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体育的作文10篇

关于体育的作文篇1

【论文关键词】高校;体育文化;人才培养 

 

高校校园体育文化是大学校园内所呈现的一种特定的体育文化氛围它是以学生为主体,以培养学生的体育精神和体育技能为主要形式,以提高学生身心健康为主要目标,以课内外体育文化活动为主要内容的一种群体文化。现代社会需要高素质的人才,而素质教育的非智力因素是通过文化来教育的。体育文化以其独特的魅力存在于校园文化之中,在培养社会所需人的总目标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人的全面素质包括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身体心理素质、审美素质和劳动素质。体育是人才培养的重要环节,体育文化所具的教育性、竞争性、激励性、等特质能有效地培养大学生的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精神竞争意识、自强自立、坚忍不拔的个性,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和生活方式,同时促大学生的社会化。校园体育文化在高校人才培养中的作用具体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 

《辞海》中对素质的定义是:人的素质是在先天遗传和后天获得的基础上形成的,它是人的智力、体质以及品德才能的综合状况,是体现人的身心发展水平质量和功能的基本因素,一般包括思想道德素质、文化科学素质、劳动技能素质和身体心理素质等方面。校园体育文化中的体育教学环境全面贯彻了《中共中央***关于深化体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的思想,培养具有强健体魄,掌握体育知识、技能以及卫生保健知识,具有良好体育健身意识和较强的适应能力的高素质人才。体育教学环境将生理、心理、社会、人文、自然、组织行为等学科的知识融为一体,在培养学生身体素质的同时注重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群体意识、集体主义精神和顽强拼搏、不屈不挠的坚强品质。另外校园体育文化环境同时培养学生鉴赏美、表现美、创造美、热爱美的情感和能力,陶冶学生的美学情操,促进学生个性的发展。 

二、促进智力发展、提高学习效率 

现代科学研究证明,坚持体育锻炼能保证大脑能源物质和氧气的充足供应,使大脑神经细胞发育充分。同时,不同性质的运动能为整个大脑神经系统提供各种信息,有利于提高大脑皮层细胞活动的强度、均衡性、灵活性,使整个大脑神经系统的结构、功能得到改善和提高。人的大脑在工作一定时间后会疲劳,根据高级神经的副诱导规律,运动中枢神经兴奋,可使思维记忆中枢得到完全休息,从而很快消除疲劳,提高学习效率。 

三、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 

体育运动强烈的对抗性和竞争性体现出其独特的魅力。竞争性是现代社会的特点之一,竞争所导致的优胜劣汰是自然界的客观法则,也是事物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内在动力。校园体育文化环境中的比赛环境可以使学生意识到并亲身体验到竞争的残酷性,这对于培养学生的心理耐受力、抗挫折感、培养正视困难的勇气和战胜困难的决心都是绝佳的途径。由于现在多数学生都是从小长在经济较好家庭的独生子女,受到家长的庇护,要想将他们培养成为适应现代社会发展需要的人才,必须让学生明白人生存在各种竞争,有竞争就必然有失败,重要的是正确分析失败的原因,重塑信心,扬长避短,在困难中磨练意志,坚定成功的信念。 

四、提高人际交往能力 

人际交往能力是现代人应具备的职业素质之一。通过校园体育文化环境培养和增强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是在培养人才的过程中所不可忽视的环节。在运动中,特别是在休闲娱乐运动中,人们通常是轻松而富有激情的,肾上腺素分泌速度的加快促使大脑皮层处于兴奋状态,从而带来快乐的体验。这时人的心理防备性处于低点,往往易消除陌生感,找到彼此的共同点,建立纯洁的友谊。社会人际关系是错综复杂的,人们需要用正确的方法和良好的心态来处理不同的人际关系,这也是大多数学生所苦恼的问题。校园体育文化环境中的体育运动形式多样,比赛过程曲折,比赛结果不确定,使得参与者不得不及时调整心态,随时具备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另外,善于发挥集体力量、挖掘个人潜质、取长补短、团结协作,是现代企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关键要素。校园体育文化环境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易于形成团队中个体之间互信、互助,共同奋斗的同壕战友意识,使学生毕业后能更好的融入企业,尽快为企业创造财富。 

五、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关于体育的作文篇2

导语:2004年8月28日,雅典奥运会男子110米栏决赛上,刘翔以12秒91,平了由英国选手科林·杰克逊创造的世界纪录,刘翔夺得了金牌,下面是yuwenmi为大家整理的英语作文,欢迎阅读与借鉴,谢谢!

Liu xiang is a symbol of China's international sporting success.he is well known all over the world.In 2002.he won his first international 110m hurdles event in Switzerland.and in the same year,a gold medal at the Asian Games in Korea.In 2004.liu won the first Olympic goldmedal in the same event for China in Athens Greece.He is a sporting hero in China.He is also trained for gold 。

英语作文翻译:

刘翔是一个中国的国际运动效果的标志是众所周知的世界各地。在2002.他赢得了他的第一个国际110米栏的比赛在Switzerland.and在同一年,在韩国举行的亚运会金牌。在2004.他首次获得奥运金牌的中国在相同的事件在希腊雅典。他是一个在中国的体育英雄。他也获得金牌。

关于体育的作文篇3

论文摘要:体育社会学作为一门新兴的学科,已日趋成熟.其主要内容之一,是研究和解决体育社会问题,然而什么是体育社会问题,目前理论界尚无定论.该文通过分析,指出了体育社会问题的两重属性:通性—危害社会秩序;特性—影响体育发展.同时尝试给出体育社会问题的定义,以供参考讨论。

1、前言

从20世纪80年代初北京大学林启武先生编出《体育运动社会学》讲义起,关于体育社会学的研究在我国体育理论界如火如茶地开展起来,其中卢元镇、黄捷荣、刘德佩、吕树庭等专家学者在这方面作出了巨大贡献.正如中国社会学研究会会长郑杭生先生所讲:“社会学不研究社会问题难以称得上是社会学”,同样体育社会学不研究体育社会问题,也只能是理论家们象牙塔里的玩物而已.笔者在《中国期刊网》上,搜索了从1994年到2001年的全部1 556篇关于体育方面的文章,发现有7b篇关于体育社会问题方面的论文,有研究体育暴力的、兴奋剂问题的、侵占体育场地设施的、独生子女引起体育后备人才短缺的等等,这表明我国体育理论界对体育社会学的研究是务实和严谨的.但美中不足的是,以上论文多是对某一具体间题进行的调查研究,而从整体层面或基本理论方面来研究的很少.

2、质疑

在以前的一些论著中有出现过“体育的社会问题”或“体育中社会问题”等,而“体育社会问题”实际上是与它们有严格区别的概念,限于篇幅在此不作过多讨论.“体育社会问题”这一词组,在国内最早是出现在卢元镇先生1989年发表于《体育论坛》上的《试论体育社会问题研究》一文中,该文较完整地介绍了我国体育社会问题的种类和特点,同时对体育社会问题的解决作了一定的阐述,但欠缺的是没有明确地指出什么是体育社会问题.体育社会问题这一概念在国内外学术界仍处于未确定状态,也是我国体育社会学界中使用得多而定义却不确定的概念之一值得庆幸的是在2000年第2期《湛江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中,看到肖洁副教授的《对当前体育社会问题的思考》一文(以下简称“对文”),第一次试***给出了体育社会问题的定义和界定,这是尝试解决这一问题的良好开端.但是我认为“对文”关于“体育社会问题”的定义和界定是不够准确的,值得商榷.

一、“对文”称“体育社会问题又叫体育违规问题,它是指在体育行为或与体育有关的活动中出现的违规违纪问题.”我疑惑:

(1)根据《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违规违纪都是和行为联系在一起的,指的是某种行为“不遵守、不依从”某些规定和纪律,这表明“违规问题”的意思也是指“不遵守、不依从某些规定的行为的问题”,那么“体育违规问题”就是指“与体育有关的不遵守、不依从某些规定的行为的问题”.“对文”指出“体育社会问题又叫体育违规问题”,那么就是说“体育社会问题”又叫“与体育有关的不遵守、不依从某些规定的行为的问题”.这一说法显然是片面的,似乎不能含盖所有的、具体的体育社会问题.

(2)“对文”称“它(体育社会问题)是指在体育行为或与体育有关的活动中出现的违规违纪问题”.从上面这个判断句中可以看到两个关键词“体育行为”、“体育……活动”,我们知道“行为”、“活动”都是动性的,按“对文”的意思体育社会问题都是动性的.那么体育社会问题就没有静性的了.

(3)“对文”的第三部分—当前主要的体育社会问题之例6"高水平运动员文化素质偏低的问题”,“高水平运动员文化素质偏低的问题”毋庸置疑的是体育社会问题,但请问这一客观存在的、静态的现实,如何具有“行为”或“活动”去违反了哪样的规定和纪律?如果得不到肯定的回答,那么这一问题就不是体育社会问题了.

(4)“对文”的第三部分之例5“竞技体育与学校体育、群众体育发展不平衡”,这是我国特有的体育社会问题之一,但用“对文”的定义来考查,却要得出否定的结论.“对文”称“它(体育社会问题)是指在体育行为或与体育有关的活动中出现的违规违纪问题”,它是表明“问题”产生的范围—“在体育行为或与体育有关的活动中”,“问题”的结果—是“违规违纪”的.而我们知道,产生“竞技体育与学校体育、群众体育发展不平衡”这一问题的原因,主要是因***治的需要—我国***府为增强民族自尊心、自信心,早日洗刷“东亚病夫”的耻辱,成为体育强国,而有目的的在人力、物力、财力方面倾向于竞技体育,即问题产生于***治和经济方面而非体育方面;竞技体育的超常规发展,不仅不“违规违纪”,相反是我国***府提倡或支持的.综上所述,“竞技体育与学校体育、群众体育发展不平衡”这一体育社会问题,问题产生的“范围”不是“在体育行为或与体育有关的活动中”,问题的“结果”也不“违规违纪”,那按“对文”的定义,“竞技体育与学校体育、群众体育发展不平衡”应不是体育社会问题了!这显然是自相矛盾的.

二、“对文”的第二部分—对体育社会问题的定性和界定中指出:在体育行为中,常用五个标准来衡量:

(1随反国家有关法律、***策的一切体育行为;

(2)违反体育目的、任务的一切行为;

(3)违反体育运动竞赛规则和条例的一切行为;

(4)违反奥林匹克精神和原则的一切行为;

(5)违***社会伦理、道德的一切体育行为.

就此五个标准,逐个予以质疑,会显得很繁琐,仅就标准“违反体育运动竞赛规则和条例的一切行为”,我就不太明白.比如说,某运动员在篮球比赛中的“带球走”,就是一个违反篮球运动竞赛规则的行为,并且也仅是一个违例行为.但按“对文”标准的界定,“带球走”却成了一个“体育社会问题”.不可否认体育社会问题是属于社会问题的子集,按中国社会学研究会会长郑杭生先生所说:社会问题是指“社会关系或社会环境失调,影响社会成员或部分成员的共同生活,破坏社会正常运行,妨碍社会协调发展,……须动用社会力量加以解决的社会现象.‑A、请问“带球走”是如何“破坏社会正常运行”或“妨碍社会发展”的?B、所谓“动用社会力量解决”即是动用***治、经济、法律、***策或行***命令等手段解决.而对于运动员“带球走”,裁判员吹一下口哨就解决了,难道裁判员吹口哨也是“动用社会力量”?

所以,从“对文”关于体育社会问题的定义,和对体育社会问题的界定,我们可以看出:仅仅看到体育社会问题是“行为”的—动性的方面,而看不到体育社会问题是“事实”的—静性的方面,那么是对体育社会问题的缩小化;而不加限制的“一切行为”又是对体育社会问题的动性部分的扩大化.

3、分析

对于如何定义“体育社会问题”,我认为:

第一,体育社会问题是从属于社会问题的,首先它必具有社会问题的通性—危害社会秩序.另外,体育社会问题又是有别于其它社会问题的,这说明它具有自己的特性—影响体育的发展.根据一些专家学者对我国许多体育社会问题的研究表明,其对社会的危害远不及其他社会问题强烈,其更多的是表现为对体育运动产生负面影响.因此,在对体育社会问题作出定义时,必须表明它的两重属性,即通性和特性. 转贴于 第二,对于任何具体的概念,都存在一个范围,绝对不是“一切”的,同样体育社会问题也是有范围的.对于体育社会问题的界定,先要考察其母体—体育社会学的研究范畴.对于体育社会学的研究范畴,目前存在三种基本看法,其代表分别是美国《社会学百科》认为“以体育运动作为一种社会制度,研究它的结构、内容、变革和发展.研究以体育运动为特点的社会行为、关系和作用.包括系统内的以及与其它系统的相互关系和作用.”;日本体育社会学家营原礼认为“是从社会学观点研究体育事实及与体育有关的问题,力***使体育合理化的科学”;国际体育社会学学会会长安德理斯·霍尔(A " Wohl)则认为“是记述、研究与体育运动及体育社会功能相关联的社会现象的经验科学.它通过研究促进体育运动发展或妨碍其发展的各种因素,阐明规定这种发展的法则,并且在我们期望的范围内,通过这种研究推动体育运动的发展”.虽然他们在文字表述上不一样,但对本质东西的认为基本是相同的,即体育社会学是“第一,把体育作为一种社会现象来研究;第二,把体育运动作为一种社会制度,研究其内部结构及其运行规律;第三,研究体育运动在社会中的地位和价值,及它与其他社会组成部分的关系。”

了解了体育社会学的研究范畴,那么对体育社会问题定义时:

(1)应该把体育运动上升为一种社会制度来考察.因为体育社会问题是属于体育社会学内容之一,体育社会学本身是把体育运动作为一种社会制度来研究的,那么界定体育社会问题时,也应该把体育运动作为一种社会制度来考察.同时体育社会学又是社会学的分支,探讨体育社会问题也就是从社会学的角度研究体育运动.体育运动发展到当代社会,广泛地和***治、经济、宗教、民族、种族。··…等发生联系,已具有了自身特有的组织结构、法律法规、经济运行机制、保险保障制度……等等,已构成为一种社会制度.反之体育社会问题出现后,大多是通过对体育运动的某一机制或制度产生影响,从而阻碍或干扰体育运动的正常、健康发展的.

