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中体西用”与“和魂洋才”两种思想是在中日两国面对外国入侵,作为处理本国文化与外来文化的指导思想提出来的,其提出的背景及最终目的相同,但两国分别进行了洋务运动和明治维新后,两国现代化出现了极大反差,这反应出两种指导思想的侧重点不同,不同点具体体现在其内容、关系、地位及实践主体等方面。
关键词:中体西用;和魂洋才;异同点
19世纪中叶,中国在“中体西用”思想指导下,进行了一场“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洋务运动;日本在“和魂洋才”思想指导下,进行了明治维新运动。两个国家走上了现代化之路,其结果却不相同,究其原因,是两种思想指导下两国发展的轨迹不相同。
一、“中体西用”与“和魂洋才”思想的提出
(一)“中体西用”思想的涵义
“中体西用”是“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缩略语,“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是洋务教育改革的指导思想。中学为体是指以封建伦理思想和中国经史之学作为一切学习的根本,以三纲五常的伦理道德作为一切教育的核心,其解决的是根本问题。西学为用是指学习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知识,用以维护封建主义的统治秩序,解决的是功能问题。进一步说,就是把中国封建主义传统的纲常名教作为安身立命的主体,把西方资本主义先进的坚船利炮、科学技术、生产技术作为富国强兵的手段,将二者融为一个体系。
(二)“和魂洋才”思想的涵义
“和魂洋才”是指“东洋道德,西洋艺术”,即日本民族精神与西洋的科学技术相结合。“和魂洋才”首先是由幕末洋学家、***论者佐久间象山提出的。他提出“东洋道德,西洋艺术”的口号。他认为精神是东洋的好,艺或艺术及科学技术是西洋的好。明治维新时期,明治***府把“和魂洋才”作为维新改革的立足点和出发点。以此为指导,大量移植可操作性的西方各种制度,而在实质性内容方面则坚持固有传统。
二、“中体西用”与“和魂洋才”思想的异同点
(一)两种思想的相同点
1、产生的背景相同。19世纪中叶,在西方列强的入侵下,中日两国被迫敲开了闭关锁国的大门。二者在“师夷长技”以“自强的”的目的下学习西方时,在遇到本国文化与西方文化的强烈冲突后,作为本土文化遭遇外来文化挑战的回应方式出现的。
2、原始含义相同。由于“和魂洋才”源自“东洋道德,西洋艺术”,而其中的“东洋道德”又源于中国传入日本的儒家伦理道德,所以,“中体西用”中的“中体”与“和魂洋才”中的“和魂”均是以儒学为基础的,都主要是指本土文化中的伦理道德。对于“西用”和“洋才”,则均以指西方以科学技术为中心的“富强之术”。
3、最终目的相同。无论是“中体西用”,还是“和魂洋才”,都涉及到“东”与“西”,关乎本国文化与西方文化之间的联系,两者试***调和与融合东西方文化,各采所长,从而达到强国目的。
(二)两种思想的不同点
1、两种思想产生的时间不同。“和魂洋才”产生于日本被迫打***门的19世纪50年代;而“中体西用”思想产生于被迫打***门20余年之后的19世纪60、70年代。这表明,日本觉醒要比中国早一些。
2、两者所指的内容不同
(1)“中体”与“和魂”的内涵不同。“中体”也被称为“道”、“术”等。主要指中国封建之体,亦即指传统的礼仪、典章制度、***治体制、道德观念、价值观念等。“和魂”指以传统文化为核心的“忠诚一体”的民族精神即民族之魂。
(2)“西用”与“洋才”的范围不同。虽然二者所指都是西方资本主义的先进科学技术,但二者侧重点不一样。“西学”主要指“坚船利炮”和电学、医学、采矿等物质文化,与“中体”相对立的“用”、“器”、“末”等范畴。而日本的“洋才”不仅指物质文化,还包括***治制度、经济制度、教育制度等意识形态文化。
