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为什么骑竹马

妾发初覆额,折花门前剧。

郎骑竹马来,绕床弄青梅。

同居长干里,两小无嫌猜。

……

李白的《长干行》是唐诗的名篇,讲述一位爱情和离别的故事,不单为后世留下了一句著名的成语:青梅竹马。也在开头两句就把中国古老的民间体育游戏――骑竹马告诉给了后世的读者。那么,李白诗中的竹马为何物?古代的骑竹马又有没有流传到今天?

李白时代的竹马现在只能从诗词书画中去寻找痕迹。敦煌晚唐第九窟东壁门南供养人行列中,一贵妇人的右下侧画一骑竹马童子,他把竹竿放在胯下,左手扶竹马,右手执一带竹叶的竹梢,作为马鞭,童子抬头,催马奔跑,这个就是当时的竹马了,和后世对比,可谓有些简陋。

骑竹马这种游戏又从何时开始?至少在汉代已经有,《后汉书・郭炒》有记载:“始至行部,到西河美稷,有童儿数百名骑竹马,于道次迎拜。”这段记述是讲郭炒巳舜奇故事中的一个插曲。

汉光武帝时,郭澄并州牧,到任便开始巡视,途中到达西河郡美稷县(今内蒙古准格尔旗以北),有几百儿童骑着竹马,在道旁依次拜迎。郭澄剩骸澳忝俏何远道而来?”儿童回答:“听说使君到来,我们很高兴,所以前来欢迎。”郭潮硎靖行弧9事办完以后,孩子们欢送出城,并问:“使君何时回来?”郭乘盗巳兆印5到时比预计的日子早了一天,郭巢幌胧信孩子们,决定在野外亭中留宿一晚。郭痴庵植皇民心的美德,不仅受到儿童的爱戴,也成为后人世代传颂的典范。

如这个传说是真,汉代儿童骑竹马能参加欢迎贵宾的行列,那证明骑竹马在汉代已经相当普及,更证明竹马远在汉代以前已经产生。不过现在只能推测,并没有证据来证明。

汉之后,晋代张华在《博物志》中记述“小儿五岁日***车之戏,七岁日竹马之戏”。同时期的刘义庆在《世说新语・方正》中也记述“帝日,卿故复忆竹马之好不?”这里的“竹马”,也可证明当时确有骑竹马这项活动。

到了唐代,骑竹马活动更为盛行,诗人们写下了大量有关骑竹马的诗歌,除了最著名的《长干行》,还包括了杜甫《清明》中的“绣羽衔花他自得,红颜骑竹我无缘。”白居易在《喜入新年自咏・时年七十一》的“销磨岁月成高位,比类时流是幸人。大历年中骑竹马,几人得见会昌春?”而敦煌不仅有骑竹马壁画,也有骑竹马的文字记载。《父母恩重经讲经文》记载:“婴孙渐长作童儿,两颊桃花色整辉,五五相随骑竹马,三三结伴趁狷儿。”

到了宋代,当时的诗词作家也写下了一些骑竹马的佳作。苏轼在《元日过丹阳明日立春》中写道:“竹马弄时宁信老,土牛明日莫辞春。”宋代白地黑色骑竹马陶枕上画一小孩右手高摇马鞭,左手拉住马缰绳,胯下拖着很长的带竹叶的长尾巴,马头形象逼真。这和唐代李贺在《唐儿歌》诗中描写的“竹马梢梢摇绿尾,银鸾光踏半臂”可在此互为印证了。

清代焦秉贞《百子团圆***》、吴友如《比美鹤林》,都有描绘儿童骑竹马的***画。清著名画家金廷标《戏婴***》描绘一群儿童玩骑竹马打仗的游戏场面,画面上是两位主将骑竹马对垒,一个儿童持矛进攻,另一个儿童挥槌应战。此时竹马已有鼻、眼、耳和鬃,与真马相似,但没有马身。骑“竹马”的两个儿童,腰上系绳子拴住马头,后边身后再接一根长竹竿,象征马身。竹马尾端安装双轮,以便进退。比赛时,双方队员轮番上阵,气氛格外热闹。