(2)应该表明是与体育运动有关的社会现象.根据《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所谓“现象”是“事物在发展、变化中所表现的外部的形态和联系”,那么“社会现象”就是“社会在发展、变化中所表现的外部的形态和联系”,社会行为、社会关系、社会作用、社会事实都属于社会现象.与体育运动有关的社会现象,也就是与体育运动相关联的社会行为、社会关系、社会作用和社会事实.

4、结论

通过以上分析,我认为体育社会问题应是:以体育运动作为一种社会制度,与体育运动相关联的社会行为、关系、作用和事实,出现病态或失调,危害了正常社会秩序,并影响体育运动正常运行和协调发展,需动用社会力量解决和控制的社会现象.

如此理解体育社会问题是因为:

(1)指明了体育社会问题作为社会问题时必须具有两重属性:通性—危害正常社会秩序,须动用社会力量解决和控制;特性—影响体育的正常运行和协调发展.例如足球“黑市”,如果它是纯粹的,虽与足球这一体育事实相联系,但它只是危害社会秩序,那也只能归于其它类型社会问题.如果过程中,有收买球员、裁判员,或通过种种方式控制和干扰比赛,那它不止危害社会秩序,同时影响了体育的正常运行和健康发展,就属于体育社会问题.

(2)涵盖了体育社会问题的全部,即与体育运动相关联的社会行为、社会关系、社会作用及社会事实,包括了动性的体育社会问题—社会行为和社会作用引起的;静性的体育社会问题—社会关系引起的和某些客观社会事实.

关于体育的作文篇4

“人文关怀是对人的生存状况的关注,对人的尊严和符合人性的生活条件的肯定,对人类的***和自由的追求等等”。[1]思想***治教育作为育人的活动,本身蕴含着对人的心灵和人性的关怀,富含人文关怀的思想。注重思想***治教育工作中的人文关怀,不仅符合思想***治教育的规律,也是遵循马克思主义人学观点的必然选择。2002年8月,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治教育的意见》强调了大学生思想***治教育中的人文关怀,“思想***治教育既要教育人、引导人、又要关心人、帮助人”,要“坚持解决思想问题和解决实际问题相结合。[2]既讲道理又办实事,既以理服人又以情感人,增强思想***治教育的实际效果。”***的十七大报告提出,“思想***治工作要提高说服力、增强影响力,又必须注重形式和内容的创新。要根据人民群众的实际需要,从单纯注重思想***治教育,逐步转向既注重思想***治教育,又注重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2]***的十七大报告提出的在加强和改进思想***治工作中注重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体现了思想***治工作以人为本的宗旨和与时俱进的创新。这是***的全国代表大会上首次提出“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同志在全国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治教育工作会议上所指出,“思想***治工作说到底是做人的工作,必须坚持以人为本。既要坚持教育人、引导人、鼓舞人、鞭策人,又要做到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帮助人”。[4]***在“以人为本”科学发展观的基础上,发展性的提出了人文关怀,体现了对人的关切,突出了思想***治教育中人文关怀的重要性,也为思想***治教育创新提供了新的视角。人文关怀不仅是大学生思想***治教育的理念、内容、方式,而且是培养发展人才的应有之义。

二研究现状

人文关怀思想作为人类文化的一种,自古就有。中国儒家思想中体现的人文思想,希腊的人文主义,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思潮以及马克思人学理论都体现了人文关怀的思想。人文关怀的涵义在各个历史时期有所不同,但其中都包含着以人为中心,尊重人的尊严与价值,关怀人的思想。

自中央提出科学发展观,提倡以人为本以来,国内学者们围绕人文关怀这一主题做了大量的研究,从思想***治教育学、新闻传播学、医学等视角对人文关怀进行了探索。十七大报告指出加强和改进思想***治工作要注重人文关怀,思想***治教育人文关怀更是成为一个热点。截止2012年5月初在中国知网检索以思想***治教育中的人文关怀为主题的论文,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中相关文章有45篇,有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中相关文章有8篇,中国博士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中没有检索到。现今,与本文相关的思想***治教育人文关怀的研究已取得丰富成果,这为本文的探索奠定了基础。

近些年来,思想***治教育理论界对人文关怀内涵的界定、价值的认识以及如何在思想***治教育过程中的实施人文关怀等问题进行了较为深入地研究和探索,取得了一些有价值的理论成果,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对此问题,国内学术界主要围绕以下几个问题进行了探讨。

第一,关于思想***治教育人文关怀基本内涵及及其载体的研究。伍揆祁认为大学生思想***治教育人文关怀的基本内涵为开发“主体性”(立人)、“发展性”(善人)、“创造性”(达人)。[5]王学俭、宫长瑞认为当前大学生思想***治教育中的人文关怀必须在关心学生、尊重学生、理解学生的基础上,依靠课堂教学、社团组织、校园环境及教师队伍等多种载体,增强人文关怀和思想***治教育的实效性。[6]

第二,关于思想***治教育人文关怀作用及其意义的研究。蒋永华认为,高等教育人文关怀符合人的本性,应当与人的生命整体融合,与教育整体融合,与大学生的生活融合,人文关怀是高等教育的核心理念。[7]丁钢等人认为,人文关怀是我国大学生思想***治工作的一个基本维度。加强人文关怀,创建一个有利于沟通和共鸣的人性化环境,是大学生思想***治教育工作的基础和前提,是提高大学生思想***治工作水平和成效的重要手段。在文化多元化背景下,大学生思想***治教育工作是通过提高教师和管理者的人文素质,倡导、实践人文关怀,回归工作重心,连接纽带,延伸工作的内容和手臂,建立多为评价体系,营造大学生思想***治教育工作的绿色走廊和生态环境。[8]孙树勇则强调了关注学生个性人格品质的培养对于实现人文关怀的重要意义,提出了“尊重”二字是“民主”教育学生和引导人文关怀的首要原则,并且还将学生高水平文化精神的构建看成是思想***治教育人文关怀的重要内容。[9]

第三,关于思想***治教育人文关怀缺失原因及其现象分析的研究。任效峰认为,长期以来,我国思想***治教育过分强调其社会价值和工具价值,不论在目标和价值的定位上、方法的实施上及受教育者的主体地位和需求上,都存在着严重的人文缺失。社会转型期,思想***治教育者面临着严峻的挑战,所以重新审视目标价值的定位、创新教育方法、关注受教育者的需求、体现受教育者的主体地位、实现***人格的培养,是走出其困境的有效途径。[10]李训茂认为,当前高校学生思想***治教育中的人文关怀缺失表现为:一是过分突出教师的主导地位,忽视学生的主体性作用;二是师生交流的机会日益减少,师生交流的情感沟通日益缺乏;三是忽视学生的***治需要和受教育的层次性需要;四是思想***治教育对象存在错位现象;五是学生管理制度缺乏人本思想。[11]杨怀中、张弘正指出:“面对人文关怀的缺失,思想***治教育应重视社会功能,体现社会价值;创新教育方法,融合显性教育和隐形教育;增加科技含量,重视受教育者的需要增强;增强主体意识,培养***人格。”[12]

第四,对思想***治教育人文关怀体系建构的研究。王东莉认为,用系统论的观点来看,“思想***治教育人文关怀的内容建构是一项系统工程,是一个从关心人的基本需要到引导人的终极追求的,从低级向高级发展、从表层往深层推进的过程。”思想***治教育人文关怀应从关心人的需求、满足人的需要,提升精神品味、丰富心灵世界,唤醒主体意识、塑造***人格,培养伦理情操、完善道德境界,建构精神家园、引导终极关怀等几个层次来全面推进人的发展。[13]戴树根认为,构建以人为本的大学生思想***治教育体系必须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建立大学生参与的思想***治教育机制;注重人文关怀,健全大学生就业指导和心理健康教育服务体系;依托学生宿舍和学生社团,创建学生教育管理工作新机制。[14]卿定文则认为,在思想***治教育过程中,进行差异性人文关怀是十分必要的。这就需要教育主管部门与学校、教师等形成共识,各方面创造条件,对大学生个体区别对待,教师有差别、有针对性施教。[17]

国外的思想道德教育思想中也蕴含人文思想的意蕴。最具有代表性的是美国诺丁斯的关怀道德教育理论,她从1984年出版的《关怀:一个伦理和道德教育的女性主义视角》开始,提出以关怀为核心的道德教育理念,强调尊重学生,把关怀建立在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相互理解及民主和尊严的基础之上。另外澳大利亚的史学家康纳尔曾提出教育要转向“人文关怀”。

诺丁斯所有的教育行为、过程和方法都应具有道德性,即关怀性。[17]他的思想对我们研究有借鉴意义。但是关怀道德教育与我国的思想***治教育人文关怀存在不同之处,需结合实际情况合理运用。

三研究意义

“人文关怀”作为一种现代教育思想,既是一种新的德育观,又是大学生思想***治教育的一项重要原则和方法。“人文关怀”,这个概念其深远的历史渊源。“人文”一词最早出现在《周易》中:“刚柔交错,天文也;文明以止,人文也。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17]在这里,“人文”与“天文”相对,“天文”是指自然现象,“人文”是指社会人伦。而“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指的是要以伦理文化来治理天下,有精神教化之义,体现出对人的价值和尊严的肯定。这一“文治教化”精神后来成为儒家思想的核心。从哲学意义上说,人文关怀是对人的生存状态的关注,对人的权力的尊重,对人类发展前景和命运的思考。“它是一个以人与动物的本质区别为前提,以肯定人的自由和平等为基础的概念。它体现了一种人文精神。”[18]人文关怀的本质就是以人文精神为精神内核的实践模式,是实现人文精神的重要方式。

从理论意义来讲,人文关怀并非是新时期的产物。在中国古代文化尤其是儒家思想中,我们能深刻地感受到浓厚的“人文气息;欧洲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者以理性作为基础,提出人本思想,强调以人为中心来审视整个世界;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对人的本质的揭示,对人的需要的尊重体现着可贵的人文追求,中国***思想***治工作中宝贵的经验与方法也体现着深刻的人文理念。人文关怀强调的人的主体性,而这正是思想***治教育所需要的价值取向。正是由于二者研究对象和价值取向的一致性,使思想***治教育和人文关怀的结合具有理论上的可能性。从另一个角度看,在思想***治工作中提出并实施人文关怀,充分体现了中国***的执***理念和施***方略中对人的关怀,为新形势下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治教育指明了方向,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总之,加强人文关怀研究,是做好大学生思想***治教育工作的基础和前提。

从实践意义来讲,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的重要时期,经济增长速度加快、社会分化程度加大,短时期内大量的社会问题频繁出现,造成了人的片面发展。大学生中只注重掌握专业知识的现象比比皆是。与此同时,随着社会竞争的日趋激烈,大学生面临的生存及就业压力越来越大,同时对他们的心理素质,特别是社会适应能力、承受挫折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思想***治教育中的人文关怀反映了当代思想***治教育发展的现实需要,同时也体现了当代大学生思想***治教育的发展趋势。以人文关怀作为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治教育为有效切入点,对于解决学生的思想矛盾及现实困惑,使其保持心理平衡和内心和谐,促进每个大学生的全面和谐发展,同时为构建和谐的大学校园以及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良好的思想保证。

四研究主要内容

本文从思想***治教育中的人文关怀角度出发,运用思想***治教育学、哲学诠释大学生思想***治教育中的人文关怀的内涵,梳理人文思想发展的历史渊源,剖析当前大学生思想***治教育中人文关怀缺失的现状及成因,提出相关对策。全文共分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从大学生群体出发,对大学生思想***治教育中人文关怀的内涵进行系统的阐述,同时从对大学生的生命关怀、理想关怀以及其日常生活关怀的三个方面入手,加强对大学生的人文关怀。结合大学生思想***治教育本身的价值取向来说明人文关怀是大学生思想***治教育中应有的题中之义;同时依据当代大学生所特有的时代特质,具体阐释大学生思想***治教育人文关怀的特点以及对大学生自身发展具有的重要意义。

第二部分:系统梳理我国传统文化中,特别是是儒家思想中关于“人文性”的思想发展和演变,西方文化传统中人本主义思潮中对人的个性与理性精神的关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对人的本质、科学阐释及其所具有的人本意蕴,以及中国***思想***治工作中的人本理念及一系列优秀的思想***治工作方法和经验,进一步探寻当前大学生思想***治教育与人文思想资源的结合点。

第三部分:深刻剖析当前大学生思想***治教育中人文关怀缺失的表现及其原因。虽然大学生思想***治教育中的人文关怀的落实方面取得了一定的可喜成绩,但在教育价值取向、教育内容以及教育方法等方面存在的问题仍不容忽视。针对这些存在的问题,需要深入探寻其产生的原因及制约其产生的宏观因素和微观因素。。

第四部分:在前面分析的基础上探寻当前大学生思想***治教育中人文关怀实施的合理路径。针对目前存在的人文关怀的缺失现象,我们需要进行深刻反思,积极构建符合“以人为本”理念的大学生思想***治教育工作机制,并且从创新大学生思想***治理论课、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与环境营造等相关的方面,使人文关怀的重要理念与方法具体的落实到实处。

总之,加强大学生思想***治教育人文关怀,对于做好大学生思想***治教育工作相当重要,同时可以极大地提高大学生思想***治教育的针对性、吸引力、感染力。对大学生思想***治教育工作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深远的现实意义。

五研究方法

在阅读、整理所掌握的材料的基础上,笔者认为对大学生思想***治教育中的人文关怀研究还在一些方面存在欠缺或者尚未涉及。鉴于上面的理论空隙和缺陷,本文采用文献分析、历史借鉴、理论联系实际等研究方法,在吸收目前学术界对此课题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尚未涉及或理论深度欠缺的领域进行深入分析和研究,希望对其以后的思想***治教育实践活动提供理论借鉴。

总之,文章旨在立足于新的时代背景,试***从人文关怀视角,探讨思想***治教育的实践问题,以实现高校思想***治教育理论的创新。但由于笔者才疏学浅,理论根基不够深,理论水平有限,文章中肯定存在诸多疏漏、缺点甚至错误,恳请专家、师长和同学批评教正。

参考文献

[1]俞吾金.人文关怀:马克思哲学的另一个维度[N].光明日报,2001-02-06.

[2]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治教育的意见[N].人民日报,2004-10-15.

[3].中国***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报告[N].人民日报,2007-10-15.

[4].全国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治教育工作会议[N].光明日报,2005-01-19.

