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岳阳楼篇1
岳阳楼座落在洞庭湖的东岸,常见的西边,时常有鸟站在那或在楼顶上飞旋。夕阳快要落了,酒铺,茶馆里的人渐渐的散了去,繁华的闹市变为无人的街道。日出日落,时间变着,人都走了,街无声;风平了,酒铺和茶馆的幌子悬挂在半空中,也应睡了罢。
我也该回去了,可家在哪?我只能去岳阳楼遥望着三国时吴蜀争夺之地,我现以明白为何争夺,原这景色极美,暮色苍芒之时,我依然原地不动。
我漂泊了万里来着游玩,国家以亡了三年,因此上,写出《登岳阳楼》:
南昌市实验中学初二:朱可悦
登岳阳楼篇2
甲:愚兄今日请大家来,专为吟诗作对,评殿天下文魁,诸位有何高见,但讲无妨。
众人:还请高兄先讲。
甲:(手端酒杯)以愚兄之见,今世诗者,当推太白为其中翘首,余者,萤火之光,不足与皓月争辉也。(手一挥)
乙:(摆手)高兄之言过矣,青莲固为真谪仙人,然飘逸有余,沉稳不足,出世有余,入世不足矣(摇头),不若子美。
丙:二位仁兄不必再争。所谓人各有志,所规不同,太白犹采药之人好登飘渺绝峰,子美若采珠之人喜揽宝绝域,一如天之高一如地之厚,各有千秋,不可同时而语矣。
丁:诚如丙兄所言。当今之世,单以才德而论,无人可比李杜。然李杜固为至胜至贤,其又如何,朝廷视若瓦砾,竟不若市井之人。君不闻庙堂之上赤鸡白狗之辈飞扬跋扈,社中小儿权倾朝野,鉴于此太白名山逍遥,寻常难觅。而子美雄心虽在,亦远在锦都,权小官微,我等才逊李杜,惟今空余悲矣!
戊:我等籍籍无名之人,管这做甚,今朝有酒今朝醉,任尔无边落水萧萧下,饮酒(一饮而进)
众举杯,杜甫上。
杜:(边走边吟)出身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沾巾。
众人侧身听,乙上前。
乙:君莫非子美?
杜:正是在下。
乙大喜,引见:此即为少陵野老也。(众起立,抱拳)先生请坐。
杜坐,乙转身向杜:小生仰慕先生已久,恨无缘得见,今得见先生,吾无憾矣。
杜:先生言重了。(遂无言)
甲起立:高山安可仰,徒此揖清芬。(向杜)先生似有不快之事,来,痛饮它三百杯以消块垒。
杜:(推却)先生颇具太白之风,然吾与太白虽为挚友,亦不乐见其终日醉酒狂歌。况愁发于心,杜康能绝?太白犹言借酒消愁愁更愁,不饮也罢,不饮也罢。
甲:如此,吾自饮矣。(一饮而进)吾仰慕太白久已,然太白行踪难觅。先生与太白为挚友,当知太白之踪,万望见告。
杜:(起立,仰面而天)呜呼,太白安在,太白安在。(喃喃)良友已逝,天人永别矣。
甲惊(酒杯跌落)此言当真?
杜低头不语,甲仰天悲笑,飘然而去。
丙:高兄悲青莲仙游,失礼莫怪。
杜:此仁兄真性情中人,太白若在,定然交为知己。(言此,不胜唏嘘)
丁:(岔开话题)昔闻先生身在锦城,今何以至此
杜:昔有严武兄,吾尚蒙其泽,衣食无忧,然亦己阴阳相隔矣。蜀中虽大,无立锥之地矣。
戊:曾闻大历年,先生居于夔州?
杜:然彼时吾托庇于夔州,唉,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其中心苦,不足道矣,然吾之大苦难为人知矣。
众:愿闻其详。
杜:天地一瞬,流水数年,吾已垂垂老矣,去日不多,然一事无成矣,吾负孟尝君报国之心,亦陷孟尝之境矣。阁夜之中,吾见星河影动,杀伐将起,然吾无力回天,空为天下悲矣。(摇头)后果起战火,吾恐遭池鱼之殃,急择地而迁。吾闻洞庭天下名湖,岳阳天下名楼,尽在此地,遂迁于此。一路但见哀鸿遍野,饿孚遍地,惨极,惨极。至吾经潼关,过石壕,目睹垂老新人别,更不忍视矣。兵车行处,哀声达天,武黄皇开边,边庭血成河,苍天何辜。
乙:先生真乃仁者也,不知先生可有良谋救民水火,一逞抱负?