3、两者内在关系不同。“中学为体”将中学与西学分为“体”与“用”,二者属于轻重、主辅之分。强调中学为体,就是整个儒学教育内容、教师制度不变。主张西学为用,就是部分地、孤立地学习、吸收西方的若干科技知识,而对科技知识背后的意识形态、制度文化则采取排斥的态度。洋务学堂的主持者希望在不触动封建教育制度的前提下,嫁接西方的科学技术内容,把西方的科技成果移植到旧的教育制度框架中。
在日本处理东西方文化上,则表现出比中国更为积极开放的态度。“和魂洋才”强调东西方文化的融合,具有兼收并蓄的意味。没有本末、先后、轻重之分。它主动地、多方位地把物质文化、意识形态文化等近代西方文化作为一个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来学习。
4、两者在***府决策中的地位不同。两种思想在两国***府决策中不一致性,体现出两者的地位不一样。在洋务运动中,清***府消极无为,“中体西用”并不是清***府全部统治阶层的共识,而仅是小部分主张有限度地学习西学的洋务派的办学主张。在洋务运动期间,清***府的无所作为导致了中国早期教育现代化起动动力的严重不足。
然而日本则不同,明治***府表现得积极进取,“和魂洋才”不仅是***府教育改革的***策,而且是基本国策。明治***府提出求知识于世界,推行“殖产兴业”、“富国强兵”、“文明开化”三大国策,强行组织了系统的资产阶级改革,为教育的发展扫清了障碍,促进日本近代化的进程。
5、两者实践主体不同。在中国,“中体西用”小部分人主张有限度地学习西学的洋务派的办学主张。这部分人包括三类:一是清统治集团内部部分较为开明的官僚,如奕、文祥等;二是汉族地方官僚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等;三是一些洋务思想家,如冯桂芬、王韬、薛福成、郑观应等,他们为洋务官僚献计献策①。由于洋务运动实践主体不是一个有统一纲领、统一组织、进行统一行动的***治团体,而且“中体”与“西用”的关系一直没处理好,导致洋务运动的发展过程一波三折。
而在日本,“和魂洋才”是***府自上而下的共识,统治阶级内部不存在异已力量。***府可以运用***权的力量,把学习西方上升为基本国策,全民参与,众志诚城,推行自上而下的维新运动,实践效果比中国好得多。
6、两者历史命运不同。两种思想在实践中经受了检验,随着甲午战争中中国的惨败,洋务运动也宣告失败,“中体西用”的思想受到怀疑和批评;而明治维新的成功以及日本的迅速发展壮大,使“和魂洋才”的思想受到人们认可及世人褒扬,并未遭受过太多的批评和诘难。两种思想的历史命运明显不同。
三、结语
通过“中体西用”与“和魂洋才”两种思想异同点的比较,可以看出两个国家在外国入侵后自强求富进程中,在面对本国文化与西方文化的强烈冲突时,其指导思想的背景和最终目的是相同的,但指导思想中的侧重点不同,导致中国洋务运动的失败、日本明治维新的成功和中日近现代化历史进程的明显不同,当然,中日近现代化的差距,是多方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不能完全归咎于二者的差异,这与两国的历史包袱及***治、经济、文化、地理环境等密切相关。
参考文献:
[1] 王中江.严复与福泽谕吉.中日启蒙思想比较[M].河南:河南大学出版社,1991.
[2] 张谢,戢焕奇.探索在“中体西用”与“和魂洋才”之间[J].四川民族学院学报,2011,04:42-45.
[3] 王列盈.论“中体西用”观对中国早期教育现代化的影响[D].华中科技大学,2004.
[4] 史远芹.中国近代化的历史进程[M].北京:中共中央***校出版社,1999.
[5] 王岗峰.严复对/中体西用0观的批判[J].东南学术,2004,(3):53-57.
注解
① 史远芹.中国近代化的历史进程[M].北京:中共中央***校出版社,1999.
转载请注明出处学文网 » “中体西用”与“和魂洋才”思想之异同点比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