[5]伍揆祁.思想***治教育人文关怀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222.

[6]王学俭.宫长瑞.大学生思想***治教育中的人文关怀载体探析[J].学校***建与思想教育,2009(4):19.

[7]蒋永华.人文关怀:高等教育的核心理念[J].江苏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02(3):24-27.

[8]丁钢,丁健铭,沙玉娥.人文关怀:大学生思想***治工作的生态链[J].江苏大学学(高教研究版),2004(2):35-38.

[9]孙树勇.简论思想***治教育的人文关怀[J].思想***治教育,2003(7):16-19.

[10]任效峰.思想***治教育中人文关怀的缺失及应对策略[J].理论观察,2006(1):32-34.

[11]李训茂.论人文关怀在高校学生思想***治教育创新中的重要性[J].前沿,2006(9):107-109.

[12]杨怀中,张弘***.思想***治教育融入人文关怀的实现路径[J].学校***建与思想***治教育(高教版),2003(9):35-37.

[13]王东莉.思想***治教育人文关怀的内容体系建构[J].教学与研究,2005(2):85-90.

[14]戴树根.论以人为本的大学生思想***治教育体系的构建[J].湖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6):122-125.

[15]卿定文.论高校思想***治教育的差异性人文关怀[J].思想***治教育研究,2005(6):25-27.

[16]NelNoddings.Caring-AfeminineApproachToEthics﹠Moral Educaction[M].Berkeley: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1984:1-4

关于体育的作文篇5

关键词:茶文化;社会体育教学;思路;应用

茶文化理论是我国生活艺术的一个重要的分支领域,是一种探寻文化结构的分析方法和技术,近年来,茶文化的研究越来越成为国内外社会学领域研究的热点。社会关系是指个体或团体之间的关联,是社会关系网络、互惠性规范和由此产生的信任,是人们在社会结构中所处的位置给他们带来的资源,大量研究表明精神文明越丰富、社会关系网越庞大,工作效率就能事半功倍。在这些之外正有一种既健康又能提高成功率的茶文化方式正在悄然兴起,即体育参与。体育活动的参与既能使人获得身体健康,又能使人们在参与的过程中扩大人际交往圈,增加茶文化的理解。

1茶文化对体育教学的作用

茶文化观念融入了中国几千年传统文化中的谦让、礼仪等一系列优秀品质。因此将其融入到体育教学中,将为丰富和提升体育教学效果发挥重要作用。随着“健康第一”理念逐渐成熟,培养学生形成必要的体育修养,实施完善的体育教学方案,优化体育教学改革就更加迫切。所谓体育修养,实际上指的是通过自身努力和相应体育教学活动所形成的素质,其主要包括自身体质状况、体育技能、体育品德和思维意识等非先天因素的综合素质、修养。

1.1茶文化内涵

茶文化是人们长期饮茶过程中所逐渐形成的。经过几千年的发展变化,饮茶从一种习惯,逐渐融入各种文化,并深化发展成为中国传统茶文化,而茶文化中有关道德、礼仪、规范的内容,就形成了茶文化观念。饮茶过程中所伴随的礼仪、规范也就形成了茶文化。而能够与整个教育活动相结合的就是茶文化理念。实际上,茶文化观念是整个茶文化体系中最突出、最有价值的内涵。

1.2茶文化对体育教学的作用

结合茶文化观念的具体内涵,我们可以看到以茶文化观念是茶文化的核心,也是整个传统文化中不可或缺的礼仪规范,正是茶文化观念中融入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核和精髓,因此,其应用过程中将更具有影响力。通过有效融入茶文化观念,能丰富学生认知,提升学生对茶文化观念的理解和自身行为的规范。其次,不同区域、不同民族、不同文明都形成了统一的茶文化观念,无论其形式如何不同,茶文化中所包含的优良道德观念,都能为学生成长树立良好形象。通过将茶文化观念有效融入体育教学活动中,能够为学生学习体育提供有益借鉴。在帮助学生掌握优异价值观的同时,传承民族文化。最后,将茶文化观念融入体育教学,能够有效推动体育被传承、发展。当前教育的最大功效就是不同文化能被继承。因此在继承过程中,需要融入当前时代特点和丰富元素,实现更大发展。

2茶文化在社会体育教学过程中的应用

茶文化作为社会学、经济学及管理学的相关领域当中的研究重点也在社会的经济活动当中演绎着重要的变量和角色。受社会学、经济学及管理学各大相关领域关于茶文化理论研究的影响,在最近十几年以来,体育活动及茶文化理论的研究也慢慢地被体育学研究界所广泛聚焦。茶文化理论与社会体育教学直接相关的应用存在于五个领域:分别为体育相关企业领域、社区体育发展领域、健身参与领域、运动员成长领域和体育专业大学生就业领域。

2.1茶文化应用于体育企业领域

将茶文化相关理论成果当中的社会关系理论运用在体育企业研究领域是茶文化相关理论宏观方面的一种研究方式,主要是采取了茶文化理论当中社会支持网络和社会关系网络的相关内容。北体大的著名学者易建东教授则是能够比较早的把茶文化相关理论与体育相关领域相互结合并且进行深入调研的研究者,易建东教授在他的博士论文《茶文化与当代中国体育用品企业成长》中,完整而又系统地描述了茶文化理论对我国体育用品公司的广泛影响。他认为我国的体育用品企业需要尽快建立自己的社会关系网络,企业茶文化可分为三类:纵向依属茶文化、横向连带茶文化、多向辐射茶文化,其中我们的多向辐射关系是中国体育用品企业所得到的茶文化最重要的途径,其次便是我们的纵向依属关系,最后便是我们的横向连带关系。刘河旺等研究学者们在他们的《基于企业茶文化的体育用品制造业产业集群发展战略研究》文章当中,将中国体育用品制造业企业的茶文化与体育产业集群的内部联系进行了深刻广泛的调研,指出体育用品制造企业中的茶文化充分展现了体育用品产业集群的区位优势和发展,与此同时体育用品的产业集群化又增加了体育用品企业之间的茶文化,并且能够非常有效地优化了企业内部之间的茶文化组织结构,为体育商品化产业的进步提供了更加优势的外部环境和机会。

2.2茶文化应用于社区体育发展领域

将茶文化理论与社区体育的发展领域研究和茶文化理论中观层次的研究相结合,绝大部分是采用了茶文化理论中社会关系网络、社会支持、社会参与和社会信任的内容。刘艳丽、苗大培在《茶文化与社区体育公共服务》的文章中从多角度描述了茶文化理论与社区公共服务体育的关系,表示在中国这样一个现有的文化背景、制度环境下,在建立社区体育及建立社区体育公共服务制度、体育公共服务组织等相关方面需要进一步使用茶文化理论。武建文研究员在他的文章《论茶文化在我国社区体育发展中的作用》当中指出,茶文化应当充分结合物质和人力资源,茶文化理论视域下的社会关系支持网络促进着社区体育机构的生存和发展。茶文化通过明确与社区体育机构这个共同体的认同感,帮助加快我国社区体育机构的成长。在武建文研究之后刘红存也发表了观点类似的文章,表示茶文化理论各维度中的社会信任和社会支持网络都可以加快社区体育进步和发展。张宪丽研究员在他的《社区体育对茶文化的构造》文章中表示过,社区体育发展不但可以满足社区成员间的基本体育需求,而且促使社区体育群体之间的茶文化的增加。社区体育发展对社区成员之间茶文化的组成和构建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建立人格性网络、削弱人们集体行动困难、发挥茶文化资源配置属性和形成社区互惠规范。

2.3茶文化应用于健身参与领域

将茶文化理论应用于健身参与领域结合茶文化微、中观层次的研究,大部分采用了茶文化理论中社会支持、社会关系网络、社会参与和社会规范的相关研究成果。***君在他的《从茶文化的视角看村庄生活中的休闲体育》文章中研究指出在中国农村群众生活水平进一步提高的同时,农村居民们也逐渐参与各种休闲体育活动,这也是村民们的一种茶文化形式,促进其向上层社会流动是非常有利于的。赵栩博和张洪顺在他们的《从茶文化视野审视学校体育场地开放》文章中指出,不同的学校要***思想认识到开放学校体育场地是具有相当重大的意义,利用学校的场地可以更加方便的为在校学生和周边社区居民提供体育服务场所,与此同时学校也需要积极增加自身的茶文化,寻找自身茶文化当中的社会支持,建立健全信任合作机制,进一步解决学校在体育场所开放利用的过程中遇到的各种困难。

2.4茶文化应用于运动员成长领域

将茶文化理论应用于与职业运动员成长领域中的研究和茶文化微观层次的研究相结合,研究则采用了茶文化理论中个人自身社会关系网络的获取和社会支持的相关内容。厦门大学的徐延辉教授在她的《运动员职业声望的社会学分析》的文章中,进一步分析了职业运动员的成功与否与其职业声望和茶文化当中的联系,她表示人力、茶文化互为先决条件,是职业运动员们能够取得成功的重要原因之一,并且这个研究发现对其他相关联职业的研究具有指导意义。此外他还在《茶文化在辽宁省运动员成长过程中的作用研究》的文章中,明确表示出了茶文化理论的有效利用对运动员的长远发展具有促进作用,运动员们拥有良好的自身社会关系网络帮助其有效利用社会关系中的力量促进运动员们个人事业的发展和自身的成长。

2.5茶文化应用于体育专业大学生就业领域

将茶文化理论结合体育专业大学生们的就业研究是茶文化理论在其微观层面的研究,研究中采用了茶文化理论中社会支持、社会信任和社会关系网络的相关内容。河南大学卢曙光在他的硕士毕业论文《茶文化与体育专业大学生就业的关系及对策研究》中对235名体育专业毕业的大学生们进行系统的调查研究后指出,茶文化的有效利用对体育专业的学生毕业后的就业起着积极的促进作用,茶文化的有效利用能在一定程度上增加着学生就业机会、信息的获取,尽管普通毕业学生的社会关系十分薄弱可是体育专业的毕业学生相比较而言社会交往能力较强技巧较好,能够充分构建自身社会关系网络且发挥好自身的主观能动性。

3结语

当前,针对茶文化在社会体育教学应用的研究成果很少,即使寥寥无几的几篇研究文献,中心也主要集中在对社会人亚健康问题的关注及社会体育生活方式的发展趋势等方面,而体育活动与绩效相关联的文献研究更是少之又少。因此,本课题致力于从茶文化的视角去分析社会人的体育参与行为,于理论界来说不仅是一个新兴课题,也是茶文化理论与体育相结合的更深入探索。于现实考虑,从体育参与的入手去探讨社会人增加茶文化的方式也是为制定员工健身社会支持服务体系提供依据和参考。

作者:王怀华 廖文豪 单位:成都师范学院

参考文献:

[1]黄迎春.实施健美操俱乐部教学模式的思考[J].渤海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25(3):282-284

[2]梁兰颖,陈芳.对高校体育保健课教学中存在问题和解决对策的几点思考[J].当代体育科技.2015(4):114.

关于体育的作文篇6

关键词:公安民警;思想***治教育;人文关怀

中***分类号:D6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5)11-0242-03

***的十报告指出:“加强和改进思想***治工作,注重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培育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社会心态”。这无疑给新时期公安民警思想***治教育工作创新发展指明了方向。***2011年制定下发了《基层公安机关思想***治工作规范》,要求“基层公安机关思想***治工作应当坚持以人为本,关心民警的发展需求,注重民警的全面发展”,这充分体现出“人文关怀”在民警思想***治教育工作中的重要地位。公安民警思想***治教育人文关怀,是指对公安民警个体合理需求和全面发展的基本关怀,要求各级教育者充分尊重民警的情感、意志、精神、文化、智能、价值等。这既是“以人为本”理念在公安民警思想***治教育工作中的具体体现,也标志着公安队伍管理文明进步的程度。如何按照“以人为本”的要求,将人文关怀引入公安民警思想***治教育工作,通过有效的关怀措施,进一步激发公安民警的职业认同感、组织归属感和集体荣誉感,调动公安民警的主观能动性,促进公安事业健康、和谐发展,则是当前公安民警思想***治教育工作中一个需要重点研究的课题。

一、公安民警思想***治教育人文关怀的重要性

公安民警思想***治教育工作是一项动态性的工作,需要不断适应新情况,解决新问题。当前,公安工作正处于一个全新的战略发展机遇期,公安民警思想***治教育工作的背景、内容和方式等都发生了很大变化。

近年来,***和全国各地的公安机关围绕民警职业压力、身心健康状况开展了大量调研工作。调查表明,由于受特殊工作性质和环境的影响,相对其他公务员而言,公安民警工作两三年时间所经历的危机事件就相当于普通人一生所经受的危机事件。公安民警经常性地面对社会阴暗面和经受生与死的考验,就不可避免地会产生负面情绪和心理问题。而作为肩负着社会维稳保安重责的公安民警,如果心理有缺陷,或带着强烈的负面情绪履职,就会对公民、对国家带来一些潜在的危机。新形势下,做好公安民警思想***治教育人文关怀这篇文章,对于培树公安民警健康心态、促进公安民警身心健康和公安事业和谐发展都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实施人文关怀,有助于提升公安民警个体人格魅力和公安队伍整体形象

公安民警个体人格魅力直接影响着公安队伍的整体形象,而公安民警的人格魅力源于平和的为人处事态度,平和的为人态度又离不开良好的处世心态。在市场经济飞速发展的今天,随着社会利益格局的深入调整,社会贫富分化程度逐渐加大,公安民警所面临的各类压力也日益增大,由此引发的心理问题也不断增多,公安民警思想***治教育工作的难度也随之增大。在公安民警思想***治教育过程中,实施人文关怀,关注民警多方面多层次的心理、情感需求,通过尽力满足民警的基本需要,着力帮助民警解决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尽可能地减少民警的后顾之忧,最大限度地消除引发民警心理失衡、失调的外部诱因,才能更好地引导民警树立公平竞争、共同发展的理念,培育民警乐观、豁达、宽容的心态,培养民警自尊自信、理性平和、健康向上的精神,促使民警用平和的为人处事态度正确对待自己、他人和社会,用和谐的思维方式和方法正确对待困难、挫折和荣誉,进而增强民警个体的人格魅力。