杜:吾心已倦矣,浮云蔽日,空有仁心何为。唉,卧龙跃马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
众闻其语苍凉,偷拭泪矣。杜亦泪下。 忽窗外波声如雷。众(除杜)聚于窗。
登岳阳楼篇3
白话文释义:以前的日子就听说洞庭湖波澜壮阔,今日如愿终于登上岳阳楼。浩瀚的湖水把吴楚两地撕裂,似乎日月星辰都漂浮在水中。
2、洞庭之东江水西,帘旌不动夕阳迟。登临吴蜀横分地,徙倚湖山欲暮时。——出自宋代:陈与义《登岳阳楼二首》
白话文释义:巍巍岳阳楼矗立在洞庭湖之东长江之西,夕阳黄昏,没有晚风卷起,楼阁上的招牌静止不动。登临当年吴国和蜀国的分界之处(荆州),在湖山黄昏下徘徊。
3、楼观岳阳尽,川迥洞庭开。雁引愁心去,山衔好月来。——出自唐代:李白《与夏十二登岳阳楼》
登岳阳楼篇4
摘 要:杜甫的《登岳阳楼》是众多与岳阳楼有关诗文中的佼佼之作,写于杜甫晚年时期,凄苦的晚景,多难的帝国,让杜甫的诗篇中充裕着浓浓的悲情。诗篇中写景的诗句“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历来为人所称道,状写洞庭气象之盛大,雄跨古今,颈联感怀个人身世“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写得甚为孤苦,这盛大的气象与孤苦的个人之间形成了鲜明的对比,然杜甫的情感并不只于个人孤苦之情,又转而写到“戎马关山北”的国事之伤,一位处境困窘的老人的忧国忧民之情溢于言表。诗人“凭轩涕泗流”的悲痛,流露的不仅仅是个人身世之悲,更有博大而深层的爱国爱民之情,而这正是杜甫不同于其他诗人的伟大之处。
关键词:雄浑壮阔;晚景凄苦;忧国伤时
杜甫的《登岳阳楼》被选入新课标高中选修教材《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的“诗歌之部”的第二单元,属于“自主赏析”篇目。这首诗写景意境开阔,境界雄浑,是描写洞庭湖的名篇,也是杜甫五律之中的优秀篇目。“一楼何奇?杜少陵五言绝唱”,这里的“五言绝唱”,指的就是杜甫的《登岳阳楼》,此诗写于唐朝大历三年,即诗人逝世前一年,当时诗人五十七岁,已由蜀中一路漂泊到了湖南一带,与家人寄身于一叶孤舟之上,晚景凄凉,登上岳阳楼,有感于雄浑壮阔的洞庭美景,将深藏于新的悲痛倾注于笔端,诉诸文字,字字蕴藏着诗人心中之悲,句句由血泪写成,也让我们看到了杜甫的伟大。
杜甫早年就有游览名山大川之愿,二十岁开始先东游吴越,五年后归洛阳应举不第,后漫游齐赵,途中先后与李白、高适相遇,三人同游梁、宋。对当时的千古名胜――岳阳楼,杜甫也是神往已久。岳阳楼,下临洞庭湖,为观赏洞庭湖水的最佳之地。“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仇兆鳌《杜诗详注》“‘昔闻’,‘今上’。喜初登也”,“昔闻”说的是早年向往;“今上”,如今登上岳阳楼,此时诗人已五十七岁,人生暮年,今昔对比,写出了诗人多年夙愿得以实现,终于登上岳阳楼的喜悦之情,然愿望实现时间过于长久,却将这份喜悦冲淡了许多,更添了一份沉郁。彼时虽不至于“万方多难此登临”,但身处唐朝后期,国势衰微,战争仍时有发生,各地动荡不安。诗人到此之前已在异地辗转漂泊多年,本在成都草堂定居,后因蜀中***,从四川顺流而东,本欲绕道还乡,却又逢吐蕃叛乱,只能改道湖南,抵达岳阳时只有一叶孤舟容身;半生奔波,颠沛流离,生活困窘,仕途上亦一事无成,这样的社会背景和人生经历让诗人登临的喜悦之情中更蕴藏着无法诉说的悲情。在此种情形之下,登上早年向往多年的岳阳楼,不过是半生苦难中一点点让诗人暂时忘却烦忧的快乐之事罢了,这短暂的快乐也便平添了几许沉重。这两句平平无奇的叙述中蕴藏的情感非常丰富,似喜实悲。