现在竹R游戏在民间已经难觅影踪,但在民间社火、节庆庙会、传统戏曲等场合,总可以看见各种模拟骑马的表演,这些和竹马游戏又有什么关系了?说起来,还真有一种传承在里边。

竹马从唐到宋,最大的发展是逐渐复杂化。不单单用一根竹竿,而是要用竹子或纸等扎个马头形状,这样骑起来就有一定难度,但却更加美观和形象化了。

宋元时期,骑竹马从孩童游戏升级,并广泛融进戏曲的表演之中,出现有“踏竹马上”、“骑竹马上”的场面。南宋周密的《武林旧事》里,就已有《舞队》安排男女骑竹马的表演内容。随着戏剧的不断发展、演变,骑竹马对戏剧的又一贡献,就是让戏曲演出中出现了“马鞭”这一道具,以示骑马。至明清时期,还形成了一个***剧种――竹马戏。

竹马戏的形成,《淳安县志》记载,朱元璋屯兵淳安***坑源的谷雨岭,曾遗下一匹战马,这匹战马因思念主人,日夜嘶叫于山岗,乡民不知原因,惧怕是“神马作祟”,为祈祷地方平安,各村皆糊纸竹马,让孩子们骑上,走村串户,边跳边讨“常例钱”,购买成香纸,连同纸竹马一起焚化,藉以超度战马亡魂,后来这种形式演变成一种民间娱乐活动,只是却失去了儿童骑竹马游戏的本意。

明清时期,对前朝出现的竹马舞和竹马戏又有新的发展,各地广泛流行 “竹马灯”(又名“耍马灯”、“踩马灯”、“唱马灯”等)。竹马灯的竹马一般用篾片扎成骨架o外面糊纸或布o分前后两截o系在舞者腰上如骑马状。舞时表现骑马徐行或疾驰p跳跃o动作轻松活泼o情绪热烈奔放。一直到今天,竹马灯都是民间常见的民俗表演,而在广东广州黄埔等地,则至今还保留了洪圣诞时焚化竹马送水神洪圣大王返回天界的习俗。

古人为什么骑竹马

转载请注明出处学文网 » 古人为什么骑竹马

学习

《镜花缘》林之洋商人形象浅析

阅读(34)

本文为您介绍《镜花缘》林之洋商人形象浅析,内容包括镜花缘林之洋商人,镜花缘林之洋的品质及事件。摘要:《镜花缘》是我国清代乾嘉时期对于海外游历与幻想的经典著作,林之洋作为游走海外的精明商人形象,既表现了商人的精明能干,也表现了儒家

学习

杨改兰事件:背后原因究竟是什么?

阅读(118)

本文为您介绍杨改兰事件:背后原因究竟是什么?,内容包括杨改兰最后的结局,杨改兰背后的故事。让人看得触目惊心!甘肃阿姑山村,这个低调的小村落,因为这起杨家惨案震惊全国。原来四世同堂的8口之家,如今只剩下杨改兰的奶奶杨兰芳和父亲杨满堂

学习

圆柱绕流实验与设计研究

阅读(61)

本文为您介绍圆柱绕流实验与设计研究,内容包括什么叫圆柱绕流,圆柱绕流升力产生原因。摘要:圆柱绕流是一个既基础又复杂的流动问题,在不同的雷诺数下会呈现出附面层转捩和分离、旋涡生成和脱落、旋涡相关干扰现象,涉及物体绕流阻力的组成和

学习

思维的品质与创新

阅读(38)

本文为您介绍思维的品质与创新,内容包括创新与思维的感悟,培养孩子创新思维品质。【摘要】思维的品质与创新有着极其重要的关系,凡有好的思维品质便有好的创新效果。本文详细介绍了思维品质的内涵,以及如何培养思维的品质。

学习

“牛眼睛”和“鹅眼睛”

阅读(32)

朱永新教授在《给您一只金手指》的序言中说“家庭教育是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的基础”,可见,家庭教育在孩子成长过程中的重要程度。一个人品德和能力的养成有三个来源,家庭的熏陶培养、学校的知识灌输和社会实践的磨炼。这三个来源是有序排列

学习

新课标“更相减损术”的解读与思考

阅读(42)