(二)实施人文关怀,有助于提升民警个体幸福感

***的十以来,“幸福感”日渐成为衡量一个地区***治、经济、文化综合实力发展和竞争力高低的重要指数。作为社会主义建设重要组成力量的公安民警,其“幸福感”指数直接影响着其在维稳保安促和谐过程中所发挥的积极作用。然而在现阶段,社会各界过多地强调了公安民警应尽的义务而忽视了公安民警个体合法权益的保护,无论是从***观念还是***实践来看,公安民警都正在经受着来自社会各个层面的挑战,疲惫、愧疚、委屈、失落等负面情绪滋生漫延,让民警“幸福”指数不容乐观,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公安队伍战斗力和凝聚力的发挥。实施人文关怀,加强组织关爱和心理疏导,缓解民警工作、精神压力,维护民警正当***权和个体尊严,丰富警营文化生活,才能让民警的品位和幸福感得到大幅提升,进而促进公安事业和谐发展。

(三)实施人文关怀,有助于提升民警遵章守令的自觉性和公安队伍的战斗力

虽然在铁的纪律约束下,绝大多数民警能够做到遵章守令,服从管理。但仍有“个别人”想要突显个性,总是按照自己的想法办事,不愿与他人步调一致。这给民警教育管理工作带来了一些新的问题和挑战。翻开历年来的《公安民警违法违纪案例选编》,我们就可以看出,缺乏人文关怀的民警,很容易成为公安队伍中的不和谐因素。民警被动式服从管理与发自内心的自觉接受管理相比,缺乏持续性、稳定性。如果民警不能发自内心地理解、支持上级下达的各项工作任务,就容易导致出工不出力,甚至出现关键时刻临阵退缩、不听命令的现象,这就会让指挥者唱“独角戏”,从而影响工作任务的完成。施行人文关怀,是“以人为本”思想在民警思想***治教育工作的具体体现。下好了“人文关怀”这步棋,有助于公安民警养成良好行为习惯,提升公安民警的自觉性,增强民警之间相互理解和支持,更好地调动民警工作的积极性与主动性,促成上下同心,变“独角戏”为“大合唱”,实现队伍管理效率的最大化。

(四)实施人文关怀,有助于提升公安队伍的凝聚力

坚持“以警为本”是建设和谐警营的重要内容之一,这与“人文关怀”的核心内容是一致的。领导干部和基层民警在公安队伍教育管理中,分别扮演着教育者与被教育者、管理者与被管理者的角色,这两种身份之间本就是一对矛盾体。在公安民警思想***治教育中注入“人文关怀”元素,给予公安民警这个“人”应有的尊重和平等对待,充分汲取民警个体所积累的实践经验和创造性智慧,让每名民警都能感受到警营这个“大家庭”的温暖,在民警间形成“兄弟姐妹般的关怀”,营造出“快乐工作,健康生活”的和谐氛围,将会更好地促进这两者之间的相互理解,将教与被教、管与被管之间的矛盾降到最低,促使民警变“要”为“我要干”,给整个公安队伍的和谐建设注入强大动力。

二、公安民警思想***治教育人文关怀现状及原因分析

近年来,在***中央、***“以人为本”管理理念指引下,公安民警队伍教育管理工作取得了长足进步。但在实际工作中,“以人为本”更多关注地是公安机关的服务对象――人民群众,内部思想***治教育中本该被重视的民警个体却往往被忽视,从而出现了许多与人文关怀不适应的问题。

首先,重业务轻思想***治教育。这是当前公安机关思想***治教育工作中的一个老大难问题。一些警种、部门“一把手”一谈到思想***治教育工作,认为是***工部门和***工干部的事,缺乏“齐抓共管”的责任意识,而在业务工作任务繁重时,***工部门、***工干部的岗位特征又被有意无意地模糊了,***工干部更多是被当作业务骨干使用,思想***治教育“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的现象始终没有得到有效解决。同时由于对思想***治教育工作与公安业务工作缺乏统筹安排,各类学教活动与专项整治工作频繁交叉进行,往往是一个活动没有结束另一个活动又开始了,这种铺天盖地般地教育活动,写不完的心得体会、整改报告让基层民警疲于应付,不但无法达到预期的教育效果,更是使基层民警对思想***治教育活动产生了强烈的倦怠、抵触情绪。

其次,忽视民警个体需求。人文关怀落实到公安民警思想***治教育工作中,就是要尊重民警的主体地位和个体差异。传统的公安民警思想***治教育主要是以“填鸭式”灌输为主,往往只注重强调宗旨意识、理想信念、奉献精神、集体观念等思想和价值观的教育,忽略了不同警种、不同层次、不同年龄、不同性别民警思想上特殊的内在需求,缺乏针对性,难以满足不同民警的精神追求。比如支队长、大队长和普通民警这三个群体层次是相当清晰的,他们对思想***治教育内容、方式、方法的要求也是不同的,但在实际工作中往往是“一刀切”,由于对民警的层次需求关注不够,导致对解决不同层次民警的实际问题效果不明显;又如每个民警对未来的憧憬和个体发展的期望,都是其工作动力和积极性的源泉。但在实际工作中,往往很少有人关注民警对个体发展的期望值,对民警的***治追求了解不透,即使是谈心,也主要是为了解决一些工作中带倾向性的问题,从未或很少顾及到民警理想的期望值,从而难以为民警实现个人价值提供一个广阔平台。

最后,教育方式方法不活。当前民警的思想***治教育工作基本上是满足于做好上传下达,一般以***治理论学习、先进事迹宣传、职务晋升、经济刺激等为主要方式,没有根据不同时期公安业务工作的特点,结合各部门、各岗位工作和民警的思想实际,有针对性地开展思想***治教育,缺乏吸引力和感召力。如在***治理论学习中存在着严重的形式主义,往往只重视念报告、背条文,开大会、讲套话,没有充分考虑到民警个体思想认识和心理活动的规律,民警对所学内容“入耳不入脑”,教育效果不明显。再如对民警进行思想***治教育时,与实际结合不够,尤其结合当前形势不够,讲的是“陈年老调”,有时甚至照搬、照抄上级文件,民警听起来没味、没趣、没劲,不能提高民警的学习积极性,造成民警厌烦、腻烦心理;空洞、命令式地说教,也难以有效地解决民警思想问题。再如在职务晋升方面,无论是领导职务还是非领导职务晋升都存在较严的职数限制,相对于其他***府部门而言,公安民警特别是基层一线民警晋升难度较大,一些民警工作数十年,临退休了还是一个普通科员,这种“僧多粥少”的现象导致职务晋升对民警思想***治教育的刺激性相对减弱。

追根溯源,导致公安民警思想***治教育人文关怀不足的原因主要有。

首先,教育理念滞后。教育理念支配着教育行为。不可否认,传统的、简单甚至是过激的命令、灌输式教育方法,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曾经取得了一定的教育成效。但随着时代的飞速发展,社会环境和公安工作职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80、90后逐渐成为公安民警队伍中的主力***。他们的价值取向、爱好、习惯以及知识结构等都呈现出多元化特点,这也对公安机关思想***治教育的理念和方法提出了新的要求。在倡导“以人为本”的时代背景下,以往那种只考虑社会需要,而忽视民警个人发展需求的教育理念,已无法适应新时期公安民警队伍教育管理的实际,更使得民警在思想***治教育工作中缺乏积极性和主动性。

其次,运行机制不健全。当前公安民警思想***治教育工作中,并不缺乏相关的人文关怀制度,如民警慰问制度、优抚制度、年休假制度、奖励制度、特困民警帮扶制度等,但这些制度措施真正落实到位的不足50%。人文关怀制度执行不到位的主要原因就是缺乏与之相适应的运行保障机制。当前,在公安机关效能评估方案中,民警思想***治教育工作所占分值不足10%,而且基本集中在民警违纪违规查处、涉警负面舆情处置等方面,对各类人文关怀、从优待警措施落实情况没有纳入考核,或虽纳入考核却没有明确的评价标准。由于缺乏必要的考核监督机制,这也就导致一些领导者在施行人文关怀中的走过场、搞形式,很多好的人文关怀措施形同虚设,成为一纸空文。

最后,人文素养缺失。无论是作为教育者的领导干部,还是作为受教育者的普通民警,受“重业务轻思想***治教育”思想的影响,都不同程度地存在着“重专业技能培训,轻人文素质教育”的错误认知。一方面,一些领导干部没有认识到民警人文素质教育的重要性,在日常学习教育过程中,只注重对公安专业知识的“充电”,忽视了对文史哲法艺等人文知识的学习。由于缺乏足够的人文知识支撑,领导干部在施行人文关怀时,只知其形而不解其意,无所适从,常感到“无从下手”。另一方面,民警缺乏在人文素质教育中的主体意识。很多民警整天忙于侦查破案等业务工作,从不或很少阅读非业务书籍,仅有的业余时间也是用于健身、网聊、网游、看网络小说或影视等方面,一些民警连最基础的文学常识、最基本的艺术欣赏能力都不具备,语言和文字表达能力较差,执行力较弱。“精于科技、荒于人文;精于电脑、荒于人脑;精于盘算、荒于仁义;精于商品、荒于人品;精于权力、荒于平等”,这句中科院院士杨叔子对当代大学生人文素养状态的描述,同样适用于当前的公安民警人文素养状态。

三、加强公安民警思想***治教育人文关怀的对策

同志曾指出:“我们的方向就是让每个人获得发展自我和奉献社会的机会,共同享有人生出彩的机会,共同享有构想成真的机会。”这正是人文关怀思想的核心追求。公安机关肩负着“巩固***执***地位,维护国家长治久安,保障人民安居乐业”的三大历史使命,特殊的工作和纪律要求让公安民警思想***治教育工作较其他管理工作要求更高、难度更大。在公安民警思想***治教育中融入人文关怀是一个时代课题,十分具有挑战性。

(一)转变教育理念是施行人文关怀的前提条件

《基层公安机关思想***治工作规范》中明确,“基层公安机关思想***治工作实行一岗双责”,即各警种、部门一把手即是本单位行***工作负责人,又是本单位民警思想***治教育工作的第一责任人。施行人文关怀,首先必须转变领导者“重业务轻思想***治教育”的思想,做到“业务工作与思想***治教育工作并重”。同时,公安队伍中,领导干部与普通民警之间既是领导与被领导、教育与被教育的关系,又是平等的战友关系。作为教育者的领导干部必须尊重被教育者即普通民警的人格和权益,要改变以往那种居高临下、训导命令式的教育管理理念,注重以警为本,坚持严格管理和说服教育并重,坚持先进性与广泛性相结合、解决思想问题与解决实际问题相结合、继承传统与开拓创新相结合,既要运用铁的纪律依法施管,又要耐心细致地做好民警的思想教育工作,培养民警自觉性。领导干部只有从思想上将自己从单纯的“教育者”“管理者”转变成为警队、为民警服务的一员,才能真正俯下身子、深入基层,倾听基层民警心声,了解民警真实需要,才能将思想***治教育人文关怀落到实处。

(二)突出“以警为本”,不断丰富关怀内涵是施行人文关怀的关键

在思想***治教育过程中,必须充分考虑民警个体的合理需求,不断丰富人文关怀内涵,借助形式多样的载体,从思想、***治、生活等多方面满足民警个体发展的需求,才能实现民警个体发展与整体队伍健康发展的和谐统一。思想关怀方面,可以将心理健康课程列入民警晋职晋级晋衔培训内容,通过建立完善心理咨询站(点),不定期组织民警开展心理健康测试、互动约谈等方式,准确掌握民警思想动态,加强民警心理疏导,及时发现、化解民警思想疙瘩,培育民警“阳光心态”,引导民警正确面对工作、生活中遇到的困难和挫折。精神关怀方面,要借助丰富多彩的警营文体活动,将民警的“心”“神”凝聚起来。通过组织开展篮球、羽毛球、乒乓球、围棋、象棋、游泳、书画、摄影等经常性、群众性的主题文体活动,进一步缓解民警心理压力,激发工作热情。生活关怀方面,建立完善慰问制度,对民警生病、婚丧等情况适时进行慰问;落实民警休假制度,每年至少组织民警进行一次健康体检;深入推进警营志愿服务活动,定期组织民警志愿者到公安劳(英)模、***遗属家中走访慰问,帮助打扫卫生,陪孤、残民警谈心,着力帮助解决民警子女入学就业、大龄民警婚恋等问题。只有通过完善制度、丰富载体、强化执行等一系列举措,有效的保障人文关怀各项措施的施行,才能在短期内有效缓解民警身心压力,切实增强民警集体归属感,促进公安队伍整体形象的逐步转变,从而实现人文关怀短期效应和长期效果的有机结合。

(三)健全监督运行机制是施行人文关怀的根本保障

人文关怀与制度管理是相辅相成的。从某种程度上讲,公安队伍的健康发展,起步于制度管理,提升于人文关怀。尽管在队伍教育管理过程中,我们经常会遇到“合法不合情”“合情不合法”的矛盾,这些矛盾也是制度管理与人文关怀之间冲突的表现。但相对于“死”的制度而言,制定、执行制度的人是活的,“活人”的发展不能被“死”的制度所束缚。当制度不适应队伍发展需求,不利于民警积极性调动时,就应该修改完善或废除,重新制定有利于队伍发展和提升民警积极性的新制度。在实施人文关怀的过程中,必须建立健全考核监督机制,如将民警年休假和健康体检情况纳入各单位思想***治工作考核,对民警年休假率、体检率达不到100%的单位,取消年度评优资格等。同时,还可以通过上级检查、自我检查、民警评议、问卷调查等方式及时掌握人文关怀措施落实情况。只有实现制度管理、机制保障与人文关怀有机结合,才能确保人文关怀不成为一纸空谈,才能更好地促进和谐警营建设,民警也只有在和谐警队中,才能实现自身的不断完善与提高,进而推动公安队伍健康发展。

(四)提高人文素养是为施行人文关怀的基准条件

作为教育者的领导干部,是否具有人文教育理念、其自身人文素质水平如何,直接影响着其思维的深度与广度和其个体的创造能力,关系着受其教育的民警人文素质的高低。作为教育者的领导干部,如果只知道应该实施人文关怀而不懂得如何去实施,或所做与人文关怀的要求相违背,那就会适得其反。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说:“任何人的职责、使命、任务都是全面地发展自己的一切能力。”因此,教育者在日常生活中,必须有意识地广泛涉猎基本的文史哲、心理学知识及医学、生活常识,简而言之,就是凡是民警关心的,都必须有所了解。只有具备了足够的人文知识,才能避免在施行人文关怀过程中出现“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的尴尬。同时,***工部门也要有意识地开展民警人文素质教育,在民警晋职晋衔、轮值轮训等培训中,适时增加如国学经典解读之类的人文知识教育课程,通过专家授课、交流讨论、读书沙龙等丰富多样的形式,提升民警学习人文知识的兴趣和积极性。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德意志意识形态[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3.