在湖南岳阳楼,俯瞰洞庭湖,可谓漫无边际,碧波万顷,水雾弥漫,气象万千。诗句“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状洞庭之景,吴、楚在这里被分割成两地,天地日月都似在水中漂浮。“吴楚”,春秋时期的古国名,其地理位置大约以洞庭湖为界,吴国在东,楚国在西。“吴楚东南坼”,承首联“今上岳阳楼”而来,描写岳阳楼上所观洞庭湖的壮阔之景,“坼”,裂开之意,洞庭湖犹如一把巨斧,以开天辟地之势将吴、楚两地分割,这是从地理位置上极言洞庭湖面积之广阔;“乾坤日夜浮”,通过写天地、日月星辰都在其中沉浮,运用夸张的手法,从洞庭湖水囊括天地的角度来表现洞庭湖水域面积之广阔。《水经注》上说,洞庭湖“广圆五百里,日月若出没其中”。“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此两句诗虽未直接刻画洞庭湖水宽广无垠之态,却更能让人感受到洞庭湖雄浑壮阔的气势,其壮阔的境界胜过孟浩然诗句“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深处乱世之中,杜甫这位忧国忧民的诗人,其笔下流淌的景都蕴含着诗人心中的情,如“三峡星河影动摇”,诗人笔下之景,处处含情。此联诗句写景,“坼”,虽引申为“划分”的意思,但其本意为“裂”,给人以山河***之感。“浮”,“漂浮”之意,写出了洞庭湖湖水涌动之态,但亦有“沉浮”之意。因而,此联虽写洞庭湖雄阔的气势,但也给人一种悲壮之感,似乎当时的大唐王朝就如吴楚一般被战火分割,国家命运、百姓存亡就如那水中的天地日月一般载沉载浮。
“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字”,即书信;“有”,即“唯有”之意。“无一字”,意思是一字也无,音讯全无之意;“有孤舟”,是唯有孤舟,即只剩孤舟之意。诗人多年漂泊在外,因躲避战火辗转各地,漂泊多年,往日的亲朋好友早已失去了消息,故乡也音讯全无。朋友零落,自己既无法得到物质上的资助,也无法诉说自己漂泊的孤苦之情,以获精神上的慰藉。更何况当时诗人已五十七岁,身患重病,左臂麻木,右耳已聋,仅靠印药维持生命,带着妻小只有一叶孤舟可以容身。这两句诗是对诗人当时现实生活的直述:诗人年华老去,白发苍苍,一生渴望能够为国效力却只能对天长叹,理想壮志无法实现;战事频仍,国家多难,亲友离散,也不知是否有再相见的那一天;年老力衰,生无着,寄身孤舟,晚景凄凉;居无定所,跟着自己的家人连安身之所都没有;体弱多病,更不知生命还有几何,壮志无望。此联虽只有十个字,却道出了诗人心中的无限悲苦之情。尽管诗人晚年孤苦无限,人生之悲苦遍尝,写入诗句却并不多着墨,只用了简短的十个字“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这与诗人忧国忧民的情怀是分不开的。这十个字所写的不仅是杜甫晚年的生活境况,也是当时饱受战乱之苦的天下芸芸众生的写照,而这一切的根源在于“戎马关山北”。当时吐蕃侵扰宁夏、陕西一带,已处风雨飘摇之中的大唐王朝匆忙起兵抗敌,尽管诗人当时已经流落到了湖南一带,远离了外族侵扰的边塞,但当消息传来时,“不在其位”的诗人仍忧心不已。他“忧”的不仅是国家局势的动荡,更是对饱受战火之苦的百姓的同情,忧心百姓又将深受战乱之苦,兵乱之祸。“凭轩涕泗流”“凭轩”,依靠着窗户;“涕泗流”,涕泪纵横。登楼远眺,相信诗人想看到的,不仅有战火再起的边塞,还有自己一心希望能够为之效力的***治权利中心――长安。诗人面对壮阔的洞庭湖美景,想到自己半生经历的种种苦难,想到社会的动荡百姓的苦痛,这位忧国忧民的诗人老泪纵横,也只剩两行热泪。一介平民,仕途无望,身处困境,饱经沧桑,朝不保夕,人命危浅,晚年的杜甫处境已经艰难到连承受痛苦的身体都没有,然而他心中牵挂的仍旧是他的国、他的民,让他在岳阳楼上遥想着北方涕泪纵横,狼狈不堪,这狼狈让世人看到了一个悲情的杜甫,更让人看到了一个大写的杜甫!
《登岳阳楼》全诗四十个字,字字含情,字字是诗人血泪汇成,将诗人身世之悲,家国之忧,与“浩浩汤汤横无际涯”的洞庭湖水融为一体,诗人悲不可抑,读者为之落泪。
参考文献:
1.徐炼.读杜甫《登岳阳楼》[J].语文讲堂,2004(12).
2.戴琼媛.一曲博大而悲恸的挽歌[J].昆明冶金高等专科学校学报,1997(6).
