成“巫”,把“枭(xiāo)”读成“鸟”,把“劓(yì)”读成“鼻”,把“矗(chù)”读成“直”之类,虽然数量不多,但是也很值得注意。
第五,要学会自我测试。
读错字音的问题最怕的是习焉不察,一旦察觉了,改正并不算什么难事。那么怎样促使自己尽早觉察呢?我们的意见是不妨作一番自我测试工作。本书就可以用作进行自我测试的材料。除了方音外,多音多义字、同义多音字、异读字、读半边等也都有可能造成误读,因此,本章第2、3、4、5各节,专门讨论了这四个方面的正音问题,并相应为读者提供了可用于自我检测的各种辨析表。本章内的各种辨析表,收字大多以常用字为限,个别表的收字还超出了常用字的范围。我们的原则是,凡是有误读可能的字,不管是不是大多数人都容易读错的,一律入选。因此,不管是谁,只要能把收入本章辨析表的汉字全部读准,他的常用字的正音问题(不包括方音的问题),就基本过关了。至于方音问题,由于各种推普教材中已有专门的讨论,并提供了一些可供借鉴的资料,因此本书不再赘述。读者纠正方音,可以参考各种推普材料,特别是当地的推普材料。
第六,要从思想上重视。
只要思想上重视,纠正误读问题是不难办到的。如有的人为了彻底纠正自己的误读问题,干脆把字典带在身上,空闲时就拿出来翻阅,其经验是,在随便翻翻中往往会有惊人的发现。有位先生说,他过去一直把“矩”字读成去声,发现周围的人也这么读,因而习焉不察,正是在一次随便翻翻时才发现应该念上声。就这样发现一个纠正一个,时间长了,积少成多,也可以纠正一些错读字。另外,平时看电视、听广播多留心听听播音员、演员的发音,听到跟自己读法不同的,马上查字典核准,也行之有效。如有位先生听到播音员念“毗(pí)邻”,觉得跟自己的读法不同,马上查字典才知道是他自己过去读“(bì)邻”读错了。当然有时也许会发现播音员或演员读错了。如有的播音员把“暂时”读成“战时”,有的电影演员把“狩(shòu)猎”读成“守猎”,也有的则把“嫔(pín)妃”念成“宾妃”。当然,我们举这样的例子,并不是要笑话或批评人家,而是意在说明:不管什么人,只要从思想上重视,认真对待,严格要求,就能够减少甚至避免读错字音的问题,否则,就是名人也难免出错。本书虽然给读者提供了比较详实的资料以及正音的方法等,但如果不充分利用,认真实行,也就无异于纸上谈兵,这自然不是我们所期望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