[2]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论述摘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4.

[3].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4]张耀灿.思想***治教育学原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5]王东莉.思想***治教育人文关怀的内容体系建构[J].教学与研究,2005(2).

关于体育的作文篇7

【关键词】思想***治教育工作 人文关怀 建设

一、高校思想***治教育工作中注重人文关怀的背景分析

1.社会发展现实呼吁人文关怀

现阶段,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和完善既为人的主体性发展提供了不可缺少的社会经济条件,又使人的主体性发展问题显得更为迫切。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必然要求人们极大地增强各个经济主体的主体性,摆脱和克服一切人身依附关系和依附观念,提高人们的自主精神和自主能力,增强人们的自我意识。高校思想***治教育工作要保证其时效性和实效性,就必须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在教育实践中注重对大学生的人文关怀,着力弘扬和培育他们的主体性,把大学生培养成具有强烈主体意识、自主自立自律品格、坚强意志和奋斗精神及敢于创新且能***思考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

2.当代大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

当代大学生思想***治状况的主流是积极、健康、向上的,但国内外形势的变化,确实对当今大学生产生了巨大的冲击,使大学生面临许多严峻的挑战,致使大学生思想***治教育遇到了越来越多的难题和障碍。这些问题主要表现在:第一,由于国际上敌对势力在意识形态方面的进攻和社会主义运动正处于低潮,使大学生的***治信仰发生了一定动摇。第二,由于西方思想文化、价值观念的入侵以及国内社会经济成分、社会组织形式、社会生活方式、利益分配和就业方式的多样化,使得大学生的价值取向多元化。第三,由于学习压力、就业压力和社会竞争的压力等影响,一些大学生的心理或多或少存在问题。

以上问题的存在都需要老师从学生真实的思想状况入手,抓住学生感兴趣的热点、难点问题,深入剖析,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治观;需要老师深入学生的内心世界,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提高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自我控制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使大学生拥有健康的人格;需要老师把握转型期中国社会多元价值主体、多元价值观念、多元价值标准的新特点,指引大学生树立科学的人生观、价值观。

3.高校思想***治教育规律的内在要求

从本质上讲,思想***治教育工作是从人出发,建构在“人”的基础之上的一项基本系统的育人工程,是培养和完善人的思想道德素质的活动。整个过程既有外部因素,也有内部因素。其中,受教育者的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内因,其它因素都是外因。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内因是变化的根据,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思想***治教育包含着理论教育、***治教育、思想教育和道德教育、人格教育等诸多内容,无论哪一方面的教育实效都离不开受教育者自身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因此,学校和教师应该注重人文关怀,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尊重受教育者的主体性,充分调动受教育者的积极性,有针对性地实施思想***治教育。

4.科学发展观对高校思想***治教育工作的要求

科学发展观,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它不仅向学校思想***治工作提出了新的工作内容和要求,也提供了开展学校思想***治工作的指导思想和方***基础。“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和核心。以人为本,强调在思想***治教育工作中要体现出人性化的特点,注重对学生的人文关怀。它要求学校和老师树立“服务学生”和“发展学生”的理念,关心学生、理解学生、尊重学生的主体性,通过发展学生来促进思想***治工作社会功能的实现。

二、高校思想***治教育工作中人文关怀的缺失

如前所述,在高校思想***治教育工作中注重对学生的人文关怀已经成为现代教育的必然。但是,事实上,我国高校目前思想***治教育工作中却还存在较为严重的人文关怀的缺失,这种现状必须得到根本性改变,否则,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将只是一句空话。

1.出发点和立足点缺乏人文关怀

长期以来,我国的思想***治教育,一方面过多地强调了思想***治教育的工具性价值,忽视其长期的、本质的健全人格、完美人性与素质发展的塑造人的功效。另一方面,过分强调道德规范对人的外在制约作用,忽视人在社会生活中的需要和个体自身的内在要求,从而把受教育者看成是被动接受教育的对象、客体。高校思想***治教育工作也因此就变成了“救火”工作,短期性工作。

2.教育内容和方法没有体现人文关怀

第一,教育内容显得空泛化和理想化。很长一段时间,大学思想***治教育的内容(主要是思想***治理论课内容)过多地强调思想***治教育的***治性意义、工具性价值,忽视学生在接受教育时的全方位需要,使大学生感觉思想***治教育都是高高在上,老调重谈,没有什么实际意义,是那些优秀分子应该去做的,与自己似乎无关。

第二,教育方法的简单化、机械化。由于忽视学生的主体性,高校思想***治教育过程中不可避免的存在机械化的倾向。有的教育者将思想***治工作对象复杂的思想、道德、心理素质的提升和问题的解决简单化、形式化和表面化,忽视学生的差异性和个性教育,缺乏民主。也有一些人将思想***治工作过程智育化,经常满足于理论说教和思想灌输,把本应多姿多彩的思想***治教育活动变成关于思想***治的知识的讲解、传授和记忆活动,忽视了人的德智体等方面的全面发展。

正是由于高校思想***治教育工作中人文关怀的缺失,当代高校思想***治教育工作的实效性不很令人满意。大学生的***治信仰、理想信念、人格完整、心理健康等方面都存在不容忽视的问题。要解决以上问题,当前最重要地就是改革过去传统思想***治教育模式,坚持以人为本,在思想***治教育工作实践中注重对全体学生的人文关怀,关心他们的全面发展,尊重他们的个性和主体地位,构建一个全新的人文关怀模式。

三、坚持以人为本,在高校思想***治教育工作中实施人文关怀

1.坚持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

只有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从观念上认识到思想***治教育以人为本的必要性,才能在具体的工作实践中做到对受教育者的人文关怀。学校和老师应认清当前思想***治教育以人为本转向的必要性,从当前社会生活对学生的要求和学生生活本身的实际需要出发,强调学生的主体性价值和尊严,以浓郁的人文精神关怀学生的全部发展,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

2.突出主体间性,实现教育者和大学生的主体平等

主体间性理论是现代西方哲学家针对传统西方哲学中上过于强调人的主体性、主体对于客体的控制和优势地位而提出的。主体间性理论把主体性置于主体与主体的关系中,从而能有效地解决以往单子式主客取向的主体性教育缺陷,为教育理论提供了新的哲学范式和方***原则。

按照主体间性原则要求,在教育实践中,必须“坚持教育与自我教育相结合。既要充分发挥学校教师、***团组织的教育引导作用,又要充分调动大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引导他们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一要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牢牢控制和把握思想***治教育的方向,使教育过程向着预想教育目标推进。二要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地位,发挥其主观能动性,给他们以平等自由参与的机会,让他们能充分地自我认识、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激励和自我完善,从而学会对自我负责、对他人负责,对社会负责,以达到思想道德教育目的。转贴于

3.坚持以人为本,改革教育方法

传统的思想***治教育工作方法确实忽视了学生的主体性,忽视了对学生的人文关怀,已经难以适应社会的需要和学生身心发展的新要求,必须坚持以人为本,进行改革。

第一,灌输与疏导相统一。一方面,老师要旗帜鲜明地向学生灌输思主义理论,实现思想***治教育的***治教化、道德教化功能。另一方面,在教育实践中,也要坚持疏导方法,注重与学生的沟通,循循善诱,说服教育,帮助大学生正确认识、分析、处理问题,从而把思想引导到正确轨道上来。

第二,耐心说服教育与严格执行纪律相结合。一般来说,老师对学生的思想问题,必须注重以情感人,耐心说服教育,使之自觉地纠正错误,改正缺点。但是如果片面强调感情投资,对落后的不敢批评、不敢斗争,就会使思想***治工作庸俗化。对那些自律性很差的学生,不接受教育,甚至严重违犯纪律,就要严格执行纪律。教育人、管理人、严格要求人是对学生更高层次的关心、爱护。

第三,解决思想问题与解决实际问题相结合。由于大学生就业和高学费等原因,再加上大学生所处的特殊年龄阶段,他们往往有很多问题或者实际困难需要老师的帮助,或者是经济上的,或者是心理上的,或者是生理上的。面对学生由于思想认识和实际矛盾所产生的思想问题,学校和老师既要注意正面的思想教育,解决思想问题,引导学生正确对待实际困难,又要切实关心学生的生活和学习,帮助他们解决实际问题,做到把解决思想问题与解决实际问题密切结合。

第四,言传与身教相结合。言传要与身教相结合,身教重于言教。思想***治工作必须“言传”与“身教”相结合,相辅相成,才能收到最佳效果。学校和老师作为教育者,要率先垂范。凡是要求学生做到的,自己首先做到;凡是要求学生不做的,自己坚决不做。老师要以其学术水平与道德情操的完美统一,影响和塑造学生的灵魂。

4.改革高校教学体系,增强人文关怀教育的实效性

第一,加强思想***治理论课教学研究,发挥主渠道作用。由于各种原因,高校思想***治理论课的实效性一直没有得到明显提高。05方案对现行的高校思想***治理论课设置做了修改。但是,由于种种原因,目前看来,效果还不是很明显。如何在新课程体系下,增强思想***治理论课实效性,突出思想***治理论课的人文性,实现思想***治教育的人文性,仍是一个急待解决的问题。本文认为,这是一个综合性问题,需要多方的努力。但对于高校本身来说,至少要做到以下几点:首先,教师本身要彰显人格魅力,提升人文素养,做学生的表率。其次,老师要钻研教材内容,挖掘人文精神教育的交叉点。第三,老师要创新教学方法,以满足学生个性开发和全面发展的需求。

第二,改革专业课教学,挖掘其中的人文关怀内涵。专业课的教学是高校教师的主要工作任务,是学生的主要学习内容,而且非常受学生重视。因此,必须将思想***治教育渗透到专业课的教学环节当中去,使思想***治教育得以持续、深化和提高。对于专业课教师而言,要转变观念,树立全方位育人的理念。在教学实践中,要认真思考和深入分析各学科的特点,挖掘学科自身所蕴涵的思想***治教育资源,尤其是要在科学教育中贯穿人文精神的教育。

5.健全高校思想***治教育工作实施人文关怀的保障体系

理想模式的贯彻和执行能不能起最大作用,是否具有实效性而不流于形式,保障体系是否完备有效是其主要影响因素之一。建立良好的保障体系能更好地推动思想***治教育各项活动的顺利开展和实施。

第一,提高高校专职思想***治教育者的素质。***同志曾经指出:“***治路线确定之后,干部就是决定的因素。”大学生思想***治教育工作队伍主体是学校******干部、共青团干部、辅导员和班主任。为了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和学生全面发展的要求,他们应具备与时代进步相一致的现代人文素质,包括***治理论素质、人格素质(包括健康的心理状态和良好的心理素质)、社会主义人道主义精神。只有这样,他们才能真正做到关心学生,尊重学生、同情学生、理解学生、平等对待学生和保护学生,以学生为本,才能担当起培养全面发展人才的任务。

第二,加强制度建设。制度建设是思想***治教育的一项基础性工程。思想***治教育制度的制定,要坚持便于掌握、便于操作的原则,真正提高思想***治教育制度化、规范化水平。一要完善大学生思想***治教育工作队伍的选拔、培养、管理、激励和保障机制,保持队伍的活力和积极性。二要建立学生意见反映、申诉制度,倾听学生的心声,关注学生的要求。三要建立大学生思想***治教育预警机制,包括建立大学生思想动态预警机制和大学生心理健康预警机制。

第三,完善组织保障体系。各高校建立健全在***领导下的院、系两级管理、以系为主,条块结合、以块为主,******领导齐抓共管的学生思想教育工作的组织保障系统,真正使人文关怀思想深入人心、落到实处、发挥实效。

第四,营造人性化的教育环境。人性化环境和人文氛围,是一种无形的力量,是加强大学生思想***治教育工作的最佳载体。首先,需要全社会坚持科学发展观,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处理好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的关系,克服市场经济带来的“商品拜物教”“货币拜物教”,抑制功利主义的教育观。其次,要强化家庭环境的育人功能。家长应该努力提高自身素质,树立全面发展的素质教育理念,形成良好的家风环境和和谐的家庭氛围,使孩子成为全面发展的综合型人才。再次,建设和谐校园,实现全方位育人。教职员工包括行***、教学、后勤等部门的管理人员都应有深厚的人文底蕴、人文情节和人文情怀,把人文关照的温情渗透到教育教学管理的各个环节中去。学校要积极构建健康的校园文化,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健康成长,培养学生的高尚人格。

参考文献:

[1]俞吾金.人文关怀:马克思哲学的另一个维度[N].光明日报,2001-02-06.

[2]***社***司.《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治教育的意见》学习辅导读本[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

[3]张社争.大学生思想***治教育评估及监控体系研究[J].中国成人教育,2007,(06).