登岳阳楼篇5
一段时间的舟车劳累后,终于望见了岳阳楼的冰山一角,这让在车上的我们越发按捺不住想去揭开神秘岳阳楼之面纱。于是,下了车,在导游一番嘱咐下,我们踏上了游览岳阳楼的路途。一进景区,一道颇为刺眼的阳光迎面袭来,不经意的一望去,哇!夕阳沐浴下的洞庭湖一碧万顷,远处山岛隐约,看了不大一会儿,才发觉自己早已被甩在人群之后,便不再留意,径直走去。一路上,岳阳楼各朝代的建筑结构之缩影以及各朝各代的名人墨宝纷纷看过,触摸着名家墨宝,一股岳阳楼古色古香的书韵诗韵气息便卷入鼻中,才觉前方路似乎太远,真想一步就登上那神秘的岳阳楼!
就这样,我们的步伐又加快了,不一会儿,我们就来到了颇负盛名的岳阳楼下。已走到岳阳楼下岂有不上楼之道理?登上二层楼,首先映入眼帘的是清朝书法大师张照所书写的《岳阳楼记》,其字融入了欧阳修笔法的劲峭严正,虞世南字形婉雅秀逸,还有褚遂良字体的疏瘦劲练,集大家之所长,堪称书法一绝。许多不同口音的游客称奇一番后,禁不住诵读起来:“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越明年,***通人和,百废俱兴……”
岳阳楼之所以被誉为江南三大名楼之首,看来和范仲淹的千古之名记《岳阳楼记》不无关系。诚如《岳阳楼记》开篇所述洞庭胜景“衔远山,吞长江,浩浩荡荡,横无际涯……”此等壮景,才是名副其实的巴陵之绝啊!站在岳阳楼之上,凭栏极目,向西从南望,洞庭湖大桥烟波浩渺,远嵌天际;向西从北望,洞庭湖大桥如长虹饮涧,坐落天边;令人产生那长江气吞山河万里之势;向西凝目,湖心君山孤岛在万顷碧波中荡漾,胜似蓬莱仙境。不知有哪位大家曾说过这样一句话:“江汉间多琼台杰阁,而岳阳为最。”欲比滕王阁一眺西山,黄鹤楼拟一汉阳之树,而岳阳楼呢?湖天一色,一碧万顷;山岳潜形,商旅驻足;万千气象,大观天成。令人“心旷神怡,荣辱偕忘”,几乎如临世外。难怪唐人李白诗云:“雁引愁心去,山衔好月来。”我则看来,还不如“欲为平生一散愁,洞庭湖上岳阳楼”。说起岳阳楼,李白是脱不了干系的。话说唐乾元二年春,李白流放夜郎至巫山途中遇赦,后转途岳阳登此楼,兴奋之情溢出言表,吟道:“楼观岳阳尽,川迥洞庭开……”因故得名“岳阳楼”。
岳阳楼名始李白,让岳阳楼久负盛名的却是北宋两位重臣范仲淹和滕子京。家境贫如糟粕的范仲淹从小立下“以天下为己任”的远大抱负,在参加***治时事时,抨击时弊,抵御西夏,数次向朝廷举荐德才兼备的大臣滕子京,滕子京从统帅千***万马的节度使贬知岳阳,又通过重修岳阳楼震惊了朝野,而滕子京又深知文以楼名,楼以文传的道理。尽管李唐以来,以岳阳楼为题的诗赋极多,却大都“平淡无奇”因此他以时任岳阳郡守之职,亲作“求记”长书,恳请挚友范仲淹撰写岳阳楼记。大概是效仿了洪州都督重阳盛宴引出王勃《腾王阁序》之千古名篇,就这样,历史上又一骇世宏文《岳阳楼记》问世,由此岳阳楼名声大噪,千古不衰,屡毁屡修,心想着,倘若没有文人出自内心热爱赞颂江山,景再怎么秀丽,也缺乏艺术底蕴,更别再谈有什么旅游价值了。再说来,这楼中囊括诗圣遗篇,伟人笔墨,天下名楼,三者互给补足,融为一体,真可谓是相得益彰。从整体上看,有如锦上添花,妙哉妙哉!