本文为您介绍新课标“更相减损术”的解读与思考,内容包括辗转相除法与更相减损术,更相减损术的伪代码怎么写。摘要:算法是《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新增内容之一,作为高中数学新课改的必修内容,并提出“通过阅读中国古代数学中的算法

学习

极富雅趣的笔舔

阅读(27)

笔舔是文房用具之一,笔舔亦称笔砚,作用于验墨浓淡或理顺笔毫。笔舔始于何时,已难考证,南宋末年赵希鹄的《洞天清禄集》将文房用品列为10项,无笔舔记载。明末屠隆的《考余事》一书,列出的文房器物已发展到45种之多,且功能明确,已有笔舔的记载。

学习

伤心的人作文500字

阅读(27)

本文为您介绍伤心的人作文500字,内容包括特别的伤心500字作文,伤心的人作文。昨天凯问我怎么样了?说我要是有什么事情就找他语音聊天。我问她说怎么啦?不能给他发微信了。她说没有,她心情也不太好,然后说要跟我说一件事,说陈已经有女朋友了。

学习

充填灌浆在水库大坝坝体除险加固中的应用

阅读(38)

本文为您介绍充填灌浆在水库大坝坝体除险加固中的应用,内容包括水坝固结灌浆与帷幕灌浆,水利工程中堤坝加固防渗施工技术。摘要:充填灌浆具有造价低、适应性强等特点,是水库大坝除险加固中广泛应用的工程措施。本文结合实例,介绍了充填灌

学习

跷功漫说(上)

阅读(28)

缠足之俗,通常认为自南唐始。据元代陶宗仪《辍耕录・缠足》中引《道山新闻》所述,李后主令宫嫔娘以帛绕脚,使纤小作新月状,舞于六尺金莲花之上,有“凌波翩然”之姿,后世人皆以为美,于是纷纷效之。

学习

科学与自然的完美结合

阅读(27)

本文为您介绍科学与自然的完美结合,内容包括科学与自然摘抄,科学与自然怎么写作文。2009年5月18日-20日,中国美容化妆洗涤用品博览会在上海新国际博览中心成功举办。记者在美博会上发现,对于参加这次美博展各个展商都是经心策划、有备而来

学习

尼尔·阿姆斯特朗

阅读(31)

本文为您介绍尼尔·阿姆斯特朗,内容包括尼尔阿姆斯特朗简介,尼尔阿姆斯特朗葬礼。他后来的成就远远超过了自己的偶像。1969年7月20日,阿姆斯特朗成为登上月球的第一人,留下振聋发聩的名言:“这是个人的一小步,却是人类的一大步。”和自己的

学习

正宗“飞仔”

阅读(27)

为何在文章标题用这词,这是因为此车从里到外都透露出那种要帅同时也要能“打”的感觉,这正是“小混混”给我们的感觉有了快拆的方向盘,在停车时能够帅帅地挂在后视镜上

学习

卢瑟·海德:Next Kobe

阅读(30)

选择海德也许是一个聪明的决定,火箭曾经看好的大前锋也是选秀中的热点,火箭选中他们的可能性很小,而海德是一个出人意料却在情理之中的选择,最重要的是,事先没人注意到他,火箭也就成功实现了计划。火箭选中海德是看中他的防守和组织能力,火箭总

学习

青梅不竹马

阅读(31)

本文为您介绍青梅不竹马,内容包括甜了青梅配竹马,竹马原来爱青梅。师傅交代任务的时候,我正忙着吃加了花粉花蜜的海棠糕,热气腾腾,馥郁清香。

学习

古人言谈之礼

阅读(31)

本文为您介绍古人言谈之礼,内容包括古时言谈之礼,言谈之礼最新。目d,毋上于面,毋下于带。若不言,立则视足,坐则视膝。(《仪礼・士相见礼》)

学习

古人的“字”

阅读(32)

本文为您介绍古人的“字”,内容包括古人的字典大全,古人的字怎么来的。从周代开始,人们在名以外,又另取字。《礼记·檀弓》称:“幼名,冠字。”这句话的解释是:“始生三月而加名,故云幼名;年二十有为父之道,朋友等类不可复呼其名,故冠而加字。”“