关于体育的作文篇8

关键词:文化;德育;影响机制

德育教育与文化有着本质的联系。文化本身内含着德育要素,文化以“文”化人,陶冶人们的情操,提高人的素质,是实施德育的源泉;而德育作为一种文化教育,文化的发展模式、活动规律以及所包含的价值观,必然会对德育产生根本性的深层次影响。肩负着育人重任的学校德育,其运作过程是一种文化和道德的传递与创新的过程。探讨文化对德育的影响机制,是从一个新的角度探讨文化与德育的关系,这将有助于我们更好地认识文化与德育之间的潜在的、深层次的本质联系,进一步解读德育的本质,从而自觉完成新时期学校德育的育人使命。

一、文化对德育的影响机制的含义

从文化的视角审视德育教育,应该认识到,德育充分体现着文化所具有的化育人类心灵、智慧、情操、风尚之义。德育的主要任务就是对学生开展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荣辱观教育,德育功能的发挥根本在于其所蕴含的文化力量,德育内容的魅力在于其丰富的文化内涵,德育效果的彰显在于文化方法的正确运用。德育从一定意义上讲,是伴随着价值和价值追求的文化与人的双向建构,这种双向建构过程必然要受到文化的影响。

研究文化对德育的影响机制,主要是从宏观上更加侧重对文化与德育之间的规律性关系加以把握,也就是说,在对德育与文化的关系研究中,更多地关注文化对德育的影响及影响方式,更多地关注在此影响下德育的变化形态及其内在规律,通过深入研究文化对德育的作用过程和作用原理,进而认识和把握在文化的影响下德育所产生的变化及其规律。

由此,文化对德育的影响机制可理解为:在文化与德育的相互作用过程中,文化对德育发挥的有规律性的作用,及发挥这种作用的过程和作用原理。

简要地说,也就是文化对德育的“有规律性的作用模式”。

从关于文化对德育的影响机制的概念界定中我们可以认识到:第一,文化对德育的影响只能发生在二者相互联系的过程中,割裂了二者之间的相互联系则难以认识文化对德育的影响;第二,这种影响不是随机的,而是有规律性的作用体现,重视对这种规律性作用的认识和把握是认识文化对德育的影响机制的关键所在;第三,这种有规律性的作用在其过程中遵循着一定的原理,揭示相应的过程和原理应是认识和把握文化对德育影响机制的重点。

由于文化既存在于德育外部,又存在于德育内部,同时它还起着沟通德育内外部关系的桥梁作用,因此,一般来说,文化对德育的影响具有全面性。在我们有关文化对德育的影响机制的讨论中,重点是通过考察文化对德育的影响过程,了解在此过程中文化对德育的影响特点,以及在此影响下德育的变化规律。

二、文化环境对德育的影响机制

文化是德育的“生态圈”。德育总是在一定的文化环境下进行的,其中主要包括社会文化环境和校园文化环境。文化环境对德育的影响机制是指文化作为一种环境因素,通过一定的形式、渠道和媒介把信息传导给德育主体,不同的德育主体通过对文化环境中所含信息进行不同的理解与选择,进而产生对德育系统建构的影响。这种影响主要是通过三种途径实现的。

(一)文化信息的传导过程及对德育的影响

文化环境对德育的影响最基本的是信息传导,即社会文化环境与学校文化环境各要素通过一定的形式、渠道和媒介把信息传导给教育者和受教育者。

学校文化环境的信息传导主要是通过舆论监督、榜样示范、人际互动等环境要素来实现的。由于学校文化环境是教育者根据社会需求和育人需要有目的地设计和组织起来的一种道德教育环境,具有明确的导向性,即围绕培养人、造就人这一根本目标运转,因此,学校文化环境的影响作用相对集中、明确、深刻和持久,对于人们思想道德品质的养成具有可控性与系统性。社会文化环境对德育的信息传导主要是通过公众信息、思潮引导、公德规范、社会舆论等环境要素来实现的。由于社会文化环境复杂多变,具有一定的自发性,其目标是模糊的、多变的,对人们的价值观念和道德观念的影响往往是多元的、分散的,有时甚至是相互抵触、互相冲突的,具有不可控性与非系统性,因此,应正确认识学校文化环境与社会文化环境对德育影响的不同特性,在发挥文化信息对德育影响的过程中,通过增强其可控性和系统性,强化其信息传导的针对性和导向性,保证文化环境影响的正效应,以不断提高德育工作的实效性。

(二)文化信息的选择过程及对德育的影响

文化环境具有层次性,不同文化环境层次和同一文化环境层次各要素,都会对德育主体产生不同的影响,形成各自相对的接受主体。在复杂多变的社会文化环境下,由于不同接受主体的思想认识、辨别是非的能力各有不同,因此,每一德育主体对文化环境中所含信息的理解与择取也是不同的。由于德育主体对信息的不同选择而导致的对德育的不同影响的过程,形成了文化环境对德育的信息选择影响。

当然,就学校文化环境建设而言,为了实现教育目标,德育工作者对来自各方面、各层次的信息,都有一个根据自身需要进行过滤、筛选的过程,并有明确的存优去劣的指向性。而社会文化环境的形成相对缺乏这种明确指向性所决定的过滤与筛选。可见,文化环境相对于德育信息选择的影响同时具有组织性与非组织性两种特性。因此,应充分发挥学校文化环境所具有的组织性,并借此增强社会文化环境影响的指向性,为德育信息的选择提供更多更好的条件,以不断提高德育工作的实效性。

(三)文化信息的重组及对德育的影响

文化与德育的本质联系决定了文化本身内含着德育要素。文化环境对学校德育不可避免地产生着影响,其中重要的体现就在于对学校德育资源的影响。由于社会文化环境因素具有广泛性、多样性、隐蔽性和弥漫性,使得这种文化环境对学校德育资源的影响处于一种不自觉的状态。对于学校德育而言,德育工作者自觉根据其工作目标,运用经过鉴别和选择的来自外部的文化信息,对原有的德育资源进行重组,从而丰富学校德育资源,用先进的、正确的文化信息影响德育对象。从一定意义上讲,德育工作者自觉对来自社会环境的文化信息进行鉴别选择,并在此基础上重组和优化学校德育资源的过程,可视为借助文化环境对德育的影响所进行的德育系统优化。如果说社会文化环境相对于学校德育资源的正面影响尚不具有自觉性的话,则基于学校德育本质要求的学校文化环境建设较充分地体现出文化环境对德育资源重组影响的自觉性。可见,文化环境相对于德育资源重组的影响具有非自觉性与自觉性两种特性。因此,通过自觉加强学校的文化环境建设,不断丰富学校德育资源,优化学校德育系统,用先进的、正确的文化信息影响德育对象,并努力使这种影响转化为学生的自觉行动,是提高学校德育实效性的主要方面。

三、文化对德育内部有关要素的影响机制

文化对德育的影响最终要通过对德育系统内部各要素的影响才能真正体现。文化对德育内部要素的影响机制是指文化作为德育的母体,为德育系统的建构提供基本的价值导向及内容规范,这种基本的价值导向和内容规范,规定和制约着德育系统内部各要素的存在与发展。这里主要从文化对德育功能、德育价值、德育目标及德育课程等方面的影响作用展开讨论,以引发对相关问题的进一步思考。

(一)文化对德育功能的预设

文化对德育功能的预设,是指德育作为文化的有机组成,其所依存的文化在德育产生之际对它将要发挥的功能已经预先设定,这种设定体现着文化对德育作用的相应规定,表现为德育对文化的功能要求的适应,并影响着德育的发展形态。就文化与学校德育的发展而言,文化作为德育的源泉,其形成无疑先于德育。事实上,正规的学校德育是文化积累和发展到较为规范阶段后才出现的,是随着文化的积累及文明形态社会的形成与发展,为适应与满足一定社会和阶级所特有的道德文化的需要才出现的,应该说,这也正是德育产生之初的功能,即通过特定文化的传承从而实现其对社会和对个人的作用。因而,学校德育在产生之初就被赋予了社会认定了的文化要求,成为一种制度化了的文化传承方式。

重视文化对德育功能的预设,要求我们坚持马克思主义辩证统一的观点,在强调德育对社会需要的功能的同时,注重德育对个体发展的功能,不能由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否则,就将抑制德育功能的发挥,阻碍社会与个人的发展。

(二)文化对德育价值的建构

文化对德育价值的建构,是指文化在德育有选择地吸收文化信息过程中,通过信息整合与信息重组,不断地使自身所蕴含的价值与原有的德育要素相融合,进而使德育价值体系不断得到优化与丰富。

从这个意义上讲,德育存在的价值和意义受到来自文化的制约。和规定,德育的存在必须有着对生活和对生命的文化意义。德育的价值不是教人学会一些谋生的工具性知识和本领,而是在于引导人们去把握生活的意义,去探寻生命的意义,从而帮助人去生成有意义的生活,形成内在于人的有道德意义的世界。

从一定意义上讲,德育对人生活的指导和对生命的丰满正是文化对德育价值的建构所致。然而,在单一文化时代,学校德育被赋予了社会文化的工具性特征,德育完全是按照已有的、被制度化的、外在的社会化标准的文化模式机械地训练人、加工人、塑造人,它不仅完全否定其内在的文化育人的品质,而且完全漠视、抹杀了受教育者个体的个性、主动性及自我建构性。这样,德育在文化的意义上便成为一个“虚概念”,它虽然传承文化,但却不是文化,扮演一种社会主流文化的“传音筒”和“代言人”的角色,这是长期以来学校德育无自主性、无文化性的根本性症结所在,而缺乏文化的基本属性与品质的德育只能是文化灌输式的教育形态。在当前的多元文化时代,不同文化间交叉传播,使传统的一元的封闭的学校德育呈现出较多的开放特征,同时,不同类型的文化变迁使得学校德育开始反思对***治的单纯依附,重视文化对德育价值的建构。因此,德育在突出其本性特征即德育对社会、对人发展的价值作用的同时,应更关注对人类进步的作用,对人的生命世界的价值和意义。

(三)文化对德育目标的导向

文化对德育目标的导向,是指作为一种价值导向,德育目标不仅是一个国家统治意志的体现,同时也是文化规范及其价值的反映。严格说,国家的意志也是一种文化的体现。以价值观为核心的文化,直接影响着作为文化有机组成的德育的目标的内容和性质,同时德育目标反映着文化的实质及其结构。

从一定意义上讲,德育目标应该如何定位,价值取向如何,都体现着文化对德育目标的导向。尽管在不同的社会、不同的时代,德育目标的性质和内容是不相同的,但从作为文化有机组成的道德教育的本质意义上看,德育不仅具有社会,还具有个体,德育的根本价值就在于提高和扩展人的价值,最大限度地发挥其创造才能,使人活得更有意义、更有尊严,使人真正意识到自我存在的意义。为此,德育的目标应当定位在确立学生正确的人生价值观,促进其全面健康发展这一基点上。然而,在传统的德育模式中,德育目标的制定和实施是社会本位目标至上,往往是把人作为工具来培养,与个体本位目标处于对立状态。强调德育目标的社会性要求有着它的合理性,但随着社会的进步,伴随着人们对文化的认识的深化和文化对人民生活影响的加深,个人的自由和***价值得以珍视和确认,德育的人文关怀价值开始受到人们的重视,强调对人自身的关注,促进人的发展和完善,已成为德育目标的重要内容。这一变化必然要求作为文化有机组成的德育在个人的关系领域发挥作用;必然要求德育把人作为目的而不是作为工具来培养;必然要求德育目标要体现坚持以人为本,把促进人的发展作为德育的出发点,把培养人的社会化人格作为归宿。总之,重视文化对德育目标的导向,必须依照先进文化的发展方向对德育目标的价值取向进行正确定位,使德育目标的确立有利于实现个人发展与社会发展的有机统一。

(四)文化对德育课程的规范

文化对德育课程的规范,是指文化作为德育课程的母体,造就了德育课程,决定着德育课程的文化品性,并为德育课程设定了基本的逻辑规则及规范来源。德育课程属于一种观念形态的文化,社会所积累的优秀道德文化是德育课程的主要源泉,抛开文化,德育课程就成了无源之水。德育作为文化的子系统,其课程开设是传递、传播和创造道德文化的重要途径和手段。

关于体育的作文篇9

1(略)

1•1地方***府社会体育行***改革,其重要的举措就是成立社会体育指导中心实现“管办分离”的职能转变

即群众体育处承担***府社会体育行***“管”的职能,行使体育行***管理权力,以往由体育行***部门承担的事业单位的职能交由事业单位———社会体育指导中心来承担“办”的职能。如广东佛山市将全市群众性体育活动的组织、全市性社会体育项目的二级裁判员的管理、培训职责移交给佛山市社会体育指导中心。[3]在我国,事业单位一般要接受国家行***机关的领导,因此,社会体育指导中心是体育行***领导下的体育事业单位,是我国社会体育管理体制的重要组成部分,兼有管理和组织群众锻炼活动两大职能。[4]根据《全民健身计划纲要》要求“县级以上体育部门要设置社会体育指导中心,”现阶段我国社会体育行***已初步形成“管办分离”的管理体制。

1•2区(县)级体育行***与教育、文化等部门进行整合

1998年在***体育行***机构做出重大改组后,在地方行***机构调整中,根据本地的具体情况,地方区(县)体育行***机构的调整大致有四种情况:保留体委建制;名称与机构不动,但改成事业单位;撤销体委,改成地方体育总会,原体委职能移交体育总会;与教育、文化部门合并,或与教育、文化、卫生部门合并,仍为***府部门。[5]体育作为文化的一部分、教育的一部分,作为***府部门的体育行***部门与教育、文化行***部门,特别是文化行***部门具有较高的关联度。因此我国大部分区县一级体育行***改革主要选择了与文化部门合并成立了区文化体育局,如武汉市青山区文化体育局、桂林市秀峰区文化体育局、沈阳市和平区文体局等。部分与教育、文化部门合并,组建了教育文体局,如辽宁辽阳市的区教育文化体育局、浙江嘉兴的区教育文化体育局,少数与***门合并,如南昌市西湖区教育体育局等。

1•3推行全民健身计划的准社会体育行***———全民健身工作委员会

1995年国家颁布实施《全民健身计划纲要》,为贯彻落实《全民健身计划纲要》实施了“全民健身一二一”工程,在组织措施方面提出“各地要在当地人民***府的领导下,建立实施全民健身计划的领导、协调工作班子和办事机构,确定专人负责,建立工作制度,制定规划和实施方案”,在这一***策要求下,由各级地方***府相关部门组成,由主要负责人参与,具有体育行***性的体育组织———全民健身工作委员会成立,负责推行全民健身计划。本研究通过对苏州、沈阳、呼和浩特、合肥、南京、广州等城市的市一级的全民健身工作委员会的构成、职责等进行了整理,各相关部门在其职权范围内,结合自身特点,发挥各自优势,积极贯彻实施《纲要》(具体职责见表1)。全民健身工作委员会的成立,对于《全民健身计划纲要》的贯彻实施在宣传、动员相关***府部门组织参与到全民健身工作中来起到了协调作用。如市教委的参与有助于学校体育设施的开放***策的实施、城建局的参与有助于社会体育设施的规划与建设、财***局的参与有助于全民健身经费的保障等等。