登岳阳楼篇6
经过近千年传诵,《岳阳楼记》已被当做范仲淹的代表作,位于湖南岳阳西门城头的岳阳楼也因为这篇文章而闻名。这种文章、作者和景点的逻辑关系,与欧阳修作《醉翁亭记》颇为相似。虽然后者的广告效应明显大于前者,但范仲淹仅用300多字就把岳阳楼的远近、朝夕景致尽收其中,还特别放进了自己的感性解读,这些都比《醉翁亭记》略胜一筹。
岳阳楼与洞庭湖是紧密相连的,范仲淹将其概括为“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有趣的是,在不同的时间登楼,还会有不同的心理感受。比如“霪雨霏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之时,傍晚天色昏暗,只听得见“虎啸猿啼”,登楼时普遍会想到“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不过,若是在“春和景明,波澜不惊”,或者“长烟一空,皓月千里”的时候登楼,则会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的“喜洋洋”之感。
范仲淹的文字虽简洁,却能把感情都渗透在一个个凝练的句子里。后人读到这篇文章的结尾,以为这样一轮描述也就差不多了,结果稍不留神儿就读到了“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这样的警世良言。
谁知范仲淹又冲刺了一下,接着说出他的“忧乐”观点,更让人感到了思想的升华。连明末清初的著名文学批评家金圣叹都忍不住称赞范仲淹是“一肚皮圣贤心地、圣贤学问,发而为才子文童”。
但是,这种感性文字的背后,却是深深的孤独感。在谈论“忧乐”之后,范仲淹忽然话锋一转:“微斯人,吾谁与归?”有谁知道,这位活动能力极强的实干官员,曾数次破起用,却又数次是非上身,被贬离京。尤其是有一次范仲淹因受朝廷内部***争所拖累,从开封走水路赴饶州(今江西鄱阳境内)就职,途经十几个州,除扬州外,一路之上竟然无人愿意出门接待范仲淹,就怕受他牵连。到达饶州后,范仲淹捻着花白的髭缵,在官舍吟起了诗:“三出青城鬓如丝,斋中萧洒过掸师。”以解心中烦闷。
在写《岳阳楼记》之前,范仲淹曾有一段改变其命运的戍边经历。当时,***项族首领元昊另建西夏国,并调集十万***马侵袭延州(今陕西延安附近)等地。已年过半百的范仲淹受到朝廷的起用,挂帅赶赴延州。虽然仕途上的艰辛蹉跎已使他霜染鬓发,但他忠心报国的热忱却不减当年。
边疆的战事持续了两三年,边防才大体接近巩固。宋代庆历二年(1042年)的暮春季节,疲惫的范仲淹看山畔的野花刚刚开放。若是在江南,早已百花烂漫了。他随口吟起:“三月二十七,羌山始见花;将***了边事,春老未还家。”这四句诗用简练晰吾言,描绘出了当时陕北横山一带宋夏边境的情景,也透露了范仲淹的思乡感怀。
范仲淹的代表词作《渔家傲・秋思》,也是创作于戌边期间。开头一句“塞下秋来风景异”,反映出延州的秋景同样使他感到惊异;而“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更给人一种充满肃杀之气的战地风光画面,隐隐地呈现出他处于不利的***事境地,带着浓厚的悲凉气氛。尽管当时范仲淹还在感叹“归无计”,但很快在庆历三四年间,宋夏重新恢复了和平,范件淹也被调回了京师。
不过,回京后的范仲淹由于急于纳谏改革,又惹上了***争是非,终于与一群志同道合的好友一同被贬居到各地。年近58的他被放到邓州(今河南邓州)做知州,富弼被贬至青州(今山东省益都一带),欧阳修贬去滁州(今安徽省滁县等地),滕宗谅(即《岳阳楼记》开头所指的滕子京)被贬在岳州(今湖南省岳阳一带),尹洙则流窜至筠州(今江西省高安附近)。
登岳阳楼篇7
在湖南,地方大戏剧种只有一个专业剧团的,湘北门户岳阳的巴陵戏算一个。早在1990年代,全国就只有仅存的岳阳市巴陵戏剧团了。1992年,“天下第一团”优秀剧(节)目调演在泉州举行,巴陵戏《胡马啸》一举夺得十项大奖。不久后的1 996年,又是巴陵戏《弃花翎》,博得文化部颁发的全国文华新剧目奖。一时间,“天下第一团”的巴陵戏名重三湘,红透了半边天。
巴陵戏不仅是岳阳的骄傲,也是湖南戏曲的奇葩,更是全国独具特色的地方大戏剧种。
近几年来,巴陵戏至少有两件可以载入史册的大事:一是2006年成功进入全国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二是推出创作剧目《今上岳阳楼》。前者成功的意义自不待说,而后者成功的推出,用岳阳独有的剧种声腔、语言演唱,将岳阳的地方文化资源,形象地、通俗地再现于戏剧舞台,称得上是活体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成功之举,其价值和意义,真叫人刮目相看。历史上的巴陵戏多灾多难,高腔自几百年前传入这个神话中“巴蛇吞象,吐骨为陵”的地方,与当地的民间音乐融合,形成以弹腔为主,兼用昆腔和杂曲小调,用中州韵、湖广音、湘北方言演唱的巴陵戏之后,就一直在湘东北、赣西北、鄂东南三省毗邻地区流传,深得百姓喜爱。新时期以来,社会转型,戏剧步入低谷,1996年至2006年这十年,巴陵戏人才凋零,艰难***存,一直未有新剧目产生。十年生聚,十年休息,在随团培训的一批小演员逐步成长的今天,巴陵戏活力再现,举全团之力,推出《今上岳阳楼》一三年不吗,一鸣惊人,好个令人振奋的全团集体亮相!