2地方***府社会体育行***运行存在的主要问题

2•1“管办分离”的社会体育行***体制在运行中“管”“办”职能交叉难以克服社会体育指导中心的成立实现了“管办分离”的社会体育行***管理模式,即群众体育处以宏观管理为主,社会体育指导中心主要是承担具体事务,这种强调组织内部管理围绕业务职能开展分工与合作,以任务、地点和服务的对象为标准划分***府部门,其缺点就是容易造成***府分工过细,组织机构协调成本增加等问题,[6]因此容易导产生缺位、错位、越位和权责脱节、职能交叉等问题。在以“管办分离”的社会体育行***体系运行中,在理顺“管”“办”关系的过程中,“管办不分”的问题一时难以克服,如苏州市社会体育中心职责以协调、配合、协同、协助等方式承担其职责,削弱了其作为一个***办事部门的职能,同时又与其他部门在职能有一定的交叉,如群众体育处与社会体育指导中心,在全民健身工作的开展、社会体育指导员的培训与管理、大型群众性体育活动的开展等方面存在着职能交叉的问题,导致两者在实际工作中产生模糊地带,出现“大家管”“大家又不管”的现象,使工作产生“盲区”。新一轮的地方***府大部制改革其主要方式就是要“把多种内容有联系的事务交由一个部管辖,从而最大限度地避免***府职能交叉、***出多门、多头管理,从而提高行***效率,降低行***成本”,同时中央对地方***府机构设置的具体形式、名称、排序等,中央不统一要求上下对口,仅在机构数量和人员编制有所控制,机构设置权更多地交给了地方,地方***府有很大的创新空间。地方***府社会体育行***在职能范围以及所承担的管理任务与部级的社会体育行***有所区别,因此市及以下的社会体育行***的设置应符合各地方***府的具体实际。深圳的改革已将群众体育处、社会体育指导中心的职责合二为一,即由文体旅游局内设群众体育处统筹完成推行全民健身计划,健全完善全民健身服务体系;组织指导国民体质测定、实施社会体育指导员制度;监管健身气功活动;组织非奥运项目训练、赛事和活动;承担体育总会日常工作等具体事务的工作。与文化、旅游合并后的一些社会体育宏观管理职能由文体旅游局统筹管理,群众体育处负责具体实施,这仍是一个“管办分离”的社会体育管理模式,从形式上破解了地方***府社会体育行***群众体育处与社会体育指导中心之间的“管”“办”职能交叉的问题。

2•2区(县)社会体育行***整合后呈现弱化状态,部分区(县)又将体育行***从合并状态中分离出来“在机构改革进程中,体育机构只能加强,不能削弱”,[7]然而,区(县)体育行***机构整合的情况则是不尽人意的。1996年湖南省体委对县区一级体育行***机构改革后的运转情况进行了调查,呈现以下状态:体委变成事业单位,体育经费地方财***逐年减少;体委与文化局合并,一个班子(***组)、两个摊子(文化一摊、体育一摊)、三个章子(文化局、体委、文体局),体育工作出现滑坡现象严重;与教委合并,体委成为较为的一个股室,体委的地位降低,体委的职能消弱,群众性体育活动开展难以实现。[8]辽宁省2001年5、6月间开始的县区一级的体育行***机构改革,体育行***部门大部分与文化部门合并,组建新的机构———县(区)体育文化,同年辽宁省体育局对县区体委调整后的实际情况进行了调查,结果发现没有合并的33个区县体委的工作开展情况明显好于合并的区县,合并后的县区体育行***部门的功能遭到弱化,有些地区的社会体育工作还处于无序的状态,群众性的健身活动完全靠自发地开展。[9]2010年辽宁省“十二五”规划课题组对辽宁省部分县区的社会体育发展进行了全面的调研,县区一级的社会体育弱化状态仍比较严重,没有达到机构改革后所达到的效果。区(县)文化体育局合并后,不论是人员编制,机构设置,经费投入都偏重于文化,在一定程度上弱化了体育,致使部分省市的区(县)体育局又从整合的状态中分离出来。如宁波市北仑区,2005年根据《市委办公厅、市***府办公厅关于印发〈宁波市北仑区深化完善***府机构改革方案〉的通知》,撤销宁波市北仑区文化体育局,组建宁波市北仑区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体育局,区体育局是主管全区体育的区***府工作部门,文化局、体育局两局合署办公,使区体育局从合并的状态***出来。2005年金华市的东阳市重新组建市体育局,为市***府工作部门,将原市文化体育局承担的体育管理职能划转到市体育局。#p#分页标题#e#

2•3体育行***部门侧重于指导、监督社会体育全民健身计划的实施,地方***府各相关部门侧重于具体实施,相互间缺乏一定沟通与协调新中国成立初期,在计划经济体制下,社会体育是在原国家体委统一领导下,各部门具体实施,是一个分工合作的组织模式。改革开放初期我国又提出了“学校体育主要由***门领导,职工体育主要靠工会组织,体委的任务是根据***和***府的方针***策,大力配合有关部门工作。”[10]地方体育行***部门及地方***府各有关部门职责显示,体育行***部门主要是制定社会体育发展的***策,指导、监督、组织有关部门的实施,地方***府各有关部门负责社会体育的具体实施,提供群众性体育活动所需要的各种条件。因此体育行***部门侧重于指导、监督社会体育***策实施,地方***府各相关部门侧重于在各自的职权范围内具体实施***策,社会体育行***都是相对***的利益主体,缺乏一定协调与沟通机制。以社会体育行***执行***策为例,由于社会体育行***之间的协调沟通不当,导致社会体育***策执行不畅。例如,对于居民小区体育设施建设与管理,体育主管部门与设施建设管理部门之间缺乏一定的协调与沟通,居民小区体育设施建设举步维艰。城市小区各种设施建设与管理一般归城市建设部门和城市的物业管理部门,体育行***部门没有被赋予参与规划、监督和管理的职能,在体育设施的建设中成为了局外人,在落实体育设施建设任务时显得力不从心。在开放学校体育设施方面,由于与体育设施所属的***门部门缺乏沟通与协调,目前学校体育设施开放步伐缓慢。

3在大部制改革背景下,从合理利用体育资源的角度,地方***府(市区县)建立由教育行***部门统筹管理体育的行***体制

新中国成立伊始,我国通过建立健全体育管理体制来保证社会体育***策的有效执行,经过了委托青年团具体管理体育工作,成立中华全国体育总会协助***府推进社会体育发展,直至建立***的体育行***管理体系———体育运动委员会。目前已形成现阶段国家体育总局专门主管体育的行***部门,其重点在竞技体育,学校体育由各级教育行***部门主管,社会体育主要由***其他相关部门和地方的市、县一级体育行***部门主管的分散管理体育管理体制。在这个发展过程中,我国的体育管理体制经历两次较大幅度的改革。一是1993年围绕着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我国选择了行***管理体制为突破口,将原来计划经济体制下,单纯依赖国家和主要靠行***手段办体育的高度集中的管理体制逐步转移到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运行机制的转换上,形成“管办分离”的管理运行模式。二是1998年***体育行***机构做出重大改组,将原国家体委改组为国家体育总局,区县一级的体育行***根据本地情况机构调整为四种情况:保留体委建制;名称与机构不动,但改成事业单位;撤销体委,改为体育总会,原体委职能移交体育总会;与教育、文化部门合并,或与教育、文化、卫生部门合并,内设体育科管理体育。2008年3月我国启动的第五次***府机构改革,其中关键之一就是探索实行大部制体制,此次改革为进一步完善社会体育管理体制提供新的思路。体育作为文化的一部分、教育的一部分,作为***府部门的体育行***部门与教育、文化行***部门具有较高的关联度。2010年7月跟随辽宁体育局“十二五”规划课题小组在广东进行调研,市级体育行***部门的大部制改革广东省率先进行,将市体育局纳入“大文化”的范畴,与市文化局、旅游局、***府文化产业发展办公室合并组建市文体旅游局。

把体育纳入大文化范畴,使用“大部制”管理的模式在国外已是普遍的做法,但由于各国***府对大众体育发展的认识不同,其管理方式也有所不同,如英国先后由环保署、***、遗产部及文化、新闻与体育部承担;澳大利亚先后由旅游局、环保署、社会发展部,以及后来的旅游局、环保署;加拿大在不同时期分别由卫生部、劳工部、遗产部等部门负责;日本由文部省主管。[11]我国历次的***府机构改革主要以精简机构为主要目的,***的十七大关于行***管理体制改革除达到精简机构的目的外,“着力转变***府职能、理顺关系、优化结构、提高效能”成为地方***府改革的方向和目标。“大部制”主要是将具有较高关联度的部门进行整合,已达到减少部门之间的职能交叉和权利冲突,减少横向协调困难。但从体育事业发展的角度来看,从利用现有的体育资源的角度来看,特别是解决社会体育发展所需的体育设施不足的瓶颈问题来看,并没有达到机构改革促进社会体育事业发展的目的。以下三组数据可以为我们提供体育机构改革的思路。其一,1995年底我国共有体育场地615693个,其中学校系统占67•17%,体委系统占2•34%;其二是,2000年我国71•2%的城乡居民体育活动点利用的主要场所是公园、街头巷尾、江河湖畔等非正规体育场所;其三是,2007年群众在参加体育锻炼的人群中,以“单位或住宅小区体育场所”为主要锻炼场所的人数比例达22•2%,其他依次为“自家庭院或室内”16•2%,“公共体育场馆”14•8%,“公路旁”25•2%,“广场”10•5%,“住宅小区空地”9•4%,“公园”5•9%。占半数以上的“学校体育设施”几乎没有被利用。[12]这些数据可以让我们从有效利用体育资源的角度来思考地方***府体育管理体制的改革。即为了有效利用我国的体育资源,建立由教育行***部门管理体育的管理体制,其主要原因是:学校体育设施占我国现有体育资源的六成以上,由教育行***部主管体育可以促进学校体育设施的对外开放,开放学校体育设施可以极大的缓解居民日常体育活动缺少活动场所的状况,解决社会体育发展的瓶颈问题,这就是由教育行***部门主管体育的最大好处。如果由教育行***部门主管体育,发展社会体育成为其职责,对外开放学校体育设施成为其合理配置体育资源的重要手段之一。日本在发展大众体育的初期与我国目前的情况类似,也是缺少公共体育设施,而且学校体育设施也占绝大部分。由于日本是由教育行***部门主管体育,采取了一边开放学校体育设施,一边建设公共体育设施的办法,很好的解决了居民日常体育活动缺少活动场所的状况,这一做法值得我们借鉴。[13]

关于体育的作文篇10

体育人文精神是体育事业的核心,不仅作为体育运动的精神指南,而且是民族精神的重要特征,具有丰富的内涵和特殊的功能。构建和谐社会所提出的科学发展观、体育文化领域的振兴和繁荣以及优良人文环境的营造,对体育人文精神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同时,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全面建设为加强和改进体育人文精神指明了新的方向,促进高校体育的进一步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我们有必要对其作出新的思考。

1 和谐社会背景下加强高校体育人文精神的必要性

1.1 体育人文精神的主要内容与和谐社会的本质具有一致性

和谐社会的构建不仅需要有坚实的物质基础和不断完善的制度体系,而且需要营造以友好、理性、关爱与宽容为核心内容的和谐人文环境。从根本上讲,和谐社会主要包含四对和谐关系,即人与自然关系的和谐、社会内部的和谐、社会成员之间的和谐关系、世界各文明之间的和谐。“人文精神”是对人的价值和人生意义的关注,是对人类命运的关注,大致归纳出人文精神的科学、道德、价值原则、人本主义、终极关怀五层含义。体育人文精神是一种文化思想的体现,它追求真、善、美等崇高的价值理想,以人的发展为终极目的,关注人的存在、意义和价值。体育运动所蕴含的体育价值观、体育道德伦理、体育思维方式、体育行为方式等,都是体育人文精神的集中体现,是体育人文精神的标识。可见,体育人文精神的主要内容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内涵具有一致性。

1.2 加强和改进体育人文精神对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具有重要的作用

体育是社会事业的一部分,它既是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更能够为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发展发挥更大的作用。体育人文精神是一个复杂的文化体系,即以人为本,注重人的真实精神、人的真情实感、人的真实愿望,它提倡在体育课程与教学的各个环节中注重学生的价值和尊严以及学生的生命意义,引导学生在体育运动中完成对真善美的追求,让学生真正的学会做人、学会求知、学会合作、学会交际、学会生存,鼓励每个学生充分实现健全的自我。它的重要作用体现在推动精神文明建设向前发展、促进社会文化更加繁荣、倡导健康的体育生活方式、促进人际关系诚信友爱四方面。因此,体育人文精神在推动和谐社会的构建方面所起到的特殊作用,是其他活动不可替代的。

1.3 和谐社会背景下加强高校体育人文精神教育的必要性

从加强高校体育人文精神教育的现实意义出发,体育教育应加强对大学生进行体育文化的心理辅导、行为引导、认识指导、评价督导、审美诱导和道德劝导,关注高校体育的人文精神,使大学生的体格发展与其人格完善相协调,社会实践与人格实践相协调,生命机体的健康及个性品质的提高,能够和社会及其时代精神的文明相适应,使体育的发展及人的发展能够和社会、***治、经济、教育的发展相适应,以利于大学生身心和谐、知行统一和人文素质、综合创新能力的增强。因此,我们必须将高校体育人文精神纳入和谐社会的背景下,最终培养出具有较强“能力意志”与“能力资本”、有相对完美而***人格魅力及旺盛的生命活力的人。

2 和谐社会背景下高校体育人文精神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人文精神是指属于人关于其自身的生存、生活、发展的精神,这种精神是对人的人性、人格、人生、价值、责任心和责任感的尊重、关心、关注、关怀和弘扬,是人及人类体现自身尺度,洋溢人生理想和信念,对真、善、美的一种向往和追求。人文精神实质上属于人的素质范畴,加强大学生人文精神培养实质上是对大学生实施人文教育的重要内容。在构建和谐社会的大背景下,我国体育教学在目标的定位上有了跨越式的发展,“健康第一”、“终身体育”思想受到广泛的认同,体育人文精神伴随着其发展过程中,虽然总体发展趋势是前进的、向上的,但也存在着不可忽视的缺点。