二、《今上岳阳楼》这个戏,是剧作家曹宪成根据沈继安、翁新华的长篇小说《滕子京谪守巴陵郡》改编的。
这个戏的故事并不复杂,时间跨度也不出三年,人物关系更是一目了然,而情节起伏跌宕,一波未平,一波又起,引人入胜,色彩丰富,既有较强的可看性,又不失意蕴的厚重,充分展示了岳阳巴陵戏剧团的整体实力和巴陵戏的艺术魅力。全剧以滕子京从泾州知州被贬为岳州郡守,抑郁赴任,到任后忍辱负重,秉“岳州要兴,必先修楼”之志,历千辛万苦,重修岳阳楼之事为经,以朝廷大员中反对庆历新***的斗争为纬,精心编织,错综勾联。突出了滕子京心系民瘼,以国家为重的云水襟怀,知微见著、兴利除弊的为***智慧;清贫自守,嫉恶如仇的高尚情操,以及珍惜民力,深得民心的亲民品格。剧中事件有详有略,有主有从,有的源于信史官书,有的来自民间传说,所有事情虽不一定全为滕子京亲力亲为,但确又是他能做和可为的,使得这个形象丰满而不单调,真实而又可信。戏中滕子京与他请为重修岳阳楼作记的官场同道范仲淹神交的一场,更是全剧的神来之笔。创作者借助现代舞台表现的便利,将两位心气相通、志同道合的忧国忧民之士在不同空间直抒胸臆,二人登高眺远,触景生情,将“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高尚人格,“居庙堂之高”、“处江湖之远”的人生抱负、“先忧后乐”的博怀表露无遗。
剧中纬线表现了朝廷反对派对滕、范二人的栽诬构陷,始终忽隐忽现地揭示出滕子京从受贬到履新,由百废俱兴到楼竣记成的社会背景,朝***的黑暗,官场的污浊再形象不过地让人可触可感。从一个简单的重修岳阳楼故事中,突显出几分厚重。
三、岳阳楼是岳阳的标志性景点。
中国古代四大名楼之一的岳阳楼,自汉、唐以降,屡兴屡圮,至北宋庆历四年(1044年)滕子京谪贬来此重修,已近千年。1046年楼竣至今,又已近千年。因滕子京主持修楼,名臣范仲淹作记,诗人苏舜钦书写,雕刻家邵竦篆刻,遂有滕楼、范记、苏书、邵刻“巴陵四绝”之誉。历史文化名城因此而厚重、光彩、眩目。岳阳地以楼传,岳阳楼以文传,滕子京、范仲淹等人以文传,从此而名满天下。――这实在是一笔无比丰厚的历史文化资源。
今天,岳阳的剧作家、用岳阳的巴陵戏、将滕子京谪守巴陵郡重修岳阳楼的故事形象而通俗地搬上戏剧舞台,不管这个戏目前是否炉火纯青,它的上演,对旅游已成为支柱产业之一的岳阳,无疑又增加了一道无比亮丽的人文风景。
登岳阳楼篇8
洞庭天下水,岳阳天下楼。
此为岳阳楼景区入口外楹联。黑匾绿字,亦如古木春风。
从来妙语皆天成。以“天下水”对“天下楼”竟然丝毫都不让人觉出其中的重复。在气韵灵动、淋漓充沛的生命元气面前,修辞的工稳与精致只是那小格局里不值一提的粉饰。
天下是一种意境,寥廓无极,天迥地远。逸兴和壮思,蕴藉其中。
试问四海云游者,有谁不知云梦泽?
试问古今登楼者,有谁不知岳阳楼?
一楼一湖,奠定了岳阳这个湘北古城的天下。
(二)
暮春三月,又一次漫步岳阳楼前。暖风拂袂,阳光微语,亦如唐宋时某个安静的午后。
轻轻踱过回廊里斑驳的春光,沿湖边一线老城墙,散淡徐行。石牌坊立于入口处,上刻“南极潇湘”。城墙带着灰白的古意,洞庭的涛声或许是砖块里潮湿的记忆吧。洞庭湖就伏在我们的脚边。依依古柳护着湖岸,近处泊着几艘采沙的船只,伸着长长的机械臂。湖水泛着浑浊的黄。越过亭子的屋顶与柳梢,那里展开的并不是辽阔的云梦气象。今日的洞庭水,只在阳光下冷冷地铺陈,似乎不解游人的风致。
时空是生命的见证。依然是天下洞庭,空间于斯,而时间不再。
今天,你无缘与那些先贤在同样的时刻一赏春日湖光,一品秋湖月色,然而,你依然可以站在前人吟哦过的湖边或楼头,凝望,沉思。就是这样一块平淡的土地,依然给我足够的敬畏。也许,就在我轻轻走过的这一块青砖下,印着范仲淹的足迹;就在岳阳楼临湖的栏杆边,沾着杜少陵千年未干的涕泪;就在那株粗壮的柳树下,在沉默的石头上,那个叫欧阳修的诗人就曾在那里泊舟望月。
岁月,不仅将人间美丽的容颜洗成枯黄的记忆,而且,让那古典的诗境恍然开在遥远的梦里。
遥想宋庆历六年,一千多年前的洞庭春光,那是何等如诗如画的境界!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
可今天,泛黄的湖水里哪来“上下天光”?湖边柳林里,你甚至见不到那跳荡的小鸟,湖面上哪来翩翩高洁的沙鸥?它们随着那悠然的心境,杳不可寻。水不再清幽,沙不再光洁,怎么可见那游泳的锦鳞?岸边只有柳絮,翻飞着旧时的回忆,而芷草何在,兰香何在?
洞庭气象,本来极尽天下壮美。“予观夫巴陵胜景在洞庭一湖,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范文正公的文字里澎湃着浩然气势,亦汹涌着浩荡的节律。“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若不是湖里卷起滔天巨浪,杜少陵如何心感天地浮沉?“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若不是浪涛惊天拍岸的伟力,何以撼动石垒的岳阳?
洞庭湖,留给我们的只有瑰丽的历史想象。它失去的何止是水质的清幽,水域的宽广,水浪的雄美,它失却了太多太多古典的意象!如大雁秋风,如渔歌互答,如长烟一空,如白帆点点,如清夜的箫声和船头的美酒。从此,洞庭的月色只在那千百年的深夜里闪着一轮清辉。
没有了一碧万顷的清波,何来“雁引愁心去,山衔好月来”的清新?没有了夜晚的渔火,又何来“夜深江月弄清辉,水上人歌月下归”?没有了天清地朗的境界,又何来“素月分辉,明河共影,表里俱澄澈。悠久心会,妙处难与君说”?
站在同样的空间里,我们看不到那些时间,看不到那些时间里的美好。
它们,存在着,隔着浩瀚的时光存在于诗里。
(三)
如果说大江是时光流逝的喻象,那么,危楼便是空间延展的祈望。江边的楼,正是那时与空的交织。
岳阳楼,之所以能引发如此众多的歌吟,固然与其独特的湖光山色有关,更与那登楼寄意的文化心理相契。
站在岳阳楼前,思古的幽情亦如湖上清风,它们吹开那沉积因因的岁月。
岳阳楼,始为南楼,系三国时东吴名将鲁肃之***台。想当年,鲁肃立于点将台上,远远近近的湖面上一定是艨艟斗舰,喊声干云。以后历代,均有迁客骚人,诗赋于斯。至唐代,方称岳阳楼。而岳阳楼真正名世,为南宋范仲淹写作《岳阳楼记》之后。当是时,贬官到岳州的知守滕子京,文韬武略,卓然有才。他亲率官民重修岳阳楼之后,认为“天下郡,非山水环异者不为胜,山水非有楼观登者不为显”,特地给自己的好友范仲淹修书一封,并寄去一幅《洞庭秋色》***。范当时在河南邓州。仲淹展信观画,联想自己的功业理想与人生悲欢,灯下欣然命笔,写成《岳阳楼记》,全文360字,字字珠玑。“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种深植于入世文化的儒家担当,不知唤起了多少以天下为己任的志士仁者的心灵共鸣。
如此岳阳楼,没有理由不名动天下。
今日岳阳楼,楼高三层,飞檐,盔顶,金碧辉煌。盔顶者,因岳阳楼最初之用乃出于武。然而,楼之名世,却并不在武,而在于文。予谓武功盖世,固然可以夺得天下。人文,只有人文,才真正指向人心。
人心,文化,才是那跨越古今的天下。
岳阳楼的文化魅力何在?最集中表达者,莫过于楼内长联所道:
一楼何奇,杜少陵五言绝唱,范希文两字关情,滕子京百废俱兴,吕纯阳三过必醉,诗耶,儒耶,吏耶,仙耶,前不见古人使我怆然涕下;
诸君试看,洞庭湖南极潇湘,扬子江北通巫峡,巴陵山西来爽气,岳州城东道岩疆,潴者,流者,峙者,镇者,此中有真意问谁领会得来。
湖上风来。这样的湖风,当年掀动过多少人的衣裙,掀动过多少人的襟怀哪!