体育教育的指导思想应该是以人为本,以大学生健康为首要目标,以大学生的全面发展为终极目标。虽然强调的是“德、智、体”的全面发展,实践的结果却呈现出只重视“智力”和“德育”,而对“体育”是有之不多,缺之不少的尴尬状态。完全生理的体质关怀成了高校体育的唯一目标,对于更深层次的对体育的要求和理解成为一种无回应的呐喊,“人文精神”离体育教育已很遥远,我们的体育教育成了一种名副其实的、可有可无的“体质教育”和“体力教育”。高校的体育教学这种偏重于运动知识、技术和技能的传授,却忽略了进行体育人文精神教育的现象的出现,一方面,导致有许多学生在校学习期间,不愿意主动上体育课,不能真正领略体育课程中所蕴涵的“真、善、美”的人文思想的真谛,逐渐形成了“重技术、轻精神”,“重成绩、轻人格”的恶性循环,以至很难达到完美技术和人性的统一;另一方面,对“健康”理解不够全面深刻,对与体育相关的体育伦理、社会、心理、生理、人性、休闲、生命等诸多问题的认识还远远不够。这些都制约了大学生的全面发展以及人文精神的培养。

3 和谐社会背景下加强高校体育人文精神的对策研究

3.1 “和谐”思想指导下更新教学理念,突出人文体育的培养

高校体育教育之根本,不仅要教给大学生各种身体运动,还要传授体育运动所蕴含的体育价值观、体育道德伦理、体育思维方式、体育行为方式等,这些都是体育人文精神的集中体现,是体育人文精神的标识,从而达到既健身又育人的目的。然而,在高校体育课中却长期存在着教学内容、形式、培养目标、评价方式等不科学的现象,追溯其根源,便是理念颇为陈旧,人文精神严重缺乏等问题。文献资料表明在我们实际教学过程中常常出现只注重传授体育知识技能,教学活动失去了生活的特性,导致体育课堂呆板而缺乏活力,这势必造成学生厌学,不得不使我们要好好反思。体育教学中做到“以人为本”,以学生为教学主体,在教育目标的制定、教学内容的选取以及教学方法的采用等方面,应充分考虑到以学生为中心的真正需要,要求高校体育必须努力在教学中实现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和谐渗透,促进学生在德、智、体、美等诸多方面的和谐发展,使高校毕业生不但德才兼备,且智体双修。

3.2 调整课程体系,丰富高校体育教学内容的多样性

高校体育教学的课程体系,应当较全面的开发多种类学科,为人文精神的培养提供广阔的发展土壤。这就要求学校体育工作者在教材的编订中,不但要弘扬民族传统体育的精华,而且要紧跟时代的发展,将又新又好而且实用性强的健身方法引进到学校体育中来。在实践中可将普通高校人文体育课程的体系具体的教学内容多样化,以学生不同时期发展、不同心理、不同体质为根本,有目的、有针对性地调整和完善教学内容,选择适宜的教学内容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例如:健美操、体育舞蹈、形体舞蹈等项目,可以使学生从中体会到“美”的真谛,可以陶冶学生的情操;在武术、太极拳、舞龙舞狮等中国传统体育项目的教学过程中,可以渗透中国传统文化的思想精髓,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在技能教学过程中,把过于竞技性的教材简易化,科学合理地修改其操作过程和难度要求,使得该运动项目更加适合学生的身体条件和接受能力,提高学习的趣味性;在进行运动损伤处理以及营养卫生等方面基础理论知识的教学过程中,可以旨在培养学生积极参与的主动意识,增强自我实现、自我超越的精神动力;净化学生的心灵,能够使学生怀揣感恩面对周遭的人或事,以此达到培养其健全人格的目的。

3.3 构建科学的高校体育教学评价体系

评价是人类所特有的一种认识活动,它是人类对自身实践活动自觉的鉴定和反思的过程,其实质在于促进人类活动日趋完善,从而更加符合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我国高校体育课程评价长期以来均为针对课程结果进行的评价,对产生这一结果的过程关注不足,评价结论更多的用于对评价对象的甄别和选拔的目的。而在和谐社会背景下逐渐再变革的体育教学评价更体现人文精神,回归评价的本质内涵,即评价促进教学效果的提高。首先,不能为“评价”而评价,评价应该起到鼓励学生学习的作用,发挥评价在教学中的作用,即可促进学生的发展,又可使教师的发展和教学工作上得到改进;其次,评价的形式应该更能体现评价的客观性,各种形式的评价有机结合,以体现真正意义上的公平与公正,这也是评价中人文精神的具体体现;其三,评价的内容应丰富多彩,不仅考察学生的运动成绩,要帮助每个个体根据自己的爱好、兴趣、特长,最大限度的实现其自身价值。

3.4 加强校园人文环境建设,营造良好的体育教学氛围

人的发展最高境界是精神上的自由和***,要实现人作为发展手段的工具价值到人作为发展目的的精神价值的飞跃,必须通过人文精神的洗礼,然而,文化环境对人的发展具有潜移默化的作用,高校校园人文环境的建设,对营造体育教学的人文氛围,促进人文精神的培养大有裨益。我们可以将积极、健康、活泼向上的校园体育文化纳入教学计划,以学生为本,完善各种体育场地、器材设施,举行体现大学生特点、具有文化品味的各种竞赛活动,有助于激发学生的运动热情和体育精神;定期举行体育摄影、体育漫画、体育知识、体育主持人等各种竞赛活动,做到专业性与大众性结合、娱乐性与教育性结合、健身性与竞赛性结合、经常性与定期性结合,采用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方式加强校园文化建设,都能间接地起到激励学生人文精神的作用。

3.5 加强高校体育教师队伍建设,提高教师人文素质

任何教育改革最终都要靠教师来实行,如(下转第27页)(上接第4页)果没有相应素质的教师,再好的教育理论和教育***策都将落空。在体育中实施人文精神教育同样靠教师去落实,要靠一支有相应理念和素质的教师队伍来保证,要取决于体育教师的人文修养和人文素质的提高。学不高难以为人师,身不正难以为世范,老师学术造诣很高,治学执著严谨,便会受学生尊敬,教师的学识、为人及人格力量的作用是巨大的,它会给学生以深刻的影响。作为高校教师必须具备新时代的教师必备的基本素质,具有对人类的热爱和博大的胸怀,对学生成长的人文关怀和敬业奉献的崇高精神,良好的文化素养,复合的知识结构,在富有时代精神和科学性的教育理念指导下的教育能力和创新能力,在实践中凝聚生成的教育智慧。

 

参考文献

[1]马岳良.体育文化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的价值[j].体育学刊,2004.2(11):24-26.

[2]卢元镇.全民健身与生活方式[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2.

[3]曹卫.体育文化渗透与人的生活[j].体育文化导刊,2003.10:48-49.

[4]张雪临,马晶,龚德胜.中国体育文化人文精神与和谐精神的当代意义[j].体育与科学,2005(26)5:27-29.

转载请注明出处学文网 » 关于体育的作文10篇

学习

朋友的意义10篇

阅读(29)

本文为您介绍朋友的意义10篇,内容包括朋友的意义小短文,朋友的意义1000字。夜幕降临之时,嵇康来了,他左手拿一坛烧春,右腋下夹一五弦琴。他居然以如此超脱世俗的姿态旁若无人地走进了这哀礼悲恸之家。家人怒目而视,想闭门。嵇康无奈席地而歌

学习

白卷英雄10篇

阅读(35)

本文为您介绍白卷英雄10篇,内容包括白卷英雄的故事,白卷英雄张铁生现状。这封信让张铁生得到重视,最终被铁岭农学院畜牧兽医系录取,并被冠以“白卷英雄”。这起“白卷事件”被刻上了时代的烙印。在“”中,“”对张铁生交白卷的行为赞不绝口

学习

国际课程10篇

阅读(27)

本文为您介绍国际课程10篇,内容包括国际课程学习文案,国际课程活动心得体会。二、国际贸易专业《国际商法》的主要教学内容:对于国贸专业的学生来说,《国际商法》是让他们了解掌握规范国际商事主体及国际商事交往过程的各类法律。因此,只要

学习

英语手抄报内容10篇

阅读(31)

本文为您介绍英语手抄报内容10篇,内容包括英语生日手抄报内容,英语阅读手抄报内容。Oct.1stisthenationaldayofChina.In1949.Oct.1st,wasthefirstyearofthenationaldayofChina.Atthattime,peoplewerever

学习

优化发展环境10篇

阅读(45)

本文为您介绍优化发展环境10篇,内容包括优化发展环境心得体会,优化民营企业发展环境。3、转变机关工作作风,优化经济发展环境。4、人人是发展环境,个个是扎兰形象。5、争做优化经济发展环境好学生,好市民,好干部。6、优化环境,从我做起。7、

学习

学系列讲话心得体会

阅读(25)

本文为您介绍学系列讲话心得体会,内容包括学7.1讲话的心得体会,内蒙古考察重要讲话心得体会。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要做好扶贫工作,就必须提高扶贫工作者的自身素质:一是不断加强理论学习,切实领会关于扶贫攻坚系列重要讲话精神。理论联系实际,

学习

作文立意10篇

阅读(20)

本文为您介绍作文立意10篇,内容包括作文立意技巧,材料作文立意。学生在作文中应表现出高尚的情操、深沉的忧患意识、鲜明的价值取向、高度的责任感与使命感,这才是我们民族的希望与未来。而这些从哪里来呢?“千古文章意为高”,我认为可

学习

上海高考作文10篇

阅读(20)

本文为您介绍上海高考作文10篇,内容包括2023高考作文上海卷满分作文,高考优秀作文范文20篇上海。我以为,这本《高考杂谈》很好,好就好在一个“杂”字。诸子百家中,最能助秦王统一天下的是吕氏杂家;晚清大诗人龚自珍,最让人念念不忘的是《巳亥

学习

通告格式10篇

阅读(56)

本文为您介绍通告格式10篇,内容包括通告的模板及范文,通告格式范文模板。格式:1、标题:①"通告"。如遇特别紧急情况,可在通告前加上“紧急”二字。②"关于XXX的通告"。③"XXX关于XXX的通告"。④"XXX的通告"。⑤"通告"2、原由:主要阐述通告的

学习

麦子熟了10篇

阅读(24)

本文为您介绍麦子熟了10篇,内容包括麦子熟了美文100篇,麦子熟了的软文。在六月的风里热情地欢鸣着麦子熟了盛装喜悦的麦囤你准备的怎样了龙口夺食颗粒归仓熟悉的词语却渐渐淡忘了镰刀挂在农家的窗棂上锈迹斑斑挥汗如雨的梦被抛弃了收获

学习

老鼠偷油10篇

阅读(42)

本文为您介绍老鼠偷油10篇,内容包括老鼠偷油的故事,老鼠偷油的典故。男生一起玩打卡,我们女生一起玩老鼠偷油。游戏规则是先找两个女生当猫,再找一个女同学当仙人,只要和仙人握一次手就能有一次生命,再拿沙包当油,只要拿到两个沙包就胜了。开

学习

前因后果10篇

阅读(40)

本文为您介绍前因后果10篇,内容包括前因后果歌曲,前因后果成语。消除危害贵在早期发现直肠癌对人们的危害是相当大的。直肠癌在手术以后的复发率与死亡率也相当高,但我们不要害怕。因为大肠癌有两个特征:第一,与其他消化道肿瘤相比,其恶性程

学习

医生轮岗工作计划

阅读(33)

本文为您介绍医生轮岗工作计划,内容包括医生进修后的工作计划,医生轮岗学习计划。医院;财务会计;内部控制;会计人员;轮换岗位;重要性;实施策略医院财务内部控制制度的建立和实施有助于保护各项资产的安全,防止医院资产受损和流失,会计岗位轮岗制

学习

我的人生我做主10篇

阅读(27)

本文为您介绍我的人生我做主10篇,内容包括我的人生我做主的感悟,我的人生我做主解说。参加考试报名的最后几天,我依然犹豫不绝,难道非要到竞赛班吗,要读理科,我们实验班也有啊。反而在竞赛班,那种上课的进度,我不一定赶得上;那儿的竞争压力,我不

学习

作文立意10篇

阅读(20)

本文为您介绍作文立意10篇,内容包括作文立意技巧,材料作文立意。学生在作文中应表现出高尚的情操、深沉的忧患意识、鲜明的价值取向、高度的责任感与使命感,这才是我们民族的希望与未来。而这些从哪里来呢?“千古文章意为高”,我认为可

学习

谁不说俺家乡好作文10篇

阅读(21)

本文为您介绍谁不说俺家乡好作文10篇,内容包括谁不说俺家乡好原版原唱,谁不说俺家乡好作文800个字。家乡不愧为鱼米之乡,且不说闻名遐迩的松花湖三花一岛,单单是最常见的鲢鱼、鲤鱼、草鱼、青鳞子等等,就让人直流口水,不禁想品尝一下这松花

学习

快乐的星期天作文10篇

阅读(23)

本文为您介绍快乐的星期天作文10篇,内容包括快乐的星期天作文大全,快乐的星期天作文200字。我感觉今天是我最快乐的星期天!郑重声明:本文系作者独家授权,版权归作者及白云飘飘网所有,任何媒体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学习

勤俭节约的作文10篇

阅读(20)

本文为您介绍勤俭节约的作文10篇,内容包括勤俭节约好家风的作文,作文勤俭节约的奶奶。听说学校上半年就用完了全年的水费,超支之大,实在少见。但仔细一琢磨,也并不奇怪。在我们同学中,不是有不少人把用水这类“小事”看得微不足道,大手大脚一

学习

五年级第四单元作文10篇

阅读(18)

本文为您介绍五年级第四单元作文10篇,内容包括五年级第四单元最好作文,五年级上册第四单元作文二十篇。记得那是二年级的一个星期天,太阳像一个大火球,肆无忌惮地把燥热撒向大地。好不容易熬到傍晚,太阳落山了,以为能凉快一些了,谁知被烈日烤

学习

谦让作文10篇

阅读(21)

本文为您介绍谦让作文10篇,内容包括谦让作文优秀范文,谦让作文开头和结尾。4、要学会谦让,谦让是一种品质。我们在学会谦让别人的同时,更要学会谦让自己,谦让人生。面对于生命的挫折,我们要学会谦让,必要时,我们更要感激它。不经历风雨怎能见

学习

六年级毕业作文10篇

阅读(53)

本文为您介绍六年级毕业作文10篇,内容包括六年级毕业作文题目最新,毕业作文六年级500字。小学六年的时光过得总是那么快,是三小让我们过得既快活又有意义。在此同时,我们还必须感谢辛勤的园丁----各位无私奉献的老师们,每天都在为我们而操

学习

四级作文题10篇

阅读(35)

本文为您介绍四级作文题10篇,内容包括四级作文写跑题,刘晓艳四级作文。(来源:文章屋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