从唐代的张说起,张九龄、孟浩然、贾至、李白、韩愈、刘禹锡、李商隐……
登岳阳楼篇9
我今天看了宋代文学家范仲淹写的散文《岳阳楼记》,这篇文章生动地描写了作者被贬到邓州(今河南邓县),和想起一年前友人滕子京也被诬陷浪费工钱被贬岳州(今湖南岳阳),修建岳阳楼的场面。
我不禁读了起来:“ 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越明年,***通人和,百废具兴。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属余作文以记之。
余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前人之述备矣。然则北通巫峡,南极潇湘,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若夫霪雨霏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日星隐耀,山岳潜形;商旅不行,樯倾楫摧;薄暮冥冥,虎啸猿啼;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
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已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
噫!微斯人,吾谁与归。时六年九月十五日。”
如果没有了这篇短文,我们这些孩子真是生在福中不知福呀。腾子京受了那么多的苦,一点都没有,而我们这些小皇帝、小公主挑食的挑食,连羽毛轻重的活都不肯干,真是太娇惯了!
登岳阳楼篇10
一、挖背景――知人论世
诗人的人生经历不同,他(她)通过诗词所表现出来的思想倾向也就不同。因此,鉴赏时不妨从作者所处的时代背景及其生活经历突破,就是说要了解诗人的生平经历、思想性格、风格流派、思想主张及其创作的时代背景、目的等。这些方面,对诗人的诗歌创作往往有着直接的影响。我们在欣赏诗歌的时候,就应当借此砝斫馐歌。因此,读诗时,必须注意诗人的遭遇、境况,注意诗人所处朝代的国势、朝***等方面的问题。知道了人与世,才能准确把握诗歌的思想感情。有的诗歌在试题或课本上会提供相关的注释,有的名家名篇则不再加以注解,需要从平时积累的知识中回忆提取。
例如读到杜甫的《登岳阳楼》,了解杜甫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其诗风沉郁顿挫,忧国忧民。作此诗时处境艰难,凄苦不堪但仍心系苍生,胸怀国事。了解了以上信息,就不难读出这首诗抒发了对自己悲苦晚境的感慨和忧国忧民的情怀。
二、抓情语――确定情感类别
古人说“诗言志”,诗词是诗人“缘情而发”的,诗歌中有些聚集作者情感或者用来描绘氛围的关键词,如“孤”、“独”、“悲”、“愁”、“伤”、“泪”、“凉”、“寒”,或者直接体现作者思想感情的词句,这些词句往往直接透露出诗歌主题的信息,如能捕捉到这些最能显现诗人感情的词句,便找到了打开该诗词的钥匙。抓住了这些词句,也就把握了诗歌情感的大体方向,如柳永的《雨霖铃》“多情自古伤离别”中的“伤离别”和阮籍的《咏怀八十二首》(其一)“徘徊将何见,忧思独伤心”中的“徘徊”、“独伤心”就是理解整首诗词的关键,也是全诗的主旨所在。又如:杜甫的《登岳阳楼》,尾句中一个“涕泗流”奠下了全诗的感情基调,也成为我们窥视诗人内心世界的窗口。诗人登上岳阳楼为何而“涕泗流”?联系全诗内容方知,杜甫是感叹自己穷困潦倒、漂泊无依的身世,更为正处在战火中的祖国“涕泗”横流。
三、抓叙述语――体悟诗情
叙述语就是诗中叙述诗人当时的处境和具体情境的词句。中国古典诗词一般篇幅短小精悍,这就不象叙事性作品那样有过多的叙述描写。但是,即使再短小的篇章,也不能忽视其中的情形叙述。抓住了叙述语就了解了写作的具体情境,就能设身处地地把握诗人当时的思想感情。如杜甫的《登岳阳楼》,杜甫是在什么情形下登上岳阳楼的?具体情境的句子“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和叙述作者当时处境的句子“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就是叙述语。从“昔闻”到“今上”长达数十年,饱含着人世沧桑的感慨,而诗人当时既“老”且“病”,飘流湖湘,以舟为家,加上亲朋好友音信全无,更显其孤苦无依。
四、抓景语――深入体会
古人写作诗词,尤其是抒情诗,往往借景抒情,借助一些客观物象(山川草木等)表现主观感情形象,也就是含有“意”的形象,即“意象”。“一切景语皆情语”,因此,找出写景的词句,可以找出其中的意象。意象在中国古典诗歌中含有特定情思,所以可以联系意象固有的情思打开解读全诗情感的思路。如李清照《一剪梅》中云:“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其中“锦书”、“雁”、“月”、“西楼”等意象均含有相思之意,由此可以读出李清照对丈夫刻骨的相思之情。因此需要给学生整理归纳“常用意象一览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